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重庆市 >>黔江区 >> 城南街道

城南街道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城南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城南街道简介

  城南街道位于重庆黔江区。下辖:
  500114002001 111 沙坝居委会
  500114002002 111 南沟居委会
  500114002003 112 黑山居委会
  500114002004 112 南家居委会
  500114002005 112 一心居委会
  500114002006 112 青坪居委会
  500114002007 112 菱角居委会
  500114002008 220 香水居委会
  500114002009 220 牛郎居委会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500114002 409000 023 查看 城南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城南街道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城南街道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城东街道

  城东街道位于重庆黔江区。下辖:   500114001001 111 文汇居委会   500114001002 111 南海城居委会   500114001003 111 官坝居委会   500114001004 111 石城居委会   500114001005 111 下坝居委会   500114001006 112 杉木居委会   500114001007 220 金桥居委会   500114001008 220 高涧居委会   

城南街道

  城南街道位于重庆黔江区。下辖:   500114002001 111 沙坝居委会   500114002002 111 南沟居委会   500114002003 112 黑山居委会   500114002004 112 南家居委会   500114002005 112 一心居委会   500114002006 112 青坪居委会   500114002007 112 菱角居委会   500114002008 220 香水居委会   500114002009 220 牛郎居委会   

城西街道

   城西街道成立于2001年11月,是黔江区的政治、军事、文体中心,是渝东南片区的金融保险、司法、通讯中心,四周分别与城东街道、城南街道、石会镇、金溪镇、沙坝乡、小南海镇接壤。全街道幅员面积89.734平方公里,辖7个社区居委,1个行政村,62个居(村)民小组,有常住人口12023户31724人,非农业人口20114人,农业人口11610人,流暂人口7200余人,驻区单位98个。街道内设综合办事机构6个,即:党政办公室、综治(安监)办、社会事务科、经济发展科、城市建设办公室、财政所;直属事业机构5个,即:农业服务中心、社会保障服务所、社区文化服务中心、流动人口管理站、畜牧兽医站。   2008年,全街GDP实现7.44亿元,比上年增长24.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1489元,比上年增长16.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4100元,比上年增长21.4%。  

正阳街道

  基本概况    黔江区正阳镇是黔江区体制调整之后诞生的新集镇(正处级),政府驻地凉水井。它位于黔江城东南部13公里处,幅员面积43.39平方公里,人口1.2万余人,下辖10村,55个组。境内风光无限、透美诱人,三面青山环抱,一江擦身而过,东滨阿蓬江,西接水田乡,南邻冯家镇,北连黔江城。它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拥有优秀纯正的苗家文化和古生物化石—恐龙化石。它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四季鸟语花香,处处春意盎然,承载了10200亩天然林,覆盖率达50%以上。它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许多珍贵野生动物在这里生息繁衍,世代勤劳的人民用智慧创造了无限辉煌。   小城镇建设    沿古自今,正阳镇属于典型的乡村小镇。近几年来,正阳集镇的建设有了较快的发展,尤其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黔江30万人口中等城市及渝东南中心城市的发展战略,给正阳的发展注入了无限的活力。特别是黔江区委、区政府把正阳定为黔江城市建设三大组团之一,把正阳镇推到了实施全区发展战略的前沿阵地,正阳的发展便呈现了勃勃生机。愉怀铁路尤如一条巨龙横穿而过以及黔江火车头在正阳的落座,给正阳带来无限的商机,使正阳成为黔江、湖北恩施及周边各县乃至重庆市通往东南沿海的桥头堡和物资集散地;黔酉“三改二”公路建设和正阳遂道的贯通将彻底撕开位于正阳与黔江主城区之间的天然屏障,使两地原来相距13公里之遥的路程缩短为几公里之距,且将成为正阳一条靓丽的城市大道,邻近的黔江舟白机场仅与正阳一河之隔,正阳立体交通网络的形成指日可待。正阳自来水厂、工业园区、生态家园、军用物资中转站、高压变电线路改造等工程的推进实施,不仅为正阳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可靠保障,而且必将加速正阳城镇规模建设的基本形成。    城市建设方面,正阳镇的决策者们坚持以环保为中心,立足打造现代精品城市,努力构建山水园林城市,为正阳未来的城市建设绘制了宏伟的蓝图,紧紧围绕“打城市基础、建工业重镇、兴绿色产业、创园林城市”的基本思路。力争在未来四年把正阳建成10平方公里以上城区面积和5万以上常驻人口规模的园林城市和黔江区的经济文化中心。.  

舟白街道

  黔江区舟白镇位于黔江城区东北角,于2001年11月由原舟白和县坝两乡成建制合并而成,是黔江城市三大组团区之一,也是黔江机场所在地,全镇幅员面积85.129平方公里,地势东高西低,海拔420米到1200,主要属山地地形。镇辖6村两居委,60个村民小组,20474人,共有耕地面积17971亩,森林覆盖率为35.34%。目前,全镇村村通公路,6个村(居)委通程控电话,2个居委通光纤电视。境内部门有1所中学、9所小学(其中1所中心小学、2所完全小学、6所村小),中心卫生院、派出所、司法所、供电所、信用社。中小企业有丛山煤矿、蔡地槽煤矿、机砖厂、有机香菇生产基地等10余户。黔江机场、舟白电站技改、黔恩二级路改造、三个组团区联网公路等重点建设项目已开工建设。旅游业发展前景看好。阿蓬江自北向南贯穿全境,连接舟白电站和湖北省朝阳电站,形成玉带连珠的绝妙景观;位于阿蓬江畔的古石城县遗址充满古朴和神秘;乌龟堡生态园区开发初具规模;路东小康示范村生态农业观光园区建设已经启动。.  

