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重庆市 >>巴南区 >> 花溪街道

花溪街道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花溪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花溪街道简介

  巴南区花溪镇地处重庆市主城核心区西南部,是重庆主城区的南大门。东与重庆市重点打造的“五方十泉”中南温泉相接,南与区政府所在地鱼洞相邻,西与九龙坡、大渡口区隔江相望,北与南岸区接壤,距渝中区解放碑9公里,重庆朝天门码头和菜园坝火车站12公里,重庆江北机场35公里。花溪镇于2001年8月由原花溪镇和土桥街道办事处合并而成,全镇幅员面积47.61平方公里,城区面积10平方公里,总人口8.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3万人,农业人口3.2万人,辖10个行政村、13个社区居委会。现新的区行政中心将搬迁到花溪镇道角村,该镇将成为巴南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花溪镇在全区乃至重庆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是具有“四大优势”:一是区位优势。该镇位于全区实施“一城、四区、一中心”发展战略的主战场,市级特色工业园区——花溪工业园区地处我镇;交通便捷,境内210国道、内环高速公路、渝南大道纵横交错,到市政府驻地、江北机场、区政府驻地等均在半小时车程内。二是产业优势。目前,该镇已基本形成五大产业优势,已形成以宗申集团、建设集团为龙头的摩托车整车及零部件生产产业集群;以重庆家具交易市场、重庆渝南汽车超市等五大特色专业市场为龙头的商贸物流业;以重庆机床厂、重庆工具厂为龙头的机械加工业;以攀渝钛业、芸峰药业为龙头的医药化工业;以花溪建设集团、四方混凝土为龙头的建筑建材业。三是资源优势。花溪镇具有一山一河一江(燕尾山脉、花溪河、长江)丰富的自然资源,山川秀美,有山有水,显山露水,具有建设山水园林城区和打造最佳人居环境的良好条件;土地资源丰富,用地条件成熟,目前有近10000亩土地可供开发利用。四是人才优势。重庆工学院、重庆城市职业管理学院等大中专院校集聚了大量高级知识分子,重庆机床厂、宗申集团等大中型企业集聚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8.5万人 47.61平方公里 500113005 401320 023 查看 花溪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花溪街道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南城社区 0 0

----

查看 南城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新屋村 0 0

----

查看 新屋村谷歌卫星地图

花溪街道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龙洲湾街道

   2009年,经重庆市政府批准,巴南区行政区划进行调整,[1]将龙洲湾新设为街道办事处。龙洲湾街道所辖范围包括:原鱼洞街道的解放村、独龙桥村、红炉村、团结村、盘龙村、沿河村、梅家梁社区、百节社区以及原花溪镇的道角村。幅员面积为39.5平方公里,办事处驻渝南大道。  

鱼洞街道

  鱼洞街道,地处巴南区委、区政府旧址所在地,东接龙洲湾,南临一品,西靠珞璜,北与重庆市大渡口区隔江相望。幅员面积55.6平方公里。下辖9个行政村、13个社区居委会。辖区总人口13.56万人,其中城镇居民11.08万人,农村居民2.48万人。当地制定了街道未来五年发展的奋斗目标:即努力把鱼洞街道建设成为重庆汽车生产重要基地、都市优居旅游胜地、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地,率先建成全市首善之街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三地一率先”目标。   鱼洞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充 鱼洞第二小学分发挥区位优势,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街道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硕果累累。全街道已基本形成了以长安铃木、大江工业集团为代表的汽车制造业,以光宇、双狮为代表的摩托车制造业和以浩立、腾王阁等房地产业为主体,以蔬菜、水果等多种经营和以旅游、餐饮等第三产业为重点的经济发展格局。辖区内云篆山风景区的“知青文化”和“清风峡度假山庄”两大品牌已成为巴南旅游的新亮点。   -   发展目标   自2007年来,鱼洞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立足于新的发展形势和上级新的工作部署,在认真分析街情的基础上,围绕区十一次-会提出的“三区”目标和“加快”、“率先”的要求,制定了街道未来五年发展的奋斗目标:即努力把鱼洞街道建设成为重庆汽车生产重要基地、都市优居旅游胜地、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地,率先建成全市首善之街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三地一率先”目标。同时,今年还进一步明确了要按照“坚持一个目标、明晰一条思路、抓好九项工作、突出九大重点”的“1199”工作措施,着力推进街道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   成果   “三地一率先”目标,始终引领鱼洞街道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2007年全街道经济总量继续保持全区第1名、增幅居全区前列的好成绩,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7.66亿元,同比增长28.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67亿元,同比增长3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7.17亿元,同比增长53.86%;工业总产值119.11亿元,同比增长27.4%;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0.59亿元,同比增长40.3%;实际利用区外资金28.76亿元,同比增长43.8%。同时,今年1-5月全街道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6600万元,同比增长21.3%;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611650万元,同比增长46.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083万元,同比增长26.3%;固定资产投资151680万元,同比增长9.1%;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3708万元,同比增长54%,实现了经济增长“开门红”目标。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事业也得到了全面进步。花土湾、乌洋街、鱼新街社区被评为“重庆市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示范社区”;化龙桥社区、天明村被授予为“重庆直辖十年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在全区“爱我新重庆”大型群众歌咏比赛中,鱼洞街道获得一等奖。  

