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江西省 >>九江市 >> 湖口县

湖口县特产大全


特产 简介
湖口藜蒿

  在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中,有一种野生植物,名叫藜蒿。   鄱阳湖的“名草”   水乡有歌谣云:正月藜,二月蒿,三月作柴烧。这里的月份指的是农历,说的是藜蒿要看时节,这个时节是宝贝的菜蔬,过了时节就只能是当柴烧的杆子了。在江西有句话人们耳熟能详———“鄱阳湖的草,南昌人的宝”,这根草说的就是黎蒿。南昌人爱黎蒿的味美,黎蒿在其心中分量很重。   鄱阳湖盛产藜蒿。藜蒿学名狭叶艾,又名芦蒿、水蒿、青艾等。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五卷记载:藜蒿气味甘甜无毒,主治五胀邪气,风寒湿脾,补中益气,长毛发,久食轻身,耳聪目明,防衰。中医认为其除食用之外还有清热、利湿、杀虫之功能。   藜蒿的嫩茎、芦芽和地下肥大的肉质茎均可食用。藜蒿嫩茎深青或淡绿色,像豆芽菜粗细,可摘成一段段,有一种特殊浓烈的异香,比芹菜的味道好。藜蒿本是野生,现在技术发达,可以作为一年生蔬菜栽培。   其实藜蒿并不是有多好看,细细的、长长地缠绕在一起,乱蓬蓬的。吃的时候要先摘去根茎上的小叶子,再留下嫩茎掐成一小段一小段。南昌人买来藜蒿,常放置于白瓷盆内,蓄上清水浸养,碧绿青脆,别有风味。   每年藜蒿上市的时候,正是环鄱阳湖一带家家户户晒腊肉的时候,鲜嫩的藜蒿和香喷喷的腊肉可以一直吃到3月份。等藜蒿老了,腊肉也吃完了,这个美食就要等到来年。也许正是要期待一年,才使得人们更加垂涎。   湖口“藜蒿客”   现在这个时节,你如站在鄱阳湖口的双钟堤上望望,湖口这边的湖滩上稀稀疏疏的人在低头摘着什么,对岸的梅家洲一带的湖滩上一群人远远近近地低头摘着什么,这些人就是当地的“藜蒿客”。每年的二三月份,鄱阳湖边碧绿的藜蒿密密地疯长着。“藜蒿客”们就开始行动了,小小藜蒿为当地百姓带来了较为可观的经济收入。   藜蒿虽好,却要辛苦那些辛勤的“藜蒿客”摘取才能端上饭桌。今年还好,雨水不多,作业比较方便。往年的春雨沥沥,作业就更辛苦。每天清晨,湖口西门老渡口的铁皮渡船里就坐满了来自湖口县双钟镇一带的“藜蒿客”。100多人的队伍去鄱阳湖对岸去摘藜蒿,摘藜蒿人多以中年女性为主,也有年轻人,遇上双休日,还带上小孩子。一般一去就是一天,带上食物。只有少数是中午回来的。一天下来,手脚麻利的能摘上百斤。   这些藜蒿女摘藜蒿分为两种,一种是为了生计,摘取了卖钱,卖给酒店或小贩。一种是摘来自己家里炒着吃的。这部分人以年纪稍大,家境较好的老太太为主,在家里闲着也是闲着,就随着大部队来摘。一者锻炼锻炼身体,二者弄点原汁原味的野菜。原先是老百姓生活条件不好,就到野外弄些蒿子回来吃,现在是返璞归真了。   今年雪大冰盖,天气严寒,藜蒿冻死了不少,生得自然比往年晚。前段时间藜蒿稀缺时候,也就是元宵前后几天,藜蒿很嫩,属于质量好的上品,除去叶子后可以卖到15元一斤。现在农历3月了,价钱下来了。野生的一般在元宵前后开始上市,短短二三周就少了,因为长老了。   船到对岸的梅家洲渡口后,大家就开始为采摘做准备,三四个蛇皮袋压在腰间带子下面,手握一把弯弯的镰刀。大家各自向草洲走去,个个身形矫健,动作麻利。放眼望去,二十几号人分散开来,挥动着手中的镰刀,刷刷刷地割。梅家洲一带有一大片草洲上全是藜蒿,新港镇一带沿鄱阳湖向星子方向这样的草洲有很多。藜蒿女经验丰富,专挑那些叶子青翠发亮的割,割取的藜蒿又粗又嫩。   中午的时候,大家就陆续端出带来的食物,就着咸菜,大口大口地吞着。吃完饭坐在草地上稍微休息下,又振作精神开始继续割,直到下午五点多,最后一班从梅家洲回湖口的轮渡靠岸,才挑着捆得结结实实的蛇皮袋乘船回湖口,袋子里自然是装满了压得实实的藜蒿了。一路上有说有笑,满载而归,充满着劳动后的喜悦!   南昌人的最爱   江西人的第一部方言连续剧《松柏巷里万家人》的主题曲就是《藜蒿炒腊肉》(用南昌方言演唱)。看这歌词:(白)呷稀哩哟?候死人奈!(吃什么呢?馋死人了!)(唱)鄱阳湖里咯几根子草,南昌人饭桌上变成了宝。喷喷香咯日子红火火咯过哟,活得有滋又有味,赛过那藜蒿炒腊肉,千家万户乐陶陶,乐陶陶。   在所有蔬菜与腊肉的组合中,数藜蒿达到了最高境界。咸香柔软的腊肉,愈发衬出藜蒿特立独行的香气。吃上一口,唇齿生香,回味悠长。也难怪上至宾馆酒楼,下至酒家排档都少不了它的身影,招待外地朋友,藜蒿炒腊肉也成了南昌人的首选,是必备的一道压轴菜。   现在一年四季都能买到种植的藜蒿,但味道差远了,人们还是热衷野生的。往年这时鄱阳湖野生藜蒿早已大量上市,而今年南昌很难见到鄱阳湖野生藜蒿。去年鄱阳湖遭遇持续干旱,野生藜蒿开始大面积减产,加上今年罕见的雨雪冰灾,野生藜蒿面临绝收的境地。直到后来天气转暖,鄱阳湖畔的藜蒿才迟迟地发芽生长,满足了南昌人的口福。   在鄱阳湖附近县区的一些馆子店前,到处可以看到店员围着买来的一大桶藜蒿去除叶子的现象。江湖交汇的湖口县城更是如此,许多人家甚至直接坐到家门口的小凳子上摘除藜蒿叶子,小孩子也来帮忙,现摘现卖。这是纯正的鄱阳湖野生藜蒿,正是泥土般的清香,让人食之不厌,视为珍宝。   阳春三月,烟波浩淼的鄱阳湖水面边,丛丛密密的藜蒿总让人生发无限遐想,似乎有关生命力和生命意义的哲学象征。可以约二三好友,面对鄱阳湖把酒临风,以藜蒿炒腊肉下酒,酒酣饭饱之余,醉倒于阳春三月的江南,岂不快活!  信息来源:中国湖口网下一篇:湖口凤尾鱼  信息来源:中国湖口网

