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 | 简介 |
---|---|
乃朗寺 | 乃朗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乃朗寺 乃朗寺,亦称“乃囊寺”、“奈囊寺”。在拉萨市之堆龙德庆县境内,位于县驻地以西的楚浦寺东面。 乃朗寺,由噶玛噶举派红帽系-第一辈札巴僧格于1333年创建。札巴僧格(1283~1349),意为“名狮”,为黑帽系第三世-让琼多杰之得意弟子,因曾得元帝室成员赠给一顶红帽,其传承遂称为“噶玛噶举红帽系”。因他生于有利于波地方夏氏家族的旺古支族中,所以他又称为“旺古热巴”。13岁时拜至尊柯瓦的弟子洛哲扎巴为师受优波塞戒;17岁时从上师益西僧格出家为僧,闻习《俱生》、《觉莫舍生法初生要义》,经修习生起了特殊的温火,人称“章谷热巴”(意为章火单衣师);26岁时拜楚浦寺让琼多杰为师,依轨范师楚仁闻习《密集灌顶》教法,依索南僧格求得“五大灌顶法”。依邬玛巴求得《胜,工乐》和《喜金刚》灌顶法;后从喇曲巴·绛央释迦循和洛哲聪科上师闻习《慈氏五论》、《量决定论》等噶举派教法,通晓《般若波罗蜜多经》。30岁时向上师让琼多杰求得《六法导释》;后到前藏向绛生嘉耶求得《六支瑜伽导释》,向译师罗哲丹巴求得《胜义念修法》,向译师罗哲丹巴求得《胜义念修法》和《成就法海》。1333年(-第五绕迥之水鸡年)札巴僧格创建了乃朗寺。从此,乃囊寺成了红帽系的主寺。让琼多杰在北京的时候,曾写信让他去住持德钦登寺,但札巴僧格未遵师命,仍然常住乃朗寺。札巴僧格的弟子很多,以雅第班钦(1299~1378)最为有名。雅第班钦曾建立过一座名叫艾瓦木的寺庙。 乃朗寺,原为红帽系-的坐床处。第五世0(阿旺·罗桑嘉措)时把洛扎拉隆寺强逼改为格鲁派,为了安置该寺的噶玛噶举派红帽系中的旁支“巴俄-”,才分出此寺作为他的世代坐床外。据《番僧派源考》记载:前沿辈乃朗仓呼图克图,名祖拉克嘉木磋(有说却旺伦珠为第一辈),在楚尔普尔本底隆地方出世。年至63岁圆寂。二辈乃朗仓呼图克图,名祖拉克滚都桑布,在洛扎克地方出世。年至35岁圆寂。三辈乃朗仓呼图克图,名成烈嘉木磋,在后藏所属咙地方出世。年至18岁圆寂。四辈乃朗仓呼图克图,名祖拉湍珠布,在曲水泽雅地方出世。年至18岁圆寂。五辈乃朗仓呼图克图,名祖拉克嘎瓦(即祖拉陈瓦,有说为巴俄-第二辈),在德尔格温堆地方出世。年至63岁圆寂。又据《西-史文化辞典》记载:巴俄·祖拉陈瓦(1503~1566)是著名历史学家。出生后不久被确认为噶玛噶举派乃朗寺巴俄-转世灵童,后从黑帽系第八世-弥觉多吉为师学习佛法。博览群籍,苦心钻研,经过十年苦修,终于成为通晓大小五明的高僧。他一生著述颇丰,著有八行论大疏和历算数学论、佛教史等多种,其中以史学名著《贤者喜宴》最为著名。从巴俄·祖拉陈瓦开始,这一-系统以洛扎的拉隆寺作为主寺。到第五世0时将拉隆寺改为黄教寺院,这一-系统不得不不再以乃朗寺作为自己的主寺。 地址:拉萨市堆龙德庆县 类型:寺庙 游玩时间:建议1-2小时 |
