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 | 简介 |
---|---|
加里王府宫殿 | 加里王府宫殿为文化旅游景点。 加里王府宫殿位于县城南侧的高台地北缘,建筑群所在地属下江乡,海拔3880米。 宫殿现存建筑遗存根据其始建年代大致可分为三期: 早期建筑——旧宫“扎西群宗” 中期建筑——新宫“甘丹拉孜”(亦称拉加里颇章) 晚期建筑——夏官 一、旧宫“扎西群宗” 该建筑位于新宫甘丹拉孜西侧约180米处,位置稍低于新宫,占地范围南北长100米,东西宽70米,总面积7000平方米。 宫殿由石砌围墙环绕,现仅存东、南墙体及西墙残段。西墙残长16米,残高5——8米;东墙基本完整,走向有转折,其内墙尚存一段,内、外墙分别长40、70米;南墙与南宫门相连,其西端已颓毁。宫墙所用石块较规整,石块同以黄泥浆为粘合剂,外壁修抹整齐,最高处15米。 该建筑原在南、北两面辟有门道,北门已完全坍颓不存,南门尚存遗迹。南门共有两重,第一重设在宫墙外的东西向门廊,门朝西,宽6米,有石块砌出的石阶数级,由下而上通进门廊;第二重门道直接辟于南宫墙上部,门朝南,有高达十余米的阶梯通达门道宫殿的北部第二重门道辟于正北方向,由正门和侧门构成。正门没有门廊,阔7.5米,进深2.6米,共2柱,柱高2米;门廊高3.2米,宽3.2米。正门有本质门档三重,其上雕刻有莲瓣、连珠纹等,门枋上有彩绘莲花、牡丹等图案。门柱上有雕刻及彩绘图案,上承门档四重,其上亦有彩绘莲花等图案。侧门位于正门东侧,亦面向北,为甬道式。门道高6、宽1.6、深12米,全为石砌建筑,仅在门枋上有两朵木质斗枋以承门媚,门道顶部横设细木条,其上铺盖泥石。 宫墙内建筑多已颓毁或利用其残垣改建为民居,故其布局、形制已不可察。在甬道式侧门之上尚存门楼一间,面积约10平方米,南北辟有采光小窗一扇。 二、新宫“甘丹拉孜”甘丹拉孜是拉加里王宫现存建筑的主体部分,位于整个建筑群的东北部,由王宫、仓库、拉康、广场、马厩等一系列建筑单元构成,该建筑群北临河谷,东侧是一条人工壕堑,占地范围南北长120米,东西宽130米,总面积近16万平方米。 三、夏宫 夏宫位于新宫甘丹拉孜东北方向约1000米处的罗布林卡之中(现县行政大院内),北临江扎普久河,南依高崖,海拔3840米。 原建筑包括宫墙、浴池及宫殿等,现多已不存。夏宫原为拉加里王府避暑消夏游乐之处,现仅存一小型宫院。 该宫院位于今县行政办公大楼东北约50米处,为一四合院式宫殿。宫院坐北朝南,北面正房一排三问,通面阔18米,进深4米。东、西面各有厢房一间,中央为庭院。正、厢房前各没有石阶四级。正、厢房门窗皆设计成汉式格子棂窗及版门式样。正房明、次间辟版门共14槽,门上垂檐及窗上窗媚均镂刻彩绘有牡丹、莲花、凤凰、卷草等图案,一派汉式风格。 拉加里王系,是西-史上一支独立的地方割据势力,其先祖为吐蕃王室后裔鄂松的嫡系。公元10世纪后,该王系在山南曲松一带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历经萨迦王朝(约1255——1353)和帕竹王朝(1354——1617)统治时期,仍保持着相对独立的地方统治特权。直至1959年西藏进行民主改革之前,拉加里王系还统辖有拉加里、桑日、加查、隆子四个宗,方圆达三、四里的广大地区。 拉加里王府宫殿的始建年代已难详考,仅从现存建筑遗存的诸特点加之实地调查资料综合分析,推测其三期建筑的大致年代如下: 早期建筑:约始建于公元13——14世纪左右。 中期建筑:主体部分始建于公元15——18世纪。 晚期建筑:约始建于公元15世纪末,现存部分已为现代所改建。 上述建筑在近现代都曾经过改建、修茸或移作它用的情况,所作年代推测均就其主要部分的始建时期而言。 王宫建筑是西藏古代建筑中的一个重要门类,能较为完整地保存至今者已十分罕见。