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东省 >>莱芜 >> 莱城区 >> 口镇镇 >> 下水河村

下水河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下水河村谷歌卫星地图)


下水河村简介

¡¡¡¡ÏÂË®ºÓ´åÁ¥ÊôÀ³³ÇÇø¿ÚÕò£¬Î»ÓÚÀ³³ÇÎ÷±±14¹«Àï´¦£¬¶«ÁÙÕòÕþ¸®×¤µØ£¬±±½ÓÔæÔ°´å£¬Î÷ÖÁ¹ÙË®ºÓ´å£¬ÄÏÁÙ¿ÚÕòÎ÷½Ö´å¡£±¾´åƽԭÇðÁê¸÷°ë£¬1000ÓàĶÍÁµØ£¬482»§£¬1518¿ÚÈË¡£ÏÂË®ºÓ´å½»Í¨Ê®·Ö·½±ã£¬À³Ã÷·ÓÉ´å¶«¹á´©Äϱ±£¬´åÄÏÒ¦¿Ú·ºá¿ç¶«Î÷¡£
¡¡¡¡¾Ý¡¶Ö£ÊÏÆ×¡·¼ÇÔØ£¬ÏÂË®ºÓ´åʼ½¨ÓÚÃ÷³õ£¬ÓÉÖ£ÐÕ´Ó×Ͳ©×Í´¨ÇøÇ¨´Ë½¨´å¡£´å±±ÓÐÒ»ÌõСºÓ£¬ÒòλÓÚСºÓÏÂÓΣ¬¹ÊÃûÏÂË®ºÓ¡£´åÖÐÖ£ÐվӶ࣬Æä´ÎÊÇÓÚ¡¢ÂÀ¡¢Íõ¡¢ÖÜ¡¢¼Ö¡¢ëø¡¢ÑîµÈÐÕ¡£
¡¡¡¡Ç念Îõ¡¶À³ÎßÏØÖ¾¡·¼ÇÔØ£º¡°´¹Ñô±£•ÏÂË®ºÓ¡±¡£¾Ý¡¶À³ÎßÊÐÖ¾¡·¼ÇÔØ£¬1941Ä꣬ÏÂË®ºÓÊô¿ÚÕòÇø£»1958Äê3Ô£¬¿ÚÕò¸ÄΪ¿ÚÕòÏ磻10Ô³ÉÁ¢¿ÚÕòÈËÃñ¹«É磬ÏÂÉè¹ÜÀíÇø£¬ÏÂË®ºÓÊôË®ºÓ¹ÜÇø£»1984Äê3ÔÂÅ©´å¹ÜÀíÌåÖÆ¸Ä¸ï£¬³·Ïú¹«Éç¡¢ÉèÁ¢¿ÚÕò°ìÊ´¦£¬ÏÂË®ºÓ°ìÊ´¦ËùÊô¿ÚÕò¹ÜϽ¡£
¡¡¡¡ÏÂË®ºÓ´åÈ˸»ÓиïÃü¾«Éñ£»ÓÐ׏âÈٵĸïÃüÀúÊ·¡£Ô¶ÔÚ1853ÄêÏÌ·áÈýÄ꣩£¬ÓÉÓÚ²»¿°Í³Öν׼¶µÄÅ̰þºÍѹÆÈ£¬ÏÂË®ºÓ´åÐã²ÅÓÚÈÕÌ©Á쵼ũÃñÔÚ´óÖÛɽ¾ÙÐÐÆðÒå¡£ËûÃÇ¿¹±ø¾Ü¹Ù£¬É±¸»¼Ãƶ£¬Ó°ÏìºÜ´ó¡£µ±Ê±µÄÀ³ÎßÖªÏØÁ¢¼´ÅɱøÕòѹ£¬½á¹û¹Ù±øÁ¬Á¬´ó°Ü¡£ºóÀ´£¬ÇåÍ¢ÅÉÖØ±øÎ§¹¥£¬ÖÕÒò¹Ñ²»µÐÖÚ£¬Òå¾ü²ÒÔâʧ°Ü¡£ÓÚÈÕÌ©±»·ýÈëÓü£¬ÓÚÆÞ½è̽¼àËÍ·¹Ö®»ú£¬ÔÚ¼å±ýÀï¼Ð½øÁËС¸Öﱡ£ÓÚﱿªÊÖîí¡¢½ÅÁÍÔ½ÓüÍâÌÓ£¬²»¾Ã²¡¹Ê¡£¿¹ÈÕÕ½ÕùºÍ½â·ÅÕ½ÕùÖУ¬ÔÚµ³µÄÁ쵼ϣ¬È«Ìå´åÃñ»ý¼«Ö§Ô®×ӵܱø£¬Îª²¿¶Ó̧µ£¼Ü¡¢Ë͸øÑø¡¢×ö¾üЬ¡¢Õ¾¸Ú·ÅÉÚ¡£1946¡°´ó¶¯²Î¡±Ê±£¬´åÀïÐí¶àÈÈѪÇàÄ걨Ãû²Î¾ü¡£ËûÃÇÔÚ²¿¶ÓÉÏ·ÜÓÂɱµÐ£¬ÄÏÕ÷±±Õ½£¬Îª¹²ºÍ¹úµÄ½¨Á¢×ö³öÓ¦ÓеűÏ×£¬ÓеÄÈËÏ׳öÁ˱¦¹óµÄÉúÃü¡£È«´å½öÁÒÊ¿¾ÍÓÐ9ÃûÖ®¶à¡£
¡¡¡¡ÐÂÖйú³ÉÁ¢ºó£¬ÏÂË®ºÓ´åÈËÓÉ»¥Öú×é½øÈë³õ¼¶É磬Óɳõ¼¶Éç¼ÓÈë¸ß¼¶É磬1958Äê½øÈëÈËÃñ¹«Éç¡£ÏÂË®ºÓ´åÈËʼÖÕÒÔ±¥ÂúµÄÉç»áÖ÷ÒåÈÈÇ飬ͶÈëµ½Éú²úÉú»îÖУ¬ÖÎɽÖÎË®¸ÄÔì×ÔÈ»¡£ÉÏÊÀ¼Í70Äê´ú³õ£¬Éî·­ÕûƽÍÁµØ700ÓàĶ£¬¸ÄºÓÔìÌï300Ķ¡£1975Ä꽨ˮ¿âÁ½×ù£¬Ñïˮվ5×ù¡£2000ÄêͶ×Ê60ÍòÔª£¬½¨ÆðÒ»×ù¸ß±ê×¼µÄÀ¹ºÓË®°Ó£¬°ÓÈÝÁ¿12ÍòÁ¢·½£¬ÐÞ½¨Ë®Çþ1600Ã×£¬À©½½µØ700Ķ¡£
¡¡¡¡¡°ÒªÖ¸»ÏÈÐÞ·¡±£¬1996Äê´åίͶ×Ê15ÍòÔª£¬Ó²»¯Â·Ãæ800Ã×£¬½¨³ÉÈâʳ¼Ó¹¤Ò»Ìõ½Ö¡£´åί»¹Í¶×Ê10ÍòÔª°²×°Á˱äѹÆ÷l̨£¬Ïß·200Ã×£¬Âú×ãÁ˹ã´ó´åÃñÓõçÐèÇó¡£
¡¡¡¡ÏÂË®ºÓ´åµÄÖ§Öù²úÒµÊÇÈâʳ¼Ó¹¤¡£¾Ã¸ºÊ¢ÃûµÄ¡°ÍÂË¿¿Ú¡±Ï㳦´´Ê¼È˾ͳö×ԸôåÖ£¼Ò¡£1979Äê3Ô£¬´Ó¡°Ë³ÏãÕ«¡±ÍËÐݻؼҵÄÖ£Ôª³ÉºÍÖ£ÓÐÎĹ²ÕÙ¼¯5ÈË£¬°×ÊÖÆð¼Ò³ÉÁ¢ÁË¡°ÓñÏãÕ«¡±Ï㳦¼Ó¹¤³§£¬¿¿×ŹýÓ²µÄÊÖÒÕ£¬ËûÃǵÄÏ㳦ζÏã¿É¿Ú£¬ÉîÊÜ»¶Ó­¡£Í·Ò»Ä꣬¾ÍÕõÁËÁ½ÍòÔª¡£ÔÚËûÃÇ´ø¶¯Ï£¬ÏÂË®ºÓ´åÈâʳ¼Ó¹¤Ô½°ìÔ½ºì»ð¡£Èç½ñÈ«´åÏÖÓÐÁªºÏÌå¡¢¸öÌåÈâʳ¼Ó¹¤»§70¶à¼Ò£¬ÉúÖíÍÀÔ×»§50¶à¼Ò£¬´ÓÒµÈËÔ±700¶àÈË¡£ËùÉú²úµÄÔæ³¦¡¢´ç³¦¡¢·ç¸ÉÈâµÈ²úÆ·³©Ïú´ó½­Äϱ±¡£Èâʳ¼Ó¹¤Äê²úÁ¿´ïµ½1200¶Ö£¬ÆäÖÐÏ㳦Äê²úÁ¿700¶Ö£¬Äê²úÖµ2600ÍòÔª£¬ÄêÀû˰280ÍòÔª¡£ÏÂË®ºÓ´åÁ¬Ðø¶àÄê±»ÊÐί¡¢ÊÐÕþ¸®ÆÀΪ¸öÌå˽Ӫ¾­¼Ã¹¤×÷ÏȽøµ¥Î»£¬±»ÇøÎ¯¡¢ÇøÕþ¸®ÃüÃûΪÈâʳ¼Ó¹¤×¨Òµ´å¡£
¡¡¡¡ÏÂË®ºÓ´åÑø¼¦´ó»§ÓÚÀ´ÎÄ£¬ÊÇÊÐÑø¼¦Ð­»áÀíʳ¤¡£1987Ä꣬ÓÚÀ´ÎÄºÍÆÞ×Óº«¼ÌÁᣬÔÚÒ»ÎÞ×ʽð¶þÎÞ¼¼ÊõµÄÇé¿öÏ£¬½èÇ®ÉÏÁËÑø¼¦ÏîÄ¿£¬ÔÚʵ¼ùÖÐÃþË÷×ܽᾭÑé½Ìѵ£¬¸ÒÏë¸Ò¸É¡£1989ÄêÆð£¬ÓÉ´¿Ñøµ°¼¦Ïòµ°¼¦£¬ÖÖ¼¦ºÍ·õ»¯·¢Õ¹£¬³ÉΪԶ½üÎÅÃûµÄÑø¼¦´ó»§£¬¹Ì¶¨×ʲú´ïµ½60¶àÍòÔª¡£ºóÀ´ËûÓÖͶ×Ê10¶àÍòÔª£¬Õ÷µØ3Ķ¶à£¬½¨ÆðÁËÓµÓÐ30¼ä¼¦ÉáµÄÖÖ¼¦³¡¡£ÔÚ¾­ÓªÉÏ£¬Ëû×¢ÖØ¡°ÃûÅÆ¡±Ð§Ò棬·²Êǹº½øµÄÖÖ¼¦ÖÖµ°£¬¶¼ÊÇÓйز¿ÃÅÍÆ¼öµÄÓÅÁ¼Æ·ÖÖ¡£ËûµÄ7̨·õ»¯ÏäÖçÒ¹²»Í££¬·õ»¯µÄС¼¦¹©²»Ó¦Çó¡£¼ÃÄÏ¡¢×Ͳ©¡¢Ì©°²µÈµØµÄ10¶à¸öÏØÊеÄÓû§£¬·×·×ÓëËûÇ©¶©¹©»õЭÒé¡£
¡¡¡¡Ëæ×ž­¼ÃµÄ·¢Õ¹ºÍÈËÃñÉú»îˮƽµÄÌá¸ß£¬ÏÂË®ºÓ´åС³ÇÕò½¨ÉèҲѸÃÍ·¢Õ¹¡£Ä¿Ç°ÔÚÀ³Ã÷·Á½²àÒѽ¨ÆðÐÂÓ±±ðÖµĶþÖÁÈý²ãÑØ½ÖÂ¥½ü°Ù»§£¬²¢½¨³ÉÁ˹æÄ£½Ï´óµÄÉÌó×ÛºÏÐ¡Çø¡¢Èâʳ¼Ó¹¤Ð¡ÇøºÍÈâÖÆÆ·ÏúÊÛÖÐÐÄ¡£»¹ÔÚ´å¶«½¨ÆðÁËСÐÍÓÎÀÖÔ°¡£1996Äê¸Ã´å±»É½¶«Ê¡½¨ÉèίԱ»áÃüÃûΪ¡°´åÕò½¨ÉèÃ÷ÐǴ塱¡£ÏÂË®ºÓÈËÔÚÖ¸»Â·ÉÏ´ó²½Âõ½ø£¬ÏàÐŲ»¾ÃµÄ½«À´£¬ÏÂË®ºÓ´å»á±äµÃ¸ü¸»Ô£¸üÃÀÀö¡£¡¡¡¡[¸ÐÐ»ÍøÓÑ"bora18T"·ÖÏí´ËÄÚÈÝ¡£]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71202100 271100 0634 查看 下水河村谷歌卫星地图

下水河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下水河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上毛家圈村

  上毛家圈村隶属莱城区口镇,位于口镇北6公里处。北邻柄龙湾村,东至谷堆山村,西为林家庄村,南与下毛家圈村接壤。上毛家圈村地处丘陵,东、西、北三面环岭。耕地442亩,90户人家,247口人。   传说,上毛家圈村始建于明初。口镇毛家庄村毛氏二兄弟到此放牧,每人各占一地,夜不归家,久之,2人将牧地划圈为界,后又举家迁此定居,故名毛家圈。小河上游(北部)为上毛家圈,下游(南部)为下毛家圈。后毛氏失传。现有李氏、蔡氏、解氏3姓,其中李氏居多。村民勤劳善良,和睦相处,耕读继世。   据《莱芜县志》载,上毛家圈村清末民初属莱芜县方山保。1948年属口镇区。1958年10月成立人民公社后属口镇公社,1984年属口镇办事处,1985年属口镇。   上毛家圈历代缺水,为了彻底解决人畜用水问题,1999年,支部书记李加德带领村民修水库1座,长140米,宽50米,贮水量1万余方,基本满足了引水灌溉之用。后修管道300多米,配备15千瓦电机,每小时上水70多方。由于水库里有泉眼,水库长年不干涸,解决了吃水浇地问题,给村民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并先后修石板桥2座,修建了长900米、宽10米的柏油路,配备了高压电路,1997年修建了高档变压室。这些都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村东北的岭上建了320亩的花椒园,远远望去,绿云一般,个别户可收入4-5千元。   上毛家圈村的村民,正用勤劳的双手和聪明才智,建设着自己美好的家乡。  

栖龙湾村

  栖龙湾村隶属莱城区口镇,位于莱城北21公里处,南距于口镇政府6公里,北邻狂山,东接林家庄,西连谷堆山,南接上毛家圈,120户,356人,耕地面积460亩,山场面积3500亩。   据《郑氏族谱》记载,在明朝万历年间郑氏由河北枣强迁居于此建村,与高氏搬迁于此相差无几。其中有高、郑、李、张、董、魏、刘等7姓氏,其中高氏居多。无论宗族大小,皆和睦相处,民风淳朴。   栖龙湾村在民国初年属方山保;解放战争时期属口镇区;解放后至1955年栖龙湾村加入初级社;1956年加入高级社;1958年至1983年属口镇人民公社毛家圈大队;1984年至1985年属口镇办事处;1985年属口镇至今。   栖龙湾村坐落于东山尖山和西山杏山之山坳中,北靠狂山,东西两山状如椅子两扶手,狂山犹如椅之靠背,其村则若坐于椅上,故说此村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其中高振山为泰安武警政委,郑关武曾任潍坊市委书记,刘汉杰任张店师部政委。早在清朝,刘彩云任陕西七品县官。   栖龙湾水源充沛,共有4座水库。南坝水库,是水库养殖的良好场所。北坝位于村中央,是鹅鸭的天然乐园。南坝建于1978年,蓄水6万方。1962年在村北车山背后修建l号水库,蓄水10万方。1976年又修建车山水库2号坝,蓄水10万方。并花了l2年时间开凿鞍山水渠,深处达20米,解决了山前灌溉问题,由旱田变为水浇田,农业产量上了一个新台阶。在南坝下端有一栖龙大桥,现已废弃。村中通向杏山有一石拱桥,方便了村民的生产与生活。村民又引山泉,家家用上了自来水。   栖龙湾村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泰山军区司令员廖容标曾在此村生活战斗过。1934年,郑奉周参加革命,加人中国0。1935年郑钦培加入中国0,先后在山口区等地从事革命活动,解放后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任曹县电厂-。   如今的栖龙湾村的路四通八达,向南与上毛家圈相接,北与龙马村相连,西通青陈路,从村南水库到村北夜猫石顶纵贯全村,所有路皆为坚实路基的沥青路。   改革开放后,栖龙湾把生态农业与旅游业融为一体。组建垂钓休闲中心,在4座水库上大做文章,有别具风光的鱼塘,设施全面的鸭子场,真正走上了绿色生态农业的路子。栖龙人注重教育,恢复高考后有10余人考入大学,1991年高拥军考入南京农业大学,成为该村第一个本科大学生。   明天的栖龙湾,将更加辉煌。  

陶南村

  陶南村隶属莱城区口镇,位于口镇西南6公里处,平原地带,东与张家洼街道办事处张高庄、片镇等村接壤,西与郭陈村、刘陈村为邻,南靠长埠岭与方下镇的台头、韩官庄相望;北与陶北村紧连。村庄占地面积0.8平方公里,耕地3166亩,现有人口2801人。   陶南村与陶北村原属一个村庄,原名陶家陈村、陶镇。据陶、胥、赵几家祖谱记载:始祖都是在明朝洪武年间,从冀州枣强迁来定居的。   村中姓氏有十四,其中陶、胥二家人口最多,约占全村人口的三分之二,其次是赵、王、李、郑、韩、董、黄等姓氏,其他姓氏人口较少,霍姓为坐地户(现已无人)。村民们世代和睦相处,从不分宗族,贫富,无论是婚丧嫁聚,还是筑房迁居,大家都是互帮互助亲如一家。   陶南村因处于口镇、方下、羊里三镇的交界处,随着历史沿革,行政区划也变化较多。据《莱芜市志》载,明正德后改里为保,陶南(陶北)编为镇里保;清代仍为镇里保,后改为辛兴保;民国初年陶南属口子区;1946年,当全县增添汶阳区,仪封区和杨庄区时,陶南(陶北)又划归仪封区;1958年3月又属羊里乡所管辖;同年10月,为羊里人民公社;直到1960年4月,撤销羊里人民公社后,陶南又归口镇人民公社、口镇办事处、口镇所属至今。   陶南村在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全村曾设两个点,即东南点,村长胥士修。西南点,村长董立斋。与此同时村(陶南陶北)总支部书记李顺章(陶北村人)发动群众成立了28个互助组,到1955年这28个互助组合为建华初级社,后合并为陶陈村高级社,1958年,跨入人民公社,1984年农村管理体制改革,撤销人民公社,陶南大队随之改名为陶南村委会。   陶南庄地处交通要道,经济发达,集市繁华,从清朝中期到建国初期,这里一直是从济宁、泰安到博山的必经之路,每天推车的、挑担的、骑马的、坐轿的络绎不绝,村内的“狮子口”为中心,以东西大街为主线设有食宿、客店就达十几家,酒店、油坊、木匠铺、点心铺、杂货铺20多处,他们所起的店号、堂号是以大街南北之分,如:南店、北店、南油坊、北油坊等。早晨天不亮,店家就生火做饭,客商早起赶路,此时的大街车水马龙,人欢马叫好不热闹;夜幕降临,客商投宿,满街灯火通明,人声鼎沸,一番盛腾景象,尤其每逢农历一、六日,陶镇大集更增添了热闹气氛,卖吃的、喝的、穿的、用的比比皆是,说书的,唱戏的,打拳的,卖艺的,更让人感到趣味盎然。   陶南人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他们拥护中国0的领导,永跟党走。村中有志之士在上世纪30年代初,就纷纷加入党组织,到抗日战争时期,全村0员发展到60名,解放战争时期达到75人,成为革命和建设的中坚力量,不畏艰难因苦,不怕流血牺牲,同敌人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郑觉民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位。1937年7月7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进犯中国,为了抗日打鬼子,1939年3月,党组织派正在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任排长的党员郑觉民,回口子区组织二区武装力量。当时,陶占一任二区区长,魏佑田(冶庄人)任副区长,郑觉民任区中队队长,根据地就设在陶镇。郑觉民才思敏捷,行步如风,当时有首民谣称赞他和同事:“郑觉民的腿,魏佑田的嘴,陶占一的笔”,可谓“三快”之绝。郑觉民英勇善战,足智多谋,指挥有方,区中队(一半以上是陶南陶北人),在他的带领下,南征北战,声东击西,配合我主力部队打得敌人晕头转向,闻风丧胆。1941年初夏,郑觉民得知驻口镇的日伪军去莱城的情报后,他带领游击队员配合鲁中军区主力部队打伏击战,先割断敌电话线,又在公路正中挖了一个大坑,然后在港里村前的林地里部署火力,主力部队主攻,区中队打截击。当敌人从垂阳河绕道向港里进发,进入我们的埋伏圈时,一阵猛烈打击,使敌人乱了阵脚,鬼子兵急得哇哇大叫,汉0们吓得抱头鼠窜。郑觉民冲锋在前,区中队员集中火力,猛打猛冲,战斗很快结束。这一仗击毙鬼子20多个,区中队还活捉了一名鬼子,而且缴获手枪、步枪若干支,还有一挺歪把子机枪。1941年6月,郑觉民带领镇区中队员打的古城一仗,打死鬼子十几人。1940年正月十五日,日本鬼子高野率三百余名日伪军分三路包剿陶镇,郑觉民以五路迎敌,战斗持续一天,敌人终不能进犯陶庄镇,损伤20多名日伪军。1942年,这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为了保存力量,区中队撤离陶镇,驻进大北山。敌人乘机而入,在陶镇建据点,修炮楼,四个炮楼未修完,就被郑觉民派人员燃烧,一夜全部化为灰烬。从1939年到1943年,郑觉民指挥上百次的大小战斗,负重伤轻伤十余次,但他从不胆怯,仍与敌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1943年初,他因病隐蔽在家休养,3月l5日,被敌人侦知逮捕,不久被敌杀害于济南。郑觉民牺牲后,军区司令员廖容标曾号召部队向郑觉民同志学习。   村人陶传亮,生于1923年2月,1936年加入中国0,次年参加八路军,先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在多次战役中英勇杀敌,全身受伤16处,立下赫赫战功。1943年被莱芜县委县政府授予“战斗英雄”光荣称号,并赠其家庭“为民前锋”英雄门匾。   1946年,在解放战争大动参时,陶南村有38名青年参加人民解放军,受到县委领导的表彰和奖励。   1947年2月莱芜战役打响后,陶南村成了前线临时包扎所和休养地,为了保护好人民子弟兵,家家户户腾出新房子让解放军住,把最好的食品给解放军吃,精心照顾伤员。   陶南村人杰地灵,上溯明末陶氏就有“一门三将军”之传说,清代有“四进一举三贞生”之美谈。郑氏家族,共有161口人,其中就有郑觉民、郑绍文、郑立明、郑立昭、郑立公、郑立文等人投身革命,不怕牺牲(其中四名为烈士)。建国后有郑绍文、郑立昭、郑维义、郑维福等人担任地、市、县级干部。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其家族有15人被录取,有3人成为研究生,有3人成为大学教授,1人出国留学。   陶南能工巧匠大有人在。建国初期,赵纪增(外号赵二庚)的整骨推拿法在莱芜境内颇有名气;瓦工赵振芳支锅灶,最后“一刀泥”(管灶火旺否)实为绝活;胥树胜做的糕果香甜可口,倍受人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村中经济能人脱颖而出,成为改革开放中的弄潮儿,如:大木工董来生,创办高级家具厂一处,产品直销莱城和莱钢;商品批发户陶可银,固定资产50多万元,经营占地面积1亩之多,各种商品应有尽有;种植大户赵振安、陶新刚,承包土地几百亩,自购拖拉机、脱粒机、三轮车、抽水机等,田间管理机械化……   注重文化事业发展,这是陶南村人从古到今的优良传统。建国以前,教育以私塾为主,新中国成立以后,陶南建有初级小学、高级小学各1处。尔后高级小学改为陶镇完小,除本村儿童就读,也接收陶北、郭陈村、刘陈村的学生就读。1969年,改名陶南小学。陶南人舍得花钱办教育,1996年,村里集体投资与村民及各界人士捐助结合的方法,建起可容纳12个教学班的二层教学楼。新小学教育条件的不断改善,使教育质量不断提高。自1987年恢复高考制度到现在,村0考取大中专人数250余名。到2002年,出国留学2名(陶可胜、郑宏伟留学加拿大),博士生3名,研究生4名,大学教授5名。   陶南人热爱文化、追求艺术。在清朝末年,村里就活跃着一支打击乐队,逢年过节,他们走上街头,演出“跑旱船”、“花鼓罗子伞”。50年代中期,成立了业余剧团,以莱芜梆子为主,兼有京剧、吕剧,演出节目有《四郎探母》、《包头山》、《平阳池》、《苏三起解》、《王汉喜借年》等传统节目。60年代初,演出的《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样板戏,十里八乡闻名。70年代初,改称业余文艺宣传队。1971年至1972年,由胥学增编剧,董开银、陶福新、胥京美主演,胥日成导演的《一页桥板》、《送良种》,分别参加了莱芜县农村文艺汇演,均获得创作奖和演出奖。年近七旬的胥日成是文艺爱好者,他吹、拉、弹、唱样样行,1972年5月24日《大众日报》农村版曾报道过他的文艺宣传事迹。   陶南人有着较强的经济意识。建国以后,迅速恢复了农业为主的经济发展,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努力改善生产条件。50年代末,在村东建起蓄水5万多立方米的塘坝一座;60年代末至70年代,先后建起了果园、菜园、养猪场,并办起了砖瓦窑、粉皮坊、豆腐坊、磨坊等20多个村办副业。1974年,村人参与了造田工程。1975年“农业学大寨”期间,村人开展了“东大荒”地片1000多亩土地的治理,使这片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田。同年,还对南峪地片进行了划片调向。1976年,开展了治理村南“泉子沟”大会战,通过填沟、深翻、整平、挖渠配套治理,生产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村人注意农机推广。1972年,购买大型拖拉机5部,小型拖拉机2部,播种机2部,建起了较标准的拖拉机站,24个生产队都购买了汽油机,随之又添置了脱粒机,从此全村基本实行了半机械化。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后,村民们千方百计创高产,每年向国家交售粮食30多万公斤,成为全镇的交粮大户。1994年,长埠岭地块被列入黄淮海农业开发片,村人投工投劳,参与治理,达到路成、渠成、林成、田成方,使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村人积极打机井,由单一种植粮食开始向种植姜、蒜等经济作物转变。2001年,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建立后,组织新打井25眼,蒜姜面积增加到2000余亩,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农业结构调整先进村”,成为全镇唯一获得此项殊荣的单位。硬化、整修、新修道路6条,改善了村容村貌。该村曾被口镇党委、政府评为红旗文明村。   陶南有着开拓创新精神,在党的领导下,正积极奔向小康村。  

泉头村

  泉头村隶属莱城区口镇,位于莱城北部15公里处。北邻塔山,东邻小冶,南邻口镇东街,村西有条小河,与上水河村隔河相望。地处丘陵,耕地600亩,170户人家,524口人。   该村有泉,村里人称其老泉,泉水源源流经上水河、下水河、官水河3个村,最后注入汇河。因以上3条水河的水都是该泉流出,是河水的源头,故该村名泉头。   该村初建时间无考证。从罗家迁于该村来推算,大约在明末清初期间。传说董家来这里居住最早。董家是财主,长年雇用长工。当时枣园姓罗的兄弟二人来给董家扛活,日子长了,也有点积蓄,因此兄弟二人迁居此处。罗家在此繁衍生息,计今136辈人。后又有他姓陆续迁来。从古到今,共有:罗、陶、刘、常、段、魏、崔、张、李、赵、吕、董、同、宁、郑、王、孔17个姓。有的现已失传。解放前,泉头村属垂阳保管辖,1948年属口镇区。1953年至1955年该村由互助组走向合作社,1956年由初级社走向高级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仍隶属口镇。   战争年代泉头村人积极参军支前,为人民解放做出了贡献。1946年仅有200多口人的泉头村就有20多人参军,被评为模范村。陶学普曾赴朝作战,罗维淮是早年参加革命。   1958年公社化,泉头村与上水河、枣园实行三村合并建队,统称为上水河大队。全大队共分8个生产队,泉头村是一、二队,上水河是三、四、五队,枣园是六、七、八队。当时本村一队队长罗奉照、二队队长陶怀育。后又有罗彦秀、段宪文等同志分别任一、二队队长。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泉头村人与天斗,与地斗,治山治水,改造良田,一心想改变旧面貌。1975年通了电。1976年至1977年陶振东带领全村人民修扬水站一座,能浇田500多亩。1982年又带领群众投资3万余元打深井1眼,能灌溉土地400亩。1992年由陶振胜书记精心策划,投资十几万元在家南又打深井一眼,扬程500多米,每小时上水80立方,扩大了灌溉面积。1994年发动全村人集资安装了自来水,解决了吃水难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陶振胜同志的领导下,泉头村广开门路,发展经济,以副养农。村里组建了小型建筑队两个,塑料大棚种植桑园百余亩,发展了养蚕、养羊、养牛、养鸡、养猪等。仅养猪,全村存栏量近千头。村民种姜种蒜,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村里有小卖部、豆腐坊、小菜店、馍馍坊、煎饼铺、小粮店,样样俱全,买啥有啥,大大促进了泉头村的经济发展。   “要想富,先修路”。陶书记抓住了这个关键。1995年投资20多万元,发动群众,出工凑料,干群同心合力修筑了一条全长1500米的水泥路。从此,各种车辆通了,来做买卖的多了,各种物资能进能出,方便了群众,促进了流通。   比过去,看现在,泉头村真有天渊之别,解放初期的大实话,“点灯不用油,耕地不用牛,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都实现了。现在又出了新顺口溜:“大彩电户户有,手机装在袋里头,摩托车户户有,有事出门都不愁。家家有余粮,户户有存折,人人日子香又甜。”   泉头村人在村委一班人的带动下,正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着泉头村新的未来,泉头村的明天更加美好灿烂。   

官水河村

  官水河村隶属莱城区口镇,位于莱城西北15公里,东南距口镇3公里。西临赢汶河,口(镇)姚(庄)公路从村前经过,北邻三山村,南邻太平村。地处平原,耕地1010亩,346户人家,1141口人。   据《韩氏谱》、《魏氏谱》记载,明朝中叶,韩、魏两姓由口镇迁此建村。因村旁河内芦苇丛生,曾名“芦庄河”,后因官姓迁至其村,成为多户,故更名为官水河。   明时全县为30里,天顺年间增为42里。后改称42保,官水河村隶属“垂杨保”。清代仍属垂杨保。清康熙《莱芜县志》记载:“垂杨保芦庄河”。   民国初年,取消了乡、保建制,全县划为10个区,官水河隶属口镇区。1951年官水河村隶属二区;1958年10月人民公社成立,官水河村属于口镇人民公社;之后口镇改为办事处,口镇,官水河村隶属口镇。   官水河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抗日战争时期以韩玉祥、韩纪增为首的进步青年,自愿组成抗日自卫团,经常给区中队长郑立新站岗、放哨、递送情报,有力地打击了驻扎在吐丝口的日军,使敌人的“扫荡”屡遭失败。   解放战争时期,特别是在1947年2月的吐丝口战役中,官水河村凭着有利的地理条件,便成了我军将士的“前沿小后防”。时任村长的韩玉永组织村民组成担架队,救护我军伤病员,共出担架25副,强壮劳力50多人,救护新四军伤病员137人,家庭妇女还组成了“妇救会”,除护理伤员外,还为部队做饭、做军鞋。在救护伤员的过程中,韩文书的妻子,韩玉强的母亲,魏进业的妻儿,被敌机投掷的燃烧弹烧死在地窑中,在革命战争年代,官水河村共有五位烈士血染疆场,为国捐躯。   解放前的官水河村,由于贫穷,既没有学校,也请不起先生,全村识字的人了了无几。1950年,在外地念过私塾的有志青年魏东业,任官水河村第一位教书先生,为了加强对全村青壮年的扫盲教育,他组织了“农民速成识字班”,白天劳动,晚上讲学。1962年培养出了官水河村第一位北京大学生.以后逐年又有12名学生考入全国名牌大学。   官水河村在建筑方面有着光辉的一页。1963年,村里成立了建筑队(称官水河建筑队),队长韩纪舟带领83名建筑工人,铺路、修桥、建楼房,各项工程都相当出色。培养出了 40名高级建筑技术人才。1970年,口镇建筑工程队成立,官水河建筑队全部归口镇工程队。后改称口镇建筑工程公司。1980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韩纪舟凭着多年来丰富的管理经验和高超的建筑技术,他与4个儿子独自成立了“韩氏建筑安装公司”,这个有职工86人,固定资产数百万元的建筑公司,在官水河村是颇有名气的。   在20世纪60年代,。官水河村掀起了“农业学大寨”的热潮,他们兴修水利,改河造田。利用农闲时间将村西嬴汶河边的300多亩沙滩地垫成了可耕田,当时官水河村提的口号是:“冰冻三尺,雪下一丈,寒风刺骨,不当败将”,再现了官水河人战天斗地的英勇气概。此外他们还在村东高达39米的大堤上建起了一座长450米的渡槽,承接了雪野东干渠北水南送的任务,这是雪野东干渠上唯一的一座渡槽,至今这座宏伟渡槽的雄姿不减。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官水河村注重了村庄建设和农民生活的改善。全村人修建了两条高标准的街道,1984年还出资十几万元新建了村小学。农民生活也得到了彻底的改善。经过产业调整官水河村由传统的种植,向多元化发展。目前,全村共有经商户13户,种植户46户,养殖户25户。个体经商户韩纪清,靠卖-一项收入就很可观,既方便了村民,又增加了收入,去年还盖了二层小楼。1999年官水河村成了电话村。   官水河村,正在用新的观念,新的精神风貌,为建设高度文明,高度富强的新农村而努力奋斗。  

三山村

  三山村隶属莱城区口镇,位于莱城西北17公里处。北邻山口村,东邻枣园,南接官水河,西临汇河。地处丘陵,耕地1300多亩,265户人家,817口人。   据村碑记载,三山村始建于元朝,因村北面有北山子、西山子、三山子3座小山,故名三山。三山村始族户姓张,后有多姓迁于本村。现在有朱、李、赵、牛、张、彭、魏、裴、郝、梁、杨、田12个姓。   该村民国初期,属山口保,1948年属口镇区。1958年10月成立人民公社后,村级改称生产大队,从此三山村改称三山大队。属口镇至今。   三山村中央有泉,名叫“母猪泉””。过去泉水整年不断,清澈甘甜。周围奇石峰立,绿树成阴,风景优美。有一棵老槐树。现在仍枝繁叶茂,生机勃勃。   村西边有一条沟,沟里有一个自然形成的石瓮,从石瓮上能清楚地看到月亮、星辰,据说沟底下有金矿,由此人们叫它石瓮沟。   据说,三山村曾在清道光丙午年间出过进士,名李修。清末,又出了一名秀才,叫朱鸿仪,民国期间,曾任莱芜七区(雪野)区区长。   村虽小,但有着革命的老传统。1943年村人魏林培参加八路军。1946年,村民怀着抗战救国的决心,用花轿送朱应珂、朱司慎、李广明、李乐干、李广恒、李广青、赵灿寅,李乐田8名青年参军。1947年有朱尔高、朱茂超、魏乐培参军。   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翻身做了主人,过上了幸福生活。穷人的孩子有了上学的机会,张庆祥考上了大学,是三山村的第一个大学生。恢复高考制度后,又有朱应海、朱从文、李妹妹、李昭利、李广银进了大学校门。至今,三山村共培养大、中专学生近30人。   三山村非常重视教育。1951年改建新学堂,1952年搬进学堂开学上课,村里少年儿童全部入学读书。1975年校改时,村里又投资十几万元建新校一处,入学率达到了100%。1998年,因教育体制改革,合班并校,与官水小学合为一处,统称官水河小学,入学率仍保持100%。并且全村的学龄前儿童都能受到学前教育。   在党的领导下,在村干部的带领下,三山村努力治山治水,不断改造良田。1960年至1964年,与官水河合成一个大队,两村合建水库一座。1975年,搞汇河改造,建立汇河堤岸,同时一起造田百余亩,使旱田变成了水田。同年又通了电。1974年,在村北的岭上建扬水站一座,全长300多米,能浇地1200多亩。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富民政策深人民心,三山村广开门路,兴办了汽车、拖拉机配件加工业、毛类收购业、姜蒜收购业、酱油加工业,各类商店先后建起,村子经济不断繁荣。   “要想富,先修路”。在朱司孔书记的领导下,村里投资33万元修筑了一条全长1500米贯通村东西的高质量的水泥路,1996年动工,1999年竣工通车。在筑路中,村人山东汇金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广远捐资18万元,口镇建筑公司书记朱尔春贡献水泥60吨。   李广远的汇金公司是三山村人的骄傲,在他的带动下,口镇铸造加工业“铁”字号企业168家,全镇年产铸件10万吨,从业人员达5000多人。如今的三山村人,既当农民又当工人,经济和生活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下水河村

¡¡¡¡ÏÂË®ºÓ´åÁ¥ÊôÀ³³ÇÇø¿ÚÕò£¬Î»ÓÚÀ³³ÇÎ÷±±14¹«Àï´¦£¬¶«ÁÙÕòÕþ¸®×¤µØ£¬±±½ÓÔæÔ°´å£¬Î÷ÖÁ¹ÙË®ºÓ´å£¬ÄÏÁÙ¿ÚÕòÎ÷½Ö´å¡£±¾´åƽԭÇðÁê¸÷°ë£¬1000ÓàĶÍÁµØ£¬482»§£¬1518¿ÚÈË¡£ÏÂË®ºÓ´å½»Í¨Ê®·Ö·½±ã£¬À³Ã÷·ÓÉ´å¶«¹á´©Äϱ±£¬´åÄÏÒ¦¿Ú·ºá¿ç¶«Î÷¡£ ¡¡¡¡¾Ý¡¶Ö£ÊÏÆ×¡·¼ÇÔØ£¬ÏÂË®ºÓ´åʼ½¨ÓÚÃ÷³õ£¬ÓÉÖ£ÐÕ´Ó×Ͳ©×Í´¨ÇøÇ¨´Ë½¨´å¡£´å±±ÓÐÒ»ÌõСºÓ£¬ÒòλÓÚСºÓÏÂÓΣ¬¹ÊÃûÏÂË®ºÓ¡£´åÖÐÖ£ÐվӶ࣬Æä´ÎÊÇÓÚ¡¢ÂÀ¡¢Íõ¡¢ÖÜ¡¢¼Ö¡¢ëø¡¢ÑîµÈÐÕ¡£ ¡¡¡¡Ç念Îõ¡¶À³ÎßÏØÖ¾¡·¼ÇÔØ£º¡°´¹Ñô±£•ÏÂË®ºÓ¡±¡£¾Ý¡¶À³ÎßÊÐÖ¾¡·¼ÇÔØ£¬1941Ä꣬ÏÂË®ºÓÊô¿ÚÕòÇø£»1958Äê3Ô£¬¿ÚÕò¸ÄΪ¿ÚÕòÏ磻10Ô³ÉÁ¢¿ÚÕòÈËÃñ¹«É磬ÏÂÉè¹ÜÀíÇø£¬ÏÂË®ºÓÊôË®ºÓ¹ÜÇø£»1984Äê3ÔÂÅ©´å¹ÜÀíÌåÖÆ¸Ä¸ï£¬³·Ïú¹«Éç¡¢ÉèÁ¢¿ÚÕò°ìÊ´¦£¬ÏÂË®ºÓ°ìÊ´¦ËùÊô¿ÚÕò¹ÜϽ¡£ ¡¡¡¡ÏÂË®ºÓ´åÈ˸»ÓиïÃü¾«Éñ£»ÓÐ׏âÈٵĸïÃüÀúÊ·¡£Ô¶ÔÚ1853ÄêÏÌ·áÈýÄ꣩£¬ÓÉÓÚ²»¿°Í³Öν׼¶µÄÅ̰þºÍѹÆÈ£¬ÏÂË®ºÓ´åÐã²ÅÓÚÈÕÌ©Á쵼ũÃñÔÚ´óÖÛɽ¾ÙÐÐÆðÒå¡£ËûÃÇ¿¹±ø¾Ü¹Ù£¬É±¸»¼Ãƶ£¬Ó°ÏìºÜ´ó¡£µ±Ê±µÄÀ³ÎßÖªÏØÁ¢¼´ÅɱøÕòѹ£¬½á¹û¹Ù±øÁ¬Á¬´ó°Ü¡£ºóÀ´£¬ÇåÍ¢ÅÉÖØ±øÎ§¹¥£¬ÖÕÒò¹Ñ²»µÐÖÚ£¬Òå¾ü²ÒÔâʧ°Ü¡£ÓÚÈÕÌ©±»·ýÈëÓü£¬ÓÚÆÞ½è̽¼àËÍ·¹Ö®»ú£¬ÔÚ¼å±ýÀï¼Ð½øÁËС¸Öﱡ£ÓÚﱿªÊÖîí¡¢½ÅÁÍÔ½ÓüÍâÌÓ£¬²»¾Ã²¡¹Ê¡£¿¹ÈÕÕ½ÕùºÍ½â·ÅÕ½ÕùÖУ¬ÔÚµ³µÄÁ쵼ϣ¬È«Ìå´åÃñ»ý¼«Ö§Ô®×ӵܱø£¬Îª²¿¶Ó̧µ£¼Ü¡¢Ë͸øÑø¡¢×ö¾üЬ¡¢Õ¾¸Ú·ÅÉÚ¡£1946¡°´ó¶¯²Î¡±Ê±£¬´åÀïÐí¶àÈÈѪÇàÄ걨Ãû²Î¾ü¡£ËûÃÇÔÚ²¿¶ÓÉÏ·ÜÓÂɱµÐ£¬ÄÏÕ÷±±Õ½£¬Îª¹²ºÍ¹úµÄ½¨Á¢×ö³öÓ¦ÓеűÏ×£¬ÓеÄÈËÏ׳öÁ˱¦¹óµÄÉúÃü¡£È«´å½öÁÒÊ¿¾ÍÓÐ9ÃûÖ®¶à¡£ ¡¡¡¡ÐÂÖйú³ÉÁ¢ºó£¬ÏÂË®ºÓ´åÈËÓÉ»¥Öú×é½øÈë³õ¼¶É磬Óɳõ¼¶Éç¼ÓÈë¸ß¼¶É磬1958Äê½øÈëÈËÃñ¹«Éç¡£ÏÂË®ºÓ´åÈËʼÖÕÒÔ±¥ÂúµÄÉç»áÖ÷ÒåÈÈÇ飬ͶÈëµ½Éú²úÉú»îÖУ¬ÖÎɽÖÎË®¸ÄÔì×ÔÈ»¡£ÉÏÊÀ¼Í70Äê´ú³õ£¬Éî·­ÕûƽÍÁµØ700ÓàĶ£¬¸ÄºÓÔìÌï300Ķ¡£1975Ä꽨ˮ¿âÁ½×ù£¬Ñïˮվ5×ù¡£2000ÄêͶ×Ê60ÍòÔª£¬½¨ÆðÒ»×ù¸ß±ê×¼µÄÀ¹ºÓË®°Ó£¬°ÓÈÝÁ¿12ÍòÁ¢·½£¬ÐÞ½¨Ë®Çþ1600Ã×£¬À©½½µØ700Ķ¡£ ¡¡¡¡¡°ÒªÖ¸»ÏÈÐÞ·¡±£¬1996Äê´åίͶ×Ê15ÍòÔª£¬Ó²»¯Â·Ãæ800Ã×£¬½¨³ÉÈâʳ¼Ó¹¤Ò»Ìõ½Ö¡£´åί»¹Í¶×Ê10ÍòÔª°²×°Á˱äѹÆ÷l̨£¬Ïß·200Ã×£¬Âú×ãÁ˹ã´ó´åÃñÓõçÐèÇó¡£ ¡¡¡¡ÏÂË®ºÓ´åµÄÖ§Öù²úÒµÊÇÈâʳ¼Ó¹¤¡£¾Ã¸ºÊ¢ÃûµÄ¡°ÍÂË¿¿Ú¡±Ï㳦´´Ê¼È˾ͳö×ԸôåÖ£¼Ò¡£1979Äê3Ô£¬´Ó¡°Ë³ÏãÕ«¡±ÍËÐݻؼҵÄÖ£Ôª³ÉºÍÖ£ÓÐÎĹ²ÕÙ¼¯5ÈË£¬°×ÊÖÆð¼Ò³ÉÁ¢ÁË¡°ÓñÏãÕ«¡±Ï㳦¼Ó¹¤³§£¬¿¿×ŹýÓ²µÄÊÖÒÕ£¬ËûÃǵÄÏ㳦ζÏã¿É¿Ú£¬ÉîÊÜ»¶Ó­¡£Í·Ò»Ä꣬¾ÍÕõÁËÁ½ÍòÔª¡£ÔÚËûÃÇ´ø¶¯Ï£¬ÏÂË®ºÓ´åÈâʳ¼Ó¹¤Ô½°ìÔ½ºì»ð¡£Èç½ñÈ«´åÏÖÓÐÁªºÏÌå¡¢¸öÌåÈâʳ¼Ó¹¤»§70¶à¼Ò£¬ÉúÖíÍÀÔ×»§50¶à¼Ò£¬´ÓÒµÈËÔ±700¶àÈË¡£ËùÉú²úµÄÔæ³¦¡¢´ç³¦¡¢·ç¸ÉÈâµÈ²úÆ·³©Ïú´ó½­Äϱ±¡£Èâʳ¼Ó¹¤Äê²úÁ¿´ïµ½1200¶Ö£¬ÆäÖÐÏ㳦Äê²úÁ¿700¶Ö£¬Äê²úÖµ2600ÍòÔª£¬ÄêÀû˰280ÍòÔª¡£ÏÂË®ºÓ´åÁ¬Ðø¶àÄê±»ÊÐί¡¢ÊÐÕþ¸®ÆÀΪ¸öÌå˽Ӫ¾­¼Ã¹¤×÷ÏȽøµ¥Î»£¬±»ÇøÎ¯¡¢ÇøÕþ¸®ÃüÃûΪÈâʳ¼Ó¹¤×¨Òµ´å¡£ ¡¡¡¡ÏÂË®ºÓ´åÑø¼¦´ó»§ÓÚÀ´ÎÄ£¬ÊÇÊÐÑø¼¦Ð­»áÀíʳ¤¡£1987Ä꣬ÓÚÀ´ÎÄºÍÆÞ×Óº«¼ÌÁᣬÔÚÒ»ÎÞ×ʽð¶þÎÞ¼¼ÊõµÄÇé¿öÏ£¬½èÇ®ÉÏÁËÑø¼¦ÏîÄ¿£¬ÔÚʵ¼ùÖÐÃþË÷×ܽᾭÑé½Ìѵ£¬¸ÒÏë¸Ò¸É¡£1989ÄêÆð£¬ÓÉ´¿Ñøµ°¼¦Ïòµ°¼¦£¬ÖÖ¼¦ºÍ·õ»¯·¢Õ¹£¬³ÉΪԶ½üÎÅÃûµÄÑø¼¦´ó»§£¬¹Ì¶¨×ʲú´ïµ½60¶àÍòÔª¡£ºóÀ´ËûÓÖͶ×Ê10¶àÍòÔª£¬Õ÷µØ3Ķ¶à£¬½¨ÆðÁËÓµÓÐ30¼ä¼¦ÉáµÄÖÖ¼¦³¡¡£ÔÚ¾­ÓªÉÏ£¬Ëû×¢ÖØ¡°ÃûÅÆ¡±Ð§Ò棬·²Êǹº½øµÄÖÖ¼¦ÖÖµ°£¬¶¼ÊÇÓйز¿ÃÅÍÆ¼öµÄÓÅÁ¼Æ·ÖÖ¡£ËûµÄ7̨·õ»¯ÏäÖçÒ¹²»Í££¬·õ»¯µÄС¼¦¹©²»Ó¦Çó¡£¼ÃÄÏ¡¢×Ͳ©¡¢Ì©°²µÈµØµÄ10¶à¸öÏØÊеÄÓû§£¬·×·×ÓëËûÇ©¶©¹©»õЭÒé¡£ ¡¡¡¡Ëæ×ž­¼ÃµÄ·¢Õ¹ºÍÈËÃñÉú»îˮƽµÄÌá¸ß£¬ÏÂË®ºÓ´åС³ÇÕò½¨ÉèҲѸÃÍ·¢Õ¹¡£Ä¿Ç°ÔÚÀ³Ã÷·Á½²àÒѽ¨ÆðÐÂÓ±±ðÖµĶþÖÁÈý²ãÑØ½ÖÂ¥½ü°Ù»§£¬²¢½¨³ÉÁ˹æÄ£½Ï´óµÄÉÌó×ÛºÏÐ¡Çø¡¢Èâʳ¼Ó¹¤Ð¡ÇøºÍÈâÖÆÆ·ÏúÊÛÖÐÐÄ¡£»¹ÔÚ´å¶«½¨ÆðÁËСÐÍÓÎÀÖÔ°¡£1996Äê¸Ã´å±»É½¶«Ê¡½¨ÉèίԱ»áÃüÃûΪ¡°´åÕò½¨ÉèÃ÷ÐǴ塱¡£ÏÂË®ºÓÈËÔÚÖ¸»Â·ÉÏ´ó²½Âõ½ø£¬ÏàÐŲ»¾ÃµÄ½«À´£¬ÏÂË®ºÓ´å»á±äµÃ¸ü¸»Ô£¸üÃÀÀö¡£¡¡¡¡[¸ÐÐ»ÍøÓÑ"bora18T"·ÖÏí´ËÄÚÈÝ¡£]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上水河村

