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江西省 >>景德镇市

景德镇市特产大全


特产 简介
景德镇瓷器

  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瓷质“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景德镇陶瓷艺术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景德镇瓷雕制作可以追溯到一千四百多年前,远在隋代就有“狮”、“象”、大曾的制作。当代的景德镇,瓷雕工艺精湛,工艺种类齐全,有园雕、捏雕、镂雕、浮雕等;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装饰丰富,有高温色温、釉下五彩、青花斗彩、新花粉彩等;艺术表现力强,有的庄重浑厚,有的典雅清新,有的富丽堂煌,鲜艳夺目。   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合称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薄胎瓷称神奇珍品,雕塑瓷为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品。   青花瓷   青花瓷创烧于元代,是以色料在坯胎上描绘纹样,施釉后经高温烧成,釉色晶莹、透彻、素静、雅致。青料溶于胎釉之间,发色青翠,虽色相单一,但感觉丰富。青花瓷经久耐用,瓷不碎,色不褪。   玲珑瓷   玲珑瓷是在明宣德年间镂空工艺的基础上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在细薄的坯胎上,雕成米粒状的通花洞,然后施釉多次,填平通花洞,再入窑烧制而成。在清代,瓷工把青花和玲珑巧妙地结合一体,形成了人人喜爱的青花玲珑瓷。碧绿透明的玲珑和色呈翠兰的青花互为衬托,相映生辉,给人以一种特殊的美感。   粉彩瓷   粉彩亦称软彩,是瓷器的釉上装饰,自清康熙晚期开始,到雍止、乾隆年代,益臻完善。其制法是:先在白胎瓷器上勾出图案轮廓,再堆填色料,在摄氏七百多度的温度下烘烧而成,颜色柔和,画工细腻工整,有国画风味。又有浮雕感,画面充满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有以中国历史故事和神话为主的人物,有秀丽多彩的山水,有栩栩如生的花鸟翎毛,有工整对称的几何图案等。   颜色釉瓷   在釉料里加上下某种氧化金属,经过焙烧以后,就会显现出某种固有的色泽,这就是颜色釉。影响色釉呈色的主要是起着色剂作用的金属氧化物,此外还与釉料的组成,粒度大小,烧制温度以及烧制气氛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说“自然界有什么颜色,就可以烧制出什么颜色的瓷器”,您如果参观一下景德镇的颜色釉瓷,就会相信此话不假。当然,有许多颜色釉的配料和烧制是十分困难的,如“祭红釉”,就有千窑一宝之说。下一篇:青白瓷制作技艺

乐平狗肉

   乐平狗肉这一传统食品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特别是乐平的“清蒸狗肉”是最具有乐平特色的传统做法,历经数百载而不衰,乐平狗肉的制作工艺匠心独运,望之黄莹油亮,闻之香气扑鼻,食之回味无穷。   乐平狗肉是用蒸、煮相结合的方法烹制作冷盘食用的风味食品。因系用文火不加盐煮熟,具有肉味鲜嫩,软硬适宜,鲜美爽口,营养丰富等特点。食用时调味作料讲究,独具一格。      乐平狗肉清煮白切。煮时放入大量的茴香、八角、大蒜、生姜,注入谷酒,水开后还要放入些许萝卜,红枣。      一般要用文火煮焖一夜。天光微量,捞出狗肉,放在竹匾上摊凉。然后一副担子,前狗肉、谷酒,后小桌板凳佐料,走街串坊,到村去镇。小贩特别喜欢到煤矿边,拉长了嗓子吆喝道:“刚出锅———狗肉”。见有生意便论斤称两出售。一般先称后切,放在盘里,洒上红辣椒粉,也有要加上蒜泥的,当然这是粗浅的吃法。随后摆在小矮桌上,一口谷酒,一口狗肉,说上一通不着边际的话题。卖狗肉的只在有空时,不是听上两句,就是插上两句,他生怕怠慢了顾客。一般矿工出井,半斤狗肉半斤酒,活血壮阳,正得其时。      乐平狗肉皮糯、肉香、骨酥。没有皮的狗肉,烧煮出的肉不凝;芸芸众肉,猪肉肥、牛肉腥、羊肉膻,唯独被狗肉占去“香”;只有骨酥之时,狗肉与骨可脱,因此乐平的狗肉是带皮去骨。江西乐平狗肉与四川花江狗肉烹制不同:花江狗肉是放在火锅上涮,蘸着佐料吃;也与延边朝鲜族狗肉吃法不同:延边的狗肉肥腴,一般与冻豆腐煮着吃。而乐平狗肉清煮白切,尽得狗肉之本色原味。尽管做此生意的都是小本买卖,一副货郎担即可,但乐平的狗肉生意一直不错。食者往往是图狗肉香糯,也图谷酒醇厚。乐平狗肉一年之中只在深秋到翌年清明上货供应,这正体现中国人朴实的饮食天人合一思想。      雅自有雅的高贵,但俗亦有俗的可爱,吃乐平狗肉无疑是市井风俗。      其实狗在古时候便排入六畜之列,吃狗肉定是地方风俗。其中似乎粗俗武人为多:汉刘邦帐下的樊哙在当时就是一位不错的杀狗师傅;《水浒传》中的花和尚鲁智深是在吃了一条狗腿、大量谷酒后才一膀子掀倒了半山亭。也似乎是吃狗肉才长力气,前面樊哙、鲁智深是例,矿工喜好狗肉也是信此如此。矿工累了一班,酒足肉饱醺醺然乐陶陶地搭着衣服,回家了。   下一篇:乐平谷酒

