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安徽省 >>亳州市 >> 蒙城县

蒙城县特产大全


特产 简介
王冠雪茄烟

  王冠雪茄烟   安徽雪茄产于一代先哲庄子的故里——安徽省蒙城县——一个史称“漆园”的千年古城。   悠悠涡水、千年古城,孕育了一代先哲庄子,也飘出缕缕雪茄香。早在民国时期,安徽坊间就有手工制作的雪茄远销长江中下游。新中国成立后,国务院批准在安徽蒙城建立雪茄烟厂。几十年来,该厂沿袭手工制作雪茄的传统,醉心雪茄生产,并培育出了数千名手工雪茄技师,支撑起了一个享誉全国的手工雪茄生产王国,其产品半叶卷“黄山松”、“味美思”雪茄曾先后获得“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和“省优产品”称号,“王冠”雪茄获“新产品开发奖”。   王冠雪茄   1997年,安徽雪茄与多米尼加雪茄公司开展技术合作,聘请该公司经验丰富、技艺高超的雪茄技术人员为其培训出了百余名专业高档雪茄技师,并合作生产出“王冠”牌全叶卷雪茄,大大提升了生产技术水平,奠定了“王冠”雪茄腾飞的基础,安徽雪茄也由此成为烟苑的一朵奇葩。   2004年,安徽雪茄以“狂马”为商标成功出口美国60万支4种不同口味的半叶卷雪茄,填补了中国雪茄出口美国市场的空白。安徽雪茄由此获得国际认可,为其走向国际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携精湛传统手工技艺,引先进管理理念,创雪茄国产优质名牌”,安徽雪茄依托安徽中烟工业公司资源积聚的优势,在研发上,借助中烟工业公司和蚌埠卷烟厂雄厚的研发力量,对雪茄烟的外形设计和内在品质进行了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在市场拓展上,以高档雪茄引领品牌形象,以“王冠”、“味美思”、“黄山松”为主打品牌,以中低档雪茄拓展市场,实现了质的跨越。目前,安徽雪茄市场拓展态势迅猛,行销全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的60多个大中城市,交易量持续稳步上升,年交易量业已占据全国手工半叶卷雪茄交易市场的七成份额,满足了国内不同层次雪茄客的需求,尤其是已家喻户晓的“王冠”雪茄,今年以来一直供不应求。   雪茄王冠   安徽雪茄的良好市场态势并非一日之功,它缘自悠久的历史积淀,以及制作者们对雪茄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对雪茄尊贵品质的孜孜追求。悠久的文化积淀,使安徽手工雪茄制作拥有国内领先水平,他们以精湛的手工技艺创造了“优质品牌”的发展之路。   创新之路无止境。为满足消费者对雪茄口味和品位的不断追求,安徽雪茄制作者们始终在探索着如何实现产品质量超越这一课题。他们在以纯手工制作确保雪茄天然尊贵品质的同时,不断创新生产经营方式、合理控制成本费用,努力以更实惠的价格满足雪茄客们更高层次的需求。下一篇:锅贴饺子

曹街子的萝卜

  曹街子的萝卜   蒙城西南,距城四十五华里的曹街子,村子周围附近,约百亩地上,盛产萝卜,远近闻名,妇孺皆知。建国前,乡土教材亦有记载:“曹街子萝卜,坛城的白菜……”。故此,曹街子萝卜,远销南京、蚌埠、淮南、界首;近销蒙城、涡阳、利辛、凤台等地。凡往来经过曹街子的客商行人,总是要买些带回去,有的人还专程来此地购买。   曹街子萝卜,明清时期,就很驰名。它不仅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即味道好,颜色正,内瓤白嫩清脆,甜辣适口,而且还富有医药价值,如伤风感冒,咳嗽气闷,吃后感到舒服,似乎病情减轻,所以,萝卜又叫“顺气丸”。人们常说:“吃冬萝卜喝清茶,饿坏大夫算个啥。”所以有些人总时常把萝卜作为客桌上的一种食品,或者当作礼物送人。   曹街子共有一百二十多户人家,曹姓居多,庄中间有一条东西街道,约两千多口人,几乎家家都有萝卜生产园地,亩儿八分不等,大都靠萝卜生产,增加经济收入。因为不论大小集镇市场,一听说是曹街子萝卜,极好出售。曹街子萝卜颜色有两种,即:青、红两种。萝卜的形状亦是两种:一种是圆形,生长在土层上面,显得又大又圆,叫“大顶红”;一种是长形,生长在土层下面,乍看之下,似小而实大,又叫“贼不偷”。这两种类型的萝卜,最大的可长到二至三公斤,一般的一公斤以上。每到秋末冬初,收获季节,异常喜人。下一篇:潘刘于庄的秋黄瓜