花溪街道

  巴南区花溪镇地处重庆市主城核心区西南部,是重庆主城区的南大门。东与重庆市重点打造的“五方十泉”中南温泉相接,南与区政府所在地鱼洞相邻,西与九龙坡、大渡口区隔江相望,北与南岸区接壤,距渝中区解放碑9公里,重庆朝天门码头和菜园坝火车站12公里,重庆江北机场35公里。花溪镇于2001年8月由原花溪镇和土桥街道办事处合并而成,全镇幅员面积47.61平方公里,城区面积10平方公里,总人口8.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3万人,农业人口3.2万人,辖10个行政村、13个社区居委会。现新的区行政中心将搬迁到花溪镇道角村,该镇将成为巴南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花溪镇在全区乃至重庆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是具有“四大优势”:一是区位优势。该镇位于全区实施“一城、四区、一中心”发展战略的主战场,市级特色工业园区——花溪工业园区地处我镇;交通便捷,境内210国道、内环高速公路、渝南大道纵横交错,到市政府驻地、江北机场、区政府驻地等均在半小时车程内。二是产业优势。目前,该镇已基本形成五大产业优势,已形成以宗申集团、建设集团为龙头的摩托车整车及零部件生产产业集群;以重庆家具交易市场、重庆渝南汽车超市等五大特色专业市场为龙头的商贸物流业;以重庆机床厂、重庆工具厂为龙头的机械加工业;以攀渝钛业、芸峰药业为龙头的医药化工业;以花溪建设集团、四方混凝土为龙头的建筑建材业。三是资源优势。花溪镇具有一山一河一江(燕尾山脉、花溪河、长江)丰富的自然资源,山川秀美,有山有水,显山露水,具有建设山水园林城区和打造最佳人居环境的良好条件;土地资源丰富,用地条件成熟,目前有近10000亩土地可供开发利用。四是人才优势。重庆工学院、重庆城市职业管理学院等大中专院校集聚了大量高级知识分子,重庆机床厂、宗申集团等大中型企业集聚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李家沱街道

  、李家沱正街、马王坪正街一、马王坪正街二、合建村、渝纱、桥南、西流沱、其龙10个社区,其龙、群乐、光明3个行政村。办事处驻李家沱林荫村205号。有李家沱大桥连接九龙坡,重庆至李家沱等公路在此交会,长江设有车渡、码头。   [沿革]1953年建李家沱街道,1960年改公社,1962年复李家沱街道。1997年,面积4.25平方千米,人口4.2万,辖工联村、新坪村、得胜村、郭家岗、李家沱正街第一、第二、第三、林荫村、马王坪正街第一、第二、合建村、毛纺一村、二村、毛纺新村、水轮村、上山村、下山村、渝沙村、桥南村、陈家湾第一、第二、西流沱22个居委会。   2002年末,面积4.50平方千米,常住非人口4.5万人,辖滨江、林荫、合建、桥南、渝沙、陈家湾、西流沱、李家沱正街、马王坪正街一、马王坪正街二10个社区。   2009年,将陈家湾社区划归花溪街道管辖,同时划入原花溪镇的其龙村、群乐村、光明村和其龙社区。调整后,李家沱街道面积11.2平方千米,办事处驻李家沱林荫村205号(原址)。  

南泉街道

  南泉镇是2001年7月由原南泉镇与鹿角镇合并而成,位于重庆市主城近郊,属东部新城建设组团,渝黔高速公路、上界高速公路横穿其境,距市中心18公里、江北机场32公里。镇域面积84.26平方公里,城镇建成区面积2.1平方公里,总人口5.1万人(常住人口为4.4万人),非农业人口1.4万人,辖区内有18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123个合作社。    南泉镇旅游资源丰富,有南温泉和樵枰山两大风景区,风光绮丽,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不仅有林、瀑、洞;还有古寨文化、陪都文化、解放战争遗址、明清时代民居群,是久负盛名的旅游胜地。南温泉景区以丰富的温泉和厚重的文化底蕴著名于世,为重庆市旅游“十佳”风景区和都市短程旅游最佳线路。.  

一品街道

  一品镇位于重庆市主城区南部,是一个有200多年历史的巴南名镇。相传这里出过“一品官”、“一品夫人”,故名“一品”,是古往今来商旅征戎、官差使节由渝州至贵州的必经之道。如今,一品镇正以自己独特的区位优势和经济政策优势,逐渐成为重庆市新兴的投资热土。一品镇发展环境良好。该镇处于渝黔高速公路和重庆绕城高速公路、国道210线三条公路交汇处,两条高速路均在这里建立转盘立交桥,到市中心、区政府所在地都只需要20分钟车程,交通十分便捷;程控电话、移动电话、宽带网全部开通,“信息公路”把一品与世界缩短在咫尺之间;全镇土地资源丰富,地势平坦,是“主城区用地结构必须延伸和发展”的首选之地;一品河流经全境,山清水秀,水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宜人;境内有中型送变电站、配气站,招商引资的硬环境日益完善。改革开放以来,勤劳勇敢的一品人民在委、区府及镇党委、镇政府的领导下,全镇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加强。“全兴威尼斯印象”、一品桂苑住宅区项目、重庆喜福来食品有限公司、重庆九地加筋土工程有限公司、重庆滋味百年泡菜厂、重庆广财食品厂等重点开发项目已获得较大发展,由重庆庆通物业有限公司、重庆顺世物业发展有限公司和重庆一品同治养殖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业主联合打造的一品花卉苗木生态园已初具规模。一品镇被列为“一城五镇”发展战略的五个特色中心镇之一。.  