乐平花猪

  乐平花猪原产于江西乐平市,分布于景德镇市和万年、东乡、波阳、德兴、婺源等具。这种猪生长快,肉质好,性情温顺,适应性强,耐粗饲,无需特殊饲养,是江西省的优良地方猪种之一。乐平花猪体型较大,全身皮毛稀薄,头、额 、尾尖、下腹及四肢下部为白色,其余为黑色,故有“七白”和“乌云盖雪”之雅称。   乐平花猪属《全国地方猪种志》收载的名种猪。因其自头、背至尾部皆为黑色,额心、尾尖、腹部、四肢为白色,而被称为“花猪”,还有“乌云盖白雪”的雅称。其体形特点是额宽、嘴短、颈粗、背厚、腿短,有“狮子头、梅花脚”之称。1983年经全国地方猪同种异名会议确认,乐平花猪属肉脂兼用型、丰产多仔、中熟的良种花猪,并以“赣东北花猪”的名称列入《全国地方猪猪种志》。该猪种生殖力和抗病力强,生长快、瘦肉率高,且肉质鲜美。   乐平花猪体型为头大、额宽,且有较深的皱纹,耳大下垂。嘴筒短,略上翘。颈粗短。肩宽,背腰平直,腹大呈弧形,臀欠丰满。四肢粗壮,蹄壳呈玉色,坚硬。皮肤皱多。毛色除额部、尾尖、腹部和四肢下部等七处为白色外,其他均为黑色,少数例外。   地域范围   乐平花猪产于江西省乐平市,位于东经116°53′36〞-117°32′40〞,北纬28°42′14〞-29°23′24〞,地处乐安河中上部,鄱阳湖边上。海拔在300-800米,坡度在25~65度之间,域范围包括:接渡、众卜、吾口、后港、礼林、农科园等5个乡镇和一个园区。生产规模2万头,年产量1500吨。下一篇:油条包麻糍

瑶里嫩蕊

  瑶里茶叶色泽嫩绿滋润,汤色清沏,叶底匀整;香气鲜嫩高爽,馥郁芳香,清香持久,属世界三大高香茶;滋味鲜爽,回味甘醇绵长;形态纤细匀称,条索紧细,白毫披露,银光隐翠。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公告,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瑶里茶叶有限公司的瑶里嫩蕊绿茶产品通过审查,被核准首批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   瑶里镇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地处皖、赣两省、四县(安徽祁门、休宁、江西婺源、浮梁)交界处,地处两湖(鄱阳湖、千岛湖),六山(黄山、九华山、庐山、三清山、龙虎山、武夷山)连线交点位置,距景德镇市区50公里。瑶里地势高峻,峰峦起伏叠障,平均海拔在400米以上,尤其是瑶里境内东北部分布着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峰有近20余座。其中,东端的五股尖主峰海拔1618.4米,为景德镇境内最高峰。东缘香油尖、东北端的白石塔、南端的三花尖,海拔都在千米以上,瑶里境内山高林密,森林覆盖率在82.3%以上。由于地处亚热带中部,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水质甚优,是昌江支流东河的发源地,属一级水源,土质肥沃,十分适宜茶叶的生产条件。   瑶里嫩蕊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江西省浮梁县人民政府《关于瑶里嫩蕊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请示》(浮府文〔2008〕25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江西省浮梁县瑶里镇现辖行政区域。下一篇:浮梁茶

