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 | 简介 |
---|---|
禹王台(古吹台) | 禹王台,位于开封城东南大约3里,是一处殿堂楼阁,树木葱茏,假山水榭,花香鸟鸣,环境幽静,风景美丽的园林。 禹王台在先秦时代是一座十分宽阔高大的土台子。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位双眼失明的大音乐家,名叫师旷,他是晋平公的一个乐官,据传他曾在这个台子上吹奏过乐器,因而古人就把这个台子命名为吹台。战国时期,魏国建都大梁,梁惠王对吹台进行修筑。公元前225年,秦攻魏,使这处"高台曲池"的绝好胜地,毁于水患。 吹台在晋代曾整修为二层,台的左侧有方圆15里的牧泽,俗称蒲关泽。南北朝时,北魏郦道元曾来开封,他在《水经注》中说:"梁王增筑以为吹台,城隍夷灭,略存故迹,今层台孤立于牧泽之右也,其台方一百许步。……晋世丧乱,乞活凭居,削坠故基,遂成二层,上基犹方四五十步,高一丈余。" 吹台优美的环境,吸引着历史上许多名人到此游览,曹魏时文学家阮籍,唐代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人高适等都曾在这里饮酒作诗,怀古赋词。 宋人在吹台上建了一座二姑庙,仍为都人春游踏青、重九登高的观瞻之地。金元以后,台上建筑渐废。明初,这里成了民庐相接的村庄。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河南参政吴节选中这处荒台,于台上建碧霞元君祠(碧霞元君即泰山娘娘)。由于黄河日益南移,逼近开封,人民想起了治理洪水的夏代开国之君大禹,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改元君祠为禹王庙,台随庙名,吹台也就叫禹王台了。禹王台上的古建筑,明清两代屡加修葺,现存有牌坊、御书楼、禹王殿,左右两祠和御碑亭等建筑,以布局严谨,小巧玲珑而著称于世。 木牌坊创建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重建,四柱三楼,上覆琉璃瓦,高4米余,中题"古吹台"3字,是河南巡抚何煟所题。 过牌坊,拾级而登吹台,迎面为御书楼。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御颁禹王庙"功存河洛"匾额,特建此楼以存匾额,故名御书楼,今原匾已不存,复制一匾,悬挂楼前。楼内东壁有1923年康有为游开封时,开封军政大员张福来、张凤台饯于吹台,康有为即兴赋诗并挥笔畅书,诗分刻在10块青石上,是他晚年得意之作,为人钟爱。河南省长张凤台与康有为同年,同时也有诗作,亦留御书楼内。御书楼面阔3间,进深2间,硬山灰瓦顶,前有出厦、300多年来,屡经修葺,仍保持原有风貌。 御书楼后为二进院,中有花墙隔断,有月亮门相通。过月亮门即为大殿和东西配殿。 禹庙大殿面阔5间,进深3间,前接卷棚,也是5间,大殿为单檐歇山顶,琉璃瓦覆盖。大殿中供大禹站像,东西山墙有砖雕"治水图"和"庆功图"有汉画风格,是浙江美院师生1981年所作。殿北壁嵌有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河南巡抚刘树棠摹刻的岣嵝碑。碑文据传在湖南衡山岣嵝峰,碑文77字,文字怪异,众家辨释不一。昆明、绍兴、长沙、成都、南京、西安、安阳羑里等地,凡与大禹有关之处,无不摹刻。 大殿前为东西配殿,各面阔3间,硬山顶,灰瓦素脊,东配殿中有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泥塑,西配殿中有复制的古代治水工具,后墙有岣嵝碑的拓牌及释文。岣嵝碑的释译向来众说纷纭,明代杨慎作了释译,基本作为定论,以后只有个别人在个别字句上有不同解释。此释文即采用杨慎的释文。 岣嵝碑在唐代以前就有传闻,韩愈曾专程寻觅不得,赋诗饮憾。南宋时为人攀岩发现,捶拓二份,一份献之官府,官府组织人员上山遍寻未见。由于拓片被复刻,虽长期封固,直到明代才重见天日,以后摹刻、释文者日众。但其内容深邃,有说是夏禹自叙,也有人认为是禹的臣下称颂夏禹功迹的。不少人对比今日比较可靠的甲骨文,认为文字结构不应早于甲骨文,即不可能是商代更早的夏代,是后人所伪造。近日民族文字学者,推测为西南少数民族的一种原始文字,始终没有定论。 大殿东侧为三贤祠。明代改祀禹王时,大殿后仍有碧霞元君塑像。正德十二年(1517年),挪去元君像,改祀曾登台畅饮,慷慨吟唱的唐代诗人李白、杜甫、高适,并加增筑后殿,称三贤祠。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又增祀明代曾在吹台攻读、活动并多次述及吹台的文坛"前七子"中的李梦阳和何景明并改祠名为五贤祠。清乾隆年间五贤祠迁往大梁书院,又增加明代诗人高叔嗣,改称六贤祠。大梁书院几经搬迁,祠庙颓废。道光十年(1830年),大梁书院山长刘师陆从废墟中发现废祠,将祠迁回原处,在禹王庙东侧建祠仍题额为"三贤祠"祀唐、明文士六人,现祠内尚有明、清碑碣多方,记载祠的经过。1927年祠废,但格局未改,为3间平房带出厦,灰瓦顶。 大殿之西也有灰瓦顶平房3间带出厦,为道光十年与三贤祠同时修建。明代改建禹王庙时在东西配殿内配祀古代治水功臣29人,此次改建,将明、清两代治水功臣8人增入,共37人,题额为"水德祠"。 