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四川省 >>内江 >> 隆昌市 >> 双凤镇

双凤镇特产大全


特产 简介
内江隆昌石牌坊群

内江隆昌石牌坊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隆昌石牌坊位于四川省隆昌县金鹅镇南、北二关,现存清代时期的石刻牌坊群堪称中国石牌坊之冠。  现存石牌坊共17座,石碑4座,其中13座呈念珠状坐北向南一字排列在纵贯县城的巴蜀古驿道南北两端总长600米路段中央。另有4座分别在县境响石、石燕、渔箭三镇。计有德政坊5座、节孝坊4座、功德坊2座,贞节坊、孝子坊、百寿坊、山门坊、镇山坊、嵌瓷玩赏坊各1座。  每座牌坊的正门上面分别刻有不同的碑文。上下、左右两侧也分别刻有善长芳名、立坊年代以及象征“善”“福”“寿”等浮雕。无论是功德牌坊、警示牌坊、节孝牌坊还是百寿牌坊,在修造、雕刻、篆写文笔等方面都极其讲究,因此,石牌坊的“高”、“精”、“理”尽显突出位置。“高”指牌坊要有气势,“精”是雕刻工艺精致、用石独特讲究,“理”则是牌坊上刻写的文字、图案颇具深刻的思想内涵、高深的文化和生活哲理。每座上面都雕刻着栩栩如生的人物、花鸟、动植物等图案,图案造型讲究,雕工精美。  这些牌坊均建造于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至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的49年间,历经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个朝代。其建筑格式大多为四柱三门三重檐、五滴水、三开间牌楼式清石仿木结构建筑,总建筑面积560平方米左右。牌坊南北向古驿道延伸尽头为界,东西向以石牌坊两侧向外延伸15米为界。从北到南分别是:郭陈氏节孝牌坊、禹王宫山门牌坊、锄莠安良碑、牛树德政牌坊、孝子总牌坊、刘光第德政牌坊、肃庆德政牌坊、郭玉峦功德牌坊、舒承是百岁牌坊、节孝总牌坊、除暴安良碑、政通人和碑、李吉寿德政牌坊、觉罗国欢德政牌坊、郭王氏功德牌坊等。  目前,在我国其它省份也偶见石牌坊,但唯有隆昌的石牌坊群是呈规模、分类别出现的,且建造工艺精湛、造型端庄、雕刻精细、保存完好、寓意深远,实属全国罕见,具有很高的民俗史料价值和完美的艺术价值。  2001年6月,隆昌石牌坊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1.郭陈氏节孝坊  保护范围:以牌坊基础为界,向东外延9米,向南外延13—20米,含东南面民居,向西外延12.5米,向北外延24米,含西北面民居。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向东外延51米,向南外延52米,向西外延50米,向北外延52米。  2.禹王宫山门坊  保护范围:以牌坊基础为界,向东外延15米,向南外延6米至山门梯步,向西外延12米,向北外延7米至隆昌二中教学楼围墙。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向东外延44.5米,向南外延36-41米,向西外延41米,向北外延6.6米。  3.北关石牌坊群  保护范围:东至以06号石牌坊基础为界,向东外延8米至东入口,南至以古驿道南侧为界,向南外延3.5—10.5米不等至新建栖留所,西至锄莠安良石碑以西约10米至新建牛树梅官邸,北至以古驿道北侧为界,向北外延3.5—10.5米不等至新建商铺。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向东外延38—75米,向南外延115米,向西外延62—75米(含牛树梅官邸),向北外延100米。  4.南关石牌坊群  保护范围:东至以古驿道东侧为界,外延2.5—7.5米至新建商铺,南至以牌坊基础为界,向南外延21.5米,西至以古驿道西侧为界,向外延伸2.5—5米至新建商铺,北至以牌坊基础为界,向北外延7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向东外延32—68米(包含新建商铺),向南外延93米(含入口处停车场),向西外延57—70米(包含新建商铺),向北外延90米。  5.郭王氏功德坊  保护范围:以牌坊基础为界,向东外延3米,向南外延7米,向西外延5米,至民居外墙,向北外延4米。  建设控制地带:东至白塔、碑刻、云峰关、13号牌坊东面保护范围外缘向东外延9—39米,南至13号牌坊南面保护范围外缘向南外延28米,西至白塔、碑刻、云峰关、13号牌坊西面保护范围外缘向西外延7—42米,北至白塔北面保护范围外延向北外延29米。  6.响石牌坊群  保护范围:以牌坊基础为界,东、西外延5米,以古驿道南、北侧为界向南、北外延2-5米不等至新建商铺。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向东外延65-75米,向南外延12-17米(含商铺),向西外延伸22-44米,向北外延25米(含商铺)。  7.斗拱式山门坊  保护范围:以牌坊基础为界,向东外延19米,向南外延25米,向西外延32米,向北外延2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向东外延78米,向南外延48米,东南面含夯土民居和寺庙,向西外延42米,向北外延35米。  8.嵌瓷观赏坊  保护范围:以牌坊基础为界,向东外延20米,向南外延8米至竹林,向西外延16米,包含彭氏古民居,向北外延7.2米至彭氏古民居围墙。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向东外延45—50米,向南外延35米,向西外延5—10米,西北、东北向外延30—45米。  