海泡石

  海泡石是一种纤维状的含水硅酸镁,通常呈白、浅灰、浅黄等颜色,不透明也没有光泽。它们有的形状像土块,有的成一个奇怪皮壳状或结核状。在电子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它们是由无数细丝聚在一起排成片状。海泡石有一个奇怪的特点,当它们遇到水时会吸收很多水从而变得柔软起来,而一旦干燥就又变硬了。海泡石主要被用来制作烟斗。它是沉积作用形成或由蛇纹岩蚀变而成的。中国江西乐平、湖南浏阳等地有产出。江西乐平牯牛岭是我国海泡石的首次发现地。海泡石粘土的地质调查始于章人骏,1947年,他依据化学分析及脱色效果将“耐火白土”定名为海泡石,并讨论了矿床的成因。   1、化学组成:   海泡石属斜方晶系或单斜方晶系;颜色多变,一般呈淡白或灰白色;具丝绢光泽,有时呈蜡状光泽;条痕呈白色,不透明,触感光滑且粘舌;莫氏硬度在2~2.5之间;体质轻,密度为1~2.2g/cm3;收缩率低,可塑性好,能溶于盐酸。   海泡石的化学成分为硅(Si)和镁(Mg);化学式为Mg8(H2O)4[Si6O16]2·(OH)4·8H2O,其中SiO2含量一般在54~60%之间,MgO含量多在21~25%范围内。   海泡石具有极强的吸附、脱色和分散等性能,亦有极高的热稳定性,耐高温性可达1500~1700℃,造型性、绝缘性、抗盐度都非常好。    下一篇:鸣山煤

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

  景德镇手工制瓷是一种民间手工技艺,主要分布在景德镇市城乡各地。   景德镇地处江西省东北部的昌江河畔,境内山丘起伏,松树、杉树茂盛,瓷石、高岭土、耐火泥丰富,为景德镇制瓷业提供了充足的燃料和原料。以昌江为主流,水系纵横交错,开辟了一条水上的瓷器之路。   景德镇自五代开始制瓷,及至宋代,逐渐成为全国最大的产瓷区之一,窑业规模宏大,呈现出“村村窑火、户户陶埏”的景象,到元代设官窑机构——浮梁磁局,明、清两代珠山设御厂,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   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与景德镇制瓷历史并存。它经历了一个从初级到高级的发展阶段。五代时工艺落后,装烧还没有使用匣钵,采用的是支钉叠烧法,故废品较多,美观较差,宋代,烧出“光致茂美”的青白瓷,工序日益细化,普遍采用拉坯、印坯、利坯、修足、蘸釉、荡釉等工艺,又有了匣钵仰烧、垫钵覆烧支圈覆烧等装烧技法,成型工序初步建立。元代,发明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法”及青花釉下彩绘技术,明、清两代,景德镇制瓷业进一步分工,出现了过手七十二道工序,“其中微细节目,尚也不能尽也”。制瓷手工工艺体系基本完善。采矿、淘洗、制不(读音dun)、练泥、陈腐、拉坯、画坯、施釉、烧窑、画红、烧炉、选瓷、包装等一系列工序环环紧扣,专业化程度日益提高,各行各业都有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景德镇手工制瓷业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   其中御窑厂,生产组织更为完备,分设了各种专业作坊:如舂碓陶土作坊,大小圆、琢器坯胎的作坊,匣钵的作坊,以及泥水、大木、船木、铁作等,辅助性作坊。   千余年来,景德镇制瓷业集中各地技艺之精华,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手工制瓷工艺生产体系,创造了中国陶瓷史上最辉煌灿烂的一页。但与现代化制瓷工艺相比,手工制瓷工艺耗时多,劳力过大,产量成品偏低,不能满足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正濒临消亡。近年来,专门成立了陶瓷文化博览区,调集有特长的老艺人以“带子传艺”的方式生产、献艺,继承、保护、展示,以求重现辉煌。下一篇:景德镇雕塑瓷手工制作技艺

