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市东港区辖镇。1912年置镇,1931年改区,1945年复镇,1950年复区,1958年改甲子山公社,1985年设黄墩镇。位于区境西部,距区政府驻地31公里。面积153平方公里,人口5.6万。日(照)十(字路)、黄(墩)中(楼)公路纵横境内。辖黄墩一、黄墩二、黄墩三、黄墩四、高家、小邵家沟、南塔岭、凌家滩井、赵家滩井、秦家滩井、崔家沟、单家沟、张家沟、辛庄、后崖、北塔岭、小刘家沟、姚家沟、陈家官庄、台子地、上河、芦涧、后大坡、南陈家沟、侯家沟、粮山一、粮山二、粮山三、姜家沟、小朱洲、大朱洲、南庄、葛疃、田家沟、下双疃、上双疃、孙家蒲汪、张家蒲汪、辛家蒲汪、黑家沟、李家官庄、草涧、田家董旺庄、任家董旺庄、寺后、红卫、孔家沟、孔家庄子、谢家沟、上大峪、下大峪、东石山、西石山、孔家口子54个村委会。乡镇企业以商贸、机械、建筑、建材和饮食服务业为主。农业以小麦、红薯、花生、苹果、茶叶为主。清朝乾隆年间翰林辛友光出生于该镇南塔岭。.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5.6万人 | 153平方公里 | 371103105 | 276800 | 0633 | 查看 黄墩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岚山头街道 |
岚山头街道位于日照市东南端,濒临海州湾,与连云港隔海相望,面积10.4平方公里,海岸线长5.5公里。辖区内有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岚山港和岚山渔港,有全国最大的液体化工码头,国、省、市、处驻街道单位88个。岚山头街道依托港口发展,搞好配套服务,全力打造现代港口服务区;发挥传统渔业优势,延长产业链条,全面构建渔业经济集聚区。 位于岚山东南端,离岚山办事处驻地安东卫3.5公里。东临黄海,北依阿掖山,南隔海州湾与连云港相望。地势北高南低,呈方形。总面积10.4平方公里,海岸线长5.5公里。东海中有平岛、达山岛、车牛山岛,称前三岛。岚山头形胜冲要,是明代安东卫的分汛要地之一。公元1658年(清顺治十五年),改设安东都司营,分防四大海口,岚山头是其中之一。1742年(乾隆七年)安东卫并入日照县后,岚山头属日照县南乡(原进贤乡)南上二牌安东卫社。1912年(民国元年)属安东卫区。1931年(民国20年)属第四区。1944年属日照县汾岚区。1945年1月属芦山县汾岚区,10月又划归日照县汾岚区。1947年6月属圣岚区。1948年4月属安岚区。1950年5月属第八区。1952年12月划为日照县岚山镇。1956年1月属安岚区岚山乡。1958年1月称岚山镇,8月属海洋(安岚)人民公社。1959年2月称安岚人民公社岚山管理区、童海管理区。1963年1月分属安岚区岚山人民公社和童家庄子人民公社。1971年3月改称安岚人民公社岚山、童海管理区。1981年9月改称岚山头人民公社,1984年6月称岚山头区。1985年3月改称岚山头镇。1988年4月,设岚山头街道。2003年,岚山头街道辖13个居、4个行政村,居住人口5.7万,其中长住人口4.7万。全街道各业总收入达36.56亿元,实现生产总值7.8亿元,人均纯收入5038元。 - 渔业 渔业是岚山头街道的基础、支柱产业,全街道共有大小渔船1000多条,其中大功率钢壳外海捕捞船160艘,是山东最大的外海捕捞船队之一。街道海滩坡度较缓,可利用水体30万亩,滩涂6万亩,有全国“菜蓝子工程定点市场”鲜活水产城,有水产品冷藏加工企业41家,是全国性的渔货集散地之一。岚山头濒临四大渔场之一——海州湾渔场,盛产对虾、带鱼、巴鱼、安康、鱿鱼、黄花鱼、蟹类、贝类,特产岚山虾皮、金钩海米和西施舌;浅海养殖可利用水面30万亩、沿海滩涂6万亩,已开发利用3万亩。多年来,渔业一直是岚山头街道的支柱产业,已发展大小渔船1000多条,其中大马力钢质渔船142艘,是山东省最大的外海捕捞船队之一;发展水产品冷藏加工企业39家,一次性加工能力2万吨,岚山鲜活水产城成为全国“菜蓝子工程定点市场”,年销售额20亿元,岚山头街道已成为全国性的海货集散地之一,产品远销世界各地。 - 所辖村 圣岚路居(岚山一村) 岚山头街道办事处驻地。明朝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建村。1985年由村改居。2003年有1359户,4150口人。主要姓氏有张、黄、徐、王等。 海州路居(岚山二村) 距岚山火车站4公里,总面积2.5平方公里,海岸线2公里。2003年有1055户,3592口人。主要姓氏有王、徐、刘、张等。 岚阳路居(岚山三村) 1985年由村改居。2003年有680户,2160口人。主要姓氏有徐、王、张、杨等。 环海路居(岚山四村) 距岚山办事处驻地安东卫3公里。1985年由村改居,面积3平方公里。2003年有807户,2602口人。姓氏以徐、王、苏、李居多。 王家庄居(王家庄子) 明朝永乐年间,王成、王海二兄弟携带家属从河北省荣平县到安东卫东南城角落户,因水患又迁此居住,因王姓首居,故名王家庄子。2002年由村改居,面积2.04平方公里。2003年有710户,2200口人。主要姓氏有王、卢等。 