水德祠初建时的29人是(战国)史起、郑国,(汉)汲黯、郑当时、徐伯表、王延世、贾让、王景、王吴,(宋)曹翰、陈尧佐、张巩、张焘、司马光、张茂则、张商英,(元)尚文、那怀、刘赓、也仙不花、阿鲁脱怜、贾鲁、郭守敬、脱脱,(明)安然、于谦、年富、王暹、王亮。(新增)(明)宋礼、袁应泰,(清)朱之锡、靳辅、陈鹏年、嵇曾筠、雅尔图、胡宝瑔。近人又将林则徐列入,合为38人。 水德祠初建时将原木主(牌位)移入,1927年废祠,木主亦被毁,近年已加修复。 禹庙大殿后立乾隆御碑一通。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去登封朝拜中岳,路过开封,小憩数日,曾登吹台观赏,留诗一首,刻碑留台上,地方官员为碑修建碑亭,称御碑亭。 禹庙四周围以朵廊,墙上嵌满明、清人的大量碑记,且杂有近人的作品,记载着禹王台的历史事迹,可供观赏。 御碑亭往北为一砖磴道,从台顶下到平地,其北有一组新建的四合院,正房南向3间,东西偏房各为3间。四合院北为一月亮门,出门即为一四亭桥。 吹台(禹王台)四周原为莲池。清道光年间淤为平地,同治十一年(1872年),河道总督乔松年重新疏通,环台修筑水池,将高台及其周围人工修筑成椭圆形,并在南北及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从台顶至台下修筑6条通道,并相对修了6道小桥,并把疏池的泥土堆积在池北,形成环台绿水和池北高阜相照应.是中国传统的北方神玄武的形象--龟蛇。并在阜上建有3间穿堂门,后有六角凉亭。 清末河南法政学堂亦设于此,同时驻有新军一个炮兵营。辛亥革命时,法政学堂是同盟会的一个联络地点,新军亦密谋参加武装起义。 宣统元年(1909年),禹王台曾设立河南农事试验场。1914年分出部分另设森林局。1919年河南省当局将农、棉、蚕、林等六机构合并为河南农林试验总场。 宣统元年(1909年),创办河南中等农业学堂,后并入河南大学成立河南大学农学院。 直到50年代中期,禹王台还分属以上二个单位。1957年由于省府西迁,农学院及试验总场迁走才正式建立禹王台公园。 禹王台公园除吹台古建外,利用森林局多年经营遗留的繁盛的林木,还培植牡丹、樱花等多种花草,品种繁多,自然景色丰富多彩,是城郊的游乐胜地。 地址:开封市禹王台区繁塔东路东一街38号 类型:古迹历史建筑 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 电话:0378-2678761 开放时间: 7:00-17:30(冬)。6:30-17:00(夏)。 交通: 市内乘坐12、15、32路公交车至禹王台站下车 门票: 10元 |
开封城墙 | 开封城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封城墙原为隋唐汴州城。唐建中二年(731年),永平军节度使李勉扩筑。五代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相继建都开封,对开封城墙都有不同程度的修葺。北宋在此建都163年中,对东京城池又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加固,使京城规模宏伟壮丽,举世闻名。 东京开封城墙包括外城、阙城、宫城三重。外城、宫城仅成遗迹。 阙城,即宋代内城,一名里城,或名旧城,周围20里155步,另一说21里。李勉重筑后,宋代屡有增修,南面三门,东面二门,西面二门,北面三门,共有10个城门,东西两面还有两个水门。金人占据东京后,曾加以扩筑,当时"就取艮岳之土搬筑以为北面城垣,其景龙江改为城濠。" 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重修汴梁城。至正十七年(1357年),元守将为防红巾军攻城,将汴梁城"四方城门只留五座,以通往来,余八门俱塞。" 明洪武元年(1368年),重筑开封府城,一改旧式土城结构,砌以砖石,周围20里190步,高3丈5尺,广2丈1尺,护城河深1丈,阔5丈。建有5个城门,东2,南1,西1,北1;角楼四座,敌台84座,警铺83座,城门建有月城三重。永乐、嘉靖年间也曾重修。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河决灌城,水退后,"开封旧城郭俱被泥沙围拥地下,垣形卑甚,"残破不堪。 清康熙元年(1662年),重修开封府城,"各门营建如旧制"。乾隆四年(1739年)、二十二年(1757年)、二十九年(1764年)又重修;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河又围城,水退后再次重修,自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三月开工,至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九月竣工。经过这次修复,城高原仅2丈4尺,修复时又增高1丈,上宽1丈5尺,底宽2丈,并添女墙6尺。这就是现存的城墙,经建设局测量周长14.15公里。 1928年,在南门东边另开一门,直对北门,名新南门,俗呼小南门;1931年,拆去各城门楼。 1954年在南门西边(西南门),1957年在西门南边(小西门)各开一门,1959年,在宋门、曹门之间辟一门(新开门),1980年又在曹门之北辟一门。