景德镇瓷业习俗

  景德镇瓷业习俗(第一批省级)   景德镇瓷业习俗是景德镇千余年来瓷业生产过程中形成、发展并传承至今的民间行业传统仪式、节庆活动。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主要表现形式有祭窑神、吃“知四肉”和烧太平窑等重要的行业习俗。   祭窑神:窑神童宾是瓷器制作行业崇拜神,又称“风火神”。它产生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19年),盛行于清(公元1644——1911年)至民国时期(公元1912年—1949年),清代(公元1644—1911年)年希尧《重修风火神庙碑记》、唐英《火神童公传》都有记载。至今窑神童宾传说在景德镇广为流传。清代(公元1644—1911年)督陶官唐英为童宾神庙取名为“佑陶灵祠”,童宾亦成为景德镇陶瓷业的祖师神,年年祭祀,传承至今。每年农历四月十五,瓷业民众及广大市民都在景德镇市御窑遗址,隆重举行佑陶灵祠迎神祭祀活动。   吃“知四肉”:是纪念清代(公元1644—1911年)为瓷工争取福利的蒋知四而形成的一种行业饮食习俗,每年农历九月初八在成型坯房举行。表达对历史上1领袖的崇敬,抒发景德镇瓷业工人追求幸福生活的真挚情感。   烧太平窑:是在每年中秋之夜昌江沿岸景德镇瓷业工及儿童共同参与的象征性的烧窑活动。它是运用景德镇瓷工喜爱的烧窑形式,和中秋佳节赏月的室外活动相结合,形成景德镇最具特色的节日习俗。   景德镇瓷器行业习俗对于瓷器行业从业者具有凝聚力,对于景德镇市民具有影响力,表现出鲜明的地方文化和行业文化特色,是景德镇瓷业社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习俗历史悠久,是行业习俗不可多见的活态传承样本,具有重要的民俗学价值。   景德镇瓷业习俗文化是景德镇制瓷历史的伴生物。考古调查资料显示,景德镇自五代(公元907-960年)小规模地生产瓷器,景德镇瓷业习俗也当始于五代。宋代(公元960-1279年),景德镇瓷业逐步发展到“村村窑火,户户陶埏”的规模,《陶记》描绘的“利坯、釉坯之有其法,印花、画花、雕花之有其技,秩然规则,各不相紊”,景德镇制瓷工艺体系初步形成。至此,景德镇瓷业习俗已初具雏形。元代(公元1279-1368年)发明了“二元配方法”,创制出精美优雅的青花瓷,极大地促进了景德镇制瓷业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景德镇瓷业习俗。   明代(公元1368-1644年)以后,由于各代皇帝都非常重视景德镇制瓷业,加之海外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刺激了景德镇制瓷业的蓬勃发展。到明中晚期,几乎所有散落在乡村的小窑作坊都集中到城区,形成了众多的手工业工场,吸纳了大量的从业人员。“窑户与铺户当十之七八,土著十之二三”,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五方杂处”,“十八省码头”的陶瓷大都会为景德镇瓷业民俗文化在清代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这时,景德镇产生了对窑神童宾崇拜的行业祭祀习俗,并在烧窑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清王朝(公元1644-1911年)袭明代旧制,在景德镇珠山设厂造瓷,并确立“官搭民烧”的管理制度,使“景德镇一镇,熙熙乎称盛观矣!”同乡会、行帮应运而生;各地会馆迅速发展;各种行规也日益增多;出现了为纪念瓷工争取福利的蒋知四而形成的吃“知四肉”行业饮食习俗,并产生了中秋节烧“太平窑”的节日习俗等等。至此,景德镇瓷业习俗文化体系已经形成。   民国时期(公元1912-1949年),景德镇瓷业习俗内涵日趋丰富,在祭祀方面,已出现了“暖窑神”、“开禁迎神”、“窑厂酬神”等多种祭窑神活动;在饮食方面,常以“吃知四肉”、“吃泡茶”、“吹灰肉”等定事的特种方式来提高瓷工们生活待遇,以激发瓷工们生产积极性;在节日方面,有中秋节“烧太平窑”、“花朝起手”、“中元节定事”等传统习惯。然而,其中以“祭窑神”、吃“知四肉”和“烧太平窑”最有特色,并且这三种瓷业习俗自古传承至今,连续不断,已成为景德镇独特的都市习俗。   下一篇: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

