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东省 >>泰安 >> 肥城市 >> 石横镇 >> 仁里村

仁里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仁里村谷歌卫星地图)


仁里村简介

  仁里村有107户,371人,耕地面积678亩,山林面积2800余亩,“四荒”面积1000余亩,是个纯农业村。2009年,实现村集体经营性收入7.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799元。近年来,仁里村立足山地多、人口少、水资源匮乏的客观条件,确立了“以治水为中心,山区开发为重点,畜牧小区为依托,优化种植结构,建设和谐富裕幸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体工作目标。一是治水。坚持“持续用力、常抓不懈”,2009年投资14万元引水上山,2010年投资2.5万元新购水泵和倒水泵各一台套,埋设地下电缆200米,维修暗管2000米,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用水条件,实现了“改善水浇面积300亩、扩浇120亩,人均1亩水浇地”的目标。垒砌鱼鳞坑2万余个,铺设地下暗灌1500米,维修配套机井2眼。按照工作计划,2010年需建山区开发办公室5间,铺设引水上山主管道3000米,支道管1万米,工程完成后所有经济林都能得到灌溉,为经济林早产、丰产打下基础。二是山区开发。引导群众绿化荒山,发展林果生产,确定了“核桃间作金银花”新型种植模式。发展经济林620亩,共栽植核桃23800棵、金银花6万株。三是发展特色农业。引进占地10亩的畜牧小区3处,发动大户建设高标准养鸭大棚3个,发展节水高产池藕1亩,清欠苹果园100亩,鼓励群众发展彭角棉20亩。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70983106 271000 0538 查看 仁里村谷歌卫星地图

仁里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仁里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南高余社区

  南高余居位于镇驻地,共587户、1910人,耕地914亩。2009年,实现村集体收入2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956元。南高余居处于采煤塌陷区,群众要求迁入新村楼的愿望非常强烈,经过全民“票决”,于2009年6月启动了新村楼建设工作。计划利用3-5年的时间,建设居民楼20栋,8万余平米,可安置居民近700户,实现村庄整体搬迁。具体工作中,一是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专门聘请山东建筑大学编制了旧村改造详细规划,组织骨干人员多次外出参观“取经”,学习外地旧村改造的先进经验,并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制定了旧村拆迁和新村楼建设实施方案。新村建设按照城市社区建设的要求,整体规划合理,集中供水、供电、供暖、供气,楼外设施配套齐全,设立专门的物业管理公司,倾力打造全市第一流的农村居住社区。二是自我加压,再鼓干劲。在抓好一期楼建设的同时,居两委积极筹划二期楼房的建设,二期居民楼共建6栋,面积达25400平米,可迁入居民近200户。目前,正在办理相关手续,计划麦收后开工建设。三是千方百计抓好旧村拆迁工作,向腾空的旧村土地要效益。在抓好新村楼建设的前提下,积极运作旧村拆迁工作,对全居所有民房进行了统一测量,摸清了旧村家底。旧村全部拆迁后能腾空土地500多亩,每亩按最保守的10—15万元出让价格计算,收入非常可观。通过算账对比,旧村改造的好处显而易见,大大激发了加快旧村改造的步伐和建设新村楼的决心。对下一步的拆迁工作,经居两委研究,重点动员一期购楼户入住新楼后,实行划片拆迁,不搞“全面开花”,集中腾出一部分土地进行商业化运作,尽快发挥土地的增值效益,以此带动其他片区实行滚动式拆迁。  

石横二街社区

  石横二街位于石横镇驻地,北靠石横发电厂,东接矿区,南临新泰临公路,老泰临公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位置优越。全街现有6个居民小组,550户,总人口1940人,其中党员87人,“两委”干部6人,交叉任职2人。现已建设居民楼11栋,388户入住;村办企业5处(福山密度板有限公司、水渣队、装卸队、面粉厂、福山商城),2016年实现经营性收入1150.02万元;先后被评为“省劳动就业先进单位”、“泰安市精神文明先进单位”、“肥城市‘五个好’村党组织”、“泰安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泰山先锋党组织”。  

