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河南省 >>开封 >> 祥符区

祥符区特产大全


特产 简介
汴绣

  汴绣源于宋绣。据《宋会要辑稿》载,"崇宁三年三月八日,试殿中少监张康伯奏言:今朝廷乘舆服御至于宾客祭祀用绣,皆有定式。而有司独无纂绣之工,每遇造作者皆委之闾巷市井妇人之手,或附之尼寺而使取值焉。……欲置绣院一所,招刺绣工三百人,仍下诸路选择善绣匠人,以为工师。候教习有成,优与酬奖。诏依,仍以文绣院为名"。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也有"文绣院"的记载,并记东京相国寺内有专卖绣品的市场,寺东门外有"绣巷","皆师姑绣作居住"。东京聚集有全国最优秀的绣工,既有为官府服务的,也有散居民间的。刺绣工艺,如明朝人屠龙在其《画笺》中所言:"宋之闺绣画,山水人物,楼台花鸟,针线细密,不露边缝。用其线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故眉目毕具,绒彩夺目,而丰神宛然。设色开染,较画更加。女红之巧,十指春风,回不可及。"   北宋灭亡后,开封刺绣与城市的兴衰相联系,处于衰落阶段,只是在民间有所延续。   建国后,1954年冬开封成立了有7人组成的刺绣合作组,1958年发展为工厂。经过近三十年对"宋绣"的挖掘、搜集和研究,同时向先进的苏绣、湘绣学习,使"汴绣"在继承"宋绣"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开封汴绣厂1985年有职工400人,年总产值300万元左右,主要生产刺绣欣赏品和日常用品。绣品《清明上河图》和《百骏图》是其著名的代表作。   《清明上河图》是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杰作,开封汴绣厂以此为稿笺,进行刺绣艺术的再创造。其绣品长52.5厘米,宽25.5厘米,画面气势磅礴,绣工细致入微,有不及寸高的达官贵人、纤夫苦力、说书卖唱、算卦讨饭等各阶层人物770多个,各具神态,生动地反映了北宋东京的繁荣景象及现实生活。该品1959年作为向国庆10周年献礼,送给国家,陈设于人民大会堂。1969年以来,共绣15幅,除供国内一些博物馆展出外,还以每幅5万元价值售于法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1981年,绣花《清明上河图》荣获河南省工艺美术百花奖。   绣花《百骏图》是开封汴绣厂继《清明上河图》之后的又一大型精品。它以清代皇宫画师郎世宁的《百骏图》为稿本,采用汴绣传统的疏悠针绣百马,创接针绣法绣松树,滚针法绣柳树,细乱针法绣草地,蒙针绣小树等,用工400多个,绣品长216厘米,宽29.5厘米。画中古松、翠柏、河水、草地,各姿百骏,栩栩如生,形象逼真。1981年获河南省工艺美术百花奖。   此外,该厂采用双面异色绣法制作的产品《洛阳牡丹》,采用双面三异绣法制作的产品《中日友好》、《嫦娥奔月》、《天女散花》等,都是在继承传统工艺并加以创新的基础上制成。"汴绣"制品种类很多,有屏风、挂屏、插屏、中堂、条幅、册页、手卷等,题材有山水、人物、鸟兽、花卉等。主要风格特点:继承宋代闺绣画的优秀传统,善于绣制古代传世名作,针法运用恰到好处,绒彩夺目,严整富丽,针线细密,不露边缝;图案花纹结构严谨,生动逼真,针法清晰,富于节奏感。   "汴绣"的针法共29种,其中继承传统针法14种,学习借鉴苏绣、湘绣针法5种,创新针法10种。   1979年,开封汴绣厂的刺绣品被评为河南省二轻厅优质品;同年获省优质品奖。1982年,苏、湘、越、蜀、汴五大名绣品在北京展评,汴绣金龙商标刺绣品被评为轻工部优质品。汴绣制品先后销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被选为国家礼品赠送给来访的外国政府首脑。   下一篇:汴梁西瓜