拉加里王府宫殿建筑基本保持了原有的平面布局和建筑结构,在西藏古代王宫这样一个独特的门类中更是极为珍贵的。作为藏式王宫建筑,其中一些小木作,尤其是门枋之上斗拱的使用,无疑是融合了汉地古建筑的某些因素,因而也就具有了更为重要的研究价值。 拉加里王宫于1996年4月16日被列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色切寺 | 色切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色切寺 色切寺,在山南地区隆子县境仙,位于县驻地以西、新巴乡龙坪村南侧,距县城5公里。寺庙建在一高台地上,南临陡坎,每拔3850米。 色切寺始建年代约当佛教“前弘期”后期(约为9世纪后半叶),是隆子地区格鲁派六大著名寺庙之一,由查乌寺统辖。现有僧侣十余人。色切寺面积为30000平方米(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50米)。原建筑多为废墟,仅存杜康大殿。 色切寺历史悠久,其始建年代约当佛教“前弘期”后期(约为9世纪后半叶),到“后弘期”时由强珍·多杰坚赞-重建,信奉宁玛派;至第九世0-隆我多嘉措(1805~1815)时期,该寺改宗格鲁派。由坎·觉切仁钦-主持寺务,由此传承六辈-(即坎·觉切仁钦、崔真旺杰、珠巴旺布、强巴·赤列朗杰、亚美、珠巴旺布、强巴·赤列朗杰、亚美·赤列朗杰、罗桑坚赞·丹边旺久),直至1959年民主改革。兴盛时有僧侣160人,民主改革前仍有僧侣98人,是隆子地区格鲁派六大著名寺庙之一,由查乌寺统辖。现有僧侣十余人。 色切寺面积为30000平方米(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50米)。原建筑多为废墟,仅存杜康大殿。原建筑群由药师佛殿、曲康厦、卓越玛拉康、朗日拉康、祖布拉康、聂章、灵塔及扎厦等组成。现存杜康大殿位于于建筑群西南隅,从西朝东,平面呈长方形;墙体用石块叠砌,坚实方正,檐部饰有边玛草,檐角以十字形斗栱挑出。大殿高二层。底层由门廊、经堂、佛殿、0神殿等建筑组成。门廓面积21平方米(阔7米,深3米),有柱4奶,三面墙上绘有壁画,内容为四大天王、六道轮回图等。经堂位于门廊之西,东面辟门,面积384平方米(面阔9间8柱24米,进深6间5柱16米),立柱方形,平面呈网格状分布,柱距2×2.8米,中心4柱直通上层构成天井,上有亮棚可通风采光。经堂四壁遍绘壁画,其中东壁南段绘有金刚持,其右侧有三排图案:中排为小化佛坐像,结跏趺坐于莲台,结各种印相;上、下两排则分别绘有吐蕃各王秒及佛教各教的重要道次传承人物肖像。南壁东起绘有无量寿佛化佛小像100尊,其西又依次绘有第一世0根敦珠巴(1391~1474)、第二世0根敦嘉措(1475~1542)、宗喀巴师徒三尊、骑马0神常醒、救八难度母等,两端主尊绘有释迦牟尼,其左右侧分别绘有小千佛坐像。西壁壁画有早、晚期之分:早期壁画为宁玛派时期的作品,位于西壁北段,面积约8平方米,内容为莲花生大师及其化身像共尊(即“莲花生八号”:释迦狮子、莲花生、日光、狮子吼、忿怒金刚、莲花金刚、莲花王、爱慧);晚期壁画为格鲁派时期的作品,从南至北依次绘有释迦牟尼佛和十六罗汉、药师八如来、释迦牟尼传记及“二圣六庄严”(阿底峡、仲敦巴及其道次传承)等内容。北壁两侧绘有小千佛,中段绘有莲花生大师像,东段和北段绘有小千佛,历代吐蕃王系及后弘期各主要教派的道次传承。此外,在亮朋三面壁上绘有一、二世达成赖肖像、无量光佛、宗喀巴弟子三尊、救八难度母及该寺创寺-及其转世系统等。壁画色彩艳丽浓重,运笔流畅匀称,具有明代西藏壁画的风格特征。 |
