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 | 简介 |
---|---|
巨野洙水河水利风景区 | 巨野洙水河水利风景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 巨野洙水河水利风景区位于山东省巨野县境内,依托洙水河而建,属于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景区面积9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4.92平方公里。洙水河形成于宋朝,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景观类型多样,错落有致,疏密相间,特色各异,相映成辉。景区积极打造洙水河景观生态轴和景观文化轴,营造城市生态带、洙水生态带和密林生态带,形成了“一轴三区多点”的景观布局。 |
菏泽金山 | 菏泽金山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金山是一座颇富盛名的历史文化名山,属泰山余脉,相传与泰山、峄山并称为姊妹三山,在齐鲁“山水圣人”黄金旅游线上。 金山历史悠久,景色秀丽,春天百花怒放,夏日松涛宜人,金秋牡丹飘香,隆冬雪满枝头。麒麟洞、龙虎洞、金牛洞、玉兔洞等多处天然溶洞与圣母泉、神水泉等多处泉水遥相呼映。巨野八景中的“金册春晓,秦洞云霞”均出自汉代昌邑王刘贺的废崖墓,后称之为秦王避暑洞。当年,刘邓大军在此洞指挥过著名的羊山战役。金朝大定三年,皇帝赐封该洞为大明禅院。历代文人墨客在峭壁上留下了大量珍贵的诗文墨宝,形成了齐鲁大地古朴、历史遗风的壮丽画卷。始建于唐朝年间(公元592年)的道观,恢复在北山峰顶,形成了南佛北道的宗教格局,展示了金山灿烂的宗教文化。 金山是历代宗教人士精心-的理想圣地,也是历史上铁马金戈必争要地。 金山旅游区在恢复历史景观的前提下恢复了中华道观,金山寺等大型古建筑群。金山水城、钓鱼池、放生池、日月泉、民族风情园、旅游池、瑶池、野生牡丹区、麒麟文化园等更使金山的旅游事业锦上添花,现已成为集休闲、娱乐、度假为一体的旅游区。 |
麒麟台 | 麒麟台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麒麟台,亦名获麟台,古称获麟古冢,地处巨野城东七公里——今麒麟镇陈胡庄以东、后冯桥以北大洼内,为县级名胜古迹重点保护单位。此台为鲁哀公“西狩获麟”处,东西长73米,南北宽52米,占地面积3800平方米。这原有唐代石碑数座,由于年湮日久,已遭毁坏。明嘉靖十四年,济宁州通判张九胥重修麒麟碑一座,立于曹济公路旁,碑下自的冢字及年代署名至今尚存。“西狩获麟”闻名全国,一些州、县、乡、村地名如唐代的麟州,巨野以东的嘉祥县,巨野城东的获麟保(乡)、获麟集等,皆以此命名。 “西狩获麟”发生在春秋末期鲁国西境大野泽地。其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首先见于战国成书的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春秋》:战国史学家公羊高撰写的《公羊传》和谷梁赤撰写的《谷梁传》,也都记载了这方面的内容。与孔子同代人左丘明的《左传·卷十二》载:哀公十四年春,西狩于大野,叔孙氏之车子钥商获麟,以为不祥,以赐虞人。仲尼观之曰:“麟也”。《东周列国志》载:周敬王三十九年,鲁哀公狩于大野,叔孙氏家臣钥商获一兽,鹿身、牛尾、马蹄,头上有一肉角,怪而杀之。孔子叹曰:‘仁兽,麟也,孰为来哉’,使弟子埋之。《东周列国志》虽系历史小说,但所记载的内容和史书基本相同,决非虚拟。 《史记·孔子世家》载:鲁哀公十四年春,西狩大野,叔孙氏之车子钥商获兽,以为不祥,仲尼视之曰:“麟也”,取之。在其《集解》和《正义》中又注:“大野,薮名,鲁田圃之常处,盖今巨野是也。” 《兖州府志·圣里志》载:“周敬王三十九年春(哀公十四年),西狩于大野。叔孙氏家臣钥商获麟。”