景德镇传统颜色釉瓷烧

  景德镇传统颜色釉瓷烧成技艺(第三批省级)   用带有各种色彩的釉料装饰的瓷器,简称色釉瓷。中国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色釉瓷釉面晶莹,绚丽多彩,色泽经久不变。   颜色釉瓷源于中国商代的青黄釉彩瓷。汉末至晋初,发展使用青色釉装饰的瓷器。唐代创造了以黄、绿、紫装饰的三彩陶。宋代景德镇集钧、汝、官、哥、定等名窑技艺之大成,创造似白而青,可映现刻纹的影青釉瓷器。元代烧制成功以钴土矿配制的蓝釉和以铜为着色原料的“元钧”、“元紫”诸色。明代在总结前期烧制铜红釉经验的基础上,又创造出红沉鲜润的祭红釉。清代除创制了鲜如牛血的高温“郎窑红”、色彩奇丽的“桃花片”(又名“美人醉”)外,还有“矾红”“茄皮紫”“炉钧花釉”等低温烧成的名贵品种。20世纪50年代以来,除恢复和提高有历史记载的50多个品种外,发展和创造了三阳开泰、羽毛花釉、凤凰衣釉、彩虹釉、变色釉等近60个色釉新品种。   颜色釉瓷是将着色颜料与同它相适应的基础釉料按适当的比例混合,经过球磨、过筛制成颜色釉浆,施在未经灼烧的坯体或经烧成的瓷胎上(低温色釉多施在瓷胎上),在适当的温度和气氛下,颜色釉产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形成装饰色彩。着色颜料主要有:①离子着色型,如铁、钴、铬、铜、锰、镍、钒、铀、锑等金属的化合物。②胶体着色型,如铜红釉、硒镉红釉、镉黄釉。③晶体着色型,如铬铝红、铬锡紫、钒锡黄、锌钛黄、钛黄、钒锆绿、钒锆蓝、混合黑。为使呈色稳定,通常先将着色颜料与辅助原料混合,烧制成色剂,加到基础釉料中混磨制釉。   颜色釉的分类方法很多,按烧成温度分为高温颜色釉(1300℃左右)、中温颜色釉(1200℃左右)、低温颜色釉(1000℃左右);按烧成气氛分为氧化焰颜色釉和还原焰颜色釉。艺术工作者则习惯按烧成后的外观特征分为6类:①单色釉,釉面呈现纯正、匀净单一色彩。②复色釉,又称花釉,釉色呈现两种以上色彩。包括铜红系统花釉和铁黑系统花釉。③裂纹釉,釉面呈现各种形态的裂纹。④无光釉,釉面无光泽,呈现沉着静穆气氛。⑤结晶釉,釉层中呈现无色或带色的结晶体,分巨晶、细晶两类。⑥变色釉,在不同性质光源下,釉面呈现不同颜色。   景德镇烧造的颜色釉瓷,其釉色可谓五彩缤纷,晶莹夺目,被誉之为“人造宝石”。   下一篇:景德镇传统粉彩瓷制作技艺

景德镇青花瓷

  地域范围     景德镇青花瓷,被人们称为“人间瑰宝”。始创于元代,到明、清两代为高峰。它用氧化钴料在坯胎上描绘纹样,施釉后高温一次烧成。它蓝白相映,怡然成趣,晶莹明快,美观隽久。   特定品质       景德镇陶瓷的工艺有72到工序,而青花瓷的工艺跟景德镇普通陶瓷的工艺大体相当,青花瓷尤为珍贵源于其绘画艺术设计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质,青花瓷的成功率,源于很多细节,青花的发色,窑温,釉面厚度,釉料的选择等等,众多的因素造成了青花瓷的成功率很低,弥足珍贵。   文化典故       青花是景德镇的四大传统名瓷之一,起始于唐宋,成熟于元代。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景德镇青花瓷在原料,工艺,设计等等领域都是国内首屈一指的,从元代青花瓷一直流传到现在,景德镇青花瓷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下一篇:瓷器

景德镇青花玲珑瓷

  地域范围     景德镇青花玲珑瓷产地:中国江西景德镇。特点:景德镇青花玲珑是景德镇的“瓷中瑰宝”,欧洲人称它为“玻璃的瓷器”,日本人称它“荧火虫”。   特定品质       玲珑瓷又称“米花”,西方人把它叫做“嵌玻璃的瓷器”。它采用镂雕技法先在瓷器坯体上镂出若干一定形状的玲珑眼,用特制的玲珑釉把眼填平,再绘以青花,施釉后高温烧成。青花玲珑以其玲珑剔透、幽静雅致、精巧细腻、朴素大方的艺术特色,给人以清新明快之感,为人们所推崇备至。   文化典故       玲珑瓷器的产生源于产品缺陷。在宋代景德镇瓷器中有一种叫熏炉的产品,炉盖采用镂空装饰,在烧成过程中,由于釉料的高温流动性好,加之烧成温度往往控制不严,常使窑内温度过高,从而使釉料熔融后流动而将炉盖上的孔洞填平,出窑后对光一照,光亮透明。这种偶然的产品缺陷却使工匠们大受启发,终于在明代永乐年间成功烧制出晶莹剔透的玲珑瓷器。到明中期成化年间,景德镇不仅能够成批生产玲珑瓷器,还把晶莹剔透的玲珑与青翠幽雅的青花结合组成图案,烧造出闻名于世的青花玲珑瓷器,成为景德镇瓷器中的一代名品。   下一篇:龙姣瓜子

