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东省 >>聊城 >> 莘县 >> 柿子园乡

柿子园乡特产大全


特产 简介
冀鲁豫军区旧址暨朱德旧居

冀鲁豫军区旧址暨朱德旧居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冀鲁豫军区旧址暨朱德旧居位于柿子园乡杨行村。杨行村(原观城县十王庙村)位于柿子园乡西南部,就是在这片平凡的土地上,留下来朱德总司令、潘复生书记等许多老一辈革命家的足迹。

莘县中原现代农业嘉年华

莘县中原现代农业嘉年华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莘县中原现代农业嘉年华简介  整个嘉年华总轴线面积74688㎡,主题场馆轴线面积55296㎡,包括8个主题场馆,1个育苗温室,1个高效栽培温室,每个场馆的面积是6912㎡,连廊轴线面积是5568㎡,场馆主题仅仅围绕山东省的主导产业,贯穿生态、绿色理念,以食用菌、养殖、农耕、蔬菜、花卉等当地农资源为主题进行场馆设计,融入当地伊尹文化、养生文化、农耕文化、燕塔文化、运河文化、谜社文化、回族文化、红色文化,结合科技、景观打造属于莘县品牌的创意农业。  农业嘉年华是以农业生产活动为背景,以狂欢活动作为载体的一种农业休闲体验模式。它是以农业为基底、科技为支撑、文化为纽带、旅游为特色的农业综合体。将现代农业与中国文化结合,是一场传统文化盛会,是一二三产六产联动项目,是城乡统筹一体化项目、是三次产业融合的抓手。  模式创新:莘县农业嘉年华采取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的方式,保证各个场馆技术的不断更新,形成整个项目技术来源的可持续保障能力。首创嘉年华和农业科技园相结合的模式,强化了对当地农业的科技示范、生产带动和技术培训功能,实现了先进农业技术在当地的快速转化,提高了落地性;首创嘉年华全面企业化运营的管理模式,保证了经济上的可持续发展。  经营收益:年游客量100万人次,入园投资企业25家,撬动经营主体投资7.53亿元,累计实现经济收益4.8亿元。

董杜庄西瓜博物馆

董杜庄西瓜博物馆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董杜庄西瓜博物馆位于董杜庄镇钱楼村东、临观路西侧,博物馆占地约八十亩,总建筑面积四千八百平方米,主要有博物馆主馆、现代农业观光台、科技种苗示范棚、科技创新推广中心、生态农业观光区五个功能分区。  莘县董杜庄镇是远近闻名的西瓜产业基地,在成功举办了三届冀鲁豫董杜庄镇西瓜节以及将西瓜成功出口俄罗斯后,日前落成的莘县西瓜博物馆又成了该镇西瓜产业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2014年10月14日虽然时近深秋,但西瓜博物馆仍然挤满了前来参观的群众。一位瓜农说:“如今河南、河北的客商都打听西瓜博物馆的事情,让我们倍感自豪。”作为莘县的农业重镇,董杜庄镇的西瓜产业龙头高高昂起。今年该镇西瓜产量达三亿多斤,亩均纯效益超过了三万元,“村村有大棚、户户种西瓜”成为一道亮丽风景。  为进一步推动现代农业深度发展,董杜庄镇投资三千八百万元,于去年开始动工兴建西瓜博物馆。博物馆由西瓜主题展馆和智能温室育苗基地、观光农业示范基地、莘县禾润农业科技推广中心等功能分区组成。其中西瓜展馆面积2160平方米,综合运用实物模型、蜡像、雕塑、太空舱、声光电等现代技术手段,图文并茂、声像呼应地把莘县西瓜发展历程进行了综合展示,“西瓜博物馆是一座集观光、娱乐、趣味为一体的农业现代化场馆”。该博物馆不仅打造了具有董杜庄特色的西瓜文化,更让董杜庄镇的西瓜产业在文化搭建的平台上聚集、发展,大大提升了“莘县西瓜”的文化韵味,对莘县西瓜产业的提档升级起到了带动作用。  西瓜博物馆的外形效果主题为“飞翔的西瓜”,喻示着现代农业带动战略的龙头效应在董杜庄镇的发扬光大。董杜庄镇西瓜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四万亩,以其为中心,带动周边及河南、河北乡镇发展西瓜种植面积达二十多万亩。该镇主要有京欣、无籽、礼品等五大系列三十多个西瓜品种,注册了“莘县西瓜”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并且发展了“西瓜宴”,成为全国闻名的西瓜产业基地。依靠着做大西瓜文章,董杜庄农民人均收入也达到了一万二千元。据介绍,西瓜博物馆的建成将进一步提高莘县西瓜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度,建立品牌优势也将扩大市场优势,把董杜庄镇打造成莘县农业参与省际农业交流、发展的窗口。

