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 | 简介 |
---|---|
建叶寺 | 建叶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建叶寺 建叶,系藏语右眼的意思。据传佛圣桑结曲巴的弟子桑结大洞死后,其右眼被埋于该寺内,寺院因此而得名。建叶寺建于11世纪,位于山南市琼结县境内。 建叶寺面积2720平方米,由佛堂、经堂、僧舍、伙房等组成。建叶寺始奉噶举派,后改宗格鲁派。现香火旺盛,珍藏的文物有银碗、银颅碗、净-瓶等。 建叶寺创建时分为三处:一处是讲经和起居的地方,为寺庙最早建筑;二处是圆寂围墙,后扩建时拆毁,改成方形围封闭墙;三处是路口走廊。讲经处与现在主厅相连,为格西扎巴创建。原高二层:上为卧室,下为佛事活动场所,后为伙房。第二层被拆除,现仅有一层:一层阔4柱,柱为方形,边长0.4柱,柱为方形,边长0.4米、高2.53米;原主供圆形塔,高约4米,系绿松石镶嵌而成,置于西南角。西壁正中有格西扎巴的讲经宝座,半圆形,高1米。还建有舍利塔,供有释迦牟尼、仁钦达哇塑像。紧连西侧有一座小型的0神殿。现在的主厅位于寺庙中央,高三层,分为经堂和佛堂两部分。佛堂属亚桑孜巴修建,为该寺的二期建筑,由阿旺强巴于1890年修建,同时还建有释迦佛殿等。 建叶寺坐西朝东,面积2720平方米,由佛堂、经堂、僧舍、伙房等组成。佛堂平面呈正方形,面阔3间进深3间,有柱4根,圆形(直径0.35米、高4.9米),柱栱上雕刻花纹,正面中间刻有兽头,两边饰卷云纹,刀法娴熟有力。殿壁正中设佛坛(宽2米、高1.9米),原供8岁量的强巴佛泥塑像,还供有释迦牟尼、药师八如来铜佛像;其左右两则各有3塔,其中有桑结曲巴的弟子桑结达洞的右眼塔(舍利塔),据说此塔是从格西扎巴所修的讲经处迁置的,还有亚桑孜巴和洛扎朗卡根材灵塔,以及一些菩提塔等。殿内南、北、东三面置有经架,摆放有《甘珠尔》、《丹珠尔》等手抄本经卷。在佛殿外围南、北、西三面有转经回廓,宽0.8米。廊内两壁通绘壁画,主要有千佛像(高0.15~0.5米),神态各异。 经堂面阔9间进深6间。有柱20根,方形,边长0.37~0.45米,中心6柱直通二层,托起高敞天窗。堂内四壁遍绘壁画:南壁绘有药师八如来、善相完胜勇佛、调音王佛、善金无垢室佛、无垢最胜勇佛、法称海音佛、明智佛、药师琉璃光佛);北壁绘有十八罗汉;西壁绘有创寺人格西扎巴巨幅画像。堂内两侧供奉有第五世0·罗桑嘉措(1617~1682)、第四世班禅罗桑曲吉坚赞(1567~1662)、第十三世0土登嘉措(1876~1933)、噶举派主要人物塔布拉杰(1079~1153)泥塑像,还悬挂有唐卡、幡幢,气氛宁静神秘。 经堂南侧建有供殿和强巴佛殿。供殿面积36.12平方米(东西长17.2米、南北宽2.1米),殿内供奉有格西扎巴(1012~1091)、释迦牟尼、仁钦达哇、仲敦巴(1005~1064)、绿度母以及噶举派高僧-泥塑像。强巴佛殿有柱4根,供有12岁身是的强巴佛像和忿怒神2尊。经架置于左侧,存在宗喀巴与二位主要弟子及江甲热白多吉的经著。 主厅二层为僧舍,面积487.2平方米(南北长28米,东西宽17.4米);第三层是亚桑孜巴起居的地方,为主厅最高的建筑。 僧舍均建在主厅前边两侧及正面,高二层:第一层高2.85米;第二层高2.65米。