湖口粑

  湖口民间,凡是逢年过节、生辰寿筵、定婚成亲、敬神拜佛、丧葬祭祖、做屋上梁、栽田割禾等活动,都会分别做不同种类的粑食,其习俗一直沿袭。   湖口粑食的品种繁多,大致可分为糍粑、印粑、柳米粑、发粑、炒米粑、豆粑等六类共20多种。按口味分,有香甜的、爽口的、糍软的、鲜美的;按形状分,有圆的、扁的、方的、条状的;按颜色分,有红色芦粟(高梁)粑、黄色粟米(小米)粑、黑色荞麦、白色米发粑;按用场分,有迎宾宴请用的、有喜庆节日用的、有上梁抛撒用的、有敬神祭祖用的、有度荒充饥用的、有青黄不接用的;按寓意谐音分,发粑表示大旺大发,圆子粑表示团团圆圆,方糕表示步步高等等。   糍粑有两种,一种叫麻糍粑,另一种叫糯米粑,都是以粘性糯米为主料。麻糍粑是先用饭甑蒸熟糯米饭,盛进木盆(掇桶)或石臼里捣糊,直到不见饭粒即成。或搓团趁热吃鲜,或待冷却后切成方块留用,这种制作过程,湖口西南片民间,称作打麻糍粑,东北片百姓叫做扦糍粑。糯米粑则是把冼净的糯米磨成粉和面,捏成一个个小扁团、包馅、蒸熟而成。麻糍粑一般在年(春节)前制作,是年事准备活动之一。还有婴儿洗三、小孩满月、周岁,或生日庆寿之喜、女儿出嫁前下辞家礼,甚至老人过世后的红(薨)年酒席中,麻糍粑也是多种粑食之一。而糯米粑则是中秋节或其它庆典活动,但一般不会同时兼做麻糍粑和糯米粑。   印粑是将米粉面团放入粑印模内,印成各种图案的生粑胚,然后蒸熟而成的粑,故名印粑。粑印是木制的,常见的图案有福、禄、囍、寿、春、神仙仕女、飞禽走兽、花草鱼虫等。印粑是用籼米粉作为主要原料,也有芦粟(高梁)粉,上乡人家还有用粟米粉做的。印粑又叫年粑,也是年事准备活动之一,每年一次都安排在冬季进行,如家里人手少,还请兄弟和姑嫂帮忙。女人和小孩磨粉、印粑,男人和面、上下蒸笼,做印粑的场面和谐热闹。印粑需用腊水(立春节气前的水)浸存,时间才能保留较长,春节期间用于招待宾客,春耕农忙时也是方便快捷的主食。   柳米粑是将米淘洗滤干,用开水浸泡、磨成米糊、蒸熟后切成方块形状。柳米粑是与印粑同时做,也以水浸的方法保存。柳米粑既可切丝(或切片)炒熟当菜肴,也可同印粑、豆粑混煮为主食。   豆粑是以大米为主要原料,按比例或配绿豆、黄豆、荞麦粉、小麦粉等,和水磨成稀糊,然后用柴灶大锅煎(烘)成一整张簿皮,冷却后切成带状丝条,晒干、储存。煎豆粑一般在重阳节后进行,因制作工序繁多,用人也多,灶上煎,灶下烧火、磨糊、凉、切都要专人。还会邀请亲朋好友、乡里邻居、甚至远道客人,到家里来尝鲜,甚至还趁热分送新鲜豆粑于近邻。所以,几乎每家煎豆粑都请帮手,或姑嫂妯娌、或亲戚朋友。豆粑煮烂即食,既省时又节约粮食,可作农闲时的早、晚餐或农忙季节的快餐。   发粑有两种,一种是小麦粉发粑,另一种是米粉发粑。小麦发粑是用小麦粉和面放粬发酵蒸熟而成,米发粑是浸米磨糊,拌粬发酵后,蒸熟成粑。发粑四季都可做,所以小孩生日、老人做寿、喜庆宴席做粑都有发粑,后渐渐少见农家自做发粑,小麦发粑有馒头代替,米粉发粑也被发糕所取代。   炒米粑又叫包心粑或蒸米粑,都是以制作工序而得名。先将大米淘洗滤水,然后在锅里炒至米熟,再磨粉和面、包馅、蒸熟。炒米粑不受季节限制,只是不同的季节所包的心(馅)不同,所以,各种喜庆之宴,炒米粑为首选,也逐渐成为招待宾客的美味佳肴。流泗的炒米粑以皮薄、透明、形美而闻名。   湖口粑俗表达人们美好的祝愿,也体现出劳动人民的智慧。各式各样粑的制作必须掌握各自的制作技能:麻糍粑的蒸饭洒水、印粑的和面、柳米粑的泡米、豆粑的配兑和煎烘、发粑的拌粬发酵、炒米粑的炒米和包心等,都有一定的技术含量,虽说不求师学艺,但都是母教女、婆传媳,世代传承,形成独特的粑俗文化。2006年,中央电视台节目摄制组,专程到付垅乡一甲村饶林山湾,拍摄农户做年粑的场面,并制作成年俗专题片,于春节“年俗”节目中播出。   2007年,湖口粑俗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收集的各式粑印,藏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内。   2008年,吴春花被授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湖口粑俗)代表性传承人。下一篇:湖口糟鱼

