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 | 简介 |
---|---|
袁林 | 袁林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袁林,又称袁世凯墓、袁公林,建于1916年6月,1918年6月建成,占地9万多平方米,是中国清末民初著名的军事、政治人物、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统袁世凯及其夫人于氏的中西合璧风格的大型墓葬。 袁林位于今河南省安阳市北关区胜利路洹水北岸的太平庄,南临洹水,北望韩陵,东接御道,西依京广。 陵墓按照明、清陵的格局,采用中西合璧的构筑手法,以中国古典传统形制为体,西洋建筑风貌为用,古今并存,风格殊异,是我国陵墓建筑的一个创例,在我国陵墓建筑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目前建筑格局基本保存完好。 袁林于1982年11月21日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1月被安阳市旅游局公布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袁林于1916年——1918年由中华民国政府筹资兴建,占地近139亩(约合92713平方米),耗资约72万元。 袁林建筑群仿明清帝陵建筑形制而规模略小,袁氏墓冢则仿美国第十八任总统格兰特濒河庐墓的形制修成,为内包水泥,外砌石墙的独特欧式风貌。照壁、牌楼、碑亭、东西配殿、景仁堂、墓台等建筑,以神道为中轴,分布其间,布局严谨、错落有致,既承袭我国传统建筑规制,又吸取西洋建筑风貌,形成了中西合璧、风格迥异的陵园建筑特色。袁林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河南省仅存的少数几个官式建筑群之一。 袁林以神道为中轴线,南北绵延两公里。硕大的照壁是整个袁林的最南端,照壁内侧满饰砖雕图案,技艺精湛、庄重典雅,是全国现存照壁中规模最大、纹饰最精美的一个。 绕过照壁,沿神道北上,跨糙石桥、青白石桥,袁林的另一座大型建筑——牌楼便映入眼帘。与传统木、石结构不同,袁林的牌楼是用铁筋洋灰石子筑就,这在中国陵墓建筑史上极为少见。当年,为了修建这座陵墓,北洋政府专门从日本进口了大量水泥,-。如今,这六柱五楼冲天式的高大牌楼,雄居神道中央。而在它的每个柱子顶端都盘踞着一个阔口仰面的神兽——望天吼,为这座建筑平添了几分神秘、威严、镇摄之力。 牌楼两旁,汉白玉质的望柱、石像生遥遥相对。望柱,是袁林陵地的标志,高一丈五尺,耸立于基座之上。柱身六面,满饰花纹。上面的花纹称为“章”,因为总共有十二种,所以称作“十二章纹”。十二章纹是中国传统的帝王专用纹样,它以黼黻为中心,四周围绕着日、月、星、龙等不同的图案,经过石匠的巧手雕琢,共同组成了一件难得的浮雕佳作。 神道两旁的文武翁仲最能体现袁林时代特色。它们真人般大小而略胖,完全是袁世凯执政时期的装束。文官头顶平天冠,身着祭天大礼服,袖手肃立,神态恭谨;武官身着北洋军服,腰扎皮带,手握-,神态威武,共同守卫着袁林。这一文一武,时代特征鲜明,即反映出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又充分体现了袁世凯时期的礼仪风貌。 碑亭,是袁林中比较重要的建筑之一。它面阔三间,亭内伏卧着一座巨大的石雕,叫作赑屃。传说龙生九子,各有所好,其中之一的赑屃喜好负重,所以人们安排它来驮碑。在这个高达5.5米的墓碑上,雕刻出了数条蟠龙,翱翔云中,显现出墓主人身份的非比寻常。墓碑正面则镌刻“大总统袁公世凯之墓”九个苍劲挺拔的端楷大字,这出自于袁世凯好友徐世昌的手笔。 转过碑亭,便来到堂院前。堂院是袁林最重要的、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堂院大门,为单檐歇山顶建筑,上覆绿琉璃瓦,面阔三间。在堂院大门的每一扇门板上,都有横七排、竖七排的铜门钉,它不仅起到装饰门面的作用,更重要的体现出一种森严的等级,表明它的主人虽然比故宫里的皇帝低一个等级,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贵人物。 