开封花生

  开封花生是开封的名优产品,它始于明万历年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开封地处黄河中下游,气候温和,土壤松软,光照充足,适合花生生长。因此,这里的花生产量高,质量好,以致使开封成为九州驰名的“花生王国”。开封花生具有籽饱、果长、皮薄、味香、出油率高等优点。 花生不仅是食品、油料、还具有医药、工业用途,被群众称为“聚宝”,“金豆豆”。用花生制作的焦炒花生、咸面花生、虎皮花生、花生糕、花生糖等品种繁多,美味宜人,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开封县生产的优质生产的优质花生油,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远销欧美、东南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1、外在感官特征:开封县花生具有“网纹纤细,果皮薄而坚韧,籽仁椭圆形,粉红色,有光泽”的外在特征。2、内在品质指标:开封县花生内在品质优势突出,据农业部果品及苗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检测:开封县花生出仁率≥69%,总糖含量≥4.6%,脂肪含量≥34%,蛋白质每百克≥24克,钙含量每千克≥185毫克,铁含量每千克≥22毫克。卫生指标、农药残留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3、安全要求:产地环境必须符合《无公害食品大田作物产地环境条件》(NY5332—2006)标准,产品质量也必须符合无公害食品 标准,禁止使用未依法登记和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肥料、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切实保障开封县花生质量安全。   “开封县花生”农产品地理标志生产地域范围包括祥符区下辖的西姜寨乡、朱仙镇、范村乡、万隆乡、半坡店乡、刘店乡、袁坊乡、仇楼镇和陈留镇9个乡镇。生产地域范围地理坐标:地理坐标为北纬34°30--34°56′,东经114°07′--114°43′。北临黄河,西和中牟县、开封市禹王台区、金明区接壤,南临通许县和尉氏县,东与兰考县和杞县毗邻。南北长55公里,东西宽40.8公里,祥符区总面积1291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83800公顷(125.7万亩),花生种植总面积33333公顷(50万亩),年总产13万吨。下一篇:朱仙镇年画

汴梁西瓜

  西瓜是开封最为著名的地方特产。开封地处豫东平原,气候温和,夏季雨水均匀,土壤多为沙质,适合西瓜生长。开封西瓜的特点是:皮薄、沙瓤、汁多、味甜。富含多种维生素,营养价值较高,为夏季消暑、解渴之佳品。   汴梁西瓜是开封的传统特产,驰名古今,畅销中外。其特点是:皮薄汁多,瓢沙脆甜,清利可口。民间素有“肖县石榴砀山梨,汴梁西瓜红到皮”之谚语。因开封古称“汴梁”,万事故开封一带生产的西瓜都叫“汴梁西瓜”。   西瓜原产于非洲热带沙漠地区,有四千多年的种植历史。约于公元十世纪(五代十国时期)由西域移植我国,先在回鹘(现新疆境风)栽培,后传入内地,因瓜种来自我国西部,故名西瓜。据胡峤《陷北记》记载:“峤于回纥得瓜种,以牛粪种之,结实大如斗,味甘,名曰西瓜。”    汴梁西瓜是开封的传统特产,驰名古今,畅销中外。其特点是:皮薄汁多,瓢沙脆甜,清利可口。民间素有"肖县石榴砀山梨,汴梁西瓜红到皮"之谚语。因开封古称"汴梁",万事故开封一带生产的西瓜都叫"汴梁西瓜"。     西瓜原产于非洲热代沙漠地区,有四千多年的种植历史。约于公元十世纪(五代十国时期)由西域移植我国,先在回鹘(现新疆境风)栽培,后传入内地,因瓜种来自我国西部,故名西瓜。据胡峤《陷北记》记载,"峤于回纥得瓜种,以牛粪种之,结实大如斗,味甘,名曰西瓜。"     西瓜双名寒瓜,为葫芦科一年后草本植物。西瓜不仅盛夏消暑解渴之上乘佳品,更兼有多种用途。瓜瓢中含有大量的糖份,一般含糖都在10.2%,最高达31.8%。含丰富的维生素丙和钙、铁、磷等矿物质。其瓢、皮、籽均可入药,有消烦止渴,解暑热,宽中下气,利小水,治血痢,解酒毒,治口疮,清肺润肠,补中宜人之医疗功用。西瓜皮还能做菜。     汴梁西瓜在北宋时种植已很普遍。画家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园》上,就绘有在汴水岸边的几张桌子上,摆着切开的西瓜的画面。南宋诗人范成大曾在他的《西瓜园》诗中云:"碧蔓凌霜卧软沙,年来处处食西瓜"。文信国在他的《西瓜呤》中也写道:"拔出金佩刀,斫破苍玉瓶"。     开封一带气候温和,夏季雨水均匀,沙壤土质较多,适宜西瓜的增长。加之开封人民长期以来积累丰富的种植西瓜的经验,把西瓜作为乡土珍品精心种植,不断改进,使开封西瓜逐渐成为中州著名的特产。   下一篇:开封稻米