莘县绿洋果蔬精品采摘园

莘县绿洋果蔬精品采摘园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莘县绿洋果蔬精品采摘园为全国青少年儿童食品安全科技创新实验示范基地,被聊城市农委评定为“市级实训基地”。绿洋果蔬专业合作社精品采摘园,与美国、荷兰、以色列、西班牙、法国的企业长期合作,采用进口草炭和珍珠岩、蛭石为介质,无土栽培各种采摘果蔬和观赏植物。  莘县绿洋果蔬专业合作社精品采摘园位于东升路中段,会展中心南邻。园区现拥有荷兰模式智能温室12000平米,其中8000多平米作为旅游观光采摘使用,分现代科技博览馆、绿色生活体验馆、七彩花卉培育馆、现代种苗繁育馆。园区所有果蔬种植加入了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和可追溯平台,建立了完善的质量安全可追溯档案,并采用了雾培、水培、墙培、管式、箱式、袋式等各种各样的无土生态栽培模式,园区所有果蔬均达到绿色无公害标准,可放心使用。绿洋果蔬专业合作社精品采摘园被评为“山东省首批精品采摘园”,“莘县旅游局指定旅游精品采摘园”等荣誉称号,是莘县规模最大,设施最全,品种最多的采摘园,是青少年儿童周末假期游玩的好去处,是您休闲采摘的最佳选择。  采摘时间  草莓采摘期:春节前至5月中旬樱桃西红柿采摘期:3月初至8月中旬水果黄瓜采摘期:3月初至8月中旬香瓜、西瓜采摘期:5月中旬至6月底各种叶态菜:常年  门票  门票:20元/人,离园果蔬应品种不同由景区优惠定价。  地址  东升路中段,会展中心南邻。

联合国2606平原森林度假区

联合国2606平原森林度假区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在莘县国有马西林场的基础上建立了联合国2606项目平原森林生态区,莘县国有马西林场位于莘县西北部,马峡河以西,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场区南北长6Km,东西宽1.2Km,经营总面积10912.9亩,分设7个营林区,49个林班,有林地面积9000亩,其中:防护林8500亩,经济林500亩。活立木总蓄积量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90%。不仅在防风治沙、改善气候、促进农业丰产丰收等方面发挥了显著效益,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林产品。同时这里丰富的森林资源、规模大、林相好、形成了多种景观。特别是夏季,浓荫蔽地,绿盖遮天,风清气爽,环境宜人,被称为“马西绿洲”。  历史上莘县境内的黄河故道形成高低起伏的沙丘荒漠,风沙危害严重。上世纪50年代初建立国营王奉苗圃(后更名为莘县国有马西林场),1962年经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将该苗圃改名为国营王奉林场,面积2907.9亩。为进一步治理沙荒,改善生态环境,1980年7月,按照省计委[80]鲁计基字291号《关于国营王奉林场扩建计划任务书的批复》意见,从周边毗邻村庄新征沙荒地8005亩,土地面积扩大到10912.9亩,开始植树造林,治理沙荒。  1982年,世界粮食计划署投资2000万美元,以马西林场为基础,在马颊河以西四个乡镇营建2606项目林,造林面积达11万多亩。  以“联合国2606项目林”为主题,以“马西林场温泉度假”和“林场休闲娱乐”为市场定位,紧密结合林场结构和温泉特色,发展体验旅游和休闲旅游。营造林场特色“温泉+森林生态游”。规划建设7个功能区。分别是:度假酒店区、温泉泳池别墅区、生态农业旅游区(采摘园区)、滑草场运动区、丛林活动区、创意森林度假区、高尔夫球练习区及草地滚球活动区。

