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庄村位于莱城西20公里,距牛泉镇西8公里处。东邻吕小庄村,北依汶河,西与马小庄村相邻,南与贺小庄、中小庄相望。朱小庄村现有耕地170亩,50户,233口人。
据传,清初,朱姓建村,因邻村多以小庄取名,以姓名村,冠以姓氏,曾名朱家小庄,简称朱小庄。另据传,在明洪武二年,朱姓由-县迁此建村。
据《莱芜县志》载,朱小庄村清末属莱芜县毛埠保,民国初年属第十区;1939年至1941年莱芜划为莱北、莱东和新甫三县,朱小庄村属新甫县。1945年10月恢复莱芜县建制,朱小庄村属莱芜县圣井区。1951年改为第五区。1955年复称圣井区,1958年圣井区分为牛泉、圣井两个乡,朱小庄村属牛泉乡。同年十月,乡改为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牛泉办事处,1985年10月改为牛泉镇,本村隶属牛泉镇至今。
朱小庄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村民积极参加抗敌斗争。1946年“大动参”时候,村里的青年踊跃报名参军。前后有十几名村民跟随部队南征北战,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留在村里的人,男壮劳力为子弟兵抬担架,运弹药;妇女们做军鞋、军袜,就连小孩子也站岗放哨。全村人全力以赴支援革命战争,村民们为共和国的建立,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杨学三曾参加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抗美援朝战争。
解放后,朱小庄村民以满腔热情参加到生产事业之中,人们先后参加互助组、农业社、人民公社。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朱小庄村民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为了彻底摆脱贫困,人们开拓思路,广开财源,向贫困宣战。1984年冬天,村里贷款3万元,支书杨文德冒雪到泰安购买电线,联系施工队,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架通了电线,用上了电,彻底告别了祖祖辈辈使用煤油灯照明的历史。东岭的耕地因为缺水,粮食产量极低,为此,1990年,朱小庄村民打深水井一眼,安装了高压水泵,铺设地下管道数百米,使东部丘陵耕地得到了灌溉,粮食产量年年递增。
朱小庄村还重新规划了村庄,整修了街道,村民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朱小庄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靠自己的智慧,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一定会把自己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71202103 | 271100 | 0634 | 查看 朱小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蔺家庄村 |
蔺家庄村位于莱城区西南24公里处,距牛泉镇南13公里。由蔺家庄、张家庄、程家庄三个自然村组成。南邻新泰市羊流镇雁翎关村,北邻庞家庄,东邻李条庄,西至东凤阳,牛石公路沿村东向南通新泰市石来。 三个自然村中,蔺家庄村最早由蔺姓从莱城西关迁至于此,以姓名村。张家庄系明朝洪武初年张姓迁来建村;程家庄村系明朝弘治年间程氏由新泰迁来。三个自然村中现有蔺、亓、李、王、史、秦、程、张、梁、吕等姓氏。村民不分姓氏宗族,和睦相处。现共有686户,1800口人,土地2170亩,生活富裕,社会安定。 蔺家庄村民自古以来就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军的侵略激起广大村民的极大愤慨,先后有20多人参加抗日队伍。有许多人自发成立了自卫队、民兵组织,同敌人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抗日战争中有10人壮烈牺牲。村民为了缅怀革命先烈,自愿捐款修建了一座烈士纪念碑。碑额刻有“浩气长存,碧血千古”8个大字,纪念碑上详细记载了李苏、李宏昌、李清白等10位烈士的生平及英雄事迹:“李苏,1938年参加县中队任指导员,后人泰南地委组织部,继升独立营政委,1944年在战斗中牺牲;李清白,1938年参加山东纵队一旅二团任战士,后升班长,继升排长,于1945年5月在沂源县战斗牺牲……此碑至今还完好无缺地挺立在张家村南。 抗日战争期间,该村一直是抗日根据地。抗日自卫队在泰安独立营的带领下,日夜跟日军作战。敌人为了消灭我军有生力量,1942年农历七月十八日,对该村及周围几个村庄实行了烧、杀、抢的“三光”政策,只这一天,该村就有30多人被杀害,烧毁房屋300多间,全村的鸡、鸭、粮食等被抢掠一空,酿成有名的“七月十八日大惨案”。 自解放以来,该村在中国0的领导下,相继成立了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村里还涌现了许多专业户,如养鸡专业户蔺安云,前几年养鸡3000只,今年又新盖一排瓦房,全部安装了鸡舍,养鸡只数达到7000多只。2000年,全镇改河工程后,该村沿河岸盖起了商品房,由村委统一规划,建成了商业一条街。小五金、小百货、食品店、饭店、电汽焊、电器维修、摩托车维修等店,鳞次栉比,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商业一条街的建立,繁荣了村里的经济,提高了村民的收入。 如今的蔺家庄真是日新月异,日趋繁荣,展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以村民秦淑峰为主,进行长石矿的开采,如今又新上了一个石粉厂,招聘职工30多人,由原来的单纯开采长石,变成了开采、加工成石粉一条龙的生产线,当年创利润几万元,提高了长石的商品价值,带动了一帮人脱贫致富。致富带头人李淑光新建一座白酒厂,雇用工人30余名,现正处于试产阶段,即将投产。 该村有很多人购销花椒出了名。每年购销花椒几百吨,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他们富了没有忘记众乡亲,谁家有困难总少不了他们的捐助,同时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今年镇上修公路,他们又带头捐款5000余元。 0员李春白,承包企业后,先后从困难户中招收148人进厂做工,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困难户的贴心人。他同时承包了拔丝厂、地毯厂两个村办企业。由于他懂经营、会管理,改革有方,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他也成了闻名全镇的富裕户。 蔺家庄人胆大心细,立足实际情况上项目。村里开办的电缆厂、拔丝厂、地毯厂、轧钢厂4个企业均都能每年盈利,走出了一条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的企业发展新路子。 站在乔山上举目远望,山连着山,树连着树,真是风光无限。向北看,山脚下就是该村修建的一座大水库,里面养满了鱼虾。看护水库的就住在水库边,两台风力发电机不停地转着,特别醒目。 蔺家庄村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一个旅游的好地方。欢迎外地同志到这里来旅游,同享美好风光。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上峪村 |
上峪村位于莱芜城西南16公里,云台山南坡半山腰处的一条山峪中。南与新泰界临,东隔山是渐河村,西和鹿家庄相连。现有人口620人,耕地115亩。 据历史记载,该村最早人家姓尉。共有亓、秦、毕、李、王、任、尉7个姓氏,以毕姓最多,秦、亓次之。 上峪村地处峪中,是有名的革命老根据地之一。1937年间,抗日领导人刘居英等人在村秘密工作过。在峪中召开过党的秘密会,为组织发动徂徕山起义,作过动员发动,激发了村民的爱国热情。有九位有志青年踊跃参加抗日队伍。他们为国先后牺牲在战场上。老党员亓连芳在战争时期动员青年参军,动员民工支前,带领妇女做军鞋,送儿女上前线,被上级评为支前模范。 1947年上峪村实行土地改革。1952年隶属祥沟乡.乡长亓德成。1954年加入初级社,社长李树坤,副社长毕理泗。1956年成立黎明高级社(鹿家庄、上峪、范庄、祥沟村合为一社),社长兼书记秦玉和。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归属牛泉人民公社圣井管区,本村分为四个生产队。1984年至2000年划归圣井乡管辖;2001年后撤乡并镇,隶属莱城区牛泉镇。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上峪村历届党支部带领村民艰苦创业,以农田基本建设为主大大加快了农村水利化进程。1964年修水坝一座;1976年打机井两口;1991年打深井两眼,增加了水浇地面积;1996年深井配套,埋设地下暗管道600多米,家家户户用上自来水。1997年整修了街道,硬化了2500米的环山营林路。上峪村村民立足当地实际,“水路不通走旱路”,大种旱地西红柿。支部书记毕经海带头,村民毕研水等人效仿,年总产5500公斤,纯收入5000多元。该村地瓜育苗多,有百十户人家卖地瓜苗。新泰几个乡镇,上游,茶业口等地客商慕名而来,逐步成为地瓜苗市场。该村山地多,花椒、柿子在牛泉镇有名,其收入相当可观,占人均总收入的80%以上。村民生活逐年提高,住房条件年年改善。70年代通电,80年代成为电视村,90年代成为电话村…… 上峪村历来崇尚文明,注重教育。自50年代初成立第一所小学,1967年新建校舍12间,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同时办起了幼儿园。1976年小学合并于鹿家庄小学,2000年幼儿园合并于祥沟村。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得到了改善。近10年来,村中年年有学生被大中专院校录取。其中王本祥是该村第一位大学生,王京美是第一位研究生。 勤劳朴实的上峪村人,正以植树造林为主,多种经营并举,朝着一个欣欣向荣、富民强村的新目标奋进。 该村三面环山,东高西低,村中住户天上一家,地下一家,随着山势,村中的北犀呈“牛头”状。一条小河自东南转弯折向北,把村分成北上峪和南上峪。 该村明初建村。此山峪状如一条胡同。村西北河边有天然石槽,形似猪样的石丘,曾名猪胡同峪,后谐音为朱胡同峪,又因址在山峪的尽头,于1958年改名为上峪村。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南徐冶村 |
南徐冶村位于莱城西南27公里,泰、莱、新三县交界处,是一个鸡叫鸣三县的地方。据村碑记载,明洪武年间徐姓建村,因从事金属冶炼曾名徐冶,因重名,冠以南字,冠名南徐冶。现有210户,678口人,耕地816亩。 据《莱芜县志》记载,南徐冶村西北部是一高坡,东靠一条小河,有一冶炼遗址。遗址表层散布有炼砟、矿石、宋代乳黄釉瓷器残片等。于该遗址西南100米处,曾出土一大宗汉代器具,质地为铁,可能是古人的窑藏。从上所述可知,早在千年前,这里就有人居住了。 南徐冶村清末属莱芜县徐冶保,民国初年属第十区(鲁西区)。1935年至1938年划为泰安县管辖。1942年又划为新甫县,1945年属圣井区,1953年属圣井乡,1958年,圣井并入牛泉公社,1984年改为牛泉办事处。1985年牛泉办事处分为牛泉镇,圣井乡、南徐冶村属圣井乡,2001年圣井乡并入牛泉镇。 在我国众多的村寨中,像南徐冶村,一村分为两县的实属罕见。她没有街道之分,更没有方位之别。只是一个叫莱芜市牛泉镇南徐冶村,一个为泰安市岱岳区崅峪镇南徐冶村。 南徐冶村地处丘陵地区,是一个典型的山中盆地,山川秀丽,人杰地灵。一条发源于虎山的东河与另一条发源于重崖山的南河在村南相汇,环围村庄由南向北流入济河,村北有莱城至徐冶的公路终点站。并与距村西一公里的O九公路相连,由村向南的公路可抵达新泰城,是古代通向新泰的交通要道,部分路段还存有1939年修筑的公路路基。真可谓交通方便,四通八达。 在南徐冶村中间有一座关公庙,正面关羽神像,周仓、关平分列两旁,传说是明万历年间修建。0初期(1966年)被拆毁。村南有远近闻名的拾金桥、愚公桥。 南徐冶村民具有勤劳、朴实、勇敢的优良传统。民国初年军阀混战,匪患四起。本村村-合周围十几个村的村民挖土筑堤,仅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筑起了高4米、宽3米、环绕村庄1800米的围墙。围墙设有南、北、西门各一座,东门两座。围墙上方设有铁网三层,四面各设台一座,配备了当时较为先进的火力。围墙外侧是深4米,宽5米的壕沟。土匪路过时,则绕道而行,日寇远远避之,保了一方平安。围墙到抗日战争初期还完好无损,我党预料若被日本人霸占,对我们的军队攻克会造成困难,遂动员村民在1938年拆毁。在抗日战争中,出现过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如刘玉忠、孟光佣等。解放战争时期,多次组成支前小分队,参加过莱芜战役和淮海战役,为战役的胜利提供了支援。 南徐冶村,土质肥沃,水源充足,自古就有“粮仓”的美誉。但是,解放前绝大多数的土地掌握在地主手里,农民生活十分贫困。本村在1937年就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1953年,组织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样样走在前头。1958年冬,村党支部书记亓立振立足本村资源,办起了酿酒厂、油坊等工副业项目,集体经济不断壮大。1965年在村党支书记张建昌的带领下,动员全村,一年多的时间建成大型扬水站一座。在1968年的大旱中,使本村的粮食得到了好收成。1972年南徐冶村开始农业学大寨,平整土地,小地变大田,丘陵变梯田。1983年打深井2眼,把水送到了离村4华里的东南岭,使昔日的地下水欢快地流向丘陵每块梯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八旬退休干部韩-率先办起了可容养300多头猪的养猪场,投资数万元从四川、济南引进长白、约克夏优良猪种。在他的影响带动下,全村办起养鸡场、养兔场、饲料加工厂等多处。南徐冶村早就有种植大蒜、生姜的历史。在20世纪70年代,率先从泰安农科所引进优质大蒜良种,是莱芜大蒜发源地之一。村民利用本地肥沃的土地,便利的水源,大蒜、生姜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产量年年提高,成了远近闻名的“大蒜之乡”。黑龙江、四川、广东、山西、河南、江苏等地的客户慕名而来。今天的南徐冶村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已成为现实。 重视文化教育、提高文化素质是南徐冶村的优良传统。早在清代本村就设有学堂。1939年就办起了第一所村办小学,招收本村与邻村穷人的孩子入学。教书先生于清山、贾汉申,督学于方甲、于培贤,还办起夜校、妇女识字班。解放后办成小学,儿童入学率逐年提高,从此南徐冶文化教育进入新时代。20世纪60年代,于俊美考入山东矿业学院。自1977年恢复高考至2002年,南徐冶村共走出了80多名大、中专学生。于浩在2000年的高考中以842分的佳绩夺得莱芜市文科“状元”的桂冠,被北京大学录取。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山东大学等名校都有本村的学生。既有硕士,又有博士,在本村一户有两个大学生的有12户之多,被人们称为“状元村”。 勤劳朴实的南徐冶村民,连续几年夺得双文明单位,他们以饱满的热忱,勤劳的双手续写着更加光辉的历史。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渐河村 |
¡¡¡¡½¥ºÓ´åλÓÚÀ³³ÇÇøÎ÷ÄÏ17.5¹«Àï´¦£¬×øÂäÔÚÔÆÌ¨É½Ç°·ï»Ëɽ½ÅÏ£¬ÈýÃæ»·É½¡£¶«ÁÚÂÌ·¯Ñ´壬Î÷ÁÚÉÏÓø´å£¬ÄϽÓÅÓ¼Òׯ´å£¬±±ÃæÓëÂÀ¼ÒÂ¥´åÒ£Ò£Ïà¶Ô¡£½¥ºÓ´åÕ¼µØ400Ķ£¬¸ûµØ784Ķ£»ÏÖÓÐ225»§£¬773¿ÚÈË¡£ ¡¡¡¡½¥ºÓÈ«¾°½¥ºÓ´å½¨´åÓÚÃ÷³¯ºéÎäÄê¼ä¡£Ïà´«Ã÷ÍòÀúÄê¼ä£¬ÓÐһǿÈË×ö϶ñÊ£¬±»¾©ÀïÈË×½Äá£Ëû²»·þ³¯Õþ£¬ÌÓÖÁÏÖ½¥ºÓ´åÒÔ±±µÄÔÆÌ¨É½ÉÏ£¬×Ô³ÆÕ¯Ö÷´óÍõ¡£ÌìÌìÁ·¼ý£¬¼ýÂäÓÚÔÆÌ¨É½ÒÔÄÏÒ»Àï·֮ңµÄСºÓÖС£Ê±¼äÒ»³¤£¬¼ýÍ·³É¶Ñ³ÉƬ£¬Óɴ˵ÃÃû¼ýºÓ£¬ºóÑݱä³É½¥ºÓ£¬½¥ºÓ´åÒ²Òò´Ë¶øµÃÃû¡£ ¡¡¡¡½¥ºÓ´åÓÉØÁ¡¢Àî¡¢ÖÜ¡¢ÈΡ¢¹È¡¢ÕÅ¡¢Ñî¡¢ÂÀ¡¢ãÆ¡¢ÇÇ10ÐÕ×éºÏ£¬×æ×æ±²±²£¬ÇÚ¼ó³Ö¼Ò£¬ºÍÄÀÏà´¦¡£ ¡¡¡¡½¥ºÓ´åÔÚÃñ¹úʱÆÚÁ¥Êô·ï×óÏ磬½â·ÅǰºóÁ¥ÊôÀ³ÎßÏØÊ¥¾®ÇøÔÆ·ïÏ磻1948Äê½¥ºÓ´åʵÐÐÍÁµØ¸Ä¸ï£»1952Äê¼ÓÈë³õ¼¶É磻1953ÄêתÈë¸ß¼¶É磻1958Äê³ÉÁ¢ÈËÃñ¹«ÉçÁ¥ÊôţȪÈËÃñ¹«ÉçÂÀ¼ÒÂ¥¹ÜÇø¡£1984Äê³·ÏúÈËÃñ¹«ÉçºóÁ¥ÊôţȪ°ìÊ´¦£»1985ÄêÖÁ2000Äê»®¹éÊ¥¾®Ï磻2001Äê³õ³·Ïç²¢ÕòÁ¥ÊôÀ³³ÇÇøÅ£ÈªÕò¡£ ¡¡¡¡½¥ºÓ´å³ÊÌÝÐÎǰ¸ßºóµÍ£¬°ØÓÍ·Êú´©Äϱ±¡£ÔÚ¶«Î÷´ó½Ö£¬½â·ÅǰÓйÅÃíÁ½×ù£¬¶«¿üÐÇÃí£¬Î÷¹ØµÛÃí¡£´åÍâ¶àȪ£¬±±ÓÐÂíÑÛȪ£¬¶«ÓÐÍõÓøÈª£¬Î÷ÓкÍÉÐȪ¡£ ¡¡¡¡¾ÉÌÕßÒ²²»·¦ÆäÈË¡£ÔçÔÚ½â·Åǰ£¬ÈÎ¾Ôø¿ª°Ù»õµê£¬ÈÎÐ¢Ôø¡¢ØÁÓоš¢Àî×ÓÐС¢ØÁ»áÏȵÈ20ÓàÈËÏÂÌ©°²£¬ÅܼÃÄÏ··Âô»¨½·Æ¤¡¢ÊÁ±ý£¬ÉÓ»ØÏÌÓã½øÐÐÑÍÖÆ¡£ÖÜÃÀ¹âÉí»³¾ø¼¼£¬²Ã·ì¼¼ÊõÃûÑïÏçÀï¡£ ¡¡¡¡½¥ºÓ´åÓйâÈٵĴ«Í³¡£1938ÄêÈÕ¿ÜÇÖÕ¼¸ïÃüÀÏÇøÊ¥¾®ÇøÔÆ·ïÏ磬ÔÚÀîÌõׯ¡¢ÂÌ·¯Ñ´塢·¶×¯´å°²Á˾ݵ㡣½¥ºÓ´å¾³£Ôâµ½ÈÕ¿Ü£¬¸Ü×Ó¶Ó¡¢ºìǹ»áµÄÉÕ¡¢É±¡¢ÇÀ¡¢ÂÓ¡£ÖÆÔìÁ˺§ÈËÌýÎŵġ°ËÄ•¶þÒ»¡±Ê¼þ¡£ÑîµÂÎı»²¶£¬°óÔÚľµÊÉÏ£¬µ±ÖÚÓòÒÎÞÈ˵ÀµÄÐÌ·££¬ÕÛÄ¥µÃËûËÀÈ¥»îÀ´¡£ÕÅÏ鼪±»²¶£¬ÔÒÈËľÁýÇô³µÑºÈë³Î÷£¬µÐÈËÑÏÐÌ¿½´ò£¬µ«Ëû¼áÕê²»Çü£¬Ã»ÓÐй©һµã»úÃÜ£¬ºóÀ´±»µØÏµ³Óª¾È³öÓü¡£½¥ºÓ´åÃñûÓб»Ïŵ¹£¬0Ô±ØÁÊöÏÈ¡¢ØÁ¸ü¿Æ¡¢ØÁÓоŵÈͬ־×éÖ¯Æð×ÔÎÀ¶Ó£¬Îª±£¼ÒÎÀ¹ú£¬Ó¢Ó¿¹µÐ¡£ÓÐ24ÃûÇàÄê²Î¾ü²ÎÕ½£¬14λӢÐÛ¶ùŮΪ¹ú¾èÇû¡£½â·ÅÕ½ÕùʱÆÚ£¬½¥ºÓ´åÓÖÓÐ10λÇàÄê²Î¾ü¡£ÔÚ1947Ä꣬À³ÎßÕ½ÒÛÖÐÓÐ25È˵ÄÃñ¹¤¶Ó̧µ£¼Ü¡¢Ë;üÁ¸¡£ ¡¡¡¡½¥ºÓ´å×ԹžÍÓÐÈȰ®ÎÄÒյĴ«Í³¡£40ÓàÈ˵ÄС¾çÍÅ£¬ÒÔÂÀ¾ç¡¢¸è¾ç¡¢Ô¥¾çΪÖ÷£¬´º½ÚÆÚ¼äÑݳö¡£×Ô1953ÄêÖÁ1980ÄêÒ»Ö±´Óδ¼ä¶Ï¡£¡¶ËÍÖí¼Ç¡·¡¢¡¶Ð¡±£¹ÜÉÏÈΡ·¡¢¡¶ÉóÒÎ×Ó¡·¡¢¡¶¹äгǡ·¡¢¡¶Ð¡¹ÃÏÍ¡·¡¢¡¶¸ïÃü°ðÉù¡·¡¢¡¶ÈýÊÀ³ð¡·¡¢¡¶ºìµÆ¼Ç¡·¡¢¡¶É³¼Ò亡·µÈ¾çÄ¿£¬ÉîÊÜ»¶Ó£¬²¢Ó¦ÑûǰÍùÂÀ¼ÒÂ¥´å¡¢ÂÌ·¯Ñ´塢ÅÓ¼Òׯ´å¡¢ÉÏÓø´åµÈµØÑݳö¡£ ¡¡¡¡½¥ºÓ´å¹ýÈ¥ÓÐÐí¶àÄܹ¤Çɽ³¡£Èçʯ¹¤ÈÎÈôÉ¡¢ãÆÃ÷ÉÆ¡¢ÑîµÂÎä¿Ì±®ÔìÐΡ¢µñÒÕÔ¶½üÎÅÃû¡£ËûÃǿ̵ÄСʨ×Ó£¬Ð¡ÇÉÁáç磬»îÁé»îÏÖ£¬×ìÀﺬ×ŵÄСʯÍ裬΢·çÒ»´µ£¬¹öת²»Í£¡£Ä¾¹¤Àî×Óǰ¡¢Àî¶«Õñ£¬Ìú½³Àî·¨¸»£¬ËûÃǵÄÊÖÒÕ¾«ÇÉ£¬Ò²ÎÅÃûËÄÏç¡£ ¡¡¡¡½¥ºÓ´å×î´óµÄÎÊÌâÊÇȱˮ£¬½»Í¨²»±ã¡£1949Ä꽨¹úÒÔÀ´£¬½¥ºÓ´åÃñЯÊÖ²¢¼çÕ½Ìì¶·µØ£¬¸ÄÔì×ÔÈ»¡£ÏȺóÐ˽¨´å¶«1×ùË®¿â£¬´åÎ÷ÄÏ2×ùË®¿â£¬½¨Á¬ÐÄÇÅ4×ù£¬ÍŽáÇÅ1×ù¡£1973Äê´ò³¤15Ã×£¬Éî22Ã×£¬¿í5Ã×´ó¿Ú¾®lÑÛ£»1977ÄêΪÁ˽â¾ö³ÔË®ÄѵÄÎÊÌâÓÖ´ò³¤16Ãס¢¿í6Ãס¢Éî20Ã׵Ĵó¿Ú¾®1ÑÛ¡£1989ÄêͶ×Ê10ÍòÔª´òÉî¾®1ÑÛ¡£1998 2000ÄêÐÞ³¤20Ãס¢¿í10Ãס¢Éî3Ã×µÄÐîË®³Ø3¸ö¡£1991ÄêÐÞÓªÁÖ·5¹«À1998ÄêÐÞ°ØÓÍ·1.5¹«Àͬʱ½¨ÆðÁË120Ķɽé«Ô°ºÍ60Ķƻ¹ûÔ°¡£ÓÐÁËË®£¬ÐÞÁË·£¬½¥ºÓ´å´óÁ¦·¢Õ¹ÊÁ×Ó¡¢»¨½·£¬Ã¿Äê²úÊÁ±ý10ÍòÓà½ï£¬ÏÊ»¨½·10Íò½ï¡£Å©¡¢ÁÖ¡¢ÄÁ¡¢¸±È«Ãæ·¢Õ¹£¬È˾ùÑøÑò2Ö»£¬ÑøÍÃ2Ö»£¬»§¾ùÑøÖí2Í·¡£½¥ºÓ´å¡°²»ÄÜÖÖÊ߲ˡ±ÒѳÉΪÀúÊ·£¬²»µ«ÄÜÖÖ¶øÇÒ²úÁ¿ºÜ¸ß¡£ ¡¡¡¡Ê®Ò»½ìÈýÖÐÈ«»áÒÔÀ´£¬½¥ºÓ´å°ìÆðÁË×ÛºÏÉ̵ꡢľ²Ä¼Ó¹¤¡¢·þ×°¼Ó¹¤¡¢ÃæÊ³¼Ó¹¤¡¢Ê¯Áϼӹ¤¡¢ÖÆ×÷ÐÞÀíµÈ¡£ÑøÖ³ÒµÐËÍú·¢´ï¡£Íâ³ö¾É̵ÄÓÐØÁºÃ±ò¡¢ÈÎά½¡¢ØÁЧ»á¡¢ÈÎάÏéµÈ120ÓàÈË¡£1985Äê³ÉÁ¢´å½¨Öþ¶Ó£¬ÈÎÉçÔøÈζӳ¤¡£1997Äê³ÉÁ¢µçÁ¦¹¤³Ì·þÎñ¹«Ë¾£¬ÈÎά·æ¡¢Àî¾´¡¢ÈÎάѧÈξÀí£¬¹²ÓÐ220ÈË£¬¿É³Ð½Ó½Ï´óµÄ¹¤³Ì¡£ÔËÊäÒµÖðÄêÀ©´ó£¬ÏÖÓÐÍÏÀ»ú¡¢ÈýÂÖ³µ10ÓàÁ¾£¬Ð¡½Î³µ2Á¾£¬Ð¡Ãæ°ü³µ1Á¾¡£½¥ºÓ´å³ÊÏÖ³öÒ»Åɲª²ªÉú»ú¡£ ¡¡¡¡½¥ºÓ´å£¬ÀúÀ´³çÉÐÎÄÃ÷£¬×¢ÖؽÌÓý¡£1934ÄêØÁÓñÖé°ìÆðÁË˽ÛÓ¡£1938ÄêÔÚÎ÷Ãí°ìÆðÁËѧÌã¬ØÁÉý¿Æ¡¢ÇÇÎýÈýÈν̡£1954Ä꽨Æð½¥ºÓ´åСѧ£¬Ê×ÈνÌʦÕÅÐÄÁ¼¡£1985Äêн¨½ÌÊÒ14¼ä£¬Ñ§Ð£Õ¼µØ2500ƽ·½Ãס£×Ô»Ö¸´¸ß¿¼À´£¬ÓÐ28ÃûѧÉú¿¼ÉÏÁË´óÖÐרԺУ¡£Ò»¼ÒÓÐÁ½Ãû´óѧÉúµÄÓУºØÁТÑÔ¡¢ÀîËÉͤ¡¢Öܳ¤ÓС¢ÀîËɾü¡¢Àî×ÓÀ¼¡£ ¡¡¡¡½¥ºÓ´å°ÙÒµÕýÐË¡£´åÃñ×ñ¼ÍÊØ·¨£¬¾´Àϰ®Ó×£¬ºÃÈ˺Ãʲ»¶ÏÓ¿ÏÖ¡£1999Ä걻ʥ¾®ÏçÆÀΪ˫ÎÄÃ÷´å¡£ ¡¡¡¡ÕýÊÇ£º ¡¡¡¡ÔÆÌ¨É½Ç°ÔÆÓê·É£¬ ¡¡¡¡½¥ºÓ´åÃñºÃ¿Ú±®£¬ ¡¡¡¡¸Ä¸ï¿ª·ÅÕþ²ßºÃ£¬ ¡¡¡¡Ö¸»Â·ÉÏ¿ìÂí´ß¡£ ¡¡¡¡*Êý¾ÝÀ´Ô´ÓÚÀ³ÎßÊÐÈËÃñÕþ¸®ÍøÕ¾¡¡¡¡[¸ÐÐ»ÍøÓÑ"ƽ·²"·ÖÏí´ËÄÚÈÝ¡£]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
积家庄村 |
积家庄村位于莱城西南14公里处,距牛泉镇政府6公里,北邻鹁鸽楼,南接吕家楼,东与大荒峪一山之隔,西依云台山。全村现有42户,125口人。耕地面积80余亩。其村址依山傍水,坐落在鹁鸽楼水库的东岸,是一个山青水秀、景色宜人的好地方。 据村碑记载:积家庄,明万历年间,积姓由山西省迁此建村,以姓名村积家庄。建国后与张家庄合为一村,改称张积庄。原址修水库占用,1978年迁今址,独立建村,复称积家庄。清初,积姓外迁他处,王姓迁入。 据《莱芜县志》记载:积家庄村在民国时期隶属凤左乡;抗日战争时期隶属新甫县汶南区云凤乡;解放战争时期隶属莱芜县圣井区凤阳乡;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后,隶属牛泉人民公社吕楼管区;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后,隶属牛泉办事处;1985年至2000年划归圣井乡管辖;2001年后撤乡并镇,隶属莱城区牛泉镇管辖。 积家庄村的近代史是一部光荣的革命斗争史。战争年代,积家庄一次就有7位有志青年踊跃参加抗日队伍。解放战争时期,村里的男劳力为子弟兵抬单架、运弹药,妇女们做军鞋、军袜,就连儿童也站岗放哨,盘查行人。全村人为共和国的建立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解放后,积家庄人在党的领导下,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治山、治水、植树造林,向大自然宣战,决心改变家乡一穷二白的面貌。在党支部、村委的带领下,先后打大口井4眼,修扬水站2座。1971年至1973年期间,开凿山石,取直河道,填平坑凹,造田30余亩。由于有较便利的水利,粮食产量逐年上升,初步解决了村民的温饱问题。 1978年,打了一眼深水井,不仅解决了村民喝水的困难,部分土地也得到了灌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村民们积极调整种植结构,由过去单一种植粮食作物的旧习惯,改种经济价值高的经济作物。村民们纷纷搞起了植桑养蚕,每年进行三季养蚕,仅此一项每户就增收千余元。1982年至1984年间在村北修筑蓄水池一座,扩大了浇地面积。1996年村里投资上万元,为村民家家安装了自来水。1999年,又在半山腰修筑了一个蓄水池使山上的粮田树木全部得到灌溉,使粮、果均获得全面丰收,村民收入也逐年提高。 俗话说“靠山吃山,吃山养山”。近年来村两委根据本地山多的优势,发动群众在此植树造林。本村的另一个经济来源是养殖业,根据本村有山场的优势,家家户户养羊养兔。如今全村每户均有羊几只,最多的户有四五十只,仅此一项人均收入近百元,村民的财源广了,收人多了,所以全村人开始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一半以上的户盖了新房,大多数户有彩电,大半以上农户安装了电话,成为电话村。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鹿毛埠村 |
鹿毛埠村位于莱城西12公里。北临汶河,西靠圣井河,东接亓毛埠村,南与石门村接壤,地处平原。耕地1149亩,413户,913口人。 据村碑记载,鹿毛埠明朝成化年间王、鹿两姓迁此,宋姓早居于此,始建村无考,曾名宋毛埠。后鹿姓成为多户姓,1950年改称鹿毛埠,村中现有鹿、王、何、张、卢、崔、康、亓、刘10姓,仍以鹿姓人员居多,随之则王姓、何姓,并称鹿毛埠三大姓。村民民风淳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绵延至今。 鹿毛埠村在民国时期隶属毛埠乡;抗战时期隶属新甫县圣井区毛埠乡;解放战争时隶属莱芜县圣井区毛埠乡。1947年该村实行土地改革;1953年成立34个互助组;1955年成立初级社共有78户;1956年全部加入初级社;1957年转入高级社;1958年属牛泉人民公社牛泉管区。1983年之后牛泉公社改为办事处,1985年办事处改为镇。鹿毛埠村隶属关系未变。 1973年冬,鹿毛埠村开始“农业学大寨”。村民围堰,填沟整平土地,男女老少齐上阵,用了4个年头,将村南约大小68块地整平成大小见方的l1块地,为以后发展灌溉事业打下了基础。1984年、1992年两次打深井4眼,400亩丘陵薄地变成旱涝保收的米粮田。2001年又在村北沿汶河平原打机井4眼,实行河滩育林,农田灌溉双重效益。至此全村原来以种玉米、地瓜、小麦为主的种植结构大大改变。1994年以来,鹿毛埠村生姜、大葱、果园逐年增多,养蚕业更是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畜牧业势头不减,养兔大户、养鸡大户数量25家之多。 从1999年10月起,鹿庆河作为鹿毛埠村代理书记带领村两委一班人,有计划的调整了土地;修建水泥浇注水渠1.2万米,实现了浇地排灌一体化;整修田间生产路5000米;打大口井6眼,生姜、大葱的产量大大提高;新建畜牧小区1处发展畜牧养殖户12家,并引进外资在本村设立了顺鑫石料厂。 目前,鹿毛埠村,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和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鹿毛埠村将会建设得更加美好。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鹁鸽楼村 |
鹁鸽楼村在莱城西南15公里处,地处牛泉镇南部,距镇政府4公里。北接张积庄村、西上庄村,东邻五斗村,西北靠茂盛堂村,两南是圣井村,南接新张庄村。牛石路(牛泉至新泰石茉)从村穿过。现有人口1303人,可耕地面积1141亩,山场面积5000亩。 鹁鸽楼村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黄姓建村,坐落于云台山后,小石河两旁。云台山中天然洞穴甚多,其中一洞名为鹁鸽洞,多有鹁鸽栖息。村内有二层小楼,引鹁鸽入内,群起群落,在此栖息繁衍,因此,村庄取名鹁鸽楼。居民多来自河北枣强,今全村有刘、王、张、亓、窦、黄、陈、朱、吕、马、吴、毕、鹿共13姓。 鹁鸽楼村,民国初年隶属第三区(汶南区)管辖。1939年-1941年,莱芜划为三县,属新甫县圣井乡所辖。1942年为新甫县圣井区所辖。1946年鹁鸽楼村实行土地改革。解放后至1955年加入初级社,1956年转入高级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后,隶属牛泉人民公社圣井管区。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后,隶属牛泉办事处。1985年至2000年撤处归圣井乡所辖。2001年后撤乡并镇,隶属莱城区牛泉镇。鹁鸽楼村坐落在云台山后,三面环山,北面是岭。东为小黄山,西为杏山,山青水秀,环境幽雅。虽处山区,但土地肥沃,居民善于农耕,勤于造林。种植小麦、玉米、谷子、地瓜与其它小杂粮。村民过着平静而殷实的生活。 鹁鸽楼村的近代史是一部光荣的革命斗争史,一度成为0莱芜县党组织活动的中心。1932年秋,0莱芜县委在鹁鸽楼村南云台山的和尚洞成立。刘仲莹被选为书记,黄仲华任组织部长,从此对敌斗争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同年鹁鸽楼村党支部成立,朱尔舜任书记。在县委的领导下,党员群众积极开展革命活动。鹁鸽楼村的张美玲同志是莱芜县的第一个女0员,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冒着生命危险,积极宣传抗日救国的革命道理,传播革命的种子,掩护县委领导进行革命活动,积极参加支前运动,发动妇女做军鞋、磨面、缝衣服、支援前线。她走门串户说服妇女,动员青年参军作战。1939年徂徕山革命武装起义,窦子江等8名热血青年参军。在莱芜战役和淮海战役中,鹁鸽楼村两次组成几十人的民工担架队走向支前第一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只有800多人的鹁鸽楼村就有12位烈士为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1933年夏,因省委组织部长宋鸣时叛变,敌人便衣队来到鹁鸽楼村搜捕0员。当时县委书记刘仲莹、组织委员黄仲华和窦秉坤三人正在小学校里开会。敌人便衣队进校后,他们三人立即觉察到情势严重,刘仲莹、黄仲华二人机智地说去找村长便躲出校外,剩下的窦秉坤同志又以去冲开水为名,甩脱盯住不放的特务,越过几道墙,跑到了张美玲。同志的家里。张美玲同志沉着机智,急忙把他藏进栏圈里,用柴草遮盖住,躲过了特务的搜捕,使窦秉坤同志虎口脱险。便衣毫无收获,折腾一通后窜回了县城。 1977年10月全县人民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在鹁鸽楼村东南修建中型水库,扩大了灌溉面积,带动了农业的结构调整,扩种了生姜、大葱等经济作物。 莱芜市市委于1991年7月1日在云台山和尚洞兴建了0莱芜县委成立纪念碑,县委成立遗址和尚洞成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7月1日值此建党80周年,刘仲莹诞辰90周年之际,牛泉镇整修了和尚洞遗址,竖起了刘仲莹的汉白玉雕像,并整修了刘仲莹故居。 云台山素有小泰山之称,山上有红门、一天门、王母池,山顶有玉皇庙、碧霞祠等占迹。远近村民有三月三在云台山赶庙会的习俗。会期三月初一至初六,热闹非凡。现在的云台山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著名的旅游胜地。鹁鸽楼村重视发展农业,兴修水利,发展基础建设。1958年,在村西南修蓄水池一座;1972年在村西南、村东南、村北打大口机井3眼,村北修配套扬水站一座,村东南、村西南绕小黄山、杏山修配套水渠2条1600余米,现已被鹁鸽楼水库东西干渠所替代。1989年在村东村西南钻深井2眼。1990年在村中小石河上修建水泥大桥一座,1998年修建柏油进村路1000余米,为村民的交通提供了极大的方便。1975年、1994年两次改河造地260亩。封山育林、绿化面积曾达到2000余亩。 勤劳朴实的鹁鸽楼村人,经历了40多年的植树造林、兴修水利、筑桥铺路,使鹁鸽楼村民逐渐富裕起来。酒店个体户刘金贵投资50万元开发云台山鹁鸽洞旅游区;个体购销户张春修建起了鹁鸽楼村第一座二层楼;个体养殖专业户黄书新从养鸡起家,现在圣井村办起了养殖、屠宰、蒸烤一条龙的加业,是远近闻名的劳动致富户。 富裕起来的鹁鸽楼人,崇尚文明,重视教育。早在1933年莱师毕业的0员窦秉坤就回村办起了私立学堂,并以此为掩护开展革命活动,以后从未间断,打破了学校仅为富户办学的格局,使有条件的村民都能接受相应的教育。校址设在现在的村委。1969年村委投资数万元将学校迁到现在的校址。1984年学校两改时重新翻修了校舍,达到了六配套标准。现在为张积庄村和鹁楼村的联办小学。自恢复高考以来,每年都有大中专学生榜上有名,从1977年至2002年共有36人考入各级各类高校。 素有开拓创新精神的鹁鸽楼村人,他们用勤劳的双手谱写了辉煌的历史,他们正在为建设美丽可爱的家乡而努力奋斗。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蒲洼村 |
蒲洼村位于莱城西南25公里,牛泉镇驻地西南10公里处。全村共550户人家,1650口人,耕地面积2250亩。南与新泰市交界,北与亓家省庄、东王庄、西王庄相邻,东与范庄村接壤,西接北、中、南三白塔村。 村碑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葛姓由本镇亓毛埠迁此建村,因地势低洼,蒲草丛生而名蒲草庄(蒲草洼),后改称蒲洼村。 抗日战争年代,蒲洼村人,跟着0打日寇,除汉0,留下了不少英雄事迹,蔺效春化装除汉0的故事,至今脍炙人口。 王老虎是范庄(范庄在蒲洼东北)据点里的汉0队长,他死心塌地为敌人效劳,到处刺探消息,向敌人递送情报。曾领着鬼子包围渐河村(在范庄东)残酷杀害了民兵队长杨德武,是一个0淫掳掠,无恶不作的铁杆汉0。为了保卫抗日根据地军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死难者报仇雪恨,新甫县-决定杀掉这个坏蛋。 经过详细侦察,发现每逢范庄集,王老虎领着个年轻媳妇到市上去东走西逛,00,抖威风。 1943年夏季的一天,正值范庄大集。-审讯股长董振,公安队长蔺效春,化装成赶集的老百姓,随着人流进了范庄。不多一会儿只见一个伪军出现在集市上,随后王老虎和那个花枝招展的女人并肩走来。 董振、蔺效春俩人,慢慢地挨到王老虎身后,趁他弯腰拿东西的时候,蔺效春掏出手枪,照准他的脑袋“叭”的一枪,王老虎立即成了死老虎。 “7·18”惨案至今提起村民都充满了对日寇的无比仇恨。1943年7月18日泰安独立营全体指战员与敌人激战数日后,为避开敌人的围追堵截,在此休整队伍,想再从此向南到新泰以便反击敌人的扫荡,不幸叛徒告密,敌人包围了村庄,当时因敌众我寡,地势不利,人员伤亡惨重。英勇的独立营战士在粮缺药尽的情况下,有的战士将0砸碎,有的举石砸敌。决战到最后两名女卫生员也被敌人用绳吊在了柿树上,被敌人割舌剜眼壮烈牺牲。这些坚贞不屈的战士,为抗击日本侵略者,谱与了一曲壮烈的颂歌。 1947年2月4日,-、毛泽东主席电示华野前委:"敌愈深入愈好,我愈打得迟愈好。只要你们不求急效,并准备于必要时放弃临沂,则此次我必能胜利。"华野前委经过深入分析研究,迅即下达决定:改变原先保卫临沂、寻机歼灭南线敌军一部的部署,毫不犹豫地放弃临沂,挥师十万北上,出敌不意,奔袭莱芜,围歼北线敌军。 华野一纵三师原在郯城以南阻击敌人,2月10日,奉命急速隐蔽北上,夜行昼伏,风雨无阻,于16日到达莱芜西南的蒲洼地区,立即进行攻打莱芜城的战斗准备。粟裕指挥所就设在蒲洼村。 蒲洼村的业余文娱活动活跃,村剧团成立于1941年。20多名文艺爱好者逢年过节演唱历史戏。从40年代到60年代以王清池、王清吉为领导的剧团,组织30余人,编排了《战潼关》、《穆桂英挂帅》等40多个历史剧目。70年代排练现代戏《沙家浜》、《智取威虎山》、《送猪记》、《送镰记》、《朝阳沟》等许多个剧目。王清池、王清吉等这些老演员,现在已是七旬老人,但精神不减当年。 蒲洼村,1600多村民正用辛勤的双手和聪明才智,描绘着蒲洼村的宏伟蓝图。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曹省庄村 |
