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 | 简介 |
---|---|
自贡恐龙博物馆 | 自贡恐龙博物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自贡恐龙博物馆简介自贡恐龙博物馆位于自贡市东北郊大山铺恐龙化石发掘现场,距自贡市中区11公里。是我国继半坡遗址和秦始皇兵马俑坑之后,又一大型现场博物馆。博物馆第一期工程占地面积为2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分馆舍、绿化地带和附属建筑3部分。主体馆舍内设有化石埋藏馆、中央大厅、化石装架陈列馆、报告厅和恐龙生态环境厅。恐龙埋藏遗址有1900平方米,可见到多种恐龙的骨骼错落交织,分布在近水平状延伸的砂岩层中,是巨大恐龙墓地的缩影。在装架馆内,有近10米高的“天府峨眉龙”和多具恐龙的复原骨架组合,以及古脊椎动物化石标本。馆舍外形用天然砂岩石块堆垒而成,使整个建筑与恐龙发掘现场相协调,立意新颖,造型独特,引人入胜。 大山铺发掘的各种恐龙及伴生物化石数以百计,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恐龙动物群”。其中包括了3个纲、11个目、15个科的属种,既有陆生、水生、两栖类,又有空中飞行的古脊椎动物;有长达20米的草食长颈椎蜥脚龙、凶猛的肉食恐龙和数量多而完整的短颈椎蜥脚龙,也有仅14米长的鸟脚龙。最珍贵的是目前世界上发掘最早的中侏罗纪剑龙和首次发现的翼龙,填补了恐龙演化史上的一段空白。自贡恐龙博物馆被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 四川自贡 |
四川自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 | 四川自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为国家地质公园。 自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四川自贡市大安区,面积8.7km2,盛产中侏罗世恐龙及其他脊椎动物化石,在以发现的2800m2范围内以鉴定出200多个个体,1 万余件骨骼化石,有恐龙类、龟鳖类、鳄类、翼龙类、鱼类、两栖类、似哺乳爬行类,分属18个属21个种(其中20个为新种)。门类多,保存完整,具有重要科学价值。与其毗邻的世界最早的采盐深井,保存完好,所展示的中国古代钻凿工艺技术也使人叹为观止。 概况 景区划分(旅游区、公园、园区、景区、功能区、游览区、保护区、服务区、景群、景点),“一四川自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四川自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馆”(自贡恐龙博物馆)、“三个区域”(埋藏区、生态复原区、恐龙乐园区)、“一个中心”(游客中心)。修建地质遗迹陈列馆舍、内部陈列遗迹展示,建立地质剖面,新增参与性娱乐项目。 自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碑于2002年9月28日地质公园开园庆典时正式揭碑。位于广场左侧,高约8m,为抽象雕塑式园碑。它由一块块紫红色的洪荒石块堆垒而起,怪石突兀,奇峰独立。石块上隐约显露出恐龙骨骼化石印痕,寓历经亿万年地质变迁、记载生命演化的痕迹之意。主碑的正面镶嵌着“四川自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几个金光闪闪的大字,由国土资源部部长孙文盛题写,主碑的基座正面是国家地质公园徽标,背面是碑文。 自贡恐龙博物馆 自贡恐龙博物馆位于自贡市东北郊大山铺恐龙化石发掘现场,距自贡市中区11公里。是中国继半坡遗址和秦始皇兵马俑坑之后,又一大型现场博物馆。博物馆第一期工程占地面积为2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分馆舍、绿化地带和附属建筑3部分。主体馆舍内设有化石埋藏馆、中央大厅、化石装架陈列馆、报告厅和恐龙生态环境厅。恐龙埋藏遗址有1900平方米,可见到多种恐龙的骨骼错落交织,分布在近水平延伸的砂岩层中,是巨大恐龙墓地的缩影。在装架馆内,有近10米高的“天府峨眉龙”和多具恐龙的复原骨架组合,以及古脊椎动物化石标本。