官草汪居 明朝万历年间,在此居住的人家姓官,因当时村内有盛长杂草的涝水汪,故称“官家草汪”,后演化为“官草汪”。1985年由村改居,面积3.8平方公里。2003年有980户,3032口人。主要姓氏有宋、张、王等。 佛手湾居 距岚山头街道驻地2.2公里。清康熙年间,甜水河陈姓在此建村,村北有庙宇,叫佛手庵,村以此为名,光绪年间更名佛手湾,1964年曾更名为海防大队,1979年复名佛手湾。1985年由村改居。2003年有410户,1403口人。主要姓氏有陈、于、王、仲、田等。 甜水河居 明朝万历十一年(1583年),王姓在此建村,因村中有河,流水常年不断,味清甜,故名甜水河。1985年由村改居,面积2平方公里。2003年有780户,2566口人。主要姓氏有王、刘、陈等。 杨家庄子村 清朝康熙年间,杨姓迁此居住建村,取名杨家庄子村。2003年有400户,1062口人。面积6平方公里,主要姓氏有杨、苏、秦等。 童海路居 明朝崇祯年间,因童姓迁此建村,故名童家庄子村,亦称童家口。1996年由村改居,总面积3.3平方公里。2003年有1028户,3418口人。主要姓氏张、王、李等。 王家海屋居 清朝康熙年间,王姓迁此临海搭屋定居,以捕鱼为生,后成村庄,名王家海屋村。2002年由村改居,总面积0.75平方公里。2003年有342户,1060口人。主要姓氏有王、刘、胡等。 刘家海屋居 明朝万历年间,刘姓迁此建村,因东临黄海,故名刘家海屋。2002年由村改居,总面积0.2平方公里。2003年有160户,600口人,以刘姓居多。 秦官庄村 明朝嘉靖年间建村,因村西山崖形似羊头,故名羊头官庄。1945年改称秦家官庄。为区别重名村,1981年11月更名秦官庄村,总面积0.73平方公里。2003年有365户,1202口人。主要姓氏有秦、张、李等。 周家庄居 明朝景泰年间,因周姓迁此居住建村,故名周家庄子村。2002年由村改居。2003年有128户,408口人。主要 姓氏有王、马、周等。 胡家林村 明朝崇祯年间,卫指挥胡然岳由安东卫迁此建村。因地处山麓,树林茂密,故名胡家林。2003年全村有280户,857口人。主要姓氏有胡、戴、苏、董等。 戴家庄居(戴家庄子村) 清朝雍正年间,戴姓迁此居住建村,取名戴家庄子。2002年由村改居。2003年有295户,953口人,以戴姓为主。 大阡里村 清朝康熙年间,胡姓迁此居住。为便于看管林木,村外遂筑一石墙,俗称大阡,以此取名大阡里,原隶属胡家林村,1956年分村自治。2003年,全村271户,740口人。主要姓氏胡、张、苏等。 - 工业经济 街道工业经济发达,有生产线路器材的鲁圣公司、有生产管具的铸福公司、有经营油品的童海港业公司。街道发挥区位优势,港口经济、城市经济、社会事业发达。岚山头的旅游资源丰富,有人文瑰宝海上碑,海上公园前三岛,有万米金沙滩的赶海园,山海相连,风景秀丽。 - 历史沿革 明洪武年间建制,因座落岚山南麓故名,俗称岚山头口,也叫山南头。清属日照南乡安东卫社。1947年建圣岚区,1948年2月划归安岚区,1959年2月归安岚人民公社,1981年9月成立岚山头公社,1985年10月改为岚山头镇,1988年4月改称岚山头街道。明清两代,岚山头是安东卫的分汛要地之一。 岚山头处在祖国海疆南北分界处,山海相连,风景秀丽。光绪《日照县志》记载,金朝末期,抗金红袄军首领、益都人杨安儿,曾与金兵鏊战于此。岚山头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有南北文化交汇的特色。著名的《岚山渔民号子》《满江红》,1950年代参加华东地区文艺汇演。其中《岚山号子》曾在中央电视台第七套“华夏文明五千年”专题播出。1957年环海路渔民李云演唱的《满江红》参加了全国民间舞蹈会演,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后曾在山东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播出。 海上碑在岚山渔港西侧,有天然巨石屹立于海边,面北背南,上有明朝监察御史苏京的题书“星河影动”“撼雪喷云”;明代礼部尚书、明未清初著名书法家王铎题书“万斛明珠”“砥柱狂澜”;清康熙十年(1671年)安东卫守备、武进士阎毓秀题书“难为水”。涨潮时,礁石上的题字淹没水中,落潮时,露出水面,成为一大景观,被誉为“万里海疆第一碑”。 海神庙(又叫龙王庙)位于海上碑北侧,与海上碑紧邻,建于元代。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安东卫乡绅王瓘和众百姓重建。庙堂内中间是龙老爷神像,靠东屋山墙塑有霹雷将军,靠西屋山墙塑有风婆婆,屋梁上面盘有两条金龙;前大门外有影壁墙,一进门是供人烧香烧纸的火楼子;院内西小门南边是钟楼;庙西有戏台,1920—1930年代,农历四月初八、六月十三、六月十九连唱三天大戏,祈求海上丰收。 海州湾渔场位岚山区,为全国四大渔场之一,盛产对虾、带鱼、巴鱼、鱿鱼、黄花鱼、蟹类、贝类。特产岚山虾皮、金钩海米和西施舌;浅海养殖可利用水面30万亩、沿海滩涂6万亩。多年来,渔业一直是岚山头街道的支柱产业,已发展大小渔船1000多条,其中大功率钢质外海捕捞船176艘,是山东最大的外海捕捞船队之一;岚山鲜活水产城是全国“菜蓝子工程定点市场”,岚山头街道已成为全国性的海货集散地之一,产品远销世界各地。 “岚芹”是岚山头的地方特产,距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驰名省内外。清光绪元年(1875年),岚山头林相华从日照引来一种叶小、叶柄呈黄色的芹菜品种。经过长期栽培,加之当地适宜的气候、水土等自然条件,形成独特风味的土特产品,种植范围扩大到安东卫一带。芹菜叶小,叶柄实心,纤维极少,俗称“岚山头芹菜不打渣”。不论爆炒或凉拌,均味香无比,清脆可口,为外地芹菜所不可比及。“岚芹”享有较高声誉,长期远销于临沂、青岛、济南和江苏、上海等地。 岚山头街道海岸线长5.5公里,自古就是通商口岸。辖区内岚山港自1950年代修建以来,规模不断膨胀,2005年完成吞吐量2038万吨,为山东五大港口之一。岚山头将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原油、成品油和液体化工品中转加工基地之一。 - 地理概况 岚山头街道位于日照市东南端,濒临海州湾,南与江苏省连云港市隔海相望,距日照市区38.5公里。辖区总面积10.4平方公里,辖17个村居和1个社区,居住人口5.1万人。街道辖区呈方形,北高南低,中南部较为平坦,北有阿掖山,东有慈眉山,西有凤凰山,依山傍海,风景秀美,气候宜人。岚山头山海相连,旅游资源丰富,渔文化历史悠久,有海上公园——前三岛,有万米金沙滩的赶海园,有被誉为“万里海疆第一碑”的海上碑。 - 海岸线 岚山头街道临海面港,海岸线长5.5公里,历史上就是日照重要的通商口岸,自上世纪30年代建港以来,目前已形成了岚山港、海明油品码头、岚桥沥青码头、童海港业、岚山中心渔港等5大港区组成的港口群,其中岚山港、岚山渔港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辖区内拥有全国第四大液体化工基地,坪岚铁路贯穿南北,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捷。 |
安东卫街道 |
安东卫街道地处亚欧大陆桥最东端,鲁苏两省交界,濒临黄海,北依青岛,西靠临沂,南临江苏省连云港,东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是岚山工委、办事处机关驻地。安东卫街道面积42平方千米,其中城市建成区面积10平方千米。人口3.6万人,城区常住人口2.5万人。是岚山工委、办事处机关驻地。设立于明朝洪武年间(1384年),时与天津卫、威海卫齐名,系海防重镇、著名商埠。 - 历史 安东卫地处日照市最南部,东依岚山港,西傍绣针河,南濒海州湾与连云港隔海相望,北毗虎山堡,为鲁东南通衢要冲。古安东卫城内外有13个自然村,现有人口1.6万,属安东卫街道,是岚山区政府驻地。 安东卫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早在一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1985年,胡家林村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早期的石器,随后又在东门外村发现龙山文化遗址。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信国公汤和奉旨在东南沿海设卫抗倭,卜基于安东卫西十里之坊口(今虎山镇稍坡村一带),遇青鸾衔旗,汤和乃选此凿山开土建城。俗有“青鸾夺旗定安东”之说。《安东卫志?里至》载“东海汛地设卫最多,而安东方者莫逾于此,故名”。 明朝,安东卫设指挥,军队由山东都司使辖,而地属江苏淮安府。安东卫设左右中前后五个千户所,后所即石臼寨(今石臼所)。每所有千户数名、百户十人、兵丁千余。天顺年间,中所调天津卫,右所去徐州。城内设十七铺,沿海防区设二十八墩(烽火台)。为供军需,在日照、诸城两县设十七屯,屯地166499亩。至清初,安东卫设守备,城池、民社、学校,钱粮与州县同。清乾隆七年(1472年),安东卫并入日照县,设巡检司,属进贤乡。光绪年间改为日照南乡南上二牌安东卫社。民国元年(1912年),划安东卫区。 古安东卫城外有泉子庙、荻水庙、海神庙、卧佛寺、水月庵、上元寺、马神庙、白衣阁,城内有城隍庙、真武庙、文庙、关王庙、文昌阁、观音院等庙宇。其中泉子庙是明弘治年间指挥胡瑾建,万历年间奉直大夫胡承烈重修,庙内石碑刻挥使胡公祠记,庙外有古泉,泉边立着董中丞题“水本涵清”的石碑。荻水庙原为东岳庙,后称天妃庙,坐落于古渡荻水口北。传秦始皇命卢生求仙药,卢生出逃,从荻水出海奔秦山岛(今安东卫南海中数十里)隐居。真武庙在城东北隅,建自何代无考,明汤信国建卫城时,常息于庙中树下。文庙,明初建于城西北隅,嘉靖年间迁至西街路北,由日照、诸城两县及安东卫共同建造。上元寺,元朝至元年间建,有元人刻碑记载。卧佛寺建于唐代,庙前有双株千年银杏树,庙外碑文记载此地是唐朝大将尉迟恭平辽报捷处。 安东卫山环水绕,为齐南胜地。灵秀甲于他方者,有笔峰春晓、林阁夕阳、东海汪洋、西湖烟雨、关山耸翠、荻水拖澜、山寺晨钟、渔舟晚钓八景,安东卫名士、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举人赵应元为八景题名,并赋七律八首,流传至今。 