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东省 >>威海 >> 环翠区 >> 汪疃镇

汪疃镇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汪疃镇谷歌卫星地图)


汪疃镇简介

  " 汪疃镇总面积107平方公里,3.0万人口,拥有6.0万亩耕地,3.4万亩山峦,6000亩淡水水面,是山东省粮油生产基地,盛产小麦、玉米、花生;是山东省中药材之乡,盛产天麻、西洋参、黄芪、丹参等;是山东省的名优果生产基地,各种桃、梨、苹果、葡萄应有尽有;是山东省的畜牧强镇,特种养殖品种主要有狐狸、貂、鹿等,普通养殖品种主要有生猪、奶牛、奶山羊、肉食鸡及各类淡水品种鱼类;是山东省有名的花卉苗木基地,高中低档各类花卉苗木达30多种。
  汪疃镇工业基础雄厚,是山东省工业强镇,工业结构合理,现已形成食品、塑料、机械、电子、建材、地毯等支柱产业。
  汪疃镇是威海市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基础设施配套,交通便利,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发达。
  ".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107平方公里 371002112 264200 0631 查看 汪疃镇谷歌卫星地图

汪疃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汪疃镇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环翠楼街道

  环翠楼街道位于山东省威海市市区中部,因辖区内有名胜环翠楼得名。东濒威海 环翠楼 湾,北至昆明路与鲸园街道办事处相接,西至奈古山与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接壤,南至塔山与竹岛街道办事处相邻。面积4.3平方公里,辖18个居民社区,人口5万人。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四月,明政府将文登县辛汪都三里东北近海处划出,设威海卫。永乐元年(1403年),魏国公徐祖辉征调文登县、宁海州数万人筑威海卫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五月十三日,英国强租威海卫,卫城以内仍归中国,由文登县管辖。1930年10月,国民政府收回威海卫,属威海卫行政区第一自治区。1940年8月,威海卫行政办事处成立,属城市区。1945年9月,属威海卫市城市区。1954年分属第四、第五、第六居民社区。1956年9月,分属城里和大桥两个街道。1958年8月至1960年7月,先后属城厢街道、城厢公社。1960年8月,属市区公社,成立环翠楼分社、大桥分社。1966年,两个分社分别改称为环翠楼街道、大桥街道,仍属市区公社。1980年7月,属市区街道。1982年11月,组建为环翠楼办事处,1984年3月,辖区调整始成现状。   -   环翠楼概况   环翠楼坐落于奈古山东麓,始建于明弘治二年(1489年),是威海卫指挥佥事王恺为纪念巡察海道副使赵鹤龄整顿威海卫海防一事而捐俸修筑。时因楼台建在威海卫城西北角,东临碧波浩淼的大海,四周掩映于青山绿树间,兼沧海山川之胜、水光山色之美,遂以“环翠”名之。明代的环翠楼画栋雕梁,金碧辉煌,飞檐斗拱,八窗洞达。后因年久失修逐渐倒塌。清顺治年间,威海卫守备于有光重建。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倾圮。乾隆元年(1736年)复建。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生员王浩重修。1931年7月,威海卫管理公署将颓废的环翠楼改建,砖墙瓦顶,楼顶由12根水泥方柱凌空托起,楼长、宽皆11.27米,高7.01米。楼上中堂供奉清代北洋水师将领丁汝昌、邓世昌等牌位和肖像,墙上嵌有专员徐祖善撰写的《重修环翠楼记》石刻。楼上柱联为:“万年砥柱刘公岛,一带长城环翠楼”。楼下置三面游廊,楼面向东,下接72级台阶。于楼前增建两座凉亭,亭呈六角形,钢骨水泥圆柱挺立,亭盖六角上翘,亭内水泥铺地,白石台座。上亭偏南,叫“望月亭”,内竖《威海卫甲午海军蹉跌记》石碑,三五之夜在此赏月,别有情致;下亭居路当中,叫“观海亭”,可极目东海“万里晴光一镜明”。亭东北有一圆形荷花池,池内种植莲藕,池畔植垂柳。后又添置鸟房、座椅,并遍植花木。1944年12月,环翠楼被日伪军焚毁,“望月亭”“观海亭”后亦破损不堪。   1976年,修复“望月亭”、“观海亭”。1977年重新修建环翠楼,1980年全部竣工。重建的环翠楼系由亭、台、楼、廊组成的古典式建筑群,建筑面积800平方米。主楼3层,高16.8米。楼顶为桔红色琉璃瓦覆盖,歇山式卷棚屋檐飞起,富有民族风格。三楼悬匾上的“环翠楼”三个金字为书法家舒同手书。主楼底层是轩敞雅洁的大厅。二楼向前伸出一大阳台,在此可鸟瞰威海全城和威海湾及刘公岛;二楼后廊悬匾上有出自著名书法家黄苗子之手的“翠阁凌空”四个金字,前廊左右两端各筑一角楼对称,与四周游廊相连。三楼无实壁,前后皆有敞亮的门窗,南北则是雕花镂空的全花窗。1986年9月,在公园东门前广场上塑清代北洋水师致远舰管带邓世昌铜像,像高4.2米,立在6米高的石砌船头上,以弘扬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明清以来,官绅、文人常登楼赏景赋诗。在环翠楼上观海上日出和雪景尤为游人称道。“山楼初旭”和“奈古雪霁”均为威海八景之一,历来吟咏诗作很多。每当朝暾跃出浩瀚的大海,彩霞染红海天,或大雪初霁,奈古山被皑皑白雪所覆盖,瑰丽壮观的景象给“一水湾环山四围,仿佛桃源人住处”和“环山拥丛翠,碧海临玉楼”的威海卫增添许多奇异的光彩。如今登楼远眺,海空一碧,山水名胜,街市美景尽收眼底。夜晚的环翠楼被灯光披上一层神秘、美丽的外衣,翠绿的古松,朱红的楼阁,仿佛在灯光中飘逸游动,如梦如幻,有如美丽的仙境世界。[1]  

鲸园街道

   鲸园办事处驻威海市区统一路418号,辖13个居民委员会,人口8万人,面积11.6平方公里。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6.97亿元,财政收入360万元。办事处的经济以工业、三产为主。培植了海王旋流器有限公司、鲸洋服饰有限公司、珍珠实业有限公司等重要企业,主导产品有可供大型矿山、油田、水利工程使用的各种型号旋流器、高精密度气动元件、填补国内空白的低速电机、与国际接轨的侨谊纸箱等。全处个体工商户达到4981户,私营企业446家。2003年办事处被省民政厅评为“山东省社区建设示范街道”,所辖长征居委会获“全省非典防治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竹岛街道