现开封城垣共有10座城门,各门瓮城已无存,仅留南门瓮城。仅有的一座原建的城门--宋门,于1980年也被拆除。1994年,修复工程开工,先是修复大南门瓮城部分,1997年,又修复西门,1998年10月,西门城楼落成并对外开放。 现开封城墙,基本保存完好。目前是长度仅次于南京城的一座城墙,完整程度则超过南京城。 开封城屡毁屡筑,大都毁于黄水。但由于高大的城垣,多次大水都赖坚固的城墙,挡住汹涌的波涛。开封城墙不仅外表雄伟壮观,同时也是防御水患的实用性建筑。 今开封城墙系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重建,高8米,宽5米,周长14.4公里,青砖结构,与东京内城规模大体相近。虽不及宋城之宏大,但仍为仅次于西安城墙的国内第二大城垣,并于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繁塔 | 繁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繁塔位于开封城东南三里许。繁塔,原名"兴慈塔",又名"天清寺塔"。塔所在地,原为自然形成的高台,因附近多居繁姓,故名繁台。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曾一度改名讲武台,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建寺于繁台上,因在世宗柴荣的生日建成,柴荣生日为天清节,故显德四年(957年)赐寺名天清寺。作为世宗的功德院。当时,其殿堂壮丽,与相国寺、开宝寺齐名,为东京名刹之一。太平兴国二年(977年)重修,元末兵毁。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僧人在前楼废址改建佛殿,取名国相寺。十九年(1386年)就寺的中部天清殿废址,重行修建,仍名天清寺。同年,僧胜安等在寺西北白云阁废址重建佛殿,取名白云寺。明代在繁台上同时存在3个寺,且不同宗派,为讲僧、禅僧、瑜珈僧分据。直到明末河决,三寺皆圮,只存形迹。 清顺治六年(1649年),僧桂山云游来开封,见繁塔奇特,发愿重修,寄居于繁塔后洞。先募化修建后殿、中殿,后又募化巡抚、布政使于康熙七年(1668年)重修山门等,统题为国相寺。其间雍正、道光时曾对个别殿堂整修过。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黄水围城,当时,向南山门3间,山门内左右有钟鼓楼、再进为二、三殿。四殿为正殿,5间,前有东、西配殿、后为僧寮下院。正殿后为繁塔。经水淹后,前殿倾塌,大殿因道光九年(1829年)曾重修过尚存。1927年逐僧没产,寺遂全废,独存繁塔。寺址归河南省立农业专门学校,后并人河南大学,称河南大学农学院。建国后,院系调整,农学院分出为河南农学院,迁往郑州,其在繁塔附近的教学楼、宿舍和土壤室、育种室、孵卵室等都为开封烟厂占用。 繁塔创建于北宋开宝七年(974年),约于淳化元年(990年)后竣工,是开封最古老的建筑。繁塔修建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民间和少数权贵,采取边筹资边修建的方法,先后用了近20年的时间。 繁塔为一座六角形空心造楼阁式砖木结构的佛塔。据记载塔原为九层,高240尺。元代塔已半摧,仅存7级。明代李梦阳于嘉靖六年(1527年)撰《国相寺重修记》追述"国初铲王气,塔七级去其四"就成为三级残塔。铲王气,据有人考证,实为永乐年间周王朱棉有反迹,经人告发,被夺走三护卫,并对周王府拆除银安殿、唱更楼、尊义门、东华门禁开等示警措施,拆毁残塔上层,属于同样性质。三级残塔由于二三百年的风吹雨打,塔三层内壁佛像砖已风化,楼板已腐朽,周王虽曾补镶过外表佛砖,但对内部不敢擅动。直到清初桂山和尚发愿整修寺塔,才在残塔之顶加筑七级小塔,内部用小砖十层叠涩至顶部收刹砌成藻井,使原来露天的塔顶得以封闭。所谓七级,只是外部用七层佛砖封护而已,其总高度仅为8.69米。从远处看来,整个塔形,犹如编钟,小塔似为钟纽,十分别致。 繁塔的结构亦很奇特。塔的高度为36.68米,第一层各边的宽度自13.40~14.50米不等,整个底面积为520.19平方米。其登塔方式与众不同。第一层南北不相通,南洞深8.37米,洞内系供佛之处;北洞略浅,可从东、西方向循蹬道登塔,蹬道藏内外塔壁间,可直达第三层。如登二层则需出洞外东、西两面,沿平座转至南洞而人。如需登塔顶,则由三层南洞出,沿平座转至东西方向蹬道升塔顶。二、三层平座宽不及70公分,沿走十分危险,据记载原安有栏杆,修整时没有恢复,只在塔壁加铁索以备登临,并加铁窗,平时不开放,以保安全。塔之外壁每层檐下均有仿木构建筑的砖雕斗拱,自栌头伸出华拱二跳,除泥道拱外,无横拱,以卧砖四层砌成阑额,凸出墙面少许,上承栌斗,第二跳直接承托砖檐,上无覆瓦。塔身南、北一至三层开圆券门,二层东南、西南各辟平券门。 繁塔内外壁镶满了佛像雕砖总数约7000块,每块约33厘米见方。多为模制,一砖一佛,包括菩萨、罗汉、乐伎等共108种,姿态各异。这些佛像面部丰满圆润,身穿袈裟,线条流畅。佛与菩萨大多端坐在单莲座和束腰莲座之上,手势作说法相。另外,还有端坐青狮、白象上的文殊与普贤、负经求佛的玄奘、手持0法绳的菩萨、身段秀美的六臂观音等多种形象。