设安东卫18年后,朱棣篡位。为回报白沟河(位今河北省)、诸城战役中的功臣,封19家簪缨世胄镇守安东卫,军功卓著者世袭指挥佥事。明初,千、百户及士兵皆为世袭军籍。今安东卫居民除部分土著外,多为随永乐帝出征的安徽籍军人后裔。安东卫某些土语仍保留一些安徽方言成分。后这些军人后裔多弃武习文,明清两代安东卫进士、举人多达43人,居日照县之首。 胡承烈(1528~1601),字知庵,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举人,历任杭州府佐史、钱塘县令、海宁县令。明万历八年(1580年)告归故里。著有《多畏集》《与鸟亭集》《识畜编》等。 苏京,字殿卿。明崇祯十年(1637年)进士。官至监察御使。曾赴陕、晋前线与李自成起义军作战。著有《笔山居旧艺》《小学注解》及文稿、诗集多部。今岚山海上碑有其题刻“星河影动”“撼雪喷云”等。 至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倭患平息,安东卫军事地位逐渐下降,驻军减少。然安东卫人口增加,渔业复兴,海运渐开,设三、八大集,逐渐成为鲁东南地区重要的农贸市场和海运通道。民国初年,有商行72家,钱庄当铺六家。战争时期,新四军、山东军区、鲁中南军区后勤部一度设在安东卫。成为军需物资的集散地,为革命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 所辖村 汾水村 安东卫街道驻地。隋朝末年建村,清康熙年间称汾河。村后有岭,名分水岭。村以岭名,后演化为“汾水”。1964年进行村庄规划逐步搬迁至北岭,1984年搬迁完成。2003年有568户,2360口人。主要姓氏有王、张、杨、苏、林等。 安东卫 岚山办事处驻地。明朝洪武十七年(1384年)为防倭寇骚扰沿海设卫御倭,取保东方平安之意,故名安东卫。1940年分为安东卫东村、南村、西村、北村4个村,2001年12月4个村由村改居。东街居,2003年有450户,1587口人。主要姓氏有李、王、张、石、苏、徐等;南街居,2003年有546户,1756口人。主要姓氏有苏、张、王、李、杨等;西街居,2003年有426户,1396口人。主要姓氏有胡、王、法、庞等;北街居,2003年有678户,2106口人。主要姓氏有王、张、刘、李、牟、杜、周、邵、邱等。 贾家湖村 位于安东卫街道驻地西北3公里处,清朝顺治年间,贾姓在此居住建村,因村处湖洼地带,故名贾家湖。2003年有200户,660口人。主要姓氏有吉、李、丁、贾等。 陈家湖村 位于安东卫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北2.5公里,清朝顺治年间,陈姓等迁此居住建村,因村处湖洼地带,故名陈家湖。2003年有210户,680口人。主要姓氏有陈、丁、王、庄、司等。 奎楼村 东依同三高速公路汾水段出入口处。清朝光绪年间,丁姓迁此居住建村,为纪念故居奎楼阁,取名奎楼。2003年有50户,175口人。主要姓氏有丁、徐、孙等。 潘庄一村 位于日照市最南端,绣针河北岸。明朝洪武年间,潘姓迁此居住建村,故名潘庄,1947年分出潘庄一村。2003年有387户,1388口人。主要姓氏为孙、董、刘、滕、窦、王等。 潘庄二村 1947年由潘庄分出潘庄二村。2003年有372户,1221口人。主要姓氏有周、刘等。 后合庄村 位于安东卫街道西北5公里,明朝崇祯年间,邢姓由合庄迁出建村,取名后合庄。原有5个自然村,1956年冬北山自然村分出,现由四个自然村组成。2003年有331户,1176口人。村后有占地300亩水库1座,库容量为190万立方米。主要姓氏有邢、赵、刘、代、于、王等。 砚台西村 距安东卫城南1.5公里,圣岚路中段南侧。明朝永乐年间建村。原名南沙。因村东有一座山,形似砚台,故取名砚台山,南沙村位于山西,又名砚台西,后以此名沿用至今。2003年有264户,826口人。主要姓氏有王、卢、张、陈、苏、窦等。 竹园村 位于岚山西路南侧,地处城市规划区西区。明朝洪武年间建村。因村外有大片竹林,故名竹园。1981年11月定名为竹园村。2003年有238户,921口人。主要姓氏有周、王、李、张、魏、胡等。 东庄居 明朝建文年间建村,因坐落安东卫东门外,住户尚少,故名东小庄(亦称东门外)。为区别重名村,1981年11月更名卫东庄。2001年由村改居。2003年有115户,422口人。主要姓氏有陈、王、常、尹、郑等。 南门外居 建卫时便有住户,至清朝乾隆年间成村,因处在安东卫古城南门边,故名南门外。2001年由村改居。2003年有220户,850口人。主要姓氏有苏、王、高、杨等。 东山村 居岚山中路东段,建国前与岚山孟、东庄统称为东门外。民多傍山而居。1962年更名为东山村。2003年有230户,810口人。主要姓氏有李、王、胡、车、徐等。 北门外居 位于岚山处级机关办公楼后。因地处古城安东卫城北故名北门外。2001年由村改居,2003年有402户,1428口人。主要姓氏有王、周、刘、张、苏等。1966年,南茶北移在该村首开先例,被誉为山东省南茶北移第一村。 李家庄子居 清朝乾隆年间,李姓居此建村,故名李家庄子。2001年由村改居。2003年有420户,1528口人,以李姓为主。 蒋家庄子村 位于204国道东1公里处,轿顶山中路北侧。