三安曲林寺 | 三安曲林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三安曲林寺,在山南地区之隆子县境内,位于县驻地东北、三安曲林乡政府所在地。寺庙建在乡政府北侧的山脊上,海拔3250米。 三安曲林寺创建于1515年,创始人名白嘎布-(贡布地区活隆地方人)。“文革”其间寺庙遭受严重破坏,1985年政府拨款进行维修,已能进行正常的宗教活动。 三安曲林寺内藏有一批雕刻精美的玛尼石刻,主要有:释迦牟尼佛、头戴高冠,着右袒式大衣,左手持钵,右手作触地印,结跏趺坐于仰覆莲座上;无量寿佛,头戴外着右袒式大衣,双手上下相叠放于腿部,手掌向上作禅定印,结跏趺坐于方台上,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三安曲林寺创建于1515年,创始人名白嘎布-(贡布地区活隆地方人),属藏传佛教帕竹噶举主巴支派(由林热巴和藏巴嘉热等发展传出)。在白玛嘎布-之后,该寺尚有七代-转世传承,他们是:巴桑旺布、米旁旺布、赤列辛达、贡色却朗、亚美明久、米旁却旺、丹增克饶。据史书记载,三安曲林寺在白玛嘎布时期最为兴盛,当时的寺庙面积约为现在寺庙的4位,僧侣人数亦达千余人,有田地、牧场和4处庄园(即:龙许溪卡、次麦溪卡、仁波溪卡、止布溪卡),有牲畜七千余头(只),其势力范围几乎包括今隆子河谷及加波曲流域的整个地区,该地区主巴噶举派的大小寺庙多以其作为主寺而受辖于其下。该寺尊奉后藏江孜的热隆寺及曲水的主贡嘏寺为其祖寺,尊奉主巴噶举派的创始人林热·白玛多吉为其祖师。“文革”其间寺庙遭受严重破坏,1985年政府拨款进行维修,已能进行正常的宗教活动。 三安曲林寺建筑依山脊走向呈东西一线分布,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东西长100米,南北宽30米)。原主要建筑集中在东部,有杜康大殿、佛殿、拉玛拉康等;最东端是扎厦(僧舍)。原杜康大殿为石砌墙体,殿堂面积12柱;佛殿位于大殿之后,面积2柱,内供奉泥塑释迦牟尼(佛陀)像,高约两层楼(8~10米);拉玛拉康位于佛殿之上,内置主巴噶举派的高僧林热·白玛多吉(1128~1188)、藏巴嘉热·益西多杰(1161~1211)等像。这些建筑已毁坏,仅存残墙(残高2~4米)。 三安曲林寺现在的杜康大殿是在原0神殿(贡康)的旧址上重建的,位于原建筑群西部,高二层:底层为经堂、佛殿;上层设接待室、仓库等。经堂内遍布壁画,内容为释迦牟尼佛、白度母、胜乐金刚等像;佛殿供奉有强巴佛等佛像。现在的0神殿(贡康)是新建的,墙体为石砌,檐部饰边玛草,上缀有八珍宝图案;殿内供有六臂依怙、骑骡天母等0神像。 三安曲林寺内藏有一批雕刻精美的玛尼石刻,主要有:释迦牟尼佛、头戴高冠,着右袒式大衣,左手持钵,右手作触地印,结跏趺坐于仰覆莲座上;无量寿佛,头戴塔式高冠,内着僧祗支,外着右袒式大衣,双手上下相叠放于腿部,手掌向上作禅定印,结跏趺坐于方台上,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
卡定寺 | 卡定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卡定寺 卡定寺,在山南地区隆子县境内,位于县驻地西北的俗坡乡坡努村。寺庙建在泽当至错公路西侧(距公路150米),海拔4250米。 卡定寺是古涅地(今隆子一带)一座历史较为久远的寺庙。在西藏佛教复兴的“后弘期”时曾是一座噶当派寺庙,至15世纪宗喀巴进行宗教改革后又改宗格鲁派,由吉绒布·多杰坚赞-主持当时的寺务。因为卡定寺曾先于其东南的促嘎尔曲地寺改宗格鲁派,所以这一地区格鲁派寺庙中便将卡定寺定为“主寺”(西寺),而仲嘎尔曲地寺则成为分寺(东寺),形成了涅地一支势力强大的格鲁派宗教力量。“文革”期间寺庙幸免于难,1983年重新开放,现有僧侣25人,辖有尼姑庙1座。 