南彭街道

  南彭镇位于巴南区中部腹地,系重庆市主城区范围。辖区东与天星寺、接龙镇接壤,西接界石镇,南以跳石镇为邻,北连惠民镇。南彭镇地形以丘陵为主,中部平坦多水田,北部偏高多山地,西南浅丘多梯田。平均海拔350米,年平均气温18.6度,雨水充足,气候宜人;境内有南湖水库风景区和巴南区百里生态农业经济长廊。2001年巴南区乡镇街道建制调整,原忠兴、石岗两乡撤并入南彭镇而成,镇驻地设置在南彭场。全镇幅员面积126.90平方公里,总人口5.2 万人,辖南彭、忠兴、石岗3个社区居委会和大鱼、鸳鸯、白合子、天台山、清风桥、塔落、蒋军湾、水竹、断桥、巨龙桥、高碑、大石塔等12个行政村。耕地面积5.19万余亩,其中水田4.03万余亩,土1.16万余亩;森林面积4.29万亩,森林覆盖率25.37%。南彭——交通便捷。南彭镇地处城郊,交通便利,渝道(重庆—贵州道真)公路、南惠(南彭—惠民)公路、南月(南湖—月华)公路纵横贯穿全境;大力实施“村村通”工程,农村公路交通网初步形成,现有村级公路22条,通车里程100余公里;现正在修建的重庆绕城高速公路、渝沙(重庆—湖南长沙)高速公路通车后,交通将更为便捷。南彭——近郊短程旅游胜地。 出城区半小时,便可进入“百里生态观光农业经济长廊”和南湖风景区,是重庆近郊短程旅游、 休闲、观光、度假的胜地。百里生态观光农业经济长廊(南彭段)—渝道路主干两旁,星落棋布着42家建筑风格各异的农业观光园,园区内花木成林、绿草成片、小溪内、池塘里鱼翔浅底,开花时节鸟语花香,采果时候果农欢畅。目前最具吸引力的当推鸳鸯生态园、巴国天潭、锦音臣、昌中生态园等观光园。南湖风景区水域面积2330亩,湖内小岛3个,半岛13个,湖面上有大小不同、造型各异的26座便民桥。四周山峦起伏,植被覆盖率达90%,林木茂盛,是天然的氧吧;常年气温低于城区2—3摄氏度。湖中可坐大小乌蓬船或机动船观赏山水,乘快艇览湖光,慢悠时刻观山岭“睡美人”。景区有3家宾馆、63户“农家乐”各有特色。湖边“重庆市青少年野营基地”,设施完备,项目多样,内容丰富,富于启迪性和创造性,堪称 “青少年”乐园。南湖旅游风景区,已成为集休闲度假、水上娱乐、会议中心为一体的休闲度假旅游胜地。年可接待游客30万人次以上。南彭——非公有制经济突飞猛进。现有工业企业26家,以建筑、建材、冶金、机械制造、交通运输、农副产品加工为主。.  

惠民街道

  惠民镇,位于东南部,在重庆市二环路以内,东与二圣镇接壤,南临天星寺镇、南彭镇,西与南泉镇相接,北与南岸茶园新城区毗邻。2002年被划入重庆市主城区;距重庆市中心20公里,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全镇幅员面积63.21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2004年全镇总户数9881户,总人口27600余人,其中城镇人口1351人,耕地面积 22322亩,其中田17951亩,土4371 亩,人口出生率 9 ‰,人口自然增长率-1‰。全镇国内生产总值14682万元,比上年增加22.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8448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710 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524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53万元,乡镇企业25个,工业产值12317 万元,同比增长499.4 %,销售收入16200万元,增加 106.1%,上交税金502万元,实现利润209 万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997万元,粮食总产量17433吨,蔬菜产量11070吨,水果产量1371吨,鱼产量2359吨,生猪出栏数34676头,完成财政收入13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52万元。全镇中学2所,教职工62人,在校中学生987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卫生院1所,卫生技术人员31人。全镇公路里程92.4公里。.  