冯家街道

  冯家镇位于渝东南边陲武陵山脉中段,地处黔江区中部,渝东南的阿蓬江边,东临蓬东乡,南接濯水镇,北与正阳镇相连,处于东经108°46′59″,北纬29°23′45″,幅员面积51平方公里,全镇辖25个行政村,156个村民小组,7089户、25300人,其中田7109亩,土13256亩,2001年实现人均纯收入1342元,是黔江区第三大镇。    冯家镇距黔江城区18公里,国道319线,渝怀铁路贯穿全镇,乌江支流阿蓬江穿流其间,陆运里程近100公里,教育基础设施较好,有中学1所,小学11所,在校学生5600人,教职工339人,通讯发达,建有卫星地面接收站1个,无线寻呼站4个,安装有多功能程控电话1506门,商业服务网点500余个,建有1个日供应水0.5万吨的自来水厂,装机容量为4×3200千瓦的渔滩电站,年发电量7000万度,另配有35kv变电所1个,容量为1560kv。冯家镇气候适宜,常年气温15.4℃,最高气温36.5℃,最低气温-3℃,全年无霜期短,土地肥沃,盛产粮食、水果、蔬菜、烤烟等,目前已建成无公害蔬菜园500多亩,各类蔬菜4000多亩,年产柑桔18万多公斤,蔬菜2500多万公斤,建有优质黑桃基地8000多亩,已成为黔江最主要的粮食、蔬菜、畜牧、经果基地,冯家镇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境内中坝村石英砂蕴藏量大,品位极高,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闻名遐迩的官渡峡旅游风景区,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白水朱、一线天、神仙洞、崖棺、苗家水寨等人文自然景观具有“一幽二雅三静四奇五光六色七绝八险九神十景”之妙韵,农业综合开发库区生态经济林建设,保存完好的“红三军政委万涛烈士故居”旧石器遗址等,更增添了旅游品位。.  

阿蓬江镇

  阿蓬江镇位于黔江区南部,东邻金洞乡,南连酉阳黑水镇,西接水市乡和鹅池镇,北界濯水镇,集镇距主城区48公里,国道319线贯穿全境。全镇辖10个村、3个居委,80个组,8100余户,27000余人,幅员面积174平方公里,是全区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乡镇。      阿蓬江镇隶属于重庆市黔江区,原名两河镇(因阿蓬江、细沙河在此交汇而得名)。近年来,随着阿蓬江原始大峡谷(神龟峡)风景区知名度的提升,为了更好地将该镇镇名与景区名紧密联系,更好地加大对阿蓬江原始大峡谷(神龟峡)的开发,更好地做大做强该镇的旅游业,更好地推动该镇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镇党委政府顺应民意,积极争取市、区的支持,重庆市人民政府以《关于同意黔江区两河镇更名为阿蓬江镇的批复》(渝府发〔2007〕90号)于2007年6月,同意将“两河”镇更名为“阿蓬江”镇。   阿蓬江镇元明之际为酉阳土司辖区。“改土归流”后属酉阳州。民国时期为酉阳第三区。解放初期为酉阳第十区。1952年7月由酉阳划入黔江县,1985年至1991年为两河区,辖两河、龙田、犁湾、金洞、早化5乡,区公所驻两河口。1991年8月撤两河区,由原龙田乡和两河乡合并组建两河镇,镇政府驻地仍在两河口。2000年9月成立黔江区后,2001年区划调整,犁湾乡又划并两河镇。2004年政府驻地由两河口迁至小罗坝。2007年7月24日,阿蓬江镇授牌授印,标志着阿蓬江镇更名成功。   阿蓬江镇集镇坐落在阿蓬江、细沙河交汇处,于1999年被定为市级试点建设小集镇,2003年被区委、区政府纳入区级重点建设小集镇。集镇人口6800人,集镇面积0.8平方公里。   阿蓬江镇是一个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乡镇,耕地面积38319亩,农村经济以烤烟、蚕桑、畜牧、劳务收入为主,旅游业具备一定规模,集镇商贸经济繁荣。200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139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23元;财政收入351万元。   阿蓬江镇是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民俗、民族文化丰富,是渝东南唯一的“蟒号之乡”,有蟒号队、摆手舞队、腰鼓队、狮舞队等多个民俗民族文化宣传表演队伍。固定电话入户率50%以上,有线电视信号覆盖319沿线农户,启动了无线光纤“村村通”工程,手机信号覆盖率达100%。全镇有1所初级中学、2所完全小学、15所村级小学、1所中心卫生院,2所分院。   阿蓬江镇是一个以山地为主的乡镇,呈两盖(麒麟盖、彭家盖)夹一江(阿蓬江)的南北走势,丘陵、平坝交错分布其中,最高海拔1400米,最低海拔378米。气候温和,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森林覆盖率27.1%。全镇实现了村村通电、通水、通路。   阿蓬江镇旅游资源丰富,有苍山如黛、绝壁如画、霸竹如帘、江水如玉的阿蓬江原始大峡谷;有奇境天开、风雅绝伦、题刻悠久、幽深莫测的太平洞;有琼楼玉宇、红砖碧瓦、原始古朴、风格独特的草圭堂土司衙门;有山花烂漫、青草如毡、牛羊成群、牧童飞歌的麒麟盖万亩草场。是旅游、休闲、度假、投资的绝好去处,以-郑从军、镇长张琼为班长的新一届阿蓬江镇党委、镇政府将以宽松的投资发展环境、诚信的政府行为、优质的服务热忱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到阿蓬江镇投资开发、旅游观光。   [沿革]1935年置两河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置乡,1991年建镇。1997年,面积127平方千米,人口1.7万,辖两河、盖坪、龙塘、兰田、七坨、石合、罗家、黄连、大弯、大寨、青岗、田沟、龙田、天台、马鞍、统口、麻弯、细水、高上、莲池、麒麟、分水、潘家、国家24个行政村。2007年将两河镇更名为阿蓬江镇。   附:梨弯乡位于黔江县南部,距县城45千米。 1958年建梨弯公社,1983年置梨弯乡。1997年,面积54平方千米,人口1万,辖梨弯、曹家、团堡、黄土、彭家、曾家、梁家、印家、高碛、新滩、楠木、石牛、大坪、苦草、漠河15个行政村。   [1]“清新阿蓬江、原始大峡谷”,神秘的阿蓬江神龟峡欢迎您的到来!  