塔壁每面四周砌以海石榴为主体的阳刻花纹图案,枝叶无不雕刻精细。尤其是菩萨高冠上的人物造型,虽小如瓜子,但也眉发毕现,细致入微。 宋代十六罗汉造像,虽数量不多,而形象特别生动,降龙罗汉面目清秀,文质彬彬。伏虎罗汉坦胸露腹,气势汹汹,有的罗汉以"如意"支撑下巴,闭目沉思。有的脚蹬草履,手柱拐杖,抬头凝视。造型复杂的是乐伎,共20名。乐伎皆菩萨装束,身披璎珞,头饰化佛,衣纹流畅,雕刻细腻。各执不同的乐器,井然有序地排列在二层塔心室的前壁上。排箫乐伎结跏端坐,双手握箫,口对箫管。吹笙乐伎两手捧笙,以指捺孔。两个击钹乐伎,一开一合,轮流拍击,配合和谐。鼗牢与鸡娄鼓乐伎,演技复杂,左手操鼗牢(状如拨浪鼓),上臂与小臂夹住鸡娄鼓,右手以杖击鼓。腰鼓乐伎,左手以掌拊鼓,右手以杖击鼓,神态从容,悠然自得。琵琶乐伎,横抱琵琶,左手抚弦,右手执拨,双目半闭,神情专注。乐伎们以不同的姿势,操持着20件13种乐器,个个被刻划得生动逼真,各有奇趣。是一组较为完整的宋代寺院乐队雕砖。 繁塔内保存着许多珍贵的石刻,共199块,第一、二层南塔洞的东西两壁上,分别镶嵌着4幅石刻佛经,每幅有6块青石拼成,长4米多,宽近1米,周边饰以莲花浮雕。第一层南门洞内,东壁刻有《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西壁刻有《十善业道经要略》附《佛说天请问经第二》。第二层南洞东西两壁分别刻有《大方广园觉修多罗了义经》上、下卷。这些碑刻,皆刻于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年)。书写人为北宋书法家赵安仁。 塔内蹬道上方的每块额石,都镌刻着施舍人的姓氏、籍贯和心愿,许多佛砖上还墨写着捐施人的姓氏与佛名。二层北塔室内有十余方助修繁塔题记,保存完好。其中有北-海军节度使特进检校太师陈洪进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舍银五百两的题记。有善男信女发愿施砖、灰、车、牛、米、菜、酱、醋的题记。助修时间最晚的是淳化元年(990年)。参与施工的有太康县、西平县等地方的"修塔会人"。助修人的身份自文武官员,以迄僧侣俗子。修塔时间之长久,捐助之广泛,舍施之庞杂,实为鲜见。这些记载为研究建塔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 繁塔历来是拜佛游乐胜地,风流名士登塔留题比比皆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是金代文学家赵秉文的两处题记,尚能看到"滏阳赵秉文……重阳日同登"等字。赵秉文是磁州滏阳人,金大定时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能诗文,工草书。他的登繁塔诗,如《九日登繁塔寺》:"九日独何日,寒花发幽芬。波澄无余滓,天清廓游氛。南登歌吹台,一吊信陵君。夷门今安在,草没侯赢坟。"可与他的"重阳日同登"的留题相互印证。历代名人为古塔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如宋代苏舜钦,著名诗人梅尧臣的登繁塔诗,都对塔的崇高与险峻作了真切的描述。 繁塔以其悠久的历史,精致的佛像雕刻砖和建筑艺术,列入我国名塔之林。她是我国佛塔造型由传统的四角形向更为复杂的八角形过渡中六角形佛塔的一个典型代表作。又因为过渡时间极为短暂,在全国留下的遗物很少,精品更是罕见,因此其艺术价值就显得更为珍贵。 地址:禹王台区开封火车站东面地址:开封市禹王台区东闸口街(火车站东边) 类型:古迹古塔 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 电话:0371-23929866 开放时间: 9:00-17:30。 交通 市内乘坐8路公交车至药王场站,北走400米左右即到 门票 30元/人 |
开封红洋楼(国共黄河归故谈判旧址) | 开封红洋楼(国共黄河归故谈判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红洋楼,位于开封市禹王台区北临陇海铁路线的民生街北侧的驻军院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作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全称为:国共黄河归故谈判旧址。现被驻汴某部队使用 红洋楼建于1917年,由当时北京邮政总局拨款,作为时任邮务长的办公及居住寓所。这栋楼房为坐北朝南的西方巴洛克式,砖木结构、坡屋顶、红瓦面的两层建筑。毛泽东、周恩来曾分别在此居住,更为这栋建筑精美的两层西式小楼增添了光彩。 1938年6月,当日寇进逼中原的时候,蒋介石为了掩护其军队撤退,在郑州北部花园口扒开了黄河大堤,使黄河改道入淮,豫、皖、苏三省受灾地区达44个县、市,1200万人口,淹死89万人,造成了震惊中外的大浩劫。1945年日本投降后,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又积极筹堵花园口,阴谋使黄河归故,充当40万大军,妄图达到“以水代兵”,分割和水淹解放区之目的。 蒋介石集团迫于正义舆论的压力,答应就黄河归故的时间、程序及有关事项与中共谈判。首次谈判于1946年4月7日在开封举行。 