曹省庄村位于莱城西南25公里处。南是北白塔村,北为将山后村,西到中徐冶村,东与刘省庄村相邻。全村324户,897口人。耕地面积1200亩,荒山1000余亩。 《莱芜县志》记载,曹省庄原名尚省庄,明洪武三年,一尚氏人在此居住,原址在现今曹省庄村西南500米处(现存一石碾为证),叫“小庄子”。(今天人们仍这样叫)。近70岁的人小时记得,此处有几间屋子的遗迹,今村北有尚家林。尚氏绝后,另有姓曹的人改名为曹省庄。为免灾,又向东500米处建宅。据说占上“风水”了,曹姓繁衍壮大。后又有其他讨荒者流落此地。开始沈氏(现在人们都说沈家是老户人家),后张氏、李氏,逐步发展到了今天的八姓。 曹省庄村1947年实行土地革命,解放后到1955年加入初级社;1956年转入高级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后,隶属牛泉公社省庄管区:1984年人民公社撤销后,隶属牛泉办事处;1985年至2000年划归圣井乡;2001年后,合乡并镇,隶属莱城区牛泉镇。 曹省庄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1942年成立党支部,张金山(支部书记)就秘密从事地下工作,进行革命宣传活动。 1941年抗日战争时期,张克法、董纪明等7位青年加入中国0。1942年农历七月二十八日,日寇企图消灭党的机关及一些热血男儿,他们迫使村民说出地下组织和党的人,村民被赶到场院,逐个追问,日寇什么也没得到,有很多人被打伤。日寇在曹省庄村西南角修筑一据点,所用材料全是抢的曹省庄人民的。树杀光了,门板被拆下,做了他们的木寨,牛、羊也给他们杀了。这时张金山等很多青年很是气愤,经常在村里活动,晚上到敌人据点附近宣传群众。敌人很被动,不敢轻举妄动。曹省庄村民为自卫,修筑村围墙,把整个村全围起来。围墙宽有的1米多,高有的地方10米以上,并留有四门:南门、北门、东门、西门。有效地防御了日寇、“光棍”、“红枪会”的骚扰(现仅存南围墙及南门)。1946年至1949年,曹省庄村有多人参军。张绍卿、刘焕荣、张洪友、赵言荣等参加了1947年的莱芜战役和1948年的淮海大战。曹省庄村先后多次组织群众、党员组成担架队,支援前线。抗美援朝时,曹省庄村刘焕俊同志奔赴前线,抗击美帝国主义,热血洒在朝鲜土地上(后转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一名烈士为民族的振兴独立而壮烈牺牲。 1947年为便民,在村西南角跨河修筑一座石拱桥,高10米、宽6米、长50余米,有5个桥洞,命名“利己长寿桥”(现仍存),极大地方便了村民。曹省庄村历来就是缺水的村,吃水到河里去挑。每到大旱,河水断流,只好到外村去担,看着地里的庄稼枯死。党支部一班人见此情景,十分着急,想办法治水,先成立“水利专业队”,支部书记董继明同志带领“水利专业队”修水渠3000多米,从刘省庄引水,为丰收奠定了基础。 建国后,曹省庄村历届村支部都十分重视治水问题。要下决心改变曹省庄的贫穷面貌,决定双管齐下,一手抓水一手抓林。曹省庄村有着优厚的造林条件,整个“将山”前后,1000余亩荒山,是造林的好地方。首先成立“林业专业队”,队长贾体笃吃住在现场,带领林业专业人员大干、实干,挖树坑15000个,种下苹果、桃,经过三五年的努力,“将山”变样了,集体收入有了保证。以后的十几年内坚持造林、护林。林业的发展引起了上级林业部门的重视和关心,曹仲传同志(莱芜县林业局局长)拨发给柿树苗,从经济上给予援助。曹春庚等支部一班人决心配合上级林业部门的工作,3年内种柿树2万多棵,山楂3万多棵,做到了“退耕还林”。在抓“林”的同时,村支部一班人更没有忘记抓“水”。1970年到1996年先后打深井11眼,终于解决了村民的自来水问题,耕地面积由原来能灌溉的15%扩大到了今天的85%以上。村民改变了旧的种植习惯,姜、葱、蒜等蔬菜的种植面积不断增加。种植结构的调整,给村民带来了实惠,尝到了甜头,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曹省庄历来就出能工巧匠,木工、瓦工、石工匠等,以木工最为闻名。张尽卿、李汝林他们“木业组”打的推车盘、做饭用的风箱,在当地叫绝,制作的犁更是使犁手赞不绝口。张京武、张金川做出的每一样家具,式样新,紧跟时代潮流。他们不但手艺好,而且人品极佳,别人请他做木工活,从不拿架子,对家境贫者,经常不收或少收工钱。李念学带领的建筑队,为村民修建房屋,还经常被外村请去,他们的手艺高,泥出的墙壁平滑,深受村民喜爱。 曹省庄村人多善良,言谈举止温文尔雅,有礼貌,在家不欺生人,出门不霸道,男孝女贤。 曹省庄村祖祖辈辈,无时无刻不在努力改造着自己的家园。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成效更是显著。民营企业,张洪成、张京文在村“草山子”南坡,建大型石料场,动用民工一百多人;李念海在“蝈蝈峪”南也新建一座石料场,充分发挥山区的优势;经商专营大户曹太恒、曹会祥,每年从他们手中卖出的地瓜干,都在百万斤以上;曹太升经营“批发”,现在村西建起三层楼;养殖业更是兴旺,长毛兔平均每户40只左右,羊3只以上,李念瑞一人养羊70多只,光小羊羔每年收入达六七千元。 民营企业发展了,村民收入多了,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装电话200多户,家家有电视,各种农用机车辆占总户的三分之二。曹省庄村历来文化生活较丰富。“文革”前夕就成立了“文艺宣传队”,曾多次代表“牛泉公社”宣传队外出演出。每年的正月初三开始,在本村唱大戏,唱到正月十六日,引来五村八乡的观众。1978年重建曹省庄村小学,共15间,占地500平方米,2002年有三名学生考入名牌大学。 曹省庄村处丘陵山区,村北“将山”由三个山峰“划山子”、“围子山”、“大顶子”组合而成。东西向,绵延数十华里。此山虽不雄伟,但也较为壮观,山崖重叠。它最高峰“大顶子”若发起云来,三日内必有雨下,人们都称它为“天气预报”山。在它的半山腰,有一深洞,是狼的生息之地,故叫“狼窝”。当时,茂密的山林里不仅有狼,更让人害怕的是草丛中的“白蛇”,被它咬后,很难治愈。今天到此的人偶尔还能发现它的身影。这种“白蛇”用酒泡制后,饮此酒能治浑身痛。最西端的山叫“草山子”,在它的西山坡有一小峪,人们叫它“蝈蝈峪”,“蝈蝈峪”的来历,有一段动人的故事。从此处顺山势而西下二华里处,有一洼地,还传颂一个“麒麟铺”的故事。 勤劳朴实的曹省庄村人,历经了四五十年的治水,造林,发展经济,几经艰苦创业,在2002年又大展宏图,下大力铺架起1500米钢管焊接的导流明渠,把河北岸的水引到河南岸,进一步扩大了灌溉面积,远远看去像一腾飞的巨龙。 曹省庄村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有着光明的前景,人们都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着自己的未来。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中白塔村 |
中白塔村位于莱城西南约30公里处,在泰、莱、新交界处。面积约1.5平方公里,耕地200亩。粮食作物以地瓜、小麦、玉米为主,油料作物有花生、大豆。该村地处丘陵,南对南白塔,北靠北白塔,东邻蒲洼村,西与店子村接壤。全村现有87户人家,312口人,村民和睦相处,民风淳朴,安居乐业。 据中白塔村村碑记载,明朝初年,周、亓两姓来此建村,先有张姓见此地山青水秀,故迁来安家,后有苏姓亓姓陆续迁来。几姓之间和睦相处,亲如一家。相传早年有仙者见此地景色靓丽,欲在此地建白塔,后塔未建成。因塔址选在村东一高处,故取名中白塔。 中白塔村解放后到1955年属圣井区;1958年属牛泉公社;1984年属牛泉办事处;1985年属圣井乡;2001年1月归属牛泉镇。 中白塔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中白塔村村民在党员的带动下,组织小车队、担架队积极支前,跟随主力部队转战南北。老人小孩为部队站岗放哨、送情报、供粮、供草。有18名热血青年参加了人民子弟兵,南征北战,奋勇杀敌。其中,周希禄(化名周安荣)在盂良崮战役中牺牲。 中白塔首届支部建于1946年,周希君任指导员(支书)。解放前,10名党员在战争年代组织群众、捐粮捐款,支援前方。在建国初和建国后带领群众走合作化道路做了大量工作。为了改变山区面貌,在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中,亓合成、亓合荣、苏志秋、周庆刚、亓兴元、周庆芝、周庆柏等人以身作则,带领村民下大力流大汗,可谓功不可没。周庆芝、周庆柏二人在修筑变电房中,不幸摔伤,但在医院仍念念不忘工程进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白塔村实行农田承包责任制。周美典等6户村民以畜牧业林业为主,每户养羊达60多只,植树5000余株,每年收入近万元。中白塔村重视改变山区面貌,发展山区经济靠山吃山,吃山养山。积极响应政府“绿化荒山,植树造林,改变山区贫困面貌”的号召,全村齐动员,老少齐上阵,并组织了青年植树突击队,掀起了植树造林热潮。 中白塔村民生活水平大大改善,去年成为电话村。村民亓学元第一个在村北路边盖起了小别墅。 中白塔山青水秀,空气清新,良好的环境使寿星越来越多,亓太元之母曾是百岁老人。活到90岁以上者有10位。现在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还有10多位。中白塔村尊老爱幼,蔚然成风。 中白塔村正以新的观念,新的姿态,新的步伐向更加文明、富裕、美丽的新山村迈进。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吕家楼村 |
吕家楼村位于莱城西南15公里处的云台山脚下,地处山区,西依云台山,东靠尖顶山和牛石公路,北接积家庄水库,南邻凤凰山下的绿矾崖村,云凤河从村中穿过,现有土地763亩,350户,1090口人。 相传,吕家楼村在春秋时期的村名叫寨东头,是因村庄建在寨山东头而得名,曾有“先有寨东头,后有夹谷村”之说,从中可见建村之久远。 寨山顶四周筑有坚固的围墙,墙上留有嘹望口,东南和西南筑有两座坚固的寨门,各有五六米长,如今,山顶还有完好的石臼、炮台……这都是当时人们为避难而进行防御用的。 据史料记载:吕家楼村曾名陈家楼,在明朝初年有一陈姓在此居住,并建一座楼,故名陈家楼。明洪武三年,吕氏信复从莱阳渐水迁此定居,后人丁兴旺,也建有一座三层石楼(后因修水库拆除),而陈姓却逐渐衰败,后继无人,随改为吕家楼村。 1941年5月至1945年10月,莱芜划为三县:莱北县、莱东县和新甫县,吕家楼村归新甫县圣井区。1951年属莱芜县圣井区;1958年属牛泉人民公社;1984年属圣井乡;2001年撤乡并入牛泉镇至今。 吕家楼村民自明洪武三年聚居此处,繁衍生息。村中现有吕、李、鹿三姓,三姓之中唯吕氏居多,村民历来不分宗族,贫富,多寡,世代和睦相处,耕读传世,民风淳朴,勤劳勇敢。全村分为南村和北村,一河之隔。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底正式成立吕楼村公所,后成立10个互助组。1955年成立初级社;1957年成立高级社;1958年加入牛泉人民公社,村成为生产大队,下设5个生产小队。1979年,吕家楼村开始分地到户,按“人劳各半”人均分到0.3亩水田,0.6亩旱田。1982年全面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1年吕家楼村开始“农业学大寨”,村民开山筑堰、平坟、改河造地,共增加耕地100亩。为彻底改变水源不足的面貌,全村新打机井10眼,其中深井两眼,均在150米以下。并建大型扬水站一座,长350米,高10米,动用石料500立方,铺设了地下管道,全村基本实现水利化。种植结构由原来以种地瓜为主改为小麦、玉米为主,地瓜成了喂猪的饲料。1986年吕家楼村施行退耕还林,调整种植结构,在村西北山上发展苹果园20亩,枣园5亩,蟠桃园100亩,并将山上的酸枣树嫁接为大枣树1万棵。在村东河边地段建梨园50亩,在村北建杏、李子园10亩,增设苗圃30亩。市、区林业局及各兄弟单位的领导曾多次来参观学习,开现场会。 吕家楼村自建村就重视文化教育,崇尚文明。据家谱记载,在清朝中后期就有21人获取过功名。建国前在吕氏祠堂内办国民小学,30年代的老先生是吕树汉,以后有吕有年、吕树济、任若舟、吕有朋等人执教,培养出的学生在部队任团级以上的干部就有吕有礼、吕有富、吕有启、吕树灿、吕有禄、吕有弟等14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更加重视教育事业,先后筹资50万元,在村东南的柏油马路边建起一栋教学大楼。学校占地面积为56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890平方米,可容纳学生300多人,为本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自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吕家楼村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为39人,第一个本科生是吕有祥。学历最高者为博士研究生吕建伟、硕士研究生吕仲林。 吕家楼村人自古勤劳耕作,然亦不乏经商之精明,耕作之余,那些能工巧匠,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如石匠吕有云、吕有才、吕克祥、吕有江,木匠吕有艮、吕树生、吕有行、吕如久、吕社林、吕秀林等,在周围一带小有名气。 改革开放以后,他们走出大山,走出莱芜,下东北、上广西,去陕西经商,仅花椒一项运销专业户已发展到20多家,年创产值300多万元。能人吕克良用贩花椒赚的钱作本,开起了一家中型化工厂——红良皂素厂,年创利润50多万元。村中先后有吕克朋、吕克良、吕如刚、吕向云、鹿道才、吕如太、吕杰林等盖起了漂亮的二层小楼。他们的致富带动了全村,全村的建筑业、装饰业、饮食服务业等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了起来,吕家楼村的经济面貌焕然一新,村民从容奔小康,人均达到3300余元。 勤劳勇敢的吕楼人踏实向前,奋斗不止,两个文明建设、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项工作都被评为先进单位。回顾历史,瞻望未来,更加美好的前景定会展现在全村人的面前。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任家庄村 |
任家庄村位于莱城最西南20公里,地处山区,南与新泰毗邻,北面0.5公里与西凤阳接壤,全村113户,356口人,485亩耕地,1600亩宜林山场。 据村碑记载:清乾隆年间,高庄镇任家庄第十一代传人任弼章迁至牛泉镇南宫,任弼章百年后,其子第十二代传人任海携妻及儿子任立功一家三口,来到此处安家落户。为勿忘故里,仍沿用村名任家庄。以后,毕、李、亓、张、林姓相继迁居于此,族姓不分大小、强弱,团结友善,和睦相处,世代相传。 任家庄地处偏僻,没有历史名人,也没有古代建筑,随着历史岁月的流逝,人们在这里平静地生息繁衍。 任家庄村在民国时期隶属凤左乡,抗日战争时期隶属新甫县汶南区云凤乡。解放战争时期隶属莱芜县圣井区凤阳乡。1947年实行土地改革,解放后至1955年加入初级社,1956年转入高级社。任家庄、西凤阳、东凤阳三个村合并为一个大队,称凤阳大队。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后,隶属牛泉人民公社。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后,隶属牛泉办事处。1985年至2000年划归圣井乡管辖。2001年撤乡并镇后,隶属莱城区牛泉镇。 兵荒马乱的年代,村人居无定所。到大灾年四处流浪,人们靠吃野菜、树皮、滑石粉度荒年。特别是1942年7月18日的“云凤乡惨案”,任家庄村人,遭日本鬼子扫荡。据目击者介绍,当时的情况真是触目惊心,惨不忍睹。有的正跑着就被日本鬼子用枪打死,近的就用刀捅死,该村虽然当时无一人伤亡,但事后却相继死去十多人。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村民才安居乐业,在中国0的领导下,逐渐走上了富裕、殷实的小康之路。 1956年加入高级社,1958年加人人民公社,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1975年在“农业学大寨”热潮的推动下,在村西用人工打出了30米深的两口机井;1976年把村西、村后的零碎的小地搞成了准的大寨田。从1976年至1977年吕楼管区在村南修起了一座横跨东西的拦河大坝,容量为100万立方米。村西的机井,村南的拦河大坝,使村西、村后的土地都得到了灌溉,一年两季的小麦、玉米旱涝保收。 1981年大队解体,三个自然村各自独立。1982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1985年新的一届领导班子成立。为了彻底改变任家庄村的面貌,制定了10年规划,实行新村搬迁,并引进“巨丰”葡萄,建起了50亩葡萄园。接着对荒山进行了承包开发。党支部带领村民奋战一个冬季,在村后、村南架起了两座石拱桥,开辟了一条环山公路,一条生产路,还有一条“建村路”。实现了“路随山转”的规划。1986年又在水库里面向西、向南各架起了一座扬水站,使原有的水利资源“活”了起来。实现了“水随地流”的规划。在此基础上,1989年重点进行荒山的开发利用,使63家专业户进山定居,村里实行统一规划经济林区和放牧区,保护了环境,发展了畜牧业。 1992年利用村西的机井,全村吃上了自来水。1995年对荒山又进行了第二轮开发,勤劳的任家庄人用汗水染绿了山岗。 全村1600亩宜林山场绿化了1300多亩,林木覆盖率达60%。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东凤阳村 |
东凤阳村位于莱芜政府的最西南角,新莱交界之处,距牛泉镇政府南10公里,笔架山的西端,凤凰山的前麓。有350亩耕地,200亩山林,现有人口586人。 东凤阳村民国初年属第五区(凤左乡);抗日战争时期隶属新甫县区云凤乡;解放战争时期隶属莱芜县圣井区凤阳乡;1947年实行土地改革,解放后至1955年加入初级社,1956年转入高级社,东凤阳、西凤阳、任家庄合为一个大队(称凤阳大队);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后,隶属牛泉人民公社;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后,隶属牛泉办事处;1985年至2000年划归圣井乡管辖;2001年撤乡并镇后,隶属莱城区牛泉镇。 据考证,该村始建于明代。最初以贾氏为主,故名贾家庄。到明末清初,兵荒马乱,贾氏流落去东北。李氏从八里沟迁至本村,以李程两氏为主。另有秦、张、卢三姓。清乾隆年间,以凤凰山而命名,因村在山之阳,名凤阳。凤阳有两个自然村,此村居东,故名东凤阳村。清朝盛期,该村出过两个秀才,程文、程武。原程家林里有石碑作证,可惜石碑在60年代毁坏。李氏出过一科武举,名曰“伍元”,相传一大缸清水,约重五六百斤,他紧紧腰带,一个箭步,把缸端起,能离地一尺。村正中,有两个大门:南门、西门。门原先是两层,多年失修只剩一层。西门早在1958年大炼钢铁时拆掉修了炼铁炉。南门还有一层,完整无损。两门的中间,有一条拐尺样的街,东、北不通。此街里有十几户人家。在清朝末期,荒乱年间,一有风声,全村人可都搬至此街居住,大门一闩,坏人插翅难进,人们在里边安然睡觉,可保万无一失。 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村民在中国0的领导下,为争自由,浴血奋战,1937年就有3人加入中国0。李瑞华,在1939年曾任新甫县的指导员,牺牲于淮海战役。李道三,1942年曾任新甫县的区委书记。解放后一直工作在济南,1980年逝世,骨灰放于英雄山革命烈士陵园。李西录,20世纪40年代初,担任新甫县的区团委书记。解放后,任兖州县县长。该村有8人死于战火之中。李子欢、程俊山,1947年当兵,不到三个月就牺牲在战场上。 该村村不大但名扬四方,原因是有革命的光荣传统,保护了不少革命老干部。在1939年日本鬼子在新泰单家庄安据点,离东凤阳村二里之遥。打日本解放单家庄的总指挥廖容标司令员,武中奇、洪涛等就在该村双门之内的拐尺街上开会、集合,研究作战计划。这次打单家庄,牺牲人太多,廖司令犯了错误。同志们都说打,他却坚持说服、教育、争取,整整拖了一天。鬼子在望反岭的援兵已到,我军寡不敌众,损伤惨重。光一个泰安独立营一百多人(此营当时赫赫有名,使敌闻风丧胆)在吊膀子崖下边的柿子园内展开了血战,肉博了几个小时。从下午四点一直到第二日天明,战争结束了,独立营所剩无几。 1942年日本鬼子搞蚕食,对上八庄进行大扫荡(上八庄是指现在的八个自然村)。敌人是见人就杀,一个不留。农历七月十八这一天,该村死伤l3人,老人李淑俊、念林之母、西荣之妻、张氏0都死于敌人的枪口之下。年轻的冯涛与鬼子硬拼,被敌人大卸八块。革命的热血,青春的热血,在晨雾中飞溅…… 解放了,人民当家作主了,有了自己的新政府。1950年第一任书记是程俊延,李光恒任村长。1954年青年书记李淑迎第一个报名到东北开荒,带领全村30多人,临走前打水井一眼,作为纪念。1955年与任家庄西凤阳合为一个单位,支部书记程俊岭,20世纪70年代是李淑芳。1984年又分为三个行政村,初任书记李念忠,现任书记李子合。1992年,在降鲁山右侧,红山子的山腰,青石与红石的交界处,钻了一口机井。不管天涝天旱,电门一开,清凉甘甜的泉水由山上直流入该村的每一个角落。而今,家家有电视,130户人家大部分安了电话,成了电话村。小青年上坡干活,腰中大哥大,口袋里收音机。1999年该村的李鹏就考取了研究生,在云南昆明跟着法籍的老师搞科研。这几年大学生就有十几名,本科生三名,中专生更多。 此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村在小盆地中,是真正的风水宝地。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新张庄村 |
新张庄村位于莱城西南14公里、牛泉镇政府5公里处。新张庄村东至张积庄村,北邻鹁鸽楼村,西接圣井村,南依云台山。全村共有102户,334口人,耕地面积348亩,有三个生产组,山场面积大,林业资源丰富。 新张庄村历届党支部、村委会,带领全村村民艰苦创业,治山治水,发展林业生产,取得了可喜成绩。新迂址来的第一年各方面的条件都很差,特别是人畜用水成了当时村民关心的首要问题。支部村委多次召开会议,重点研究解决村民吃水问题,决定打井引水进村。书记张务生、村主任兼会计张正福,多方筹资,多次跑莱芜购置设备,征得了上级的支持帮助。在打井、铺设管道的过程中,书记、村主任与村民们吃住在工地带头实干,真正起到了一个0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经三个月的艰苦奋战,打出了水井,铺设厂400多米长的输水管道。修建60方的畜水池,春节前村民吃上了甘甜的井水,打心里高兴。 新张庄村坚持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大加快了农村水利化进程。1990年,在村东南打大口井一眼,钻深井一眼,1992年村民用上了自来水。1996年在村南的山坡上投资2万元,建了一座160方的畜水池,铺设200米的管道,使汇泉的水源源不断地流进池中,扩大浇地面积100亩。 新张庄村历届领导都非常重视教育,1987年在村里资金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新建10间宽敞明亮的教室,告别黑屋子、土台子,大大优化了学生的学习环境,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1990年考入山东工业大学的张其思是我村的第一个大学生。 素有开拓精神的新张庄村村民,坚持两个文明一齐抓,艰苦创业,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中小庄村 |
中小庄村坐落在汶河南岸,莱芜最西端,距莱芜市政府22.5公里,距牛泉镇政府6公里。全村867口人,耕地面积1006亩。 据吴氏宗谱记载,中小庄于明成化十五(1468)年吴姓由吴桥村迁此建村。村内有大碾,曾名大碾村。因邻村多以小庄取名,民国初年改称中小庄。中小庄村西邻贺小庄,北至马小庄,东有珍珠岭,南与任小庄接壤。 据《莱芜市志》载,中小庄村清末属莱芜县毛埠保。民国初年属第十区(鲁西区)。1939年至1941年莱芜划为莱北、莱东、新甫三县,中小庄属新甫县。1945年10月恢复莱芜县建制,中小庄属莱芜县圣井区。1951年改为第五区。1958年圣井乡分为牛泉、圣井两乡中小庄属牛泉乡。同年10月乡改为人民公社,1958年圣井乡并入牛泉公社。1984年牛泉公社改为牛泉办事处;1985年10月牛泉办事处改为牛泉镇,该村隶属牛泉镇至今。 中小庄村建村已有530多年。建村之初,只有吴姓,朱、潘、任、王四姓陆续迁聚,其中吴姓占92%。族姓之间不分众寡、贫富、强弱,都和睦相处,互助协作,耕读继世,世代相传。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中小庄村历尽沧桑。新中国建立后,村民得以安宁。1954年冬,村民互助组如雨后春笋,农业合作化形成热潮。1957年冬人民公社化。中小庄村民在吴圣时、吴钦芝、吴仲元等带领下,立志改变自然面貌,对十年九不收的珍珠岭进行整地改土,变成良田。他们战天斗地,埋头苦干,连续打深井8眼,建扬水站1座,后又打深井1眼,铺设地下管道1300多米,扩大水浇地面积500多亩。与此同时,村内先后建起铁编厂、糖厂等村办工厂,收入可观,有力地改变了中小庄村面貌。特别是实行土地承包制后,大搞科学种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如今的珍珠岭上山楂树成片,硕果累累;洼地岭上一片葱绿,生姜、大蒜等郁郁葱葱,长势喜人。公路两边畜牧小区,鸡、鸭成群。如今中小庄村的经济总量稳步上升,村民正由温饱向小康大步迈进。 中小庄村素来重视教育。清末秀才吴遴一,刻苦攻读,才华横溢。1955年本村设小学1处,第一位教师是亓省庄的张乐忠。小学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吴效平为中小庄第一个本科大学生。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中小庄先后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60多名。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小庄村民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开拓思路,大搞产业结构调整,外出经商、打工。村民收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小庄村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明天的中小庄村将会更加美好。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张积庄村 |
张积庄村位于莱城西南11公里、圣井东3.5公里处。南与鹁鸽楼村为邻,距牛泉镇政府南3华里,牛石公路穿村而过(牛泉至新泰石莱)。228户,1030口人。 据史料记载:明朝洪武年间,山西人张姓、积姓,迁居此处,张积庄由此而得名。后积姓迁往他乡,山西人王姓又迁来,故该村仅有张王两个姓氏。 1941年莱芜划为三县,张积庄隶属新甫县汶南区云凤乡,后属莱芜县圣井区风阳乡。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张积庄隶属莱芜县牛泉人民公社,吕楼管理区。1983年隶属圣井乡,2001年合并乡镇属牛泉镇至今。 张积庄人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热血儿女踊跃参军参战,现有在外的党、政、军机关工作或离休的老八路、老革命多人。还有王效瑞、张子正、张心节、张心善等革命前辈,为了和平与解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张积庄人勤劳勇敢颇具聪明智慧。早在一百年前就在红门、石坞两座山梁下的山沟上架起了一座石拱大桥。使隔此东西两山交通的大沟变成了通途。创造了张积庄人世间灿烂文化。 张积庄村人非常崇尚文化礼义。解放前就有自己的学校(位于原村南小河边旧址已被水库淹没),博学多才的张跃辉曾就读于此。解放后一直有自己的小学乃至初中,近年合班并校,合入他村。张国栋是我村第一个大学生,张其凯西安交通大学毕业,现在《莱芜日报社》工作。赤脚医生张其太文明行医30年如一日,对医术精益求精,被村民誉为庄户人家“小华佗”。 张积庄人勤劳朴实。靠山吃山,吃山养山。上世纪70年代,支部委员、林业队长张爱正带领林业队员吃住在山上,仅用两年时间绿化了北山。风门子口两侧植柏树,上世纪80年代成材。地头堰边栽满了花椒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辟了通往云台山的进山路,对山林、土地实行了承包,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积极性。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1997年,村两委在支部书记张正顺的带领下,审时度势,对所辖荒山荒地进行了长期承包或拍卖,给进山户吃了一颗定心丸。村民积极性空前高涨,现已将全部荒山绿化,栽上的美国“凯特杏”,产值连年翻番。 张积庄村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云台山为依托,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在对荒山拍卖后,接着就紧锣密鼓地进行招商引资。1998年先后有“云台山大酒店”、“千年阁大酒店”、“碧云山庄”饭店等十余家饭店落户云台山。村里花巨资重修了山顶的庙祠,拓宽了进山公路,续砌了三华里长的登山台阶,使隔断了几十年的三月三庙会比往年更加火爆起来。前来参观旅游的人常年不断,庙会期,每天至少不下两万人。 村中牛石路两侧商店一个接一个,生意十分红火。小有名气的“福泽大曲酒”作坊就在这条路的东侧,作坊里不时飘出阵阵醇香。 村里人十分注重兴修水利。近年来续砌了500多米的水渠,新打机井三眼,使村中土地旱涝保丰收。1993年全村人吃上了自来水。1999年对村中所有大街小巷进行整修,硬化了贯通村庄东西与南北宽10米的两条大街,条条街道平整笔直,并装上了路灯。村民雨天不踏泥,黑天走路灯照明。张积庄成了远近闻名的山里庄户城。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东王庄村 |
东王庄村位于莱城西南23公里处,旗山脚下。莱徐公路经村西而过,地处山区。全村现有200户人家,551口人,耕地504亩,荒山面积800余亩。张、刘、王系本村大户。东至祥沟(降寇),西与西王庄交叉相处,北邻圣井、将山后两村,南到蒲洼村。村民们和睦相处,是个政通人和、山青水秀的好地方。 村碑记载,明万历年间王姓由山西迁此建村,以姓名村王庄,因重名,根据方位,冠以东字,故名东王庄。 该村又有南庄北宅之传说,南庄子故址在村南杨姓墓地处。早年有一富户曾在此居住,俗称仙家日子,这户人家天天取水,水缸从不断水,夜间被一臭虫王喝尽,后来后代不听老人之言,懒惰行事,对挑水生厌,仙家日子从此衰败下去。 北宅子据传说迁此而居的王氏兄弟二人,经常因家务争吵,不和而分居,东、西王庄由此而得名。 据《牛泉史志》记载,清末年间,东王庄村属莱芜县毛埠保。民国初,莱芜县划为十个区,原牛泉公社属三区,(汶南区)和十区(鲁西区),该村属鲁西区。1950年属圣井区,1958年属圣井乡,同年改为圣井公社,该村属圣井公社。1959年,牛泉、圣井两社合并为牛泉人民公社。社下设管区,东王庄村属牛泉人民公社省庄管区。1985年撤销人民公社,东王庄村属圣井乡省庄管区。2001年合乡并镇,东王庄村属牛泉镇省庄管区范围。 东王庄人自古以来,勤劳、能干,他们充分利用山区的优势,大力发展林果业。两委成员,多次召开会议,商议致富门路。如今的东王庄,漫山遍野皆是经济树,荒山绿化了,村民收入提高了,人均收入达上千元,承包户有的达上万元。 养殖也是东王庄人致富的主要渠道,村委为专业户提供方便,鼓励村民发展养殖业,达人均一只羊,养猪专业户生猪有的十几头,几十头,收入可观。 东王庄人早在清朝年间就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曾出过秀才刘继礼。1986年学校两改时,村民积极捐资,两委成员带动筹措资金,修建了新学校一处。该村因村小,生员不足,正赶上合班并校,1999年该村小学撤离,与亓省庄小学并人一处。现在的东王庄小学已成为东西王庄的幼儿园所。东王庄村1982年通电。过去的东王庄村水源不足,人畜饮用都非常困难,更提不上浇灌农田。干旱之年,庄稼连连歉收,种植只好以地瓜为主,依靠仅有的老资源——柿子树来维持生活。为解决吃水问题,村两委成员多次商议,人人出主意,想办法,发动群众,积极投资,1998年先后钻深井2眼,水量均达每小时55立方,机井配套齐全,从村南机井至村北铺没水管500多米,灌溉面积达到100多亩。修建蓄水池一座,蓄水量达100多力,使村北农田变成水浇地。为扩大水浇面积,又从机井到磨石岭(村南)修了一条水渠,长达300多米,公路两旁也变成了水浇田。调整了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小麦、玉米连年丰收。次年全村安装了自来水管,生活用水得到妥善安排,从此村民再也不愁没水了。2001全村三分之一的户主安装了电话。 靠山吃山,是当地人的一句佳话。现在的东土庄村确实是一个山青水秀的好地方,农民经济收入逐年增长,生活小康,村民安居乐业。 为方便广大群众,该村设有碾棚两座,是周围数村所无之物,每逢阴天下雨,周边村庄若有急事,也都到这里碾米碾面。 东王庄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民斟初年,为防匪患,村民积极出力投资,修筑围墙数千米,确保村民安居乐业。在抗日战争时期,广大村民积极参战,成立担架队,救护伤员,家庭妇女也忙忙碌碌,为八路军战士补衣服,做军鞋,帮助人民子弟兵打胜仗,0员刘振,率领战士,英勇杀敌,以身殉职。 解放战争时期,东王庄人踊跃报名参军,杨志英、张玉堂、王善树等先辈,在著名的辽沈战役、淮海战役中,勇于杀敌,为解放新巾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英名,永载史册。 东王庄村资源丰富,民风淳正,文明勤劳。村民做生意的多,他们信息灵通,有一定的经营素质。村民张冠宝、刘新亮、刘汝培等人,经常跑山西等地,了解行情,抓机遇,就花椒一项,一年纯收入达上万元。 每逢秋季来临,柿子成熟季节,凡有经营能力的人及时引来外商,为客户提供方便,扩大了村民的经济收入。柿子价格由原来的几毛钱增长到一元钱左右,受到了村民的称赞,也为周边村庄柿子打开了销路。 村民张冠昌,是个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当地人称他为“买卖精”。他从卖水果开始,跟随其父张传水赶四集。寒来暑去,不仅磨炼了他的意志,也开阔了他的视野,对买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88年春,他说服了父亲母亲,多方面筹措资金5300元,独自干起了农副产品购销。由于他经营灵活,广辟渠道,当年购销总量达5万斤,经营额3.8万多元。 张冠昌,身残志不残,他强怨着爬行的痛苦,始终坚持服务信誉第一的原则。在经营中,宁可自己赔本吃亏也决不千一锤子买卖,赢得了广大新老客户的充分信任。1999年又成立了购销服务站,共购销各种农副产品168万斤,不仅缓解了村民农副产品销售难的矛盾,而且自己获利1.6万多元,并影响和带动起了其他专业户。为进一步拓宽业务渠道,他忍着疼痛,身揣地图南下江苏,北上天津,并到了东北三省等地,洽谈业务,了解行情,联络客户,从而巩固了老关系,也结识了新客户,促使当地盛产的农副干鲜果品,源源不断地销往四面八方,干了一个正常人所不能干的事情,圆了他梦寐以求的致富梦。 一个残疾人的致富之道,感染了其他人。现在的东王庄做生意的多了,有的经营干鲜果品的销售,有的办起了养猪场,化石加工厂等,收入可观。该村也被誉为双文明单位。 东王庄村人多善良,言谈举止,温文尔雅,彬彬有礼,在家不欺生人,出门在外不惹事生非,外地商贩都愿到这里做买卖。 东王庄人多孝贤,男孝女贤是该村的传统美德。自古至今,东王庄为人子而不孝敬父母者,为人媳而不善待老人公婆者,从未有焉。 东王庄村民祖祖辈辈,无时无刻不在努力建造自己的家园,他们与时俱进,同心协力共创美好的未来。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冯徐冶村 |
冯徐冶村位于莱城西南25公里处,距牛泉镇政府15公里。冯徐冶村北邻泰安市崅峪镇北徐冶村,南依中徐冶村,东与曹省庄村、青沙沟村接壤,西沿泰安市崅峪镇纸房水库,属丘陵地带。现有153户,458口人,605亩耕地。 清康熙《莱芜县志》记载:冯徐冶村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徐姓建村,因从事金属冶炼,曾名徐冶。明朝中叶,冯姓迁此,改称冯徐冶村,在此居住的人,生活俭朴,勤劳、质朴。有徐、苗、崔、韩、倪、冯、张、花八姓氏。以倪姓居多,冯次之。 冯徐冶村在民国时期隶属徐冶乡,抗日战争时期隶属圣井区省庄乡,解放战争时期隶属莱芜县圣井区。1947年,冯徐冶村实行土地改革,解放后至1955年加入初级社,1956年转入高级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隶属牛泉人民公社省庄管区,三个生产队。1984年人民公社撤销后,隶属牛泉办事处。1985年至2000年划归圣井乡管辖。2001年撤乡并镇,隶属牛泉镇管辖。 本村首届支部建于1940年,先后由冯立格,崔继岱、仉元培、崔继忠、韩士呼任指导员。他们都是解放前加入党组织的,还有冯益泉、崔继武等,这些同志为新中国的成立,组织带领群众,捐粮助资,为部队送粮,送鞋等,出人出力。并完成了土地改革,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的各项任务。 解放前,农民生活食不果腹,有的下东北,有的跑江南,许多户妻离子散。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冯徐冶村在历届党支部村委的领导下,艰苦创业。1964年,开始兴修水利,仅用3年时间,就建起了高6米、长200余米的扬水站,挖凿地下水渠80余米长,深6-7米。 1994年又新打两眼机井,铺设管道千余米,并修建水渠800余米,使该村浇地面积占三分之二以上,全村用上了自来水。同年还修建了乡村一流的卫生所。1995年,又修了从青沙沟到本村的公路,长达1250米。同年,建起了村北苹果园,村东杏、桃园。1996年又建起了两处养鸡场、粉皮加工厂,一处狐狸养殖场,使农民生活越来越红火。 冯徐冶村历来重视教育,1957年建成冯徐冶小学,校舍12间。1978年对学校进行改建,后与中徐冶村联办。自恢复高考以来,冯徐冶村共有17名学生考入大中专学校。 冯徐冶村未来更加兴旺。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鹿家庄村 |
