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东省 >>日照 >> 莒县 >> 阎庄镇

阎庄镇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阎庄镇谷歌卫星地图)


阎庄镇简介

  山东省莒县阎庄镇地处莒中平原,位于东经118度45分,北纬35度39分,,在206国道西侧.南与城阳镇、浮来山镇相连,北与洛河镇接壤,东与招肾镇、城阳镇隔沭相望,西与沂水县相邻。南北长8.5公里,东西阔7,5公里,面积64.68平方公里。胶新铁路在其南部通过。莒县火车站距镇驻地O.5公里。
   镇驻地阎庄村,南距莒县城9公里,东南距日照城85公里,西南距临沂城92公里.西北距沂水县城30公里,距济南市300公里。东距五莲县城55公里,东北距诸城81公里,距青岛市260公里。
   境内西部为雪洛山脉向南延续的玉皇山,是与沂术县的界山。主峰玉皇山,海拔250.6米。中、东部为平原。源于境内的柳青河自北而南流过,青峰岭水库主干渠——丰收渠,从北、西部傍岭向南而过,境内长12公里。全镇大部耕地能自流灌溉,堪称北国江南式的鱼米之乡。
   阎庄一带,在新石器时朝属陵河东夷民族部落的范围;西周时期属羹国;春秋时期属莒国;战国时属齐国;秦代属琅琊郡莒县;西汉时属兖州刺史部城阳国莒县;东汉时属徐州刺史部琅珥国莒县;三国时属魏青州城阳郡莒县;晋代属徐州东莞郡莒县;元魏时属南青州东莞郡莒县;高齐时属南青州义塘郡莒县;宇文北周时属莒州义塘郡莒县;隋代属琅琊郡莒县;唐代属河南道密州莒县;北宋时属京东东路密州莒县;金代属山东东路琅琊郡莒州;元代属山东东西道宜慰司益都路总管府莒州;明代属山东布政使司青州府莒州沭源乡;清初属山东布政司青州府莒州。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属沂州府莒州长安牌、薛家庄牌;民国二年(1913年)后先后属山东民政长岱南道莒县,济宁道莒县,琅琊道莒县;1929年属山东省莒县第一区;1936年2月属山东省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莒县第一和第六区。
   阎庄区 1944年11月划设阎庄区,建立阎庄区公所,隶属滨海专署第三行署莒中县。该区北邻莒沂县雪山区;南邻浮东区、城阳区。西接沂东县,东北与莒北县相邻。1945年阎庄区东与绪密区隔沭相望,其他相邻未变。
   十四区、十三区 1951年1月阎庄区改称十四区,隶沂水专署莒县,南邻莒县一区(城阳),北邻莒沂县十区(雪山区),东邻莒县十二区(绪密),西邻沂水县。1952年9月1日改称莒县第十三区。1953年8月沂水专署撤销,改属临沂专署莒县。.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64.68平方公里 371122103 276800 0633 查看 阎庄镇谷歌卫星地图

阎庄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阎庄镇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城阳街道

  城阳街道位于县城驻地,是莒国故城所在地和莒文化的发源地,现辖93个行政村,7.69万口人,3.2万亩耕地,总面积76.7平方公里。近年来,城阳街道坚持“城乡一体、同频共振、拾遗补缺、发展自我”的工作定位和“明确一个定位,狠抓两项建设,破解三个难题,抓好四项服务,强化五种意识”的工作思路,众志成城,克难求进,沉着应对金融危机,努力践行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推动经济社会不断迈上新台阶,保持了全街道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实现了经济社会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前已形成建筑建材、服装抽纱、机械铸造、食品加工、纸业印刷、流通服务等六大产业群体,民营企业达到650家。2009年实现税收总入库1.7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6709.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650元,同比分别增长40%、36%和23%。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全县三个文明先进乡镇、招商引资工作先进单位、利用外资先进单位、信访工作先进单位、平安建设先进单位、机关工作创新一等奖。并荣获全省档案管理先进单位、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市组工工作先进单位、市工会工作先进单位、市征兵工作先进单位、全市无-乡镇等称号。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全镇上下的奋力开拓,城阳正日益成为规模企业集中的工业重镇,繁华的商贸业中心和独具特色的农业高产区。   

浮来山街道

  莒县浮来山镇东距莒县县城2.5公里,西与临沂市沂水县、沂南两县为邻。辖63个行政村,5.3万口人,5万亩耕地,对空面积63.43平方公里。是山东省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镇。    该镇自然资源丰富。主要矿产资源有石灰石、沸石、石英石等。境内有柳清河、海子河、黄花河三条河流,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主要农产品有大米、小麦、玉米、蔬菜、蚕茧、烟叶及银杏果、叶等。    该镇文化底蕴深厚。有国家AA-旅游风景区——浮来山和万亩银杏风景区。浮来山位于其西部境内,面积约6平方公里,风景秀丽,文物古迹盛名中外。山中定林寺乃南北朝著名文学评论家刘勰故居,寺中有郭沫若先生亲题匾额的校经楼和被誉为“银杏之祖”的“天下银杏第一树”。此树胸围15.8米,高24.8米。《左传》记载:隐公八年,“九月辛卯,公及莒人盟于浮来。”是指春秋时期,莒国国君与鲁国国君,在银杏树下,结盟修好一事。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考证,此树已有4000余年的历史,是当今世上树龄最长的古银杏树。    浮来山镇交通便利,206国道、335和336省道纵贯境内,东距日照港72公里,南距日东高速公路入口10公里,胶新铁路穿镇而过,客货站近在咫尺。有独特的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    工业运行质量较好。建筑建材、木器加工两业优势突出。“莒城”牌水泥、十里“王牌”家具享誉四方。浮来山银杏果、浮来山煎饼、鲁特香调味品等产品深受用户青睐。浮来山水泥有限公司年生产能力30万吨,被农业部评为质量优胜企业,并获山东省商检局“水泥出口许可证”和省技术监督局“产品质量免检证”。    投资软硬环境不断优化。在抓好软环境建设的基础上,镇党委政府在县城以西规划了浮来山工业园和十里工业园。浮来山工业园距县城2.5公里,紧靠336省道。规划占地2平方公里,一期工程规划建设1200亩。自2003年6月底开工以来,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三高”要求快速建设,先后拓通了三纵三横的园区路网,硬化了路面,架设了路灯,初步实现了水、电、路、通讯、有线电视、场地“五通一平”。园区管委会真正为客商提供“一条龙”服务。同时出台园区优惠政策,把入园门槛降到最底点。对入园企业,做到“三优先”。即高新技术项目优先、产业龙头项目优先、劳动密集型项目优先。使入园企业呈现出进度快、投资大、劳动就业率高等特点。.  