莘县韩氏家族墓地

莘县韩氏家族墓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韩氏家族墓地位于山东莘县董杜庄镇。  韩氏家族墓地是唐代魏博节度使韩允中与其父贝州刺史兼御史中丞韩国昌的家族墓地,当地人称为“韩王墓”。韩氏先世为河南汝南人,世为魏将,国昌官至贝州刺史,唐大中六年(852)卒。允中官至魏博节度使,乾符元年(874)卒。据旧唐书记载:“魏博节度使,治魏州,管魏、贝、博、相、澶、卫六州。”魏博镇为割据河北的三大强镇之一。韩允中为显赫一时的高官,在魏、博之间,方圆百里,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号称土皇帝。  韩氏家族墓地原包括:韩国昌、韩允中神道碑2通,碑前有牵马俑石马,武士俑,羊,虎,墓表5件石刻。对面原有另外一列石刻与之相对应,已残。碑后150米处有韩国昌、韩允中墓,墓内石棺高2米有余。神道碑西北300米处.发现韩氏后代墓葬4座,均为五代时期,其中2座墓中有墓志出土,墓主分别为韩悦以、韩传以兄弟二人,系韩国昌孙子,韩允中弟兄的儿子。  韩氏家族墓地现存韩国昌、韩允中父子及其家族墓地与神道碑、牵马俑、石马、武士俑、羊、虎、墓表等石刻。据旧唐书记载:魏博镇为割据河北的三大强镇之一。韩允忠为唐魏博节度使,其父韩国昌为贝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故其家族墓地规模宏大,石刻雕琢古朴,系用圆雕手法雕刻而成,碑额利用高浮雕的手法雕刻成,神龙曲身盘绕、层叠分明。  韩允忠神道碑通高6.38米,宽2.15米,厚0.75米,由额、身、座三部分组成。碑额和碑身为一巨石雕刻而成,碑额为方形圆角,用高浮雕的手法刻二龙戏珠,二龙盘环、曲身、层叠分明,各用一爪踏珠于碑额中心上部,碑额中心有圭形平面,阴刻篆书3行12字:“唐故魏博节度使韩公神道碑。”碑额的两侧各浮雕3个下俯龙首,碑额背面雕饰龙身,碑身高3.57米,下部略残,碑文楷书,阴文50行,行约84字,现存约3800字。龟形座,足内收,龟爪露出,细雕其状,从侧面观之此龟似静,又似在缓缓行进之中。牵马俑位于石马的左侧,首残,身着圆领宽袖长袍,腰束带,双手持马缰,右手握缰至马辔出处,做拢马停进状,马圆体肥,马首饰辔,低首,鬃毛直立,背饰凹形鞍。武士俑身穿长袍,双手在胸前紧握宝剑,目光正视前方。石羊体大肥壮,前腿双膝跪地,作伏卧状。马辔、人俑衣服纹饰等则用浅浮雕的方法来表现,整组石刻粗犷、古朴,造型生动形象,是唐代石刻难得的艺术珍品。碑文为楷书,字迹端庄、规整、秀丽是研究书法的重要实物资料。  2006年韩氏家族墓地作为唐代的古墓葬,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孟洼汉墓遗址