明朝洪武年间,蒋姓迁此居住建村,1964年改名为红星,1981年复称蒋家庄子。2003年有98户,352口人。主要姓氏有苏、石、丁、韩、张等。 荻水村 位于圣岚路南侧,绣针河入海口东侧。明朝洪武年间建村,因村周多水塘,遍生荻草,故名荻水。2003年有456户,1506口人。主要姓氏有王、胡、阎、陈等。 苏家庄子 位于玉泉二路西侧。清朝康熙年间,有苏姓迁此居住建村,1958年与竹园村合并,称竹苏大队,1980年又分村自治,仍称苏家庄子。2003年有105户,450口人。主要姓氏有苏。 张马庄 东依汾水村,南靠绣针河,北靠342省道。清乾隆年间,张姓迁此居住建村,取名为张家庄子,为区别重名村,1981年11月,以本村张、马两姓氏居多,故更名为张马庄。2003年有144户,427口人,主要姓氏有:张、马、苏、黄、王、李、曹、杨、胡等。 泉子庙村 位于204国道东侧,342省道北侧。元朝末年建村。明,卫指挥胡谨在此建庙,庙前有常年不涸的水泉称灵泉,此庙名为泉子庙,后村以此命名。1964年四清时改为红卫村。1980年后仍称泉子庙。2003年有386户,1194口人。主要姓氏有王、于、胡、张等。 仁家村 位于204国道以西,绣针河以北,西临同三高速公路,北靠342省道。明朝洪武年间,任姓迁此居住,建任家村,后演化为仁家村。2003年有330户,1100口人。主要姓氏有苏、李、王、康、黄等。 石家庄子居 位于圣岚路中段北侧,万斛路南段以东。明朝洪武年间,石姓迁此居住建村,取名石家庄子。2001年12月撤村改居。2003年有189户,716口人。主要姓氏有张、左、何、王、石等。 界牌岭村 位于204国道西侧,坪岚铁路以南。南宋建村,因村处岭顶,古时此地为山东与江南交界处,立有界牌,故名界牌岭。2003年有256户,816口人。主要姓氏有刘、邵、叶、徐、胡等。 车庄村 位于绣针河畔,南与江苏省隔河相望。明朝洪武年间,车姓迁此建村,称车庄村。2003年有230户,830口人。主要姓氏有马、李、孙、陈、胡、王等。 岚山孟村 座落于笔架山右,居山多云雾,称岚山孟。2003年有56户,240口人。主要姓氏有苏、张、赵等。 辛庄子村 清朝顺治年间建村。以立新村之意,取名新庄子,后演化为辛庄子。2003年有220户,750口人。主要姓氏有邵、侯、李、赵等。 义和村 明朝崇祯年间,有住户散居此处。1934年,迁居一处,取名聚合村。后改称义和村。2003年有140户,506口人。主要姓氏有臧、陈、滕、付、张、王、董等。 后合庄北山村 清朝咸丰年间,即有住户居此,隶属后合庄村,因三面环山,又南邻后合庄,故名后合庄北山。2003年有96户,340口人。主要姓氏有邢、曹、滕、杜、王等。 前合庄村 位于安东卫街道驻地西北4公里,建于明朝洪武年间,由迟、马、唐三家组成村庄,故称合庄。后因后合庄建立,改称前合庄。2003年有506户,1689口人。主要姓氏有滕、邢、马、唐等。 - 经济发展 安东卫街道工业基础较为雄厚,现已形成了以家具制造、海产品精深加工、电力金具、肉制品加工、茶业生产等为支柱产业、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目前,全街道固定资产过千万元的已有6家、过亿元的2家,先后有4家企业通过ISO9000系列论证、欧盟注册和HACCP论证,出口企业发展到4家。 安东卫街道依托区位交通优势和绵延不断的经商之风,以加快市场建设活跃流通,繁荣经济,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安东卫海货城和汾水九州综合批发市场两大市场体系。近年来,安东卫街道把园区建设作为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2001年规划了占地150亩,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总投资2600万元的绳网加工区,目前园区一、二期工程已完成,共吸引进区加工户69户,完成投资1550万元,园区水、电、路配套工程全部完成。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近年来,在稳定粮油生产的基础上,面向市场大力发展茶、菜、桑等高效种植业和生猪、蛋鸡、狐、貂等畜牧养殖业,大力培植专业村、专业户,高产高效农业在农村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农业产业结构提到不断优化。 |
碑廓镇 |