1938年6月9日,当日本军队进逼中原的时候,蒋介石为了掩护其军队撤退,以“遏止日军西犯”为由,密令其新五军炸开了河南省郑州以北花园口黄河大堤,企图以水代兵,利用黄河之水阻止侵占徐州的日军西犯,结果不但未能阻止日军的进攻,反而使黄河水冲出故道,向东南夺淮入海。黄河泛滥,使豫、皖、苏三省44个县、市,1250万人口受灾,淹死89万人,造成了震惊中外的大浩劫。1945年日本投降后,蒋介石在美国支持下,又决定筹堵花园口大堤决堤口门,让黄河水回归故道。这一决定表面上是为了解除豫、皖、苏黄泛区人民的灾难,而实质是妄图再次“以水代兵”,水淹解放区,把地处黄河下游地区的冀鲁豫解放区一分为二,并企图以此割断华北解放区与中原、华东解放区的联系,实现其对解放区各个消灭的目的。此即为被蒋介石宣称“可抵四十万大军”的黄河战略。 从1938年至1947年,黄河改道南行9年。黄河故道自花园口到利津,原有大堤1200公里,断流后长年废修,加上受战争和自然的破坏,堤防已残破不堪。黄河故道大部分处在我冀鲁豫边区,河床滩区被垦作农田,新建200余个村庄,数十万农民生活在这里。如果不在堤坝修复和河床居民妥善安置的情况下,就把河水导人故道,黄河故道两岸广大群众和滩区居民,也将变成第二个黄泛区。面对蒋介石集团的恶劣行径,中共中央以豫皖苏黄泛区人民的利益为重,同意黄河回归故道,但决不同意国民党政府在下游未复堤整堤,即先堵口放水的行动,提出黄河故道两岸冀、鲁、豫的人民同样应该照顾。因此,主张先复堤、浚河、迁移河床居民,然后堵口,不使下游发生水灾。对于蒋介石水淹解放区的阴谋,则坚决反对和揭露。这样,国、共两党围绕黄河归故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谈判,展开了一场尖锐的斗争。 一、谈判的简要过程及协议的签定。解放区共产党代表晁哲甫、贾心斋、赵明甫,国民党代表赵守钰、王恢先、李赋都、陈汝珍、左起彭、瞿文琳、孔令榕、许瑞鳌、阎振兴,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以下简称-)代表费吴生、塔德、张季春、范铭德。经过会谈,初步达成了《开封协议》,主要内容有1、堵口复堤程序。堵口复堤同时并进,但花园口合龙日期须俟会勘下游河道堤防淤垫破坏情形及估修复堤工程大小而定。2、施工机构。直接主办堵口复堤工程之施工机构应本统一合作原则,由双方参加人员管理。具体办法为(1)仍维持原有堵口复堤工程局系统;(2)中共区域工段得由中共方面推荐人员参加办理。3、河床村迁移救济问题。河床内居民之迁移救济,原则上自属必要,应一面由国民党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会)拟具整个河床内居民迁移费预算专案呈请中央(指国民党政府)核拨,一面由马署长(指国民党政府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河南分署团长马杰)及-河南区主任范海宁先生分向行总(指国民党政府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申请救济。其在中共管辖区内河段并由中共代表转知当地政府筹拟救济。所有具体办法,仍俟实地履勘后视必需情形再行商定之。同时,对中共协助工程进行办法,以及招工、购料、运输、工粮发放等问题,也作了初步协商和规定。《开封协议》签字后,国民党黄委会委员长赵守钰、-顾问塔德等多人于4月8日出发赴黄河下游查勘,中共代表赵明甫、成润等人陪同。 4月15日,一行返回中共冀鲁豫区党委驻地菏泽,再次就黄河问题进行商讨。参加人员有黄委会赵守钰、陶述曾、左起彭、孔令榕、许瑞鳌,冀鲁豫行署段君毅、贾心斋、罗士高、赵明甫、华夫、成润,渤海区代表刘季青。经过商谈,又达成了《菏泽协议》。其主要内容包括1、复堤浚河堵口问题。甲、复堤、浚河、裁弯取直、整理险工等工程完浚后再行合垅放水。乙、豫、冀两省仍修旧大堤,鲁省北岸寿张以上,南岸十里堡以上先修临黄民堤,次再整修两岸旧大堤。十里堡下仍修旧大堤,惟有需要局部裁弯取直部分,俟测量后决定之。2、河床内村庄救济问题。甲、新建村由黄委会呈请行政院每人发给10万元(法币)迁移费。乙、救济问题由黄委会代请-、行总救济。丙、解放区政府负责募集组织互助,并设法安置及组织转业。3、施工机构问题。甲、冀、鲁二省修防处设正副主任,正主任由黄委会派,副主任由解放区派,仍由双方电呈请示后再确定,所有测量施工工作一面先行推进。豫省复堤工程处组织时,仍以冀鲁两省组织原则办理。乙、各级参加之解放区政府方面工作人员,仍本开封会议商定原则办理。4、交通问题。为施工方便,急需恢复之交通,应根据施工情形逐步修复,但不得用于军事,并由当地政府维持秩序。5、币制问题。由黄委会派会计审计人员与解放区政府会商后决定。《菏泽协议》刚刚签定,4月17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却发出了“黄河堵口复堤决定两月内同时完成”的消息。4月20日,国民党《中央日报》又发表消息,内称“倘黄河汛前不能全部完成堵口工程,政府方面实不能负其全责。”不久,黄委会技术人员提出的堵口合龙时间推迟至汛后的方案,也为行政院长宋子文否定了。与此同时,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也分别到花园口“视察”、“参观”,为加速堵口工程打气。