馆舍外形用天然砂岩石块堆垒而成,使整个建筑与恐龙发掘现场相协调,立意新颖,造型独特,引人入胜。 恐龙动物群 在已发掘的2800平四川自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四川自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方米范围内共发现200多个个体的上万件骨骼化石。其中有恐龙及鱼类、两栖类、龟鳖类、鳄类、翼龙类、似哺乳爬行类 等 18个属21个种,20个种为新种。在恐龙化石中有长达20米的食植物性长颈蜥脚龙、有保存完整的短颈蜥角龙,有凶猛的食肉恐龙,也有仅1.4米长的鸟脚龙,而且有目前世界上时代最早,保存完整的原始性剑龙及其伴生的我国首次在侏罗纪地层中发现的翼龙,有生活在河湖中的蛇颈龙等。由于化石埋藏集中、数量多、门类全、保存好,且由于其产出时代为中侏罗世,从而也填补了恐龙演化史上这一时期恐龙化石材料匮乏的空白,因此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恐龙化石遗址之一,有重大的科学价值。 “恐龙动物群”包括了3个纲、11个目、15个科的属种,既有陆生、水生、两栖类,又有空中飞行的古脊椎动物;有长达20米的草食长颈椎蜥脚龙、凶猛的肉食恐龙和数量多而完整的短颈椎蜥脚龙,也有仅14米长的鸟脚龙。最珍贵的是目前世界上发掘 最早的中侏罗纪剑龙和首次发现的翼龙,填补了恐龙演化史上的一段空白。 由于化石埋藏集中、数量多、门类全、保存好,且由于其产出时代为中侏罗世,从而也填补了恐龙演化史上这一时期恐龙化石材料匮乏的空白,有重大的科学价值,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称自贡恐龙博物馆是“世界上最好的恐龙博物馆”。 5资源条件编辑近两千年的井盐生产历史铸就了辉煌的盐业文化。这里是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深井的诞生地,是凿四川自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四川自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井、制盐10项世界领先技术的发明地。“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入选2006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完整地展现了井盐生产、发展的历史画卷。 公园内保存有众多绚丽多彩的人文景观和历史遗迹。古建筑类型众多,保存完好,多处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展现800年彩灯历史的自贡彩灯博物馆荟萃了中国灯文化的精髓。 土地与资源 自贡恐龙地质公园座落在东北郊的大山铺镇旁,距市中心11公里。土地属国家、集体所有,其附近涉及的资源有: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石、页岩、天然气、盐卤等)但资源管理部门按照原地矿部有关地质遗迹保护规定,与当地政府圈定了保护范围,禁令不准在保护区内征用土地和开采矿产资源因此,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其权属归文物管理部门管理。 |
凉高山牌坊群 | 凉高山牌坊群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凉高山牌坊群是指凉高山的张氏节孝坊和王氏节孝坊,大山铺镇的颜氏节孝坊和回龙桥碑铭坊,凤凰乡的谢氏节孝坊和何氏节孝坊、大安街的阮家大坟四脚坊7座牌坊。2007年6月以凉高山牌坊群成功申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整个牌坊群以节孝坊为主,大多建于光绪年间,历史最长的是建于乾隆年间的何氏节孝坊。 张氏节孝坊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位于凉高山牌坊坝。坊眼上有“邑绅李春霖继妻新犀新展新柏之母张氏节孝坊”。 牌坊为石结构,五滴水四柱三门,牌坊通高12.5米,通宽10.5米,石坊通体雕刻精美,花鸟人物、龙狮松鹤均镂刻得栩栩如生。 