¡¡¡¡ÉÏË®ºÓ´åÁ¥ÊôÀ³³ÇÇø¿ÚÕò£¬Î»ÓÚÀ³³ÇÒÔ±±16¹«Àï´¦¡£ÄÏ¿¿¿ÚÕò£¬±±°ø½ðţɽ£¬Î÷ÁÚ¿ÚÕò»ã½ð¹«Ë¾£¬¶«ÓëȪͷ´åÏàÁÚ¡£È«´åÓиûµØ1100Ķ£¬287»§£¬873¿ÚÈË¡£ ¡¡¡¡ÉÏË®ºÓ´å£¬Ô­ÃûͨÏʹ壬ʼ½¨ÓÚËγ¯ÉÜÊ¥Äê¼ä£¬ÏÈÓÐÉ£¡¢¶­¡¢³Ì¡¢³Â¼¸»§£¬Ç¨À´´ËµØ¡£Òò¾ÓСºÓÉÏÓΣ¬¹Ê¸ÄÃûΪÉÏË®ºÓ´å¡£Æäºó£¬ÂÀ¡¢Îâ¡¢±Ï¡¢»Æ¡¢º«¡¢Îº¡¢¸ßµÈÐÕÊÏÒ²Ïà¼ÌǨ´Ë¡£ ¡¡¡¡¾Ý¿µÎõ¡¶À³ÎßÏØÖ¾¡·¼ÇÔØ¡°´¹Ñô±£•ÉÏË®ºÓ´å¡±¡£¿¹ÈÕÕ½ÕùʱÆÚ£¬¸Ã´åÁ¥Êô¸ÛÀïÇø¡£½¨¹úºó£¬¹éÊô¶þÇø£¨¿ÚÕò£©¡£1958Ä꣬¸Ã´å¹é¿ÚÕò¹«É磬Á¥Êô¹ØÏµÎ´±ä£¬ÏÖÔÚÁ¥Êô¿ÚÕò¡£ ¡¡¡¡ÉÏË®ºÓ´åΪ¶àÐմ壬¸ß¡¢ÂÀ¡¢º«¡¢Îº¡¢ÕÔ¡¢Îâ¡¢±Ï¡¢»ÆÈ˿ھӶࡣÁíÓдޡ¢Áõ¡¢Âí¡¢¹ù¡¢ÎµÈÐÕÊÏ£¬¹²ÓÐ14¸öÐÕÊÏ×é³ÉÁËÏÖÔÚµÄÉÏË®ºÓ´å¡£ ¡¡¡¡ÉÏË®ºÓ´åÀúÊ·ÓÆ¾Ã£¬ÓÐÐí¶àÈËÎľ°¹Û¡£´åÎ÷Äϵġ°Ð˹úË¡±£¬´å¶«Äϵġ°¼Ð¹ÈÇÅ¡±£¬¶¼ÊǵäÐ͵ĹŴú½¨Öþ¡£´å±±µÄ¡°Ë®ºÓȪ¡±¡¢¡°²¨¶÷Ȫ¡±£¬´åÎ÷µÄ¡°ÔÂÑÀÍ塱£¬ÓÐÐí¶àÃÀÀöµÄ´«Ëµ¡£¡°Ë®ºÓȪ¡±ºÍ¡°ÑýȪ¡±ÊÇÐγÉË®ºÓµÄÖ÷ÒªÔ´Í·¡£ ¡¡¡¡ÉÏË®ºÓ´åÓÐ׏âÈٵĸïÃüÀúÊ·¡£¿¹ÈÕÕ½ÕùʱÆÚ£¬¸Ã´åÂÅÔâÈÕ±¾¹í×ÓµÄɧÈÅÆÆ»µ£¬Ã¿·êɨµ´£¬¹í×Óºº0ÉÕɱÇÀÂÓ£¬ÎÞ¶ñ²»×÷£¬ÅªµÃ¼¦È®²»Äþ£¬ÈËÐĻ̻̣¬°ÙÐÕÉú»î¿à²»¿°ÑÔ¡£ÓּӿɶñµÄαÕŲ¿¶Óפ¸Ã´åʱ£¬ÖþÕ¯ÔúÓª£¬30¶àĶºÃµØ±ä³ÉÁËÕŲ¿¶ÓµÄÓªÅÌ¡£ÎªÁËÖþÕ¯£¬Ëû°Ñ¸Ã´å¼°½ü´åµÄ´óСÊ÷ľ¿³·¥´ù¾¡£¬ÔæÊ÷Ò»¿ÃδÁô£¬¸Ã´å±»ÔâÌ£µÃ°Ù¿×ǧ´¯£¬´åÃñ¶ÔÈÕαºÞÖ®Èë¹Ç¡£ËØÓжԵж·Õù¹âÈÙ´«Í³µÄ´åÃñ£¬²»¿°Êܹí×Ó¡¢ºº0-£¬·ÜÓ¸ïÃü£¬ÕÔ×ÚÔÀ¡£µÈÈÈѪÇàÄêµÚÒ»Åú²Î¾ü¿¹ÈÕ¡£½â·ÅÕ½ÕùʱÆÚ³·£¨Ô­ÃûÂÀ¼ÃºÍ£©¡¢ÕÔØüÏéµÈÓ»Ô¾²Î¾ü²ÎÕ½¡£¸ïÃüȺÖÚÔò×ÔԸ֧ǰ£¬Ì§µ£¼Ü±¼¸°Ç°Ïß¡£¸ß»¯Ãñ¡¢º«ÓñºÓ¡¢ÓÚÀ´Æ½3È˹âÈÙÎþÉü£¬ÂÀ¼ÃµÂÔÚÕ½¶·ÖиºÉË£¬ÆÀΪÈýµÈ¼×¼¶ÈÙ¾ü¡£ÔÚ¼¤ÁҵĶԵÐÕ½¶·ÖУ¬µ³Ö§²¿Êé¼ÇÎâάºÓ¡¢ÇøÎ乤¶Ó¸É²¿±ÏÒµÏȺÍ4Ãû´åÃñÒ²²ÒÔâ-·´¶¯ÅÉ¡¢»¹ÏçÍÅɱº¦¡£ ¡¡¡¡½¨¹úºó£¬¸Ã´å´åÃñΪ»Ö¸´Éú²ú£¬Ê×ÏÈץסÐËÐÞË®ÀûÕâÒ»¹Ø¼ü¡£1952ÄêÔÚ´å¶«±±Ë®ºÓµÄÉÏÓΣ¬ÐÞ½¨Ê¯°Ó1×ù£¬À¹ºÓÐîË®¡£¸Ã°Ó½¨³Éºó£¬Ê¹´åÄÏ´åÎ÷½ü°ÙĶÌï±ä³ÉË®½½Ìï¡£1955ÄêÖÁ1956Äê¸Ã´å×ßÉÏÁ˺Ï×÷»¯µÄµÀ·£¬³ÉÁ¢¡°ÎåÒ»É硱¡£1958Äê³ÉÁ¢ÁËÈËÃñ¹«É磬1964ÄêÔÚÌ©°²µØÎ¯ËÄÇ幤×÷µÄ×éµÄ´øÁìÏ£¬ÔÚ´åÎ÷±±Ö£¼ÒÁÖ´ò´ó¿Ú¾®1ÑÛ£¬ÐÞÆð200¶àÃ׵ġ°¶«·çÑïˮվ¡±¡£Í¬Ê±£¬3¹«ÀﳤµÄ¸ßѹÏß·½øÁ˴壬4×ù±äµçÊҰεضøÆð£¬Å䱸ÁË4̨±äѹÆ÷£¬µçÁ¦É豸ȫ²¿ÅäÌ×£¬¼Ò¼ÒÓÃÉÏµçµÆ£¬»§»§°²ÉÏÁ˹㲥À®°È£¬ÊµÏÖÁ˵çÆ÷»¯¡£ ¡¡¡¡ÎªÁ˳ä·ÖÀûÓõØÏÂË®×ÊÔ´£¬Ò»Äê¶àÀ´£¬ÉÏË®ºÓ´å£¬ÏȺó´òÉî¾®3ÑÛ£¬½«È«´åµÄÅ©ÌïÉî·­ÕûƽÁËÒ»±é£¬ÐÞºÃÁ˹à¸ÈÇþµÀºÍÉú²ú·¡£1990Ä꣬ÓÖÔÚ´å¶«´òÉî¾®1ÑÛ£¬ÂñÉèµØ¹ÜµÀ400Ã×£¬²¢È«²¿ÅäÌס£ÖÁ´Ë£¬È«´å¿É¸ûµØÈ«²¿±ä³ÉÁËË®½½Ìï¡£Ö»Ðè5-7Ì죬ËùÓÐÅ©Ìï¾ÍÆÕ½½Ò»±é£¬³¹µ×¸Ä±äÁËÀú´ú¿¿Ìì³Ô·¹µÄÀúÊ·¡£Í¬Ä꣬ÕòÕþ¸®Ôڸôå´òÉî¾®lÑÛ¡¢ÐÞÐîË®³Ø1×ù¡¢ÆÌÉèµØÏÂË®¹ÜµÀ½ü5¹«ÀÈÃÕòÕþ¸®»ú¹ØÍÅÌ塢ѧУ¡¢ÆóÊÂÒµµ¥Î»£¬ÒÔ¼°¿ÚÕòËĽ֣¬ÕÔ¼Ò´å¡¢´¹Ñô´å¡¢¹Å³Ç´å¡¢Ò±×¯µÈ´åÈ«²¿ÓÃÉÏÁË×ÔÀ´Ë®¡£ ¡¡¡¡½¨¹úºó£¬¸Ã´åÐ˰ì½ÌÓýÈÈÇé¿Õǰ¸ßÕÇ¡£1950Ä꣬¸Ã´åµÚÒ»ËùСѧ½¨Á¢£¬ÂÀ¼ÃµÂΪÊ×ÈνÌʦ¡£1953Ä꣬½¨Á¢ÄÜÈÝÄÉ150¸öѧÉúµÄÍêС¡£1967Ä꣬ÓÖн¨Õ¼µØ4ͶàµÄÁªÖÐ1´¦£¬ÎªÅàÓýÓ¢²Åµì¶¨ÁË»ù´¡¡£×Ô1977Äê»Ö¸´¸ß¿¼ÒÔÀ´£¬¸Ã´å¾ÍΪ¸÷´óÖÐרѧУÊäËͳö47Ãû´óѧÉú£¬38ÃûÖÐרÉú¡£¸ßÇìÉê¡¢¸ßÔÆÁú´óѧ±ÏÒµºó£¬Óɹú¼ÒÑ¡ÅÉ£¬·Ö±ð¸°ÃÀ¹ú¡¢ÐÂ¼ÓÆÂ½øÐÐÉîÔì¡£ÂÀÒËÌÎÌì½ò´óѧ±ÏÒµºó£¬´ÓÊÂÈÝÆ÷ѹÁ¦Ñо¿¹¤×÷¡£ ¡¡¡¡2001Ä꣬³ï½¨µÄ¸Ö½îË®Äà´óÇÅ£¬ÒÑÔڸôåÖÐÑëÂä³É¡£¼«´óµÄ·½±ãÁËȺÖÚ£¬´åÃñ³ÆÆäΪ¡°Á¬ÐÄÇÅ¡±¡£¸Ä¸ï¿ª·ÅÒÔÀ´£¬¸Ã´å³öÏÖÁ˲»ÉÙСÓÐÃûÆøµÄÄÜÈË¡¢ÆóÒµ¼Ò¡£¿ÚÕò»ã½ð¹«Ë¾¶­Ê¸±×ܾ­ÀíÕÔÕñ¶«£¬¼æ¡°³µÇų§¡±³§³¤¡£ËûËù¾­ÓªµÄ½Î³µ£¬Ã¿ÄêÊÕÈë1 2ÒÚÔª£¬1995Äê»ñ¡°À³³ÇÇøÏçÕòÆóÒµ¼Ò¡±³ÆºÅ¡£ÓÉ´åί×éÖ¯½¨Öþ¶Ó³ÐÀ¿¹¤³Ì£¬¼Ì¶øÔÚ´åÖаìÆðÁË¡°¶«Éý»úеÅä¼þ³§¡±¡£ÕÔÕñÔÀͶ×ÊÎå¡¢ÁùÊ®ÍòÔª£¬½¨ÆðÁË»úÐµÖÆÔì¼Ó¹¤³§¡£ ¡¡¡¡¼¦ÖíËÇÑøÒµÒ²Ñ¸ËÙ·¢Õ¹ÆðÀ´£¬Ê®¼¸¼ÒÑøÖ³×¨Òµ»§Òѳõ¾ß¹æÄ££¬ËûÃǾ­¼ÃÐ§Òæ¶¼Ê®·Ö¿É¹Û¡£Å©ÃñÈÕÒæ¸»Ô£ÆðÀ´£¬ÏÖÔÚÈ«´å¼Ò¼Ò¶¼°²×°Á˵绰£¬½ø¿Ú²ÊÉ«µçÊÓ»úÒѽøÈëÁË 70%µÄÅ©»§£¬45%µÄ´åÃñÒѹºÖÃÁËVCD»úÒôÏ䣬¸öÈ˹ºÆû³µ5Á¾£¬ÍÏÀ­»ú¡¢Å©ÓÃÈýÂÖ³µ60¶àÁ¾£¬40%µÄ´åÃñ¶¼ÆïÉÏÁËĦÍгµ¡£È«´å´åÃñÒÔոеľ«ÉñÃæÃ²²½ÈëÁËС¿µ¡£ ¡¡¡¡Î´À´µÄÉÏË®ºÓ´å½«¸ü¼Ó»Ô»Í¡£¡¡¡¡[¸ÐÐ»ÍøÓÑ"Á¼³½ÃÀ¾°"·ÖÏí´ËÄÚÈÝ¡£]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太平村

  太平村隶属莱城区口镇,位于莱城西北15公里处。东邻口镇西街村;西靠汇河,与羊里镇大增村隔河相望;北接官水河村;村南属长埠岭地带,与冶庄村、陶南村、雪陈村、张家洼镇港里村、张高庄村土地相连。有耕地3200亩,856户,2576口人。   《张氏族谱》载:“惟推北宋宣和年间山西太原知府张亨为始祖至如是已四十二年矣”,及访张亨坟冢墓碑,又据莱芜县志载,始建村于北宋宣和年间。以后李、刘、韩、赵、毛、孙、狄、亓、程等姓氏迁入,子孙繁衍不息,李姓人口居多。因村旁有大沙湾,曾名沙湾庄。因遭受匪患、水患侵袭,明朝前叶改为太平庄,喻“渴求世道太平,人民福康”之意。   太平村由太平庄和陶庄两个自然村组成。战争年代,陶庄曾改名大兴庄,后仍复原名。陶姓家族于清朝道光年间由陶镇迁入现址,村内另有王、郝、霍、马等姓氏。两村人民上下呼应(陶庄地势高,称为上庄,太平庄地势低,称为下庄),唇齿相依。太平村历来属口镇管辖。   太平村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姚口路从村后贴身而过,车辆穿流如梭,招手即乘,去淄博,到泰安,北上济南,南下新汶或更远。   太平村土地宽满,粮食富足。从北端的赵家林林地(姚口路北)至南端的彭家林地有3500米长。彭家林地土势好,适于庄稼生长,流传着“待要吃饱饭,围着彭家林转”的美誉。太平村有丰富的文物遗风,但由于岁月的剥蚀,各种“运动”的破坏,基本消失或“古为今用”。张家胡同南口东西各有一只形态威武的石狮子,与张亨的功名及尸骨一并安放,此处被称为狮子口。村民常聚于此,或议事或闲谈,儿童狮前狮后,爬上爬下,石狮脊被磨光滑,此石狮毁于“文革”中。   太平村有许多美丽的传说,也有着不少沧桑经历。1927年,土匪刘黑七(刘桂堂)率匪来村抢劫,抢粮抢物后又抓走人质20余名,其中一人被杀。为赎回亲人,太平村人卖出大片土地。1945年汇河决口,洪水泛滥,冲毁房屋几百间(狮子口以西)。1984年大雨,南石桥被麦穰堵塞,屋内进水30多户,倒塌房近百间,镇政府和村委物资支援,组织抗险救灾。   历史也不断造就辉煌。以前,南石桥村南至石坝子修筑一条石条路,长约300米,宽约2米。1937年,李英选、张乐征、刘宗思、刘善书主持,将汇河堤(那时很小)东移并大修,底宽8米,封顶4米,高2.5米,全长约2500米,用土37000多方,以后又多次加固。1957年,毛振祥、李洪俭规划并主持,重修家西桥至汇河一段长约400米的大堤,用土6000多方。上世纪70年代,李粹一、李化唐、陶宗升带领全村人民,唱着时代的最强音“改天换地,敢教日月换新天。”有打油诗为证:“扬水站,地下管,机井抽,渡槽灌,蒜园以北不用愁,开开闸门浇一片。村南坝,汇河垫,大口井水灌庄园。南沟深,堰墩旱,深翻整平变新颜。”2001年年轻的村委班子上任,修建陈家林至东南岭地下管道一条,长1000米。村领导李伟之、陶建斌多次联系,得到外省支援,他们无偿投资50余万元,并严格监督验收,在长埠岭上架设了五纵一横的高压线3800米,为黄淮海开发区、为太平村作出了贡献。   太平村向来重视工副业生产,60年代,在李家林栽植果树,建成一片80亩的苹果园。70年代,成立科技队、林业队、农机队、酒厂。1971年,由陶文祥、李爵一主持,在牛头地建小砖窑两座,第二年新建地下轮窑,砖的抗压程度仅次于关帝庙砖。所生产的砖主要由县调拨,主要用于城市和工厂建设。1985年开始,陶宗升任书记,建面粉厂、“212”汽车改装厂、肉食加工厂、水泥预制厂、贸易货栈、地上大轮窑。陶元祥、赵法利任正副厂长,建口镇离合器厂。聘请李来之、狄西庆、陶振爱等为技师,冶炼、铸造、镟床、磨床一条线,实行先进的工厂化管理。后来又三次扩建,规模发展很快,主导产品由原来的拖拉机配件离合器、刹车片转为轿车的刹车盘,再转为精密度要求极高的建筑用管件弯头若干种,销往国外。   1992年后,个体企业春笋般发展。李洪山是最早的运输户,购置汽车三部搞运营。陶建文、陶慎祥、-东等相继建工厂。   太平庄有四多:一是教师多,现仅在职教师近40人。二是缝鞋匠多,这门手艺源于刘黑七抢劫后,以此谋生。1970年后,李洪祚、韩廷武、张乐山作为村副业在莱城修鞋数年。三是织布的多,陶姓家族于清末掌握这门手艺,织布卖布,最远的到过天津。四是下东北的多,定居在黑龙江、吉林、辽宁,计千人以上,以致春节前收到汇款多。还有四早:即最早成为养鸡村;最早成为拖拉机村;最早买汽车(1982年);最早搞新村规划。   太平村人有坚强的斗争精神。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同驻吐丝口的日伪军巧妙周旋,骚扰袭击,李洪昌、韩文元、刘英选成为敌人的眼中钉。莱芜战役中,成为烈士,长眠于太平村烈士林。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清末至今,人才辈出。李秉炎、李九龄、刘文秀、毛延才是有名的秀才,后者曾留下许多传说。  刘善掌,外号刘葫芦,可以赤手空拳用两个大碌碡将井口棚住。李运吉,用木轮车推600多斤重到博山关顶子不用人拉,人送外号“李晕子”。刘元因,黄埔军校学员。韩敬宗,1960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民兵代表大会,在北京怀仁堂受到毛泽东、-、-、宋庆龄、-及十大元帅接见,被授予半自动步枪一支。居住在台湾或国外者有数人,如赵以炎、李传吉、刘观成。文化才子为数不少,如民国初期,李学珠,办莱芜第十八处学校,起名“艺学”,校址在李家祠堂:李洪文,爱好文学,参加过莱芜梆子《送猪记》的创作和修改。陶恩祥,医学博士后、,李海龙、孟淑美夫妇均获博士学位。张涛、刘维升、张作森均为研究生。县团级干部10人以上,他们都有一颗赤子之心。省长刘振华虽居异地,但仍怀念故乡,关心故乡的建设与发展。太平村的子孙后代,一定能谱写出更美的篇章。  

枣园村

  枣园村隶属莱城区口镇,坐落于枣园岭上,位于莱城北15公里处。东邻上水河,西邻山口村,南邻下水河,北与青石桥为邻。土地1375亩,326户,986口人。   据村碑载:“枣园村于明朝中叶建村”,无其它资料记载,详尽的建村年代无考。从观音庙存“石狮”所载,“景泰二年”字样,当推至明初或明朝以前。全村张、韩、邱、姜、罗、吕、李、董、宋、郑、赵、朱、魏、万、王、何、常17个姓氏。其中张氏家族人口最多。   枣园村,解放前曾属山口区、二区(口镇);解放后属口镇区、口镇公社。后为办事处、镇隶属关系未变。   该村中间有一东西大街为正街。从村委、村西进街各三分之一处,有2口老井:东井居街北,名曰“老井”,年代久远,井口石壁上被井绳砺出深浅不一的21道痕印,深者5厘米有余。西井居街南,其名“懒水井”,但井水不懒,水质清澈甘甜。井碑载,此井挖于“嘉庆二年”,井口为两块厚大的石灰岩盖石,每块盖石上各有两半圆缺口,两石拼在一起,形成两圆形的“双眼”。井口周壁上也被磨出十多道深达二、三厘米的圆滑的痕迹。两口老井的水母乳般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村人,使得这方土地上的人们繁衍生息,血脉相传。   枣园村风景秀美。村外四周,有远近闻名的四景:“南有月芽石,北有金鸡,东有文武两颗印,西有泛花泉。”村中有古树,多奇石。这块面积不大的土地,有丰厚的历史,神奇的传说,淳朴的民风,祖祖辈辈不屈不挠的精神。   村近东南,古代有龙王庙,筑于岩石自然形成的高台上。台高3米,数丈见方。四处清冽溪水环绕。现庙已坍塌,只剩四周半壁残垣。龙王庙在所有庙宇中建修年代最早,年代不详。   村的正东,先前有观音庙,是所有庙中规模最大的l处。大殿3间,为土木结构,用料黑砖青瓦。大殿屋体高大,气势恢宏,建筑精美。四梁八柱,高脊阔檐,雕栏画栋。屋脊为青色陶制装饰:中居“望天猴”,其两侧各为一溜十多个“哈巴狗”,两端是“张口兽”,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红漆门框写有黑字对联:“神坐莲台观四海,手掌如意定乾坤。”木雕棂窗,木门,前厦,两立木柱;柱基为精雕石礅,厦外三层台阶。殿内五尊大神:观音奶奶、眼光奶奶、送生娘娘……十多尊小神。辛亥革命时期,殿内神像全部被砸。庙院东、西、南各有院墙,且院的西侧有屋3间,供道士住用。南墙居中有精致的大门。两侧门框下各有一精雕细刻的石狮。门框下端置于狮身后部,两狮坐北朝南,头面相对,大概取“狮子把门”之意。   进大门2米处一照壁。出大门3米处有三拱桥,南北向。桥面石板铺就,中间纵铺石板,两则横铺石板,出桥洞东折向北还有一土地庙。桥的座落地并无长年的流水,也许先人处于对庙宇的衬托而设计的。总之它成为一处风景,每到夏天,白天与晚上,桥下与桥上,总少不了歇息纳凉的人们。1924年,观音庙的大殿成了村里的学堂,从这里培养一出了不少有名的人才。   “文革”初期,一为“破四旧,二为兴建新的校舍,大殿被拆。现在,庙宇大门外的石桥也不复存在。尽管庙宇原貌已无踪影,但珍存的大门框下的石狮子座前侧,清晰可见“景泰二年”之字迹,可知,观音庙建于明朝前期。   此村正西有关帝庙。庙为一间较平常的屋。庙内三尊神像:关老爷、关平、周仓。庙前一级台阶下有宽2米,长3米的石铺平台。庙宇有院无墙,庙南七、八米处有梢门,梢门朝南向马路。往西距梢门50米处有一照墙。   相传,枣园村有这样两个令人称奇的人物。一是“邱驮( duo)篓”。此人相貌比常人也没有特殊的地方,只是身个稍大些。他力大无比,饭量惊人。耕地,只要有个人给他掌犁,他自己拉足矣。一顿饭吃一、二斤干粮。饱食一顿,可一两天不吃,照样干活。有年腊月,他从外面回家来,饿了,到处找饭,在灶上的大锅内找着一笼扇豆渣窝窝头。随吃随拿,不多功夫吃光了,他的母亲抱柴做饭,攥好的窝窝头不见了。问他,说刚吃了。他母亲生气说:“还没蒸呢。”他恍然回味:“怪不得有点豆腥气”。一次,他去博山挑窑货,用枣木杠作扁担,粗棉绳作架绳。将瓷缸由大号到小号,以次套满,装了两套。假如用木轮车,一人推不了。店主对他打赌:若一气挑到关顶,(即青石关)缸钱就不收了。关顶离博山20多里,两人前走后跟,到距博山10多里的马棚,店主人知道输定了,钱未收,回去了。二是百年前,宋氏家族出过一个“飞毛腿”。此人是秀才宋京礼的后代。他体征特异,两脚心处各长一撮黑毛,行走,疾步如飞。大雁天上飞,他在地上与大雁同向跑,速度几乎一样。有年冬天,别人-,他去看热闹,不料输了几吊钱。没有分文,便推说解手,牌未散,他气喘吁吁回到屋里。事情不能相瞒了,便说:“博山的雪还真大哩”。从衣兜掏出几吊钱,还于人家。   抗日战争时期,枣园参加革命军队的有8人。2人牺牲,其他现已大多去世。他们为革命奋斗一生。穷苦子弟吕端庄,是枣园第一个参加八路军的人。1937年入伍,当时24岁。当兵两年多时间,未回家一次,其间只给家来过一封信,内容简短,要家中给其寄一双鞋,说是已一个多月没鞋穿。吕端庄性格刚烈,英勇善战,屡立战功,在同敌人的一次激战中壮烈牺牲,时年26岁,牺牲前为八路军某部班长。烈士张振谦,生前为我党地下工作者,1937年参加兴国乡抗日游击队,1938年加入0,并任兴国乡支部书记,发展200多名进步青年加入中国0。带领游击队同敌人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开辟壮大了我革0据地。1941年因汉0出卖被捕。为严守党的秘密,受尽酷刑,同年8月17日被日本宪兵队残害,牺牲时年仅23岁。1946年,邱传福、姜同法、邱效会、邱传明、韩玉林、罗明厚、张汉臣、赵玉祥为“大动参”第一批入伍者。1947年李文之、张立宪为“大动参”第二批入伍者。1950年,邱传福、罗明厚、邱效根等3人,参加“抗美援朝”,立功受奖。1955年,张振芳、郑维道为该村建国后的第一批“义务兵”。从30年代至今,枣园村有近90人参军。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中国的革命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   生于普通农民家庭的张庆祥,1991年l2月参军入伍,当时为驻四川沪州某部二连卫生员兼通讯员。在1994年除夕夜奉命查哨时,发现两歹徒劫持一出租车司机。为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同歹徒搏斗。使两名犯罪分子得到严惩,但他身上被歹徒用长刀砍致重伤8处,仅左脸就留下9厘米、11厘米、2厘米3道平行的刀伤。事发后,经沪州市人民医院奋力抢救,终于保住了他的生命。对他的行为,他所在的集团军党委为其记一等功,沪州市委、市政府授予他“见义勇为标兵”称号,沪州市还授予他“第二届沪州十大杰出青年”。《人民日报》、《四川日报》、《沪州日报》等数十家新闻单位报道了他的事迹。同时,家乡的报纸《莱芜日报》也作了他事迹的报道。   由莱城通往济南的古道从枣园村的西部南北横穿而过。相传这是一条“御大路”。此路几易其址,已至村的西侧,现为“242“省道。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枣园村屡遭劫,村人深受其害。   刘黑七掳掠枣园村。1934年农历2月12日,村民像往常一样去赶口镇集。镇公所的“博济寨”,已将口镇圩子的东西南北门及小东门全封闭,并告诉赶集的人们,“光棍”已到了西北山。人们立即回家带了干粮、衣物,往东北方向的山庄马家庄、铃龙石逃荒。太阳偏西时分,“光棍”的马队闯人枣园村,第二天,又开向东北方向。“光棍”驻扎时间虽短,但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将村里的粮物、钱财全部抢光。他们到处抓人,没逃走的妇女被掳去做饭。姜同顺的母亲在掳去的路上,不经意骂了一句自己年幼的闺女,被“光棍”举枪打死。没来得及逃走的青壮年,被掳去当驮夫、向导。宋可义等人,被带到了江苏后,借机得以逃脱。自此,枣园一贫如洗。民国初年,枣园村有102户人家,420口人,遭“光棍”洗劫后,讨饭的43户,占总数的40%,讨饭者130多人,占总人口的30%。在家不能安生下东北逃荒42户,近170口人。有4户断了香烟。   1941年7月7日,日本鬼子、张部队同时进驻枣园村,日本鬼子驻村南,据点在姜同明及附近人家的宅院。在姜同明院子西南角修了炮楼,八路军来偷袭达数次。因它易守难攻,死伤人数不少,没打下。年底,日本鬼子撤到口镇。张部队两个营驻村西,据点在李东之宅院及其附近10多户人家。强迫村中百姓修圩子“拉木寨”。圩子“木寨”中间修了二层石砌的岗楼。张部队抢粮、钱、物,搜刮民财,1942年2月12日张部队撤走。   1941年,初冬的一个夜晚,北来的八路军在山口岭、金鸡山埋伏,欲待至明晚突袭枣园、山口的张部队据点。目标暴露后,驻口镇的日本鬼子,用三辆汽车运兵至枣园村西南,会同驻枣园的张部队,阻击八路军。太阳偏西时分,战斗打响。张部队正面攻,鬼子迂回至村东,敌人手里有大炮、机枪等轻重武器,装备精良,八路军仅有步枪、手榴弹。战斗中,八路军团长孙洪涛,在山顶圩子墙内被敌人炸致重伤,仍坚守阵地指挥作战,后中弹壮烈牺牲。政府为纪念这位烈士,将“兴国乡”改为“洪涛乡”。   1946年腊月27日,时近年关,-驻枣园,村中各户房、院、大街小巷,村近农田,兵马满满当当。除老弱病残均外出逃荒,百姓过年所备酒、肉、干粮、蔬菜、糕点被一扫而光。第二年二月二日,驻枣园-兵同娘娘庙、青石桥的-兵一同南撤。   1947年2月21日,枣园村南,新四军全歼-一个团,即“枣园大捷”。   兵匪战乱,枣园不断雪上加霜。早年四邻八乡流传这样一句口头语:“枣园村要饭的穷,还没说上姜同明;枣园村光棍子够一打,还没加上姜同法”。这是过去枣园穷苦的真实写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典上的炮声震撼了这个苦难的村落,唤醒了这块沉睡的土地。   1954年春,村里成立了第一个互助组。1955年春,成立名为“五一”的初级社。1955年冬枣园村会同上水河、泉头成立高级社,名为“五一高级社”。1958年进人人民公社时期,“五一高级社”更名为上水河大队。1990年,上水河、枣园、泉头各有行政编制,经济统算。1992年冬,上水河行政村彻底分散,从此,枣园又自立为行政村。   1960年以后,枣园人就开始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实行田、路、渠综合治理.1963年建成高标准“三合一梯田”70亩,被泰安地区树为农田治理的样板,上级工作组进驻枣园村指导工作。70年代初,各生产队大搞水利建设,打大型机井3眼,修蓄水塘坝两座,拦水坝一座,扬水站6座,抽水机房6处,明暗渠数千米,扩大水浇面积,粮食不断增产。 70年代中期,将村庄以西岭地全部修成“大寨田”,总计350亩,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1994年前后打深井,5眼深井都不下200米,最深的达240多米,总配抽水电机功率167.5千瓦。对旧渠重修,并新修渠道,总长4450米。所有明、暗渠不渗不漏,形成“五纵三横”的灌溉网。扩大水浇面积350亩。全村所有农田变为水浇地,生产路四通八达,重整大街两条。   1998年,以莱明路建设为契机,利用资源优势,发展路边经济。村两委以“诚、信、实”为原则,提供优惠条件。吸引周边村镇商户,共引进外村商户26家。建成商业楼6200平方米;形成较大规模的路边商贸区。   2001年,村里大搞招商引资,经济开发。吸引市“电业局农场”、畜牧局“波尔黑山羊繁育中心”、市水保办“林木育苗基地”、大型养鸡场以及本村集餐饮、休闲、旅游为一体的“金鸡山美食园”落户“金鸡山开发区”,金鸡山飞来一群“金凤凰”。开发区的建设,安置大量剩余劳动力,村民在各厂打工的年总收入达120多万元。   1998年至今的经济开发,形成“三区一市场”。村西路边商贸区,铸造公司厂区,饮食服务区,金鸡山开发区,集贸市场。   1995年村两委成立了21人为代表的“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2000年至今连续三年聘请外地剧团为村民演出。   枣园人世代崇尚文明,重视教育。清朝年间,该村出过“七秀才八廪生”。   1924 年.村小成立,校址设在“观音庙”。先生刘泳宪,秀才,七龙湾人。黄建学、高等毕业,塔山人,据他当年的学生回忆,此人严格,口才好,讲课生动明白。周庆毕,原水沙岭人,后走上革命道路,成为革命烈士。1941年日本鬼子进村后,村小停办。1949年底续办,条件极简陋。教员罗宪法是学校的续办人,在没有一文报酬的情况下,义务教学两年多。到2002年8月份,因“合班并校”枣园村小并到“上水河”联小,原校园为“幼儿园”使用。   建国后到“文革”前,村里共出了两个大学生,5个中专生。韩继炎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1962年毕业于哈尔滨大学。韩玉怀为60年代大学生。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后,在国家汁划内正式录取的大学生20多人,这期间张守言为第一个大学生,其中一人考取博士,3人考取硕士研究生。第一个硕十研究生是张燕;第一个博士生是张进,现就读于美国的一所大学。张燕、张进为同胞姐弟。   在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的今天,朴实勤劳、聪明智慧的枣园人会把握机遇,迎接挑战,走向富裕文明的明天。  

赵家村

  赵家村隶属莱城区口镇,位于莱城北13公里,在口镇驻地,口镇街东北端。村东北是古城村,村北是泉头村,村西、南是东街村、南街村。现有住户539户,人口1693人,耕地1134亩。   口镇街历代分为东、西、南、北四个街,各为行政单位,赵家村历代属东街村的一部分,1951年从东街分出,成为独立行政村。当时是以流沟为界,流沟西为东街,其东为赵家村,南到颜林,当时有人口780口半,700余亩地。因赵姓系坐地户,故名赵家村。村中有赵、朱、刘、吕等姓。   建村年代久远,村北赵家老林过去有几棵古年的黄连老树,挖坟时发现有许多重穴(坟中坟),据出土的赵氏墓碑和出土的秦砖汉瓦考证:赵家村始建于周末,素传先有赵家庄,后有吐丝口(口镇)之说。口镇街明清时期属北乡垂杨保,民国初年取消乡保改为区,属二区,1945年称口镇区;1953年至1955年,口镇成为县直辖镇(镇辖口镇五个街(村))。1954年赵家村成立初级社;l956年进入高级农业社。1958年口镇改为乡;10月成立口镇人民公社,赵家村属口镇公社,赵家村为一连,1959年改为大队;1984年4月县改市后改革农村管理体制,撤销公社,设置口镇办事处:1985年10月,撤办事处建镇。隶属关系未变。   赵家村虽地处平原,但大部分地处小丘陵地带,水源缺乏,1970年村投资10万元,在古城河打大口井1眼,建渡槽、扬水站3处,增加水浇地面积550余亩,1989年投资10万元在东河边建直径10米的大口井l眼,又增加水浇地面积500余亩,现全村90%的土地实现了水利化,农业连年丰收。   赵家村地处闻名遐迩的吐丝口镇,地理条件优越,成为交通枢纽,莱明、姚口、口杓、口莱四条公路干线贯穿境内,交通方便,发展路边经济条件得天独厚。1997年以来,村投资120余万元在口镇北路、章莱路两侧兴建商品楼房22幢,面积达23000平方米,分别出售给外商和本村个体户,村里规定,对前来定居投资经商、办厂的外单位、个人,在批地基、地价、水电等方面给予优惠,在建房施工、子女上学、就业、就医等方面提供方便,并保护他们的利益。1994年以来,外来落户经商的达20余户60余口人,陶北村青年农民朱从胜兄弟俩,在村北侧的莱明路旁建起一幢二层楼房,搞起了电机维修、电器经营及机械加工,生意红红火火;从泰安迁来的冯新友,发挥一技之长,干起了汽车修理,在用户中享有盛誉。他们的收入少则二、三万,多者达七、八万元。本村村民在路旁进楼房经商的近40户,全村在路旁经商、维修、饮食、运输等近200户,占全村人口的40%,现全村靠工商发家,资产达10万元的有40余户,还有几家资产上百万。   赵家村工副业发展快,1984年建冰糕厂1处,1987年又投资60万元建起纸板厂1处,产品畅销全国各地,享有盛名。1988年又投资20余万元建起纸箱厂。为扩大生产规模,安排剩余劳动力,1999年又投资12万元建起石料厂1处。   赵家村文化教育、公益事业发展迅速。1953年后,赵家村借民宅办学招生一个班,由赵云芳、郑家宝两教师相继任教。1958年8月借民宅成立共产主义小学,由刘太武、刘太利任教。后于1960年兴建赵家村小学,“文革”期间“戴帽”办过初中班。直至1998年合并于口镇中心小学。1965年3月,在赵家村东门外的浴池(浴池修建后未用过)旧址内兴办口镇卫校,招收学员一个班,1967年停办。1998年投资12万元将原赵家村小学改建成设施齐全的幼儿园,被命名为“市级规范幼儿园”。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赵瑞培第一个考取本科大学,现为高级工程师。仅2001年,大专以上录取10人(本科7人),其中2人考入国家重点大学。刘太胜毕业于莱芜师范,历任市人大常委秘书、教科文卫委副主任、市文化局副局长、市科协副主席、市地震局局长等职。自幼酷爱书画艺术,受教于靳涛、黄墨林教授习研美术,擅长写意花鸟,尤以葡萄见长。系山东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直机关美术、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国画研究院副秘书长、高级画师;山东齐白石艺术研究理事、高级画师;莱芜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其传略和作品入编《山东书画家》(A卷特邀)、《中国书画艺术博览》、《中国人才辞典》等多部大型辞书。   自1990年以来,赵家村先后拓宽、硬化了村中路,并开通了村中南北路一条,长达250米,投资10万元,硬化了路面。新修的两条路段均安装了路灯。如今,勤劳智慧的赵家村人,在党的领导下,正以百倍的信心把赵家村建成社会主义小康村。  

林家庄村

  林家庄村隶属莱城区口镇,位于莱城北约17公里,口镇北8公里处。东与陈林村接壤,西为下毛家圈村,南为金牛山,北靠崮山,青陈公路从村南横贯东西而过。耕地502亩。137户人家,402口人。   据村人相传,在此建村最早的当是元代蔺姓人家,因此村名蔺家庄,后蔺姓逐渐失传,村名演变为林家庄。现在村东仍有大片土地称之为蔺家林子,即为建村之蔺姓家族的坟地。现在村中有王、张二姓氏,在1958年修建大冶水库时,曾有刘、吕二姓搬迁至此,但在水库建成后搬回。   由于村小人稀,以及传统上的关系,历史上关于林家庄的隶属也几经转换。据民国28年《续修莱芜县志》记载:“毛家乡,林家庄”;1941年至1945年8月,属莱北县山口区;1945年10月至1949年10月属口镇区;1950年5月至1956年为口镇区金山乡;1956年口镇镇撤销,并入港里区;1958年成立口镇人民公社后,属口镇公社;林家庄与附近的6个自然村合并成为毛家圈大队(驻下毛家圈村);1980年春,毛家圈大队分为6个独立行政村,自此,林家庄成为口镇办事处陈林管区的一个独立行政村。   抗日战争时期,为打击日本侵略者,村民曾组织抗日自卫团(团长李金山)。解放战争时期,著名的廖容标部队曾在此附近驻扎过,许多村民报名参军,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去斗争,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由于地质结构的特殊性,林家庄缺水,自古就有“干巴”林家庄之说。为解决村民的生活和生产用水问题,自1973年冬季至1974年春,历经半年时间,日上阵劳动力100余名,投入工时7500余个,动用土石3万多方建成小型水库l座。1983年春天,在公社及县水利局的支持下,村里打成机井l眼,用以解决村民的生活用水。1986年又投资1.5万余元,在村北建起蓄水池1座,形成了机井的配套工程。1996年,村里投资7万余元,对原有的水池进行整修。在这次整修中,全村村民踊跃捐款,时任莱芜电厂-的张兆福同志(林家庄村人)援助了价值2万余元的钢管。1997年底,全村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彻底改变了“干巴”林家庄的历史。   立足山区优势,林家庄在“山”字上作文章。1987年发展果园68亩;山羊存栏量目前已达550余只,1998年被莱城区援予“养羊专业村”的称号。去年又有18户新上了养鸡大棚,产业结构的变化给村民带来了实惠。   今天的林家庄人,正奋发进取,在自己的土地上,耕耘着幸福的生活。  