陵阳街道

  山东省莒县陵阳镇,位于县城东5公里,东临日照港60公里,南距兖石铁路、日东高速公路8公里,北至胶济铁路10公里,西至206国道3公里,境内335省道、225国道交汇其中,交通十分便利。历史上这里就是商贾云集之地。陵阳镇现有53个行政村,4万人口,对空面积54.66平方公里,3.6万亩耕地。2004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8.6亿元,同比增长1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880元,人均增收384元。       陵阳镇水土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悠久璀璨,人文环境优雅,地理位置优越。境内有沭河、鹤河两大河流,大放鹤、黄岭南头两座中型水库,名胜古迹20余处。陵阳河遗址出土国内罕见的酿酒器具和大口尊的象形文字,被中国考古界专家公认为汉字雏形,将汉字历史上推到公元前5000年,是大汶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镇党委政府走“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地基连农户”的路子,发展品牌农业,注册了“陵阳河”牌瓜菜商标,申报了西瓜、西红柿、西葫芦、大姜、绿芦笋五种产品的-绿色食品认证,建起了,“莒县万亩-绿色瓜菜出口创汇基地”、“省农机化创新示范园”、“山东省科普示范基地”、“日照市西瓜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基地”,以及西瓜、西葫芦、绿芦笋、大姜、大葱、大白菜等标准化生产示范片,全镇以大棚瓜菜为主的特色农业发展到2.8万亩,总收入9600多万元,仅此一项人均纯收入达2000元。在市场开拓方面,组建起注册资金50万元的莒县瓜菜营销有限公司,新建面积1300平方米的市场交易综合服务大楼和2300平方米的市场沿街商业楼,市场交易额过亿元,该镇产品销售遍及全国,是鲁东南最大的瓜菜生产、批发、加工集散地,受到原0中央政治局常委-、原山东省委--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陵阳河” 牌绿色西瓜、西红柿、西葫芦、大姜、绿芦笋五个品种连续两年被农业部和省农科院抽检认定为合格产品。2002年该镇被省财政厅、农业厅确立为省级农业“双增工程”示范乡镇。为服务瓜农,该镇组织成立了莒县西瓜协会,为瓜农提供技术、品种、购销服务,该协会2004年12月被民政部授予“全国先进民间组织”;2004年10月被省民政厅评为“全省十佳协会”。.  

店子集街道

  店子集街道位于沭河东岸,与莒县城区一河之隔,南靠335省道,西临206国道,北依胶新铁路,距日竹高速公路8公里,辖57个行政村,1.1万户,4万口人,总面积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2万亩。莒大公路与孟陵公路交汇在镇驻地,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水源丰富,基础设施完善,社会治安状况良好。    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全镇工商业户1100户,其中年销售收入过200万元的民营企业16家,初步形成了机械铸造、农产品加工、服装纺织、建筑建材、交通运输等五大产业。为进一步发展壮大民营经济,镇党委、政府通过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和完善的软、硬环境建设,正在沿莒大路、孟陵路两侧规划开发建设10公里经济隆起带。    自然资源丰富。店子集镇地势东高西低,东部,丘陵多、山场大,蕴藏着十分丰富的饲草资源。发展畜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大力实施“畜牧富民”工程,以鑫源牧业有限公司和东正牧业有限公司为龙头的规模化养殖业正在形成,目前,已建成各类养殖小区36个,养殖专业村6个,专业户280户,各类禽畜年出栏120万只(头),存栏56万只(头)。西部,紧靠沭河岸边万亩平原,土地肥沃,十分适宜于发展蔬菜和水果的生产。近年来,在河东果品保鲜有限公司和双星果蔬保鲜有限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已形成了瓜菜种植面积1.1万亩,年产出瓜菜500万公斤的生产规模。    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各类设施配套功能齐全。中小学教学设施配备,达到省定标准,信息技术教育建设走在全县的前列,五分钟一班的城建公交车,使镇驻地与县城的公共交通融为一体,快速便捷。    文化遗存颇多,旅游资源丰富。镇域内的“屋楼崮”是莒东平原第一座突出山头,系莒县三大名山之一,屋楼崮山域是莒文化的发祥地,从屋楼崮顶到山下大朱家村、西-等地近年来发现了大宗大汶口文化遗存,以此确证,此处是东夷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散见屋楼山域的古碑残石、野史札记以及山歌俚曲、神话故事等,为人们认识屋楼崮、开发屋楼崮旅游业,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证。    2004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8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52元。    镇-史安祥,镇长纪同坤携全镇人民以最优质的服务,最优惠的政策,热忱欢迎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前来观光旅游,投资兴业,共谋发展。.  