王氏节孝坊位于凉高山老街一片陈旧的居民房之中,一条约200米长的小巷从石坊下穿过,继“5.12”地震后,2008年10月10日发生在内江威远县与自贡大安区交界处的地震,王氏节孝牌坊再遭重创,使王氏节孝牌坊成“危坊”。 王氏节孝牌坊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为旌表邑处士李明辉之妻王氏而建。牌坊为石结构,五滴水四柱三门,通高12米,通宽7.5米,通体布满精美雕刻,除了对联、文字记载外,还有雕刻得活灵活现的石刻人物、石兽等。 颜氏节孝坊座落于大安区大山铺镇侧(原无线电三厂内),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秋。颜氏为四大盐业世家之一“颜桂馨堂”家的人,其夫王进五是“王三畏堂”的族人,20多岁即去世。颜氏守寡卅年,养子王赞常成才,成为光禄寺(主管宫廷祭祀的官署)官员。王赞常奏请皇上恩准为其母立节孝坊。 迴龙桥石坊位于今大安区大山铺镇李白河迴龙桥桥头处。建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为方便行人修建回龙桥,立有碑铭坊以记建桥始末。四柱三门石牌坊,高宽近5米,石门斑驳陆离,字迹依稀难辨。 何氏节孝坊为四柱三门石牌坊,座落于滏溪河畔凤凰乡永胜村8组(永胜村东南方向2. 5公里),建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距今已有200多年。整体雕刻精美,栩栩如生。只是由于年代久远,牌坊上的对联严重风化,不能识别。石刻保存还算完整,牌坊正门梁上的二龙戏珠雕刻就十分精湛。 谢氏节孝坊座落于自流井区五星街黄家山(今东锅公司内东锅技校后门),为旌表当地儒童黄愈邦之妻谢氏节孝而立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谢氏节孝坊为四柱三门三楼石牌坊,结构科学,雕刻工艺精湛,装饰精美,反映和研究清晚期地方文化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阮家大坟四脚牌坊位于大安区大高路燊海公园登山步道上。阮氏墓为明末官至二品阮氏,于清初归里后死葬之墓。当时有神道、石俑、石兽等。神道前端和中部分别建八脚、四脚两道牌坊。清咸丰年间毁于战火,光绪五年(1879)重建。1949年之前,神道、石俑、石兽、八角牌坊等均毁废。今仅存四脚牌坊一座。 |
燊海井 | 燊海井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科普教育基地。 最令盐都人引以自豪的,是这口被称作世界上第一口最早由人工钻凿的超千米深井。它在钻井技术之上,堪称世界之最。 这口井座落在大安区阮家坝山下,占地面积3亩,井位海拨341.4米,处在一口叫做长堰塘的堰塘旁边。该井开钻于清代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历时3年,方始凿成。井深1001.42米,既产卤,又产气。当时,卤水自喷量每日约14立方米,并且能日产4800-8000立方米天然气,可供14吨盐的燃烧。据有关资料记载,当 海井钻成11年后,俄国的谢苗诺夫都于1846年钻成了口浅井,采出少量井油。再过13年之后,美国的狄拉克才于1859年8月,钻成一口21.69米深的井,而且只从井里采出1.8吨多的井油。由此看来,中华民族不仅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而且具有昭著于世界的聪明才智。 燊海井的开凿,不仅揭开了这块三迭纪嘉陵江石灰岩地层地区的秘密,而且由此因盐兴市,各地盐绅商贾纷至沓来,凿井设灶,一时市景繁华。周围1.2平方公里的地方,就先后钻井198口,平均6060平方米就有一眼井,呈现“天车”林立,锅灶密布,视管纵横,云蒸雾蔚,一派井盐生产的繁华景象。 燊海井灶几度更名,先为元昌灶、荣华灶、乾元灶、四义灶,后改名过益记德新灶、新记同森灶、君记同森灶、益记同森灶、金和德星灶、福记同益灶、建记同森灶7个灶名。 距今已一百五十多年的这些深井,到后来卤水量逐渐减少,乃至枯竭,然而天然气层却“取而代之”,源源为断,日产8500立方米。人间沧桑,一直到了20世纪50年代, 海井因产量减少,压力不足而停产。后来安了抽气机,用管子轴气,将气送到灶房,供现有八口圆锅煎盐之用,每班有几位盐工操作,班产量原盐两吨左右。 1988年, 燊海井正式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井灶修葺一新,恢复了当年用牛汲卤,用井里产的低压天然气熬盐的真实情景;保留了那巍然挺立,用一根根圆木、蔑索捆制而成的、高达18.3米的“天车”;运用杠杆原理,由数人在碓架上一脚脚蹬踩冲击打井的木碓架。这座古盐井的旧遗迹对外开放,供中外游人参观。 |