石钟鱼宴

  湖口县选送的石钟鱼宴由金汤雄鱼头、江湖两色、渊明菊、鄱湖凤尾鱼、孔雀开屏、石钟东坡鱼、鱼村四宝、江湖缘、鱼香茶饼和糟鱼米粑等组成。   石钟鱼宴的主打菜为“金汤雄鱼头”。这道菜相传与朱元璋有关。传说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大战期间,有一天非常饥饿,就来到附近一个农家。老农从池塘里捞出一条大鱼,和豆粑一起煮给朱元璋吃。朱元璋吃后,连声叫好,对这道菜大加赞赏。后来,朱元璋成为皇帝,就把豆粑煮鱼取名为“金汤雄鱼头”,成为一道名菜,流传至今。   石钟鱼宴中的“石钟东坡鱼”传说与宋代大文豪苏轼父子有关。相传1084年6月,苏轼送其长子苏迈到德兴任县尉。途经湖口县时,见渔民用稻草包着鱼煮熟来吃,苏轼品尝之后,盛赞此为一道好菜,并于当晚写下了千古名篇《石钟山记》,“石钟东坡鱼”也由此得名。    下一篇:湖口酒糟鱼

湖口草龙

  旧时,湖口草龙多流行于流泗、张青、大垅等地。清雍正庚戌年(1730年),张青吴十一房村民,为祈求太平,驱邪除秽,保佑安康,编扎一条草龙,称“平安龙”,在全村1。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流泗周寿朋村村民周雍发编扎一条草龙,名“谷龙”,在村庙会上1。周雍发后将编扎草龙的技艺授于侄周云开,民国九年至三十四年(1920~1945年)间,周云开多次编扎草龙,颇具名气。1985年,流泗喻家圈村民喻芳泽从师周云开,传承草龙编扎手艺,并不断创新发展完善编制草龙的整套艺术,成为编扎湖口草龙的传承人。   湖口草龙的编扎工艺,要求选料精致优良,制作精细巧妙,采用编、插、织、嵌、镶、绕、缠、悬、挂、空、别、剔、镂、透等多种手工技巧,分别编织龙头、龙须、龙舌、龙牙、龙身、龙鳞、龙节、龙尾等部分,组成形态为狮头、鹿角、鹰爪、蛇身、鱼尾的整条草龙。   湖口草龙除编扎工艺考究外,其舞龙技艺也颇具特色。草龙像民间制作的其它布龙、纸龙、板龙、竹龙一样,常常出现在祭祀庙会、喜庆佳节等场面。而草龙出行,一般都配套稻、黍、稷、麦、豆“五谷灯”,甚至还配花、草、鱼、蛙、蝶等动植物型状的彩灯,烘衬配合草龙表演。舞龙队伍统一服饰,掌龙头者,身强体健,头脑灵活,把握节奏,还会“喝彩歌”;持龙尾者,玲珑滑稽,步履矫健,有的还画一丑角脸谱;其他人各执一节龙身。从头到尾,浑然一体。行进时,神鼓大锣开道,阵势磅礴,戏剧锣鼓殿后,有的配上萧笛,细吹细打,悦耳悠扬。龙队走“之”字型,宛如神龙蠕动。表演时,有龙头上下左右摇摆的、咬尾、穿窜、盘旋、跳跃、戏耍、逗乐、滚龙、绞龙、盘柱等各式花样;五谷彩灯则围绕龙周边穿花、扭步,变换队列、逗龙、扰龙、逐龙等。根据锣鼓点的变化,草龙或跑或跳、或卧或滚、或盘或转、时腾时跃、时窜时扑、或追逐五谷花灯、或穿行花草彩灯、或在引球后摇头摆尾,时而龙头钻龙尾,时而龙尾缠龙头等等,气氛热烈,妙趣横生,喜庆非凡。   1986年,湖口从民间收集、整理完整的资料,编扎成草龙,尔后多次送市、省展演。2006年6月湖口草龙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3月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湖口草龙的文史资料、音像制品和草龙,全部馆藏。2008年,文化部授予湖口草龙艺人喻芳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称号。2009年,江西省政府选调湖口草龙参加澳门回归10周年庆典活动。下一篇:湖口粑

湖口酒糟鱼

  湖口特产酒糟鱼据史学家考证,传统糟鱼起源于原始社会晚期的鄱阳湖口与长江交汇地区,故称“湖口糟鱼”。   湖口糟鱼自明朝万历年间既作为湖口地方贡品被送选朝廷。产品选用亚洲第一大无污染的淡水湖鄱阳湖所产活鲜青,草,鲤鱼和上乘糯米,小磨麻油为原料,辅以十多种天然香料,经科学腌制、糟制、煮蒸、真空包装、高温杀菌精制而成,为天然绿色食品。富含蛋白质、钙、铁、22碳6烯酸等营养成份。曾获得中国星火计划国际研讨会金奖,并被全国新产品推荐委员会评为“国家特产精品”。   产品配方科学、香味浓郁、色泽宜人、口感自然、营养丰富,是居家、迎宾、旅游、馈赠亲朋之佳品。酒糟鱼配料;优质淡水鱼,糯米酒糟,小磨麻油,食盐,食糖   酒糟鱼食用方法:开袋即食,加热后味道更加,切忌煮炒。下一篇:盐茶鸡蛋