招贤镇

  招贤镇位于鲁东南平原,日照市腹地,南距县城19公里,东距日照港70公里,北距青岛飞机场230公里,镇驻地距胶新铁路莒县站10公里。总面积 108平方公里,辖81个行政村,1.9万户,近7万口人。胶新铁路、206国道贯穿南北,历来为重要的商品物资集散地。镇内地域平坦,土质肥沃,有大型水库一座,小二型水库5座,塘坝58座。蓄水总量2.49亿立方米,淡水资源极为丰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每年向国家交售粮食500万公斤而名扬沂蒙山区。境内有黄金、白银、铜、铝等金属矿产和砂页岩、石膏、石英石、黄沙、高岭土等非金属矿产。招贤古为南京到北京的官马大道穿越之地,自古就有“南有大店、十字路,北有招贤、石埠子”的民间赞语。境内旅游景观众多,兴隆观、成崖庙、鸳鸯井、三步两眼井、杨柳泉等都有着一段神化般的传说。踏入招贤境地,走进绿色长廊,观赏湖光山色,食用绿色食品,休憩水中亭榭,让人们悠然自得,流连忘返。   招贤是莒地文明繁荣的发祥地之一。早在新石器时期,东夷民族的莒部落先民们就在此繁衍生息,并为灿烂的莒文化增光添彩。属大汶口遗址的仕阳遗址,出土的大口尊上刻画的图象文字,被专家公认为汉字的祖型,它将中国的汉字起源前推了两千多年。境内出土的石铲、单耳杯、黄釉罐、陶罐、鼎、戈、剑等,说明生活在招贤境内的先民们,较早地进入了人类文明时代。   招贤人杰地灵,是人才辈出之地。自古以来,涌现出众多仁人志士,有的彪炳史册,有的流传于民间,在新中国建立过程中,招贤先后有140多名烈士血染疆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一代代招贤人在不同的岗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业绩。他们中有省、市劳动模范,有各行各业的先模人物,特别让招贤人引以自豪的是,招贤是原0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的故乡。这块土地还哺育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数位将军,他们是招贤人民的骄傲,也是后人学习的楷模。   招贤镇地处中纬度地带,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四季分明,适宜农作物生长,盛产水稻、桑蚕、瓜菜、花卉、木材,是江北著名的“渔米之乡”,是“莒州贡米”的主要产地。全镇现有大型畜牧规模养殖场15 处,其中后仕阳特种动物养殖场和日照福源食品有限公司良种猪、商品猪养殖基地,是日照市规模最大的特种动物养殖场和良种、商品猪繁育基地。全镇另有中小型养鸡场 85处,养牛场1处,年产肉类4960吨,禽蛋900吨。   招贤镇沿沭河东岸、袁公河两岸、胶新铁路和206国道两侧开发的两万亩速生杨树丰产林,一年成树,三年成檩,五年成梁,年蓄积木材1.8万立方米。1988年,第十八届世界杨树学术研讨会在此召开,受到中外专家的肯定和赞誉。   招贤镇栽培的以红富士、乔纳金、北斗为主的一万亩果园,年产果品450多万公斤,品质优良,色泽鲜艳,是有名的绿色食品。   招贤镇是莒县的第二桑蚕大镇,现有桑园5000亩,年放养蚕种3000张,产茧15万公斤。   招贤镇种植的西瓜、芦笋、西红柿等各类瓜菜1.5万亩,其中西红柿、西瓜远销北京、上海、天津、南京、黑龙江、辽宁等地,成了远近闻名的“西红柿之乡”和“西瓜之乡”。目前全镇已形成了万亩丰产林、万亩富硒有机西瓜、万亩果品的高效农业生产框架,建起了国家外经贸部重点花卉出品基地、国家林业总局花卉生产基地。全镇形成了粮食、木材、苹果、蔬菜、蚕茧、畜牧六大支柱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招贤镇历界党委政府带领全镇人民把握市场脉膊,致力于经济建设,使千年古镇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2005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 6.18 亿元,比上年增长14.9%;财政收入282万元,增长45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088元,增加489 元。   农业生产独具特色。招贤镇从实际出发,把调整农业结构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二次革命”,确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土地产出效益为目标,在确保粮食总产的前提下,大力发展高产高效农业,加快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实现由农业大镇向经济强镇跨越”的工作思路,引导农民彻底打破大粮囤的思想,增强市场意识、效益意识,什么赚钱种什么。注重在名、优、奇、新、特上下功夫,积极挂靠强龙头,引进洋龙头,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无公害农业和有机农业。先后有日照美佳、永丰、中绿、山孚等食品公司、集团公司前来办理各类种植基地3000余亩。全镇以大棚瓜菜、芦笋、花卉、林果为主导的经济作物近4万亩。招贤镇充分发挥畜牧业乘农启工的功能,实施了规模经营带动市场、龙头培育带动畜牧产业化和科技兴牧战略,形成了以福源食品有限公司,盛火食品有限公司等肉类加工龙头企业和福源种猪繁育基地以及畜禽规模养殖区互为促进的畜牧产业链。   工业经济日新月异。近年来,招贤镇实施工业带动战略,用大投入拉动大产出,全镇形成了以福源食品有限公司、盛火食品有限公司、恒润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扬州、福州等地;以龙升家具厂、加科家具店、明玉木材加工交易市场为主的木器加工流通企业,产品远销省内外;以贤恒塑料有限公司、招贤塑料厂、顺发吹塑厂为主的塑料加工企业,产品远销韩国、东欧及东南亚各国;以天龙制衣、星宝鞋业、君鹏绣品、绿桑鞋垫、天恩工艺为主的服装、鞋帽、抽纱、鞋垫、铜艺加工企业,产品出口东南亚各国。   第三产业独领-。镇党委、政府本着“三个有利于”的原则,以省级中心镇建设为契机,大力支持和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先后投资1.4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建起了街头公园,沿206国道建起了5公里商业长廊,在206国道东侧建起了占地125亩的集贸市场,硬化了镇驻地三条大街,新建和完善了第一初级中学、第二初级中学、中心小学、中心卫生院及十几处宾馆、招待所等。规划建设了饮食服务一条街、商业批发一条街、服装加工一条街。目前,全镇已形成了莒北最大的木材、粮食、服装鞋帽、生猪交易市场。   招商引资力度加大。招贤镇把扩大开放作为经济发展的“牛鼻子”,扭住不放,强力推动,以大开放、大招商促大发展。尤其是今年以来,党委、政府加大了工作力度,重点围绕中心镇招商、园区招商、网上招商、以商招商、农业产业化招商、林业招商、旅游招商和养殖方面招商八个方面进行招商引资,并采取“改善硬环境、优化软环境和走出去、请进来”的措施,先后组织有关人员多次赴上海、济南、青岛等地举办老乡联谊会、恳谈会,广泛征求招贤籍在外工作人员的意见,他们热情地为家乡的经济建设献计献策,引荐项目,组团回招贤考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招贤镇本着“壮大原有产业,培植新兴产业和以工促农,以农促工” 的原则,围绕主导产业和农业龙头企业抓招商,实现了招商引资与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农业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有机对接。2005年全镇合同利用外资 1.3亿元,意向资金 1.8亿元,已到位7000万元。招贤已成为投资的热土,创业的乐园,经商的宝地,游乐的亮点。   招贤镇是鲁东南大地的一颗明珠。跨沭河两岸,处孔孟之乡,铸就了招贤人知礼仪、重诚信的儒家风格。招贤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良好的通讯条件,充足的水电能供应以及宜人的气候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招贤镇人民热情欢迎海内外有识之士前来投资兴业,共谋发展。招贤将以广阔的领域和一流的服务,同各界朋友携手合作,共同开辟美好未来。     地  址:莒县招贤镇驻地   电  话:0633----6721011 6721012 6725838   传  真:0633----6721089   邮  编:276526   电子信箱:zhaoxiandangwei@163.com   