“折其左足,载以归。叔孙氏以为不祥,弃之郭外,使人告孔子曰:有麋而角者何也?孔子往观之曰:麟也,胡为乎来哉!反袂拭面,涕泣沾衿。叔孙氏闻之,然后取之。子贡问曰:夫子何泣也!孔子曰:麟之至为明王也,出非其时而见害,吾是以伤之。” 1991年出版的《文史知识·说麒麟》一文记载“我国古籍中最早记载‘麟’的,一是《春秋》,二是《诗经》。”《春秋》以记载谨严著称,绝不语怪、力、乱、神没有的事,更不会捕风捉影地瞎说。 再如《历朝纲会纂》、《纲易知录》、《曹南文献录》、《曹州府志》、《巨野县志》等也都作了如实的记载。 “西狩获麟”发生在周敬王庚申三下九年(春秋鲁哀公十四年),而孔子的《春秋》一书,也恰恰在这一年脱稿,这时孔子已七十一岁,从此已不再著书。这就充分证明了至今仍在巨野流传的“孔子获麟绝笔”的故事是真实的。孔子获麟绝笔,从客观上讲,是年纪大了精力不佳。但从主观上讲,感麟而忧也是个重要原因。传说在公元前551年(鲁哀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的母亲颜征在怀了孕,祈祷于尼丘山,遇一麒麟而生孔子,因孔子降生时,头顶长得有点象尼丘山,帮取名孔丘字仲尼。孔子遇麟而生,又见麟而死,他认为是个不祥之兆,立即挥笔为麒麟写下了挽歌:“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由于孔子感麟而忧,再加他唯一的爱子孔鲤的早逝,使他难过极了,终于在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的奏,与世长辞了。孔子死后,获麟绝笔的故事广为流传。唐代大诗人李白《古风诗》中就有“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的诗句。《礼记》云:“凤凰麒麟,皆在郊薮”。春秋末期的巨野,地处鲁国西境大野泽地,有麒麟爱吃的芦苇、香蒲等植物,是麒麟习惯生长的地方。鲁哀公率众狩猎于此,准以地望,故云西狩。由于古代都把龙凤龟麟当成神灵,西狩获麟,也就成了文人笔下的重要内容。晋征南大将军兼史学家杜预撰写的《春秋左传集解》一书云:“麟者,仁兽也,圣王之嘉瑞也”。唐代大文学家韩愈《获麟解》(注释)云:“麟一角而载肉,设武备而不为害”。“游必泽土,祥而后处,不履生虫,不践生草,王者有出,与凤龟龙谓之四灵。”由于麒麟为四灵之一,一些史书故事如《麟经》、《麒麟书》、《金壁故事》、宋程俱的《麟台故事》、清李玉的《麒麟阁》等,均以麒麟为书名或内容。再如古代帝王的年号或者古建筑、古地名,也往往以麟字作为祥瑞的代号,汉高祖刘邦称未央宫为记麒麟殿,汉宣帝必称为麒麟阁。唐高祖武德四年,取西狩获麟意,于巨野置麟州。唐高宗称年号为麟德,武后则天必中书省为麟台。唐德宗大历四年,在麒麟台立麟台碑。后金皇统七年,取麒麟祥瑞意,在巨野县山口镇(今嘉祥县大山头一带)增设嘉祥县。元世祖至元十六年,以麟为祥瑞,在巨野县治北建麟凤亭;元文宗至顺二年,巨野县主簿樊逊,重修麟凤亭。明代,巨野知县方时化,在麒麟台建瑞麟寺。瑞麟寺建造宏伟,规模壮观,据当地传说,当时整个寺院占地百余亩,有僧侣百余人,佃户数十家。寺院附近有铺店、石碾、菜园、盐畦、车坊等,显然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瑞麟寺南面,有一小河,名曰八里河,此河东西流向,岸柳成行,流水潺潺,游鱼可数。河南岸有一渡口,即《巨野县志》上所说的“获麟古渡”。每值阳春,风和日暖,鸟语花香,士家工商,男女老少来此观光游览者络绎不绝。可惜由于明崇祯末年的战乱,整个寺院都变成了虚墟,今天能见到的只有这座荒草萋迷的土台子了。 |