板桥无籽西瓜

  板桥无籽西瓜   提起板桥的无籽西瓜,在我县城乡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哓,它以异样的色彩,诱人的香味,可口的甘甜,引来了千里的食客。   1996年,板桥集镇投资4万元在孙庄村进行无籽西瓜试点,并从县科协请来技术专家现场指导。   2月,孙庄村党支书记孙明杰,自费去山东、江苏、宿州考察学习,然后试点、推广瓜套棉,试验成功无籽西瓜“靠接”技术,即在葫芦苗和有籽西瓜苗两叶期,各削去一半,再用夹子拢在一块,生长出来的西瓜秧,长出无籽西瓜。到1997年全村已发展到860亩。1998年,板桥集镇党委、政府在孙庄村设立无籽西瓜繁育基地。基地大胆实践,又试验成功“金帅”、“蜜桂”、“绿宝”彩色无籽西瓜。彩色无籽西瓜一问世,倍受消费者青睐。1998年7月,孙庄瓜农在蒙宿路孙庄段两侧摆满瓜摊,自成市场,黑皮黄瓤,黄皮红瓤,香里透着脆,沙里裹着蜜,食客络绎不绝,给省道增添了一条亮丽的风景线。无籽西瓜基地种植模式采取无籽西瓜套棉花,瓜茬种植双孢菇,一亩地一年三茬,收入6000--8000元。2000年,无籽西瓜达到1000多亩,孙庄村家家种瓜,户户卖瓜,305省道路边、蒙城县城小摊、周边集市、瓜棚地头,到处是瓜的世界,客商登门买瓜,瓜农出门卖瓜,市场火爆,买卖兴旺。2006年,孙庄村种植能手孙明坤试验成功无籽西瓜“砧木”嫁接技术,即在葫芦苗两叶一心期,将葫芦苗掐头,但要留两片子叶,在残茎上用牙签插孔,再将西瓜苗去根,削尖,消毒,插在小孔里,成活率98%。同“靠接”技术相比,“砧木”嫁接技术具有抗病、耐旱、抗涝,根系发达,不整枝,不打杈,不用人工授粉,省时省工等优点,亩产量可提高40%至50%。下一篇:涡河银鱼与白虾