吉成井盐作坊遗址 | 吉成井盐作坊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吉成井盐作坊遗址 四川自贡市被誉称“天府盐都”,在古代盐业发展史上,它谱写过光辉篇章。它那耸入蓝天的采卤天车,是历代蜀南人民勤劳、勇敢和富于开拓精神的标志;它在盐业科技上的探索与创造性的巨大成就,为古代文明作出了贡献。据了解,自贡两千多年的井盐生产历史上,共开凿了13000多口盐井,在19世纪到20世纪井盐生产鼎盛时期,自贡到处天车林立,雾气蒸腾,场面蔚为壮观。20世纪50年代,自贡地区保存完整的盐井有1000多口,天车也有近千座。天车是将地底深处盐卤采汲上来的提卤工具,每一口盐井都有一座天车,可算井盐文化最典型的象征。天车系一种木制井架,耸立井口用于采卤、治井、淘井。据史料记载,自贡最早的天车可以追溯到东汉年间。最初天车是独脚的,以后发展成两脚、三脚,天车形制构造的改变,与盐井的深度、井径、汲卤筒的大小和长度相关联,随着井盐生产的发展,采卤天车的荷载增加,为了适应深井采卤的需要,天车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由独脚、双脚到多脚。 一座天车,由数百至数千根圆木、数千至上万个木楔组装而成。木料全为质地轻、耐腐蚀的杉木。它由塔式支柱组成,每根支柱都用一根根圆木圈合,用竹篾绳捆扎成空心柱子,外径40至80厘米。天车最高可达上百米,十分壮观。最为奇绝的是,这些圆木组成的巨大支柱,都只能从下往上一点一点地捆扎,每根支柱在一定的位置合成一体,最后汲卤的缆绳从天车顶端的天辊子绕过垂直落下刚好落到地面上小小的井口中。天车的高度与其汲卤时承载力的大小相关,一般每筒卤水在50公斤左右天车需要12~15米高,每筒卤水在100公斤左右天车需要20~24米高。一般20余米高的天车,需要圆木200余根。30米以上的天车,需要圆木三、四百根。天车一般可以连续使用30年左右,需要定期维修。架设和维修天车的工人称为辊工。 位于自贡大安区杨家冲上凤岭的吉成井盐文化遗址,由吉成井、裕成井、益生井、天成井四口盐井组成,占地25亩,是我国现存盐井和天车最密集的地区。吉成井原名裕丰井,开办于清咸丰、同治年间,现在井深1108米,井径10厘米。天车高12米;裕成井原名裕顺井,清光绪年间由陕帮李世德号开办,现在井深1213米,井径9.93厘米,天车高18米;益生井原名西江井,清咸丰、同治年间由陕西帮开办,现在井深1018.8米,井径10.8厘米,天成井开凿于1867年,1913年投产,现在1188米,井径10.7厘米。吉成井盐文化遗址蕴涵着丰厚的历史文化信息,是自贡盐业和中国井盐发展的历史见证,体现了“天府盐都”的历史文化价值,反映了以天车为代表的城市历史记忆。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方面由于卤水的减少,另一方面效率更高的机械抽取方式逐渐替代天车汲卤,天车开始退出历史舞台。在2002年以前,吉成井盐文化遗址上的4座天车和厂房仍在使用,后由于工艺陈旧,加上国家出台了关于停止小灶盐生产的相关规定,当时隶属大安盐厂的吉成井停工废弃,天车、房屋等建筑严重毁坏,井灶设施无存,天车腐蚀严重并倾斜。随着企业改制,该25亩厂区被转卖,在了解了企业的实际困难后,自贡市政府决定,这25亩土地进行评估后,由自贡市土地储备中心出资收购,按城市规划作为旅游用地进行开发,吉成井盐文化遗址交自贡市文物局管理。2010年,市文物局借吉成井盐作坊遗址成功申报“自贡世界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与环境治理项目”之机,争取到资金,对该遗址围墙、4座天车、灶房、盐仓等进行了全面的抢救性维修,并将恢复古盐场传统的捣碓、采卤、天然气采输、制锅巴盐等生产场景。 |