瓷泥煨鸡

   相传清代时,景德镇的瓷工喜将嫩鸡去毛、破腹后,在鸡腹内填满猪肉末及生姜、葱花、麻油、食盐之类的佐料,用荷叶包扎好,然后将绍兴老酒淋入瓷泥中,拌匀后,用含酒的瓷泥将嫩鸡及荷叶团团裹住,再将鸡埋入刚开窑的热窑内的塾渣中,煨烤十个钟头左右,便可取出。剥去瓷泥与荷 叶,即可食用。这种煨鸡,鸡鲜骨酥,奇香四溢。后来,镇内的一些菜馆的总结瓷工们这一烹调经验的基础上,又创出了更为先进的煨烤方法,使瓷泥煨鸡这一民间俗菜,逐渐升格为景德镇最著名的传统名菜之一。    景德镇传统名菜中有一道名为“瓷泥煨鸡”的菜品,这道菜鸡身完整、色泽诱人、鸡肉鲜嫩、酥烂飘香、食不嵌齿。此道菜品的由来是,相传清代时,景德镇的瓷工喜好将嫩鸡去毛、破腹后,在鸡腹内填满猪肉末及生姜、葱花、麻油、食盐之类的佐料,再用荷叶包扎好,然后将绍兴老酒淋入瓷泥中,拌匀后,最后用含酒的瓷泥将嫩鸡及荷叶团团裹住,将鸡埋入刚开窑的热窑内的塾渣中,煨烤十个钟头左右,便可取出。剥去瓷泥与荷叶,即可食用。     这种特殊方式煨烤的鸡,奇香四溢,鸡鲜骨酥。后传入一些民间餐馆,厨师在总结瓷工们这一烹调经验的基础上,又加以创新,推出更为先进的煨烤方法,使瓷泥煨鸡这一民间俗菜,经久不衰、代代相传,逐渐成为景德镇最众所周知的传统名菜之一。喜欢美食,不妨一试身手!   瓷泥煨鸡-特点   鸡身完整,鸡肉鲜嫩,酥烂离骨,浓香扑鼻,食不嵌齿。   瓷泥煨鸡-配料、烹法      一、原料       嫩鸡一只,五花肉泥三两,红椒末五钱,葱花三钱,姜末三钱,香茹末五钱,胡椒粉五分,精盐一钱,麻油一两,料酒半斤,湿瓷泥二斤,荷叶两叶,粗纱线一米。    二、操作      (一)将嫩鸡宰杀,去毛,破腹,去掉内脏。      (二)将红椒末、忽花、姜末、香茹末、胡椒粉、精盐、麻油拌入肉泥中,拌匀后,填入鸡腹。      (三)用荷叶将嫩鸡包上两层,再用粗线团团捆妥。      (四)将料酒淋入瓷泥中,拌匀。      (五)用拌匀后的瓷泥将鸡严严实实裹住,放文火中煨烤六个钟头即成。去掉瓷泥、纱线与荷叶,便可食用。   下一篇:景德镇影青刻花瓷

景德镇雕塑瓷手工制作

  景德镇雕塑瓷手工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   景德镇雕塑瓷手工制作技艺由圆雕、捏雕、镂雕、堆雕四大技艺组成。该技艺所在区域为景德镇,中心区域为景德镇雕塑瓷厂。   景德镇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北邻安徽,东向浙江,西南方向与鄱湖平原边际接壤。境内三分之二为山地、丘陵,昌江穿境而过,支流纵横。优越的地理资源为制瓷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优质高岭山与瓷石,茂密的窑柴山林,直通鄱阳湖的昌江航运水系,都曾为瓷都的崛起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上没有自然大灾变和频繁战乱,四方工匠多会于此,故有“工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之说。生产原料富集,技术人才的交流,造就了享誉世界的千年瓷都。   该技法源头,上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在仰韶、红山、半坡文化遗址可寻找到圆雕、捏雕技法的萌芽。景德镇瓷业始于汉,实物记载最早见于“隋大业中(605——618年)。”可见当地艺人在一千四百年前就已形成地域特色的技法。   明代,受南派何朝宗大师影响,结合本地加彩特色,雕塑瓷技法日臻纯熟。明、清二朝御窑的设立,又极大地推动了技法的发展。民初高手游泽长、蔡金台、曾龙升收徒传艺,门派分明,传承有序,谱序清晰。   一九五六年,集全市该技艺人才创建的雕塑瓷厂,成为全球最大的手工雕塑瓷制作企业,为国家换回大量外汇,功不可没。《散花牌传统人物瓷雕》获国家级质量金奖,其他瓷雕获省、部级奖项近百次。   下一篇:景德镇传统颜色釉瓷烧成技艺