巨野文庙 | 巨野文庙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文庙位于菏泽市巨野县城东南隅,永丰塔北约一百米处。文庙前后五进院落及东西跨院,共建有殿、堂、楼阁、斋、庑、亭、坊近百间。自南而北,以太和元气坊、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等形成文庙,中轴线两侧建有进德斋、修业斋、东庑、西庑、名宦祠、乡贤祠、忠义祠、东华门、西华门等,东跨院为文昌祠,是儒学所在地;西跨院为启圣祠,后改作训导宅。 地址:菏泽市巨野县城东南隅 信息来源:山东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信息来源:山东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
巨野县书画院 | 巨野县书画院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巨野县书画院位于县城洙水河公园内,交通十分便利,环境优越,文化氛围浓厚,是一处集创作、培训、展览、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书画艺术工作机构。 巨野县书画院是巨野县书画产业的窗口,一、二层设有七个展厅,三层设有培训中心、创作室。一楼设有贵宾接待室、麟州讲堂、能够接待200人左右的参观团体。培训中心每期可培训500人次,年培训2000人。巨野县美术家协会、巨野县书法家协会、巨野县农民书画研究会、巨野县工笔画学会均在此设立办公机构,指导画师学习和创作。并设有图书阅览室1个,20个座席,为画师学习、研究提供了条件。培训基地设有大型展厅5000平方米,可展出作品1000余幅,能同时举办七个不同主题的展览,可以承接全国性的大中型展览及书画艺术节。电子展厅将使展览功能无限扩展。麟州讲堂设有独立的音响系统、电子教学系统,可以举办讲座和论坛活动。 目前,全县拥有4个专业镇,50余个专业村,专业户近400户,从事创作、销售、装裱等书画产业人员达6000余人,去年创作绘画作品60余万幅,产值1.5亿元。作品远销美国、法国、新加坡、香港等30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建立70余个销售网点,与全国500余家画廊、画院等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进一步拓展了书画市场。为进一步把我县书画产业做大做强,书画院在大野泽公园规划了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的书画院,主体工程已完成,正在进行室内装修。 客服电话:0530-8229311 地址:巨野县凤台路北金山路东洙水公园 信息来源:山东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信息来源:山东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
荆树堂 | 荆树堂原称荆树山房,系田氏七世祖田峤、田峨兄弟二人的书斋。田峤,字云岳,号宗甫岁进士出身,长于文章;其弟田峨,字斗岳,号瞻甫,万历戊子科举人,工诗善书。二人皆为曹州名士,与当时的董其昌、米万钟、邢侗等文化名人往来唱和,交谊甚密。著有合集《荆树山房文集》传世,影响深远,享有“江南一董(其昌),江北二田(峤、峨)”的美誉。其子,孙亦多有成就者,“印累累,绶若若,文武闱掇巍者,连续不绝”;“家益饶,壤沃屋润,廓邑中称巨室者首推田氏”。成为显赫一时的名门大户。有了丰裕的经济基础和良好的人文条件,田氏“首创家祠,制祭器,聚众而时享”。遂辟书斋,加以增修扩建,更名荆树堂。荆树山房、荆树堂盖源于“田氏分财,忽瘁庭前之荆树”的历史故事。古有田真、田庆、田广兄弟三人同居,妇欲分异,共议将堂前粗大繁茂的紫荆树亦破而为三。一日清晨,忽见荆树叶垂憔悴,众皆惊诧。田真谓弟说;“木本同株,若分析则憔悴,况人?兄弟而可离,是人不如树也”。兄弟三人,深为感动,紫荆树旁,抱头痛哭,决定不再分家。从此,居家和睦,荆树复荣。田氏家祠取名“荆树堂”,意在使子孙后世不忘先祖史实,向心合力,礼让躬亲,“荆树堂上兄宜弟,绿服庭中子悦亲”。 荆树堂后院原有书馆,东北侧为王姥娘庙。王姥娘为本支田氏之祖田子成父子的救助恩人。田氏原籍青州。