石会镇

  位于黔江区西部,与彭水县接壤,素有黔江“西大门”之称。闻名周边的武陵仙山国家森林公园坐落在境内。全镇辖3个社区6个村65个村(居)民小组,6343户,21651人,其中农业人口20400人,劳动力13772人,幅员面积128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20330亩。2003年全镇农村经济总产实现7951万元,人均纯收入1672元。全镇现有医院1所,中学1所,小学17所集镇建成区面积0.8平方公里,城镇人口7559人,是重庆市“百个经济强镇”和首批启动的45个“中心镇”之一。.  

黑溪镇

  黑溪镇是2001年黔江行政区划调整时成立起来的土家、苗汉混居的新镇,全镇幅员面积94平方公里,下辖4个村、2个居委会,47个村(居)民小组, 5797户,22165人(其中土家、苗族占51.8%),耕地面积21694亩(其中田11836亩,土8858亩)。距黔江主城区40公里,与区内石会、白石、南海和区外彭水县的郁山、连湖、石柳等6个乡镇毗邻,素有黔江“西大门”之称,具有得天独厚的边贸集镇优势,现有集镇人口2247人,个体工商户200多户。.  

黄溪镇

  黄溪镇位于黔江区西北部(镇政府所在地:黄桥居委3组)东临杉岭乡,西北与黎水镇相连,西南与湖北利川接壤。幅员面积7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315亩,其中田7761亩,辖1个居委6个行政村,37个村民小组,3559户,13704人。在岗工作人员224人,其中行政编制50人,事业编制174 人。机构设有:党政办公室、妇女联合会,共青团委员会、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国土乡建环保办公室、财政所、农业服务站、林业站、畜牧兽医站、水利交通站、文化站、人口与计划生育服务站。2002年10月进行了行政村体制调整,将原15个行政村125个村民小组调整为1个居委,6个行政村,37个村民小组,减少村组干部40%,调整前有市级特困村7个,区级贫困村5个。有村级活动室7个。有基层党支部16个,现有0党员708名,其中农村支部7个,建立农村专业致富党小组50个。设有区级中学1所,在校学生708人,在编教职工51人,镇级小学6所,在校学生1421人,在编教职工46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中、小学均系区级文明达标单位,有农村业余党校和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各1所,经常举办法律法规知识,现代科技知识及农作物实用技术的培训。卫生院1所,村级卫生室6个。黄溪镇属页岩地带,以沙地居多,常年气候温和,雨量调匀,森林覆盖率38%,盛产优质水稻、玉米、红苕、洋芋、黄豆、花生、油菜、小麦、绿豆、豌豆、胡豆等粮食作物和茶叶、食用油树、干果等纯天然绿色食品,适宜栽桑养蚕,黄柏、杜仲、柴胡、花椒等药材的种植。.  

黎水镇

  基本概况    位于黔江区西北部的黎水镇,是行政体制调整由原黎水、新花两乡合并而成,政府驻地黎水坝,距主城区93公里,与湖北的文斗、活龙坪两乡接壤,与本区的黄溪镇、杉岭乡连界。幅员面积82平方公里,辖1个居委5个村民委员会,40个村(居)民小组,3673户,13042人,耕地面积18748亩。村村通电、通邮、通电话、通公路。这里四面环山,沟壑纵横,是郁江的发源地之一,素有九溪十八坝之称,辖区内森林覆盖率较高,一年四季气候分明,自然资源丰富,是发展畜牧和种植中药材的理想区域。地处渝鄂交界的黎水镇是黔江区边贸集镇之一,商贸流通活跃,是外来投资和经商的集散之地。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传统的“粮猪型”经济结构正逐步转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得以较大改观。近年来经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3年工农业总产值实现3897.7万元,农作物总播面51069亩,产量8837吨,人均占有粮食677.5公斤,人均纯收入1552元,完成财政税收50.42万元,全镇政治稳定,人心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治安秩序良好,“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特色经济    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优化农业内部结构。突出发展蚕桑、药材及经果林为主的特色产业,建成一个园区、四大基地。一个园区即以发展山木药材为主的皇后寨高山农业开发园区,因地制宜,重点发展黄莲、杜仲、黄柏、厚朴、天麻等,并幅射周边的木溪、华兴、黄泥等高山地区,现有建园面积2000亩,已初见效益。四大基地即一是形成了以华阳、黄泥、黎水、新花为重点的蚕桑基地,实现桑园面积4200亩,养蚕400张,产茧产值20万元;二是科技兴畜,增加科技含量,提高饲养量,年出栏商品猪10000头,产值600万元;三是利用九溪十八坝的地理优势培植优质米基地5000亩;四是在充分论证市场行情和品种质量的前提下,采取政府引导,业主运作的方式大力发展花椒产业,现已试种成功。.  

金溪镇

  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辖乡。清代为金溪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置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24公里。面积42平方公里,人口1万。黔(江)彭(水)公路过境。辖金溪、岔河、茶林、木根、丁家、高尖、长春、虎山、萤石、大箐、靛厂、望岭、清水、大院14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主要矿产有重晶石、萤石。.  