鹿家庄村位于莱城西南14公里,地处山区。坐落在云台山西南角下,东与上峪接壤,西与祥沟为邻,南面有山,一条小河从村中流过。耕地825亩,240户,750口人。盛产花椒、柿子。 鹿家庄村在民国时期隶属新甫县汶南区。抗日战争时期属新甫县汶南区圣井乡。解放战争时期隶属莱芜县圣井区。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后,隶属牛泉人民公社圣井管区。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后,隶属牛泉办事处。1985年至2000年划归圣井乡管辖,2001年撤乡并镇,隶属莱城区牛泉镇。 鹿家庄村的近代史是一部光荣的革命斗争史。早在0莱芜第一个县委成立不久,村里就有党的地下工作者从事革命活动。村人杨青文是鹿家庄村第一个党员。王玉峰(王云安)早在1932年莱芜县委成立时,任党的秘书。抗战初期鹿家庄村马观霞、曹继功、李万川等多名青年秘密加入中国0。1939年成立鹿家庄党支部,支部书记为杨青文。徂徕山革命武装起义领导人洪涛就曾在当地党组织的保护下来村中发动群众,扩充革命武装力量。在党的领导下,村里的热血男儿纷纷要求参军保家卫国,不做-奴。当时,李百川、马孔章、马观照、纪瑞武、刘长松、马士杰等十几位青年前后光荣入伍。他们在抗日战争中,前赴后继,奋勇杀敌。其中马士杰、刘长松、亓端亭、纪瑞兴、纪瑞武等多位青年壮烈牺牲。解放战争中,鹿家村曹星愿、马文章等11位青年报名参军,奔赴前线杀敌。莱芜战役和淮海战役中,鹿家庄村先后组织十几人的民工队到前线抬担架、运给养,村里的妇女则做军鞋、军袜,磨面支援前线。在抗美援朝中,李福亭、马士昌、马观景等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鹿家庄村民在历届党支部、村委会的带领下,奋发图强,艰苦创业。1952年在村北修养蚕室9间,供村民养蚕。1962年经受了三年自然灾害之后,鹿家庄村民在支部书记纪荣耀的带领下,改山治水,植树造林发展林果业。科技队科学培育树苗,分组栽种。栽植的果树有杏树、桃树、花椒树、梨树等几万棵,鹿家村成了名副其实的花果村。在光秃秃的荒山上栽植了密密麻麻的柏树,荒山变成了常青山。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鹿家庄人1968年在村东打机井1口;1970年在村南“南泉子”打井l眼;建起扬水站1座,修水渠1500米;1985年在村北小桥子修小水坝l座。1991年钻深井2眼。1992年鹿家庄村民喝上自来水。1990年修水池6个用来灌溉农田。鹿家庄初步实现了水利化。 鹿家庄村历来崇尚文明,注重教育。建国初年就建村办小学一处。1969年建立了鹿家庄联中,孩子们上小学上中学都不用出村。由于村民重视教育,近几年来本村考上大、中专院校的学生就有几十人。马士高是我村第一个本科大学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富民政策,激发了村民的致富热情,村里涌现出了许多致富能手。村民纪春平,首先带头致富。1980年便买了12马力拖拉机跑运输。1983年经营花椒、柿饼、山楂销售业务,并成立了春平花椒有限公司,如今固定资产达几百万元。在他的带动下,村民王俊杰、王俊涛、纪春杰等都办起了干鲜果购销生意。村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有10多户盖起了楼房。室内装饰一新,新型家电样样齐全。过上了城市人一样的生活。 清康熙《莱芜县志》记载,明宣德年间,鹿姓由河北鹿家庄迁此建村,为不忘故里,仍沿用原村名鹿家庄。村内有马、纪、李、王、刘、亓、曹、谷、牛等九姓氏。马、纪姓居多。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范庄村 |
范庄村坐落在牛泉镇最南端,位于莱城西南18公里处。南与新泰市单家庄村相望,北与祥沟村相接,东与上峪村相邻,西与蒲洼村遥相呼应。现在有323户人家,978口人,耕地面积1534亩。 据村碑记载:明朝洪武二年(369年)亓姓由北梨沟村迁此建村。原名藩庄,民国初年演变为范庄。村有王、李、纪、刘、苏、许、宿、孙、徐、杨、温、张、崔13姓。诸姓之间和睦相处,世代相传至今。 据《莱芜县志》记载,范庄村清末属圣井保。1941年莱芜划为三县,范庄村属新甫县。1945年10月恢复莱芜县建制,范庄属莱芜县圣井区云凤乡。1955年属圣井区。1958年圣井区分为牛泉、圣井两个乡,范庄村属圣井乡。同年10月改为人民公社,1959年并入牛泉公社。1984年改为牛泉办事处。1985年10月牛泉办事处分为牛泉镇和圣井乡,范庄村属圣井乡。2001年圣井乡又并入牛泉镇。 范庄村境内生物资源尤为丰富,除人工养殖和栽培的动、植物外,野生动物有狼、兔、狐、獾等;鸟类有老鹰、山鸡、猫头鹰、喜鹊、斑鸠等20多种;药用植物有何首乌、丹参、沙参、黄芪、荠菜、茅草等200多种。 先前范庄村水利资源匮乏,村里村外只有几口水井。一遇到干旱人畜用水十分困难。为解决人畜用水,村民自发地打了“四井”,修建了8个蓄水池,铺设数百米地下管道,范庄人在牛泉镇率先喝上了自来水。有了便利的水利条件,村民改变了过去只种花生、地瓜的习惯,家家种经济价值高的生姜、大葱、中药材。种植结构的调整,使村民获得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初步走上了富裕之路。 范庄村村民在战争年代,为祖国解放做出了较大贡献。1942年日伪军在村里安据点,挖战壕。当时伪军头目“王老虎”穷凶极恶,村民对他恨之入骨。1943年冬八路军五支队的蔺小五等人在民兵和村民配合下在范庄集上机智地杀掉了“王老虎”,拔掉了据点。民兵队长亓占海带领民兵多次打退汉0亓象德的进犯,保卫了一村安全。范庄村是支前模范村,战争年代青、壮年推着小车运送粮食和弹药,抬着担架送伤员,解放战争的几次大战役中都有他们的足迹。1946年“大动参”时,村里青年纷纷报名参军参战,其中9位优秀儿女牺牲在疆场,范庄村民为共和国的建立,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回眸过去范庄村英雄人物辈出,展望未来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未来的范庄将会变得更美好,更富足。 范庄村风景优美,山青水秀。一条宽阔的柏油马路从村中穿过,村中90%的街道已硬化。村子中间有一大湾,名曰:“长湾”,湾中常年积水,四周尽是参天的白杨、阿娜多姿的垂柳。村西有一座1965年修筑的容纳几十万立方水的水库,浇地上千亩。水中鸭、鹅、鱼成群。范庄三面环山,村东有“草崮山”;村西北有“旗山”;村西南是“虎山”。每座山上,山顶是密密层层的柏树戴帽;山间是郁郁葱葱的洋槐树缠腰;山脚下栽着数不清的花椒树、柿子树、桃、梨、李子等果树。据记载这里的柿子是全国之最,一是最多,二是最大,三是最甜。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祥沟村 |
祥沟村在莱芜城西南15公里处,距牛泉镇政府约8公里的云台山脚下。村南为范庄村,村东为鹿家庄村,村北5华里是圣井村,人口963人,耕地1159亩。 据《中国占今地名大辞典》记载:黄巢落马处“在山东莱芜西南三十里,接泰安县界,亦名狼虎谷。唐中和四年,黄巢自瑕丘东窜走狼虎谷即此:”据碑载:“唐僖宗时,黄巢战败,潜入此谷而死,由此得名降寇,后改称祥沟。(址狼虎谷)。” 祥沟村,村中一棵千年“古槐”(名曰唐槐)。村南石河的石光梁上刻有“一步三眼井”。这是黄巢落马处的历史见证,也是降寇(现名祥沟)村名来历韵历史见证。 据《莱芜市志》载,祥沟村在民国时期隶属凤左乡;抗日战争时期隶属新甫县汶南区;解放战争时期隶属莱芜县圣井区;1947年实行土地改革,1952年成立祥沟乡,亓德成任副乡长,乡长苏学观。1954年成立互助组,1956年成立黎明高级合作社(上峪村、鹿家庄村、范庄村和祥沟村合为一社),社长兼书记秦玉和,副社长岳松奎等人。1958年成立牛泉人民公社,属圣井管区,祥沟村分8个生产队。1984年撤人民公社后,隶属牛泉办事处圣井管区;1985年至2000年划归圣井乡管辖;2001年后撇乡并镇,隶属莱城区牛泉镇。 据村中关帝庙碑记载,周姓定居最早。张、雷、杜等姓陆续迁来定居。明朝洪武年间,秦、亓两姓迁入此村,直到现在全村有15个姓氏,属杂姓村。秦、亓家族在祥沟是多户,祖祖辈辈以打铁为生,尤其是铁镰子远近闻名,“镰”既轻便又锐利,方圆几十公里都用徐家镰子。 祥沟村是历史名村。1950年前,村口东西两道各有一座砖石砌成的碹门,高约10米左右,墙宽1.5米,门成弧形,叫北门。村西头也有同样的一座叫西门。据说是为护庄修筑的,在何朝代修筑不详。村南一条小河自东向西绕村转弯向北流去,两座石拱桥各自通向两个北门。村中一条东西大街(西通西门)把村分成田字形。西路的南头石拱桥下有“一步三眼井”,井旁还有一座土地庙(已拆),旧莱新路(通往新太、蒙阴的交通要道)通过石桥。 北门东路和东西路交叉成十字路。路中心一棵古槐树,四周垒起一土台,并用大石块砌成。树左右各一座石碑,西碑连底座约高2米,宽80厘米,顶端有一碑帽。东碑没有碑帽,碑的两面都有碑文,可惜石碑早已被砸,碑文不详。 槐树的对过(路南)有一庙,(据说是关帝庙)庙台高1.2米,用石块砌成。庙门在东边,分内外两间,外间青石板铺地,青砖红瓦,内间雕梁画柱,还有壁画。50年代末庙拆,庙台成了戏台(村里40年代就有戏班)。戏班每年从年底唱戏一直唱到新年正月十六日。 古树北40米处路西有一胡同,胡同口有一上马石(大门外)。走进石板路约15米进二门(门楼已拆),是一处大院,院内青石板铺地,这是前院。北屋后一座古楼,楼北一院,楼东一院,属典型的四合院,这是明朝万历年间司衙官亓万选的住宅(亓万选是亓诗教的挚友)。 据康熙《莱芜县志》载:降寇集三、八日期,是当时的莱芜-集之一。祥沟位居交通要道,集市就设在十字路口。从明朝时就很繁华,“牛市”更远近闻名。特引为自豪的是祥沟的“四景”:唐槐、老井、南泉子、一步三眼井。 该村的近代史是一部光荣的革命斗争史。据《莱芜抗战八年记实》载:莱芜县委是在和尚洞成立的,但县委成立前的组织发动,抗日武装组织发动最早是在祥沟。1937年红军干部刘居英,受省委的指示,到祥沟首先和党组织领导人之一的秦云川(化龙)联系。他以扛活为名,白天干作掩护,晚上发展组织,发展党员,开展抗日工作。他睡在山峪的地窖里,其文件、0藏在地窖里。从而拓展了革0据地,扩充了革命武装力量。该村有8名青年秘密加入中国0,1938年都参加了徂徕山起义,其中5名牺牲在战场上。当时祥沟村是抗日武装的活动中心,敌方曾有这样的说法,“宁走九江口,不把降寇走”,足以证明村民抗日的威力,使敌人吓破了胆。 该村战争年代是英雄村,新中国成立后,在历届党支部、村委会带领下,艰苦创业获得了双文明村的称号。1968年至1973年,村里投资2万元盖了新学校,投资近10万元在村西打机井4眼,深井两眼,修扬水站两座,扩大了水浇地面积。1992年根据村庄规划,整修街道,硬化了路面,从4米宽扩展到14米宽,扩大了集贸市场。大街两旁商店10家,饭店2家,电气焊5家,铁匠铺5家,卫生室、信用社、理发店、水果店等各种店铺林立。 1995年投资5万元建起水塔一座,在村南最高处建蓄水400方水池一座,埋设地下管道600多米,家家户户吃上了自来水,1996年在西山各峪口建起5个蓄水池,每个能蓄水40多方,埋没暗管1700多米,扩大了水浇地面积,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村民增加了收入。1997年栽柏树达10万多棵,荒山全部绿化。在上西山的两条河沟上建大桥两座,还修了环山路。 祥沟村历来崇尚文明,注重教育,抗战前曾设立学校,校址在关帝庙后,进步青年乔恩荣老师是第一任校长。1968年迁新校。白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该村考取硕士研究生2名,大专以上有18名,中专生、高中生就更多了。亓志文是该村的第一个大学生,曾任莱芜市(县级市)第一任市长,新泰市市长、书记,泰安市委宣传部部长等职,后因胡建学一案被免职。 祥沟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一个欣欣向荣、村富民强的新祥沟,正朝着更美好的未来展翅腾飞。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王家楼村 |
王家楼村坐落于汶河西南岸,莱芜最西南端。清朝康熙十五年(1677年)王姓由王小庄迁此建村。王氏两兄弟开山凿石,修建草房两间,因建房势较高,形近小楼,故起名曰王家楼。 据《莱芜县志》载,王家楼村清末属莱芜县圣井保。民国初年属第五区,1945年属莱芜县圣井乡。1958年圣井区分为牛泉、圣井两个乡,王家楼属圣井乡。同年10月,乡改为人民公社,翌年圣井乡并入牛泉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牛泉办事处。1985年改为牛泉镇,1982年王家楼改为“凤仪庄”,隶属牛泉镇至今。 王家楼村建村时只有王姓,其后陆续迁来张、李、吴等姓。族姓之间友好相处,相依为命,在贫瘠的土地上繁衍生息。 民国初年,村中有一秀才叫李和成,家境贫寒。他为了让孩子读书识字,腾出自己的两间房子当学堂,教徒弟们读《百家姓》、《三字经》。他教书不分贫贱富贵,一视同仁。只有在月底年末之时收取一点谷物,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实在无谷物可交者,也就作罢。在他的精心教诲下,村0现了远近闻名的中药先生李和庆,出类拔萃的书法家李见可。人们敬重这位“王家楼的文化先躯”,他死后人们为他树碑立传,以启迪后人。 抗日战争时期,不足300人的村庄,为国捐躯的烈士有3人。他们离开了亲人,把热血洒在抗日战场上。有84岁的残疾军人李建甲,在淮海战役中,为了保护炊事班的战士,被敌人的飞机炸去了左腿,现在仍然拄着双拐,劳作不辍。已故老人张乃恒,曾任儿童团长,给八路军站岗放哨,后任民兵连长,带领村民打击-反动派,打土豪分田地。由于叛徒出卖,他被-反动派逮捕。敌人把全村的青壮年都关押起来,让张乃恒供出谁是民兵和0员,张乃恒强忍敌人的严刑拷问,宁死不屈,只字不吐,表现出革命战士的坚强风范。 著名的莱芜战役中,王家楼村的民兵积极支前,踊跃为解放军运送弹药和军需物资,许多人累病途中。妇女们自动组织起来,日夜做军鞋,以实际行动表达对前线将士的心意。 解放后,王家楼村的人民和全国人民一道组织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1954年冬,王家楼村的人民组织互助组,办农业合作社,按“地四劳六”的分配制度,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68年大早,村民奋起抗旱,在村西、村北打大口井两眼,直径5米,深20米,缓解了旱情。社长李见庭带头从离村二里外的原古井开辟一条水渠,一直延伸到村中,方便了村民饮水。1973年,村民在村西建起二级扬水站把水引至村东,使水浇地增加到200余亩。自古靠天吃饭的农民,看到汩汩流水乖乖地流到大田,喜上眉梢。1974年,村民们修公路40多华里,接通了与周围各村的交通,实现了人们梦寐以求的四通八达。在村东修暗水池一座,使全村人吃上了自来水,彻底改变了王家楼村吃水困难的历史。 王家楼村民历来重视文化教育,“耕读继世”是人们的老传统。1984年春,全村村民每人捐资25元,盖起了8间宽敞明亮的教室,投资5000余元购置教学仪器,使孩子们告别了黑屋子、土台子。后生们也大长志气,孜孜不倦,奋力拼搏,学业有成。现有2人已大学本科毕业,12人专科毕业,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现代化建设努力工作。 自建国以来,王家楼村人才辈出。1960年至1968年,李和敏同志任山东省宣传部组织委员,李和昌同志曾任莱芜税务局副局长。他们为党的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时代在发展,历史在前进。王家楼村的人民也伴随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进入辉煌的21世纪,展现在面前的是一条通往幸福繁荣的阳光大道。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茂盛堂村 |
茂盛堂村位于莱芜城西南15公里处,牛泉镇政府南2.5公里。西与石与石村相望,南邻鹁鸽楼村,东邻张家庄,地理条件优越,总人口769人,耕地面积760亩。 《嘉靖莱芜县志》:明朝初年,吴姓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建村,因此处靠山、傍水、依沃土,是人生繁衍之地,取吉祥之意——茂盛堂。 据记载,该村原有:吴、王、刘、亓、张、李、毕、朱、鹿、董、郑、马13姓。现鹿、孟、郑、马4姓已不存在,本村以吴姓人口最多,但据记载朱姓为茂盛村老庄户人家,故称老朱家。 茂盛堂村地处丘陵,地貌南陡北缓。南部、西南部属丘陵,分称南岭与西岭。南靠杏山子,据记载南山很早以前有茂密的杏林,故称为杏山子。村东有条小河,村北为肥沃的平原。随着鹁鸽楼水库的修建,沿河居住的住户,逐渐向西迁移,村庄地形虽没有大的变化,但村貌变化极大,村西沿路两边建起了排排新房。 据《莱芜县志》载,茂盛堂村清末属莱芜县毛埠保。民国初属十三区(圣井区);1941年莱芜划为莱北、莱东和新甫三县,茂盛堂属莱北县圣井区。1951年改为第五区。1955年复称圣井区。1958年圣井区分为牛泉、圣井两个乡,茂盛堂村属圣井乡;同年10月,乡改为人民公社,翌年并入牛泉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牛泉办事处。1985年牛泉办事处分为牛泉镇和圣井乡,茂盛堂村属圣井乡。2001年牛泉镇圣井乡又合并成牛泉镇。 茂盛堂村有很多人早年从事革命。1933年,泉河寺毕业的孙维烈第一个加入了中国0。同年在孙维烈的介绍下,本村又有几名同志先后加入了中国0,并于1933年成立了茂盛堂第一个党支部,孙维烈任书记。在他们带领下茂盛堂村人走上了革命道路,十几人参加了徂徕山起义,有的壮烈牺牲。1944年在部队负伤的张廷德回家养伤,并接任了茂盛堂村党支部书记。1944年9月盘居在鲁西据点的日伪军向凤阳区进行扫荡,在茂盛堂抢杀掠夺,杀死手无寸铁的村民三人,张廷德利用仅有的一颗手榴弹,把日伪军赶出了村子,使村民避免了更大的损失。从此,茂盛堂村的革命烈火,越烧越旺,村民纷纷送子参军,积极组织民工支前,为抗战胜利和解放战争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为了行路方便,1969年在小河中修建石桥一座,解决了过河趟水的问题。1995年将连接东西两条公路、沿村中而行的要道进行了硬化。随着交通工具的进步,原跨小河的石桥,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2000年茂盛堂村在外工作的干部、工人和在家的村民慷慨解囊捐款5万元,修建了高标准的能承受50吨压力的,美观大方的义和桥o。使茂盛堂的交通畅通无阻,方便了外商前来购买农副产品。 茂盛堂村工副业也有了很大发展。头脑灵活的年轻人搞起了运输,本村现有拖拉机16辆,大货车3辆,出租车6辆,大客车2辆。有胆识的吴修忠与村委合作建起了大型砖厂一座,年利润20余万。心灵手巧的人干起了建筑队,茂盛堂村可谓建筑之乡。村磨坊、馍馍坊、饭店经销共17处。 茂盛堂村可谓人杰地灵。村中自古就有私塾,多以富户子弟就读。1933年泉河寺毕业的孙维烈在村中办起了私立学堂,打破了专为富户办学的格局,使有条件的村民都能接受教育。解放后茂盛堂村成立了速成识字班,对青壮年进行扫盲。1952年建立初级小学,开天辟地有了自己的村办学校。1960年莱芜县在茂盛堂村建起了莱芜第八中学。1963年莱芜县第八中学迁移至西上庄,随后成立了高中。莱芜第八中学迁移后改建了茂盛联中,供茂盛、勃鸽楼、石门三村学生就读。1983年春茂盛联中撤并于圣井中学,该校又变成了茂盛堂小学。 1992年茂盛堂小学撤并于石门小学。茂盛堂村重视教育,人才辈出。自恢复高考以米,每年大中专考试都榜上有名。1977年至2002年全村共考取大中专学生47人。 茂盛堂村在改变自然面貌的同时,注意改善村民生活,村里架起了电线,接通了电,村民用上了电灯;电话人户率达70%,成为电话村;几乎家家都有彩电、摩托车;农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村里近年又组建了文艺宣传队、唢呐队,每逢节日义务为村民演出。茂盛堂村的各行各业齐头并进,茂盛堂的经济正在腾飞。茂盛堂村正以新的观念,新的姿态,新的步伐为建设一个更加文明富裕美丽的新茂盛堂而奋斗,茂盛堂的明天将更加茂盛。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绿矾崖村 |
¡¡¡¡ÂÌ·¯Ñ´åλÓÚÀ³³ÇÎ÷ÄÏ15¹«Àï´¦£¬¾àţȪÕòÕþ¸®ËùÔÚµØ8¹«À¸Ã´åÄϽÓÅÓ¼Òׯ£¬±±ÁÚÂÀ¼ÒÂ¥£¬¸ô¶«É½ÓëÎåÁúׯ½»½ç£¬Ô½Î÷ÁëÓë½¥ºÓ´å½ÓÈÀ¡£ÂÌ·¯ÑÂÐÐÕþ´å£¬ÓÉÂÌ·¯Ñ¡¢¶«ÀÔÆÂ´åºÍÎ÷ÀÔÆÂ´å3¸ö×ÔÈ»´å×é³É¡£È«´åÏÖÓÐØÁ¡¢Ö§¡¢Å£¡¢Íõ¡¢Ìï¡¢¼Í¡¢ÐÏ¡¢Áõ¡¢Ðí¡¢ÂÀ¡¢Àî¡¢ÕÅ¡¢ÖÜ¡¢²Ü15¼ÒÐÕÊÏ£¬×ÜÈË¿Ú1092ÈË£¬¸ûµØÃæ»ý930Ķ¡£ ¡¡¡¡ÔÚ¿¹ÈÕÕ½ÕùʱÆÚ£¬ÂÌ·¯Ñ´åÁ¥Êôи¦ÏØãëÄÏÇøÔÆ·ïÏ磻½â·ÅÕ½ÕùʱÆÚÁ¥ÊôÀ³ÎßÏØÊ¥¾®Çø·ïÑôÏ磻1949ÄêÈ«¹ú½â·Åºó£¬»®¹éÊ¥¾®ÇøËâÔ°Ï磻1955ÄêÇïÌ죬ȫ´å¼ÓÈë³õ¼¶É磬ũ»§µÄÍÁµØ¡¢¸ûÅ£¡¢Àç°Ò¡¢Ê÷Öê¶¼×÷¼ÛÊչ鼯ÌåËùÓУ»1956ÄêתΪ¸ß¼¶É磬´Ëʱ¶«¡¢Î÷ÀÔÆÂ´å»®¹éÂÌ·¯ÑÂÐÐÕþ´å£»1958Äê³ÉÁ¢ÈËÃñ¹«Éçºó£¬ÂÌ·¯Ñ´åÁ¥ÊôţȪÈËÃñ¹«ÉçÂÀÂ¥¹ÜÇø£¬È«´å¹²·ÖΪ6¸öÉú²ú¶Ó¡£1984Äê³·ÏúÈËÃñ¹«É磬³ÉÁ¢Å£Èª°ìÊ´¦£»1985Äê»®·ÖÏçÕòºó»®¹éÊ¥¾®Ï磻1992ÄêÀ³Îß³ÉΪµØ¼¶Êкó£¬Á¥ÊôÀ³³ÇÇøÊ¥¾®Ï磻2001ÄêºÏ²¢ÏçÕòºó£¬Á¥ÊôÀ³³ÇÇøÅ£ÈªÕòÂÀÂ¥¹ÜÇø¡£ ¡¡¡¡¼Ð¹È´åµÄ¿É¿¼ÀúÊ·£¬¿ÉÉÏËݵ½¹«ÔªÇ°500ÄêµÄ´ºÇïʱÆÚ¡£µ±Ê±£¬Æë³Á½¹úÕ½ÊÂÆµ·±£¬ÔÚãëÑôÖ®Õ½ÖУ¬Æë¹úÕ¼ÁìÁ˳¹úµÄãëÑôÖ®Ìï¡£¿××ÓÕâʱ×öÁ˳¹úµÄ´úÀíÔ×Ï࣬Æë¹ú¾õ²ìµ½¡°Â³Óÿ×Çð£¬ÆäÊÆÎ£Æë¡±£¬ÓÚÊÇ£¬Ö÷¶¯ÅÉʹÕßǰÍù³¹úÒªÇóºÍ½â¡£¾Ý¡¶Ê·¼Ç•¿××ÓÊÀ¼Ò¡·ÖмÇÔØ£º¶¨¹«Ê®Ä꣨¹«ÔªÇ°500Ä꣩ÏÄ£¬¿××Óͬ³¶¨¹«Ò»ÆðÓëÆë¾°¹«¡¢êÌ×Ó»áÃËÓڼйȡ£»áÃËÖУ¬¿××Ó¶ÔÆë·½×ö³öµÄ·ÇÀñ¾Ù¶¯½øÐÐÁËÓÐÀñÓнڵÄÅê»÷Óë±çÕù£¬×îºóÒÔÀñʤÆë£¬´ïµ½ÁËÆë³ÒéºÍ֮ĿµÄ¡£ÖÂʹÆë¹úͬÒâ½»»¹ËùÇÖ³µØÒ»Ò»ãëÑôÖ®Ìʷ³ÆÆë³¡°¼Ð¹È»áÃË¡±¡¯¡£¡°¼Ð¹È»áÃË¡±¿ª´´Á˽»Õ½Ë«·½Í¨¹ýºÍ̸»¯¸É¸êΪÓñ²¯µÄÏÈÀý£¬ÔÚÖйú¹Å´úÎÄÃ÷Ê·ÉÏдÏÂÁ˹â»ÔµÄÒ»Ò³£¬Òò¶ø±»ÔØÈëÊ·²á¡£ ¡¡¡¡¼Ð¹È´åµØ´¦À³ÎßÖÁÐÂ̩ͨµÀµÄÑÊºíµØ´ø£¬ÊÇÖØÒªµÄ¾üÊÂÕ½ÂÔÒªµØ¡£Æä¶«ÄÏÃæÓбʼÜɽ£¬Î÷ÄÏ·½Óзï»Ëɽ£¬Î÷±±ÃæÓйêկɽ£¬¶«±±·½ÓдóÅ̶¥£¬ÐγÉÁË¡°½ø¿É¹¥£¬ÍË¿ÉÊØ¡±µÄÌìÈ»ÆÁÕÏ¡£ãëÑôÖ®Ìﶪʧºó£¬Îª·ÀÆë¹ú¼ÌÐøÄÏÇÖ£¬Â³¹úÔڼйÈÓøÒ»´ø¸÷ɽ¿ÚµÄͨµÀÉ϶¼ÖþÆðÁËΧǽ£¬Í¬Ê±ÔÚ¸÷ɽµÄ×î¸ß´¦ÐÞÖþÆðΧ±¤£¬Î§±¤µÄ¶«±±·½ÁôÓÐ϶Íû¿Ú£¬ÓÃÒÔ¹Û²ìÀ´×Ô¶«±±·½ÏòµÄÆë¾ü¡£ÎªÁ˽øÒ»²½¼Ó¹ÌÕâ¸öÕ½ÂÔÒªµØ£¬Â³¹úÓÖÔڼйȴåµÄ¶«É½¿ÚÒªµÀÉϰ²×°ÁËɽÃÅ£¬ÔÚɽÃÅÒÔ±±½¨ÓÐÎä½«×¤ÊØµÄ¹Ù·¿¡£ÔڼйȴåÄϵļйÈÓø³ö¿Ú´¦£¬ÁÙ¹íÍå¹µÖþÆð³ÇǽºÍÄÏÃÅ£¬ÃÅÍâÊÇÒ»×ùÓÉÈý¿é´ó°åÑÒ×é³ÉµÄ´óʯÇÅ£¬ÃûΪ¡°Ì«Æ½ÇÅ¡±£¬³öÄÏÃÅ¿ÉÖ±´ï³¹úÄڵء£Æë³»áÃ˵ĵØÖ·Ñ¡¶¨ÔڼйÈÓøÖеļйȴåÊÇÓÐÆäµÀÀíµÄ¡£ ¡¡¡¡ÖÁ½ñ£¬Óë¡°¼Ð¹È»áÃË¡±Ê±Óйز¢ÑØÓÃÏÂÀ´µÄµØÃû¾ÍÓС°¼Ð¹È´å¾ÉÖ·¡±¡¢¡°µ£É½ÇžÉÖ·¡±¡¢¡°ÄÏÃÅÀ¡¢¡°ÄÏÃÅÍ⡱¡¢¡°É½ÃžÉÖ·¡±¡¢¡°Î§×ÓǽÒÅÖ·¡±¡¢¡°¹Ù·¿ÒÅÖ·¡±µÈ¡£ ¡¡¡¡¶·×ªÐÇÒÆ£»³¯´ú¸üÌæ¡£¾ÀúÁËÕ½ÂÒÓëÔֻĵļйȴ壬¼¸¶ÈÐËË¥¡£µ½ËåÌÆ³õ£¬ÈËÃǽ«´åÖ·ÓÉÔÆ·ïºÓµÄÄÏÃæÇ¨µ½±±Ã棬´åÖдó½ÖÉÏÄÇ¿ÃÈý§¶à´ÖµÄ¹Å»±Ê÷¾ÍÊÇǨ´åʱ´úµÄÖ¤Ã÷¡££¨´Ë¹Å»±ÔÚ¶þÊ®Äêǰ×ÔȻ˥Íö£©Îª¼ÍÄî¡°¼Ð¹È»áÃË¡±µÄÀúÊ·¹¦¼¨£¬Ë콫¡°¼Ð¹È´å¡±´åÃû¸ÄΪ¡°ÒéºÍ¹µ¡±¡£¡°ÒéºÍ¹µ¡±ºóÓÖÑݱäΪ¡°ÒåºÓ¹µ¡±¡£¡°ÒåºÓ¹µ¡±Ö®ÃûÒ»Ö±ÑØÓõ½Ã÷Ä©Çå³õ¡£ÔÚÃ÷³¯ÍòÀúËÄÊ®ÆßÄêËÄÔÂÐÞ½¨µÄ¡°°×Ò¹ÛÒôÃíÐй¬¡±µÄ±®ÉÏ£¬ÈÔÓõÄÊÇ¡°ÒåºÓ¹µ¡±Ö®´åÃû¡££¨´Ë±®ÏÖÈԴ棩¡£ ¡¡¡¡Ã÷ÍòÀúËÄÊ®ÁùÄ꣬ÊܳöÉúÓÚÁÚ´åÀîÌõׯµÄÃ÷´ú½øÊ¿ØÁÊ«½ÌÖ®Ãü£¬ÔÚ¡°ÒåºÓ¹µ¡±µÄÇàÁúɽÓë°×»¢ÑÂÖ®¼äÐÞ½¨¡°°×Ò¹ÛÒôÃíÐй¬¡±¡£¹¤³ÌÀúʱһÄê¶àÍê³É¡£´Ë½¨ÖþËÄÁº°ËÖù£¬×©Ê¯¹¹Öþ£¬Ö÷Ì彨Öþ³Æ×÷¡°´óµî¡±£¬´óµîǰ½¨ÓÐǰÏ㻵îÄÚµñÁº»¶°£¬±Ú»¾«ÃÀ£»ÔÚ¸÷´ªéÝÖ®¼äµñÓÐСÃí£¬Ð¡ÃíÖÐÓÖ¿ÌÓÐСÉñÏñ£»Òò´Ë£¬°×Ò¹ÛÒôÃí±»³ÆÎª¡°ÃíÖÐÓÐÃí£¬ÉñÉÏÓÐÉñ¡±µÄÈ«ÉñÃí¡£´óµîǰÓÐÒ»×éдÓС°³¤Ê¢»á¡±µÄʯ±®£¬±®µÄÁ½±ßÏâÓÐÁ½Ìõʯ·ù£¬ÉÏÁªÎª£º¡°ÎªÉƱزý£¬²»²ý׿¸¸±ØÓÐÓàÑ꣬Ñ꾡Ôò²ý¡±£»ÏÂÁªÊÇ£º¡°Îª¶ñ±ØÃ𣬲»Ãð׿¸¸±ØÓÐÓàµÂ£¬µÂ¾¡ÔòÃ𡱡£´ËÁªËäÐûÑïÁËÉÆ¶ñ±¨Ó¦µÄÃÔÐÅ˼Ï룬ʵ¼ÊÉÏÈ´Á÷¶³öÈËÃǶÔÈ¥¶ñÑïÉÆÃÀºÃ·çÉÐµÄÆóÅΡ£ÔÚ¡°°×Ò¹ÛÒôÃí¼Ç¡±±®ÎÄÖУ¬Âä¿î´¦ºÕȻдÓС°Àñ¿Æ¸øÊÂÖÐØÁÊ«½Ì¡±µÄ¹ÙÏÎÓëÐÕÃû£¬±®ÎÄÓÉØÁÊ«½ÌÖ®ÐÖ¡ª¡ªØÁ³½ÌËùÊé¡££¨´Ë±®ÈԴ棩¡£ ¡¡¡¡Ç峯³õÄ꣬ÒåºÓ¹µÓÖÓС°ÂÌ¡±(Òôlu)ÐÕÈ˼ÒǨ´Ë¶¨¾Ó¡£ÓÉÓÚ´åÎ÷ºÓ±ßÓÐÒ»×ù×´ÈçÃ÷·¯µÄɽÑ£¬ÓÚÊǽ«´åÃû¶¨Îª¡°·¯Ñ¡±£¬ÓÖÒòÂÌÊϼÒ×åÔڴ˾Óס£¬ÒåºÓ¹µ±ã¸üÃû¡°ÂÌ·¯Ñ¡±¡£´óÔ¼180Äêǰ£¬ÂÌÊϼÒÈ˲»ÖªÈ¥Ïò£¬ÏÖ½ö´æÂÌÊÏĹµØ¡£ ¡¡¡¡Ê±ÖÁÃñ¹úÊ®°ËÄ꣬ÔÚÆÆ³ý·â½¨ÃÔÐÅ£¬³«µ¼ÐÂÎÄ»¯µÄÔ˶¯ÖУ¬°×Ò¹ÛÒôÃíÖеÄÉñÏñ±»²ð³ý£¬´óµî¸ÄΪѧÌ᣽â·Åºó£¬´óµî×÷ΪѧУµÄ½ÌÊÒ£¬Ò»Ö±ÑØÓõ½20ÊÀ¼Í70Äê´úÄ©¡£ ¡¡¡¡ÂÌ·¯Ñ´åÈËÃñµÄÃüÔË£¬×ÜÓëÖлªÃñ×åµÄÃüÔËϢϢÏà¹Ø¡£ÈÕ¿ÜÇÖ»ªÆÚ¼ä£¬ÐÂ̩һ´øµÄÈÕα¾üÆøÑæÊ®·ÖÏùÕÅ£¬Ôø¶à´Îµ½À³ÎßÄϲ¿É½ÇøÉÕɱÇÀÂÓ¡£1941Äê12ÔÂ26ÈÕÇ峿£¬À´×ÔÐÂÌ©µÄÒ»¹ÉÈÕα¾ü£¬´Ó¶«É½¶øÏ£¬ÃØÃܰüΧÁËÂÌ·¯Ñ´壬µÐÈËÕ¼ÁìÁ˸÷ÖÁ¸ßµã£¬ÓÃÇáÖØ»úǹ·âÏúÁ˸÷¸ö³ö¿Ú¡£Õâʱ£¬°²²åÔÚ´åÖнøÐиïÃü»î¶¯µÄ¡°Çø¸÷ÅÉÁ¦Á¿¾È¹ú»á¡±£¨¼ò³Æ¸÷¾È»á£©Õ½Ê¿±»Î§À§´åÖС£¡¡½»Õ½ÖУ¬¡°¸÷¾È»á¡±Õ½Ê¿¹Ñ²»µÐÖÚ£¬ÔâÊÜÁËÖØ´óËðʧ£¬Õ½Ê¿ØÁÉÆ¾Ù£¨±¾´åÈË£©ËäÊÜÖØÉË£¬µ«ÈÔ¼á³Ö±£»¤-ºÍ0¡£Ëû½«Ëù´øÊÖǹºÍÎļþ½ô½ôѹÔÚÉíÏ¡£µÐÈËÏÈÓô̵¶ÌôÁËÆä±³²¿Á½µ¶£¬ºóÓÃÆ¤Ð¬ÃÍ´êËûË«ÊÖ£¬Ö±´êµÃƤ¿ª¹Ç¶£¬µ«ËûÈÔÒ§½ôÑÀ¹ØÒ»¶¯Î´¶¯£¬Ò»Éù²»¿Ô¡£µÐÈË×ߺó£¬ËûÓþ¡È«Á¦ÅÀµ½ÁËÐÏ´¿Ò»¼ÒµÄÕ¬×ÓÖУ¬²Å±»ÏçÇ×ÃǾȻ¤ÆðÀ´¡£ØÁÉÆ¾ÙµÄÓ¢ÐÛ׳¾Ù±»ÈËÃÇÓþΪ¡°»î×ŵÄÁÒÊ¿¡±¡£ÔÚÕâ´ÎÕ½¶·ÖУ¬ÓÐÎåλ¡°¸÷¾È»á¡±Õ½Ê¿×³ÁÒÎþÉü£¬´åÃñÖ§Óêͤ±»»î»îɱº¦¡£Áùλ´åÃñ×÷ΪÈËÖʱ»°óƱµ½ÐÂÌ©µÔÕò¡£ÕâЩ¼ÒͥΪÊê»ØÇ×ÈË£¬ÖÂʹÇã¼Òµ´²ú£¬ÓÐµÄ¼ÒÆÆÈËÍö¡£ ¡¡¡¡1942Äê¹ÅÀúÆßÔÂÊ®°ËÈÕ£¬ÈÕ±¾¹í×Ó·è¿ñɨµ´ÔÆ·ïÏç¸ïÃüÀÏÇø£¬ÔÚÕâ´Îɨµ´ÖУ¬´åÃñÕÅÃ÷Èð¡¢Öܳ¤¸»ºÍÕÅÎ÷¸»Ö®ÆÞ±»ÈÕ¾ü»î»îɱº¦¡£ ¡¡¡¡1942Äê12Ô£¬ÈÕ±¾¹í×ÓÕ¼ÁìÁËÂÌ·¯Ñ´壬ÔÚ´å¶«°²Á˾ݵ㣬ΪÔھݵãÖÜΧ²åľկ£¬¸½½üµÄÊ÷ľ¼¸ºõÈ«±»¿³¹â¡£¾ÝµãÄÚפÓÐÈÕ¾üµÄÒ»¸öС¶Ó¡£´åÎ÷´óÃíÄÚÓгÎ÷ºìǹ»áØÁÏóµÂ²¿ÏµÄÒ»¸öα¾üÅÅ×¤ÊØ¡£ÕâÆÚ¼ä£¬0и¦ÏØ-¾Ö³¤ØÁÐdz½£¨ÀîÌõׯ´åÈË£©£¬¾³£´ø×ž¯ÎÀÔ±ÐÏÐÄÒ»£¨±¾´åÈË£©ºÍÇøÎ¯Ðû´«Î¯Ô±Ö§¿¡Éú£¨±¾´åÈË£©°²²åÔÚÅ©»§¼ÒÖУ¬»úÖǵØÓëÈÕα¾ü½øÐÐ×Å»òÃ÷»ò°µµÄ¶·Õù£¬ËûÃÇÔø¶à´ÎÇÜסα¾üÅų¤Ê±½øÇ壬²¢¶ÔÆä½øÐнÌÓýÓ뾯¸æ£¬Ê¹µÃÈÕα¾ü²»¸ÒÇá¾ÙÍý¶¯£¬ÓÐÁ¦µØ±£»¤ÁËÀϰÙÐÕµÄÉúÃüºÍ²Æ²úµÄ°²È«¡£ ¡¡¡¡ÂÌ·¯Ñ´å×÷Ϊ¸ïÃüÀÏÇøÖ®Ò»£¬ÀϰÙÐÕÀúÀ´¾ÍÓб£¼ÒÎÀ¹ú¡¢Óµ¾üµÄ¹âÈÙ´«Í³¡£ÔÚ¿¹ÈÕÕ½ÕùÓë½â·ÅÕ½ÕùÆÚ¼ä£¬ÏȺóÓÐ30¶àÃûÇàÄê²Î¾ü¡£ÔÚ1946ÄêµÄ¡°´ó¶¯²Î¡±ÖУ¬¾ÍÓÐ12ÃûÓÅÐãÇàÄêÅûºì´÷»¨×ßÉϽâ·ÅÕ½ÕùµÄÕ½³¡¡£1947Äê2ÔÂÀ³ÎßÕ½ÒÛ´òÏ죬ȫ´åÄÐÅ®ÀÏÉÙÆë¶¯Ô±£¬ÏÆÆðÁË¿ÕǰµÄ֧ǰÈȳ±£¬Çà׳ÄêÃñ¹¤ÓеÄÉÏǰÏߣ¬Ì§µ£¼ÜËÍÉËÔ±£»ÓеÄÍÆÐ¡³µÔ˸øÑø£»Çà׳Ä긾ŮÄÉЬµ×£¬×ö¾üЬ£¬0µØÍê³ÉÁË֧ǰÈÎÎñ£¬ÎªÀ³ÎßÕ½ÒÛµÄʤÀû×ö³öÁË»ý¼«µÄ¹±Ïס£¼ÃÄÏÕ½Òۺͻ´º£Õ½ÒÛÖУ¬´åÖÐÏȺóÁ½´Î×é³ÉÃñ¹¤µ£¼Ü¶Ó£¬ºÍ×ӵܱøÒ»Í¬±¼¸°Ç°Ïß¡£ÎªÁËÃñ×åµÄ¶ÀÁ¢ºÍ½â·Å£¬ÔÚ¿¹ÈÕÕ½ÕùºÍ½â·ÅÕ½ÕùÖУ¬´åÀïÓÐ10λÁÒÊ¿Ï׳öÁ˱¦¹óµÄÉúÃü£¬ËûÃÇÊÇ£º¼ÍÓ¢²Å¡¢ÐÏÒµÇÚ¡¢ÀîÐËʦ¡¢Ö§Íûͤ¡¢Ö§Ñ©Í¤¡¢Å£Õ¼ËÉ¡¢Å£Õ¼ÁÖ¡¢Å£Æä½Ü¡¢ÂÀÕÙÎÄ¡¢ÂÀÈðÀ¤¡£ÁÒÊ¿µÄÓ¢Ãû½«ÓÀÔ¶Ãú¿ÌÔÚÈËÃÇÐÄÖС£ ¡¡¡¡É½ÀïµÄÈËÃÇÔÚ³£ÄêÀÛÔÂÐÁÇÚÀÍ×÷µÄͬʱ£¬Ò²²»·¦¶Ô¾«ÉñÉú»îµÄ×·Çó£¬ÓÉ´ËÒ²´«³ÐÏÂÀ´Ðí¶à¿É¾ÍµØÈ¡²Ä£¬×ÔÓé×ÔÀֵĹŴúÎÄ»¯ÒÕÊõÒŲú¡£Ïñ¡°°²Á´¡±¡¢¡°¼Ð×Ó¡±¡¢¡°ÀÏ»¢³ÔСº¢¡±¡¢¡°ÀÏÅ£¸Ïɽ¡±¡¢ÆåÀàµÈÓÎÀÖÏîÄ¿¡£²èÓà·¹ºó£¬ÈËÃÇÔÚ½ÖÍ·¡¢Ê÷Ï£¬¸÷È¡ËùºÃ£¬ÊԱȸßÏ¡£ ¡¡¡¡ÊÜÀúÊ·ÎÄ»¯µ×Ô̵ÄÓ°Ï죬ÕâÀïµÄÈËÃÇÏòÀ´³çÉÐÎÄÃ÷£¬×¢ÖؽÌÓý¡£Òò¶øÈ˲ı²³ö£¬ÂÌ·¯Ñ´å×Ô1977Äê»Ö¸´¸ß¿¼ÒÔÀ´£¬ÒÑÓÐ89ÃûѧÉú±»´óÖÐרԺУ¼ȡ¡£ÆäÖУ¬1977Ä꿼Èëɽ¶«´óѧ¼¤¹âϵµÄÂÀʼº£ÊÇ´åÖеÚһλ±¾¿Æ´óѧÉú£»ÀîǿΪ´å0È¥µÄµÚһλ²©Ê¿Éú£»ÂÀǿΪ2002ÄêÀ³Î߸߿¼¡°Àí¿Æ×´Ôª¡±±»Ç廪´óѧ¼ȡ¡£Òò´Ë£¬ÂÌ·¯Ñ´屻³ÆÎª¡°É½Àï³öÈ˲ŵĵط½¡±¡£ ¡¡¡¡¡°´ó¼ÒµÄÊÂÇé´ó¼Ò°ì¡±ÊÇÂÌ·¯Ñ´åµÄ´«Í³ÃÀµÂ¡£ÎªÁ˹«ÒæÊÂÒµ£¬ÈËÃǶ¼ÄÜÕù¾¡ÒåÎñ£¬½²·îÏס¢¹Ë´ó¾Ö¡£20ÊÀ¼Í60Äê´úºóÆÚÐÞÖþµÄ´åǰ»¤Ñߣ»70Äê´úÖÐÆÚÐÞ½¨µÄÁ½×ùÑïˮվ£»1998ÄêÖØÐÂÐÞ½¨µÄ´åǰ¿çºÓ´óÇÅ£¬2002Äê´ºÌìÍê³ÉÁ˵ĴåÄÚÖ÷½ÖµÀË®ÄàÓ²»¯¹¤³Ì£¬¶¼ÌåÏÖÁË´åÃñÃǵÄÒãÁ¦ºÍÎÞ˽·îÏ×¾«Éñ¡£ ¡¡¡¡ÔÚ±¼Ð¡¿µÉú»îµÄµÀ·ÉÏ£¬ÂÌ·¯Ñ´åÈËÒѾÂõ³öÁ˼áʵµÄ½Å²½¡£1997Äêºó£¬´åÃñ֧ѧÁú¡¢ÂÀʼÇÚÏȺóÂòÉÏÁËÊôÓÚ×Ô¼ºµÄ¸ß¼¶½Î³µ£»1999Äêºó£¬´åÃñ²ÜÊ÷Ïé¡¢ØÁµÂ·¨¡¢Ö§¿¡·å¡¢Öܳ¤ÖùÏà¼ÌÔÚţʯ¹«Â·Á½²à¸ÇÆðÁ˶þ²ã¾ÓÃñÂ¥£»2000Ä꣬ÂÌ·¯Ñ´å³ÉÎªÉ½ÇøÊ×Åúµç»°´åÖ®Ò»¡£ÔÚµ³µÄ¿ª·Å¸ã»îµÄºÃÕþ²ßÖ¸ÒýÏ£¬É½ÀïÈËÓÖ¿çÈËÁËÒ»¸öÕ¸ÐÂʱ´ú¡£ ¡¡¡¡¾ÀúÁË2500¶àÄêµÄÊÀʲ×É££¬Æë³¼Ð¹È»áÃË´¦Ò²¾¹ýÁË¡°¼Ð¹È´å¡ª¡ªÒéºÍ¹µ¡ª¡ªÒåºÓ¹µ¡ª¡ªÂÌ·¯Ñ¡±µÄÀúÊ·ÑØ¸ï¡£¶ø½ñ£¬ÂÌ·¯Ñ´åÈËÕýÒÔ×Ô¼ºµÄÇÚÀͺÍÖǻۣ¬ÔÚ¡°Ê¥ÈËÔø¾µ½¹ýµÄµØ·½¡±ÐøÐ´×ÅÐÂÊÀ¼ÍµÄÎÄÃ÷Ê·Õ¡£ ¡¡¡¡*Êý¾ÝÀ´Ô´ÓÚÀ³ÎßÊÐÈËÃñÕþ¸®ÍøÕ¾¡¡¡¡[¸ÐÐ»ÍøÓÑ"rogerchen"·ÖÏí´ËÄÚÈÝ¡£]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
西王庄村 |
西王庄村位于莱城西南20公里处,地处山区。这里四面环山,北有习武山,南有虎山、泰山,东有旗山,西有将山,现人口859人,耕地面积660亩。 西王庄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战争年代这里是八路军活动地。在中国0的当地党组织领导下,开展斗争,与周边村庄一道进行自卫,除0斗霸,打击鬼子,以徐志文、王廷良为首的武工队使日伪闻风丧胆。当时被誉为一枪即透的革0据地被当时的日伪军视为眼中钉,因此,这里曾遭到日本鬼子的大扫荡。在解放战争中,村民组成小车队、担架队,积极支前,跟随主力部队参加淮海战役,为人民解放军送粮食,运弹药,运马草,抬伤员,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做出了一定贡献。不少有志青年毅然参加了人民子弟兵,南征北战,奋勇杀敌,有的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我村有4名同志赴朝参战个个荣获战功。 解放后,西王庄村民团结互助,共奔社会主义大道。1953年成立了互助组,1955年成立了生产合作社,1956年西王庄村民全部入社,随后加入高级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后,村民生活有所改善,但仍不富裕。 西王庄村注重兴修水利。1958年,依靠集体力量,挖土塘,蓄水1500立方,扩太了水浇面积。1964年,村民们齐心协力,苦干一个冬春,筑起一座长120米,高15米,下底宽18米,上底宽8米的拦河大坝,蓄水2万立方。修水渠300米。I966年,挖长10米,宽10米,深4米的水池一座。1974年打机井1眼,上水量30立方/小时。1977年,对大涝洼进行扩建,蓄水量比原来增加5倍。修水渠1000米,扬水站一座,南水北调成为现实。1985年又建方塘2座。1991年,新钻机井3眼,农业丰收有了可靠的保证。1996年全村吃上了自来水。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引导下,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村民收入逐年增加。近年来,村民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当地资源,办起了维修厂、电气焊厂、燕子石工艺厂、养殖厂、农产品加工厂,村办民营企业有了长足发展。 西王庄重视发展教育。1954年建立小学,1963年扩建校舍,成立联中。1965年至1969年开展扫盲活动,建立识字班,使村民很快脱盲。1978年联中并入省庄联中,1976年西王庄投入近10万,重建校舍。1998年撤校并人省庄联小。1995年王立道,孙立才考入山东大学。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先后考取大专以上学生15名,2001年张蕾考上研究生。尊师重教,尊重知识的新风尚,促进了村民的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 西王庄村电视、电话已普及。西王庄村正沿着小康道路前进,一个更文明、更富裕、更美丽的新山村正在兴起。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中徐冶村 |