保安村

  保安村有340户,1156人,耕地1800亩、山地2600亩,2009年,全村实现集体经营性收入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46元。近年来,保安村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抓住招商引资不松劲,竭心尽力、千方百计搜集信息、引进项目、搞好服务,投资20亿元的昌盛特种石墨电极项目于2008年3月落户保安村,为山村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一是锲而不舍引项目。在工作实践中,树立起无粮不稳,无工不富的思想意识,抓工业、上项目,借助外力谋发展,招商引资上项目。村“两委”达成共识,在对内抓好农业生产增效益的同时,走好盯住招商引资不放松、拼上豁上大变样的这条路子。2006年底在无意间得知石墨电极项目计划在邻村平阴县南官庄村落地的消息后,通过和石墨电极领导层几十余次的联系,洽谈,邀请其到保安村实地考察,软磨硬泡,使项目最终于2008年底,易地落户保安村。二是竭诚服务保项目。项目落地后,村“两委”建立石墨电极项目专题会议制度,各司其职,总体推进,做好清障工作。共迁移103个坟头、10个地窖、清除3000余株树木。筹资30万元完成水、电、路“三通”,高效的优质服务,为项目顺利开工提供了有力保障。三是依托项目快发展。石墨电极项目的开工建设,实现村剩余劳动力一次性就业,带动周边三产服务业发展。组建装卸运输公司,为石墨电极项目运输搞好服务;成立建筑安装工程公司,承揽项目有关工程建设。计划到2010年底,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万元;到2011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90万元,农民收入达到1.5万元,提前一年完成“收入翻番”的目标。  

仁里村

  仁里村有107户,371人,耕地面积678亩,山林面积2800余亩,“四荒”面积1000余亩,是个纯农业村。2009年,实现村集体经营性收入7.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799元。近年来,仁里村立足山地多、人口少、水资源匮乏的客观条件,确立了“以治水为中心,山区开发为重点,畜牧小区为依托,优化种植结构,建设和谐富裕幸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体工作目标。一是治水。坚持“持续用力、常抓不懈”,2009年投资14万元引水上山,2010年投资2.5万元新购水泵和倒水泵各一台套,埋设地下电缆200米,维修暗管2000米,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用水条件,实现了“改善水浇面积300亩、扩浇120亩,人均1亩水浇地”的目标。垒砌鱼鳞坑2万余个,铺设地下暗灌1500米,维修配套机井2眼。按照工作计划,2010年需建山区开发办公室5间,铺设引水上山主管道3000米,支道管1万米,工程完成后所有经济林都能得到灌溉,为经济林早产、丰产打下基础。二是山区开发。引导群众绿化荒山,发展林果生产,确定了“核桃间作金银花”新型种植模式。发展经济林620亩,共栽植核桃23800棵、金银花6万株。三是发展特色农业。引进占地10亩的畜牧小区3处,发动大户建设高标准养鸭大棚3个,发展节水高产池藕1亩,清欠苹果园100亩,鼓励群众发展彭角棉20亩。  

八道岭村

  八道岭村三面环山,不靠厂临矿,资源尤其是水资源缺乏,属于纯山区村。有110户,326人,耕地面积690亩,山地3000余亩。2009年,实现村集体经营性收入9.5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63元。近两年来,八道岭村以加快发展为着力点,整顿班子、化解矛盾、规范管理、分析落后原因,找出薄弱环节,解决现实问题,扭转了被动局面,切实增强了村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实现了转化升级。2008年8月,采取“两推直选”的方式,周光军同志高票当选村支部书记。通过多次召开村“两委”会议、党员大会和群众代表会,充分发挥包村干部和村务顾问的作用,研究制定了以“治山治水、修路富村”为主要目标的发展思路。首先,立足山区实际做好农业结构调整这篇文章,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落实了41亩苹果地的承包合同,年集体增收2万元。收回了多年来群众抢占的30余亩机动地,发展花生、棉花等抗旱农作物。同时,将村庄以内及周边闲置院落、荒片、荒滩收归集体所有,统一栽植树木,年集体增收5000元。借助“3+1”帮扶、村企手拉手活动,积极争取结对帮扶村和企业的支持,学习结对单位的发展观念、发展意识和先进经验做法,更新观念、开阔思路。争取扶持资金1.2万元修筑环山路3200米,争取扶持资金3万元修缮村部大院,争取扶持资金8000元建藕池2个,实现借力发展。结合山地多的优势招商引资,鼓励群众从事畜牧养殖,努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夯实凝聚群众、开展工作的物质基础,进一步解决“有钱办事”的问题。另外,积极开展党建“联邦带”工程,与石横二街党支部成立联建党组织,实现优势互补、共建双赢。  

南大留村

  石横镇南大留村,社区建设,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赵成香,男,48岁,1984年11月入党,2001年8月任村支部书记。全村共有1227户、3423人,可耕地面积1989亩。2005年被确定为压煤搬迁村,2009年全村迁入镇驻地。为建成全市规划建设水平较高、功能完善、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新型农村社区,一是加大资金投入,高标准建设。新建居民楼49栋,沿街商住楼21栋,实现了水、电、天然气、电话、宽带、有线电视“六通”入户。投资300万元,建设社区服务中心一处,总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建有120平方米的“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并建有社区卫生室,社区警务室,信访调解室,图书阅览室等。同时,建设高标准社区小学、幼儿园,社区内健身广场、街心公园、村庄绿化等规划设计新颖、标准高,道路全部达到了硬化、绿化、亮化,为社区居民创造了一个居住舒适、环境优美的新家园。二是优化资源配置,健全服务功能。根据实际,南大留村进一步进行了资源整合,优化了资源配置,严格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简化办事流程,在社区服务中心开展了计划生育,社会保障,民政服务、党员管理、土地管理、国土管理、民事调解等多项服务内容,并实行“一站式”服务。三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区。社区服务中心以“方便居民,为民服务”为宗旨,以创建“和谐社区”为目标。着眼于农村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开展面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贫困户、优抚对象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服务,面向离退休人员、失业人员、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服务,面向社区居民的社会化服务及各种便民利民服务活动。努力建设一个管理有序、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新型农村社区。  