马喇镇

  马喇镇地处黔江区东南部,幅员面积91平方公里,辖7个村,1个居民委员会,131个村民小组,有5110户18026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7.1%,农民年纯收入1565元,耕地面积15082亩,森林覆盖率达39%,实现了村村通电话、通电、通路。距黔江城区42公里。马喇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土壤基本均为沙壤土质,土壤肥沃、矿产丰富,海拔600——1500米不等,政府驻地莲花居委东西两山高耸,南北中间呈丘陵地形,东边灰千山有3万亩的国有林场作天然屏障。中间小河遍布,水源丰富。主要以农业为主,种植业以优质稻米、玉米、烟草等为主,养殖以猪、牛、鸡、鸭、羊为主,栽培药材有天麻、白术、牛夕、“三木”等名贵中药材,山坡有纯天然的蕨菜、薇菜等抗癌、抗肿瘤、抗高血压纯天然绿色食品等。境内无污染,环境清纯,铅、锌矿产资源丰富。 一是累计实现财政收入77.39万元,完成收入基数98.5万元的78.6%。其中:上划中央两税7.4万元,占考核基数7.4万元的100%,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实现69.9万元,完成基数91万元的76.7%(零星工商税及其他税实现24.1万元,占基数42.1万元的57.2%,烤烟特产税实现16.5万元,占考核基数的100%,农业税收入实现31.8万元,占应收32.6万元的97.4%)。市级收入实现19173元。中央级个人所得税50%实现30900元。二是集中精力搞好了农村税费改革,减免工作富有成效,全镇的农民负担减少22万元,减幅达35.01%。.  

濯水镇

  黔江区濯水镇位于重庆市东南部,距黔江县城32公里,蒲花河、乌江支流阿蓬江穿越腹心,国道319线、渝怀铁路纵贯全境,伍佛岭山脉和麒麟山脉东西对峙,形成了独特的“一江一河一线两山”地形地貌。濯水镇幅员面积105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22935亩,全镇总人口27055人,城镇常住人口8930人,城镇面积1平方公里,全镇辖10个行政村,2个社区居民委员会,79个村民小组。2002年GDP收入1.3亿元,是重庆市百个经济强镇、商贸重镇和中心集镇之一。 区位优势日益凸现。濯水集镇(濯河坝)自古就是国道319线商贸重镇,交通便利,人杰地灵,商贾云集,市场发达,素有“黔江第二城市”之美称。正在建设中的渝怀铁路,国道319线“三改二”工程和规划中的渝湘(重庆--长沙)高速公路都将穿境而过,届时到县城只需15分钟,到重庆市主城区3小时。传统文化底蕴丰厚。沿阿蓬江边的“濯水老街”,土家吊脚楼临江傍城而建,构筑了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青石板长街蜿蜒迂回,留连亘古的繁荣;古色古香的“四合院”聚焦怡然自得的瞬间;更有由地方绅士发起,在濯水繁衍的古老剧种汉剧传唱至今。自然资源丰富。濯水镇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境内有“一江一河六泉”,利用地下冷水资源建设冷水性鱼类养殖基地,发展前景十分可观。独具的石英砂夹页岩蕴藏量大,可以投资开发微晶玻璃板材。投资环境所需的水、电、通信等基础设硬件均有很大的比较优势。旅游资源独特。濯水自然风光秀丽迷人,一江一河,水碧波清,鱼虾嬉戏,柔柳拂岸,婀娜多姿;两山,山峦绵延起伏,绿树成林,青黛连天。旅游景点众多,黄泥垞“红军渡”昭显昔日红军英勇雄姿;龙潭“三潮水”,相约有缘人,观潮涨潮落,水声潺潺,倾泻而下,落英缤纷,蔚为奇观;泉门“天生桥”,鬼斧神工,巧夺天工,于风景秀美的蒲花河上天生一桥,桥下是波涛涌动的暗河,可以漂流尽兴,峡谷探幽,桥上是宽广的田野,似“桥”不是桥,是“天生桥”;位于蒲花河东岸的重庆市扶贫农业综合开发园区占地500亩,培育了红心柚、美国红提等数十种名特优水果,不仅是现代农业示范区,伴以优美的蒲花河美景,更是休闲娱乐的绝佳场所。传统风情韵味独具,阿蓬江,龙舟竞渡;土家吊脚楼,风姿绰约;“绿豆粉”小吃,回味无穷;古老汉剧,品味古朴。.  

石家镇

  石家镇位于黔江西南部,镇政府驻石家河、距区政府所在地57公里,幅员面积104平方公里,辖九村一居委,55个村民小组,4428户,口14793人。全镇以农业为主,主产烤烟、水稻、玉米等农作物,烤烟生产是全镇的经济支柱,养殖业以养猪、牛、羊为主,经济林有核桃,银杏、意杨、茶叶等。2003年工农业总产值4975万元,镇财政收入186万元,人均纯收入1710元。特色经济:(一)、烤烟生产:常年稳定面积4500亩左右,产量90万斤,2003年种植烤烟4600亩,实现产量110万斤,烤烟收入480万元,人均烤烟收入400元。2004年种植烤烟5100亩,计划实现产量55万公斤,实现产值450万元,力争突破500万元,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主攻适宜区,兼顾次适宜区,放弃不适宜区,集中规划,实现规模经营,追求规模效益。(二)、经济林建设:全镇共有10000亩经济林,其中核桃5000亩,板栗 3000亩,花椒1500亩,银杏500亩,目前核桃部分挂果,预计3年后大量投产,板栗正处在高产期,户平实现收入500余元。旅游资源:石家镇有三岔河芭蕉洞,位置天险,是当年土匪头子钟志根的老巢,后在解放军的攻击下土崩瓦解,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和教育意义。.  