中徐冶村位于莱城西南25公里处,距牛泉镇政府15公里。中徐冶村地处丘陵,北邻冯徐冶村;东依曹省庄村;南靠南徐冶村;西界泰安市崅峪镇纸房水库。全村共有340户,929口人,耕地面积1021亩。 据《嘉靖莱芜县志》记载:中徐冶村,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徐姓建村,因从事金属冶炼,曾名徐冶。因重名,冠以中字,故名中徐冶。在此居住的人有徐、赵、李、张等15姓氏,以张姓最多。 中徐冶村在民国时期隶属徐冶乡,本村赵文法同志任徐冶乡乡长。抗日战争时期隶属圣井区省庄乡,解放战争时期隶属莱芜县圣井区省庄乡。1947年,中徐冶村实行土地改革;1955年中徐冶村加入初级社;1956年转入高级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隶属莱芜县牛泉人民公社省庄管区。1984年人民公社撤销后,隶属莱芜县牛泉办事处;1985年至2000年划归圣井乡管辖。2001年撤乡并镇,隶属牛泉镇管辖。 中徐冶村首届支部建立于1937年,先后由张汉叶、张成文、张洪久、龚经圣、赵文法、贾祥年、李金湖、张克义、张汉成、裴继承、张军奎任村长和支部书记。这些同志组织带领群众,做好了中徐治村各个时期的工作。 中徐冶村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早在1948年就建起了戏台。莱芜梆子剧团在此多次演出,村剧团还参与拍过电影,村剧团到过口镇等地演出,深受群众的好评。 中徐冶村民在解放前过着食不饱腹的生活。在当地生活困难时,有的下东北,有的跑江南,因冻饿,病、残、死的人不少。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徐冶村历届党支部村委会带领全村村民艰苦创业。在经受三年自然灾害后,1964年,中徐冶村村民决心改变中徐冶村贫困面貌,兴修水利。仅用2年时间,修建了10米多高、400多米长的扬水站;挖掘了长300米、深8米的地下渠道,增加水浇地面积400亩。并发展了林果业,建起了“粉房”,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提高。 1966年,“0”开始,正在兴建和准备建设的工程-停止。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体村民再创业,先后打了3眼深井,并及时配套水利设施,重新修建水渠千余米,使三井水渠联网,扩大了灌溉面积。为使农民早日达到小康水平,村委一班人带领村民建起了西岭苹果园;东岭山楂园;南岭桃园和杏园。又投资20余万元建起了小龙湾及两丈崖2座大桥,整修了公路。1995年全村村民用上了自来水。同年,对原有的集贸市场进行了重新规划,扩大了集贸市场。 中徐冶村商业街十分繁华,座座小楼耸立在眼前,从人们的衣、食、住、行,可以看出中徐冶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马家庄村 |
马家庄村在莱城西10公里处,位于莱城区牛泉镇东北部,距镇政府驻地1公里。北跨汶河与方下镇冶河村接壤,东与刘家庄村相邻,南为南宫村,西为东牛泉村,人口1471人,耕地1192亩。 《嘉靖莱芜县志》载:马家庄,南宋开禧二年(1206年)村名下庄,足见始建村当在南宋之前,明隆庆年间马姓迁此,人丁兴旺成为大户,改称马家庄。 史载,民国初期到1957年为圣井区。1955年本村成立了两个农业合作社,以村中的大街为界限,街南为前进社、街北为裕民社。1956年两社合一为初级社,社长:刘松山,赵书芳任书记。1957年到1958年成立高级社,刘松山任社长兼书记。 1958年以后成立人民公社归属牛泉人民公社。并于本年成为行政村。1984年属牛泉办事处.1985年撤办事处设乡镇,马家庄属牛泉镇至今。 最初,马、刘、朱、亓四姓居多,今全村共13姓,居民多为明洪武初年由-县或冀州迁聚。现在的亓家大门,就体现了当时村的风貌。 马家庄坐落平原,北靠汶河,由于常年雨水较多,河水泛滥成灾,村内中老年人都习熟水性。1964年,为防汶水淹没良田,修筑了3560米长,2至3米高、4米宽的大堤。 1939年,日寇侵入莱芜,在鲁西、嘶马河、八里沟等地安设据点,修建碉堡,从此马家庄村不得安宁。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中,本村百名群众参军,后来涌现出许多战斗英雄。如“特等射手”朱秀苓、“侦察英雄”亓风林等老同志都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现都健在。许多老革命走上了领导岗位。 马家庄人注重文化,崇尚礼仪。结合本庄规划,由群众自愿集资5万多元,修建了南北、东西两座10米宽、15米长的两座大桥。村内出资建成了15间商品房,现在这里成为全村最繁华的街道。 马家庄人口密集,教育文化发达,20世纪50年代成立了梆子剧团,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至2002年,村0考出大学专科以上学生105名。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马小庄村 |
马小庄村位于莱城西南20余公里处。西与泰安市寨子村隔河相望;北与杨庄镇马家庙村隔河相望;南与中小庄、贺小庄两村接壤;邻杨小庄村。全村现有1100口人,耕地总面积1400亩。 马小庄村,清末属莱芜县毛埠保。1939年至1941年莱芜划为莱北、莱东新甫三县,马小庄属新浦县。1945年10月,恢复莱芜县建制,马小庄隶属莱芜县圣井区:1951年改为第五区。1957年,圣井乡分为牛泉、圣井两乡。马小庄属牛泉乡;同年10月成立人民公社,圣井并入牛泉公社;1984年改为牛泉办事处。1985年10月改为牛泉镇,马小庄隶属牛泉镇至今。 马小庄最早就以马姓居多,张姓次之。当时,张家林占地十余亩,林南侧张海松全家居住至1958年。据考证,张姓自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全部迁走,自此村中仅剩马姓,成为名副其实的马小庄村。 马小庄村的近代史同样是一部光荣的革命斗争史。1946年,热血青年马金普积极报名参军,在1948年的淮海战役中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而英勇牺牲,成为光荣的革命烈士。1947年2月,莱芜战役打响后村里以马济文、马玉宝为首的8名热血男儿自动组织民工担架队奔赴支前第一线,直至战役全面胜利结束后,才返回家园,被我当地政府誉为“模范支前第一队”。 新中国成立后,马小庄人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1956年上半年,村里办起了两个互助组;同年下半年,两组合并,成立了合作社,起名“爱国社”。从此马小庄走上了合作化道路。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马小庄成立生产大队。1973年,25岁的0员马庄寅,成为村支部书记。他立志发展本村经济,从根本上改变本村的经济面貌。他舍家弃业,不管严寒酷暑,北上河北衡水市,南下河南洛阳,实地考察,聘来了师傅,办起了“橡胶制品厂”。由于他头脑灵活,经营有道,治厂有方,当年 盈利4万余元。在当时,该村成为小庄管区第一个集体有副业收入的单位,大大改善了集体的经济面貌。同时也减轻了各生产小队的经济负担。1987年,他又找上级领导,跑银行,向兄弟单位求援,筹集资金7万余元,另加公社支援水泥若干吨,在他的带领下,全村村民奋战55个昼夜,建成了现在的钢筋水泥大桥。从此结束了村民上河北种地淌水过河的历史,从根本上改善了南北交通的条件。促进了本村的经济的大发展。至今此桥仍是马小庄村民农产品外销的主要通道。 1977年冬末春初,-马义堂当选为村支书,他以军人的姿态走马上任后,发动群众,在汶河北岸建起了引汶扬水站。工程全长380米,高度14米,一气把汶水送到了至高点。汶河北600余亩旱田变成了水浇地。1981年建起了村委办公大院,从此村里有了像样的办公室。由于马义堂任职期间政绩突出,1992年他光荣地选为莱芜市人大代表。同年夏,他又带领群众硬化了通往贺小庄及村内新通大街路面10余里,改变了村子的交通面貌。1995年春季,在河北埋设地下管500余米,进一步改善了河北岭地的灌溉条件,旱田成了蔬菜园。经济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马树圣挑起支部书记的重担后,他和支部一班人带领村民,打机井整修水利,一年一变化。1999年春,在他与老书记马玉川的领导下,投资4万元,新购机器设备一套,埋设地下管道1300米,使东岭几百亩旱田变成了水浇田。这项工程的完成结束了东岭地靠天吃饭的历史,为本村的产业结构调整打下了坚实基础。2000年春,多方积极筹集资金10万余元,打井一眼埋设管道,全村300余户村民吃上了自来水。从根本上解决了村民健康的后顾之忧。2002年春,村两委投资1万元,在汶河中间打井2眼,铺设地下暗管300米,从而使河北600亩地水浇轮灌期大为缩短。 目前马小庄村人正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营造着美好的家园,谱写着自己辉煌的创业史。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西凤阳村 |
西凤阳村位于莱城西南15公里,凤凰山西侧,西界新太市,地处沙石山区。本村东邻东凤阳,南邻任家庄。耕地710亩,193户,567口人。 据村碑记载,清康熙年间,吕姓建村,以姓名村吕家庄。因址在凤凰山西麓,嘉庆年间改称西凤阳。文革期间曾一度改名为“丰阳”,意在丰收向阳。后仍袭用西凤阳之名。1958年归属圣井乡管辖;1959年属牛泉人民公社;1984年属牛泉办事处;今归牛泉镇管辖。 1949年之前,全村只有45户人家,近180口人,村民共计9姓:吕、刘、亓、田、马、冯、李、张、王。当时是荒山野岭,田地荒芜,生产力低下,人们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谷子、大豆、绿豆,产量很低,村里绝大多数人家过着衣不遮体,食不饱肚的生活。遇上荒年,有人逃荒要饭,背井离乡。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后,连年战乱,村民的生活更加困苦。 1942年7月18日,日本鬼子大扫荡,当天全村有11人惨死在敌人的屠刀之下。日本人在村里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村里一片惨状。当时被敌人杀害的有:刘奉理之母、亓长远之伯母、吕庆庚之妻、冯秉夏与其母、冯秉章、冯俊良、田月沌、亓成一、吕传一、马京隆。 当年,为了抗日救国,村里青年踊跃参军,先后参加抗日队伍的有:吕城一、吕志秀、吕军一、吕平一、吕奎一、吕甲一、吕顺一、吕安一、吕传一、冯丙午、张成学、张成明、王公泽、吕仁一等人,他们在部队上奋勇杀敌,屡立战功。为保卫家乡和抗日胜利做出巨大的贡献,其中吕安一同志光荣地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1950年马俊标、张成学、马俊安踊跃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 在党的组织和领导下,1950年村里就成立了互助组。1955年,村里原来的变工组发展到初级社,1956年人高级社,1958年加入人民公社,随着全国形势的发展,搞轰轰烈烈的-运动,大炼钢铁。 1980年前,西凤阳、东凤阳、任家庄三个村合称凤阳大队,当时支部书记是吕志业。后分村而治。在书记吕志业的带领下,1963年冬修建了村南的“黑老婆湾”水库。1994年冬又修建了村北白家林水库,从此改变了本村浇地困难的现状,农作物产量逐步提高。 西凤阳人有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他们吃苦耐劳,从不向困难低头。1987年,在支部书记亓永明、村主任吕志杰的带领下,全村男女老少齐奋战,修建西柳沟水库,村民们不怕天寒地冻,劈山凿石,一天两顿饭吃在工地,200多人奋战5个多月,硬是用小车、肩扛、人抬,在西柳沟山峪下游建起了容水30万方的水库。1989年冬,西凤阳村又修建了泉子崖水库。尽管时值寒冬腊月,但工地上一派热火朝天。人们奋战3个多月,泉子崖水库终于胜利完工。两座水库动用土石38万多车,人均800多车。随即又进行了水利配套建设,修建了西柳沟水库和泉子崖水库两条水渠,扩大了水浇地面积。他们用“愚公精神”修建了4座水库,率先在全镇实现了浇地不用电,不动机,闸门一提,5天就能将村南、北的土地浇一遍水。从而提高了粮食产量,修水库前,人均小麦仅30斤,现在人均小麦200斤以上。 为了进一步搞好绿化,增加农民收入,村两委将荒山承包到户,并规定几十年不变,大大调动了农民栽树的积极性,不仅在自己承包的土地堰边栽满了树,还把花椒栽到了山头上,全村仅花椒人均收入千元以上。在党的富民政策鼓舞下,西凤阳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相信不久将迈入小康时代。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王小庄村 |
¡¡¡¡ÍõСׯ´åλÓÚÀ³³ÇÒÔÎ÷20¹«Àï´¦£¬¾àţȪÕòÕþ¸®×¤µØÒÔÎ÷7.5¹«Àï´¦¡£Î÷ÓëÌ©°²ÓøÕòȪÆÂ´å½ÓÈÀ£¬ÄϺÍÎâСׯÅþÁÚ£¬±±¸úÖÐСׯ¡¢ÈÎСׯÏà½Ó£¬¶«ÎªË«Èª´å£¬ÊÇÒ»¸öÓÐ550¿ÚÈË£¬¸ûµØÃæ»ý612͵ÄС´å¡£ ¡¡¡¡ÍõСׯ´åÔÚÃñ¹úʱÆÚÁ¥ÊôÊ®Çø¹«ÒåÏç¡¢¿¹Õ½Ê±ÆÚÁ¥ÊôÊ¥¾®Çø¡£1946ÄêʵÐÐÍÁµØ¸Ä¸ï¡£½â·Åºó1955Äê³ÉÁ¢³õ¼¶É磬1956ÄêתÈë¸ß¼¶É磬´ËʱÓÉÍõСׯ¡¢ÎâÇÅ¡¢ÈÎСׯÈý¸ö×ÔÈ»´å×é³ÉÒ»¸ö´óÉç¡£1956Äê³ÉÁ¢ÈËÃñ¹«ÉçºóÁ¥ÊôţȪÈËÃñ¹«ÉçСׯ¹ÜÇø¡£1984Äê³·ÏúÈËÃñ¹«ÉçÁ¥ÊôţȪ°ìÊ´¦¡£1985ÄêÖÁ½ñÈÔÊôţȪÕò¡£ ¡¡¡¡Ç念Îõ¡¶À³ÎßÏØÖ¾¡·¼ÇÔØ£º¡°Ã«²º±£•ÍõСׯ¡±¡£ÓÐÍõ¡¢Îâ¡¢Ñî¡¢Áõ¡¢ÌÆ¡¢ÖìÁù¸öÐÕÊÏ£¬ÒÔÍõÐվӶ࣬Îâ¡¢Ñî´ÎÖ®¡£ÀúÊ·¼ÇÔØ£º´åÄÏÈý°ÙÃ×´¦ÓÐÒ»Õý¹ÙÃí£¨Îĸï³õ»Ùµô£©¡£ÃíÄÚһʯ±®¿ÌÎÄÈÕ£º¡°ÍõСׯ£¬ÔªÄ©½¨£¬·½Ô²ÈýÀïµØ¡£ÈË¿ÚÈýǧÈý¡£Äϵ½¹ÛÒôÌã¨ÏÖÎâСׯ´åÎ÷Í·Ò»ÃíÓ£¬±±µ½Õý¹¬Ãí¡£´ó½ÖÆßÊ®¶þ£¬Ð¡½ÖÈçţ롱¡£´åÖÐÓÐһФÐÕ¸»»§£¬¼Ò²ÆÍò¹á¡¢ÍÁµØÇ§Çê¡¢·¿Éá°ÙÓà¼ä£¬Å«æ¾¡¢Ó¶ÈËÈýÊ®ÓÐÓ࣬²¢½¨ÓжþĶµØ´óС»¨Ô°Ò»×ù£¨±±ÑÂ×Ó£©¡£Ã÷³¯½¨Á¢ºó£¬Ã÷Ì«×æÖìÔªÕ³Ƶۣ¬ÊÇÄêҹϮɽ¶«£¬ÍõСׯ´Ó´ËÈ˽ü¾ø¼££¬ÍÁµØ»ÄÎß¡£ÐÒ´æÕß½öÓÐÖì¡¢ÌÆÁ½ÐÕÈ˼ң¬ÈË¿ÚÁÈÁÈ£¬×¡ÔÚФÐյĻ¨Ô°Àï¿´¹Ü»¨Ä¾£¬Ë׳Ʊ±ÑÂ×Ó£¨ÍõСׯÏÖÖ·£©¡£´ÓÄÇÖìÌÆÁ½Ðվͱ»³ÆÎªÀÏ»§È˼ҡ£¸ôÄ꣬ÓÐÍõÊÏ×ÓÓÚºéÎäÄê³õ×ÔɽÎ÷ҰȵÎÑǨÈëÀ³Îß¾³ÄÚ£¬Âä»§¸ß¼ÒÍÝ¡£ÔÙÓÉÍõȨÎåÊÀËïÍõÖÙ¾ÙЯһ¼ÒÀÏС×Ը߼ÒÍÝ·Ö¾ÓÍõСׯ£¬·±ÑÜÉúÏ¢£¬È˶¡ÐËÍú£¬ÊÀ´úÏà´«µ½½ñ¡£ ¡¡¡¡ÍõСׯ´åÖ÷ÒªÒÀ¿¿Å©ÒµÊÕÈë¡£½üÄêÀ´ÔÚµ³µÄ¸»ÃñÕþ²ßµÄÖ¸ÒýÏ£¬ÐËÐÞË®Àû£¬È·±£·á²ú·áÊÕ£¬Á¸Ê³²úÁ¿ÖðÄêÉÏÉý¡£ÔÙ¼ÓÉÏ´åÃñÇÚÀÍ£¬ÃÅ·¹ã£¬¿Ï³Ô¿à£¬½¨Öþ¶Ó¡¢´ò¹¤¶ÓÒì³£»îÔ¾£¬ÖÖÖ²Òµ¡¢ÑøÖ³ÒµÊÕÈë¿É¹Û¡£ ¡¡¡¡1972Ä꣬ȫÌå´åÃñÖçÒ¹·ÜÕ½£¬Æ½ÕûÍÁµØ300Ķ£¬´ò³ö´ó¿Ú»ú¾®Á½ÑÛ£¬´òÆÆÁËÒò¸Éºµ¾ø²úµÄ¾ÖÃæ¡£1976Ä꣬³¤650Ã׵ij¤ÁúÑïˮվ£¬1977Äê³õʤÀû¿¢¹¤£¬À©´óË®½½µØÃæ»ý80%¡£1989Äê´åÃñ¼¯×Ê×ê³öÉî¾®Ò»ÑÛÂñÉèµØÏ¹ܵÀ1000¶àÃס£ÍÁµØÈ«²¿ÊµÏÖË®Àû»¯£¬¼Ò¼ÒͨÉÏÁË×ÔÀ´Ë®¡£1999Ä꿪ͨÎÄÃ÷´ó½Ö£¬°²ÖðáǨÐÂסլ32»§¡£½¨³É³¤´ï20Ã×£¬¸ß5Ã×±ê×¼Èý¿×ʯ¹°´óÇÅÒ»×ù£¬¿ªÍ¨ÁËͨÍùÌ©À³µÄ¹«Â·¡£2001ÄêÈ«´å°Ù·ÖÖ®°ËÊ®µÄÅ©»§°²×°Á˵绰£¬³ÉΪÀ³ÎßÊÐÊ×Åúµç»°´å¡£ ¡¡¡¡21ÊÀ¼Í£¬ËûÃǽ«»á°ÑÍõСׯÃè»æµÃ¸ü¼ÓѤÀö¶à×Ë£¬½¨ÉèµÃ¸ü¼ÓÃÀºÃ¡£ ¡¡¡¡*Êý¾ÝÀ´Ô´ÓÚÀ³ÎßÊÐÈËÃñÕþ¸®ÍøÕ¾¡¡¡¡[¸ÐÐ»ÍøÓÑ"³¾Öг¾"·ÖÏí´ËÄÚÈÝ¡£]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
店子村 |
店子村在莱城西南30公里处,距牛泉镇政府约20公里。南隔南白塔与新泰接壤,西隔一条小河与泰安市岱岳区周家庄村相望,村东为牛泉镇中白塔村与北白塔村,北为牛泉镇南徐冶村。O九公路从村西经过,离-公路约4公里。两条大路构成的十字路,贯穿村庄的东西南北。店子村有人口230人,耕地280亩。 明洪武年间,店子由徐家店子演变而来,由徐姓建村。又据村碑记载,明洪武年间李姓建村,因村临古道,李姓曾开一客店,众称李家店子,久成村名,后简化成店子。 建国初期属圣井区,后划为徐冶乡。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店子村并归牛泉公社。1985年,牛泉公社改为牛泉办事处,后来建立乡镇,店子属圣井乡。2001年,又并归牛泉镇。 最初庄里,贺、王两姓居多,时至今日,全村共有6姓,除贺王两姓外,还有李、吴、亓、贾姓,多为迁居于此。 店子坐落山区,地处三市交界处,虽然仅有60余户200多人,但因在邻近村庄中最早种植三辣还算较富裕。村中父老乡亲,待人和善可亲。抗日战争时,家家户户都住过八路军,村民为维护八路军战士的安全,不怕受苦受累。如今,当年八路军战士为躲避敌人的搜捕而住过的部分地窖、旧屋犹存。 靠着富饶的土地与丰富的水资源,种植业自古至今一直是村里的一大支柱产业。除种植业外,养殖业也是村里的一大产业,家家户户鸡鸭成群,猪羊满圈。1995年,全村养起了波尔山羊,现在喂养波尔山羊的户已达70%。 店子人很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1960年,集资建了店子小学,初招学生一个班约20人。校址在村东,后因多方原因变为民宅。虽然没有了学校。但村人并没有因此放弃对知识的追求,让学龄儿童到仅一桥之隔的泰安市岱岳区化马湾乡周家庄小学上学。莱芜划为地级市后,又全部转到了莱城区圣井乡北白塔联小上学至今。由于人们对文化的高度重视,使得村中人才辈出。贺汉亭,曾任沈阳市育红区街道办书记。王廷玉,曾任张家洼选矿厂党支部书记。李敦平,任福建省军区油站处长。贺伟,任颜庄镇-。1998年,200余人的村庄就涌现了王庆国、王海冰、王汉花、贺宝、-5位大学生及数名高中生、中专生。 店子重视文化教育事业,重视精神文明建设,连续5年被评为“红旗单位”和“双文明单位”。 走进店子,您将看到片片绿意与勃勃生机;走进店子,您将感到暖暖春风与融融亲情;走进店子,您将体会到居民安居乐业,生活蒸蒸日上的愉悦心情。热情好客的店子人,真诚欢迎您—五湖四海的朋友们!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北白塔村 |
北白塔村位于莱城西南约30公里处,地处丘陵。总面积为5平方公里,耕地800余亩,200户人家,670口人。该村南邻中白塔,北靠南徐冶、省庄,东至蒲洼,西与店子村接壤。 据村碑记载,明朝初年,由罗姓建村,因位于村南、中两白塔村以北,故名北白塔。 相传,早年有仙人在此处夜间修塔,塔呈白色,修塔时被一早起拾粪的老者惊动,因之塔未建成。塔址因介于两村之间,村在塔北,故名北白塔。全村有花、王、李、张、韩、卜、徐、孙、赵、马、吕、亓12姓氏。 据《牛泉史志》记载,北白塔村自1956年至1958年隶属莱芜县圣井乡,1959年圣井并入牛泉公社,属牛泉人民公社。1985年人民公社撤销,北白塔村属圣井乡省庄管区。2001年合乡并镇,北白塔村属牛泉镇省庄管区。 北白塔村山青水秀,山高峪深,有石桥名泉,环境优美。村东500米处有一山,俗称大顶子。大顶子西坡洼地早年有送子娘娘庙,距庙不远处有一条山峪,名叫罗家峪,是因罗姓在此居住而得名,残存下来的石槽、石碾仍在原处。 村东南约3华里处有一座重崖山,高耸入云,山崖重叠,笔直陡峭。山顶有一座庙宇,叫泰山奶奶庙,传说泰山奶奶曾在此山顶歇脚。不久前,村民们自愿出资重修此庙,目前已整修完毕,装饰美观大方,每年春天,很多村民前来观光旅游,欣赏自然之美。 村东门外有一座青龙桥,沟深30余米,两侧是陡峭的石壁,桥下岩石直立,桥面用三块条石砌成。每年大雨过后,洪水倾泻而下,经过石桥形成瀑布,撞击沟底,溅起雾状的水花,足有数十米高,因沟形蜿蜒似龙,洪水盘旋而下,故名青龙桥。 村西不远处有一神泉,名-泉,泉水从岩石缝中流出,水量充沛,水质很好,可谓矿泉水。每年正月十六日,来取水的人络绎不绝,传说用此泉水煮饭可延年益寿,可惜因钻深井而截流。 民国初年,村民为防“光棍”偷袭,积极出力、投资,修筑围墙数百米,确保村民安居乐业。清朝年间曾出过秀才韩保叙。村庄户剧团从清朝至“文革”前,曾多次到外地巡回演出,演出剧种有古装戏,也有现代剧,曾获得过牛泉公社的表彰。 北白塔村首届支部建于1946年,王玉春任指导员,解放前就有党员17名。这些同志组织领导群众完成了土地改革、合作化等各项使命。王学富、李学俭两同志积极参加革命斗争,为新中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解放后,村民为改变山村面貌付出了很大代价。赵兰秋、王学茂、花玉论、卜令文、李连举、王承伦、赵国昌等人,带领村民兴修水利,以身作则,可谓功不可没。王玉才同志在人力打深井的过程中,不幸被石头砸伤头部,失去了一只眼睛,在治疗期间,始终挂念着工程的进展,村民无不敬佩。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北白塔村干群一心,落实农田承包责任制,有6户村民于1983年3月搬进了半山腰的罗家峪,他们以畜牧业和林果业为主,养羊30余只,林果树种植面积达到300多亩,每年纯收入上万元。村民张秀武带领家人进山默默地整地、挖穴、施肥,又从半山腰引来泉水,浇灌果树。进山后的第5年就收了一万多斤苹果,收入可观。效益高了,家里富了,新建了5间新瓦房。北白塔村民,靠山吃山,年年开荒植树,山场不断绿化,人均经济树108棵,年产干鲜果品81.5万公斤,总收入130多万元。村民们决心在一两年内,把北山的水引至南山,让所有的果树都能浇上水。 为了进一步搞活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村两委发动村民及在外地的干部职工,自觉捐资,兴修水利,修桥铺路,修缮学校,捐资者32人,村委将他们的名字刻于奉献碑上,让这种奉献精神永垂青史。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南白塔村 |
南白塔村位于莱城区西南30公里处。西临泰安、南临新泰,属三市交界处。柏油马路纵贯全村,交通便利,经济繁荣。该村两面环山,四面有水,真可谓山青水秀。东至重崖山,西至西山约8平方公里,属丘陵地带。耕地面积1841亩。412户,1380口人。有周、倪、马、李、杨、吴、焦、苏、盂、亓、张11姓,民风淳厚,邻里和睦,村民安居乐业。 据村碑记载,南白塔村始建于元朝末年,殷姓在白石塔建村,借以名村,因南北有两村,此村居南,故称南白塔。传说早年有九个仙女在此地夜间用白色石块建塔,被一老者早起拾粪所惊动,九个仙女被冲走,结果塔未建成。 村东有座海拔大约300多米的重崖山,因山崖重叠而得名。山上有座泰山奶奶庙,风光与云台山齐名。相传泰山奶奶出游,曾在此山歇脚,后人在此修建泰山奶奶行宫。1966年破除迷信时被拆除。后来村民们又自筹资金,重建此庙,定于古历每年三月初三为庙会,每逢会日,引来上万人前来观光旅游,求神拜佛。十分热闹。 南白塔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这村的“庄户剧团”从清朝时期成立,至今仍然活跃。文革前后,曾多次到矿山、乔店、雪野等地巡回演出,很受群众的欢迎,曾获得原牛泉公社的表彰和鼓励。 早在民国初期,村民们就积极出工出资,修筑围墙,确保村民安居乐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有21人参军、参战,其中有8名同志为国捐躯,成为光荣的革命烈士。 近年来,村民们为怀念为新中国献身的烈士,在重崖山庙旁树立起烈士纪念碑一块,以使烈士英名永垂不朽,激励后人,革命到底。 重崖山下有一清泉叫阴阳泉,有十几个泉眼泉水直喷人岩下深潭,状如瀑布,景色十分诱人。路人到此,大都停下歇息、参观、洗脸、洗手,有的喝上一口清泉水,称赞此泉水胜过涝山矿泉水。现在,在泉上又建一大水池,直径达8米,池水深绿,微波荡漾,池周围栽有垂柳,夏日人们在此避暑纳凉,池水可灌溉此村40%的农田。 该村是远近闻名的运输专业村。改革开放后,村民发展经济热情高涨,立足该村资源,瞄准运输产业赚大钱,全村形成“夫妻车”、“兄弟车”、“爷们车”格局。全村拥有车辆100余部,为泰、莱、新三县经济繁荣,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也为强村富民做出了贡献。 村办公室财务管理预算案中写道:每年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所投资金不得少于当年总支出资金的20%,就是这一条规定使得该村十几年以来,年年搞建设,年年上工程,至今,该村已经实现了“地地能浇,家家有水”。 1990年以来,各届领导班子都按既定蓝图,围绕“水”字连年大搞会战,每年初召开全年的工作部署会,确定建设项目,核算所需资金,保证将预算落到实处。年年组织群众立桥建坝,打井修渠。全村已建成7个塘坝,蓄水量达到160万方,打出2眼80方的深水机井,1眼大口井。400家农户家家喝上了自来水。还围绕村子修建了长达12000多米的高标准防渗水渠。为鞭策后人,对于对村中有贡献的人立碑纪念,村民称此为奉献碑。 村民形象地说:“只要四下一放水,连个蚂蚁也爬不过去。”全村1400亩土地,80%变成水浇田,并且全部种上了高价值经济作物。最近正在新建东岳墙体建筑材料厂一处。未来的南白塔村,将更富裕、更文明。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李条庄村 |
李条庄村位于莱城西南17.5公里处,距牛泉镇政府12.5公里,由李条庄、孙家庄两个自然村组成。该村南邻新泰市羊流镇雁翎关村;北靠庞家庄村;东邻高庄街道办事处楼子村;西与蔺家庄隔河相望。有土地2001亩,580户,1747口人。 李条庄最早由李姓在此建村,取名李条庄。据《亓氏族谱》记载:明朝弘治年间,亓氏五世族亓宁从高庄街道办事处的羊庄村迁此,后亓氏人丁兴旺。孙家庄最早由孙姓建村于此,以姓名村。明朝末期,谷氏先人谷风斗从方下镇谷家台村迁此,后人丁兴旺,成为庄中大户。 李条庄村民国时期隶属风左乡;1941年至1945年,莱芜划为三县(莱芜县、博莱县、新甫县),李条庄归新甫县汶南区云凤乡;解放战争时期,隶属莱芜县圣井区凤阳乡;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隶属牛泉人民公社吕楼管区;1985年至2000年隶属莱芜市圣井乡;2001年撤乡并镇,隶属莱城区牛泉镇至今。 李条庄村民多自明朝末年聚居于此,村中现有亓、谷、吕、王、刘、李、许、支、鹿、吴、巩11姓,人口以亓、谷、吕姓居多。村民不分宗族、贫富和人口多少,世世代代和睦相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勤耕耘在这方热土上。村中原有南楼、北楼各一座,1941年日本军队在村中安设据点时被毁。 李条庄人自古就有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热情。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就激起了村民的极大愤慨。先后有20多人参加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革命队伍,在抗日战争中有12人壮烈牺牲。1938年,红军干部洪涛、黎玉来村组织自卫团、农救会、妇救会,发展敌后抗日武装。泰安-的同志也常在村中驻扎,李条庄村成为抗日根据地。1941年农历七月十八日凌晨,日本军队从莱芜、新泰、泰安等地出发,合围李条庄,对李条庄进行了清乡大扫荡。日本侵略者来到李条庄一带,不管男女老少,大肆-,在这次大扫荡中,仅李条庄就有24人被日本侵略者杀害,几十人被打伤,这就是“云凤乡惨案”。农历1942年腊月初一,日本军队在村中安设据点,修筑炮楼,企图扼杀抗日活动。英雄的人民并没有被日本侵略者所吓倒,以亓星辰为局长的泰安-以及抗日组织经常在村中活动,给了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1943年3月,日本军队撤出李条庄。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又有30多人参加到解放全中国的战斗中去。 李条庄村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揭开了历史的新篇章。1950年村政府成立,下设互助组;1955年成立初级社,社长亓连田、亓玉杰。1956年成立高级社,社长亓玉杰、亓连田,实行“按劳分配”;1981年开始分地到户;1982年全面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20世纪60年代开展“农业学大寨”活动,村民围堰、平坟、开山,以补耕地之不足,增加耕地百余亩。1964年前,村里水源条件极差,没有机井,只有十几口水井,只能供人畜用水。1964年村里组织村民打机井一眼;1966年修扬水站两座,铺设灌渠3华里。为解决用水不足的困难,先后又修筑水库两座。 李条庄每逢农历五、十有集市(相传为明朝亓诗教所立),村民自古在耕种之余,还干点小买卖。1978年以后,一部分有远见的村民,依托村中集市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开始经营农副产品、中草药材的购销,率先致富。至2001年底,全村搞农副产品购销的有十几家。由于村民思想意识的变化,加之产业结构的调整,村民的人均年收入由生产队时的不足200元,增长到2001年底的2000多元。 勤劳、勇敢、善良、智慧的李条庄人,世世代代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从事生产和建设,他们正以自己的双手和智慧,为莱芜的两个文明建设增光添彩。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八里沟村 |
八里沟村位于莱城西南8公里,牛泉镇东南部。北与西泉河为界,南与大荒峪为邻,东与高庄街道办事处北梨沟村接壤,西与东上庄、东五斗为邻:地处丘陵。耕地面积2031亩,660户,人口2510人。 据《李氏谱》记载,唐朝天佑年间李姓即居此,始建村无考。因村西卧虎沟长约八里,以沟名村八里沟。1942年隶属新甫县圣井区,1951年属莱芜县第五区,1958年改属牛泉人民公社,1985年改属牛泉镇至今。村中有李、温、葛、刘、张、吕、朱、陈、曹、卢、魏、谢12姓。诸姓均和睦相处。 八里沟村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战争年代,仅为国捐躯的革命烈士就有15名。1943年抗日战争处在艰苦阶段。八里沟人在党的领导下,配合子弟兵与敌人进行着殊死的斗争。一次,0莱芜县委书记曹春耕,根据情报决定拔掉日本鬼子驻八里沟村据点。八里沟村民利用各种办法,积极支援子弟兵作战。这天,深夜两点多钟,八路军在八里沟悄悄地埋伏下来。黎明时分,在村民的掩护下,我军战士分成三个小组先后来到据点门前,第一组十八个人挑着水桶,扮成送水的农民.第二、三个小组隐藏起来,待机行动。这时,暗中投诚的伪军班长出来,按照预先约定的暗号,在围墙上用火柴点着香烟晃了三晃。一见暗号,扮成农民的战士,就放开喉咙喊: “老总,快开门吧,俺送水来啦!”那位班长,就吩附打开了大门,隐藏起来的战士立即冲进去缴了值班伪军的枪。然后又一一包围了鬼子兵的住房,把他们全部俘虏。 战斗进行的十分顺利,一枪没响,不到半小时就结束了战斗。俘虏敌人126名,缴获大宗0弹药。战斗结束后,村民们欢呼雀跃。我军的胜利,大大鼓舞了村民的斗志。许多有志青年纷纷报名参军、参战。在解放战争中,男劳力抬单架,运给养;妇女做军鞋军袜;儿童站岗放哨。为新中国的建立,村民们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八里沟地处煤矿产区,煤层蕴藏量丰富,旧社会人们唱道:“金泉河、银大庄,不如八里沟一后晌”(泉河、大庄,都是附近较富裕的村庄,后晌,晚上的意思。意思是八里沟人,一晚上挖的煤就收入很高)。旧社会,八里沟富了矿主,苦了农民。人们为换取一点血汗钱,到深井下给矿主挖煤。那时人们常常说,挖煤的是“四块石头夹一块肉”,煤矿冒顶后是“埋了没死的人”。矿井下,不知埋了多少矿工的冤魂。直到解放后,亦工亦农的八里沟人才真正靠煤矿富了起来。如今的八里沟人,一是靠挖煤,二是靠搞运输而致富。特别是搞运输,八里沟除本村的煤矿外,村东靠近槲林煤矿,北边靠近水泥厂、槲林发电厂,运输货源丰富。于是,八里沟村的贩运业红红火火地发展起来。仅在1994年一年内,村里就购进拖拉机70多部。如今全村运输车就达到了130多部。他们源源不断地将各种矿产品,运往各地的城市和农村。运输业的收入丰厚,搞一次运输少则五六十元,多则上千元。1995年,本村靠运输业的收入就占全村收入的50%以上。村民温廷华和两个儿子一起搞煤炭运输,因诚实经营,生意越做越红火,一年收入就达30多万元。富了的温廷华不忘众乡亲。1994年4月份,他就捐款3000多元。给镇上的敬老院每一位老人做了新衣服一套。从1994年至今,温廷华年年都带着礼品到敬老院看望老人。另外,他对临时有困难的乡亲,也总是伸手支援,深得大家的好评。为此他也获得了名种荣誉,他被评为牛泉镇十佳党员、莱芜市优秀党员,并多次参加区委组织的巡回报团。 八里沟村地处矿区,严重缺水。人畜饮水都成了问题,更不用说浇地。村两委始终把解决水源的问题放在心上。在村支书带领下一连打了三眼深井,并花几十万元搞了水井配套工程,基本结束了八里沟缺水的历史。如今家家用上自来水,部分土地得到了灌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富民政策,激发了村民发家致富的热情。北岭有丰富的石炭岩石,每年供给水泥厂和石灰窑上千万吨。村民也得到了丰厚的收入。2001年,牛泉镇党委选派机关干部李玉先到村任支部书记。克服重重困难,多方筹集资金,在村南岭上又打出两眼机井,井深均在300米以上,上水量均在100立方以上,大大改善了八里沟村的缺水局面。 八里沟人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相信不久的将来,八里沟的前途将更加辉煌灿烂。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贺小庄村 |