过了大门,便进入堂院。堂院是一组四合院式样的建筑,由景仁堂和东、西配殿组成。景仁堂居中,是当年来祭祀袁世凯的地方。室内设有供桌、灵位以及袁世凯生前的衣冠剑带。而东西配殿则作为其他高级官员休息的地方,陈设相对简单。在院内神道的中央,原来还陈列着一座风磨铜鼎炉,可惜解放前不幸遗失,只留下了一个汉白玉的基座。 穿过堂院,即达袁世凯的墓庐。来到这儿,眼前豁然开朗,这里与前面的景象迥然不同,一派欧式风格。罗马式的大柱子、浑铁铸就的大铁门、青石砌成的墓庐,与前面的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墓台前的大铁门是呈“山”字形,以浑铁铸成,镶嵌在西洋柱廊式的白石双柱之间。铁门的上端各有一个八角徽章,徽章的中心仍是十二章纹,反复强调着墓主人的独特身份。墓庐作圆形,由三层台阶隆起,周围雕有十二尊石狮,更加显示出了一种威严之势。 那么,袁世凯的墓庐是怎么样修建起来的呢?据记载,它是平地起墓,像我们平时盖房子一样,先打地基再建墓室。墓室分为左、右两个。左墓室用来安葬袁世凯,而右墓室则留给了他的原配夫人于氏。为起到保护的目的,在砖砌的墓室外又加上了一层一米多厚的钢筋水泥作为外框,所以非常坚固。据说,当年整个墓区由藜寨围护,寨外辟渠注水,环绕周遭;寨内松柏梅槐浓荫蔽日,在平旷的洹上一带,的确是一处景致福地。 1952年10月,毛泽东莅临袁林视察。他饶有兴趣的参观过后,做出指示,要把袁林保护起来,作为反面教材,教育后人。弹指间,神州换了新颜,昔日的荒冢上建起了人民的博物馆,成为了知识的殿堂。修葺一新的房舍中,陈列出殷商王朝的文明,展现了清末民初的跌宕曲折,记录着今天的酸甜苦辣。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们,到这里聆听民族已逝的历史,感悟辛酸的屈辱,追忆灿烂的辉煌。回首往事,展望明天,爱国主义的情愫、民族的自豪感油然而生。细心回味,激奋之余,更能享受那份静谧的惬意、幽雅的欢愉。袁林,这一昔日的总统陵园也焕发出新的光彩,映射出中华儿女勤劳善良、自强不息的铮铮铁骨。 建筑特色 袁林按照明、清陵的格局,采用中西合璧的构筑手法,以中国古典传统形制为体,西洋建筑风貌为用,古今并存,风格殊异。穿过中国传统的牌楼门之后,是林荫夹道的神路。神路两旁是对立着的华表、石马、石虎、石狮、石雕武将、石雕文臣等。这当然是按照“帝王”的规格,为袁世凯墓做仪仗。令人感到特别的是,不论石马、石虎、石狮还是文臣武将,全都是短腿。其碑亭是传统式的。亭内袁世凯的墓碑也是和封建社会中的帝王将相一样是由巨大的赑屃背负。 过了碑亭,就是大门。正面有一座大殿,两侧有陪殿,全是清代风格的建筑。再往前行,便是大墓台基。台基有三道门,中间的铁门又完全是西式建筑,貌似民初的“大帅府”。然而,铁门上挂着的墓徽却是雕刻着苍龙、猛虎等。铁门内的三层高台大墓,便是袁世凯葬身之处。它呈圆形,全用钢筋水泥浇铸,周围雕的石狮也是模仿西式的“写实”,而不是中国传统式的“写意”。袁世凯这个古怪的墓反映了他在历史舞台上的瞬息多变的身份。 袁世凯 (1859~1916) 袁世凯(1859年9月16日-1916年6月6日),字慰亭(又作慰庭),号容庵,汉族,河南项城人,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人物。曾是北洋军阀的领导人,在辛亥革命,成为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在位期间积极发展实业,统一币制,创立近代化司法和教育制度。但后来在杨度等立宪人士的鼓惑下复辟称帝被推翻。 1859年9月16日,袁世凯生于河南省项城市王明口镇袁寨一…… 详细++ 袁世凯 (1859~1916) 袁世凯(1859年9月16日-1916年6月6日),字慰亭(又作慰庭),号容庵,汉族,河南项城人,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人物。曾是北洋军阀的领导人,在辛亥革命,成为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在位期间积极发展实业,统一币制,创立近代化司法和教育制度。但后来在杨度等立宪人士的鼓惑下复辟称帝被推翻。 1859年9月16日,袁世凯生于河南省项城市王明口镇袁寨一…… 详细++ |
