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区支坪街道办事处成立于2004年5月,是江津区继几江、德感之后新设立的第三大办事处。支坪街道办 一角事处地处江津区东部,位于笋溪河与綦江、綦江与长江的交汇处。“两江一河”穿境而过,流域12.6KM,办事处驻地离江津城区26公里。办事处东部是江津市的三大槽口(龙门槽、碑槽、华盖槽)之一的龙门门槽山脉。这里绿荫滴翠,连绵20多公里。西面是太公山。全办事处幅员面积8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635亩,森林面积3.8亩,总人口43600人,辖14个村居106个社组,辖区内有“仁沱子”、白溪、支坪、真武等集市。花铺村已成为渝西农业第一村。全街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6亿元,同比增长16.5%;工业增加值11500万元,同比增长25.3%;社零总额15700万元,同比增长21.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7000万元,同比增长21.8%;农民人均纯收入7000元,比去年增加641元,同比增长10.1;地方财政收入629万元,占全年计划120 %,合同引资2.5亿元,实际到位资金8000万元。
-
区划调整
1958年,仁沱、支平、白溪三乡合建为仁沱人民公社,下设二十四个管理区。1961年,分置为仁沱、白溪、支平三个公社,随即改管理区为大队。1984年改仁沱公社为仁沱乡,下设村、组。1985年始建镇,2001年镇(乡)行政区划调整时,由原仁沱镇、支坪乡、真武乡三个乡(镇)和白溪乡部分村合并组建为新的仁沱镇,镇政府驻地金钩湾,辖12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14个居民小组。2004年5月撤仁沱镇建支坪街道办事处。2005年10月进行村(居)规模调整,将原有5个社区8个行政村调整为4个社区2个行政村。
-
地理情况
支坪街道地处江津主城东部,距离江津主城区15分钟车程,重庆主城区半小时车程。东有江津市的三大槽口(龙门槽、碑槽、华盖槽)之一的龙门门槽山脉,西有太公山,绿荫滴翠,连绵20多公里,形成两道绿色屏障。全办事处幅员面积100.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635亩,森林面积38000亩,总人口45218人,辖6个村(居)51个社(组),有“仁沱子”、白溪、支坪、真武等集市。境内有笋溪河、綦江、长江三条河流,“两江一河”穿境而过,流域达到了12.6KM。杨珞路(在支坪境内约10公里)和仁屏路(在支坪境内约6.5公里)两条交通主干道将支坪与江津主城和先锋、西湖、珞磺等相邻乡镇连接起来,村级公路已实现村村通,陆运交通便捷。正在规划中的重庆至江津轻轨线纵贯支坪街道并设出口,适时支坪的水陆交通建设将大大提速,将为支坪的跨越式发展带来无限的机遇。
-
支柱产业
支坪街道花铺村规模发展蔬菜生产并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已成为渝西特色农业第一村,其大棚蔬菜基地是重庆市的13个无公害蔬菜基地之一,其特色和精品蔬菜远销毗邻省市县。花铺村已成为江津市特色农业发展的一张靓丽的名片。支坪境内仁沱和真武两个集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真武场镇已被重庆市命名为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王爷庙新石器时代遗址、客家会馆、圣旨碑、赑屃龟群、望乡台等人文景观和龙头溶洞、三江映绿等自然景观,将为支坪街道办事处的旅游资源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为支坪发展特色城郊旅游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4.36万人 | 81平方公里 | 500116003 | 402260 | 023 | 查看 支坪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几江街道 |
几江街道旧称城厢镇、城守镇、城关镇、几江镇等,是江津区委、区人民政府所在地。几江街道办事处位于重庆市江津区东北部,地处重庆西南、长江之滨,距渝中区公路里程50公里;铁路里程65公里;水路里程72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06°15′,北纬29°17′。 几江街道乃江津区首善之镇街,是江津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商贸、交通和信息的中心。现幅员面积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82公顷,辖4个行政村、86个村民小组;14个社区居委会;总户数64800户,总人口18974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2035人,农业人口24708人,人口密度2442人/平方千米。集镇面积12平方公里。大江西来,在江津城区受阻于鼎山转而向北,复受阻于马骏岭东巡,再受阻于高家坪而南回,最后转向东北,环鼎山绕了一个“几”字形的大弯,此江段因而得名“几江”,为长江上著名的八大江段之一。城南鼎山叠翠、巍然屹立。明代江渊有诗云:“几江形势甲川东,山势崔巍类鼎钟。”几江城区气候特征与重庆相近,但综合气象指标要优于重庆主城区,属于北半球副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春季气温回暖早但不稳定,夏季气温高,日照强,秋季降温快,常有秋绵雨,冬季较暖,日照偏少,湿度较大,冬春少雨,常有冬干春旱,洪涝、干旱、冰雹等自然灾害发生。 - 历史 几江古镇,历史悠久,远在公元557年(北周孝闵帝元年)县治即迁于此。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以县城地处长江之要津改江阳县为江津县。清朝末期为中区。民国时期名城守镇。解放后,于1951年改名为城关镇。1951年4月至1960年11月江津专员公署驻城关镇,1983年4月永川地区与重庆市合并,江津随之隶属重庆市。1981年定名为几江镇。2001年4月29日,江津市政府下文,撤销几江镇人民政府,建立几江街道办事处,辖城内东门、南门、四牌坊、通泰门、大什字、小什字、得胜街、小西门、大西门、琅山、艾坪、三五三三、长风厂、三五三九厂等14个社区居委会和城郊五举、仙池、双碑、高牙等4个村委会。 