卡定寺建筑以杜康大殿为中心,北侧有一座0神殿。杜康大殿是噶当派时期的建筑,后期曾对顶部横梁进行过局部构件替换修整,基本保持了原有形制。杜康大殿坐西朝东,高二层:上层设有接待室、仓库等;下层由门廓、经堂、佛殿、0神殿等组成。门廓有柱2根,面积25.76平方米(长5.6米,宽4.6米);两侧各有一间廊屋有木梯可通二层。经堂紧接门廊,东面辟门,面积274.12平方米(长17.8米,宽15.4米),面阔7间(6柱)进深6间(5柱);经堂有柱30根,皆为方形柱体,平面呈网格状分布,柱距2×2.4米,立柱上大小下大,底径0.3米;中央2柱直通二层构成天井式亮棚,柱径为0.45米。经堂之后(西侧)为三世佛殿,有柱2根,面积50.4平方米(长8.4米,宽6米);西壁设有佛坛,主供三世佛泥塑像,高近10米,坐于莲台,背光塑各种神怪及卷草、云纹、大鹏等。佛殿北侧为0神殿,面积约10平方米,主供班丹拉姆0神塑像。班丹拉姆像黑色,一面四臂,上方的右手持大斧,下方的右手作弯曲状拜巨大的红色骷髅碗;上方的左手挥舞“法伴”兵器,下方的左手挥舞垂有丝带的三叉戟;口衔一具人尸,牙齿外龅,生有3目,头发呈黄色,发辫垂向左侧,身体用蛇和人头骨串成的花环装饰,左耳挂蛇,右耳负狮,头戴鲜花黑丝制成的王冠;上半身用犀牛皮包裹,系公牛皮围裙,脚饰铁脚镯,威严可怖。 杜康大殿北侧新建有0神殿一座,由门廓及殿堂组成。门廓有柱2根;殿堂面积10平方米,内供置有骨质法号、-等宗教法器。 |
日当寺 | 日当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日当寺 日当寺,全称“甲措日当寺”。在山南地区隆子县境内,位于县驻地以西的日当乡驻地。其北500米处即为隆子河(涅曲),海拔4000米。 日当寺是隆子地区一座历史悠久的寺庙。吐蕃时期为苯教寺庙,11世纪后由坎哲·日吾坚赞创建为噶当派寺庙,15世纪后又改为格鲁派寺庙,先后有12代-转世传承,寺内僧侣人数在一百人左右,至1959年民主改勒前尚有七十余人。辖有香达寺、贝宁拉康、思日拉康等分寺。 日当寺主体建筑由杜康大殿、德吉拉康、日吾坚赞灵塔等组成,占地面积8400平方米(长120米、宽70米)。其建筑分布早、晚上两期,早期建筑包括寺墙、杜康大殿、日吾坚赞灵塔等。寺墙:平面呈椭椭圆形,南北长而东西窄,墙体用土分层夯筑而成,高5米、厚1.3米,夯土内夹有较多的沙砾。杜康大殿:由门廊有柱4根,面积约50平方米,两侧有廊房。殿堂坐西朝东,面积238平方米(长17米,宽14米),有柱8根,柱体圆形,柱径0.4米;殿堂梁架结构中在前后两组立柱上有“十”字形替木,替木上承“井”字形大梁,梁上设方形椽木,其上再铺望板;中心两间为天井式,可供采光;立柱上替木面向中心的一侧遍饰精美的雕刻图案,内容有龙凤相对、雄狮0及在量的卷草、缠枝、莲荷纹饰等,舒展飘逸颇具变化,雕刻手法皆为减地平钑,造型丰润饱满,线条流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殿堂四壁遍绘壁画,内容有释迦牟尼及其付侍从、0神、菩萨等佛像,线条细腻流畅,色调淡雅。日吾坚硬赞灵塔:位于该寺西南隅,塔基呈方形,共6级,上承圆形塔身,其上为十三天相轮及伞盖、日月宝珠等。该塔供有创寺入坎哲·日吾坚赞-的肉身,“文革”期间灵塔上部遭破坏,后于1989年依原貌进行了修复。 晚期建筑由新杜康大殿、德吉拉康熙等组成。新杜康大殿:位于寺院南部东侧,坐西朝东,门辟东面,门道宽2.5米,外有门廊及数级台阶。门廊西侧为佛堂,平面呈长方形,面积为414平方米(长23米、宽18米),殿内四壁绘有三世佛等画像。大殿墙体由石块砌筑而成。檐角四周原高有木雕狮子,并饰有一周边玛草。德吉拉康:位于早期杜康大殿东南侧,坐西朝东,有柱4根,内供宗教法器等物。 |