¡¡¡¡ºØÐ¡×¯´åλÓÚţȪÕòÎ÷²¿£¬¾àÕòÕþ¸®7¹«À¶«ÓëÖÐСׯ´åΪÁÚ£¬±±ÓëÂíСׯÏàÍû£¬ÄϽÓÎâÇŴ壬±±ÁÙãëºÓ£¬Î÷½çÌ©°²½¼Çø£¬µØ´¦Æ½Ô¡£È«´å490»§£¬1552ÈË£¬¸ûµØÃæ»ý1971Ķ¡£½»Í¨·½±ã£¬¹«Â·Î÷¿É̩ͨ°²ÊÐÓøÕò¡£±±¹ýãëºÓ£¬¿É̩ͨÀ³¹«Â·¡£Å©ÀúÎ塢ʮ´ó¼¯£¬Êǵ±µØÅ©¸±²úÆ·µÄ¼¯É¢µØ¡£ ¡¡¡¡Ç念Îõ¡¶À³ÎßÏØÖ¾¡·¼ÇÔØ£¬¡°Ã«²º±£•ºØ¼ÒСׯ¡±¡£¾Ý¡¶ºØÊÏÆ×¡·¼ÇÔØ£ºÃ÷ÍòÀúÄê¼ä£¬ºØÐÕ½¨´å¡£ÒòÁÚ´å¶àÒÔСׯȡÃû£¬ÒÔ´åÃû´å£¬¹ÚÒÔÐÕÊÏ£¬ÔøÃûºØ¼ÒСׯ¡£ºó¼ò»¯ÎªºØÐ¡×¯¡£ ¡¡¡¡¸ù¾Ý¡¶À³ÎßÏØÖ¾¡·ÔØ£¬ºØÐ¡×¯´åÇåÄ©ÊôÀ³ÎßÏØÃ«²º±££¬Ãñ¹ú³õÊôµÚÊ®Çø£¨Â³Î÷Çø£©¡£1939ÄêÖÁ1941Ä꣬À³Îß»®ÎªÀ³±±¡¢À³¶«¡¢Ð¸¦ÈýÏØ£¬ºØÐ¡×¯Êôи¦ÏØ¡£1945Äê10Ô£¬»Ö¸´À³ÎßÏØ½¨ÖÆ£¬ºØÐ¡×¯ÊôÀ³ÎßÏØÊ¥¾®Çø£¬1951Äê¸ÄΪµÚÎåÇø¡£1958ÄêÊ¥¾®Ïç·ÖΪţȪ¡¢Ê¥¾®Á½Ï磬ºØÐ¡×¯ÊôţȪÏ硣ͬÄê10ÔÂÏç¸ÄΪÈËÃñ¹«Éç¡£1958ÄêÊ¥¾®²¢ÈëţȪ¡£1984Äê¸ÄΪţȪ°ìÊ´¦¡£1985Äê10Ô¸ÄΪţȪÕò£¬ºØÐ¡×¯Á¥ÊôţȪÕò¡£ ¡¡¡¡ºØÊÏĹ0ÍÁµÄʯ±®£¬ÓС°´óÃ÷ɽ¶«¼ÃÄϸ®Ì©°²ÖÝÀ³ÎßÏØÃ«²º±£ÖÐСׯ¡±×ÖÑù¡£¾Ý´ËºØÐ¡×¯ÊǼξ¸Äê¼ä»ò¸üÔ罨´å¡£ÓÖһ˵£¬±¾´å£¬ÓÉãÆ¡¢ÕÅ×îÔ罨´å£¬ºóºØÐÕǨÀ´£¬ÑØÓÃÖÐСׯ¶àÄ꣬ÕÅÐÕË¥°ÜǨ³ö£¬ºØÐÕ·¢¼Ò£¬ÒÔÐÕÃû´å£¬½«ÖÐСׯ¸ÄΪºØÐ¡×¯ÖÁ½ñ¡£ ¡¡¡¡ºØÐ¡×¯ÔÓÐ10ÐÕ£¬Íõ¡¢Îâ¡¢Ëï¡¢ØÁ¡¢Àî¡¢Ñî¡¢ºî¡¢Â³¡¢ºØ¡¢¼Ö£¨¼ÖÐÕÒѾø£©¡£ºÎÄê´úǨÀ´²»Ïֻ꣬¿¼Ö¤ØÁÐÕÆßÊÀ£¬ÓÉÀ³ÎßÏØ±±À湵ǨÀ´¡£ºØÐ¡×¯ÀúÊ·ÓÆ¾Ã¡£´åÃñÊÀ´úÔÚÕâ¿éÎÖÍÁÉÏ¿ªÍظûÖÖ£¬·±ÑÜÉúÏ¢£¬ºÍÄÀÏà´¦¡£½â·Åǰ£¬ØÁ½ð¶·µÄ¾Æµê£¬ØÁ½ð½âµÄ¡°Ë«¾Ûºã¡±ÓÍ·»£¬ÍõÊç¿üµÄ¡°¶ÈÊ¢ºã¡±ÓÍ·»£¬µ±Ê±¶¼ºÜÐËÊ¢¡£ºØÐ¡×¯µÄȾ·»µ½ÍõÈð·åÒÑÎå´úÔ¶½üÎÅÃû¡£Ä¾¹¤ÒÕÈË£¬ÀîÇÛÌá¢ØÁãôÇå¡¢ÍõÕ×ÓÑ¡¢ØÁЧľ¡¢ÊÖÒÕ¾«ÇÉ¡£»¹ÓÐÌú½³ÆÌ¡¢¶¹¸¯Æ¤·»¡¢¸âµã×÷·»µÈ¡£ ¡¡¡¡´åÃñÓÚ´ËÆíÇóɽÉñ¹ÜºÃÀdz滢±ª£¬Ç󯽰²£¬ÇóÅ£ÑòÐËÍú£¬Ôö¸£¹ó¡£´Ë´¦Èç½ñ³É¼¯Ã³Êг¡¡£ ¡¡¡¡Ç°½ÖÎ÷±ß£¬ØÁÐÕ½¨ÓÐìôÌá£ÔºÄÚÕýµîÈý¼ä£¬Á½Í·¸÷ÅäÒ»¼ä£¬Éè¼Æ×¯ÑÏ£¬½¨Öþ¾«ÇÉ¡£ÔºÖÐÑë°ØÊ÷Êý¿Ã£¬Í¥ÔºÕû½à¡¢ËàÄ£¬ÊÇ×åÖÐÈ˼ÀìëÏȱ²µÄµØ·½£¬±±ÎÝÉд档 ¡¡¡¡Ïà´«ÔÚ´å¶«±ß£¬ÔÓкؼһ¨Ô°£¬ÊǺØÐÕÑø»¨ÖֲݵÄÓÎÀÖÐÝÏÐÔ°ÁÖ¡£ÔºÖÐÉèʯ¶¦Á½×ð£¬ÊÇ·Å»¨µÄ°ÚÉè¡£ºóÀ´£¬´ËÁ½×ð£¬Ò»×ð·ÅÔÚÓñ»ÊÃíÄÚÔºÖÐÑ룬һ×ð·ÅÔÚÖÐСׯ´å±±ÈýÏÍÃíÄÚ¡£ÉϱßдÓÐÍòÀúÄêºÅ¡£ÏÖ²»ÖªÈ¥Ïò¡£ ¡¡¡¡ÏÖ´åί°ì¹«ÊÒºó±ßÊÇ×ùÁëÍ·¡£Ïà´«£¬ÔÚÇ峯ijÄ꣬ÓÐÒ»ÄÏ·½·çË®ÏÈÉú˵£¬½«´ËÁëÍÚ¿ªÄã´å²Å¸üºÃ¡£¿ªÍÚʱ£¬½«ºÜ´ÖµÄé²Ý¸ùÍÚ¶Ï£¬¾¹È»³öѪ£¬»¹ÍÚ³öÁËʯÈËʯÂí£¬ÓÐÇ£ÂíÕߣ¬³ËÂíÕߣ¬ÕýÉÏÂíÕߣ¬²»¼ÆÆäÊý¡£´åÃñºó»ÚÁË£¬ÆÆ»µÁË·çË®¡£ºÓ¼ÒȪÔÀ´ÖÕÄêÁ÷Ë®£¬´«ËµÊÇÉñȪ£¬ÈçȪÀï³öÏÖÁú¹Ò£¬¾ÍÊÇÒªÏÂÓê¡£ÓÐʱȪÀïË®¼ûÕÇ£¬Ò¹¼äÏñÓÐʲô¶¯ÎïÔÚȪˮÀï×÷Ï죬ÕâԤʾÌìÒªÏÂÓêÁË¡£ ¡¡¡¡Ãñ¹ú³õÄ꣬´åÀィÁ¢Ñ§Ð££¬Îª¡°ÓñȪѧУ¡±¡£Ð£³¤ÊÇÍõ¹ÚȪ£¬ÀÏʦΪÎâÎÕóË£¬Ñ§Éú¹Ç¸ÉÊÇØÁ±þÕµÈÈË¡£µ±Ê±Ñ§Ð£±È½Ï½ø²½£¬Ñ§Ð£Í³Ò»Ð£·þ£¬¼ôµô±è×Ó£¬ÓÐЩÈ˳ÆÑóѧÉú£¬¸Ã´åÅàÑøÁ˺öàÈ˲š£1944ÄêÖÁ1945Äê¼ä¸Ã´åÓв¿·Ö½ø²½Ñ§Éú£¬ÔÚ³Î÷¶ÁÊ飬½ÓÊÜÐÂÏÊÊÂÎ˼Ïë½ø²½¡£ºóÀ´£¬ºº0½âÉ¢ÁËÔÚ³Î÷¶ÁÊéµÄѧÉú£¬»Øµ½´åÀïÓñȪСѧ¼ÌÐø¹¥¶Á£¬½ÌʦÓÐÍõÕ×·á¡¢ÕÅÊ÷ÃÀ£¬Ð£³¤ÊÇØÁЧ³£¬Ñ§Éú´óѧ³¤ÊÇÍõ·¨Õס¢ÍõÕׯ½¡¢ØÁÕñ»ª£¬ºóÒòÈÕ¾üɧÈÅÔÝʱͣ¿Î¡£ ¡¡¡¡±ÏÒµµÄѧÉú£¬Óеĵ±±ø£¬ÓеÄÍâ³ö¹¤×÷£¬ÓеÄÔÚ¼ÒÎñÅ©¡£ÀîµÂÌúóÀ´ÔÚÉϺ£¹¤×÷£¬ØÁ²ý»ÔÚÀ³ÎßÎÄ»¯¹Ý¹¤×÷£¨Òѹʣ©£¬ÑîÍò´ºÔÚ¹ú·À¿ÆÎ¯µ¼µ¯Ñо¿Ëù¹¤×÷£¨ÏÖÒÑÍ˾ӶþÏߣ©¡£ÆäËûÈËÎñÅ©¡£ ¡¡¡¡1946ÄêÖÁ1948Äê¼ä£¬µ³ÔÚ´ËÃØÃܰìѧ£¬ÀÏʦÍõÉÆÐÞ¡¢ÕÅÀÖÖÒ¡¢ÍõÊ纣¡¢ËïÆôÒø¡¢ÍõÕײơ¢ØÁ½ð¸£¾³£µ½Ñ§Ð£È¥½²»°£¬ºóÀ´ÖªµÀËûÃǶ¼Êǵ³Ô±¡£ÄÐÉúÊÇѧÉú£¬ÓÖÊǶùͯÍÅ£¬Ðû´«´òÍÁºÀ·ÖÌïµØ£»Å®ÉúÒÔÈýӢΪÊ×£¨ÕÅÏ£Ó¢¡¢Â¬Á¢Ó¢¡¢ÖìÐãÓ¢£©£¬ÖÐÎçÉÏѧ£¬ÓÖ¼æ×ö¾üЬ£¬Ðû´«¸¾Å®·Å½Å£¬¶Ô½â·Å¸¾Å®Æðµ½ÁË»ý¼«×÷Óᣠ¡¡¡¡ÐÂÖйú³ÉÁ¢ºó£¬1954Äê´º£¬ÍõÊ纣¡¢ÍõÕײš¢Àîӳء¢ÎâÐÞÀñµÈ£¬×éÖ¯»¥Öú×飬ºó³ÉÁ¢ÁËũҵºÏ×÷Éç¡£ÒÔÍõÊ纣¡¢ÀîÓ³ØÎªÖ÷ÈεÄÀûÃñÉ磬ÒÔÍõÕײÅΪÖ÷ÈεÄǰ½øÉ磬ÒÔÎâÐÞÀñ¡¢ØÁ½ðÖÐΪÖ÷ÈεÄʤÀûÉ磬ÍõÊ纣ΪÈýÉçÊé¼Ç¡£1956ÄêתΪ¸ß¼¶Éç¡£¡¡1958ÄêÈýÉçºÏ²¢£¬ËïÆôÒøÎªÊé¼Ç¡¢ÍõÊ纣Ϊ¸±Êé¼Ç£¬ØÁ½ðÖÐΪÖ÷ÈΣ¬ÎâÄËÐÅΪ»á¼Æ¡£ºóÀ´£¬ÔÚÍõÈðÖ¥Êé¼ÇµÄ´øÁìÏ£¬¼Óǿũҵ»ù´¡ÉèÊ©½¨Ã»¡£60Äê´úÓÃÉÏÁ˵磬½¨ÆðÁË´åÄ϶«Î÷Á½ÌõË®Çþ£¬³¤1200Ã×£¬½«Ë®ÒýÉÏÁËÇðÁ꣬À©´óÁËË®½½µØÃæ»ý¡£1991Ä꽨ˮÇþ200Ã×£¬ÊµÏÖÁ˸ûµØ¡¢ÔËÊä¡¢ÊÕ¸î»úе»¯¡£Í¬Ê±£®»¹¸ã»î·ÇÅ©¾¼ÃÔö¼ÓÊÕÈë¡£60ÓàÃû´åÃñÔÚÀ³Îß¿óɽú¿ó×öÁÙʱ¹¤£¬Ò»ÄêÊÕÈëÊ®¼¸ÍòÔª¡£ ¡¡¡¡´åÀﻹ¿ªÁ˾ӪÓÍ·»¡¢µ¯»¨Ñ¹»¨¡¢âÉâÉ·¿¡¢¶¹Ñ¿·»¡¢¶¹¸¯·»¡¢Ñ¹½ºµæ³§µÈС×÷·»¡£ ¡¡¡¡Ê®Ò»½ìÈýÖÐÈ«»áÒÔºó£¬ÊµÐÐÁ˼ÒÍ¥Áª²ú³Ð°üÖÆ£¬ÓÐÁ¦µØµ÷¶¯ÁËÅ©ÃñµÄ»ý¼«ÐÔ£¬È˾ùÊÕÈë³É±¶Ôö³¤¡£ ¡¡¡¡½ü¼¸ÄêÒÔÍõÕ×ÉêΪÊé¼ÇµÄµ³Ö§²¿£¬´øÁì¹ã´ó´åÃñ£¬ÖØÐ¹滮£¬ÕûÐÞÁË´åÀïµÄ½ÖµÀ£¬Ê¹µÀ·ËÄͨ°Ë´ï¡£µ÷Õû²úÒµ½á¹¹£¬½¨ÆðÁ˼¸Ê®Ä¶Æ»¹ûÔ°£¬½¨ÆðÁËש³§¡¢Ìú¿ó£¬³É¹¦µØ¾ÙÐÐÁËÈý´ÎÎï×ʽ»Á÷´ó»á£¬½¨Á¢Á˼¯Ã³Êг¡£¬³ÉΪ·½Ô°Ê®¼¸ÀïµÄÉÌÆ·¼¯É¢µØ£¬´Ù½øÁ˾¼Ã·¢Õ¹¡£1998Ä꣬±¾´å±»Ê¡ÈËÊÂÌü¡¢Ê¡½¨ÉèίԱ»áÃüÃû£¬Îª´åÕò½¨ÉèÃ÷ÐÇ´å¡£ ¡¡¡¡±¾´åµØÏ¿ó²ú×ÊÔ´·á¸»£¬ÓÐɳ³§¡¢Ìú¿ó¡£´åÀォѡ¿ó³§×ª°ü¸øÀ³¸Ö¹«Ë¾¡¢ÐÂ̩ұÁ¶³§¡£2002Äê9Ô£¬Òý½øºÓ±±Ê¡×ñ»¯Êб±Ë³¸Ö²ê³§£¬ÔÚ±¾´åÎ÷ãëºÓ±ßÉÏн¨´óÐÍÑ¡¿ó³§¡£ ¡¡¡¡ºØÐ¡×¯´åÀúÀ´ÖØÊÓ½ÌÓý£¬³çÉÐÎÄÃ÷£¬1992ÄêÐÞ½¨´åÎÄ»¯´óÔº£¬¶ÔѧУ½øÐÐÁ˸Ľ¨¡£¸Ã´åÏÖÓÐÑо¿ÉúÁ½Ãû£¨ØÁÓñÓÀ¡¢ÍõÄþ£©£¬ÁôѧÉúÁ½Ãû£¨Ñî¿Éΰ¡¢Ñîijij£©£¬±¾¿ÆÉú21Ãû£¬×¨¿ÆÉú10Ãû¡£ ¡¡¡¡*Êý¾ÝÀ´Ô´ÓÚÀ³ÎßÊÐÈËÃñÕþ¸®ÍøÕ¾¡¡¡¡[¸ÐÐ»ÍøÓÑ"ÏÄÌìµÄÄûÃÊ¡¡"·ÖÏí´ËÄÚÈÝ¡£]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
吕小庄村 |
吕小庄村位于莱城以西22公里处,离牛泉镇政府8公里。吕小庄村北临大汶河,东是大庄村,西接朱小庄村,南面是中小庄村和王小庄村,全村有274户,876口人,耕地面积780亩。 据《莱芜县志》记载,吕小庄村曾属莱芜县毛埠保。民国初年为第十区(鲁西区)。1939年至1941年,莱芜划为三县时属新甫县;1945年恢复莱芜县建制,吕小庄村属莱芜县圣井区;1951年改为第五区。1958年圣井区分牛泉、圣井两个乡,吕小庄村属牛泉乡。同年10月改为人民公社,吕小庄属牛泉人民公社。1984年牛泉公社改为牛泉办事处,1985年10月牛泉办事处改为牛泉镇,吕小庄隶属牛泉镇至今。 吕小庄村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据《吕氏家谱》记载,吕姓由河南省商丘县吕家桥迁至此地。吕小庄是异姓村庄,有吕、马、杨、田、王、亓、毕7个姓氏组成,因邻村都以小庄为名,又以吕氏人多,故称为吕小庄。 在解放战争时期,吕小庄人民踊跃支前,有多名青年奔赴战争前线,其中吕彦左、田玉德两名战士在战斗中光荣牺牲,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全国解放后,吕小庄村进行土地改革、土地入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农业学大寨后,吕小庄村一直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和兴修水利,农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吕小庄村狠抓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农田水利建设,大大改善了生产条件,人们的收入明显提高。1998年至1999年这两年期间,村支部书记吕增祥,村主任田玉会带领村两委一班人,每人垫付资金5000元,筹资3万多元,在东岭修建扬水站一座,修防渗渠1000米,扩大水浇面积200多亩。同时还在村东打大口井两眼,并购置了机器设备,又扩大水浇地面积100余亩。 2000年春,吕小庄村北的百余亩河滩因绿化得好,被定为“全省保护母亲河工程示范基地”,在这里召开了“保护母亲河工程现场会”。如今这百余亩速生杨树林已枝繁叶茂,绿树成荫,成为汶河岸边一道亮丽的风景。 吕小庄村人历来重视文化教育,1957年就建有村办小学。2001年本村小学合并到小庄联小。如今村里已有20余名大中专毕业生。2000年,吕小庄村新建村委大院一座,8间前出厦的大瓦房,整齐的围墙,宽敞的大门,院内设置了村两委办公室、人口学校、文体活动室等,成为集体办公和村民接受教育、参加娱乐活动的多功能场所。 勤劳朴实的吕小庄村人民用辛勤的劳动,把自己的家园建设成了一个富而美的村庄,吕小庄村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任小庄村 |
任小庄村坐落在汶河南岸,距莱城23公里,离牛泉镇政府驻地7公里。东邻王小庄村,西接吴桥村,北靠中小庄村,南与吴小庄村接壤。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任姓于陕西临潼县迁此建村,以姓名村,故名任小庄。全村57户,210口人,耕地258亩。 据《莱芜县志》载,任小庄村清末属莱芜县毛埠保。民国初年属鲁西区(第十区)。1939年至1941年莱芜划为莱北、莱东、新甫三县时,任小庄属新甫县。1945年10月莱芜恢复原建制,任小庄属莱芜县圣井区,1951年改为第五区。1958年圣井乡分为牛泉、圣井两乡,任小庄属牛泉乡,同年10月改乡为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牛泉办事处,1985年为牛泉镇,任小庄村隶属至今。 任小庄村已建村近600年,建村之初,只有任姓一家,其间朱、刘、王、杨姓迁入。族姓之间不分你我,和睦相处,互耕助读,世代相传。 任小庄村是一个风景幽美的小村庄,村东有人造池塘一座。南有转山脚下发源的青沙河蜿蜒而过,两岸杨柳成行,枝繁叶茂,绿树成荫。河水清澈见底,鱼儿自由自在,游来游去,鸟儿种类繁多,叽叽喳喳,叫个不停,真是个人间乐园。然而,解放前的任小庄却又是一番模样。青沙河以南大片土地是土层极薄的砂岗地,又加上水源不足,庄稼十种九不收,温饱问题一直困扰着本村世世代代的村民。民国初年,村民为了活命,只得逃荒度日,小小的村子下关东逃荒的就有七八户,近40口人。因兵荒马乱,多灾多荒,村民贫困至极点,饿死病死所剩无几。就是在家维持现状的,也只有死啃这贫瘠的土地,有点能力的就挑起扁担,卖大庄窑货,推黑碳度日。解放后,人民当家做了主,任小庄村民决心摆脱这一穷二白的旧模样。1955年搞互助组,合作社。后加入高级社。1958年参加人民公社,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村民们在村支部的带领下,任劳任怨,夜以继日,先后在青沙河上建起了石拱桥一座,在村东建造了蓄水150多方的塘坝,拦青沙河截流蓄水。修建扬水站两座,开凿500米的引水渠,粮食产量一年比一年提高。近几年来在支部书记任维明的带领下,人们出主意,想办法筹资金,购材料,打深井两眼,埋地下管道1500多米。从洼地到岭地,基本上解决了缺水的问题,扩大水浇面积150多亩。特别是中国入世后,农业面临着受冲击的形势下,任小庄村民响应党的号召,狠挖土地潜力,大搞产业结构调整,一个以蔬菜生产为主、粮食生产为辅的格局已经形成。如今草房坯屋已基本淘汰,家家有彩电、新式家具、电灯电话、砖木瓦房,村民个个干劲十足,人人笑逐颜开。 任小庄村庄小人口少,但志气高,干劲大,村民们在支部的带领下,修筑了南接王小庄、北通中小庄的土砂路400多米,交通方便,为今后任小庄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任小庄村目前正以新的观念新的精神风貌改变自然环境,不久的将来,任小庄村将会以崭新的面貌屹立在这片热土上。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吴桥村 |
吴桥村位于莱城西20公里处,距牛泉镇政府9公里,是牛泉镇最西边的一个村庄。东与王小庄村相邻,西与泰安市岱岳区崅峪镇泉坡村交界,南至泰安市崅峪镇鲁东冶村,北与牛泉镇贺小庄村相邻。吴桥村地处半丘陵半洼地带,土地面积280亩,172口人。 吴桥村,洪武年间吴姓由山西迁此建村。历史记载,吴桥村清末隶属莱芜县毛埠保。1939年至1945年隶属莱芜县圣井区,后划分为牛泉乡,现属牛泉镇。原来吴桥村在村庄西有南北水沟一道,从吴桥村直通贺小庄村西,水沟上共有大小石桥15座。那时姓吴的为多户姓,故取名吴家桥村(五架桥)现简称吴桥村。吴桥村是牛泉镇小庄一带建村最早的村庄,吴小庄、中小庄的吴姓人家大部分是由吴桥村搬迁而去的。 解放前夕,由于战乱,吴桥村民生活贫困,有部分村民举家(或只身)背井离乡,去了关外谋生计。现在,仅内蒙古牙克石市就有吴桥村民达几百口之多,整条街被称作“吴家街”。 吴桥村虽然人口较少,但是从建国以来就十分重视教育,在村西建学堂一座。初办复式小学。直至1991年合到了中小庄小学,截止现在,吴家桥共考取8名大中专学生,担任教师工作的就有10人。 吴桥村自然资源丰富,为了搞好农业生产,在1972年,集资修建了西北洼机井1眼,村北机井l眼,这样灌溉面积全村达到了100余亩。虽有这两眼机井,但仍不足,吴桥村又在1992年于村北打机井两眼,灌溉面积达200余亩,还有一部分丘陵地没有水源条件。1991年牛泉镇在此村建立铁矿和选矿厂。矿坑内水源充足,于是村支部书记吴顺德带领全村村民,同甘苦,共患难,日夜奋战。从铁矿坑向村东南岭埋地下管道长达800米左右,并配备20千瓦电机一台,提水上岭。这样以来,丘陵地带变成了水浇田。并建立经济田,90%以上的户都种经济作物,种生姜、大蒜,带来了可观的效益。1998年,本村又从铁矿开始修建水渠,长达500米,直通村西、北的大面积土地,这样吴桥村的土地全部水利化,吴桥村民的生活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自1978年全村通电至今,家家户户几乎都有彩电音响等设备。2001年村里成为电话村,电话联系经营业务,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发展了经济。2001年秋,村干部为使吴桥村民的生活有更大的改善,响应党的号召,现在吴桥村村民家家都在搞经济,村里有跑运输的拖拉机13台,一大部分农户有了摩托车,日子红红火火。广大村民高兴地唱道:“东西水道绕村庄,双手勤劳多打粮,改革开放政策好,村民个个喜洋洋。”在党的领导下,吴桥村到处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杨小庄村 |
杨小庄村位于莱城西20公里、牛泉镇西7公里处,汶河南岸。地处半丘陵,是牛泉镇面积较小,人口较少的村庄。北临汶河,西靠马小庄村,东接吕小庄村,南至中小庄、贺小庄村。全村现有72户,252口人,土地168亩。 据历史记载,杨小庄村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左姓由山西洪桐县迁此。曾名左小庄村,其后村中杨姓居多,故改名杨小庄村。 据《莱芜县志》载:杨小庄村清末属莱芜县毛埠保。民国初年属第十区,1941年莱芜被划为莱北、莱东和新甫县,杨小庄村属新甫县。1945年10月恢复莱芜县建制,杨小庄村属莱芜县圣井区。1951年改为第五区。1955年复称圣井区,1958年圣井区分为牛泉、圣井两个乡,杨小庄村属牛泉乡。同年十月,乡改为人民公社,翌年圣井并入牛泉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牛泉办事处,1985年10月改为牛泉镇,本村隶属至今。 旧社会,因杨小庄村土地很少,靠种地难以维持生活,祖辈靠卖牛泉镇大庄村土陶货为生。那时,没有运输工具,全靠肩挑,天亮前从大庄挑出盆罐到寨里,大王庄镇一带去卖,换取粮食来维持生活。 抗战时期,杨小庄村村民同全县人民一样积极参加抗敌斗争。村里涌现出一大批抗日积极分子。莱芜战役时期村民杨禄全、杨德顺、亓良、亓继庚、亓连庆、孙永田、左-在队长秦梅福的带领下,冒着枪林弹雨,多次为前线送军粮,运弹药。1946年“大动参”时,村里的青年纷纷报名参军。村民孙永成(干部)1945年入伍后,参加过多次战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 解放后,在党中央领导下,土改中,因本村地少,从外村分了些地。但土地瘠薄,耕种粮食后,产粮仍不足以糊口,仍是当地有名的贫穷村。吃粮靠救济,花钱靠贷款,一年到头仍靠卖大庄窑货度日。 为了改变杨小庄的贫穷面貌,1975年开始,公社、管区组织当地村民搞会战,把东岭的涝地进行深翻整平,搞成成方成片的良田。然后在吕小庄村东的黑羊山修扬水站一处,把汶河水引到东岭上,汶河水源充足时,有水可引,但一到天旱,汶河河干无水,就无水可引。为了彻底解决水的问题,1980年开始,先后在杨小庄村南和村东各打机井三眼,基本解决了农业用水问题,粮食产量逐年增加。 1978年,村中开始通电,截止2002年,村里家家户户有彩电,70%的户按上了电话,2001年成为电话村。 从2002年开始,杨小庄发展冬暖式大棚20个,拱棚10个,生产的蔬菜由本村购销户运出。现常年在外搞购销运输的东风汽车两部,农用运输车一部,拖拉机两台。一半以上的户都有摩托车,2001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3000元,过去著名的贫穷村庄,如今实实在在地富了起来。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朱小庄村 |
朱小庄村位于莱城西20公里,距牛泉镇西8公里处。东邻吕小庄村,北依汶河,西与马小庄村相邻,南与贺小庄、中小庄相望。朱小庄村现有耕地170亩,50户,233口人。 据传,清初,朱姓建村,因邻村多以小庄取名,以姓名村,冠以姓氏,曾名朱家小庄,简称朱小庄。另据传,在明洪武二年,朱姓由-县迁此建村。 据《莱芜县志》载,朱小庄村清末属莱芜县毛埠保,民国初年属第十区;1939年至1941年莱芜划为莱北、莱东和新甫三县,朱小庄村属新甫县。1945年10月恢复莱芜县建制,朱小庄村属莱芜县圣井区。1951年改为第五区。1955年复称圣井区,1958年圣井区分为牛泉、圣井两个乡,朱小庄村属牛泉乡。同年十月,乡改为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牛泉办事处,1985年10月改为牛泉镇,本村隶属牛泉镇至今。 朱小庄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村民积极参加抗敌斗争。1946年“大动参”时候,村里的青年踊跃报名参军。前后有十几名村民跟随部队南征北战,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留在村里的人,男壮劳力为子弟兵抬担架,运弹药;妇女们做军鞋、军袜,就连小孩子也站岗放哨。全村人全力以赴支援革命战争,村民们为共和国的建立,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杨学三曾参加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抗美援朝战争。 解放后,朱小庄村民以满腔热情参加到生产事业之中,人们先后参加互助组、农业社、人民公社。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朱小庄村民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为了彻底摆脱贫困,人们开拓思路,广开财源,向贫困宣战。1984年冬天,村里贷款3万元,支书杨文德冒雪到泰安购买电线,联系施工队,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架通了电线,用上了电,彻底告别了祖祖辈辈使用煤油灯照明的历史。东岭的耕地因为缺水,粮食产量极低,为此,1990年,朱小庄村民打深水井一眼,安装了高压水泵,铺设地下管道数百米,使东部丘陵耕地得到了灌溉,粮食产量年年递增。 朱小庄村还重新规划了村庄,整修了街道,村民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朱小庄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靠自己的智慧,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一定会把自己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向阳村 |
向阳村位于莱城西南12公里、牛泉镇政府驻地2公里处。村北是亓毛埠,东南为张积庄,西南为石门村。 向阳村搬迁时总人口312人,土地290亩。当时仍与吕家楼村一个行政单位,统一核算,1986年,因工作不便,经领导批准分为两个行政村,向阳村隶属牛泉镇圣井管区。当时各级领导及两村领导班子多次交涉、磋商,达成协议:由吕家楼村每年拨给向阳村每人25元作为搬迁补贴,时间永远。 自1986年以来,该村驻进了莱芜市人事局扶贫工作组。在工作组的协助下,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工作组支援上百吨水泥,修建了长18米、宽18米、高2米的蓄水方塘,基本解决了浇地难的问题。1989年大旱,市委再次派市计委工作组驻村,立足实际办实事,引导农民搞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大葱、生姜种植。1991年支持资金上万元,建成了石子加工厂,安排了剩余劳力,增加了集体收入。同时驻村工作组跑上跑下,动员村民集资上万元,打了一眼井,购买了水量为50方/小时的潜水泵,并帮助运输、安装、调试,到2002年7月份新井投入使用,全村吃上了自来水,彻底解决了人畜吃水困难的问题。1997年秋莱城区民政局帮助我村修建了自来水池。投资1.5万元,扩大了水浇面积。对全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同时,集资近万元,动用土、石500方,铺了一条长500米的油漆路。2000年初,集资6000元,投工上百个,修了一条400米的防渗渠,同时对水利配套设施进行了维修保养。这些设施,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改善了村民的生活。 向阳村已经有一个良好开头,今后将继续发扬艰苦创业精神,把新村建设得更好。 向阳村原属牛泉镇吕家楼村,1978年3月因修鹁鸽楼水库搬迁到此。此地原叫向阳坡,故取名向阳村。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东五斗村 |
东五斗村在莱城西南10公里处,位于莱城区牛泉镇东南4公里。北邻侯家沟村,南与张积庄接壤,东隔石河子与八里沟相望,西与五斗相邻。人口1118人,耕地900亩。 据村碑记载,明崇祯年间,苗姓在此建村。因西邻西五斗村,以村名村,故名东五斗村。据考,此地很早即有人居住。1975年修大寨田时,曾挖出数座青砖墓,并从其中一墓0土青铜宝剑一把。据此墓志铭所记,此地系“潘家村”。传说,不知何朝何代,潘氏有人在京城做官犯法,遭遇满门抄斩,故潘氏在此无后,亦不复再称“潘家村”。此说法有可信之处,说明东五斗村,苗氏建村前即有人居住。 史载,从民国初期至1945年,东五斗村属鲁两区、汶南区管辖。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属圣井区管辖。1958年10月,莱芜县划为24个人民公社,东五斗村属牛泉人民公社管辖。1984撤社变办事处,东五斗属牛泉办事处。1985年建镇,归牛泉镇管辖至今。 东五斗村坐落在云台山北,从前,位居南北交通要冲。村北是肥沃的洼地,特产丰富,在无水利条件下靠天吃饭的年代,东五斗村民生活还是比较富裕的。民谣说“水码头,旱码头,不亚东西两五斗”。旧社会土匪如毛,搞得民不聊生。为了防乱世遭劫,保家护民,清朝咸丰年间,由村里的富户主持修建了围村的村寨,村人称作“圩子墙”。圩子墙建成后,由于地处南北交通要冲,东五斗村成了战略要塞,成为兵家常争之地。1947年-反动派的军队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时,蒋军进驻本村,为构建工事而将大部分圩墙拆除。现在还保留着一段残留的圩子墙。 圩子墙绕村而建,东西长约1里,南北长约数百米,成为规则的长方形。墙体高约6米,墙宽约3米,全部用大石块砌成。圩子墙有东西南北四个门,每个门上各有一座门楼,门楼上有瞭望口和射击口。站在门楼上,在东门可以望见莱城、嘶马河、八里沟一带的情况。在西门上可以看清鲁西、毛埠一带的情况。在南门上可看清风门子口及南山一带的情况。站岗放哨的人员,一旦发现情况立刻报告村长。民国五年(1916年),费县土匪刘黑七部到口镇抢劫经过此地,放哨人员发现后立即报告村长,村长命令把四门全部封闭,并在圩墙上架起十多门土炮,等土匪来圩墙下不远时,十几门土炮全部点火,炮声隆隆,响彻云天,土匪一看此景,知道村人早有准备,个个吓得掉头鼠窜。 东五斗村人自古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陈泮功1912年自办私塾,也是我村第一任私塾先生。以后又成立了东五斗小学堂,耿继文、亓桂荣等先后来此任教。1970年成立了五斗联中。由于村人重视子女的文化教育,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至今,村0考取大学专科以上学生近百名。 东五斗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莱芜县的党组织成立后,东五斗村就成为一个重要的活动地点。1933年至1940年,著名的领导人洪涛、黎玉、廖容标、曹春耕、王醒、谷前等老一辈革命家就在该村秘密活动,发展组织。村民陈光岩被发展为该村的第一个0党员。陈光岩,1938年参加徂徕山起义,1939年任洪涛、黎玉、廖容标组建的山东抗日部队四支队五中队-表。在洪涛、黎玉等同志的领导下,村民吴冠学任五中队队长。1939年5月29日,吴冠学带领部队奔赴抗日前线,在与四支队汇合时,由于叛徒出卖,途中在莲花山下遭到日寇的南北夹击。战士们浴血奋战。由于敌众我寡,战士们大部分壮烈牺牲。吴冠学同志为掩护战友们突围,在这次战斗中也为人民洒尽了最后一滴血。莱南行署建立后,为了抗日的需要,莱芜被划分为三个县:莱东、莱北和新甫县。当时,八里沟被敌人占为据点后,我村便成了抗日的最前哨。当时县委书记曹春耕、县长王醒等领导同志带领县委机关经常在我村活动,他们秘密发展党员创建组织,1940年在该村建立了农村党支部,张晋廷任党支部书记。在党的领导下,我村村民积极参加抗日斗争,扒公路、炸桥梁、割电线……使敌人闻风丧胆。当时在我们这一块有句顺口溜:“东五斗小柴庄,敌人不敢要给养”。该村成了抗日的坚强堡垒,受到了当时县委的嘉奖。 在战争年代,该村村民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革命斗争,1946年为保卫胜利果实,上级党组织号召青年参军,一次该村就有30多名青年应征人伍,受到了当时省军区的通令嘉奖。年龄大点的组成了支前队伍,推着木轮小车,挑着扁担,为子弟兵运送给养、弹药,一直推过长江,为推翻蒋家王朝,建立新中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抗美援朝期间,该村村民为支援抗美援朝,积极地捐钱捐物,军属魏振怀一次就捐粮7000多斤。在战争年代,我村20多位热血男儿为了新中国的建立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如今,当年参军的青年当中,有多人走上了部队和地方的领导岗位.张永福任解放军某部师政委;吴玉伦任空军某部师参谋长;陈光岩任省第一任商业厅厅长;张安廷任山东省公安厅厅长;张启先任浙江吴兴县县长;-亮任浙江省谨县粮食局局长;吴冠生任四川省河川-局长……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建设新中国发挥了自己的光和热。 新中国成立后,我村村民更是如鱼得水,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发展农业生产,支援祖国建设,1953年张孝启、张启芝、葛英豪等人成立了村里第一个互助组。1955年葛英豪、吴冠昌被评为省劳动模范。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党的领导下,为改革农村的落后面貌,东五斗村修建水库两座,打机井三眼。在支部一班人魏尚聚、吴告成、陈丙岩、魏振彪等人的带领下,打深机井两眼。1992年在党支部书记葛希礼的带领下,又打深井一眼。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自从有了这三眼机井,该村亘古以来的望天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丰产田。改革开放以来,该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积极进行种植结构调整,大种经济作物。生姜、大葱,使村民的收入年年 提高。2000年镇下派干部方洪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实践“-”户户通了自来水,彻底解决了东五斗村吃水难问题。 现在,该村村民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真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村民的生活水平就像那芝麻开花节节高。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纪家庄村 |
积家庄村位于莱城西南14公里处,距牛泉镇政府6公里,北邻鹁鸽楼,南接吕家楼,东与大荒峪一山之隔,西依云台山。全村现有42户,125口人。耕地面积80余亩。其村址依山傍水,坐落在鹁鸽楼水库的东岸,是一个山青水秀、景色宜人的好地方。 据村碑记载:积家庄,明万历年间,积姓由山西省迁此建村,以姓名村积家庄。建国后与张家庄合为一村,改称张积庄。原址修水库占用,1978年迁今址,独立建村,复称积家庄。清初,积姓外迁他处,王姓迁入。 据《莱芜县志》记载:积家庄村在民国时期隶属凤左乡;抗日战争时期隶属新甫县汶南区云凤乡;解放战争时期隶属莱芜县圣井区凤阳乡;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后,隶属牛泉人民公社吕楼管区;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后,隶属牛泉办事处;1985年至2000年划归圣井乡管辖;2001年后撤乡并镇,隶属莱城区牛泉镇管辖。 积家庄村的近代史是一部光荣的革命斗争史。战争年代,积家庄一次就有7位有志青年踊跃参加抗日队伍。解放战争时期,村里的男劳力为子弟兵抬单架、运弹药,妇女们做军鞋、军袜,就连儿童也站岗放哨,盘查行人。全村人为共和国的建立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解放后,积家庄人在党的领导下,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治山、治水、植树造林,向大自然宣战,决心改变家乡一穷二白的面貌。在党支部、村委的带领下,先后打大口井4眼,修扬水站2座。1971年至1973年期间,开凿山石,取直河道,填平坑凹,造田30余亩。由于有较便利的水利,粮食产量逐年上升,初步解决了村民的温饱问题。 1978年,打了一眼深水井,不仅解决了村民喝水的困难,部分土地也得到了灌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村民们积极调整种植结构,由过去单一种植粮食作物的旧习惯,改种经济价值高的经济作物。村民们纷纷搞起了植桑养蚕,每年进行三季养蚕,仅此一项每户就增收千余元。1982年至1984年间在村北修筑蓄水池一座,扩大了浇地面积。1996年村里投资上万元,为村民家家安装了自来水。1999年,又在半山腰修筑了一个蓄水池使山上的粮田树木全部得到灌溉,使粮、果均获得全面丰收,村民收入也逐年提高。 俗话说“靠山吃山,吃山养山”。近年来村两委根据本地山多的优势,发动群众在此植树造林。本村的另一个经济来源是养殖业,根据本村有山场的优势,家家户户养羊养兔。如今全村每户均有羊几只,最多的户有四五十只,仅此一项人均收入近百元,村民的财源广了,收人多了,所以全村人开始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一半以上的户盖了新房,大多数户有彩电,大半以上农户安装了电话,成为电话村。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吴小庄村 |
吴小庄村隶属莱城区牛泉镇。西邻泰安市岱岳区崅峪镇泉坡村,东接牛泉镇双泉村,南与泰安市岱岳区崅峪镇鲁东冶东村、西村相接,北为牛泉镇王小庄村、大庄村。地处丘陵,总面积3.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796亩,656户,2196口人。 据1989年8月所立村碑记载,吴小庄村于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吴姓由中小庄迁此建村,因邻村多以小庄取名,以村名村,冠以姓氏,故名吴小庄村。 据《莱芜市志》载,吴小庄村清末属莱芜县毛埠保。民国初年属第十区(鲁西区)。1939年至1941年莱芜划为莱北、莱东和新甫三县,吴小庄属新甫县。1945年10月恢复莱芜县建制,吴小庄村属莱芜县圣井区。1951年改为第五区。1955年复称圣井区。1958年圣井区分为牛泉、圣井两个乡,吴小庄村属牛泉乡。同年十月,乡改为人民公社,翌年圣井并人牛泉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牛泉办事处,1985年10月改为牛泉镇,吴小庄属牛泉镇至今。 吴小庄村建村已有五百多年.建村之初只有吴姓,其间张、陈、任、毕、王五姓陆续迁聚,其中吴姓占97%族姓之间从不分众寡、贫富、强弱,都以团结友善、和睦相处、互助耕耘、帮教读书为乐,世代相传。 出东门步行两华里,一青石山名曰转山。这里是当年防抗匪患的重要地方。吴小庄村民具有勤劳、朴实、勇敢、不怕吃苦的优良传统,具有抗御匪患的能力和勇气。为防御匪兵的经常性劫掠,1826年春寨主吴兆风发动村民按地分摊修筑环村圩墙。民国初年,兵荒马乱,匪患四起。1919年春天,以寨主吴志昌为首,率领村民在村东转山开山凿石,半年之余在山顶筑起高1丈,宽2尺,长约三华里的三层围墙,遂保一方平安。 1942年村长吴钦祥、吴星台受亓象德指令按土地耕种面积向村民敛取钱粮,筑修五间三层大楼(当时可谓高级建筑)作为村公所,后来拆除上层改为村小学,直至解放后,从1950年至1985年仍为小学教室。1989年小学搬迁,大楼已成危房,又拆去二层作为村办公用房。 1995年新建村委大院后,此处改为卫生室。1947年农历5月2日驻扎在圣井王家楼村的-匪帮下山包围吴小庄村,强令男女老幼集合在村北的青沙河里,无辜枪杀平民吴新村,带走吴钦彬、吴钦朝、吴多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出现过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如吴钦耀、张成木、吴钦刚等。在解放战争中,为国为民壮烈牺牲的烈士不少,转业后在地方工作的吴修连、吴胜震,以及在部队服役多年至今仍在为党为民继续工作的吴清堂、吴玉海等,他们是吴小庄的荣耀,也是家庭的光荣,激励着后人披荆斩棘奋斗不息。 暑去寒来,星转斗移。吴小庄村历经沧桑,直至1948年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村民才安居乐业。1954年冬,14户村民自发组织农业合作社,名曰“连丰农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吴钦朝,社长吴元田,按“地四劳六”分配。1956年,全村进入高级农业合作社,四个分社,社长吴乃喜,大队长吴长贵,党支部书记吴多春在村里实施“人七劳三,困难户加辅助”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1960年至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吴多春、吴长贵立足本村资源、人力设备条件,办起了酒厂(时称酒店)、油坊、菜园等工副业项目,经济收入很是可观,在周围村庄首屈一指,村民开始丰衣足食。1972年吴小庄村开始“农业学大寨”,改土造田,小地变大田,丘陵变梯田。1968年大旱,村民奋起抗旱,九个生产队打直径3米、深20米左右大口机井一眼,建小型提水站四座,基本上保证了大旱之年没减产,口粮达到自足。1977年冬,吴小庄村民抗严寒披雪霜在石庙岭建起大型扬水站一座,后在村西北又建二级扬水站。扩大水浇面积600亩。该年冬又修建马道大桥,高6米,宽5米,长10米,是通往莱城的交通要道。1979年,投资3万元在南王林钻深井一眼,修建水利灌溉渠道3华里,部分地瓜地变成了小麦地和大姜田。198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传统的种植模式,大搞科学种田,粮食产量飞速提高,彻底解决了村民的温饱。继而历届村委多方筹资又在东南沟、东岭盖、圈子地、空坟沟陆续钻井5眼。至2002年春,全村机灌深井6眼,修建水利灌溉渠道逶迤8华里,80%的土地得到灌溉,一年一季的地瓜地变成了三辣园。1992年村里投资十多万元购置自来水设备,在牛泉镇率先喝上自来水,生产面貌、经济状况不断改善,村民生活由温饱向小康大步迈进。 重视文化教育,以文育人,提高文化素质是吴小庄村的传统。至清末废科举止,吴小庄村获得功名者不下十余人,贡生、太学生数十人。20世纪初,老中医吴树堂(其父吴济蒲,老中医外科),先是教书育人,后因战乱弃教从医,是当地的书法名人,书写过不少碑文。1948年吴小庄就有村办小学和私塾,教书先生吴树榆、吴元修。1950年冬重新办起小学,吴元修、吴东方、吴焕亮任教,入学儿童一百余人。从此吴小庄文化教育步入新时代。20世纪60年代,吴俊勇考入青岛医学院,吴有兰考入山东工业大学。吴培年由山东水利专科学校毕业,历任高庄、南冶党委宣传委员,莱芜市教委成教站站长。自1977年恢复高考至2002年吴小庄村考入大中专院校学生100人,吴小庄村一家有二至三名大学生者就有十来户,在四邻八乡有“秀才庄””之称。 吴小庄村人心灵手巧,能工巧匠人才辈出。20世纪初期吴科春从事石刻创作,他的石狮雕刻形象逼真,声名远扬。其弟吴成春也擅长石刻,1989年莱芜各村所立村碑大部分是他的杰作。 吴小庄村经济意识超前,早在集体所有制时就有砖厂一处。为扩大生产规模安排农业剩余劳动力,1993年将原来烧黑砖瓦的小窑改建成烧红砖的大型轮窑。吴小庄村矿产资源丰富,1994年开办露天铁矿,40余人做工。由于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剩余劳力日益增多,1995年和1996年又增设砖厂两处。吴小庄村现有砖场3处,石料厂2处,400余名劳动力亦农亦工,有外省市来此打工就业人员,每年可收人工资6000至7000元,女劳力3000至4000元左右。他们下班后无暇回家做饭,馍馍房、火烧铺、饭店成了他们的老搭档。近几年有吴小庄爱吃饭店之评论,可见收入之可观,经济之方便。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部分有远见的人率先从事个体经济。吴丙义筹资购买一辆50拖拉机,在第三水泥厂运销水泥,挣了一大笔钱回村承包砖厂,近几年,成了经济强户。吴多森很懂经营之道,干经销发家,后开办糕点厂,经过十几年投资经营,由小变大,红红火火,成了村里经济大户。近几年,村里人经济意识越来越强,耕作之余多从事室内装修、个体运输、房屋建筑等多种经营项目。吴小庄村大办水利建设、调整产业结构。村办企业和个体私营业不断发展,村民经济收入、生活水平可谓芝麻开花节节高,房屋住宅由原来的草房变成了砖瓦房,继而又翻建为前后出厦的华丽住宅。 吴小庄村的公用设施建设飞速发展。1993年拓宽南北、东西街道各500米,1995年新建文化大院一座,内设人口学校、青年和老年人活动室,村委、党支部、计生办等,多次荣获市级荣誉称号。院内垂柳依依,牡丹飘香,群蝶飞舞,成为办公和村民休闲的好去处。 吴小庄村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两千多村民正用勤劳勇敢和智慧,描绘着吴小庄村的锦绣蓝图,正以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和更大的凝聚力、战斗力在21世纪飞跃前进。吴小庄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大庄村 |