几江城区历经明末清初之兵燹战乱,瘟疫肆虐,饥馑连年,人民颠沛流离,万户萧疏,全县遗民不足千人。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从湖广一带移民入川,几江城才渐次恢复生机,逐步成为川东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名镇并因地处长江要津而闻名遐迩。 几江城区的建设是沿长江而发展的。解放前,城区共有城门9道,解放后,城门被拆除建成环城公路,城区逐渐向南、西、东方向发展。城区主要街巷55条,重要商业区为大同路步行街沿线和时代广场附近,0江津区委驻大同路东门人民广场,区政府驻四牌坊,几江街道办事处驻鼎山大道18号地。 - 行政区划 几江街道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位于江津区东北部,核心区域距重庆市渝中区公路里程50公里;铁路里程65公里;水路里程72公里,居重庆西南长江之滨。东起双碑莲花碑石嘴水库与支坪街道接壤,到高牙村流水岩、下沟子,与先锋镇绣庄村接壤,至仙池村马道止与先锋镇椒乡社区接壤;南至五举村合面坝与先锋镇麻柳村接壤,至五举村双扇门与龙华镇接壤;北临长江,与德感街道、九龙坡区西彭镇隔江相望;几江街道地处东经106度15分,北纬29度17分。 至2005年几江街道办事处行政区划调整后,新城区面积56平方公里 ,街道四至分别为:东至双碑村石达沟经济合作社双山;南至五举村石墙院经济合作社豆团石;西至五举村斑竹经济合作社双璇子;北至三五三三社区职工子弟校。城区气候特征与重庆相近,但综合气象指标要优于重庆主城区。 - 地形 几江城区依山傍水,一面靠山,三面环水,南高北低,地形狭长平坦,平均坡度5%,最低海拔高度为杨嗣桥的197米,城郊东西两面地势平坦,良田千亩,沃土绵绵,城南一里有山,顺城西延,其状如“鼎”,故名鼎山。鼎山叠翠,巍然屹立,海拔高度为205米,北面临水,长江滚滚西来,从五举沱流入受阻于鼎山转而向北,再受阻于马骏岭而东下,再被阻于高家坪又南向,最后环鼎山绕了一个几字形的大弯,江水状如“几”字,此江段因而得名“几江”,为长江上著名的八大江段之一。明代江渊有诗云:“几江形势甲川东,山势崔巍类鼎钟。” - 地貌 几江街道城区位于四川盆地东南边缘,跨盆东平行岭谷,盆南丘陵和盆周山地三个地貌区。南部为贵州高原向四川盆地的梯间过渡地带。全境南高北低,长江南、北部地势均向长江河谷缓缓倾斜。 - 水系 长江,江津境内流程为127千米,从羊石村史坝沱入境,在珞璜镇大中坝出境,流经白沙、龙华、油溪、几江等镇街。江津境内长江江面宽280—1200米(枯水期最窄处和洪水期最宽处),,多年平均流量8670立方米/秒。平均年径流量2637.1亿立方米,最大流速5.19米/秒,最大断面平均流速3.71米/秒,最高水位216.31米,最低水位196.24米(朱沱水文站数据)。 - 地质 江津全境在大部分岩层近于水平,广泛分布着侏罗纪白垩纪重庆嘉定统地层。以朱红色砂岩和页岩(石谷子)为主,在四周山脉背斜中的石灰岩,因长期风化冲涮后,构成一些漕地,其次,由于岩层近于水平,砂岩与泥岩相间,经过地壳变动和江河切割,又形成许多高丘台地,高差在100米左右。 - 气候 几江街道位于北半球副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四季分明,无霜期长,春季气温回暧早但不稳定,夏季温高光照强,降雨集中,秋季降温快,常有秋绵雨,冬季较暖,日照偏少,湿度较大,冬春少雨,常有冬干春旱。 气温:常年平均气温18.4℃,最高年(1963年)为19.1℃,最低年(1976年)为17.7℃。气温年际变化比较稳定,气温月际变化最冷月(1月)平均最低气温5.4℃,最高月(8月)平均气温33. 9℃。历年极端最高气温41.3℃,极端最低气温-2.3℃。 日照:日照时间长,5至10月总日照时数878.5小时,占全年的64%;11月—4月,总日照时数395小时,,占全年的31%。 无霜期:几江街道时令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夏季133天,冬季62天,春季89天,秋季81天。 雨量: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030.7毫米,年平均降雨天数156天,日最大降雨量为160.5毫米。但全年降雨量分配不均,1至4月降雨量占22%,5至10月占78%,9至11月为秋绵日期,雨量不大,但持续时间长。 湿度:平均相对湿度为81%,最大月(7月)为86%,最小月(8月)为76%。空气相对湿度与年际湿度变化较小,利于农作物生长。 大风:街道平均风速为1.2米/秒,最大风速大于10米/秒的占33%,大于17米/秒的占4%,出现时间多在7至8月,5月较少。大风(17米/秒以上)主要是在春、夏、秋三季出现,4至5月占27%,7至8月占53%,其余时间占20%。 秋绵雨:几江街道9—11月份的连阴雨称秋绵雨。这种天气一般雨量不大,担持续时间较长,按最长连续降雨且白天也有雨量为标准,26年中,出现频率88%,平均每年出现1.7次,最长达12天。 |
德感街道 |
德感街道江津市德感街道办事处,位于建设中的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江津市北城区,距重庆市区40公里,幅员131.6平方公里,人口8.85万人。境内公路、铁路、港口相互连接,纵横交错,形成网络。渝津、德油、德临、德圣4条公路,成渝铁路贯穿全境,有2个火车站、2个客货运码头、1个国家级深水货运港口(兰家沱港),并设有铁路专线与成渝铁路接轨,年货运吞吐量102万吨。 德感街道位于江津区北部,长江北岸,与几江街道隔江相望,距重庆主城区40千米。面积132平方千米,人口88370人(2007年),其中农业人口48684人。辖牌坊、东方红、兰港公司、重庆磷肥厂、重庆潍柴厂、篆山坪、杨林、中渡、圣泉、临峰、长冲11个社区,高桥溪、草坝、和爱、红豆、陡石、三河6个行政村,68个经济合作社和30个居民小组。成渝铁路、渝(重庆)东(胜)、(江)津永(川)公路过境,江津长江公路大桥接成渝高速公路。长江顺境流过。兰家沱为西南三大水陆联运港之一。[1] - 代码 500116002:~001牌坊社区 ~002东方红社区 ~003兰港公司社区 ~004重庆磷肥厂社区 ~005重庆潍柴厂社区 ~006篆山坪社区 ~007杨林社区 ~008中渡社区 ~009圣泉社区 ~010临峰社区 ~011长冲社区 ~200高桥溪村 ~201草坝村 ~202和爱村 ~203红豆村 ~204陡石村 ~205三河村 - 沿革 1953年建德感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1985年建镇。