界石镇

  界石镇是重庆主城重要组团之一,有重庆主城南大门之称。全镇幅员面积64.13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总人口5.1万余人。    镇内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明显。上界、渝黔高速公路与正在兴建的渝湘高速(重庆到长沙,重庆的出海通道)及绕城高速(二环)四条高速公路交汇于此,渝道路(重庆到贵州道真)等区域快速通道横贯界石。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使界石镇具有优越的交通优势和独特的区位优势。从界石镇出发,到机场、长江朝天门货运码头、铁路枢纽以及解放碑等商业中心均不超过30分钟的车程。界石镇基础设施齐备。拥有日产水量3000吨的自来水厂一座,1.50万千伏安变电站一座,天然气总容量100万立方米,程控电话、宽带网络一应俱全。    界石镇按照“建设重庆主城南部工业重镇、仓储物流专业镇以及环境优美、适宜人居的小城市”的发展定位和“工业北上、农业南下、商贸西移、城镇东扩”的产业和城市布局,完善了界石镇的控制性详规和界石组团总体规划。目前,城市控制性规划中,起步区的用地面积达到7300亩,其中,规划工业用地3000亩,商住用地3000亩,仓储、物流用地800亩,公园绿化地50亩。    界石人秉持“工业强镇、农业稳镇、科教兴镇、三产活镇”的发展理念,加快发展镇域内产业。目前镇内形成了以荣膺“中国钉枪大王”的弘愿气动工具厂和“中国西部橡胶希望”的重庆威星橡胶工业公司为龙头,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企业群,涉及机械加工及制造、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农副产品加工、建筑、建材、食品、摩托车配件、农用有机肥等行业门类。2004年,全镇工业总产值超过10亿元。界石镇利用广袤的土地,倚凭交通、区位优势及花溪河资源优势,大力引进公司和业主,沿渝道路界石段开发建设观光生态农业,在建设过程中,突出重点,在“高、精、特、新”上下功夫,即:高规格、高起点抓好观光农业规划,全力打造观光精品,突出地域特色,赋予观光农业新意。现已形成了集观光、休闲、旅游、特色农业为一体的“南--南线百里经济走廊”。立足于界石镇的丰富资源、交通区位和产业优势,界石镇人大力招商引进各类业主。.  

安澜镇

  安澜镇地处巴南区西南部,东临跳石镇,南连綦江县,西与江津市接壤,北靠一品镇。镇政府所在地至渝黔高速路一品出口3公里,距市中心30公里。2001年7月,乡镇建制调整,将原安澜镇、龙岗乡、南龙乡、仁流乡合并为安澜镇,全镇幅员面积122.42公里,耕地面积4.5万亩。辖14个行政村,178个合作社,4个居委会,总人口近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8万人2001年建制调整以来,新一届镇党委、政府以党的十五大、-精神、-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专心致志谋发展,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招商引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突破口,以增加农民收入、增强财力为根本出发点,千方百计凝聚人心,狠抓特色农业,在全镇先后发展建立了已初具规模、有档次、有效益的花卉、辣椒、中药材三大特色产业基地。目前,我镇花卉基地集中成片种植达3500亩,累计种植面积达到5000多亩,种植了西洋杜鹃、茶花、广玉兰等20多个品种,已被区农业开发办命名为安澜花卉示范园。放眼小米滩至政府公路沿线,赤橙黄绿青蓝紫,“十里花卉长廊”吐艳争芳。全镇累计种植辣椒13000余亩,产椒销势看好。中药材基地独领-,种植面积已达5000亩,开发了百合、黄栀子、佛手柑等120余个品种。结构调整调出了安澜农业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景象,花卉、辣椒、中药材基地正在向更大规模、更高档次、更多产出和效益的方向发展。我镇招商引资工作初见成效,重庆雪琪调味品厂、龙井湾酒厂等十多个企业入驻安澜,使我镇的本级财政收入节节攀升。其中,全兴物业有限公司,总投资1.2亿元人民币,在我镇占地289.9亩;重庆亨乐西餐食品有限公司,年产值约1000万元;重庆威能钻井助剂有限公司,年产值约1500万元,创利税200多万元;重庆风电蓄电池制造有限公司,年产值达2000万元,创利税200万元以上;重庆金土建材有限公司,年产值约500万元,创利税100余万元;重庆华光塑钢配件加工厂,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创利税100多万元。我镇利用全兴公司租地的契机,在石板垭村统一规划修建了一个农民新村,占地15.3亩,建筑面积6500平方米。今年6月份动工修建的安澜镇农民新村,预计明年初完工,占地约20亩。针对我镇基础设施较为落后,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集中财政建设资金,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带动全镇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圣灯山镇

  跳石镇地处巴南区西南部,距区政府34公里,离重庆市中心52公里。全镇辖11个村147个社,幅员面积136平方公里,总人口37531人,其中农村人口35969人,城镇人口只有1562人,有耕地面积47777亩,是我区典型的农业大镇。跳石镇的资源以土地资源、旅游资源、农业资源、森林资源为主,尤其以旅游资源闻名重庆。旅游资源以圣灯山森林公园、滩子口水库、林基水库、陈家--石林万余亩原始森林、石林茶园为主,其中圣灯山森林景区已被列为国家级景区。镇境内有8座较大的人造湖,水域面积1900余亩,是旅游开发的宝贵资源。.  