安阳市烈士陵园 | 安阳市烈士陵园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安阳市烈士陵园堪称豫北大地的一座红色公园,坐落于安阳市洹河北岸,占地面积36亩。该园于1960年4月开始动工修建,1963年春正式建成,并先后建有革命烈士纪念碑、安阳革命史纪念馆、无名烈士纪念雕塑、郭声镛烈士墓等纪念设施。 安阳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安阳又是革命老区,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在安阳广大地区,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的革命根据地,是晋冀鲁豫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安阳籍烈士和牺牲在安阳的外省籍烈士达两万余人,其中部分烈士就安葬在安阳市烈士陵园。陵园现已安葬着数百位解放安阳牺牲的烈士忠骨,并陈列有120位历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牺牲的安阳籍烈士的事迹。著名烈士有安阳党组织创始人杨介人、中华著名烈士(红军指挥员)郭声镛、二七英烈司文德、冀南军区独五旅副旅长查茂德、抗美援朝特等功臣孙占元、一级战斗英雄栗振林和员宝山、国际主义战士梅庚年、金融卫士夏蕾等。建园以来,陵园一直承载着安阳市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的任务,每年前来参瞻的各界群众都在10万余人次。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上将、原北京军区司令员李来柱上将、原中顾委常委黄镇等领导曾专程到陵园进行悼念活动。 园内新建的安阳革命史纪念馆建筑面积2480平方米,由曾经参加过解放安阳战斗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政治部主任-上将题写馆名。展馆共有四个厅,其中第一、二、三厅展出内容为1922年安阳建党至2009年安阳解放60周年87年间安阳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第四厅为缅怀厅,展出内容为安阳各界凭吊、缅怀革命烈士的有关情况。展览方式有图片、有实物、有幻影成像、有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能给参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成为陵园的一大亮点。 安阳曾是豫北战役的主战场,2012年清明节前夕,陵园为豫北战役牺牲的无名烈士专门设计制作了两座纪念雕塑。正面雕塑题名“豫北烽火铸英魂、丹心碧血贯长虹”,特邀请曾参加过豫北战役的军旅书法家、原北京军区司令员李来柱上将题写。背面分别雕刻有市委和市政府落款的豫北战役简介和题记。纪念雕塑与纪念碑、纪念馆相呼应,形成清静肃穆、大气协调的氛围。 安阳市烈士陵园于2001年被省委宣传部确定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2年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国防教育基地”,2011年被国家民政部命名为“全国民政系统行风建设示范单位”,同年被省政府命名为“全省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安阳市烈士陵园现已实现了馆园合一、陵园园林化,让人置身其中,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仰慕之情油然而生。园内苍松成林、翠柏连片、碑体壮观、馆藏丰富,已成为安阳的标志性建筑和全国中小陵园的典范,成为集宣传、教育、纪念和游览于一体的红色旅游圣地,达到了“用红色教育人、以绿色吸引人、让文化感染人”的效果。 地址:安阳市北关区陵园路3号 邮编:455000 电话:0372—2299175、2299177 开放时间:9:00—17:00 公共交通:8路、23路 |