大庄村位于莱城西15公里处,汶河南岸,地处平原,部分丘陵。东邻毕毛埠村,南接双泉村,西面与中小庄、吕小庄等村一岭之隔,北靠风景秀丽的汶河,现有耕地3326亩,1100户,3365人。 大庄村始建于何年无可考证,据村碑记载,很早就有人家居住。明朝洪武三年王姓人家由河北枣强迁此建村,至今有600多年,因村落较大故名大庄,至今仍为牛泉镇第一大村。现该村为异姓村,共有王、卢、亓、栾、张、李、刘、陈、贺、闫、吴、宋、时、曹、杨等十多姓。族姓之间都和睦相处,世代相传。 据《莱芜县志》记载,大庄村属莱芜县毛埠保。民国初年为第十区(鲁西区)。1953年至1941年莱芜划为莱北、莱东和新甫三县,大庄村属新甫县。1945年恢复莱芜县建制,大庄村属莱芜县圣井区。1951年改为第五区、1958年圣井区分为牛泉,圣井两个乡,大庄村属牛泉乡。同年10月乡改为人民公社,翌年圣井乡并入牛泉人民公社,1984年公社改为办事处,1985年10月改为牛泉镇,大庄属牛泉镇至今。 大庄村的近代史是一部光荣的革命斗争史,1939年就有卢诗哲等几名青年参加八路军英勇抗日。解放战争中又有很多青年参军参战,他们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积极贡献,其中为国捐躯者7人,负伤转业者5人,还有数人仍在部队。在莱芜战役和淮海战役中,村民们踊跃支前,有数十人抬担架运给养,时间长达半年多。1946年4月一天夜间,驻二官庙-军队某部突袭大庄,毒刑拷打村长亓新疆之父亓德昌,带走并杀害了0员李守正。时间不久,又犯火庄,在捕捉党员失败后,又残酷拷打村民王秀芝、青年干部王连川之母等数人。同年夏天,-驻军又放炮炸死村民3人,炸伤1人。1943年3月15日,八路军某部八中队得到消息,汉0头子亓象德住大庄,于是夜间从颜庄长途奔袭此据点。深夜战斗打响,因敌固守,加之日伪军增援,我军于天亮前撤出战斗,伤亡3人。战争年代,村民们颠沛流离,历尽沧桑。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村民们才安居乐业。他们自发组织起互助组,积极生产,踊跃交纳公粮,有力地支援了国家建设和抗美援朝战争。1955年冬,村成立了三个初级社,社长为王元昌、亓化乙、杨玉山,收入按“地六劳四”分配。1957年成立高级社,社长亓新疆,书记杨庆堂在村里实施“人七劳三”的分配原则。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后,高级社改为生产大队,辖四个牛产队。1960年又划分为16个生产队。1960年至1962年3年自然灾害时,各生产队奋起自救。他们立足本村实际开始大上土陶业。古老的土陶业又进入了辉煌时期。 1968年,为改变靠天吃饭的面貌,在书记栾曰斌的组织带领下,村民们开始了引水上山的水利工程。村东村西各建二级扬水站一座。一期工程挖引水沟近五百米,沟宽近1米,高为1.3米,沟盖石板,全为暗渠。二期工程发碹40余部,上砌水沟,三期工程运土筑坝,坝高12米,底宽15米,历经六冬春,东西两个二级大型扬水站于1974年通水灌溉。期间大庄村共建扬水站5座,使全部岭地近200亩成为水浇田,此举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解决了村民的温饱。1971年,大庄村开始“农业学大寨”活动,改土造田,小地连片。至1977年冬,村南岭地全部改造完毕。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地瓜是村民的主要口粮之一。种面积较大,为了解决地瓜种地越冬储存问题,大庄村于1972年春又投工近万个,动土石近万方,在村南修建大窖一座。大屋窖及扬水站的修建,是聘村“土专家”王传高为技术员,设计科学合理,特别是窖顶的管理房,扬水站主体工程,仿照古凉亭,建造奇特,既实用又美观,成为当时大庄村亮丽的景点,村民都以此为自豪。 改革开放以来,大庄村的经济发展很快,村民们大搞科学种田,改变传统种植模式,粮食产量逐年提高。历届村委又重视农业生产,新打机井10余眼,又投资近10万元在东岭,西岭铺设下一输水暗管两条,进一步改善了岭地用水。个体经济也飞速发展,村民亓俊峰、王洪新、卢诗广、修建砖窑3座,年产砖2000万块,安排剩余劳力400余人,由于砖块质量好,经营信誉好,常常供不应求。村民卢伟民、刘春晓研制出新型组合兔舍,并获得国家专利。刘春晓又多次改进实用兔舍技术,创办了种兔工程研究所、繁殖场、兔业协会,在养兔之乡实行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光荣当选为“山东十杰青年农民”。同时,村民发展个体经济,现在公路两旁商店林立。个体经济的迅速崛起,拓宽了村民劳动就业安置,促进了村风民风的好转。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村两委又狠抓了精神文明建设。1985年支部发动群众修桥铺路,改善了村中大街路面。2001年村两委又改造大街3条.在新村改造中动迁搬迁户47家,拓宽村中南北大街1条。路面宽23米,4条主街道,水泥石块砌边沟,全村主要街道全部安装路灯,使大庄村真正变成了社会主义的新农村。 大庄村历来重视文化教育,以文育人,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是大庄村的良好传统。清末秀才卢恒德,其人画好,字好,尤其擅长柳体,当时为四乡名人,书写碑文无数。杨庄镇,泰安范示范园镇,峋峪镇都留有其手迹。20世纪30年代村有私塾,有王兴龙、王成录先生开馆授业,学《三字经》、《易经》、《诗经》等,教学童以识字为主.1946年纪瑞昌来大庄发展教育,村建完小,其为校长,有教师数人。解放后为正式完全小学,周围村庄学童皆来此读书,形成较大规模,有教学班6个,学生300余人,教师10多人,为中心完小。1958年中心完小迁牛泉村,1958年村内又办民中1所,招生2个班,全县范围招生,培养了很多人才,后民中撤销,1975年,在校生增加,村完小教室不能容纳,村支部又在村南建学校l处,设教学班19个,教师32人,后因教室变成村支部又于1996年投资40余万元与双泉村合建联小l处,设教学班10个,教师17人,1999年被评为区级规范化学校。由于村民重视教育20世纪五六十年代,王长明考入曲阜师范大学,卢永书考入大连工学院,王长凤考入山东中医学院,莱芜有名的散文作家王志文就是从大庄走出去的。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有近百人考入大中专院校。王健考入清华大学攻读研究生,王利顺是白求恩医科大学研究生,卢波是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 老中医王兆能是解放前后大庄村几名医生的杰出代表。其人尤擅长外科,是周围村庄的有名的疮大夫。此人治病济世,急公好义,穷人看病,从不收钱,而且药到病除,很多患者不远百里,前来就医,泰安市徂徕山一带百姓都闻其名,门前就医者络绎不绝,医好患者无数。 大庄村正发生着巨大变化,3000多村民正用勤劳的双手、勇敢和智慧,建设着一个崭新的大庄村。人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个充满活力、生机勃勃的新大庄将会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将山后村 |
将山后村位于莱芜市西南17公里,地处山区。东接圣井村,西邻青沙村,北靠王家楼村。全村560户,1700口人,耕地面积1972亩。 据村碑记载,明洪武二年李姓建村,原名佛玉官庄。因址在将山北麓,清康熙年间更名将山后。村内原有吴、崔、杨、李、张等姓,现存9姓,李、张居多。 据《莱芜县志》载,将山后村清末属莱芜县毛埠保。民国属第十区,(鲁西区)。1939年至1941年莱芜划为莱北、莱东和新甫三县,将山后属新甫县。1945年10月恢复莱芜县建制。1955年隶属圣井区青沙乡。1958年圣井区分为牛泉、圣井两个乡,将山后村属圣井乡。同年10月,乡改为人民公社,翌年,圣井并入牛泉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牛泉办事处。1985年10月,牛泉办事处又分为牛泉镇、圣井乡。将山后属圣井乡。2001年撤并乡镇。属莱城区牛泉镇。 将山后村不仅山川秀丽,人杰地灵,而且具有光荣革命传统。抗日战争时期村民踊跃参军。有一次参军人数和王家楼村一起整整编有两个排的兵力。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抛头颅洒热血,有的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早期参加革命的李和夏投奔到徂徕山起义部队。在部队里历任连长、团长、师长等职务,抗美援朝时期任军供给处处长,后牺牲在朝鲜战场上。抗日战争初期0员张冠囤、李和春、张冠群长期进行党的地下工作。他们巧妙地利用当时群众组织潜入敌人的内部收集情报,多次冒生命危险传递上级文件,为抗日救国做了大量的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李润更、张其三、张振顺等人为了祖国的解放瞒着父母妻子离家投向部队中后,都牺牲在战场上。令人扼腕。 冬去春来,将山后村民历经沧桑。将山后人民始终跟党走,按照党的指示办事。1955年将山后村成立初级社。1956年加入高级社。1958年加入人民公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将山后村民才真正走上了富裕之路,他们战天斗地,改造自然,硬是用双手,开劈出一个新的将山后村。 将山后村地处石灰岩地带,自古缺水,为了解决缺水的问题,将山后人,以愚公移山的精神,不屈不挠地斗争着。1968年到1985年的近二十几年中,将山后村共打大口井11眼,钻小口井8眼,建扬水站5座,修水渠5000米,村民为解决缺水问题付出了巨大劳动。 到了20世纪90年代,将山后又钻了5眼深井,解决了人畜用水。从1995年起,将山后人大干苦干了6年,修成了直径140米、深12米、1413米、拦蓄水20万方的大型水池一座。这一工程总动用土石方14.9万方,投资46.14万元。此水池被称为齐鲁第一池——“圣英池”。付出一份劳动,就有一份收获。有投资就有收入,(水池建成后的秋天,正好赶上大雨连绵,水池灌得满满的,这一池水供全村浇地用了两年,这一水利工程的修建促进了本村种植业的结构调整。从原来单一的粮食种植,变成了多元化种植。用水较多的生姜、大葱去年长势喜人,亩产量高于邻村。大葱亩产达到了1750公斤。 将山后村为了改变过去无果树的历史,早在1985年就分别从陈楼、小埠头张家泉三处购进山楂苗若干株,分别种植在村周围,计有220亩的4个大果园。这些果园全部承包给了个体户管理。由于承包时间长,承包户舍得花本钱,果园的果树长势良好。连年丰收带动了全村经济的发展。 将山后村历来重视教育的发展。早在1940年村中建立了私塾一处。1970年新建学校一处,学校占地8亩,建教室16间。1984年又将学校改建,教室15间,占地10亩。2001年再次重修成标准化教室30间。修环形跑道200米,扩操场4200平方米,校舍一年比一年好,成为该村重要的育人阵地。李剑波是恢复高考后,我村考出去的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分配到莱芜市第十七中学任教,后提为该校校长兼总支书记。通过几年的努力,使十七中成为省级规范化学校,为莱芜的教育事业正在作出自己的贡献。 李赞军1986年后任圣井建筑队副经理。后承包建筑队4年,尔后又去石家花园任业务经理,他干建筑发了财。现已在石花园安家落户,建有二层小楼一座,成为城市居民。李赞群自1986年干施工员,莱芜英才小区6号楼,二职专教师宿舍楼,职工中专学生宿舍楼等都凝聚了他的汗水,为城市建设做出了贡献。村人李赞增、李正义,带领一班人专修民房农舍,活跃在十里八村之间,自己增加了收入也带领兄弟爷们挣了钱,受到了大家的好评。他们致富不忘国家,历年不少人是纳税大户,有的人每年都被评为文明经营户。勤劳质朴的将山后人,利用自己的双手谱写着美好生活的新篇章,一个欣欣向荣村富民强的新将山后,正呈现在世人面前。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刘省庄村 |
刘省庄村位于莱芜西南端25公里处,将山南面,距牛泉镇政府15公里。明洪武年间,刘姓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建村。相传早年居民生活朴素,省吃俭用,由此,将所居之庄名为省庄、以姓氏为刘家省庄,简称刘省庄。刘省庄现有280户人家,800口人,耕地794余亩。南邻北白塔村,靠将山大顶坡,东至亓省庄,西邻曹省庄、徐冶。 刘省庄村清末属莱芜县毛埠保。民国初年属第十区(鲁西区)。1939年至1941年莱芜划为三县,刘省庄为新甫县。1945年10月恢复原建制,刘省庄村属莱芜县圣井区。1951年改为第五区,1955年复称圣井区,至1958年隶属关系未变。1959年圣井并入牛泉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牛泉办事处。1985年10月又分为牛泉镇和圣井乡,刘省庄属圣井乡。2001年1月圣井乡又并入牛泉镇,改为牛泉镇。刘省庄隶属牛泉镇。 刘省庄村建村已有500多年,继刘胡两姓后不久,谭、陈,亓三姓陆续迁来,又有张、王、崔三姓迁来(现胡姓已无后人)。村民和睦相处,不分众寡,贫富强弱,互相帮助,耕读继世,相传至今。 民国时期,村民为了抵御土匪,积极出工投资修筑起一条高6米、宽2米、长约5华里的围墙,以保村民牛命财物的安全。 刘省庄村,文化发达,名人荟萃。庄户剧团从清朝至“文革”,逢年过节,喜庆事,他们就进行演出助兴,很受群众欢迎。解放前刘维宝、刘维刚兄弟二人同年得中秀才,后又出现贡生、太学生。刘茂兰、刘尚清,先是教书育人,书写过很多碑文。后因战乱弃教从商,是当地的书法名人。1962年村办起了小学,入学儿童100余人。从此刘省庄村文化教育步入新时代。自1977年恢复高考至2002年,刘省庄村考入大中专院校学生30余人。 首届村支部建于1940年,由陈乐川任当时的指导员。解放前加入党组织的10人,他们为新中国的成立,组织带领群众,完成了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随后组织参加了人民公社。在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中,刘茂桥等负责同志以身作则,带领村民挖井、建塘坝,修筑了一条2.5公里长的水沟,为此村民编了顺口溜:“不烧油,不用电,河里有水农田灌,大洼腰小洼腰,王林南里也能浇”。整个自流灌溉面积500余亩。 刘省庄村的公用事业飞速发展。1986年拓修环山公路5000米。1992年新建文化大院一座,内设“人口学校”、青年和老年人活动室、村委、党支部、计生办等,多次荣获镇、乡级荣誉称号,是双文明单位。院内垂柳依依,牡丹飘香,成为办公和村民休闲的好去处。 刘省庄村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800村民正用自己的勤劳勇敢和智慧,描绘着未来锦绣蓝图,正以不断开拓的精神和更大的凝聚力、战斗力在21世纪飞跃前进。刘省庄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石门村 |
石门村在莱城西南15公里,镇政府驻地西南3公里处。北与鹿毛埠村、东与茂盛堂村、南与圣井村、西与三官庙村接壤。,现有耕地1380亩,310户,人口956人。 据《县志》记载,明洪武二十一年,山西暴雨成灾,百姓死亡无数。洪水让人无处安生,有一时姓携老少逃荒至此,见四周低洼,中间凸起稍平的大巨石,认定这是防洪的最佳住所,因此在此安家。原名“安宁庄”,因西南有天然石拱门,大多在高处,有“观庄”之意,后谐音“官庄”,简称“石门官庄”,后改为“石门村”。新中国成立后,隶属圣井管区,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石门归属牛泉公社,1985年撤处建乡石门划归圣井乡,2001年撤乡并镇,石门村归属牛泉镇。 石门村的大葱种植历史悠久,已有300多年。久负盛名的莱芜鸡腿葱。,最初由该村种植,并以葱白结实、耐储存、甜辣可口食用价值高等特点而闻名全国。一进十月,石门村的大街上沸沸扬扬,山西、江苏、河北、曹县等老客户都纷纷赶来,从这里运走上百万斤大葱。仅此一项,石门人均收入就达1000元左右。根据市场要求,该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先后有3个新品种在该村安家落户。以前该村村民吃水都困难,就别说浇地了。1983年在村支部书记王举成的带领下,投资20多万元,打深井一口,铺设管道3000多米,从此家家户户吃上了自来水,成了牛泉公社第一个吃上自来水的村庄。后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又打了两口机井浇地有了保障,再加上石门水库常年有水,使多年旱地变水田。1958年,全公社老百姓齐心协力修建了石门水库,该水库存积大量水,石门村充分利用水,在水库边上修建多处渠道,保证了该村的水源条件,石门成了旱涝保收的村庄。 石门村地下资源丰富,铁、金、煤、锌等含量丰富。早在1958年大炼钢铁时,石门村人就肩挑人扛,露天开采铁矿石。至目前为止,那时留下的铁矿坑还完整保存。据说那个时候每天开采矿石的人达300 - 400人,那种繁华的景象给现代人以启迪。改革开放以来,石门村人充分利用有利的条件,开发铁矿:自1992年村支部书记马玉芳上任以来,先后与口镇铁矿联营开发,石门铁矿有限公司年产矿石200多万吨,上交利润50多万元。村民还在村西自己办起了采石点,采的石头供应石门水泥厂用,每天拉石头的拖拉机络绎不绝。 石门村立足当地优势,敞开山门,巧借外力,发展起了一个个村办企业,形成了山沟沟里远近闻名的的“工业村”。 解放前夕,石门仅有一处私塾,学生数量很少。1950年石门人在村北建校l处,规模有3个班。1962年村民自己动手,在原处新盖学校1处,学生也多了起来。1984年石门村投资20多万元新建学校占地4000平方米,盖起了崭新的规范化学校、幼儿园,学校由北校迁至南校至今,从此石门小学石门幼儿园均成了圣井乡的一枝新秀。2000年被莱城区命名为区级规范化学校.,现在是茂盛、向阳、石门三村联办小学,由该校毕业的学生考入大学的也不少。 石门村交通方便,东靠徐莱路,西有水泥厂柏油路。1999年马玉芳书记还带领村民把石门街道全部铺成了柏油路,为前来石门村购物的车辆提供了方便,使工副业发展有了优势。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石门村的企业飞速发展。铁匠、电气焊、百货批发、建材厂、面粉厂、百货商店样样齐全,就连家庭庭院都不空闲,以至于石门村流传着一句话:“庭院瓜蒌庭院兔,增收千元不出户。”在石门,不论哪家哪户,院落中最亮眼的就是密密麻麻挂满枝架的瓜蒌。,瓜蒌是一种药材,每到成熟期,个个黄澄澄的瓜蒌,点缀着各家庭院、 石门养殖已成为老百姓的热门,光上千元的小尾寒羊该村就有上百只,还有“波尔”山羊也正在养殖。走进石门村的哪一家都能看到整齐划一的兔舍,什么“西德兔”、“珍珠兔”、肉食兔种类齐全。 石门村自1976年至2002年,年年被评为“双文明先进单位”,家家都安上了电话。 石门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有着灿烂的过去和辉煌的今天,石门村的明天将更加光彩夺目。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南宫村 |
南宫村西邻东牛泉村,东邻杜官村,南邻纪家庄,北与马家庄、刘家庄相接,鄂牛路贴其村南而过。南宫村地处平原,耕地1378宙,375户,1313口人。 南官村坐落在汶河南岸,在莱城西南12公里处。据1989年5月所立村碑记载,南宫村元明两代称吕家庄,因临东上庄易名下庄。村南有南宫寺,由此改成南宫。后分为两村,分成东、西南宫。1949年后,两村合而为一,定名为南宫。 据《莱芜市志》载,南官村清末属莱芜县南宫保,民国初年,属第三区(汶南区)。 1941年春,根据抗战形势的需要,莱芜划为三个县;1945年10月恢复原莱芜县建制,南宫属莱芜县圣井区;1958年圣井区分为牛泉、圣井两个乡,南宫村属牛泉乡,同年10月,乡改为人民公社。翌年3月圣井公社、牛泉公社合并为牛泉人民公社。1984年4月牛泉公社改为牛泉办事处,1985年10月,牛泉办事处改为牛泉镇,南宫属牛泉镇至今。 据考,村中最初只有曹、吕、亓姓,后又有李、王、刘姓陆续迁聚。其中曹、吕、亓姓占80%,族姓之间都团结友善,和睦相处。 朴实勇敢的南宫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付出了不懈努力。莱芜战役是华东人民解放军在莱芜地区进行的一次伟大运动战。1947年2月,南宫人成立支前委员会,曹洪昌、曹洪庄、刘作贞为领导人。组织了160名民工,30副担架,14000斤军粮400双军鞋,3000斤柴草,支援前线,在当时居牛泉前列。同时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为国为民壮烈牺牲的烈士如:曹占伟、亓存志、李洪恩、李庆振等。也有转业后,曾在地方继续为国为民工作的云南省物资供应厅长亓山房,山东省卫生厅厅长曹悦忠等。他们是南宫人的自豪。 1962年,落实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政策,南宫村的砖瓦由小马蹄窑发展成为大轮窑,成为当时牛泉公社规模最大的三砖瓦窑之一。1960年至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自发集资修建小型提水站,陆续打机灌深井3眼,300多米深,保证了庄稼的收成。1962年,南宫村又投资购置自来水电器设备,率先喝上自来水,用上电。1975年在“农业学大寨”热潮中,南宫人开始改造村南地带的贫瘠土地,丘陵变成层层梯田。同年,南宫村在南官东岭划地19亩,筹建磷肥厂,称硫酸厂。1982年改为磷肥厂。产品除供应本公社外,还销往泰安、巨野等县收入颇丰。继而又出现了榨油厂,日渐发展,成为当时全公社较大的11处榨油厂之一,闻名全县。 尊崇文化,注重教育,南宫有着辉煌灿烂的文化史。0前,毕业于沈阳机电学院的亓秀亮,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文化革命前,亓加文考入清华大学。1977年恢复高考这一年,南宫村就有11人考入大学。1990年镇上合并小学,南宫村率先合并到建校条件较好的牛泉中心小学。南宫村的文化教育由此步人新时代。如:曹占磊考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亓学之毕业于山东大学。 沐浴着改革的春风,南宫人,正以满腔热情,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大荒峪村 |
大荒峪村地处莱城西南9公里处,东傍大盘顶,西临云台山,北接八里沟,南与大山相对,蹄形山脉东、南、西环绕,北有沥青路通往各地,全村210户,580口人,可耕地560亩,荒山4000亩。村民绝大多数姓刘,另有张、葛二姓。 据碑文记载:18世纪中叶,从淄川迁来本地谋生暂住八里沟村的刘文进的两个儿子刘玉美、刘玉清要另立灶分炊,长子刘玉美去了现在的方下镇石桥村,次子刘玉清则在现在的牛泉镇大荒峪村旧址结庐而居。一条大山峪荒草丛生,峪名自然演变为村名,遂称大荒峪村。 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的刘玉清,惨淡经营,多渠道开创生存空间,创造繁衍条件。刘玉清生五子:源、津、淇、治、滨,各成家立业育后200余年至今已历十代。 《莱芜市志》载,1945年10月恢复莱芜县建制,大荒峪村属莱芜县圣井区。1951年称第五区。1955年复称圣井区。1958年分为牛泉、圣井乡,大荒峪属圣井乡。同年10月改称圣井人民公社,翌年并为牛泉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称牛泉办事处,1985年10月改为牛泉镇。大荒峪村隶属牛泉镇至今。 大荒峪人有着令人辛酸的为水奋斗史,前后上百年,打大口井十几眼。位居村东部的一眼,井深达60多米,现保存完好,但水量很小。地下水找不到,只好采用地上蓄水。从1954年到1967年靠肩挑人抬修塘坝一座,容水上万方。建正方形水池两个,容水5000方。天不下雨,坝、池空设。1969年,时任书记刘永瑞携村民多方联系,取得上级有关部门支持,在村南钻出深达400多米的第一眼机井。买泵、接电领先邻村数年,用上了电灯、喝上了深井水。但该深井每小时上水不足十方,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生产用水。1973年,支部一班人带领村民再打机井二眼,配套一眼此井水量丰富,至此村民用水紧张的局面得到缓解。1996年,为扩大浇地面积节约用水,村民加大投入,修高标准防渗渠2000米,埋设地下管道3000米。又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修石拱桥五座,铺石板路上千米。新的一届支部村委,把兴修水利作为带领群众致富的关键问题来抓,充分发挥本村专业人才的作用,多方调查研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总投资30万元。在村北新打机井一眼,2013年正月-荒峪村人兴高采烈地庆贺新井成功,庆贺村北100多亩良田灌溉问题得到解决。 大荒峪人安守本分,民风淳朴,一贯崇尚文明,重视教育。民国十八年,村民集资在村南盖学校一处,称南学堂。后被烧毁,村民又重建,1966年迁入村北。1973年,又在原林墓地建标准房十间作教室,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解放前就有多位在外从事教师工作的。“大荒峪里出读书人”,至今外村人如是说。刘玉清的第五子刘滨有同胞五孙:承义、承祥、承明、承先、承元。其中有三人干过教书先生。大荒峪村人杰地灵,恢复高考后,已有34人考入大中专院校,有刘鹏、刘芸二人取得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刘娟、刘新华、刘升、刘荣成、刘荣桂、刘钦等都已大学毕业,走上领导岗位。 大荒峪村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全体村民用自己的双手,用勤劳和智慧描绘着大荒峪村的锦绣蓝图。 2011年3月,支部村委换届。由刘永晓任书记,-任村主任。天时、地利、人和齐备,新的支部村委一班人团结务实、执政廉洁、不负众望、开拓创新,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群众利益而努力工作,使大荒峪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的一届支部村委,把旧村改造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优化环境、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积极创新方式方法,保障了旧村改造工作的顺利推进。在具体工作中,一是实行人性化拆迁,制定了以奖代补的拆迁奖励政策,按签定合同和拆迁顺序-励,每户发放补偿费,激发了村民的拆迁积极性,仅一个月的时间就全部签订合同,87户仅用3个月的时间就基本完成拆迁,到2014年底,旧村改造工作将全面完成。二是实行阳光化操作,在旧房估价方面,推选党员群众代表成立房屋评估小组,负责对村民旧房丈量评估定价,做到一把尺子量到底,一碗水端平,结果全部上墙公示;在新房分配方面,通过现场抓阄的方式确定,杜绝暗箱操作,打消了群众的顾虑,赢得了群众的广泛支持。旧村改造后,可复垦土地53亩。 大荒峪村是发展经济树的良好基地,目前有花椒树四万多棵,柿子树两万多棵,支部村委一班人计划在此基础上再大力发展一步,三至五年发展各类果树一千多亩,增加优质苹果树上万棵,嫁接枣树上万棵。同时充分发挥本村山场优势,加大种植谷子、绿豆、豇豆、红小豆、芝麻等小杂粮,在现有基础上,用一至五年的时间,将小杂粮种植面积扩展到500亩以上,逐步形成优质果树和小杂粮基地。 展望未来,支部村委一班人信心百倍,计划在最近几年内,带领群众修环山路5.8公里,建储水3.5万方以上的水库一座。实现山顶柏树绿荫荫;山腰果树、柿子、花椒等经济树变成金;山下小杂粮基地打开致富门。利用三至五年的时间,使全村经济收入达到二百万元以上。 村庄名人 历史名人 革命烈士 刘宗鲁 刘宗鲁,原名刘宗儒、刘振东,生于1904年5月,自幼上学泉河寺高小毕业,在杨庄村、涝坡村教书,擅长书法。1938年参加八路军,1939年加入中国0,先后在泰安专署、济南章丘县实业科长、某区中队指导员、黉山区区长。1947年6月章丘县委成立反敌抢粮斗争委员会,有县独立团一营和武工队配合,在孙村、虎门区一周时间,打退敌人抢粮6次,毙伤敌人副中队以下27人,俘敌13人,交货长短枪10支,截获粮食一部分。7月,黉山区区长刘宗儒带领区干部和区中队战士20余人,到孟家庄一带活动,行至桑园村南巴漏河北岸,遭到河南岸200余敌人的袭击。反击中,刘宗儒身负重伤,不幸牺牲,时年43岁。 养羊专业户 刘永顺 从1986年开始,刘永顺就走上了养羊致富的道路。20多年来,他坚持草放型的养羊模式,养羊品种主要以本地红山羊、黑山羊为主,每年羊的出栏量达到500多只,年收入达到20多万元。刘永顺致富后新盖了房屋,儿子刘祥职业中专毕业后安排到中国五矿参加工作,刘永顺在莱芜城北买了宿舍楼,还购买了小轿车,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养兔专业户刘凯 从2010年开始,刘凯开始饲养优质獭兔,在村南建立起了16亩的大型养兔场,新建兔舍1000多个,主要饲养八点黑、大耳白等优质原种獭兔。目前养兔达到3000多只,年收入可达10多万元。即使在今年四、五月份遭受兔瘟,碰到严重损失的情况下,他仍然坚持不懈的发展养兔业,在自己养兔的同时,经营兔饲料,为众多乡亲提供了方便,带动了一批养兔户,在他的带动下,刘永照、刘永吉等人养兔量都在五百只以上。 民间艺人 刘莱卿 刘莱卿父子多年来从事泥塑、雕刻堪称一绝,创作的各具情态的作品随处可见,泥塑品种达100多个,云台山的泥塑是他们父子俩的代表作品。2005年5月 刘莱卿之子刘绵新被莱芜市民间研究学会评为莱芜民间艺术家。十几年前,他们盖楼于南宫岭,进一步扩大规模、扩大经营。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西牛泉村 |
西牛泉村位于莱城西南12公里,东邻东牛泉村,西靠石河崖,南接亓毛卜村,北与方下镇鲁西村隔汶河相望。西牛泉地处平原,有耕地920亩,502户,1702口人。 据《鹿氏谱》记载,明洪武年间鹿氏由河北省迁此建村,村东有泉,牧者常驱牛在此饮水,每至此饮水,牛数则增多,以为有神牛与伍,由此得名牛王泉,借以名村,因重名,冠以西字,故名西牛王泉,1949年后简称西牛泉。 据《莱芜市志》载,西牛泉村清末属莱芜县南宫保。民国初年属第三区(汶南区)。1945年10月恢复莱芜县建制,属莱芜县圣井区。1958年圣井分为牛泉、圣井两个乡,西牛泉属牛泉乡。同年10月,乡改为人民公社。翌年3月,圣井公社、牛泉公社合并为牛泉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牛泉办事处,1985年10月改为牛泉镇,西牛泉隶属牛泉镇至今。 西牛泉建村已有六百多年,建村之初只有鹿姓一家,后来张、郭、刘、雷、毕等姓陆续迁此,其中鹿姓人口占80%。各族姓之间团结互助,和睦相处,并世代相传。 莱芜是革命老区,西牛泉村可以称得上是“革命小区”。近百年来,村民们在争取解放、追求和平、保卫家乡的革命道路上,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1931年,0员鹿省三积极参加革命,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担任山东省委巡视员、山东省临时工作委员会宣传部长。抗日战争时期,鹿省三历任鲁东工委书记,为革命前赴后继,辗转南北,功绩卓著。1938年,鹿省三同志遇害,时年33岁。鹿省三同志以年轻的生命为革命谱写了光辉篇章。0莱芜市委、人民政府为了纪念鹿省三同志,于1987年2月在莱芜战役纪念馆内建立一座“鹿省三烈士碑。” 在鹿省三同志的带动影响下,西牛泉村人纷纷参加革命,积极做好备战支前工作。1947年在莱芜战役时,西牛泉村专门成立了支前委员会,由鹿万德组织领导,出民工150人,担架13副,车辆35辆,军粮15000斤,军鞋200双,柴草20000斤。鹿加贞、鹿林、鹿加礼、鹿保进等一批优秀0员,前赴后继,为革命赴汤蹈火,先后为国捐躯。他们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赢得了后人的尊重和爱戴。革命烈士的功绩流芳千古,他们的光辉形象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西牛泉人杰地灵,有很多人工作在全国各地各条战线,为国家的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雷鸣娟是迄今村里惟一的女干部,大学文化,党员,历任牛泉公社党委常委、圣井乡副乡长、方下镇-、圣井乡-、莱城区-委员会常务副书记、莱城区人大副主任。 解放前,西牛泉村没有什么工业,只有砖瓦红炉等零星个体手工业。建国后,由于党和政府的积极扶持,个体手工业逐步得到发展和巩固,1955年,“一化三改”后,本村的翻砂业、红炉业较为出名。后来联合东上庄村组成“牛泉手工业铁业社”。到七十年代,西牛泉村开始出现了一些队办工业,在书记鹿万生、主任鹿书增的领导下,队办工业搞得红红火火。当时有粉坊、纸坊、翻砂、砖瓦机,两个砖瓦窑,一处养猪场等。同时村里还专门组织了,“科技队”,用以培养村里的科技人才。科技队在50亩试验田里培养种子搞农业种植的试验,由此培养出来的科技人才可以担任小队队长。到1976年,西牛泉村九队、十队,开始出现铝制品厂,每年可产锅、壶、盆等1100多件,产值1万多元,利润4000余元。198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上改变了传统的种植模式。大搞科学种田,粮食产量飞速提高,彻底解决了村民的温饱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村民们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大步迈向发家致富的康庄大道。村里人除了农业种植上的改革外,很多从事房屋建筑、个体运输、蔬菜种植、个体经销等多种经营项目。村办企业和个体私营业不断发展,村民经济收入不断提高。值得一提的是本村的蔬菜种植业的改革。 一代又一代的西牛泉人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勤劳。使本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房屋住宅由原来的草房变成了砖瓦房,进而变成前后出厦的华丽住宅。有几十户村民还率先住上了小康楼。彩电、冰箱等现代化电器走进家庭已是很平常的事。 21世纪的西牛泉村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村民们正以勤劳和智慧,描绘着西牛泉村美好明天。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圣井村 |