木洞镇

  巴南区木洞镇历史悠久,普子岩长江水文标记记载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是明清两代商贾云集,产品集散交易的有名古镇。全镇辖区面积104.3平方公里,城镇建筑面积1.5平方公里,城镇居住人口1.5万人,城镇化率达30%。全镇辖有3个社区,28个行政村,107个村民小组,全镇总人口43924人,耕地面积44422亩。    木洞人杰地灵。原国民革命-秘书长杨沧白先生、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外第一位杰出的女大使丁雪松、原任全国妇联副主席黄启璪等名人均出生在木洞,原重庆市政协主席张文彬也曾在木洞工作奋斗过。民国前一度时间称木洞镇为沧白镇,杨沧白生长生活过的街叫沧白街,现木洞镇正在动工修建杨沧白纪念馆。    木洞位于巴南区北部,依山畔水,东邻市级文化古镇丰盛,矿产蕴藏丰富,山清水秀;南接重庆市四大温泉之一的东泉和二圣两镇,碧波荡漾的东泉溪流,流淌境内,清澈甘甜的泉水哺育了木洞镇2.5万儿女;西与南岸区广阳镇以冷水垭山脉为界;北靠黄金水道长江。木洞水陆交通两便,有长木、木双、木丰、木东公路交汇境内,即将动工的巴涪高等级公路也将通过辖区,距巴南区府68公里,市主城区38公里。    木洞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盛产水稻、玉米、小麦、红薯。四季分明,雨量适中,水分充足。浅丘平坝、山地混合地形,水口、栋青素有“三潮岸坝”之称,长坪有肥沃的良田,长坪大米是木洞特产,色香味俱全;中坝的无公害蔬菜远近闻名,直销主城区各大农贸市场;榨菜、蜜枣两大品牌特产,远销全国各地;生猪、蚕桑是木洞镇两大骨干支柱产业。而今,木洞市场繁荣、物品丰富、价廉物美、供销两旺。.  

双河口镇

  " [概况] 双河口镇位于巴南区东北部,濒临长江,东与涪陵区接壤,南与丰盛、木洞镇相连,西与渝北区、江北区隔江相望,北与麻柳嘴镇为邻。辖区浅丘起伏,地势东部较高多山,西部偏低较平坦,属亚热带气候。渝巴(重庆至巴东)高等级公路经过辖区腹心地带,系农业大镇和三峡移民库区。镇政府所在地距鱼洞75公里;幅员面积60.45平方公里:全镇辖7个村,1个社区居委会,40个村民小组。2005年,有耕地面积25260亩,其中田1l966、土13294亩;总户数6305户,总人口19756人,其中城镇人口981人,男性10254人,女性9052人;人口出生率5.65%。自然增长率为-0.05%。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370万元,同比增长13.9%;工业销售收入完成6000万元,同比增长7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159万元,同比增长15.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77万元,同比增长15%;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完成21万元;劳务输出6000人,同比增长11.1%,实际利用区外资金482万元,同比增长46%。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99万元财政支出374.06万元。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6000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610元。全镇有中学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中心小学1所,村点校3所。全镇通公路的村7个,公路里程37公里,通电话的村7个。有正规卫生院1所,医技人员10人,病床6张。   [大坪坡建成伏淡季蔬菜基地] 塘湾村大坪坡荒地开发,于2001年10月16日由重庆市国土房管局批准立项后,在市、区国土管理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投入土地开垦经费120万元,2002年6月起动工建设,2002年10月竣工验收。共开发荒山358.10亩,新修蓄水池3口908立方米,排水沟2000米,沉沙井611立方米,机耕道1500米,骨架路980米,石坎路500米。由业主姜荣伟承包种植大白菜等伏淡季蔬菜311.50亩,正常年产量可达390万公斤,产值80万元,纯收入达48万元以上。产品主销重庆市各大农.  

麻柳嘴镇

  麻柳嘴镇,位于巴南区东北边陲,北、东北与长寿区相邻,东携涪陵,南与巴南区双河镇接壤,西与渝北区隔江相望,是全区三峡移民任务最重的镇。镇辖16个行政村、101个合作社、2个居委会、5所中小学;总面积79.34平方公里,耕地26558亩,林地2.5万余亩。1998年以来,在党的“十五大”精神指引下,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团结和带领全镇广大干部、党员和人民群众,紧紧围绕“富民强镇”、加快改革开放和推进我镇现代化建设这条主线,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克服困绕发展的重重困难,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使麻柳嘴山乡面貌焕然一新。2002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10299万元,农业生产总值5454万元,乡镇企业生产总值5845万元,工业生产总值2050万元,财政收入11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27元;除财政收入外,分别比1997年增长29.8%、10.89%、94%、94%和32.6%。成功创造了巴南“五个第一”。一是创造了巴南农民第一新村。在区移民局、区建委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在剑山村建成了住有58户、234人的汪家祠堂移民新村,创造出了一条三峡移民“易地安置”的成功经验,被远近参观者誉为档次高、格调新的样板。二是创造了巴南伏淡季蔬菜种植第一大镇。通过五年努力,全镇春季蔬菜种植已达8000亩,山上山下共有以种植番茄为主,兼以大葱、海椒、茄子等秋季蔬菜5000亩。全镇每年蔬菜创收已逾1800万元,种植蔬菜让农民尝到了甜头。三是创造了香菇第一生产大镇。在天池水淹凼村引进福建业主,利用本地资源生产香菇和灵芝。这两项以香菇为主,现已发展到年生产60万袋、120万公斤、产值达360万元的规模,并正在筹备深加工,着力打造天池山菇品牌,拉长生产链,增加附加值。四是创造了蚕桑生产第一大镇。近几年来,面临蚕茧价格低、茧贱伤农的不利形势,镇党委、政府仍大力宣传蚕桑发展前景,并严禁挖桑砍桑,加大扶持力度,提高服务质量,保持了蚕桑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2002年,全镇发种量达7800多张、产茧324吨,收入420万元。仅此一项,全镇人平纯收就有156元。五是创造了金丝大枣生产种植第一大镇。现已种植河北金丝大枣4895亩,计划今秋再种植6000亩,建成“万亩枣园”基地,打造“江南第一枣乡”品牌。.  