   竹岛街道位于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威海城区南部,因辖区内有南、北竹岛村得名。北至塔山接环翠楼街道办事处,东部滨海,南部邻经区,面积18.3平方公里,海岸线长5公里。辖区有30个居委会,人口11.25万,其中侨 胞2万余人,分布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江北著名的侨乡。1930年10月,威海卫收回,分属威海卫行政区第二、第五自治区。1940年8月,属威海卫行政办事处城市区。1945年9月,今辖区分属威海卫城市区和凤林区。1950年3月,分属威海市郊区竹岛乡和文登县凤林区望岛乡。1956年9月,分属威海市大桥街道办事处和长峰乡。1958年9月,分属城厢人民公社和凤林人民公社。1962年6月,属市区人民公社。1984年3月,撤销市区人民公社,析置竹岛街道办事处。2009-2010年,办事处先后获得"平安威海建设模范单位"、"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先进单位"、"社区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城市社区建设示范街道"、"山东省旅游强乡镇(办事处)"、"山东省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威海市城中村改造先进单位"、"平安环翠建设模范单位"等荣誉称号。2009年10月份,被国家民政部授予"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荣誉称号;仙姑顶名胜风景区被授予"国家4-旅游景区";处夕阳红艺术团被授予"省级千支优秀农村文艺演出队"称号,并在省第二届农村文化艺术节中荣获二等奖。   -   经济发展   2010年,竹岛办事处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建设蓝色经济区"的工作部署,立足区位优势,突出产业结构调整主 线,主攻四大产业,狠抓招商引资,不断做大现代服务业,做好民生事业,保稳定,促和谐,全力打造繁荣、幸福、和谐的新竹岛,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年完成限额以上工业产值9.6亿元,销售收入9.6亿元,利税7334万元,利润3825万元;完成进出口总额1.85亿美元,同比增长8.9%;利用外资575.2万美元,利用内资4.2亿元,同比增长307.9%和17%;完成税收16036万元,一般预算收入8265万元,同比增长30.34%和26.49%。休闲旅游业实现新跨越。总投资4亿元的威海仙姑顶名胜风景区4月28日正式开业,先后投入220万元在20多家省、市、区媒体进行宣传推介,对接旅行社290家,已累计办理年卡4200多张、晨练卡300张,接待游客13.41万人次;"嘉德威"号游轮在调整经营方式后,于7月29日正式对外运营,已累计接待游客2.7万人次。金融保险业聚集发展。总投资1000万元的信诚人寿保险项目落户中信大厦,10月份正式投入运营;总投资1.8亿元的环翠区农信联社综合楼项目主体已完工,2011年投入使用。商贸流通业规模发展。   -   社会事业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和谐社区建设成效显著。加快推进城建重点工程。彻底完成了环山路和中心绿轴拆迁, 青岛路综合整治工程已完成总量的84.2%。民生投入进一步加大。戚家庄二期16栋回迁楼已全部封顶,正在加紧进行配套;望岛旧村改造项目30栋回迁楼中24栋已封顶;南竹岛二期6万平方米正在进行主体建设。南竹岛社区服务中心已于10月13日正式投入使用;陶家夼社区活动中心近期将正式对外开放。集中力量突破老小区改造。自10月1日起,对文昌、东窑两个社区试点进行了老小区改造工程。目前,已累计投入230余万元,出动人员700余人次,楼道窗户已全部安装完毕,楼道墙面粉刷完成60%、把手粉刷完成50%。2010年新开业侨乡家居广场、广源家具广场等大型商贸业项目5个,新增营业面积3.5万平方米。商业地产潜力充分挖掘。2010年在建商业地产2处,新增商业地产面积6.3万平方米,总投资7亿元,总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的侨乡二期工程,主体已完工,商场部分正在进行装修并同步招商;总投资1.5亿元,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的南竹岛商业服务中心项目也已封顶,正在进行内外墙装修。  

怡园街道

   怡园街道位于山东省威海市区西北部,北部是10.5公里的海岸线,东邻环翠区鲸园街道,南接田和街道,西连环翠区张村镇。面积26.4平方公里。辖5个行政村,15个居民社区。人口9.5万人。   今怡园街道境域,1898年前,属文登辛汪都三里。1930年10月分属威海卫行政区第二、三自治区。1940年8月分属城市区和里口区。1945年9月分属里口区、市北区。1950年3月属市郊区。1956年9月合并为田村乡。1958年9月属红旗公社;10月改称田村公社。1984年3月置镇。1992年5月成立开发区街道,为现在怡园街道前身。2001年2月,更名怡园街道,高技术产业开发区调整为田和、万欣、卧龙3个街道。2005年5月27日,撤销卧龙街道,所属区域并入怡园街道。   神道口古文化遗址位于神道口村西南山坡上,现广播电视局办公楼后侧。1979年发现,遗址未经发掘。现存范围约3000平方米。遗址上中层破坏较重,下层保护较好。从遗址断崖处可见文化堆积层:上50厘米为扰乱层,中、下80~120厘米为黄土,内有红烧土块、兽骨、蛤壳,并杂有残断石器、陶器等。出土器物有石斧、石锛、石磨盘、石磨棒残块、陶鼎腿、陶器把手等。距今约六千年左右。石器均系青石琢制,制作技术粗糙。陶器分夹沙滑石粉红陶和灰泥陶两种,为手工捏制和器物拍制。其中灰泥陶烧制火候较高,有的陶片上有附加堆纹。遗址为新石器时代,现已公布为威海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怡园街道居民有尊师重教传统。据后峰西村《邹氏宗谱》记载,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后峰西村就在邹氏祠堂创办私塾。这是辖区内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学堂。现辖区内有小学6所,幼儿园22所。其中钦村小学、神道口小学被省、市分别命名为规范化学校、教育示范学校、课题实验学校等。   怡园街道辖区是威海市规划的文化功能区。威海市第一中学、威海市体育运动学校、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威海市电视台、威海市人民广播电台、威海日报社、威海市图书馆、威海市博物馆、威海市体育馆、威海市体育场等均坐落在区内。辖区还有国际海水浴场、威海第一海水浴场、垛顶山公园、小石岛钓鱼公园等旅游景点,其中国际海水浴场被国家海洋局列入10个定期监测海水质量的重点海水浴场之一。  