汴绸

  汴绸因产于七朝古都汴梁而得名,始于明末清初,而今已有300多年的生产历史。 明朝末年,山西洪洞县人景文洲到开封经商,于清朝初年创办了“景文洲绸店”由于善经营,讲信誉,产品质量好,行销地区日广,成为中原名产。清乾隆年间,生意极为兴隆。河南督抚以汴绸作贡品,上献朝廷。以后所产,不仅供应皇室,而且还作为礼品馈赠外国使者。景文洲绸店最盛时共有木织机99架,250多名工匠。主要产品有云幅、黑扎巾、丈二纱巾、手帕、包头、汴绸、汴绫等。远销云南、贵州、青海、新疆、西藏、兰州等地,并有少量远销国外。景文绸的特点是经久耐磨,美观大方,拉力性强,穿者时日愈久,光色越亮。汴绸规格,每匹宽2.35尺,长50尺,头数7200根,重40两。原材料来自柘城、商丘等地区的家蚕丝。其生产工艺过程是:---烙丝---牵经---上机子---关柱---下机子---皂炼---染色---上轴---晒干---成货 .下一篇:开封大米

开封大米

  水稻种植在开封有着悠久的历史,《宋史.食货志》中有京城种稻的记载,宋人陈景汗所著《群芳备祖》中   也有开封城厢种稻的记载,可见,至少在北宋时期,开封已有水稻种植。建国后,在市郊通过修建引黄水利工程   ,水稻种植面积逐渐扩大,现已成为经济效益最高的粮食作物。   开封大米素以粒大、光滑、色泽透明、营养丰富驰名省内外。开封大米蒸干饭香甜可口,筋而不硬,软而不   粘,煮稀饭清香宜人,汁如溶胶,为产妇及婴幼儿的理想粥饭。近年来,开封大米已美名远扬,同汴梁西瓜齐名   ,成为农业上的土特名产,亲朋好友及各地游客离别开封时,总要带些开封大米回去品尝   开封大米之所以独具特色,主要原因是开封周围的土地多次受黄河水灌溉。土质沙松(俗称蒙金地)肥沃,   四季分明,光照充足,还有肥沃的黄河水灌溉。另外,开封农民习惯于种植生长期较长的春种稻,而春种稻质地   和食用均优于夏种稻。   下一篇:开封官瓷

开封草编

   草编是我国的传统手工艺品,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创造了它,普普通通的麦秸花草在一双双巧手的编制下变成了精美多姿的艺术品。   开封草编在北宋时期已十分兴盛。闹市街头,市井小巷,农村庄园随处可见。由于草编织品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千百年来一直流传下来。开封草制品厂的成立更使开封草编走上了专业化、机械化、艺术化、的发展道路。主要生产各种麦草工艺品,产品有草提篮、草手袋、童篮帽、各种工艺草帽和麦草工艺品、十二生肖、艺术挂屏、工艺脸谱、汴梁八景应有尽有、造型优美、做工细致精巧、形象丰富逼真、富有立体感,远销世界五大洲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开封草编曾连续两届荣获“河南省工艺美术百花奖”多次被评为民间工艺大奖。我们将继续用自己优美的形象装扮人们美好的生活。下一篇:开封盘鼓

朱仙镇豆腐干

  朱仙镇五香豆腐干原名“五香茶干”。相传最初为战国时齐国的名产,由齐宣王赐名,唐朝时传入朱仙镇,后常作为贡品向唐朝皇帝进贡。明末以后,由朱仙镇王姓“玉棠号”继续制作,至今已祖传十余代,久盛不衰。   朱仙镇五香豆腐干选用开封优质黄豆、古泉水为原料,先制成质地细腻,洁白柔嫩的豆腐,然后再配上大茴、桂皮、花椒、丁香、豆蔻、砂仁、良姜等14种调味品,经过卤制后风干而成,该成品皮油黑。肉棕黄、清香可口。耐人品味、该产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氨基酸等,经常食用对人体有生津止渴,健胃固齿,顺气消胀,防暑抑晕的作用。   下一篇:五香豆腐干