中国文字博物馆 | 中国文字博物馆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中国文字博物馆位于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大道东段北侧,东邻京珠高速公路和正在建设中的高速铁路。博物馆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仓颉馆、科普馆、研究中心、文化交流中心等,是一组具有现代建筑风格和殷商宫庭风韵的后现代派建筑群。中国文字博物馆门前屹立着高大的字坊。字坊高18.8米,宽10米,取甲骨文、金文中“字”字之形。通向展馆的主干道两旁,是中国文物学会青铜修复委员会委员、殷商青铜工艺研究所所长兼总工赵乾民监制的、由28片极具代表性的青铜甲骨片组成的碑林,隐含了殷商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两种元素——甲骨文和青铜器。这批甲骨文精品大都来自《甲骨文合集》《小屯南地甲骨》和《花园庄东地甲骨》,最大尺寸高达1.4米、宽0.9米,总重量3吨,青铜甲骨片背面则为这些甲骨不辞的释义。同时,28片向上天卜问吉凶祸福的甲骨片又代表着28星宿,象征人与自然密切相连,是我国古典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生动体现。文字是历史文明传承的载体和见证。中国文字博物馆作为一座全面反映、专题研究中国各民族文字、文字历史、文字文明的专题博物馆,通过荟萃历代中国文字样本精华,讲解中国文字的构形特征和演化历程,反映中华文明与中国语言文字的研究成果,展示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和辉煌的文明,进一步提高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地位,展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将对我国文字、文化、文明的传承和保护、研究和发扬产生深远影响。建成后的中国文字博物馆将成为立足于甲骨文的故乡——安阳,面向国内、国际开放的知识型、信息型博物馆。 特别提示 1.醉酒者、精神障碍者、衣冠不整者,谢绝入馆参观。 2.老年、残疾、幼儿等观众须由亲友陪同参观。 3.严禁在馆内吸烟,禁止携带宠物入馆。 4.禁止携带包裹参观,馆内提供免费寄存,贵重物品自行保管。 5.展厅内请勿摄像,拍照请勿使用闪光灯,请勿喧哗。 地址:河南省安阳市北关区人民大道东段656号 类型:博物馆 游玩时间:建议2-3小时 电话:0372-2266060,0372-2266051 官方网站:http://www.wzbwg.com/ 开放时间: 周一闭馆,周二-周日:9:00-17:00对外开放,16:30停止检票;节假日、其他重要活动等特殊情况将提前公告参观时间,具体可参考官网:http://www.wzbwg.com/contents/49/428.html 门票信息: 免费开放。提前预约,领票参观,网上预约时间为全天24小时,电话预约时间为每日9:00-17:00,每天16:00停止预约次日门票。个人观众凭个人有效证件在票务中心登记领取参观券。老年人、残疾人和军人无需预约,凭本人有效证件可直接进馆参观。预约电话:0372-2266059 交通 乘坐3、21、24、27路公交车在公交东站下车即可 |