孟洼汉墓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位于朝城镇孟庄村北的孟洼为汉代东武阳旧城遗址。遗址为一盆地,比四周低近1米。其西部为南北向人行道,路西有砖窑,北部为东西向水渠和人行道,占地面积180万平方米。  遗址南部为一大型汉代壁画墓(亦称孟洼汉墓),孟洼汉墓遗址2006年5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进一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2007年4月莘县文物管理所对汉代壁画墓开始实施第一期保护工程。  孟洼汉墓高10米,边长75米,占地面积5625平方米。(清代《朝城县志》、1997年版《莘县志》均记载此为春秋时期“齐桓公会盟台”,“霸台啸声”(指孟洼汉墓)被定为原形。但是,经考古发现,证实了孟洼汉墓的可靠性,推翻了“会盟台”之说,起到正史的作用)  莘县文物管理所收藏的唐代“三彩道士”(国家三级文物)、宋代“三彩枕”(国家二级文物)和汉、唐时期“陶罐”等均出自孟洼遗址。从几年来的出土器物和陶瓷残片分析,遗址及周围除有汉代的遗迹外,还有唐宋等时代的遗物,这里砖瓦遍地,陶瓷片比比皆是,素有“露天博物馆”之称。  2004年5月23日,莘县文物管理所在考察“孟洼遗址”西侧唐代墓葬时,发现“孟洼汉墓”顶部有一直径1米,深6米的盗洞。经过深入调查,发现盗洞底部为一条南北向东回廊,回廊为穹隆顶,回廊内布满至今色彩依然艳丽的壁画,画的大部分是祥鸟瑞兽,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回廊装饰的奢侈、华丽,象王府,似宫殿。在回廊中段东侧有门形石框,判断是入口墓门,一千多年前正是由此而入,回廊西侧应是主墓室,有封闭的墓门和入口墓门相对。墓门东开,打破了墓门朝南的常规,据推测,面东而造是因为墓东有河流或有交通要道。真正原因是傍河而建,还是靠路而造,或是另有南门,有待进一步研究考证。汉墓壁画内容生动形象,场面宏大,绘画技艺娴熟,保存完整,迄今为止在山东省所仅见,在全国少有。为研究中国汉代绘画艺术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孟洼汉墓东北800米处为东郡太守臧洪墓,臧洪墓东北1000米处是明代太子太保江东家族墓。2002年5月在孟洼汉墓北1500米处发现唐代墓群。  信息来源:莘县人民政府  信息来源:莘县人民政府

莘县西瓜博物馆

  莘县董杜庄镇位于冀鲁豫三省交界处,辖42个行政村,3.1万人,4.7万亩耕地。西瓜种植是董杜庄镇农业主导产业,自1993年开始发展拱棚西瓜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西瓜种植面积达到4多万亩,以董杜庄为中心,带动周边及河南、河北乡镇发展西瓜种植面积达20多万亩,主要有京欣、无籽、礼品、鲁青、金钟冠龙30多个品种,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西瓜标准化生产基地。在2000年,董杜庄西瓜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授予绿色食品称号,并注册了“仙果”牌商标。2010年,被国家标准化认证中心命名为“绿色食品西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2013年,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莘县西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在国家农业部重新认证了西瓜、长豆角两个绿色食品品牌。先后被市、县授予“农业结构调整先进乡镇”、“农业产业振兴先进乡镇”、“特色产业镇”、“农民人均收入万元乡镇”等荣誉称号。