内江古宇湖景区

内江古宇湖景区为国家级湿地公园。  内江古宇湖景区位于内江市东隆昌县境内,距县城2公里。风景区包括鹅洞飞瀑、古牌坊群、云峰关、云顶寨、云顶场、圣灯山及古宇湖等。  古宇湖水面5平方公里,储量为5600万立方米,环湖周长32公里。湖面宽阔,水质清亮,湖中有大小岛屿6个。湖周山势陡峭,怪石林立,山上绿树成荫,风景秀丽,金鹅江水东来,在回龙山前一分为二,依山环绕而过,从40米高悬岩绝壁上飞流直下,形成两排宽大的瀑布,洪水季节尤为壮观。县城南北两关的牌坊群,建于清道光年间,大多为四柱三门五层仿木石建筑,通高11米,宽9米左右,主要是功德牌坊和贞节牌坊,现北关存6座,南关7座,具有很高的建筑艺术和石刻艺术价值   四川内江

登峰绿野生态园区

  隆昌登峰绿野生态园区由响石镇人民政府于2002年12月开始规划建设。该园区遵循效益优先、生态优先、科技示范、旅游为媒的发展方向,集种植、养殖和生态保护建设、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科技示范农业化园区。  绿野生态园区位于响石镇喜神村、天成村、老林村三村交界处,座落在风景秀丽的圣灯山脉云顶山,它背靠省能风景旅游区古宇湖,东临隆昌县天峰寺旅游景点,可谓册青水秀,风景宜人。  该园区规划面积602.5亩,其中耕地面积252.5亩,非地面积350亩。拟建种植园225亩,其中麻竹园区140亩,优质牧草区15亩,花卉苗区70亩,养殖场区7.5亩,特种水产区20亩,目前已修村级公路3.2公里,水泥路800米,修建休闲亭5座,架设光纤1.2公里,新修办公室160平方米,人畜饮水池、井2个,计划总投资额110.225万元。  园区现已投资20余万元,引种黄桷树1万株,香椿树6000余株,槟榔树500株,小叶榕400株,修建塘坎和办公等基础设施。   

云顶寨

  云顶古寨

古宇庙水库水利风景区

古宇庙水库水利风景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  景区位于“中国石牌坊之乡”隆昌县境内,距县城3公里,依托古宇庙水库而建,属于水库型水利风景区。景区面积26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4.29平方公里。景区水域宽阔,层峦叠翠,以幽、深、秀、奇著称,风景资源分布科学,形成了“以湖为体、以水为魂”的生态格局,成为集生态、观光、休闲、健身、人饮、防洪、灌溉为一体的水库景观带。景区拥有隆昌县古宇湖、古牌坊、古寨堡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生态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景区以保护自然生态完整性为前提,发挥资源优势,积极打造以水为骨架、文化为底蕴、生态为主题、休闲为特色的精品景区。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隆昌圣灯山