大山铺恐龙化石群埋藏遗址 | 大山铺恐龙化石群埋藏遗址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位于四川省自贡市东北郊约11公里的大山铺镇旁,是一个盛产一亿六千万年前的中侏罗世恐龙及其它脊椎动物化石的遗址,是我国最重要的恐龙化石埋藏地,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古生物化石埋藏地之一。该遗址最早于1972年发现,1977 年首次发掘,获得一具较完整的蜥脚类恐龙骨架,1979 年因基建施工化石被大量暴露。1979--1984 年间先后组织三次大规模的清理和发掘,在约2800平方米范围内获得恐龙及其它脊椎动物200多个个体的上万件化石骨骼标本,从中已研究定名了恐龙鱼类、两栖类、龟鳖类、鳄类、翼龙类、似哺乳爬行类等18个属21 个种。估计整个化石群集中埋藏范围约17000平方米,化石骨骼10 万块以上, 被誉为"恐龙公墓"。八十年代中期,在该遗址上修建有我国第一座大型的恐龙遗址博物馆----自贡恐龙博物馆。 |
李亨祠堂 | 李亨祠堂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李亨祠堂建于清朝道光末期,距今近200年了,3000多平方米的占地,在彼时彼地也不失为一座宏伟建筑。对研究清代的祠堂建筑和盐业经济具有重要的文化、文物价值。 李亨祠堂位于凉高山街原无一厂内,建于道光年间,大盐商李振亨的祖祠。占地3040平方米,由大门、正厅、左右侧厅、过厅、厢房、花房、后院组成的建筑群,面阔达81.5平方米,入口中柱的高大悬山屋面与两侧对称人字形山墙,连接侧门中线的梯形墙十分壮观。进深为39.5米,共有大小天井共11个.正厅为五间四柱硬山小青瓦顶,山墙为典型的川式马头墙,美观雄壮,为台梁式木构架,中间四柱为石柱,周长1.4米,十分壮观。檐下挑房、吊瓜、挂落多数雕刻保留完好。 李亨祠堂的修建者是自贡大盐商李振亨,民间也叫李亨,因其于道光年间创办了自贡人民一直津津乐道的“挖耳井”而起家,李振亨兄弟由此推井汲卤,烧灶制盐,自立盐号运销。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淮盐梗阻,川盐空前畅销,李振亨遂成自贡盐商巨富。李振亨发家后,随即于道光末期在凉高山屈家山建祠。 保护范围:占地范围外延10米。 建设控制地带:东、南、北以保护范围外20米为界,西至保护范围外40米。 |
贺乐堂 | 贺乐堂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贺乐堂,修建于清代,1931年在此设立“牛佛渡中国银行”,使之成为富顺县的首家现代银行机构。随着“牛佛渡中国银行”的设立,富顺糖市正式迁到牛佛,促进了糖业在牛佛的发展。这座古建筑的存在,对研究自贡地区清代建筑、银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2009年,贺乐堂被批准为自贡市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被批准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贺乐堂位于牛佛镇面房街81号,这是一座立面大门为砖砌牌楼公馆式的建筑。贺乐堂四周高墙围合,有仿福建观音兜的川式马头墙,也有歇山式呈阶梯形的江西式马头墙,屋顶前后左右共有44只檐角,四周墙体均饰有石刻,从远处就能看出其鲜明的建筑风格,十分壮观。 |
大安万寿宫 | 大安万寿宫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何市万寿宫位于自贡市大安区何市镇人民政府内,距离市中心23公里,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培修,坐东向西,由踏道、抱厅、轩和正殿组成。穿斗抬梁混合木结构建筑,两山式风火墙、顶盖青瓦。五间通面阔18.95米,进深13米,通高17米,廊宽3.2米,正殿246.35平方米,抱厅20平方米。 |
自贡长山岭硅化木 | 自贡长山岭硅化木简介 长山岭硅化木是1983年9月底,由采石工人采石时发现的,一株长达23.3米,最大直径为1.3米,小的分枝有10个,小的一株长13米,最大直径为1.08米。 经初步鉴定,长的一株可能为银杏类,小的一株可能为松杉类,都是中生代时期生长在这一地区的大型乔木。两株硅化木的硅化程度高,质地坚硬,比重较大,年轮及纤维物质结构很清晰,大的一株上部含炭质较高,表层保存稍差一些。 四川自贡 |
自贡世界地质公园恐龙博物馆 | 自贡世界地质公园恐龙博物馆为科普教育基地。 地点:四川省自贡市。 |
自贡三多寨 | 自贡三多寨简介 三多寨坐落于自贡市大安区三多寨镇牛口山,踞三县交界之地,海拔436米,占地1.25平方公里。建成于清咸丰九年(1859年),百年古寨,考其名由,合三姓共建之功,寓庄子三多之意,多福、多寿、多男子也。工程浩大,建筑雄伟,历史悠久。遐迩闻名。有“川南寨堡之冠”美誉。 |