赵庄村

  赵庄村位于石横镇的西北部,北与济南市平阴县接壤,全村共420户、1400人,47名党员,耕地面积1260亩,山地面积3600亩,不靠厂临矿、水资源匮乏,三面环山,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2009年,实现村集体收入27.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883元。近两年来,围绕党委、政府“南菜北果中间养”的整体布局,立足山区实际,确定了“三年建成生态园,五年建成花果山”的工作目标。干部群众在党支部书记王玉亮的带领下,大搞山区开发和荒山绿化,致力于旧貌换新颜,闯出了一条强村富民的好路子。就如何立足山区实际解决村级发展慢的问题,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确立了“大搞山区开发、向荒山要效益”的工作思路。工作中采取了“干部包山、小组长包片、党员和群众代表齐上阵”的方式,投资12万元、投工18000余个,两年来,共栽植香铃、元丰等优质核桃品种3000亩、10万余株,实现了从耕地、挖穴、栽植、浇水、涂白、地膜覆盖到树带整理的“七统一”。同时,为确保果木的成活质量,杜绝年年栽树不见树的现象,村里安排一名两委成员专门分工负责山区开发工作,制定了小组长山区开发工作奖惩政策,形成了村、组、户“三级管理”,各司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同时,按照市委提出的“大干新五年、绿化新肥城”的目标,借助雨季造林的有利时机,大搞荒山绿化。两年来,共开挖鱼鳞坑3万多个,栽植侧柏10万余株。去年9月,通过对上争取、政府配套、社会融资等多种渠道,融资960万元,实施了赵庄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采取微喷、滴灌等节水模式,推行节水灌溉,发展节水高效农业,共埋设各类管道36千米,喷头4万个;建300立方米蓄水天池45个;打井3眼,配套3眼,变频2台套,修建看护房13间;修建高标准水泥路15公里。今年年初,为方便周边群众出行,借助济菏高速途经赵庄村西北的实际,积极与平阴县协调,开通了济菏高速连接线。下一步,将启动旧村改造工作,解决群众居住环境问题。计划在村南占地150亩建设12栋居民楼。旧村改造完成后可腾空土地400多亩,利用靠近济南平阴高速路口和赵庄水库的优势,与开发商合作进-地产开发吸引周围村向社区聚集居住或者招商引资上项目,最终实现山上松柏戴帽,山腰果蔬环绕,山下旧村改造,项目节能环保,两个增收确保,富民强村的好局面。  

红庙村

  红庙村460户、1608人,党员61名,耕地面积3200亩,是一个远离城镇的纯农业村。2009年实现村集体收入64万元,人民纯收入9807元。红庙村始终围绕壮大集体经济、强村富民这个中心,以林业为主,拉动其它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一是把林业生产作为富民增收的主渠道。发展速生丰产林1000余亩,栽植速生杨8万株,其中50亩以上的大户4个;发展道路林网13公里,栽植树木8.8万株。仅此一项,每年人均增收1500元,村集体增收16万元。去年共轮伐速生杨300多亩,增加村民收入200多万元。今年,又更新丰产林580亩、栽树4.8万株,并注册成立了林木生产农民合作社。二是把有机蔬菜作为农业增效的大方向。在大力发展季节蔬菜的基础上,积极与天禾公司合作,以“基地联农户”的产销模式,发展有机菜订单农业。目前,有机蔬菜已发展到300多亩,人均增收1200元,集体增收20多万元。今年,在积极搞好200亩树林间覆膜西瓜的基础上,发展“两菜一粮”800亩。三是把畜牧养殖作为配套发展的好路子。采取多种措施引导群众发展畜牧养殖,利用闲置校舍建设规模养殖场5处,养殖奶牛60头、鸡4000只,狐狸1800只,群众年增收50多万元;与蒙牛集团合作,投资50万元建设容养260头奶牛的规模饲养场和挤奶大厅;引进济南客商建设投资1800万元投资建设了高科技养猪场,探索出了畜牧养殖新路子。四是把办实事作为构建和谐村庄的着力点。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帮群众所需,解群众所难,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去年,投资37万元新修柏油路2200米,投资12万元配套完善了幼儿园,投资13万元新建28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室,在2009年度考核评比中均夺得“红旗村”称号。  


仁里村特产大全




仁里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