  圣灯山  与古宇湖襟连而成的圣灯山,有纪念毛泽东、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视察“3?27”炭黑车间的纪念馆,是留下毛泽东一生唯一蹲姿视察记录照片的地方。有水气同井的温泉资源,经初步测定,温泉日产量可达800—1000立方米,水温达60—70℃,所含对人体有益的矿产物质含量丰富,具有医药保健价值,开发潜力巨大。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也是一个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隆昌盛产青石,为发挥资源优势,突出城市特色,隆昌正在着力打造西部青石文化城。已由四川美术学院瑞地设计室编制完成了隆昌县“青石文化城”总体城市风貌建设规划。按照“青石文化城”总体城市风貌建设规划,将在城市空间中设置“城市之门、城市文脉、城市客厅、城市通廊、城市绿地、景观环道、城市金街、地标建筑”八大青石形象要素景观,构架“一座牌坊古镇,一座青石文化广场,两条城市文脉,四座城市之门”的青石文化城。西部青石文化城的建设,增添了隆昌旅游的新亮点。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高洞寺

高洞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隆昌县响石镇高洞寺始建于1405年,座落在距响石场镇7.5公里远的高洞村,是响石镇唯一一座经县委、县府、县民宗局批准,合法开放的寺庙。高洞寺依山傍水,寺内古迹甚多,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大佛坎

  大佛坎位于金鹅镇东南15公里的李市镇境内,油房山南侧。东接重庆市荣昌县,西毗本县石燕桥镇,占地面积10平方公里。

内江隆昌古湖

  内江隆昌古湖简介 隆昌古湖风景区位于隆昌县西部,它是以古宇庙为主体的风景名胜区,包括湖区、圣灯山、金鹅镇三景区10余个景点,总面积61平方公里。景区有峭壁、怪石、瀑布溶洞、寺庙、牌坊等风景名胜。古湖位于隆昌县城西南2公里,在楼峰山与圣灯山之间,湖面5平方公里,湖心水鸭、翠鸟成群,镶嵌着大小岛屿6个,有龟娃山、马头峰、甘泉洞、三墩石、古代人洞穴等景点,湖区培育着各种树木,更显得山青水秀、鸟语花香,令人神往。圣灯山北临古湖,十里松林复盖山顶,为我国最早发现的天然地矿藏地之一。山麓昂天岩溶洞,长约2公里,洞内石笋、石乳造型奇特、壮观,金鹅镇北关、南关的明清石牌坊群,造型端庄,雕工精细,保存完好,镇南一公里的隆昌河上有高30米的洞坎瀑布,吼声震天,称为“鹅洞飞泉”。