江姐故居 | 江姐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江姐故居座落于自贡市大安区大山铺江家湾。1920年8月20日,江竹筠诞生于堂屋左侧的一间小瓦房里。在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江姐度过了她困苦的童年岁月。1928年家乡大旱,江姐随母亲到重庆外婆家寄居。1933年,江姐回乡短暂生活重返重庆,从此未能再回家乡。2007年,江姐故居恢复并向游客开放,现已被列为省、市、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牛佛古镇 | 牛佛镇位于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素有“九街十二巷,中间有个鸭儿凼”之称,交通位置十分重要,牛佛寺坐西向东,江水西来东去,一叶叶渔舟漂浮江面,如诗如画,远眺群山起伏,视野宽阔,沱江静静流淌,绕牛佛镇蜿蜒而去,是游人“余地又回头”的旅游胜地。 |
釜溪河风景区 | 釜溪河位于四川,在长江上游自西向东流经自贡全市,是沧江在市境的主要支流,流域区内农业资源十分丰富,工业生产发达,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是自贡市的心脏地带。釜溪河泻出了今日自贡的繁荣,也流淌着许多优美动人的民间传说。游过古盐道,张家沱至王爷庙一段呈现的是繁华的都市景象。昔日自流井的“心脏”,号称“四川华尔街”的全川最大商品集散地就位于现在的滨江路一带,高楼耸立,绿树成荫 |
大安青龙湖 | 青龙湖位于大安区胜利镇、团结乡之间,原系1954年修建的青龙水库,占地4平方公里,集雨面10多平方公里,库容面积600多亩,库容水量206万立方米。因灌区内有山坪塘80多口,石河堰数道,不仅给周围乡村万亩农田提供灌溉之利,而且依山就势,造成曲水迤逦,波平浪静,如同镶嵌在山丘中的一面明镜。 因其地理位置靠近大山铺恐龙去库和恐龙博物馆,现已开发为新的旅游区,近年来,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观赏田园风光,山林野趣。新建的水库鱼餐馆,湖畔香茶座,更为游人提供了休憩的所在。 青龙湖整个湖区成“0二线”的“U”字型。所谓“0”,即以青龙湖为中心,向北到鲤鱼石,向南达伍家堰;所谓“二线”即指杨柳河和伍家堰河,这两条河在青龙滩汇合,形成占地宽,库容大的依山傍树,藏鱼栖鸭,荡舟泛艇的青龙湖。 青龙滩上50多亩成片香樟林溢绿滴翠,散发出阵阵沁人心脾的樟木清香,令人神清气爽。这些香樟树已度过20多个寒暑,最高的有10多米,最大直径20多厘米。林中小径交错,依山蜿蜒而上,茶园、鱼餐馆、小卖部、摄影点、书摊等座落其间。游人于林中坐石凳,围石桌,或恬息,或叙谈,品一杯清茶,听一曲音乐,留个影,下盘棋,确实别有一番滋味和情趣。 从青龙湖驾“水上自行车”沿湖北上,脚动船移,在朵朵浪花的催促下,“水上自行车”在成“S”字型的杨柳河面径往直前。船到湖心回首青龙滩,恰似一块圆形绿毯平铺于地。渐前行,微风拂面,湖水微漪,湖面象一块绿绸轻轻摆动。游人用手轻拂湖水,水清而令人赏目,水深而又使人生畏。据悉,湖平均深度10余米,最深处达20多米。船过乌龟背,极目远眺,可见朝天寺,俨如一头雄狮,镇守在盐都的东北大门。 继续前行,约20分钟便到鲤鱼石。鲤鱼石确似一条巨大的鲤鱼沿湖边静卧,鱼背浮出水面,鱼肚沉湖里,任船摇浪拍,它自巍然不动。从鲤鱼石转回青龙滩,再换乘机动花船去伍家堰,泛舟于呈“之”字型的伍家堰河上,饱览沿湖风光。 船过燕子洞,可见右侧10多米的湖面,有一群深灰色的野鸭,时而浮出水面,时而钻入湖里,悠然自得,见人不惊。在湖边不时还可见一群群小鱼游动。青龙湖常年养鱼占200亩水面积,这些鱼族有来自日本,有来自天山脚下和来自其他各地,以及祖籍就在自贡市的各种鱼种组成的“大家庭”,既供应青龙湖鱼餐馆,又为市场提供鲜鱼。 船过葫豆冲,放眼两岸绿野平畴,一幅如诗如画的田园景色奔来眼底。湖边盛绿的桑树,青葱的树林,特别是笼笼翠竹,迎风而动,许多农舍隐现其间。约行40分钟,横越湖面的“伍一桥”便呈现在眼前。这是1970年竣工的一座跨度50余米的石拱桥,桥的造型颇具民族风格,胜利镇小学就在石桥的一侧。船过“伍一桥”,就是伍家堰,即青龙湖的终点。