楚村粉丝

  楚村粉丝   粉丝是楚村镇的一大特产,加工粉丝在楚村已有多年历史,但真正大规模生产粉丝是在1970年以后,盛于1990年前后。   红薯是加工粉丝的主要原料,由于楚村盛产红薯,所以其出产的粉丝第一特点便是量大,盛产之时,几乎家家加工粉丝,每日有十余万斤粉丝外运,集市也几乎成了粉丝的专用集市;二是净白,粉丝纯白(煞白)不是上品,以青白为最佳,且无黑点在上面;三是手握不脆断,有韧性、角劲、耐煮。其丝有粗有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生产队为加工主体,盛行扁粗粉丝,又称为粉条,进入八十年代,由于大量外运(外地人喜细丝)粉丝便一律细化,有“楚村粉丝细如发、白如银”之说。   粉丝加工须纯净淀粉,其营养价值自不必说,主要是其口感甚好,顺滑爽口,角劲适中,深受人们的喜爱。   楚村粉丝食用方便,用开水泡软凉拌或加荤热炒,做汤均可,特别用它做牛羊肉汤辅料,其味更妙。到了隆冬,来到楚村牛、羊肉汤馆,叫上一碗汤,趁热辣啜上两口,用筷子夹起一缕粉丝入口,再喝二两白酒,全身冒热,身心振奋,实是一番美妙享受。   粉丝生产工序很多,讲究技术性。其主要工序有两个。   一是提取淀粉。   首先将成熟的红薯洗净、粉碎,再入大箩冲水过滤,滤入大缸或池中的含有淀粉的水再经过沉淀,放去浆水和黑油粉,下面便是雪白的淀粉,最后将淀粉挖出凉干备用。   二是加工粉丝。首先将晒干或半干的淀粉过筛,大盆一至两个(轮流使用)先取一定比例的淀粉(以盆为单位计量)打芡(芡稀稠也有讲究)并放入适量的白矾粉拌匀;二是和面,将芡趁热倒入淀粉拌和。早先和面用人工,两三人一盆,几把手在面盆中用力揣揉,硬了放入热水,和透和匀。芡粉适中,芡多粉少,面团不能流动下不成丝或粉丝出现鼓肚疙瘩,芡少粉多,则使粉丝入锅后立即成了粉花或碎粉丝,这样,这盆和好的面团只好作废挖出,称为扒盆,扒盆的面团只好分多次掺入以后和的面团中,如此返工费时费力,所以和面的人往往都是技术较好的人员。进入19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用搅拌机和面,减轻了劳动强度。   面子和好后试瓢成功,则开始正式下粉,一口大锅装满水,已经烧开等候(不可和好了面子等水开,因为和好的面子凉了,也容易扒盆)七八个分工合作,动作协调,犹如工厂的流水线,哪一角活慢了都会出现窝工,影响下粉质量,往往是一盆面子一气呵成最好。   下粉时一人捶瓢,又称打瓢,瓢用铁皮制成,圆筒形,有把,筒深约七八公分,两头筒口直径15公分上下,一口稍大向上,方便装面,一口向下,筒口边沿铁皮内卷,可以放入带有漏眼的硬铁皮做的圆形瓢底,可以根据需要随意更换下粗丝、细丝或扁丝的瓢底使用。下粉时,将和好的面子放一块于瓢中,打瓢人站立或坐于锅后,将粉瓢伸到锅水上方,用拳头或木捶向瓢中捶打,面团便经瓢眼下漏成丝入水,待瓢内面团下降后,立即有人往瓢中添面,称为添瓢,直到盆中面团添完为止。盆中面团也须不停搓揉,以防僵皮。称为盘分或盘面子。粉丝入水后经水煮烫浮起(水保持开而不沸)证明已熟(不加白矾熟而不浮)。一人捞粉,又叫刀粉(丝),捞粉人坐于捶瓢人对面,右手用一双长竹筷或一根长竹片,将煮熟的粉丝捞入锅旁边的凉水缸中,左手则在水中顺势将粉丝抓住捋顺,一反一正,入手中,满手为一把,掐断,递于旁边的洗粉者。洗粉人将接过粉放入凉缸中搓洗,上棒,再放入另外冰粉池中冰凉,捞出放在地面席子上面曲放称为蹲粉,然再洗而顺直,上架,洗、冰、蹲粉皆为消除出锅粉丝粘性,以免粘条而形成马马粉难以食用。如果无冻,下的粉称为风条粉,洗粉时须加入一些醒粉剂如豆油之类。冬天下粉有冰,称冰条粉,可在洗粉时省下一些工序,很是方便。后来技术有所发展,捶瓢用瓢架放瓢,不用手端,捶时有自动锤,冰粉有冷库,加上和面用的搅拌机,也算机械化了吧。后来又有了粉丝机,更快捷方便,但用其加工出的粉丝其味及耐煮性均难以和水煮粉丝相比。楚村粉丝质纯味正,价廉物美,远销全国各地,也的确给楚村人民带来不少实惠。下一篇:蒙城Sa汤

潘刘于庄的秋黄瓜

  潘刘于庄的秋黄瓜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小涧镇狼山南麓座落着一个东西走向的三姓庄——潘刘于庄。该庄虽然不大,然而却闻名方圆数百里,其缘故是盛产秋黄瓜。   潘刘于秋黄瓜的特点是:个大、好吃。多数在半斤重以上,最大的可达2斤多重,长约40厘米,且皮薄、子稀、肉厚,吃起来脆嫩、甘甜爽口;更有清热、健胃、利尿、提神、助消化之功能,一向被誉为宴席上之佳品。曾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潘刘于的黄瓜,砀山的梨,鲍沙滩的萝卜赶南集”。   潘刘于的黄瓜尤以狼山南麓的18亩地所产的最佳,其他次之,亩产1000斤以上。过去,每逢初秋季节,其他瓜类基本结束,果类还未成熟,潘刘于的黄瓜即上市,因此被称为初秋的“瓜王”。此时,除去本县外,淮南、淮北、宿州、蚌埠、涡阳等地的客商竞相购买,远销开封、南京、扬州等地。年销售量已达20万余斤。   相传潘刘于的秋黄瓜已有千余年的盛名,其种子虽然传往外地,但所长出的黄瓜远不如潘刘于黄瓜的品质。下一篇:丁土楼的“笨”西瓜

