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 | 简介 |
---|---|
通许花生 | 通许花生个头大、籽粒饱满、果型长、纹路清晰、粒重好、形状整齐、色泽洁白、口感无渣滓、细腻香甜、味道纯正、无异味。 下一篇:双麻火烧 |
早熟无公害苹果 | 河南省通许县长智镇岳寨村位于开封东南45公里处。有4500口人,耕地面积8000亩。是开封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河南省“百村万户生态旅游富民工程”项目、中央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项目实施村之一。 近年来,岳寨村抢抓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机遇,坚持把培育早熟无公害苹果产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增加群众收入的重要举措。全村建成8000亩无公害优质苹果基地,占全村土地总面积的92%,人均1.8亩果园,亩均效益在万元左右。目前,长智镇优质苹果种植面积已突破1.2万亩,初步形成了以岳寨村为中心的果树种植、生产和销售市场。 岳寨村现在种的苹果树有嘎啦、美八、藤木等,是早熟无公害品种,村里还成立了两个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并进行了无公害生产基地认证,先后注册了两个品牌商标,实行产、供、销一体化经营。 下一篇:牛羊肉辣汤 |
通许麦香面 | 通许麦香面是河南省开封市通许县的特产。通许县所产小麦所磨之粉,面筋特多,并带清香,香甜可口,别有风味。 河南自古就是小麦的主要产地,《诗经》上记载有“我行其野,芃芃其麦。”类似这些记载尚有很多,都说明河南生产麦子的状况。河南的小麦,多面,食之养人,比江淮所产之小麦,质量高的多。其中通许所产的黄瓜仙麦,品质最好。其面粉清代列为贡品。面粉中所含之营养成分有:蛋白质每百克约含12克,脂肪约含 1.4克,糖约含7.4克,核黄素约含0.08毫克,尼克酸约3.4毫克,无机盐约含0.6克等。由于蛋白质含量较高,故其新麦所磨之粉,面筋特多,并带清香,清代进贡时,多将其新麦粉,装入内衬黄陵之楠木匣中,车运半月方至北京。开匣后,其面粉香甜可口,别有风味。 下一篇:早熟无公害苹果 |
冰糖梨 | 梨号称健胃、润肺的“百果之宗”,其中含有丰富的果糖、葡萄糖、苹果酸等糖类和有机酸,还含有蛋白质、脂肪、钙、磷、铁以及维生素(B1、B2、C)胡萝卜素、烟酸等营养物质。今天我们就用梨为主要原料来做一份甜点吧。 原料: 梨1个、陈皮20克、冰糖适量,枸杞适量、银耳适量、红枣。 冰糖梨的做法 1.把梨洗净带皮切成块;陈皮洗净切小块。 2.锅中倒清水,加入梨和陈皮盖上锅盖。 3.用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煮20分钟。 4.20分钟后加入适量冰糖再煮10分钟搅拌即可! 温馨小提示 1.梨:甘寒酸,无毒,能治风热,润肺凉心。 2.冰糖:甘寒无毒,润心肺大小肠热、解酒毒。 3.陈皮:苦辛而温无毒,能泄能散,理气燥湿。 4.降低血糖、 抗脂肪肝作用,并能抗动脉粥样硬化。 可见冰糖梨不仅是一道可口的甜点,还很养身呢。 下一篇:七步诗酒 |
牛羊肉辣汤 | 传统风味汤食。以牛羊骨、肉、五香大料与辣椒油煮汤,泡锅盔食用,乃冬季佳品。民国时有卖。位于相国寺西院的国营回族“牛羊肉辣汤馆”于1982年9月1日开张营业,由近七旬的袁永臣老厨师亲自传播技艺,使已断庄三十余年的“羊肉辣汤”又与食客见面,后相国寺市场改造停业。现不多见。下一篇:凤球包子 |
凤球包子 | 传统风味小吃,此品种被收入《中国烹饪百科全书》。由相国寺后街万芳春饭庄创制于上世纪20年代,以肥瘦猪肉、叉烧肉、熟鸡肉等为馅料,发酵面团作皮蒸制而成。馅心鲜嫩,面皮软白亮而筋香,收口处形似花蕾,既可作筵席点心,又可作小吃售卖。 失去了万芳春饭庄,失去了这么多著名小吃,我除了泪流满面还能怎么样。 下一篇:开封琥珀冬瓜 |