南侧是拉让,即上层僧侣的住所,高二层,面积约432平方米。0神殿位于拉让后边,面积86.4平方米(东西长8米,南北宽宽10.8米) 建叶寺始奉噶举派,后改宗格鲁派。“文革”中被破坏,1985年恢复,现香火旺盛。 建叶寺珍藏的文物较多,珍贵的有: 银碗:通高7.3厘米,口径12.1厘米,足高2.3厘米,直径5.4厘米,敞口,莲足。花纹线条流畅,层次清晰,制作精细。腹部一周为草纹,稠密而不紊乱。足饰细长莲瓣。碗的整个造型超俗而新疑。属清代银器。 银颅碗:通高17.5厘米。碗盖鼓起,顶端平面呈“十”字形,立面如金刚叉两端形状。盖上卷草纹繁缛。素面光亮。足上部正中边沿有一桃形纹,其两边各竖一旗杆,上端是太阳和月亮,并有飘动的银带。足为三角形须弥座,上端有一道火焰形纹,紧临下部莲瓣排列。足下部为透空桃形纹,制作奇特。属清代作品。 净-瓶:通高37厘米,盖高6厘米,足高3.5厘米。直口,短颈,广肩,鼓腹,莲座。瓶盖顶部为莲瓣,宝珠形;盖下部四组花纹为梅花边饰,里面套有八吉祥图案,每两梅花之间为树木。花纹精细。盖边沿有连续16朵云纹;瓶颈处有一圈梅花形纹饰。腹部二层为仰莲瓣,上下各32瓣。足为喇叭形,一周有20莲瓣。属清代作品。 高足银碗,通高6.2厘米、口径11.8厘米、足高10厘米、径4.9厘米。敞口,下腹部硬折。腹部由四组八宝图案组成;一组为0和海螺;二组为石榴和宝瓶;三组为伞和花盖;四组为双鱼和盘肠。制作细致。属清代作品。 高足瓷碗:白色。通高11.3厘米,口径12.3厘米,足高4.6厘米,径3.8厘米。碗心正中有蓝色卷草纹,纹饰外围有二道蓝色线圈,内线圈由双线组成,图案正中桔花显明,线条细腻流畅。足为竹枝节,下部节上绘有“V”形纹样,纹样之间有一坚线条界隔。釉色白中内青。胎质细腻纯净,修胎规整。属清代瓷器。 释迦牟尼缂丝唐卡:高1.35米,宽0.7米。四周为红、黄、棕三色边款,上下有轴。织底精细,丝面平整。中间系人物画面,高0.7米,阔0.45米。主尊为释迦牟尼,尼中,结跏趺坐于莲台,面容慈祥;其上为宗喀巴师徒三尊。围绕主尊有数十个释迦小佛,神态各异。属清代早期精品。 |
日乌德钦寺 | 日乌德钦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日乌德钦寺 日乌德钦寺,在山南地区琼结县境内,位于县驻地以北的青瓦达孜山西面半山腰,海拔3850米。日乌德钦寺,创建于14世纪第一世0时期,后经第五世、第七世、第八世0时期扩建,才形成一座既有庙堂殿宇、又有僧舍宫室的大型建筑建筑群。信奉格鲁派。1959年前有-六百多人,辖溪卡3个:耶隆哈隆康、强玛、伸刹;辖寺庙3座:若康、娘角和东根等。 日乌德钦寺由堪钦·尼赤增巴白桑创建(亦说为多吉茨甸巴创建)。堪钦·尼赤增巴白桑出生在后藏“拉堆”地方,曾是第一世班禅克珠格雷贝桑(1385~1438)的弟子,因熟读二万余字的《般若经》,故称“尼赤”(二万之意)。14世纪末,他受邀于琼结县桑华·多吉才旦等人,修建了该寺。当时规模较小,仅有一座4柱的佛堂,有僧侣50人。堪钦·尼赤增巴白桑去世后,由其弟堪钦·温拉巴继任寺主,自引,堪钦·温拉巴便成乌日德钦寺的第一任堪布。 第二世0根敦嘉措(1475~1542)曾多次前往日乌德钦寺讲经,清晨便围绕尊胜塔转经。根敦嘉措还亲手塑了一尊班丹拉姆0神,并撰写了《加曲》佛经,该书一直流传至今。 