面对如此情况,5月5日,新华社发表了晋冀鲁豫边区政府负责人的谈话,指出国民党两个月内堵口“显系包含军事企图,有意指挥黄委会放水,水淹冀鲁两省沿河人民”,“要求国民党当局立即停止花园口堵口工程,坚决反对两个月完成堵口计划。”最后声明“如当局不顾民命,则老百姓势必起而自卫,因此引起之严重后果,应由国民党当局负完全责任。”5月10日,中共中央发言人发表谈话“坚决反对国民党此种蓄意淹我解放区的恶毒计划,要求国内外人士主持正义,制止花园口堵口工程,彻底实行《菏泽协议》。” 鉴于《菏泽协议》有被国民党政府彻底背弃的危险,中共代表赵明甫、王笑一、成润于5月8日与塔德、张季春就贯彻《菏泽协议》问题进一步交换了意见。5月15日,赵明甫、王笑一同-河南区主任范海宁前往南京。赵、王到后首先听取了中共中央代表周恩来的指示,并在周的陪同下同国民党水利委员会主任薛笃弼进行了商谈。5月18日上午,中共、-、行总、水利委员会、黄委会、堵复局的代表赵明甫、王笑一、陶述曾、杨乃俊、须恺、阎振兴、郭暄、李家琛、朱光彩、张季春等作了具体研究,达成了《南京协议》。内容如下1、关于复堤工程。(1)下游急要复堤工程包括险工及局部整理河漕尽先完成,同时规划全部工程衔接推进。(2)急要工程所需配合之器材及工粮请行总、-尽先尽速供给。(3)急要工程所需工款由水利委员会充分筹拨。(4)此项复堤工作争取于6月5日以前开工。(5)复堤工作关于技术方面由黄委会统一筹划,施工事项在中共区域以内地段由中共办理。2、关于下游河道以内居民迁移救济问题,黄委会己呈请有案,请中央从速核定办理,俾能配合堵口复堤工程之需要。3、堵口工程继续进行,以不使下游发生水害为原则。中共代表提出保留意见大汛前打桩抛石以不超出河底两米为限,但须(1)不受任何军事政治影响;(2)汴新铁路、公路暂不拆除;(3)由中共派工程师住花园口密切联系。5月18日,中共中央代表周恩来还与-中国分署代理署长福兰克芮、-工程顾问塔德达成6条口头协议1、下游修堤浚河,应克服一切困难,从速施工。2、关于工程所需要之一切器材、工粮,由-、行总负责供给,不受任何军事政治影响。3、行总办理器材、物资之供应事项,在菏泽设立办事处,由中共参加。4、关于下游河道内居民迁徙之救济,由三方组织委员会负责处理,该委员会由政府派二人、中共派二人、-派一人、行总派一人组织之。5、在6月15日以前花园口以下故道不挖引河,汴新铁路及公路不得拆除。至6月15日视下游工程进行情形,经双方协议后始得改变之。6、打桩继续进行,至于抛石与否,须待6月15日前视下游工程进行情形,然后经双方协定决定。如决定抛石,亦以不超过河底两米为限。以上两条所说下游工程进行情形,以不使下游发生水害为原则。 由于国民党政府只热衷于堵口,而对协议规定的复堤工款及河床居民迁移费等,迟迟不予拨付,为此周恩来又亲自出面与各有关代表于7月18日至22日在上海再次举行了会谈,最终达成了《上海协议》。除以上4次大的谈判外,还举行了3次小的会谈,即1946年l2月9日举行的张秋会谈;1947年1月3日举行的邯郸会谈;1947年6月4日举行的东明会谈。 二、国民党撕毁协议提前堵口放水 自1946年1月14日,国民党代表来解放区,至1947年5月17日国民党驱逐中共驻黄委会代表,共1年又5个月的时间,虽经过多次会谈和签署协议,但事实证明国民党当局都是毫无诚意的。黄河归故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要修筑堤防,整修坝埽,迁移河床居民等,都需要时间,其中任何一项都不是短短几个月可以完成的。但国民党于1946年汛前完成花园口堵口的计划却是早已定了的。1946年3月1日,不通知解放区即私自开工堵口;4月28日,国民-防部副参谋总长白崇禧亲赴工地督促施工;《南京协议》签定刚刚3天,花园口即开始抛石,并积极准备开挖引河,拆除汴新铁路、公路,进行合龙放水。6月29日,由于黄河水突然上涨,堵口工程桥桩被破坏,合龙工程才不得不推迟到汛后进行。蒋介石为了发动对解放区的进攻,拟用黄河为防线,阻挡刘、邓大军于黄河以北,因此堵复花园口更加迫不及待。蒋介石不顾历次协议的约束,接连下达了“宁停军运,不停河运”、“限期完成,不成则杀”的严令。国民党军政要员薛笃弼、陈诚、顾祝同等,纷纷前往花园口工地督导。最后悍然于1947年3月15日堵住了花园口口门,使黄河水流入了解放区故道。据当时不完全统计,仅冀鲁豫解放区沿河10个县的滩区,被淹村庄即达237个,淹没耕地27万余亩,广大人民群众陷入无家可归的悲惨境地。 从1946年初到1947年夏,我党同国民党当局进行的这场黄河归故斗争,推迟了堵口,赢得了下游故道的复堤时间,保卫了黄河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从而粉碎了蒋介石集团企图水淹解放区的阴谋。 |