五香豆腐干

   五香豆腐干是开封朱仙镇的特产。它选用当地优质黄豆,古泉水为原料制成豆腐,经传统工艺卤制而成。外皮油黑,内肉黄棕,品之清香可口。( 开封).     它选用当地优质黄豆和泉水为原料,经传统工艺卤制而成。     外皮油黑,内肉棕黄,品之清香可口,味道醇厚,回味悠长。   下一篇:汴绸

开封稻米

  开封稻米水稻种植在开封有着悠久的历史。《宋史·食货志》中有"京城种稻"的记载,宋人陈景汗所著《群芳备祖》中也有开封城厢(郊区)种稻的记载。可见北宋时期开封已有水稻种植。   1956年,在城西北黑岗口(今南堤村)开五孔大闸(40个流量),引出黄河水。是年,首先在南、北堤村和北郊公社试种水稻。以后随着水利条件的不断改善,逐年扩大种植面积,到1978年郊区种稻面积达78000亩,总产稻谷1908.5万公斤。   "开封大米白似玉,籽粒饱满发光色,蒸饭香甜味道美,熬汤汁黏分外鲜。"60年代以来,开封大米的美名已蜚声远近,同汴梁西瓜齐名,为农业土特名产。   开封大米之所以独具特色,主要原因为开封周围的土地多次受黄水淤灌,土质沙松(俗称蒙金地),适宜稻谷生长。另外,开封农民习惯于种植生长期较长的春种稻,加之用肥沃的黄河水浇溉,以至品质优良。

赵双圈瓦刀斧头

  赵双圈瓦刀和斧头由名师赵洪藻创制,有40余年的生产历史,1961年曾被市政府定为手工业名产。   瓦刀用铁一斤二两,钢二两,经过五火热工打造,以及冷工和淬火等工序后,成为平整光滑、美观大方的建筑工具。该产品具有不夹灰、不卷刃、轻便利使、面平好用等优点,深受建筑工人欢迎。销售于开封、青海、西宁、兰州、西安等地。1961年生产瓦刀两万多把。80年代停止生产。   赵双圈斧头是经过评定的市手工业名产,具有不掉豁、不卷刃、不断钢、不掉角、顺手好用、锋利美观的特点。由于质量较高,不仅畅销省内外,还出口国外。该产品1957年生产量高达36000把,80年代仅生产出口斧头。

王葫芦镰刀

  王葫芦镰刀开封王葫芦镰刀是由老艺人王友才创制,相传三代,已有百余年历史。   该产品选用能吃火的钢和铁,经三次烘炉热锻打和冷加工。然后蘸火,再进行正平、净面等冷工,钉上镰把,成为完整产品。镰刀长138厘米,中宽36~39厘米,背厚3.5厘米,镰拐头宽18~20厘米,长28~30厘米,重0.15~0.2市斤。   王葫芦镰刀形如木梳,具有钢宽、面平、背厚、底薄、刀口锋利、不掉豁、不卷刃、经久耐用之特点。产品销至开封附近各县及黄河以北部分地区。   该产品1962年前最高年产量11000多把。1962年改进操作方法,3个人日产量达55把,比原产量提高57%。随着农村社队企业的兴起,王葫芦镰刀于60年代停止生产。

邵家全锄

  邵家全锄邵家全锄由名师邵兰生创制于民国年间,经过改进技术和提高质量,制成适宜于沙地使用的名产品邵家全锄。   该产品经下料(每个锄板下铁2.5市斤)、冲仓眼、黏钢(用钢0.25斤)、挂钢角、退火、冷工、蘸火、整直、刷面9道工序制成。锄板规格:板长250~255厘米,刃宽140~145厘米,后宽125~130厘米;锄仓长38~40厘米,眼深15~17厘米,挂钢角100~110厘米,钢宽80厘米左右。特点:锄板光滑,边厚身薄,钢角立角久用不葫芦头,锋利不卷刃、不掉豁、不粘土,抓地过茬,耐用好使。   该产品1956年前一直为邵家个体生产,后转入钢铁建筑器材生产合作社生产,销往开封、中牟等地。1958年至1961年停产,1961年后恢复,再于70年代停止生产。历史上最高年产量达2万张。