隆昌酱油

  隆昌酱油质优味醇、香飘九州,成为了隆昌县特色产业中一张亮丽的名片,在隆昌县各级各界的精心保护传承下,这个古老的产业在新的时代正焕发出日益强盛的勃勃生机。    “酱油之乡”源远流长    隆昌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部,是川渝两地的接合部与桥头堡。唐贞观元年(627年)置县,明代取兴隆昌盛之意得名。从古至今,隆昌是连接川渝、辐射云贵的重要交通枢纽,自古就有“北接秦陇、南通滇海、西驰叙马、东达荆襄,以弹丸而当六路之冲,扼川南而通四面八方”之称。    历史上,隆昌也是一个大型的“移民之乡”。明末清初,在“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中,大批粤赣闽客家人随之西进,其中一部分人最终扎根隆昌,成为四川第二大客家人聚居区,并把客家文化的种子播撒在这方土地上。目前,全县79万人口中就有超过25万人为客家人,至今仍有许多人会说“客家话”,有“西部客家第一县”、“川南客家大本营”之称。    隆昌的历史文化、风俗人情带有强烈的客家特征,其美食亦丰富多彩、百菜百味,如隆昌羊肉汤、苕丝糖、火锅、干锅、糯米饭、糍粑(糯米饭、糍粑为客家美食)、老鸭汤等等。而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数“隆昌酱油”了。    数百年前,隆昌的客家祖先经过艰辛的长途跋涉,将酱油的制作工艺也带入了隆昌。至清朝时期,县城就有著名的天成酱园、天一酱园和立达酱园,响石镇有周家金钰酱园(上金钰)、陈家金钰酱园(下金钰)和叶家酱园,龙市镇有余家酱园和张家酱园等。    客家饮食讲究本汁本味,不使用过浓佐料,清淡可口、利于消化,因此,客家人开办的酱油作坊生产的酱油不添加色素、自然天成,酱香浓郁、酯香突出,酱油色泽红褐色,是客家美食必备的调味品,在国内外有很高的知名度。四川大学教授、四川客家中心副主任李映发描述的四川客家文化非常适合于隆昌酱油:“源起东晋下及宋元明清传美味,技承中原以达川闽粤赣酿奇香。”    隆昌人对酱油情有独钟是有传统的,作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过去,不少家庭一年四季都找不出一粒盐巴,但厨房、灶间却堆满了酱油瓶子;当地不少人炒菜烹饪多不用盐,而是以酱油代替。用酱油与少许猪油炒饭,几百年来都是这里老少皆宜、深受喜爱的传统美食。该县酱油生产企业之一——四川省山乡酿造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兴明告诉记者,他们除了依古法生产传统酿造食品,还开办了一个餐馆,酱油炒饭就是一道招牌菜,无论达官贵人还是平常百姓均“好这一口儿”,常常供不应求。其原因说来也简单,就是除了酱油炒饭本身的味美以外,它还使人想起了儿时的记忆、“0味道”。    经过数百年发展,隆昌全县现有大小酱油生产企业及作坊40多家,年产隆昌酱油达4000多吨,产值达4000多万元,生产厂家的数量位列全省之首,据说在全国也名列前茅。    在隆昌,大小酱厂星罗棋布、新老字号品牌林立。知名酱油品牌有“山古坊”、“天一”、“美美”、“群生美”、“罈子山”、“金鹅”、“金燕”牌酱油等。其中“天一”牌隆昌酱油获得四川省著名商标称号;“美美”牌隆昌酱油1991年获得国家轻工部优质产品奖,1994年被授予“四川省最受群众喜爱食品”称号;群生酱菜厂“美美”牌隆昌酱油2002年获“四川省群众喜爱产品”称号;“山古坊”系列产品荣获西部博览会“最受观众喜爱展品”奖。    如今,隆昌酱油不少远销全国各地,但也有的“足不出户”,如响石镇的群生酱菜厂生产的酱油因质量好、产量少、价格廉,常常供不应求,仅是周边几个乡镇的消费者就抢购一空。    虽有众多优势,但随着时代发展,隆昌酱油产业也显露出了一些不足,如生产分散、规模化不大、品牌意识不强,有“小富即安”思想等,制约了其做大做强,面对国内外“酱油列强”的冲击,隆昌酱油这一特色产业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近年来,为保护特色产业,传承历史文化,隆昌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隆昌酱油产业的传承与发展,县质监局更是发挥职能优势,全力帮扶其质量提升与品牌创建,继“隆昌土陶”、“隆昌夏布”、“隆昌豆杆”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后,又联合其他部门开始共同推进隆昌酱油地标保护产品申报工作。    岁月悠悠,酱香绵长。相信在隆昌县委县政府的重视指引、各部门的帮助支持下,更经过各酱油生产主体企业的不懈努力,隆昌酱油产业一定能再上层楼、续写辉煌,迎来一个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   隆昌酱油    四川省隆昌县现辖行政区域    《隆昌县人民政府关于隆昌酱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建议的函》,隆府函〔2014〕60号    四川省(区域性)地方标准:DB511000/T20-2014《隆昌酱油生产技术规程》   