田和街道

   田和街道位于山东省威海市区西部,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南部,俗称威海市区“西大门”,是烟 (台)威(海)高速公路必经之地,属城乡结合部,面积12.63 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8个居民社区。街道党工委下设38个基层党组织,其中党委2个、党总支1个、党支部35个。现有党员1487名,其中街道机关党员52名,社区直管党员1010名,隶属街道党组织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员477名。常住人口5.5万人,临时居住人口1.1万人。总面积12.63平方公里,辖区东邻环翠楼街道办事处,西连烟威一级公路,南毗环翠旅游度假区,北望渤海湾,距国际海水浴场仅2公里,距市行政中心3公里。区内佛顶山、丰柴山、垛顶山鼎足而立,世昌大道横贯东西,环山路、福山路、古寨路等主干道纵横交错,2010年,荣获“山东省特色产业镇”、“全市村庄改造工作先进集体”、“全市信访工作先进单位”、“全市学法用法示范机关”、市级“国内经济合作工作先进单位”、“威海市志愿者服务先进集体”、“高区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单位”、“高区平安建设先进单位”、“高区沙滩运动会优秀组织奖”、“高区第五届职工运动会团体第一名”。   -   历史沿革   田和街道境域,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英国租占威海卫后隶属第四总董区。属文登县辛汪都三里; 1898~1930年英国强租威海卫期间,分属威海卫第四、第十九总董区;1930年10月国民政府收回威海卫后,分属威海卫行政区第二、第三自治区;1940年8月,分属城市区和里口区;1945年9月,分属威海卫市里口区、市北区;1950年3月,设立田村乡。1958年,成立田村人民公社。辖44个行政村;1984年3月,田村人民公社撤社改镇,划分为田村和张村2个镇,田村镇辖23个行政村;1996年8月,田村镇改为田村街道办事处,并成建制划归高技术产业开发区;2001年2月,田村街道办事处撤销,设立卧龙、田和、万欣3个街道办事处;田和街道办事处辖田村、东河北、西河北、仁柳庄、王家庄、黄家沟6个村和田东居民委员会;2005年5月区划调整,将万欣街道办事处并入田和街道办事处,形成现在的行政区划。目前,田和街道办事处下辖王家庄、黄家沟2个行政村,田村、东河北、西河北、仁柳庄、万家疃、李家夼、黄家夼、阮家寺、大岚寺、寨子10个“村改居”居委会和田东、柴峰、-、寨西、寨南、古寨6个社区居委会,常住人口9.3万。   -   经济建设   田和街道正在建设中的城际铁路也从辖区穿行而过,形成了四通八达、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20公里范围内可直 达威海港、威海火车站、威海长途汽车站和威海国际机场,是进出威海的重要门户,也是重要的金融、物流、保险、汽贸和高端产业聚焦区。现有华田工业园、华田外企工业园、华田初村工业园、德盛工业园、阮家寺工业园、华荣工业园、黄家夼工业园、仁柳庄工业园等8处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家,注册私营企业921家,个体工商户2204家,形成以世昌大道为轴线,东端金融保险聚集区、西端汽车贸易发展区、中端服务业核心区的产业格局。总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有私营企业191家,个体私营工商户2118户。2010年,全处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纯收入和人均纯收入分别为31.78亿元、6.77亿元和11143元,同比分别增长10.1%、11.6%和9%;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利税、工业利润分别完成19.8亿元、5.07亿元、3.6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4.25%、32.6%、33.4%;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亿元,同比增长18.8%;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662万元,同比增长26.5%。街道12个村居经济总收入过亿元。   -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不断进步。辖区目前建有3所小学、18所市民学校、19所幼儿园以及其它3所社办学校,在校学生近5000人,其中田村小学、黄家沟小学为“市级规范化学校”,同时田村小学获“中央教科所小学学具应用研究优 秀实验学校”、“山东省小学思想品德多媒体课件开发优秀实验学校”和“威海市中小学教育科研优秀实验学校”等荣誉称号。医疗事业均衡发展。辖区现有1所医院、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形成了“一个中心,三个社区服务站”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实现了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方便居民就近看病就医。2010年,田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评为“山东省星级卫生服务机构”,并荣获“山东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金峰塔社区卫生服务站被评为“市级星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文体活动丰富多彩。投入100余万元配套建设街道综合活动中心,并以综合活动中心为依托,不断强化“长乐之秋”、“田和讲堂”、“剪纸之乡”等区域特色文化品牌建设,辐射带动街道群众文化蓬勃发展。目前,辖区建有文体活动点有14个、社区健身气功活动点5个,社区柔力球、太极拳、健身操等体育健身队10余个,先后开展“长乐之秋”系列广场文化活动200余场次,极大丰富了社区居民文化生活。社会保障全面覆盖。辖区社会保障参保率、社会养老保障覆盖率、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分别达92%、98.5%和95%以上,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率100%。   -   旅游景点   李氏宗祠位于境内李家夼村老村北头。明天顺八年(1464年)李氏先祖李玉调任威海卫任指挥佥事,其后代 在九峰山下安家,生息繁衍,发展成为大家族。为发扬祖先传统,1917年,家族成员集资创建李家宗祠。宗祠占地面积150平方米。腰线(即窗台石)以下为大块条石、块石垒成,腰线以上青砖到顶,椽檐青瓦,雕梁画栋,屋脊、屋檐、檐角为青色“云龙鸟兽”造型和图案装饰点缀,古朴高雅。大门正上方刻有“李家宗祠”四个大字,两扇独木大门画有门神,台阶左右两方石鼓,写有“世系灵璧”四个大字。前厅有左右配殿,院内西面建有防火池,石板路直通大殿。大殿结构为竖檩房架式,做工精致,造型美观,气势磅礴。进入大殿,庄严肃穆,迎面悬匾有“作藩东海”“衍泽凤阳”“陇西衍泽”。2005年,进行了保护性维修。毛白杨古树位于城区西南方向1.5公里李家夼村西北角。这棵毛白杨树龄500余年,至今生长旺盛。该树高达72米,直径1.62米,树冠22.5米,为村中一大胜景。该树先后遭受过三次雷击,但其生命力依然旺盛。村民们都把这棵“古树”视为村中一宝,把它当成山区人民健康长寿的标志。每逢大灾难或过年过节之时,很多村民都要向它祈求平安,挂红色彩带以示吉利祥和。[1]  