景德镇传统粉彩瓷制作

  景德镇传统粉彩瓷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   粉彩瓷又叫软彩瓷,景德镇窑四大传统名瓷之一,是以粉彩为主要装饰手法的瓷器品种。   粉彩是一种釉上(在瓷胎上)彩绘经低温烧成的彩绘方法。粉彩也叫“软彩”,是釉上彩的一个品种。所谓釉上彩,就是在烧好的素器釉面上进行彩绘,再入窑经摄氏600度至900度温度烘烤而成。粉彩瓷器是清康熙晚期在五彩瓷基础上,受珐琅彩瓷制作工艺的影响而创造的一种釉上彩新品种,从康熙晚期创烧,后历朝流行不衰。   粉彩瓷的彩绘方法一般是:先在高温烧成的白瓷上勾画出图案的轮廓,然后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将颜料施于这层玻璃白之上,用干净笔轻轻地将颜色依深浅浓淡的不同需要洗开,使花瓣和人物衣服有浓淡明暗之感。由于砷的乳浊法作用,玻璃白有不透明的感觉,与各种色彩相融合后,便产生粉化作用,红彩变成粉红,绿彩变成淡绿,黄彩变成浅黄,其他颜色也都变成不透明的浅色调,并可控制其加入量的多寡来获得一系列不同深浅浓淡的色调,给人粉润柔和之感,故称这种釉上彩为“粉彩”,在表现技法上,从平填进展到明暗的洗染;在风格上,其布局和笔法,都具有传统的中国画的特征。   早在清朝康熙后期,景德镇的粉彩瓷就已问世,雍正时相当精致,乾隆年间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珠山八友”留下很多粉彩画的瓷器珍品,其领袖人物王琦,将一般的绘瓷方法应用于绘瓷板人物像,画技精深,画风新颖,被人们称为“神技”。新中国成立后,粉彩瓷更有长足的发展,许多具有健康、清新、大方特色的新作琳琅满目。“福寿牌”粉彩瓷就曾获国家金奖。   景德镇传统粉彩瓷制作技艺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制品杰出、名扬世界。   下一篇:景德镇传统制瓷柴窑烧成技艺

景德镇民间故事-瓷窑

  景德镇民间故事-瓷窑的传说(第二批省级)   《景德镇瓷窑的传说》的流传区域主要是景德镇市城乡各地。景德镇,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一座以生产某一特产而著称的手工业城市,是闻名世界的瓷都。在一千多年的制瓷历史进程中,景德镇逐步形成、流传下来无数的民间故事。   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的文化工作者通过搜集整理,先后出版了《瓷都激浪》《五子罗汉》《美人祭》等民间故事集。1979年以后,在“十大集成志书”的编纂过程中,又补充搜集了一批传说、故事,于1987年编印了有142篇传说、故事的《景德镇民间故事集》(一、二)。   景德镇瓷窑的传说,将有关景德镇窑工(如:龙床、龙缸、风火仙、风火仙师、智烧“棕树墩”)、瓷工(如:佑陶神、高岭土、五子罗汉、太平窑)以及瓷器品种(如:美人祭、釉里红、青花姑娘、铜匠与祭红、玲珑瓷)的传说整理出来的。   这些民间传说大多散落民间、口口相传,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以前,曾有民间鼓书艺人说唱过。此后,再无专人传唱(说)。上世纪八十年代搜集过程中,故事的口述人多为60岁以上的老人(个别的老人在《故事集》的编印时就已故去),现已大多离世。现有的传说、故事依靠寥寥几人传承。   下一篇:景德镇瓷业习俗