阎庄镇

  山东省莒县阎庄镇地处莒中平原,位于东经118度45分,北纬35度39分,,在206国道西侧.南与城阳镇、浮来山镇相连,北与洛河镇接壤,东与招肾镇、城阳镇隔沭相望,西与沂水县相邻。南北长8.5公里,东西阔7,5公里,面积64.68平方公里。胶新铁路在其南部通过。莒县火车站距镇驻地O.5公里。    镇驻地阎庄村,南距莒县城9公里,东南距日照城85公里,西南距临沂城92公里.西北距沂水县城30公里,距济南市300公里。东距五莲县城55公里,东北距诸城81公里,距青岛市260公里。    境内西部为雪洛山脉向南延续的玉皇山,是与沂术县的界山。主峰玉皇山,海拔250.6米。中、东部为平原。源于境内的柳青河自北而南流过,青峰岭水库主干渠——丰收渠,从北、西部傍岭向南而过,境内长12公里。全镇大部耕地能自流灌溉,堪称北国江南式的鱼米之乡。    阎庄一带,在新石器时朝属陵河东夷民族部落的范围;西周时期属羹国;春秋时期属莒国;战国时属齐国;秦代属琅琊郡莒县;西汉时属兖州刺史部城阳国莒县;东汉时属徐州刺史部琅珥国莒县;三国时属魏青州城阳郡莒县;晋代属徐州东莞郡莒县;元魏时属南青州东莞郡莒县;高齐时属南青州义塘郡莒县;宇文北周时属莒州义塘郡莒县;隋代属琅琊郡莒县;唐代属河南道密州莒县;北宋时属京东东路密州莒县;金代属山东东路琅琊郡莒州;元代属山东东西道宜慰司益都路总管府莒州;明代属山东布政使司青州府莒州沭源乡;清初属山东布政司青州府莒州。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属沂州府莒州长安牌、薛家庄牌;民国二年(1913年)后先后属山东民政长岱南道莒县,济宁道莒县,琅琊道莒县;1929年属山东省莒县第一区;1936年2月属山东省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莒县第一和第六区。    阎庄区 1944年11月划设阎庄区,建立阎庄区公所,隶属滨海专署第三行署莒中县。该区北邻莒沂县雪山区;南邻浮东区、城阳区。西接沂东县,东北与莒北县相邻。1945年阎庄区东与绪密区隔沭相望,其他相邻未变。    十四区、十三区 1951年1月阎庄区改称十四区,隶沂水专署莒县,南邻莒县一区(城阳),北邻莒沂县十区(雪山区),东邻莒县十二区(绪密),西邻沂水县。1952年9月1日改称莒县第十三区。1953年8月沂水专署撤销,改属临沂专署莒县。.  

夏庄镇

  夏庄镇位于莒县西南部,地处莒南、沂南、莒县、临沂、日照三县两市交界处,素有莒县“南大门”之称。镇内206国道纵贯南北,西连京沪、京福高速公路的日东高速公路横跨东西。   全镇共有66个行政村,6.6万口人,9.8万亩耕地,总面积114.8平方公里。共有8个党总支,86个党支部,党员2766名,其中农村党支部66个,农村党员2345名。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带领全镇人民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有了较快发展。2002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51亿元,增长11.9%;地方财政收入829.2万元,增长7.5%;农民人均纯收入3212元,增长4.02%。   近年来,夏庄镇按照“科学化规划、现代化建设、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运营、社会化服务”的城镇建设思路,以“经营城镇”为突破口,把市场运作机制引入城镇建设与管理,在提高小城镇的承载力、支撑力、辐射力和吸引力上做文章,小城镇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先后被省政府确定为小城镇建设“百新工程”试点镇、中心镇。在具体措施上,创新机制、激活民力,通过对沿街土地开发实行招标拍卖,绿地公园建设实行土地置换,园区建设实行集体土地有偿使用等措施,使城镇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到目前已在206国道两侧拆迁房屋278间、3.8万平方米,筹集社会资金5100万元,新开发建设沿街2-4层营业楼4.3万平方米,新建公共绿地49亩,新建日供水能力1560立方米的自来水厂一座,实现了镇驻地集中统一供水。在镇驻地东部、南部分别建立了莒县华意和华兴两个工业园区。在抓好城镇开发建设的同时,该镇按照经营城镇的要求管理小城镇,成立了由镇长任主任的城镇建设管理委员会,组建了城镇建设管理办公室,作为城镇管理的常设机构,下设规划建设组、城镇管理组、园林绿化组,公开招聘了15名环卫工人,配备了专门的环卫机械和工具,街道实行全日保洁。设立了莒县城建监察大队夏庄中队,较好地解决了镇政府无处罚权的问题。在街道保洁和绿地管理上,全面推行了“面向社会、费用封顶、公开向下竞标”的管理模式。整个城镇的建设和管理工作逐渐步入了市场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刘官庄镇

  " 莒县刘官庄镇位于莒县城南4公里处,南接日东高速公路,距国内最大的煤炭码头日照港60公里,206国道、莒竹公路、寨兰公路等主要交通要道交叉汇合,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沭河、柳清河流经该镇,淡水资源丰富。镇域面积86.6平方公里,总人口6.6万人,有海外华侨、港澳台胞百余人。1993年被收入《中国名镇大典》山东卷。该镇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位于镇驻地西5公里处的齐家庄汉墓群,曾出土“金缕玉衣”,现保存于莒县博物馆。    近年来,刘官庄镇本着“强工、重农、活商”的工作思路,逐步形成了“以园区带路域,以路域促园区,园区路域齐发展”的经济发展新格局,特色农业欣欣向荣,二三产业稳步发展。    该镇工业经济占主导地位。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0%以上,民营经济发展迅速,运行良好,形成了以塑料制品、翻砂铸造、建筑建材为支柱产业的工业体系,被称为“江北吹塑第一镇”。    刘官庄镇是您投资的理想地方,是您寻求合作的理想伙伴,勤劳智慧、热情善良的刘官庄人民真诚欢迎海内外各界朋友前来合作,投资兴业,共谋发展。    特色产业    (一)江北吹塑第一镇    刘官庄镇党委政府以莒州塑料城和莒县塑料制品工业园为基地,辐射带动周围村庄发展塑料制品加工业。目前,镇域内沿206国道两侧从事加工业的专业村达到28个,拥有资产30万元以上的厂家430家,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12家,个体私营业户1235家,从业人员达到1.7万多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集产、供、销为一体的区域性经济发展格局,是全国四大塑料制品销售基地之一,被誉为“江北吹塑第一镇”。    (二)独具特色的翻砂铸造、建筑建材业    为推动翻砂铸造业的发展,投资100余万元,规划建设了占地436亩的翻砂铸造工业园,现已有26家企业报名进园建设。目前,全镇建筑建材和翻砂铸造厂家已经发展到500余家,从业人员达1.5万人,年创产值1.2亿元。    刘官庄镇西部丘陵地带矿产资源丰富,有长达10公里的石灰岩带,有大量的石灰石、大理石等,具有品种多、分布广、质地优、易开采等特点。全镇现有镇属和民营企业145家,个体工商户2350户,从业人员达1万多人。珍珠山牌425#、525#水泥,系年设备生产能力20万吨的刘官庄镇办水泥厂生产。.  