开封琥珀冬瓜 | 琥珀原是一种珍贵的药材,因色泽深红,光亮艳丽而受人喜爱。 因此人们习惯于在一些菜肴前面冠以“琥珀”二字,来形容其色彩,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以色定名的烹调方法——琥珀。 在开封众多的琥珀菜中,以“琥珀冬瓜”最为著名。 琥珀冬瓜属于甜菜类,制作时选用肉厚的冬瓜,去皮后刻成佛手、石榴、仙桃形状,晶莹透亮,然后铺在锅篦上,放进开水蘸透,再放进锅内,兑入去掉杂质的白糖水,武火烧开后,改用小火,至冬瓜呈浅枣红色、汁浓发亮时即成。 在鱼肉居多的宴席上,尝上几口琥珀冬瓜,真是清爽无比。 下一篇:冰糖熟梨 |
冰糖熟梨 | 冰糖熟梨是将熟梨与红枣,枸杞,桂圆,大块冰糖等物一同煮熟,皮棕肉白,晶莹透亮,香甜清爽,止咳润肺。下一篇:荆芥面托 |
荆芥面托 | 传统风味小吃,此品种被收入《中国烹饪百科全书》。以荆芥、面粉搅成面糊,煎制而成。成品柔软清香,风味独特,有清风热、助脾胃的食疗价值,是夏季的适令佳品。 此外,依拌入的原料不同,还有笋瓜面托、西葫芦面托、冬瓜面托、黄瓜面托,乃至榆钱、槐花及野菜等都可以制作面托。其中以荆芥面托最有特色。 很不错的小吃品种,家里有煎锅的话,也可以自己烹制一下试试。 下一篇:鸡蛋布袋 |
鸡蛋布袋 | 传统风味小吃,此品种被收入《中国烹饪百科全书》。因形状似团鱼,又称“鸡蛋鳖”。为油炸的面蛋合一的早点、夜宵食品,现炸现吃,外酥里嫩。1978年被认定为“名产风味小吃”。下一篇:冰糖梨 |
双麻火烧 | 双麻火烧是开封名小吃。多作早点、夜宵。配油茶吃。产品特点口感酥焦,透五香味。下一篇:通许麦香面 |
七步诗酒 | 七步诗酒的酿造历史可追朔到三国时期。据史载,曹植常饮酒赋诗,以酒解愁。曹植应声狂饮,七步成诗,写下了“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千古绝句。后人仰慕曹植之才华,将曹植七步成诗之地定名为七步村(今通许县东七步村),将其所饮之酒命名为“七步酒”。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下一篇:通许花生 |
杞县大蒜 | 杞县大蒜已有一千多年的栽培历史。经过长期的精心培育,现已成为独具特色的土特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产品远销英、美、香港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杞县大蒜的主要特点是个大瓣大、蒜肉洁白、鲜差不多爽脆、辛辣味香,尤以吃过生蒜后,口腔中不留异味而受到欢迎。杞县大蒜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糖、钙、磷、铁及维生素A、B、C、等多种营养物质,它不仅是人们喜爱的调味品,而且还有较高的药用价值,现代医学认为,大蒜生辛热、熟甘温、有小毒,具有杀虫除湿,温中消食,清热解毒,破恶血、止痛等功效,对治疗痛肿疗毒、水气肿满、腹泄痢疾,腹中冷痛等症均有疗效。 杞且大蒜生食香辣可口,开胃提神,加入肉中可调味去腥,用大蒜腌制的糖蒜、咸蒜、绿蒜、什锦菜等都别个风味。现在,杞县已被中国粮油进出口公司选定为大蒜出口重点县。 苏木大蒜 国际市场的“超市蒜”、“礼品蒜”大部分来源于苏木,大蒜交易市场内拥有店铺500余家,年成产量11万吨,交易额1.2亿元,成为全国大蒜四大集散地之一,“全国大蒜产业十强乡(镇)”被誉为“大蒜之乡”。投资1800万元建造的30座冷库,可对2.8万吨大蒜进行保鲜储存,建成的22座蒜片加工厂可对2000吨大蒜进行深加工,年产优质蒜片500余吨。 (1)土壤地貌情况:杞县属豫东平原的组成部分,从地质构造上看,开封坳陷东部。全县土壤分为潮土、风沙土两大类、4个亚类、6个土属,14个土种。全县两合土面积最大,主要分布在县中部湖岗乡的南界。县北部为黄河故道青沙土带,南以惠济河为界,南部低平淤土地带,北与两合土带相接,南部到县界。全县地势平坦,生态环境良好,土地资源丰富,地力肥沃,平均土壤pH值8.2、有机质0.8-0.13%、全氮0.7-1.2%、有效磷10-30mg/kg,土壤肥沃,土质疏松,耕性良好,保水保肥力强,适合作物生长。且属广阔的农田区,环境容量大,区域环境质量较好。 (2)水文情况:该地区范围内为黄河流域惠济河水系、铁底河水系、涡河水系、大堰沟水系。汛期为5-9月份,水量集中。水源为地下水,灌溉多井灌,种植业灌溉水水质符合无公害食品相应标准的要求,水质质量合格,井 灌,种植业灌溉水水质符合无公害食品相应标准的要求,水质质量合格,适宜生产无公害农产品。 (3)气候情况:该地区地处北温暖温带地带,冬季受极地大陆冷气团控制,夏季受西太平洋孟加拉湾暖气流影响,四季转换分明,“春干大风多,夏热雨充沛,秋爽日丽和,冬冷雨雪少”,是较典型的季风型大陆性气候。 日照年均2292时,日照率51%,6月份最高,为56%,1月份最低为45%。全年太阳辐射总量115.17千卡/cm2。四季中,夏季日照最多,冬季最少。 无霜期年均210天,80%保证率200天。一般年份,谷雨至霜降前,为无霜期。早霜、晚霜对农作物都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以晚霜为重。 杞县年均降水量722.8毫米,年际变化范围较大。四季中,夏季降水最多,占全年降水的58.1%,次为春季,再次秋季,冬季最少。暴雨、特大暴雨常出现在夏秋,集中在7-8月份。 杞县年平均气温14.1℃。一般冷年偏涝,暖年偏旱,常年则雨量比较适中。年内冷期平均95.2天,候平均气温9.9℃-0.1℃,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0.6℃;七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7.3℃,极端最热43℃。 年均在0℃以上的积温5237.4℃,年均307天;5℃以上的积温5053.9℃,年均257天;10℃以上的积温为4702.5℃,年均218天,15℃以上的积温为3959.1℃,年均168天,20℃以上的积温为3105.9℃,年均218天。以上积温完全可以满足当地农作物一年两熟 杞县气候适合于露地蔬菜一年二熟及喜温作物生长期内的需要。 (4)人文历史情况:杞县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农产丰富,为河南大县,历史曾为杞国,现为中国著名大蒜之乡。在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国高等院校蔬菜栽培学,曾把杞县大蒜品种及其栽培方法收录其中。杞县酱菜驰名中外,其中腌制的杞县糖蒜、蒜泥、蒜酱等也闻名遐迩。 杞县大蒜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杞县大蒜栽培面积逐年增加,特别是九十年代后期,杞县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制定了“区域化布局,模式化栽培,社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发展规划,把加快大蒜产业发展作为兴县富民,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举措来抓, 大力实施“大蒜带动”战略,走出了产业化,科技化,规模化发展之路。使大蒜种植面积迅速扩大,2001年面积已达近40万亩,到2008年达到60万亩,年产大蒜80万吨。为提高杞县大蒜国内外的知名度,县委、县政府采取各种措施进行对外宣传,积极参加国内各种农产品展销会和多种形式的评选活动。2001年9月份,我县成立了杞县大蒜协会。每年召开1-2次协会交流大会,对大蒜产、供、销及加工业的发展意见和建议进行交流和探讨,推动了杞县大蒜产业化的向前发展。 2001年11月,杞县成功承办了全国蔬菜协会委员会工作会议。2003年5月,“金杞”牌大蒜被评为中国百姓最喜爱的农产品,荣获“中国蒜王”称号。2004年10月和2006年,连续两年荣获河南省名牌农产品荣誉称号。杞县大蒜经过近几年来迅猛发展,全县先后建成了县城西关、苏木乡、葛岗镇、五里河镇、高阳镇、阳固镇六个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大蒜交易市场。培养了以大蒜经销为主的3000多人农民经纪人队伍。随着杞县大蒜产业的不断壮大,杞县冷藏业和加工、经营业得到迅猛发展。目前,全县已建成大蒜冷藏保鲜库600多座,年贮藏能力达到25万吨。建成蒜片、蒜米、蒜粒、蒜油等加工企业80多家,年加工能力5万多吨。相继成立了国懋进出口贸易公司、一品农贸公司、中农大朝来有限公司、通达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等80多家大蒜贸易企业。