景德镇民窑陶瓷美术

  景德镇民窑陶瓷美术(第二批省级)   所谓民窑是相对宫廷专设的官窑而言。文献记载,景德镇很早就有知名的民窑。史料记载:“陶窑,唐初器也,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镇钟秀里人陶氏所烧造。”同时还有“霍窑”的记载:“为东山里人霍仲初所作,当时称为霍器。”从那以后,景德镇民窑不断发展壮大,到明清时期,景德镇民窑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制瓷中心。景德镇民窑陶瓷美术就是指景德镇历代民窑瓷器的造型艺术、装饰方法和纹饰绘画。   景德镇民窑器的造型品类丰富、千姿百态。据不完全统计,罐类,有四灵塔式罐、莲子罐、将军罐等38种;瓶、尊类,有梅瓶、天球瓶、琵琶尊、牛头尊等72种;壶类,有执壶、梨式壶等66种;碗类,有笠式碗、鸡心碗等33种;杯类有高足杯、压手杯、铃铛杯等25种。其它还有盘、碟、盒、盆、洗、盂、鼎、炉、豆、砚、枕等类,多种多样,艺术造型蔚为大观。   景德镇民窑器的美术装饰方法大致有胎体绘画装饰、釉下彩绘画装饰和釉上彩绘画装饰。广义的还有颜色釉色彩美术装饰。胎体绘画装饰就是在瓷胎上用刻划或模印的方法装饰花纹,施釉后烧成瓷器。宋代影青瓷基本上使用这种方法。如宋代影青瓷刻花梅瓶,通体刻缠枝牡丹纹。影青瓷八边双层印花盒,盖面印折枝牡丹纹。   景德镇民窑陶瓷美术的重点在纹饰绘画,其题材大致有六类:人物类、动物类、植物类、山水类、吉祥寓意类和文字图案类等。题材涉及到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不同的装饰方法和绘画技巧进行艺术表现。   所谓民窑就是民间经营的瓷窑。它是相对宫廷专设的官窑而言。文献记载,景德镇很早就有知名的民窑。清乾隆年间的《浮梁县志》卷十二中记:“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清人蓝浦在《景德镇陶录·卷五·历代窑考》一节记载:“陶窑,唐初器也,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镇钟秀里人陶氏所烧造。”“霍窑,瓷色亦素,土墡腻,质薄,佳者莹缜如玉,为东山里人霍仲初所作,当时呼为霍器。”从上述记载来看,景德镇地区从汉代起开始制作陶瓷,到唐初,所产瓷器已很出名,有了以制作人姓氏为名称的民窑窑场。宋代景德镇民窑主要烧制单一的青白瓷品种,青白瓷釉色介于青白之间。元代是景德镇瓷器变化最大、进步最显著的一个时代。在这个时期里劳动人民成功地创造出了青花、釉里红、红釉、蓝釉、卵白釉五大品种。明代景德镇虽然设立了御窑厂为宫廷提供御用瓷器,但这时的民窑制瓷业也是具有雄厚基础的。明代民窑瓷器的品种以青花瓷器为主,另外还有五彩、斗彩和各种高、低温颜色釉瓷。釉上彩美术绘画得到发展。明代中期以后,随着御窑厂的衰落,景德镇民间窑场却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清代的瓷器产地比较广泛,但和明代一样,代表整个时代水平的仍然是瓷都景德镇的瓷器。景德镇民窑由于国内外市场销量十分巨大而极为兴旺,清初在景德镇民窑从事制瓷的工人有数万之众。清代民窑的生产工艺和品种比明代有了新的提高和创新。青花绘制发明了新的技法,同时还创制了很多新的彩釉品种,其中以粉彩瓷最突出。民间时期,景德镇的制瓷业处于低谷时期。然而,这时期景德镇仍有一批陶瓷艺人的成就令人瞩目。   下一篇:景德镇民间故事-瓷窑的传说

景德镇市下属行政规划区域特产


地区 特产
昌江区 瓷泥煨鸡 景德镇青花瓷 景德镇影青刻花瓷 陶瓷 景德镇瓷胎竹编 凉拌冷粉 腌菜炒碱水粑 鲜河鱼 苦株豆腐 碱水耙 饺子粑 瓷器 鹅湖大米 景德板鸡 丽阳红芽芋 景德镇瓷器
珠山区 景德镇瓷器 景德镇青花玲珑瓷 高岭土煨肉 洋芋碴碴 桂花鲜姜酱菜 龙姣瓜子 波浪肉 苦槠豆腐 冷粉 麻辣鸡尖 南酸枣糕 乐平狗肉 瑶里嫩蕊 乐平花猪 海泡石
浮梁县 瑶里嫩蕊 凉伴冷粉 浮梁山珍野味 德宇活茶 南山雀眉茶 瑶里柿子饼 油炸馄饨 野生中药材 鹅湖镇大米 浮瑶仙芝 景德镇瓷器 乐平狗肉 乐平花猪 海泡石 景德镇青花瓷
乐平市 乐平狗肉 乐平花猪 海泡石 蔡家水芋 思红蜂产品 葛桂园牌葛粉 乐平白切狗肉 盘圣牌杨梅干红 大米饴糖 镇桥蔬菜 塔前糊汤 安牌桃酥 乐平灯笼贡椒 洄田排粉 历居山杨梅 大叶水芹

景德镇市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