峤山镇

  峤山镇位于莒县县城东北十五公里处,西距206国道4公里,东邻本市的五莲县,北连桑元乡、招贤镇,南接龙山、店子两镇,西与城阳镇接壤,境内有莒桑、莒大公路,招陵公路贯穿南北,胶济铁路穿境而过,交通十分方便,地理位置优越。    地理位置优越,西靠近206国道,莒桑公路、招陵公路横穿镇中,莒大路直通东部山区,交通便利,是莒县重镇。基础设施完备,城乡建设发展迅速,现有程控电话7500 部,移动电话站13个,实现了村村通程控,供电设施实现无人职守,电脑控制,自来水、医疗卫生、教育、金融等城镇功能完善,是莒县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全镇土地总面积9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6862亩,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0392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8115亩。因地处仕峤水库灌区,水浇条件好,土地肥沃,有水田1.5万亩,旱地3.1万亩    境内有莒县著名的峤山,山脚下是莒县三大水库之一的峤山水库,山水相依,水光山影,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亮丽的风景画,成为旅游消闲的胜地。东部有莒县第二高峰梁甫山,其海拨569.5米,山上松海云涛,植被丰茂,奇峰怪石,千姿百态。    民营经济异军突起,成为镇域经济的重要支柱。2004年,民营业户发展到1103家,从业人员超过6000人;实现工商税收66.8万元,占到财政收入的35%。现有大姜加工企业80处,其中外资企业2处,自营进出口企业4处,规模以上企业5处。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全镇有4处集贸市场,2处农产品批发市场,2条商业街。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近几年,峤山镇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强化开放意识,大力发展出口创汇企业,使全镇外向型经济有了较大提高,农副产品主要出口大姜、芦笋等,产品远销香港、台湾、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去年,全镇出口农产品总值达800多万美元,其中华腾食品公司出口427万美元,列全县民营出口企业第一名。兴达食品仅下半年直接出口137万美元,列全县民营出口企业第十四名。加工和出口大姜的企业主要是莒县华腾食品有限公司、莒县兴达食品有限公司、莒县福达食品有限公司等。出口企业的发展带动了全镇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对外贸易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小店镇

  " 莒县小店镇地处鲁东南,日照市西60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18°50′,北纬35°21′,辖62个行政村,人口5.7万,对空面积120平方公里,地势东高西低,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2.3℃,降水量840mm,所产“文心绿”牌绿芦笋驰名中外,是江北最大的绿芦笋生产基地。    区位优势明显,基础设施完善。小店镇东邻日照港,西靠206国道,北距日东高速公路仅2公里,距-公路60公里,225省道穿境而过,镇内62个行政村全部实现了村村通水泥硬化路,交通快捷方便;镇内电力供应充足,拥有35KV变电站一座;通讯发达,网通、移动、联通在境内无缝覆盖;各种服务设施齐全,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先进。    物产资源丰富,经济发展迅速。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招商引资富财政,特色农业富农民的工作思路,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核心,发挥三大资源优势,努力做好了三篇大文章。    特色农业产业产业优势明显,小店镇以“一绿两红”(芦笋、草莓、油桃)为主的特色农业总面积已发展到4.5万亩,其中绿芦笋面积就已达到2万亩,年产“文心绿”牌优质成品笋2.6万吨。围绕推进产业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镇党委政府规划建设了农产品加工基地,目前全镇拥有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家,果蔬保鲜库达9家,总储藏能力1650吨。    花岗岩石资源丰富,总储量达5亿立方米,所产“莒州红”系列产品已销往北京、西安、济南、莱州等大中城市,市场前景十分看好。2004年,镇党委政府适应石材产业发展的需要,坚持规范和发展并举,规划建设了全长10余里的石材加工长廊,着力构筑山上有序开采,山下精深加工的集约化开发格局。目前已发展石材加工企业37家,上石锯63台,实现年产值5000万元,利税600万元,石材加工业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页岩黏土储量丰富,镇内沿225省道,3公里的丘陵地带蕴藏着3亿多方的优质页岩黏土。近年来,镇党委政府抓住砖瓦市场看好的有利时机,多措并举,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先后发展砖瓦建材企业16家,砖瓦建材产业成为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重要产业。.  

龙山镇

  " 莒县龙山镇位于莒县县城东南部,辖56个行政村,总人口4.7万人,对空面积108平方公里。2004年全镇完成生产总值3.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实现549.6万元,人均纯收入3542元。    龙山镇东距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日照市40公里,西距胶新铁路火车站30公里,日东高速公路、335省道横贯东西,交通十分便利。    龙山镇环境优美,特别是通过近两年开发建设的花崖头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成为一道碧绿隽秀的风景线,上看瀑布相连,下看长河远流,两岸青山对峙,山脚物阜民丰,北眺桥子山,巍巍起伏,层峦叠嶂,峰秀林幽;登峰俯瞰,红旗水库碧水涟漩,水乐鱼欢,置于蓝天碧水之间,使人心旷神怡。    龙山镇文化、教育、卫生设备齐全,基础设施配套完善。镇内建有8000千伏安变电站一座,中低压电网改造已全部完成,电力供给充余;驻地自来水供水充足;村村通电话、通电视、通公路;拥有容量为6000门程控电话,建有移动、联通中转基站各一座,实现“全无缝”通信。以“四纵一横”为骨架的56.8公顷的小城镇建设已全面实施;镇驻地与形成了集加工、维修、饮食服务、商贸流通于一体的两条商业街。    龙山镇土地资源丰富,土地面积161991亩,近年来,龙山镇党委政府立足山区实际,对山、水、林、田、路、村进行综合治理,围绕市场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大力进行调整结构、多种经营,形成了以秋风蜜桃、大姜、药材、花生、畜牧业等为主要内容的产业化框架。大姜、蜜桃、花生都建立了标准化生产基地。畜牧业以牛、猪、鸡规模养殖为重点,有了快速发展,牛、猪、鸡年出栏分别达8000头、6万头、600万只。    秋风蜜桃是龙山镇的特色产品,通过加强优势品种的培育与开发,以北上涧村为生产基地的桃园,目前已发展到12000余亩,年产鲜桃2000余万公斤,所产秋风蜜桃果实肥大,果肉清脆,果汁香甜,品质上乘,吸引了福建、深圳、浙江等城市的客户。经省科委鉴定,该品种填补了国内空白,栽培技术居国内领先水平。该镇自1990年开始大量种植大姜,对栽培大姜具有丰富的经验,每年种植大姜面积每年稳定在10000亩以上,年产大姜3000万公斤以上,所产大姜以姜球大、品质好而闻名,深受国内外客户青睐。花生是龙山的一大优势产业,年产量600万公斤,所产花生以饱满、光滑、色泽光亮无残毒,内在品质优良而深受客户青睐。.  