开封方笙

  开封方笙开封方笙为开封八里湾民间艺人王玉泉创制,至今已有50余年的生产历史。合作化时期由市乐器生产合作社继承生产,后由开封市乐器厂生产。   开封方笙有大、中、小三个型号,大体有笙斗、笙苗、簧片三个部分组成。以中号方笙为例,笙斗高7.8厘米,吹嘴长7厘米,嘴眼1厘米;笙苗:大苗长42.5厘米,内直径12厘米,二苗长33厘米,内直径1厘米;边苗长25.5厘米,内直径0.9厘米;内苗长25.5厘米,直径0.8厘米。   笙的制作一般采用红木、苗木作笙斗,用紫竹或白竹作笙苗,簧片使用富有弹性且硬度均匀的响铜。首先制好各个部件,然后加以组合。组装质量要求严格,一是笙斗上胶部分坚固紧密,不漏气;吹嘴安装不偏不斜,苗孔与笙角的接角密不漏气;漆皮平滑光亮。二是笙苗排列安装紧密,按指孔边缘光滑,笙角与笙苗的接触部分紧密牢固,高低一致。三是音响涂浆均匀,簧片焊接牢固,发音均匀,簧舌抗风力一致。   开封方笙具有发音宏亮、柔和、复调灵活、使用方便之特点,适宜于戏曲和民族乐曲的演奏。1960年曾在全国第二次乐器鉴定会上定为合格产品;1979年又被河南省二轻厅定为优级产品。近年来,开封方笙已畅销全国各省、市,受到欢迎。

开封官瓷

  宋官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宋人顾文荐在《负暄杂录》中记载“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据此可知,北宋后期宣政间是宋徽宗时的宣和、政和(一一一一年至一一二五年)十五年间。京师即汴京(今开封市)。“北宋官窑亦称‘汴京官窑’”。   一一二五年后因宋金战乱,宋室南迁,北宋官窑历时十五年,此后北宋官窑销声匿迹。   著名工艺美术师高菊德先生从事工艺美术研制四十余载,为恢复北宋官瓷他广泛搜集有关文字资料和实物残片进行分析研究,走访请教国内部分古陶瓷专家,研究试验了近二百种坯胎、釉面配方,进行了几万个数据计算,试烧一百余次,终于在一九八四年试验成功。同年六月对北宋官窑 制品进行国家部级鉴定。与会专家冯先铭、傅振伦、汪庆正、李国桢、耿宝昌、叶哲民、邓白、宋伯胤等先生一致认为,仿北宋官窑精品釉色莹润如玉,风格逼真,可与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的宋官窑传世品相媲美。   为进一步巩固这一科研成果,使这颗艺术宝库中的明珠永放异彩,高菊德先生退休后仍致力于宋官瓷的研究,建立了“高氏北宋官瓷研究所”(居德堂)。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下一篇:开封草编