1997年,面积82平方千米,人口7.4万,辖中渡、二沱、六树、白家、巴山、八斗、紫竹、海螺、南华、外坝、光明、篆山、草坝、染坊、杨林、石稻、大面、浒溪、塔坪、高坪、海惠、团结、圣泉、苏家、柏树、天星、坪山、刘家、福桥、老房、陡石、垭口、上家、和爱、下湾、蔗坝、岚马、弯弯、雷家、花朝、新庙41个行政村和牌坊、三尖角、坪头山、兰家沱、前进、红阳、增压、川齿、圣泉9个居委会。 附:长冲镇位于江津市北部,距城区11.4千米。(江)津永(川)公路过境。 [沿革]1950年前后为长冲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93年建 德感街道镇。1997年,面积27平方千米,人口1.5万,辖近街、金山、合心、顺山、石埂、石梁、敞口、久和、亲睦、万古、汤家11个行政村和上场、下场2个居委会。 附:临峰乡位于江津市西北部,距城区8千米。(江)津永(川)等公路过境。 [沿革]1950年前后为临峰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97年,面积20平方千米,人口0.8万,辖红豆、大堡、春风、桅杆、大莲、五星、元光7个行政村 - 德感历史 德感,原名德感坝,民国初年设乡公所,1986年撤乡建镇,1993年撤德感区并德感镇、圣泉乡、和爱乡组建德感街道办事处,2001年建制调整,临峰镇和长冲镇部分村居并入德感镇组建德感街道办事处。它孕育了两弹元勋邓稼先、白屋诗人吴方吉、著名作家黄济人,优秀乡镇企业家马厚富、吴永富等一批杰出人才德感人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负重自强,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经济和社会事业突飞猛进。东方红工业园区迅速崛起,占地6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实现了“7通1平”,已经吸引国内12户厂家落户。津马绿色经济走廊吸引业主50户。2001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3.5亿元,财政收入197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17元。乡镇企业连续8年居江津第一,综合经济实力连续8年位居江津第二。 |
支坪街道 |
江津区支坪街道办事处成立于2004年5月,是江津区继几江、德感之后新设立的第三大办事处。支坪街道办 一角事处地处江津区东部,位于笋溪河与綦江、綦江与长江的交汇处。“两江一河”穿境而过,流域12.6KM,办事处驻地离江津城区26公里。办事处东部是江津市的三大槽口(龙门槽、碑槽、华盖槽)之一的龙门门槽山脉。这里绿荫滴翠,连绵20多公里。西面是太公山。全办事处幅员面积8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635亩,森林面积3.8亩,总人口43600人,辖14个村居106个社组,辖区内有“仁沱子”、白溪、支坪、真武等集市。花铺村已成为渝西农业第一村。全街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6亿元,同比增长16.5%;工业增加值11500万元,同比增长25.3%;社零总额15700万元,同比增长21.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7000万元,同比增长21.8%;农民人均纯收入7000元,比去年增加641元,同比增长10.1;地方财政收入629万元,占全年计划120 %,合同引资2.5亿元,实际到位资金8000万元。 - 区划调整 1958年,仁沱、支平、白溪三乡合建为仁沱人民公社,下设二十四个管理区。1961年,分置为仁沱、白溪、支平三个公社,随即改管理区为大队。1984年改仁沱公社为仁沱乡,下设村、组。1985年始建镇,2001年镇(乡)行政区划调整时,由原仁沱镇、支坪乡、真武乡三个乡(镇)和白溪乡部分村合并组建为新的仁沱镇,镇政府驻地金钩湾,辖12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14个居民小组。2004年5月撤仁沱镇建支坪街道办事处。2005年10月进行村(居)规模调整,将原有5个社区8个行政村调整为4个社区2个行政村。 - 地理情况 支坪街道地处江津主城东部,距离江津主城区15分钟车程,重庆主城区半小时车程。东有江津市的三大槽口(龙门槽、碑槽、华盖槽)之一的龙门门槽山脉,西有太公山,绿荫滴翠,连绵20多公里,形成两道绿色屏障。全办事处幅员面积100.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635亩,森林面积38000亩,总人口45218人,辖6个村(居)51个社(组),有“仁沱子”、白溪、支坪、真武等集市。境内有笋溪河、綦江、长江三条河流,“两江一河”穿境而过,流域达到了12.6KM。杨珞路(在支坪境内约10公里)和仁屏路(在支坪境内约6.5公里)两条交通主干道将支坪与江津主城和先锋、西湖、珞磺等相邻乡镇连接起来,村级公路已实现村村通,陆运交通便捷。正在规划中的重庆至江津轻轨线纵贯支坪街道并设出口,适时支坪的水陆交通建设将大大提速,将为支坪的跨越式发展带来无限的机遇。 - 支柱产业 支坪街道花铺村规模发展蔬菜生产并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已成为渝西特色农业第一村,其大棚蔬菜基地是重庆市的13个无公害蔬菜基地之一,其特色和精品蔬菜远销毗邻省市县。花铺村已成为江津市特色农业发展的一张靓丽的名片。支坪境内仁沱和真武两个集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真武场镇已被重庆市命名为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王爷庙新石器时代遗址、客家会馆、圣旨碑、赑屃龟群、望乡台等人文景观和龙头溶洞、三江映绿等自然景观,将为支坪街道办事处的旅游资源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为支坪发展特色城郊旅游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双福街道 |