皇冠街道

   皇冠街道办事处2000年7月成立,地处山东省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心地段,与海上公园、世纪体育休闲公 园相连,距威海港客运中心、威海市火车站、城际铁路总站、长途客运总站约2公里,环境优雅,位置优越。管辖区域东至疏港路、南至大庆路、西至环山路(威海火车站路段)、北至渤海路。面积27.2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2公里。辖2个城市社区、12个“村改居”社区居委会。辖区内有职业学校3所,中学2所,小学5所,学前教育机构16所。驻有医院2所,社区卫生服务站4所。至2010年底,办事处人口8万人,其中,常住人口4.5万人。皇冠办事处按照“完善社区功能、规范社区管理、强化社区服务”的思路,制定了“中心城区隆起商贸板块,东西两翼发展观光旅游,三二一产业优势互补”的经济发展思路,全方位推进村改居社区的转型升级。办事处年内将在已回迁社区建立便民服务大厅,实现劳保、民政、计生等项目的一站式服务;设立集党员活动室、居民学校、室外文体活动广场等为一体的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满足居民的文化、休闲、娱乐需求。逐步构建起“一中两翼”的经济发展新格局。   -   农业发展   2000年7月,皇冠办事处辖区内有土地518 亩,主要种植玉米、小麦、花生、地瓜、土豆;2006年12月,新划入 的宅库、河北、北葛拉、张家疃、夏家疃5个村有土地585亩。2007年以来,办事处因华能威海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石油码头、威海港国际客运中心等相继开工和城中村改造的大力推进,耕地面积逐年减少。2010年,辖区内仅有张家疃不足100亩耕地;有果园5个,占地51公顷,种植种类以苹果居多,其他有桃子、梨、杏等。自2007年始,全处大面积推广无花果栽植,至2010年底,累计栽植无花果1900亩,其中结果面积100亩,年总收入20万元。2010年,辖区内规模以上养殖户5户,有养猪场2 处、养鸡场2个、奶牛厂1个,年产生猪600头,牛奶15万斤,鸡蛋120万斤;有个体渔船80 条,主要近海作业,7个养殖场主要养殖海带、贝类、鱼、海参,年总收入760万元。依托老集社区200亩果园,规划建成集无花果、杏子、樱桃、柿子等十几个品种的观光采摘园。   -   工业经济   1993年,华能威海发电有限责任公司落户蒿泊街道办事处海埠村;1995年,山东华夏集团正式成立。至2000 年,皇冠街道办事处已形成以华能威海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山东华夏集团有限公司、威海紫光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威海祥光机械产业有限公司、威海新力热电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主导,村办企业和个体私营为补充的工业格局。2000年以来,建成庆威工业园、老集工业园,引进威海宣扬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威海环美科技饲料有限公司、威海天惠科技饲料有限公司等一批国内外企业,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和电子产业蓬勃发展,威海大宇电子有限公司、威海世奉电子有限公司、威海宇进电子有限公司、威海世高光电子有限公司等企业先后落户皇冠。至2010年底,全处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4.9亿元,进出口总额11.8亿美元,实际利于外资237万美元。街道办事处自成立以来,结合 “一中、两翼”的地理特点,构建以中部商贸服务为主体,东部生态旅游、西部休闲观光为两翼,中东西各有侧重、优势互补的经济发展新格局,开创服务业发展新局面。   -   服务产业   依托乐天·世纪城、时代广场等为主体的车站商贸圈,引导长峰社区通过新建、改建等方式,发展以青岛中路为中 心的综合商业带;围绕杨家滩、老集等区域,打造齐鲁大道商业带。“两翼”为:在东部,依托城子、沟北社区独特的自然风景,规划建成集餐饮住宿、民俗观光、生态旅游为一体的老虎山生态园、鸣翠山庄植物园;在西部,将北葛拉、夏家疃、张家疃、宅库、河北5个社区纳入华夏山海城的总体规划,联手华夏集团建设能容纳15万人的大型综合景区华夏城,建成集旅游、休闲、娱乐、商贸、居住为一体的大型城区。于2009年11月开工建设的威海港国际客运中心坐落在皇冠街道办事处沟北社区,总投资为2.1亿元,占地面积5.67公顷,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建筑规模等级为一级。预计2013年正式营业,年发送旅客量将达到200万人次,将从根本上改善威海港的客运条件,进一步拉动辖区服务业发展空间。截至2010年底,全处共有各类服务业单位480家,从业人员4980人,社会消费品总额18.1亿元,年均增长22%,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14.65亿元、餐饮业2.9亿元,其他服务业5500万元。   -   社会保障   2004年起辖区内开始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至2005年底共有参保人数9842人,参保率达95%。2006年办事 处新划入5个自然村后,参保人数增至12054人,参合率达100%。自2008年开始实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当年皇冠办事处所辖11个社区纳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范围,共计参保人数6564人。2010年辖区内13个社区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范围,参保人数增至13851人。2009年,皇冠办事处开始实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至2010年底所辖11个村居7729人参保,有2494人领取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退休金,辖区内968人符合条件人员办理了大龄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至2010年底,办事处所辖社区全部实现养老、医疗保险全覆盖。自2002年至2010年间共出生3223人,出生率为73.09‰,共死亡853人,死亡率19.34‰,自然增长率为53.74‰。2009年,皇冠办事处荣获“威海市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执行情况达标一等奖”。2010年4月,被威海市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导小组评为计划生育“三自模式”示范点。2000年全处有低保28户,至2010年增至56户,发放保障金25万元,并全部纳入城市低保保障。2010年全处将90周岁老年人、建国前老党员、1至6级伤残军人、重度残疾人等645人纳入保障对象,年保障金70余万元。自2000年至2010年底全处有11人享受五保待遇。   -   环境整治   自2007年初开始,皇冠街道办事处党委积极响应威海市委市政府、经技区工委管委的号召,对辖区12个村(居)实施了“城中村”改造。经过3年集中攻坚,至2010年底,全处12个村(居)、6141户、55.2万平方米房 屋顺利拆迁,占全区拆迁总量的52.3%。2007年85万平方米回迁楼开始建设,截至2010年底,竣工74.6万平方米,8781套回迁房交付使用。其中,北山、北葛拉、张家疃、夏家疃、杨家滩、城子、老集、长峰8个社区两套安置房全部交付;宅库、沟北、海埠3个社区首套安置房交付;北葛拉、宅库、夏家疃、河北、张家疃地处经技区西北部,称西北五村,与华夏房地产公司合作,共同开发建设华夏山海城北区。预计至2011年7月,85万平方米回迁楼将全部交付使用,参与改造的12个村(居)全部拆迁、回迁完成,水、电、暖、燃气等配套齐全,实现从农村到城市的过渡。2010年7月,市委、市政府授予皇冠街道办事处市区城中村改造工作先进集体。其中,长峰、沟北、城子3个社区被评为市级绿色社区。环境整治方面,截至2010年底,12个社区累计投入资金3370余万元,对回迁小区实施绿化、硬化工程,栽植冬青球、雪松、龙柏、紫叶李、百日红等绿化美化苗木110余万株,增设垃圾箱、垃圾桶4000余个,硬化、碾压路面21万平方米,新安装路灯900余盏,摄像探头41个,可视频设备30台。[1]  