湖口豆豉

  地处鄱阳湖口长江南岸,并有“水绕三山同楚地,势连五老共洪都”之称的江西湖口县,盛产一种有名的特产--"豆豉",此豆豉色泽黑亮,颗粒均匀,香味浓郁,美味可口,用这种豆豉烹饪的"豆豉烧肉"、"辣味凤尾鱼"、"家乡豆腐"等菜肴,已成为湖口传统风味名菜,颇受中外客人的青睐,蜚声四海。   湖口气候温适,土壤肥沃,盛产粮棉,黑豆也是当地有名的经济作物。湖口黑豆个大粒圆,营养丰富,是加工豆豉的良好原料。据传,湖口豆豉最早始于清初,当时只是农家作为豆酱形式出现的,直到咸丰年间才作为单独商品正式上市。多年来随着加工工艺的不断改进,湖口豆豉质量也越发提高,并自成一体,具有独特的传统风味。   说到湖口豆豉的创始,民间一直流传着一个故事。那是在清朝咸丰年间,高安县有一个姓卢的小皮匠,专做祖传的木履(古时一种套在布鞋外面的雨鞋)。有一年高安遭受洪涝,庄稼欠收,人们连吃饭都困难,木履生意自然清淡。迫于生计,小皮匠带着妻子,离开高安,出外谋生。小俩口挑着皮担儿,几经辗转,到了湖口住了下来。灾年到处一般,小皮匠所做的木履在湖口同样难以卖出。好在湖口县是长江、鄱阳湖口重镇,交通便捷,来往客商较多。小皮匠手艺好,不做木履可修鞋、靴,因此,靠修鞋补靴总算能勉强糊口。有一天小皮匠逛街,发现当地不少农民挑着黑豆(即黑壳皮大豆)在市场上卖,上前一问价格也不贵。这聪明的小皮匠灵机一动,心想:"何不用这黑豆来做豆豉卖呢?"于是回家和妻子一商量,妻子觉得这主意不错,便买了十来斤黑豆子,找来木盆、坛子,细心选豆、漂洗、蒸煮、盖上稻草,让豆子发霉。约莫过了十来天,小皮匠扒开稻草一看,黑豆上竟上了一层厚厚的白霉衣。小俩口满心欢喜,立即把霉豆抬到石钟山矶头上,让鄱阳湖清水慢慢冲洗干净。然后回家翻晒,装进木盆。过了些日子,盆中发出阵阵香味,妻子打开盖一看,嚯,绝了!这豆豉又黑又亮,香味浓郁,真是再好不过。   小俩口好不高兴,满心欢喜把豆豉拿到街上去卖。来往行人一看,这豆豉粒粒匀称,黑中见亮,其香无比,十来斤豆豉不一会抢购一空。从此,小皮匠做的豆豉一下轰动了湖口县双钟镇,生意红火得忙不过来,后来干脆皮匠活儿不干了,一心专做豆豉买卖,果然生意兴隆发了财。许多人都想学小皮匠做豆豉的手艺,纷纷上门求教,小皮匠也不保守,把自己做豆豉的方法和盘托出,并告诉大家,这里有个决窍,就是将发了霉的豆豉,一定要挑到石钟山矶头上去冲洗,因这儿是长江、鄱阳湖二水相汇之处,黄、绿两色清水从矶头缓缓而过,用这独特的水洗去豆豉上的霉衣,豆豉就越发芳香,味道越发鲜美。因此,湖口豆豉有别其它地方生产的豆豉。   自晚清以来,虽战乱不断,百业凋蔽,而湖口豆豉生产却一直未停止过。开始时是一家"卢泰生号",后来发展到六家生产作坊,年产豆豉一千余担。如今,当地政府十分重视开发生产湖口豆豉,商业部门还专门设立了豆豉生产厂,组织青工学习老师傅技艺,使豆豉产量、质量大大提高。不仅供应本省,而且远销湖北、湖南十多个省市。湖口豆豉已成为名扬大江南北的土特名产。   湖口豆豉起源于战国时代。相传有一丐娘,携儿带女沿鄱阳湖口的湖滨村落乞讨,当地农民常以熟黑豆相济,丐娘儿女久食生厌,便瞒娘倒入篓中,并采路旁黄荆柴枝叶遮盖。若干天后,篓内溢出醇香气味,尝其已经发霉的黑豆,味道鲜甜酥香,口感甚佳。渐渐家喻户晓,成为烹饪调料。到晋代,经五柳乡莲花寺僧人指导,总结出熟黑豆发霉制作方法,并正式称其为豆豉。   湖口豆豉传统制作工艺极为讲究,原料是当地滨湖地带的黑豆,经过选粒、清洗、浸泡、滤干、蒸煮、冷却、接种、制曲、洗霉、拌料、发酵、晾晒、成品包装等一系列程序。明清时期,湖口豆豉只单一的淡豆豉,逐渐发展到淡豆豉、咸豆豉、甜豆豉、香辣豆豉和五香豆豉等多个品种,同时又按豆豉含水成份不同分为干豆豉和汁豆豉两大类。湖口豆豉不但是普通百姓家庭的菜肴佐料,也成为宾馆酒店宴席中的佳品。   湖口豆豉因其历史悠久、工艺独特、鲜美可口。2008年6月,湖口豆豉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6月,湖口豆豉制作技艺被列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商务部冠名湖口豆豉“中华老字号”。 下一篇:湖口豆豉制作技艺