康陈村

  康陈村隶属莱城区口镇,位于莱城西北约17公里,口镇西南约7公里处。东与马陈村一湾相连,南与方下镇谢官庄相邻,西靠羊里镇代家庄、孟中荣两村。耕地1119亩,406户人家,1326口人。   据康氏族谱记载:“陈村康氏明永乐年间原自章邑明水镇迁来,太始祖,子固第四子望河者居莱邑为陈村。”因邻村以陈村取名,以村名村,冠以姓氏,即康陈村。立村后,亓、刁、石、苏、卢各姓陆续迁至,到1955年已达11姓之多,其中刘、谷、羊、马皆为独姓。该村村民平等相处,团结和睦。   康陈村几经历史变革,现隶属口镇管辖。   康陈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抗日战争时期,涌现出了康书云、康书生、康书成、康书义、康诵合、康在户、康同阶、亓庆福、康诵典、刁玉堂、万英林、卢天宝、康在正、康诵成、康在善、亓义连、康在甲等许多抗日英雄。他们有的参加八路军,有的参加地方武装,其中康书云、刁玉蔺、康在正在抗战中壮烈牺牲。康书云、康书生、康书成为同胞兄弟。康书云是因叛徒出卖于1942年在刘陈村被捕,后牺牲于日本鬼子监狱中,捕前任口镇二区区委书记。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时期又有7位革命烈士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康陈村村民为了永远记住这些先烈,1966年在支部书记康在秋的带领下,在村西主街北侧立起了高4米的革命烈士纪念碑,碑的正面朝南,上面写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大字,下面记着10位烈士的名字,碑文由老中医康在让书写。这些烈士的英名将永远铭刻在人民的心中,每逢大年除夕,全村村民都自发来到碑前向烈士献花圈,清明节前后更有不少学生为烈士扫墓。   1947年康陈村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1952年建立起互助组;1954年开始入社,第一个初级社是亓庆税、康在秋为首组建的“胜利社”,随后又出现了“前进社”、“利民社”;1956年成立高级社,分为3个生产队;1957年高级社由三个生产队变为6个生产队;1958年加入人民公社,当时分为两个连;1959年变为大队,下分6个生产队;1960年为12个生产队,直到1981年;1983年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率先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原生产队变为生产组,这一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从根本上解决了村民的吃饭问题,1989年按照党的方针政策成功实现了两田制,进一步解放了村民的手脚,使康陈村出现了以农为主全面发展的经济结构,大大加快了村民的致富步伐。   康陈村的土地呈扇形分布于村庄的南西两面,雪野灌渠能浇到村里的每1亩土地。近几年来随着经济作物的大面积种植及水库经营方式的改变,村民增强了对水的忧患意识,自筹资金挖井寻水,现如今几十眼机井遍布田间,一遇大旱2至3天就可普浇一遍,真正成为自来水、地下水都能用的双保险水浇田。夏秋两季成片的姜蒜茁壮成长,庄稼一片丰收景象,田间路平树齐,走在路上犹如走进了绿色长廊。构成这绿色走廊的每一棵参天白杨是由近70岁的康玉花老人亲手护养成长,因此她1999年被评为莱芜市唯一的全国优秀乡村护林员,事迹曾在《莱芜日报》头版报道。   建国以来,祖籍康陈村的在外工作人员有100多名,他们当中有副厅级以上干部4人、处级干部多人、科级干部多人。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几十人,这里边有大学教授、中学高级教师,还有其他战线上的高级技术人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万国明,退休前是中学高级教师,实验中学教导处副主任。退休5年来,用他那赤诚的爱无私地爱护着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鸟,2000年莱芜日报曾报道过他的事迹,被誉为大自然的卫士。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这个1300多人的村庄已有40多人获得大专以上学历,其中有5人已获得硕士学位,他们正积极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并且成为本部门、本单位的骨干。   康陈村的村民勤劳,经济意识很强,经商是他们的特长。早在六、七十年代康陈村做小买卖就远近闻名,这里的人们变着法子搞经营,当时周边各村流传这样一句顺口溜:“一进康陈村闻着一片香,不是油条味,就是豆腐香。”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富民政策,使这个村被压抑多年的致富愿望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他们在种好田的同时,放开胆子搞经营,先后出现了3次致富浪潮,即:80年代买卖兔毛,当时为了收兔毛每天有100多人奔走于黄河两岸各省,这个阶段持续了2至3年,它使康陈村村民第1次实实在在地得到了经商带来的实惠,同时也为莱芜外贸做出了贡献。90年代经营国债,是第二个浪潮,在莱城形成了康陈村国库券一条街,使该村三分之二的家庭成为万元户。进入21世纪,康陈村的人们把赚钱的目光投向国外,到外国打工挣洋钱已变成了他们的实际行动,现在东到日本,西进以色列、阿联酋,南去泰国、新加坡,北赴俄罗斯的人们已达40多人,并且正与日俱增,他们每月以400 -800美元的收入,实现着自己的致富梦。这3次浪潮使康陈村的人变富了,同时也变得更聪明了,村也变得更美了。人民的生活走向富裕,1993年率先安装了-接收站,家家户户看上了有线电视;现在有260多户安装了电话,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电话村。  

江水村

¡¡¡¡½­Ë®´åÁ¥ÊôÀ³³ÇÇø¿ÚÕò£¬Î»ÓÚÀ³³Ç±±21¹«À¿ÚÕò±±8¹«Àï´¦µÄÀÇɽ½ÅÏ£¬×ԹžÍÊÇÀ³ÎßͨÍùÕÂÇðµÄÖ÷Òª°¯¿ÚÖ®Ò»¡£±±ÁÚѩҰÕòѩҰ´å£¬¶¬Å¯´å£»¶«ÁÚ¿ÚÕò¿ñɽ´å£¬¹È¶Ñɽ´å£»ÄÏÁÚ¿ÚÕòÇàʯÇŴ壬ɽ¿Ú´å£»Î÷ÁÚÑòÀïÕò¶«Îº×¯´å¡¢¶«ÍÁÎݴ塣ȫ´åÓÉÄϽ­Ë®¡¢±±½­Ë®¡¢±±Áë×Ó¡¢ÄÏÁë×Ó¡¢ºÓ±±5¸ö×ÔÈ»´å×é³É¡£ÍÁµØ3500Ķ£¬×ÜÈË¿ÚΪ3303ÈË£¬ÊÇ¿ÚÕò±±²¿×î´óµÄ´åׯ֮һ¡£Ê·ÁϼÇÔØ£º½­Ë®´åÓÉÔ­5¸ö×ÔÈ»´å£¬ÓÚ1956Äê³ÉÁ¢¸ß¼¶ÉçʱºÏ²¢ÎªÒ»¸öÐÐÕþ´å¡ª¡ª½­Ë®´å¡£ ¡¡¡¡ÄϽ­Ë®£¬Î÷ÁÙÓ®ãëºÓ£¬¶«ÒÀ¿ñɽ£¬Ö§Ïß¹«Â·¾­ÆäÎ÷£¬µØ´¦ÇðÁ꣬¸ûµØ560Ķ£¬230»§£¬750ÈË¡£Ãñ¹ú¶þÊ®ËÄÄê¡¶ÐøÐÞÀ³ÎßÏØÖ¾¡·¼ÇÔØ£º¡°½¬Ë®Õò£¬ÄϽ¬Ë®¡±¡£¾Ý¡¶¸ßÊÏÆ×¡·¼ÇÔØ£¬Ã÷³õ¸ßÐÕ£¬Óɺӱ±ÔæÇ¿ÏØÇ¨´Ë½¨´å¡£ÒòÖ·ÔÚ½­Ë®¹µÄÏ£¬¹ÊÃûÄϽ­Ë®£¬Á¥ÊôÓÚ½­Ë®´åÃñίԱ»á¡£ ¡¡¡¡±±½­Ë®£¬Î÷ÁÙÓ®ãëºÓ£¬Ö§Ïß¹«Â·ÓÉ´åÖд©¹ý¡£µØ´¦ÇðÁ꣬¸ûµØ830Ķ£¬335»§£¬1060ÈË¡£Ç念Îõ¡¶À³ÎßÏØÖ¾¡·¼ÇÔØ£º¡°É½¿Ú±£•½¬Ë®¹µ¡±¡£¾ÝÔª³¯Ê¯±®¼ÇÔØ£¬½¨ÓÚÌÆ³¯£¬Òò´å±±É½¹µÓÐȪ£¬Ë®×Ô°×ÍÁÖÐÁ÷³ö£¬µ­°×È罬£¬¹ÊÃû½¬Ë®¹µ£¬ÒÔ¹µÃû´å£¬ºóÑÝ»¯Îª½­Ë®£¬ÒòÖØÃû£¬¸Ä³Æ±±½­Ë®£¬Á¥Êô½­Ë®´åÃñίԱ»á¡£ ¡¡¡¡±±Áë×Ó£¬±±½çѩҰÏ磬µØ´¦ÇðÁê¡£¸ûµØ154Ķ£¬50»§£¬150¿ÚÈË¡£ÇåÓºÕýÄê¼äÒòË®»¼£¬Óɱ±½­Ë®·ÖǨÖÁ´Ë½¨´å£¬ÒòÖ·ÔÚɽÁ룬¹ÊÃû±±Áë×Ó£¬Á¥Êô½­Ë®´åÃñίԱ»á¡£ ¡¡¡¡ÄÏÁë×Ó£¬Ó®ãëºÓ¶«°¶£¬Ã÷£¨Ë®£©À³£¨Îߣ©¹«Â·¾­Æä¼ä£¬µØ´¦ÇðÁ꣬¸ûµØ156Ķ£¬60»§£¬280ÈË¡£Ç念Îõ¡¶À³ÎßÏØÖ¾¡·¼ÇÔØ£º¡°É½¿Ú±£•ÄÏÁë×Ó¡£¡±¾ÝʯÐÕű®¼ÇÔØ£¬Ã÷³õʯÐÕÓɱ±½­Ë®Ç¨´Ë½¨´å£¬ÒòÖ·ÔÚ½­Ë®ÄÏÁ룬¹ÊÃûÄÏÁë×Ó¡£ºóʯÐÕËûǨ£¬ÈÔÑØÓÃÔ­´åÃû£¬Á¥ÊôÓÚ½­Ë®´åÃñίԱ»á¡£ ¡¡¡¡ºÓ±±£¬Ó®ãëºÓÎ÷°¶£¬Ã÷£¨Ë®£©À³£¨Îߣ©¹«Â·¾­ÆäÄÏ£¬µØ´¦ÇðÁ꣬¸ûµØ869Ķ£¬325»§£¬1008ÈË£¬Ê¢²ú»¨Éú¡£Ç念Îõ¡¶À³ÎßÏØÖ¾¡·¼ÇÔØ£º¡°É½¿Ú±£•ºÓ±±¡±¡£¾Ý¡¶ÎºÊÏÆ×¡·¼ÇÔØ£¬Ã÷ÍòÀúÄê¼äκÐÕÓÉɽ¿ÚǨ´Ë½¨´å£¬Òò¿¿ºÓÁÙ¹µ£¬ÔøÃûºÓ¹µ´å£¬Çå³õ¸Ä³ÆºÓ±±£¬Á¥ÊôÓÚ½­Ë®´åÃñίԱ»á¡£ ¡¡¡¡½­Ë®´å×Ô1956ÄêºÏ²¢ÎªÒ»¸ö´óÐÐÕþ´åÒÔÀ´£¬Àú¾­Îå½ì´åµ³Ö§²¿¡¢´åί»á£¬Á¥Êô¿ÚÕò¹«Éçɽ¿Ú¹ÜÇø£¬¿ÚÕòÇàɽ¹ÜÇø£¬ÊÇ¿ÚÕò±±²¿ÈË¿ÚÖÚ¶à¡¢Îï²ú·á¸»µÄ´åׯ֮һ¡£½­Ë®´åÈ˽ܵØÁ飬È˲ű²³ö¡£Çå´ú¹âÐ÷Äê¼ä£¬ºÓ±±Îº¿µÌµÃ¹±Éú£¬³¯Í¢ÎªÆäÁ¢ÅÆ·»£¬Ê÷Æì¸Ë£¬°²ÉÏÂíʯ£¬²¢ÖØÐÞÃÅÂ¥Óù´ÍÅÆØÒ¡°¾­Ã÷ÐÐÐÞ¡±£¬ÄÚØÒ¡°Æç±óÑÓÁ䡱¡£×æÜãÁ½Ïá¾ùÁ¢Æì¸Ë×ù£¨ÈÕ¿ÜÈëÇÖʱ¿³È¥Æì¸Ë£©¡£×æÜãÄÚÓС°Áú¡±Í·±®Ò»×ù¡£ÏÖ¾ùÎÞ´æ¡£ÔøÓÚÒæ¶¼È°Ñ§Ëù£¨Ï൱ÓÚ½ÌÓý¾Ö£©ÈÎÖ°¡£ ¡¡¡¡¿¹ÈÕÕ½ÕùºÍ½â·ÅÕ½ÕùʱÆÚ£¬Ó¿ÏÖ³öÐí¶à¸ïÃüÈËÊ¿£¬Èçκ´ºô³£¨ÎºÕñÒú£©Îº¼ÌÖÛ¡¢Àî¾µÔ¶¡¢Áõ»¯´å£¨ÁõÅà²Ó£©µÈ£»ÄÏϸɲ¿£ºÎºÕñ±¦¡¢ÎºÕñ·ç¡¢Îº¾°Ã÷¡¢ÂÀÑÓ¾Ù¡¢´Þ×ÚÔÀ¡¢ÎºÃ÷¡¢±Ïеµȡ£ ¡¡¡¡1886Äê³öÉúÓÚ½­Ë®ºÓ±±´åµÄκ´ºô³£¬Ãñ¹ú³õÄêÈÎÑ©Ò°Çø±£ÎÀÍÅÍų¤¡£1927Äê¼ÓÈËÖйú0£¬1928ÄêÈÎÑ©Ò°ÇøÇø³¤¡£1938Äê×éÖ¯ÕÂÀ³Öжӣ¬1940ÄêÈÎÕÂÀ³´ó¶Ó´ó¶Ó³¤¡£Æä¼äËû´Ó´åÖж¯Ô±Îº¼ÌÖÛ¡¢Îº¹ãçôµÈÊ®¼¸ÈË×ßÉϸïÃüµÀ·£¬¾ù¸°ÌÀµ¸»ð£¬×ö³ö¹±Ïס£ ¡¡¡¡¾Ý¡¶0À³Îßµ³Ê·¼ò±à¡·¼ÇÔØ£º1927Ä궬£¬¸ù¾ÝÌ©À³ÏØÎ¯Ö¸Ê¾£¬0Ô±ÂÀ¾´±¦µÈ3ÈË£¬Ð¯Ç¹Ò»Ö§ÔÒÁËÃñ¹úÕþ¸®½¬Ë®¹µË°ÎñËù£¬½â¹ÍËù³¤Áõ×ÓÀ¼¡£¡°0ÔÒ°Ù»õ¾è£¨Ë°ÎñËù£©µÄʼþÕð¶¯È«ÏØ¡£¡± ¡¡¡¡1943Ä꣬ɽ¶«×ݶӵÚËÄÂÃÎ乤¶Ó¶Ó³¤ÂÞ¿¡µ¥Ç¹Æ¥Âí³å³öÈÕα°üΧȦ£¬Éí¸º4´¦ÖØÉË£¬ÔÚ½­Ë®ºÓ±±´åÑøÉË¡£×¤Ñ©Ò°¾ÝµãµÄÈÕα¾ü³ö¶¯ÇÀÁ¸£¬Çé¿öÊ®·Ö½ô¼±£¬ÂÞ¶Ó³¤¼á³ÖËæ¶Ó×ªÒÆ£¬·¿¶«Îº´óÄï˵£º¡°º¢×Ó£¬ÄãÉËÕâÃ´ÖØ£¬²»ÄÜ×ß¡£½Ð°³¹ëÅ®ÊáÉÏ×룬°ç³ÉÄãϱ¸¾£¬Äãµ±ÎҵĶù×Ó°É£¬°³»íÉÏÕâÌõÀÏÃüÒ²Òª±£»¤Äã¡£¡±ºóÀ´£¬µØÏµ³Ô±ÑîÁû×Ó£¬°ÑÂÞ¶Ó³¤Ë͵½ÉÏ·¨É½µØ¶´ÀïÒþ±ÎÆðÀ´£¬ÂÞ¶Ó³¤²ÅÍÑÁËÏÕ¡£ ¡¡¡¡0Ó¢ÐÛ´Þѧè÷£¬ÓÚ1947ÄêÇïÔÚÕÂÀ³¹«Â·£¬ÂñÉèµØÀ×£¬Õ¨ËÀ-¾üÒ»Óª³¤£¬Á½Ê¿±ø£¬Õ½Âíһƥ£¬ÈÙÁ¢¡°Ãñ±øÒ»µÈ¹¦³¼¡±¡£ ¡¡¡¡½â·ÅÕ½ÕùʱÆÚ£¬È«´åȺÖÚ֧ԮǰÏߣ¬³ö¶¯µ£¼Ü20¸±£¬Ð¡ÍƳµ50Á¾£¬Ãñ¹¤258ÈË£¬´ÓÊÂÕ½µØÔËÊä»òµ±Ïòµ¼¡£ÓÐÐí¶àÓÅÐãµÄ¶ùÅ®Ï׳öÁ˱¦¹óµÄÉúÃü¡£ ¡¡¡¡½¨¹úºóÖÁ½ñ£¬ÀÛ¼ÆÓÐ130È˲μÓÈËÃñ½â·Å¾ü£¬ÔÚ¿¹ÃÀÔ®³¯£¬¿¹ÃÀÔ®Ô½£¬±£ÎÀ±ß½®ºÍº£·ÀµÄÕ½¶·ÖоùÓÐËûÃǵŦ¼¨¡£ ¡¡¡¡½¨¹úºó£¬Öð²½»Ö¸´ÁËÉú²ú£¬Íê³ÉÁËÍÁµØ¸Ä¸ïÈÎÎñ¡£×Ô1954ÄêũҵºÏ×÷»¯Ô˶¯ÖÁ1956Äê¸ß¼¶Éç³ÉÁ¢£¬5¸ö×ÔÈ»´åºÏ²¢ÎªÒ»¸öÐÐÕþ´å¡£ÂÀÑÓÐãÈε³Ö§²¿Êé¼Ç£¬ÎºÕñ´«¡¢½âͬµÂÈθ±Êé¼Ç¡£ ¡¡¡¡Å©ÒµºÏ×÷»¯ºó£¬½­Ë®´åÈËÔÚµ³Ö§²¿µÄÁ쵼ϣ¬ÖÎɽÖÎË®£¬Õ½Ê¤×ÔÈ»ÔÖº¦£¬Å©´åÉú²úºÍÉú»îÃæÃ²·¢ÉúÁ˼«´ó±ä»¯¡£Ê®Ò»½ìÈýÖÐÈ«»áºó£¬½­Ë®´åʵÐмÒÍ¥Áª²ú³Ð°üÔðÈÎÖÆ£¬Å©ÒµÉú²úÌõ¼þµÃµ½Á˸ÄÉÆ¡£1993ÄêÇ»Ö¸´Á˽­Ë®¼¯£¬¿ÍḚ́˷½ÔƼ¯£¬³µË®ÂíÁú£¬ÈÈÄÖ·Ç·²£¬³ÉΪ¿ÚÕòÒÔ±±½Ï´óµÄÉü¿ÚÊг¡¡£½­Ë®´å³¹µ×¸Ä±äÁËÆ¶ÇîÂäºóµÄÃæÃ²¡£ ¡¡¡¡×Ô1993ÄêÆð£¬Å©´å²úÒµ½á¹¹µ÷Õû£¬Ó¿ÏÖÁËÐí¶àÖ¸»»§£¬É½Áֳаü´ó»§£¬ÑøÖ³×¨ÒµºÍÁ¸Ê³¼Ó¹¤×¨Òµ»§£¬ÓÐЧµØÔöÇ¿Á˽­Ë®µÄ¾­¼Ã»îÁ¦¡£Ô­À³ÎßÊеçОֵ³Î¯¸±Êé¼Çκ´«çô£¬ÀëÐݺó´øÁìÈ«¼ÒͶ¾Þ×Ê¿ª·¢»Äɽ¡£2001Ä꣬κ´«çôÒÔ2ÍòÔªµÄÅÄÂô½ð¹ºÂòÁËÆÚÏÞ30ÄêµÄ1987Ķɽ³¡£¬Ò»¸öÔ¾ͿªÍ¨ÁË6»ªÀïµÄ½øÉ½ÓªÁÖ·¡£Æä´Î¼Üµç¡¢ÖÎË®£¬ÐÞË®¿âÒ»×ù£¬´òÁËÒ»ÑÛ60Ã×ÉîµÄË®¾®£¬½¨ÌÁ°ÓÁ½´¦£¬ÈÝË®Á¿´ï70Á¢·½¡£½¨ÁË3´¦»¤ÁÖ·¿£¬Í¶×Ê20ÍòÔª½¨ÆðÁËÒ»×ù×ۺϿƼ¼Â¥£¬Ò»Äê¶àÀ´£¬ÔÚɽÁºÉÏ·ÅÅÚÍÚѨ5000¸ö£¬È«²¿ÔÔÏÂÁ˸߼ÛÖµµÄ¾­¼ÃÊ÷¡£»ù±¾ÉÏÐγÉÁË¡°ËÄÔ°¡±£¨ÀæÔ°¡¢ÐÓÔ°¡¢°åÀõÔ°¡¢ÊÁ×ÓÔ°£©£¬Ò»¹µ£¨ºËÌÒ¹µ£©£¬¡°Ò»Â·£¨Ê¯Áñ·£©£¬±»ÓþΪ¡°ÊÀÍâÌÒÔ°¡±¡£ ¡¡¡¡Ã¿·ê¼¯ÈÕ£¬½­Ë®´åÁ¸Ê³ÊгµË®ÂíÁú£¬Êß²ËÊÐÈËÍ·Ôܶ¯£¬³ÉÒÂÊÐÎõÎõÈÁÈÁ£¬ÓÈÆäÉü¿ÚÊУ¬Ã¿·ê×ÐÖíÉÏÊжà´ï¶þ¡¢Èý°ÙÍ·£¬³ÉΪÖÜΧ¼¯ÊÐÉÏ×ÐÖí×î¶àµÄ¼¯ÊС£Ç°À´¹ºÂò×ÐÖíµÄÓб¾ÕòµÄÒ²ÓвèÒ¶¡¢Ñ©Ò°¡¢ÉÏÓΡ¢¼ûÂí¡¢ÕżÒÍÝÁÚÏçÕòµÄ£¬»¹ÓÐÕÂÇð£¬Ì©°²µÈÍâµØµÄ£¬Ã¿¼¯³É½»¶î²»ÏÂ10ÍòÔª¡£ ¡¡¡¡Êг¡´øÀ´¾­¼ÃÐË£¬ÓÐ50¶à»§ÔÚÊг¡¸½½üµØ´ø¸ÉÆðÁËÒûʳ¡¢ÐÞÀí¡¢½¨²ÄÅú·¢£¬Àí·¢¡¢ÉãÓ°£¬Ãæ·Û¼Ó¹¤µÈ·þÎñÐÐÒµ¡£ÂÀÎĹãÔÚ¼¯ÊаìÆðÁËÑÌ¡¢¾Æ¡¢ÌÇ¡¢²è¡¢¸âµãÅú·¢ÁãÊÛ²¿£®¾­Óªºì»ð£¬²¢×Ô³ï×ʽðÔÚ¼¯Êб±¶Ë¸ÇÆðÁ˸߱ê×¼µÄ¶þ²ãÂ¥¡£ ¡¡¡¡½­Ë®´åÃæ·Û¼Ó¹¤³§³§³¤Îº¹ãÒû£¬´ÓÒ»Ì¨Ä¥Ãæ»úÆð¼Ò£¬Í¨¹ýºÏÀí¾­Óª£¬ÊØÐÅ·þÎñ£¬ÏÖÒÑ·¢Õ¹ÎªÄê´´ÀûÈóÉÏÍòÔªµÄСÐÍÆóÒµ¡£Ëû±¾ÈËÒ²±»ÆÀΪ¡°Ö¸»ÄÜÊÖ¡±¡£ËûÖ¸»²»ÍüÖÚÏçÇ×£¬Ã¿Äê´º½Ú¶¼ÄóöÃæ·Û£¬×ʽð£¬ÎÞ³¥×ÊÖú±¾´åµÄ¹Â¹ÑÍ˲ÐÀÏÈË£¬Êܵ½Á˸÷¼¶Áìµ¼µÄ±íÕúʹåÃñµÄÔÞÓþ¡£ ¡¡¡¡½­Ë®´å¾³ÄÚ£¬ÓÐÒ»×ù´óÇŶ«Î÷¿çÓ®ãëºÓ£¬ÎªÃ÷£¨Ë®£©À³£¨Îߣ©¹«Â·´óÐÍÇÅ£¬ÒÔÄÏÁë×Ó´åÃüÃû¡£½¨ÓÚ1980Äê4Ô£¬Éϲ¿½á¹¹Îª¸Ö½î»ìÄýÍÁË«Çú¹°£»Ï²¿½á¹¹Îª¸Ö½î»ìÄýÍÁ¹à×¢×®¡£È«³¤147.6Ã×£¬5¿×£¬¿ç¾¶25Ã×£¬ÇÅÃæ¿í11Ã×£¬ÆäÖÐÁ½²à¸÷ÓÐlÃ×µÄÈËÐеÀ¡£ÔØÖØÆû-20¶Ö£¬¹Ò¡ª¡ª100¶Ö¡£ ¡¡¡¡½­Ë®´å±±ÐÂÐÞ´óÇÅÄϱ±¿ç»ãºÓ£¬Îª242Ê¡µÀÉϵĴóÐ͹«Â·ÇÅ¡£ÒÔ»ãºÓÃüÃû¡£È«²¿½á¹¹Îª¸Ö½î»ìÄýÍÁ¹à×¢¡£È«³¤180Ã×£¬9¿×£¬ÇÅÃæ¿í25Ã×£¬Ë«ÏòËijµµÀ¡£Á½²à¸÷ÓÐ3Ã×µÄÈËÐеÀ¡£ÇÅÏÂΪÀ³Îß·¢µç³§ÊäË®¹ÜµÀ¡£ ¡¡¡¡1973ÄêÇÔÚ´åÁ½Î¯µÄÁ쵼ϣ¬´åÃñ×Ô³ï×ʽð£¬×Ô²ÉʯÁÏ£¬Í¶¹¤ÉÏÍò¸ö£¬½¨ÆðÒ»×ù¸ß´ï19Ã׵ĴóÐÍÑïˮվ£¬À©´óË®½½µØÃæ»ý800¶àĶ¡£¡¡¡¡[¸ÐÐ»ÍøÓÑ"СÒÒ¸ç"·ÖÏí´ËÄÚÈÝ¡£]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下毛家圈村

¡¡¡¡ÏÂë¼ÒȦ´åÁ¥ÊôÀ³³ÇÇø¿ÚÕò£¬Î»ÓÚÀ³³ÇÒÔ±±18¹«À¿ÚÕò±±5¹«Àï´¦£¬µØ´¦ÇðÁë¡£±±ÎªÉÏë¼ÒȦ£¬¶«ÁÙÁÖ¼Òׯ£¬´åÎ÷ºÍ´åÄÏ¿¿Çà³Â¹«Â·¡£¸ûµØ656Ķ£¬531¿ÚÈË¡£180»§È˼ҡ£ ¡¡¡¡¾ÝëÊÏű®¼ÇÔØ£¬Ã÷³õëÐÕÓÉë¼ÒׯǨ´Ë½¨·¿ÐÞȦ£¬ÒÔÄÁÑòΪҵ£¬ÖÚ³ÆÃ«¼ÒȦ£¬¾Ã³É´åÃû£¬ºóÒòÖØÃû£¬¸Ã´å¾ÓÄÏ£¬¸Ä³ÆÏÂë¼ÒȦ¡£ ¡¡¡¡ÏÂë¼ÒȦ´å¹²ÓÐ9ÐÕ£ºÁõ¡¢º«¡¢³Â¡¢ÕÅ¡¢ØÁ¡¢Ëï¡¢Àî¡¢Íõ¡¢ËΣ¬ÒÔº«ÐÕÈ˿ھӶࡣ¸Ã´å´å·ç´¾ÆÓ£¬´åÃñºÍÄÀÏà´¦£¬ÖîÐÕÖ®¼äÓеĻ¥Í¨»éÒö¡£ ¡¡¡¡Ç念ÎõÄê¼äËùÐÞ¡¶À³ÎßÏØÖ¾¡·¼ÇÔØ£º¡°·½É½±£•ÏÂë¼ÒȦ¡±¡£½â·Åºó£¬Æä¹éÊô¶à´Î±ä¸ü£¬ÔøÁ¥ÊôÀ³Îß¶þÇø¡¢½ðɽÏ硢ѩҰÏçµÈ¹ÜϽ£¬½ñÊôÀ³³ÇÇø¿ÚÕò³ÂÁÖ¹ÜÇø¡£1980ÄêÆðΪ¶ÀÁ¢ÐÐÕþ´å£¬Ò»Ö±Á¥ÊôÓÚ¿ÚÕò¡£ ¡¡¡¡¾¡¹Ü´åÄÚÓÐÌõСºÓ£¬µ«Ð¡ºÓ³£ÄêÎÞË®£¬Ë®½½µØµÄÃæ»ýÒ²¼«ÎªÓÐÏÞ¡£ÓÉÓÚˮԴÌõ¼þµÄÏÞÖÆ£¬´åÃñµÄÉú²úºÍÉú»î¼«Îª²»·½±ã¡£½â¾öË®µÄÎÊÌâÊÇÀú½ì´åί¶¼ÒªÑо¿µÄÍ·µÈ´óÊ¡£2000Äê¾ö¶¨ÔÚ´åÄÏÆÂ´òÑÛÉî»ú¾®£¬¼Æ»®Ò»Ìá³ö¾ÍµÃµ½È«Ìå´åÃñµÄÈÈÁÒÔÞͬ£¬´åÃñÃÇ·×·×¾è¿î¡¢³öÁ¦£¬¾öÐÄÁËÈ´´åÃñÃÇǧ°ÙÄêÀ´½â¾öȱˮµÄÐÄÔ¸¡£È«´åÀÏÉÙÆëÐÄЭÁ¦£¬ÖÕÓÚ´ò³öÁËˮԴ½Ï·á¸»µÄÒ»ÑÛ»ú¾®£¬È«´åÈËÐóÒûË®µÄÎÊÌâ»ù±¾µÃµ½Á˽â¾ö£¬Í¬Ê±À©´óË®½½µØÃæ»ý½ü200Ķ£¬´ó´ó¸ÄÉÆÁË´åÃñµÄÉú»îºÍÉú²úµÄÌõ¼þ¡£²¿·Ö´åÃñ»¹¾Í´ËÖÖÉÏÁ˽ª¡¢ËâµÈ¾­¼Ã×÷ÎΪũҵ½á¹¹µÄµ÷Õû´òÏÂÁË»ù´¡¡£ ¡¡¡¡ÔÚµØÖʹ¹ÔìÉÏ£¬ÏÂë¼ÒȦ´å´¦ÔÚ½ðţɽÌú¿óÂöÖ®ÉÏ£¬Òò´ËÕâÀïµØÏ´¢´æÓзḻµÄÌú¿óʯ×ÊÔ´¡£ÓÉÓÚÖÖÖÖÔ­Òò£¬Ìú¿óÖÁ½ñÈÔ³Á˯µØÏ£¬Î´ÄÜ¿ª·¢¡£ÔÚ´å×ÓÎ÷ÄÏ£¬Óиö±ð´åÃñ¿ª²É¹ýÈ˳Ƽ¦ÎÑ×Ó¿óµÄ¿óʯ£¬ÔøÔÚ¿ó¿Ó·¢ÏÖÁË·Ï¾ÉµÄ¿óµÆ¡¢È˹ǵȣ¬¿É¼ûÕâÀïÔç¾ÍÓпª²ÉµÄÀúÊ·¡£ ¡¡¡¡ÏÂë¼ÒȦ´å¾¡¹ÜµØ´¦Æ«Æ§£¬×ÔÈ»Ìõ¼þ¶ñÁÓ£¬µ«´åÃñÈ´Ê®·ÖÖØÊÓÎÄ»¯½ÌÓý¡£ÔçÔÚ1927Äê×óÓÒ£¬±¾´åÁõ¡¢º«¡¢ÀîÈýÐÕÁªºÏÉÏë¼ÒȦ¡¢ÏÂë¼ÒȦ¡¢ÁÖ¼Òׯ3¸ö×ÔÈ»´å£¬½¨Á¢ÁËÈýÒæÐ¡Ñ§£¬Æ¸Á˽Ìʦ¸øÈ«´åµÄѧÉú´«ÊÚÐÂ˼Ïë¡¢ÐÂÎÄ»¯¡£µ±Ê±µÄ½ÌʦÓк«ñûË¡¡¢ÍõÑÓÖéµÈÈË£¬ËûÃÇÏòѧÉú½ÌÊÚ¹úÓï¡¢ËãÊõ¡¢ÀúÊ·¡¢µØÀí¡¢ÃÀÊõÖî¿Î³Ì¼°¸ïÃüÏÈÐÐÕßËïÖÐɽÏÈÉúµÄ¡¶ÒÅÖö¡·¡£µ±Ê±Ñ§Éú¶àʱ´ï20ÓàÈË£¬ÆäÖÐÅ®Éú¾ÍÖ»ÓÐ3ÈË£¬Ñ§ÖÆÉϷּס¢ÒÒ¡¢±û¡¢¶¡ËÄÄê¼¶¸´Ê½½Ìѧ¡£Ñ§Ð£ËäСȴÅàÓý³öÁËÐí¶àÓÅÐãÈ˲š£½â·Åºó£¬ÏÂë¼ÒȦ´å»ý¼«°ìѧ£¬¼Ì³ÐÏȱ²¿Ì¿àѧϰµÄ´«Í³£¬³É³¤ÆðÀ´Ðí¶àÓÅÐãÈ˲ţ¬×Ô1977Äê¸ß¿¼ÖƶȻָ´ºó£¬ÄêÄê¶¼Óп¼È¡¸÷ÀàѧУÕß¡£ÏÂë¼ÒȦ´åµÄ±ÏÒµÉú±é²¼¸÷µØ£¬ËûÃÇÔÚ¸÷×ԵŤ×÷¸ÚλÉÏ£¬Îª×æ¹úµÄ½¨ÉèÇڷܹ¤×÷¡£ ¡¡¡¡ÏÂë¼ÒȦ´åÊǽÏÔçµÄ¸ï0¾ÝµØ£¬ÓÐ׏âÈٵĸïÃü´«Í³¡£¿¹ÈÕÕ½ÕùʱÆÚ£¬¿¹ÈÕ¾ü¶ÓÁÈÈÝ±ê²¿ÔøÔڸôåÒÔ±±µÄÆÜÁúÍåפ·À¡£1939Äê9ÔÂ24ÈÕ£¬ÁȲ¿ÔÚÏÂë¼ÒȦ´åµÄ¶«±±ÔøÓëÈÕ¾ü¼¤Õ½Ò»ÖçÒ¹£¬´òËÀ´òÉËÈÕ¾ü¶àÃû£¬ÓÐÁ¦µØ´ò»÷ÁËÇÖÂÔÕßµÄÏùÕÅÆøÑ棬¹ÄÎèÁËÈËÃñµÄ¿¹ÈÕÇéÐ÷¡£ÀîÓ¢³¼ÔøÔÚ³¯ÏÊÕ½³¡Á¢¹¦Êܽ±¡£ ¡¡¡¡ÏÂë¼ÒȦ´åµÄÁõµÂÐùÒ»¼Ò£¬ÁîÈ˳ÆËÌ¡£ÁõµÂÐù£¬Ô­ÃûÁõÎĹ«(1912-1971)£¬×ÖµÂÐù£¬ÓÉɽ¿Ú¸ßС¿¼ÈëÏØÁ¢Ê¦·¶½²Ï°Ëù£¬1932Äê¼ÓÈËÖйú0£¬ÊÇÀ³Îß½ÏÔçµÄ¼¸Ãû0Ô±Ö®Ò»¡£½¨¹úǰºó£¬ËûÔÚµ³ºÍÕþ¸®µÄ¹¤×÷¸ÚλÉÏ£¬×ö³öÁ˹±Ïס£ËûµÄ×ÓŮҲÒÔÆäΪ°ñÑùŬÁ¦¹¤×÷¡£ÁõµÂÐùµÄÆÞ×Ó£¬88Ëê¸ßÁäµÄÀÏ0Ô±±ÏÏÈÒúÀÏ̫̫£¬ÊÇ1947ÄêÈëµ³µÄÀϵ³Ô±£¬¾¡¹ÜÄêÁä´óÁË£¬¿ÉÊÇËýʱ¿ÌÒÔ0Ô±µÄ±ê×¼ÑϸñÒªÇó×Ô¼º£¬ÈÈÐÄ´åÀïµÄ¹«ÒæÊÂÒµ¡£2000Äê´åÀï´ò¾®£¬ËýÓë×ÓÅ®´øÍ·¾è¿î3000Ôª£¬ÔÚËýµÄ´ø¶¯Ï£¬´åÃñÃÇ·×·×»ý¼«¾è¿î£¬ÓÉÓÚ×ʽð³ä×㣬»ú¾®ºÜ¿ì¾Í´òºÃÁË¡£2001Ä꣬ËýÓÖ½«¶ùŮТ¾´ËýµÄ6000¶àÔªÁ㻨ǮÄóöÀ´£¬½«´åÄڵĺӵ̼ӹÌ200ÓàÃ×£¬¼ÈÀûÓÚ·Àºé£¬ÓÖ±ãÓÚÈËÃÇÐÐ×ߣ¬Êܵ½´åÈ˵ijÆÔÞ¡£¶Ô´Ë£¬¡¶À³ÎßÈÕ±¨¡·Ôø×÷ÁËרÃű¨µÀ¡£ ¡¡¡¡ÏÂë¼ÒȦ´å£¬¹ýÈ¥ÔøÊÇ·ÅÄÁµÄ»ÄÎßÖ®µØ£¬ÏÖÈç½ñÏÂë¼ÒȦÈËÔÚµ³µÄ¸»ÃñÕþ²ßµÄÖ¸ÒýÏ£¬ÖÎɽÖÎË®£¬ÐÞ·¼ÜÇÅ£¬·¢Õ¹¶àÖÖ¾­¼Ã£¬Öð²½×ßÏòÐÒ¸£µÄС¿µÉú»î¡£¡¡¡¡[¸ÐÐ»ÍøÓÑ"µ´Æø»Ø³¦"·ÖÏí´ËÄÚÈÝ¡£]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小庄村

  小庄村隶属莱城区口镇,位于莱城西北17公里,口镇北4公里。北临青陈路,南为塔山村。地处丘陵,耕地960亩,198户,593口人。   小庄村居金牛山北麓,地形复杂,青石与砂石交替分布。其庄东南小部分坐于青石之上,大部分坐于砂石之上。村西有一条季节小河,西北有一座小型水库,小河之西零星分布小型铁矿,东南则可开采料石,状如豆腐,质地坚硬。旧式房屋全用方正石块垒砌,坚固耐久。   据小庄村碑记载:小庄,明朝万历年间张姓由口镇林家庄迁此建村。因址在口镇北,村小人少,曾名小北庄,后简称小庄。后有任、李、许、王、胡、吴、吕等姓氏迁此村居住,连同张姓共8姓。其中‘吴、吕、朱三姓皆失传,现仅存任、李、许、王、张、胡6姓。小庄村民风淳朴,姓氏人口不多,村民不分宗族与贫富,皆勤劳善良,和睦相处,耕读继世,用自己的双手创建着美丽的家园。   清康熙《莱芜县志》记载:“小庄属方山保”。1952年成立初级社,1956年加入高级社。1958年至今属口镇人民公社、口镇办事处、口镇。   小庄村有着历史悠久的铁匠业。早在上世纪20年代,铁匠许其道开业,到80年代有8只炉,达历史高峰。为农业生产提供大量的锄、镰、锨、镢等;为建筑业提供铁梁、钢筋等,为石料开凿提供镐、钎子、撬杠等;为木匠打制凿子、刨子等。现在许方俊、许洪吉等的铁匠业仍十分兴隆,他们拓宽了工艺范围,用薄铁打制锅、盆、水桶、烟筒等,其手艺在十里八村小有名气。最有名气的当属大匠——许存安,集画匠、铁匠、石匠于一身,最出色、最有成就的是画艺。在这一方面许存安可说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文化艺人,其画以国画为主,兼油漆画。国画以山水、花木、虫鱼精粹于世,既有写意,又有工笔,神韵绰约,意境高雅深远。油漆画清新可人,栩栩如生,创意、笔法别具一格,技艺精湛,巧夺天工。无论国画还是油漆画,在作画前胸有成竹,下笔瞬息可就,为世人所惊叹!书法方面,真、行、草、隶皆有涉足,且功底深厚,沉稳,俊逸。同时,善雕塑,庙宇、革命展室都曾有他的作品。其作品非常传神。家中所用家具桌、椅、橱、床、门、窗等均自制,甚至精于专业木工。   任绪庆养鸡,任绪海养牛,一年纯收入均在l万元左右。王加顺、许洪春养羊也形成规模。有的村民走出去搞起了建筑业。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小庄的水利设施有着长足的发展,家家吃上了自来水,田间用上了深水泵,这都是得利于地下水的开发利用。村东南的田野是一道别致的风光,岩石中一块一块的小地上,秋天火红的高梁,雪白的棉花杂错生辉。村西、村东的庄稼更是漫野碧绿。村北以种花生、地瓜为主,其间点缀着一些果树,使人满怀丰收的喜悦。   如今小庄村民正迈着坚实的步伐,走向小康。  