明初,青州指挥使田子成,因谏言被谤,挂印遁逃,肩挑幼子投奔先前定居于巨野县田家庄的长兄。及晚,子成隔帘听到嫂问兄长:“二弟此来,是暂避还是长住?”子成察嫂意,遂告知洗刻便走。“是夜,寒风呼啸,大雪纷飞,邑之大户王承辅之妻,忽梦两只猛虎卧于双碑泊(今田桥镇田桥村东北)桥下,猛然惊醒,恰值子夜时分,心中疑惑,即唤佣人同去探视。只见桥下,一副挑担,父子相拥,遂引领归家。王氏见子成父子气度非凡,又怜其落难之时,便好心收留于家,待子成如兄弟,视其子福顺若己生。王氏膝下唯有一女,福顺及长,便招赘为婿。田氏后世子孙不忘外祖母王氏恩泽,故于祖祠内别置一区建王姥娘庙。峤、峨兄弟诗文丹书,勒石镶壁,甚为壮观。 历四百余年风雨,荆树堂可谓存之不易。上世纪五十年代至“文革”中,王姥娘庙及书馆相继被毁,古籍藏书付之一炬,诸多刻石亦遭毁坏或散佚。近年来,田氏后裔积极找寻散佚的遗物,田峤、田峨丹书刻石4帧及部分手迹,现已收入荆树堂保存。2002年,族人又集资对现在建筑进行了修缮,使这一历史古迹再增光辉。 |
齐鲁会盟台 | 齐鲁会盟台亦名会盟台。《兖州府志·古迹志》载:“春秋齐鲁交兵会盟台之地,在巨野县西南五里,至今高台尚存”。该台地处今巨野县巨野镇西南大李庄以北半华里处,为县级名胜古迹重点保护单位。元以前,“此台崇数仞,广可蔽二亩”。元末明初,由于黄河决口,再加雨水冲刷,台面逐渐缩小,现仅存半亩多,高约三米许。1979年,巨野县政府为加强对古遗址的保护,在此立有石碑一座。 相传此台是春秋时期齐鲁两国会盟处,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周朝自武王继位后,为确保在山东的统治,采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措施,封姜尚为齐侯,都于营丘(今山东临淄北);封周公旦的长子伯禽于奄国旧地,建立鲁国(今山东曲阜)。自此,齐鲁两国作为东方大国,成了周王朝的两大支柱。鲁国虽以头等王国就封,但由于东有齐国,西有郑宋等强国的包围,绐终未能强大起来。大野之地地处鲁宋之郊(《巨野县志》载:章缝为两国边界),经常受到宋国的侵扰。为确保边界安全,鲁国就派使臣到齐国去游说,表示愿与齐国结盟。齐国感到如果鲁国被削弱或者灭亡,也会危及自身的安全,就表示愿与鲁国联合起来,结成友好邻邦,反对郑宋两国的霸权。于是两国就商定在鲁国西境大野之地会盟。为使两国会盟搞得有声有色,会前两国抽调民夫数千人,在大野泽以西济水以南建筑盟台。会盟的这一天会场上旌旗蔽空,金鼓齐鸣。两国的军队穿甲戴盔,威武雄壮,呈现出一派戎马倥偬、团结战斗的热烈气氛。两国国君商定:1、为使两国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自定约之日起,将此台命名为齐鲁会盟台,由鲁国派兵驻守。2、盟台上建烽火台,烽火台上堆置柴草畜粪,遇到紧急情况,及时点燃,白昼浓烟冲天,夜间火光映野。各地驿站,看到警报,就能及时传报齐国,齐国闻讯,就要发兵相助。由于齐鲁两国攻守同盟,团结对敌,从此,鲁国的边境就平安无事了。 齐鲁会盟台亦称西王台,相传为“康王赵构阅兵处”。据《巨野县志》载:“宋钦宗靖康二年,康王如济州,韩世忠领所部劝进。金人纵兵逼之,人心畏惧。世忠据西王台血战,金人少却。翌日,酋帅复率众数万人至。时世忠部下仅千余人,单骑突入,斩其酋长,金兵大溃”。 |
禹梁山汉墓 | 禹梁山汉墓为文化旅游景点。 蚩尤广场又称蚩尤肩髀冢,位于巨进驻县城东北郊,固堆庙村前.在氏族社会晚期,同于私有制的出现和阶级的分化,氏族部落之间常常为了掠夺财富和出于自卫的目的,而不断发生战争.大约在四千五百年前,生活在黄河上游的黄帝部落与生活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发生了激烈的战争.<<通典>>云:"三年九战而城不下。"<<史记>>中也载"黄帝征师诸候,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尤死后。被分尸葬埋。<<皇览。