丁土楼的“笨”西瓜

  丁土楼的“笨”西瓜   在双涧镇沿涡河的丁土楼一带,盛产一种大个西瓜,大的约有五十斤左右,人们叫它“笨”西瓜。   “笨”西瓜不仅个头大,而且是甜沙瓤,细分起来,还有如下不同品种:第一种是三异瓜,白皮、红瓤、黑籽;第二种是柳叶青皮瓜或核桃皮瓜,黄瓤、红籽;第三种为三白瓜,白皮、白瓤、白籽。   这种“笨”西瓜,最适宜沙质土壤和两合土种植,粘土稍次。瓜种为瓜农们自选、自存。点种时,把瓜籽头朝下尾朝上种下,出苗以后,匀苗定苗、培土断头,留鸡爪形的蔓,追肥,压秧、防治病虫害。最重要的是要施足底肥,以饼肥为主,沤透发酵,与土杂肥一起上到地里,长出的瓜甜美无比。   据考,西瓜在我国已有一千余年历史,五代时,胡峤居契丹,始食西瓜,西瓜具有丰富的营养和很多的药用功效。吴朝《日用本草》载;西瓜为葫芦科植物,瓜瓤甘、寒,入心、胃、膀胱经;清热解暑,止渴利尿;含瓜胺酸、呲唑丙酸、甜菜碱、维生素C及多种挥发性成份,具有降压作用。下一篇:板桥无籽西瓜

蒙城火腿腐乳

  蒙城火腿腐乳:分火腿腐乳及火腿醉乳两类。前者生产历史在百年以上,色泽红润,滋味咸鲜,略带酸甜。色白淡雅,汤清发绿,香味鲜美,酒味醇和,油而不腻。下一篇:蒙城龙须面

蒙城Sa汤

  蒙城Sa汤   Sa汤是蒙城著名的风味小吃,其味道鲜美,令闻者垂涎。传说sa汤的来历与乾隆皇帝还有关系。   清朝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微服游访江南路过蒙城,走得又饥又渴,傍晚,到一家客店投宿,店主是位老妈妈,还有她的独生女儿。老妈妈见来了几位贵客,虽然风尘满面,穿戴却十分整齐,观那主人身材魁伟,气宇轩昂,手摇一把撒金折扇,更显得风流潇洒。店家婆笑脸相迎,一面端茶,一面吩咐女儿杀了两只肥0鸡,用沙锅煨炖。时值初夏季节,乾隆和侍从坐在院中,一边饮茶,一边闲聊,等待用膳,谁知直等到日落月上柳梢,还不见店家送饭,乾隆饿得饥肠漉漉,命侍从前去催促,店家回答说:“鸡汤没煨好,请客官再稍候。”乾隆心中不耐烦,步出小店,看个究竟,只见店家婆正在门前月下磕麦仁。乾隆问道:“老妈妈,磕麦仁做什么呀?”店家婆答道:“俺这里没有稻米,都用麦仁烧稀饭吃。”乾隆双手捧起一捧白花花的麦仁走进厨房,对店家婆说:“把这麦仁放进鸡汤锅里好吃吗?”姑娘微笑道:“会好吃的。”说着掀起锅盖,乾隆把麦仁放了进去。乾隆回到院中又等了半个时辰,忽闻一阵扑鼻的香味从厨房飘来。姑娘盛了几碗鸡汤,放入麻油、胡椒等调料,用托盘端置桌上。乾隆品尝了一口,味道十分鲜美,用竹筷一捞,鸡肉已经脱骨,与麦仁混和在一起,吃起来胜过皇宫御宴!乾隆连吃三大碗,赞道:“美哉!好汤。”乾隆膳后问侍从道:“这鸡汤炖麦仁叫啥汤?”侍从心想:自古君无戏言,皇上说是啥汤就是“啥汤”。于是便顺口答道:“   啥汤。”乾隆又问“啥汤”的“啥”是哪个字?侍从本是为迎合皇上的心意,哪里考究过“啥汤”的“啥”是那个字呢,狡黠的侍从急中生智,想起皇上在月下久等鸡汤的情景,于是便编造了个生字:月光为伴,一边为“月”字,另一边皇上为天子,“天”字为上头,久等的“久”字放在下边,并取其谐音字“韭”代之,这样便造出一个“啥”谐音的“sa”字。乾隆看看也像个字样,但觉得眼生,记不清什么时候在康熙皇爷字典里似曾见过。于是命侍从取出文房四宝,提笔写“sa汤”二字,下边题了“乾隆御书”留给了店家。   店家婆不识字,把乾隆题字拿给当地一位有学问的人看,那人一看,大吃一惊,说是当今乾隆皇帝的亲笔题字。事后店家请木匠精心制作了一块招牌,将乾隆题字刻在上面。过往行人见此招牌,都来品尝乾隆皇帝品尝过的“sa”汤。从此,小店生意十分兴隆。其他店家见此,也模仿乾隆御书“sa汤”字样做出金字招牌,开起了sa汤店,并在汤内加鸡蛋,味道更加鲜美,久而久之,蒙城的sa汤便远近闻名。下一篇:五洲牛肉干