鹅池镇

  鹅池镇位于黔江区西南,东邻水市乡、两河镇,南连。酉阳县浪坪乡、苍岭镇,西接彭水县梅子垭乡,北界石家镇。幅员面积73.2平方公里,地势北高南低,山岭纵横,溪沟交错,间有小块丘陵。该镇辖9个村,45个组,3482户,12264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8.8%,耕地面积12965亩,其中田5880亩,土7085亩。现有中心校3所,村小2所,教职工104人,学生1869人;卫生院一所,村医疗站9个,医务人员34人。    鹅池集镇辖鹅池、联盟、治安3个村,面积1平方公里,硬化街道1000多米,常住人口2000余人,个体工商户200多户,建有黔江区最大的畜牧交易市场和占地5亩的农贸交易市场,个体私营经济繁荣,市场功能较为完备,市场交易红火,商品流通量逐年增加,边贸发展不断加快,形成了覆盖周邻七个乡镇的农副产品集散地,有着较好的区位优势和发展硬环境。我镇2004年将改造一条老街,新建一个自来水厂,到2005年规划建设一个小商品批发市场,使集镇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3000多人,着力把鹅池镇建设成为两县一区交界处物资集散的商贸重镇和黔江区最大的边贸集镇。    鹅池镇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以集镇建设为中心,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实施“三大转移”目标,大胆探索特色经济发展,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实现城乡尸体共繁荣。我镇按照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双带”战略,强力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烟、畜、林、集镇带二、三产业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第一、突出特色经济一一优质烤烟基地建设和地牯牛基地建设,2004年全镇种植烤烟4500亩,产量力争突破10000担,实现产值450万元;种植地牯牛2000亩,实现产值30万元。第二、加大草食牲畜的发展,改变传统的饲养观念,着力提高草食牲畜商品率,紧抓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机遇,充分利用退耕还草政策,着立提高户籍规模,提高饲养质量。第三、鹅池镇境内森林覆盖率达40%以上,动、植物资源丰富,认真做好天然林的保护工程,逐步实施天然林向经济林的转化。目前,以板粟、核桃为主的干果林已种植2000亩。.  

小南海镇

  基本概况    小南海镇成立于2001年11月,为原南海乡和后坝乡合并而成。位于黔江北部,与湖北省咸丰县大路坝区接壤,辖区一衣带水,犬牙交错。辖16个行政村,72个村民小组,2527户,9053人,幅员面积1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316.2亩(其中田4858.4亩)。2001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实现2770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644万元),以旅游业,商饮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总收入870万元。农民人均占有粮食617.6公斤,人均纯收入1478元。   小城镇建设    小南海集镇位于小南海镇东部,与湖北省咸丰县大路坝隔河相望,集镇上现仅有一条280米长,16米宽的街道,中小学,卫生院,储蓄所,邮政营业厅,烟点等单位及商业店面分布于街道两侧,集镇上现有人口1000人。从2001年起,镇党委政府立足镇情,依托小南海旅游开发,响亮地提出了建设旅游边贸重镇的工作目标,并迅速着手规划实施。现已高标准、高起点完成总体规划,规划区范围总用地42.17公顷,实际建设用地38.78公顷;人口规模4000人,规划布局三大区域:即北部商贸文化居住区,中部旅游度假休闲区,南部商住旅游品加工区,建设风貌上突出鲜明地方民族特色,即集镇上建筑统一为吊脚楼、坡屋顶。2002年启动一期工程,即建设北部商贸文化区,完成旅游路、友谊路两条街道共700米街道建设,其中,旅游路长283.5米,宽24米,友谊路长420米,宽20米。    随着小南海旅游开发的全面启动和小南海对外知名度日益提高,小南海镇孕育着无限商机,必将在较短的时间内发展壮大,成为带动全镇人民脱贫致富的载体和商贾云集的热土。.  

邻鄂镇

  邻鄂镇位于黔江区东南边陲,地处渝鄂边区交界处,灰千梁子南麓,东与湖北省咸丰县甲马池镇接壤,西频蓬东乡、正阳镇,北临舟白镇,南接五里乡。幅员面积5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050米,辖4个村2个居委,35个村(居)民小组,3543户,总人口13305人,耕地面积1 3984亩。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3164万元,财政收入10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28元。    边界市场一沙子场跨两省(市),民风古朴,市场繁荣,被誉为深山里的“中英街”,是渝鄂边界过往客商汇聚之地,是黔江东南最具活力的边贸市场。为此,区委、区政府将邻鄂定位为边界贸易集镇,赋予了邻鄂建设以商贸、工业于一体的边贸重镇的历史使命。   特色经济    工业经济迅猛发展,全镇12家煤炭工业企业年产量25万吨以上,主要销往周边区县,年产值2000余万元,利润400余万元。    农业产业化建设迈出新步伐,产业结构日臻完善。镇党委、政府坚持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 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已建成骨干经济项目烤烟,常年种植在3500亩以上,后续产业中药材、高山萝卜、花椒等项目已初具规模。   发展思路    新世纪头二十年,大力实施“工商兴镇,产业富民,镇村一体共发展”战略,抓住一系列发展机遇,吃透镇情,围绕“城镇建设,产业调整,I业发展”这三大重点工作,加以重点突破, 以一、—二产业的加速发展来支撑城镇建设, 以城镇建设来带动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壮大。    总体目标分三步走    第一步,到2005年,打基础,立框架,形成集镇雏形。    坚持科学规划: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适当超前,立足工商兴镇,全面启动集镇建设,边界工商集镇框架基本形成,独具特色的边贸优势逐步得到凸显。全镇GDP实现4000万元,人均纯收入1800元,本吸财政收入120万元,人均粮食500公斤以上,城镇化率达12%。    第二步,到2010年,上规模、强功能,集镇建设初具规模。    坚持突出重点,强化集镇功能,提高城镇化水平。到2010年,沙子场边界工商贸易初具规模,达到1平方公里面积2000人以上的城镇人口的集镇规模,光纤、通讯\(环卫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环境保护与镇容镇貌明显好转;3—4个主体产业初步形成,街道美化、整洁,街道路灯率达80%以上,绿化覆盖率达25%以上;.  