楚布寺 | 楚布寺为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之主寺。亦称磋卜寺。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由塔布拉杰弟子噶玛噶举派创始人都松钦巴修建。楚布寺海拔4300米,位于拉萨市堆龙德庆县西北的楚布河上游,距拉萨西郊70公里。楚布寺规模庞大的建筑群以大殿为中心进行分布,共包括经堂、佛堂、0殿、佛学院、密宗修习院、-私邸及僧舍等,正在修复建设中的还有较具规模的讲经台等建筑。楚布寺拥有大量稀世文物,包括江浦寺建寺碑,现位于楚布寺大殿内,高约两米半,宽约半米,上刻古藏文,该碑对研究吐蕃时期政治、经济、宗教等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空住佛,楚布寺镇寺之宝,也是第八世噶玛巴为纪念其上师而塑造的银像。此外,玛恰噶拉石刻塑像、米拉日巴曾用过的钵、都松钦巴的僧帽等都是楚布寺弥足珍贵的宝物。环抱着楚布寺的吉钦波神山上也有一系列著名景点,如-台、静修室和历代噶玛巴闭关洞、十七世噶玛巴转山时于石头上留下的心咒字样等。 交通大昭寺西侧花圃往南200米巷内有中巴车,早上7:00~8:00发车,客满即开,车费15元,原车15:00返回;或者在拉萨租吉普车前往,费用约200~300元。 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堆龙德庆县西北楚布河上游 类型:寺庙 游玩时间:建议2小时 电话:0891-6674780 开放时间: 周一-周日9:00-14:00参观两个小时已经足够,但加上来回路程,要花上一天时间。 门票信息: 门市价:40.0元 |
达东村 | 拉萨达东村,气候怡人,景致秀丽,是拉萨附近过“林卡”郊游的绝佳去处。达东村临近拉萨,很多市民会驱车前来感受自然的魅力. |
哲蚌寺甘丹颇章 | 哲蚌寺甘丹颇章为文化旅游景点。 甘丹颇章,该殿是0喇嘛在哲蚌寺的寝宫。在重建布达拉宫以前,五世0喇嘛一直住在这里,并在那一时期执掌了西藏的政教大权,甘丹颇章也就成了西藏地方政府的同义语,史学界故称其为“甘丹颇章政权”。 在拉萨市哲蚌寺内。旧称兜率宫,意为“天神宫殿”。明嘉靖九年(1530年)0二世根敦嘉措主持修建,后成为0三世索南嘉措、0四世云丹嘉措、0五世阿旺-罗桑嘉措坐床驻锡之地。楼高3层,平顶宫堡式建筑,恢宏壮丽。殿内供有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等人佛像,陈设豪华,供器甚多。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和硕特蒙古首领固始汗支持0五世打败藏巴汗后,建立了格鲁派统治政权,其政权机构即设于此。直到清顺治五年(1648年)布达拉宫白宫建成,0五世由该处移居布达拉宫,政权机构也随着转移。后来,把格鲁派统治的西藏地方政权统称为甘丹颇章政权。 门票 35元 开放时间 全天 景点位置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堆龙德庆县 |
桑木民俗自然村 | 桑木民俗自然村 拉萨市堆龙德庆县东嘎镇桑木村坐落在美丽的堆龙河畔。这里生活着68户、300余口勤劳、善良、纯朴的藏族乡亲。桑木村土地肥沃、风景秀丽、人杰地灵,三世0-出生在这里;西藏民主改革前, 桑木村被据为哲蚌寺、色拉寺的庄园;桑木村民间艺人辈出,是西藏著名的民间歌舞之乡…… 走进桑木村,结识一下精明能干的村长巴珠、唱了一辈子藏戏的老阿妈央宗、村民演出队的“艺术总监”丹增师傅和他的儿孙们。到乡亲家中,喝杯青稞酒,来碗酥油茶,唠唠家常,看看西藏的乡村什么样、乡亲们的日子过得好不好。再到河畔的林卡中,欣赏村民们表演的纯乡土味的民间歌舞,和乡亲们一起拉起手来跳锅庄,架起火来烤全羊,陶醉在小河流水、绿树成荫、蓝天白云的自然中。 |