杞县大蒜

  杞县大蒜已有一千多年的栽培历史。经过长期的精心培育,现已成为独具特色的土特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产品远销英、美、香港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杞县大蒜的主要特点是个大瓣大、蒜肉洁白、鲜差不多爽脆、辛辣味香,尤以吃过生蒜后,口腔中不留异味而受到欢迎。杞县大蒜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糖、钙、磷、铁及维生素A、B、C、等多种营养物质,它不仅是人们喜爱的调味品,而且还有较高的药用价值,现代医学认为,大蒜生辛热、熟甘温、有小毒,具有杀虫除湿,温中消食,清热解毒,破恶血、止痛等功效,对治疗痛肿疗毒、水气肿满、腹泄痢疾,腹中冷痛等症均有疗效。   杞且大蒜生食香辣可口,开胃提神,加入肉中可调味去腥,用大蒜腌制的糖蒜、咸蒜、绿蒜、什锦菜等都别个风味。现在,杞县已被中国粮油进出口公司选定为大蒜出口重点县。   苏木大蒜   国际市场的“超市蒜”、“礼品蒜”大部分来源于苏木,大蒜交易市场内拥有店铺500余家,年成产量11万吨,交易额1.2亿元,成为全国大蒜四大集散地之一,“全国大蒜产业十强乡(镇)”被誉为“大蒜之乡”。投资1800万元建造的30座冷库,可对2.8万吨大蒜进行保鲜储存,建成的22座蒜片加工厂可对2000吨大蒜进行深加工,年产优质蒜片500余吨。   (1)土壤地貌情况:杞县属豫东平原的组成部分,从地质构造上看,开封坳陷东部。全县土壤分为潮土、风沙土两大类、4个亚类、6个土属,14个土种。全县两合土面积最大,主要分布在县中部湖岗乡的南界。县北部为黄河故道青沙土带,南以惠济河为界,南部低平淤土地带,北与两合土带相接,南部到县界。全县地势平坦,生态环境良好,土地资源丰富,地力肥沃,平均土壤pH值8.2、有机质0.8-0.13%、全氮0.7-1.2%、有效磷10-30mg/kg,土壤肥沃,土质疏松,耕性良好,保水保肥力强,适合作物生长。且属广阔的农田区,环境容量大,区域环境质量较好。   (2)水文情况:该地区范围内为黄河流域惠济河水系、铁底河水系、涡河水系、大堰沟水系。汛期为5-9月份,水量集中。水源为地下水,灌溉多井灌,种植业灌溉水水质符合无公害食品相应标准的要求,水质质量合格,井   灌,种植业灌溉水水质符合无公害食品相应标准的要求,水质质量合格,适宜生产无公害农产品。   (3)气候情况:该地区地处北温暖温带地带,冬季受极地大陆冷气团控制,夏季受西太平洋孟加拉湾暖气流影响,四季转换分明,“春干大风多,夏热雨充沛,秋爽日丽和,冬冷雨雪少”,是较典型的季风型大陆性气候。   日照年均2292时,日照率51%,6月份最高,为56%,1月份最低为45%。全年太阳辐射总量115.17千卡/cm2。四季中,夏季日照最多,冬季最少。   无霜期年均210天,80%保证率200天。一般年份,谷雨至霜降前,为无霜期。早霜、晚霜对农作物都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以晚霜为重。   杞县年均降水量722.8毫米,年际变化范围较大。四季中,夏季降水最多,占全年降水的58.1%,次为春季,再次秋季,冬季最少。暴雨、特大暴雨常出现在夏秋,集中在7-8月份。   杞县年平均气温14.1℃。一般冷年偏涝,暖年偏旱,常年则雨量比较适中。年内冷期平均95.2天,候平均气温9.9℃-0.1℃,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0.6℃;七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7.3℃,极端最热43℃。   年均在0℃以上的积温5237.4℃,年均307天;5℃以上的积温5053.9℃,年均257天;10℃以上的积温为4702.5℃,年均218天,15℃以上的积温为3959.1℃,年均168天,20℃以上的积温为3105.9℃,年均218天。以上积温完全可以满足当地农作物一年两熟   杞县气候适合于露地蔬菜一年二熟及喜温作物生长期内的需要。   (4)人文历史情况:杞县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农产丰富,为河南大县,历史曾为杞国,现为中国著名大蒜之乡。在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国高等院校蔬菜栽培学,曾把杞县大蒜品种及其栽培方法收录其中。杞县酱菜驰名中外,其中腌制的杞县糖蒜、蒜泥、蒜酱等也闻名遐迩。   杞县大蒜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杞县大蒜栽培面积逐年增加,特别是九十年代后期,杞县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制定了“区域化布局,模式化栽培,社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发展规划,把加快大蒜产业发展作为兴县富民,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举措来抓,   大力实施“大蒜带动”战略,走出了产业化,科技化,规模化发展之路。