青石桥村

  青石桥村隶属莱城区口镇,位于莱城西北20公里,口镇西北6公里处。明(水)莱(芜)公路从村中穿过。西北与南岭子相邻,东北与谷堆山接壤,临枣园,西接山口村。耕地689亩,256户人家,803口人。   青石桥村,原名赵家窝棚。据赵氏族谱考证,明万历年间赵姓由山口村迁此,先扎窝棚暂住,众称赵家窝棚,久住自成村名。清初张姓、马姓迁此,改名为泉水峪。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在村南小河修正圆三孔石洞桥一座。因桥墩、桥面、桥拱、桥栏全由青石筑成,特取名为青石桥。竣工后由于桥身坚固端庄,古朴典雅,曾轰动一时,四邻八庄的老百姓都来此观赏.为纪念这一工程,特改村名为青石桥村。村内有张、赵、马、李、陶、王、景、邵、魏、韩、吕、宋、谷13姓,其中张姓人口最多,宋、谷姓最少。   据资料记载,青石桥村,清属山口保。自民国开始至抗日战争时期属雪野区。1946年5月划归口镇区;1958年属口镇人民公社,1984年属口镇办事处青山乡(青山乡驻地青石桥村);1985年撤办事处重建镇后,属口镇至今。   清道光年间,为防盗匪骚扰,村人马双全(清乾隆年间-为东仕郎)率领村民,并出所用资金的一半筑围墙一座,围墙绕村一周,长约1200余米,底宽约两米,上宽约l米,高约3米。设南门、北门各1座,门洞呈半圆弧形,抗日战争时期被日本兵拆毁。村内占建筑物较多,村中原有庙宇3座,分别为观音庙,居村中,章莱公路东;土地庙,居村南,章莱公路西;山神庙(又叫三圣庙)居村南,章莱公路东。3座庙宇始建无考。解放战争时期观音庙和土地庙拆毁,山神庙在“文革”期间拆毁。三圣庙附近原有古槐1株,树干直径1.5米,树冠直径25米,树干中心空堂。相传由河北村魏姓人家所栽。此树1999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时,村人在此烧纸焚香,不慎将树干的干皮引着而将树烧死。规模较大的古建筑为马家住宅,相传是马家第五世祖马双全在清道光年间所建。住宅座东朝西,门前垒有高台阶,拾级而上,左右有旗杆底座各一,门旁石狮两蹲,朱漆大门。配南、北厢房,分正堂、前庭、0几部分,所有建筑全是小瓦木椽、四梁八柱,规格而庄重。院内南有练功房,北有会客室。这些建筑如今大部分尚存,现由马家后人居住。   青石桥村历经沧桑,村民历经磨难。1926年匪首刘黑七带300余人洗劫此村,掳走村中儿童7人,赎回4人,其余3人被马活活拖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后,于1938年,将该村正在修路的青壮年劳力30余人强行拉至东北密山做苦工。后只有几人逃回,其余多数惨死异乡。以后日本军进驻该村,修炮楼两座,烧杀抢掠,民不聊生。解放战争时期,-新编36师108团又进驻该村,使本村的百姓又历劫难。直到莱芜的-军被彻底打垮后,村民们才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在革命战争年代,青石桥人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参加抗战,为祖国为人民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张乐山同志于1938年加人中国0,于1940年负责建立党支部,受山口乡魏华堂、苏仲玉等人的领导。在该村发展党员34人,后遭敌人暗害,村中党组织遭到破坏。但村里的0员仍不屈不挠地进行斗争。1944年,该村成立民兵队,由赵宗法同志任队长,后发展到14人,步枪4支,手榴弹20枚,活跃于村内外,有力地打击了敌人。1946年3月赵宗法同志加入中国0,并接任青山乡的民兵指导员。12月雪野区成立武工队,由赵宗法同志任武工队队长。1947年1月,-第十二军进犯口镇、雪野。区武工队配合各村民兵对章莱公路进行了大破袭,用以阻截敌人。同年2月口镇攻坚战打响,第二天,驻守青石桥村的-新36师108团遭解放军及地方民兵的打击,损失惨重,想向南窜与口镇之敌会合,当行至村南岭时,被早已埋伏在那里的我六纵十七师四面包围,激战半小时,全歼该团之敌,当时,我村民兵组织也积极参与了战斗。1948年为支援淮海战役,本村成立支前担架队,张乐海同志率领担架队奔赴前线,后张乐海同志在淮海战役中不幸牺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由张玉西、张玉成等人牵头,成立了4个互助组(当时叫换工组)。1954年办起初级社。1955年办成高级社,赵宗法同志任高级社主任。随即成立党支部,由赵宗法同志任党支部书记,张玉成同志任大队长,直到成立人民公社。   1965年,该村选派魏传明同志到卫校学习。两年学成归来后,于1967年建立了青石桥卫生室。自此青石桥村村民结束了打针吃药跑外村的历史。1972年该村架设了高压线,安装了变压器,使村民结束了多年来靠油灯照明的历史。1974年村里购买24马力拖拉机两部,结束了耕牛犁地的历史。   便利的交通为青石桥的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省道莱明路由村中穿过。青陈路是由青石桥村起东至陈林村的一条镇级公路,修于1994年至1996年,沥青路面,全长8公里,过口姚路可与205国道相接。   该村境内地势东高西低,有四座形态各异的小山头分居于村的东、南、西、北,犹如四座天然屏障护卫着这个美丽的山村。村东是石山;村西是文峰山;村南是金鸡山;村北是狼山(原名粮山)。村南有一条小河,人称南河崖,顺地势由东向西流入汇河,属季节河。每逢汛期大雨过后,人们争奔桥首,伫立东望,三道景观尽收眼底:一景石匣游龙。石桥向东500米处,是一条长约百米的石沟,由于河道狭窄,弯弯曲曲,沟底石头参差不齐,两岸石峰嶙峋,加之落差较大,洪水进入石隙后,水流湍急,响声如雷,流水时而没人沟底,时而跃出石面,恰似一条水龙畅游于石匣之中。二景是水龙没身。河水出石匣,进石槽,西行百米,西岸斜石相靠,出水口狭窄,中间最窄处仅尺余。又因常年流水的冲刷,石块被冲刷出一道很深的圆形水槽。水槽下方是4米多深的石崖,石崖底部是一石臼,来水挤出水槽,呈圆形水柱垂直泻下,遇石臼向四周泛出,白沫升腾,形成一股浓浓的水雾,放眼望去,象一条水龙一头插进水底隐身而去。三景是长石瀑布。河水顺流而下,向西行百米余,即有条巨石横卧于小河南北,形成簸箕口状,把小河分成上下两段。石拱桥便在巨石之上20米处,每逢大雨后,洪水由三孔桥眼喷薄而出,流经长条巨石,形成瀑布,然后垂直而下,向西滚滚流去。   境内有丰富的石灰石资源,大部分裸露地表,质地坚硬,成层分布,易于采取,是建楼造房必不可少的地基建筑材料。石材远销莱芜、口镇、雪野及周围村庄。勤劳的村民很早就有采石的传统。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党的富民政策鼓舞下,人们仅凭一杆撬杠一支钎,一把锤头一张锨,便能劈石卖钱,发家致富。户年纯收入在万元以上,石料的开采也带动了本村运输业的发展。到2002年7月,全村共有拖拉机30余部、农用车20余辆,极大地推动了该村的经济发展。1978年村里建成了石料加工厂,安装粉碎石子机1台,提高了石材的利用价值。石料加工厂现已承包给个人,承包人也获得可观的收入。1997年村民邵传风、马成友各自安装石子粉碎机一部,每年收入3万余元。   本村地下水资源丰富,1969年至1970年村里打机井两眼,修扬水站两座,买12马力柴油机两台。自此结束了用人力水车浇地的时代。1977年对机井进行了重修,加以配套,将原来的柴油机全部换成了电机。随着用水量的增多、地下水位的下降,两眼机井不能满足于浇地用水的需求。1986年由莱芜市打井队在该村东河崖打出第1眼深水井,152米深,耗资3万余元,现已配套使用。1989年在狼山前打出第2眼深水井,182米深,投资4万余元。此井水质好,水位高,水量大,适于村民饮用。1992年投资5万余元(包括村民集资2万元)安装了自来水管道,结束了几百年来家家户户挑水吃的历史。为了扩大水浇面积,1999年投资5万余元在村北打深水井1眼,2000年8月至12月又打深水井两眼,投资分别为5万元、11万元。自此该村共打深水井五眼,全村的水浇地面积达到了90%以上,为保证农业稳产高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该村自古便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这些作物的种植面积1100亩。因该村地处青石山区,所种谷子不仅产量高,而且出米率也高,碾出的小米以粒大、色艳、味香而远近闻名。1999年,在村两委的领导下,对该村的土地进行了统一的调整。及时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变单一的粮食作物为多元化的经济作物。2001年全村种植生姜30余亩、大蒜10余亩,提高了村民的经济收入。   2001年11月,由莱芜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董立兴同志带领的市纪委、市城市信用社、市通信公司组成的“富民强村”工作组进 ‘驻该村。他们会同村两委的同志一起查民情、找出路,决定在村南岭金鸡山一带建3个经济开发区。第1区为畜牧养殖示范区,以养猪为主,规划占地300亩,养殖专业户达到80余户,总投资达到800万元,年纯收入500万元,现已建成猪圈200余间,鸡棚30余间。第2区大峰农业生态示范园区,占地300亩,种植枣树、杏树、桃树、苹果树等优质果树,现已绿树成荫,初具规模。第3区为商贸小区,沿莱明路从该村南桥头到枣园村界,南北长2000余米,现已规划15处,已有两处完工。   为三大经济开发区的实施,镇委投入资金修筑道路1万余米,把南岭金鸡山一带建成了三纵四横的交通网。驻村工作组投资7万余元,在该村东岭机井安装80m常痭,潜水泵l台,铺设地下管道700余米。架设高、低压线路600余米。2002年工作组又筹措资金l5.6万元人民币,在金鸡山建成“青石桥致富水池”一座,分封密式和露天式两部分,蓄水量分别为240立方、1000立方,为青石桥村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8年至1995年全村养鸡户达到了80%以上。后又涌现出一批养鸡大户,如张培珠、陶宗宝等人,他们都有十几年的养鸡历史。1997年,村委在狼山荒山区统一划地30余亩,建成规模较大的养鸡场,现有养鸡大棚120余间,养鸡2万余只,年纯收入20余万元。   青石桥村重视教育。1930年以前便有张乐宝同志在该村创办学校,设在张乐宝家中的东屋,由山口沙岭村的周庆美同志任教。1930年后,该村李云秀由曲阜师范学校毕业,回家后接任教师。1941年至1942年,山口魏耐轩老师来该村任教,后由于战争停办。1951年恢复小学教育,学校设在村民鲁凤一家的北屋里,李云秀同志任教。1952年李云秀转为公办教师调出,管水河魏东业老师调进。1953年至1960年先后有多位教师任教。1963年,村党支部自筹资金、原料,在村西建起一所当时全镇一流的小学校舍。学校教室分前后两排,15间教室,全是砖石结构的瓦房。分单式班学制一至四年级,学生80余人,教师5人。1975年在村东北盖起12间教室,创建了青石桥初级中学,1980年并入谷堆山中学。1976年山口管理区在该村建起高级中学1处,招生两级后停办。1995年山口中学、江水中学都合并到了青石桥中学,名为青山中学。2002年8月并入口镇中心中学,原校舍由青石桥村、江水村、谷堆山村、狂山村的三至五年级学生进校学习,名为青山联小。该村自1997年恢复高考以来,先后有十几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其中张宏同学于1982年考入山东师范大学,成为该村的第一个本科大学生,现任泰山学院副教授、系主任。   1992年青石桥村投资3万余元建起了幼儿园,2002年,在驻村工作组赵学荣组长的带领下,包村三单位市纪委、市城市信用社、市通信公司全体干部职工向该幼儿园捐款13560万元人民币,为该园增添了基础设施,建成了莱芜市市级示范幼儿园。   该村于2002年被省交通厅评为“山东省交通安全模范村”,这是多年来村民模范遵守交通规则,时时处处注意交通安全的结果。青石桥村地理位置优越,人文资源丰富,青石桥的人勤劳、朴实,随着党的富民政策的进一步落实,青石桥村会更富有、更美好。  

山口村

¡¡¡¡É½¿Ú´åÁ¥ÊôÀ³³ÇÇø¿ÚÕò£¬Î»ÓÚÀ³³ÇÎ÷±±20¹«Àï´¦£¬¾àÕòÕþ¸®6¹«À´å¶«ÎªÀ³£¨Îߣ©Ã÷£¨Ë®£©Â·£¬Á½°ø»ãºÓ£¬±±½Ó½­Ë®´å£¬ÄÏÓë¹ÅÓ®³ÇÒÅÖ·³Ç×ÓÏØ´å¸ô»ãºÓÏàÍû¡£¸Ã´åÏÖÓÉɽ¿ÚÐÁׯ¡¢É½¿ÚÓÀ·î¡¢É½¿Ú³£·î¡¢É½¿ÚÈýÒåºÍɳÁëµÈ5¸ö×ÔÈ»´å×é³É¡£µØ´¦ÇðÁ꣬¸ûµØ4664Ķ£¬1179»§£¬4100¿ÚÈË¡£ ¡¡¡¡¾Ý¡¶ÎºÊÏ¼ÒÆ×¡·ºÍ¡¶ÖÜÊÏ¼ÒÆ×¡·¼ÇÔØ£ºÉ½¿Ú´å£¬Ôª³¯ÎºÐÕ¡¢ÖÜÐÕǨ´Ë£¬Íõ¡¢ºú¶þÐÕÔç¾Ó£¬É½¿Ú´å¹²ÓÐl6ÐÕÊÏ£¬ÆäËû12ÐÕ¾ùÔÚÃ÷³¯¼äǨÈ룬ʼ½¨´åÎÞ¿¼£¬ÒòÖ·ÔÚÎÄ·åɽ¡¢È¸É½Ö®¼ä£¬Ä˽øÉ½³öɽ֮°¯¿Ú£¬¹ÊÃûɽ¿Ú´å¡£ÎºÐÕΪµÚÒ»´ó×壬ÖÜÐÕ´ÎÖ®£¬´Ë¶þÐÕÈ˿ڽüÈýǧ£¬ÆäËûÐÕÊÏÕ¼ÉÙÊý¡£ÆäÖУ¬Íõ¡¢ºú¶þÐÕÈ˿ڽÏÉÙ£¬µ«Ç¨¾Óʱ¼ä×¡£ ¡¡¡¡Ã÷¡¶¼Î¾¸À³ÎßÏØÖ¾¡·¼ÇÔØ£º¡°Î÷Ïç•ɽ¿Ú±£¡£¡±¾Ý¡¶À³ÎßÊÐÖ¾¡·ÔØ£¬Ã÷³õÕýµÂÄê¼äÓÉÀï¸Ä±££¬È«ÏØÉèÏç¡¢±££¬É½¿Ú´åÊôɽ¿Ú±££¨×¤µØÔÚɽ¿Ú£©£¬Ï½16¸ö×ÔÈ»´å¡£Ãñ¹ú³õÄ꣬ȡÏûÏç¡¢±£½¨ÖÆ£¬¸ÄÎªÇø£¬ÇøÏ½Ï磬ɽ¿Ú´åÊôÑ©Ò°ÇøÉ½¿ÚÏ磬ϽÈý´å¡£1941Ä꣬À³Îß»®ÎªÈýÏØ£¬À³ÎßÏØ£¨Òà³ÆÀ³±±ÏØ£©·Ö12Çø£¬É½¿Ú´åÊôɽ¿ÚÇø£»1941Ä꣬ɽ¿ÚÇø¸Ä³Æ¿ÚÕòÇø£»1958Äê3Ô£¬¿ÚÕòÇø¸ÄΪ¿ÚÕòÏ磬10ÔÂΪ¿ÚÕòÈËÃñ¹«É磬ÏÂÉè¹ÜÀíÇø£¬É½¿Ú´åÊôɽ¿Ú¹ÜÇø£¨×¤µØÉ½¿Ú£©¡¢1984Äê3Ô£¬¸ÄÈËÃñ¹«ÉçΪ°ìÊ´¦£¬É½¿Ú¹ÜÀíÇø¸ÄΪÇàɽÏ磻1985Äê10Ô£¬¸Ä°ìÊ´¦ÎªÕò£¬É½¿Ú´åÊô¿ÚÕòÇàɽ¹ÜÇø¡£ ¡¡¡¡É½¿ÚÁ¢¼¯½ÏÔ磬¡¶À³ÎßÏØÖ¾¡·¼ÇÔØ£º¡°É½¿Ú¼¯£¬Èý°ËÈÕ£»Èý´ó¼¯£¨ÉÏÓμ¯¡¢²èÒµ¼¯¡¢É½¿Ú¼¯£©Ö®Ò»¡±¡£´Ë¼¯ºÅ³Æ³öɽ¼¯£¬Î÷±±É½Î÷Óø¡¢ÐϼÒÓø¡¢Ñ©Ò°£»¶«±±É½²èÒµ¿Ú¡¢áÍʯ£»»ãºÓÎ÷ɽ¶«¡¢Î÷ÍÁÎݵȣ¬¾ù³öɽÀ´´Ë¸Ï¼¯£¬»¹ÓÐÀ´×ÔÕÂÇðµÄÂâÂí³µÒ²·ê¼¯±ØÖÁ¡£Ã¿·ê´ó¼¯£¬ÈËÁ÷Èç³±£¬ÎïÁ÷Èçöê¡£Á¢¼¯Ö®³õ£¬¼¯ÊÐÉèÔÚ´åÎ÷Ô­Äϱ±´ó½Ö£¬Äϵ½ÄϹù×Ó£¬±±ÖÁ±±¹ù×Ó¡£É½¿ÚÀϼ¯ÊдîÓÐϷ̨£¬Ï·Ì¨Î»ÓÚÄϹù×Ó£¬×Ô´Ó20ÊÀ¼Í40Äê´ú¾Í»îÔ¾×Å¡°É½¿Ú´åÏ·¾çÍÅ¡±£¬Ò»Ö±³ÖÐøµ½¡°Îĸ֮ǰ¡£ ¡¡¡¡É½¿Ú´åÈ˼«¸»¸ïÃü¾«Éñ£¬ÓÐ׏âÈٵĸïÃüÀúÊ·¡£ÔçÔÚÃñ¹ú³õÄ꣬À³Îß·¢ÉúµÄ¡°²Ý°Ñ×Óʼþ¡±¾ÍÓëɽ¿Ú´åÓйء£ ¡¡¡¡¾Ý¡¶À³ÎßÊÐÖ¾¡·¼ÇÔØ£º¡°1915Äê11ÔÂ15ÈÕ£¬Îª-µ±¾ÖÒÔÇåÀíÍÁµØÖ®Ãû¶øºáÕ÷±©Á²£¬¾³ÖÐ3Íò¶àÅ©ÃñÔÚèï˼ÐŵÈÈË´øÁìÏ£¬ÊÖ³Ö¹÷°ô¡¢²Ý°Ñ£¬»ã¼¯ÓÚ¿ÚÕò£¬µ·»ÙÑéÆõ°Ñ³ÖÕߣ¬ÔÒÀÃÁËÁÓÉðÁõÔËÎÄ£¨¿ÚÕòÈË£©¡¢Îº¹ãº££¨É½¿ÚÈË£©µÄµêÆÌ¼°ÖªÏØÁèÄµÄ¹Ù½Î¡£¡±1941Ä꣬ÈÕ¾ü½ø·¸É½¿Ú´å£¬´óËÁÇÀÂÓ£¬Ëæºó×¥×ß´åÃñκ¹«´«µÈ5ÈË£¬³ý1È˱»Êê»ØÍ⣬ÆäËû4È˾ùÔÚ²©É½Ò»´øÓöº¦¡£1941Äê9Ô£¬É½¿Ú´å·¢ÉúÁËÒ»´Î¼ß·ËÕ½¶·¡ª¡ªÉ½¿ÚÓñ»ÊÃí¾Ýµã¹¥¼áÕ½¡£1947Äê2Ô£¬À³ÎßÕ½ÒÛʱ£¬¡°É½¿Ú¶«Áë×è»÷Õ½¡±¡£¾ÍÊÇ´ËÒÛÖзdz£²ÒÁÒµÄһĻ¡£´ËÍ⣬ÔÚ¼¸Ê®ÄêµÄ¸ïÃü¶·ÕùÖÐɽ¿Ú´å×ß³öÁËÒ»´óÅú¸É²¿£¬Îª¹ú¾èÇûÕßÒ²ÓÐÐí¶à£¬¾Ý¡¶À³ÎßÊÐÖ¾¡·¼ÇÔØ£¬É½¿Ú´åÁÒÊ¿¹²ÓÐ30Ãû£¬ÆäÖÐÖøÃûÁÒÊ¿Á½Ãû¡£ ¡¡¡¡É½¿Ú´åÈË´ÏÃ÷Öǻۣ¬¾«Ã÷¸ÉÁ·£¬¡°ÀÏ×ֺš± ºÜ¶à¡£ÇåÄ©´¯Ò½ËÎÅàºñ£¬ÖÐÒ©ÅÚÖÆµÄ׿´«¸àÒ©ÌØÐ§¶ÀÌØ£¬Ëû¶Ô¹Ø½ÚÌÛ¡¢Æ«Í·ÌÛ¡¢ÉõÖÁƫ̱µÈÒ²ÓÐÌØ±ðµÄÖÎÁÆ·½·¨¡£´ËÈËÒ½Êõ¸ßÃ÷¡¢Ò½µÂ¸ßÉУ¬ÎÅÃûÈ«ÏØ¡£´Î×ÓËδ«¼×£¬×ӳи¸Òµ£¬Ôó±»ÏçÁÚ£¬ÔçÄêÔøÏò¹ú¼Ò¾èÏ×¹ýÒøÔª£¬ÄÏ·½¼¸Ê¡ÔâºéÔÖʱ£¬¾èÏ×ÈËÃñ±Ò7000Ôª¡£ÆäËï±²ÓÐÐÖµÜËÄÈË£¬½Ô´ÓÒ½£¬¸÷ÓÐר³¤£¬³¤ËïËμÌÐÞµÄÃÅÕï´óÂ¥¾ÍÔÚɽ¿Ú¼¯ÊÐÖÐ¼ä»Æ½ðµØ¶Î¡£¶þËïËμͺƼ̳Ð×æÖ¾Ëæ¸¸ÔÚÀ³ÎßãëºÓÇŶ«ÉèÃÅÕﲿ£¬Ëδ«¼×²¡¹Êºó£¬Ëμ̺ÆÈÔÔÚÔ­ÃÅÕﲿ½ÓÕï¡£¡°ÍòÊ¢´óÐС±Îº¼Ò¾Æµê£¬ºÜÓйæÄ££¬Çåĩʱ¹Í¹¤Èô¸ÉÈË¡£Öܳ¤ÓÂÊǵÚ5´ú´«ÈË£¬¡°ÈýÌìÈ»¡±£¨ÌìÈ»ÖÎÇú¡¢ÌìȻˮ¡¢ÌìÈ»·¢½Í£©ÔøÉêÇë¹ýʡרÀû£¬±»ÁÐΪɽ¶«Ê¡¼°»ª¶«µØÇø·öÆ¶ÍÆ¹ãÏîÄ¿¡£Æä¸¸ÖÜÃÀ½Ö£¬µ±ÄêÔøÂÊ8¸ö°à×Ó·Ö±ðÔÚÕÂÇð¡¢¶«Óª¼°ÉÏÓΡ¢´óÍõׯ¡¢Õ¯Àï¡¢¿ÚÕò±»8¼Ò¾Æ³§ËùƸ£¬ºÜÓÐÓ°Ïì¡£Öܼҡ¢Îº¼ÒÓÍ·¿Ò²ÓÐ300ÄêÀúÊ·£¬¹æÄ£½ÏС£¬ÂâÂíÀ­Ä¥£¬ÎªÊÖ¹¤×÷·»£¬²úÆ·³ý¹©È«´åʳÓÃÍ⣬»¹ÏúÍùÕÂÇðµÈµØ¡£ ¡¡¡¡É½¿Ú´åÖØÊÓ·¢Õ¹Å©Òµ¡£½¨¹ú³õÆÚ£¬É½¿Ú´å´Ó»¥Öú×é¡¢³õ¼¶Éçµ½¸ß¼¶É磬¹¤×÷¿ªÕ¹Ë³Àû¡£20ÊÀ¼Í70Äê´úÖÐÆÚ£¬É½¿Ú´åÕûÐÞ´óÕ¯Ìï600ÓàĶ£¬ÍËÁÖÔìÌï500ÓàĶ¡£±ØÐÞË®Àû£¬·¢Õ¹»ù´¡ÉèÊ©¡£1974Ä꣬ɽ¿Ú´å¶«Áë´óÐÍÑïˮվ¿¢¹¤¡£2001Äêɽ¿Ú´åÓÖ´òÁË180ÓàÃ×ÉîµÄ¾®Á½×ù£¬Îª´åÃñÖÖÖ²ÌṩÁ˱ãÀû¡£·âɽÓýÁÖ£¬ÂÌ»¯Ãæ»ý´ïµ½600ÓàĶ¡£É½¿Ú´å»ý¼«Íƹã»úе»¯¸û×÷£¬20ÊÀ¼Í60Äê´ú£¬ÏØÀïÎÞ³¥ÔùËÍ1²¿ÍÏÀ­»ú£¨ÌúÂíÁù£©£¬ÕâÔÚÈ«ÕòÖÐΪµÚ1²¿¡£ÒÔºóÂ½ÐøÌíÖÃÍÏÀ­»ú5²¿£¬ÍÑÁ£»ú£¬²¥ÖÖ»ú¡¢Õ¡Âó»úµÈÂ½Ðø³öÏÖ¡£20ÊÀ¼Í60Äê´ú³õ£¬¿ªÊ¼Ê¹ÓÃÁ¼Öֺͻ¯·Ê£¬Á¸Ê³Ä¶²úÃÍÔö£¬É½¿Ú´å³ÉΪ¿ÚÕòµÚ¶þ½ÉÁ¸´ó´å¡£ ¡¡¡¡¸»ÓÐÀúÊ·ÎÄ»¯»ýµíµÄɽ¿Ú´å£¬ÔÚÊг¡¾­¼ÃµÄ´ó³±ÖиüÊÇץסÁËÖ¸»ÉÌ»ú¡£1992Ä꣬ºÄ×Ê47ÍòÔªÈËÃñ±ÒµÄ´å¼¶¹«Â·¿¢¹¤Ê¹Óá£1999Äê¶¬ÆÆÍÁ¶¯¹¤µÄ¶«Áë·å¶¥ÈËÔìÐîË®³Ø¡°Ìì³Ø¡±¹¤³Ì£¬ÀúʱÁ½ÔØ£¬ÐîË®9000Á¢·½Ã×£¬Æä±®ÉÏʯ¿Ì¡°Ìì³Ø¡±¶þ×ÖÓÉÀ³ÎßÊÐÃÏÕÑÕ¸±Êг¤Ç××ÔÌâд£¬öÁÓÀµÀ¾¢¡£¸»Ô£ÆðÀ´µÄɽ¿Ú´åÈ˲»Âú×ãÓÚÏÖ×´£¬ÕýÓÉÈ˿ڴó´å¡¢ÍÁµØ´ó´å¡¢½ÉÁ¸´ó´åÏò¾­¼ÃÇ¿´å¿çÔ½¡£É£Ô°´ïµ½600ÓàĶ£¬ÑøÖ³´ó»§20Óà¼Ò¡£Ã¿ÄêΪÀ³³ÇÇøÖÖ×ÓÕ¾ÓýÖÖ30ÓàÍò¹«½ï£¬ÖÖ½ª500Ķ£¬ÖÖËâ2300ÓàĶ¡£ÓÈÆäÊÇÓýÖֺͽªËâÖÖÖ²³ÉÁËɽ¿Ú´åµÄÁ½´óÖ§Öù²úÒµ£¬ÍâÉÌÖ÷¶¯ÉÏÃÅÊÕ¹º£¬²úÏúºì»ð¡£ ¡¡¡¡É½¿Ú´åÔÚ¸ÄÉÆ×ÔÈ»ÃæÃ²µÄͬʱ£¬×¢Òâ¸ÄÉÆ´åÃñÉú»î£¬´åÀï¼ÜÆðµçÏߣ¬´åÃñÓÃÉÏÁËµçµÆ¡¢µçÄ¥£¬É½¿Ú´å³ÉΪµç»°´å£¬µç»°Èë»§ÂÊ´ïµ½60%£¬1996Äê°²×°ÁËÓÐÏßµçÊÓ¡£20ÊÀ¼Í70Äê´úÖÐÆÚ£¬É½¿Ú´åÓÐÁËͶӰµçÊÓ£¬80Äê´ú³õÆÚ£¬É½¿Ú´åÓÐÁË·ÅÓ°»ú£¬³ÉÁËÈ«Õò×îÔçÓµÓеçÓ°»úºÍ·ÅÓ°¶ÓµÄ´åׯ֮һ¡£½ü¼¸Ä꣬ɽ¿Ú´åÄêÄê±»ÆÀΪÀ³³ÇÇøºÍ¿ÚÕò¡°Ë«ÎÄÃ÷´å¡±¡£ÑµÂ±»ÆÀΪÊÐÇøÁ½¼¶ÓÅÐãµ³Ö§²¿Êé¼Ç£¬Á¬Ä굱ѡΪÊС¢ÇøÈË´ó´ú±í¡£ ¡¡¡¡×ß½øÉ½¿Ú´å£¬Ëæ´¦¿É¼û°ÙÄê¹ÅÎݺ͹ż££¬Ëæ´¦¿ÉÎÅÃÀÃîµÄ´«ËµºÍ¹ÊÊ£¬¸üËæ´¦¿ÉÉÍÁÖÁ¢µÄÏÖ´úС¥¡­¡­ÕâÊÇÒ»×ù¹Å´úÎÄÃ÷ºÍÏÖ´úÎÄÃ÷Ïà½áºÏµÄ´åׯ¡£¡¡¡¡[¸ÐÐ»ÍøÓÑ"red"·ÖÏí´ËÄÚÈÝ¡£]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桃花村

  桃花村隶属莱城区口镇,位于莱城北19公里,口镇东北6公里。东至李家楼村,南接陈林村,西北两面靠吉山林场。206户人家,518口人,占地6340亩,耕地600亩。   据《王氏谱》记载,明初王姓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建村,时值春天,山峪中桃花盛开,曾名桃花峪,因重名,1982年经县人民政府批准,改称桃花村。村中主要有王、张、李、许、景等姓。   民国24年《续修莱芜县志》记载:“桃李乡,桃花峪。”解放战争时期属口镇区;1955年加入初级社;1956年转入高级社;1958年到1984年属口镇人民公社;1984年至1985年属口镇办事处;1985年以后属口镇。   桃花村,地处山区,东、北、西三面环山,南面则是高低不等的4个水库,只有水库之间的一条公路与外界相通。北高南低,状似摇篮。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该村免受冬季风的直接侵害,冬暖夏凉,少有大霜冻灾害。   经济发展,教育先行。该村1963年建起了村办小学,1981年又东迁,新建校舍16间,办起了联中。1984年联中撤并到陈林村,学校原址成为龙马村、野槐峪、李家楼、桃花村四村的联办小学。1979年,李秀笃成为全村第一个本科大学生之后,又有5人考取了大学本科。  

李家楼村

  李家楼村隶属莱城区口镇,地处口镇东北部。东与苗山镇接壤,南、西两面与桃花村搭界,北至野槐峪村。全村占地总面积5400亩,耕地608亩,174户人家,520口人。   1973年冬,运土石4万余方,修建了韩家沟水库,贮水60万方。1977年冬又修了孔子峪水库,贮水30万方。另外,依托村中小河,修拦河坝7座,打机井3眼。1982 -1984年,历时3年,修建了李家楼桥,桥面长20米,宽5米。1996年,村民自愿捐款,开山架桥,在原有土石路面的基础上,铺设了一条长2500米,宽3.5米的沥青路。从此,大山人走向了外界。   村人重视教育。1984年全村通电后,接着翻修了村办小学。1999年马成玲考入烟台师范学院,成为村里的第一个本科大学生。此后,连续4年每年向国家输送1名本科大学生。   鸟瞰全村,暮霭中,若隐若现,恰似世外桃源。  

野槐峪村

  野槐峪村隶属莱城区口镇,位于莱城北21公里,口镇东北部10公里,是一个山青水秀的小山村。东临五色崖,南接桃花村,西临国营吉山林场,北靠黑山头。耕地面积163亩,山场面积2537亩。居住着张、李、景、高4姓人家,67户,188口人。   野槐峪村在1947年以前属茶叶区;1947年以后,属口镇(二区)桃林乡;1947年设桃林乡,地址在陈林村;1958年属龙角乡;1959年至今属口镇。   解放前,野槐峪村备受战乱之苦。据口镇党史资料中《野槐峪惨案》记载:“1940年10月,莱城、口镇日军300余人连续三次去北山区扫荡,放火烧毁野槐峪村全部民房百余间,赶走牲畜300余只,村民财物化为灰烬,并杀害村干部李守信。”勇敢的野槐峪人不畏-,积极踊跃参军支前,烈士李桂忠为国捐躯;张钦玉屡立战功升为营长;李玉玺1945年参加革命,参加过莱芜战役和抗美援朝。野槐峪的村民们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建国初期,野槐峪村民们为尽快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对农作物种植改造做出了积极的探索。村支部书记张业历尽艰辛,从外地引进了鸭子嘴玉米、三八麦、小白芒麦、胜利百号大地瓜,五爱棉等优良品种,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据口镇党史记载:1953年11月,野槐峪村支部书记张业被选为山东省劳动模范。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勤劳的村民们,在1973年首次利用冬闲时间,男女老少齐上阵,顶风雪,冒严寒,奋战一冬,建成了储水2000多方的老泉水库。之后,又分别在1983年冬修建了北拐子水库;2001年冬修建了窑岭后水库。三座小型水库共计储水8000多方。水利配套齐全,灌溉面积达40多亩。至此,结束了单纯靠天吃饭的历史。   1976年,野槐峪村民“农业学大寨”,开山、围堰、改河造地10余亩,扩大了耕作面积。    该村自1984年通电,家家户户都安上了电灯,夜晚灯火通明,告别了祖祖辈辈点油灯的时代。此后,村民们又从村西老泉引来了自流水,供全村吃用,此水清凉甘甜,可与矿泉水相媲美。   “要想富,先修路”。1988年建石屋门桥一座;1989年秋又建成村头大桥。1996年向南修沥青路1500米,接通李家楼村,经陈林直达口镇,与莱明公路相连。自此打开了山门,交通便利,畅通无阻。   勤劳质朴的野槐峪村民,合理安排农事,抽出劳力,走出山门进城打工经商,远至莱城、淄博等地。建筑、装修、运输、机械制造样样在行。其中的佼佼者李笃法已在莱城买了楼房,安了家。   村民们崇尚文化,1957年建起了村办小学。先后有王加斌、张连君、陈敬轩、张连明等教师在此任教。直至2000年口镇教委实施合班并校,该村小学并入李家楼小学。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先后有张海波、李爱笃、张胜军、李保军4人考取本科大学。村中所有适龄儿童,全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提高了村民的整体文化素质。   夏秋之季,当你步入野槐峪村,遍地林荫蔽日,到处瓜果飘香,现在全村已安装电话26门,客车l辆,汽车l辆,拖拉机2辆,抽水机28台。彩电、摩托车等现代化设施应有尽有。富裕了的村民们在村委会一班人的带领下,正朝着科技致富的阳光大道阔步向前。  

龙马村

  龙马村隶属莱城区口镇,位于莱城北25公里处。东南邻桃花村,西南邻栖龙湾村。地处山区。耕地面积120亩,山场4000余亩。现有80户,232口人。   龙马村,是清朝末年由中姓迁此居住,后有薛、郑、张、王、韩、李相继迁此形成自然村落,中、薛、郑姓相继失传或迁出,现有张、韩、王、李居此。原来是两个村,村南部沿河东西走向建村的叫石马庄(后叫马家庄),因村西山顶有一巨石,形状象马,以此名村。另一村沿河南北走向建村,大都是韩姓,叫玲珑石村。因村北边河床上有几块自然巨石,悬空而起,溪水从石底经过。从山顶望见,此石玲珑剔透,美不胜收,因名玲珑石,村亦由此得名。1982年,增划大队,原-家圈大队所属的6个自然村划成5个大队,石马庄与玲珑石属一个大队(村),两村合一,称龙马村。   据莱芜市志载:龙马村原属“方山保”;抗日战争时期属雪野区;1947年5月县内进行区划调整,本村划归口镇区;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后,属于口镇人民公社;1984年改人民公社为口镇办事处;1985年撤办事处重建镇后,属口镇至今。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开了山寨的大门,唤醒了这里沉睡了几代的村民。1990年开辟龙马村至南圈的公路,1991年修通了至嵬石的公路,1992年修通了至陈林的公路,1993年修通了至栖龙湾的公路,1994年修通了舍峪及林场的环山路,1997年用水泥硬化了村内至马鞍山的路面400米,1998年用沥清硬化了通栖龙湾的1400余米路,1999年用水泥硬化了从石马至玲珑石的1060米路,龙马村人奋战10年,修路总里程1万余米,建成了以龙马村为中心,北通雪野、南圈,南通栖龙湾、陈林,东通嵬石的交通网。   1991年产业结构调整,将七沟八峪承包给村民,将原来的成林面积2000亩,扩展到现在的3500亩,刺槐新规划2500亩。同年在马鞍山东面至后龙门石村北鸡窝平沟一带种植花椒和板栗各100亩。1995年利用本村沙土地的资源,引进晚熟品种的西瓜,成为本村的一大特色,每年种植40余亩,人均收入4000元。2000年,他们又利用大山的自然隔离区,发展科技农业,建立玉米配种基地,占地70余亩。   龙马村地处沙岩地带,四周沙岩上树高林密,生态环境保护完好,能充分贮藏水分,因此村中小河的水常年不断。潺潺细流为龙马村人的农业种植和人畜用水给予了可靠的保障。自1995年起,他们便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到2000年在小河上共修拦河小坝一座、小型水库一座、蓄水池两座,实施留水工程,总蓄水量为4000立方,使水浇地面积达到80余亩。   龙马村虽然地理位置偏僻,人口少,但很重视教育。1970年建立小学1处,1995年张正会同学考上山西国防大学,成为本村第一个本科大学生。   该村李海保,1964年入伍,在湖南服役,团级干部。王昌福,1939年参加八路军,荣立三等功,参加过淮海等战役,现年83岁。   龙马村地理环境优美,龙马村人勤劳、勇敢、聪明,龙马村人正抓住当前社会发展的大好时机,立足本村优势,在整治好水、路、电的基础上,向旅游业发展,正引进外资,开发旅游景点,造福子孙后代。龙马村的人定会过得更富足,更美好。  

谷堆山村

  谷堆山村隶属莱城区口镇,位于莱城西北18公里,口镇北6公里处。地处丘陵,三面环山。东为谷堆山,南为石山,西为狼山。村西有一条小河蜿蜒而过,为季节河。村西3华里即242省道,交通方便。耕地2251亩,山场2450亩,1741口人。   据村碑记载:谷堆山元朝时,邢、董两姓居此,始建村无考。东有谷圭山,以山名村,因村民向往丰收,清朝时改称谷堆山。   另据相传,明朝年间,-县和河北枣强的移民先后来谷堆山村定居。他们顺应天时,择就吉地,繁衍生息,祖祖辈辈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用勤劳的双手,耕耘着这块土地。村中现有26姓,以李、刘、孔、郭、张居多。村民不分宗族、多寡、贫富,和睦相处,耕读传世,勤劳善良,民风淳朴。   谷堆山1953年成立互助组。1954年成立初级社。后成立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10月撤销口镇乡,成立口镇人民公社,谷堆山由雪野乡划入口镇公社。后口镇公社改为办事处、镇,一直管辖谷堆山村。   隋唐年间,大冶建有炼铁厂。相传石山上铁石裸露,官府派人来此山挖矿,然后运往大冶冶炼,日久天长,山上挖出一个上口直径为80多米,深为20多米的大矿坑。1988年村民在挖掘矿坑内遗弃的铁矿时,从坑中挖出了古时挖矿用的铁锛、铁斧,还发现了坑中死者的尸骨。   村西有一眼井,名曰官井。“官者”意为全体村民共用。官井何年挖掘无考。井深约8米,井口1.5米见方,有四块大石镶嵌(是李士杰背来的),因井口大,能同时4个人从井中提水。   村南有一座圆囤庵。始建年代无考。一说建于明朝末年,另说建于清朝之初。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岁次丁丑瓜月,重修圆囤庵。   1939年谷堆山成立了第一个党支部,刘太平任支部书记,同年还成立了农救会、儿童团、自卫团。自卫团即抗日游击小组,从1939年至1945年先后有郭长城、吕书法、张新德任自卫团团长。这些群众组织,配合武装组织,采取各种形式,不断骚扰打击敌人。   1945年8月,日军投降后,在口镇区党委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0诉苦、减租减息运动,医治战争创伤,积极发展生产。1946年进行了土地改革,面貌为之一新。群众送军粮,抬担架,参军参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谷丰春、田永忠、马树荣、魏光先为国捐躯;黄家甫、吕银贵、魏家业光荣负伤,为夺取全国的伟大胜利作出了贡献。   1968年至1973年先后有6080部队和9662部队奉命进驻谷堆山村,执行国防施工任务,在谷堆山上打山洞2个,在狼山上打山洞4个。全体村民热烈欢迎亲人解放军,问寒问暖,送饭送水,拿出最好的房子让解放军住。解放军主动为村民推土、垫栏,打扫大街,院子,支援农业生产,军民鱼水情进一步加深。   谷堆山以前是有了名的缺水村,大旱之年人畜饮水非常困难。历任村领导都十分重视水利基本建设。1956年在石龙建起了第一座水库,有80亩土地得到灌溉。1996年本村村民付洪利对此坝加固加高,扩大了灌溉面积。库里养上了鱼,水库得到了综合利用。   1964年冬谷堆山水库(本村人又叫西水库)开始动工修建,全镇1500多民工上阵,1965年竣工。坝顶宽4米,坝身高28米,坝基宽65米,1966年竣工蓄水。干渠宽约1.5米,深1米,建大涵洞5座,全长7华里,灌溉土地600亩。1965年10月谷堆山小一型二号水库建成(本村人叫东水库),库容量70万方。东西两水库只有一山相隔,在山之间打通了一条长80米,宽6米,深5米的水渠,将两座水库联通,可相互调节水位。1966年在东水库修建了东干渠,全长7.5华里,500亩土地得到了灌溉。1976年在村南打出了第一眼机井,机井深约20米,安有30瓦的抽水机1台,配有扬水站一座,渡槽全长105米,高13米,主渡槽有16个孔组成,每孔6米,引槽有3个孔,每孔3米。渡槽北端建有边长为3米的正方形水池1个,水池下方安有2个阀门,供村民挑水用。1984年在村南打出一眼85米深的机井,在地下埋设管道l千余米,将水引到谷堆山腰,山腰建100立方大型蓄水池1个,把水送到每家每户,彻底解决了村民世代吃水难的问题。从1989年至1993年先后打出了3眼机井,除少数山岭地外,其余土地全部实现了水利化,村民生活日益改善。农作物由原来的一年一季(地瓜)成为一年二季(小麦、玉米)。20世纪90年代以粮食种植为主,成为口镇的缴粮大户,每年向国家缴纳粮食40万斤。   2002年新村委成立后,在狼山前打出150米深的机井,现已配套,投入使用。   1993年,口镇两委决定修通青陈公路,谷堆山村委结合村庄规划,拆除民房100多间,从村东到村西修通了一条长2华里、宽10米的街道,于1995年辅上沥清。这条街成为全村最宽、最繁华的街道。1999年谷堆山立集,集市就设在这条街上,街道两边店铺林立,每逢大集,集市上摆满了各种蔬菜、瓜果、粮油、鞋帽、服装、布匹等,大大方便了群众。1994年谷堆山设立客运点,每天发往莱芜的客车有8个班次,外出十分方便。   谷堆山自建村就重视教育。建国前村中有私塾,人称“前学”,教书先生有刘焕文、田承业、刘安师。1955年谷堆山小学创立。1958年完小创立,有8个教学班。1968年学校权力下放,谷堆山在南庙旧址建新校一所,初中创立,学制为二年,初一、初二各一个教学班。1979年青石桥中学合并到谷堆山中学,后改名为谷堆山联中。1984年村委又在村西建了一所标准的新校,1985年联中、小学迁往新校。1993年莱芜市实施合班并校后,谷堆山联中并入青山中学。2002年青山中学并入口镇中心中学,小学并入青山联小。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到2002年,谷堆山村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共29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为田培清,1958年考入清华大学,现任深圳宏天仪表有限公司总经理,曾多次到日本、美国考察。田培清的父亲田明,1938年入党,同年参军。全国解放后,田明任广州远洋公司副书记,曾随同-出国访问。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村民的观念和意识有了根本改观。村民大多从事建筑业、运输业、饮食服务业,部分村民成了养鸡、养猪、养牛专业户。私营企业有了较快发展,吕秀全95年建起鑫隆铸造厂,经过十几年的滚动发展,工厂已初具规模,成为口镇的纳税大户,2000年被评为市级优秀私营企业。2002年,吕秀全又在口镇工业园区租地42亩,盖厂房32间,建10吨炼铁炉1座,年底迁往口镇工业园区。   2002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3450元,人民生活迈向小康,一个美丽富饶、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化新农村正展现在谷堆山人面前。  