碑廓镇地处两省(山东、江苏)三市(日照、临沂、连云港)交界,北有圣公山,南有绣针河,坪岚铁路、342省道横穿镇域中部。现辖64个村,5万口人,总面积96平方公里,素有“日照粮仓”、“蔬菜之乡”等美誉。 碑廓因东汉兵部尚书马武的御赐碑阁而得名,“昔仲尼,师项橐”的故事至今在民间广泛流传。境内有丰富的铁矿、中砂、花岗石等矿产及地下水资源。 近年来,全镇特色农业发展迅速,现已建成茶、菜、桑三个万亩特色农业园区。拥有日照市最大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和无公害蔬菜批发市场,茶叶、蚕茧、蔬菜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0余家,蔬菜、茶叶产品均已获得无公害认证,“圣公”淀粉、“东山云青”茶分别荣获国际金奖,蚕茧被评为省优质产品,“金玫”花生制品远销乌克兰、中东等国家和地区。 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现有各类工业企业474处。主要行业有黑色金属选矿、纺织、建材、食品、机械、包装及皮革制造等。各类个体工商业户达1800余户。镇民营工业园、天花板制作小区、淀粉加工小区及商业街均达到了“四通一平”。 碑廓政通人和,民风淳朴,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先后被授予省级“村镇建设新型乡镇”、省级“安全文明镇”、省级“体育工作先进镇”、市级“社会文化先进乡镇”等称号。 镇-秦玉新、镇长王圣波携全镇5万人民热忱欢迎国内外客商来碑廓投资兴业,共谋发展。. |
虎山镇 |
虎山镇隶属日照市岚山区,位于日照市城区以南32公里处,距岚山港5公里,风景秀丽的阿掖山坐落在南面,辖区总面积105平方公里,有53个行政村,1.46万户、5.4万口人,沿海公路、204国道、222省道、同三高速公路纵贯南北,疏港大道横穿东西,织成了便利的公路交通运输网,港路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改革开放特别是最近几年来,该镇在工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根据中央关于"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的部署,围绕服务大局,服务经济,服务群众,着眼于提高农民素质、奔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目标,组织开展了以发展经济、优化环境、优质服务、优秀文化,全社会满意为内容的创建活动,有效地推动了全镇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今天的虎山,干事创业的气氛浓郁,人们精神焕发、社会秩序稳定、服务快捷高效、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初步成为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小城镇,她正以强劲崛起的崭新形象焕发着前所未有的青春与活力。 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总体要求,该镇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大开放促大发展,有效地拉动了镇域经济的增长。目前,在虎山镇落户的大项目中投资1-10亿元的有3个,10亿元以上的有2个,涉及虎山镇26个村,3.2万人。其中日照钢铁有限公司、海化焦化厂、源丰沥青、岚桥沥青等大项目的进驻和建设总投资已达上百亿元,青钢、超超临界电厂建设也正在稳步落实当中。新引进的投资2000万元的奶牛隔离场已实现投资800万元,年前即可投产,预计年可从澳大利亚等地引进奶牛1万余头,产值2亿余元。今年1-10月份,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亿元,同比增长4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不包括大项目)实现9000万元,同比增长260%,实现税收480万元,同比增长26%,农民人均纯收入2800元,同比增加110元,实现了虎山镇经济发展的历史性突破。. |
巨峰镇 |
日照市东港区巨峰镇是省政府命名表彰的“村镇建设新型乡镇”和“百新工程试点镇”。该镇地处两省四县交界处,兖石铁路、341省道、222省道和青赵公路、巨碑公路穿越境内,设有巨峰火车站,货运畅通,交通便捷。总面积165平方公里,辖92个行政村,2.3万户,7.7万口人,经济园林5.1万亩,其中茶园3万亩,桑园8000亩。2001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实现8.2亿元,其中乡镇企业完成总产值4.7亿元,粮食总产6.1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86元。 巨峰镇是日照市最著名的“生态农业旅游基地”,镇西部的幽儿崮山雄伟险峻、四季常青,相传为孔子老师项橐的出生地;东南的磴山泉清竹韵、溪转峰回;西部的北垛山“青山万重如城廓,绿树千丛0王”;西北部的北垛山林秀泉清,云雾缭绕;北部群山曾有“小蓬莱”之称,留有朝元观、朝阳洞两处遗址。每逢节假日,前来观光、休闲的游客络绎不绝。 巨峰镇素有“南茶北引第一镇”之美誉,也是江北茶叶生产面积最大的乡镇。该镇三面环山,中部平原,东临黄海,属暖温带湿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多棕壤土,自然条件适宜茶树生长。巨峰绿茶具有历史久、规模大、内质好、无公害四大优势,及叶片厚、滋味浓、香气高、耐冲泡等鲜明特点,闻名遐迩。近几年来,巨峰镇党委、政府紧紧抓住茶叶这个优势产业,狠抓科技,强化管理提高质量,拓宽市场,逐步在全镇形成了产业化经营。2001年绿茶总产达到1300吨,总收入8000万元,仅此一项,全镇农民人均增收1200元。其中大棚茶产销两旺,平均每公斤价格600元,棚均收入1万元。 养殖生产是该镇又主导产业,按照“集约化、企业化、优良化”的要求,突出抓了规模养殖、畜禽良种引进和繁殖、科技推广三个重点。狠抓了养殖大户和专业村的培植,大力发展外向型、创汇型养殖业。构筑起了“龙头+基地”的养殖产业化格局,形成了“百万只蛋鸡养殖基地”和“百万只肉食鸡养殖基地”。全镇养殖小区已发展到52个,培植养殖专业大户86个,规模饲养占总量的60%以上。. |