桑木村 | 桑木村传说是三世0喇嘛出生的地方,小村紧靠堆龙河畔,藏式村舍典雅古朴,与田园、林卡、溪流构成了美丽的农区乡村田园风光。每年5月至8月,这里还有成片盛开的金盏花,美不胜收。该村有喜欢歌舞艺术的传统,是远近闻名的“歌舞之乡”。桑木村老小能歌善舞,吹拉弹唱样样精通的民间艺人也很多。桑木村民俗旅游区2002年开始接待游客,有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内容丰富的乡村文艺表演、家访、林卡休闲、以骑马、射箭、以及桑木烤全羊等民间乡土旅游项目,桑木村生产的藏刀是西藏的出名的特产。 景点位置 西藏自治区堆龙德庆县东嘎镇桑木 |
德阳村 | 德阳村位于拉萨西南的拉萨河南岸,西藏和平解放前隶属哲蚌寺管辖。那时候,村里的人得用驴驮着一年的粮食,走上十来里的山路,赶到拉萨河边,连驴带青稞赶上四四方方的马头船渡河,再用驴将青稞驮到哲蚌寺,若是不幸青稞与驴落入拉萨河,那只能苦着脸挨上一顿打。德阳村的土地多为沙质土,青稞产量不高,再加上坐落于山沟处,不时会遇到冰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格鲁派三大寺之前、“卫藏六大学院”之一的桑普寺就隐藏在德阳村桑古组,这座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寺庙尚未被世人所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积淀十分值得重新挖掘和开发,虽然距离柳梧新区较近,但德阳村仍然保持了传统的农牧业,酸奶和红皮土豆值得一尝。 地址:拉萨市堆龙德庆县 类型:民俗村 游玩时间: 建议2小时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门票信息: 无需门票。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桑浦寺 | 桑浦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桑浦寺 桑浦寺,在拉萨市之堆龙德庆县境内,位于县驻地东南、拉萨河南岸的内邬托地方。寺庙以提倡因明(佛教逻辑)、辩论而著名,在西藏佛教历史上占有一定地位,是藏传佛教教噶当派的重要寺院之一,备受崇敬。 桑浦寺由阿底峡的弟子俄·雷必喜饶于1073年创建的,最初称“桑浦内邬托寺”,后改称“桑浦寺”,是佛学教理的发源地。寺内殿堂供奉有许多佛像,还有雅绒两位大师(即雅楚·桑结贝和绒敦·玛威僧格)的茅篷、穿黑皮铠甲的0神和洽巴大译师(本名却吉僧格,曾任桑浦寺第六任座主)的灵骨塔。 俄·雷必喜饶是11世纪人(生卒年不详),时称“大俄译师”。幼年时跟从鲁梅十人中的征·益西云丹出家,后到康区向赛尊学法。1045年他与枯敦·尊追雍仲等人回到前藏,在拉萨附近修建了扎纳寺,讲经传教。阿底峡到前藏后,他拜阿底峡为师学法,后于1073年建立了桑浦寺。虽然他与仲敦巴是兄弟,但他很敬重仲敦巴,曾几次到热振寺向仲敦巴求教。他翻译和修订过多各肯关因明的书籍,所以得到“译师”称号。 俄·雷必喜饶去世后,由他的侄子俄·罗丹喜饶(1059~1109,时称的“小俄译师”)继任桑浦寺堪布。18岁时他与热译师、年译师一起到阿里参加过孜德举办的“火龙年法会”,会后得到孜德之子旺秋德的援助到克什米留学达十七年之久,约在35岁时(1093年)回藏。回藏后他又短期到尼泊尔学习密法。