双福街道位于重庆市江津区最北部。前扼地势平坦的津马要塞,背靠风景秀丽的缙云山脉面积66平方千米, 人口50798人(2007年),其中非农业人口21197人;其中集镇面积4平方千米、人口10157人。辖双河、享堂2个社区,阳坪、罗盘、怡云、三界、黑林、滴水、高浒、破石、土堡、长岭10个行政村,100个村民小组。双(溪)(走)马公路与成渝高速公路衔接,渝(重庆)东(胜)公路过境。原来叫双福镇,2008年7月14日,撤销双福镇,设立双福街道,双福街道管辖原双福镇行政区域,街道驻地双河场。被纳入重庆“半小时经济圈”,同时被规划为重庆城市副中心。境内拥有2万亩森林、10余个大型生态湖泊点缀其间。九江大道、重庆绕城高速(二环)、津马大道等高等级公路在新区交汇。距成渝高速走马出口2公里,距重庆内环10分钟车程,距江北机场仅35分钟车程。独特的区位优势,良好的地理条件,优美的自然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双福新区已逐渐成为最具投资发展潜力的一片热土。 [1] - 经济发展 已有金龙精密铜管集团、重庆润通动力、广州恒大集团、广州嘉裕集团、隆鑫集团、重庆科技信息学院等123个 项目入驻,累计合同引资达450亿元;现已初步形成重庆的“一区三基地”即汽摩产业基地、科教信息产业基地、仓储物流基地和会议休闲高尚住宅区。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加快实施和重庆统筹城乡大发展的快速推进,作为江津经济建设“十大战场之首”的双福新区必将乘势而上,秉承“只争朝夕、开拓进取”的新区精神,紧紧围绕“倾力打造重庆城市副中心和四百亿新区”的目标任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真抓实干。力争到2012年,引进各类项目300个,实现技工贸收入500亿元,初步建成重庆城市副中心框架。街道建有工业园,现在已建8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共有聚翰电子等9家公司进驻生产,已出租面积达7万多平方米。如果在没有标准化厂房的情况下估算,这些企业的总投入费用约为30000万元。而现在,这些标准化厂房投入只需7570万元,9家公司进驻标准厂房共用整套基础设施,最大限度地节约了建设成本,减轻了政府负担。企业入驻园区,直接进入标准化厂房生产能为企业赢得时间、减少了资金成本,以此企业能把主要精力都用于生产经营,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 基础建设 平安建设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按照区委、区政府政法工作会议精神,继续围绕“建设平安双福,构建和谐社会”目标,深入开展村(社区)、部门、校园、企业平安创建,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进一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推进基层基础规范化建设,重点推进和完善“两新”组织、企业、高校、村(社区)综治工作站和群众工作室建设,着力构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一体化”机制,维护和保持新区社会治安持续稳定,为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步入快车道奠定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街道推进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逐条分析了“创模”指标达标情况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明确提出要围绕新区建设,理清思路,突出重点,全面完成“创模”工作任务。为稳步推进“创模”工作,从各相关部门抽调业务骨干充实其中,成立了“三创”(创建重庆市文明城区、重庆市环保模范城区和全国卫生区)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组织召开创模工作专题会,研究解决创模工作中的突出问题,以确保“创模”工作的有序开展。 根据江津区府办《关于<2012年重庆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江津区目标任务分解>的通知》及各项创模工作部署规划,新区结合实际,对创模各项目标任务及重点工程项目逐项进行分解,层层细化目标,落实责任到人,不定期召开创模工作推进会、调度会,专题研究推进中的重点、难点工程。[2] |
圣泉街道 |
圣泉街道辖6个社区、2个村,即原几江街道圣泉社区、三五三三厂社区,原德感街道中渡社区、三河村、陡石村,原双福街道长岭社区、土堡社区、享堂社区。街道办事处驻滨江新城学堂路1号。 |
油溪镇 |
油溪,就象一颗镶嵌在江津北部长江之滨的明珠。秦以前,为古巴国地。东汉末期,是乐城县(今江津市)的县治所在地,乃目前为止江津最早的古县城。据《九域志》载:油溪镇建制始于北宋元丰年间,迄今已近千年历史。 建国后,油溪镇于 1952年正式设立,是江津历史上的“老三镇”之一。经2004年建制调整后,油溪镇现辖原油溪、吴市、金刚三镇地域,东与龙华镇隔长江而望,西联永川市,南靠石门镇,北倚德感街道办事处和吴滩镇。有26个行政村,178个社,4个社区居委会,1个社区家属委员会,总人口8.2万人。全镇方圆154.11平方公里,属深、中、浅丘宽谷地貌,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如今,油溪的发展、变化,越来越引人注目。区位优势好:距江津、永川、重庆主城区分别为18、35、60公里,处于长江黄金水道、成渝铁路和津永、吴朱公路交通大动脉上。资源潜力大:有石灰石、白泡石等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和山、水、寨、林、洞、佛等旅游资源。农业特色多: “112255” 工程(锦橙、小水果各1万亩,花椒、蔬菜各2万亩,龙眼、花生各5千亩)建设,使油溪成为粮食、水果、蔬菜生产大镇。渝津橙、赵氏花生名扬巴渝、畅销全国。工业基础强:中国专业卫浴第一家上市公司四维瓷业、生产高档卫生洁具的杜拉维特公司、年产水泥可达30万吨的金桥公司、西南地区最大的耐火材料生产基地江津耐火材料公司、年加工花生达500吨的赵氏花生厂,是油溪工业的“五朵金花”。人居环境优:远望油溪,千峰逶迤,长江滔滔,山青水秀。俯视镇容,群楼林立,街道纵横,车水马龙,一派锦绣繁华。 在新世纪的壮丽征程中,油溪人民会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把油溪建设成江津北部区域性中心镇。. |
吴滩镇 |
|
石门镇 |