花水泉村

¡¡¡¡»¨Ë®Èª´åÁ¥ÊôÀ³³ÇÇø¿ÚÕò£¬Î»ÓÚÀ³³Ç±±10¹«Àï´¦£¬¾àÕòÕþ¸®Ô¼3¹«Àï¡£ÄÏÃæÓëÕżÒÍÝÕòµÄ±±É½Ñô´åÏàÍû£¬Î÷±±Îª¹Å³Ç´å£¬Î÷ΪÁÖÂí´å£¬¶«¡¢±±Á½Ãæ½ÔΪͺÄÝɽ£¬¾àÀ³Ã÷·½öl¹«Àн¨À³³Çµç³§µÄÔËÔüרÓÃÏß´Ó´åÎ÷¾­¹ý¡£¸ûµØ410Ķ£¬É½ÁÖµØ828Ķ£¬136»§£¬423ÈË¡£ ¡¡¡¡¾Ý´å±®¼ÇÔØ£º¡°Ã÷³¯³õÄ꣬´ÞÁ»ÆÂ´ÞÐÕºÍÀî¼ÒÕòÀîÐÕǨ´Ë½¨´å£¬´åÎ÷ÓÐȪ£¬Åçӿðˮ»¨£¬¹ÊÃû»¨Ë®Èª¡£¡±»¨Ë®Èª´å×øÂäÓÚͺÄÝɽ½ÅÏ£¬´åÃñ·¿ÎÝÒÀɽÆÂ¶ø½¨£¬¶«¸ßÎ÷µÍ¡£¹ýÈ¥ÓÉÓÚ±ÕÈûÂäºó£¬ÈË¶àÆ¶ÇÒÔ¹ÊÍâǨ£¬Ç¨³öÈ˿ڽ϶༯ÖÐÓÚºÚÁú½­Ê¡ºÍɽÎ÷Ê¡¡£´åÖÐÏÖÓдޡ¢Àî¡¢ÂÀ¡¢ÕÅ¡¢¹¢¡¢·¶6ÐÕ£¬ÒÔ´ÞÐÕ¡¢ÀîÐÕ¾Ó¶à¡£´åÃñ²»·Ö×Ú×塢ƶ¸»¡¢È˿ڶà¹Ñ£¬ÊÀ´úºÍÄÀÏà´¦£¬¸û¶Á´«ÊÀ£¬Ãñ·ç´¾ÆÓ¡£ ¡¡¡¡Ç念Îõ¡¶À³ÎßÏØÖ¾¡·ÔØ¡°´¹Ñô±£•»¨Ë®Èª¡±¡£½¨¹úºóÖÁ1958Äê10Ô£¬ÏȺóÊôÓÚ¿ÚÕòÇø¡¢¸ÛÀïÇø¡¢¿ÚÕòÏç¡¢ÓùɽÏç¡£1958Äê10Ô£¬¿ÚÕòÈËÃñ¹«Éç³ÉÁ¢£¬¸Ã´åÊôÁÖÂí¹ÜÇø£»1984Äê4Ô£¬Å©´å¹ÜÀíÌåÖÆ¸Ä¸ï£¬³·Ïú¹«É磬ÉèÁ¢¿ÚÕò°ìÊ´¦£¬°ìÊ´¦Ï½Ò»ÕòÎåÏ磬»¨Ë®Èª´åÊô¿ÚÕò£»1985Äê11Ô³·°ìÊ´¦ºÏ½¨¿ÚÕò£¬»¨Ë®Èª´åÈÔÊô¿ÚÕò¡£ ¡¡¡¡½¨¹úÒԺ󣬻¨Ë®Èª´å´åÃñ»ý¼«Í¶ÉíÓÚÉç»áÖ÷Òå¸ÄÔìºÍ½¨ÉèÖ®ÖС£1955Äê³ÉÁ¢³õ¼¶É磬1956Äê½øÈë¸ß¼¶É磬1958Äê¼ÓÈë¿ÚÕòÈËÃñ¹«Éç¡£1984Ä꿪ʼʵÐмÒÍ¥Áª²ú³Ð°üÔðÈÎÖÆ£¬´Ó´Ë´åÃñ¿ªÊ¼Ì¤ÉÏÖ¸»Â·¡£ ¡¡¡¡ÔÚ»¨Ë®ÈªÒ»´ø£¬Á÷´«ÕâÑùÒ»¾ä»°£º¡°±±É½Ñô£¬ÄÏɽÑô£¬»¨Ë®Èª£¬ÀÏʯ½³¡£¡±ËüµÀ³öÁË»¨Ë®Èª´åÀÏÒ»±²ÈË¿ªÉ½²ÉʯµÄÓÆ¾ÃÀúÊ·¡£¹ýÈ¥£¬ÀÏÒ»±²µÄ»¨Ë®Èª´åÃñ³ä·ÖÀûÓÃɽµÄ°ëÑü¿ªÉ½È¡Ê¯£¬ÁÏʯһ°ãÆß¡¢°Ë°Ù½ï£¬´óµÄÖØ´ï1000¶à½ï£¬ÑØ×Åɽ¼äµÄÆåÅÌ·£¬Óôó³µÔËË͵½¸÷µØ£¬Ô¶µÄ¿É´ï30ÓàÀï¡£ÏÖ½ñÈÔ´æÓÐ·ÏÆúµÄʯ¶´40Óà¸ö£¬×î´óµÄΪËï¼ÒʯÎÑ£¬´Þ¼ÒʯÎÑ£¨Ë׳ÆÀÏÅ£½Ç£©£¬¿ÉÈÝÄÉ800ÓàÈË¡£ÔÚÕ½ÂÒÄê´ú£¬Îª´åÈ˱ÜÄÑÖ®ËùÔÚ¡£ ¡¡¡¡ÔÚÖÚ¶àµÄʯ½³Ö®ÖУ¬³öÏÖÁËÖøÃûµÄÒÕÈË£¬Èç´ÞÍò»Ô¡¢´ÞÇìÔÆ¡¢´ÞÇàÔÆ¡¢´ÞÏéÔÆ¡¢´ÞÈêÔÆµÈ£¬¸÷Óоø»î¡£´ÞÍò»ÔÉÿÌʯʨ£¬´ÞÇìÔÆÉõñ»¨±ß£¬ÌرðÖµµÃÒ»ÌáµÄÊÇ´ÞÇàÔÆ£¬Ëû¿Ì³öµÄ±®ÎÄ×î¾ßÉñÔÏ£¬ÉîÊÜд±®È˺ͻ§Ö÷µÄϲ°®¡£¿ÚÕò¶«ÃÅÍâµÄÀ³ÎßÕ½ÒÛÁÒÊ¿ÁêÔ°¼ÍÄî±®£¬´óұˮ¿â¼ÍÄî±®£¬¾ùÓɸô彳ÈËÍê³É¡£ÔÚÉç»áÖ÷Ò彨ÉèʱÆÚ£¬¸Ã´åʯ½³·þ´Ó¹ú¼ÒÐèÒª£¬1954ÄêÔø×é³É20ÓàÈ˵ÄС·Ö¶ÓÔ¶¸°ÉÂÎ÷£¬²Î¼Ó±¦³ÉÌú·µÄ½¨É裬¹¤³Ì½áÊøºó£¬ºÜ¶à´åÃñ±»×ªÎª¿óÎñ¾Ö»ù½¨¶Ó¹¤ÈË¡£ ¡¡¡¡»¨Ë®Èª´åÃñ×ԹžÍÓгԿàÄÍÀ͵ľ«Éñ¡£1975Ä꣬սɽºÓרҵ¶ÓÔøÔÚͺÄÝɽµÄɽÆÂÓÃʯ¿éÅÅдÁË¡°ÖØÐ°²ÅÅÀ³ÎߺÓɽ¡±8¸ö´ó×Ö£¬ÕýÊÇËûÃǸÄÔì×ÔÈ»£¬´´ÔìÃÀºÃÉú»îµÄдÕÕ¡£½øÈëÉç»áÖ÷ÒåÉç»áºó£¬ËûÃǾ¢Í·¸ü´ó¸ü×ãÁË¡£1968ÄêÖÁ1969Ä꣬»¨Ë®Èª´åÃñÔÚ´å×ӵĶ«ÄÏÀûÓö¬´ºµÄÅ©Ïм¾½Ú£¬ÐÞ½¨Ð¡ÐÍË®¿âl×ù¡£Ã¿ÌìÉÏÕó50ÓàÈË£¬³ÔסÔÚ¹¤µØ£¬Í¶¹¤5000Óà¸ö£¬ÍÚÍÁʯʮ¼¸Íò·½£¬ÐÞË®Çþ600ÓàÃס£Îª±£Ö¤Ë®¿âµÄÐîË®Á¿£¬1979ÄêÓÖÔÚË®¿âµÄ¶«±±½ÇÀÏȪͷ´òÉî»ú¾®1ÑÛ¡£ ¡¡¡¡1981Äê´ó¶ÓΪ´åÃñ°²×°ÁËÕÕÃ÷µç£¬Ê¹É½´åÒ²ÁÁÆðÁËµçµÆ¡£Îª¸ÄÉÆ´åÃñµÄ³ÔË®Ìõ¼þ£¬´Ó1978ÄêÆð£¬ÀûÓÃ3ÄêµÄʱ¼ä£¬ÔÚ´å×ӵĶ«ÄϽǴòÉîË®¾®Ò»ÑÛ²¢ÐÞÐîË®³ØÒ»×ù£¬¿ÉÈÝË®¼¸°ÙÁ¢·½£¬´åÃñµÄ³ÔË®ÎÊÌâ³¹µ×½â¾ö¡£1996Ä꣬´åÃñ³öÁÏÖþÆð·»ù£¬´åÀïÓÖ³ö×Ê6ÍòÓàÔª£¬Ó²»¯´åÄÏË®Äà·£¬¿í5Ã×£¬³¤500ÓàÃס£1997ÄêÇÓÖÓ²»¯´åÖÐË®Äà·½ü300Ã×£¬´ó´ó·½±ãÁË´åÃñµÄÉú»îºÍÉú²ú£¬Í¬Ê±Ò²Ê¹´åÈÝ´åòÓÐÁ˺ܴóµÄ¸Ä¹Û¡£ ¡¡¡¡1858Äê´º£¬ÎªÂÌ»¯ÍºÄÝɽ£¬ÏçÁÖÒµ²¿ÃÅ×éÖ¯¸½½ü¼¸¸ö´åÀͶ¯Á¦ÍÚÓãÁÛ¿Ó4ÍòÓà¸ö£¬²¢ÔÚͬÄêÏÄÈ«²¿ÖÖÖ²ÉϰØÊ÷¡£µ«ÓÉÓÚ½ü¼¸ÄêµÄ¿ªÉ½²Éʯ£¬µ±ÄêËùÔԵİØÊ÷ÒÑËùÊ£ÎÞ¼¸£¬É½ÌåÖ²±»Ôâµ½ÑÏÖØÆÆ»µ£¬µ±ÄêÓêºóɽ¹µÁ¬ÐøËÄ¡¢ÎåÌìÁ÷ÇåË®£¬¶øÈç½ñÓêͣˮͣÇÒË®ÖÊ»ë×Ç¡£ ¡¡¡¡»¨Ë®Èª´å£¬¾¡¹ÜµØ´¦É½Çø£¬µ«×ԹžÍÖØÊÓ½ÌÓý£¬³çÉÐ֪ʶ£¬³çÉÐÎÄÃ÷¡£20ÊÀ¼Í20Äê´úÄ©30Äê´ú³õ£¬´åÖм´½¨Á¢Ë½ÛÓ£¬½ÌÊéÏÈÉúΪÀîËɼª£¬×î¶àʱѧÉú´ï20ÓàÈË¡£ ¡¡¡¡ÏÖ´åÖÐ80ËêÒÔÉÏÀÏÈË´ó¶¼Ôø°ÝÆäΪʦ¡£1958Ä꣬»¨Ë®Èª´åСѧ´´Á¢£¬Ð£Ö·¼´Îª´åÎ÷ÁúÍõÃí£¬µÚÒ»ÈνÌʦ´ÞÑӲţ¬ÊµÐи´Ê½½Ìѧ¡£1995ÄêºÏ°à²¢Ð£ºó£¬¸ÃСѧ²¢ÈëÁÖÂíСѧ¡£1976ÄêÔÚ³ÖÐÒ±½ð¿óɽ¹«Ë¾£¨Ê±ÎªÕżÒÍÝÌú¿ó£©µ±¹¤È˵ÄÀîÔÆÉ½ÓÉÓÚ±íÏÖÍ»³ö£¬±»ÍƼöµ½ÉϺ£¹¤Òµ´óѧѧϰ£¬ÏÖÔÚÈξ®Ï﹫˾×ܹ¤³Ìʦ¡£1978Ä꣬¿¼ÉÏÀ³ÑôҽѧԺµÄÀî½øÊǸôå»Ö¸´¸ß¿¼ÖƶȺóµÄµÚÒ»¸ö´óѧÉú¡£ÖÁ½ñ£¬»¨Ë®Èª´å¿¼Èë´óÖÐרµÄѧÉú´ï30ÓàÈË£¬Ì©°²ÁÖУ±ÏÒµµÄ´ÞÑÔ¿­ÒѳÉΪÐÂÌ©ÊеÄũίÖ÷ÈΡ£ ¡¡¡¡»¨Ë®Èª´åÃñÐÄÁéÊÖÇÉ£¬ÓÐÖ¯²¼½³ÀîѧÃÏ¡¢·¶ÓÐÒ壬Ìú½³Áø·½¾°µÈ£¬ÓÐÖβ¡¾ÈÈ˵ÄÀÏÖÐÒ½´ÞÁèÔÆÏíÓþËÄÁÚ°ËÏç¡£ÁíÍ⻹ÓÐд±®ÄÜÊÖ´ÞÓÀ»ª£¬ÖéËãÄÜÈËÀʤµÈ¡£ ¡¡¡¡»¨Ë®ÈªÈ˰®¹ú¼Ò¡£¿¹ÈÕÕ½Õù³õÆÚ£¬³ÉÁ¢ÁË¿¹ÈÕÃñ¹¤×ÔÎÀÍÅ£¬Íų¤´Þ³ÉТ¡£½â·ÅÕ½ÕùÄê´ú£¬ÀîµÇÉС¢ÀîµÇºÆ¡¢¹¢Ç츣ÁÒʿΪ¹ú¾èÇû£¬»´º£Õ½ÒÛÖУ¬ÀîµÇ³¯µÈÈËËæ¾üÄÏÏ¡£¿¹ÃÀÔ®³¯±£¼ÒÎÀ¹úÖУ¬´åÃñÀÓÑÔÚ½ð³Ç×è»÷Õ½ÖÐÎþÉü£¬³¤ÃßÒì¹úËûÏç¡£ ¡¡¡¡¾Éʱ£¬´åÈËÏà´«£¬´å¶«µÄÍÁʯ½Ô²»Äܶ¯£¬ËµÄÇÊÇÓë´åÏàÁ¬µÄ¡°Âö¡±£¬¶¯Ö®Ôò³öÂÒ£¬ÓÚÊÇ´åÃñÊØ×Åɽ³Ô²»±¥£¬´©²»Å¯£¬¸×ÖÐÎÞÁ¸£¬ÊÖÖÐÎÞÇ®¡£¸Ä¸ï¿ª·ÅÒÔÀ´£¬»¨Ë®Èª´åÃñÔÚµ³µÄ¸»ÃñÕþ²ßÒýµ¼Ï£¬·¢»Ó¿¿É½µÄÓÅÊÆ£¬1977ÄêºÍ1980Ä꣬Á½´Î½¨Á¢Ê¯Áϳ§¡£1982ÄêÔÚ´åСѧ¸ÉÃñ°ì½ÌʦµÄÀîÔÆ¸£Ê×ÏÈÈÏʶµ½Ê¯Áϳ§µÄDZÔÚÊг¡£¬ÒãÈ»´ÇÈ¥Ãñ°ì½ÌʦµÄÖ°Îñ£¬Í¶×ʼ¸Ç§Ôª½¨ÆðÁ˵ÚÒ»¸ö¼ÒͥʯÁϳ§£¬ÏÖÔÚÒѳÉΪӵÓÐ20Ó๤ÈË£¬5²¿ÍÏÀ­»ú¡¢Ò»²¿×°ÔØ»úµÄÖÐÐÍʯÁϳ§£¬²¢´øÆðÁËÒ»ÅúʯÁϼӹ¤³§£¬È«´åÏÖÓиöÈËͶ×ʵÄʯÁϳ§9´¦£¬ÔäÑÒ»úËIJ¿¡¢ÍÏÀ­»ú70Óಿ£¬´ÓÒµÈËÔ±130ÓàÈË£¬Ôö¼ÓÁËÅ©ÃñµÄÊÕÈë¡£ÎôÈÕ²»Äܶ¯ÍÁµÄͺÄÝɽ£¬ÒѳÉΪ´åÃñµÄÖ¸»É½¡£´åÃñ²»½öÔÚɽÉÏ×öÎÄÕ£¬¶øÇÒ×ß³ö´óɽ´´Òµ£¬´åÃñ´ÞÑÔÕñ³Ð°üÁ˱ôÁÙµ¹±ÕµÄÊÐÔìÖ½³§£¬ÁÞ½è×Ô¼º¼¸Ê®ÄêÔÚÍâ´³µ´µÄ¾­Ñ飬ʹ¹¤³§ÆðËÀ»ØÉú£¬°²ÖÃÊ£ÓàÀͶ¯Á¦100¶àÃû£¬ÄêÉϽ»Àû˰ʮ¼¸ÍòÔª¡£ ¡¡¡¡»¨Ë®Èª´åÒÑÓÐËİÙÓàÄêµÄÀúÊ·£¬ÇÚÀÍÓ¸ҵĻ¨Ë®ÈªÈË´ÓÆ¶Çî¡¢Âäºó¡¢±ÕÈû×ßÏò¸»Ô£¡¢ÎÄÃ÷¡¢¿ª·Å£¬Ã÷ÌìµÄ»¨Ë®Èª´å½«¸ü¼ÓÃÀºÃ¡£¡¡¡¡[¸ÐÐ»ÍøÓÑ"8018.net"·ÖÏí´ËÄÚÈÝ¡£]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小冶村

¡¡¡¡Ð¡Ò±´åÁ¥ÊôÀ³³ÇÇø¿ÚÕò£¬Î»ÓÚÀ³³Ç±±12¹«Àï¡£¸ûµØ1280Ķ£¬402»§È˼ң¬1247¿ÚÈË¡£ ¡¡¡¡Ð¡Ò±´åÎ÷Ô­ÓÐÎý¿ó¿ÓºÍÒ±Á¶»Ò²ê¡£Ïà´«ËÎÊôÀ³Îß¼àÊ®°Ëұ֮ʯÃÅÒ±¡£ÒòÒ±Á¶¹æÄ£½ÏС£¬¹ÊÃûСұ¡£Ð¡Ò±´åÏÖÓÐÕÅ¡¢ËΡ¢Ö£¡¢½ª¡¢Áõ¡¢ãÆ¡¢ÖÙ¡¢Àî¡¢ÂÀ¡¢Ëï¡¢³Â¡¢Ìï¡¢Ñî13ÐÕ¡£ÕÅ¡¢ËΡ¢Ö£ÐÕÈ˿ھӶࡣ×Ô¹ÅÒÔÀ´£¬´åÃñͬÖÛ¹²¼Ã£¬ºÍÄÀÏà´¦£¬¸û¶Á¼ÌÊÀ£¬Ãñ·ç´¾ÆÓ¡£ ¡¡¡¡Ç念Îõ¡¶À³ÎßÏØÖ¾¡·¼ÇÔØ£º¡°´¹Ñô±£•Сұ¡±¡£1941ÄêÖÁ1945Ä꣬À³Îß»®ÎªÈýÏØÊ±£¬Ð¡Ò±´å¹éÀ³±±ÏØË«É½Ïç¡£1960ÄêÖÁ1962ÄêÊô¿ÚÕò¹«ÉçÁÖÂí¹ÜÇø¡£1962ÄêÖÁÏÖÔÚÊô¿ÚÕò¹«É磨Õò£©³ÂÁÖ¹ÜÇø¡£ ¡¡¡¡Ð¡Ò±´åÓйâÈٵĸïÃü´«Í³¡£ÔÚ¿¹ÈÕÕ½ÕùºÍ½â·ÅÕ½ÕùʱÆÚ£¬Ð¡Ò±´åÈ˸ú×ÅÖйú0ÄÖ¸ïÃü£¬Ç°¸°ºó¼Ì£¬·ÜÓÂɱµÐ¡£ÆäÖÐ6ÈËΪÐÂÖйúµÄ½¨Á¢Ï׳öÁ˱¦¹óµÄÉúÃü¡£Õ½ÕùÄê´ú£¬ÄÐÀÍÁ¦Îª¾ü¶Ó̧µ£¼Ü¡¢Ô˸øÑø£¬¸¾Å®×ö¾üЬ¾üÍ࣬¶ùͯվ¸Ú·ÅÉÚ£¬È«´åÈ˶¼Îª¸ïÃü×ö³öÁËÓ¦ÓеűÏס£ ¡¡¡¡½â·Åºó£¬´åÀïÏȺó³ÉÁ¢ÁË¡°»»¹¤×顱¡¢¡°±ä¹¤×顱¡¢¡°»¥Öú×顱¡£1954Äê³ÉÁ¢³õ¼¶É磬ºóÓÖ¼ÓÈë¸ß¼¶É磬1958Äê¼ÓÈëÈËÃñ¹«Éç¡£ ¡¡¡¡1971Äê´åÀï³ý²Î¼Ó¹«Éç·ÖÅäµÄ¡°Õ½É½ºÓ¡±ÈÎÎñÍ⣬½áºÏ±¾´åʵ¼Ê£¬´åÀïÓмƻ®µØ¸ÄɽÖÎË®¡£´åÀィ³ÉÁ˳¤150Ã×£¬¸ß5Ã×µÄÑïˮվһ´¦£¬ÍÚÇþµÀ300Ã×£¬¹à¸ÈÃæ»ý´ï400Ķ¡£1972Ä궬ÓÖ½¨³ÉÁ˶«ÁëСÐÍÑïˮվ£¬½¨ÇþµÀ3500Ã×£¬À©´ó½½µØÃæ»ý200Ķ¡£1975Äê¶Ô´å¶«Ð¡ºÓ½øÐÐ×ÛºÏÖÎÀí£¬¿ªÍÚÁ˺ӵÀ£¬²¢ÖþµÌ1500Ã×£¬ÒýÁ÷¹àÌͬÄê¸ÄºÓÔìµØ400Ķ£¬ÒÔ²¹±¾´åÈ˶àÍÁµØÖ®²»×ã¡£1977ÄêͶ×Ê2500Ôª£¬½¨³ÉÁËÒ»¼Ü³¤150Ãס¢¸ß8Ã×µÄÒýË®¿çºÓ¶É²Û£¬À©½½Ãæ»ý700Ķ¡£ÓÉ´ËÈ«´å»ù±¾ÊµÏÖÁËË®Àû»¯¡£Å©×÷ÎïÓÉÔ­À´µÄÒ»ÄêÒ»¼¾µÄµØ¹Ï¡¢»¨Éú£¬µ½1978ÄêʱÒѳÉΪһÄêÁ½¼¾µÄÓñÃ׺ÍСÂó¡£µ³µÄÈýÖÐÈ«»áºó£¬Ð¡Ò±´åÒ»¸Ä¹ýÈ¥µ¥ÖÖÁ¸µÄ¾Éϰ¹ß£¬µ÷ÕûÖÖÖ²½á¹¹£¬·¢Õ¹Ö²É£Ñø²ÏÒµ¡£1980ÄêÖÁ1995ÄêÏȺó·¢Õ¹É£Ô°300Ķ¡£È«´å²ú²Ï¼ë2700½ï£¬²úÖµ´ï10Íò¶àÔª¡£ ¡¡¡¡Ð¡Öδå×Ô½¨´å¾ÍÖØÊÓ½ÌÓý£¬³çÉÐÎÄÃ÷¡£½¨¹úǰ£¬¾ÍÓÐ˽ÛÓÒ»´¦£¬È˳ơ°Ñ§Ìᱡ£1951Äêºó£¬Ð¡Ò±´åСѧ½¨Á¢¡£×Ô1977Äê»Ö¸´¸ß¿¼ÖƶÈÖÁ2001Ä꣬ÓжàÈË¿¼ÈË´óÖÐרѧУ¡£ ¡¡¡¡×Ըĸ↑·ÅÒÔÀ´£¬´åÃñ¹ã¿ª²ÆÂ·£¬´ó²½±¼Ïò·¢¼ÒÖ¸»µÄµÀ·¡£Ð¡Ò±´åʯ»Òʯ×ÊÔ´¼«Îª·á¸»¡£×Ô1990ÄêÒÔÀ´£¬´åÃñ·×·×ÔÚ¹«Â·Á½²à½¨ÆðÁËʯ»ÒÒ¤¡¢Ê¯Áϳ§¡£ÎªÁËÖ§³Ö´åÃñÖ¸»£¬´åÁ½Î¯×ÔʼÖÁÖÕ£¬Í³Ò»´å¶«ÄÏ¿çºÓ¶É²Û1977Ä궬¿ª¹¤½¨É裬1978Äê´º½¨³É£¬³¤150Ã×£¬¾ù¸ß8Ã×£¬ÑÓ³¤ÇþµÀ1500Ã×£¬½½µØ700Ķ¡£ ¡¡¡¡Îª²Éʯ»§°ìÀíÁË¿ª²É¾­ÓªÖ¤£¬Í³Ò»¹æ»®£¬Ìṩ¿ó³¡£¬Í³Ò»Ö§¸¶×ÊÔ´·Ñ¡£²¢Ð¿ªÍ¨Á½ÌõÅÌɽ¹«Â·£¬Îª´åÃñ¿ª·¢Ê¯ÁÏ×ÊÔ´´´ÔìÁËÓÅÔ½»·¾³¡£Èç½ñÈ«´åÓаëÊýÅ©»§´ÓÊÂÆ¬Ê¯¿ª²É¡¢ÔÒʯ×Ó¡¢ÉÕʯ»Ò¡£È«´åÓдóС»ÒÒ¤52×ù¡£¸öÌå¿Äʯ»ú8²¿£¬ÄêÊÕÈë120ÓàÍòÔª¡£½¨²ÄÒµµÄ·¢Õ¹£¬´øÀ´ÁËÔËÊäÒµµÄÐËÍú¡£Èç½ñ£¬´åÀïÓÐÍÏÀ­»ú92²¿£¬ÔËÊäÊÕÈë70ÓàÍòÔª¡£¡¡¡¡[¸ÐÐ»ÍøÓÑ"soho112"·ÖÏí´ËÄÚÈÝ¡£]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陈林村

  陈林村隶属莱城区口镇,位于莱城北18公里,口镇东北5公里处。面积12928亩,其中耕地面积2528亩,山场面积10400亩。全村741户人家,2058口人。   据陈氏谱记载:陈林始建于元朝,陈、尹两姓居此,以姓名村陈尹庄,后陈姓成为大户,周围林木繁茂,改称陈林村。本村居住着陈、尹、王、卢、黄、朱、李、张、孙、亓、刘、吕、韩、杨、栾15姓,其中以王氏居多,占全村人口60%以上。村民们自古不分贫富多寡,和睦相邻,共谋发展。   陈林村1944年以前属雪野区;1945年改属山口区;1945年后又复属雪野区;1947年后归属口镇区;在陈林设乡名为桃林乡;辖12个村庄。1958年并入龙角乡:1959年以后属口镇人民公社管辖;陈林为陈林管区驻地。1984年设陈林乡至1985年,辖14个村庄。1985年11月至今属口镇,陈林为管区驻地。   解放前的陈林村人民饱经战乱之苦,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村里涌现出了一大批革命志士。1938年王兆柱等人成立了第一个村党支部,培育了陈勉甫、尹承渡、陈业松、王延考、王延广、王兆贵、尹承宜等一批优秀干部。他们在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各条战线上,做出了应有的贡献。1940年大动参时全村有十几人先后奔赴战场。王洪锡、王洪滋、王洪涵、王延秀、王延登、尹兆尧、刘西堂七人为国捐躯,被追认为烈士。陈林村人民富有英勇战斗的精神,曾在县妇联工作的景如英同志,在莱芜战役口镇歼灭战后,曾用包装了的鞋底当武器,缴获敌人战马一匹,被传为美谈。   新中国成立后,陈林村同其他村庄一样,历经了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等管理模式。自党的开放搞活的政策贯彻以后,大大激发了人民勤劳致富的积极性,村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富裕起来。   勤劳智慧的陈林村村民富有发展经济的眼光。早在1959年,他们就连同全管区人民在陈林西北沟修建水库1座。在修建水库的过程中,他们发扬愚公移山精神,男女劳力齐上阵,昼夜艰苦奋战,历时一冬,终于建成了周围地区第一座蓄水70万方的水库。紧接着又修建了库水灌溉的配套工程,开辟了一条经林家庄向南5华里的水渠,使陈林的大片耕地得到了灌溉。当年即大大提高了农田单位面积产量,村民初步尝到了兴修水利的甜头。1963年冬又单独修建了属于本村所有的狂山水库。1964年修建了张家沟西沟渡槽小型水库。1965年至1971年,历时6年,陈林村民又在西北沟建成了蓄水60万方的一号水库。1971年为一号水库水利配套,修建了西沟渡槽。西沟渡槽跨小河之上,利用斜碹的建筑技巧建成。这项利用古老拱型发碹技巧所建成的工程,是本村能工巧匠王洪宣等人所设计垒砌而成,工程构造之巧妙,令人赞叹不已,充分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1976年至1977年口镇公社调动全公社劳力在陈林村北会战,帮助陈林村建成蓄水200万方的桃花峪水库。至此,陈林的土地上水库遍布,水渠纵横交错,灌溉面积达1400多亩。为了彻底解决天旱缺水的问题,1989年村委会又分别在陈林与南袁洼打深水井两眼,实现了水库有水用库水,天旱无雨用机井来灌溉农田的双重保险,确保了农作物的旱涝保收。   1970年,陈林村在陈林管区率先通电,为全村的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打下了有力的基础。   为了提高农田的质量,加快农业发展,从1971年开始,全村村民对山岭薄地进行取石垒堰,深挖整平土地500多亩。1974年至1975年利用冬闲时间改河造地,村民们在寒风刺骨的冬天里,昼夜奋战,硬是用肩挑车推,造出了旱涝保收的农田100多亩。   1980年,村党支部进行了村庄规划。为了使村庄整齐划一,村里决定在陈林杏山前坡划宅基地建新村。8户为一方,每方之间通有枞横6米宽的大街。此后5年间,计有200多户村民按规划在此建起了一色的红瓦房。夜晚全村灯火通明,宛若一座小山城。   为了彻底改变本村交通不便的问题,1989年,修建了连接新村的东西、南北两座水泥桥以及陈林村中部与南、北袁洼中间的两座漫水桥。1995年又建成通新村小学的第三座水泥桥。1993年南至小冶村北铺沥青路2500米,连通口勺公路;向西修沥青路1500米,接通下毛圈路,经谷堆山与莱明公路相连。自此,陈林村与外界四通八达,从而打开了陈林村的致富之门,为全村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方便。   陈林村有着重视教育的传统。解放前,在陈林村西山子顶建有四合院小学1所。私塾先生王兆法等在此传经授业。1957年,村民们拆杏山玉皇庙建瓦房6间,办起了陈林完小,张华轩任校长。此后逐年扩建校舍,1966年,为满足孩子们就学的迫切要求,在原址新建教室17间,办起了陈林联中。1982年联中与小学分设。1986年村委会广筹资金,在新村前又建起了一所高标准的小学,1997年被莱城区验收为“规范化学校”。1995年陈林中学由原联中旧址迁至北袁洼新校。陈林村出教师,仅新中国成立以来,全村就有教师37人,他们为全镇乃至全市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全村有42人考入各类大专院校。学生王峰清华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获博士学位,是学生中的佼佼者。    陈林村的医疗事业发展也比较迅速。解放后不久,即设有卫生所l处,医生4人。2001年义新建成口镇卫生院陈林中心卫生所1处,村民有一般疾病,足不出村即可得到医治。老中医陈铭新,后起之秀王加才,在行医治病方面均有作为。   陈林村民十分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建社初期建有油坊1处、木业社1处。后又建起了砖瓦窑和石灰窑。1964年引进优良品种鲁西黄牛、新疆羊,建起了大型养殖场。之后又办起了粉条坊、貂场、果酒厂等。1976年又建起了大型砖厂l处,每天出砖上万块。1987年秋,陈林立集,定农历五、十为集日,莱芜梆子剧团到此演出祝贺。集市贸易兴隆,尤以猪、羊成交量最大:1994年沿村内修的沥青路规划了东西,南北两条商业街。个体私营、世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在发展企业方面,村民卢士忠办的轧钢厂规模大,经营收入可观。王加秀的饭店顾客盈门,生意红火。王加雨经营的商店门面大,货物齐全。村民富裕后,开始注意居住房屋的建设,村民黄士军的二层起脊楼,成了陈林村民富裕的标志之一。   从1985年起,村两委会采取了专业户上山定居承包和拍卖的办法,规定承包、拍卖期30年,在有限的时间内后人有继承权。有24户农民承包。购买了2500亩山场。村里组织人员开通了三条环山路,方便了上山定居林业专业户的生产、生活。聘请林业技术人员来村讲课,提高了承包户林果生产技术素质。如今荒山变成了花果山,许多专业户年收入都在万元以上,王延晨老汉承包100亩山场后,在辛勤造林,栽植板栗、山楂的同时,每年都存养母猪2头,肥猪不下10头,牛4头,把林场办成了养殖小区,收入相当可观。   许多上山的专业户一年四季不下山,他们在山上舍得投资搞开发,精心经营山林。如今陈林的山场一片郁郁葱葱,成为陈林一道靓丽的风景。担任过村党支部书记的王洪森,承包山场在山上定居后,个人出资架电上山,引来山泉建成自来水,改善了生活环境,他在山上想吃鱼就从承包的水库里捞,吃蔬菜从山上小菜畦里采,见人他就乐呵呵地说:“只要合同不变卦,我就不下山。”   现在陈林的村民们一改从前单一种植粮食作物的习惯,转向林果、大棚蔬菜、姜蒜、中药材等多种经济作物的种植。由于致富渠道的逐步拓宽,村民们的收入也在与日俱增。2001年,人均收入已达到3500元,彩电、冰箱、摩托车、农机、汽车进农家。全村安装电话268门,陈林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电话村。富裕了的村民们从没有忘记国家,2002年费改税,陈林村一次就上缴农业税23万元,这是以前从没有过的事。   今天,陈林的村民们正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志向,朝着高效农业、林果业发展。如今他们在东南岭的经济开发区建起了化工厂、轧钢厂、铸造厂,现均已投人生产。相信明天的陈林村,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古城村

  古城村隶属莱城区口镇,位于莱城北15公里处。南靠土妮山,西南与林马村接壤,北与小冶村隔小灰河相望。占地面积为2.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784.35亩,有727户,2167口人。   明《嘉靖莱芜县志》记载:“古城:在县北四十里。”村内东亭寺遗址曾出土大量秦砖汉瓦,足见始建村当在秦汉以前。周末属赢地,曾名古赢,后谐音成古城。   据村碑文载,古城村始建于秦朝以前的周朝,历史悠久,源源流长。古城村分为五个自然村:郑古城(又名大古城)、冯古城、田古城、小古城、南岭子。村中现有郑、吕、冯、田、孙、李、王、沈、蔺、牟、刘、刁、亓、孔、宁、尹、赵、景18姓,以郑、吕、田、冯、孙姓居多。村民不分宗族、贫富、多寡世代和睦相处,耕读传世。建国后,1950年至1954年建立古城乡,古城村分为3个行政村:即新迎村(现在的田古城、冯古城村)、大古城村、小古城村,隶属口镇区,为互助组时期;1954年到1955年隶属林马乡(还是3个行政村),为初级社时期;1956年至1958年属林马乡,为高级社时期,同时三村合并为一村——古城村;1958年后属口镇人民公社林马管区;1984年后属口镇办事处;1985年属口镇镇、口镇管区至今。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党支部书记吕承德、大队长郑子云的带领下,制定了较为详尽的“三五七规划”,即三年治水,五年治山,七年实现村庄搬迁统一住进居民楼。从1965年秋开始到1979年结束,历时15年,古城村民修建扬水站3座,二级提水站两座,修大寨田1600多亩,改河造地320亩,90%以上的小灰河古城段地成了水浇田。经过15年的努力,彻底改变了古城村靠天吃饭的落后面貌。80年代末期,遇大旱大冶水库水源枯竭,扬水站提水困难大,在书记郑庆言、主任田恒先的带领下,新一届党支部决定发扬当年的光荣传统,治水打井,组织群众投工21202个,投资2.5万元,大干半个月,在干涸的河床里建起了4眼直径3米,深6米多的大口机井,1989年在百年不遇的大旱情况下,仍然使小麦获得了丰收。1990年又新打3眼机井,1991年对北岭东的扬水站进行改造,使村里的耕地面积全能浇上水。在古城人战天斗地的日子里,涌现出了大批模范人物,有人老心红的老愚公,有钢铁八姑娘,有十五条壮汉。古城人的大干赢得了国际友人的肯定和赞赏。1968年夏阿尔巴尼亚组团来村参观、考察。同年还有印度尼西亚、越南、巴西等国来村学习,1975年1月,大队党支部书记吕承德出席了全国四届人大代表会,在小组讨论会上做了典型发言。《大众日报》曾以“大寨红花古城开”的标题详细报道了古城人战天斗地的光辉事迹。村民吕海舰参加泰安地区组织的学大寨先进事迹报告团,在整个泰安地区介绍经验10多天。田纪贤等多人出席省积极分子表彰会。在成绩在荣誉面前,古城人并没有骄傲,而是积极拓宽致富门路,发展集体经济。   古城村自建村以来就重视教育,崇尚文明,郑氏家族在清朝末年就有举人,民国初年本村就有村办小学,在原大古城村西置办学堂。建国后,小古城村西关帝庙内置办学堂,又在冯古城村建设新校1处,原土地庙小学迁往新校,规模10个教学班,可容纳500多人同时上课。先后有5人考入大学。1986年村委又在郑古城村重建一处区级规范化标准小学,原两处小学同年合并于此,成为今天的古城村小学。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先后有79人考入大中专院校,第一人为孙启忠,考入华东石油学院,现任胜利油田副总经理。郑庆怀现在北京研究院工作。   古城村民自古勤劳勇敢,不畏-,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战争年代,村里有32人为国捐躯。抗日战争时期,古城民兵(属二区)配合山纵一旅二团一营,在古城伏击日伪军,大获全胜。解放战争时期,古城民兵巡逻队队长郑星三,在一次截击逃窜的残敌时,英勇牺牲。在这一时期,古城村积极动员青壮年参战,村民吕海洋、吕海水二兄弟,在淮海战役中光荣牺牲。村民牟全美、牟全水、吕海秀等人积极参加担架队、运粮队,有力支援了前线。解放后,村民积极应征入伍,保家卫国,吕奉泉在抗美援朝战斗中光荣牺牲。田庆东立功朝鲜,成为革命功臣。尹延法解放西藏光荣负伤,牟全福抗美援越,屡立战功。郑庆业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荣立三等功。   古城村民自古勤劳耕作,然也不乏经商之精明。如石匠孙兆孟、吕辉田打造 的石像、石狮、石雕等惟妙惟肖;织布能人吕承才、吕承树、吕承俊三兄弟,所织棉布均匀耐磨,闻名乡里,截止2001年,个体营业户在古城村已如雨后春笋,养牛大户郑庆杰发展到20多头,郑现永、郑茂合、冯现永、田庆刚等都在10头以上。建筑业,饮食服务业,运输业,养殖业等发展迅猛。村民郑茂军、郑茂祥、李耐伍、李耐斌、亓永吉、王明亮先后建起了石子加工厂,利润都在万元以上,带动了村民开山炸石,供应石料。既安置闲散劳力,又促进了小拖拉机运送石料的发展,仅小古城村小拖拉机拥有量占农户的30%多。特别是吕继冉,白手起家由办石子厂,用勤劳的双手操办几个企业,成为当地有名的企业家,年收入在几十万元以上,2002年春被村民推选为古城村主任,同年春推举为莱芜市政协委员,成为农民致富的带头人。村民的人均收入增长到3250元,古城人生活日益殷实。   2000年进行了农网改造,家家户户吃上了自来水,60%的农户装上了电话,闭路电视天线已架设到村,勤劳智慧的古城人民,将会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灿烂的明天。  

大冶村

  大冶村隶属莱城区口镇,位于莱城北l4公里,口镇东北4公里处。东邻苗山镇王家桥、石棚山,北临崔家庄,南依秃妮山,西与小古城接壤。耕地360亩,270户人家,778口人。   大冶是一个冶炼历史悠久的村庄。据宋太宗元年(公元976年)编印的志书《太平寰宇记》记载,宋代朝廷在莱芜县境内设有专管冶炼的机构——“莱芜监”。大冶属莱芜监十八冶之石门冶,足见始建村当在宋朝之前。原名铁冶城,因冶炼规模大,改称大冶。村0有李、吕、闫、王、刘、曹、徐、蔺8大姓,祖祖辈辈相帮互助,和睦共处。   据清康熙《莱芜县志》记载:“属南乡方山保,大冶。”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废保设区,属石马区大冶乡(包括王家桥);30年代初,大冶乡并入龙磨角镇,该村属石马区龙磨角镇;1941年5月,原莱芜县分为三个小县,本村属莱东县杓山区;1942年8月,莱东县改为博莱县,属博莱县苗山区;1945年10月,恢复莱芜县原区划,下设13个区,隶属口镇区;1950年5月,口镇区下设13个乡,该村属双山乡;1956年12月,港里区改为口镇区,同时双山乡并入陈林乡,该村属口镇区陈林乡;1958年撤区并乡,该村属龙角乡;1958年10月,建立人民公社,该村属口镇人民公社;1984年农村管理体制改革,撤销公社,莱芜市下设办事处、乡(镇),该村属口镇至今。   解放以前,大冶村人祖祖辈辈守着这块山地,靠天吃饭,遇上好年成,农民也是半年糠菜半年粮,到了大灾荒年,大部分家庭靠出卖劳力,打短工,推木车,挑扁担过日子,有的下东北逃生。1934年3月25日,土匪头子刘黑七(刘桂堂),率数千人经过大冶村时,抢劫了钱物、家畜等,并放火烧了大量的房屋,老百姓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村中少数有手艺的人自觉组织采石队,以卖石为生。有的当木匠、铁匠、泥瓦匠,刘家还会染花纹布。   春去秋来,大冶村历经沧桑,直到1949年共和国成立之后村民才过上了好日子。1951年建立了互助组。1954年办起了初级社。1956年成立了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4月至8月1日修建大冶水库。9月建立了人民公社。公社成立不久,全民大办钢铁运动,本村建起了“一脚蹬”、“夫妻炉”,1959年四月根据中央指示停办。   1959年至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社员生活非常困难。1982年实行联产计酬的生产责任制,充分调动了村民的生产积极性。   1966年3月份,6080部队驻本村,分别在黑山前,秃妮山顶各打山洞一座,因道路难走,汽车上不了山,六月份在豆夹湾峡谷上面修筑了单孔石拱“军民友谊桥”一座,公路到山顶,方便了村民进山耕种。   自村庄搬迁后,1958年打了第一眼井,1964年在村中打了第二眼井,因水源不足无用,后来在村南白杨树地打了第三眼井,因无水停止。1970年村搞了土水池。1980年搞了简易自来水,1990年搞起高标准自来水,家家户户通水,结束了全村吃水难的历史。   1970年在农业学大寨热潮中,重点搞了改土和治水工程。1974年建起大寨田320亩,填沟垫地12亩。从1968年共修建塘坝3座,水库南岸一级扬水站1座,二级扬水站l座,修环山渠道5000多米,从而改变了自1958年迁村后没有一垅水浇地的局面,扩大浇地面积300亩。1975至1978年,一级扬水站位置向南迁移200多米,在战山河专业队的协助下,修起了密封汞房,村北一段筑起了高架渡槽,扩大浇地面积150亩,单一种植改为多茬种植。1997年秋,莱城电厂灰坝工程征用了本村部分耕地和一部分荒山,并在黑山沟大坝后修起了一条长2000多米的地下排水管道,从村东南绕村东一直到庙河圈家南,扩大了水浇地面积,多数农户调整产业结构种上了生姜、大蒜、中草药等作物。   由于村庄被三山一水环抱,山场面积达800多亩,具有发展林果业和牧业的优势,经过多年努力建成了我市最早、最大的山区枣园。村里还配备了林果技术人员,成立了果品购销站,建起了贮藏能力100吨的气调贮鲜果窑洞,1996年底全村苹果(山楂)园由承包前的300亩增加到450亩,大枣由l万株增加到一万五千多株,果品产量由前几年的4万多公斤增加到25万多公斤。林果收入已成为全村的重要经济来源。近年来,村里又从山西引进了青山羊和小尾寒羊,家家搞养殖,户户增加收入。   大冶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村民组织小车队,担架队,积极支援前线,跟随主力部队,转战南北;建立抗日救国自卫团,白天种地,站岗放哨,晚上埋地雷,拆桥渠,破坏公路等活动;妇女组成妇救会,纳鞋底,备军粮。本村先后有20余人参加了解放军和担架队,南征北战,奋勇杀敌。据统计全村共有10位烈士为国捐躯。本村首任书记李乐勤,1939年开始发展党员,1941年调入区里工作。   大冶村十分重视教育。早在1920年就建立了初等小学,由学生出资请先生来讲课。王家桥村、庙河圈的学生也来这里就读。后来村小学停办,1948年小学恢复。1952年政府办起民校,组织农民学文化,学技术。1970年,建起了“育红班”。1982年,本村小学实现了六配套。1983年小学迁到村北,有5个教学班,人数达100多。许多学生从这时走进了大学的校门,截止到2000年,全村有大专生20余人,本科生13人。博士生吕俊宣,于1982年从武汉大学毕业后分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1984年被推荐到美国留学。   在大冶村的教育史上,有一个重要人物——赵凤英,1983年,由于在扫盲工作中成绩突出,被评为“三八红旗手”,1990年获国家教委“巾帼扫盲奖”荣誉称号。  

西街村

  西街村隶属莱城区口镇,位于莱城以北l4公里,口镇镇政府南部。村东部与南、东、北三街犬牙交错,西、南两面分别与太平、冶庄二村相邻,口姚公路穿其北境而过。现有人口2648人,耕地1752亩,是莱芜市经济强村。   西街以地处口镇——吐丝口,又名土子口,东西大街西部而得名。西街村现有42姓。据史料记载,土子口建于周朝,则西街村的先民们早在2000多年前便在这里繁衍生息。明嘉靖年间已有西街之名。1939年,李光亭任村长: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后,西街村建立了人民政权,杨西俊任支部书记,王宪法、赵继泽、申淑端先后任村长。1955年,西街建立初级社;1956年春,全村加入高级社,西街、北街两村合办一个社,取名“新华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由魏学业任书记,王宪法任主任;1957年春,西街和北街两村分社,西街村称“新华社”,杨西俊任书记,王宪法任主任;1958秋成立人民公社,村实行军事化管理,西街、南街、冶庄3个村为一个营,教导员申可玉,营长王宪法,副营长韩传喜;西街下设5个连,每连一名书记。1960年口镇“四街一村”为一个大队——口镇大队,1961年恢复西街大队;1984年改称西街村民委员会。1995年西街村建立村党委,这是莱芜市第一个村级党委。一直属口镇管辖。   西街村占据吐丝口的西半部,面积大,历史久,人们为了交待清楚某个地方的位置,或以建筑或以自然景观或以传说或象形等方式命名了许多小的区域,如西门里,三里庄,西南园,桥头,“牛角子”,盐店十几个区域。这些区域的范围虽不很精确,但为人们所熟知。其中以“南阳沟”最为著名,1947年2月20日,口镇攻坚战便从这里打开缺口,消灭了-军2万人马,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口镇“清咸丰年间筑石寨,称博济寨”。寨墙年久失修,民国初年,赵家村绅士宁子彬主持重修,重修后的寨墙上窄下宽,墙基宽约10米有余,顶部宽约5至6米,墙上设有墙垛,墙垛上面有枪眼,每隔百十米便有一岗楼,岗楼略探出墙外尺许,三面设有枪口、炮眼,这增强了其防御能力,可三面迎敌,且为防攀墙而上增加了障碍。圩子墙外有一圩子濠,通过五个城门与外界相连。寨内有“义务丁”(当时家中拥有五亩地者须出一丁一枪,义务防守,是为义务丁。归寨主宁子彬调遣)和“保卫团”防守。坚固的城墙,严密的防御措施,使吐丝口多次免遭匪患。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利地推动了当时经济的发展,清末民初口镇商业达到了历史的巅峰时期,“商业为莱芜之最”。西街村因其地处西通泰安,东达博山的要道两旁,更是店铺林立,商贾云集,商业繁华一时。   西博济寨办公驻地位于西街隅头子的西北角上,园内旗杆高耸人云。博济寨以“艺赡”为商号办有铁工厂,木工厂,丝工厂,布工厂等事业,当时在莱芜是第一家。铁工厂和木工厂在西街隅头子(“隅首”的俗称)以西的街道两侧,铁工厂以生产生活用品如铁壶、铁锅等为主,可以造枪,当时“义务丁”所用0基本上都是铁工厂生产的,53块银元一杆。西街申孝端等在里面做过工。木工厂在路南侧,聘请博山焦鲁彬师傅传艺,西街赵继泽、韩玉民等都从中学过手艺。   除以上公办厂子外,更多的是个体私有经济,位于西街的商号、店铺占了整个吐丝口的一半。当时章丘、宁阳、博山、胶东以及莱芜境内其他地区的很多人都来此开设商号做买卖。莱芜县立东盐业公司(老百姓称“盐店”。1935年后改为义东盐业公司)是外地人在西街开的最大的商号,立东盐业公司老板姓孙,是南方的大资本家,当时盐店拥有上百间的房屋,上千万的家财,宁子彬主持重修博济寨时,所需钱款盐店便出资一半。盐店上通官府,家中养有军队——“盐巡”,设有旱牢、水牢各一座,用以查私盐,垄断盐的经营权,整个莱芜所需盐都要从这里购买,每天赶着毛驴,提着布袋,挎着篮子排队买盐成了当时口子街的一景。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盐店停业,1945年,日本人占领口镇,拆了盐店的房子修了东门里的炮楼子。   “复兴”是西街村人开办的最大的一个商号,创始人申荣光,当时是莱芜县第二区区长,财政局局长。“复兴”拥有酒店,油坊,铁器铺,药房,酱园,钱庄等商业,生意兴隆,后由申荣光的5个儿子申玉昌、申玉润、申玉华、申玉莹(字秀甫)、申玉琪共同经营,其中申玉莹是总掌柜,他还担任着吐丝口镇长。“复兴”七代未分家,店铺、宅院散居西街各处,家宅和店铺皆盖楼房,现在位于隅头子以西路南还保留有当时“复兴”所盖的砖木结构楼房1座,这座楼房本用来开“洋油公司”的,但未及正式开业,即爆发了卢沟桥事变,随即停业,虽历经百年,这座楼仍十分坚固,现在已成为村民耿元华的酒楼。   申氏几代人富有经济头脑,懂经营,善于把握商机。申氏家业第一次迅猛扩张源于申荣光,其时盛传钞票要贬值,吐丝口商家纷纷囤货,坐以观望。身为区长、财政局局长的申荣光以其敏锐的政治和经济视角认为钱只能会实,决不会贬值,于是将其所有店铺全部敞开供应,并不断从外地引进货源,买卖甚是红火,其他商店的老板很多这时还将自己手中的钞票到“复兴”店铺中兑成货物,想等到钞票贬值后捞一笔。一年后,就在复兴大赚特赚时,钱越发实了起来,申氏就这样积累了经营的资本。在经营上他们讲究以诚为本,薄利多销。80多岁的韩传吉老人回忆说,那时去复兴酒店打酒,复兴给称9斤8两,回家称称就10斤一、二两;卖给复兴粮食,在家称50斤,到复兴里一称就涨好几两。正因如此,复兴商号的生意做的如火如荼,以酒店为例,别的商号每个月只蒸一两天酒,而复兴每个月都蒸二十七、八天。可能与门第有关,现在申氏家族的后代很多人仍以经商为主,买卖干得不错。   在西街当时其他商号还有“顺香斋”南肠老店(清道光年间历城商人苏志廷所建)、“明德堂”(章丘曹氏所开)、“福聚堂”药铺,“会英居”饭店(西街韩诗传,魏巡仙,申云龙,黄五等合开),“源聚恒”酒店(韩裕仁、韩申书,郑西庆合开),“丰裕”钱庄(鹁鸽楼刘仲莹家所开),“人和”铁工厂(在西南园,西街许东来所开),“恒兴”铁工厂(牛泉上庄王玉章开办),“仁昌”窑货店(许同仁、许同礼兄弟合开,)“和盛”窑货店(方廷贵开办,还代理油果铺,兼制月饼、糕点等),“东(义)胜永”窑货店(李光庭、李光贵、李光襄兄弟所开)等。其中窑货店大都聚集在关帝庙至桥头以西的路段上,很是繁华,每逢二、七口子集,这里人山人海,叫卖声、讨价还价声络绎不绝,有“聚宝盆”之称。当时有人以西门外5大亩水浇地换窑货市里3间屋的地处,屋主坚决不换。   与商号同碧生辉的是西街的旅店业。从窑货市往西,散布着邵家店,李家店、谷家店、黄家店、申家店、韩家店,还有南店、北店等。众多的旅店中李家店最大,邵家店、谷家店常年有回族人居住,以宰牛为业。众多的旅店为远道的经商者提供了便利,也增加了西街人的收入。   沧海桑田,由于市场迁移,道路规划,这里已失去了昔日的繁华,成为了留在人们头脑中的永久回忆。   在战乱中,西街的经济曾一度遭到破坏,停滞不前,但只要有良好的机遇,西街人总以其敏锐的经济意识走在潮流的前面。1949年春,西街成立了当时全县第一个供销合作社,有韩传法、刘思环、韩玉栋3人管理,韩传法任主任。这一新生事物的产生,给以后全县供销社的发展起了示范带头作用。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西街村的经济更是一日千里,他们面对村中人口多,土地少的实际情况,确立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单位面积经济效益,坚持工业立村的发展思路,在-杨全成的带领下,从1986年起,西街以滚雪球的方式先后建起了24个经济实体,成立了全成实业有限公司,固定资产达到2500万元,上交税金1000多万元。集体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烙火烧、贩青菜,搞屠宰,开饭店,办厂子,个体私营业户达到320余户。现占地100亩的工贸个体私营园区和商业一条街已初具规模,形成了机械加工、稀土合金、木器加工、路桥工程、化工产品、养殖、饮食服务等一系列经济群体,促进了全村经济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西街村的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中开通了“两纵两横”四条水泥路,实施旧村改造,投资1200万元,建起了两个居民楼小区,258户村民住进了小洋楼,省委书记赵志浩、-等领导人视察后,对西街的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2002年9月,西街全成实业公司顺利完成由集体经济到股份制经济的转轨,成立了山东省莱芜市全成实业有限公司,从而又一次走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西街不仅经济发达,而且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也是政治要地。如前文所述,博济寨的办公地一直在西街。近代1948-1953年间,0莱芜县委及其所属机关如法庭、武装部西街第一居民区等便在今西街小学附近。50年代口镇公社设在西街和北街地域上,至今其办公处尚存。   1957年3月,在西南岭建立口镇兽医站,后改称口镇畜牧兽医站。1959年7月,口镇公社在兽医站南边建立民办中学一处,招生两个班,学生100人。山口陶洋、赵家村刘训东、太平陶振泮等在此任教。1961年3月迁往莱城,改名为莱芜技工学校。后口镇公社在这里建立拖拉机站,1981年4月,雪野灌溉局在韩家林建实验站l处。1999年,市林业局在西街村征地150余亩,建立莱芜市林果科技示范园。   西街村人自古重视教育。清朝韩阶平课子读收,捐资修学,创办英蓉书院,倍受县令纪淦赞誉。王文芹,苦苦以求,60多岁应考,感动了皇上,被敕为恩赐翰林的故事至今被人传为美谈。民国初年,韩裕让(字伯仁)、韩传训叔侄俩就先后留学日本: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西街村委进一步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仅1995年以来就为各级各类学校捐款达50万元。村0了185名大学生。其中,韩向敏清华大学毕业后,现留学美国俄亥俄州大学攻读化学博士。   西街村多忠义志士。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时,他们都以满腔热血投入革命洪流中去。据不完全统计,仅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西街就有60余人参军,并且多人立功,其中韩传烈在抗美援朝中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为国捐躯者达23位,其中韩玉学烈士,李光亭村长事迹更广为人知。勤劳朴实的西街村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着对自己祖国的热爱,1948年11月,韩布文、杨西俊、耿俊兴、亓连富等人带领西街村35人南下支前,历时7个月,0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载誉归来。1953年,在统购统销中,西街村民勇跃交售爱国粮4万多斤,其中谷胜启带头交售爱国粮,郭庆元多交爱国粮还受到了县委领导的好评。近几年来,西街村人更是尽自己所能支援国家的各项建设。西街村富了,但西街人爱国情怀没有变。   现在许多西街村人由于工作的需要散居于全国各地,为祖国的建设贡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他们之中有海军宣传部部长韩铁民,原吉林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韩玉玺,地级干部韩乐三,申法端,中国保险报社总编室副主任韩国卿,山师大数学系教授李永生等。   西街村有着辉煌的过去,也有着光明的未来,在今后的岁月里他们定能创造更加骄人的成绩。  