他翻译了很多经典,成为当时有名的译师。他在拉萨、桑耶等地讲经,有弟子两万三千多人。在佛教方面的成就,他超过了他的叔父大俄译师。他在西藏各地讲解“慈氏五论”及自续中观派的论典,其见解基本承袭寂护师徒之说。其对西藏佛学最大的贡献是翻译介绍法称因明学论典,在西藏开创了“新因明学”传统。后来还出现了他的转世系统,因而成为昌都地区著名的格鲁派-。俄·罗丹喜饶的门徒中以卓隆巴较为有名。卓隆巴原名“罗追迥乃”,曾为许多显密经论作过注疏,并根据阿底峡的《菩提道炬论》写成《道次弟广论》和《教次第广论》。这两部书是阐明噶当派教义的,后来宗喀巴据此书写成了《菩提道次第广论》。 桑浦寺到恰巴却吉僧格(1109~1169)担任堪布时,在讲因明方面十分盛行。恰巴却吉僧格写了不少有关因明的著作。据说西藏佛教各教派寺院僧人采用辩论方法学经,就是从他开始的。在桑浦寺极盛时,西藏佛教各派徒有很多僧人来到这里学习,在显教方面对西藏佛教各派都产生过一影响,特别是在因明方面,称“桑浦寺夏学”。大、小俄译师翻译校改过大量的因明著作,并进行讲解传授,藏族历史上称为“新因明”(对玛·雷必喜饶,即洛穷所传的“旧因明”而言)。经过恰巴却吉僧格及其弟子们的宣传,直到15世纪桑浦寺一直是西藏讲授因明的重要寺庙。此外,般若(以《现观庄严论》及其注疏为主)、中观(以《入中论》注其注疏为主)等学也多由桑浦寺传播发展,所以说桑浦寺在显教方面对西藏佛教发展曾经起过重要的作用。 恰巴却吉僧格以后,桑浦寺分为上下两院。在萨迦派掌权时曾把该寺的几个扎仓收归萨迦派管辖。15世纪格鲁派兴起后,该寺也随其他噶当派寺庙一起先后改宗格鲁派,成为为格鲁派的一座寺院。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丘桑温泉 | 丘桑温泉 传说黄教宗喀巴大师到西藏各地去朝拜,当他来到林芝这个地方时,一不小心脚被竹子刺伤,感到疼痛难忍,他只好拄着拐棍一瘸一拐地继续去朝拜。当他来到堆龙丘桑时,看到山上有一个温泉,即现在的丘桑温泉,心想这温泉说不定能治自己的病。这时他看见一只双脚受伤的乌鸦飞到温泉边,把双脚泡了又泡,不一会儿,乌鸦的脚竟奇迹般地好了起来。于是他也把双脚泡在温泉里,他的脚也真的好了。他把那根用竹子做的拐棍仍在山后回到了拉萨。 直到现在,温泉东北方向的山上还能看一支“竹子”。温泉的南边有一眼泉水,称“亚曲”,人们通常到这里洗头,还要喝上几口,能治鼻炎,在这里至今还依在温泉的中间有一个叫“面吉”的岩石,传说藏王松赞干布的太医玉托·云旦贡布在此采过药材。这“面吉”是天然形成的,称是玉托·云旦贡布的药箱,温泉内还有自然形成的21个百度母像。尤其神奇的是,这个温泉有独特的疗效作用,主要治关节炎、胃病、骨折等疾病,另外还可起到调节血压功能,也可起到减肥的作用。因此,人们通常在春秋季节时去温泉洗浴治病。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雄巴拉曲神水度假村 | 雄巴拉曲神水度假村 |
嘎冲村遗址 | 嘎冲村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嘎冲村遗址 嘎冲村遗址位于拉萨市堆龙德庆县嘎冲村,海拔3632米,面积约为1万平方米,由于近年来人们将这里作为取土场,遗址近一半面积遭到破坏。 考古专家不仅在遗址地层断面周围发现了金属冶炼时使用的陶制器具,残铁块、铁渣子、兽骨、木炭、灰烬、房屋遗址等遗物,同时还发现了各种原始陶片,打制石器,这是西藏首次发现的金石器并用时代文化遗址。