|
朱杨镇 |
江津市辖镇。1953年建朱杨乡,1958年改朱羊公社,1980年更名朱杨公社,1984年复朱杨乡,1985年建镇。位于市境西部,长江北岸,距市府40公里。面积55平方公里,人口3.5万。成渝铁路、朱(杨)秦(家)公路和长江、朱杨溪过境,是西南重要转运港之一。辖梁山、茨坝、新镇、响滩、板桥、袒定、进宝、云坪、同口、罗林、木山、利民、朱杨、宝山、茯苓、石鼓、排头、建坪、福农、螺水20个村委会和朱杨溪街道、石梯沟、横梁子、崇德山、茨坝街道5个居委会。企业有建筑、建材、运输等行业。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 |
石蟆镇 |
|
永兴镇 |
永兴镇地处江津市西南边陲,东邻李市镇、蔡家镇,南与中山镇、四川省合江县接壤,西邻白沙镇,北靠慈云镇。属丘陵地带,东、南、西三面较高、中间低,构成夹沟槽形。北部以中浅丘陵地带为主,海拔在300米左右;东、南、西部以山岗深丘为主,平均海拔在600米左右。全镇幅员162平方公里,辖12个农村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45000人,其中城镇人口5400人。全镇耕地35379亩,园地2095.5亩,林地80014亩。2004年地区生产总值(GDP)21654万元,三次产业比为75:10:15 ,财政总收入44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211元,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大镇。 1、自然资源丰富。土地肥沃,大部分土壤含锌、硒微量元素,是发展农、林、牧、渔的好地方。驴子溪河由大圆洞流经永兴七个村,到蝉鱼洞处与白沙交界汇合流入长江,境内全长15公里,最大流量为800立方米/秒,一般流量为100立方米/秒,终年有水。建成水力发电站5座,总装机达到2000千瓦。石油与天然气蕴藏丰富。董四井于1982年开采钻探,日产天然气250—300万立方米,蕴藏量7000万亿立方米。董13井重新钻探,日产原油100吨,初步估计为一中小油田。 2、农业产业结构日趋合理。适宜的生态环境和优质的土地资源,促进了江津优质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的形成,优质晚熟柑橘和草食性牲畜逐渐在永兴农业发展中占主导地位。主要农副产品有水稻、玉米、水果、蔬菜、水产等。2004年全镇农业增加值1.61亿元,粮食总产量30089吨,水果产量2911吨,蔬菜产量2.52万吨;出栏小家禽41万只,生猪26291头,牛112头,羊2840只,兔9750只;存栏小家禽26万只,生猪23098头,大牲畜1141头,羊4500只,兔8420只。 3、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城镇现有面积30公顷,城镇人口5400人。完成了场镇总体规划,到2010年,城镇城区规划面积183公顷,场镇人口规模为1.7万人。大圆洞街从2000年动工建设,完成建筑面积8000㎡,新汽车现已基本竣工。 4、道路交通迅速快捷。白永公路打通了与外界联系的瓶颈制约,重丘二级水泥路面,结束了永兴镇全为泥石公路的历史,距江津主城区60公里。镇内公路纵横交错,自成网络,已实现村村通公路。. |
塘河镇 |
江津市辖镇。1951年为塘河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93年建镇。位于市境西南部,距市府42公里。面积64平方公里,人口1.8万。塘(河)白(沙)、(江)津合(江)公路于此交会。辖上坪、鹅山、石龙、石桥、桂庄、五燕、白岩、双福、天台、下坝、石犁、桂园、槐花13个村委会。企业有建筑、农机修配等业。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境内有全国闻名的“32111”英雄钻井队遗址,有磙子坪风景名胜。. 塘河古镇位于重庆江津市西南渝川结合地带,重庆市风景名胜区黑石山----滚子坪境内,东北面与白沙镇毗邻,紧靠成渝铁路和长江黄金水道,西南面与四川合江接壤。距江津65公里,重庆112公里。 塘河古街区现存明清以来不同时代特征风格的古建筑。古镇街道依山而建,从河畔码头起呈阶梯状蜿蜒上扬。约长600米的主街连接着横街子、庙巷子两条小街,并由三道寨门把持着。拾级而上沿街建筑多以青石为基、砖木为墙、奇檐斗拱、雕梁画柱、错落有致。 自重庆的江津坐车经白沙到塘河古镇,要走了近三个小时。可惜这次去没找到拍全景的地方,只好局部展示了。 从福宝和自怀流过来的大、小槽河在甘雨镇一汇合,就成了这湾碧水——塘河。两岸山峦起伏,茂竹遍布;浅滩处,突兀的岩石被河水雕刻得形态各异。悠悠滴翠的塘河水,不知流淌了多少年,带走的是历史的沧桑,带不走的是不变的风景!站在桥上,望着缓缓流淌的塘河水,有种想融入其中的感觉。或许是天气炎热的关系,就连渔船也懒得在水面摇晃,静静地等侯着什么。想那渔船的主人,每日游历在这样一幅田园诗篇里,撒网捉鱼,一定安详惬意。望着远处的美景,好想在此结一草庐,过上一回田园生活。从桥上下来,沿着一条新街前行,那尽处就是古镇的一个入口。正午的炎热,冷淡了石阶小巷。不过我却很喜欢这样的宁静……踩着青石铺就的台阶,缓步走进深深的小巷,静静地感受岁月的变迁。 |
白沙镇 |
白沙,西距江津45公里,素为江津西部经济、商贸、文化中心及黔北地区的交通枢纽,有“天府名镇”、“川东文化重镇”等美称。抗战期间以“大后方”而人文荟萃,解放初期曾6年作为江津县政府所在地。厚重的文化积淀与丰富的物质资源,孕育出她特有的风采和魅力。 镇,是千年古镇;城,是巴渝名城。 在237平方公里钟灵毓秀的大地上,生活着勤劳智慧的14万沙城儿女,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经历次撤并建,2004年5月建制调整后的新白沙,在区级镇的基础上并入原高屋乡、几子乡、三口乡、河口乡、高占乡和滩盘镇、鹅公镇共辖五乡三镇,为重庆第一人口大镇。 斗转星移,沙城靓丽,千年古镇再一次掀起了发展的狂澜。新世纪的白沙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社会空前繁荣稳定。短短的几年中,古老的集镇神话般变成了一座山水园林式的现代化中心小城市,成为点缀于万里长江之滨的一颗璀璨明珠,闪耀着绚丽的光彩,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白沙历史悠久。据考证,早在东汉末年就有人聚居,到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在当时出版的《元丰九域志》上,就有了白沙镇名的记载。