北街村

  北街村隶属莱城区口镇,位于莱城北14公里,为口镇政府驻地。东接东街村,西连西街村,北邻上水河村、下水河村,南面靠南街村。总面积400200平方米,耕地492亩,280户人家,823口人。   据赵氏墓碑和出土的秦砖汉瓦考证,始建村于周朝.,清咸丰年间,口子街筑石寨,周十余里,留东、西、南、北四门,并以寨中隅首(俗名隅头子)为界,分为东、西、南、北四街,北街村故此得名。本村有韩、魏、土、李、张、常、席、付、刘、孟、朱、吕等姓。   《嘉靖莱芜县志》载:吐子口属垂阳保。北街村属垂阳保;民国初吐丝口改为口子镇,北街村属口子区口子镇。1941年莱芜县划大区为小区,北街村仍属口子区;1945年10月口子区为二区,北街村隶属二区;1949年吐丝口定名为口镇,北街村属口镇。1958年10月人民公社成立,北街村一直归口镇人民公社,1984年4月农村管理体制改革,撤销公社,设莱芜市口镇办事处,北街村归口镇办事处所属,口镇管辖。   北街村位于口镇正北中间位置,莱明路从村北经过,是口镇经济贸易交流中心。宽阔平整的商业街一通南北,沿街楼林立,民房整齐,道路四通八达,布局合理,是久负盛名的文明村。村北是镇政府、莱芜二中、口镇中心中学、口镇中心小学、口镇中心幼儿园、口镇成人技校,因此这里也是口镇政治、文化中心。1948年到1953年间,口镇北街村是莱芜县政府驻地。   据魏氏家谱记载:魏门始祖敬芳或敬芳之父于明朝初年迁此居住。北街村人以韩姓、魏姓最多,是本村的名门望族。自清顺治年间至同治年间,仅魏门就有5人出任知县,一人出任知府,为官均清政廉明,颇具政绩。韩门韩绵禧为清顺治年间进士,德才兼备,是本村第一个进士。韩门也出过举人。   “南牌坊,北阁子”。村北原有玄帝阁,俗称北阁子,据传明代所建,系鲁班活。玄帝阁是土木石结构,两层楼阁。底层为长30米,宽4米,高5米的穹形通道;顶层为木质0庙宇。庙内供玄帝(俗称振公)、桃花仙女,0正堂悬挂巨幅横匾,-“金雀化身”4个大字,笔法苍劲有力,笔带雄风。相传为五湖散人雪蓑子所书,用木渣子写成。四字鲜活,犹如生命一般,不停地颤动。每月晚上逢上弦月或下弦月,由阁南望“金雀化身”四字熠熠生辉。前清莱芜知县叶方恒来此巡察,观后赞不绝口,爱不释手,遂用泥金临之,四字立时停止振颤,失去活力。由南拾级而上,过28级台阶,经南天门进入玄帝阁。玄帝阁建筑豪华,其样式形同天安门城楼、曲阜孔庙大成殿。金碧辉煌的琉璃瓦,巨大的条石城砖,斗拱飞檐,斜山转角,气势宏伟,富丽堂皇。0顶檐翘角并排着玻璃人,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一跨下骏马、手挥钢叉的将军将其追赶,四角各土书“走投无路”、“赶尽杀绝”字样。并镶嵌4个铃铛,风吹铃响,悦耳动听。玄帝阁西壁有雪蓑子所书的玄帝碑,玄帝阁之影壁是九块巨形砖砌成的“凤凰图”,其精湛的技艺、雄浑的气势可见一斑。楼门洞由两块巨大的拱形条石筑成。盛夏时节,进入通道,清爽怡人。玄帝阁几经修缮,但建修的时间不详,抗日战争时被焚毁。   北门里,北阁子北,路东,曾有一座古老、精妙的石碑坊。清道光年间在口镇北门里,为魏赓稷妻赵氏立节孝坊。节孝坊正中有宽2米、高3米的大门,门口两边各有四头威武的石狮子.并有形象逼真的石灯4盏,分列两边。走进大门,首先映人眼帘的是四根顶梁石柱,刻有挺拔凸起的对联,与石柱相对即4个用巨石雕刻而成的石凳,形同腰鼓,高约2米,牌坊上有石刻的横匾,-“皇清”二字。并刻有精美图案:龙乘祥云、凤凰展翅、狮子滚绣球等精雕细刻,工艺精湛,令人惊叹不已。牌坊顶有两条梁,上为石粱,下为铁梁,坚实而牢固。四角檐翘处各有巨龙,口衔“圣旨”,令人望 而生威,肃然起敬。石牌坊于1950年被拆毁。   玄帝阁东为关帝庙、郡提庙,西有泰山殿、太行山殿、土地庙、蚂蚱神庙,诸庙错落有致,雄伟壮观。东边的关帝庙、郡提庙,青砖黑瓦,为3间前出厦的房屋。关帝庙,供关帝,关平、周仓护驾;郡提庙供郡提(乃一出家尼姑),号女神,塑像位于庙中,伸展着无数条手臂,乍望去,难以分辨,俗称“千手千佛”。西列泰山殿、太行山殿宽阔,占地面积约为500平方米,供碧霞元君等诸神。每年4月18日为庙会,烟雾缭绕,香火不断。   原玄帝阁、关帝庙各有官井一眼。特别是玄帝阁之官井,是当时吐丝口人唯一的饮水之源。现古井风韵犹存。井口四方,宽约1米。深有十几米。据村民韩纪德讲,用官井之水淹制咸菜,无论春夏秋冬,咸菜从不腐烂长毛。官井供口镇四街用水,担桶前来打水者络绎不绝,远近闻名,曾有“官井问绳沟”的佳话。   北街村历史悠久,古今均为口镇商贸、物资交流中心。民国二十四年《续修莱芜县志》记载:“吐子口邑巨镇也,东通淄博,西达泰安、济南,商业繁盛。”清末民初有商店百余家,是蚕丝、陶瓷、煤炭、食盐等贸易中心,有大牙行、麻行、鱼行、盐店等商行。过去莱芜最发达的独家经营盐业专卖商号——口镇晋东盐店就设在口镇北街村。   口镇北街晋东盐店,清代中期由济南陈姓商人投资建成。当时建有楼房、仓库、门市部及住房等117间,其中二层、三层楼房各1座,占地10余亩,并有专盛骆驼的园子一处。店内共有员工80余人,其中盐巡20余人,雇有高级厨师、裁缝和更夫。清代到民国初期,食盐经销实行纲法,由食盐承揽商人垄断食盐的产销。他们与官府操纵盐价,攫取暴利。利用配备的武装盐巡(配有枪枝、马匹等),在县境内四处缉查私盐,有捕人处罚权,故有“小走衙”,“大走衙”之称。晋东盐店拥有资本20余万元,年购销食盐50万斤左右,经营以批发为主,少量零售。为吸引顾客,每年从正月初四开业至二月初二期间,对所有前来购盐的商人,免费招待。晋东盐店还凭着雄厚的财力,向地方予以施舍。诸如修桥、铺路、唱戏、建校、灯节活动等福利事业,均出资赞助(承担所需经费一半以上)。民国初年增设颜庄、茶业两处分销点。抗日战争前夕,由于不能控制局势亏本倒闭。1940年日军侵占口镇后,将房屋全部拆除,修建了日军营房。   《嘉靖莱芜县志》:“吐子口集,县北三十四,斗秤四十,二、七期”。明代嘉靖年间即逢二、七大集,四、九小集,至50年代为口镇最大的集市。大集上市两万人左右,旺季达3万余人,日成交额15万元左右,高峰时达30万元。抗日战争前,工商贸易居莱芜首位。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召开物资交流大会,隅首之南北大街,热闹非凡,俗称“花花街”,每天上市达几万人,远近闻名。周村、章丘等地商人前来经商、贸易。盐店、鱼行、大牙行、麻行等从博山等地雇剧团演戏,以示庆贺。口镇物资交流大会流传至今。北街村以此为契机,以商贸促发展。1994年在姚口路南新修筑25米宽的商业街,从镇中穿过,与这条街垂直的是新修的沥青大道,连接起口镇5个村,改变了口镇大集拥挤泥泞的旧面貌,给当地人带来了极大方便。还在村中隅首及镇北市场路分别建成集贸市场,有固定门头摊位100余个,日贸易额2万元。   1947年2月20日至23日,在莱芜战役中,我人民解放军对口镇之敌新36师进行了一场聚歼战,激战三昼夜,全歼顽敌。在聚歼战中,口镇北街村人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为解放家乡而战。北街村民兵连长魏士先在战斗中壮烈牺牲。2月22日晚,聚歼战已持续了三个夜晚,战斗进入白热化状态,整个口镇被打成一片火海。午夜,龟缩于师部营房、小围墙和地堡内的残敌,利用坚固的工事,负隅顽抗。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魏士先带领我军一个连队从东门攻入,沿围墙壕沟向地堡冲来,很快打开一个缺口。魏士先带领部队进入缺口时,不幸腿部中伤,鲜血直流。在短兵相接之际,我担架队靠上来,魏士先坚决不同意让战友背下阵地。他强忍巨痛,撕下自己的一条裤腿裹住伤口,奋力向外滚去,当他滚出战场,爬到300多米外的东街砖瓦窑洞口外时,因活动剧烈,流血过多而光荣牺牲。   抗美援朝期间,在村长韩玉仁的带动下,村民踊跃捐钱、捐物,支前运动空前高涨。在土地改革运动中,实行“耕者有其田”政策。1949年丈量土地,1951年下发土地证。全村分为四个闾,自力更生,大力发展生产。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北街村于1953年组建“一心社”,后与西街村共建“新华社”。魏洪培等8户率先进入高级社。1956年掀起农业合作化热潮,村支书是魏学业,村长是韩传生,下设两个小队。后任支部书记常近德,秉性耿直,讲原则,办实事,系口镇镇党委委员。1974年曾参加过援越战争的转业军人韩玉爱担任北街大队支部书记,带领群众大搞农业基本建设,建扬水站,买拖拉机,兴办电线杆厂、饭店等,发展经济。1984年席炳业担任村支部书记,带领村民大兴水利,打机井,修水渠,全村统一耕种、施肥、浇灌,狠抓科技兴农,成立村科技队。村里挤出资金10万元,划出实验田50亩,挑选了高中毕业生和有经验的农民当科技队员,聘请镇技术员作指导,进行农作物品种、化肥试验,农科研部门纷纷前来进行良种、肥料实验。1984年北街村建成口镇第一家敬老院,全村鳏寡老人有了栖身之所,安乐之家。而后建成幼儿园,解决了学龄前儿童上学问题。   北街村拥有光荣的革命历史。抗日战争时期,北街村人曾协助我八路军焚烧汉0警备队驻地——玄帝阁。1938年初,莱芜日伪县长贺庆泉组织成立汉0警备队,兵力驻守口镇最高点玄帝阁。当时口镇四周是环形石寨,寨外是宽10米、深4米的战壕,玄帝阁是从北门进入口镇的必经之路,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警备队约一个连的兵力驻守。1940年秋,警备队闻我八路军要来袭击,决定撤离。八路军担心敌人反扑,重新占据玄帝阁,我军民忍痛将其焚烧。入夜,臂缠红布的八路军战士,从下水河村抱干草、秸杆、席子等,从北门入火烧玄帝阁,一座精妙的古建筑,顷刻间化为乌有。   北街村教育文化源远流长。最早建学校始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874年),通过学田、行户、盐店捐款和学童交款的方式,由韩诗安、常延琢、韩诗一、张式韩、魏淑崇等创建北街村历史上第一所村级小学,毕业人数300余人。1932年7月,口子区在北街村玄帝阁东、关帝庙后院设民众学校。建校时职员14名,新建房舍并修葺,添制教具书籍等。民众学校创办人及校长有李树国、王景沂、张嵩峰、李子明、申秀甫、张少房、李敬业、宁振文,学校经费来源,一是县补助金洋400元,二是本镇大牙行、麻行、鱼行等捐助计450元。民众学校即高级普通部教育,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人才。当时已结业4班,高级部共220人。实现了“设立民众学校以启迪民众知识焉”的目的。眼科医生韩玉旨、教师魏东业均为当时民众学校毕业生。1938年,日军侵占口镇后停办。1945年,又在村里油坊创办北街小学。1985年迁址到镇邮电局,1995年并入位于村北的口镇中心小学。   北街村是名副其实的教育文化村。莱芜市第二中学、口镇中心中学、中心幼儿园、口镇成人技校均位于北街村村北。莱芜二中始建于1954年,原址在雪野,1959年迁址于口镇北街村北。1960年被定为泰安地区重点中学,2001年4月被评为省级规范化学校。口镇中心中学建于l988年,1995年11月被授予“市级规范化学校”称号。口镇中心小学建于1994年,2001年12月被命名为市级规范化学校。口镇中心幼儿园,1995年被评定为市级示范幼儿园,同年被命名为省级示范幼儿园。   北街村,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清顺治年间江西进贤知县韩绵禧、陕西某县知县魏似韩,康熙年间直隶平谷知县魏橘、江西建昌府知府魏锡祚、乾隆年间四川夔州府开县知县魏照藜,同治年间国子监、正黄旗教习、浙江云和知县魏鹏展,都是当时廉洁从政的官吏。几十年来,北街村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近百人。建国前后,北街村很多人积极参加革命与建设事业,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突出成绩。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军队任科(营)职以上的数十人。北街人韩玉文,1909年生,字从舟,193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七七”事变后,随校迁西南联大,毕业后留校任教,后任浙江大学教授,1948年赴美留学,1955年病故。韩传凯、常道德均为解放军军级以上干部。曾任莱芜市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党支部书记兼所长的朱从富,业绩突出,曾被评为“全国优秀卫生员”。韩纪元在潘西煤矿工作,被团中央命名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称号。村民魏丕江是远近闻名的养鸡大户,成为全村发家致富的领头雁。莱芜市正顺建筑安装公司总经理魏丕忠,是全市闻名的民营企业家,纳税大户,下属海天机械厂、水泥制品厂、装饰公司、铝合金厂、乐天大酒店等企业,职工2158人,科技专业人才263人,固定资产3700万元,全年创产值8170万元,年上交利税200万元,该公司创省市优良工程奖62项。2002年魏丕忠被山东省评定为高级工程师。   1993年,莱芜升格为地级市以后,北街村人已不满足于蚕丝之乡的美誉。发展民营经济,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大面积种植三辣和蔬菜,凭借东西、南北“两横两纵”井字形商业街,群众广开财源、摆摊设点、兴资办厂。有扎彩店、服装店、理发店、快餐部、副食批发部等100多家,集贸市场生意兴隆,北街村年人均收入达3600元。北街村沿“两横两纵”街道统一规划,相继建成近百座沿街楼,高楼林立,经济繁荣。村民精神、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家家通自来水,户户装电话,许多家庭购买了电脑、影碟机、洗衣机、电冰箱等电器设备,步入了小康生活。   在新世纪之初,德才兼备、年仅28岁的魏丕森担任村支部书记,他把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市场,以全市招商引资为契机,团结村两委成员和广大村民,以务实求新的精神,向更高更远的目标奋进。   

垂杨村

  垂杨村隶属莱城区口镇,位于莱城北12.5公里处。西北距口镇政府2公里,东北与林马村隔河相望。西靠旧莱明公路,西南与港里村接壤,东南与小洼村隔河相望。现有土地780亩,310户,1041口人,是一个古老文明的村庄。   垂杨村名的由来说法不一,据祖辈相传,原名为吴家小庄,孔子到此观礼时,见垂杨柳绕村,蔽日遮天,长势奇异,赞日:“乃一垂杨村也!”自此传名垂杨村。村碑载因村西有垂杨泉命名是误。   垂杨始建于何年无考证,但孔子观礼发生在公元前515年(春秋时期,鲁昭公二十七年),时村庄已成规模。村碑载当在明之前与之相差年代甚远。明朝天顺年间垂杨柳设保,为莱芜42保之一,辖周围22个村庄,足证明垂杨村为其中大村。民国初年垂杨村设观礼乡,辖港里、林马、小洼、茅茨、花水泉、御驾泉、北山阳等村。解放后隶属港里乡、口镇公社,现属口镇。   祖先在此地选址定居,足见经过了科学的考究。三泉长涌,河水常流,具备了人的生存之源。垂杨村水好,无人不晓。村西南以泉为中心,形成水田100多亩,其中稻田100亩,年产稻谷二至三万斤;芦苇塘10亩,又称鲇鱼塘,塘中自然繁殖鲇鱼、鲫鱼每年上千斤;荷塘10亩,莲藕鲜脆,年产上万斤。芦苇塘与荷塘东西并列于垂杨泉东南,与稻田连为一体。芦花放,稻谷香,鱼儿肥,莲藕胖,真可谓鱼米之乡。   1973年至1975年,村民在学大寨活动中,发扬愚公精神,从河东运红土近10万立方,在河滩造地200亩,改造荒废稻田(水位下降不能保种水稻得收)近百亩,扩大了耕种面积,村民生活改善。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土地承包,亩产量大增,村民生活基本达到温饱。1980年至1985年,科学种田、粮菜兼作(主要大白菜)大白菜丰收。垂杨村建立了全国最大的大白菜收购批发市场(站),年经营十几万吨,主销上海、东北等地,垂杨大白菜名扬一时。村民人均收入年增200多元,经济意识开始转变,市场意识随之建立。2000年开始调整结构种植,生姜、大蒜等经济作物大规模发展,人均收入逐年增加,步入了小康。   垂杨村村民勤劳善,讲究礼仪,重视文化教育事业。明朝隆庆四年莱芜知县傅国璧在此立“孔子观礼处”碑(简称孔子碑),并建立了“垂杨书院”又名“观礼书院”。后因战乱等原因,修复不及时,年久倒塌,移至关帝庙内,改名为观礼学校。观礼小学一时成为周围文人学士心目中的圣地。民国初年,亓廷修(亓官庄)、吕发贤(林马)、李纯一(王楼)等在此任教。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观礼校舍又由村中富户出资进行重修,并扩大规模,增修了女子自修室一所,时为先进之举。校长车学经,学董吴统勤等主办,陶砚农(字占一,1956年去逝,生前为山东省工会秘书长,陶南人氏)任教。现存方碑一块为证,正面碑文陶占一撰书,背面有占地面积等条文。   解放后,观礼小学改名为垂杨小学,邻村仍有儿童到此读书,贾子美、吕祖珍、韩传勇、任立玄、张玉秀等历任教师。1975年至1978年扩建校舍20间,增设初中(二年制)六、七年级各1班,高中(二年制)班1个,实行9年一贯制教育,并配有实验田100亩。学生亦学亦农,在口镇大地小有名气,为县级提供现场会一次,为镇级提供现场会多次,莱芜二中教师刘文晨(后为校长)等教师曾带领二中学生在此实习过。1978年后停办中学,只留1—5年级班。2000年根据上级政府办学指示,合班并校于田庄小学。   自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以来,垂杨村已有学子近百名被大中专学校录取,其中研究生4人,教授1人(山大教授张玉军),今年又有6人被本科大学录取。《莱芜日报》曾以《口镇有个状元村》为题报道过该村。   

东街村

  东街村隶属莱城区口镇,位于莱城北13公里,为口镇5个街(村)之一,在镇政府驻地,村东是林马庄,村北、西、南是口镇赵家村、北街村、西街村、南街村。东街村现有608户,人口1736人,耕地面积1030亩。东街村姓氏较多,有魏、吕、李、朱、康、张等10余姓。其中以魏姓居多,约占全村人口的70%以上。据魏氏家谱记载:其先祖于明代永乐年间从河北枣强县迁至莱芜棋山以西的王庄居住。后于嘉靖年间复迁至吐丝口定居。东街村人崇尚文明,民风淳朴,亲如一家。   1952年,东街村建立初级社,1956年加入高级社,社长都是朱司财、魏春业.1958年加入人民公社,到实行联产承包制,都称为“东街大队”.该村律围前属口子区,1951年改为二区;1955年隶属港里区;1958年改属口镇乡:同年10月成立口镇公社属口镇公社。之后隶属关系未变。均属口镇。   东街村人一向重视教育。民国前,东街村就有私塾教育。到民国初年,东街村创建了第一所初级小学。自恢复高考以来升人高等院校的学生达百人之多,1978年恢复高考考取的l本科生有魏佑福和魏兴国,第一个研究生是魏丕来。   东街村的民间艺术颇负盛沼,最有名的是狮子舞和龙灯。1950年,在莱芜县民间艺术汇演中,表演者魏佑居、魏佑伦、魏丕兴等,不凡的身手赢得了观众的一片喝采,荣获表演奖第一名,受到当时莱芜县委领导的高度赞扬和嘉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这一民间艺术的奇葩又重新绽放。当年的表演者大都健在,每逢春节和元宵节村委都聘请几位老人现场指导,培养接班人,使这一传统艺术得以完好继承下来。   东街村历来就出心灵手巧的能工巧匠。较有名气的是制作猪胰皂的吕万钧和打造银器首饰的魏昌培。   吕万钧经营的猪胰皂属于祖传。其配方独特,不添加任何化学药剂,具有护肤养颜之功效。用老吕的猪胰皂洗手脸,皮肤显得格外细腻白嫩。它去污能力强,连皮肤纹理间的污垢也能洗得一千二净。这种猪胰皂即使用到最后也依然润滑如故,倍受司机和电焊工的青睐,产品常常供不应求。老人去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吕呈茂,吕呈林子承父业,继续经营,由于质量过硬,生意更加红火,仅此一项年收入就在三、四千元以上。   魏昌培打造银器首饰亦属子承父业,其父魏佑太早年因生活所迫,经亲戚介绍到太和县学习银器打造技术,学成后在东街开设“宝善行”,魏昌培自幼耳濡目染,15岁正式从父学艺,18岁即出徒,其父病殁后一人独撑门面。他的手艺更为精湛,打造的银器首饰做工精巧别致,货真价实。产品有银簪,银镯、耳坠、戒指、耳环等。上面大多饰以雕花图案,华贵典雅。产品远近闻名,成为-货,在东部山区最为叫好,苗山、见马、勺山、铜山一带农民往往上门求购,门庭若市。   除此以外,东街村打火烧,炸油条,蒸馒头,造糕点,电气焊,白铁加工等方面的专业户更是多如繁星。他们为东街村经济繁荣撑起了一方天空。   东街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40年,日寇的铁蹄踏进了口镇,并安设据点实行法西斯统治,口镇人民同仇敌忾,与日寇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东街村抗日烈士魏佑焕、魏佑宣就是其中的代表。1937年魏佑焕和他的战友在下水河伏击日寇的战斗中,因敌我悬殊,寡不敌众,壮烈牺牲,时年仅25岁。魏佑宣以会长的身份为掩护,长期从事地下斗争,给我军提供了大量的有价值的情报,配合部队狠狠打击了敌伪的嚣张气焰。一次在给八路军写情报时不幸被敌人发现,身份暴露,旋遭日寇逮捕。虽敌人威逼利诱仍严守组织秘密威武不屈。敌人恼羞成怒,遂将其残忍杀害于汇河。他们的英雄行为气壮山河,万古流芳。   抗日战争时,东街村医生李宝文在八路军驻莱办事处主任亓象岑动员下,与亓林甫,郭子郁等人发起成立莱芜县抗日救国会。并任所组织的妇女救护队指导员。日军侵占莱城后医院迁往口镇。1940年日伪军在口镇安设据点后,李宝文以行医为掩护,秘密给八路军输送药品和医疗器械,救护伤员。1942年5月的一天,他听说八路军侦察员景玉连在郭家镇与刘伯戈顽军遭遇负伤后,立即在夜间冒着生命危险,穿越敌人-线前去抢救,经其精心治疗,伤员很快痊愈,重返前线。   解放战争时期,东街村共有13位烈士。其中,5人分别在莱芜战役或孟良崮战役中为国捐躯。   东街村1030多亩土地分布在口镇的东、南、北三面。在这烈士鲜血染红的土地上,东街村人创造了和正在创造着无穷的物质财富。全村土地就土壤特性来看,东坡和南坡明显优于北坡地,其土质松软,易于耕种,且较肥沃,尤其抗涝+地下水源极为丰富,往往挖两3米深就能见水。故粮食亩产在千斤以上。为充分利用这一地利条件,东街村委大力进行结构调整鼓励村民种姜种蒜,目前,姜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逐渐形成规模。北坡地截然不同,属粘性土壤,既不抗旱,更不抗涝,且较贫瘠。地下水源严重匮乏。为改变缺水的现状,东街村在1985年从下水河至邱家岭铺设了一条地下管道,引雪野水渠的水进行浇灌,东面引大治水库和橡皮坝的水,灌溉农田,但仕兀旱之时,水库供水不及时,村民只能望天兴叹。目前东街村委正着手筹集资金,在电池材料厂以南建拦河坝一处,保证北坡地的用水,为实施结构调整打下基础。   东街村地处吐丝口镇之中,自古以来这里就商贸云集,耳濡目柒经商的人也就多起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一些有文化有眼光的年轻人率先投入到商品经济的大潮之中。如20世纪80年代初从修理自行车发展到批发零售自行车的宁青春,卖钟表、眼镜的魏河吉,卖兽药的魏英培,修理电机兼卖电器的吕成勇,经营建筑材料兼装饰的魏延培、刘世勇、魏丕庚,专营配镜的魏永吉等,都成了经商的佼佼者。他们的固定资产均在30万元以上,成为东街村的致富带头人。   1979年,东街村创办了板纸厂,所产板纸主要用于制作包装箱等。产品远销淄博,河北,广东等地,年创利税30多万元,安置闲散劳力100多人。纸板厂的建成投产既壮大r集体经济,也使村民腰包迅速鼓起来。   80年代中期,东街村的建筑业迅速发展,较著名的有魏佑绪、吕文运、魏华培、魏丕勇组织的四支建筑队,他们大活小活都能干,小到给老百姓修葺房屋,大到给公家盖楼房,一年四季有活干,安置带动了大量剩余劳力,尤其是家庭妇女。有的一家小两口都干建筑,一年下来,收入不菲。   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加快了东街村小城镇建设的步伐。1985年根据镇政府的统一规划,新辟了一条长500多米,宽25米的东西沥青路,被命名为“镇中路”。和过去狭窄弯曲的老街相比有天壤之别。“镇中路”的建成,使村民再也不会感叹行路难了。十几年来路边已是高楼林立,店铺鳞次栉比,形成了一条初具规模的商业街。东街村委一班人在继续重视“镇中路”建设的同时,又以口镇的经济开发为契机,把发展的生长点放在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本村以及外地的经商户到此建房经商。H前已有十几座商住楼拔地而起,成为东街村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此经商者有从事餐饮业的,有从事装修的,有经营建筑材料的,有卖家俱的……还有的经商户正在筹备建房。最近,支部村委一班人,多方筹集资金,在北环路以及东照路以西以南新上变压器2台,为下一步建成民营经济区招商引资奠定了基础。这里将是东街今后经济发展最繁荣的地方。   2001年12月,东街村委进行换届选举,产生了新一届领导班子。东街村在新一届村委的领导下,承前启后,正在向着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奋进!   

田庄村

  田庄村隶属莱城区口镇,位于莱城北13公里处。北邻口镇,南接港里村,东与垂杨村隔原章莱公路相望,西邻冶庄村。地处平原,占地面积927亩,其中耕地面积547亩,水田24亩,260户人家,756口人。   据村碑记载:明朝洪武年间,田姓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建村,以姓名村田庄。据本村老人说,洪武年间此村为两个小村,东边水沟旁为李家沟,西边为田家庄,两村相距百米之遥。由于后来人口增长,人们建房逐渐靠拢,以致形成一个完整的自然村,即现在的田庄村。村中现有田、李、许、杨、张、韩、郑、齐、董9姓,田、李、齐姓居多。村民耕读继世,勤劳勇敢,民风淳朴。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之美称。村中有一条长430米的东西主干道,沥青路面,村民分居此路南北两侧。   建国后,1950到1953年,村民为单干户;1954年至1955年按土地分红,为初级社,本村在这两个时期均属港里乡。1956年至1957年为高级社的三联社(即垂杨村、田庄村、冶庄村为一联合高级社)属港里乡。1958年后为口镇人民公社港里管区。1984年为口镇办事处。1985年后为口镇之口镇管区至今。   1958年加入人民公社后,田庄村民在村支部一班人的带领下,大搞各项建设,农田基本建设成就突出。田庄村地处平原,村东北有田庄泉,村东南有乌江泉,终年流水不断,二泉水汇集村东南,形成广阔水域。1964年调整水路,建造藕田10余亩,其产鲜藕色白质脆,远近闻名。稻田15余亩,所产水稻粒满、色纯、味香。1975年秋后建村西南长埠岭扬水站1座,地上干渠及配套的地下干渠总长230米左右,浇灌长埠岭上140多亩良田。同年,长埠岭上大面积“划方调向,平整土地”200多亩,使之旱能灌,涝能排,拓宽了种植面积,增加了农民收入。1994年由于地下水位下降,田庄水域趋于干枯,稻田产量无法保证,村民在村委的带领下,及时调整,将稻田改为旱田60余亩。宽满的耕地面积,高产的农业作物,使田庄人的生活日益富裕。   田庄村自古以来就重视教育,崇尚文明。村中建有“文昌阁”,说明人们希望知书达礼,崇尚文明。解放前刘延绪、田深先二先生在村中设立私塾学堂,村中七、八十岁高龄的老者大都拜其为师。建国后,1954年,村人借民宅置办学堂,周梅记老师任教,复式教学。1960年迁往村建小学(即现在村委办公室前面的一排民宅)。1976年又迁建学校。1992年村委在村西北建标准化小学,设5个教学班至今。“文革”期间一人被推荐为大学生。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先后有30多人考入大中专院校。近年来村办小学的教学质量逐年提高。   田庄人自古就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民国初年就参与抗税斗争的“草把子事件”。解放战争时期,田庄村积极动员青壮年劳力参战,村民齐春光、李敬平、齐文堂、田德明等人积极参加担架队,当民夫。解放后,朝鲜战争爆发,田德和、李成先在抗美援朝战斗中立功。现在84岁高龄的李成富老人,1945年参加革命,身经百战,屡立战功,成为田庄村人的骄傲。为国捐躯的先烈,为国立功的将士,他们的精神和事迹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奋勇前进。   田庄村民自古勤劳耕作,然也不乏经商之精明。耕作之余推车、挑担子的个体买卖者居多,他们把当地产的黄烟、大马运往章丘,带回棉花进行买卖。村中有田佐华的弹花房,所弹棉花质高价廉;齐春谭的弹毡厂,所弹毡片,质地结实,毡面匀称,远近闻名;李敬学、李敬厚的手工拧绳,结实耐用;木工手艺人田守朝制作的小推车、风箱为当时-货。计划经济时代,田庄人就敢为人先,于1975年在村南建起大型饲养处,养耕牛20余头,母猪20多头,所产仔猪,分给每家每户饲养,剩余大队饲养,仅此一项,村民收入在百元以上。1976年村办起炼焦厂,年产焦炭2400吨,一年纯利6.7万多元。1979年焦厂转为机械加工厂、铁炉翻砂厂,生产农机配件,年销售额200多万元,利税25万元左右,在当时可谓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改革开放后,村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国家富民政策感召下,田庄村个体私营业户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有田德青、齐春桥新上的机械加工厂,加工的农机配件远销省内外,年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李逢利的客运车,天天在莱芜至鹿野线跑得欢,收入可观;田玉同个体运输,天南海北处处跑。村中建有蔬菜大棚若干个,所种植为纯绿色食品,小商小贩到田间地头抢购;有赶四集的干菜小商贩及干菜销售店、香料专卖铺、三车维修铺、便民饭店、加油站等等。农民人均收入3250元,农民生活日益富裕。   近几年以来,田庄村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2000年进行了农网改造,家家户户吃上了自来水,电话安装率超过60 %。新一届村委领导班子一心为群众着想,计划把全村老百姓迁到村西,与口镇南街、北街、镇中商贸街一线的大街西侧,实行居民楼房化。勤劳智慧的田庄村民用自己的双手,正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   

雪陈村

  雪陈村隶属莱城区口镇,位于莱城西北15公里处,地处平原。东靠太平村,西邻陶镇,北与羊里镇大增庄、小增庄、仪封村隔河相望。土地面积310亩,全村有92户,328口人,有胥、王、吕、岳、毕五姓(原亓姓于1985年迁于潘西煤矿)。   该村是1982年3月根据县人民政府进一步妥善安置雪野库区村民的决定,由雪野村部分村民迁此新建的移民村。因邻村多以陈村取名,为怀念故里,冠以雪字,故名“雪陈村。”   雪陈村建村晚,历史沿革简单,一直属口镇公社和改革后的口镇管辖。土地来源为当时口镇公社战山河专业队所有土地。   1989年鲁中矿山公司从河中沿村东铺设输水管道,并修建了宽4米南北贯通的管道路。如今水源管道因取河沙的缘故,已高悬出河底1.5米左右。   建村20年来,雪陈村人以其山里人特有的憨厚、质朴和勤劳,与四邻八乡和睦相处,过着安逸甜美的农家生活,建村当年便与周围村民通婚交友,关系十分融洽。   这里地处长埠岭,属长埠岭膨胀土,土质极差。这给建房造成一定困难,建村后二至三年,便出现了新房裂缝的危险景况。经村民反映,上级部门组织专家考查鉴定,于1986年分批分期地重拨房屋修缮费每间715元。村民及时进行翻修整理,如今的房屋大都是拨款重建的。   这极差的土质为农业生产带来了不利因素,这里流传着一句口头禅:“英雄坷垃,懈熊泥”。因而极易怕涝怕旱。村民根据当地距灌溉渠远,离汇河近的情况,积极发展井灌。搬来第一年便打出了大口井3眼,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通了电,建设了一座扬程18米、功率30千瓦的扬水站,铺设地下管道800米。近几年因河滩大量种植生姜大蒜,小口井又遍地开花,家家置有6马力小柴油抽水机,这极大地促进了生姜、大蒜的发展。   1982年刚建村时,全村人同用“战山河”的1眼饮水井。自1983年起,家家在自家庭院里建有压水井,自1995年后,大都安装上了潜水泵。2001年人均收入3250元,家家户户都有摩托车,有的户甚至有二至三辆。目前村民用于生产的主要机械工具是两部拖拉机,十几辆三轮车,另外还有“大发”出租车1部。   现村中有小卖部两家,磨面房两家,建筑工程队1个,乡村医生1名。   1982年至1995年村里有复式小学l处,1995年合并到陶北村小学。雪陈村人沿袭了雪野人自古重文化的优良传统,家家户户重教育,搬迁来的村民中,就有教师10名。自1982年建村以来,短短20年已有4名中专生,5名专科生,4名本科生,其中已有2人正读研究生,还有两名军事院校的大学生。建村以来已向部队输送合格兵员6名。因而邻村戏称:好风水去了雪陈村。随村民搬迁来的人员中,其父辈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也有立下赫赫战功者。一是1939年参加革命,建国后曾任莱芜县第一任-长,70年代任莱芜县委副书记的胥效周同志;一是1940年参加革命,曾任河南洛阳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的胥效杰同志(现均已去世)。   雪陈村人祟尚礼仪,待人和气。自建村以来,与周围邻村关系融洽密切,从未因庄稼或其他事件闹过纠纷或产生过磨擦,深得邻村好评。本村村民之间同样互相尊重,互相谦让,和睦相处。无论什么姓,每逢春节初一一大早,村民们纷纷到各家各户拜年问好,总是先老人后晚辈,二十年来从未间断。这里的婚丧嫁娶同样不分姓氏远近,大家共同办理从不懈怠。这村的抽水浇地也同样显出这一特点,无论哪家哪户,总是自觉按水流序自上而下、挨家挨户浇灌,偶尔一家未到,大家总是捎信通知其及时浇灌,若本家有事或不在家,人们就自觉代劳浇灌,从未因浇地而闹过矛盾。   建村当年,村里购置了1台14英寸进口小彩电,每晚置于大街上,让村民围观。到2002年,家家户户都已有大彩电,大部分青年人都有音响及家庭影院之类;80%以上的村民安了电话,手机也已不是什么稀罕物。   2000年为解决村南头住户庭院排水难的问题,将村南排水沟加深加宽石砌。2001年又投资24000余元将村中的主要街道拓宽整平铺成三合土路,在街两旁栽上国槐,并与全镇一齐整修了村中电网,拉上了新线路,如今这条街道,宽敞洁净,为这个村增添了不少光彩。今年这个村又着手整理其他街道,计划三年完成。   雪陈村最易接受新鲜事物。1983年他们最先用上小麦精播机和脱粒机;在全管区最先用上蜂窝煤炉;1982年搬来后,最先在河滩地里种姜成功。   雪陈村村小人少,样样工作却走在全镇的前列。计划生育独生子女率,在全镇名列前矛。2002年之前的各项统筹基金,总是率先完成。镇上的每项工程总是积极参加如期完成。因而每年都被评为先进单位。  

郭陈村

  郭陈村隶属莱城区口镇,位于口镇西南6公里处。东临陶南村,西靠刘陈村,北冲河路,南与方下镇亓官庄接壤。土地面积950亩,320户,1036口人。   据村碑记载:“郭陈村,明朝初年郭姓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建村,因邻村多以陈村取名,冠以姓氏,故名郭陈村。”清朝末年李姓从牛泉镇八里沟迁来,随之张、王、孔迁于此,郭、李两姓成为多户。   郭陈村从初级社时就为一个行政村,1956年加入高级社,1958年10月莱芜县成立24个人民公社后,属羊里人民公社;1960年区划合并时,与马陈村、申陈村三村合为一个大队,属口镇人民公社;1961年又划为三个行政村,郭陈村独立为生产大队,现属口镇。   莱芜县志记载:“清末庚午年间,李汉章中得武举。”李汉章善于习武养花,曾建有两大花园,性格纯朴,善解民意,体察民情,他负责北部山区茶叶片,维持着一方土地的安宁,四邻八乡的大事小事都来请他处理。据说:“有人托他办事若带银子或礼品,他就拒之门外;若要是带盆花草就请屋里喝茶。卸甲归田后,晚年并不得福,但他培养出了两名秀才:李拱章、郭克训。   村人李金榜,字“微”。抗战初期是小学教师,在本村任教。他投身抗日救国,在军政大学培训后继续任教,做0的联络工作,不久便出任茶叶区区长,后到潍县任县长。济南解放后调进济南,任济南市委副书记兼济钢-。   郭陈村人有着保家卫国的好传统,战争年代勇跃参军抗敌,烈士李光文、李恩荣、郭奎章的英雄事迹至今被世人传颂。故人郭富贵有4个儿子,有3个儿子参了军,“双抗户”在郭陈村有10户。   尊重文化是郭陈村人的传统。清末年间私塾先生郭斌书教得好,字也写得好,后来到县城内教书,专给县令的子女教书,一去就是十几年不回家,年老归田时县令封他为“寿官”。村里民国初年建起小学,由李云连任教师。新中国成立后,学校规模扩大,设两个复式班。1970年扩为初中。1973年初中班并入陶镇联中。2001年村办小学并人邻村学校。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共考取100多名大中专生。李秀国、李念庆已获硕士学位,李秀昌获博士学位。   郭陈村土地大部分在村南,属于黄淮海平原开发区长埠岭地段,土质较差,既不保水,也不保肥,是有名的易涝地,一度靠天吃饭。1962年雪野南干渠通水,庄稼年年丰收,人们开始在这贫脊的土地上耕种各种经济作物。当时种的大蒜、黄烟小有名气,畅销于章丘、博山、新泰等地。   上世纪50年代村里就办起了小型砖瓦窑厂,烧制黑砖黑瓦。1982年扩大为中型砖瓦窑厂,改烧制红砖红瓦。村中的苹果园、桃园、杏园面积达100多亩。桑园面积近200亩。   1982年率先实行联产承包,并推行“两田制”。两田制的实施使村经济不断壮大。1992年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又迈出了一大步,如今姜、蒜面积达98%。为进一步搞好全村经济建设,村里共修防渗渠1000多米,大小桥涵40多座,机井配套投资20多万元。   今天的郭陈村,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经济繁荣,在党的富民政策的引导下,郭陈村的明天更辉煌。  