五洲牛肉干

  五洲牛肉干

鲍沙滩萝卜

  鲍沙滩的萝卜   距县城西北10公里处,有座山叫尖山。在山的西南脚下,有一个景色秀丽的村庄,村民多数姓鲍。村前是涡河,河边有几处沙滩地,故该庄取名鲍沙滩。村东近千亩田地,盛产萝卜,远近闻名,有人说是温柔的涡河水的恩赐;也有人说是清秀的尖山带来了钟灵之气;还有人说是河对岸千年白果树的荫泽,才使这块土地里生长出的萝卜品质特异,与众不同。   鲍沙滩的萝卜有两个品种:一是“大红袍”,二是“贼不偷”。“大红袍”高出地面30到40厘米;“贼不偷”则生长在地下。最大的2至3公斤,一般的一公斤上下,亩均产量4000公斤左右。皮红似火,瓤白如玉,外表光滑,无毛须,无疤痕,生吃脆嫩、爽口、无丝,耐贮藏。不但能充饥解渴,而且药用价值很高,有健胃、清热、顺气等功效。炒熟吃味道鲜美。   自唐朝贞观年间以来,过往的商船,把鲍沙滩的萝卜经涡河往上运到亳州、开封,往下运到怀远、蚌埠、南京、扬州和镇江等地销售,在这些地方,不论大小市场,鲍沙滩的萝卜不卖完,其他地方的萝卜就别想卖。也有一些0商,把外地萝卜放在下面,上面盖上鲍沙滩的萝卜,以假充真。   关于鲍沙滩的萝卜,这里还有一段传说故事呢!清朝末年,捻军起义,在鲍沙滩东北15公里的坛城,住有捻军首领,不断率众袭击蒙城的清军。为镇压捻军,僧格林沁奉西太后之命,前来剿捻。多次交战,各有损伤。有一次,清兵在偷袭坛城时,被捻军打败。僧格林沁率残兵败将直奔西南逃生,逃到鲍沙滩时,被涡河挡住,人困马乏,饥渴难忍。这时,清兵闯入大片萝卜地里,马吃叶,人食根。僧格林沁也顾不上王爷的身份了,从部下手中夺下一个鲍沙滩萝卜大吃起来。   刚一入口,就觉得和其他地方的萝卜不一样,清凉爽口,直润肺腑,饥渴顿消,精神倍增。遂又重整旗鼓,率部杀出重围,逃回蒙城。鲍沙滩萝卜的名声从此传开了。县衙门在每年收贮萝卜之前,把鲍沙滩的萝卜作为我县的一大特产上贡晋京。下一篇:曹街子的萝卜

苏赵梨

   苏赵梨产于亳州市龙杨镇西北角的苏赵庄。这儿地处亳州市的最南端,交通又不便,可谓穷乡僻壤。然而,因为出产苏赵梨,穷乡也跟着名产大名远扬了。 苏赵梨源于明末。当时,村人为避兵乱而“跑反”,返家时,从西北河套里带回一棵梨苗栽在村东水塘边儿,本不以为意。谁知这儿的水土独特,竟然育出了一代名品──苏赵梨。  苏赵梨的特点是酥脆可口,甜中带香,果肉纯白,味正多汁,食之无渣,落地即碎。 清道光年间,苏赵梨与砀山梨同为贡品。砀山人以苏赵梨与其砀山梨齐名而不服,公举三位有名之士,推三独轮车梨专程来亳州,要与苏赵梨一比高下。经众人反复品尝,竟然难分优劣。后来双方协商,以梨的酥脆定输赢。苏赵人取梨一只,平放凳上,食指往梨上轻轻一按,梨子立即两半。砀山人大吃一惊,取其梨试之,用上全力,梨子仅仅脱去一层皮。砀山人服气了,苏赵梨的名气也因此更高一等。 苏赵梨园如今已发展到一千多亩,园林结构可谓“三世同堂”。外围是一把粗的新载梨树,碧叶嫩枝,为青春少女;环村是五十年至百年的壮年梨树,枝叶繁苦茂,挂果累累;村中是那棵三百高龄的古老梨树,粗大的树干被风雨磨 得如铁似钢。 苏赵梨的名气越来越大,并多次荣获嘉奖。1957年华东五省市水果竞赛中获金质奖,1996年安徽省农业厅优质水果评比中获质量奖,并在“第八届中国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上荣获金牌。下一篇:铜关粉皮