从遗址中采集的实物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打制石器、陶片中的直线刻划纹和加锥刺纹、磨光黑皮陶等文化内涵与早前发现的距今3700年的拉萨曲贡遗址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东嘎寺 | 东嘎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东嘎寺 |
西藏藏红花 | 草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又叫红花,原产埃及,但在巴基斯坦、印并等地栽培历史也很长。 红花可入药,有活血通络之功效。草红花种子含油量达55.38%,长期食用这种油,可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防止血管硬化。因此,可用它来治冠心病;由于草红花油中的亚麻酸量很低,所以是制作油漆的好原料。草红花在西藏东部、东南部以及南部地区均可大力栽培,并有很大的发展前途。 藏红花(Crocus sativus L),又叫番红花或西红花,原产西班牙,在伊朗、沙特阿拉伯等国家中也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在国外,最初仅作为染料来栽培,后来才认识到它是一种活血通络、化瘀止痛的珍贵药材。在医学上常用它来治疗血瘀引起的闭经、胸腹胁肋等疼痛,也治疗创伤肿,特别是它的养血之功能早已闻名于世。正因如此,早在明朝藏红花就传入我国,在《本草纲目》中已将它列入药物之类。当然,就其养血功能而言,要远远超过草红花。 草红花与藏红花仅一字之差,所以在概念上常误认为同物异名,也有人把西藏早已引起种栽培的草红花当作藏红花。其实,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植物,草红花是属双子叶植物纲的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高达1米左右,头状花序中的每一朵管状花呈桔红色。而藏红花是属单子叶植物纲的鸢尾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具鳞茎,花为表紫色或紫红色。它们虽在活血通络方面功能相似,但在系统演化、形态发育和其他用途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
古荣糌粑 | 古荣糌粑是西藏拉萨堆龙德庆县的特产。 古荣糌粑 西藏自治区堆龙德庆县古荣乡现辖行政区域 堆龙德庆县人民政府《关于请求划定古荣糌粑产地范围的函》,堆政函〔2014〕18号 堆龙德庆县人民政府关于推行《古荣糌粑生产技术规程》的通知,堆政发〔2014〕29号 |
藏獒 | 在拉萨,乃至整个藏区最高贵的狗应属藏獒,藏话叫它“多启”,“多”是拴住的意思。这种狗凶猛善斗,必须拴住饲养,不然危险极大,会向人发动攻击。 藏獒,俗称牧羊犬,身长四尺,壮似牛犊,头大腿短,是草原上牛羊的卫士。这种狗有牧羊的天性。据观察,一只与羊群素不相识的狗,一旦发现羊群后,会主动地担任“警卫”,一只成熟优秀的藏獒能看管近200多只羊,每天在羊群周围跑40多公里。牧羊犬采用惯用的围绕、喊叫的方法来完成自己的使命。它的叫声又憨又大,威慑力很强,嗅觉也特别灵敏,听藏民讲,这种犬连豹子也要怕它三分。