韩王墓石刻群

韩王墓石刻群为文化旅游景点。  位于莘县董杜庄镇梁丕营村北200米处,是唐朝魏博节度使韩允中和其父左散骑常侍韩国昌父子的墓碑,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碑身与碑冠整石雕出,通高6.8米,宽2.13米,厚0.77米,碑文为欧体楷书,约2400字。碑冠为高浮雕蟠龙吸火炬,构图雄浑壮阔,章法匀称合理,线条遒劲有力,刀法娴熟而又肯定,气格恢宏瑰伟。另有一武士牵引石马,马身长2.45米,高1.70米,造型浑穆雍容,线条生动流畅,形象逼真传神,充分显示出上升时期中国中世纪石刻艺术的雄强和典雅之美。  古代石刻群。位于莘县董杜庄乡梁丕营村东北。系唐末魏博节度使韩允中及其父韩国昌墓葬神道石刻群。墓葬坐北朝南,地表封土已平。石刻存有韩允中墓碑、韩国昌神道碑、墓表、豕、羊、马、武士俑。韩允中墓碑和韩国昌神道碑形制大小基本相司。碑身与碑额为整石雕出,通高6.8米、宽2.13米、厚0.77米。额上浮雕6条龙,曲折盘绕,层次分明,龙首饰在碑首侧,碑首正中留有圭字形额。碑文多有残缺,可辩者有2400余字,书体工整秀劲,波折险峻,有褚体韵致。墓表,位于神道碑的最南端,八棱形,通高3.49米,表首圆形,饰仰莲,座方形。八棱柱体上刻有宋绍圣二年的简短文字,记叙了宋代补添神道石刻的经过。石豕,首残,残高1.12米。肌肉雄健,四足有力,蹲坐于方形基座上,隐露出勇猛不可侵犯的样子。石羊,高0.92米,俯卧在长方形基座上,双角大而弯曲,安祥地注视前方。石马,首尾长2.36米,高1.60米,着鞍辔,雕琢浑朴。马左前雕出一胡服束带牵马石俑,头部已残,高1.40米,形象威严,神态逼真。武士俑,头戴冠,双手持剑站立在方形台基上,高2.73米,短颈,双目圆睁,威武庄严。韩氏先世为河南汝南人,世为魏将,国昌官至贝州刺史,唐大中六年(852)卒。允中官至魏博节度使,乾符元年(874)卒。父子俱为显官,故神道石刻之高大雄伟有异于常。1992年6月被山东省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莘县人民政府  信息来源:莘县人民政府

联合国2606项目平原森林生态区

  在莘县国有马西林场的基础上建立了联合国2606项目平原森林生态区,莘县国有马西林场位于莘县西北部,马峡河以西,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场区南北长6Km,东西宽1.2Km,经营总面积10912.9亩,分设7个营林区,49个林班,有林地面积9000亩,其中:防护林8500亩,经济林500亩。活立木总蓄积量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90%。不仅在防风治沙、改善气候、促进农业丰产丰收等方面发挥了显著效益,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林产品。同时这里丰富的森林资源、规模大、林相好、形成了多种景观。特别是夏季,浓荫蔽地,绿盖遮天,风清气爽,环境宜人,被称为“马西绿洲”。   历史上莘县境内的黄河故道形成高低起伏的沙丘荒漠,风沙危害严重。上世纪50年代初建立国营王奉苗圃(后更名为莘县国有马西林场),1962年经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将该苗圃改名为国营王奉林场,面积2907.9亩。为进一步治理沙荒,改善生态环境,1980年7月,按照省计委[80]鲁计基字291号《关于国营王奉林场扩建计划任务书的批复》意见,从周边毗邻村庄新征沙荒地8005亩,土地面积扩大到10912.9亩,开始植树造林,治理沙荒。   1982年,世界粮食计划署投资2000万美元,以马西林场为基础,在马颊河以西四个乡镇营建2606项目林,造林面积达11万多亩。   以“联合国2606项目林”为主题,以“马西林场温泉度假”和“林场休闲娱乐”为市场定位,紧密结合林场结构和温泉特色,发展体验旅游和休闲旅游。营造林场特色“温泉+森林生态游”。规划建设7个功能区。分别是:度假酒店区、温泉泳池别墅区、生态农业旅游区(采摘园区)、滑草场运动区、丛林活动区、创意森林度假区、高尔夫球练习区及草地滚球活动区。  信息来源:莘县人民政府  信息来源:莘县人民政府