凤林街道

   凤林街道地处山东省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心地带,总面积25.3平方公里,辖8个居民委员会,6个村民委员 会,常住人口51857人,其中户籍人口24412人。1945年8月设凤林区。1958年9月,凤林公社机关由凤林迁至蒿泊。1981年更名为蒿泊公社。1984年3月,撤销蒿泊公社,设立蒿泊镇。1992年12月24日,鲁政函民字[1992]60号文批准撤镇,设立蒿泊街道。1993年1月18日,威政发[1993]3号文批准,蒿泊街道由环翠区划归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凤林街道面积12平方千米,人口2.3万人,辖新都1个居委会,蒿泊、宋家洼、冢里、凤林、杨家台5个行政村。办事处地理位置优越,生产生活设施优良,火车站、汽车站、新港码头近在咫尺,疏港路、威石路为辖区主干路,青岛路、海滨路、成大路途经本区。辖区经济以二、三产业为主,区内企业主要涉及建筑、轮胎、汽修、化工、运输、服装、食品、电子、医药保健、机械制造等行业。至2010年底,全处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0个,实现限额以上工业总产值126.09亿元,限额以上高新技术产值60.1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260万美元,完成税收3086万元,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4720元。   -   经济发展   自2007年开始,大面积推广无花果栽植,至2010年底,全处累计栽植无花果685亩,结果面积达150亩。杨家台 无花果采摘园成为全区样板示范园,贯穿杨家台、凤林、福里3个社区的疏港路沿线无花果旅游采摘观光带初具规模。2008年,实行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先后建设了以“抱虎山庄”为依托、占地150余亩的宋家洼综合性生态产业基地;福里社区藏香猪养殖基地;五家疃规范化蘑菇大棚种植基地等。引导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壮大发展,成立西山口土地合作社、五家疃村大棚农民专业合作社2个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帮助农民抱团迈上致富路。办事处位于开发区南端,出口加工区地处其中,自2002年起,利用区位优势,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重点,积极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加工贸易。2002年3月,凤林社区建设了总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的凤林工业园,工业园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各项设施齐备。截至2010年底,已有20多家内外资企业长期入驻园区,年收入300余万元。宋家洼、杨家台、南曲阜等社区也相继建设起了规模不一的工业园区,吸引企业入驻。办事处工业经济经过十年来的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工业骨干企业,如华东数控、三角轮胎、海马地毯、日月光电子等,企业的规模、效益在全市同行业中名列前茅。  

西苑街道

   西苑街道办事处位于山东省威海经济开发区西部。办事处地理位置优越,濒临火车站、汽车站、新港码头,成大 路、青岛路贯穿辖区。办事处总面积18平方公里,辖9个居民委员会4个村民委员会。辖区内有中学1所,小学2所,医院1所,村办卫生室2个,经区医院办中心卫生室5个,海大医院办中心社区卫生室1个。截至2011年底,常住人口4200户,2.5万人,耕地1341亩,林地1.08万亩,果园1243亩。原为蒿泊街道办事处一部分。2000年6月30日,威政字[2000]24号文批准,分设为西苑街道办事处。办事处机关暂驻蒿泊。辖高家庄、谷家洼、岳家庄、西曲阜、南曲阜、东山口、西山口、北七夼、五家疃、台下、西庄、大天东、小天东、羊角埠、徐家疃、范家埠、牛角沟、阎家庄、竹园、南葛拉、河北、夏家疃、张家疃、宅库、北葛拉25村民委员会,25自然村。 街道以环境综合整治提档升级为契机,领导高度重视,整治措施有力,管理机制到位,掀起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新热潮,有力地开创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新局面。建立健全责任落实机制、宣传教育机制、资金投入机制、日常管理机制,巩固环境整治成果。通过开展“文明户”、“农村环境整治示范户”评选工作,以环境卫生先进为荣,以环境卫生落后为耻,在群众中形成风气。   -   经济发展   农业发展迅速,2011年栽植无花果7万株、726亩,发展闫家庄采摘园和南葛拉、牛角沟、闫家庄3个种植基 地。开展农民致富意向调查,扶持引导畜禽养殖,生猪出栏量增加到2500头,水貂存养1200只,2000只以上蛋鸡养殖场3个,农民增收250多万元。西部4个村统一规划,沿山发展500亩的泰浩生态园、190亩的闫家庄无花果采摘园、120亩的南葛拉休闲山庄。建设中充分发挥原生态环境与山水地貌,营造朴实、亲切的休闲环境,打造集旅游、观光、采摘为一体的农村旅游业。村集体年可增收300万元,解决剩余劳动力40多人,年收入50万元。2011年,全年村居经济总收入91910万元,增长11%;集体经济总收入39528万元,增长5.5%;农民人均纯收入1.2万元,增长11%。工业发展较快,贝卡尔特钢帘线、伊萨焊接、泓淋电子、泰纺制衣、温州工业园等一大批重点内外资项目坐落在辖区内,主要产品有汽车配件、电子、服装、化工、玩具等。同时,辖区内还建有闫家庄木材市场和农贸市场、大光辉装饰城和花卉市场等全市大型市场。2011年,完成限额以上工业总产值39.4亿元, 同比增长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9亿元,同比增长20.7%,外贸进出口总额3.2亿美元,同比增长22.7%。  

孙家疃街道

  孙家疃街道驻孙家疃村,辖11个村民委员会,人口13275人,面积17.4平方公里,海岸线长31.5千米。200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8.5亿元,财政收入196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068元。中学1所,小学4所,在校生1230人。辖区三面环海,水产业是支柱产业,主要海产品有海参、鲍鱼、对虾、扇贝、黄鱼等40多个品种。2003年,区委、区政府整合该镇山海旅游资源,规划启动了威海环翠北海旅游度假区,突出旅游招商和环境美化两大重点,建设中国北方著名的滨海旅游胜地。全镇已引进、筹建五大重点项目,即:半月湾开发、韩人村项目、和式度假村项目、海上观光项目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张村镇

  张村镇镇政府驻柳沟村,辖21个村民委员会,1个居民委员会,人口1.6万人,面积60平方公里,耕地523公顷,海岸线长13公里。200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5.6亿元,财政收入62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625元。中学3所,小学1所,在校生3000人。特色物产:法国朗德鹅、新高梨、里口山蟠桃、双岛海参、双岛蛤等。全年实际利用外资3252万美元,实际利用内资8亿元,出口创汇6665万美元。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8000万元,各类建筑开工总面积60万平方米,其中工业项目开工35万平方米,形成了“三纵三横”的交通网络,公交线路增至6条。全镇共有各类企业350多家,培植了魏桥纺织、荣昌渔具、大和昆布、光进光学机械、宇理服装、翠海明珠、西郊热电厂、大光华国际学校等一大批投资过亿元的重点项目,形成了以纺织、机械、轻工、电子、服装等为支柱产业的工业经济体系。2003年,被省民政厅授予“村民自治模范乡镇”荣誉称号。.  

羊亭镇

  " 羊亭镇镇政府驻羊亭村,辖38个村民委员会,人口2.49万人,面积86.2平方公里,耕地2510公顷,海岸线长10公里。200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3.98亿元,财政收入2346.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88元。中学(含小学)1所,在校生2895人。该镇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全年利用外资3008.5万美元,同比增长191.8%;利用内资2.55亿元,增长339.7%;出口创汇6000万美元,增长195.6%。工业企业涉及机械制造、化工、建材、毛纺、水产等领域,支柱产业以钢绞线为主。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3亿元,同比增长42%;销售收入14.7亿元,增长34.8%;利税11359万元,增长35.6%。果蔬业在该镇农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全年粮食总产量8873吨,果品总产量5016吨,蔬菜总产量55634吨。2003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   ".  