第五世0阿旺·罗桑嘉措(1617~1682)出生在这里半山腰上一个叫“德巴生康”的地方,幼年时曾在该寺当过-。其后执政,将日乌德钦寺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扩修,首先将原一座较大规模的扩修,首先将一座银塔、0神殿向南扩修为经堂,占地面积3956平方米,有柱70根(长柱12极,短柱58根),并将原建筑涂为红色,后建的涂为白色。殿内,除绘有笔法细腻、内容纷繁的佛教壁画外,还悬挂有一幅绣有第七世0(1708~1757)格桑嘉措、清朝乾隆皇帝以及日乌德钦寺创建人和寺名的丝绸经幡,甚为拆除,现仅存残墙断壁。 第七世0格桑嘉措之父在日乌德钦寺建造了一座强巴佛殿,有柱4根,主供强巴佛铜质像,高至佛殿4层,佛像腹内存放有西藏母狮乳汁。此外,不建有十罗汉殿,高二层:上层为高僧-居室;下层为十八罗汉殿,殿内除供有十八罗汉外,还供有从内在铸造的宗喀巴铜佛像。在罗汉殿旁,噶厦政府第一任摄政王尼玛坚赞还为自己修建了宫殿,后献于日乌德钦寺作为佛堂,供奉第七世0铜像。第七世0为纪念0铜像。第七世0为了纪念其父,在日乌德钦修建了衮拉康,有柱4根,供有世佛塑像。此外,当地群众修建的殿宇还有:其美拉康,有柱2根,主供无量寿佛、绿度母、“三种佛”(即妙音、观音、金刚)和第七世0格桑嘉措;达仓生厦;供有第七世0的坐轿。日乌德钦寺没有灵塔,但有葬存第五世0脚拇指的舍利塔,高约4米;久九塔,高2米,系鎏金,并盖有塔殿,面积为9柱。 第八世0-强白嘉措(1758~1804)在日乌德钦寺建有冬夏二宫;冬宫在山下,高二层,底层有柱30根;夏宫在山上,为阶梯工建筑,底层有柱18根。1959年以前,日乌德钦寺藏有手抄本《甘珠尔》和《丹珠尔》各一套,以及医学、历算、哲学等方面的书与大量的佛经著作。 日乌德钦寺珍贵文物主要有第七世0之父酥油灯。此酥油灯为第七世0之父索南达杰授赠于日乌德钦寺之物,原供在强巴佛殿。系银质,高10.7厘米,口径12.2厘米,底径9厘米,上为灯碗,下为灯座,中为灯柄。灯碗上下小深2.5厘米,外饰弦纹一道;灯座呈圆形,喇叭口,中空,外饰弦纹一道,痤高4厘米;灯柄呈菱形,高4厘米。制作精细,堪称精品。 |
唐波且寺 | 唐波且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唐波且寺 唐波且,藏文资料中常以索那唐波且相称,意为大坝头烧制木炭之地。此寺位于山南地区琼结县下林乡所在地,西距乡达村约一公里。座西朝东,背濒琼结季节河(亦叫香波河),前为阿布山。长期以来,由于河水的冲积,这里形成了一个较为宽阔的台地。肥沃的土地,方便的交通条件,使这里的佛教活动兴盛发展,因此,唐波且寺在很多史料中不乏记载。 唐波且寺创建于西藏佛教后宏期的火蛇年,即公元1017年。创建人名主梅·楚臣炯乃。据《黄琉璃》记载,此人生于后藏,幼年出家。出家以后,拜卢梅·楚臣喜饶为师。期间,刻苦学习,在卢梅·楚臣炯乃的指导下,研读了大量的佛学经典,知识渊博,佛教建树卓著,成为卢梅门徒“四柱、八梁、三十二椽”之中的主要人物,也是西藏后宏期有名的“十人智者”之一。 主梅·楚臣炯乃依照法师卢梅的意愿于公元1017年修建了唐波且寺。寺修成后,卢梅主持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将寺权交给了其弟子枯敦·尊追雍仲(1011——1075年)。