扎日自然风光 | 扎日自然风光 扎热景区位于山南地区隆子县东南部,距隆子县城220公里。扎日风景名胜区位于中印边境喜玛拉雅山脉的藏南峡谷中,平均海拔2800米。与印占区有一条麦克马洪线。扎日景区核心景点集中于扎日乡和玉麦乡,东与墨脱县接壤,西与三安曲林乡相连,北与朗县为邻,南与印度隔河而望,景区面积约900平方公里。 扎日景区植被茂盛、草药齐全、气候宜人、风景秀丽、神圣洁净,既有漫山的鲜花、垂落的瀑布和圣洁的雪山,又有广阔的草原、悠然的峡谷、清明如镜的圣湖和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是西藏的香巴拉,也是山南市原始生态保存最为完整的地域,世界二十四大名山之一的达瓜西日神山就位于扎日景区内。 扎热景区主要为原始生态景区,整个景区森林覆盖,空气湿润,风景优美,环境宜人。据说景区内有108中树木,108眼圣泉,108种名贵药材,108座修行洞,历来是善男信女,游人骚客向往的地方。景区内还有6座(噶举派)白教寺庙。 扎日原始风光——河谷 这里平均海拔2000多米,山中云雾萦绕,云蒸霞蔚。有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清澈见底的涓涓溪流,成群嬉闹的猴子、小熊猫、马熊、野猪等,玉带般的流泉飞瀑,还有那鬼斧神工的悬崖峭壁,丰富多样的野生动植物,都将带给您无限的遐思。 这里丰富多样的植物资源,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天然氧吧。难怪有人说这里“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扎日景区独特的水 在扎日景区内,不够用的永远是您的眼睛。峰回路转之间不觉又是一景,特别是扎日神山,是苯教、印度教、藏传佛教、耆那教四大教派公认的三大朝圣地之一。每到猴年,来此朝拜的香客络绎不绝。 2004年属-木猴年,为西藏十二年一度的“扎日巡礼节”,是区内外群众转扎日宁巴神山的年份。按宗教说法,转此胜山,特别是猴年转此胜山,可减灾祈福,延年益寿,可保称心如意,岁岁平安。 |
斗玉珞巴民族乡 | 珞巴族是喜马拉雅东部山区的居民,是目前中国人口较少的民族,只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狩猎,擅长射箭。珞巴族生活的自然环境和原始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他们着与其他许多民族不同的饮食文化习俗。 珞巴族以稻米、玉米、小麦、荞麦等为主要食物。并且有其独特的民族服饰:珞巴族男女下身都不穿裤或裙,男子上身为“尼嘎垓济”,女子上身为“尼麦垓济”。居住在山坡上的传统一字型长房。珞巴族一股采取土葬,有隆洛德、梭龙社节、尼乌节、尼波布节等传统节日。 |
扎日神仙洞 | 是一个天然溶洞,位于扎日乡马其墩后面的桑多白山的半山腰处,也叫“莲花生修行洞”,为扎日转山的著名景点之一。传说当地莲花生大师曾在此修行,留下众多遗迹。洞内主要景观:康珠仙女修行处、孝子洞、狮子头、财运石(许愿石)等等多达20处。在前往神仙洞的路上,沿途随处可见几人合抱那么大的古树,树边挂满了经幡。夏天坐在遮天避日的经幡下休息,倒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
玉麦乡 | 玉麦—世界最小乡玉麦乡是世界人口最少,人均拥有土地最多的乡,现有人口8户32人,以农牧结合为主。辖区内保存有较好的原始森林,其山体厚重,林深如海,草木葱茏,山间云蒸雾绕,山林茂密,峡谷中多人合抱大的树随处可见,令人震撼。 玉麦乡年均气温6.3℃,空气湿润适宜人居住。此地亦有“草有党参,水有圣水”之称,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天然氧吧。 |