温泉镇

  温泉镇镇政府驻江家寨村,辖29个村民委员会,1个居民委员会,人口2.1万人,面积66.5平方公里,耕地1495公顷。200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4亿元,财政收入358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773元。中学2所,小学2所,在校生2556人。境内有天然温泉和正棋山森林公园,是著名的花生和苹果产地。全年利用外资2979万美元,同比增长112%;利用内资2.5亿元,增长129%;出口创汇7500万美元,增长63%。以温泉工业长廊为依托,形成了服装、电子、木工机械、医药、海产品等20多个产业聚集带,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0.3亿元,销售收入31.6亿元,利税3.1亿元。2003年被省妇联授予“巾帼文明队建设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崮山镇

  崮山镇隶属威海市环翠区,总面积49平方公里,人口1.8万人,拥有24个行政村,11个镇办企业。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崮山镇充分发挥自身的区域优势,抓住机遇,大胆开拓,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合理开发各种资源,全镇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呈现迅猛发展的态势,成为威海市闻名的工业强镇和水产大镇。全镇工业,通过实施骨干膨胀、招商引资和品牌战略,形成了以星王集团、宝源纺织集团、七八一厂、康泰渔竿厂等镇办企业为导,三资企业、村办企业和私营个体经济为补充的合理工业布局。初步建立了以客车制造、纺纱、呢绒、木工机械、民用爆破、渔具、饮食加工、水产品加工、建筑设计、轮船修造等为龙头的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工业体系.农业,以高效农业、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为重点,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全镇农业走上了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和现代化的轨道.水产业,通过实施"海上崮山"战略,走现代化大渔业之路,现已形成了融养殖、捕捞、冷藏、水产品加工、工厂化养育、船舶修造等为一体的水产生产体系.2002年全镇实现社会总值31亿元,人均收入达4650元,外贸出0货值达3.3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738万元.崮山镇已成为威海市最具经济活力和发展前景的乡镇之一。  

泊于镇

   泊于镇(Poyuzhen)位于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最东部。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辖。在威海市区东南部。东接 荣成市港西镇,南邻环翠区桥头镇,西与崮山镇交界,北濒黄海。面积73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4公里。原为泊于乡。1989年12月18日,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撤乡,设立泊于镇。1994年6月23日,鲁政字[1994]113号批准,由荣成市划归环翠区。2003年5月12日,经威海市人民政府批准,由环翠区划归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镇政府驻夏庄。辖夏庄、泊于家、寨子东、栾家滩、岛邓家、圈于家、鲍家、屯侯家、盐滩、海头院、松徐家、松郭家、蒲湾、温泉寨、海西头、逍遥、赵庄、金鸡、大邓格、小邓格、小林格、大林格、车家沟、泊南、圈邓家、白马北、白马西、白马南、崮庄、刘官屯、河北吴家、屯钟家、官庄33村民委员会,33自然村。面积73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4公里。9399户,24294人。境内辖33个行政村。全镇耕地面积3.6万亩,海岸线长28华里,1.5万亩海上可养殖水面。2010年,泊于镇荣获“威海市外经贸工作先进镇”、“威海市国内经济合作工作先进镇”、“威海市科普示范镇”、 “威海市特色产业镇”、“威海市信访稳定工作先进基层单位”、“威海市防范和处理-工作先进单位”和“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1]   -   经济发展   2010年,镇域经济发展方式实现重大转变,奔腾港航、华能风电、第一工程船业、海飞游艇二期等一大批新项 目建成投产,主导产业基本形成。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1亿元,增长15.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9亿元,增长32%;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9亿元,增长26.8%;高新技术产值3.5亿元,增长52%;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4.8亿元,增长28%;工业利税1.1亿元,增长9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亿元,增长25%;农民人均纯收入9956元,增长11.9%;实现镇级一般预算收入1200万元,增长23.9%。2010年,农村集体经济得到有效发展,新成立了6个村级无花果合作社,培养无花果经纪人54名、种植能手40名,新上村办加工项目7个。打造资本进驻“强磁场”,立足特色,主动对接,高质高效服务,全镇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特种农业种植、造船及零部件制造、新能源等产业风生水起;推进镇域和谐,以人为本,成果共享,泊于镇就业、教育、医疗、新农村建设等各项事业全面改善。今日之泊于,镇村面貌日新月异,项目建设如火如荼,社会事业蒸蒸日上。2008年,镇级地方财政收入463.7万元,同比增长127%;2009年,实现镇级财政收入958.7万元,同比增长106.6%。两年翻了两番。   -   基础设施   组织顺利完成了成大线两侧300余亩土地平整工作,着手规划6000亩小流域治理项目和松徐家村千亩土地整理项 目。完成19个区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的整治任务,各村生活垃圾全部纳入开发区市政统一管理。建成了市第一家农村秸杆气化站――蒲湾社区秸杆气化站,建成了6处农村沼气服务网点,完成农村四类群体危房改造312户。完成了镇工业园光纤工程,进行了镇驻地绿化改造,检修路灯89盏、更换电缆400米,开挖新的镇驻地自来水水源井和维修、更换老化破损管道、新上水净化处理设备。完成了温泉寨、圈于家、白马、金鸡4座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全镇6座小二型水库全部实现除险加固。成立了镇农村公路管理站、养护队,维修破损公路5条、1177平方米。完成了全镇26个村、近2万亩、218宗林地外业勘界、内业录入工作和发证工作。发放大病救助金31万余元,小麦直补158万元,家电及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21万余元,组织62名白内障患者接受了免费复明手术。建成了赵庄村市级计划生育典型示范窗口、屯钟家、屯侯家村计划生育宣传一条街、33家市级计划生育协会、7家规模以上企业计生协会。完成了15个农村社区建设挂牌、4处市级中心卫生室、10处农家书屋提档升级工作。   

桥头镇

  桥头镇镇政府驻桥头村,辖51个村民委员会,人口3万人,面积107平方公里,耕地3239公顷。200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1.2亿元,财政收入623.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60元。中学1所,小学4所,在校生3427人。桥头因盛产日韩黄金梨而被称为“果之乡”。“桥头牌”优质红富士苹果属国家绿色品牌,远销东南亚、南亚和欧洲。全年粮食总产量1.3万吨,果品总产量1.6吨,农业总收入4.5亿元。全镇共有企业39家,其中外资企业12家,产品涉及10大类200多个品种,主导产品有保温杯、渔具、网浮、建筑塔机等,年创产值过10亿元。2003年被评为山东省“绿色食品”生产先进单位。.  

草庙子镇

  草庙子镇镇政府驻草庙子村,辖46个村民委员会,1个居民委员会,人口2万人,面积82.9平方公里,耕地2715公顷。200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8亿元,财政收入83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723元。中学1所,小学1所,在校生2490人。特色物产有 “360”花岗岩、洪水岚温泉等。全年利用外资1201万美元,同比增长96%;利用内资2.6亿元,增长400%;出口创汇1306万美元,增长51%。工业主导产品有多用系列木工机床、聚氨脂系列、路灯等,2003年限额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24.1亿元,利税2.2亿元。.  