安阳古城 | 安阳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的发源地。河南安阳殷墟已经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于殷(今安阳市郊小屯一带),经八代十二王,历时254年。中华民族最早使用的文字——甲骨文、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在这里出土问世。在“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评选中,安阳殷墟商代晚期都城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名居榜首。 另外,著名的大禹治水、文王演易、妇好请缨、苏秦拜相、西门豹治邺、岳母刺字等历史故事都发生在这里。安阳文物古迹较多,境内共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2处。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为安阳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1952年11月毛主席视察安阳,对我们提出了殷切希望。1956年9月郭沫若先生留下了“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的著名诗句。-总书记也于1991年2月和1996年6月两次视察安阳,并亲笔题词:“弘扬民族文化,建好古都安阳”、“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 彰德府城,也称安阳古城。安阳历史悠久,第一个城当是商代河亶甲居相之都城,然后是盘庚迁殷之殷都城。前236年秦将王翦等又克安阳,始建安阳城。398年,在今安阳城西南烧盆窑村一带,建安阳城。580年杨坚焚邺城,将邺官府和所有居民全迁安阳古城,安阳于是称邺,为相州邺县治所。此后安阳古城代替邺城成为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成为新邺城。明洪武元年(1368年),将安阳古城改筑为彰德府城。 彰德府城以南北大街为界,九府十八巷形成了“东府西巷”的分布排列格局。1949年前,鼓楼、钟楼被毁。建国后,城墙和城门都被拆,但古城内的街道和民宅建筑基本完好,城内名胜古迹甚多,护城河和城内多处蓄水坑池尚存。西南城角保护完好,辟为三角湖公园。沿护城河外辟为环城公园,成为游览和休闲散步之地。 |
安阳河 | 洹河,又名安阳河,古称洹水,是安阳境内一条古老而重要的河流。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戊子贞,其咬于洹泉”的字名,这说明洹河见之于文字记载,至少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 洹河,发源于林虑山,流至林州市的横水后潜入地下,潜流到安阳县善应露出地面。善应村头的百亩泉水,串串腾升,即是“遏横而入,逢善便击”的洹水。洹河东流入内黄至范阳口入卫河,全长约170公里。 洹河是安阳的母亲河,她孕育了安阳儿女,也孕育了灿烂的文化,洹河又是战略要地。在洹河之滨,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天翻地覆的巨变。安阳曾是七个朝代的都城京畿地,远在公元前约1387年,商王盘庚(十四年)从“奄”(今山东省阜附近)迁到“殷”(今安阳市小屯一带),在此正式建都。战国时期,苏秦掌六国相印于洹水之上,至今柴库村村西尚有拜相台遗址。秦朝末年,秦将章邯与项羽结盟于“洹水南殷墟上”。西晋安阳县于洹水南安阳城。唐代废魏郡复置“相州”,州治设安阳。就近代而言,清末,袁世凯择居安阳洹上村,对策划末代清王朝灭亡起过重要作用,后由于袁复帝,使这段史实逊色。北伐期间,即1928年4月,冯玉祥的国民军第二集团军与张作霖的奉直鲁联军,在洹水鏖战近一个月,史称豫北战役,4月30日冯军发起-,奉直鲁联军向北一溃千里,6月上旬北伐军进入北京,长达两年之久的北伐战争胜利结束。此役间,参战双方的鹿钟麟与张学良,都下有保护袁林的命令,使这座集明清皇陵建筑之精华的袁林,完好地保存下来。 洹水的历史可以说明安阳的历史,安阳的文化可以说是洹水文化。直至现在,洹河对安阳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仍起着重大作用。 洹水的作用非一言可尽,现就农业之灌溉、工业之用水、水产之丰富、航运之便通及景色之秀丽分述之。 |