自古以来,扼川东、黔北咽喉要道,商贾云集,市井繁荣。丰富的古代文化遗产和浓郁的地方民俗风情孕育了一大批近(当)代教育科技界、体育界、艺术界及政要名人雅士。著名爱国诗人吴芳吉、地方史学家邓少琴、国画家张采芹、爱国将领抗日军长夏仲实、书法家周浩然、油画家陈可之、作曲家王锡仁、前国家女排主教练邓若曾、原国防科工委主任丁衡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光召等,都曾在这块沃土上生活、学习或工作。中国0创始人之一-、原国民政府军委副委员长冯玉祥将军都曾在白沙留下了动人故事和大量文化财富。 随着地方工业的崛起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白沙经历数次大的发展,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连年稳踞江津市“十强乡镇”并曾跻身重庆市“乡镇五十强”行列和四川省“200强乡镇”的第七位。 镇党委、政府审时度势,果断提出:全力实施小城市、大工业、大商贸、大文化、大农业“一小四大”发展战略,坚持“大开放促大开发,大开发促大发展”,带领全镇人民走一条自力更生建城市、艰苦奋斗求发展的路子。. |
龙华镇 |
龙华镇位于江津区中北部,长江南岸。东连几江街道和先锋镇,南接白沙镇和慈云镇,西与油溪镇,北与德感街道隔江相望。面积84.81平方千米,人口4.2万人(2007年),其中城镇人口4143人。辖龙门社区,双溪、新店、梁家、农庆、朱羊寺、燕坝、五台、龙华寺8个行政村,5个居民小组、31个经济合作社。镇政府驻地龙门滩,距江津主城18千米。全镇以浅丘地带为主,平均海拔235米,(江)津龙(门)、龙(门)土(门子)公路过境。古迹有朱羊寺(又名隆兴寺)。 [代码]500116109:~001龙门社区 ~200双溪村 ~201新店村 ~202梁家村 ~203农庆村 ~204朱羊寺村 ~205燕坝村 ~206五台村 ~207龙华寺村 附:龙门滩镇位于江津市中部。 1952年建龙门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93年建龙门滩镇。1997年,面积44平方千米,人口3万,辖联合、双溪、水平、厅上、半山、黄沙、雀坪、龙华、波罗、毛家、大河、梁家、双狮、新店、农庆、接龙、石缸、长冲、五台19个行政村和龙华街、中兴街2个居委会。 附:罗坝镇位于江津市中部,距城区19千米。高(占)梁(家)等3条公路在此交会。长江自北向南过境。 [沿革]1950年建罗坝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93年建镇。1997年,面积54平方千米,人口2.7万,辖燕坝、芳阴、白龙、丰农、双碾、马井、 上、通花、周望、农兴、松林、道角、金钗、宝珠、吴滩、枣子、水竹17个行政村和横街子街1个居委会[1]。 |
李市镇 |
李市镇地处重庆江津市腹心地带,距市区28公里。幅员面积18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3万亩,总人口8.7万人,辖18个行政村和4个居委会;城区已规划面积4.5平方公里,已建成区面积1.5平方公里,非农业人口已达1.8万人。 江津市主骨架公路——渝(重庆)东(东胜)、白(白沙)西(西湖)公路呈“十”字形交汇于政府驻地,连接着重庆綦江、四川合江、贵州习水和包括江津市国家级重点名胜区四面山在内的渝、川、黔旅游“金三角”,是交通、通讯、电力枢纽和农副产品集散中心。境内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拥有砂石、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和水力资源,盛产柑桔、蚕桑、花椒和水产品,素有“橘乡”之美誉,有包括西南最大的柑桔批发市场在内的多个专业批发市场,商贸流通业发达。笋溪河源自贵州习水县寨坝金顶山,入津后经四面山、李市镇,下游入先锋镇,境内全长30余公里,沿河两岸竹木葱郁,湖河皆备、水质良好、空气洁净、地势开阔、坡度平缓,水上野生名贵资源丰富,具有结合农业产业化开发生态观光旅游主导型产业的良好条件。. |
慈云镇 |
江津市辖镇。1953年设慈云乡。1958年为李市公社慈云管理区,1961年分建慈云公社,1984年复置乡,1993年建镇。位于市境中部,距市府24公里。面积27.5平方公里,人口1.3万。(江)津白(沙)公路过境。辖雁桥、莫庄、小园、打石、千秋、凉河6个村委会和榨子口1个居委会。农业和种养业以水稻、蚕桑、柑橘等。盛产药材苗木。. |
蔡家镇 |
蔡家镇地处江津南部,距江津城区50公里,是通往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四面山的中心驿站。全镇幅员面积230平方公里,辖18个村,1个社区居委会,15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1万人,城镇居民1.2万人) 镇委、镇府坚持以“-”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工作大局,团结带领全镇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真抓实干。2004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05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7500元,分别比2003年增长23.74%、13%和15%,获2004年度全市山区经济社会综合考核先进镇。 二、建设成就 1、2005年引进全国最大辣椒加工企业之一的“饭遭殃”集团,进驻蔡家镇。在2004年辣椒种植面积达5000亩基础上,2005年全镇种植面积将扩大到10000亩。主要发展品种有二金条、子弹头、朝天椒。鲜椒最低保护价1.4元/公斤收购。 2、截止2004年蔡家镇已发展苎麻6000亩,麻农与锦丰麻业有限责任公司签订苎麻收购合同,最低保护价8元/公斤。 3、大力发展以枳壳、黄桅枝为主的中药材,2005已与江津市最大的私营企业祥和医药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发展枳壳2000亩,由祥和医药有限责任公司提供苗木、技术。并以最低保护价1元/公斤收购,农民负责种植管理。 4、以赤天化为依纸厂为依托,引进江津富盛竹业开发有限公司共同发展,现已种植撑绿竹(优质丛生竹类良种杂交3号)8000亩。 5、2005年我镇针对我镇四大产业分别成立了专门机构:苎麻产业服务所3人、辣椒产业服务所3人、中药材产业服务所2人、撑绿竹产业服务所2人,专门负责对我镇涉及产业群众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全方位服务。 6、2004年开通蔡家农业110热线,接受农民咨询达3457人次。 7、利用广播、黑板报、逢场天现场咨询等形式,将农业信息、农业技术及时送到农民手中,达到3万人次。 8、在本辖区开展农业技术示范专业大户21个。 9、利用现场培训等方式,培训农民34期2000人次。. |