丰盛镇

  丰盛镇位于重庆市巴南区东部,距重庆市区60公里,距区政府70余公里,幅员面积69平方公里。丰盛镇属山区农业镇,全镇人口2.2万人,辖8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总耕地面积33000亩,林地21227亩。    丰盛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据《巴县志》记载,丰盛场镇建于宋朝,2002年4月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命名为首批“历史文化名镇”。    丰盛平均海拔550米,气候宜人,空气清新,地下水储量丰富,长寿老人多。据统计,全镇90岁以上老人有70人,60岁以上的老人有3240人,按国际老年型社会的划分标准,属“长寿之乡”的范畴。    丰盛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是一块待开发的处女地,森林茂盛,植被极好,景色宜人。境内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地质奇观颇多,目前发现的有:三潮水(间歇泉群)、出鱼洞、响石(国内少见)、打铁洞、歇凉洞、黑风洞、云封洞等60余个溶洞(溶洞群)、天然枫林、响水湖(水面451余亩),12级响水瀑布群;各类碉楼、寺、庙、寨近30座,如紫云寺、铁瓦寺、女王庙、江西庙、铁瓦寨(清晨到铁瓦寨东观日出、西看卧佛)、天平寨、万人坟(张献忠攻打重庆时,在此杀死万余人) 等具有科考价值的历史遗址;还有散落于民间的根雕、盆景、草编、竹编、刺绣等传统工艺品。    丰盛矿产资源丰富,有石灰矿,有储量达6000万吨的煤田,重庆煤炭工业集团永荣矿业公司于2004年12月开始进场钻探,待勘探、论证、规划等工作完成后,将对丰盛煤田进行整体开发。    丰盛水、电、路、通讯、闭路电视5通,派出所、邮政、中学、小学、信用社、卫生院等部门配套齐全,交通便捷。    丰盛政通人和,百业待兴。镇党委、政府将以发展旅游产业为龙头,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制定优惠政策,提高服务质量,竭力为外来投资者营造良好环境。丰盛人民真诚欢迎海内外有识之士前来领略秀丽而纯朴的丰盛风光,开发资源,坦诚合作,共创基业。.  

二圣镇

  二圣镇位于重庆市东部,地处重庆市区,是到重庆著名旅游风景区东温泉的必经之路,距市中心38公里,幅员面积60平方公里。6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61个合作社,7426户,总人口2.4万人,有耕地面积25878亩。镇内有重庆市级农业产业化企业重庆茶业集团公司,该公司首家荣获国家颁布的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绿色食品”标志,该公司位于近700米高山上,有优质无公害茶园10000亩,产品获中国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其二有南方优质早熟梨基地8000余亩,位于海拔600米的天坪山上,园区按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标准项目建设,路、沟、凼等配套设施齐全,产品在2006年荣获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颁发的绿色食品证书。其三有优质花椒基地10000余亩,按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标准项目建设。其四还有位于海拔600米的天坪山上的跃进水库一座,水面达600余亩。二圣镇山清水秀,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必将成为市民旅游、度假、休闲、观光、娱乐和开发兴业的热土。.  

东温泉镇

  地处巴南区东部,巴南旅游双环线上。2001年7月,乡镇建制调整后由原来东泉、五布镇、天赐镇、清和乡合并而成。东与南川市白沙镇接壤,南与石龙镇、姜家镇为邻,西连二圣镇,北接木洞、丰盛镇。幅员面积122.7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0862亩,其中田25376亩。镇政府所在地距重庆市区50余公里。现辖14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136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1869户,总人口37856人,其中农业人口35188人,非农业人口2668人。镇境内的东温泉风景区历史悠久,温泉水储量大,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资源丰富。主要景区有五布河、鸦溪河潺潺而去,蜿蜒数十里;有群峰交错、挺拔秀丽的钟山、鼓山、观音山、马鞍山、人头山、宁安山;有翠屏丹青、流光溢彩的送子峰、兹云峰、飞鹰峰、仙女峰等青山古刹及奇洞飞泉。20世纪90年代被确定为市级风景区,重庆直辖后为市内“八大特色”旅游景区之一。现已开发出翠屏丹青、五布泛舟、东泉温韵、露天裸浴、热洞沐浴、古佛洞天、飘水飞瀑、狮子蓬莱、宁安胜景、双江八角、木洞传奇、白沙禅寺、沧白陵园、复旦遗址、抗战新村等旅游景点。.  