开封博物馆 | 开封博物馆始建于1962年3月,其前身为河南省博物馆,省馆迁郑后在其原址三胜街正式成立的。因馆址原有建筑残破,不适应各方面业务的开展,遂于1986年选择现址扩建为如今的新馆。新馆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包府坑中路,于1988年9月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成为开封文化事业的一大盛事。2007年由市0出资进行了室内外装修改造,大大提升了参观和展览环境,提升了展览水平,引用了多项高科技展览手段,极大的丰富了展览内容。开封市博物馆是中国地方性历史艺术类博物馆。 新馆位于环境幽雅、风光旖旎、翠柳垂荫的包公湖南岸与隔湖相望的包公祠相互映辉,成为包公湖风景区著名的文化艺术宝库和旅游胜地。全馆总占地面积16000平方米,主体楼7000余平方米,系呈“山”字形仿古建筑,单檐歇山顶,黄琉璃瓦覆盖,典雅凝重,宏伟壮观,其陈展楼面积5000余平方米,中心大厅四层,正面展厅三层,两翼展厅二层,共有展厅13个,文物仓库面积1500平方米,馆藏文物8万余件,专业图书近5万册,弥足珍贵,是河南省最大的地市级博物馆之一。 开封博物馆属于社会历史与艺术性博物馆,几十年来为国家收藏了大批珍贵文物。在现收藏的8万件藏品中,包括陶器、瓷器、铜器、书画、雕刻、石刻、货币、玉器、漆器、服饰及杂项等十八类,有“国宝”级文物数件,一级文物数十件,二级文物1000余件,有的是天下仅存,也有的国内唯一,如石刻中的“开封府题名记碑”、“开封犹太碑”(共三块。一是重建清真寺记碑,明弘治二年;二是尊崇道经寺记碑,明正德七年;三是清康熙十八年的祠堂述古碑记)、嘉祐二体石经和女真进士题名记碑等弥足珍贵。 同时,开封博物馆还根据当前形势和社会热点推出紧扣时代主题的展览和一些科普展览,深受社会各界的注目,为开封的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 地址:开封市郑开大道第六大街(新馆) 类型:博物馆 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 电话:0371-23933624 官方网站:http://www.kfbwg.com/ 开放时间: 周一闭馆,周二-周日:9:00-12:00,14:30-17:30(因开封市博物馆新馆(位于郑开大道和六大街交叉口)建设工程开展,开封市博物馆老馆(位于包公湖畔,迎宾路26号)停止接待公众参观,新馆开放时间将另行公告。) 门票信息: 免费开放。凭身份证免费领票参观 |
开封纪念塔(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纪念塔) | 白衣阁 古观音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白衣阁又称“古观音寺”,始建于唐,盛于北宋,衰废于明清。至开封解放时,只存有白衣阁内一些残旧的建筑;现在的“古观音寺”是1994年重新修建的。 白衣阁位于财政厅东街中段路北的一个小街里。向西是东司门、东大街、西大街直抵大梁门;向东则连着石桥口、曹门大街直通东郊。建国初期,白衣阁里面曾经是一个戏院。在这里演的大多是豫剧和曲剧;不少知名演员如张新芳,刘道德等都在这里挂牌唱过戏,好象陈素真也在这里演出过。 古观音寺原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周王朱橚的香火院,与白衣阁毗邻。白衣阁的历史更为悠久,始建于五代时期的后周乾佑年间(948-950年),初名观音禅院,至今有1000余年的历史。该寺的开山祖师是《宋高僧传》中记载的著名高僧严峻大师。该寺在北宋时期最为鼎盛,曾一度被教界誉为“京城禅林居其甲”,盛极一时。至明代洪武二十年(1388年),开封著名尼僧义果禅师曾予以重修,明末因黄河水患遭受重创。清初,由名士刘昌再次重修。迨至清末,两寺均已是“苕峣破寺剩浮图,禅房寂励旧僧无”,一片衰败景象。 1991年,一代百岁高僧净严老法师圆寂后,其接钵弟子心广法师继任古观音寺住持。心广法师以一个创业者的魄力,带领四众弟子艰苦奋斗,聚沙成塔,积腋成裘,扩展宗地十倍,新建了山门殿、大雄宝殿、卧佛殿和圆通宝殿,沿古观音寺中轴线形成了金碧辉煌的新建筑群,流光溢彩,清净庄严,使千年古刹发生了巨大变化,整个寺院建筑雄浑大气,梵刹清幽,已成为较为知名的佛教活动场所。 -旅游小贴士: 门票:免费 地址:开封市顺河回族区财政厅东街中段路北 |
北宋东京城遗址 | 北宋东京城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宋东京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开封市的附近。 北宋东京城又称“汴京”、“汴梁”,是北宋时期的都城,由于历史上黄河经常泛滥的原因,城址被淤埋于地下达7米深处,给城址的考古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近年经过多次的考古勘探,初步揭示了汴京古都的城市布局。都城由外城、内城、宫城三部分组成。 外城的平面近方形,南北长7.5公里,东西长7公里,有13座城门和7座水门。城外有著名的“护龙河”的壕沟,宽30多米。 内城又名“里城”,里城内有宫城,又名“皇城”。根据史书记载,皇城周长五里,建有楼台殿阁,建筑雕梁画栋,飞檐高架,曲尺朵楼,朱栏彩槛,蔚为壮观,气势非凡。城门都是金钉朱漆,壁垣砖石间镌铁龙凤飞云装饰。皇城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区:南区有枢密院、中书省、宰相议事都堂和颁布诏令、历书的明堂,西有尚书省,内置房舍3000余间;中区是皇帝上朝理政之所,重要的建筑有大庆殿、垂拱殿、崇政殿、皇仪殿、龙图阁、天章阁、集英殿等;北区为后宫,北宋的名臣王安石曾有诗曰:“娇云漠漠护层轩,嫩水溅溅不见源。禁柳万条金细捻,宫花一段锦新翻。”经过考古勘探发现,宫城内前半部的中轴线上有大型的夯土台基,台基正对内城和外城的南门,呈纵贯南北的中轴线。这种由外城、内城、宫城三重城构成的都城布局为元明清都城所仿效,对后世的城市建筑影响很大。(国家文物局) |