使大蒜种植面积迅速扩大,2001年面积已达近40万亩,到2008年达到60万亩,年产大蒜80万吨。为提高杞县大蒜国内外的知名度,县委、县政府采取各种措施进行对外宣传,积极参加国内各种农产品展销会和多种形式的评选活动。2001年9月份,我县成立了杞县大蒜协会。每年召开1-2次协会交流大会,对大蒜产、供、销及加工业的发展意见和建议进行交流和探讨,推动了杞县大蒜产业化的向前发展。   2001年11月,杞县成功承办了全国蔬菜协会委员会工作会议。2003年5月,“金杞”牌大蒜被评为中国百姓最喜爱的农产品,荣获“中国蒜王”称号。2004年10月和2006年,连续两年荣获河南省名牌农产品荣誉称号。杞县大蒜经过近几年来迅猛发展,全县先后建成了县城西关、苏木乡、葛岗镇、五里河镇、高阳镇、阳固镇六个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大蒜交易市场。培养了以大蒜经销为主的3000多人农民经纪人队伍。随着杞县大蒜产业的不断壮大,杞县冷藏业和加工、经营业得到迅猛发展。目前,全县已建成大蒜冷藏保鲜库600多座,年贮藏能力达到25万吨。建成蒜片、蒜米、蒜粒、蒜油等加工企业80多家,年加工能力5万多吨。相继成立了国懋进出口贸易公司、一品农贸公司、中农大朝来有限公司、通达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等80多家大蒜贸易企业。随着杞县大蒜销售渠道的不断拓展,我县已在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设立了大蒜销售网点,且远销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杞县大蒜顺利进入国内外市场。每年直接间接出口大蒜制品25多万吨。   2007年5月18日,杞县成功举办了“中国杞县第一届大蒜节”,2008年6月12日,又成功举办了“中国杞县大蒜经贸洽谈会”,吸引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大蒜商贾云集杞县,大力推动了杞县大蒜产业的产、供、销及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后每年杞县都要举办一次与大蒜生产、销售有关的盛会,以达到“政府搭台,经贸唱戏,以蒜为媒,联结内外,实现双赢”之目的。2008年6月1日在互联网上开通了具有国际顶端域名的“中国杞县大蒜网”网站(http://www.zgqxdsw.com),进一步加快了杞县大蒜产业信息的发布和交流,推动了杞县大蒜产业的快速发展。   杞县大蒜的认证等情况:2001年,杞县大蒜被河南省质检局认定为大蒜无公害生产基地;2001年11月29日,经河南省质检局批准通过了“无公害产品”认证;2002年5月28日,杞县大蒜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认定为全国第一家荣获“原产地标记注册认证”的蒜类产品(证号:0000040);2002年6月28日,“金杞”牌大蒜商标正式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核定注册(证号:1797632);2003年11月,“金杞牌大蒜”被评为中国“名优产品”,荣获证书;2003年和2006年连续两次荣获河南省“名牌农产品”荣誉称号。   杞县大蒜生产严格按照《大蒜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进行操作,并在杞县葛岗镇、苏木乡、五里河镇、高阳镇、湖岗乡等建立了无公害大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和有机大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   杞县大蒜以其个大、色白、皮厚、不散头、耐贮、特有香辣风味、营养丰富等独有的品质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其独特的风味和极佳的品质享誉国内外。杞县大蒜已成为世界知名品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现已远销到美国、欧洲、日本、韩国、东南亚、印尼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地域范围   杞县大蒜的地理标志保护的区域范围为杞县的五里河镇、高阳镇、葛岗镇、苏木乡、裴村店乡等21个乡镇,地域保护范围面积为8.8万公顷,生产面积为4万公顷,年总产量80万吨。河南省开封市杞县地处东经114°36′-114°54′,北纬34°13′-34°44′之间,南北长55km余,东西宽32km。外环6县:东睢县,南太康,西开封,北兰考,东北为民权,西南邻通许。   下一篇:杞县红薯泥