高兴镇 |
高兴镇地处鲁东南沿海,北依日照市区,东临日照开发区,镇域总面积62.6平方公里,辖46个行政村,3.5万口人。2003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1亿元,工业总产值2.3亿元,镇级财政收入4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86元。 便捷的交通条件 高兴镇东临204国道,距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日照港15公里、岚山港40公里。菏日铁路、同三高速公路、青赵公路贯穿其中,距同三高速公路涛雒出入口3公里,距日东高速公路出入口10公里。120公里半径内有青岛流亭国际机场、连云港机场和临沂机场,交通十分便利。 悠久的历史文化 高兴镇历史文化悠久,是我国著名的龙山文化遗址——尧王城遗址所在地。境内拥有白云寺、望海楼等文化古迹。 完善的基础设施 高兴镇在镇驻地东侧规划建设了3平方公里的民营经济小区,共分三期开发。其中一期(起步区)开发面积600亩,目前已经实现了“七通一平”。电力供应充足,高兴镇与两个35千伏输变电站联网,具备双回路供电能力。水资源充沛,高兴镇境内有小(一)型、小(二)型水库2座,塘坝56处,日照水库自流灌渠环绕境内18公里,日照钢厂供水管道在高兴镇设有出水口,日可供水2万吨。 蓬勃发展的特色农业 高兴镇是日照市农业强镇之一,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平原面积占80%,灌溉面积达91%,林木覆盖率29.2%,1993年被省政府命名为“吨粮镇”。 无公害茶叶基地。茶叶是高兴镇农业支柱产业之一。从1966年南茶北移至今,已有30多年的栽培历史。高兴镇现已建成无公害茶园4600余亩,年产鲜叶16万吨。优越的海洋气候条件和北部山区的天然屏障,孕育了高兴茶“叶片厚、滋味浓、香气高、耐冲泡、上市早”的独特品质,被誉为“江北第一茶”。高兴镇现有茶叶加工企业16家,年加工高中档干茶5万吨,已注册“冠青”、“青泉”、“白云”等多个无公害绿茶商标,产品畅销北京、济南等大中城市。 优质蚕茧生产基地。高兴镇现有桑园5000余亩,年产优质鲜茧40万公斤。肥沃的土地、良好的水源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产出高质量的蚕茧,其茧丝长1350米,列全省之首。. |
黄墩镇 |
日照市东港区辖镇。1912年置镇,1931年改区,1945年复镇,1950年复区,1958年改甲子山公社,1985年设黄墩镇。位于区境西部,距区政府驻地31公里。面积153平方公里,人口5.6万。日(照)十(字路)、黄(墩)中(楼)公路纵横境内。辖黄墩一、黄墩二、黄墩三、黄墩四、高家、小邵家沟、南塔岭、凌家滩井、赵家滩井、秦家滩井、崔家沟、单家沟、张家沟、辛庄、后崖、北塔岭、小刘家沟、姚家沟、陈家官庄、台子地、上河、芦涧、后大坡、南陈家沟、侯家沟、粮山一、粮山二、粮山三、姜家沟、小朱洲、大朱洲、南庄、葛疃、田家沟、下双疃、上双疃、孙家蒲汪、张家蒲汪、辛家蒲汪、黑家沟、李家官庄、草涧、田家董旺庄、任家董旺庄、寺后、红卫、孔家沟、孔家庄子、谢家沟、上大峪、下大峪、东石山、西石山、孔家口子54个村委会。乡镇企业以商贸、机械、建筑、建材和饮食服务业为主。农业以小麦、红薯、花生、苹果、茶叶为主。清朝乾隆年间翰林辛友光出生于该镇南塔岭。. |
中楼镇 |
" 中楼镇地处莒县东南部30公里处,东临日照港,北依日东高速公路,南靠兖石铁路,对空面积135平方公里,辖65个行政村,5.8万口人,耕地面积5.2万亩,森林覆盖率34%,2004年实现生产总值5.1亿元,工商税收563.6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13元。同比分别增长35%、61.4%、13%,一、二、三产业比例调整为29:64:7。境内有国家A-风景名胜区—马鬐山,是鲁东南“橡胶之乡”、莒县“石材重镇”、日照市“黑鱼养殖基地”。 该镇环境优美,土地肥沃,历史上素有“金中楼”之誉,水利、矿产、农业等资源丰富,交通便捷,电力充足,工业和民营经济快速发展。 橡胶和石材是工业经济两大工主体。