古马陵之战遗址

古马陵之战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古马陵之战风景区,是聊城市文物保护单位,是展示中国古代宝贵的军事文化遗产的旅游胜地。位于莘县大张家镇政府东南 4公里处,大张家镇马陵村和樱桃园镇道口村之间。  马陵、道口两村相距6公里,皆顺河流向建屋,村中房屋、胡同、道路无一不斜,且拐弯甚多,极为曲致,至今进村后仍极易使人迷失方向,故有“迷魂阵”之称。元代范县县令孟之普的《马陵道中》一诗中,对遗址作了绘形绘色的记述:“广衍东原境,势非峨眉巅。夹堤积冲撞,倾崩成大川。房屋多斜曲,岐路几回旋。奇哉孙子智,减灶擒庞涓”。公元前341年著名军事家孙膑就是充分利用了这些有利条件,伏兵于马陵道旁,一举打败了骄纵的魏兵,迫使魏军主将庞涓自杀于马陵北一高亢土岗,人称黄桑岗。相传当年有一参天黄桑树,庞涓就是在这棵树下自刎身亡的。黄桑岗西原有孙膑庙,飞檐斗拱,琉璃瓦顶,金碧辉煌,颇为壮观。庙前有座碑,碑左右各有一井,人称“一百(碑)单(担)二井”。相传此井系孙膑布阵时,当地群众为伏兵而挖。  大张家镇根据遗址筹划建设古马陵之战风景区。景区规划占地 1000亩,包括马陵之战纪念馆、马陵古战场、度假村、民俗园、垂钓区、仿古建筑小吃一条街,娱乐休闲区等景点。已完工的马陵之战纪念馆是景区标志性仿古建筑,占地 6000平方米,馆内重点布置古马陵之战的作战过程,展示孙膑的生平事迹。馆名由原北京军区司令员李来柱上将题写,门口两旁篆书对联:“千古战例垂青史,一卷兵书启后人”。纪念馆内收藏了许多与孙膑有关的历史资料,是国内研究孙膑的重要基地。马陵古战场规划占地 500亩,恢复战国时期著名的齐魏马陵之战古战场原貌。  信息来源:莘县人民政府  信息来源:莘县人民政府

马陵之战纪念馆

马陵之战纪念馆为文化旅游景点。  马陵之战纪念馆是景区标志性建筑,馆内布置了古马陵之战的作战过程,展示孙膑的生平事迹,是国内研究孙膑的重要基地。   马陵之战古战场遗址位于山东省聊城市莘县大张家镇马陵村和樱桃园镇道口村之间。马陵、道口两村相距6公里,皆顺河流向建屋,村中房屋、胡同、道路无一不斜,且拐弯甚多,极为曲致,至今进村后仍极易使人迷失方向,故有“迷魂阵”之称。   元代范县县令孟之普的《马陵道中》一诗中,对遗址作了绘形绘色的记述:“广衍东原境,势非峨眉巅。夹堤积冲撞,倾崩成大川。房屋多斜曲,岐路几回旋。奇哉孙子智,减灶擒庞涓”。公元前341年著名军事家孙膑就是充分利用了这些有利条件,伏兵于马陵道旁,一举打败了骄纵的魏兵,迫使魏军主将庞涓自杀于马陵北一高亢土岗,人称黄桑岗。相传当年有一参天黄桑树,庞涓就是在这棵树下自刎身亡的。黄桑岗西原有孙膑庙,飞檐斗拱,琉璃瓦顶,金碧辉煌,颇为壮观。   庙前有座碑,碑左右各有一井,人称“一百(碑)单(担)二井”。相传此井系孙膑布阵时,当地群众为伏兵而挖。大张家镇根据遗址筹划建设古马陵之战风景区。马陵之战纪念馆是景区标志性建筑,馆内布置了古马陵之战的作战过程,展示孙膑的生平事迹,是国内研究孙膑的重要基地。馆名由原北京军区司令员李来柱上将题写,门口两旁篆书对联:“千古战例垂青史,一卷兵书启后人”。