冢墓记>>称:"尤冢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今河南省台前县)城中,高七丈。。。。。。。。肩髀冢在山阳郡巨野县,大小与阚冢同。<<巨野县志>>亦载:"蚩尤墓,在巨野县城东北八里。"此墓历经夏商周汉,风月荒远,地貌变迁,墓冢面积不断缩小,元明时期丘上曾建有庙宇,清代以后冢丘屡遭破坏。至1982年全县文物普查时测量,固堆东西38米,南北31米,总面积1200平方米。 蚩尤与黄帝,炎帝同是华夏民族的始祖,在当时,其部族就已率先进入了以家耕为主的定居生活,并且掌握了冶铜技术。<<世本。作篇>>中有:"蚩尤以金作兵器"之说。<<管子>>中亦有"葛卢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剑,销,矛。。。红铜的出现也为后来青铜文化的蓬勃发展奠定基础。早在秦汉之前,蚩尤一直被尊奉为"兵主","战神",受到人们的大礼祭祀。<<史记>>中就有刘邦"祠黄帝,祭蚩尤于沛庭"的记载。由于受"胜者王候败者寇"的观念的影响。蚩蚩尤在一些史书中被描绘成"不用帝命","类鬼似妖"的暴虐之徒。为了弘扬优秀历史文化,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2002年,0巨野县委,县人民政府对蚩尤墓进行了抢救性修筑,墓四周以净边蘑菇石围砌。高1。9米,周长81米,上设护栏,周匝环绕石板路,并在冢上栽植苍松翠柏,以象征中华民族渊源流长。 |
巨野文庙大成殿 | 巨野文庙大成殿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巨野文庙大成殿系明代建筑,是祭祀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地方。位于巨野县城东南隅,永丰塔北约100米,西邻县政府家属院,南靠文庙街。 1979年,被巨野县革委会将文庙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2月7日,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金元时期,巨野文庙原建于城北,由于水患屡建屡废。明洪武十五年移建今址,为祭祀孔子之所。明永乐、正统、成化、正德年间不断增修扩建,建有文昌宫、尊经阁、名宦祠、乡贤祠等以及学田二十亩;万历三十三年建太和元气坊、泰昌元年筑奎楼、天启初年建两庑,至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县令章弘“鼎新正殿,续成诸祠,规制乃备”,并创建义学。文庙共有殿、堂、楼、阁、斋、庑、亭、坊等建筑70余间,自南而北以太和元气坊,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形成文庙中轴线,两侧建有进德斋,修业斋、东庑、西庑、名宦祠、乡贤祠、东华门、西华门等,占地已达三十余亩。雍正十一年县令廖开春将义学易名“麟川书院”。光绪二年,毕炳炎将书院西拓,并改名“麟州书院”。1947年,文庙荒颓,配套建筑渐遭毁坏,至“文革”以后,仅存大成殿。 1982年,山东省文物局拨专款对濒临倒塌的大成殿进行了修缮。1995年,粮所搬迁,复建了大成门,大成殿内恢复了孔子及四配塑像,制作了神龛、御匾、香案等附属设施。 大成殿是文庙的主体建筑,殿基为砖石混砌,台基高1.4米,东西长22.3米,南北宽14.25米。大殿通高13.7米。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重檐九脊歇山式建筑。翼角飞翘,绿瓦朱薨,斗拱盘错,雕梁画栋。大殿四周有24根大型石柱支擎,石柱高3.48米,径约0.55米。前檐下的8根以及后檐两端的石柱为高浮雕双龙戏珠,上缀浮云,下着波涛,造型生动,雕琢精工。其它石柱为浅浮雕缠枝花卉。构图繁缛,记忆精湛。后廊中间两根石柱上分别刻有“大清康熙四十一年七月二十一日”“宣议郎知巨野事宛平章弘重建”铭文。