据国外权威性警犬教材论述,属于世界猛犬的有西藏犬、高加索犬、中亚牧羊犬、纽芬兰犬等。藏獒又排于世界猛犬之首,约在两千年前,它流传到希腊,后到罗马帝国,又由东欧的斯拉夫族传到欧洲各国,至今世界名犬的体内还保留着藏獒的遗传基因。 生长在高海拔、低气温的青藏高原上的藏獒,由于严酷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它粗犷、凶猛、奔走迅速、嗅觉灵敏的野性性格,用来保护畜群免遭伤害以及捕猎,都是最好的助手。 纯种藏獒具有如下典型特征:头大而方,额面宽,头顶略呈圆形。眼睛黑黄,四点眼,眉上有黄色或白色圆点毛。嘴短而宽,嘴角略垂。鼻梁短,鼻头宽、黑色。耳朵大,呈 V字形,下垂于两侧。颈粗有力,颈下有垂。四肢粗壮,前肢粗直,后肢腿部宽,肌肉发达。尾大而侧卷,尾根高,下垂于飞节,紧张时高举。全身被毛长而密,身毛长10~ 15厘米,尾毛长20-30厘米,毛色以黑色为主,其次是黄色、白色、青色和灰色,头下部、胸前、腹下及四肢下部大多有黄色或灰色的毛。成年犬身高70-85厘米,体重在 75-95千克。8月龄可达性成熟,母犬每年初冬(10-12 月份)发情一次,但在海拔较低的半农半牧区,气候温暖,管理适当,则可在一年内春秋两次发情。每窝产仔4-5只,多者可达7-8只。寿命为10-16年。 体貌特征 ①体高与体重:该犬体高70-85厘米,体重75-90公斤。 ②头部及五官:头大而方,头盖宽,额段明显;眼黑黄色;嘴短而粗,鼻宽,唇厚舌大。 ③躯干与四肢:颈粗而有力,颈下有垂肉;四肢粗壮,前肢粗直,后腿宽;尾根高,下垂于飞节,紧张时上扬,但高度不超过背线。 ④被毛与毛色:全身被毛长而密,上粗硬下短硬,头部、颈部被毛长密,具雄狮样外观。身毛长10-15厘米,尾毛长20-30厘米。毛色为白、黄、青和灰色,身躯、脚有色片,眉上有黄色或白色圆点毛。 繁殖习性 该犬8月龄性成熟,母犬10-12月份发情,每窝产仔4-5只,多的可达7-8只。 性格特点 该犬性格刚毅,力大凶猛,野性尚存,令人生畏。护领地,护食物,善攻击,对陌生人有强烈敌意,对主人亲热至极,是优良的看家犬和牧羊犬。 藏獒耐寒怕热,可在-30-40℃的冰雪中安然入睡。性格刚毅,力大凶猛,富有攻击性,使人望而生畏,但是经过训练后比较温顺,服从性好,忠于主人。偏肉食,抗病力强,护领地,护食物。 |
羊血肠 | 羊血肠是西藏拉萨的特色美食。从羊腔中舀在盆里的羊血,一般正好灌满它自己的肠肚。灌时,先用手把凝结的血块攥碎,搅进荞面或白面,加入切碎的漫肚、油、盐、调料、葱蒜等物。亦从割口处灌入,要灌得不可太满也不可太扁。小肠二三丈长,为煮食方便,可断为四、五部分,不撕掉外面连接肠壁的油脂。这些油脂有固定小肠的作用,灌时要注意摆顺不使扬子扭结。煮出时盘缠一团,一如腹中的自然状态。卧羊时节肠肚太多,一时吃不了,就灌好分成四五团冻起来,在来年清明时节煮食。 蒙古民族一般把羊血浆灌入大肠,做成灌肠。食用时一般在肉汤里煮10-15分钟。蒙古人和西1还直接运用动物的活血。《马可波罗游记》中记叙:“当情况紧急时,有一种紧急探马,这些探马,能够马不停蹄地连续奔驰十昼夜,既不举火也不进餐,只用马血维持生命,他们割断自已坐骑的一根血管,吮吸马的血充饥。”从医学观点看来,血有高味觉性等益处。但不到紧急的时候,人们不常吸用活血。另一种灌肠加之薄层肉及肝等,拌以葱类和油盐等调料,煮之半小时后食用,此叫灌肠。 |
地区 | 特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