隆昌豆杆

  隆昌豆杆是四川省内江市隆昌县的特产。豆杆选用饱满、光亮无杂色的优质隆昌冬大豆为主要原料,其产品油润光亮,颜色浅黄,色泽一致,杆条均匀,组织紧密。   隆昌豆杆历史悠久,具有独特工艺,鲜明的地域特色,是隆昌县传统名优特产。   豆杆选用饱满、光亮无杂色的优质隆昌冬大豆为主要原料,其产品油润光亮,颜色浅黄,色泽一致,杆条均匀,组织紧密。烹饪后,味道酥脆香甜、鲜嫩软滑,质地细腻、豆香浓郁,入汤不化,韧性好有嚼头,吸水膨胀后不糊,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   隆昌豆杆被人们称为“素中之荤”、“常食不厌、营养丰富、风味独特、价廉物美”的绿色健康食品,是一种能给厨师无限创意的营养食材。厨师们以“豆杆”为食材,创作出许多可口香脆的精品菜肴。如“豆杆红烧肉”,其菜品肥而不腻,口感润香,豆杆软脆,回味悠长;另有“香辣豆杆圈”、“豆杆鲍鱼”、“沙拉豆杆”等,都不失为上等佳肴,令人回味无穷。   隆昌豆杆的产地范围为四川省隆昌县金鹅镇、圣灯镇、黄家镇、山川镇、界市镇、龙市镇、双凤镇、石碾镇、石燕桥镇、响石镇、迎祥镇、胡家镇、云顶乡、周兴乡、桂花井乡、普润乡现辖行政区域。   隆昌豆杆质量技术要求   一、原料要求   1.大豆:选用产地范围内的冬大豆,蛋白质干基含量≥40%、脂肪干基含量≥20%。   2.生产用水:产地范围内山泉水或地下水,水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规定。   二、生产加工要求   1.工艺流程:大豆→浸泡清洗→磨浆→滤浆→煮浆→放浆过滤→起皮成型→裹棒烘干→成型烘干→包装。   2.加工要点:   (1)浸泡清洗:冬春季节浸泡时间控制8小时至10小时,夏秋季节浸泡时间控制在4小时至6小时。浸泡至大豆两瓣搓开成平板后清洗。   (2)磨浆:按原料和水1:8的比例,反复3次磨成豆糊。   (3)滤浆:豆糊及时浆渣分离。   (4)煮浆:豆浆升温至沸,保持5至10分钟。   (5)放浆过滤:过滤煮沸豆浆。   (6)起皮成型:过滤后豆浆,加热并保持温度85至90℃,保持通风,浆面形成薄豆皮。   (7)裹棒烘干:将豆皮裹至棒状,烘干至水分含量50%至60%,继续裹棒烘干,直径控制在 1.5cm至2.5cm。   (8)成型烘干:成型豆杆烘烤至水分≤9%。   三、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油润光亮,颜色淡黄,色泽一致,杆条均匀,组织紧密。   2.理化指标:蛋白质(干基)≥45.0%,脂肪(干基)≥24.0%,水分≤9.0%。   3.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隆昌豆杆    四川省隆昌县现辖行政区域    《隆昌县人民政府关于隆昌豆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建议的函》,隆府函〔2013〕25号    四川省内江市地方标准:DB5110/T24~25-2013《隆昌豆杆》   