中塘乡

  中塘乡位于黔江区东北部,东与湖北省咸丰县朝阳镇、活龙坪乡毗邻,南与舟白镇接壤,西与城东街道办事处临界,北紧贴小南海镇及咸丰县大路坝乡。全乡幅员面积80.47平方公里,辖中塘、兴泉、胜利、迎新、双石等5个村,48个村民小组,16654人,有土家、苗、汉等民族,以土家族居多。政府驻地中塘村一组(小地名:中坝)。 全乡有耕地面积15613亩,占幅员面积12.9%,其中水田7990亩,旱地7623亩,耕地之外另有林地35600亩。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薯类、油料类,主要经济作物有烟叶、茶叶、水果等,主要矿产资源有铝土矿(年产10万吨)、铁矿、煤矿等。境内地形复杂,山川、盆地、河流纵横交错,地势起伏变化较大。全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全年无霜期290天。 全乡现有中心校一所,教学楼二幢,村小八所,共43个班,在校学生1567人,教师58人;卫生院一所,门诊6人,从事医务工作 人员12人;铝钒土加工厂一家;电站2个;造纸厂3家(其中停业2家);私营小作坊21户。.  

蓬东乡

  蓬东乡位于黔江区境东南部,因其地处美丽的阿蓬江东岸而名,政府驻地火草坝。东接马喇、南连冯家、西邻阿蓬江、北依邻鄂。全乡幅员34.9平方公里,辖5个行政村24个村民小组,人口8184人,城镇常驻人口1000余人(含学生和厂矿工人);有两个小集镇(火草坝、麻田坝),城镇建成区面积0.8平方公里。2003年,镇域GDP达2198万元;财政收入24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95元。蓬东交通方便,区位优势明显,水力、煤炭、石灰石、铅锌矿、铁矿、陶土等资源充足;旅游资源丰富,辖区内有十分著名的旅游景点——官渡峡,清幽雅致,景观迷人,有“小三峡”之美称。基地设施建设基本完善,辖区内有公路主干线1条:即黔马公路;有航运码头1个:官渡河码头;另外覆盖全乡的村级公路达30余公里,实现了村村社社通公路。电力、电讯设施完备。辖区内修建了两座移动通讯传送塔,移动电话信号实现了全覆盖;修建了程控电话交换机机站,程控电话装机容量近万门;农村电网正在实施改造,电力设施完好,电力资源充足。蓬东乡已于1999年实现了“普六”、“普九”目标,通过几年的巩固提高,教学设施齐全,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中小学入学率达100%;乡卫生院有完善的医疗设备,并建立了覆盖全乡的医疗网点。 按照区委一届六次全委会的要求,乡党委、政府认真分析本乡的现状和区位优势,将我乡定位于以建材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小集镇,紧紧围绕“工业强乡、集贸兴乡、农业稳乡、产业富乡”的总体思路,以加快构建蓬东片区经济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揽全乡各项工作。加速实施城镇化战略,保持工业经济健康快速增长,强化投资和消费双拉动,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切实做好就业工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发展。2003年,完成了镇区和镇域的总体规划:到2020年,麻田坝工业小区面积将达5平方公里,集镇人口达5000人;火草坝商贸小区面积将达3平方公里,集镇人口达3000人。.  

沙坝乡

  沙坝乡地处黔江区的西部,,距主城区24公里。四周分别与石会镇、黑溪镇、金溪镇、白土乡、城西办事处和彭水县郁山镇、龙溪乡接壤。整个地势东高西低。幅员面积80平方公里。全乡辖7个行政村,37个村民小组,有农户4441户,人口16233人。领导班子1 3人、职工48人,编制58人。11个基层党支部,417名党员。全乡耕地面积为15024亩,其中田7775亩,土7249亩(丈量151000亩)。退耕还林面积10415亩。其中:经果林1500亩,森林覆盖32%。2003年底,全乡人均粮食占有量531公斤,人均纯收入1740元,农村经济总收入 5914万元,粮食总产量8627吨,粮食播种面积34083亩,农林牧渔比例为40.8: 7: 51: 1.2; 一、 二、 三产业比例为56.5:24.4:19.1。.  

白石乡

  基本概况白石乡位于黔江区西北边陲,政府所在地白石关,辖原白石乡所属行政区域及原九龙乡的改革、安山、茶坪、九龙、尤汪、瓦塘等6个村,共19个行政村、169个村民小组、5410户、19659人。幅员面积9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297亩,其中:田12070.5亩,土7226 . 5亩。2001年全乡财政收入45.6万元,财政支出 164.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83元,低于全区平均水平143元,人均粮食占有量609公斤。有市级特困村5个,区级特困村4个。    全乡机构设置为四办一所五站,乡政府机关干部职工72人,另有中学、小学、信用社、医院、粮站、茧站等6个区属在乡部门,村三职干部57人。    白石乡确立了“以贸兴镇”的集镇建设战略,采取业主开发的方式,在集镇东北角建立了有效摊位120个、占地120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规范了集镇商贸秩序,改善了集镇形象,在电力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安装了街道路灯,结束了集镇每到夜晚一片漆黑的历史,硬化集镇街道500米(用沥青铺筑),投资20万元建成了中学防洪堤。与此同时,我乡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今年上半年新发展个体户14家,为集镇经济增添了活力。目前,我乡正在积极筹资拟在集镇西北修建畜牧市场,计划投资10万元修建集镇北面的半截桥,并重建集镇人饮工程,解决饮用水水源水质差的问题。积极争取相关部门支持,计划在今冬修建政府后面长500米的河堤。.  

