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河南省 >>濮阳 >> 台前县 >> 孙口乡

孙口乡特产大全


特产 简介
敕修河道功完之碑

敕修河道功完之碑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黄河于新乡八柳村决口,洪水直冲张秋镇(今属山东阳谷县),沙湾(今濮阳市台前县八里庙村南)一带,运河河道被毁,南北漕运大动脉几乎中断,朝廷受到了很大的震动,先后派工部侍郎王永和、工部尚书石璞等治理沙湾河道,工程均失败。景泰四年(1453年)十月,明代宗又任命徐有贞为都察院佥都御史,治理沙湾河道。徐有贞到沙湾后,对地形水势进行了详细查勘。最后集思广益,开创性地提出了置水门、开支河、浚河道的治河三策。该方案得到朝廷批准后立即开始实施。徐有贞这次治河,采取了疏、塞、浚并举的办法,耗费物资数以万计,运角河工五万八千余人,历时近两年,于景泰六年(1455年)七月完工。此后山东河患减少,漕运通畅。  工程竣工后,徐有贞主持在当地(今八里庙村)修建了水河神祠,并亲自撰文、书丹,在祠内立“敕修河道功完之碑”。该碑螭首,高0.91米,宽1米,厚0.3米。精雕二龙戏珠图案,中间阳刻篆书“赦修河道功完之碑”。碑身高2.2米,宽0.95米,厚0.28米;四周刻有0.5米宽的阳刻云雾图案,书体为行楷,共31行,满行75字。碑座为龟趺,高1米。碑文记载了治理河道的过程、用工、用料、建闸地点,是除水患兴水利的经验总结,为后代研究治黄史料。  撰文及书丹出自徐有贞之手,书法挺拔秀丽,柔中带刚,气韵神采俱佳,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

张公艺墓

张公艺墓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公艺墓位于孙口乡桥北张村南200米处。1963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张氏林地碑记载,原墓园广20余亩,松柏参天,仰视不见天日。墓前有石坊3座,石碑10余通。清光绪年间黄河屡次决口,墓园被冲毁,坟墓、石坊、碑碣淤埋于地下。其后人在墓址上堆起一座土冢,高12米,底直径3米。张公艺,唐代名人,郓州寿张县(今河南省台前县)人,生于公元578年(北齐承先二年),卒于公元676年(唐仪凤元年),历北齐、北周、隋、唐四代,寿99岁。据记载,张公艺幼年有成德之望,正德修身,礼让齐家,立义和广堂,制典则、设条教以戒子孙,是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正妇顺,姑婉媳听,九世同居,合家900人,每日鸣鼓会食。养犬百只,亦效家风,缺一不食。因张氏家族的团结忍让,仗义疏财,得到历代王朝多次旌表。唐高宗李治于麟德二年(公元665年)东巡泰山时,绕道郓州,访贤士张公艺,“亲幸其宅,问其义由,其人请纸笔,但书百余‘忍’字,高宗为之流涕,遂赐缣帛。”(见《旧唐书·张公艺传》)。张公艺祠堂始建于唐嗣圣元年(公元684年),以张公艺向唐高宗敬献百忍的典故,命名为“百忍堂”。1994年,县人民政府拨款1万元,张氏族人集资3万元,重新在孙口乡桥北张村南建起百忍堂。

晋王城遗址

晋王城遗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吴坝乡晋城村内,1957年、1976年先后被山东省人民委员会、河南省革命委员会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代于慎行编《兖州府志》第22卷载:“城迹俱在,相传为晋王李克用屯兵垒也。”该城一说为唐末李克用攻打黄巢时所建,一说为五代李存勖与后梁作战时所筑。因李克用、李存勖父子先后-为晋王,故名晋王城。城为方形,边长200米,板筑墙厚20米,夯土,为灰棕色,有东、西、南3门,城中心有真武庙1座。该城是一座军事堡垒,西濒黄河,位置险要。因历代黄河决口,晋王城逐渐被泥沙淤埋。1958年深翻土地时,在晋城村附近挖出许多人骨、马骨。60年代北城墙尚存残余部分,长约5米~6米,土质坚硬,性能耐火,村民常挖城墙土垫屋基或盘火炉。至1977年,地面上城墙全部被毁。该遗址地表面现立碑一块。

将军渡(晋冀鲁豫野战军渡黄河纪念地)