随着杞县大蒜销售渠道的不断拓展,我县已在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设立了大蒜销售网点,且远销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杞县大蒜顺利进入国内外市场。每年直接间接出口大蒜制品25多万吨。 2007年5月18日,杞县成功举办了“中国杞县第一届大蒜节”,2008年6月12日,又成功举办了“中国杞县大蒜经贸洽谈会”,吸引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大蒜商贾云集杞县,大力推动了杞县大蒜产业的产、供、销及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后每年杞县都要举办一次与大蒜生产、销售有关的盛会,以达到“政府搭台,经贸唱戏,以蒜为媒,联结内外,实现双赢”之目的。2008年6月1日在互联网上开通了具有国际顶端域名的“中国杞县大蒜网”网站(http://www.zgqxdsw.com),进一步加快了杞县大蒜产业信息的发布和交流,推动了杞县大蒜产业的快速发展。 杞县大蒜的认证等情况:2001年,杞县大蒜被河南省质检局认定为大蒜无公害生产基地;2001年11月29日,经河南省质检局批准通过了“无公害产品”认证;2002年5月28日,杞县大蒜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认定为全国第一家荣获“原产地标记注册认证”的蒜类产品(证号:0000040);2002年6月28日,“金杞”牌大蒜商标正式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核定注册(证号:1797632);2003年11月,“金杞牌大蒜”被评为中国“名优产品”,荣获证书;2003年和2006年连续两次荣获河南省“名牌农产品”荣誉称号。 杞县大蒜生产严格按照《大蒜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进行操作,并在杞县葛岗镇、苏木乡、五里河镇、高阳镇、湖岗乡等建立了无公害大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和有机大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 杞县大蒜以其个大、色白、皮厚、不散头、耐贮、特有香辣风味、营养丰富等独有的品质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其独特的风味和极佳的品质享誉国内外。杞县大蒜已成为世界知名品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现已远销到美国、欧洲、日本、韩国、东南亚、印尼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地域范围 杞县大蒜的地理标志保护的区域范围为杞县的五里河镇、高阳镇、葛岗镇、苏木乡、裴村店乡等21个乡镇,地域保护范围面积为8.8万公顷,生产面积为4万公顷,年总产量80万吨。河南省开封市杞县地处东经114°36′-114°54′,北纬34°13′-34°44′之间,南北长55km余,东西宽32km。外环6县:东睢县,南太康,西开封,北兰考,东北为民权,西南邻通许。 下一篇:杞县红薯泥 |
汴绣 | 汴绣源于宋绣。据《宋会要辑稿》载,"崇宁三年三月八日,试殿中少监张康伯奏言:今朝廷乘舆服御至于宾客祭祀用绣,皆有定式。而有司独无纂绣之工,每遇造作者皆委之闾巷市井妇人之手,或附之尼寺而使取值焉。……欲置绣院一所,招刺绣工三百人,仍下诸路选择善绣匠人,以为工师。候教习有成,优与酬奖。诏依,仍以文绣院为名"。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也有"文绣院"的记载,并记东京相国寺内有专卖绣品的市场,寺东门外有"绣巷","皆师姑绣作居住"。东京聚集有全国最优秀的绣工,既有为官府服务的,也有散居民间的。刺绣工艺,如明朝人屠龙在其《画笺》中所言:"宋之闺绣画,山水人物,楼台花鸟,针线细密,不露边缝。