姜家镇

  姜家镇位于巴南区东部,距区政府所在地鱼洞59公里。东与东泉镇相连,南与石龙、接龙镇相邻,西与天星寺镇紧靠,北抵东泉、二圣镇。 相传,此地旧名郭家坝,古有酿酒世家姜氏居此,所酿美酒饮者如归,此地逐渐成集,遂名姜家场。清末设姜家场,1928年改为姜家里,1929年设姜家乡,1934年改为姜家联保,1949年与清和联保合并为清姜乡,次年恢复姜家乡。解放初建制不变。1951年12月划部分辖区归白鹤乡,继后又划部分辖区建纹石、大石、新桥乡。不久,3乡撤销,除将纹石乡部分辖区划归竹林乡外,其余划出辖区并回。1958年,姜家乡改建为姜家公社,1959年2月改为姜家管理区,1960年12月恢复姜家公社。“文革”中,于1967年曾改名东升公社,1970年恢复姜家公社。1982年改为姜家乡。1993年12月,区乡镇建制调整,撤姜家乡建姜家镇,同时将原属竹林乡的纹石村划入。2001年7月,全区乡镇街道建制调整,白鹤塘乡并入。 姜家镇幅员面积80.36平方公里,辖龙白云山、文石、槐园、蔡家寺、水源、平原、河面坝7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居委会。2002年全镇总人口23 410人,耕地面积35 792亩,国内生产总值9159万元,工业总产值1076万元,农业总产值5087万元(其中多经产值4201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2022万元,粮食总产量18 236吨,农民人均纯收入2176元。 姜家镇地处桃子荡背斜北段的岩溶槽谷区,境内呈一山两岭一槽地貌,中槽人称纹石槽,喀斯特地貌十分发育,上百个溶斗、溶洞和阴河构成了神秘的地下世界。姜家溶洞群是巴南区的旅游景点之一,著名的溶洞有龙池洞、雾露洞。雾露洞因常年洞口云朦雾霭、莹露凝枝而得名。洞长近千米,洞径蜿蜒,依其形势,分为8个景段,有数百个景观,因形赋名,曰迎客狮、东方维纳斯、天鹅戏-、神龟、微缩长城、护洞白龙、十八罗汉、千丘田、千乳廊、鹊桥会、浴仙池、石编钟、宝莲灯、牧羊图等。经投资开发,已对外开放。 该镇坚持“特色农业稳镇,建材工业强镇,发展旅游活镇,城镇化建设兴镇”的发展思路。.  

天星寺镇

  天星寺镇位于巴南区区域腹地偏东部,距巴南区府驻地和重庆市中心区约65公里。辖区东邻姜家镇,南邻接龙镇,西邻南彭、惠民镇,北邻二圣镇。全镇幅员面积46.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86万亩,林地1.1万亩,辖一个社区居委会、五个行政村、29个村民小组,全镇总人口13319人(其中农业人口12794人,非农户人口525人)。    天星寺镇平均海拔670米,镇政府驻地海拔640米,森林覆盖率56%,雨量充沛,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日平均气温比主城低3—4℃。境内有库容超过240万立方米的水库两座(石桥沟、峰岩沟水库)、山湾塘89口和解放前重庆四大名寺之一的天心寺庙。    天星寺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镇,全镇盛产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如雪梨、西瓜、蔬菜等。天星寺镇场镇是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以发展特色农业、旅游服务业为主的生态型小城镇。现在场镇常住人口1000人左右,预计2010年为1550人,2020年达到3200人。现用地规模为6.12公顷,2010年10.85公顷,人均70平方米;2020年达到25.6公顷,人均80平方米。   发展定位:新兴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重庆近郊避暑休闲旅游胜地。    基本思路:实施“1234”发展思路,即:打好一个基础(以公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建好两个基地(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避暑休闲旅游胜地),打造三个品牌(雪梨、花椒、泡菜),实施“四个一”工程(实现境内公路里程达100公里,发展10000亩雪梨和10000亩花椒,搞好“两库一寺”沿碑垭至二圣镇一线的旅游开发)。    主要目标:到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439万元,年均增长10%;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65万元,年均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04万元,年均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4000元,年均增长7%;种植各类优质水果10000亩以上,种植花椒10000亩以上。.  

接龙镇

  接龙镇位于巴南区东南部,距重庆市中心55公里,全镇幅员面积188。15平方公里,辖17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总人口6.3万人。镇域自然植被保护完好,平均海拔550米,最高海拔950米,有耕地7.7万亩,林地10万亩。镇内矿产资源丰富,铁矿、石灰石、石英沙等储藏量大,具有较好的开采价值。系重庆市命名的“优秀绿化小城镇”,“民间吹打乐之乡”。    近年来,接龙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以“-”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镇人民艰苦奋斗,锐意进取,促进了三个文明建设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迈出新的步伐。按照“引业主、建基地”的方式,加快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结构建成了无公害接龙辣椒基地10000亩、小观蜜柚5000亩,被市农业局确定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接龙牌无公害农产品已成功申报商标注册。建立社会保障服务大厅,搭建劳务输出平台,常年有序输出农民工1.2万人,年挣回劳资1亿多元。    山区新型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坚持大力招商引资,推进山区新型工业化进程。引进重庆水泥实业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元,对原接龙水泥厂进行了扩能技改,年产水泥由原来的10万吨增加到30万吨;引进重庆白果树调味品有限公司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可实现年产值500万元;重庆钢铁集团矿业有限公司即将入场开发接龙铁矿。接龙非公有制企业犹如雨后春笋,现已发展到37家。    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全镇形成了以区镇公路为主干道,村级公路为次干道,社级公路为支干道的公里的交通网络体系、渝道路、渝湘高速公路横贯全境。全面完成农村电网改造,接龙供电所用电容量达千伏安。投资300万元建成的接龙水厂和投资400万元建成的压缩天然气站能满足集镇30000人的生活需要。占地7.3亩的三级客运车站和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的农贸市场,将有效地带动接龙经济发展。    精神文明建设蒸蒸日上,大力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和发展工程,编辑出版了100万字的《接龙吹打乐》和25万字的《乡乐新韵》两部理论著作,“接龙吹打乐”成功申报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大力实施“文化大院”建设工程,建成以乒乓台、篮球场、羽毛球场为主体的文化大院300个。.  