湖口糟鱼

  据史学家考证,传统糟鱼起源于原始社会晚期的鄱阳湖口与长江交汇地区,故称"湖口糟鱼"。湖口糟鱼,自明朝万历年间,曾是湖口地方贡品被选送朝廷。产品选用亚洲第一大无污染的淡水湖--鄱阳湖所产鲜鱼为源料,经传统工艺糟醉而成。滋味醇和,咸鲜适口是旅游休闲,居家迎宾馈赠朋之佳品。      湖口糟鱼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味,据湖口县志记载,从明朝万历年开始,湖口糟鱼就是选奉朝廷的贡品。   地处鄱阳湖与长江交汇处的湖口县,盛产鄱阳湖淡水鱼,鱼类品种多达180余种,湖口糟鱼主要是以鄱阳湖产的青、草、鲤鱼等为主要原料,配上精制的糯米水酒,糯米酒糟、白糖、小磨麻油等辅料。采用刮鳞剖鱼、洗鱼盐腌、晾晒烘干、切块糟制等十多种传统手工技艺制做而成。湖口糟鱼分生熟甜辣,看鱼色深黄中略带褐红、闻气味芬芳溢醉气、尝味道清淡中带酥,甜中含鲜、热吃不腻,冷吃不腥,是居家迎宾、席宴美肴、馈赠亲朋、佐餐佳品。   经过数代人的传承和发展,湖口糟鱼得以流传下来,至公元1886年,湖口县凰村乡潘长发为制作糟鱼第一代艺人,第二代潘友根、第三代戴金炎。   湖口糟鱼以鄱阳湖盛产的青、草、鲤鱼为主要原料,配以精酿的糯米酒糟、小磨麻油等辅料,采用剖、洗、切块鲜鱼,烘干糟腌等多种传统手工技艺精制而成,糟制鱼分生、熟两种,熟糟鱼开包即可食,而生糟鱼还必须蒸烹。腌制糟鱼呈黄褐色,气味芳香,口味分咸、辣、甜、酸等,热吃不腻,冷吃不腥。   据县文物管理所考古资料证实,在下钟山泛舟岩商周文化遗址中,发现捕鱼用的各种陶网坠、酒器和腌制糟鱼用的陶罐等。上轮县志记载,从万历间开始,湖口糟鱼是选奉朝廷的贡品。可见湖口糟鱼历史悠久、工艺上乘、别具风味。经科学分析测定,湖口糟鱼含高蛋白、低脂肪、糖、钙、铁、核黄素及氨基酸等营养成份,是居家迎宾、馈赠亲友、旅游野炊之佐餐佳品。   2008年6月,湖口糟鱼被列入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一篇:石钟鱼宴

湖口螃蟹

  “秋风起,蟹脚痒;菊花开,闻蟹来”。眼下正是螃蟹上市季节,在湖口县造湖水产养殖基地,捕蟹船在水面上往来穿梭,捕蟹网里一只只个大肉鲜的巨蟹翻滚磕碰,一派丰收景象。   “我们这里的湖水水质特别好,养殖的螃蟹黄多油满,特别受欢迎,现在我们打捞的这些螃蟹是浙江老板一个月前订好的,晚了还真不一定有呢!”看着打捞起来的螃蟹装满了船舱,养殖场承包人张春林非常开心。   近年来,湖口县借助滨江临湖、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水产养殖,推行螃蟹生态养殖技术,并逐年增加放养数量。今年全县养殖面积4万余亩,放养优质蟹苗100余万只,由于品种优良,今年捕捞产量预计可达40万公斤,总产值二千余万,产品畅销浙江、上海等地。  信息来源:中国湖口网下一篇:湖口藜蒿  信息来源:中国湖口网

湖口凤尾鱼

  凤尾鱼是湖口特产之一,呈银白色,体形侧扁,肉薄籽丰,俗称“毛花鱼”。体长仅10厘米。每年深秋,大量凤尾鱼群由长江洄游至鄱阳湖口入江处产卵,从而形成鱼汛。

湖口黄花

  黄花为百合科、萱草属多年生草本宿根植物的花蕾,花期8月,采摘期因品种不同而不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胡萝卜素、核黄素及磷、铁等矿物元素,是席上珍品,具有清炎、清热、止血、利尿、通乳、健胃等辅助疗效。   黄花菜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它的花经过蒸、晒,加工成干菜,即金针菜或黄花菜,远销国内外,是很受欢迎的食品,还有健胃、利尿、消肿等功效;根可以酿酒;叶可以造纸和编织草垫;花葶干后可以做纸煤和燃料。   目前全国各地均有栽种。下一篇:湖口青阳腔

盐茶鸡蛋

  盐茶鸡蛋是九江的传统风味食品中,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虽说是一个简单的清水煮蛋,但投入的辅料不同,而煮出的蛋味也各有不同,大体上都是食盐、茶叶、茴香,鸡蛋。有时加点糖,加点辣椒,又是另一种味道。在煮的过程中,茶叶不可放入过早,否则茶香尽失。只有在蛋完全熟透时加入茶叶,稍煮茶香味便会浸入蛋中。九江民间喜好食用多年,象清明节、三月三、端午节等家家户户都会煮盐茶鸡蛋,供家人食用和款待客人。