用其线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故眉目毕具,绒彩夺目,而丰神宛然。设色开染,较画更加。女红之巧,十指春风,回不可及。" 北宋灭亡后,开封刺绣与城市的兴衰相联系,处于衰落阶段,只是在民间有所延续。 建国后,1954年冬开封成立了有7人组成的刺绣合作组,1958年发展为工厂。经过近三十年对"宋绣"的挖掘、搜集和研究,同时向先进的苏绣、湘绣学习,使"汴绣"在继承"宋绣"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开封汴绣厂1985年有职工400人,年总产值300万元左右,主要生产刺绣欣赏品和日常用品。绣品《清明上河图》和《百骏图》是其著名的代表作。 《清明上河图》是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杰作,开封汴绣厂以此为稿笺,进行刺绣艺术的再创造。其绣品长52.5厘米,宽25.5厘米,画面气势磅礴,绣工细致入微,有不及寸高的达官贵人、纤夫苦力、说书卖唱、算卦讨饭等各阶层人物770多个,各具神态,生动地反映了北宋东京的繁荣景象及现实生活。该品1959年作为向国庆10周年献礼,送给国家,陈设于人民大会堂。1969年以来,共绣15幅,除供国内一些博物馆展出外,还以每幅5万元价值售于法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1981年,绣花《清明上河图》荣获河南省工艺美术百花奖。 绣花《百骏图》是开封汴绣厂继《清明上河图》之后的又一大型精品。它以清代皇宫画师郎世宁的《百骏图》为稿本,采用汴绣传统的疏悠针绣百马,创接针绣法绣松树,滚针法绣柳树,细乱针法绣草地,蒙针绣小树等,用工400多个,绣品长216厘米,宽29.5厘米。画中古松、翠柏、河水、草地,各姿百骏,栩栩如生,形象逼真。1981年获河南省工艺美术百花奖。 此外,该厂采用双面异色绣法制作的产品《洛阳牡丹》,采用双面三异绣法制作的产品《中日友好》、《嫦娥奔月》、《天女散花》等,都是在继承传统工艺并加以创新的基础上制成。"汴绣"制品种类很多,有屏风、挂屏、插屏、中堂、条幅、册页、手卷等,题材有山水、人物、鸟兽、花卉等。主要风格特点:继承宋代闺绣画的优秀传统,善于绣制古代传世名作,针法运用恰到好处,绒彩夺目,严整富丽,针线细密,不露边缝;图案花纹结构严谨,生动逼真,针法清晰,富于节奏感。 "汴绣"的针法共29种,其中继承传统针法14种,学习借鉴苏绣、湘绣针法5种,创新针法10种。 1979年,开封汴绣厂的刺绣品被评为河南省二轻厅优质品;同年获省优质品奖。1982年,苏、湘、越、蜀、汴五大名绣品在北京展评,汴绣金龙商标刺绣品被评为轻工部优质品。汴绣制品先后销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被选为国家礼品赠送给来访的外国政府首脑。 下一篇:汴梁西瓜 |
杞县柳编 | 杞县特产柳编是中国特色传统文化手工艺品之一。杞县柳编的编织技术主要包括:精编、穿编、定编、木编、平编、拧编6类,杞县柳编产品涉及盘、篓、篮、筐等家用品,还有书箱、摇篮、花瓶、屏风、画框等装饰品。杞县柳编柳条色白、质柔、纤细。杞县特有的原材料,加上特定的编织技法,构成了杞县柳编独有的风格。 杞县盛产“杞柳”,无主干,多成墩丛生,适应性强,耐旱涝,成活易,适宜沙丘种植。杞柳枝条质地绵软,极富弹性、韧性。在春末和夏伏之间采割,剥去外皮,晒干。杞柳枝条色洁白,有光泽,宜编制簸箕,制品有笸萝、花蓝、安全帽、筐、斗、条篮、簸箕等多种。 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用柳条编织的盘、篓、篮、筐。春秋战国时期,用柳条编成杯、盘等,外涂以漆,称为杯棬。唐代,沧州柳箱已很著名。到了北宋,柳编到了盛世,人们取杞柳的细条,“火逼令柔曲,作箱箧”,此后,柳编工艺不断发展。传统的柳编品种主要有衣箱、笸箩、簸箕等。1960年以来,杞县柳编工艺品开始出口,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下一篇:杞县蒸馍样 |