陶北村

¡¡¡¡ÌÕ±±´åÁ¥ÊôÀ³³ÇÇø¿ÚÕò£¬Î»ÓÚÀ³³ÇÎ÷±±16¹«Àï´¦¡£¶«¾àÑ©³Â´å1¹«ÀÎ÷ÓëÐí¼ÒÍÝ¡¢Áõ³Â´å½ÓÈÀ£¬ÄÏÃæºÍÌÕÄÏ´åÒ»½ÖÖ®¸ô£¬±±ÃæÁÙÓ®ãëºÓÓëÑòÀïÕòÒÇ·âÍÝ´å¸ôºÓÏàÍû¡£µØ´¦Æ½Ô­£¬¸ûµØ2200Ķ£¬612»§£¬1970¿ÚÈË¡£ ¡¡¡¡¾ÝÌÕ¡¢ñãÁ½¼Ò¼ÒÆ×¼ÇÔØ£º´åÃñÃÇ´ó¶¼ÊÇ×ÔÃ÷³¯ºéÎäÄê¼ä´Ó¼½ÖÝÔæÇ¿Ç¨¾Ó¶øÀ´¡£ÌÕ±±´åÓÐ9ÐÕ£¬ÌÕÊϼÒ×åΪ×î´ó¡£´åÃñÃÇ×ÔǨ¾ÓÖÁ´Ë£¬ÊÀ´úºÍÄÀÏà´¦£¬¾ßÓÐÖÒºñ´¾ÆÓÖ®ÃÀµÂ£¬ÓÖÓиû¶Á¼ÌÊÀÖ®·çÆø¡£ ¡¡¡¡ÌÕ±±´åÔÚ1950ÄêÒÔǰ£¬´åÃñÃÇ×ÜÊÇÒÔ¡°´ó½Ö±±¡±Îª³Æºô£¬ÈÕ±¾¹í×ÓͶ½µºó£¬´åÃñÃÇÔÚÖ§²¿Êé¼ÇÀî˳ÕµĴøÁìÏ£¬ÏȺó³ÉÁ¢ÁË20¸ö»¥Öú×飨±ä¹¤×飩£¬Í¬Ê±ÓÖ°Ñ´ó½Ö±±·ÖΪÁ½¸öµã£º¶«±±µã£¬´å³¤ÌÕÎÄ´¨£¬ºóÌÕÉÆÇì¡£Î÷±±µã£¬´å³¤ÌÕDZÐÞ¡£1955Äê3Ô£¬ÔÚÇø¸ºÔðͬ־µÄ³«µ¼Ï£¬ÒÔ¶«Î÷´ó½ÖΪ½ç°Ñ´ó½Ö±±µÄÁ½¸öµãºÏ²¢ÎªÒ»¸ö³õ¼¶É磬Ãû½¨ÃñÉ磨ÌÕÄϽн¨»ªÉ磩£¬É糤ÌÕЧ³£¡£1957Äê³ÉÁ¢¸ß¼¶Å©ÒµºÏ×÷É磬½¨»ª¡¢½¨ÃñÁ½¸ö³õ¼¶ÉçºÏ²¢³ÉÌÕÕò¸ß¼¶Å©ÒµºÏ×÷Éç¡£1958Äê¿çÈËÈËÃñ¹«Éç¡£µ½1961Äê4Ô£¬ÌÕ±±¡¢ÌÕÄÏÓÖ·Ö¼Ò£¬´Ó´Ë£¬ÌÕ±±´åÕýʽ³ÉΪÐÐÕþ´å¡£ ¡¡¡¡ÌÕ±±´åÔÚÇ峯ʱÆÚ£¬ÎªÕòÀï±££¬ÒÔºó»®¹éÐÁÐ˱££»´ÓÃñ¹ú³õÆÚµ½1941ÄêÀúÊô¿Ú×ÓÇø£»1946Äê¸Ã´åÓÖ»®¹éÒÇ·âÇø£»1958Äê3Ô£¬ÊôÑòÀïÏç¹ÜϽ£»Í¬Äê10Ô£¬ÓÖ¸ÄΪÑòÀïÈËÃñ¹«É磻1960Äê4Ô£¬¸Ã´å¹é¿ÚÕòÈËÃñ¹«É磻1984Äê¹é¿ÚÕò°ìÊ´¦¡¢¿ÚÕòÖÁ½ñ¡£ ¡¡¡¡ÌÕ±±´åÎôÈյؾÓÒªµÀ£¬ÄÏÀ´±±ÍùµÄ¿ÍÉÌ¡¢¶«ÐÐÎ÷È¥µÄ¹ÙÃñ£¬¶à¾­´Ëׯ£¬Òò¶ø´åÃñ¼û¶àʶ¹ã£¬Ë¼Â·¿ªÀ«£¬¶àÒÔ¾­ÉÌÖ¸»¡£´ÓÇ峯ÖÐÆÚµ½½¨¹ú³õÆÚ£¬ÒÔÌÕÕò¶«Î÷´ó½ÖΪÀý£¬½öÌÕ±±´åÈË¿ªÉèʳËÞµê6¼Ò£¬¾Æµê2¼Ò£¬Ò©ÆÌ1¼Ò£¬ÓÍ·»3×ù£¬Ä¾½³ÆÌ2¼Ò¡£ÓÈÆäÊǴ󸻻§ÌÕÁ¢ÇìµÄÓÍ·»¡¢¾ÆµêÓÈΪ³öÉ«£¬¹æÄ£´ó£¬ÃûÉùÏ죻ÀÏÖÐÒ½ÌÕÈðÁúÒ½µÂ¸ßÉУ¬¿ªÉèµÄÒ©ÆÌÒ©ÎïÈ«£»³µÄ¾½³ÌÕÓ¢¹ó£¬¼¼Êõ¾«Õ¿£¬·²ÊǾ­Ëû´òµÄ³µÅÌ£¬´ÓÀ´²»¼ÓШ×Ó£¬¼á¹ÌÄÍÓ㬾­ËûÐÞÀíµÄľ³µÖá´Ó²»»ÎÓÆ¡£ ¡¡¡¡ÓÉÓÚµÃÌì¶ÀºñµÄ×ÔÈ»Ìõ¼þ£¬¼ÓÉÏ´åÈ˾«Ã÷Äܸɣ¬ÌÕ±±´å´ÓÇ峯ĩÄêµ½Ãñ¹ú³õÆÚ£¬³öÏÖÁ˼¸´ó¸»»§£¬Èç´ó¸»»§ÌÕÑ⣬ӵÓÐÍÁµØ100Ç꣬שʯ½á¹¹ËĺÏÔºËÄ×ù£¬»¹ÓÐÒ»´±¶þ²ãÂ¥£¬³£Äê¹ÍÓ󤹤ʮ¼¸ÈË£¨Àî˳Õ¾ÍΪÆäÖÐÖ®Ò»£©£¬Å£ÂíÂâÈô¸ÉÆ¥£¬×Ô¼º¿ªÉè´óÓÍ·»1×ù£¬Ç®×¯1¸ö¡£´ó¸»»§ÌÕÁ¢ÇìËä²»ÈçÌÕÑâÍÁµØ¶à£¬µ«ÆäÍÁÖʺ㬾­¼ÃʵÁ¦Ò²²»Èõ¡£ÕâÁ½¼ÒÔÚµ±Ê±ÖÜΧ´åׯÖÐÄËÖÁÀ³Îß¾³ÄÚ¶¼ºÜÓÐÃûÆø¡£¡¶¸£ÊÙ¿µÄþ¡·ÕâÊÇÌÕÑâ¹ÅÀÏÃÅéºËùÌâÖ®×Ö¡£ ¡¡¡¡ÌÕ±±´åÈËÓÐׯԻ͵ĸïÃüÀúÊ·£¬´ÓÃñÖ÷¸ïÃüʱÆÚµ½¿¹ÈÕÕ½Õù¡¢½â·ÅÕ½ÕùʱÆÚ£¬ÌÕ±±È˲»ÅÂÁ÷ѪÎþÉü£¬»ý¼«Í¶ÉíÓÚ¸ïÃü£¬Ó¿ÏÖÁËÒ»´óÅúÓ¢ÐÛÄ£·¶ÈËÎï¡£20ÊÀ¼Í20Äê´úÄ©£¬µ±ÂíÁÐÖ÷Òå¸Õ¸Õ´«µ½Öйú²»¾Ã£¬0²Å´¦ÓÚÃÈѿ״̬ʱ£¬ÌÕ±±´åµÄÌÕѧÑÔÔçÒÑÔÚÇú¸·¸ßµÈʦ·¶Ñ§ÌüÓÈëÁËÖйú0£¬½øÐÐÃØÃܵĵØÏµ³»î¶¯¡£¡°Ëĕһ¶þ¡±´ó-ºó£¬´Ó´ËÓëµ³×é֯ʧȥÁËÁªÏµ¡£»Ø´åºó£¬Ò»±ß½ÌÊ飬һ±ß¼ÌÐøÐû´«ÂíÁÐÖ÷Ò壬´ÓÊÂһЩ¸ïÃü»î¶¯£¬1929Äê´º£¬ÔÚËûµÄ´øÁìÏ£¬È«´åµÄѧÉú¼°½ø²½ÈËÊ¿³å½ø´åÄϵĹصÛÃí£¬½«ÃíÄÚµÄËùÓÐÉñÏñÓÃÉþ×ÓÀ­µ¹£¬ÔÒÀ㬰ìÆðÁËÌÕÕòµÚÒ»ËùСѧ¡ª¡ªÄÏѧÌ᣽¨¹úºó£¬¸ÄΪÌÕÕòÍêС¡£ÔÚÕâÆÚ¼ä£¬Ëû»¹°Ñ×Ô¼ºµÄ¼Òµ±³É½ø²½ÈËÊ¿µÄÁªÂçµã¡£ ¡¡¡¡1937Ä꣬¿¹ÈÕÕ½Õù±¬·¢ºó£¬ÌÕ±±ÈË»ý¼«Í¶ÉíÓÚ¸ïÃü£¬ÔÚÇøÖжӳ¤Ö£¾õÃñµÄ´øÁìÏ£¬ÄÏÕ÷±±Õ½£¬³öÉúÈëËÀ£¬Í¬µÐÈ˽øÐÐӢӵͷÕù¡£ÔÚ½â·ÅÕ½ÕùÖУ¬ÌÕ±±ÈË×ö¾üЬ£¬³ÉÁ¢ÔËÊä¶Ó£¬µ£¼Ü¶Ó£¬»ý¼«²Î¼Ó֧ǰ¹¤×÷¡£1946Äê´ó¶¯²Îʱ£¬ÌÕÕò²Î¾ü60¶àÈËÖУ¬ÌÕ±±´å½ü°ëÊý¡£1947Äê2ÔÂÀ³ÎßÕ½ÒÛÍÂË¿¿ÚÕ½¶·´òÏìºó£¬ÌÕ±±´å¶¨ÎªÇ°ÏßµÚÒ»°üÔúËù¡£Îª¾¡¿ìÏûÃðµÐÈË£¬ÌÕ±±È˲»¹Ë¸öÈ˰²Î££¬ÎªÐÂËľüµ±Ïòµ¼£¬ÃþµÐÇ飬̧µ£¼Ü£¬»¤ËÍÉ˲¡Ô±£¬Îª´òºÃÀ³ÎßÕ½ÒÛÁ¢ÏÂÁ˹¦ÀÍ¡£ ¡¡¡¡1948Äê´ºÌ죬³ÖеÚÒ»¾üÇø»ú¹ØºÍÖ±Êô²¿¶Ó£¬½ø×¤ÌÕ±±´å¡£µ±Ê±´åÃñÉú»î·Ç³£¼è¿à£¬¿ÉÊÇΪÁËοÀÍ×ӵܱø£¬´åÃñÃǶ¼·×·×ÄóöÁ¸Ê³Ï׸ø²¿¶Ó£¬ÓеĴåÃñ¾¹°ÑÕýϵ°µÄ¼¦£¬°¾³É¼¦ÌÀË͸øÉ˲¡Ô±³Ô¡£Ë¾ÁîÔ±Áõ¹úÖùºÅÕÙÈ«Ìå¹Ù±øÃ¿ÌìÖ»³Ô°ë±¥£¬¼õÇá´åÃñ¸ºµ££¬²¢´øÁìÈ«Ìå¹Ù±ø°ïÖúȺÖÚÀ­ÀçÍϰң¬¸ûµØ²¥ÖÖ£¬Æ×дÁËÒ»Çú¾üÃñÓãË®ÇéÔ޸衣ÌÕ±±ÈËÔÚ¿¹ÈÕÕ½ÕùºÍ½â·ÅÕ½ÕùÖÐΪ¹ú¾èÇûµÄÁÒE´ï18Ãû£¬Õ½¶·Ó¢ÐÛÌÕÈÕ¸æ¾ÍÊôÆäÖÐÖ®Ò»¡£ ¡¡¡¡ÐÂÖйú³ÉÁ¢ºó£¬ÌÕ±±ÈËÈÔÈ»±£³Ö×ÅÕ½ÕùÄê´úÄǹɸɾ¢£¬ÄǹÉÈÈÇ飬ÔÚ½¨ÉèÉç»áÖ÷ÒåµÄÐÂÖйúµÄµÀ·Éϲ»¶ÏŬÁ¦£º1953Äê-1954Ä꣬À³ÎßÏØµÚÒ»½ì¡¢µÚ¶þ½ì½Ìʦ¼¯ÌåÅàѵ´ó»áÔÚÌÕÕò¾ÙÐС£»áÒéÖÐÐĻ᳡ÉèÔÚÌÕ±±´å£¬ÎªÖ§Ô®½Ìʦ¿ªºÃÕâ´Î´ó»á£¬ÌÕ±±ÈËÌÚ³öÁË·¿×Ó£¬Ï׳öÁ˱»È죬Ï׳öÁË×ÀÒΣ¬Ö÷¶¯°Ñÿλ½Ìʦ½Óµ½×Ô¼º¼ÒÖУ¬Ïñ¶Ô´ýÇ×ÈËÒ»ÑùÕչ˺Ãÿλ½Ìʦ£¬Ê¹´ó»á¿ªµÃ·Ç³£³É¹¦¡£60Äê´úÖÁ70Äê´ú£¬ÏÈºó½¨ÆðÁ˹ûÔ°¡¢²ËÔ°¡¢ÓÍ·»¡¢ºì¯¡¢Ïð½ºÐ¬µ×³§µÈ£¬ÈÕ×Ó¹ýµÃºìºì»ð»ð£¬´åÃñµÄÉú»î²»¶Ï¸ÄÉÆ¡£1974ÄêÔìÌï800Ķ£¬²¢°´Éϼ¶ÒªÇó¸ßÖÊÁ¿µØÖ²ÉÏÊ÷¡£´ËÏ³ÌÔøÊܵ½Ô­Ì©°²ÊеıíÕ㬲¢ÔÚÌÕ±±´åÕÙ¿ªÁË¡°Ö²Ê÷ÔìÁÖ¡±ÏÖ³¡»á¡£1975Ä꣬¿ªÊ¼¡°Å©ÒµÑ§´óÕ¯¡±£¬ÉÏǧ´åÃñÆë²·Õ󣬶Դ嶫³¤Äê²»Êյġ°ÄàÍå×Ó¡±½øÐÐÁËÉî·­Õûƽ£¬¶ÔÄÏÁëµØ¿é½øÐе÷Ïò¡£1976Ä꣬Ϊ¸ÄÔìÌÕ±±µÄË®ÀûÌõ¼þ£¬´Ó´åÎ÷µ½´å¶«Ò»Á¬´ò¾®Ê®¼¸ÑÛ£¬¶Ô¶«ÁëСˮ¹µ½øÐÐÁ˸ÄÔ졣ͬʱ£¬ÌÕ±±ÈË×¢ÖØÅ©»úÍÆ¹ã¡£´Ó1972Ä꿪ʼ£¬ÏȺó¹ºÂò´óСÍÏÀ­»ú4̨£¬ÒÔºóÓÖ¹ºÖÃÁ˲¥ÖÖ»ú¡¢ÍÑÁ£»ú£¬»ù±¾ÊµÏÖÁËũҵ»úе»¯¡£80Äê´úÅ©´åʵÐÐÁª²ú³Ð°üºó£¬µ÷¶¯ÁË´åÃñµÄ»ý¼«ÐÔ£¬ÄêÄê´´¸ß²ú£¬Ã¿ÄêÉϽ»20¶àÍò¹«½ï¹«Á¸¡£90Äê´ú£¬Ëæ×ÅÊг¡¾­¼ÃµÄ·¢Õ¹£¬ÌÕ±±ÈË¿ªÊ¼Óɵ¥Ò»ÖÖÖ²Ïò¶àÔª»¯ÖÖÖ²Âõ½ø£¬¼Ò¼ÒÖÖ½ªÖÖËâÖÖɽҩ£¬¾­¼ÃÊÕÈë·Ç³£¿É¹Û¡£ÓÈÆäÊÇ×Ô2001Äê´åÁ½Î¯»»½ìÒÔÀ´£¬´åÁìµ¼´Óʵ¼Ê³ö·¢²ÉÈ¡´ëÊ©·¢Õ¹¾­¼Ã£»¶ÔÈ«´å¾É·½øÐÐÕûÐÞ£¬Ð½¨Éú²úÖ÷µÀ2Ìõ£¬ÌïÎÊС·ºÏÀí¹æ»®¡¢¼Ó¿í£»ÓÖÔÚ´å¶«³¤²ºÁëдò»ú¾®10ÑÛ¡£°ÑÎ÷ÏçºÓ·Á½±ß¶¨Îª¾­¼Ã¿ª·¢Çø£¬ÕÐÉÌÒý×Ê£¬´Ù½øÌÕ±±´åµÄ¾­¼Ã·¢Õ¹£»´å±±É³ÍÁµØÈ«²¿ÖÖֲɽҩ¡£ ¡¡¡¡ÓÉÓÚÐÂÁìµ¼°à×ÓµÄŬÁ¦£¬´åÃñÃǵĻý¼«ÅäºÏ£¬ÌÕ±±¾­¼ÃÊÕÈë´ó·ù¶ÈÉÏÉý£¬´åÃñÉú»î²»¶Ï¸ÄÉÆ¡£´åίÁ¬ÐøÁ½Äê±»ÆÀΪÕòÓÅÐãµ³Ö§²¿¡£×¢ÖØÎÄ»¯£¬·¢Õ¹½ÌÓý£¬ÊÇÌÕ±±È˵ÄÓÅÁ¼´«Í³¡£1968Äêн¨ÌÕ±±Ð¡Ñ§¡±¡£ºóÓÖͶ×ʽ¨ÌÕÕòÁªÖС£1977Äê»Ö¸´¸ß¿¼µ½ÏÖÔÚ£¬È«´å¹²¿¼³ö´óÖÐרÉú100¶à¸ö£¬ÏÖΪ̩°²ÊÐί×éÖ¯²¿¸É²¿µÄÌÕ³£½­£¬À³¸Ö×ܳ§¸±³§³¤µÄÌյǿü£¬¾ÍÊÇÆäÖеÄÁ½Î»¡£ ¡¡¡¡¸Ä¸ï¿ª·Åºó£¬´å0ÏÖÁËÐí¶à¾­¼ÃÄÜÈË¡££¬ËûÃÇ´ÓÌïµØÀï×ß³öÀ´£¬ÁîÊÀÈ˹ÎÄ¿Ïà¿´£¬Èç£ºÑø¼¦´ó»§ÌÕ³¤»ª¡¢ÌÕÉÆÈðÿÄêÑø¼¦ÉÏÍòÖ»£¬È«²¿Ê¹ÓÃ×Ô¶¯»¯£»ÔËÊä´ó»§ÌÕ³£Ñ§£¬³£Äê¸ãÔËÊäÔÚÍ⣬ÉîÛÚ¡¢º£ÄϾ­³£È¥£¬Öì¼ÒÐÖµÜÐÞµç»ú³Û·øÀ³Îߣ»ÖýÔìר¼ÒÌÕ³£Ë¡£¬²»µ«¼ÒÖÐÓÐÒ±Á¶Â¯¡¢³µ´²£¬¶øÇÒÔÚÐÂÌ©ÓÖ°ìÆðÁË´óÐÍÖýÔì³§¡£×ß½øÌÕ±±´å£¬Ëæ´¦¶¼ÄÜ¿´µ½¸Ä¸ï¿ª·ÅµÄ¾°Ïó£¬Ëæ´¦¶¼ÄÜÌýµ½ÈËÃÇÌðÃÛµÄЦ¬£¬ÌÕ±±´åµÄÃ÷Ì콫¸üºÃ£¡¡¡¡¡[¸ÐÐ»ÍøÓÑ"Ë··çÖñ"·ÖÏí´ËÄÚÈÝ¡£]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林马庄村

  林马庄村隶属莱城区口镇,位于莱城北12公里,秃妮山西麓。西面与口镇赵家村、东街、南街隔河相望,南邻张家洼办事处北山阳村,北面与古城村相邻,明莱公路绕村而过。全村有430户,1250口人,耕地面积1200亩,占地总面积1600亩。   据《张氏谱》、《吕氏谱》记载,林马庄村建于明朝中期,因西临方下河,路人常在河内饮马,故名饮马庄。后谐音成林马庄。   据《莱芜史志》记载,林马庄清末属莱芜县垂阳保,民国初年属二区(口子区);1941年莱芜划为莱北,莱东和新甫三县,林马庄属莱北县;1945年10月,恢复莱芜县建制,全县划为13个区,林马庄村属口镇区;1950年至1954年建古城乡,林马庄隶属古城乡;1958年10月,建人民公社,林马庄村属于口镇公社林马管区;1984年改公社为办事处;1985年10月撤处并乡、合并建口镇至今。   村中现有吕、耿、任、田、刘、亓、王、孙、张、芦、黄11姓,以吕、耿、任姓居多,村民不分姓氏多寡,贫富强弱,世代团结友善,和睦相处,互助耕耘,帮教读书,民风淳朴,世代相传。   1950年吕京成、吕瑞牛等人就在村里成立了第一个互助组;以互助组为基础,1954年成立了初级社;1956年成立了高级社;1958年加入人民公社后,林马村人在党支部一班人的领导下,大搞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1964年,林马村人掀起了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群众运动,人民群众精神焕发,斗志昂扬,各项工作搞得轰轰烈烈,扎扎实实。特别是青年民兵工作,搞得尤为突出。广大青年民兵劳武结合,成了生产上的一支主力军。在1964年举行的民兵大比武中,吕尚友同志获得山东省民兵英雄的称号,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原团县委副书记魏淑珍同志曾带领工作组到林马村蹲点,指导工作,树立典型,推动了全社民兵工作的开展。   0期间,积极响应毛主席“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制定了详细的规划,对林、田、水、路进行了综合治理,从1968年开始到1978年结束,历经10年,林马村民在党支部一班人带领下,对北岭、东岭、南岭的3片丘陵地分3期治理。10年间共修大寨田500多亩。对村南、村西的平原地划方调向800多亩,改河造地300多亩,使小田变成了大田。打密封井,大口井20多眼,使全村70%以上的土地变成了水浇田。2000年新一届支部建立后,修建水渠300多米,从橡皮坝引水,扩大水浇地300多亩,改变了林马村的水浇条件。   林马村人自古勤劳耕作,但也不乏经商之精明。解放前就有很多人经商,如油坊、酒店、木工、雕塑、油果铺、打绳业,小商店等。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个体私营经济如雨后春笋,迅速兴起。吕尚贞的酒瓶收购点,几乎白手起家,到今天发展成为拥有汽车3部,固定资产几十万元的企业。特别是现在,广大村民在党支部一班人领导下,大搞产业结构调整,正朝着奔小康的目标前进。   勤劳朴实的林马村自古就知道文化的重要。以文育人,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是林马人的光荣传统。至清末废除科举前,就有多人获得功名,民国初年秀才吕逢柱就在村内办私塾。民国后期吕会舟,耿传友在村西门外关帝庙建学堂。以后吕鲁展、吕会秘、吕法贤、吕怀思也在村里办过学。解放后,1950年林马村人在吕家祠堂办起了第一所村办小学,刘宪章是第一任教师,吕衍祥任校长。从此,林马村的文化教育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1961年林马小学转为林马完小,设1至6年级6个教学班,1968年办初中班,1979年初中班并人林马联中,1992年小学迁入新建的标准化学校,现有1至4年级4个教学班。1959年就建起了全公社第一处村办幼儿园——林马村幼儿园,配有教师3名,入园人数达40多人。半年内所有入园儿童均取得了识字100多个,会唱26首儿歌的好成绩,受到了各级领导的称赞。1960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国家民政部,全国妇联,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儿童工作先进集体”。这是林马村取得的最高殊荣。林马村建村500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仅1963年到1965年,就有吕尚和、吕全祥、吕跃亭、耿佃栋、耿庆柱5人考入本科大学。自1977年恢复高考至2002年,林马庄村考人大中专院校的学生就达50多人。1978年考入兰州大学的吕贵华,在校攻读完研究生和硕士学位后,1983年到美国留学,现已取得博士后学位,成为全村人的骄傲。   林马村人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牺牲精神。1938年就建立了党支部,带领广大群众和敌人斗争。老中医耿传彬,20年代后期,接受中国0的政治主张就和地下党组织接触密切,同情劳苦大众。1935年0莱芜地下组织遭到-破坏后,冒着风险掩护县委领导成员,后又在新泰北师店耿姓药房联系隐蔽点,亲自护送地下党员前去隐蔽,受到后人称赞。1940年受民主政府委托,开展对口镇日伪维持会长耿在田的争取工作。此后,几十年致力于中医。1973年,因患脉管炎而截肢,仍忍受巨大痛苦,卧床为求医者治病,直到1981年病逝。1946年大动参,全村就有36人踊跃参军,在解放战争中有11人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他们的宝贵生命。他们的革命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解放后,广大青年积极参军,应征人伍,保卫祖国,仅1984年就有11人参军。   自1993年建立地级市以来,林马村的变化更是日新月异。现在有70%的农户装上电话,闭路电视已开通,沿公路的商业街初具规模,林马村民,在支部一班人的带领下,正用勤劳的双手,聪明的才智,描绘着林马村的锦绣蓝图,林马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刘陈村

  刘陈村隶属莱城区口镇,位于莱城西北14公里,口镇西南6公里处,北邻许家洼,东邻陶陈村和郭陈村,南邻申陈村,西界羊里镇孟中荣村,汇河自村北蜿蜒流过。土地面积697.5亩,310户,1030口人。   据村碑记载:“元初村人刘禹,世祖时授镇国将军都元帅之职。足见始建村当在元朝之前。因邻陶陈村,冠以姓氏,故名刘陈村。”另据村中现存古碑记载:“元初村人刘禹曾授镇国将军左副大元帅之职。夫刘氏莱芜土人也,前五世纪在此定居,建村始在宋朝。”刘陈村由刘姓建村,明朝中叶,由山西迁入许多住户,姓氏增多。有刘、郭、亓、李、焦、辛、吴、许、孙、常、乔、张、董十三姓。刘姓人口居多,郭姓次之。   民国初期,刘陈村隶属辛兴保;1948年起划归仪封区;二十世纪50年代改归羊里乡;1960年起划归口镇人民公社;1984年改成口镇办事处;1985年起属口镇管辖。   刘陈村自古以来人杰地灵。元初村人刘禹,世祖时拜镇国将军都元帅,义勇有为,不避权势。清朝秀才李佃禄“文思才涌,授之乡里”;武举刘成德武艺超群,威震四方;八品修植郎郭家慧“为官清正,四乡皆慕”。刘陈村人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刘陈村围子墙是战争时期防御敌人的有利屏障。1940年8月第一个刘陈村党支部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村民积极参军参战,为祖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村内第一位0员刘纪昌,化名刘汉臣。抗战时期,在陈村小区当乡长兼区公安员,后转战南北,解放后任北京市-局长。1942年刘纪昌在一次催缴公粮的任务中遭遇敌人袭击,他单枪匹马,打死鬼子6人,冲出敌人包围圈。留下了刘纪昌“善打游击巷战,敌人闻风丧胆”的美名。在刘纪昌的感召下,亓龙昌(解放后为正县级干部)等30多位热血男儿踊跃走上战争前线,吴增奎等七名烈士为革命捐躯,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赞歌。   解放后,刘陈村人迅速组织生产自救,从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到人民公社,各项工作都走在了前头。刘陈村重视农业,村民在这片沃土上辛勤耕作。昔日天旱,村民虽有搬智公求雨的习惯,但不能改变靠天吃饭的历史,解放后,村民注重打井治水改变生产条件。1982年在村西修成长达600米的地下水利管道。历年来共打机井32眼,主要生产道路全部硬化,水、田、路统筹规划,综合治理,产业结构得到调整。   刘陈村在发展经济方面有优良的传统,刘陈村人办企业有独到之处。清朝末年,村民许风德就办起了在方圆几十里最为先进的翻砂厂。当时泰安要为大-冯汝骥铸一铁像,寻找多名工匠不成,最终慕名找到了刘陈村,许氏为之铸成,此像现保留于泰安。其铸造技术名不虚传,延续至今,1995年被市委命名为“铸造专业村”。   1971年,刘陈村窑厂成立,同时,办起以打铁、加工竹笆、豆腐皮为主的副业,安置劳力60余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刘陈村人在老支书刘英廷等支部一班人带领下,掀起兴办企业的热潮。1980年办起刘陈村铝制品厂,1984年建起造纸厂,1985年建起电线厂,1987年刘陈村综合福利厂成立,刘元祥任厂长,刘庆文任会计,下辖电线、造纸、五金、翻砂、铸造、纸箱等五个车间。2000年改为民营企业。同时发展了3个联合体,56个个体户,先后上了蜡烛、机加工等10多项目,并且创造和发展了诸多名产名吃。焦氏织布杼曾闻名天下,为支援抗战纺线织布做出了贡献。焦、乔两家的手工产品竹笆在莱芜一带至今走俏,有“刘陈村两头高,焦乔两家竹笆好”的美称。李树林的豆腐皮,色香味美俏四集。刘元军、许卫祥两家的铝炒勺均以质地坚硬而畅销不衰。电线厂生产的漆包线和裸铝线是莱芜市空白产品,曾畅销济宁、日照、潍坊、东营等地。……过硬的产品质量,换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全村经济收入逐年翻番。1993年被莱芜市命名为经济强村。   刘陈村人历来重视教育。解放前,有私塾两处。1950年建起第一所能容纳30人的复式班小学,李先锋任教师。1964年建4个班的新校。1981年为迎接校改,在村南建起占地3.5亩的规范化学校,多次为区镇教育工作提供了观摩现场。1991年所立的“捐资助教”碑记载了当年全村近300人捐款1.1万元,修缮学校的事迹。个体户郭章胜从1997年开始,每年向学校捐5吨烟煤,在当地传为美谈。村委会是镇上多年的“尊师重教先进单位”,村支书刘明玉和村民郭章胜多次被评为“尊师重教先进个人”。自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全村有32人考上大中专院校。最出色的当属1994年考入北京科技大学的刘鹏和1995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的刘振涛。刘鹏现已研究生毕业,留京工作。   刘陈村是口镇有名的“文化村”。以村民爱书法、爱文艺、爱体育而出名。自1989年始,村里成立了书法协会。协会会员刘英延、郭勤宗的书法在四邻八乡小有名气。刘陈村从0始就有一支活跃的文艺宣传队,村民刘纪泉自编的乡土顺口溜在四邻八乡广为传唱。从1995年元旦,村里就组织学生和村民进行文艺大联欢。2000年3月,由刘平玉编剧、李清文编曲,刘进、-东等四名学生演出的小歌剧“四个老汉唱国策”在参加莱城区计划生育文艺汇演中荣获三等奖。刘陈村有多年的体育活动史。自1990年始,每年元旦,村里有举行乒乓球、篮球、象棋比赛的惯例,到2002年已举办了13届。2002年分别被莱芜市和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一期工程先进集体”和“群众体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刘陈村人崇尚文明。村民民风淳朴、民情敦厚。助人为乐蔚成风气、好人好事层出不穷。近年来,共涌现出捐资助教、热心助残、遵老爱幼、拾金不昧等好人好事30余件,其中“张彬八年助残”、“李文金拾金不昧”等四件好事被评为莱芜市精神文明十件好事之一。刘陈村自1997年被评为“区级文明单位”。刘明玉被评为区级优秀党支部书记。   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刘陈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的泥泞路变成了宽敞平坦的柏油路,低矮的土坯草房变成了一排排前后出厦的大瓦房。自1999年,在村民亓祥恒的带头下,先后有12户人家住上了二层小楼。2000年成了电话村,彩电入户率达90%。村民做饭全用液化气,出门都把摩托骑,刘陈村过上了富裕文明的生活。   素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刘陈村人,始终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他们用勤劳的双手谱写着自己辉煌的历史,以坚实的脚步踏人了二十一世纪。展望未来,刘陈村人的明天会更加金光灿烂。  

南街村

  南街村隶属办事处所辖莱城区口镇,位于莱城北14公里处,在口镇南部,南街村北接北街村、西街村,南邻田庄,东接东街村,西与西街村接壤。土地2420.8亩,690户人家,2224口人。   据《续修莱芜县志》记载:清咸丰年间,围吐丝口四周建圩墙10余里,以隅首(俗称隅头子)为界,将吐丝口分东、西、南、北四街。因其位于隅首以南,故名南街。   “先有邱家筒子(胡同),后有南街。”但由于邱氏祖碑及家谱遗失,因此邱氏一族何时从何地迁至南街无法考证。但据后来的《张氏家谱》载:张氏一族系明朝洪武年间(1368年)适居此地。因此可以推断,南街村建村至少有600余年的历史了。   南街村建村之初,只有邱姓一族不足几十口人,其后魏、刘、张、杨、郑、王、赵、吕、李、韩、谭、朱、周、尹等姓陆续迁居于此,形成今天2000多人的大村。现在村中人口最多的是郑、杨两家,人口约占全村人口总数的80%以上,故在吐丝口有“韩魏二宅,郑杨两家”之说。   据《莱芜县志》载:明天顺年间,南街村隶属口子区;1951年改为二区;1955年10月隶属港里区;1958年3月属口镇乡;同年10月公社化运动,建立口镇人民公社;1984年4月农村管理体制改革,撤销公社,设莱芜市口镇办事处,南街村隶属办事处所辖口镇镇至今。   口镇,自古以来就是莱芜最大的集镇。自明代以来,这里商贾云集,工商贸易发达,物资极丰,号称莱芜之最。而南街村的两条主街为重要集市。观音街(俗称南街筒子),这是旧时口镇的中心街。它南起“观音阁”,北至隅首,街道路面皆用青石板铺就,平整光滑。沿街店铺商号林立,店铺门前俱为一色的木柱石台前出厦,商铺房舍整齐美观。据村里老人回忆,那时较大的商号有“恒泰银行”、“文升堂石印局”、“艺瞻丝织厂”,“协成义绸布店”、“福泰堂中药店”、“义和堂中药店”,还有西药房、书店、饭店等计50余家。南来北往,车水马龙,极为繁荣。   从观音街南首向东至小东门,呈东西走向的街为小东街。这是南街村的第二条主街。街道以石铺设,街两旁多系工商户,较大的门面有“口镇粮所”、“源盛恒酒店”、“东顺堂中药店”,还有饮食店、杂货店、理发店、缝纫铺、木匠铺等70余家。逢集日,此街为粮食市场和牲口市,曾一度繁荣。集市迁移后,工商户多停办。   南街村人崇尚知识,教育发达,人才辈出。郑锡民,清咸丰年间甲午科举人,楝选知县;郑延年,清光绪年间人,曾任临淄县长。民国初年,即在原“观音堂”旧址办起了新学堂,并在庙南院新建了一口大教室。   新教室系砖瓦结构,玻璃门窗,宽敞明亮,在当时属一流标准教室,供女子班使用(当时男女分班),开了莱芜之先河。学堂建成之初招生3个班,后发展到4个班,学生近200人。抗日战争期间因学堂靠近日伪据点曾一度停办。1948年恢复教育后,在这里办起了区内第一所完小(口镇完小)。1955年完小迁至南街筒内原酒厂宿舍后,南街初级小学搬入。1980年南街小学被定为口镇中心小学。自建校以来学校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培养了大批有用之材。自恢复高考后,南街村每年都有10多名学生被大中专院校录取,南街村第一位本科大学生,现已加入美国籍的赵文杰博士就曾在该校就读。   南街村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而且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早在清咸丰年间,吐丝口人民为防匪徒抢掠,即沿吐丝口四周修筑围墙10余里。围墙高约5米,均用石头垒成。围墙里均用土依托围墙建起一道高约4米、宽约2米的土墙。人站在土墙上即能清楚地看到围墙外的情况。南街村的围墙由小东门北至西南园,2里多长。   抗日战争期间,驻口镇日军与当地汉0、伪军等相互勾结,他们增设碉堡,烧杀抢掠。以南街村杨玉顺为队长的八路军敌后武工队打日寇,捉汉0,摸岗哨,令敌人闻风丧胆。解放战争期间,南街村郑锡美、张荣昌、杨玉德、郑家伦、郑家立等大批热血青年走上了解放战争的最前线。其间南街村出了一位“刘胡兰式的女英雄”——彭秀英。解放战争后,这片热土上更是英雄辈出,最值得称颂的是全国公安战线二级英雄模范——张兆松。1992年12月1日9时许,辛庄镇辛庄村犯罪分子秦某因恋爱关系破裂,身藏0窜至城区办事处石家庄村原恋爱对象闫某家中,欲行凶报复。时在市公局-大队工作的张兆松奉命与其他同志一道去抓捕罪犯。与干警任贵全、李明守候在最危险的地段,待机抓捕罪犯。当犯罪分子紧跟闫的家人一脚门里一脚门外之际,他和3名同志闪电般地扑向罪犯,就在全力拧犯罪分子双臂的一瞬间,穷凶极恶的歹徒突然引爆0,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他和任贵全壮烈牺牲,展现了人民警察爱人民的时代风采。   街村地域广阔,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多少年来,勤劳善良的南街村人在这片土地上耕田种地,植桑养蚕。解放后,1956年全村成立了“南街村爱华农业合作社”,郑锡纪任支部书记。按“人四劳六”分配。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全国大炼钢铁,庄稼丰产不丰收。1959年到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人民生活极为困难。从1974年开始,南街村大搞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十几年先后打大口深水井52眼,修水渠3000余米,使全村1500多亩土地用上了当家水。   南街村人勤劳,精明,有市场经济意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南街村乘改革开放东风,借助靠莱明路和镇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多的优势,发展二、三产业。如今在南街村从事二、三产业的达600人。靠经营家俱起家的郑家明,从1993年开始,由一个最初资金不足千元的木器小作坊,发展至今天经营额达百万元,产品远销阳谷、聊城、东平、汶上等地的大木器厂。杨庆浦,1997年开始承包南街砖厂,懂管理,善经营,2001年、2002年又跨村承包了两处砖厂,安置劳力300余人。同时还涌现出了养猪大户郑维盛、建筑老板张敬平等。群众走上富裕路,村集体收入日益增长。1980年,投资3万余元建起了蓄水塔并铺设了自来水管道,使南街村成为口子街上第一个吃上自来水的村庄。2002年,筹资3万余元,从长青路至南门外安装高标准路灯34盏,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生活环境,也为南街村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2001年,在小东门及南门各建水泥桥一座,共耗资20余万。筹资过程中,杨庆浦率先捐款5000元,南街籍在外工作的干部近200人为家乡建桥捐款,南街村民捐款者达500人。   如今的南街村,刻着历史沧桑的石碑与别致的路灯共存;现代化的二层小楼与古色古香的老屋相映成趣。南街人必将开拓创新,铸就明天的辉煌。  

塔山村

¡¡¡¡Ëþɽ´åÁ¥ÊôÀ³³ÇÇø¿ÚÕò£¬Î»ÓÚÀ³³Ç±±16¹«Àï´¦£¬¾à¿ÚÕò3¹«Àï¡£¶«¿¿½ðţɽ£¬±±ÁÙСׯ´å£¬ÄÏÖÁȪͷ´å£¬Î÷ÓëÔæÔ°´å½ÓÈÀ¡£µØ´¦ÇðÁ꣬¸ûµØ1307Ķ£¬201»§£¬547¿ÚÈË¡£ ¡¡¡¡¾Ý¡¶º«ÊÏÆ×¡·¼ÇÔØ£¬Ã÷¼Î¾¸Äê¼äº«ÐÕÓÉ¿ÚÕòǨ´Ë½¨´å£¬´å¶«½ðţɽɽ¶¥ÓÐËþ£¬¹ÊÃûËþɽ£¬Ë׳ÆËþɽͷ¡£ÏÖ´å0ÓÐ16ÐÕ£ºº«¡¢Äþ¡¢»Æ¡¢Î¡¢Ñî¡¢³µ¡¢ÈΡ¢Îº¡¢Àî¡¢ÂÀ¡¢ÕÅ¡¢Áõ¡¢±Ï¡¢ÖÜ¡¢³£¡¢³Â¡£ ¡¡¡¡Ç念Îõ¡¶À³ÎßÏØÖ¾¡·¼ÇÔØ£º¡°´¹Ñô±£•Ëþɽͷ¡±¡£½â·ÅºóÖÁ½ñ£¬Ëþɽ´åÒ»Ö±¹é¿ÚÕò¹ÜϽ¡£ ¡¡¡¡Ãñ¹ú¶þÊ®ËÄÄê¡¶ÐøÐÞÀ³ÎßÏØÖ¾¡·¼ÇÔØ£º¡°½ðţɽÔÚÏØÖα±ËÄÊ®ÀÍÂË¿¿ÚÖ®±±¡±¡£Ïà´«¹ÅʱÓÐһͷ½ðÅ£ÎÔÓÚɽÖУ¬¹ÊÃû½ðţɽ¡£ÕâÀïÓÐÓÅÃÀµÄ×ÔÈ»»·¾³ºÍÌØÊâµÄµØÖʽṹ£¨»¨¸ÚÑÒºÍʯ»Òʯ½»»ã´¦£©£¬¸½½üµØÏÂÔ̲Ø×Å´óÁ¿ÓÅÖÊ´ÅÌú¿ó£¨Æ½¾ùƷλ51%£©£¬Ðγɶ«Æð´Þ¼Òׯ£¬Î÷ÖÁÔæÔ°Á룬³¤Ê®Ó໪ÀïµÄ½ðţɽ¿óÌ壬×Ü´¢Á¿ÉϰÙÍò¶Ö¡£ººÌÆÊ±ÆÚ£¬ÒÑÔڴ˲ɿóÁ¶Ìú£¬¾ÝÒż£ºÍÓйØ×ÊÁÏÍÆ¶Ï£¬µ±Ê±´Ë´¦Á¶Ìú¹æÄ£¡¢²úÁ¿£¬¿É¾ÓÊ¡ÄÚÖ®Êס£½¨¹úºó£¬ÌرðÊǸĸ↑·ÅÒÔÀ´£¬ÕâÀï¿ó²ú×ÊÔ´µÃµ½³ä·Ö¿ª·¢ÀûÓã¬Ðγɲɿó¡¢Ñ¡¿ó¡¢Á¶Ìú¡¢ÖýÔì¡¢¼Ó¹¤ÏµÁл¯¸ñ¾Ö¡£ ¡¡¡¡ÕâÀﻹÔ̲Ø×ŷḻµÄʯ»ÒʯºÍº¬ÓжàÖÖ΢Á¿ÔªËصÄË®×ÊÔ´¡£ÓÉÓÚÉú»î»·¾³Ã»ÓÐÈËΪµÄÆÆ»µ£¬µØÏÂË®ÎÞÎÛȾ£¬´åÖÐÈ˳£Òû´ËË®£¬´ó¶¼½¡¿µ³¤ÊÙ¡£È«´å70ËêÒÔÉÏÀÏÈËÕ¼13%£¬Òò´ËÓÖÓС°³¤Êٴ塱֮³Æ¡£ ¡¡¡¡Ëþɽ´åÃûÈ˱²³ö¡£Éú»îÔÚÇåÄ©µÄ¬ÀÖÐ磨ԭ¼®ÑòÀïÕòÒÇ·â´å£©£¬Òò¼Ò¾³Æ¶º®£¬¼Ä¾ÓÓÚËþɽ£¬´ÓС¿á°®Ñ§Ï°£¬¹ÙÉýÖÁ¹ã¶«ÖªÏØ£¬ÈÎÖ°ÆÚ¼ä£¬ÒòÐ޸ĵ±µØ³Â¹æÂªË×£¬ÔâÅż·ºóÈβÜÖÝÈåѧ½ÌÊÚ¡£ÈÎÖªÏØÊ±Îª±¨´ðËþÉ½ÑøÓýÖ®¶÷£¬Ôø¾è°×ÒøÐÞ½¨¼Ð¹Èʯ¹°ÇÅÒ»×ù£¬ÖÁ½ñÍêºÃÎÞËð£¬ÆÌÇàʯÇÅ5»ªÀ²¢¾è×ÊÐÞ¶ÉÐÇÇÅ3×ù£¬µ±Ê±ÉîÊÜ´åÃñ°®´÷¡£ ¡¡¡¡º«Ê«º½Éú»îÓÚÇåÄ©£¬Òò¼Ò¾³Æ¶º®£¬µ½ÄÏ·½ÎªÈË·ÅÖí£¬Ôڹ㶫Óë¬ÀÖÐç½á½»ºó£¬´ÓÄÏ·½Ô˻ذ×ÑîÊ÷Ãç¡¢×õÊ÷Ã磬·âɽÔìÁÖ£¬Ê¹É½ÁÖÃæ»ý²»¶ÏÀ©´ó£¬Éú̬»·¾³µÃµ½Á˸ÄÉÆ£¬»¹¼¯×ÊÐ˽¨Ð˹úѧÌ㬼¯Îå´åѧÉúÀ´´Ëѧϰ£¨ÔæÔ°¡¢ÈªÍ·¡¢Ð¡×¯¡¢ÉÏË®ºÓ£©¡£½ÌʦÕżªÅóÈν̣¬ÅàÑø³öÁ˺«´«ºþ¡¢º«´«Î°µÈÃûÈË£¬Ñ§ÌÃÑÓÖÁ½â·Å³õ¡£ ¡¡¡¡½¨¹ú³õ´å°ìСѧ1´¦£¬ÒòÈËÉÙΪ¸´Ê½°à¡£ÒòºÏ°à²¢Ð££¬ÏÖÒѲ¢ÈëÉÏË®ºÓÁªÐ¡¡£Ëþɽ´åµØ´¦ÇðÁ룬ËäÍÁÖÊ·ÊÎÖ£¬ÊÊÒËÖÖÖ²£¬µ«¶àΪºµÌ²¢¸ßµÍ²»Æ½¡£½â·Åºó£¬Êé¼ÇÄþÌ«´¨´øÁì´åÃñ¿ªÉ½Åüʯ£¬ÐÞ½¨ÌÝÌÇîɽ¶ñË®µÃµ½×ÛºÏÖÎÀí¡£1972ÄêÖÁ1973ÄêÓÖ½¨¶þ¼¶Ñïˮվһ×ù£¬´òÉîË®¾®Á½ÑÛ£¬µ±Ê±ÕâÑù´óµÄ¹¤³ÌÏØÄÚ½ö¼¸´¦£®1994Äê»Æº£ÀûÈÎÊé¼Çºó£¬ÓÖÐÞ½¨×ÔÀ´Ë®¹¤³Ì£¬»§»§ÓÃÉÏÁË×ÔÀ´Ë®¡£2002Äê´åίһ°àÈËÓÖ´øÁìȺÖÚÆÌÉèµØÏ¹ܵÀ200ÓàÃ×£¬´Ó¸ù±¾ÉϽâ¾öÁËÓÃË®ÄÑÎÊÌâ¡£ÖÖÖ²ÒµÊÇËþɽµÄÖ§Öù²úÒµ¡£20ÊÀ¼Í90Äê´úǰ£¬ÒÔÁ¸Ê³×÷ÎïÖÖֲΪÖ÷¡£¸Ä¸ï¿ª·ÅÖ®ºó£¬²úÒµ½á¹¹·¢Éú¸ù±¾±ä»¯£¬ÒÔ¾­¼Ã×÷ÎïΪÖ÷£¬Éú»îÌõ¼þµÃµ½¸ù±¾×ª±ä¡£ ¡¡¡¡½ðţɽ»¹ÊÇ¿ÚÕò¿¹ÈÕÎä×°·¢Ô´µØ¡£¾ÝÊ·ÁϼÇÔØ£º1932ÄêÈÕ±¾ÇÖÂÔ¾ü½ø·¸É½¶«£¬-¾ü¶Ó²»Õ½¶øÍË£¬²Ö»ÌÄÏÌÓ¡£1938Äê´º£¬ÔÚÀ³ÎßÏØÎ¯Á쵼ϣ¬½¨Á¢Á˶þÇø·ÖÇøÎ¯£¬Í¬Äê8ÔÂÇøÎ¯Î¯Ô±Îº×ÚÅà·¢¶¯µ±µØÇàÄê20ÓàÈË£¬Ç¹30ÓàÖ§£¬ÔÚ½ðţɽÓñ»ÊÃíÄÚ³ÉÁ¢ÁËÎÒÇøµÚÒ»Ö§¸ïÃüÎä×°¡°¶þÇøÇàÄê¾È¹úÍÅ¡±¡£12ÔÂÇà¾ÈÍÅÅäºÏÏØ¶ÀÁ¢Óª²Î¼ÓÁËÒ±ºÓ·ü»÷Õ½£¬±ÐÉ˵ÐÈË30ÓàÈË£¬ÎÒÇà¾ÈÍÅÔ±ÁõѧÏÍ¡¢Íõ»¯Ê¥¡¢ÎºÓÓ»À¡¢Áõ°²±òËÄͬ־ս¶·ÖÐÎþÉü¡£ ¡¡¡¡Äþ½ð´¨ÔÚ¿¹ÈÕʱÆÚÈÎÇøÖжÓÕþί£¬ÔøÖ»ÉíÒ»ÈËÉîÈëµÐÕ¼Çø¿ÚÕò£¬»î×½¹í×ÓÒ»Ãû£¬½É0µ¯Ò©Ò»×Ú£¬±»³ÆÎª¡°¹Âµ¨Ó¢ÐÛ¡±£¬ºó²Î¼Ó½â·ÅÕ½Õù£¬Âލս¹¦£¬1958ÄêתҵÔÚ¹úÎñÔº¹¤×÷£¬ºóÈκ¼ÖÝÊÐÈËÃñ·¨ÔºÔº³¤£®¿¹Õ½ÖÐÓк«ÓñÓС¢º«°ØÊé¡¢º«ÓñÐÂΪ¹ú¾èÇû¡£ ¡¡¡¡×ß½øËþɽ´å£¬¿ÉÁìÂÔµ½¡°ÂÌÊ÷´å±ßºÏ£¬Çàɽ¹ùÍâб¡±µÄÃÀ¾°£¬ÌåÑéµ½¡°ÊÀÍâÌÒÔ´¡±µÄÉú»îÇéȤ¡£ÕâÊÇÒ»¸öÃÀÀö¸»ÈĵÄɽ´å¡£¡¡¡¡[¸ÐÐ»ÍøÓÑ"prica"·ÖÏí´ËÄÚÈÝ¡£]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毛家庄村