杉岭乡

  杉岭乡位于黔江区西北,南邻白石乡,西连黄溪镇,北接黎水镇,东与湖北咸丰活龙坪、大路坝乡及本区小南海镇接壤,距主城区72公里,黔江区三大环线公路(黔江一黄溪一杉岭一小南海)贯穿全乡,距国家级地震遗址保护区及风景名胜区小南海仅33公里,拟建的黔万高等级公路贯穿全乡,幅员面积54平方公里,辖6个村,31个组,2730户,10182人。森林覆盖率达40%以上,空气清新无污染,是绿色食品种植的理想之地。村村通公路、电话,有联通、移动机站各1座,手机信号无盲区。政府及其部门在岗工作人员45人,其中行政编制23人,事业编制22人。机构设有:党政办公室、妇女联合会,共青团委员会、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国土乡建环保办公室、财政所、农业服务站、林业站、畜牧兽医站、水利交通站、文化站、人口与计划生育服务站。2002年10月进行了行政村体制调整,将原10个行政村95个村民小组调整为6个行政村,31个村民小组,调整前有市级特困村4个。有村级活动室6个。有基层党支部8个,现有0党员235名,其中农村支部6个,建立农村专业致富党小组6个。设有中心校1所,村小3所,在校学生542人,在编教职工45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有农村业余党校和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各1所,经常举办法律法规知识,现代科技知识及农作物实用技术的培训。有卫生院1所,编制7人,村级卫生室6个。有农村信用合作社1个,编制3人。自然地理环境杉岭乡海拔高度在490米至1372米之间,属页岩地形,以沙地居多,常年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5.2摄氏度,雨水充沛,常年降水量在1234 mm以上,盛产优质蚕茧、水稻、玉米、等作物和茶叶、草食蚕、干果等纯天然绿色食品,适宜栽植黄柏、杜仲、柴胡、花椒等药材。发展规划 到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00万元,人均纯收入2600元,财政收100万元,总人口控制在11000人以内,将杉岭集镇建成黔西北边贸集镇,新建集镇街道500米;新建综合市场和农贸市场;新增集镇人口1500人,使集镇人口达到2000人以上;改造通村主干道,打通白石、水坝三条连网公路;实现组组通电话,照明用电入户率达100%;建成住宿制中心校,3所村级小学和乡中心院及6个村级合作医疗站;广播电视入户率达90%以上;培植8000担优质蚕茧基地;20000万头无公害瘦肉型商品猪基地和5000亩林果基地。.  

太极乡

  太极乡位于黔江区西南部,距黔城约30公里,地处黔枫公路的中心地带,交通便利,地理位置较为优越。村组建制调整后辖7个行政村,38个村民小组,3518户,12738人,总耕地面积15760亩,幅员面积64平方公里。近几年以来,全乡工作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团结带领全乡党员干部群众.,认真贯彻党的-精神和区委一届五次、六次、七次全委会精神,按照“发展要有新局面,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思路·,各项I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提出,的“一枢纽六中心”和“双带”战略目标,以实施城镇化战略统揽农村经济工作全局,以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加快以水利、交通、集镇、能源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壮大非公有制经济,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坚持依法治乡,切实力口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全面开创了太极经济社会的历史性跨越。.  

水田乡

  黔江区水田乡是2001年乡镇行政体制调整不变的独立乡,位于黔江主城区南部,东接正阳镇,南邻冯家镇,濯水镇,西连太极乡、金溪镇,北界城南街道办事处,全乡幅员面积40平方公里,最高海拔1229米,最低海拔680米,政府所在地海拔740米;全乡辖龙桥、水田、大塘、石郎4个村,28个村民小组,全乡耕地面积12450亩,其中,田1943亩;2003年,全乡总人口8646人,其中农业户数2331户,农业人口8360人,非农业人口286人;人均粮食收入505公斤,人均纯收入1570元,本级财政收入101万元,有贫困户250户,贫困人口1080人,其中特困村3个,特困户150户,特困人口504人;GDP实现2332元。 全乡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一)在区位上属城郊区域。水田乡距黔江主城区 19公里,距正阳火车站8公里。到黔江主城区只需30分钟,到正阳火车站只需10分钟;尤其是 “2小时黔江”黔枫路贯穿龙桥村和水田村,与主城区的联系更加紧密,城郊优势明显。(二)在地貌上属中山地区。乡境内山峦起伏,沟谷交错。最高海拔高度1229米,最底海拔高度680米,平均海拔高度850米。因海拔高差大,立体气候明显,加之地势呈东北低、西南高,日照相当充足。粮食作物以玉米、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以烤烟和各油料作物为主,并出产中药材和果类,为生产领域的拓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同时,土地后备资源丰富。全乡幅员面积达40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不足200人/平方公里,在土地开发整理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更重要的是水田作为工业处女地,空气质量高,无污染。(三)在经济属性上带有明显的自然经济特征。一是生产力水平处于“粮、猪、烟”平面垦殖的往复循环状态,通过多年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生产广度有一定的扩张,如生态农业有所发展,1800亩经果林基地得以形成,商品生产基地开始建设,但是规模有限,收益甚少,更没有形成主导产业;二是以分工分业为特征的市场经济基本没有起步,社会化生产极其滞后,除少量的运输、作坊式加工和石场开采外,农村劳动力者资源停留在农业耕作上;三是商贸流通差。农民的交换基本处于“为买而卖”的状态,以获利为目的的规模0换活动因无物交换没有形成。(四)在收入水平上属于贫困乡。.  