东莞镇

  东莞镇地处日照市、潍坊市、临沂市交界处,周边与诸城市、沂水县、五莲县毗邻,被誉为莒县的“北大门”。该镇东靠206国道,329省道东西穿越,日东公路纵贯南北,即将建设的济青高速公路南线将依镇穿过。镇村主路全部硬化且四通八达,交通便利。全镇辖52个行政村,总面积105.8平方公里,总人口4万。主导产业:桑蚕、烤烟、瓜菜、林果、药材、畜牧。其中,桑园10000亩,烤烟5000亩,辣椒2000亩,茄子大棚1000亩,草莓大棚50个,林果10000亩,药材10000亩,畜牧规模养殖小区13处。    东莞镇环境优美,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资源丰富,水电充足,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功能完善。    东莞镇是日照市最大的石灰石开采加工生产基地,储量在6.5亿吨以上,石灰石质量优、储量大、易开采,是发展水泥建材业的优质原料。目前,全镇已发展水泥企业3家,全部坐落在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镇文心建材工业园内,年生产能力达100万吨,主导产品“鲁日”牌和“故郡”牌3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均获得中国方圆委颁发的产品质量和体系认证,产品以其抗折抗压强度高、耐磨性和耐腐蚀性好、收缩小、安定性好等特点深受用户青睐,远销青岛、潍坊、胶州、诸城、日照、沂水等地。2003年,该镇从山东荣安和高密市分别引资2.5亿元和2.1亿元开工建设了2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目前,高密东方水泥土建工程已完工,荣安水泥加快建设,拟于2005年6月投产,两项目建成投产后,可使该镇水泥年生产能力提高到200万吨规模,成为名副其实的日照市水泥建材镇。    东莞镇连续11年获“山东省桑蚕生产第一镇”称号。拥有龙头企业——日照市金奥丝制品有限责任公司。莒县宽润绢纺厂和莒县恒达蚕具厂为新兴民营企业,宽润绢纺厂主要生产手扒丝绵、机制丝绵和真丝产品,“宽润”牌丝绵被以其质量优、外型美、价格低等特点迅速占领市场;恒达蚕具厂主要生产方格簇,年产能力在16万张以上。.  

长岭镇

  " 长岭原名石井,位于莒县城南10公里,是山东省日照市莒县一历史重镇,素有“古石井”之美称,相传有“先有古石井,后立莒县城”之说。镇域面积57平方公里,人口3.8万,耕地面积4万亩。境内丘岭平原相间,东面丰收岭,西边长城岭,南北走向。平原居中,占全镇土地面积的60%。地处温带,四季分明,气候湿润,寒暑适中。盛产小麦、玉米、花生、水稻等农业作物。 全镇国内生产总值年实现6亿元,财政收入66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561元。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东临日照港,北接莒县城,南靠兰坪铁路;日东高速公路横穿东西,设有莒县东站,225省道纵贯南北,寨刘公路直达206国道。境内矿产资源丰富,页岩粘土、黄沙、白瓷土储量较大,仅长城岭的页岩粘土储量就达6亿立方。淡水资源充足。山东省第二大内河沭河流其境内,另有鹤河、石井河居东,与沭河呈平行状分布。镇中建有小(二)型水库5座,总储量达200万立方米。    长岭镇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拥有砖瓦建材、铸材、数码影像器材、木材、石材加工等产业,是鲁东南最大的砖瓦建材生产基地,年生产砖瓦6亿片(块)。依托镇内丰富的页岩粘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砖瓦建材等主导产业,沿225省道两侧,建起占地900亩的砖瓦建材南北工业园区,集中镇内外砖瓦建材加工业户到此生产经营,全镇拥有资产过百万元的民营企业40余家;资产过千万元的民营企业5家。其中县级规模以上企业5家。仅此一项,全镇年可实现产值2.5亿元,利税2500万元,转移农村剩余劳力5200余人。主导产品有大瓦、琉璃瓦、彩瓦等100多个品种,产品销售遍及全国十八个省市,并出口美国。以主导产业为龙头,积极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运输业,目前全镇拥有大小运输业户500余户,运输车辆1000余台,其中核定载重量10吨以上的重型汽车近200余台。年运输能力达720万吨,实现产值3000万元,利税300万元。饮食服务业,以小岭村熟猪肉加工为龙头,带动全镇个体经营业户已达1000余家,从业人员达2000余人。    长岭镇地处丘陵、平原之间,四季分明,气候湿润,水源条件便利,是小麦、玉米、水稻、花生等农业作物的重要产区,粮食作物年产量达8628吨;油料作物年产量2851吨。长岭镇桑蚕生产历史悠久, 全镇桑园面积3000余亩。.  

安庄镇

  安庄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东邻青峰岭水库,西依刘家山,风景秀丽,环境优美。    该镇位于莒县西北部,距县城25公里。地处北温带,四季分明,雨量适中,气候宜人,光照充足。镇内水资源丰富,东临蓄水量达3.8亿立方米的山东省第四大水库(青峰岭水库),另有小(一)型水库1座、小(二)型水库8座、总灌溉面积达966.67公顷,全镇土壤主要有粘土、壤土及沙壤土,以沙壤土为主,年降雨量为775毫米,年总日照数为3532小时,太阳辐射量为12.34千卡/平方厘米,无霜期为183天,光、温、水、土适各种无公害蔬菜、果品生长。目前,全镇经济作物已调整到2万余亩。该镇沟多丘陵多,还适宜畜牧业发展。该镇毗邻的青峰岭水库,沿岸库长13公里,镇域内有水面万该镇道路畅通,电力、通讯设施配套,镇驻地距兰新铁路国家二级站15公里,南去40公里处有日竹高速公路,交通便利。电力网络覆盖全镇,镇内有供电所1座,电力充足,服务一流。镇内设程控电话交换机2台,总容量为2560门,镇域内中国移动、中国联通达到无缝覆盖。    近年来,该镇立足生态建镇,通过招商引资发展规模林业,先后沿青峰岭水库建成丰产林2000亩以上大片三个,总面积达1.4万亩,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为吸引投资者来安庄镇投资兴业,镇政府出台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奖励办法,对收费、用地、产权等方面给予了特别优惠。    地方特色    该镇主要矿产有黄沙及石英矿,并探测有黄金及朱砂矿(未开发)。镇内有6条河,黄沙资源丰富,沿河水泥预制业已成规模,产品有电线杆、水泥管等水泥预制品。该镇盛产石英砂,现有石英砂厂4家,年产石英砂10000多吨。 镇内水资源丰富,东临蓄水量达3.8亿立方米的山东省第四大水库(青峰岭水库),另有小(一)型水库1座、小(二)型水库8座、总灌溉面积达966.67公顷,全镇土壤主要有粘土、壤土及沙壤土,以沙壤土为主,光、温、水、土适各种无公害蔬菜、果品生长。目前,全镇经济作物已调整到2万余亩。该镇主要经济作物有黄烟、桑蚕、芦笋、西瓜、大姜、大蒜、果品、药材等;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地瓜、高粱、谷子等,粮经比例已达到4:6。该镇沟多丘陵多,适应饲草畜牧业发展,主要养殖猪、羊、牛、驴等牲畜及兔、鸡、鸭、鹅等家禽。.  