开封菊花 | 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开封菊花 申请登记人:开封市菊花协会 登记证书编号:AGI00164 开封菊花品种多样、造型丰富,株型丰满匀称,花头整齐、花朵均匀、叶子深绿肥厚、花色姹紫嫣红、花姿千姿百态。嫁接、盘压、激素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得菊花整株生产健壮、高度一致、无病虫害。另外光控的应用更使得菊花打破了秋菊的命运,一年四季均可开放。开封菊花具有生产健壮无病虫害、株型均匀一致、花大色艳、品种丰富、耐运输、花期长、造型丰富逼真的显著品质特征。 地域范围 菊花作为开封的主要种植花卉,广泛种植于开封市四周,但布局比较分散,分别有开封市南郊乡魁庄村、西郊乡菜屯、龙亭区孙李唐庄及龙亭公园、铁塔公园、汴京公园的花圃,总占地面积2500亩。地理坐标为东经114°17′-114°27′,北纬34°45′-34°48′。 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 开封市地处黄淮平原,地质结构为第四纪沉降地层,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均海拔80米以下。土质以两合土、沙壤土为主,约占75%,风沙土、盐碱土约占11%,西北部多沙丘。属温暖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年湿润系数0.7-1.0,年降水量634毫米,无霜期187天,夏秋以东南风为主,冬春以东北风为主。北临黄河,地下水资源丰富,气候土壤条件非常适宜菊花生长。 (1)土壤地貌情况:菊花种植区地处黄淮平原,地质结构为第四纪沉降地层,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均海拔80米以下。土质以两合土、沙壤土为主,约占75%,风沙土、盐碱土约占11%,pH值在7-8之间,土壤肥沃,西北部多沙丘。 (2)文水情况:种植地区均含有丰富的地下水,且水位较浅。由于引黄灌溉渠从西郊乡经过,所以此处供排水比较方便。 (3)气候情况:开封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年均降雨量670毫米。 气压:107.51Kpa;气温:多年平均气温13.24℃,元月份平均气温-0.5℃,7月份平均气温27.1℃;风向:NEN频率12.75%,N频率12.04%,SSW.S频率9.97%,C频率100.85%,平均风速4.5m/s,风压35kg/㎡;降水:多年平均降水量634.9mm,最大降水量260mm,元月份降水量7.5mm,七月份降水量156.5mm;蒸发量:多年平均蒸发量1925.3mm,元月份平均蒸发量62.1mm,六月份平均蒸发量331.5mm;湿度:绝对湿度1.98mm,相对湿度79%;最大冻土层深度:29cm;最大积雪厚度:35cm,最大积雪压力:20㎏/㎡;沙暴日数(平均)9.3d,雷暴日数(平均)23d。 (4)人文历史:开封地处中原,气候和土壤条件都十分适宜菊花生长,早在战国时期就有菊花种植,唐代随着开封的复兴,菊花已经被广泛种植和观赏。北宋时期,开封作为都城,菊花种植和观赏进入鼎盛时期,无论是品种和数量还是栽培技艺,都有了很大突破。菊花在开封经过千百年的栽培,特别是近数十年的飞速发展,开封菊花品种已达1500余种,栽培技艺水平日益提高,菊花文化丰富多彩,1983年5月开封市人大常委会决定命名菊花为开封市花,并确定每年举办菊花花会。如今开封已经举办了25届菊花花会,菊会也又市级花会转向了省级花会,每年都吸引大量的游客来开封赏菊。开封种菊技艺也日趋精湛,曾多次在全国比赛中摘金夺银,特别是99昆明世博会中,开封菊花一举夺得大奖2个、金奖11个、银奖8个、铜奖2个,确立了开封菊花甲天下的美誉。 下一篇:开封西瓜 |
地区 | 特产 |
---|---|
咸平街道 | 邸阁清真寺 上仓故址 |
竖岗镇 | 邸阁清真寺 上仓故址 |
玉皇庙镇 | 邸阁清真寺 上仓故址 |
四所楼镇 | 邸阁清真寺 上仓故址 |
朱砂镇 | 邸阁清真寺 上仓故址 |
长智镇 | 邸阁清真寺 上仓故址 |
冯庄乡 | 邸阁清真寺 上仓故址 |
孙营乡 | 邸阁清真寺 上仓故址 |
大岗李乡 | 邸阁清真寺 上仓故址 |
邸阁乡 | 邸阁清真寺 上仓故址 |
练城乡 | 邸阁清真寺 上仓故址 |
厉庄乡 | 邸阁清真寺 上仓故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