中山镇 |
|
嘉平镇 |
江津市辖镇。1950年设清平乡,1958年改公社,1980年更名嘉平公社,1993年建嘉平镇。位于市境南部,距市府33.8公里。面积52平方公里,人口1.6万。通公路,笋溪河贯通南北。辖笋溪、开井、三道、洞子、天水、寒坡、长*#、中台、紫荆、五通10个村委会和清平街1个居委会。企业有农机、食品等厂。农业主产水稻、小麦、茶叶。. |
柏林镇 |
柏林地处江津南部边陲,位于北纬28°37’-28°52’,东经106°32’-106°20’之间,毗邻贵州省习水县、重庆市綦江县,距江津城区83公里,距江津市区90公里,距重庆市中区140公里。全镇地势呈南高北低,海拨高度多在800—1700米之间,最高的蜈蚣坝海拨高程1709米,最低处海拨245米,相对高差在1450米左右。是江津市幅员面积最广的典型的山区农业镇,有江津南大门之称。全镇幅员面积248平方公里,辖22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171个村民小组、11个居民小组,总人口54869人,其中农业人口48050人。 全镇大部份地区属深丘和浅丘,土壤质地较差,多为黄壤土和紫色土。该地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13.7℃,署期平均气温23.3℃。年降雨量1522.3毫米。年均日照1200小时,最少1000小时左右,年均辐射能量62—86.5千卡/CM。由于受大气环球与非地带性地域差异规律的影响,春夏光、热、水资源约占全年70-80%左右,形成冬干、春旱、夏伏旱、秋绵雨的特点,冰雹、大风等自然灾害不时发生。主要农业产品为水稻、玉米、洋芋、豆类、茶叶、蚕桑、药材、果(干果、水果)棕片、苎麻等,家禽主要有猪、牛、羊、鸡、鸭等。 林业、水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全镇山林地面积达16万亩,林木蓄积4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67.5%,是江津市南部氧吧之一,也是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重点地区。该地区有大小溪流众多,水流较大,年均蓄水量达1000万立方米以上,单位面积产水量90万立方米,是江津、重庆和全国很少有的几个高值区之一,水能资源理伦蕴藏量为0.6亿千瓦时。 2004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14亿元,同比增长18.87%,其中农业增加值达到1.20亿元,同比增长19.76%;粮食总产量达31720吨,同比增长8%;乡镇企业总产值突破1.3亿元,同比增长27%;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1.18亿元,同比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241万元,同比增长11.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76元,达到2730元,增长16%。. |
先锋镇 |
|
珞璜镇 |
江津市珞璜镇地处重庆主城区西南边缘长江之滨,三峡库区尾部,江津市东部。与巴南区接壤,与大渡口、九龙坡区一江之隔,镇域面积148.5平方公里,总人口8.2万人,辖20个行政村、4个社区居委会。珞璜镇被列入重庆市“百镇工程”镇和首批启动45个中心镇之一,被江津市确定为小城市。 水陆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渝合公路、珞百公路穿境而过,距重庆渝中区和江津主城区均为40公里,在建的重庆绕城高速路在珞璜中心地段马宗场设立出口,更将突显珞璜区位优势。渝黔铁路自北向南纵贯全境,在珞璜境内设有三个火车站。黄金水道长江自西向东贯穿全境,境内有华能珞璜港和重庆猫儿沱港,大小码头7个,能便捷实现江海联运。 工业发展势头强劲。珞璜镇是江津甚至重庆的工业重镇,以电力能源和建材工业为主导产业。境内有华能珞璜电厂、腾辉地维水泥有限公司、华能石粉公司、天助水泥公司、拉法基纸面石膏板项目、汇兴公司等一大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随着华能珞璜电厂三期工程、华能石粉扩建工程、拉法基扩建工程相继动工,珞璜工业园区日渐壮大,珞璜工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 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马宗片区蔬菜生产传统久远,由于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近年蔬菜产业发展迅猛,除面积超过10000亩规模外,还发展了300亩规格大棚,预计2008年发展到30000亩,重庆市已计划将其列入无公害蔬菜基地。山麓地区草食型畜禽养殖向规模化发展,涌现出一大批养殖大户和业主。淡水养殖结合花卉苗木种植逐渐形成休闲、观光型生态农业。境内拥有金马酒厂、顺江花生厂、石梁酿造厂、川露食品公司、远洋酿造公司、顺海种养殖公司、龙凼中药材种植开发公司等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村社自发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初步构建起公司(合作社、协会)+基地+农户的新型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
贾嗣镇 |