辛亥革命纪念园 | 辛亥革命纪念园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辛亥革命是我国民主革命的一次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革命,一九一一年十月武昌起义后,河南人民积极响应,以同盟会员张钟端为首准备武装起义,由于机密泄漏,张钟端等十一人遭清廷镇压而壮烈牺牲。烈士遗骸于一九三四年移葬开封南关,由于原址不便观瞻,于一九八一年夏,开封市人民政府将十一烈士墓迁葬于此,并将原在龙亭公园大殿前的孙中山铜像(像高1.96米)也移至此处,并命名为“河南辛亥革命十一烈士墓”。这里长眠着1911年12月22日河南辛亥革命起义牺牲的11位烈士——张钟端、王天杰、张照友、刘凤楼、单鹏颜、徐振泉、张得成、李干公、王梦兰、李鸣绪、崔得聚。现园中辛亥革命十一烈士墓和孙中山铜像都是省重点保护文物,2011年7月,开封市人民政府再次对其进行修缮。 地址:繁塔东一街38号 开放时间::8::30——17:30 公共交通:8、12、15、32、46 |
辛亥革命十一烈士墓 | 辛亥革命十一烈士墓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河南辛亥十一革命烈士墓,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在开封市区东南隅禹王台公园内。墓坐北朝南,呈八角形,冢高5米,直径5.7米,墓壁四周镶巨石。墓前设有墓碑。墓周嵌题词及烈士传略石刻16方。占地0.5公顷。1911年10月辛亥革命起义后,河南同盟会会员公推张钟端为河南起义军总司令,在省会开封组织起义,因0细告密,400多名起义者被捕。同年12月24日,张钟端、王天杰、张照发、刘凤楼、丹鹏晏、徐振泉、张得成、李干公、王梦兰、李鸿绪、崔德聚等11人,分别就义于开封西郊和南关。1934年,河南省政府将11位烈士遗骨合葬于南关铁路北侧。1981年迁入禹王台公园内。 |
三贤祠 | 三贤祠为文化旅游景点。 三贤祠建于明代(公元1517年);是明代河南巡抚毛伯有感于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高适曾同登吹台饮酒赋诗而特意建造的。主殿有三贤相聚塑像,反映的是三位诗人相聚在古吹台上的情景。唐天宝三年(公元774年),在京名噪一时的李白因赋可怜飞燕倚新妆之句而得罪了杨贵妃,被解除了翰林职位。他东下洛阳,结交了杜甫。两位大诗人神交已久,相见恨晚,便相偕沿着黄河漫游,饱览锦绣山川。初夏时,他们来到开封,在开封又遇到了怀才不遇、浪迹天涯的诗人高适,文坛三杰,风云际会。这两组塑像反映的是三位诗人来古吹台上饮酒赋诗的情景。李白在古吹台上写了《梁园吟》,杜甫写下了《遗怀》,高适写下了《古大梁行》。 祠内还有两组雕像,第一组千金买壁。相传三位诗人在古吹台上饮酒赋诗走后不久,一位端庄俊秀的姑娘宗小姐来到古吹台上,当她看到李白写在白墙上《梁园吟》那首诗之后,被那龙飞凤舞的书法深深吸引,姑娘为了保住墙壁上《梁园吟》那首诗,就拿一千两银子买下了那堵墙,这就是千金买壁的故事。当李白知道千金买壁这件事之后,对宗小组爱慕不已,于是杜甫和高适他俩亲自到宗小姐家登门做媒,使李白和宗小姐喜结良缘,这件事情当时轰动了整个古城。后来到了明代,人们在李白所写《梁园吟》那堵墙的旧址上建立了三贤祠,以示他们不朽诗作以及对他们之间深情厚谊的纪念与歌颂。 碧霞元君祠建于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碧霞元君又名泰山0,据说她是在泰山上-成仙的道门女神,被天神封为天仙玉女碧霞护世弦济真人。开封临近黄河,古代经常闹水患天灾,人们在这里修建碧霞元君祠供奉泰山0,以求助于她的神灵,赐予开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生男育女,人丁兴旺。当然,这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万里黄河,给沿黄人民带来了无数苦难,只有在人民当家作主的今天才驯服下来,造福人类。 地址:开封市禹王台区禹王路(东门)禹王台公园内 类型:历史建筑祠堂 游玩时间:建议10-20分钟 开放时间: 周一-周日7:00-19:00 门票信息: 无需门票。包含在禹王台公园门票10元内 |
汴梁婚俗文证博物馆 | 坐落于禹王台公园红楼内的汴梁婚俗文证博物馆属于历史专题类博物馆。该博物馆是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资料、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而建立的一座集收藏、研究、教育、休闲为一体的纸质文物博物馆,以展示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
地区 | 特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