白土乡

金洞乡

  金洞乡地处黔江区东南角,主要位于旗号岭和五湖岭之间,东西直径约6公里,南北相距约15公里的山峦起伏、溪河纵横、地势崎岖的深丘地带。幅员面积96.325平方公里。北经马喇镇与主城区相距约54公里,东、南边分别与酉阳县毛坝乡和黑水镇接壤,西边与两河镇邻界,公路出境接319国道线。全乡共辖6个村(鱼泉村、杨家村、金洞村、大垭村、早化村、凤台村),31个村民小组,有3440户,1201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92人,占总人口的2.43%,全乡人口密度为124.8人/平方公里。有金洞乡中心校、卫生院、信用社、烟草点、邮政所、道班等6个乡级部门,金洞乡政府驻杨家坳(杨家村一组)是全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乡各种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土地资源以沙壤、黄壤、粘土等微酸性土壤为主,适宜多种农作物和植被生长,有耕地面积15000余亩(其中田5040亩)。栽培的农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麦、红苕、油菜、烤烟等,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在45000亩左右,粮食总产量稳定在750万公斤以上,人均占有粮食600公斤。——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有林地面积67464.5亩,人均林地5.8亩,森林覆盖率达48.89%,高于全区平均水平,有乔木树种146种,野生动物147种,各种药材460余种,主要以针叶乔木析马尾松、杉木、柏树等为主。——水利资源较为丰富,金洞河、细沙河穿境而过,流量大、落差高,并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娃娃鱼栖身于此。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较好。——气候资源较好,温温相宜,四季鲜明且立体气候明显,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在1240毫米,很少有暴、风、雨、雪等灾害性天气。——矿藏资源现以探明地下矿藏有铅锌矿、铜矿、铁矿等散状分布在旗号岭山脉一带,品位高低不等,可供开采时间约10年。各种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为金洞乡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五里乡

  五里乡位于黔江区东南边陲,距城区39公里,东邻湖北省咸丰县甲马池镇和酉阳县木叶乡,西接蓬东乡,北界邻鄂镇,南连马喇镇,幅员面积50平方公里,辖6行政村,36个组,3327户,11996人,以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3%以上。乡政府驻干溪场。全乡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海拔600—1800米,平均海拔900米,为高山深丘地带,垂直气候明显,是典型的温带湿润型气候。森林覆盖率达42%,紧靠灰千梁子和国有林场。耕地面积13107亩,其中田6547亩,土6560亩。清代五里乡属洛里,民国17年废里置区后属第一区,辖上、中、下牌(分别为现蓬东、五里、邻鄂境域),领15保,现境域为其第五至十保。解放后属河口区(后改第二区),1951年、1953年先后析置蓬东乡、邻鄂乡,改属第八区。1958年10月建立五里公社,2001年末在乡镇机构改革中成建制保留.  

水市乡

  水市乡位于黔江区西南部,距黔江城53公里,全乡幅员面积103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19942亩,其中田4992亩,土14950亩,平均海拔为1200米,立体型气候显著,属典型的高寒山区,森林覆盖率62.5%,全乡辖8个村,46个组,3335户,12495人,有中心校3所,卫生院3个,村级医疗站19个。    水市集镇(老场坝)自古就是麟麟山脉一线的重要集镇,是全乡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商贸中心,是石家、鹅池、新华等连接城区环形公路的交通要道,连接各村组的村级道路四通八达,素有“高山明珠”之称,现集镇面积近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000人,流动人口1500人,自新乡建立后,区级延伸重点部门相继在水市建立,集镇个体私营经济如雨后春笋,迅速得到了发展,市场交易繁荣,水市乡集镇详规已经通过评审,经黔江区政府批复同意,随着水市中心校教学大楼、政府宿舍大楼、水市乡卫生院综合医疗大楼、水市乡供水水厂以及新街道的硬化,等一批重点工程的投入使用,揭开了将水市建成黔西南经济、文化、商贸、旅游中心的主要集镇之一的建设序幕。.  

新华乡

  新华乡位于黔江区西南角,距城区62公里,幅员面积76平方公里,东邻太极乡,南靠石家镇,西与彭水县小厂乡毗邻,北与白上乡接壤,辖7个行政村,48个组,3033户,10393人,耕地面积 5695亩。辖区群山环绕,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20℃,森林覆盖率34%。    近年来,新华的面貌焕然一新,社会稳定,人心安定,农民增收,财政增收,各项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3年全乡工农业总产3260万元,财政收入100万元,人均纯收入1600元。    新华乡地处黔彭交界地带,是发展边贸集镇经济的有利条件。乡境内交通发达,信息畅通,教育、社会事业欣欣向荣。“两小时黔江工程”即将竣工,现基本组组通公路;移动网绍、联通网络全;覆盖,电话入户率50%;有海洋中学、新华乡中心小学校等日所中。小学;卫生院设施齐全,业务过硬,各村设立村飞生室、并配备村级医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全面启动;水电资源充足,设施配套,集镇功能完善;境内商贸活跃,市场繁荣,是黔江区西南部的物资集散地和畜牧交易中心。    (一) 烤烟。烤烟是我乡农民增收、财政增收、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我乡气候温和,水上适宜,种烟历史悠久,烟农-种烟积极性高,耕种技术过硬,日前已形成规模,常年面积稳定在3000—4000亩,产量7000—10000担。    (二) 畜牧业。畜牧业在我乡的发展有明显的优势。一是地处山区,草山苹地较多,饲料采集和放牧方便。二是畜牧业是一项传统产业,农户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新技术的推广,良种的引入,畜牧业的效益不断提高。三是畜牧业渐成规模,以建立无公害优质生猪基地为契机,畜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常年生猪出栏10000头以上,牛出栏500头, 山羊出栏2000只,产值900万元以上。    (三) 林业。林业是一项新兴产业,以。5847亩退耕还林为依托,创建以核桃为主的经果林基地,加强天然林资源的保护,大力开发林产品,林业产业成为一项具有潜力,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城南街道特产大全




城南街道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