贾嗣镇位于江津东南部,地理位置为东经106o161,北纬29o41。北走重庆,东至綦江,距重庆、江津、綦江分别为56、54、36公里,是江津市东西和南北两大交通干线的结点。在80.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3.8万勤劳勇敢的贾嗣人民。现辖13个村(居),110个社(组),4所中小学校,29个镇属党支部和17个镇辖市直属单位。土地总面积7930公顷,耕地23982亩,人均耕地0.63亩,园地4383亩,林地24372.3亩,其它农用地27555.3亩,建设用地12264.2亩,交通运输土地841.8亩,水利设施用地203.4亩。 贾嗣,山川秀美,资源丰富。全镇有动植物资源500余种,铁矿、煤矿、天然气、石灰石、矿泉水等矿产资源储量丰富。旅游资源独具特色,风光旖旎的长江支流綦河蜿蜒全境12.4公里,绿水潺潺的但水溪、燕五溪悠长清秀,传说遍山衍生的龙登山高达864.2米,绵延起伏的二贤山、老君山、石牛岗等山岭林木繁茂,龙登寺、尚书墓、红光村牌坊、龙登山摩崖造像、涂家扁墓群等人文景观错落有致的点缀在青山碧水间。. |
夏坝镇 |
|
西湖镇 |
西湖镇位于江津区东南部綦江河畔,属三峡库区之尾,系三峡生态 环境保护区和移民安置重镇。距重庆市区50公里,距江津城区46公里。全镇幅员143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2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5.5万人;城镇规划区面积2.5平方公里,已建成1平方公里,城镇人口 人。镇党委、镇政府紧紧围绕“一新五大”(新农村,大城镇、大交通、大旅游、大开放、大和谐)发展战略,带领全镇广大干部群众团结拼搏,锐意进取,促进西湖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 地理环境 西湖镇位于北纬29°5′、东经106°3′,北与支坪办事处接壤,经珞璜镇通往重庆市区,西与李市、嘉平镇连界,南与綦江县永新镇毗邻,东经贾嗣镇接渝黔高速路。境内海拔185—1032米,地貌以深丘和盆湖退缩冲刷形成的小丘陵为主,地势开阔,坡度平缓。 - 自然资源 西湖镇属亚热带暖湿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空气洁净。镇域内有耕地面积4992公顷,林地面积3524公顷,森林覆盖率为22%。土地肥沃,土壤适宜于多种植物生长,盛产柑桔、绿茶、葛根、早熟梨、蚕桑、花椒和多种水产品,柑桔曾有出口原苏联的历史。境内拥有煤矿、石油、天然气、砂石、石灰石等矿产资源;境内有山(重庆市A-风景名胜区骆来山)、河(长18公里的綦河贯穿全镇)、湖(湖面达600亩的天台湖)、海(-、茶海)等丰富旅游资源。有较好的水资源、水能资源和旅游资源。 - 社会经济 1、交通、通讯发达。全镇干道公路网络基本形成,境内纵向干道仁屏路长18公里,横向干道李西路长7公里,仁屏路、李西路东接川黔210国道和渝黔高速公路,仁屏路北经珞璜、巴南至重庆市区,李西路西至江津主城,“一纵两横”的主骨架公路与西南大通道和重庆外环高速路相连,交通十分便捷。程控电话、移动电话、宽带网络全部开通,程控电话装机容量为1万多门,移动、联通等基站30余个,信息化“高速公路”把西湖与世界缩短在咫尺之间。 2、水资源丰富。全镇有大小溪流5条,有18余公里长的綦河川流不息,贯穿全境。有小型水库10座,山坪塘534口,微型水利900处,有效蓄水量725万立方米。有供水能力3000吨的自来水厂1座,供水管网已铺设至开发地段,城镇供水充足,排水畅通。 3、电力充裕。境内有35千伏变电站,建有总装机容量达1000千瓦的写字岩电站1座,完全能保证生产、生活和大、小型的工业用电。 4、油气充沛。境内有输气站1个,气量充足;有大型加油站1座,储油量可达50000升,可保证境内生产、生活所需。 5、教育体系健全。境内有中、小、幼学校10余所,教学质量上乘,环境幽雅,有一流的重庆市绿色学校和江津市示范学校。 |
杜市镇 |
|
广兴镇 |
|
四面山镇 |
四面山镇。调整后,幅员面积255.2平方公里,辖双凤、燕子、头道、林海、洪洞5个村和龙潭湖1个社区。镇政府驻文峰路27号(原址)。 |
支坪镇 |
支坪镇地处江津主城东部,距离江津主城区15分钟车程,重庆主城区20分钟车程。东有江津区的三大槽口(龙门槽、碑槽、华盖槽)之一的龙门槽山脉,西有太公山。绿荫滴翠,连绵20多公里,形成两道绿色屏障。全镇幅员面积84.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000亩,森林面积38000亩,水域面积30000亩,辖5个社区,1个行政村,总人口4.6万人。 支坪自然地理条件优势明显。境内长江、綦河、笋河一江两河穿境,江河岸线长29公里,其中长江绕境6公里,綦河流径21公里,笋河流径2公里。綦河与长江交汇境内王爷庙(顺江口),笋河与綦江交汇境内洋满嘴(白溪社区)。境内有县际、省道、高速公路纵横穿境27公里,其中仁屏公路(县际)过境12公里,杨珞路(省道)过境8公里,重庆外环(绕城)高速路穿境7公里,水陆交通发达、便捷。 支坪旅游资源丰富。真武客家移民会馆是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是西南地区保存较好、规模较大的移民会馆。王爷庙遗址是原江津县城所在地。圣旨碑、贔屃群、摩崖石刻、金沙古寨等分布在全镇境内,文化底蕴深厚。綦河、笋溪河、洞口溶洞、龙井万亩森林,各种自然风光秀美。 支坪区位优势凸显,重庆二环高速、渝泸高速贯穿全境,到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只需50分钟,二十公里长的滨江路,把支坪组团与几江半岛紧密联接;根据规划,轨道交通江津段途经支坪组团,将与重庆轨道交通5号线相接,并与7号线、3号线等换乘。 预计全镇地区生产总值从7.9亿元增加到12.5亿元,年均增长9.6 %,增速居江津区一类镇街前列;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2亿元,年均增长2.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加到3.5亿元,年均增长13.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亿元,年均增长40%;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32990元,年均增长13.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7000元,年均增长13.8%;2016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279万元,比2012年增长了55.45%。 |
四屏镇 |
四屏镇。幅员面积60平方公里,辖原四面山镇四面、银岩和原柏林镇青堰3个村,以及原四面山镇四面场1个社区。镇政府驻四面场老街21号(原四面乡政府办公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