从伍家堰返回,远看湖光山色,令人陶醉,近看百舸争游,令人神怡,使人获得一种充实于生活和自然中的美的享受。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自贡火边子牛肉 | “民以食为天”,随着自贡盐业的开发,这里聚集了大量人口,这其中有商贾、有劳工;有本地居民、也有外地绅商,他们带着各自不同的餐饮方式和习惯口味汇合在自贡这个“银窝窝”。由于这里消费量大,为适应各阶层人士和不同地方口味的需求,各地名厨也都带着各自的绝技来到这里。使得自贡各地风味饭馆林立,各种美食荟萃,其饮食文化因此显得丰富多采,美不胜收。自贡最具特色的食品是牛肉。在过去,自贡盐场盐业生产的主要动力是役牛,据记载盐业鼎盛时期的役牛有近10万多之头,牛多牛肉就多且便宜,因此,自贡以牛肉为原料的食物就花样繁多,成为脍炙人口的美味佳肴。 “水煮牛肉”过去是盐工们的“大众菜”,由于便宜,盐工们往往将牛肉切成薄片,放在锅中一煮,然后蘸麻辣碟子吃,既经济又可口。本世纪三十年代后,自贡名厨范吉安在川菜“渗汤牛肉”的过程中,改为将各种佐料和牛肉片一锅同煮,进行烹调,这样作出的菜,肉片滑嫩,辣烫鲜香,色泽明亮,口感极好。此菜一出,即大受欢迎,不久各餐馆纷纷效尤,逐步成为一道自贡地方风味浓郁的川菜精品。自贡还有一道享誉全川乃至全国的名产,即“火边子牛肉”。它选料作工十分考究,先是选牛后退上的“股二,股四牛”,这样的肉一头牛只有10到15公斤。然后由熟练工人切成寸许厚的肉片,再将肉钉在斜倚墙壁的木板上,以奇绝的刀功片出极薄的肉片,并要求肉片上不得有漏眼漏缝。然后在上面抹上少许的盐和酱油,悬于通风处晾干,再摊在通气的篾巴上,用牛屎巴或干木灰徽火慢炕,据说牛屎巴炕的牛肉更有一种独特的清香。做成后的火边子牛肉,红亮透明,文字图案隔肉可见,最后涮上辣椒红油即成。 火边子牛肉吃起来酥而不绵,干香化渣,味醇可口,回味悠长且便于携带,成为自贡独有的名产。 自贡火边子牛肉产地范围为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现辖行政区域。 火鞭子牛肉起源于清代乾隆年代,清末民初已成为四川名特产。与张飞牛肉和太和牛肉一起称为“川中牛肉三杰”。以质优味美、片薄如纸、酥香绵长而闻名遐尔。火鞭子是旧时四川自贡地区的照明火把,这里用“灯”的明亮,来表示牛肉的薄而透亮。现在很多商品写作“火边子”,属误字。 |
开花白糕 | 四川特产—开花白糕,是人们喜爱的早点之一,它是用糯米泡涨后,再用石磨推出成细面,并采用自然发酵的方式发酵,最后用蒸笼蒸熟食用。其味是天然的糯米清香,甜中有回味,老少皆宜。 特产文化:白糕除了作早点外,还有一种用法,就是谁家的小媳妇生了了孩子,待小孩满100天和满周岁时,便以白糕来庆贺。即由小孩子的家庭定做一些白糕,并在白糕上面用食品红盖上红点(一般是四点),然后送给左邻右舍的人食用,意思是祝小孩象白糕一样,长得白白胖胖,高高大大。 制作方法: 1、取部分米粉,用水兑开后,放火上煮成稀糊状; 2、稍凉后与剩下的米粉搅匀成厚糊状,可适量再加点冷水; 3、将提前活化的酵母水倒入,搅拌匀即可; 4、将菊花盏模抹点油,也可以不抹。抹了更好脱模。将面糊倒入约二分之一位置; 5、发酵涨至与模差不多高时,放入上气的蒸锅里蒸二十五分钟即可。 |
自贡扎染 | 早在秦汉时期就问世的民间工艺美术扎染,是自贡市享誉中外的蓝印花布的品种之一。这些年来,用所染工艺生产的手巾、头巾、台布、窗帘、床单、桌布等用品已经畅销国内外市场。在1986年的自贡灯会上,这项具有浓厚民间特色的工艺第一次步入灯展,在自贡灯会上显示了独特的魅力。在这届灯会上,别开生面地出现了古十个扎染灯有表现以“恐龙之乡”为特色的剑龙、蛇颈龙等以“龙”为题材的灯,有表现民间传统题材的银锭灯、连环灯、阿福灯、葫芦灯、双鱼灯、松鼠灯、月亮灯、象灯、方胜灯等。扎染采用国中浓墨重彩的手法,既有工笔画的细腻,又有写意画的潇洒,光感强,远看活象实体,近看耐人寻味。它的色泽浓淡分明,毫不含混,艳丽多彩,有的灯上用了七、八种颜色,而且色调和谐自如,给经以美的享受。把扎染作为灯面的首创,是自贡工艺美术厂的民间扎染艺师张宇仲的一次探索。他把扎染中的“鹿胎缬”、“蜀缬”、“绵”、“撮缬”、“蚕儿缬” 等工艺流程,巧妙地运用在灯面制作中,使这些扎染灯透过灯光看上去层次分明远近有别,深浅各异,流金溢彩,毫无遮光、阻光等缺陷,给人以清新之感。张宇仲的扎染艺术在省内早负盛名。他在做扎染灯的时候一丝不苟。他在人物造型上参考了天津“泥人张”的阿福形象,四个阿福分别抱着鱼、牡丹、海棠、红桃等。造型丰满、神态感人,给人以欢乐喜庆的印象。 出现在这届灯会上的三十个扎染灯,都是先把灯型骨架扎好以后,再用双绉绸按形下料,绘图扎针。所以,绘画、针刺、染料都需要比较高的工艺要求。这次探索取得了很好效果,各方面反映都比较强烈。 自贡扎染为四川省自贡市历史悠久的传统特产,古称“蜀颉”,是自贡小三绝之一。扎染问世于秦朝,是自贡市享誉中外的蓝印花布的品种之一,现今扎染的面料扩展到了棉、麻、丝、缎、平绒、类绒、皮革等。主要品种有时装、领带、壁挂、手巾、长巾、窗帘、台布、床单等。 |