庐山云雾茶

  类别:茶叶 产品:庐山云雾茶 登记证书编号:AG10686 农业部公告号/时间:第2277号(2015.07.22) 人文历史简介 庐山云雾茶,系我国十大名茶之一,始产于汉代,已有一千多年的栽种历史,宋代列为“贡茶”,是有着悠久历史具有独特内在品质和内在浓郁文化氛围的地方特色产品,以原产地终年云雾弥漫而得碧绿明亮、叶底嫩绿匀齐的品质特点,在历届茶叶评比中获得多次殊荣,1959年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1971年被列为中国绿茶之“特种名茶”,庐山云雾茶以10.99亿元的品牌评估价值位居2010年发布的全国83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第13位。庐山种茶,历史悠久,远在汉代,这里已有茶树种植。据《庐山志》记载,东汉时,佛教传入我国,当时庐山梵宫寺多至300余座,僧侣云集。他们攀危崖,冒飞泉,竞采野茶;在白云深处,劈崖填峪,栽种茶树,采制茶叶。东晋时庐山已成为佛教中心之一,据载,当时名僧慧远,在山上居住三十余年,聚集僧徒,讲授佛学,在山中发展种茶。唐朝时庐山茶已很著名。唐代诗人白居易也曾在庐山香炉峰结庐而居,挖药种茶,并写下了诗篇:“长松树下小溪头,斑鹿胎巾白布裘,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麋林鹳是交游”。庐山到宋代已有洪州鹤岭茶、洪州双井茶、白露、鹰爪等名茶。到了明代,庐山云雾茶名称已出现在明《庐山志》中,距今已有300余年。   庐山云雾茶,系我国十大名茶之一,始产于汉代,已有一千多年的栽种历史,宋代列为“贡茶”。庐山云雾茶以“味醇、色秀、香馨、液清”而久负盛名。畅销国内外。仔细品尝,其色如沱茶,却比沱茶清淡,宛若碧玉盛于碗中。它的味道,类似“龙井”,却比龙井更加醇厚,若用庐山的山泉沏茶焙茗,就更加香醇可口。   地域范围   九江,位于长江中下游结合部的南岸。东枕鄱阳,与安徽东至县毗邻;南界南昌、宜春,与本省新建、安义、靖安、奉新、铜鼓诸县相连;西连幕阜,与湖南平江县和湖北崇阳、通城、通山、阳新多县接壤;北濒长江,与湖北武穴、黄梅及安徽宿松、望江县隔江相望;居鄂、湘、皖、赣四省交界处,为江西的北大门。庐山云雾茶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庐山及鄱阳湖(九江管辖范围)、庐山西海及周边区域,涉及海会镇、岷山乡、赛阳镇等185个乡镇(办事处)。保护范围位于东经113°56′30″-116°54′01″,北纬28°41′12″-30°04′29″,保护面积60000公顷,年产量1.6万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外形,显锋苗,色泽翠绿润,显毫,匀整洁净;汤色嫩绿明亮,香气清香持久,滋味鲜醇回甘,叶底嫩绿鲜活、匀整。 2、内在品质指标:水分含量在4.5%—7.0%,粗纤维含量在6.5%—9%,茶多酚在11%—26%,氨基酸在2.8%—5.2%,咖啡碱在2.8%—4.8%,儿茶素总量在13.7%—18.8%。 3、安全要求: ① 产地环境质量符合《绿色食品茶叶产地环境条件》(NY/T391-2013)的要求。 ② 产品生产严格按照《绿色食品茶叶生产技术规程》(NY/T288-2002)的要求。   特定品质   庐山云雾的品质特点:芽壮叶肥,白毫显露,色泽翠绿,幽香如兰,滋味深厚,鲜爽甘醇,经久耐泡,汤色明亮,饮后回味香绵。 ”。庐山云雾芽肥毫显,条索秀丽,香浓味甘,汤色清澈,是绿茶中的精品,以“味醇、色秀、香馨、液清”而久负盛名。畅销国内外。仔细品尝,其色如沱茶,却比沱茶清淡,宛若碧玉盛于碗中。若用庐山的山泉沏茶焙茗,就更加香醇可口。   文化典故   传说在花果山上当猴王的孙悟空,仙桃、仙果、仙酒吃腻了,一天,忽然想起喝喝王母娘娘喝的仙茶来了,于是决定去王母娘娘的仙茶园中偷些茶籽来,种在花果山上。那时,正值金秋季节。茶树已结籽,但孙悟空不知道茶籽该如何采集。这时正值一群多情鸟飞过,并答应为防悟空采集茶籽。多情鸟衔着茶籽正往花果山飞正,经过庐山上空时,庐山的美景竟把多情鸟吸引住了。领头鸟禁不住唱起歌来,领头鸟一唱,其他鸟也跟着唱了,茶籽纷纷从它们嘴里透过云雾掉入了庐山群峰的岩隙中,从此庐山到处长出棵棵茶树,这就是庐山云雾茶的由来。   下一篇:星子金星砚