杞县柳编

  杞县特产柳编是中国特色传统文化手工艺品之一。杞县柳编的编织技术主要包括:精编、穿编、定编、木编、平编、拧编6类,杞县柳编产品涉及盘、篓、篮、筐等家用品,还有书箱、摇篮、花瓶、屏风、画框等装饰品。杞县柳编柳条色白、质柔、纤细。杞县特有的原材料,加上特定的编织技法,构成了杞县柳编独有的风格。   杞县盛产“杞柳”,无主干,多成墩丛生,适应性强,耐旱涝,成活易,适宜沙丘种植。杞柳枝条质地绵软,极富弹性、韧性。在春末和夏伏之间采割,剥去外皮,晒干。杞柳枝条色洁白,有光泽,宜编制簸箕,制品有笸萝、花蓝、安全帽、筐、斗、条篮、簸箕等多种。   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用柳条编织的盘、篓、篮、筐。春秋战国时期,用柳条编成杯、盘等,外涂以漆,称为杯棬。唐代,沧州柳箱已很著名。到了北宋,柳编到了盛世,人们取杞柳的细条,“火逼令柔曲,作箱箧”,此后,柳编工艺不断发展。传统的柳编品种主要有衣箱、笸箩、簸箕等。1960年以来,杞县柳编工艺品开始出口,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下一篇:杞县蒸馍样

祥符区下属行政规划区域特产


地区 特产
城关镇 汴绣 开封花生 汴梁西瓜 开封大米 五香豆腐干 开封稻米 赵双圈瓦刀斧头 王葫芦镰刀 邵家全锄 开封方笙 开封官瓷
陈留镇 汴绣 开封花生 汴梁西瓜 开封大米 五香豆腐干 开封稻米 赵双圈瓦刀斧头 王葫芦镰刀 邵家全锄 开封方笙 开封官瓷
仇楼镇 汴绣 开封花生 汴梁西瓜 开封大米 五香豆腐干 开封稻米 赵双圈瓦刀斧头 王葫芦镰刀 邵家全锄 开封方笙 开封官瓷
八里湾镇 汴绣 开封花生 汴梁西瓜 开封大米 五香豆腐干 开封稻米 赵双圈瓦刀斧头 王葫芦镰刀 邵家全锄 开封方笙 开封官瓷
曲兴镇 汴绣 开封花生 汴梁西瓜 开封大米 五香豆腐干 开封稻米 赵双圈瓦刀斧头 王葫芦镰刀 邵家全锄 开封方笙 开封官瓷
朱仙镇 五香豆腐干 汴绣 开封花生 汴梁西瓜 开封大米 开封稻米 赵双圈瓦刀斧头 王葫芦镰刀 邵家全锄 开封方笙 开封官瓷
半坡店乡 汴绣 开封花生 汴梁西瓜 开封大米 五香豆腐干 开封稻米 赵双圈瓦刀斧头 王葫芦镰刀 邵家全锄 开封方笙 开封官瓷
罗王乡 汴绣 开封花生 汴梁西瓜 开封大米 五香豆腐干 开封稻米 赵双圈瓦刀斧头 王葫芦镰刀 邵家全锄 开封方笙 开封官瓷
刘店乡 汴绣 开封花生 汴梁西瓜 开封大米 五香豆腐干 开封稻米 赵双圈瓦刀斧头 王葫芦镰刀 邵家全锄 开封方笙 开封官瓷
袁坊乡 汴绣 开封花生 汴梁西瓜 开封大米 五香豆腐干 开封稻米 赵双圈瓦刀斧头 王葫芦镰刀 邵家全锄 开封方笙 开封官瓷
杜良乡 汴绣 开封花生 汴梁西瓜 开封大米 五香豆腐干 开封稻米 赵双圈瓦刀斧头 王葫芦镰刀 邵家全锄 开封方笙 开封官瓷
兴隆乡 汴绣 开封花生 汴梁西瓜 开封大米 五香豆腐干 开封稻米 赵双圈瓦刀斧头 王葫芦镰刀 邵家全锄 开封方笙 开封官瓷
西姜寨乡 汴绣 开封花生 汴梁西瓜 开封大米 五香豆腐干 开封稻米 赵双圈瓦刀斧头 王葫芦镰刀 邵家全锄 开封方笙 开封官瓷
万隆乡 汴绣 开封花生 汴梁西瓜 开封大米 五香豆腐干 开封稻米 赵双圈瓦刀斧头 王葫芦镰刀 邵家全锄 开封方笙 开封官瓷
范村乡 汴绣 开封花生 汴梁西瓜 开封大米 五香豆腐干 开封稻米 赵双圈瓦刀斧头 王葫芦镰刀 邵家全锄 开封方笙 开封官瓷

祥符区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