圣井村位于莱城西南20公里、距牛泉镇政府6公里处,旗山北麓。村南为祥沟村,北为石门村,东为新张庄村,西为江山村。现有土地2100亩,山场3000亩,全村有926户,2761口人。村东隔河有45户人家,名叫闫家洼,也属圣井村。秦、亓、毕为村中三大姓。 《秦氏谱》记载,元朝末年秦姓由山西省迁此建村。村西井碑文记载,因缺水,村民择地打井,得旺水,溢于井口,由此得名“盛井”,后演变为“圣井”。 圣井村从民国初期至1955年曾属第十区,后又称为圣井区或五区;1958年圣井村隶属牛泉公社;1985年设乡,圣井村隶属圣井乡。2001年圣井乡撤销后,圣井村隶属牛泉镇。 圣井村坐落旗山脚下,居出入山区的交通要道,商贾云集。为防乱世遭劫,保家护民,清朝时期村民齐心修建了围子墙。围子墙的修建使圣井村成为战略要地。围子墙,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长约800米,为不规则长方形建筑,墙体全部用石头砌成,上面有女儿墙,墙基宽约为7米,墙高约为6米;围墙有东西南北四门,各门都建有门楼。 1939年日寇入侵莱芜后,在圣井安据点修碉堡。圣井村村民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投身抗日斗争。村民亓善芬、梁丕英等参加了有名的徂徕山起义后,在莱芜县委的领导下村民成立了“民兵武装连”。他们英勇作战,多次与泰安独立营配合,有力地打击了敌人。革命战争年代,圣井村就有毕存德等44位青壮年为国光荣捐躯。 圣井村人向来注重文化,崇尚礼义,村人儒雅诚实,民风朴厚。解放前村民秦如玉曾设私塾授徒。1930年周美玉创建了圣井初级小学,当时招生10余人,开设修身、国文、算术、练字、作文、史地等数门课程,当时他就倡导新式教学。现在村内设有幼儿园、小学、中学各一处,大大方便了孩子们的求学。乡镇合并后,圣井中学更名为“刘仲莹中学”。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至2002年,全村共考取大中专学生300余名。圣井村地处交通要道,南来北往的客商终年不断。村民思路开阔,很多人从事经商、食品加工致富。在满清时侯,村里就设有酒坊、药店、酱园、染坊、油坊、糕点等商业网点。当年著名老字号商家如“富无斋”,“永胜”等。 1994年,进行了大规模的村庄规划。首先打通了南北大街,使之连接莱徐公路,以后又修建了整齐规范、集文化商贸为一体的新的大街,成为全村最繁华的街道。学校、邮局、信用社、供销社、电信局、派出所、工商所、粮所等皆立于此街。沿用古制圣井村农历一、六逢集,集场就存这条大街上。每逢集日,四村八乡人们扶老携幼,川流不息。 种植和养殖业、艺术加工业是圣井村的支柱产业。20世纪90年代前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是全镇的纳粮大户。1958年圣井村就缴纳了40万斤公粮,成为莱芜第一纳粮大户。1957年至1983年,村南建成了50亩的苹果园,品种有金帅、红星、红玉、国光等,丰产期苹果达到千余吨,远销全国各地。1982年全村有三分之一的土地进行了调整。荒山变成了花果山、花椒山,成为闻名遐迩的花椒之乡。 殷实的家底,使圣井人在接受现代文明上占堪先机。1950年,村中有毕于信开设了圣井诊所。1968年全村通电。1969年拖拉机开进了圣井村。1997年成为全镇第一电视村。1999年全村安装电话近千余部,成为莱芜西南部第一个电话村。 圣井村特殊的历史文化积淀,使之成为名人辈出之地。清朝时期的毕丙章被选为拔贡,他是当时县内著名的书法家和文人,尤善草书,精于颜体。解放后村民亓善芬任上海空军政治学院后勤部长,梁丕英任东海舰队政委,秦桂川任兰州飞机制造厂-,尹延鸿是海洋地质所研究员。 圣井村地灵人杰,如今正逢盛世,圣井村人定有更大作为。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南三官庙村 |
南三官庙村位于莱城西南约17.5公里处,距牛泉镇政府4公里。南三官庙村北临汶河,南依习武山,东与毕毛埠村接壤,西与双泉村、大庄村毗邻而居,全村共有320户。1002口人,耕地面积1416 .4亩。 据村碑记载:明朝初年,尹姓建村,村东有庙,内有刘备、关羽、张飞塑像,故称三官庙,以庙名村。因重名,1982年经县人民政府批准,改称南三官庙。据《莱芜县志》载:南三官庙村清末属莱芜县毛埠保,民国初年属第十区,(鲁西区)。1939年至1941年莱芜划为莱北、莱东和新甫三县,南三官庙村属新甫县。1945年10月恢复莱芜县建制,南三官庙村属莱芜县圣井区,1951年改为第五区。1955年改为圣井区,1958年10月,乡改为人民公社,翌年圣井并入牛泉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牛泉办事处,1985年10月改为牛泉镇。 南三官庙村为异姓村,共有曹、宋、毕、王、赵、鹿、尹、亓、朱、韩10个姓氏,以曹姓居多,宋姓次之。南三官庙村人,不论家庭大小,迁入早晚,各姓氏之间都能和睦相处,祖祖辈辈生息繁衍在这方乐土上。 南三官庙村的近代史是一部光荣的革命斗争史。有早在1931年经刘仲莹介绍加入中国0,继任莱芜县委宣传委员的毕指南烈士。有1932年加人中国0,并担任莱芜县委地下交通员、党的分区宣传委员,后任驻挪威大使、外交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兼总务司司长的曹春耕同志。还有于1932年加入中国0出生入死,身经百战的原北京卫戌区空军师政委曹廷萼。 单在抗日战争时期不堪做-奴,积极抗日救国的热血青年就有数十人。其中有曹氏兄弟:曹梦庚、曹春田不顾父母阻拦,投身抗日队伍。还有:曹善同、宋永勤、宋风音、宋学道……在解放战争中,南三官庙村人革命斗志更加旺盛,在中国0的领导下,打土豪、分田地,积极参加支前运动,为中国的解放立下汗马功劳。毕恒阳、毕丙祥十字披红,佩戴大红花自愿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英雄的南三官庙村人,男儿推小车,抬担架支援前线闻名泰沂山区。妇女做军鞋、护伤员、碾小米,烙煎饼争当模范。妇救会、识字班,配合八路军工作队掀起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单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一个原不足500人的小村庄,为国捐躯的革命烈士就有11人,支前200余人次。 南三官庙村的近代史又是一部奉献史,不仅有为国捐躯的烈士和解放战争中抬担架、推小车的民工,还有抗战家属的奉献。毕指南一家为革命倾家荡产;曹春耕一家为此献出两条生命;曹廷萼的前妻在冬天被敌人剥去上衣放在铡刀下宁死不屈。 还有在历届党支部的领导下,捐款捐粮不计其数。1962年正当全国遭受三年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南三官庙村只有600余人的村庄,就出售爱国粮24万斤,受到各级领导的表彰,时任书记曹廷进也因此闻名整个泰安地区。 南三官庙村的近代史又是一部艰苦奋斗、治山治水的创业史。新中国成立以后,南三官庙村历届党支部、村委,领导全村人民为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艰苦创业几十年。1963年在村北沟修建沟坝一座;1964年在支部书记曹廷进的带领下利用几把镐头、几盏油灯和两个牛皮罐经过几个月的英勇奋战,打出了第一口机井;社员曹京松为打井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当用柴油抽水机第一次从地下提出水来时,全村人无比振奋。当年的老教师曹京岩即兴赋诗并书写:“革命干劲冲天,胜过愚公移山,历经百日奋战,获得无穷水源”。当年在公社党委的支持下,架上电线,使南三官庙村成为牛泉人民公社第一个供电村,第一个用电机抽水的村庄。因此,南三官庙村干群一条心,越战越勇,仗越打越大。1977年在党支部书记曹俊才同志的带领下,在东岭西侧打深井一眼。1978年利用一个冬春的时间,在村南修筑起蓄水近30万方的小型水库。1979年在村西打深井一眼。1989年在特大干旱的情况下在党支部书记曹维安带领下,在西岭钻深240余米的深井一眼,新上变压器一台,并架立线路。修渡槽一座,修防渗水渠1500米的一系列配套工程。同时根据车进不了村的状况,由支部村委把一条村西通往牛大公路的700米道路,铺成了柏油公路,彻底解决了历史上车进不了村的局面,为发展本村经济奠定了基础。大路两旁植树700余株,现已高大挺拔绿树成荫,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1994年又修一条大公路从村东,至南岭近1500米的公路,先后修筑并硬化了营林环山路近3000米,使我村道路畅通,彻底改变了旱天是尘土,雨季净是泥的闭塞状况。1992年在东岭东侧打深270米的深井一眼,彻底解决了全村农业用水基本实现了水利化。1995年在党支部书记曹维安和两委成员的发动下集资配套修建蓄水池,铺设了地下管道,户户吃上了自来水,结束了祖祖辈辈挑水喝的历史。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正确指引下,人杰地灵的南三官庙村民更加勤奋进取,他们凭着聪明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在这方乐土上建造着自己美丽的家园,林果专业户、养殖专业户,各种自办小企业应运而生,蓬勃发展。在不远的将来,南三官庙村一定会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莱芜大地上。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亓毛埠村 |
亓毛埠村位于莱城西南12公里处,距牛泉镇政府驻地1.3公里。东靠牛泉河,隔河与西上庄村相望;西临圣井河;南傍向阳村;北接大汶河。全村共有430户,1943口人,耕地面积1590亩。 亓毛埠村很早就有先民居住。在该村出土的铁礁斗,据权威人士考证为汉代所有。据《亓氏谱》记载,明朝建文年间亓姓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建村,因邻村多以毛埠取名,以村名村冠以姓氏,故名“亓毛埠”。 亓毛埠村在民国时期隶属毛埠乡。抗战时期隶属新甫县圣井区毛埠乡。解放战争时期隶属莱芜县圣井区毛埠乡。1947年实行土地革命,1949年10月到1955年亓毛埠村有125户加入初级社,1956年全部转入高级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后,隶属牛泉人民公社牛泉管区。1962年以后,,该村分为8个生产队。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后,隶属牛泉办事处。1985年属牛泉镇牛泉管区。1991年牛泉镇新设毛埠管区。亓毛埠村属毛埠管区。该村现有亓、李、王、张、毕、魏、陈、宋8姓,8姓之中以亓姓大户,李姓次之,其他姓氏所占比例较少。 该村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名人志士不断涌现。德高望重的爱国民主人士亓聘如先生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早年即投身革命,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奔走呼号,曾冒着生命危险掩护我市早期的0人刘仲莹、黄仲华等安全转移,逃脱了-反动派的追捕。抗战时期,积极为我党工作,立下了不朽的业绩。建国后,担任莱芜县副县长,为中国的土地革命和建设事业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其高风亮节永受世人敬仰。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亓毛埠村历届党支部村委会带领村民艰苦创业,年年都有大项目。该村地处丘陵,地下水资源奇缺。过去相当长时间,全村靠天吃饭。为改变这种状况,1964年秋,亓毛埠村用二年时间在村南建起亓毛埠水库,水库坝高26米,最高蓄水量可达80多万方。如水源充足可覆盖当时全村可耕地的三分之二以上。1975年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在村南大搞大寨田百余亩。1989年气候干旱,水库干涸,造成粮食绝产,村民喝水成困难。1994年9月份打出210米深井一口,家家户户安上了自来水。当年村里又投资十几万元开通南北大街一条,每天有十几班次的客车直通莱芜。使该村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观。1997年9月打出220米深井一口,1999年春配100方深井一套,彻底解决村以往缺水现象,使生产地全面浇上水。 建国以后很长一段时间,该村主要种植粮食作物玉米、小麦、高粱,地瓜,经济作物仅限于棉花。1993年以后,由于该村的水利条件的改善,加之支部、村委的大力宣传,该村生姜、大葱、土豆等蔬菜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达到了可耕地的6成。 该村香椿芽以味道纯正、芳香扑鼻而誉满四方。每到采摘旺季,到亓毛埠求购香椿芽的叫喊声,不绝于大街小巷。 养鸡、养兔已由原来的小打小闹变成规模养殖。达到人均20只兔,亓毛埠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养兔专业村。养鸡大户有8家,其中以亓民亭规模为最大,效益也最好,年纯收入达10万元以上。其种鸡、雏鸡、种蛋以品质好、纯度高而饮誉四方,深受客户欢迎。 亓毛埠村村民自古就有经商的传统,以诚实守信著称。1995年开通南北大街后,沿街个体工商户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仅长年固定经商户(以兔毛、羊绒、生姜购销为主)达26家。大户主要有亓玉杰、亓德生、亓学华等人,每户每年纯收入都高达3万元以上。多年的经商已使他们的腰包逐渐鼓起来。如今他们又瞄准了兔毛、羊绒的初级加工,其中由亓玉杰、亓建文合伙投资的梳绒厂已完全建成,购得机械4台,已试运营。 亓毛埠村的石灰石开采也比较发达,产品主要销往泰安等地,由此带动的运输业也较繁荣,如今的亓毛埠已呈现出百业兴旺、万帆竞发的良好景象。 亓毛埠村历来有着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建国前即有私塾2处,后于50年代初成立完全小学,学制6年。全镇第一处农技中学也在亓毛埠,于1965年开办,面向全镇招生。1968年亓毛埠村兴办联中,面向牛泉管区招生。1984年撤销联中并入牛泉中学,小学迁入亓毛埠联中旧址,20世纪90年代初村投资25万元在村北公路边建房屋26间兴办如今的亓毛埠小学。1992年以来,村里对学校更是年年有投入。十几年来,已累计投资十几万元,该村小学已达区级规范化学校标准,2000年挂牌。亓毛埠小学的教学质量一直在全镇是一流的。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亓毛埠村被大中专院校录取的人数达181人之多。亓毛埠村因在全镇担任教师的人数最多,而被群众称为“教师专业村”。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双泉村 |
双泉村位于莱城西南20公里,距牛泉镇政府驻地8公里,云台山麓。东邻三官庙村,西接吴小庄村,南与王楼村相接,北边是大庄村。双泉村地处半山岭地带。耕地860亩,382户,1348口人。全村有亓、王、李、卢、刘、田、巴、张、崔、毕、鲁、朱、杨13姓。 据村碑记载,元朝年间,卢、边两姓在此建村,边姓族人名“文”,卢姓族人名“武”, 为取吉祥之意,卢、边两姓有文有武,文武双全,由此取名双全村。清朝乾隆年间,天旱缺水,村民在村南、村北挖得两泉,四季不涸,又易名为双泉官庄,建国后简称双泉村。 据《莱芜市志》记载,双泉村清末属莱芜县毛埠保。民国初年属莱芜县第十区(鲁西区)。1939年至1941年莱芜划分为莱北、莱东和新甫三县,双泉村属新甫县。1945年10月恢复莱芜县建制,双泉村属莱芜县圣井区。1951年改为第五区,1955年复称圣井区。1958年圣井区分牛泉、圣井两乡,双泉村属牛泉乡。同年10月乡改为人民公社。翌年圣井乡并入牛泉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牛泉办事处,1985年10月份为牛泉镇、圣井乡。双泉村属牛泉镇至今。 双泉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1946年“大动参”时全村有60多名有志青年,报名参军作战,他们跟随部队南征北战,为共和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村里的0员战争年代英勇顽强,从不向敌人低头。1943年冬,0员亓守成在与日本鬼子的激战中,中弹负伤不幸被捕。在敌人面前他坚强不屈,被日本人杀害在莱芜城。解放战争中,村里的男劳力,为子弟兵抬担架、运弹药;妇女做军鞋军袜,就连村里的儿童也站岗放哨盘查特务。双泉村人为共和国的建立,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有的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双泉村,名曰双泉,实则无泉。自古以来就有干巴双泉的说法,村民们吃水、浇地全靠到四邻八村去挑水。双泉人深知缺水的艰难。建国后,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先后在村中利用土办法打土井十几眼,解决了当时吃水、种地的燃眉之急,但一遇天旱,井中无水可用。双泉村人不气馁,1957年冬至1958年春在村东修筑了一条大水坝,夏天储水,春秋浇灌田地。初步解决了附近农田的浇水问题。1963年又在村东石龙沟动用全村所有劳力,筑起了一座更大的水坝。两条大坝的建成缓解了双泉村缺水的状况。但后因夏季少雨,两坝干涸,又发生了水荒。1967年春天打出了第一眼深井,深井水源充足,日出水量1000多方。1987年村委又投资埋设地下管道。家家户户吃上了自来水。以后陆续打出了7眼深井,做到了电机、水泵、水渠全配套。终于结束了祖祖辈辈无水的历史。 双泉村,这个古老而年轻的村庄,如今正日新月异地变化着,一步一步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西泉河村 |
西泉河村位于汶河南岸,在莱城西8公里处。北临汶河,与方下镇嘶马河村隔河相望,东接东泉河村,西邻杜官庄、南官,村南鄂牛公路横贯村中。现有耕地1640亩,437户,1528口人。 据《毕氏谱》记载,明永乐年间毕姓迁此,解姓早居,因村东有郭娘泉,临汶河,曾名泉河,因重名,冠以“西”字,故名西泉河。 据《莱芜市志》记载,西泉河村清末属莱芜圣井保。民国初年汶南区。1939年至1941年,莱芜划为莱北、莱东和新甫县,西泉河属新甫县。1945年10月恢复莱芜县建制,西泉河村属莱芜县圣井区。1951年改为第五区。1958年圣井区分为牛泉,圣井两个乡,西泉河属牛泉乡。同年10月,乡改为人民公社,翌年圣井并入牛泉人民公社。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后,西泉河隶属牛泉办事处。1985年机构改革,牛泉办事处又分为牛泉镇和圣井乡,西泉河属牛泉镇至今。 解放初期,西泉河有1000余口人,属于大村。改革农村体制是在1954年,开始是二三户人家成立换工组。1954年底,亓祥远、刘长乃等六户农民组成村里第一个互助组,标志着西泉河进入初级社阶段。当时以东西大街为界限,按区域分为3个社。1957年由东、西泉河和杜官庄合并为一个大队,成立高级社,书记、社长有亓恒元、张兴民、杜玉珍。1958年10月,牛泉人民公社成立后,撤销高级社,又分为三个村。1960年西泉河村分为8个生产队。现在的西泉河,仍然沿袭着八个生产小组。 西泉河建村已有五百多年。今全村有张、王、李、赵、玄、亓、刘、孟、葛、田、杜、于、任、宿、解、毕、吕17姓。以毕、张、刘、孟姓人口居多。过去曾有过米、牛两姓,其后人是迁出还是后继无人,现已无据可考。在西泉河各族姓之间从不分众寡、贫富、强弱,都以团结友善、和睦相处、互帮互助为乐,世代相传。 西泉河村,居要道,临汶河。古代泰莱大路由村中穿过。村西岭路口立有朝阳碑一座,碑顶有一头朝北,故此地称为“朝北岭”。此碑在“0”中遭破坏。西泉河地处丘陵,地下有丰富优质的石灰石。据记载,自明代起就有烧制石灰的加工技术。村东有一座石灰残渣堆积而成的炉渣山足以证明其历史的久远,村人称作“窑围子”。古时兵荒马乱,匪患四起,以村人亓高礼为主持,以“窑围子”为基础,全村捐资、捐物在石灰窑渣上修建围子墙。这使西泉河成为战略要塞,村人避难场所。墙内备有大量石灰面作武器,防贼人侵袭。由于威力巨大,此处又被称为“白虎寨”,可保一方平安。 白虎寨以东有一道宽约15米、深8米、长200米的水沟,此沟现已干枯,但遗迹尚存。据言传,此为挑头沟,是匪患沿水沟一头挖掘,冲向围子墙,一是想毁坏白虎寨,二是有破坏西泉河“风水宝地”之意。 西泉河出产的石灰色泽银白,粉末细腻,老嫩适度,粘度强,因而远近畅销,有“金泉河”之称。 目前,西泉河村已形成原料开采、运输、生产、销售一条龙。石料开采,每天不下百余人,月收入都在600元以上。现有拖拉机运输专业户100多个,主要从事炭、石、灰的运送工作,每人每天能赚50元左右。窑场里,男女老幼一起上,形成了人人有活干,户户有钱赚的喜人景象。 种植业是西泉河另一支柱产业,村北汶河岸边的小平原,是粮食作物稳产田。过去村南岭地水浇条件差,严重制约着农作物生产。1978年叶家庄铁矿“还水工程”,埋设地下管道3000余米。从此,汶河岸边的地下水引上南岭,改变了南岭的水浇条件。1978年引资建成砖厂一处,开辟了西泉河经济的另一番天地。1995年修建自来水塔一座,修复地下管道800余米,打深井一眼,使家家户户用上了甘甜的自来水,改写了祖祖辈辈吃汶河水的历史。1993年先后利用外资800多万元,建成铁矿开采厂三个,安排村中剩余劳力100余人,每年每人工资6000-7000元。有外地来矿打工人员200余人。集体增加收入80余万元。 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中,许多村民积极投身于革命斗争中。历史上曾出现了任海峰、刘俊成、毕泗池、孟继富、王曰昌、刘昌厚、李万秋、亓祥云、张升怀等九位烈士。 特殊的历史文化积淀,使西泉河村成为名人辈出之地。清朝康熙年间,例授奉政大夫刘国英,侍驾康熙,忠诚实在,戏称:“刘老实子”。建国后也出了不少革命干部。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部分有远见的人率先从事个体经济。1993年底,张升华筹建成了西泉村第一座大型漏窑,开辟了石灰烧制业的新天地。他挣了一大笔钱后转产承包砖厂。同时,经营煤碳销售,成了经济强户。解立本很懂经营之道,开办糕点厂,经过十几年的经营,由小变大,红红火火,到现在已拥有汽车三辆,厂房三十多间,成为村里的经济大户。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村人的经济意识越来越强,村办企业和个体私营业不断发展。村民的经济收入、生活水平可谓芝麻开花节节高。房屋住宅由原来的草房变成了砖瓦房,继而,又翻建为前后出厦的华丽住宅。 2001年7月11日,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袭击了西泉河村。这场暴雨从深夜到12日上午11时,整整下了8个多小时。使河水奔腾滚滚。河水漫过了河岸,直奔村庄,村中积水1米多深。沿街道直泄汶河,半个多村庄处在大水之中。这时旧屋、残垣大量倒塌,幸好人们躲避及时没有人员伤亡。 此次灾情西泉1997年,全村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村人利用丰富的水资源,种植生姜,大蒜等,使经济作物面积占全村耕地的40%. 河共计倒塌房屋20间,残垣数百米,地面下陷五个大坑。坑的形状多为圆形,直径约5米,深达10多米。据考察,此处地质结构为泥沙淤积而成,偶遇大水,地面会自然下陷。 灾情发生后,莱芜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作出批示,要求莱城区委、牛泉镇政府立即组织人员奔赴现场。组织协调村民撤离,积极开展救灾安置工作。市委、市政府筹资40多万元,用于西泉河灾民家园建设。在村西岭公路北侧搭建板房50余间,安置灾民90余人,及时稳妥地安定了灾民情绪。 自然灾害没有吓倒勤劳的西泉河人。村庄搬迁,新址规划、测量,紧张有序地进行。两年后,一排排新瓦房在西泉河南建成。灾民都住上了新瓦房,下陷区整平改造为良田,自然灾害再次考验了西泉河人。 殷实的家底,使西泉河人在接受现代文明上占尽先机。2000年,安电话400多部,户安电话率达90%,成为牛泉镇第二个电话村。现在手机拥有户200多个。1967年四辆拖拉机开进西泉河村,现全村拥有拖拉机158辆,卡车四辆,小车桥三辆,成为机械化村庄。2000年后,乘着招商引资、改革开放的东风,明天的西泉河一定会更加辉煌。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青沙沟村 |
青沙沟村位于莱城西南18公里处,西与泰安交界,地处丘陵。耕地2000亩,人口1500人,盛产花生。 民国初以来,区、乡、镇名称变更频繁,除抗日战争时期青沙沟属新甫县鲁西镇管辖外,清沙沟一直属圣井乡和牛泉镇交替管辖,今属牛泉镇。 青沙沟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史。由于村外连绵不断的群山中,易于隐蔽和防守,所以成为抗日战争期问我军的指挥机关驻地。泰安十二团就曾在此与敌人辗转周旋,粉碎了敌人多次进山扫荡的企图。1938年,抗日战争初期,由于受到党的教育和革命军队的影响,村人王西范、王爱林、王敬芝等10多名青年为抗日救国秘密加入了中国0,1939年建立了第一个党支部。著名的徂徕山革命武装起义领导人洪涛,就曾在青沙沟党组织的保护下,开展抗日救国的工作。青沙沟0员王敬芝参加革命部队后,在村里组织发展几十名游击队员与敌人斗争。白天他们躲在深山的山洞里,晚上出来和敌人展开游击战,打鬼子、捉汉0,搞的敌人惶惶不可终日。一提到青沙沟的游击队,敌人就闻风丧胆,给予了敌人以有力的打击。 解放战争中,青沙沟村民组织小车队运给养、担架队抬伤员积极支前。他们很多人跟随主力部队,转战南北立了大功。1946年“大动参”时,村里一次就有20多名有志青年报名参加了人民子弟兵,他们南征北战,奋勇杀敌,其中有的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和平年代入伍的吕克义曾任空军第十四师营房科科长,转业后任莱芜市建委教育科科长、建设培训中心主任、党支部书记,建设职工中专校长。 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党的富民政策激发了村民的致富热情。实行土地承包到户后,为了多打粮食,村民一致要求首先要解决浇地缺水的大问题。于是村领导立即召开全体村民大会,要求多方筹集资金,坚决打好吃水这一仗。全体村民纷纷响应有钱的出钱,有物的捐物,他们请来水利专家帮助找水源,终于在村西南打出了一眼水源丰富的深井,青沙沟人终于初步圆了旱涝保丰收的梦。为进一步满足该村土地灌溉的需要,1985年又在村东打了一口深井,水量非常大。人们立刻又修了水渠,引水进田。目前有60%的土地都能够浇灌。村民们高兴地唱道:“清沙沟,清沙沟,旱涝保丰收,既有粮,也有油,吃穿不用愁。” 改革开放的政策为清沙沟人打开了致富之门。村里有许多人,开拓思路,认定目标,瞄准市场,大刀阔斧地施展了自己的致富本领。几年来,他们在发展经济的道路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村民张延群20年前外出济南于壮工,后来成为技工,多年的实践锻炼了他的意志,并学到了丰富的管理知识。自1992年起开始独立承包盖大楼,成为长清四建第五工程队的老板。近年来他踏实工作,以质量求生存,靠管理创效益,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获得了百万元的可观收入。村民王洪儒,十几年前推着小车收酒瓶子,以后发展到用大汽车搞运输,是莱芜酒厂的主要运输关系户,他现有固定资产大汽车两辆,小汽车两辆有资金达百万。 他们靠劳动致富后,没忘记父老乡亲,几年来,村里修桥、打井、修路等工程,他们都主动捐款,深受全村人的好评。青沙沟村虽地处偏远山区,但在致富路上却成绩辉煌。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潮流,青沙沟人将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东上庄村 |
东上庄村距镇驻地东南2.5公里。北邻纪家庄、侯家沟,东邻八里沟,南邻东、西五斗,西邻西上庄。人口1475人,土地1416.5亩。周围矿藏种类繁多,蕴藏丰富,如村南的金矿资源含量极高;村西的地下铁石山含铁量丰富。 据村碑记载:东上庄,南宋开禧二年,(1206年)张姓建村。因址在岭上,曾名“上庄”,后因重名,冠以“东”字。今东上庄张姓人数最多,还有亓、李、马、陈、蔚、徐、刘等姓。家族各有特点,如张家、马家世代多经商;李家世代多手艺;亓家出文人墨客。 解放后,1953年成立互助组,1955年成立初级社,1956年转为高级庄,1958年成立牛泉公社。1984年撤销公社成立办事处,东上庄属牛泉办事处,1985年改办事处为乡镇,东上庄属牛泉镇至今。 村东有座堂子庙。在凸起的高坡上,原来是一座寺庙。此庙东西长40米,南北宽39米,庙门朝北,三间西屋,一间北屋。屋内有观音菩萨塑像。院子东南角有钟楼一座,楼上悬挂一生铁大钟,如瓷缸大小。每年二月十九日起庙会。周围村庄的人早早赶来,烧香烧纸,磕头跪拜,乞求神灵保佑平安。道士身着红装,有的一边敲击木鱼, 一边念佛经;有的敲击大钟,钟声响彻数十里。庙前有戏台,唱大戏,其场面甚是热闹。现庙已无存。 村西北处有一座大楼,两座小楼,此大楼闻名莱芜,当时是莱芜第一大高楼。最初是村中一李家修建,其建修年代已无考证,后来卖于王家,王家乾隆二十四年卖给李家,有契约为证,最后李家又卖给了亓家。此楼底座东西长约40米,南北宽约30米,占地约1200平方米。底座高约2米,有9级台阶,整个底台全部是用长方形的石块砌面,每块重约二千斤左右。此楼门朝南,共三间,五层,每层上都有上半圆下方形窗子。第一层全是用方形石块垒成,其余四层是用方形黑砖而筑。楼板、楼梯全部用柏树方木做成。楼高约25米,整个大楼,构造奇特,高大坚固,这么雄伟的建筑全部靠着人们肩挑手抬筑成。据说是用“屯土”的方法盖成的。1958年大炼钢铁时拆除,其石料、砖块运往了莱芜化肥厂作为建筑材料。 村中央有条“东西大街”,名曰:“张家胡同”,即住户都姓张。原来这胡同内住着的都是些富户。胡同内分别有向南向北的“半胡同”,胡同两头有两个哨门叫“东哨门”、“西哨门”。门台大约1米高,4级台阶,全用方形石块砌成,地基很坚固,门台左右各一块长约1米,宽约0.4米的门枕石,石上刻着狮子,甚是威武。两扇大门是用优质榆木做成,每到夜晚便关闭哨门,防止盗贼进入,甚是安全。 张家胡同北边约50米,又一条东西大街是村中的主要街道。过去街道两头各有一座石庙,底座高l米,底座上是用六块1米的方形石块扣成,并在石板上刻上了石门,石窗,里面有石神,其名曰:庄头神。是护庄神,逢村中红、白公事,人们经此处须扔钱、烧纸,来敬拜它们。后来,破除迷信将庙拆除。 东上庄既有经商致富的精明人士,又有活跃四乡的能工巧匠,如:“张家馍馍坊”。民国十四年,由张松礼建。当时为养家糊口,经名师指点,蒸出了香甜可口的搅面馍馍,成为四邻八乡的名吃。“李家打铁铺”更为出名,创建人李槟,始建于清朝咸丰元年,即1851年。打造技术在莱芜大地首屈一指,传说还有“菜刀削铁钉”的故事。 东上庄人一向重视教育。民国四年成立私塾,校址在堂子庙,由八里沟的李兰馥任老师。1951年恢复学校,当时由东上庄、纪家庄、侯家沟三村合校,成立了联办小学,亓贵荣任负责人。1983年成立了上庄联中。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村中先后有36人考入了大中专院校,有2人研究生毕业,其中李华东浙江大学外语系研究生,毕业后,已留杭州任教并已评为副教授。 东上庄村从古到今有文人墨客,也有行伍之人,也有闻名四乡的名医。泉河寺高等学校的校长亓东岱,是莱芜教育的先驱,开明人士,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此校撤离。李春明是1937年入伍,当时只有16岁,1983年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后勤部部长。张子原是1938年入伍,解放后先后担任过重庆市组织部长,四川省党校校长。乡村医生张加秋,最擅长内科、神经科,三里五村备受欢迎。 东上庄村是莱芜党组织成立最早的村庄之一。1937年2月由张乐民等三人成立了第一个党支部,张乐民任书记。他带领党员和革命群众,在艰苦的环境中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自那时起,村中先后有许多人参加革命,奔赴前线,七人英勇捐躯。 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成立互助组,组长李和川。同年成立铁业组,李士孔任组长,10月迁到口镇,与口镇的“恒兴”铁业社合并成一个厂,李士孔任厂部主任。1958年又迁至莱芜,成立莱芜铁业厂,李士孔任厂长。 1955年冬东上庄村成立“富强”高级社,1959年,在张俊东领导下兴建了东炉房从事铸造业,兴旺一时,1968年至1999年在马振生、亓京岩、张洪业任书记期间,他们带领村民艰苦创业,修桥铺路,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副业、林业,壮大集体经济。并积极配合镇委镇政府在东上庄村修建了全镇第一个敬老院。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业发展,村民生活逐渐提高。今天在党的政策指引下,东上庄村艰苦创业,励精图治,一定会把东上庄村建设得更美好,更富强。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杜官庄村 |
杜官庄村隶属莱城区牛泉镇。位于莱城西6公里处,距牛泉镇政府东3公里。杜官庄村东邻西泉河村,西接刘家庄村,北邻市建筑材料厂,与方下镇嘶马河隔河相望,是牛泉镇的东北门户。耕地215亩。人口共358人。 杜官庄在民国时期属三区管辖。抗日战争时期属圣井区。解放后至1954年实行了土地革命。成立了互助组。1956年成立了初级社,次年转入高级社,杜玉珍首任社长。1958年成立了人民公社,隶属牛泉公社牛泉管理区。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后,隶属牛泉办事处,2001年撤乡并镇。隶属莱城区牛泉镇。 杜官庄村,在1938年抗日初期,就有党的地下工作者从事革命活动,村中一人被敌人扫荡中无辜杀害。1939年杜官庄村有8位热血男儿踊跃参军。在莱芜战役中,杜官庄村组成了民工队奔赴前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杜官庄村有三位英雄为人民解放事业捐躯,他们是杜官庄村人的荣耀,家属的光荣,激励后人奋斗不息。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历届的支部、村委带领群众艰苦奋斗,1960年至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靠村办企业糊口,上任支部书记杜方田带领村民下决心治岭治水,大搞水利建设。1966年冬建起了12米高水楼子,架起了电线,安上水泵。在村北岭栽了果树,发展副业。1972年,杜官庄村开始“学大寨”奋斗两个秋冬,在村西平整了梯田,面积100多亩,使贫瘠土地成良田。 杜官庄村重视水利建设。1975年初新任书记马贵云带领村民治水造林。1975年8月建起杜官庄村的二级提水站。在村东曹家林地挖了一眼大口井。1977年,第一辆拖拉机开进了村,实现机耕、机播,农业基本实现机械化。1982年杜官庄村北打了一眼深井,铺设了500多米的水泥水管。对田间水渠进行标准化治理。1982年杜官庄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自主经营,调整了种植结构。1983年杜官庄村退耕还林,有了山楂园。 1995年,村中兴办公用设施建设,在牛泉镇率先建起了村级办公大楼。1996年8月杜官庄村民开始饮用自来水。1998年在村东汶河里打了一眼大口井,安装200多米铁水管。2002年春季,杜官庄村充分利用金牛铁矿水源,修堤引水,挖沟埋管,杜官庄半数耕地享受免费灌溉。 重视文化教育,尊重人才,崇尚科学是杜官庄村人的优良传统。早在1950年,村里就有私塾;1956年创建小学;1982年又新建学校。1982年杜官庄村成立了幼儿园,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村级办学已成规模,任课教师杜占峰、魏广书、马凌云,马淑翠。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村里承担了全部费用。自从1997年恢复高考至今,杜官庄村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20多人。最早被录取的大学生是杜占德、马红军。一家有二名大学生的有2户。曾任牛泉教委副主任的马廷贵获中学高级职称。杜占德、马红军是高级工程师。他们是杜官庄人的骄傲。 杜官庄村人经济意识超前,早在20世纪30年代的北岭青石头是修宅建房的好石料。1958年开始,集体、大规模开采,采石业是集体所有制时期的支柱产业,随着各地基础建设工程的相继开工,杜官庄村民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交通便利的条件开采青石头,青石窝成了村民致富的“聚宝盆”。 近几年,杜官庄村民的经济意识增强了,1976年,已经有10多辆拖拉机搞石料运输。到2002年,杜官庄村是名符其实的运输专业村。1981年村中建了石灰窑,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杜官庄村的木材批发市场,木材加工厂生意兴隆。从事购销业的已有4户。杜占会是杜官庄村的木材购销大户。沿公路已有十几户盖起了二层楼房,村民生活实现小康。 杜官庄村历尽沧桑,今天,村民正用勤劳的双手描绘着未来的宏伟蓝图。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西五斗村 |