机甲拉康 | 1560年由珠巴噶举派第四世-贵千白玛嘎布亲自创建。传说机甲拉康周边的林地是藏巴加热大师给其妻多吉玉珍的礼品,并修建了机甲拉康,文革期间该拉康彻底被毁,1991年国家投入5000元资金进行维修。到机甲拉康的沿途景观丰富,有宽阔河谷、高山杜鹃群落、遍布山间的野花野草、多样的林相景观等。 |
热荣瑟尔空温泉 | 位于热荣乡日托寺下方,相传它是当初建日托寺的夏松仁坡切用他的金身所幻化出来的甘露。夏松翻译为化生,意为日托寺,仁坡切并非胎生,而是佛教所讲四声之一的化生,为此在民间享有很高的地位。 长期以来,隆子、错那等周边多地好多人慕名而来,这泉水不负众望,给广大百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多参寺(洞参拉康) | 多参寺(洞参拉康)为文化旅游景点。 该寺属于主巴噶举派位于扎日乡多参自然村,现寺庙面积有132一平方米,海拔380米,于1184年由仲贡·藏巴嘉热-创建。“多参”藏语意思是天然石头形成的人体生殖器官;传说狮子头仙女及其侍从到了此地消失在了这个石头上,所以石头上有天然形成的女性生殖器的模样而得名。 |
错嘎湖 | 冰川湖泊,湖水清碧,湖底不深,但很清澈,颜色为浅白色,湖的周边为沼泽地。附近有茂密的原始森林。环湖四周,高山上的冰川洁白无瑕,山巅白雪与山体浑然一体,瀑布如雪链般挂在岩石上,最终流入错嘎湖。夏天湖边经常有很多水鸟聚焦于此,给人一种怀抱大自然的感觉。 |
仲嘎曲德寺 | 仲嘎曲德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该寺位于日当镇雪村,海拔为4189米,于公元1120年,由加若元旦洛追加措创建,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该寺是隆子一带著名寺院,且历史悠久,强康西壁画可反映其历史。2007年该寺公布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于2014年5月,该寺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
丢热寺 | 丢热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丢热,系藏语“建在马圈旁的寺庙“之意。位于县驻地以西、新巴乡一冲积扇上,距县城4公里。寺庙北靠山脉,南临河谷,海拔3940米。 |
聂玛隆圣洞 | 导 游 在聂玛隆一条陡峭的山坡上,有座莲花生大师当年的修行洞。 介 绍 洞前有小庙,想是后人为纪念大师并保护圣迹而建。传说,莲花生曾在此洞念诵《长寿经》十万遍。人们相信,朝拜此洞可以为自己及亲人增寿。另外,传说五世0-罗桑加措也曾在此洞诵《长寿经》,达十四个月之久。 交 通 从桑耶乘车可至,游程一天。 |
隆子黑青稞 | 隆子黑青稞是西藏山南隆子县的特产。隆子,意为须弥同顶(佛教用语),全称“玉杰隆子”),古称“涅”),唐代曾写聂。“隆子黑青稞”传说于公元712年左右金成公主经过隆子河谷文“内嘎沃”地段不慎从邦点(指藏式围裙)中掉落在当地,经过千年的种植而形成独特的当地品种。是历代隆子宗主主要食物之一,也是聂德主持历代-和喇嘛的供品(聂德主持是聂雄六大寺庙的母寺之一),该寺庙至今仍然食用水磨磨制的黑青稞糌粑。其做成的糌粑不仅深受藏区消费者欢迎,而且也备受很多内地消费者的青睐,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地域范围 隆子县位于西藏高原中南部,喜马拉雅山北侧,东临林芝地区朗县,西靠措美,西南接错那县,东南为印占区,北倚加查、曲松、乃东三县,是山南地区四个边境县之一。