该镇橡胶加工业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目前已成为山东省最大的橡胶配件加工基地,拥有各种先进硫化机、注塑机、挤出机等3000多台(套),产品覆盖橡胶、橡塑、塑料三大类5000多个品种,全部达到国标,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成为大庆油田、胜利油田、时风、巨力集团、海尔、海信等100多家大型企业的免检配套产品,部分产品随机出口到美国、日本、韩国、俄罗斯、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位于秀丽的马鬐山脚下的莒县橡胶工业园,占地面积1000亩,入园企业100户,园内基础设施齐备,是理想的投资乐园。 该镇西部山区蕴藏着丰富的花岗岩矿藏,探明储量60多亿立方,可开采量达10亿立方,其中,“莒红”“粉红花”两大类六个品种大理石,质地细腻,色泽鲜艳,其光泽、密度、耐酸碱度达到部颁标准,是建筑行业的上乘装饰材料,北京恒基中心大楼、上海不夜城、香港将军奥等著名建筑均选用“莒红”和“粉红花”石材装饰。东北部五楼山区贮有罕见的“七彩石”,发现于1993年春,在省内尚属首次,可开采量约3000万方,潜在经济价值巨大。 民营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镇党委政府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围绕橡胶加工、石材开发两大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加快招商引资步伐,不断加快镇驻地开发和工业园建设,加快发展镇域经济。2004年全镇民营业户发展到1890户,私营企业达到58家,新增13家,完成企业产值10.3亿元,销售收入9.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6%,27.8%。. |
前三岛乡 |
日照素有"看日出扶桑,观海市三岛之说"。这里所说的三岛(通称前三岛),就是指岚山区东南海域的平山岛、达山岛和车牛山岛。 驻地在王家海屋居,距岚山办事处驻地安东卫6公里,辖三居、一村(王家海屋居、周家庄居、刘家海屋居,秦官庄村),海上三岛(平岛、达山岛、车牛山岛)距岚山港东42~49公里。北与虎山镇相邻,西与安东卫街道相连,南与岚山头街道相接,东临黄海,地势西高东低,东部较平坦。坪岚铁路纵贯境内,日岚沿海公路从此经过。总面积2.064平方公里,其中三岛面积0.321平方公里。2003年居民967户,3014人,姓氏有王、刘、周、秦等。以渔业为主,从事渔业生产的1860人,渔船180只,其中钢质渔轮38艘。海水养殖3000亩,建拦海堤500米。 日照市前三岛乡(3张) 三岛的位置构成锐角三角形,三个岛各占一角。平岛居三岛的北端,位于日照港东南41.6公里,岛体狭长,面积0.15平方公里;达山岛,位于平岛南14.8公里,距岚山港49公里,是三岛中距大陆最近的岛,.面积0.12平方公里;车牛山岛,在岚山东偏南42公里海域,距达山岛6.8公里,面积0.058平方公里。车牛山岛是三岛中最小的岛,也是知名度最高的岛。据清光绪十一年《日照县志 . 疆域 .海口》记载:"车牛山,山形如牛引车"故名。日照民间广泛流传着此岛来历的传说,据说岚山头村北杨家庄子东北有一岭,名叫金牛岭。岭上有洞,洞内有一金牛。一日深夜,人们听到金牛吼叫,次日清晨,人们上岭去看,只见金牛早就奔向东南大海,已经变成为车牛山岛。 地理气候 三岛由于海蚀严重,其周围造成多层危岩峭壁,俊秀美丽、彩色呈白、灰、绿、黑各种色调。其状特异,很有观赏价值。 三岛气候属海洋过度性气候,空气湿润,年平均气温13℃,平均降水量为906毫米,对多种动、植物的生长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是鸟类繁衍生息的乐园。经鸟类专家的考察,三岛鸟类多达20目40余科100余种,堪称鸟岛。其中有黄鹂、绣眼、云雀、柳莺、戴胜、小白鹭、翠鸟、洋学士、军舰鸟、白腰雨燕、海鸥等,并有数十种珍惜鸟种,如中华秋沙鸭、灰鹤、白鹤、黑喉潜鸟等。上海市大生物学教授曾在车牛山岛上一只黑喉鸟这是世界上第二个发现、第一人捕捉到该鸟的人。 前三岛土壤肥沃,植被覆盖率多达80%以上。岛上不仅生长着许多蕨类植物和数种中草药,而且还有人工栽植的松、柏、槐、杨、法桐及花卉等植物,由于没有污染,草木葱郁,山花遍野,天然风光秀丽动人。 岛上有十余种昆虫和爬行动物。1987年春,对达山岛进行考察时,首次发现四脚蛇,体长达20多公分,这在北方岛上是极少见的。 历史文化 三岛有着悠久的文化,曾发掘出旧石器晚期文化遗存填补了太平洋西岸岛屿石期考古的空白。 经济产业 前三岛海域是著名的海洲湾渔场,这里盛产多种海珍品,海参、鲍鱼、扇贝产量很高。岚山渔民在这里开辟了万亩人工养殖扇贝基地,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耕海牧鱼。可以说,前三岛是日照海域中一块宝地,是海上的金三岛。总之,三岛面积虽小但有着"海、古、神、幽"四大特色,具有很大的经济开发潜力。 为了搞好三岛的经济开发,日照市人民政府经上级批准设立前三岛乡和前三岛开发公司,投放了人工礁,设鸟类保护区和海珍品养殖保护区,为设计和实施经济开发项目提供了完整可靠的依据。[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