西五斗村距莱芜市政府西南12公里,在牛泉镇的东南方4公里处。它东邻东五斗村,西至疙瘩铺,南连马鞍石,北与东上庄村相邻。人口798人,耕地面积为725亩。 据村碑记载:西五斗,元朝末年,雷姓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建村。因土地瘠薄,亩产粮不足五斗,由此得名。五斗村因重名,冠以西字,故名西五斗。 西五斗村清末属毛埠保;民国初属第十区(鲁西区);1939年至1941年属新甫县;1945年10月属圣井区;1951年改为五区;1955年复称圣井区;1958年称圣井乡;同年10月属牛泉人民公社;1984年牛泉公社改为牛泉办事处。1985年10月牛泉办事处改为牛泉镇至今。 村中有一棵周长5米左右的老槐树,高约20多米,枝丫粗大。从前枝叶繁茂,每年的夏天傍晚,劳累了一天的人们便在老树下纳凉,听老人讲下石猪沟里的故事,讲仙人桥的传说,讲妖怪岭万人大集的故事。但这棵古树却不知何年何月何人所栽,村史上没有记载。 在老槐树西边不足十米处,有一雷氏家祠,这一带有民族传统色彩的建筑物,文革时期已被破坏。本村一座土地庙,在文革时期被毁。 现村中古宅为明朝雷尚德之子雷昭明所建。整座院落为四合房结构。南北长约30多米,东西宽约20多米。正房北屋四间,砖石结构,屋面黑色小瓦盖顶,房脊两端分别有一尊张口兽,屋梢有盘尾狗一对,甚是气派。现只剩下了两盏门垛子上的御灯笼。 西五斗村人杰地灵。村中之姓氏以雷姓居多,雷姓又以雷尚德之子雷昭明一家最有名气。长子清朝时中过文举;次子武举未中。 其他姓氏有秦、刘、鹿、吴、亓等几姓。大家和睦相处,互帮互助。 西五斗村,自古以来就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古代有反清火洋的义和团成员吴二和尚。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吴朝桂,就面对面与八里沟围子里的口伪军战斗过,被敌人-在日伪军的据点里。以后村指导员杨庆先、村长雷宪坡就领导村民斗地主,惩恶霸,分田地,坚壁清野。组织民兵打游击,捣据点;发动妇女给八路军做军鞋,摊煎饼;上识字班,学文化,演节目,积极拥军支前,革命运动如火如荼。 有志青年,如雷茂田、雷茂林、雷宪奎、鹿丰臣、雷印龙、秦树和、秦树元、雷宪习等,走出田园,奔赴战场,与敌奋战。1946年,又有雷印清、雷明臣、雷明叶、雷声、鹿俊德、秦树先、吴重典、吴会成、雷昭举等先进青年踊跃参军参战。为国捐躯的有雷印清、秦树和、秦树元、雷宪习、雷昭举、吴会成、雷明臣等。建国后,大部分战士成了国家干部,如雷茂林等。 西五斗村地处丘陵地带,西五斗村的蚕丝细而光泽,曾远销济南、淄博等地。据地质部门考查,岩石断层部位含有丰富的金矿等金属。 1955年,西五斗村成立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秦树强任村长,以后又加入了高级生产合作社。1958年成立了人民公社。-,浮夸风,干活大呼隆,一直到了1960年-1962年的三年自然灾害,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困难。1966年,0开始,派性横行,生产停顿,生活困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混乱中走出来的西五斗人民,决心从根本上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他们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山区待要富,治山治水修公路。大队把两千多亩荒山,二百多亩果园,承包给了懂科学、能经营、会管理、有开拓精神的三四十户农民。在他们的精心经营下,现在整个山场一片翠绿。 为了把这些山货及时运输出去,修了一条长达2000多米的环山路,拖拉机、汽车可以直开山顶,石头蛋变成了钱,酸枣药材下了山;花椒、柿子成了-货,地瓜干子换来了大白面。 在镇政府的领导下,在外工作的干部职工,捐资捐款,并送来了钢材、水泥,架上了高压电,打了两眼深水井,建了两个蓄水万方的蓄水池,使十年九不收的四百多亩旱田成了水浇田。并修环山水渠2000米,铺设地下管道850多米,使山地变成了机井灌溉,使经济作物获得了大发展。 西五斗村自建村以来就非常重视文化教育,提倡文明礼貌,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在清道光年间雷氏家庭0了文举一人,秀才五名,廪生二名。民国初年西五斗村就有了初级小学,校址建在雷氏家祠的南屋里,有二三十名学生就读,刘康济任该校教师。后因兵荒马乱,战事不断,学校时有时断。到了1950年,由杨庆德倡导,又成立了小学,有一至四年级4个复式班,学生40多名,教育经费来自村民集资,分春秋两季每生各拿二三十斤粮食充学费,教师不拿工资。到了1965年由大队出工分,社员捐助等方式,建了10间教室,3间伙房,4间厕所,方圆800多平方米的操场,由耿国增、亓元更、杨玉成、雷明亮等11位公、民办教师先后任职。 由于尊师重教的风尚,促进了村民的文化素质提高。20世纪50年代末期,雷明亮考入了莱芜师范;雷茂居、雷印斗那是三四十年代的老教师,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至2002年,西五斗村先后有22人考上大专以上院校,中专生30余人。现在在本镇及各地区的公办教师有20多名,研究生一名,博士生一名。 结合旧村改造,西五斗村把现在人少屋多的北庄子合并集中,把许多不居住的旧房拆掉,垦成良田,扩大土地面积。把公路沿线统一规划界定,按标准建成商品房,街道统一尺寸,使交通畅通无阻。把西五斗建成标准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西五斗村在大步飞越,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在不断提高,一个崭新的新五斗将出现在世人面前!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南刘家庄村 |
南刘家庄村距莱城9公里,地处莱城区牛泉镇东北部,距镇政府约一公里。北临汶河,与方下镇隔河相望,村西为本镇马家庄村,村东与杜官庄村毗邻。人口1487人,耕地1256亩。 《嘉靖莱芜县志》载:南刘家庄,建于元朝末年,原名铁锚村,后刘姓成为大户,改称刘家庄村,因重名,1982年经县人民政府批准,易名南刘家庄村。 史载,自民国初期至1957年属圣井区泉河乡,期间主要有刘长春为负责人。1957年全村划为四个生产队,与杜官庄共同进入高级社,称“五爱社”(杜官庄全村为一个队)。杜芝田任书记,社长是李子长。1958年成立牛泉人民公社,南刘家庄村正式成为行政村,1960年与马家庄村合并一个大队,一年后又分开。1984年成立办事处,刘家庄属牛泉办事处,1985年办事处改为镇,刘家庄村隶属牛泉镇至今。 最初,村中居民有刘、陈、解、肖、王等五姓,后解、肖、王三姓子孙人丁不旺,遂搬出不知所终。在清朝前期,毕、李、邢三姓居民分别由高庄镇槲林前、牛泉镇八里沟、雪野乡邢家峪陆续搬入。现今全村共有:李、刘、毕、邢、马、陈、杜、张、任、白、吕、洪等十二姓。族姓之间团结友善,和睦相处,世代相传。 村民为了强身健体,防御流寇的侵扰,大多尚武。最出名的是村民邢友杰的高祖邢希周,曾考中武举,但未待上任便去世,墓地竖有龙头碑一块。民国后期又有村民刘克勇之祖父,武功高超,曾在当时勇夺全省第一。据村中老人叙述,他施展轻功能站在高粱秸上一动不动。其后代一直保存着他使用过的大刀等器械。1939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入莱芜,在鲁西、嘶马河、八里沟等地安设据点,修建碉堡,人民从此生活苦不堪言。勇敢的南刘家庄人,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踊跃参军。先后有数十人参加革命,投身于大革命中,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如抗日战争时期的邢守业烈士;解放战争时期的刘仲笃、刘仲文、李同周烈士;抗美援朝时期的毕于波、李子富烈士。他们的英雄事迹,他们的光辉形象将永远留在南刘家庄村人们的心中。 解放以后,人民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勤劳的刘家庄人民辛勤地建设着自己的家园。 1964年村委组织全村青年,在村南沟植树、养藕、建桃园,把一条臭水沟建设成了村中的花园。 1972年为防止汶河水的泛滥,村民曾三次治水,修筑长2000米、高3米,宽10米的沿河大堤,肆虐的汶河变成了刘家庄人温顺的母亲河。 1975年,在全国“农业学大寨”的热潮中,为改变东南部山岭地带的贫瘠土地,刘家庄村民全村动员,全民参加,战天斗地。历时1年,整修土地200亩,建起层层梯田。 1985年,村庄规划,修筑了5里多长的通街大道,路面全部由沥青铺设。这在牛泉镇各村中是最早的。 1998年,由村民投资4万多元,在村东埋设地下管道1500米,在全镇率先使用上了微灌。在当时曾轰动全镇,参观人络绎不绝。 南刘家村有着搞运输的优良传统,在1971年他们就组织了有72辆地排车的运输队,走南闯北。198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精明的刘家庄人抓住良机,他们依托连云建材集团、金牛铁矿、牛泉建筑公司的优势,大力发展村办企业,建起了铁矿、石材加工厂。这更使运输业如虎添翼,发展到现在有大、小拖拉机30余部,大汽车50多辆拉水泥搞货运。又有10辆出租车、7辆中巴车奔驰在城乡之间搞客运。发达的运输业富裕了村民,使村民走向小康生活。 南刘家庄,历年被授予“红旗单位”、“先进单位”、“安全文明村”等称号。南刘家庄,对教育事业十分重视,舍得投入。村中小学先后曾三次扩建、改造。特别是1998年由村民集资47万多元,修建了二层教学楼。这是牛泉镇第一个由村民出资修建的教学楼,使全村儿童进入了宽敞明亮的教室学习。这里正在为国家输送着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自1977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村0考取了各级大中专学生40多名。还有,曾任上海市水产学院-的刘仲九,担任新疆克拉玛依市市长的邢宪书,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院长的刘军等老革命、老干部,他们是刘家庄人的骄傲。 整洁的村庄,殷实的生活,南刘家庄村正以崭新的姿态步入21世纪,南刘家庄村的明天会更好!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东牛泉村 |
东牛泉村位于莱城西11公里处,地处莱芜西南地区,牛泉镇驻地。北临汶河,与方下镇的卢家庄隔河相望;东邻南宫、马家庄;西与西牛泉接壤;南靠西上庄。全村现有人口1225人,耕地540亩。 东牛泉建村年限无考。相传四百多年前,此处有一卢姓员外,家境富裕,他养牛99头,并雇有伙计为其帮工。另外,此处还有一自然泉眼,泉水冬暖夏凉,村人称其为“温泉”,又称“老泉头”。每天,卢家伙计都将牛赶到泉边饮水。有一天,伙计发现了一件怪事,即将牛赶出时是99头,可到泉边饮水时却是100头,连续几天都是如此,他感到很蹊跷,便设法弄清此事。他将卢家牛的牛角上均系一红布条,用以分辨,结果这次将牛赶到泉边饮水时,又发现有一头角上无红布系的牛挤在牛群里。伙计以为此牛是妖怪,于是扬鞭用力抽过去。牛中鞭后狂怒,两角拱地,奔跑起来。它奔跑过的地方留下了一条长长的沟,直达汶河。自此泉水便源源不断地流向汶河。此牛被称为“神牛”,村子从此也名为牛王泉村。后因重名,冠以“东”字,至1949年,改为东牛泉(村碑载)。 东牛泉村的人口主要由秦、鹿、姜三姓组成。明洪武三年,此处因发生瘟疫,人口稀少,朝廷为改变此现状,命将他处人口迁入,秦姓于是从河北省枣强县迁至此地建村,并借牛泉将村名定为牛王泉。鹿姓明初自河南鹿邑县迁入(《莱芜县志》载)姜姓则无实据可考。解放前,三大姓在本村均有其立足之本,可谓各有千秋。三姓富户拥有油坊两座,酒厂一处,以及德庆恒和吉盛铺号,其分店铺也随设在南北街两旁。后来,世事的变化打破了百姓拥有的这份安宁,村中一些富裕民户经常遭到土匪的抢劫,搞得人心惶惶,鸡犬不宁。为抵御外来搔扰,村中一些有识之士组织成立了红旗会。红旗会领导群众在村庄外围修建了围墙。围墙长2000余米,高3-5米,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每晚都有红旗会会员轮流站岗放哨,从而起到了保家护院的作用。现在村的北部仍存留有围墙的遗迹。但是,到抗日战争年代,围墙的作用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940年,日本侵略者入侵山东,他们所到之处,烧杀抢掠,企图以武力来控制和征服齐鲁大地。他们以红旗会为基础成立了自卫队(实为汉0队),牛泉的围墙在他们看来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堡垒,于是,他们进驻牛王泉村,并建立了日伪第三大队。大队除了起到盘查和镇压本村抗日力量的作用外,还负有监视周围村庄抗日力量的责任,1943年3月2日,就是因为汉0的告密,致使敌人逮捕本村抗日军人及民兵家属32人,并将他们押至高庄坡草洼。后来,区武工队亦抓汉0家属数人,并以此为为交换条件才使受害人得到解救。伪三大队在牛泉盘踞四年之久,1945年8月14日,新四军解放了牛泉,日伪军才被彻底驱赶出去。 莱芜是革命老区,东牛泉村在战争年代为革命做出了较大贡献。1937年,本村的秦克泗、鹿秀芳等人因西牛泉村党员鹿省三的动员,成为第一批0员。到1935年,党员人数已达到32名,并先后有七名革命烈士为国捐躯。现在,在东牛泉村东部矗立着一座千秋亭,亭中有一烈士纪念碑,-“气壮山河”四字及七位烈士的履历,他们的崇高精神将永远激励着牛泉人民。此外,本村的红军战士鹿正明在抗美援朝时曾任塔山英雄团团长,回国后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亲切接见。鹿益三同志因革命工作需要南下,后来留在广东,解放后任广东省财政厅厅长。秦克信在解放西北后亦留任甘肃武威军分区司令员。总之,他们都以自己的热血和功绩赢得了本村人的敬重和爱戴,同时他们也成为本村人的骄傲。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5年,东牛泉村成立了两个初级社,分前社、后社。1958年.与西牛泉合为高级社,同年10月成立了人民公社,东牛泉村隶属牛泉公社,并成为公社的政治文化中心。1984年建立牛泉办事处,东牛泉属牛泉办事处,1985年撤处并乡,原牛泉办事处,分为牛泉镇、圣井乡,东牛泉属牛泉镇。2001年,圣井乡并入牛泉镇,东牛泉仍属牛泉镇。今仍是牛泉镇的政治文化中心。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东牛泉村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各项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村里先后建起了汽车大修厂、旅馆楼、商贸大楼、饭店、综合商店并沿街建起了38栋商品房,成立了运输队等,年创利润几十万元。随着集体经济的壮大,私营经济也蓬勃发展起来,如鹿氏百货批发部,彭家理发连锁店,秦氏豆腐坊,养鸡专业户,馍馍头坊,家电修理部,汽车修理部、电气焊、运输专业户等等,年收入少则万元以上,多则几十万、上百万。人人有活干,家家有收入。原来低矮的草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设计新颖、漂亮美观的居民楼,弯曲狭窄的街道变成了宽阔、洁净的柏油马路,水泥路。2000年,村里又改善了办公条件,建起了三层办公大楼。2002年,村里又投资12万元打深井一眼,并进行设备配套,使东牛泉村和镇机关、企事业单位、各生活区都喝上了自来水。为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铁矿产资源,2002年,东牛泉村又投资40多万元,新建造了选矿厂一座,大力发展加工业,安排了一部分剩余劳力。 如今,东牛泉村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展望未来,东牛泉村更是信心百倍,他们将以自己的热诚和智慧把本村建设得更加文明、秀丽和富裕。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东泉河村 |
东泉河村位于汶河南岸,莱城西南5公里处,在牛泉镇最东端。东靠高庄办事处西汶南村,北边和方下镇嘶马河村隔河相望,西接西泉河村,南邻北梨沟,地处半丘陵半平原地区,总面积1.2平方公里,耕地300亩,148户,465口人。 据村碑记载:清朝雍正年间张姓由河北省迁此建村,因村东有郭娘泉,北临大汶河,故名东泉河。建村之初先由张姓迁此,其间刘、亓、毕、吕陆续迁聚,族姓之间,团结友善,和睦相处。 民国初东泉河属三区管辖,1949年划为五区(圣井区)。1954年成立互助组,1955年加入农业合作社。1957年转为高级农业合作社,刘登弟、张兴民任正副社长。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东泉河属牛泉公社,正式成立了行政村。1959年与西泉村、杜官庄三村合队,统一核算。1962年分队,以自然村为核算单位。1984年牛泉公社改为牛泉办事处,1985年改为牛泉镇,东泉河属牛泉镇。 郭娘泉位于东泉河村东。据《莱芜县志》记载:莱芜境内大、小泉50处,以郭娘泉最大,泉如万珠喷溅。夏日,中暑者饮之即愈;冬天,冰融之就化。泉分老泉头、鲫鱼湾、鲇鱼湾、大小鳖盖、樱桃泉、牙牙葫芦湾.南北大叉等几部分组成,占地20多亩。泉水清澈见底,鱼虾满泉,鹅鸭成群,泉水冬暖夏凉,是游泳、洗澡的好地方,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村民和游人。泉水能排能灌,能蓄能泻,无论天旱天涝,泉水总保持一定水位。1960年牛泉公社从泉中挖沟引水至小庄村。蜿蜒几十公里。1974年公社又建扬水站,把泉水引向山岭,浇灌了万顷良田。泉的四周杨柳环绕,芦苇成片。有打油诗为证:“郭娘泉十八孔眼,处处清水向上翻,好似大锅煮开水,又如海水波浪翻,可爱四周杨柳树,可奇周围芦苇滩,水上鹅鸭成群叫,水下鲤鱼跳得欢,全村人们都知道,秋后鱼虾丰收天,不管谁家来客人,现去捞来接着餐。”1977年国家开采铁矿,水位下降,最终干涸,1978年填平造地,现为一片小平原。 泉河寺又称灵泉寺,建在郭娘泉南一百米处的高地上,东西长100米,南北长150多米。寺内大殿是泉河寺的主要建筑,大殿占地300多平方米,四梁八柱,殿内正坐佛爷塑像,身高一丈二(4米),与倒坐观音对坐,十八罗汉按序排列在佛爷两边。中间的两架楹梁上,塑着两条黄色的飞龙,张牙舞爪,遥遥相望,两山墙上有孙中山先生的语录,上联是:革命尚未成功,下联是:同志仍须努力,横批是:天下为公。 大殿前建有东廊房,供奉着四大天王。西廊房供奉着哼哈二将,前门外立有独站影壁,长12米,高5米,墙上刻着“九龙绝路”四个大字。墙后有金鸡卧马开怀树,又叫槐抱柏。墙南是泰莱路,路南和尚林一片,林前是10多亩地的戏场,每年正月十六日庙会,四邻八乡的人前来烧纸叩头,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大殿后门外独站影壁一座,长4米,高3米,墙后是广场,广场两边有两棵银杏树,高达15米以上,三人才能合抱。(树龄无考),广场东北角建有玉皇楼,楼上层塑有玉皇大帝,楼下层塑有卧奶奶的神像。楼的东侧建有眼光奶奶、送生娘娘、增福神,掠福神等小庙各一座,此北还有土地庙一座,供奉着土地老爷。寺庙不大,神位很全。泉河寺四周柏树层层环抱,天天香火缭绕,钟声不断。1962年被拆除建校,寺庙从此消失。 泉河寺高等学堂创建于民国十二年六月(1923年)称莱芜县第八高等学堂。校址在东泉河村东的灵泉寺,又名灵泉寺高等学堂。学堂占用灵泉寺寺院,并加以扩建,整个学校占地约20亩。该校先后共招收十级高等生,一级初级生,毕业九级,六百余人,学制为三年。民国二十七年( 1938年)春,日军进驻莱城,秋天该校辍止。 该校办校时间虽短,但教学成绩卓著,声誉大震,为国家培养了不少人才。其中有中国0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刘莱夫;有解放军某部炮二师政委刘庆祥,还有不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为国献身的革命志士。 泉河人早有烧制石灰的传统,他们所烧的石灰色泽银白,粉沫细腻,粘度强,可同时粘结八块砖,因闻名市内外,而且历史悠久。有人编顺口溜赞道:“泉河西北石灰山,众人相见莫名羡,不知数年多少载,积少成多堆成山,不知操过多少心,不知流过多少汗,不知多少人来运,不知多少人来搬,慢慢堆成石灰山。”人们靠这传统技术辛勤劳作,生活平静而殷实,当时号称“金泉河”。改革开放以后,烧制石灰由过去传统的三天一出一装,变成了现在新式的大漏窑,随出随装,已形成采石、烧结、运输三业配套的生产格局。 1985年引进外资,建起一座年产200万块砖的砖瓦厂,成立了三个小型建筑队。 东泉河村山明水秀,人杰地灵,一条大汶河沿村北由东向西常年流淌,夏日雨水大作时河水湍急,波浪翻滚,蜿蜒西去。 1984年,投资30多万元,建起了12间高标准的农民文化大院,配设了文体设施,为村民提供了娱乐场所。 泉河人重视教育,自1968年成立学校以来,由借用民房到土墙草房,再到后来的砖石结构的瓦房,教学环境不断改善,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年年有新提高。恢复高考以来,有十几人以优异的成绩被大、中专院校录取,2002年张瑞霞考上研究生。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亓省庄村 |
亓省庄村位于莱城西南25公里处。北临将山,南靠寨山,东接西王庄,西接刘省庄。莱徐公路由村中穿过,一条8米宽的青石河从村前流过。全村有350户人家,1100口人,耕地550亩。由亓、刘、张、杨、梁、姜、周、李、孙、王姓组成。 据碑文记载,亓省庄,明洪武年间亓姓建村。因邻村多以省庄取名,以村名村,冠以姓氏,故名亓省庄。另据传说该村最初叫胡省庄,以胡姓名村。后来又根据方位,取名东省亓省庄孔雀山庄,直至洪武年间以亓姓大户而改名亓省庄。 据《牛泉史志》记载,清朝末年,亓省庄属莱芜县毛埠保。民国二十四年亓省庄村属十区(鲁西区)。1950年9月亓省庄村属圣井区。1956年亓省庄属省庄乡。1958年4月亓省庄村属圣井乡。1959年2月,亓省庄村属牛泉人民公社省庄管区。2001年合乡并镇,亓省庄属牛泉镇省庄管区。 亓省庄村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积极送子、送夫参军,其中有5位青壮年牺牲在战场。 亓省庄村很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供子女上学舍得投入。20世纪80年代初的完小、农中都设在该村。90年代的初、高中也设在该村。2001年因合班并校,初中班并入今圣井刘仲莹中学,原中学改为今天的省庄联办小学,生源来自于本管区的13个自然村,设14个教学班。 亓省庄村经济发展也很快。1994年先后钻深井2眼,灌溉面积200余亩,1997年户户安装了自来水。1990年扩建街道,宽近10米,长近百米,扩大了集贸市场。他们大力发展大棚蔬菜,种姜面积不断扩大,养殖专业户逐年增多。同时,他们对原有的老资源柿子、花椒树加强管理,经济效益年年提高,村民生活大大改善,家庭住宅焕然一新。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西上庄村 |
西上庄村位于莱城西南10公里处,牛泉镇驻地以南,云台山风景区以北。东与纪家庄、东上庄接壤,西与亓毛埠隔河为界,全村耕地面积1340亩,578户,1745口人。 据村碑记载。西上庄建于洪武年间,先由周、高两姓早居,亓、刘、孟三姓相继迁入本村。因东上庄早有此村,西上庄在西,故名为西上庄。 《莱芜市志》记载,1945年10月恢复莱芜县建制,西上庄村属莱芜县圣井区。1958年分为圣井、牛泉乡,西上庄属牛泉乡。翌年圣井公社与牛泉公社合并,为牛泉人民公社。1984年改称为牛泉办事处,1985年10月改为牛泉镇。 西上庄村亓、刘、孟三姓占全村人口的80%,此外闫、邢、曹、张、吕、冯、周等姓分布全村,各姓氏家族,团结和睦,亲如一家。 西上庄村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土地革命中,有11位烈士为国捐躯。有许多栋梁之材,如刘莱夫、刘庆祥、孟传询等南征北战,为了革命屡建战功;有亓政修、刘述秀、周绍舟前辈舍家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士。亓金保,1938年入党,被叛徒出卖,惨遭杀害……他们是西上庄村的光荣和骄傲。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西上庄村民团结互助,共奔社会主义康庄大道。1955年,亓政修、亓宗汉、刘学文,组织成立了由互相组到合作社,再到高级社,亓宗汉为社长。1958年,西上庄村属牛泉人民公社所管辖。这时,村民生活有所改善。文革前后,在赴朝-亓政修、刘述秀等历届村支书的领导下,充分发挥以孟继孝为团支书青年突击队的作用。兴修堤长120米,坝身上顶宽15米,高约20米,蓄水量约万立方的东南大坝。1967年,鹁鸽楼水库修建竣工后,又带领全村村民,开山辟石,修筑了从茂盛村东到西上庄西长约6华里的引河工程。村南、村西的农田基本实现自流灌溉。接着动用石方(全部是挖的坟石)几万方,打成了8眼长30米、宽8米、深10米的蓄水大口井。1970年到1984年,又打了6眼深井泵机井。全村基本实现水利化,旱涝保丰收。 1982年,西上庄实行土地承包制,分田到户,包山户进住了南岭。西上庄村民在孟继礼、孟光宾等支书的领导下,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外地经验。调整农业结构,建起两座大型砖厂。同时,把原刘家林坟地搞起了一个农贸集市,村西建成商业街。集木材加工、面粉厂、食品加工、油坊、电气焊、农机修理、化肥农药、销售服务为一体,形成莱芜西南部有名的农产品集散地。 西上庄村自古以来,就有热爱文艺的好传统。古装戏的爱好者亓汉三、亓家干、孟纪先、孟光成、闫汝柱、孟光亮等30多人,能演出的古装戏《豹头山》、《秦琼发配》等不下40部。从年初到十-重戏,曾到四乡义演。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老艺人的指导下以青年书记孟继孝、亓英德为首,自发成立宣传队,每逢过年过节应邀到四邻八乡演出现代戏。西上庄,崇尚文明、尊师重教。20世纪三四十年代,村南首大殿改为学堂。大殿为男生班,大殿西头两间草房为妇女识字班。亓金保和乔恩荣(范庄人)任国语和算术先生。在这座大殿里,为泉河寺、大庄寺高小输送了不少优秀生。革命前辈刘莱夫、孟传询、刘庆祥等从这里走向革命道路的。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由大殿向西扩建,学校规模越办越大,由解放前的两个班到16个班,(小学戴帽初中),学生数由几十名到400多名。教师达20多位。20世纪90年代,西上庄两委特别尊师重教,把发展教育作为工作之首。投资20万,在亓家老林,新建一座市级花园式学校,并设立奖学金。恢复高考以来,为高一级的学校,输送初中生、高中生约千名,本科大学生14名,专科大学生20名,硕士2名,西上庄学校历年来被评为牛泉镇教学先进单位。1998年以来,大部分户成为有线电视户,2000年,全村成为电话村。 西上庄在旧村改造、道路规划方面卓有成效。2002年春,村主任亓岱臣组织施工队,排除干扰,精心测量与设计,投资12万,把三条大街全部砌成水泥路,方便了村民的生活和生产。 西上庄村在飞速发展,它的未来更加辉煌。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侯家沟村 |
侯家沟村位于莱城西南l2公里处,距牛泉镇政府4公里。侯家沟村北邻杜官庄,南接东上庄,东依八里沟,西靠纪家庄。地处丘陵,全村共有114户,410口人,耕地面积522亩。 侯家沟村明成化年间马姓迁此,始建村无考,村旁有沟,后来起名侯家沟。侯家沟村坐落在一条沟的西首,有牛八路(牛泉至八里沟)从村中穿过。侯家沟村共有马、蔚、任、吕、张五个姓氏,以马姓居多。 侯家沟人少,学生上学从原来就到东上庄上学,常年与东上庄村合校。自1956年该村建起了学校以来,共考上大中专学生15人。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该村马海云进城承包了建筑工程,自己盖起了三层楼房,招收了100多工人,其中下岗职工20多人,自己买上了轿车,成了莱城有名的建筑工程经理。 侯家沟村是一个400多口人的小村,有4名烈士为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事业捐躯。马尚云烈士在吉山战斗中英勇牺牲,当时只有25岁。 村第二任书记蔚明启,是个残疾军人,他身残志不残,1964年带领全村广大群众,修起村东头第一座大坝,坝身长50米,7米宽封顶。原来是一条大沟一上一下,两个大崖头,交通很不方便。自修了这座大坝后,不仅交通方便了,而且还能蓄水,能灌溉20多亩地,使原来的旱田变成了水浇地。他还响应党的植树造林的号召,在沟里栽上了上千棵杨树。 侯家沟村人,吃尽了没有水的苦头。从1978年开始,在支部书记马洪发的带领下,打出了第一眼深井,扩浇耕地面积200余亩,解决了侯家沟靠天吃饭的落后面貌。1992年,村民艰苦创业,治山治水,招商引资,在村东建起了第一座砖场,有30多名青年买了拖拉机,负责运输工作。 村领导鼓励群众在东北岭上建起了十余处石料场、石灰窑场,收入近2万元。村支书马富云带领村两委建起一座通往东北岭的大桥,既方便了交通,又为村民致富开辟了大道。同时还安上了自来水,解决了村民吃水难的问题。1996年村支书马洪明带领群众在村北又打出了第二眼深井,清清的地下水流入了20多米高的东北岭上。1997年又安上了喷灌。 自古村东西坡大崖行走困难,路人皆知,几欲想改未能如愿。2001年秋,村支部书记马洪明带领全村父老乡亲,群策群力,一条长150米,宽7.5米的水泥硬化工程胜利竣工。 侯家沟村正在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侯家沟村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庞家庄村 |
庞家庄村位于莱城西南16公里处,距牛泉镇政府10公里。庞家庄村北邻绿矾崖村,南接李条庄村,东依笔架山,西靠凤凰山,全村共有306户,869口人,耕地面积784亩。 庞家庄村坐落在“夹谷峪”南首,由庞家庄、蒜园、西南岭三个自然村组成。云凤河自村中蜿蜒北去,牛石路(牛泉至新泰石莱)从村中穿过。 清康熙《莱芜县志》记载:“汶南保·庞家庄”。庞家庄村为异姓村,共有亓、张、吴、李、陈、彭、曹、戴8个姓氏,以亓姓居多,张姓次之。 庞家庄村在民国时期隶属凤左乡;抗日战争时期隶属新甫县汶南区云凤乡;解放战争时期隶属莱芜县圣井区凤阳乡;1947年庞家庄村实行土地改革,解放后至1955年庞家庄村加入初级社,1956年转入高级社,此时蒜园划归庞家庄村;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后,隶属牛泉人民公社吕家楼管区,分5个生产队;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后,隶属牛泉办事处;1985年至2000年划归圣井乡管辖;2001年撤乡并镇,隶属莱城区牛泉镇。 庞家庄村的近代史是一部光荣的革命斗争史。早在0第一个莱芜县委成立不久,就有党的地下工作者在村中从事革命宣传活动。同年1938年抗日战争初期,张明文、亓德法等10名青年秘密加入中国0。1939年庞家庄村成立党支部,支部书记为张明文,同年,徂徕山革命武装起义领导人洪涛在党组织的保护下来村中开展工作,旨在拓展革0据地,扩充革命武装力量。“热血男儿要保家卫国,抗日救亡,不做-奴”,庞家庄村一次就有16位有志青年踊跃参加抗日队伍,与绿矾崖村、渐河村的30名青年组成一个排,在排长李焕良的带领下奔赴抗日前线。 1942年农历7月28日,日寇纠集泰安、新泰、范镇、莱城、鲁西等地7000余人,突然包围云凤乡革命老区,企图消灭新甫县党政机关和地方武装。当日军路经庞家庄村时,村中4名妇女儿童被无辜枪杀。1942年腊月初一,日寇同时在李条庄村和绿矾崖村建立据点,中国0领导的革命斗争暂时处于低潮,地处两村中间的庞家庄村成为地下党活动的安全地带。这时,新甫县-长亓星辰带领三四名部下,经常在村中活动,一到晚上他们就到敌人的据点附近宣传群众,威慑日伪军,迫使日军不敢轻举妄动。1946年至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庞家庄村又有8位青年参军,在1947年2月打响的莱芜战役和1948年11月打响的淮海战役中,庞家庄村先后两次组成十几人的民工担架队走向支前第一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只有400多人的庞家庄村共有6位烈士为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事业捐躯。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庞家庄村历届党支部、村委会带领村民艰苦创业。1962年,经受了三年自然灾害之后,庞家庄村支部书记亓德法下决心要拔掉穷根,治山治水,发展林果业。庞家庄村购买100斤沓核,40斤桃核,由林业队育苗;从县苗圃买柏树苗50000棵,由青年造林队负责栽培。在造林队长亓延林的带领下,仅用45天,完成笫一批造林任务。在其后的十几年中庞家庄村坚持育林护林。到2002年,当初的100斤杏核已经变成300亩杏园,幼小的柏树苗已经绿满笔架山。 庞家庄村坚持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大大加快了农村水利化进程。1956年建起汇泉水库和西南沟水坝;1975年在村南打大口井一眼,建扬水站一座,修水渠1200米;1983年在村北打大口井一眼,架渡槽300米;1989年在村南打深井,眼,并架设10米高、400米长的渡槽一座;1991年庞家庄村村民开始饮用自来水;2001年对村中的河道小流域进行标准化治理,修人工湖10个;2002年在笔架山王羲之碑林前钻深井一眼。庞家庄村1985年在村中修建跨河桥两座;1991年将村内200米主要街道铺成柏油路,硬化了3000米环山营林路;1999年水泥硬化商场2000平方米;2001年硬化环山路2600米 庞家庄村历来崇尚文明,注重教育。1956年建成庞家庄村小学,首任教师张兴怀。1984年新建教室12间,学校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1986年又建起庞家庄村幼儿园,1999年新建教室10间,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近十年来村中年年都有学生被大中专院校录取。1986年考入山东师范大学的亓雪峰为村中第一个大学生。牛泉镇教育办公室亓延禄获中学高级教师职称,莱芜市文学戏剧创作室张丽华获国家一级编剧职称。 庞家庄村村民头脑灵活,经商意识较强。1949年解放前村民张珍挑着花椒到泰安做买卖,颇有影响。1992年为扩大商品流通,搞好经济开发,庞家庄村设立了逢古历三、八的集贸市场。1993年在村中形成庞家庄村果品中草药材购销市场,从事购销业的户数占70%,常年营销业户达200多人。亓春兰、戴金成等是购销大户的代表。村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已有20多户盖起二层小楼,楼内都装饰一新,家电、家俱齐全。1994年庞家庄村成为莱芜市第二个“电话村”;2000年成为全市第二个“手机村”。 勤劳朴实的庞家庄村人,经历了40多年的植树造林、兴修水利、筑桥铺路、发展民营经济几个艰苦创业阶段。富裕起来的庞家庄村人,在2000年初依托笔架山架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大搞旅游开发。笔架山旅游区和中国王羲之碑林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内含六区、八景、十大名亭,美轮美奂,美不胜收。 素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庞家庄村人,始终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一齐抓,他们用勤劳的双手谱写着自己辉煌的创业史,以坚实的脚步踏人了21世纪。历正在他们的手中续写,道路正在他们的脚下延伸。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毕毛埠村 |
毕毛埠村向南3公里就是有名的“习武山”,北隔汶河与鲁西相望,西邻大庄村,东接鹿毛埠,地处丘陵地区,现总面积2122. 62亩,857户,2530口人。 毕毛埠坐落在汶河南岸,莱城西20公里处,据1989年所立的村碑记载:毕毛埠元朝末年曹姓建村,因址在杂草丛生的高台上,曾名曹毛埠,后毕姓人丁兴旺成为大户故称毕毛埠。 据古石碑记载,毕毛埠村明末清初属毛埠保,管辖小庄及鲁西等周围地区。民国初年属第十区(鲁西区)。1939年至1941年莱芜划为莱北、莱东、新甫三县,毕毛埠属新甫县。1945年10月恢复莱芜县建制,毕毛埠属莱芜县圣井区。1951年改为第五区,1955年复称圣井区。1958年圣井区为牛泉、圣井两个乡,毕毛埠属牛泉乡,同年乡改人民公社,第二年圣井并入牛泉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牛泉办事处,1985年改为牛泉镇,毕毛埠隶属牛泉镇至今。 毕毛埠村已建村500多年,现村庄有毕、王、陈、高、冯、宁、张、杨、马、亓、邱、卢、董、郭、孟、孙、吴、谷、刘、吴、吕21姓,以毕、王、陈、高人口居多,族姓之间不分众寡,世代和睦相处。 毕毛埠人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为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本村高孟政(1908-1970)1937年参加革命,1938至1940在泰莱新支队任大队长,1940年隐蔽在毕毛埠煤矿搞革命活动,后被叛徒告密,被泰安崅峪方长瑞逮捕,并送给日本人。后来在高孟贤营救下,出狱归队,继续革命,任团供给处处长,后任内蒙东胜分区后勤部长至逝世。 改革开放以来,1982年牛泉镇在毕毛埠建水泥厂,历经20余年已成为莱芜水泥行业的龙头,其水泥是山东水泥行业免检产品,享誉省内外。 1983年改革春风吹及毕毛埠,一时兔毛生意兴隆,成为山东境内兔毛集散地。1988年在村委冯友良、王振义的领导下,村民齐心协力搞水利,在村北打了两眼井北水南调,使村南旱地变水浇地。次年又在艾柏山东北打了眼深井,供给山上山下用水,使多年的不毛之地艾柏山绿村成荫。特别是2001年大旱之际,村支书毕于金又带领村民打了7眼机井,全部解决了土地用水问题。 毕毛埠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