涡河银鱼与白虾

  涡河银鱼与白虾   涡河小涧境内的四条支流,丁花沟、吴沟、张沟、蔡沟入涡处盛产银鱼。   银鱼古称脍残鱼、白小。杜甫“白小群分命,天然二寸鱼”诗句即指此鱼。银鱼头扁平,体细长,光滑透明,洁白如银,体长一至三寸,属天然鱼类。每年三四月间繁殖,在水草丛生的河口产卵,产卵后母鱼即死去,寿命一年。每条鱼能产卵几千粒,卵化后迅速生长,五月和九月两季捕捞。   银鱼肉细嫩,鲜美可口,营养丰富,每百克含蛋白质8.2克,脂肪0.3克。由于出水鲜鱼易死、易化,捕捞后多立即曝晒成银鱼干。银鱼可做炒菜、烩菜、汤菜等十几种佳肴。1990年以来,由于涡河水质污染,银鱼已绝迹。希望各级政府加大对涡河流域的治污力度,还蓝天碧水于银鱼,使这一地方特产,早日得以恢复。   涡河白虾,银白色,透明,略显棕色斑纹,壳簿、肉嫩,无泥沙、无水锈味,比塘虾鲜美,每百克含蛋白质21克,脂肪0.6克。大虾美名为“鹰爪虾”。可鲜食、油炸、清蒸,醋烹虾仁是独特的一道菜,虾汤则是小涧餐桌上独具风情的佳肴。虾可制成虾干、虾仁、虾酱等。涡河白虾产量高,销路好,一直闻名淮北,为宴席上的佳品。下一篇:蒙城油酥烧饼

狼山秋黄瓜

  狼山秋黄瓜是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小涧镇的特产。狼山秋黄瓜的特点是:个大、皮薄、子稀、肉厚,吃起来脆嫩、甘甜爽口;更有清热、健胃、利尿、提神、助消化之功能,一向被誉为宴席上之佳品。   在小涧镇狼山南麓座落着一个三姓庄---潘刘于庄。该庄虽然不大,却闻名数百里,其缘故是盛产秋黄瓜。狼山秋黄瓜具有个大、细长、色青、皮薄、子稀、肉嫩、肉厚等特点,多数在0.5公斤左右,最大的可达1公斤以上。吃起来清脆,甘甜爽口,还有清热、健胃、利尿、提神、助消化等功能,一向被誉为宴席上佳品。当地有民谣:“狼山的黄瓜,砀山县的梨,鲍沙滩萝卜响县集!”以狼山东南麓18亩地所产的黄瓜最佳,其他地次之,亩产2000公斤左右。每逢秋季,其它瓜类基本结束,狼山秋黄瓜这时即上市,因此被称为秋季“瓜王”。除本县本省客商购买外,还远销开封、南京等地。目前,年产量已达10余万公斤。   下一篇:蒸灯

亳州中药材

    安徽省亳州市种植的药材品种繁多,据85年全国统一普查时统计,亳州计有植物、动物、矿物类药材等171科410个品种。由于土壤气候适宜、光热水气组合优越,生产的中药材品质上乘。仅在中国《药典》上冠以“亳”字的药材就有亳芍、亳菊、亳花粉、亳桑皮四种。 亳州种植药材历史悠久,相传始于东汉末年神医华佗亲手培育的第一块药圃,种药之风在民间绵延不止。清代著名诗人刘开曾著诗曰:“小黄城外芍药花,十里五里生朝霞,花前花后皆人家,家家种花如桑麻……”诗中盛赞了亳州当时农人种药如种桑麻的热情。 解放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作为中华药都的亳州,药材种植面积也同样居全国之首。截至目前,全市药材面积已达五十万亩,是十年前五万亩的十倍。开发品种已扩大到二百零九个。全市药材生产纳入了规范化的管理,按土质及自然环境划分了三大产区,分门别类进行生产指导。 下一篇:卢家笙制作技艺

小涧秋黄瓜

  蒙城县小涧镇双锁山一带生产的黄瓜。长者可达60厘米以上,个虽大而脆可口,生长期较长,到秋后其它黄瓜已罢市时,小涧秋黄瓜开始上市,畅销沿江诸大城市,久享盛名。下一篇:狼山黑陶