洹水公园 | 洹水公园是安阳市的一座风景园林,筹建于1984年,1993年对外开放。总占地面积450余亩,其中水面130亩。风景秀丽的园林景观和根据安阳周遭历史典故建成的历史文化公园。洹水公园的名字体现了安阳丰厚的历史底蕴。 洹园的对外开放,是续三角湖公园、人民公园免费开放后的最后一处收费公园,也终结了安阳市公园收费的历史。洹园被湖水环绕着,湖中三座小岛由石拱桥相连,湖水与洹水相通,水清鱼肥,此处实为观鱼、垂钓、散步的绝佳去处。这里还有平台隐秀,荷塘听香,钓台······ 洹水公园中有几处引人注目的历史文化遗迹,如公园水边的钓台,就是传说中的袁世凯洹上垂钓之处。 公园中还有一处拜相台,记录了六国拜苏秦为相的历史。拜相台原来在殷都区柴库村,后被迁移到洹水公园。在拜相台一侧,有关部门还规划了拜相阁。霸王项羽与秦将章邯约定在洹水南岸的殷墟举行受降仪式,纪念此事的会盟亭就在洹水公园内。这些人文景观为洹水公园增添了历史底蕴。 在自然风光和管理等方面,洹水公园在河南省都是一流的,是安阳一处颇有特色的景区。。除了多处历史文化遗迹外,自然景色之美也是洹水公园的一大特色。公园内有水面135亩,其中近20亩的水面都种植着荷花,名为“荷塘听香”。公园西边的山上是片十几亩大小的竹林,看上去满目苍翠,美不胜收,名为“幽谷烟竹”。 |
明义士故居 | 明义士故居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义士故居是已故加拿大汉学家明义士博士曾经生活和收集、研究甲骨文的旧居。明义士博士早年来华传教,曾经在此居住达13年,他的四个孩子有三个在此出生。其中1916年在安阳出生的次子ArthurMenzies(汉名:明明德)1976-1980年出任加拿大驻中国大使。明明德先生任内曾经到安阳两次访问。2004年11月,安阳市人民政府公布明义士故居为安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
养寿园 | 养寿园是袁世凯下野后在河南彰德洹上村(今安阳)居住时修建的一所花园。占地200亩,内置花园,园内引洹河之水,小溪长流,山林峻美,被称为北国名园。园内建有养寿堂、谦益堂、五柳草堂为代表的八大景观27处建筑。建筑特点是中西结合,独具一格,具有很高的文化研究和观赏价值。后因战乱被毁 养寿园布局非常合理,整个花园体现了一种和谐的美感。养寿园南端为人工湖,北段为人工山,山湖相映,山水相连。引洹河之水(一说引漳河天平渠之水,待考)人园内,小溪长流,循环不息。湖内水清见底,游鱼穿梭,荷花飘香。山湖间空旷处建有养寿堂、谦益堂、五柳草堂、乐静楼、红叶馆、纳凉厅、澄澹榭、蔡心阁、啸竹精舍、杏花村、临洹台、洗心亭、垂钓亭、盖影亭、滴翠亭、枕泉亭、接叶亭、待春亭、瑶波亭、泻练亭、天秀峰、碧峰洞、椎风洞、散珠崖等,加上汇流池、鉴影池和卧波桥,大小二十七处建筑。这二十七处建筑,错落有致,形成一壮观优雅独特的景观。整个园内,名花遍布,香飘四季,茂林修竹,婆娑滴翠,高山泻泉,瀑散珠玉,朱栏半隐,曲径通幽,养寿园真乃是一个景色优美、清幽恬静、修心养性、颐养天年的好处所。 养寿堂位于养寿园的中央,是养寿园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周围有宽广的走廊,轩敞为全园之冠。养寿堂楹联为吴江费树蔚集龚孝琪诗句:“君恩毂向渔樵说,身世无知屠钓宽。”由袁世凯属下绍县人沈祖宪所书。养寿堂前立有两块奇石,一状美人,一如伏虎,均得之于太行山中。养寿堂既是袁世凯的书房,又是袁世凯的客厅,袁世凯在彰德隐居时的主要政治活动,都是在这里策划的。 谦益堂在园的南面,面汇流池,倚碧峰嶂,左接峻阁,右挹新篁,明窗四照,远碧一泓,南园之胜,一枕收之。“谦益”二字是西太后于1902年初御书赐予袁世凯,袁世凯取之命之于堂。该堂楹联为:“圣明酬答期儿童,风月婆娑让老夫。”此为袁世凯亲拟。袁世凯还为谦益堂写了题记:“光绪辛丑季冬,皇太后御书‘谦益’二字赐臣某。圣意深远,所以勖臣至矣。园居成,以名堂,俾出人瞻仰,用自循省云”。此和养寿园的取意相同,借西太后以自保。 