属南喜马拉雅地貌,地势西高东低,相对高差约2000m,平均海拔3900m,年日照时数3014.6小时,年降水量270.3mm,适宜黑青稞的生长。全县总面积10566平方公里,是西藏自治区35个粮食主产县之一,主要种植黑青稞、白青稞、小麦、荞麦、油菜等农作物。 隆子黑青稞保护范围:隆子县的隆子、日当、热荣、加玉4个乡镇所辖的35个行政村。地理坐标为东经91°53′00"~93°06′00",北纬28°07′00"~28°52′00"。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隆子黑青稞是因其颖壳及籽粒表皮呈现黑紫色而命名,该产品是在隆子县特殊气候条件下,经过长期种植、驯化而形成的特有地方品种,它和普通青稞为同种,是禾本科大麦属的一种禾谷类作物,因其内外颖壳分离,籽粒裸露,故又称裸大麦、元麦、米大麦。青稞分为白青稞、黑青稞、紫青稞等种类。在植物学上,黑青稞的种子为颖果,籽粒是裸粒,与颖壳完全分离。籽粒长6~9mm,宽2~3mm,形状有椭圆形、菱形,青稞籽粒皮比大麦表面更光滑,颜色黑紫色及黑色等。 (2)内在品质指标:隆子黑青稞口感细腻、麦香味浓郁,营养丰富。 黑青稞的维生素B1含量为0.25—0.32mg/100g,维生素B2含量为0.58—0.9mg/100g,硒含量为0.013—0.02mg/100g,黄铜为0.17%—0.2%,钙含量为540—560mg/kg,锌含量为18.6—21mg/kg。 (3)安全要求:明确登记产品市场准入所遵循的国家强制性技术规范名称、具体内容和相关法律法规规定。 (4)包装:包装材料必须符合《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包装袋上注明产品批号并加注“隆子黑青稞”字样。 (5)标识:销售的隆子黑青稞产品,应当在包装物上标注或者附加 标识,标明品名、产地、生产者或者销售者名称、生产日期、产品质量等级、保质期。 隆子黑青稞标识所用文字应当使用规范的中文和藏文(出口另外)。标识标注的内容应当准确、清晰、显著、完整、持久。 (6)贮藏:包装好的产品分类、分等存放在清洁、避光、干燥、通风、无污染和有防潮设施的仓库中贮藏,注意防潮、防霉、防虫,严禁与农药等有毒、有害、有腐蚀性、易发霉、发潮、有异味的物品混存。 (7)运输:隆子黑青稞在运输过程中,要注意防潮湿、防雨淋。用车运输过程中,要加盖防雨布。严禁与有毒物品混装,严禁用含残毒、有污染的运输工具运输隆子黑青稞及加工产品。 |
藏马鸡 | 藏马鸡 藏马鸡(Crossoptilon crossoptilon)也叫白马鸡、雪雉。体型比环颈雉大,在三种马鸡中它是最大的一种。 通体大都为白色、头部两侧红色,头顶上生有密密的黑色短的绒状羽毛。耳羽呈簇状,白色,像两个短角向后延伸着,有耳羽簇是马鸡类最显著的特点。它的体背部羽色略沾点灰色,两翅呈灰褐色;尾特别长,有尾羽20枚,有的为22枚,尾羽的基部灰色,向后渐渐变成紫铜色,及至末端则变成暗绿色和深蓝紫色,而呈现金属光泽。这种马鸡的中央一、二对尾羽大部分羽枝长而稍疏,但不形成披散状。雌鸟与雄鸟相似,但体形稍小些,羽毛也较暗淡。雌雄鸟的嘴均为粉红色,腿和趾红色。雄鸟和鸡一样还有距 藏马鸡是我国特有珍禽之一,已列入世界濒危物种。在西藏南部和中部、青海南部、四川及云南的丽江山脉一带均为分布。主要栖息于海拔3,000米至雪线附近的针阔叶混杂林及灌丛中,喜在林间草地和林缘地带活动,常二、三十只成群,秋冬季节更结成大群觅食和过夜。 藏马鸡的食物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如草根、草叶、青棵种子、云杉花和果、海棠果等各种植物种子;偶有少量的鞘翅目昆虫及鳞翅目幼虫。在地面上营巢,筑巢于倒木等隐蔽处。巢呈椭圆形浅盘状,比较简陋,巢的材料是枯枝干草、苔藓及鸟羽等。卵为纯色,有的为土黄色,也有的为青灰色,卵上无斑点,卵的大-均为58.4×44.1毫米。藏马鸡是珍贵的观赏动物,在许多动物园中均饲养着,以供观赏。 |