初村镇

  初村镇位于山东省威海城区西部,交通便利,环境优美,辖34个村民委员会,1个居民委员会,面积72.7平方公里,耕地2300公顷,海岸线长18公里。   初村镇资源丰富,交通发达,烟石公路横贯中部,与初张、烟威公路交汇形成公路网络,北部近海处建有烟威一级汽车专用线。省内最大的跨海大桥凌驾初村北海。初村北临黄海,有万亩海水浴场,万亩林场,万亩养殖基地,是旅游、避暑、疗养的胜地。   初村镇经济发展较快,现形成以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电子、家具、工艺品等几大类,共53家,工业基础较为雄厚。农业方面,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全镇优质水果、反季节蔬菜均达到5000多亩,水产业、畜牧业均有显著的发展。   -   现状   2003年5月,初村镇城建制由原威海市环翠区划归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建设威海市发展的重要一翼----科技新城。科技新城将遵循科技新城将遵循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以及与市区相衔接的原则,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和高速度发展的方针,将初村新区建成高等教育聚集区、高知人才创业区、高新技术产业区、高等住宅生活区、高尚文明新社区,快速展开威海城区发展的西翼。   初村镇是一个农业大镇,长期的投入,形成了完备的农业生产体系,农业在全镇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日益牢固。开发建设以来,镇党委、政府在不断加大开发建设的力度同时,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着力把农业结构调整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以优化布局、强化特色、提高品质为着力点,确立了“上规模、抓特色,突出地域特点,走标准化建设”的工作思路,发动和带领农民扎实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引进名、优、特、新品种,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的现代农业,全镇农村经济呈现了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2006年,实现农业增加值1.68亿元,较上年增长18%;农民人均纯收入6568元,增长15.6%。   2007 年,初村镇把沼气池建设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扎实推进沼气池建设。每个沼气池农户出资 400 元,市区两级补助 1500 元,政府补助 200 元。全年共完成 307 座 马石泊村 严把四关,确保沼气池建设顺利推进,目前,建成沼气池 31 座,年底可完成 35 座。 一是严把采购关。 在设备材料采购上,坚持“货比三家,质优价廉”的原则,从济南购入设备 30 套。 二是严把建设关 。培训 2 名沼气池建设技术人员,严格按照沼气池的建设标准,建成精品工程。 三是严把验收关。 把好挖、修、砌、装等关键环节,落实责任,谁出问题谁负责,保证了工程的质量。 四是严把培训关。 坚持建池和培训结合的办法,组织沼气知识培训 2 期,培训农户 40 多户,确保沼气建设开挖一座,建成一座,点火启动一座。西北道村 采取四项措施,大力推广沼气池建设,全年建成沼气池 30 座。 一是广泛宣传。 通过宣传栏、广播等形式,广泛宣传沼气池建设的经济性、实用性、环保性,帮助农民算好政策帐、经济帐和生态帐。 二是典型带动。 组织两委成员、部分农户到荣成虎山镇现场观摩沼气池使用效果,调动了农户建设积极性。 三是规范建设。 村两委组织技术和施工人员,从开挖、备料到修建严格把关,统筹安排,合理调度,科学施工。 四是强化服务。 统一印发了沼气池使用手册,安排技术人员定期入户指导。   2007 年 10 月下旬,初村镇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一次性通过市级验收。该土地整理项目为省里投资的土地整理重点项目,项目总面积 500 公顶,完成投资 1132 万元。共涉及佃里院、远庄、马石泊等 6 个行政村。该项目自 2006 年 9 月开始动工,于 2007 年 9 月完工,新增耕地 68.28 公顷。在开发整理过程中,共活动土石方 152 万立方米;维修加固塘坝 7 座,建高位蓄水池 6 座,建大口井 4 眼;修田间路、生产路 31 条,总长 19707 米 ;建桥涵 26 座;铺设管道 21226 米 ;新挖平塘 4 座,砌石 4348 立方米;建扬水站 3 座,闸阀井 351 座;干砌石护坡 18892 立方米;建 100 千伏安变电站 2 座,架设线路 1800 米 ;植树 1.3 万株。通过开发整理,原来的小块地变成大块 地,荒坡、荒草地变成耕地,山岭薄地变成“旱能浇、涝能排、田成方、路成网”的稳产高产田。该项目的完成为加速我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项目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夯实了基础。   全镇共有耕地3.1万亩,在保持小麦、玉米、花生等传统经济作物适度规模的基础上,重点发展西洋参、花卉苗木、瓜果蔬菜等城郊型订单种植业,总面积达到了5000亩,其中已建成西洋参种植基地5处共900亩,花卉苗木种植基地17处共1500亩,反季节蔬菜种植基地8处共1600亩,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2处共300亩,培育了一批特色种植专业村、专业户。2007年,成功实施了总投资1125.2万元的初村镇佃里院省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对涉及镇区南部莱山、佃里院、远庄、长夼、马石泊、小产等6个行政村的500公顷土地进行了综合整治,共整治梯田450公顷,修造田间道路长4760米、生产路长22430米,维修加固塘坝7座、开挖大口井4眼,新建高位蓄水池6座、扬水站3座,铺设节水输配管网21225米,整修板涵8座,新建过路管涵36座、漫水桥3座,植树12300棵,新增耕地69公顷。2008年-2009年,计划再投资3000万元,实施土地整理项目二期工程,使原来的小块地变成大块地,荒坡、荒草地变成耕地,山岭薄地变成“旱能浇、涝能排、田成方、路成网”的稳产高产田。同时,土地耕作将更加便利,机械化作业程度大大提高。项目的实施为加速我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目前,以恒山庄园、东车门水库、南山五股顶为核心的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园项目已经启动,总投资达1亿元。   全镇共有山峦林地45000多亩,其中果业种植面积7500亩,主要以优质苹果为主。近几年,注重发展特色果业,依托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积极为农民提供脱毒苗木,先后引进了银杏、板栗、大枣、水晶梨、大樱桃、提子葡萄等名优果品20多个,使全镇果树品种更新走在了市场的前面。 全镇共有从事畜牧业生产的劳动力1800人,在稳定猪、牛、羊、鸡等传统畜牧业生产规模的同时,大力发展貂、狐、貉等特种养殖业,已建成貂、狐、藏獒等特种养殖小区35处,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养殖、专业化生产的格局,畜牧业已经从农村家庭副业一跃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 道。2007年上半年,貂、狐、貉存栏11万只,牛存栏1314头,猪存栏13200头,羊存栏1647只;拥有各类基础母畜1.6万只(头),产良种仔6.4万只(头);饲养鸡28.5万只,出售肉鸡9.95万只,产蛋550吨,形成了良好的商品优势。   全镇海岸线总长18公里,共有浅海筏架实际养殖面积1000亩、滩涂养殖200亩、海底投石造礁60亩、标准网箱40个和工厂化养殖车间5000平方米,主要海产品有海参、海带、鲈鱼、对虾、牙鲆鱼、梭子蟹、菲律宾蛤、海湾扇贝等数十个品种。近年来,又试养成功了半滑舌鳎鱼、石鲽鱼等海珍品,给初村水产品业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1]。   -   沿革   初村镇自北齐以来,历经隋、唐、元、明、清各朝,都隶属文登县。1930年叫北海镇。1940年6月名叫临海乡。1941年12月属文西县管山区。1945年属昆嵛县白鹿区。1958年8月属渤海公社,后改称石岭公社。1962年7月改名为初村公社(驻初村)。1984年5月改为初村镇。1994年7月划入环翠区。2003年5月划入威海高技术产业开发区。   -   所辖村简介   初村4村 相传, 古代附近18村陷没。元朝,文城河南毕姓率先来居,故称初村。1984年,分设西北街,东北街,西南街,东南街4个村委会。依次为277户、345户、235户、254户。   北山 明万历时,张姓来初村峒岭山东立村,居南者称为北山。376户。   马山2村 明末, 苗姓、朱姓来马山立村,以方位称 东马山(302户)、西马山(74户)。   北店子 明天顺时,毕姓自初村南庄来开客店,渐成村落。221户。   岛子前 明中期,唐姓来小岛之南立村。66户。   车门夼2村 明末,曲姓自山西闻喜县曲沃来草夼立村,东山口门仅可通马车,称车门夼。 清初,谷姓自今环翠区北沟来村西建小车门夼。1940年后,称东车门夼(450户),西车门夼(65户)。   辇子 明正德六年,孙姓自远庄来秦汉辇道旧址立村。365户。   西石岭 明正德六年,孙姓相传由云南瓦岗县车轱辂村来火石岭之西立村。106户。   冢子庄 清乾隆时,纪姓自东石岭来似古冢的土丘之西立村。97户。   东石岭 元末,纪姓自海阳纪家店来天然石岭立村,称石岭。1945年称东石岭。363户。   四甲 元朝,孙姓立村,属管山都第三里第四甲。235户。   纪家口子 元朝,刘姓建刘家庵。清初,纪姓自东石岭来山口立村。79户。   龙口庵 清道光十年,周姓受雇,自牟平南岘来守山林,近山口。17户。   院上 元末,高姓自今海阳徽村来石岭院侧立村。清时,东南建院下村,遂称院上。73户。   院下 清康熙时,姜姓由今环翠区姜南庄来院上村东南立村,地势较低。姜家庵为其属。173户。   乜家庄 元朝,乜姓自诸城来居。63户。   北宅库 明初,王姓、赵姓分别于南马、窦家头来居,以南邻朱家寨设库房于此而得名。民国初自治。171户。   朱家寨 元朝,朱姓来土寨之南立村。283户。   西北道 明末,李姓由河格庄来通往牟平的西北道边居住。95户。   靠山 清初,胡姓自南桥来居,依山建村。123户。   佃里院 明中期,苑姓由诸城苑家疃来居,为寺庙佃耕,称佃里苑,演作今名。311户。   莱山 明中期,陈姓建陈家庵。清初,涉嫌人命案,无端被诬赖,称赖上。民国初演为今名。268户。   远庄 明弘治时,黄埠毕姓来设田庄。此庄距黄埠较远。312户。   马石泊 明末,陈姓由今牟平清山寨来居,东南山有石似马,西为平泊。132户。   长夼店子 元朝,元姓来长形草夼开骡马店。305户。   小河北 明末,元姓来小河北岸立村。67户。   小馆 清初,潘姓在长夼村之西建小长夼。1928年,村设饭馆,更为今名。65户。   长夼 元末,潘姓在长形草夼之南立村。小东荒属该村。244户。   小产 元朝,邵姓建邵家产,简称邵产,演作小产。144户。   -   遗址   旧时初村镇境内大小寺庙很多,除了各村有土地庙外,还有寿峰寺、贞武庙、娘娘庙、菩萨庙、龙王庙、三官庙、正阳庙、双庙等十多座。这些寺庙多是在明清两代修建的。辛亥革命后改建学校时部分拆除,其余在1950年后拆除或改做它用,几经沧桑,今遗址亦多不存在。古庙遗址中最大的一处是寿峰寺,坐落于镇南院上村西,是明朝所建。寺庙有前殿、后殿、大殿三幢。中间的大殿,宽大高矗,屋檐四挑,禽兽雄立,姿态活泼。明廊下两根石柱、两根红柱承托着壮美的梁枋。墙壁上画工的技艺,横梁与枓栱木工的雕刻,都很精美。庙内泥塑的关公、马童、判官个个姿态严肃雄壮,面容生动逼真。除此三座大殿外,还建有寝阁、库、馆二十多间,所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   庙院正中有一棵周长约五米粗的核桃树,高大的树冠,可遮盖半个庙院,每年秋后,树上的核桃压满枝头;每逢酷暑,树下能容几百人乘凉,当时算是本地一美景。然而这棵生长几百年的古树,在抗日战争初期,被制造枪托而砍伐。   庙南有一大广场,约1750平方米。广场南端建有戏台一座。庙会之日,周围村庄男女老少,身穿新衣,前来赶山会、听戏,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寺庙在民国初年即改建为学堂,1950年后已面目全非,今只剩遗址可见。  