隆昌土陶

  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隆昌土陶,已有几百年历史。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隆昌土陶以其特有的风韵独领1。   隆昌土陶产地范围为四川省隆昌县现辖行政区域。   一、主要原料   陶泥产自隆昌县石燕桥镇、李市镇、山川镇、渔箭镇,龙市镇、云顶镇、胡家镇等。陶泥化学成分如下:   化学成分 含量(%)   二氧化硅(SiO2) ≥72   三氧化二铝(Al2O3) ≥15   三氧化二铁(Fe2O3) ≥4   氧化钠(Na2O) ≥2   氧化钙(CaO) ≤0.2   氧化镁(MgO) ≤0.5   二、工艺过程   选土制泥→制坯→上釉→装窑烧制→出窑。   三、工艺技术要求   1.选土:选取细腻、吸水性强的陶泥,去除杂质。   2.制泥:按老陶泥70%嫩陶泥30%比例混合碾细,形成坯泥。   3.陈腐发酵:将坯泥加上水陈腐发酵,增加粘性和柔韧性。   4.制坯:手工拉坯,泥条盘筑粘结,内外3次敲打成型晾晒。   5.上釉:把晾干的胎坯用毛刷清去浮土,然后将釉料加水调到规定的浓度,在胎坯上均匀浇淋一层釉后再次晾干。   6.烧制:装窑,封窑,首先小火预热,从常温逐步升温至窑壁变白,然后开始加大火候,1300℃高温烧制18至20小时,观察口可看到窑内胎坯开始由橘红-橘黄红-陶釉发亮透明即可停火。封死窑的全部通气口,焖到窑内温度与外界自然温度相当。整个过程15天左右。烧制后即为隆昌土陶。   7.出窑、检验:   (1)外观检测。有无变形、起泡、过烧、欠火。   (2)铁锤敲击,有无嘶哑、闷声。   (3)用水试压,有无渗漏。   五、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   (1)古朴典雅、陶质细腻、泛青、色泽浑厚、釉色莹润。   (2)敲击声音响亮、清脆,余音悦耳。   (3)透气性好而长期使用不渗漏,支撑力大。   2.理化指标:   项目 指标   吸水率% ≤ 5   铅(Pb)溶出量mg/L ≤ 1.0   镉(Ge)溶出量mg/L ≤ 0.1    3.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隆昌麻鸭

  走在山间光滑平整的石板路上,充满稻草味的炊烟袅袅升起,成群的鸭子在水塘嬉戏,翅膀欢快地拍打着水面……这是四川省隆昌县一幅生动的乡村美景。    这里的鸭子可不是普通的鸭子,而是远近闻名的隆昌麻鸭。隆昌麻鸭具有瘦肉率高、胆固醇低、肉味鲜美、脂肪酸含量低等优点,是著名的地方优良品种。    优势产业遭遇发展瓶颈    隆昌县有着得天独厚的养鸭资源条件。30多万亩的水域面积,常年可用于养殖的达10万亩,养鸭由此成为隆昌的传统产业。清代咸丰年间,县内专业棚户、孵抱房就有了长足发展,雏鸭大量销往内江、资中、安岳、乐至、资阳、简阳一带。    隆昌县地处成渝两大城市之间,消费市场巨大。以前,由于缺乏产业整体规划和品牌包装推广手段,隆昌麻鸭在市场竞争中遭遇巨大的挑战。在工业化养殖、品牌化经营浪潮中,隆昌麻鸭沦为与普通肉鸭同等价值的品种。由此,当地麻鸭的市场价值得不到体现,养殖户的积极性大幅降低,传统优势产业遇到了发展瓶颈。面对新形势,隆昌县委、县政府认真审视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确定了用工业化引领鸭产业的发展思路。让传统优势产业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让养殖户更快地增收,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鸭”力成动力    当地鸭产业的发展,同样牵动着工商部门的心。在隆昌县工商局的一次会议上,工商干部专门就如何发展鸭产业进行了深入探讨,大家想到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这块“金字招牌”。    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用权的地域外排他性与地域内共有性,为相关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搭建了竞争和协作的“高位平台”。同时,对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产品历史、文化内涵的发掘,也为多样化开发和拓展农业综合功能创造了契机。    工商干部深入调查研究,与隆昌县禽苗技术服务协会联系,从政策、技术、手续等多方面帮助指导协会申请注册隆昌麻鸭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经过5年的努力,2011年6月28日,隆昌麻鸭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正式通过审查。    取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后,隆昌县工商局积极开展政策宣传工作,广泛动员养殖户加入养殖协会,鼓励符合条件的协会使用隆昌麻鸭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专用标志。该局引导协会从产品包装、广告设计、营销策略、发展战略等方面入手,大力提升隆昌麻鸭的知名度。同时,深入开展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规范使用工作,加强对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保护,维护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人的合法权益,促进鸭产业发展。    全方位帮扶助农增收    一个产业的升级,仅仅依靠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远远不够,必须通过一系列“组合拳”发挥其综合效应。为此,隆昌县工商局积极联系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探索出了“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结合江苏雨润集团建设年屠宰3000万只家禽加工项目的辐射带动作用,工商部门引导加工企业建立了与基地、养殖户紧密联系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工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养殖大户签订收购协议和合同,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促进了鸭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如今,当地鸭产业带动1万余名农村剩余劳动力、下岗职工就业,实现了富民增收。    目前,隆昌县共有麻鸭种鸭近 10万只,年产优质鸭苗2000万羽;全县登记注册禽苗经纪人300余名,发展养殖户24500户,养殖户年均增收2610元。一个集麻鸭孵化、养殖、饲料生产、成品销售及相关产业于一体的产业集群正在隆昌县悄然兴起。   