自此,枯敦·尊追雍仲便成为唐波且第一位堪布。 枯敦·尊追雍仲,出生在后藏,始拜卢梅为师,后来阿底峡到藏后亦即拜为师。由于随从前师学习,基础雄厚,又得到后师阿底峡的面授循导,很快便成为西藏佛教史上的著名人物。其后,被认为是阿底峡最得意的门徒之一。为了使佛务活动园满成功,他亲自主持修建了一座专门为阿底峡起居和活动的觉康(卧室)。讲经期间,枯敦·尊追雍仲勤苦好学,深得阿底峡博爱,后便收其为亲徒。 九世纪,朗达玛(836——842年在位)毁法灭佛,西藏佛教遭受严重打击,主要寺庙被拆毁,一度时期佛教活动低落,而唐波且寺作为后宏期的寺庙,特别是在早期,其地位就非常重要,被当时誉为圣地之一。在以后的十一、十二、十三世纪中,不但以圣地著称,而且还出了很多法师和重要人物。 后来,由于历史的变迁,加上经济来源不足等原因,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得不到恢复。 至二十世纪初十三世0(1878——1933年在位)时期,甘珠尔-——洛桑土旺屯旦(曾是琼结境内包乌寺的创建人)为了重扬佛法,于公元1916年,由甘珠尔-主持修复了唐波且寺。 唐波且寺原建包括觉康在内,现己无存。占地面积通过残留的围墙来看,约8000平方米。现在看到的规模是1916年修复后的建筑,主要包括经堂、佛堂、经场、觉康。占地8556平方米。主体建筑大殿共高三层,设有经堂和佛堂。大殿之前为经场,地面全用石料铺成,东西宽20米,南北长20米。大殿一层正东即为殿门,门前左右有厢廊建筑。中部为经堂,有柱十二根,主供阿底峡师徒三尊、莲花生、宗喀巴、五世0铜佛像,均高1.5米。壁画有主尊画像以及各类菩萨和0神像。经堂之后为佛堂,四柱。主供释迦牟尼,其左右为妙音、强巴佛其后为十六罗汉、八大药王以及帕木竹巴等五个白教高僧的舍利塔。经堂南侧为0神殿,主供马头明王、牛头金刚泥塑像等。 大殿二层为寺内议事办公而用。三层是妙音殿,供观音镀金铜像,高1.9米。另有阿底峡舍利塔和第一位堪布枯敦·尊追雍仲灵塔,高1.9 米。 觉康在大殿东100米处,六柱一层,供有:阿底峡来此时的等身像、仲敦巴像、枯敦·尊追雍仲像、莲花生像、十一面观音像,均为泥塑。 唐波且寺早期信奉白教,到枯敦·尊追雍仲修复后改信黄教。 |
钟木赞拉康 | 钟木赞拉康 钟木赞拉康,在山南地区琼结县境内,位于县驻地西南、增巴雄曲北岸藏王墓之松赞干布陵墓上。亦称“红庙”。“钟木赞”是当地方言,正名“松赞”。 钟木赞拉康始建于热巴坚尼玛温色(1124~1192)时期。面积930平方米(南北长30米,东西宽31米),有大门两道。主体建筑分前后两部分:前部是僧舍;后部为大殿。大殿两角高二层。僧舍两走廊各长4米,左右对称。柱边宽0.22~0.25米。转墙厚1.1米,内墙厚0.5~1米。僧舍门宽0.9~1米。 大殿设经堂和佛堂。经堂大门宽4米,面阔5间进深4间,有柱12根(边宽0.4米),其中4柱托起高敞天窗。堂内正中前排供奉松赞干布(629~650年在位)和唐文公主,尼泊尔墀尊公主泥塑像;中间一排是莲花生和他的两位妻子的泥塑像,均高1米。后排有释迦牟尼和他的著名八大随佛弟子泥塑像。梁上遍悬唐卡,显得气氛严肃。佛堂位于经堂里的右侧,门宽0.85米,面积38.12平方米(南北长9.9米,东西宽3.85米),有柱4根,柱边宽0.4米。