五柳草堂居园西北,因堂前有五棵柳树而得名。政治含义有陶渊明弃官隐居之意。 杏花村在园的正北面,为养寿园的一偏僻去处,辟地十弓,移栽古杏,茅屋数间,如在郊野,朱饰笼烟,别有一番情趣。 临洹台在园的最南端,由山石堆积而成,“若岭若立。”攀登而上,洹水在其下,彰德城廓尽收眼底。其北则临汇流池。 汇流池则园中人工湖,曲岸平波,面积达十余亩。。池中种荷植菱,丹碧成锦,花叶繁密,扁舟为阻。汇流池水通过平桥与鉴影池相接。鉴影池是汇流池的一个子池。 洗心亭在汇流池的中心,无路径可达,来往寄之于船。洗心亭是袁世凯在良辰佳期同妻妾观赏或宴乐之地。袁世凯晚年号为洗心亭主人,源于此亭。 垂钓亭在洗心亭的东面。亭由三根石柱支撑,犹如三足鼎立。垂钓亭顾名思义是袁世凯经常垂钓之处。 待春亭位于养寿园北面空旷之地,周围植有牡丹,待春而艳,国色天香,“辄有左挹右拥之乐焉”。 澄澹榭面北,枕鉴影池,倚东垣下,西接叠障,左为碧峰洞,中悬一巨镜,恰将天秀峰景色纳于其中,“若幻境焉”。澄澹榭额书有“澄澹”二字,联日:“芳沼拂席:垂檐带空”,为袁世凯的次子袁克文所书。澄澹榭周围植有花竹;其侧有高石泻泉,潺缓弗绝。 碧峰洞即碧峰嶂,垒石砌成,是养寿园的一大景观。碧峰洞绵亘鉴影池南,“若画屏焉”。碧峰洞有四个洞口,分别通向四面:北曰碧峰,通向鉴影池北;西曰屏移,进入竹林;东曰镜转,可达澄澹榭;南曰青蔼,临谦益堂。四个洞口的题名,皆刊于诸石之上。 …… 养寿园非一般达官贵人之花园所能比,其面积之大,景色之美,花草、山水、亭台楼阁建筑与之相应的人文旨趣之匹配,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养寿园乃北国名园。 |
皮渣 | 安阳“三大宝”之一。其特点:好吃可口,多吃不厌。主要以粉条为主,加上大葱、大蒜、荤油、精盐、香油、虾皮。它有多种吃法:煎、炒、扣碗等 ( 安阳) |
粉浆饭 | 安阳“三大宝”之一。其特点:香醇浓郁,酸甜适口,有清热败火之效。熬制粉浆饭以绿豆粉浆为主,配以优质小米、大豆、花生仁、精盐、适量荤油,出锅后浇上糊葱花汁,撒上香菜沫 ( 安阳) |
炒三不沾 | “炒三不沾”是安阳名菜。食用时因不沾筷、不沾盘、不沾牙而得名。“炒三不沾”也叫“桂花蛋”其创制人及创制年代已无从查考。 清乾隆皇帝南巡,路经彰德府,知府献膳,其中就有"炒三不沾"。乾隆食后大悦,立即令人记下此菜的制法。从此"炒三不沾"传至皇宫,成为宫中名菜。 后来,不少厨师因生活所迫逃往他乡,故使“炒三不沾”这道名菜在外地生根开花。现在,“炒三不沾”经厨师们的不断改进,又在金黄似月的“炒三不沾”周围摆上用京糕切刻而成的晶莹鲜红的小兔,为此菜增添了神奇的色彩,显得更为富贵雅丽。 食品用料 鸡蛋黄10个(蛋黄以深黄色为佳),水粉芡1.5两,桂花糖3钱,白糖6两,水1.2斤,好大油3两,京糕1.5斤,盐水2至3滴。 制作方法 一、洗京糕切刻成1.2寸长、6分宽、3分厚的图案花边或小兔型花刀20-30块,够盘边摆一圈即可,下脚料剁成碎丁待用。二、锅内添水1.2斤,加入白糖,待溶化后加入桂花糖,加温后晾凉过箩。三、蛋黄加入水粉芡,用筷子搅匀,加一斤凉浓糖水,盐水几滴,再过80目的箩,滤净杂质。四、锅放火上加油至锅热时将油倒出,打抹干净;而后加好大油1两,倒入五分之一的蛋液,搅炒后,视其软硬,如硬可将剩下的浓糖水倒入蛋液中;然后将蛋液再全部倒入锅中,小火慢慢搅炒。蛋液变稠时,加一次油,用力敲搅,并不断加油,至不沾锅表面光洁无蜂窝时,把剩余大油加入锅内炒几下翻锅,盛入盘中,最后将切好的京糕小兔或图案花边摆成一圈,碎京糕丁撒到”三不沾“上。 食品特点 软香油润、浓甜不腻;有益智、开胃的功效。“三不沾”金黄,京糕鲜红,红黄相映,鲜艳喜人。“炒三不沾”是安阳烹饪园里的一枝鲜花,也是豫菜中的佼佼者。 |
五香豆沫 | 五香豆沫是深受安阳群众欢迎的一种汤食。熬制豆沫以小米为主料,与花椒、茴香一起用冷水泡发,加水调磨成糊状米汁。上锅兑水,下入花生仁、黄豆瓣、海带丝、粉条、精盐等,开锅后倒入米汁,边倒边搅动,见锅再开,立即压火,并放入豆腐丝、胡萝卜丝、波菜、炒芝麻等即成。成品豆沫,糊色乳黄,红绿分明,各种调料咀嚼生香,略透麻辣. ( 安阳) |
地区 | 特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