彭泽鲫

  彭泽鲫,因其常栖于湖中的芦苇从中,体侧有5-7条灰黑色的芦苇似的斑纹(池塘中饲养一段时间后,斑纹会逐渐消失)而被称为芦花鲫;它以个体大(已知一尾最大个体体重6.5千克)著称,所以称它为彭泽大鲫。彭泽鲫原产于江西省彭泽县丁家湖、太泊湖、芳湖、芸湖等天然水域,是江西省水产研究所和九江市水产研究所从野生彭泽鲫中,自1983年起经7年多6代的精心选育而筛选出的优良品种。   经选育后的彭泽鲫.生产性能发生明显改观,生长速度比选育前快50%,比普通鲫的生长速度快249.8%,并成为我国第一个直接从二倍体野生鲫鱼中选育出的优良养殖品种。由于彭泽鲫具有繁殖简易、生长快、个体大、抗逆性强、营养价值高等优良性状,现已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推广养殖,并形成了完整配套的鱼苗繁殖、苗种培育及成鱼养殖技术,获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 彭泽鲫背部呈深灰黑色,腹部灰色,各鳍条呈青黑色,为纺锤形。头短小,吻钝,口端位呈弧形、唇较厚,无须,下颌稍向上斜。从下颌底部至胸鳍基部呈平缓的弧形, 彭泽鲫   .尾柄高大于眼后头长。背鳍外缘平直,尾鳍分叉浅。雄性个体胸鳍较尖长,末端可达腹鳍基部。雌性个体胸鳍较圆钝,不达腹鳍基部。 彭泽鲫为广温、杂食性的湖泊定居性鱼类,行底栖生活,喜在底质较肥活且水草繁茂的浅水区栖息和摄食。它对水温的适应范围广,能终年正常摄食和生长,最佳生长水温为25-30℃。其对水质变化及低溶氧等理化因子有很强的忍耐能力。它在鱼苗阶段以浮游动植物为食,在鱼种和成鱼阶段可摄食有机碎屑、人工饲料、水生植物碎片、水生昆虫等。在自然水域中,彭泽鲫以当年生长最快,体重可达128克左右,第二年体重增长为上年增长速度的50%左右。在人工养殖下,北方地区当年可达150克左右,南方地区可达200克左右。 彭泽鲫1冬龄可达到性成熟,能在河溪、湖泊、池塘中自然繁殖,其卵为单精虫受精,是正常的二倍体有性生殖,卵具粘性。属多次产卵类型,每年3―7月繁殖,4月为繁殖盛期。在南方,一般3月中旬以后,水温上升到17℃左右时,彭泽鲫即开始繁殖,20―24℃时繁殖活动最盛。降雨、微流水和闷热的气候对繁殖期的彭泽鲫有诱发产卵作用。   繁殖技术   彭泽鲫亲鱼要选择体重在200克以上,体质健壮、无伤病、具有典型特征的成熟个体。产卵池面积以0.6―1亩为好。催产前7―10天对产卵池进行清塘消毒,然后加注70厘米左右深水,并严防野杂鱼进入产卵池。用棕榈皮或柳树根须扎成鱼巢,用10―20克/立方米-浸泡消毒,晒干备用。 繁殖时可人工催产,也能自然产卵。人工催产,每千克雌鱼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800―1200国际单位,或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20―30微克。雄鱼注射剂量减半。采用一次性注射催产,注射部位通常为胸鳍基部无鳞处。彭泽鲫催产水温在18―20℃时,效应时间为9―16小时,整个产卵时程持续6―20小时。授精卵的孵化方法与其他鲫鱼相同。自然繁殖将经选择的雌雄亲鱼按一定比例放入同一口经过清整消毒的产卵池中,当天气晴好,水温适宜时,如发现亲鱼发情,立即架设好鱼巢,使其自行产卵繁殖。此方法简单易行,适合小批量生产,主要缺点是产卵周期长,出苗时间不一致,不便于下阶段的饲养管理。   彭泽鲫地理标志地域范围行政区划分包括:太泊湖农业综合开发区、太泊湖水产养殖场、彭泽县水产养殖场、芙蓉农场、彭泽鲫良种场、浩山乡、芙蓉墩镇、定山镇、马当镇、龙城镇,共10个养殖单位。地理坐标为东经116°40′40″~116°46′44″,北纬29°55′00″~29°58′20″。   下一篇:九江炒米粉

修水宁红茶

  地处赣西北边陲的修水县,旧属“义宁州”治,所产宁州工夫红茶,简称“宁红茶”,它是我国工夫红茶中的珍品之一。 “宁红茶”素以条索秀丽,金毫显露,锋苗挺拔,色泽红艳,香味持久而闻名中外。据旧方志及清代瑞延《纯浦随笔》等-载,宁红茶创始于清朝道光年间,至光绪年间曾一度被列为贡品茶。二十世纪初是宁红茶盛产、销售全盛时期,国内外茶商、专家誉其为“茶盖中华,价甲天下”。当时还流传着一句行业谣谚:“宁红不到庄,茶叶不开箱。” 修水县作为“宁红茶”出口生产基地,1958年生产的“宁红茶”新品种,经中外专家鉴定,品质已达到国际高级茶标准。1980年获江西省人民政府嘉奖令。1983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经济贸易部颁发的荣誉证书。1984年获江西省优质产品奖,1985年获国家农牧渔业部金杯奖和国家银质奖。( 九江)   地域范围   修水地处幕阜、九岭山脉之间,位于江西省西北部修河上游,修河自西向东经赣江汇入鄱阳湖。修水宁红茶地域保护范围包括白岭镇、全丰镇、黄龙乡、路口乡、古市镇、水源乡、大桥镇、上衫乡、余段乡、渣津镇、石坳乡、东港乡、马坳镇、杭口镇、西港镇、上杭乡、新湾乡、溪口镇、大椿乡、港口镇、布甲乡、竹坪乡、征村乡、山口镇、漫江乡、复原乡、庙岭乡、黄沙镇、黄港镇、何市镇、上奉镇、黄坳乡、太阳升镇、四都镇、宁州镇、程坊库区管委会等36个乡(镇、管委会);保护范围位于北纬28°47′~29°22′,东径113°57′~114°56′之间。保护面积1万公顷,年产量15000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⑴ 外在感觉特征:外形紧结,苗锋修长,色泽乌润,汤色红亮,甜香高长,滋味甜醇,叶底浅红。 ⑵ 内在品质指标:水分3%-6%;总灰分5%-6%;粉末0.5%-3%;水浸出物36%-40%;多酚类化合物16.5%-25%;咖啡碱3%-4.5%;氨基酸5%-7%;茶黄素1%-1.5%;茶红素0.7%-2%;水溶性多糖类2.5%-3.5%。 ⑶ 质量安全要求 ① 产地环境质量符合《无公害食品 茶叶产地环境条件》(NY5020—2001)的规定要求。 ② 产品生产必须严格按照《无公害食品 茶叶生产技术规程》NY/T 5018-2001及《无公害食品 茶叶加工技术规程》NY/T 5019-2001执行。 ③ 质量安全指标符合《无公害食品 茶叶》(NY5244—2004)的规定。下一篇:宁红外婆凉茶