耿楼烈士陵园

耿楼烈士陵园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耿楼烈士陵园位于莘县王奉镇后耿楼村。陵园坐北朝南,占地15亩,陵园主体建筑包括正门、两座纪念堂、广场、纪念碑和圆拱形的陵墓;广场北面有25座烈士墓地组成,墓旁四周有松柏围绕,庄严肃穆。革命烈士纪念碑坐落在广场中央,上 书“革命烈士纪念碑”7个大字,金光闪耀。纪念碑周围是一块四方形的广场,供人们瞻仰。纪念堂建造在陵园两旁,陈列着战斗遗物等,再现了当年耿楼阻击战战斗场面。

西寺烈士陵园

西寺烈士陵园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西寺烈士陵园位于莘县王奉镇西寺村。陵园坐北朝南,占地18亩,陵园主体建筑包括正门、两座纪念堂、广场、纪念碑和圆拱形的陵墓;园内通道两侧由烈士墓组成,其中日本投诚士兵原广见的墓碑,上 书“国际友人原广”七个大字。墓旁四周有松柏围绕,庄严肃穆。纪念堂建造在正门两旁,形成遥相呼应之势,建筑面积300平方米,为厅堂式混合建筑,门口上悬“西寺抗日烈士纪念馆”牌匾。里面陈列着烈士的事迹、遗物等。革命烈士纪念碑坐落在陵园的中央,上刻“革命烈士纪念碑”7个大字,金光闪耀。

莘县三槐堂

  三槐堂是宋朝一代名相王旦家族的宗祠,坐落在莘县套庙王庄村。苏东坡在《三槐堂铭》中写道:“魏公之业,与槐俱荫。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归视其家,槐荫满庭。”史载王旦的父亲王佑官至兵部侍郎,虽有经世之才,但仕途坎坷,壮志难酬。他在院中亲手植槐三棵,祝愿说:“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后其次子王旦果然做了宰相。王旦一生为官清正廉洁,不谋私,不受贿,不置田产,不蓄声伎,忠奸分明,知人善任,任人唯贤,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创王家世代家风。其后辈子侄多经科举步入仕途,仅在宋史中有传的就有11人之多,且均为官清正,各有建树。三槐王氏自王佑起,至今已有48世,其后裔散居在全国各地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近几年来,不断有新加坡、菲律宾、香港等地的名人来莘县“三槐堂”寻根访祖,延续家谱,追思先人之高风亮节,宏扬中华之传统美德。  信息来源:莘县人民政府

朝城清真寺

朝城清真寺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寺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7年)距今达600年之久。寺院由大门、过厅、讲堂、水房、住室和礼拜殿组成,一条中轴线,规模宏伟,布局完整,风格独特。  大门面示三进,石木结构,大木起脊,重檐歇山,斗拱起架,飞檐翅角,宏伟壮观,为全省清真寺大门第一例。走进大门映入眼帘的是对厅和五通德教碑,东侧对厅为二层楼坐东朝西。大殿为主体建筑,由三梁九檀架起,为歇山双檐砖木结构,有彩绘、雕刻,图象姿态生动。顶脊饰十二生肖和新月。是伊斯兰教穆民礼拜圣地,可容纳数百人礼拜,建于高出地面0.8米的高台上,面阔3间,进深5间,面积218.36平方米。整个大殿由卷棚、串堂殿及后殿组成。卷棚内正面悬有“认主独一”“道之大原”“万化一元”和侧面有“开元故交”砖墙、硬山。  大殿楼顶的月牙状标志,它代表着刚刚升起的新月。大殿内是礼拜的地方,按伊斯兰教五功规定,穆斯林需行礼拜礼,脱下鞋子在红色地毯上向麦加方向膜拜。  清真寺的朝向皆是面东背西的。按伊斯兰教规定,教徒礼拜需面向位于沙特阿拉伯境内的圣城麦加,在中国是要朝向西方。因此礼拜寺的入口一般都在街巷的西侧。  朝城清真寺是本县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一处古典伊斯兰宗教式建筑,反映了明清时期的文化、宗教特色,是朝城一带回民进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1987年被列为市级文物文明单位和文物保护单位。

柿子园乡下属行政规划区域特产


地区 特产

柿子园乡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