佛堂内主要供奉松赞干布(吐蕃第三二二代赞普)和他的两位妻子的泥塑像,以及吐蕃大臣禄东赞、吞弥·桑布扎等人的塑像,还置有小铜佛像等。 钟木赞拉康内有两件文物甚为珍贵:一是释迦牟尼铜佛像。系红铜铸造,莲座,通高32厘米,座径12厘米。佛像头束高髻,戴宝珠花蔓冠,脸呈金黄色,黑眉、红唇,眼睫下视,嘴唇微启,颈部有二道蚕纹。左臂下垂施与愿印。身段比例匀称,修长而苗条。大腿丰满,衣纹线条流畅。赤脚步,立于圆形莲花座上。佛像制作精细,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二是千手观音像。系红陶泥制,前为像部,后为框架,浑然一体。框架高30厘米,宽20厘米,厚2.5厘米。像有头十一个:正面5个,左右侧面各3个。胸前以手合十,下为赤足踏莲花。莲花左角为文殊像,右角为金刚像。观音像通高26厘米(含座),通体为金汁所铸。千手观音,给人一种佛法无边之感;威武的金刚姿势,展现出拱卫佛法的勇猛。 |
松赞干布墓 | 松赞干布墓为文化旅游景点。 松赞干布墓 松赞干布墓北濒琼结河,南距芒松芒赞墓54米。两墓方位一致,都为北偏东60度,此墓封土结构较为复杂,由土、木、草、扁石构成。高13.4米,建筑非常宏伟。原来封土顶上建有一座古庙“钟木赞拉康”,“文革”中被拆除,是为祠堂而用的,供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赤尊公主、大臣禄东赞、吞弥·桑布扎等人塑像。桐堂现又重修,面积小于原建。 松赞干部墓封土四壁迹象暴露明显。南壁夯层厚0.07一0.1 米,土质为黄褐色,夹小石粒。层中有园木坚固,园木朽后留有很多孔洞,且都上下垂直,间距0.15米,左右间距0.18米。孔洞园壁全用小扁石圈砌,以保护圆木,夯层平面上摆有整齐的白玛草。夯墙东西向排列,似为板筑,西端露出横断面,宽1米,高1 米。封土南壁破坏严重,以至住户占用封土墓址。西壁圆木所留孔洞大都为方形,边宽0.17一0.28米。上下左右间距均为0.7米。亦有石板层,较簿,位于横向排列的孔洞之上。北壁夯层最厚,一般在0.17米以上,并露出当时筑墙工具印痕。东壁雨水冲刷严重,在正中南面的冲刷口处亦见板筑夯墙,高约1.5米,墙与墙连接处采用圆木榫合。 根据晋美林巴所著的《当木错》和其它藏史资料记载,墓内分设五室(神殿)。墓长这一箭之地,宽有一闻距(一箭,一闻距都是藏族古代长度单位,约100米)。大门朝西。中间神殿放置着松赞于布、文成公主、尼泊尔公主的遗体。还有大量的金银器。围绕正中的其余四神殿有门道互通,藏有松赞干布生前所用铠甲、武器和生活用品,以及唐皇帝、尼泊尔国王和邻国赠送的珍贵礼物。其中南殿主要还存放用鹿皮包裹的珍珠两克(约56斤),北殿为串串宝石及用纯金作的骑士,意为侍从。《贤者喜宴》中还记载,在雅隆穷普建有松赞干布方形陵墓,以供臣民绕而祭之,直至今天群众还是络绎不绝地朝祭。 |
藏王墓群 | 藏王墓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藏王墓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南琼结县宗山的西南方,背靠丕惹山(意为增长之山),是吐蕃王朝时期第29代赞普至第40代(末代)赞普、大臣及王妃的墓葬群,总面积305万平方米。各陵墓封土高大,为土垒成的高台丘墓。 