殿内有朱红明柱八根,直径0.5米,下垫鼓形石础,上擎殿架,梁叠檩穿,勾心斗角,显示出高超的建筑技巧。此大成殿系仿曲阜孔庙大成殿所营建。殿内尚有附属文物,为一套清代景泰蓝祭器,制作精良保存完好。 殿前设有月台,高1.2米,东西长16.1米,南北宽10.30米。 巨野文庙是鲁西南现存最完整的一座明代建筑。主体建筑大成殿在建筑设计与营造上均仿照曲阜孔庙大成殿,集建筑技术与文化艺术于一体,构制巧妙,工艺精致。檐边彩绘富丽堂皇,特别是殿周石柱或深雕虬龙、或浅雕花卉,既有动感又不失稳重。主体建筑大成殿在建筑设计与营造上均仿照曲阜孔庙大成殿,集建筑技术与文化艺术于一体,构制巧妙,工艺精致。檐边彩绘富丽堂皇,特别是殿周石柱或深雕虬龙、或浅雕花卉,既有动感又不失稳重,体现出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艺,巨野文庙是儒家思想文化在鲁西南发扬光大的历史见证,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较深刻的文化内涵。 |
巨野永丰塔 | 巨野永丰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丰塔,又称“梵塔”、大佛寺塔。位于巨野县城人民路东段北侧,东邻麟州宾馆,西靠民房,北距文庙街约70米。2006年12月7日,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永丰塔建于北宋嘉佑年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因其最早坐落于大佛寺内而得名,后人冠以“永丰”意谓年年岁岁五谷丰登之意。自建成时,历经宋、元、明、清多次维修,得以保存。据县志载,该塔“为-所建未合尖而止,宋人续之”。1943年,民国县府进行维修。解放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对文物的保护,先后于1961年、1991年对该塔进行加固修缮。 1982年,巨野县文物普查时做过重点调查。永丰塔系等边八角四门楼阁式砖塔。据传原有七级,元末黄河泛滥淤积,湮没二级。地面上现存五级,通高30.3米。一至五级的高度分别为6.3、6.5、4.1、3.9、3米,塔刹6.5米(含宝顶)。塔的底层周长44米,上层周长36米。第一级为砖叠挑檐,其他各级则华拱两挑组成上承托檐。每级的东、南、西、北四面各设券门,进之或为天井,或直通塔内回廊。塔体结构严谨,自下而上逐层递减,收分得体。底层设有塔心室,由北门而入,室壁镶嵌有6块宋代佛教石造像,为原大佛寺遗物,1961年维修时嵌入。维修时,发现北宋嘉佑年间的铜钱数枚,这对于研究该塔的建造年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塔外有台阶数级,由此可进入塔内,顺塔内石级回旋而上,直达塔顶。置身塔顶,凭栏四望,全城之景尽收眼底。 永丰塔距今已逾千年,虽经多次地震,常年风雨剥蚀和战争的创伤,至今仍巍然屹立,足见古代巨野先民在建材、施工、设计等方面已经有了较高的技术。登临塔顶,扶栏四望,全城景色一览无余。塔下碧波粼粼,水色天光,交相辉映,朝辉夕霞,气象壮观,这便是著名的古巨野八景之一“梵塔朝辉”。 |
付庙民居 | 付庙民居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付庙村位于巨野县核桃园镇,付庙民居,是一处有几个合院组成的具有典型明清时期建筑风格的传统民居群。占地面积3600多平方米,现存房屋13栋50多间,分布在该村中心街的北侧。每个院落大门多为单檐起脊,有倒座。东西厢房各三间,有的为重梁结构,有的带一间0,0多滚脊挂吻。主房均座北朝南,面阔三间,青砖砌墙,灰瓦覆顶。营造法式不一,或为单檐起脊硬山式,或为二层楼式等建筑样式。虽历年久远,有的房屋已损坏,但基本都保持着原有的间梁结构和风貌。 |