蒸灯

  蒸灯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也叫灯节。这一天,除了家家户户悬挂各式花灯之外,还有蒸灯、龙灯和过河灯,到处呈现欢度佳节的热闹场面。   蒸灯的习俗,抗战前很普遍,通常用麦面和黄豆面和在一起,揉成面团,捏成窝窝,蒸熟即成。晚上点灯时,灯窝里插上灯芯,倒上植物油即可点亮。   面灯的种类很多,主要的有“属相灯”,如虎灯、免灯等,充分发挥了民间工艺美术的技巧,个个栩栩如生。另外还有祝福灯、钱龙灯、仓龙灯、草垛灯……以祝愿五谷丰登。   所蒸面灯,都在元宵节晚上点燃。先点“属相灯”,人手一盏,相互祝福;再点带座的窝灯,分别放在门旁;草垛灯、仓龙灯、钱龙灯则分别放在牲畜圈、粮仓和钱柜上。这样,室内室外灯火通明。孩子们手捧生肖灯,乐得跑东跑西比高低;老年人端着窝灯,照遍里里外外,据说这样一照,就不会受蝎子蜇、虫子咬了。老奶奶还逐一查“灯花”,如果灯花大,就预兆棉花丰收。居丧守孝的人家不蒸灯,可由亲邻送灯,以表慰问之情。   蒸面灯也是一种可口的主食,有的人家所蒸的灯可以吃到二月二龙头节。下一篇:鲍沙滩萝卜