香辣兔头 | 香辣兔头 材 料: A:兔头750克,香菜末适量。 B:辣椒段、陈皮、姜末、葱末各适量。 调味料: A:花椒、豆瓣酱、辣椒酱各适量。 B:红油、盐、糖、胡椒粉、鸡精各少许。 制 法: (1)兔头去皮洗净,去掉内耳,氽烫至熟后捞出沥干。 (2)热油锅炒香材料B、调味料A,加入水烧滚,放入兔头再烧滚,撇去浮沫,改小火烧至兔头酥烂,淋入调味料B烧至入味,撒上香菜即可。 特 点: 四川名吃,麻辣可口,香辣适宜,让人欲罢不能。 |
牛佛烘肘 | 牛佛烘肘 牛佛烘肘是川南古镇牛佛的名厨在川味烘肉的基础之上研制而成,故取名为牛佛烘肘,早在清康邪路熙年间就是宫廷贡品,产品具有色泽棕红、味鲜回甜、咸淡适度、肉质粑嫩、香乞浓郁、肥而不腻的独特风味,适宜不同年龄人士食用,是宾宴是不可缺少的佐餐佳肴、馈赠之佳品。 自流井盐业兴饮食兴,沱江水码头牛佛镇的厨师吸取传统烘肘长处,试制成功独具特色的牛佛“碗碗烘肘”。“碗碗烘肘”造型美观,色泽鲜嫩,味美香甜,食之火巴而不烂,肥而不腻,胜过当时名气最大的“东坡烘肘”,受到沱江流域的富顺、隆昌、自贡、泸州、宜宾、资中、资阳等市县食客欢迎,后经官府传入宫中,成为康熙年间宫廷的上等菜肴。 牛佛烘肘精选经检疫的猪肘,一般不低于1.25公斤,整形成皇冠状,配以十多种天然传统香料和具有败火、化食功能的中药材,加上料酒、冰糖、精盐、酱油、甜酱等佐料,入铁锅烘制。先武火后文火,2个多小时后起锅。烘的时间短了不入味,时间长了又影响造型。起锅后装听,然后入杀菌釜消毒。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富顺食品厂研制出听装牛佛烘肘,名震巴蜀,也获得了许多奖,成为老少喜食之物,自贡旅游纪念佳品。九十年代末,牛佛烘肘停产。自贡天花井食品公司在牛佛烘肘基础上,研制开发出了“长明”牌烘肘。“长明”牌烘肘保留了原牛佛烘肘长处,又吸收了南方淮扬菜,北方鲁菜风味,因此,老少咸宜,南北适口,实乃佐酒拌饭之美食。“长明”牌烘肘包装装璜喜庆典雅,富丽堂皇,不失民族风格,又具现代气息,被评为自贡市首届旅游名优产品,被国家内贸部授予“中国放心食品信誉”名牌。 |
香辣鸭唇 | 香辣鸭唇 自贡的盐帮菜非常有名,其特点就三个字:香、辣、鲜!自贡菜香得丰富,辣得过瘾,鲜得更是地道。自贡的辣与重庆的麻辣不同,它突出的是鲜辣、香辣。 香辣鸭唇、兔头之类就更是如此了,干辣椒段加姜片、大蒜等,既有辣椒的辣,又有姜、蒜的辣,辣得你呼儿嗨哟还不忍停嘴。 |
蒸蒸糕 | 蒸蒸糕,米食,特点:滋糯爽口,味香甜。烹制法:蒸。此品是,成都著名小吃,流行于巴蜀地区,重庆地区称此糕为“冲冲糕”。 蒸蒸糕的做法:iTL 大米、糯米混合浸泡磨成粗粉,压干水分,将粉搓散。iTL 蒸时,用特制的烧水锅置于旺火上,专用木模放于锅面的气孔上,待气冲出时将米粉舀入木模,上气后放化猪油适量,加盖蒸熟,挑入盘内,撒芝麻桂花糖即成。iTL 操作要领:蒸制时间约3—4分钟,体积小而薄。iTL iTL 蒸蒸糕的过去:iTL 从前,卖蒸蒸糕的小贩常常挑一副担子。前面担着食具、木盒、米粉等原料,后头担着火炉、木炭、铁锅、蒸笼等。蒸蒸糕的蒸笼特别讲究,必须用麻柳树或泡桐树的木料挖制而成。树被砍后须晒干,在每年农历九月时做成的蒸具才耐用。这两种树的木质硬而韧性好,受热后蒸具不会变形和串味。iTL 20世纪成都的大街小巷,无论盛夏严冬,白天晚上,随处都能听到卖蒸蒸糕的梆梆声。蒸蒸糕在当时可算是价廉物美,仅花上三两分钱,就可以吃上一个,味道糯香甜酥,深受老人、特别是小孩的喜爱。iTL |
盘龙鳝鱼 | 盘龙鳝鱼 盘龙鳝鱼资格的自贡菜。全部精选三五寸长的仔鳝鱼,不去骨。烧好上桌后条条小鳝鱼如潭间盘龙一般,煞是好看。 曾经有吃小鳅鱼不吐骨的传统,其实这个盘龙小鳝鱼要吐的骨头也很少,甚至不吐,很好吃的一道菜。! |
口口脆 | 口口脆 口口脆精选上乘兔肚配以新鲜时蔬,加以天然香料,爆炒烹制而成。麻辣鲜香,口口香脆。特点:开胃健脾,老少皆宜。 |
地区 | 特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