碁山镇

  碁山镇位于莒县西北部,是莒县西北之门户。现辖86个行政村,2.2万户,8.2万口人,镇域对空面积达197.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1万亩,是莒县镇域面积最大、日照市农业人口最多的乡镇。近年来,碁山镇在发展过程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本镇工作实际,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发展壮大民营经济,镇域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实现持续、快速、和谐发展,山川秀美、富强开放、文明和谐的发展目标得到初步实现。    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碁山地域历史悠久,周代位居莒国的西北门户,汉属箕县,唐后隶属莒县(州),1943年冬,莒沂边县峰山区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始有县属地方政权。建国后屡经析并,1993年4月并原茅埠乡,2001年并原天宝乡,2002年3月撤乡建镇,始成现在规模。境内文化遗存和名胜较多,龙山、岳石古文化遗址,周、汉墓葬群,春秋时期“且于邑”遗址,净土寺、魏征墓、宋代古银杏树等散缀其间,并孕育出明代山西按察司副使杨光溥、河南道监察御史杨东野等历史优秀人物。近代以来,更有管家珊、酆端然等革命先烈人物涌现,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重要的革0据地。    山峦河流秀丽优美。碁山镇北倚莒北第一高峰—碁山,南临玉带沭水,境内山峦起伏、俊峰相接、树古林茂,绣珍河、茅埠河南北纵贯,沭河自西南绕东,三河相间,经年水流不断,镇域南部青龙湖水面广袤,碧波荡漾,似一块透明的翡翠镶嵌在莒北大地。    区位交通畅达便捷。碁山镇西北地接诸城、沂水两地,东与五莲县毗邻,西南与莒北安庄镇隔沭相望,南与招贤、洛河两镇接壤,地处日照、潍坊、临沂三市,莒县、沂水、诸城、五莲四县交界地带。南距胶新铁路莒县站不足20公里、日竹高速公路仅50公里,东距亚欧大陆桥头堡日照港只有100公里,区位优势明显。境内莒东、莒天、棋东三路并行纵贯南北,新实施硬化的30公里乡村公里网络日趋完善,交通条件畅达便捷。.  

洛河镇

  莒县洛河镇位于山东半岛东南部,属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日照市,山青水秀,自然条件优越。南距联结京沪、京福高速公路的日东高速公路35公里,胶新铁路国家二级站5公里,东距206国道10 公里。暖温带季风性大陆气候,年平均气温12.0摄氏度,降雨量775毫米。    辖区人口4.0万,耕地 5.2万亩。莒安路、洛天路在镇驻地交汇,交通便利。境内水资源、矿产资源丰富,邻接蓄水量4.1亿立方米的青峰岭水库,沭河、洛河两大河流纵贯全镇,地下水资源丰富,无任何工业污染,石灰岩、白云岩可开采储量5.6亿立方米。年产建筑石子180万吨,石灰80万吨,白云石100万吨,是著名的矿产建材之乡。    境内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完善,“山、水、林、田、路”已综合配套开发,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优良。拥有绿色无公害西瓜12000亩,绿芦笋10000亩。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完善,驻地依山傍水,格局方正,特色鲜明,金岭工业园区已开发面积5.2平方公里。    特色产业    (一)大棚西瓜生产简介    洛河镇是华东地区闻名遐迩的“西瓜之乡”,大棚西瓜总面积1.3万亩。境内多条河流形成的沙土冲积平原,无任何污染,土质疏松,富含硒、锌等多种微量元素。所产西瓜以绿色无公害、爽脆可口、瓤沙汁多、个大皮薄著称。在近几年省内外举办的西瓜大奖赛上,多次获奖夺魁。曾连续两年获得华东六省一市举办的“庆农杯”西瓜大赛特等奖,被组委会授予“西瓜之乡”荣誉称号。1999年、2000年连续两年夺得河南省举办的“一得万”杯瓜王大赛一等奖。2002年获得河南开封“菊城杯”西瓜大奖赛一等奖和莒县“亚洲黑星”瓜王大奖赛瓜王奖。2004年,全镇种植绿色标准化大棚西瓜13000亩,主要品种有京欣(地雷瓜)系列、开杂(黑皮瓜)系列、花皮冠龙、特小凤(礼品瓜)等,产品于5月初陆续大批量上市。    (二)绿芦笋生产简介    芦笋是一种极好的保健蔬菜,在世界上享有“蔬菜之王”美称,含有人体所必需的天门冬酰酸等多种氨基酸和大量微量元素,能有效防治高血压、心脏病、癌症等多种疾病。据史料记载,芦笋原产于欧洲,古罗马时代即已盛行食用,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目前,芦笋已成为发达国家极为畅销的绿色保健蔬菜。但由于芦笋采收、管理用工较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七十年代以来,主要发达国家已经基本不再生产。.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寨里河镇

  寨里河乡共有53个行政村,3.75万口人,面积72平方公里。近年来,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该乡的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交通运输设施、农业产业化、养殖、招商引资及平安建设等方面的发展尤为迅速。    (一)地理位置优越    该乡位于莒县东南部,距县城17公里,乡驻地位于寨里河村。该乡东距日照港码头50公里,日东高速呈东西方向横穿北部,莒中公路呈南北至东南走向纵贯全乡腹地,交通十分便捷。    (二)自然资源丰富    1、土地资源。寨里河乡土地总面积107814亩,其中园林地面积23283亩,耕地面积38522亩,寨里河乡土地多为山岭地,但由于水利发展较快,水浇田已发展到25000亩,占耕地的一半以上。    2、水利资源。寨里河乡地处丘岭,水利资源丰富。鹤河和寨里河在该乡东西纵贯,汇集后流入长岭镇,在该乡形成八处冲积平原。全乡现有水库21座,储水量621万立方米,塘坝57座,储水量274.5万立方米,扬水站15座,大口井83余眼,储水量丰富,有效灌溉面积达2.5万亩。    3、矿产资源。该乡是鲁南地区重要的石材基地,拥有10亿立方米的优质花岗岩矿藏。“莒红一号”、“莒红二号”“将军红”等花岗石品种品质优良、纹理细密、质地坚硬,经山东省石材工业协会、省技术监督局鉴定,光泽密度、耐酸碱度均达到部颁标准。乡花岗岩石材、花岗石雕刻产品远销北京、香港、新加坡等地。全乡的大部分地区有粘土分布,粘土是加工红砖的主要原料。    4、林业资源。2004年末,该乡已封山育林1170公顷,有人工造林540公顷,经济林660公顷,木材储量十分丰富。    5、旅游环境。寨里河乡依山傍水,山青水秀,风光迷人,境内老营山,海拔531.10米,属莒县第二山峰,山顶先行躲,是北宋末年红袄军驻扎过的地方。山峰耸立,是春秋季爬山登高的好去处。    (三)投资环境优良    该乡基础设施健全,交通十分便利,城乡建设发展迅速,乡驻地的自来水、医疗卫生、文化教育、金融、邮电等城镇功能比较完善,工业园区配备齐全,党委政府作风务实、态度诚信。.  