  毛家庄村隶属莱城区口镇,位于口镇东部。东邻灰堆,南接北龙角,与见马搭界,西接大冶水库与北崔家庄隔水相望。耕地302亩,116户,342口人。   据《王氏族谱》考证,毛、王二姓迁居最早,因毛姓人多,故名毛家庄。现今毛家庄之毛姓已失传。该村现有杨、田、王、赵、崔、张6姓,杨、田两姓人口最多,张姓人口最少。   据《莱芜市志》载,毛家庄清末属方山保;民国初年属雪野区;1946年划归口镇区;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后,属口镇公社陈林乡;1985年撤办事处重建镇后,仍属口镇至今。   毛家庄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有多人为革命事业作出贡献。日军入侵莱芜后,1939年6月,日军曾在北崔家庄住过一夜,该村村民与崔家庄村民携手偷袭敌军,对敌人有一定打击。1942年,泰山军分区廖容标司令领导的鲁中山区12团战士刘西安,在茶叶吉山战斗中光荣负伤,被该村村民藏于村前地窖中。杨玉镇的母亲暗中送饭,并帮其躲过日军的多次搜查。1945年,刘西安伤愈归家。解放战争初期,村中6名党员组织起来,积极支援前线,他们是赵运吉、张玉连、崔言慎、赵运友、崔言福、田德茂。1971年1月2日,崔家庄大队妇女田某,在大冶水库冰面行走落水,毛家庄民兵田奉先奋勇抢救,被泰山军分区荣记二等功。村民无私奉献的革命热情从中可见一斑。   暑去寒来,勤劳朴实的村民,使生产面貌、经济状况不断改善。解放前,村中可耕地少,多数农田地力瘠薄,旱涝均难以保收。解放后,在村支书杨玉振的带领下,于1965年、1981年分别在村北、村东修建小型水库一座。旱灾之时,两座小型水库与大冶水库基本保证了土地的灌溉。这期间“农业学大寨”,先后改土造田,整建梯田,扩大耕种面积近百亩。以前,村民吃水仅靠村前一口井,大旱之年,村民忧心忡忡。1987年,本村打机井l眼,不仅在全镇率先吃上了自来水,也扩大了浇灌面积,目前水浇地已过150亩。1992年,村委带领村民整修了从东到西贯穿全村的路面4000平方米,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生产、生活。   毛家庄的村民重视教育,已蔚然成风。自1995年至今,共有15名大中专毕业生,第一名本科生杨延亭,1995年考入上海同济大学。2000年,田春雨又考入上海理工大学。   如今,在党支部书记田守文的带领下,毛家庄人正以崭新的姿态走向未来。  

崔家庄村

¡¡¡¡´Þ¼Òׯ´åÁ¥ÊôÀ³³ÇÇø¿ÚÕò£¬Î»ÓÚÀ³³ÇÒÔ±±16¹«À¿ÚÕò¶«±±5¹«Àï´¦¡£ÄÏÁÙ´óұˮ¿â£¬±±¿¿Çðɽ¡¢Óãɽ¡¢»Æ¼¦É½£¬¿Ú£¨Õò£©Âþ£¨µÀ£©¹«Â·ÓÉ´åÎ÷±±´©¹ý¡£µØ´¦ÇðÁ꣬¸ûµØ642Ķ£¬328»§È˼ң¬1072¿ÚÈË¡£ ¡¡¡¡¾ÝÇ念Îõ¡¶À³ÎßÏØÖ¾¡·¼ÇÔØ£º¡°·½É½±£•´Þ¼Òׯ¡±¡£¾Ý¡¶´ÞÊÏÆ×¡·ÔØ£¬Ã÷´úÖÐÒ¶´ÞÐÕÓÉ´ÞÁºÆÂǨ´Ë½¨´å£¬ÒÔÐÕÃû´åΪ´Þ¼Òׯ¡£¹ÊַλÓÚ½ñ´óұˮ¿âÖÐÐÄ¡£1958Ä꣬±¾´åÒò½¨´óұˮ¿â¶øÇ¨½ñÖ·¡£ÔøÃû¡°±±´Þ¼Òׯ¡±¡£´Þ¼Òׯ´åÃñ×ÔÃ÷³¯ÖÐÒ¶¾Û¾Ó´Ë´¦£¬·±ÑÜÉúÏ¢¡£´åÖÐÏÖÓÐ9ÐÕ£ºÁõ¡¢³Ì¡¢ÕÅ¡¢Ìï¡¢¶­¡¢ØÁ¡¢Íõ¡¢ÂÀ¡¢Àî¡£9ÐÕÖÐÒÔÁõÊÏ×î¶à£¬Æä´ÎÊdzÌÊÏ¡¢ÕÅÊÏ¡£´ÞÊÏÒÑʧ´«¡£´åÃñ²»·ÖÐÕÊÏ¡¢Æ¶¸»½ÔºÍÄÀÏà´¦£¬´Þ¼Òׯ1958ÄêÊô¿ÚÕòÈËÃñ¹«É磬1984ÄêÊô¿ÚÕò°ìÊ´¦£¬1985ÄêÖÁ½ñÊô¿ÚÕò¡£ ¡¡¡¡ÐÂÖйú³ÉÁ¢ºó£¬´Þ¼ÒׯµÄÉú²ú¡¢Éú»îÌõ¼þ²»¶ÏÍêÉÆ¡£1958Ä꽨´óұˮ¿â£¬±¾´åÍÁµØ´ó²¿±»Õ¼£¬ËùÊ£¼¸°ÙĶȫÊÇɽÁ뱡µØ¡£½üÄêÀ´£¬±¾´åÒ»Ö±°Ñ¸ÄÔìºÍÀ©´óÍÁµØ×ÊÔ´×÷ΪÉú²ú×Ô¸øµÄÖØµãÀ´×¥£¬»ý¼«¿ªÕ¹ÒÔ¿ª·¢ÍÁµØ×ÊÔ´ÎªÖØµãµÄÅ©Ìï»ù±¾½¨É裬½ö1988Äê¾ÍÔìµØ80Ķ£¬²¢ÇÒ¼Ò¼Ò³ÔÉÏÁË×ÔÀ´Ë®¡£´åÖн¨ÓÐÑïˮվµÈÉèÊ©£¬ÎªÅ©Òµ·á²ú´´ÔìÁËÁ¼ºÃÌõ¼þ¡£ ¡¡¡¡´Þ¼Òׯ×ԹžÍÖØÊÓ½ÌÓý£¬È˲ű²³ö¡£1974Äê´åÖÐÓÐСѧ¡¢³õÖС£1981Äêµ×£¬ºÏ°à²¢Ð£ºó£¬Ö»Ê£Ð¡Ñ§Ò»´¦¡£1977Äê»Ö¸´¸ß¿¼ÖƶȺ󣬵ÚÒ»¸ö¿¼ÉÏ´óѧµÄÊÇÁõÔªÊ÷£¬ÆäºóÊÇÁõ±¦ºÍºÍÁõԪȪ¡£´åÖÐ×îÔçµÄ´åÒ½ÊÇÁõºéÖù£¬×îÔçµÄ½ÌʦÊÇÁõ¾ÓÎ飬×ÔÓ×¼´ÉÃÊé»­µÄÁõÇÚÌÃϵɽ¶«Ê¡ÃÀÊõ¼ÒЭ»á¡¢Ê¡×÷¼ÒЭ»á»áÔ±¡£ ¡¡¡¡´Þ¼Òׯ³ÌɽÌÃÊÇÒ»¸ö³öÉ«µÄ¾üе¹¤×÷Õߣ¬¿¹ÈÕʱÆÚËûÖÆÔì³öÁËÍÁǹ¡£1950Äê10Ô²μÓÁË¡°¿¹ÃÀÔ®³¯¡±£¬Îª±£¼ÒÎÀ¹ú×ö³öÁ˺ܴó¹±Ïס£ ¡¡¡¡ÏÖ½ñÓÐÐí¶àÈ˹¤×÷ÔÚÖØÒª¸ÚλÉÏ£¬È磺̩°²ÊÐÈË´ó³£Î¯¸±Ö÷ÈÎÁõÁ®Ìã¨ÔøÈÎijʦÕþί£©£¬Ä³±ø¹¤³§³§³¤³ÌÐãÌ㬽â·Å¾üij²¿ÕþÖβ¿Ö÷ÈÎÁõÕ׵£¬¹ú¼ÒÓÊÕþ¾ÖÃØÊ鳤ÌïÓñº££¬À³ÎßÊÐÇṤ¾Ö¾Ö³¤³ÌÕ×Ç죬ÔÚÀ³ÎßÊйúÍÁ×ÊÔ´¾Ö¹¤×÷µÄ³Ì¿Ë¹óµÈ£¬¶¼ÔÚΪ¹ú¼Ò½¨Éè×÷¹±Ïס£ ¡¡¡¡´Þ¼ÒׯÒÀɽ°øË®£¬¾°É«ÒËÈË£¬¿ÕÆøÇåУ¬´åÖг¤ÊÙÖ®ÈËÉõ¶à£¬Ä¿Ç°80ËêÒÔÉϵÄÀÏÈ˾ÍÓÐ20ÈËÖ®¶à£¬ÆäÖÐ90ËêÒÔÉÏÕßÁ½ÈË¡£ ¡¡¡¡´Þ¼Òׯ´åÃñ¾­¼ÃÒâʶºÜÇ¿£¬²»¶Ïµ÷Õû²úÒµ½á¹¹Ôö¼ÓÊÕÈ룬Ìá¸ßÉú»îˮƽ¡£1988ÄêÔÚ´åÎ÷ÄϽ¨ÆðÁËË®Äà³§£¬ºóÓÖÔÚ´åÄϽ¨ÆðÁËÑ¡¿ó³§¡£ÑØ¿ÚÂþ¹«Â·Â½Ðø½¨ÆðÁ˼¸¼Ò·¹µêºÍÂùݣ¬È磺öβƾƼҡ¢ÎIJý·¹µê¡¢´¨Èª·¹µêµÈ£¬ÉúÒâÊ®·ÖÐË¡¡£2002Äê¼Æ»®´óÃæ»ýÖÖÖ²»ÆÑÌ£¬ÒÔÌá¸ß´åÃñµÄÊÕÈë¡£´Þ¼Òׯ´åÃñÕýÔÚ´ó̤²½×ßÏò¸»Ô£µÀ·¡£¡¡¡¡[¸ÐÐ»ÍøÓÑ"ËÄÒ¶ÈýÒ¶²Ý"·ÖÏí´ËÄÚÈÝ¡£]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庙河圈村

  庙河圈村隶属莱城区口镇。庙河圈村位于莱城北18公里,大冶水库西南侧,北临北崔家庄,南临小冶,东临大冶水库,西临泉头村。地处丘陵。全村耕地270亩,102户,297口人。   据村南牛王庙碑记载,明万历年间董姓建村,因三面靠河,三面有庙,故名庙河圈。后董姓他迁,仍沿用原村名。庙河圈村民自明朝末年聚居此处,繁衍生息。村中现有傅、郑、张、吕四姓,四姓当中以傅姓居多。过去有董家林,而今董姓皆无。其先民迁居时,人丁无几,村民共用1盘碾,1眼水井。他们世代居于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生不息,绵绵不绝。   1941年至1945年,莱芜划为三县时,庙河圈村归莱北县双山乡;1960年至1962年属林马管区;1962年以后属口镇陈林管区至今。   庙河圉村1945年建立党支部,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庙河圈村民之生活自建国起揭开了新篇章。建国后全村人口达到百余人。1952年底建立了互助组,1955年加入初级社,共有32户,社长为傅同善。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实行按劳分配。1982年全面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庙河圈村从1962年就开始积极利用水利资源。1962年与莱芜县水利局合作,建起了水打磨小型发电站,解决了村民的照明用电问题,成为全县率先用上电灯的村庄。1971年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村民开荒造地,以补耕地之不足,增加耕地20亩。庙河圈的土地分两种土壤,青沙地块分部在村北丘陵上,适宜种植地瓜、花生及小杂粮;棕壤性地块分部在村南和村西的岭顶上,其碎石遍布,一片贫瘠。70年代前,农业生产条件差,守着就近的水源不能利用,靠天吃饭,成了制约生产的“拦路虎”。粮食产量不高,村民的温饱得不到解决。为改变这一状况,组织村民与邻村合作,出工出力,于1966年冬动工兴建北岭扬水站,并在1967年春建成使用。期间垒沏渠道700米,浇地面积约200亩。到1972年冬又建起了二级扬水站,延长渠道750米至岭顶,土地全部变成了水浇地,基本实现了水利化。从此,过去的山岭旱田变成丰产田。   庙河圈村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地处山区,是大冶水库库区单位。村里利用丰盛的饲草资源,从1979年起在发展集体养兔的同时,积极扶持村民饲养长毛兔。村民每养1只兔,年扶持3斤精饲料,免费加工饲草;每建l间兔舍,扶持水泥20斤,铁门子1个;资金不足者,每买1只兔种,村里借给1元钱,同时制作了打兔舍预制件模具,供农户使用,还配备了1名兔病防疫人员,经常聘请技术人员向农户讲解养兔知识,配套服务,使养兔业在全村很快发展起来。庙河圈村养兔17年来,全村年人均增收300余元,成为我市有名的养兔专业村。1982年春,农业部部长林乎加前来该村视察养兔时,称赞庙河圈走出了一条养兔致富之路。   庙河圈村自古以来重视教育,崇尚文明。1958年建立小学,入校学习的20余人。解放前虽没有一人获取功名,但解放后入学人数较多。特别是近几年来,全村先后有两人考人大学,第一名叫傅洪安,考入合肥工业大学,第二名叫傅海莲,考入江西地质学院。   庙河圈村民祖辈勤劳耕作,然亦不乏经商之精明。耕作之余,能工巧匠者也有其人,如染匠傅同功,被他染过的布,颜色调配适中,花色品种多,在邻里他乡有一定影响。如今在改革开放年代,村中的能人更是层出不穷,村民先后建起了粉坊、石料加工厂、养鸡场,足见村民之经济意识。   近几年来,庙河圈村的建设更是日新月异。1998年村里出资2万余元建成一条800米长的村专用沥青路,连接东(邢)——姚(口)线,拉近了与各地的距离。   跨人新的世纪,庙河圈人更加豪情满怀,一个更加富裕文明的新农村必将很快出现在我们面前。  

申陈村

  申陈村隶属莱城区口镇,位于莱城西北14公里,口镇政府驻地西南8公里处。南接马陈村,北连刘陈村,东邻郭陈村,西与羊里镇孟中荣村接壤。耕地面积301亩,186户,536口人。   申陈村(原名申家陈村),村庄由来之久远。据村人口碑相传,村东早年曾有一“陈村庄”。先人明朝中后期立村时亦以“陈村”名村,但区别于“陈村庄”的打头名号无考。始迁户无稽。据《申氏族谱》考证,明万历年间,申氏杰奎由吐丝口徙于马陈村不久,暂迁此定居。申姓人丁兴盛,繁衍愈众,村名遂拟冠以姓氏,故名“申家陈村”。郭姓从郭家镇庄迁来定居,李、常二姓分别从大增庄和吐丝口迁来落户。上世纪八十年代,莱芜县政府规范村庄名称时定名“申陈村”。   现在村中有申、李、常、郭四姓,申姓人口最多,占总人口的70%,李、常、郭三姓分别占14%、9.5%和6.5%。   《莱芜市志》载,明正德后,莱芜县划为4乡42保,申陈村隶属南乡新兴保;民国初年全县划为10区,隶属寨里区新兴保;1941年莱芜县划为三县后,隶属莱芜县(莱北县)寨里区;1945年恢复莱芜县制划为13个区时,隶属仪封区;1951年仪封区改为三区至1955年10月恢复仪封区期间,仍隶属于仪封区;1958年3月仪封区撤销后,隶属羊里乡;同年10月成立人民公社,隶属羊里人民公社;1960年4月撤销羊里公社后,划入口镇人民公社;1984年4月农村管理体制改革,改属口镇办事处;1985年10月改属口镇至今。   古老的申陈村,两棵古槐树见证了她的沧桑岁月。一棵叫“上庄槐”。传说这棵古槐为明朝大迁时,先人从山西大槐树带来立村时所栽,故名“上庄槐”。   此槐直径一米半有余,身粗三人相抱,枝密叶叠,遮天盖地,一、二指雨树下不误推碾。更为称奇的是,这株古槐轻易不开花,开花必有“大事”。一李姓老人回忆,他一生只目睹了两次开花:1937年日本鬼子入侵中国时和1943年大歉年时各开过一次花。可惜,这棵古槐在1975年“破四旧”中被砍伐。所幸这棵古槐至今仍有“后代”。当时村民申庆杰把伐掉的古槐嫩枝,嫁接到一棵普通国槐树上并成活。这棵小国槐现在已长至3米多高,树冠蓬笼翠绿。普通国槐长不到这么高就会开花,可这棵嫁接国槐仍不开花,令众多观赏者惊叹!另一棵叫“申家槐”。此古槐原在马陈村庄中,为380多年前村人申杰奎迁此暂居时所栽。这棵占槐也高耸数丈,盘根错枝,历经沧桑,“老态龙钟”,但不乏枝繁叶茂。历代马陈村人在观赏这棵古老“申家槐的同时,也加以抚育和看护。早些年,马陈村人都是把大风刮下的槐枝送到申陈村。马陈村因村庄规划,在20世纪八十年代末把此古槐砍伐。   申陈村东南处早年建有祠堂一座。据《申氏族谱》记载,该祠堂为清康熙年间,村人申之恒为报答观音救护、博山县令王公搭救被陷炭井爷爷申杰奎之恩,邀众族创建。初一、十五叩头焚香报神恩。当时祠堂一间,内有神像。民国32年,申文祥、李常祜倡导,将被掀神像原样重塑。l958年“大炼钢铁”时,祠堂被扒仅剩底座。1981年村人把祠堂两边墙重新垒起,次年与村小学一块建成过街楼。1999年5月,企业、村人捐款资助,投资17万元,又加以彻底改建,并将旧祠堂改为“永安门”,赋予了新的涵义。历时3个月,建成高19.2米、建筑面积400余平方米的三层楼。“永安门”为混凝土结构,融现代建筑与古代风格于一体,飞檐走兽,气势恢宏,颇为壮观。在“永安门”二、三楼分别建起全市一流的村教育展室和党员活动室。一年多时间接待全市参观者200多人次。为励世人、昭后代,村委当年9月份在“永安门”西侧立创修石碑以作纪念。   申陈村党组织历经艰苦岁月,不断发展壮大。20世纪30年代末,申陈村有了村党组织。1937年7月,申庆德在羊里玄王石乡分队受训时,经羊里村李登坤介绍加入中国0,成为村里第一名0员。1939年10月建立党支部,申庆富任支部书记,党员9人。从此村有了党的基层组织,党员很快发展到27名。1941年伪张文政进驻口镇,对解放区进行疯狂扫荡,大力逮捕党员干部家属,威胁党员悔过。1942年至1943年间,村党组织遭破坏。建国时只有一名党员,李庆茂任指导员。1957年党员增至2名。1958年重建支部,党员6名,申文传任书记。1965年,申庆海任书记。1966年6月“文革”开始后,支部工作一度停止。1970年成立党的核心小组。1971年改为支部。申庆海任书记。申庆海任职36年,2000年6月初退休时,莱城区委组织部颁发任农村支部书记光荣证书。2000年6月份起,郭本成任书记。1985年党员17人,2002年增至32名。党员队伍扩大,支部活力增强。1996年被莱城区委评为“先进党支部”。1999年被市委评为“红旗党支部”。2001年被市委评为“先进党支部”。   建国后,申陈村在恢复国民经济、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体制等方面改革中,积极稳妥,但也富有创造力。1952年初,依托祖辈相传的铁匠成立了铁业互助组。由李庆茂组织,郭勤学、李长祯、申庆荣筹建,凑了三只炉,是年2月19日开业。生产人员申庆信、申文厚、申庆华、郭勤德等10余人,生产锄、镰、锨、镢、挡耙头、铁勺、菜刀、炭刀等生产、生活用具。李长祯和申文厚临时负责。半月后,申庆杰在此基础上,由上级有关部门帮助建成了全县第一个手工铁业社——“申陈村裕民铁业社”。此时增至40余人。申庆杰任主任。几年之后,邻庄铁匠和羊里公社其他庄铁匠也参加,人员达到100余人。新上翻砂,铸造犁铧头、耩子头、铁壶。时由朱家庄朱尔英任书记,申庆杰任主任。1960年4月羊里撤社时搬至羊里和寨里。1955年下半年80%农户加入新华农业社,其余户次年全部入社。申庆春任社长。1958年初加入高级社,申庆春任社长。同年10月加入人民公社,由申庆春任生产大队长。1960年全村分成2个生产队。1962年分成4个生产队。1984年大队改为村委,4个生产队改成4个村民小组。同年8月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没随“大流”把原生产队集体资产“分净吃光”,顶着种种压力推行将队办企业资产改为村民股份所有制改革。把一、二、三生产队副业7.5万元资产,按3个队时有424口人人均一股(177.4元)分股到户,颁发了股金证。在莱芜建成了第一个“村民股份合作制企业”。这项改革,把队办企业资产有效保留了下来,成为企业后来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尔后,这一经验在莱芜推广,《大众日报》农村版1986年8月23日头版头条刊登。   村人勤劳聪颖,能工巧匠俱多。申陈村人均仅占五、六分地,土地少的村情,使村人不甘寂寞,为生计寻求手艺,造就出不少巧匠能工、名产名业。相传,清乾隆年间,村人申友泰是当地有名的画师。他自幼承祖授、拜师画艺终成。山水、花鸟、人物画无所不精,水墨、彩绘样样见奇,绘祠庙壁画尤为见长,曾参与多座庙宇壁画绘制。一年,泰山官府为迎接乾隆皇帝岱庙封禅大典,闻信招去申友泰与山西画师同装修岱庙彩画。申友泰精湛的绘画艺术,令山西画师望尘莫及,更使泰山-叹服,并给予赏赐。由此亦引起同行嫉妒。在岱庙装修告竣喝完工酒时,申友泰被人毒死。清朝末年,出身贫寒的申万九到留村庄学打铁,出徒后立炉从业,靠打铁找上媳妇。妻子后来拉风箱、打下锤,并随他辗转四乡。申万九手艺精,生意隆,享有“申家红炉”美誉。“申家镰”、“倒罐头”(辘轳斗),是申陈村两大传统名产。申万九长子申文忠锻打的麻镰钢火好、软硬适宜、锋利,能当剔头刀,与“栾宫镰”相媲美。当地曾流传有“栾宫麦镰”、申家麻镰”之说。“倒罐头”已有上百年的生产历史,盛产于20世纪三十年代至六十年代。申文忠、申文堂、申庆田等铁匠制作的柏木板。倒罐头”坚固、美观、耐久、适用,在市场上很畅销。石匠常立春打的石碾、房磨、油碾,曾销往半个莱芜。他洗得油碾均匀细腻,加工出的豆糁产油率高。泥瓦匠常江春筑得的草屋面平整结实,立人不动样,保30年不坏。锔子匠(小炉匠子)申立强手艺精湛,锔精制瓷器功夫实为一绝,称誉十里八乡。1964年在县手工业局举办的铁、木产品技术大比武中,申传祥、申传坡分别获得铁、木生产技术第一名。   有着革命光荣传统的申陈村,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贡献。抗日战争时期,村人申文诗1939年2月参军,1941年青石桥战斗负伤。同年9月在五色崖村养伤时被日伪军发现,被连砍两刀,幸免于难。在解放战争中,申庆武、申传法、申庆信、申庆贵、郭勤德等6人1946年10月参军。申庆武在1947年6月淮海战役中光荣牺牲。1953年,申传法荣立三等功。在1947年2月莱芜战役吐丝口攻坚战中,家家住着解放军,都把好房子让给解放军住,精心照顾伤、病员。青壮年都积极参加支前。申庆鲜先后在埠村战斗、淄川战斗、莱芜战役、淮海战役中担任支前民兵。建国以来,先后有22人应征人伍。申传文曾任指导员。申庆江、申传东、常振江分别荣立三等功。   坚持不断开展基本建设,农业基础逐渐牢固。申陈村地处长埠岭地带,涝洼地黄土岗地各占总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二和三分之一。易涝易旱。当年曾流传“旱天硬棒棒,雨天水汪汪,长草不长粮,村人愁断肠”之民谣。解放前,时常光搭种不打粮。建国以后,特别自20世纪六十年代末起,坚持不断地开展农业基本建设。1968年挖沟压砂改造西洼盐碱地。1976年把南岭地调向平整。1993年南岭黄淮海平原开发划方,2年内完成林、田、路、渠、涵、闸综合配套。为解决农田缺水和浇水问题,30多年间打机井、土井25眼,修排涝沟、防渗渠2000多米,埋设地下管道60米,地下电缆500米。购置拖拉机、汽车、三轮车、脱粒机、柴油机、电动机、水泵等农业机械52台(部),总动力1500多马力。     申陈村铁业颇有名气。村铁业生产已有上百年历史。建国前打铁户就达21家,铁匠30余人。建国以来,历经半个多世纪奋斗,申陈村铁业由打铁到铸造,由生产粗铸件产品到精密机械配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诸多产品在莱芜独家或首家生产;在莱芜铁业史上增添了浓浓一笔。建国初期由村铁匠组建的“申陈村裕民铁业社”搬走后,申陈村在1962年又组织铁匠,成立村里第一个村办企业“红炉组”(副业股),申庆杰任股长。时有3只炉,十几人,生产推车铁耳、挡耙头、铁勺等小农具和生活用品。后发展到四、五十人,产锄、镰、锨、镢四大件等。产品供给口镇供销社生产站,后至全县各供销社。1966年用推车木轮制成手摇鼓风机传动设备,建起一座小化铁炉,上了1970。新增木杆称砣、犁铧尖子产品,成为全县第一家木杆称砣厂。l970年“副业股”改为“五七工厂”,负责人常松德。1973年又上铸锅、煎饼鏊子和铝壶生产线,是莱芜唯一一家铁锅厂。年底产值2.5万元。 1975年到滕县学习台称制造技术后,成立了全县独家生产台称厂。1980年“五七工厂”改名为“村办企业”。同年增加拖配件加工。1996年上汽车配件生产。1982年将村办企业分为衡器、红炉两个分厂。1985年分3个厂(红炉、衡器、拖配件),1987年成立总厂、设5个分厂(2处组办企业),郭本成任总厂长。2001年初分成衡器厂、富申机械厂、富民机械厂等5个企业。1978年10月第一村民组建立发达机械厂,1980年第三村民组建立财源机械厂。1985年以后,常松德、申庆良等人先后办起4家私营企业。各企业按照市场需求,随时调整产品,经营红火。所产拖配件、农用车、衡器、挂面机四大系列上百种产品,畅销山东、河南、河北等6省市地区。企业不仅安置了剩余劳力,而且成为全村经济支柱。1995年,被莱城区委、区政府命名为“铸造专业村”。   历史上的申陈村是个贫穷村。清朝末年,百余户的申陈村,有36户讨饭,传有“36根要饭棍”之说,有30余户挥泪离乡迁到黑龙江、山西、周边新泰、泰安、章丘及当地的大槐村、寨西等地。建国后至六十年代初,仍是花钱靠救济、吃粮靠统销、穿住靠外援的三靠村”,每年吃5万多斤统销粮。全村大多数人水肿。“穷则思变”,村人立足本村优势,走“以副养农”、“以工兴村”之路。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坚持农、工、商、三产、种、养并举,集体、联合体、个体齐上,经济迅速发展,建成远近闻名的富裕村。1994年5月被莱芜市委、市政府命名为“经济强村”。1995年在口镇率先实现小康。2002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800万元,人均纯收入3650元。   申陈村人,素有崇尚文化、重视教育之美德。1986年建起文化大院,积极开发各种文体活动。1989年被泰安市命名为“地级文化大院”。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至建国初期,村人先后到刘陈村、马陈村学堂读书。1962年,利用原裕民铁业社旧房,新建房3间,建起村小学。时有一至四年级100余名学生(有马陈村学生),胥维山任校长。1982年把小学重建,使学生走出土屋子,住进明亮宽敞瓦房教室。时有房屋13间,一至五年级76名学生,负责人申德元。1988年由一个班、二个附式班改为单列五个班。2001年在全镇合班并校中,周围5个村合并在此,设二年级二个班,学生68名,教师4名,申德元负责。为了激励教师敬业和鼓励学生勤奋学习,村里从1986年至2000年设立“奖学金”,凡考人大专的学生奖励300元,中专150元,高中50元。从1991年至2000年设“奖教金”,对教师成绩列学区前三名者,给予现金奖励。从建校到2000年,本村上幼儿园、小学免收学杂费。每年都投入资金建教育设施,成为口镇第一批达到“六配套”标准的学校。1986年申立友考入青岛纺织学院,成为村里第一名大学生。恢复高考以来,已有20余人考入大专院校。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村里建有托儿所,六、七十年代改为育红班。1984年建立幼儿园,幼儿23名,教师2名。1988年把幼儿园新建,添置滑梯、转椅、木马、荡秋千等玩具和学习用具,为幼儿健康成长创造了更优越的环境。1997年被莱城区评为示范幼儿园。20多年来,幼儿入园率、小学入学率都达100%,教育质量列学区前茅。1992年以来小学6次获“口镇教书育人先进单位”,校负责人申德元1991年被评为“莱芜市优秀教师”。   在建设小康村中,申陈村重视抓村庄建设。自1993年就加强村庄规划,实施旧村改造工程,同年3月,拆迁房屋214间,建成东西长498米、宽12米的财源大街和南北长396米宽8米的育贤大街。当年大部柏油硬化,建立4个花坛。随后栽植冬青、银杏进行绿化美化。1998年安装路灯50盏。为改善村民居住条件,1998年在村西规划面积8亩的居民楼区。次年申庆宣在区内建起第一栋两层楼房。到2002年,在小区建楼房居住村民已达8户,有一户楼房正建设之中。2002年,群众、企业捐款资助,在财源大街两端建起“东西两门”。两建筑古朴典雅,流光溢彩,与座落在育贤街南首的“永安门”三角相衬,蔚蔚壮观,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夜晚,三座牌楼在熠熠路灯的映照下,更加瑰丽多姿、气势恢宏、富丽堂皇,犹如“海市蜃楼”。令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同时,把治理脏、乱、差作为村庄建设的重要内容。大街小巷实行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定期督查,确保了主要街道无“三堆(粪、土、柴)”,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村人精神向上,村风淳厚。申陈村崇尚礼义,历代和睦相处。在建设现代文明的今天,仍续写着重礼倡义、淳朴敦厚的精神篇章。村两委会始终坚持“两个文明一齐抓”,先后投资30多万元用于精神文明阵地建设。经常不断地向村民进行爱党爱国、遵纪守法、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诚实守信、移风易俗、计划生育、尊老爱幼等方面的教育,积极开展各种文明创建活动。每年都对评选出的十佳文明户、优秀党员、优秀团员、好媳妇、好婆婆、模范老人等优秀家庭和人物,进行物质奖励。全村遵纪守法、见义勇为、扶贫帮困、崇尚科学、热衷公益蔚成风气。45年没发生刑事、治安和集体-案件。1991年荣获全省“防民间纠纷激化有功集体一等奖。1993年被国家-授予“模范调委会”光荣称号,2002年7月被定为“全市法德结合文明理家示范村”。计划生育率、女性初婚晚婚晚育率、节育措施落实率年年保持100%。 1994、 2000年,分别被市委、市政府评为“计划生育‘三结合’先进单位”和“计划生育系统先进集体”。近几年,干部、村为公益事业等捐款15万多元。2002年建修“和盛门”、“宏兴门”,干部、村民、企业捐款6.2万元,其中申庆宣、申传宗、申传秋捐款3.5万元,承担了“宏兴门”全部建筑用款。1997年申庆祥等人夜间救翻车司机、2000年申庆宣捐款万元重修村西桥,两件义举分别被评为全市精神文明十件好事。村先后支付10万多元,为村民办理了家庭财产、少儿年金、人身意外伤害、车辆、乘运、乘员、麦场火灾等13个险种,人均投保额870元。1988年成为“全市第一保险村”。1997年协助邮电部门在村联合组装光缆联网万门自动电话程控交换机,80%的户安装了程控电话,建成全市第一电话村。1973年村架电。1998年秋,投资8万多元进行低压线路改造,电力负荷达到860千伏安,建成全市第一电气化村。2002年全村用电100多万度。1993年12月,协助口镇中心医院来村建起第一门诊部。   政通人和,事业发展。省民政厅副厅长视察时,称赞申陈村“政治民主、卫生整洁、安全舒适、经济繁荣”。自1986年以来,连年被区、市评为文明单位(村),先进文明村、红旗文明村,获区级以上奖励近百项。申庆海被评为全省“模范老人”,郭本成分别被评为全省“优秀调解员”和全省“模范村民委员会主任”,申传义被评为全省“优秀电工”,常爱英被评为全省“优秀调解主任”,李福荣被评为全省“计划生育先进个人”,常振铭被评为全省“模范调解员”,申明端、常爱英、申庆海分别曾任县市人大代表、区人大常委。   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较强经济发展意识的申陈村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定会抓住机遇,更加执著的发展、建设自己的家园。一个更加繁荣、富裕、文明的申陈村,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马陈村

  马陈村隶属莱城区口镇,位于莱城西北15公里,口镇西南7公里处。北依申陈村,南望方下镇谢官庄村,东邻郭陈村,西与康陈村相接。耕地1200亩,355户人家,1087口人。   据村碑记载:明成化二年,马姓由章丘迁此建村,因邻村多以陈村取名,以姓名村,故名马家陈村,简称马陈村,以盛产大马著称,已有540年的历史。村中现有马、郭、董、苏、亓、乔、郑、黄、王、刘、耿11姓。   明成化年间,莱芜境内42里,正德后改为42保,马陈村属辛兴保;清袭明制;民国初年属八区(寨里);1941年5月莱芜划为三县,属莱北县寨里区;1945年10月复归莱芜县,由口镇区管辖;1946年9月属仪封区;1954年8月成立初级社;1955年10月成立高级社时,属羊里区所辖;1958年属羊里乡;同年10月以乡成立羊里人民公社;1960年4月归口镇人民公社;1984年属口镇办事处;1985年属口镇所辖至今。   马陈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建国前后出现过不少仁人志士,积极投身革命,不怕流血牺牲。据《莱芜县志》记载,就有马维俊、马维福、马树礼、董日礼、郭绍民5位烈士在革命战争年代和抗美援朝时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抗日战争时期,17岁的郭绍龙投身革命,解放后任“八一”电影制片厂师改委,现已退休。1947年2月,马陈村民兵联防大队成立,由西五陈村的68名民兵组成,配置机枪3挺,步枪50余支,由马树信(马陈村人)李章廷(郭陈村人)任正副大队长,康书成(康陈村人)任指导员。联防队成立后,曾配合主力部队参加过多次战斗。较大的战役有口镇战役、亓官庄战役、埠村狙击战等。同时,联防队还积极组织民工支前,打扫过济南战场,为解放战争胜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马陈村联防队也因作战勇敢留下姜名。   马陈村人崇尚科学,重视教育,文教卫生发展较早,出现了不少文人雅士。早在清代,著名的就有马玫,功名至登仕郎,其四子马锡元、五子马锡桓是两名贡生,以文武举人名传乡里。马锡元曾供职清咸丰年间的莱芜县府,他的子孙辈住宅就设有“前学”“府学”两所私塾学堂,至今后代中大多从事教育事业,以从教为荣。1933年,马芳坡在村中观音庙址还办有私塾学堂,是有名的书香门第。郭姓家族中,郭俊元也是清末秀才,该家族中,后人多从事医疗卫生行业,著名的有郭本增父子。1953年西五陈村四中荣在马陈村观音址成立公办小学,自此小学教育延续至今。1971年成立四陈村联中,1973年并入陶镇初级中学。1983年村里投资数万元,建起了村级幼儿园。1977年,村中连年都有青年学生考入大专院校。   早在1952年,陶镇乡联合卫生所就设在马陈村郭本增宅,郭本增任所长。1969年实行村办合作医疗。1982年卫生室个人承包,分成了几个医疗点。1987年合办成村级卫生所。2000年镇医院统一调配医疗人员,减室压所,马、康两陈村合办马陈村中心卫生室至今。   解放后,勤劳朴实的马陈村人响应党的号,积极参与各种生产组织的建设。1954年8月成立了初级社,社名“爱国农业社”,入社35户。1956年2月,成立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社名“长胜农业社”,入社农户179户,王清元为社长。社员们依靠集体力量,战胜各种自然灾害,走上了幸福之路。   在重视农业生产的同时,马陈村也开始发展集体经济。“文革”之前,村里就组建了林副业队,黄加臣任队长,种植各种果树,田边地堰种植紫穗槐、闲散地块栽植木材树株为主,还兼作各类蔬菜的种植经营。郭振坤编制笊篱,郭本全砸制白铁,耿宪富、郭本友开红炉打铁。新上了木工组、电工组,开发了窑厂,组建了拖拉机组。1975年,又购置了200车床、八尺车床、80吨冲压机、切砖机、压瓦机等机模设备,副业发展扩大规模。80年代初,建造了四座大型车间、厂部二层办公楼1座,厂名为“莱芜华龙机械制修厂”,集车床、刨床、钻床、电焊、油漆、红炉、车队、维修、建筑为一体,职工人数达500名之多,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台小麦精密播种机,并推广生产,销售全国20多个省、市、地区,村办副业逐渐发展成为省内外闻名的“华龙机械厂”。   为该厂的发展,马陈村籍在外工作的干部工人也立下了汗马功劳。如马树文、马树江、马树太等同志,献计献策,提供信息、技术、材料购买、职工培训等方面给予很大帮助,受到了乡亲职工的赞扬。华龙机械厂现已分为3家工厂,分别由刘西厚厂长、马学东厂长、董秋德厂长负责管理经营。   村庄规划,道路建设井然有序,线路成网绿树成荫。农副业产品经营网点一个接一个,养殖种植业户、工商运输业户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规模不断扩大,为农业产品结构调整、农民经济收入的不断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马陈村祖祖辈辈生活在这方热土上,追求美好、不懈奋斗,创造着现代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上千村民为生活在这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村庄而骄傲、自豪。   

冶庄村

  冶庄村隶属莱城区口镇,地处莱城西北14公里,距口镇政府驻地2公里。南与张家洼镇的港里村接壤,北邻口镇南街,东靠田庄村,西面隔汇河与雪陈村相望。302户,人口829人,耕地面积为814.56亩。   根据嘉靖莱芜县志记载:明初魏姓迁入,丁姓早居。因此址为原口镇薛姓的砖瓦窑场,故曾用名“窑野村”,后改名为“冶庄村”。村中现有魏、申、谭、赵、彭等姓。   冶庄村在民国时期为“垂杨保”所辖;抗日战争时期为莱芜二区所辖;解放战争时期为口镇区所辖;1949年10月到1953年10月属口镇(港里)区;1958年10月属口镇人民公社;1984年撤公社建办事处后属口镇办事处王楼乡;1985年11月撤办事处合乡建镇属口镇所辖。   冶庄村是一个经济繁荣,交通便利的村庄。村东有一条大道,汽车、马车可从这里通往口镇、方下。村西的一条大道是鲁西、杨庄、官庄等镇村赶口镇集的必经之路,每逢口镇集车水马龙。冶庄村中有一棵古槐,属明初魏氏家族,高约15米,生长茂盛,是冶庄村民举行重大庆典和开会的地方。1958年,大炼钢铁时大树被伐。村中一条宽约15米,长约500米的大沟横贯村南北(明初烧砖瓦因挖土所成),清澈的流水,从村北流入村南的“南泉”,春天沟旁杨柳繁茂多姿,莺啼燕语,水中荷花盛开,游鱼戏嬉。一座明初建的石拱小桥座落在沟上,将村的东西两半连为一体.站在桥上南北远眺,真有“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意之感,是冶庄人休闲观月的好地方。村西有关帝庙一座,据庙中石碑记载,庙为明末村民捐资,招集本地能工巧匠修建。三间庙房古色古香,气势雄伟,建筑的样式仿泰山岱庙。庙内的关公、关平、周仓等神像塑工精巧,栩栩如生。1946年庙内神像被毁,1960年庙被拆除。   冶庄自古农商并举。从明末到解放前期,村中有60%的户从事经商活动。在口镇街立门户经商的商号就有“福寿堂药铺”、“福胜”、“兴盛”和“广公太”、“大成恒”等杂货铺,还有大恒记馍馍铺、彭记肉铺、魏记绳业等,而农闲时节搞长途贩运下博山,跑济宁者更是不计其数。   冶庄村建国以来,经济发展较快。1965年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在长埠岭上修建了杨水站,村西修建了雪野水库东干渠,使长埠岭上400多亩丘岭薄地变成了旱涝丰收的高产田。1968年,在公社规划组的帮助下,完成了所有耕地的划方调向任务。零散的小地块地划为大方地。作物改为南北方向种植。这样更利于通风和吸收阳光,并在每一方周围修了一条灌溉渠和两条排涝渠,既能抗旱又能排涝,做到了旱涝保丰收。亩产由原来的450斤提高到800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83年土地承包到户基本完成,人民的生产热情更加高涨,产量不断提高,生活水平不断改善,逐步走上了小康。1988年以来,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姜、大蒜,并发展了桑蚕业。划定了100亩桑蚕基地,100亩生姜基地、100亩大蒜基地和100亩蔬菜大棚基地,加快了农民发家致富的步伐。1999年,地处黄淮海开发区的冶庄村奋战一冬春,在村南修了一条宽15米,长3000米的公路,东连口王公路,西接陶镇公路,成为该村一条运输大动脉,大批的姜蒜、粮食和农副产品运往全国各地,使冶庄的经济更加繁荣。   冶庄村“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矿藏丰富。1977年,省一、二冶金地质勘查队第一次勘探,打千米井40多眼。据获得的岩心查明,冶庄矿区方圆3公里左右地下蕴藏着优质的煤矿,且储量相当大,最薄层也近两米厚。除此之外,还有铁、铜、钴等矿。1998年省水汶地质队又在矿区钻井复查,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只是矿层上方地下水流较大,开采技术要求高,难度大。  


下水河村特产大全




下水河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