其上层土墩为椭圆形,墩顶极平坦,东西长约130米;下层为长方形土台,周边不齐整。藏王墓的数目现难确定,能看到的有八九座。靠近河边的大墓据说是松赞干布之墓,与之相邻的是赤松德赞的墓,墓旁有巨大功德碑。 导游藏王墓位于山南琼结县宗山的西南方,距离泽当镇约90公里。各陵墓封土高大,为土垒成的高台丘墓。其上层土墩为椭圆形,墩顶极为平坦,东西长约130米,下层为长方形土台,周边不齐整。藏王墓的数目现难确定,能看到的有八九座。靠近河边的大墓据说是松赞干布之墓,与之相邻的是赤松德赞的墓,墓旁有巨大功德碑。在9世纪中后发生的奴隶起义中,赞普陵墓全被捣毁,现在的藏王墓只是衣冠冢而已。藏王墓内遗存石狮一对,石碑两方。其中于1984年挖掘出土的赤松德赞碑,高7.18米,碑面有云龙、四蛇、飞天、日月等浮雕图案,并刻有59行歌颂赤松德赞的古藏文;镇墓石狮一对,一狮除左眼折断外,还较完整。石狮通高1.55米,刻工简练,形象生动。 交通在泽当镇找便车或包车前往,普通夏利往返约100元/辆,可坐4人,但一般司机不太愿意前往,你也可以搭乘拖拉机,5元/人。 用时参考 1-2小时 门票 40元/人 景点位置 山南地区琼结县琼果乡 |
狐皮帽 | 狐皮帽 藏族同胞戴狐皮帽由来已久。据传,古代藏胞戴狐皮帽与今日的观念截然不同。古代曾有过一条法律,谁在战争中临阵脱逃而被抓获者,令其戴上拖着尾巴的狐皮帽,让他在大庭广众下亮相出丑,并接受同伴们的斥责。无疑,谁戴上狐皮帽,将是一种耻辱。17世纪左右,藏王废除了这一条法律。 然而戴狐皮帽防寒却流传下来了。如今,狐皮帽依然用整只狐皮加工制作,其头尾、四脚均完整保留,并改进了做帽的工艺技术。几乎每个藏胞都有一顶心爱的狐皮帽,他们头戴狐皮帽,身骑高头大马,肩背五响叉子枪,腰携金边三龙碗,这是西藏山区藏胞一生不离的四件护身宝。狐皮帽不仅用于防寒,而且是藏胞头上的一件美丽的装饰品。藏胞戴上一顶狐皮帽,给人以粗犷英俊、威武雄壮之感。 |
东嘎尼姑庙 | 东嘎尼姑庙为文化旅游景点。 东嘎尼姑庙始建于18世纪,创建人为贡钦·晋美林巴。时奉红教(宁玛派)。东嘎尼姑庙建时规模不大,仅有一座殿堂,主要供奉无量寿佛、强巴佛、莲花生泥塑像。 随着黄教(格鲁派)的发展。尼姑庙不但陈破,而且其规模日渐缩小,后来在晋美·曲结思格(第三代-)的主持下,进行了修葺和扩建,主供佛像增添了格夏日和宁玛派著名人物隆钦饶绛·次臣罗哲(著名佛学家)塑像; 该庙建有第一至三代-的灵塔,还有莲花生鎏金铜像(胸部饰物系纯金铸造)。由于该庙在区内外声誉较高,前往朝佛观光的信徒络绎不绝。 |
雅砻河风光 | 雅砻河风光 |
白日寺 | 白日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白日寺,藏传佛教宁玛派三大主寺之一。位于山南市琼结县琼结镇。16世纪由喜饶温色创建。占地面积1 196平方米,藏式平顶木石结构,主要建筑有大殿、拉让(私邸)、僧舍、伙房等。 |
西藏琼结琼果国家湿地公园 | 西藏琼结琼果国家湿地公园为国家级湿地公园。 西藏琼结琼果国家湿地公园(试点)位于西藏自治区琼结县,总面积1302.71公顷.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地区 | 特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