山古坊

  山古坊是四川省内江市隆昌县的特产。隆昌县山乡食品酿造厂开发了“山古坊香豆腐”、 “山古坊豆豉”、“山古坊酱油”、“山古坊陈醋”、“山古坊松花蛋”、“山古坊咸盐蛋”、“渔箭滩豆腐干”等系列产品。   隆昌县山乡酿造食品厂坐落于有着“中国石牌坊之乡”和“首批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县”美誉的四川隆昌。企业邻成渝高速和西南出海通道,距成渝铁路九公里,便利的交通在企业迅速发展中起到很大的作用,也给全国消费者带来更多的实惠。企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视产品质量如生命、艰苦创业、真抓实干”的精神为立企之本。山古坊调味品、豆制品系列秉承古法传统工艺精选本企业无公害绿色种植基地纯粮,运用企业独有的传统技术,专业生产“古法传统工艺、非现代食品”的风味豆豉、花生豆腐、剁椒水豆豉、天然风萝卜、渔箭滩豆腐干、四川老腊肉、酱肉、姜汁盐板鸭、无铅无泥五香松花皮蛋、盐蛋等土特产系列产品。山古坊秉承传统技术作为花生豆腐产品的独特工艺,该产品以豆类系列之中的绿蓝豆为主要原料,工艺精湛,汲取天地之灵气,经天然的传统发酵,并严格把握产品发酵的干、湿温差和技术要领,使发酵出的香豆腐有着麻、辣、香、柔、滑、嫩的独特风味。渔箭滩风景宜人,山清水秀,天赐独特地质、优质泉水及特殊环境气候,与茅台和郎酒的酿造受地理区域限制同似。独特的环境及精湛的工艺使渔箭滩豆腐干有着色泽澄黄、细韧耐嚼、越嚼越香、回味悠长、营养丰富的特点。因此渔箭滩豆腐、豆腐干响誉川南,远近闻名。   

隆昌豆花

  豆花是隆昌人民喜欢的大众化食品。豆花细嫩绵软,白出凝脂,色香味都十分诱人。

焦皮酥

  焦皮酥,面食,特点:色泽棕黄,皮酥香脆,味甜爽口。烹制法:炸。成品色金黄,皮焦脆,馅甜香,酥层分明,是内江地区的著名品种。   全烫面与子面揉成皮,面粉加菜油炒制成油酥。芝麻、橘饼等制成甜馅。取皮分件擀成牛舌形,抹一层油酥,卷制成酥皮,包馅成饼形,下油锅用菜油慢火浸炸翻酥至熟即成。HzA   操作要领:慢火浸炸。HzA   

清汤鸡膏

  清汤鸡膏   清汤鸡膏首先,将鸡脯肉捶成茸泥,然后加入其他原料搅成鸡糁,经改刀、灌入清汤即成。“鸡膏汤”,其味鲜美,富含营养,且鸡肉细嫩如膏,入口即化风味别致。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双凤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特产


地区 特产

双凤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