蒙城县下属行政规划区域特产


地区 特产
城关街道 楚村粉丝 王冠雪茄烟 曹街子的萝卜 板桥无籽西瓜 潘刘于庄的秋黄瓜 丁土楼的“笨”西瓜 蒙城Sa汤 鲍沙滩萝卜 五洲牛肉干 苏赵梨 涡河银鱼与白虾 狼山秋黄瓜 蒸灯 小涧秋黄瓜 蒙蝉蜕 蒙城油酥烧饼
双涧镇 楚村粉丝 王冠雪茄烟 曹街子的萝卜 板桥无籽西瓜 潘刘于庄的秋黄瓜 丁土楼的“笨”西瓜 蒙城Sa汤 鲍沙滩萝卜 五洲牛肉干 苏赵梨 涡河银鱼与白虾 狼山秋黄瓜 蒸灯 小涧秋黄瓜 蒙蝉蜕 蒙城油酥烧饼
立仓镇 楚村粉丝 王冠雪茄烟 曹街子的萝卜 板桥无籽西瓜 潘刘于庄的秋黄瓜 丁土楼的“笨”西瓜 蒙城Sa汤 鲍沙滩萝卜 五洲牛肉干 苏赵梨 涡河银鱼与白虾 狼山秋黄瓜 蒸灯 小涧秋黄瓜 蒙蝉蜕 蒙城油酥烧饼
小涧镇 狼山秋黄瓜 王冠雪茄烟 曹街子的萝卜 板桥无籽西瓜 楚村粉丝 潘刘于庄的秋黄瓜 丁土楼的“笨”西瓜 蒙城Sa汤 鲍沙滩萝卜 五洲牛肉干 苏赵梨 涡河银鱼与白虾 蒸灯 小涧秋黄瓜 蒙蝉蜕 蒙城油酥烧饼
漆园办事处 楚村粉丝 王冠雪茄烟 曹街子的萝卜 板桥无籽西瓜 潘刘于庄的秋黄瓜 丁土楼的“笨”西瓜 蒙城Sa汤 鲍沙滩萝卜 五洲牛肉干 苏赵梨 涡河银鱼与白虾 狼山秋黄瓜 蒸灯 小涧秋黄瓜 蒙蝉蜕 蒙城油酥烧饼
坛城镇 楚村粉丝 王冠雪茄烟 曹街子的萝卜 板桥无籽西瓜 潘刘于庄的秋黄瓜 丁土楼的“笨”西瓜 蒙城Sa汤 鲍沙滩萝卜 五洲牛肉干 苏赵梨 涡河银鱼与白虾 狼山秋黄瓜 蒸灯 小涧秋黄瓜 蒙蝉蜕 蒙城油酥烧饼
许疃镇 楚村粉丝 王冠雪茄烟 曹街子的萝卜 板桥无籽西瓜 潘刘于庄的秋黄瓜 丁土楼的“笨”西瓜 蒙城Sa汤 鲍沙滩萝卜 五洲牛肉干 苏赵梨 涡河银鱼与白虾 狼山秋黄瓜 蒸灯 小涧秋黄瓜 蒙蝉蜕 蒙城油酥烧饼
板桥集镇 板桥无籽西瓜 王冠雪茄烟 楚村粉丝 曹街子的萝卜 潘刘于庄的秋黄瓜 丁土楼的“笨”西瓜 蒙城Sa汤 鲍沙滩萝卜 五洲牛肉干 苏赵梨 涡河银鱼与白虾 狼山秋黄瓜 蒸灯 小涧秋黄瓜 蒙蝉蜕 蒙城油酥烧饼
马集镇 楚村粉丝 王冠雪茄烟 曹街子的萝卜 板桥无籽西瓜 潘刘于庄的秋黄瓜 丁土楼的“笨”西瓜 蒙城Sa汤 鲍沙滩萝卜 五洲牛肉干 苏赵梨 涡河银鱼与白虾 狼山秋黄瓜 蒸灯 小涧秋黄瓜 蒙蝉蜕 蒙城油酥烧饼
岳坊镇 楚村粉丝 王冠雪茄烟 曹街子的萝卜 板桥无籽西瓜 潘刘于庄的秋黄瓜 丁土楼的“笨”西瓜 蒙城Sa汤 鲍沙滩萝卜 五洲牛肉干 苏赵梨 涡河银鱼与白虾 狼山秋黄瓜 蒸灯 小涧秋黄瓜 蒙蝉蜕 蒙城油酥烧饼
楚村镇 楚村粉丝 王冠雪茄烟 板桥无籽西瓜 曹街子的萝卜 潘刘于庄的秋黄瓜 丁土楼的“笨”西瓜 蒙城Sa汤 鲍沙滩萝卜 五洲牛肉干 苏赵梨 涡河银鱼与白虾 狼山秋黄瓜 蒸灯 小涧秋黄瓜 蒙蝉蜕 蒙城油酥烧饼
乐土镇 楚村粉丝 王冠雪茄烟 曹街子的萝卜 板桥无籽西瓜 潘刘于庄的秋黄瓜 丁土楼的“笨”西瓜 蒙城Sa汤 鲍沙滩萝卜 五洲牛肉干 苏赵梨 涡河银鱼与白虾 狼山秋黄瓜 蒸灯 小涧秋黄瓜 蒙蝉蜕 蒙城油酥烧饼
三义镇 三义镇九龙贡面 楚村粉丝 王冠雪茄烟 曹街子的萝卜 板桥无籽西瓜 潘刘于庄的秋黄瓜 丁土楼的“笨”西瓜 蒙城Sa汤 鲍沙滩萝卜 五洲牛肉干 苏赵梨 涡河银鱼与白虾 狼山秋黄瓜 蒸灯 小涧秋黄瓜 蒙蝉蜕
篱笆镇 楚村粉丝 王冠雪茄烟 曹街子的萝卜 板桥无籽西瓜 潘刘于庄的秋黄瓜 丁土楼的“笨”西瓜 蒙城Sa汤 鲍沙滩萝卜 五洲牛肉干 苏赵梨 涡河银鱼与白虾 狼山秋黄瓜 蒸灯 小涧秋黄瓜 蒙蝉蜕 蒙城油酥烧饼
庄周办事处 楚村粉丝 王冠雪茄烟 曹街子的萝卜 板桥无籽西瓜 潘刘于庄的秋黄瓜 丁土楼的“笨”西瓜 蒙城Sa汤 鲍沙滩萝卜 五洲牛肉干 苏赵梨 涡河银鱼与白虾 狼山秋黄瓜 蒸灯 小涧秋黄瓜 蒙蝉蜕 蒙城油酥烧饼
王集乡 楚村粉丝 王冠雪茄烟 曹街子的萝卜 板桥无籽西瓜 潘刘于庄的秋黄瓜 丁土楼的“笨”西瓜 蒙城Sa汤 鲍沙滩萝卜 五洲牛肉干 苏赵梨 涡河银鱼与白虾 狼山秋黄瓜 蒸灯 小涧秋黄瓜 蒙蝉蜕 蒙城油酥烧饼
小辛集乡 楚村粉丝 王冠雪茄烟 曹街子的萝卜 板桥无籽西瓜 潘刘于庄的秋黄瓜 丁土楼的“笨”西瓜 蒙城Sa汤 鲍沙滩萝卜 五洲牛肉干 苏赵梨 涡河银鱼与白虾 狼山秋黄瓜 蒸灯 小涧秋黄瓜 蒙蝉蜕 蒙城油酥烧饼

蒙城县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