巨野县烈士陵园 | 巨野县烈士陵园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 巨野县烈士陵园坐落在巨野县城东南聊(城)商(丘)公路和巨(野)金(乡)公路交界处。陵园始建于1972年3月,初建时占地面积25亩,后经三次升级改造扩建,目前占地面积70亩。广场硬化面积18000平方米,绿化面积10000平方米,建有烈士纪念碑、仿古式烈士纪念堂、烈士陵园大门、祭奠广场、长廊、0、石雕、刘邓铜像等,园区绿化、美化、硬化及声、光、电改造设施齐全,广场内建大型浮雕一座,喷泉一处,碑亭3座,配置了广场路灯、景观灯、大型宣传橱窗等基础设施。已成为集烈士褒扬、宣传教育、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红色旅游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被省民政厅评为省级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省教育委员会评为全省国防教育基地先进单位;2014年被命名为菏泽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巨野金山旅游区 | 金山是鲁西南一座历史文化名山,属泰山余脉,亦是菏泽市最具传奇色彩的唯一的一座圣山。相传与泰山、峄山并称姐妹三山,早在秦始皇登泰山祭祀时路过此山,在此修建了天桥门,此山又有“天下之中第一山”的称呼。 金山上建有秦王避暑洞,系西汉昌邑王刘贺的废崖墓,人工开凿,后因秦王李世民在此避暑,被称为秦王避暑洞。该洞构造奇特,气势恢宏,素有鬼斧神工之誉。 金山是一座颇富盛名的历史名山,属泰山余脉,相传与泰山、峄山并称为姊妹三山,景区整体规划10平方公里。 金山历史悠久,景色秀丽,文化厚重。春赏百花怒放,夏闻松涛泉鸣,秋览牡丹红遍,冬观雪满枝头,麒麟洞、龙虎洞、金牛洞、玉兔洞等多处泉水遥相互映,巨野古八大景中的“金山春晓”、“秦洞云霞”均出自金山。在金山之阳有著名的秦王避暑洞,金朝大定三年,皇帝赐封该洞为大明禅院,历代文人墨客在洞壁上留下了大量珍贵的诗文墨宝。 始建于唐朝年间(公元627年)的金山寺历经沧桑,现重新恢复,巍巍屹立在南山顶上。隋朝年间(公元592年)的道观也已恢复在北山峰顶,形成了南佛北道的宗教格局,展示了金山灿烂的历史文化。金山是历代朝山拜佛的旅游圣地,也是历史上铁马金戈必争要地。 现在主要有:中华道观、金山寺大型古建筑群、金山水城、钓鱼池、放生池、日月泉、民族风情园、游泳池、瑶池、野生牡丹区、麒麟园、金山阁等景点。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金山寺将以她自然的神工造化,奇特美丽的景观,古今交融的神韵,独具魅力。 地址:菏泽市巨野县城东南23公里处 类型:山火山 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 门票信息: 门市价:20.0元 |
菏泽金山大洞 | 金山,“凿石得金而名”,位于巨野县城东南23公里处。南枕禹梁山(红土山),东有高平山,北邻白马山,西为平原。金山南北长1.5公里,东西宽1公里,海拔高度133米。 金山原有古建筑20余处,清康熙四十年又大兴土木,“悉仿岱制”,重修金山。即仿照泰山建筑布局营建,计有小红门、中天门、小天街、南天门、王母阁、碧霞元君宫、三圣殿、文昌阁、神农祠、观稼亭、牛王庙以及土地庙、映阁、魁星楼、戏楼等建筑。近年来又修建了玉兔洞、祈子洞、金牛洞等部分景观。 |
昌邑故城址 | 昌邑故城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西汉 |
秦王避暑洞 | 秦王避暑洞系西汉昌邑王刘贺废冢,位于巨野金山。在金山南麓,有一人工开凿的大洞,俗称金山大洞,世传为秦始皇东巡泰山时建造的驻跸行宫,称之为秦始皇避暑宫。当地人又传隋末唐初,秦王李世民带兵征战,曾在此歇马,故又称秦王洞。经考证,实为西汉昌邑王刘贺营而未用的废冢。 |
地区 | 特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