石滩镇

  石滩镇为于巴南区东南部,东与石龙镇、南川市神童镇相连,南与綦江隆盛镇毗邻,西与接龙镇交界,素有巴南区“南大门”之称。全镇幅员面积52.09平方公里,镇政府所在地距区政府76公里。全镇辖7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25个合作社,2004年,全镇总户数4545户,总人口15461人;耕地面积16965亩,其中:田10365亩;人口出生率6.8‰,自然增长率-0.19‰。当年国内生产总值4742万元,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3788万元、100万元、854万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445万元;粮食总产量10176吨,生猪出栏19330头,蚕茧20吨,茶叶69吨,水果277吨,蔬菜9749吨,成鱼241吨,油料46吨。限额以下工业4个,工业总产值100万元,产品销售收入100万元,实现利润15万元,上交利润1万元。社会销售零售总额730万元;境内公路通车里程102公里,其中:等级公路15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工程。财政收入52万元,财政支出380万元;全镇有中学1所,在校学生596人,教职工36人;有小学1所,在校学生1069人,教职工42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有卫生院1所,医技人员6人,病床6张。城镇居民年人均支配收入2856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363元。通电话的村为7个,全镇劳务输出4225人,实现劳务收入1674万元。2004年对村、社进行了调整,将盐井、后沟村分别并入双寨村、天台村,行政村由9个调整为7个,合作社由49个调整为25个。基础设施完备,移动、联通无隙覆盖。土地资源丰富,盛产中药材、优质稻、“无公害”反季节蔬菜。镇境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极具开发潜力,“巴南三峰”中的两峰落户石滩,为别为方斗山和双寨山。方斗山位于方斗村,海拔1132米,素有“重庆主城第一峰”之称,海洋生物化石“癞巴石”散布于山上,具有一定的科考、观赏价值。有风格独特的鸡公山、鸡母寨、望火灯、石油盆等景点,有风景秀丽的升坪坝水库,还有张胯石、天子坟等自然景观,为区规划的旅游发展重镇。建筑、雕刻用石材储量大,林地面积21000余亩,森林资源极为丰富,渝道路横贯全境,交通便快捷。独特的地理环境为旅游开发、生态观光、农业开发提供了理想的投资环境。.  

石龙镇

  石龙镇位于巴南区东南部,驻地石龙场,距区所在地政府鱼洞84公里。辖区东邻南川市的大观和兴隆镇,南与石滩镇和南川市的神童镇接壤,西连接龙镇,北与东泉、姜家镇毗邻。清康熙年间。在“赶场坝”的几家野店发展成集市,后迁至距“赶场坝”一公里的石梁上建场,因地形似龙,故名石龙场。时场期四七十。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知县孔毓忠改编,石龙场属节里九甲。民国初以石龙场设乡级行政区,1929年称石龙里,1930年6月建石龙乡。1935年改称石龙联保,1940年复称石龙乡。解放后,1952年12月划其部分辖区建长岭乡。1953年6月、7月先后划石龙、小观乡部分辖区建鸭渤、中山乡,同年11月及次年3月先后裁撤鸭渤、中山乡其辖区各归原属。1956年1月长岭乡并入,11月复置长岭乡。1958年石龙、长岭乡并建石龙公社,次年2月改称石龙管理区,8月分出增设长岭管理区。19604年4月月岭管理区并入,12月复称公社,1961年7月分出增设长岭公社。1966年“文革”初石龙公社改称幸福公社,1968年复名石龙公社。1982年改公社为乡,1982年长岭乡为长岭岗乡。1993年12月撤石龙、长岭岗乡并建石龙镇。2001年7月,巴南区乡镇建制调整,原花石镇(盐井、天台村外)及清河乡和洞子坝、大园村划归石龙镇管辖。2003年1月,后沟村划归石滩镇。    石龙镇幅员面积106.31平方公里,下设金星、白马、合路、柏树、大桥、大园、中伦、大连、大兴9个行政村和石龙、花石2个居委会及107个村民小组。石龙镇总人口30801,人耕地面积30614亩,林地面积45600余亩,森林覆盖率达48%,是巴南区最大的林业镇,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6554万元(其中多经产值2325万元)粮食总产量21106吨,乡镇企业总产值6685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6元。    石龙镇属典型的丘陵倒置低山谷地区,海拨高,昼夜温差大,多雾,盛 产优质的绿色农副产品。镇内矿产、水和森林资源丰富,蕴藏有大量的石英砂、煤、石油、天然气、重金石、白云石、甲土等。.  


花溪街道特产大全




花溪街道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