桑园镇

  "   日照市莒县桑园乡地处莒县东北部,东临日照港,西靠206国道,南依日东高速公路,北部胶新铁路   横穿境内。交通便利,环境优良。      莒县桑园乡位于莒县东北部30公里处,东北与五莲接壤,莒五公路穿境而过 ,西距206国道10公里,   南距日竹高速公路40公里,距日照港70公里,胶新铁路穿境而过,设有客货站一处。辖71个行政村,5.3   万口人,5.4万亩耕地,对空面积133.2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29.6%,有十大流域,近10万亩山场,   大小山头283座,袁公河贯穿境内,有小(一)型水库2座,小(二)型水库24座,境内环境优美,山青   水秀,有风景秀丽的宝珠山,有储藏量巨大的绿砂岩石,素有“勾针抽纱之乡”、“石材之乡”、“生   态农业之乡”之美誉。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乡广大干部群众,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三个文明一齐抓,全乡   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呈现出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以建设“山区一流”的小城镇为目标,先后投资1.6亿元,打通了四纵四横八条大街,拓宽硬化了东西   主街,并沿街建设商品楼房68座286户,架设路灯100盏,新规划建设工业项目聚集区一处,小城镇的载   体功能不断增强。大力实施了农村道路改造工程建设,先后投资1000余万元对全乡进行道路硬化,硬化   里程达95公里,71个村基本实现村村通硬化道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农村面貌不断改变,   一批以东苑庄、西苑庄、梭庄、芦家河等的山区新农村建设逐步健全完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先后培   植发展起了五金制造、农用车辆配件加工、建筑建材、农产品加工以及勾针抽纱等优势产业,创造了良   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特色农业:    按照“调准、调大、调优、调强”的总体要求,全乡突出发展了大姜、黄烟、药材,重点实施了万亩大姜之乡,板粟之乡。全乡年产大姜30000万公斤,板粟50万公斤。    桑园大姜,味道甜,色泽金黄,口感脆嫩,已成为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倍受青睐。种植面积达10000   亩,总产量3000万公斤,成为该乡支柱产业。    桑园乡板栗个头大,含糖量高,全乡板栗种植面积广,在果品市场上深受欢迎。.  

果庄乡

  果庄乡位于莒县城西北27公里处雪山脚下,境内西部为低山,其余大部为丘陵。全乡32个行政村,3.1万口人,47000亩耕地,对空面积64.38平方公里 。    果庄农业生产比较发达,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地瓜、花生、油桃、西瓜、黄烟、桑等。该乡地多、草多,山场资源丰富,农民有发展畜牧业的传统,是莒县重要的生猪、肉牛生产基地。招商引资实现新的突破,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凭借雪山之灵气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书画事业具有较深的艺术造诣,远近闻名。文教、卫生、邮电、交通等社会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    积极调整农 业产业 结构促农增收。近几年来,乡党委政府积极引导农民围绕市场调整农 业产业结构,大棚油桃、大棚西瓜、肉牛养殖和养猪业等高效农业都得到了大力发展,成为该乡农民致富增收 的特色产业。全乡现有大棚油桃面积3000亩,大棚西瓜面积12000亩,全部采用冬暖温室大棚和大弓棚设施化栽培,并注重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生产技术,所产油桃和西瓜个大味美,爽甜可口,天然无公害,能及时适应市场 需求及早上市,深受客 户青睐。生猪、肉牛养殖能够及早打破农户庭院分散喂养的传统养殖模式,推行适度规模喂养,鼓励农民建设养殖小区和养殖场,全乡现建有生猪、肉牛养殖小区80多处,建有存栏300头以上的养猪场8处,存栏200头以上的肉牛养殖场5处。围绕农副产品销售问题,乡里切实加大了市场培育力度,一方面在全乡建设了生猪、肉牛、瓜菜、油桃等农副产品交易专业市场5处;另一方面,采用上因特网、外出洽谈、电话预约等方式,提前帮助农-系农副产品市场销路。从而打开了农副产品流通渠道,产品远销全国各地,油桃还飘洋过海远销到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这些特色产 业促进了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全乡年产优质油桃500万公斤以上,西瓜3000万公斤,年 出栏生猪5万头,出售仔猪8万头,出栏牛8000头,实现畜牧业产值5000万元以上。2004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01 元,西瓜、油桃、生猪、肉牛对农民增收的 贡献率达到70%以上。.  

库山乡

  " 库山乡地处鲁东南、莒县县城北45公里处,座落在沂蒙山东麓,位于北纬35.24度,东经118.4度,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平均温度12.8℃,年平均日照时间2638.3小时。无霜期213天,平均降水量885mm。土壤多为沙壤土和粽壤土,属中性土壤。该乡环境优美,水陆交通便利。206国道紧傍该乡东侧,东邻日照港,南距胶新铁路二级火车站25公里。全乡对空面积110平方公里,辖43个行政村,3.2万口人。境内盛产中药材、黄烟、桑蚕、大姜、干鲜杂果等。矿产资源分布在西部山区,主要有重晶石、石灰石等。2004年,全乡国内生产总值1.8亿元,财政收入42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48元。    特色农业优势尽显库山乡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 无任何环境污染,适宜的气候土壤条件以及优越的地理位置构成了中药材的最佳适生区。 党委政府立足山区实际和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现已培育起特色鲜明的中药材主导产业和黄烟、桑蚕两大支柱产业。2004年全乡高效经济作物发展到46000亩,其中中药材种植面积35000亩。主要种植品种有黄芩、丹参、黄芪 、桔梗、杜仲、板兰根、金银花等,其中黄芩、丹参数量多、质量优,2001年经国家农业部参茸产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库山黄芩含苷量高达16.3%(国标为9%),黄芩产销量占全国黄芩市场的50%;库山丹参含酮IIA量高达0.42%(国标为0.2%),丹参产量占全国丹参市场的40%。该乡不断加强中药材生产规范管理,注重提升产品的内在品质。以黄芩、丹参为主的库山优质中药材产品畅销日本、韩国、东南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 ,该乡还通过招商引资新上中药材深加工项目3个,年加工量占全乡中药材总产量的三分之一,有力地调节平抑了中药材市场,实现了中药材的就地加工增值,增加了农民收入,中药材生产实现产销两旺。2003年起分别与中国药科大学、亳州援康药业有限公司、日照市益康中药材开发有限公司等产学研三方协手合作,进行中药材黄芩、丹参、瓜蒌GAP认证,力争2006年底通过GAP认证。库山乡现已成为国家级中药材生产基地,山东省最大的优质中药材集散地。.  


阎庄镇特产大全




阎庄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