汪疃镇

  " 汪疃镇总面积107平方公里,3.0万人口,拥有6.0万亩耕地,3.4万亩山峦,6000亩淡水水面,是山东省粮油生产基地,盛产小麦、玉米、花生;是山东省中药材之乡,盛产天麻、西洋参、黄芪、丹参等;是山东省的名优果生产基地,各种桃、梨、苹果、葡萄应有尽有;是山东省的畜牧强镇,特种养殖品种主要有狐狸、貂、鹿等,普通养殖品种主要有生猪、奶牛、奶山羊、肉食鸡及各类淡水品种鱼类;是山东省有名的花卉苗木基地,高中低档各类花卉苗木达30多种。   汪疃镇工业基础雄厚,是山东省工业强镇,工业结构合理,现已形成食品、塑料、机械、电子、建材、地毯等支柱产业。   汪疃镇是威海市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基础设施配套,交通便利,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发达。   ".  

苘山镇

  " 苘山镇地处山东半岛东部,位于海滨城市威海市与美丽富饶的文登市交界处,南临青岛,北依烟台等重要港口城市,东与日本、朝鲜和韩国隔海相望,镇域总面积102平方公里,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优美自然景观的现代城镇。   全镇辖65个行政村,4.2万人口,其中外来人口1万人。拥有股份制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等工业企业共计184家。目前,镇区规划区面积达到39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镇区人口达到2.2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50%。在渤海、黄海经济带上占据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在威海、文登的整体发展格局中更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试点镇,全国村镇建设先进镇,首届中国投资环境300佳、全国乡镇企业示范区、全国乡镇企业出口创汇管理先进单位、国家卫生镇、山东省双文明建设明星镇、齐鲁之星、山东省首批中心镇和小康乡镇。".  


汪疃镇特产大全




汪疃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