修水杭猪

  江西省有八个地方猪品种,九江的修水杭猪、滨湖黑猪占了两种,其中修水杭猪为我市独有的地方品种猪资源。最近从农业部传来好消息,由修水县杭猪原种场申报的“修水杭猪”,根据《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规定,经过初审、专家评审和公示,符合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程序和条件,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原产地保护),划定的区域保护范围为修水县西港镇、上杭乡、马坳镇、杭口镇等4个乡镇。九江市畜禽品种资源比较丰富,如都昌小型猪、滨湖水牛、修水乌黑鸡、武宁黄羊、永修水鸭等,近年来,全市农业部门在狠抓畜禽清洁生产行动、大力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现代畜牧业快速提升发展的同时,高度关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登记工作,特别是市农产品监测中心成立以后,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广泛开展培训和宣传工作。下一步,我市畜牧、植保、市场信息等部门将更加紧密地协作,形成合力,充分挖掘利用优良地方动植物品种资源,造福九江人民,促进经济发展。   地域范围   修水杭猪产于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发源于修江上游,地势相对平坦,周围西北两面为幕阜山脉,东南两面为九岭山脉。修水杭猪产地位于东经113°57′41″~114°55′48″,北纬28°42′09″~29°21′36″之间,介于海拔215到682米之间,保护面积31580公顷,地域范围包括西港镇、上杭乡、马坳镇、杭口镇等4个乡镇。生产规模5万头,年产量5000吨。下一篇:梅山神茶

共青城板鸭

  共青城板鸭以传统工艺为基础,对毛鸭选种育肥、腌制、加工、凉晒等技术进行了科学合理的改进,形成了共青板鸭独特的生产工艺,以其肉嫩、肥而不腻、骨脆、味鲜、香浓、咸而适中、营养丰富、驰名中外、素为腊味中的珍品,是馈赠、酒宴、家庭和茶席的佳品。   鄱阳湖湖的水养育了无污染的鸭子,采用特殊工艺做成的板鸭,味道鲜美,乃是共青城的特产。江西共青板鸭厂1965年组建,35年来,技术人员不断完善传统加工工艺,加工出风味独特的“飞牛”牌麻鸭板鸭、野鸭板鸭、板鸡、味蛋等系列产品。共青城板鸭年产量达20万只。   下一篇:九江桂花茶饼制作技艺

湖口县下属行政规划区域特产


地区 特产
双钟镇 湖口藜蒿 湖口粑 石钟鱼宴 湖口草龙 湖口酒糟鱼 湖口豆豉 湖口糟鱼 湖口螃蟹 湖口凤尾鱼 湖口黄花
流泗镇 湖口藜蒿 湖口粑 石钟鱼宴 湖口草龙 湖口酒糟鱼 湖口豆豉 湖口糟鱼 湖口螃蟹 湖口凤尾鱼 湖口黄花
马影镇 湖口藜蒿 湖口粑 石钟鱼宴 湖口草龙 湖口酒糟鱼 湖口豆豉 湖口糟鱼 湖口螃蟹 湖口凤尾鱼 湖口黄花
城山镇 湖口藜蒿 湖口粑 石钟鱼宴 湖口草龙 湖口酒糟鱼 湖口豆豉 湖口糟鱼 湖口螃蟹 湖口凤尾鱼 湖口黄花
武山镇 湖口藜蒿 湖口粑 石钟鱼宴 湖口草龙 湖口酒糟鱼 湖口豆豉 湖口糟鱼 湖口螃蟹 湖口凤尾鱼 湖口黄花
大垅乡 湖口藜蒿 湖口粑 石钟鱼宴 湖口草龙 湖口酒糟鱼 湖口豆豉 湖口糟鱼 湖口螃蟹 湖口凤尾鱼 湖口黄花
凰村乡 湖口藜蒿 湖口粑 石钟鱼宴 湖口草龙 湖口酒糟鱼 湖口豆豉 湖口糟鱼 湖口螃蟹 湖口凤尾鱼 湖口黄花
张青乡 湖口藜蒿 湖口粑 石钟鱼宴 湖口草龙 湖口酒糟鱼 湖口豆豉 湖口糟鱼 湖口螃蟹 湖口凤尾鱼 湖口黄花
均桥镇 湖口藜蒿 湖口粑 石钟鱼宴 湖口草龙 湖口酒糟鱼 湖口豆豉 湖口糟鱼 湖口螃蟹 湖口凤尾鱼 湖口黄花
付垅乡 湖口藜蒿 湖口粑 石钟鱼宴 湖口草龙 湖口酒糟鱼 湖口豆豉 湖口糟鱼 湖口螃蟹 湖口凤尾鱼 湖口黄花
舜德乡 湖口藜蒿 湖口粑 石钟鱼宴 湖口草龙 湖口酒糟鱼 湖口豆豉 湖口糟鱼 湖口螃蟹 湖口凤尾鱼 湖口黄花
流芳乡 湖口藜蒿 湖口粑 石钟鱼宴 湖口草龙 湖口酒糟鱼 湖口豆豉 湖口糟鱼 湖口螃蟹 湖口凤尾鱼 湖口黄花

湖口县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