隆子黑青稞糌粑 | 隆子黑青稞是西藏山南隆子县的特产。隆子,意为须弥同顶(佛教用语),全称“玉杰隆子”),古称“涅”),唐代曾写聂。“隆子黑青稞”传说于公元712年左右金成公主经过隆子河谷文“内嘎沃”地段不慎从邦点(指藏式围裙)中掉落在当地,经过千年的种植而形成独特的当地品种。是历代隆子宗主主要食物之一,也是聂德主持历代-和喇嘛的供品(聂德主持是聂雄六大寺庙的母寺之一),该寺庙至今仍然食用水磨磨制的黑青稞糌粑。其做成的糌粑不仅深受藏区消费者欢迎,而且也备受很多内地消费者的青睐,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地域范围 隆子县位于西藏高原中南部,喜马拉雅山北侧,东临林芝地区朗县,西靠措美,西南接错那县,东南为印占区,北倚加查、曲松、乃东三县,是山南地区四个边境县之一。属南喜马拉雅地貌,地势西高东低,相对高差约2000m,平均海拔3900m,年日照时数3014.6小时,年降水量270.3mm,适宜黑青稞的生长。全县总面积10566平方公里,是西藏自治区35个粮食主产县之一,主要种植黑青稞、白青稞、小麦、荞麦、油菜等农作物。 隆子黑青稞保护范围:隆子县的隆子、日当、热荣、加玉4个乡镇所辖的35个行政村。地理坐标为东经91°53′00"~93°06′00",北纬28°07′00"~28°52′00"。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隆子黑青稞是因其颖壳及籽粒表皮呈现黑紫色而命名,该产品是在隆子县特殊气候条件下,经过长期种植、驯化而形成的特有地方品种,它和普通青稞为同种,是禾本科大麦属的一种禾谷类作物,因其内外颖壳分离,籽粒裸露,故又称裸大麦、元麦、米大麦。青稞分为白青稞、黑青稞、紫青稞等种类。在植物学上,黑青稞的种子为颖果,籽粒是裸粒,与颖壳完全分离。籽粒长6~9mm,宽2~3mm,形状有椭圆形、菱形,青稞籽粒皮比大麦表面更光滑,颜色黑紫色及黑色等。 (2)内在品质指标:隆子黑青稞口感细腻、麦香味浓郁,营养丰富。 黑青稞的维生素B1含量为0.25—0.32mg/100g,维生素B2含量为0.58—0.9mg/100g,硒含量为0.013—0.02mg/100g,黄铜为0.17%—0.2%,钙含量为540—560mg/kg,锌含量为18.6—21mg/kg。 (3)安全要求:明确登记产品市场准入所遵循的国家强制性技术规范名称、具体内容和相关法律法规规定。 (4)包装:包装材料必须符合《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包装袋上注明产品批号并加注“隆子黑青稞”字样。 (5)标识:销售的隆子黑青稞产品,应当在包装物上标注或者附加 标识,标明品名、产地、生产者或者销售者名称、生产日期、产品质量等级、保质期。 隆子黑青稞标识所用文字应当使用规范的中文和藏文(出口另外)。标识标注的内容应当准确、清晰、显著、完整、持久。 (6)贮藏:包装好的产品分类、分等存放在清洁、避光、干燥、通风、无污染和有防潮设施的仓库中贮藏,注意防潮、防霉、防虫,严禁与农药等有毒、有害、有腐蚀性、易发霉、发潮、有异味的物品混存。 (7)运输:隆子黑青稞在运输过程中,要注意防潮湿、防雨淋。用车运输过程中,要加盖防雨布。严禁与有毒物品混装,严禁用含残毒、有污染的运输工具运输隆子黑青稞及加工产品。 |
地区 | 特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