将军渡(晋冀鲁豫野战军渡黄河纪念地)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水利风景区。  台前县孙口将军渡黄河游览区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晋冀鲁豫野战军渡河处”为依托,沿临黄堤规划建设。该区位于豫鲁交界的黄河之滨,是连接鲁西北和鲁西南两大地区的交通咽喉,为历代军事战略重地。  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以孙口为中心强渡黄河天险,揭开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这一伟大事变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为缅怀革命历史,凭吊革命先烈,加强对广大干部群众和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加快台前经济发展,县委、县政府决定以“孙口渡河处”为依托,沿临黄大堤兴建“将军渡黄河游览区”。2004年12月,将军渡黄河游览区经台前县发改委批准立项为红色旅游基地建设项目,2005年12月开工建设。  为搞好将军渡黄河游览区开发建设工作,县委、县政府于2006年7月研究决定成立将军渡黄河游览区开发建设筹建委员会和将军渡黄河游览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并赴京拜访当年参加渡河的-等革命前辈,邀请有关专家到台前调研,征求他们对游览区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为该项目的付诸实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孙口将军渡黄河游览区规划面积500余亩,分五个景区,即浮雕碑廊区、纪念碑及广场、主体纪念馆、黄河游览区和服务区,分三期完成。2006年投资90万元,完成一期工程建设任务,建成刘邓大军渡河纪念馆,建筑面积315平方米,馆名由-题写;依坝修建了“将军亭”,全国著名书法家李铎和中国贫困地区文化促进会副会长李春华分别为将军亭题写了匾名和楹联。2007年投资245万元完成二期工程,铺设广场1800平方米、青石板道路1000平方米、嵌草砖停车场900平方米,建成了连心桥;完成室内布展及文物征集工作,征集文物300余件,收集照片近500幅;对景区进行了绿化,周边种植柳、银杏、大叶女贞等不同的树木,平地栽种各种名花异草,令人赏心悦目。  为了高质量地完成纪念馆的布展工作,县委宣传部和县文化旅游局工作人员先后到中-事博物馆、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等多处大型纪念馆实地考察,查阅大量历史书籍和资料,拜访询问数十位老-、刘邓大军老战士和水手,并深入民间积极挖掘,最终整理出珍贵历史图片268幅、历史实物42件、有关资料和图纸17幅。在纪念馆的筹建过程中,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特别是-原副主席-亲自为纪念馆题写了馆名,0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等省市党政领导和一些将军们为纪念馆题词20余幅。  刘邓大军渡黄河纪念馆分为九个展厅,第一展厅为序厅,中间为强渡黄河大型壁画,两侧为题词。第二展厅是战略态势图,展示刘邓大军强度黄河前的形势。第三展厅是渡前准备,展示为强渡黄河所作的准备工作。第四展厅是强渡黄河,展示刘邓大军12万人以孙口为中心,东起东阿西至濮县300余里,一举强渡上有飞机轰炸、岸有重兵把守的黄河天险。第五展厅为渡河战役,展示刘邓大军渡河后,在广阔的鲁西南平原上,攻郓城、战定陶、围六营、克羊山,-连捷,歼灭-正规部队5.6万余人,继而挺进中原,千里跃进大别山。第六展厅为人民支前,展示在伟大的解放战争中,经过战火锻炼的台前及沿黄一带人民,在中国0的领导下,万众一心,同仇敌忾,不怕流血牺牲,不畏艰难险阻,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踊跃支前,为支援刘邓大军渡河作战和全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牺牲和重要贡献。第七展厅为革命儿女,展示参加渡河作战的重要将领。第八展厅为老区新貌,展示台前继承革命传统、再创老区辉煌。第九展厅为治黄成就,展示建国后台前在治理黄河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2007年6月30日,恰逢刘邓大军强渡黄河60周年,台前县隆重举行刘邓大军渡黄河纪念馆落成仪式。省委书记、省人大主任徐光春等四大班子领导,应邀前来的-之女刘解先,市委书记吴灵臣、市长梁铁虎等四大班子领导和北京、山东等地的来宾代表,全县干部、学生、军人等各界人士2000多人参加了这一盛典。活动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台前县将军渡成为中央、省、市主要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各级新闻媒体相继作了详细报道。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发消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以“河南省纪念刘邓大军渡河六十周年”为题详细报道了纪念大会盛况,《河南日报》刊发了大会盛况并配发了图片,《大河报》以“学渡河精神,起中原宏图”为题予以报道,人民网、新华网、央视国际、中-网、中广网、搜狐网、河南新闻联播、河南广播电台、大河网、中国投融资信息平台等新闻媒体对纪念大会、将军渡的变迁、红色旅游进行了集中报道。6月30日纪念大会之后,全县各乡镇、各单位,市有关单位、周边县市纷纷组织干部群众前来参观学习,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纪念活动的成功举办,提升了台前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并通过互联网,使台前走向了全国,并锻炼了干部队伍,增强了全县人民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极大鼓舞了全县人民的士气,为全县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增添了新活力。  晋冀鲁豫野战军渡黄河纪念地建有碑群一处,座北朝南,共有石碑五通,中间为主体碑,其他分列于东西前后两侧,东侧前立河南人民政府标志碑,上刻:“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间刻:“晋冀鲁豫野战军渡黄河纪念地”,下刻:“河南省人民政府一九八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公布”;东侧后立一集资碑;西侧前立大军渡河简介碑,镌文简述了大军强渡黄河的概况,落款:台前县人民政府一九八四年四月立。西侧后立青石质大碑一通,高3米、宽1米、厚0.4米,碑首刻五角星一枚,象征五星红旗在空中飘扬,碑座刻有精致的水纹状浪花浮雕,象征汹涌澎湃的黄河,碑身右上角刻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一行上款,中间刻有“孙口渡河处”五个醒目大字,左下角落款:台前县人民政府一九八一年立。碑文由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陈天然书写,苍劲有力。此碑气势雄伟,肃穆壮观。  为昭彰史迹,教育后人,1997年树立主体纪念碑一座,高3.16米、宽0.94米、厚0.3米。碑阳(正)面刻有国务院副总理-的题词:“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纪念碑”,并建有青石六角碑亭,此亭集民族传统建筑风格和现代艺术为一体,古朴典雅,飞檐斗拱,气势非凡,展示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画卷。  整体碑群座落在一个砖石、水泥混凝土结构的高台上,台长15米、宽8米、高1.5米,台基屹立在高20米的临黄大堤顶上,远远望去,蔚为壮观。  将军渡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台前境在革命战争年代属于冀鲁豫边区革0据地,台前人民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曾做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在支援前线方面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建立将军渡黄河游览区,并兴建刘邓大军渡河纪念馆,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晋冀鲁豫野战军渡黄河纪念地自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前来参观考察的社会各界人士络绎不绝,每逢节假日,成群结队的青年学生从四面八方涌来,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还有不少当年驰骋疆场的老革命来这里凭吊怀旧。198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视察了刘邓大军孙口渡河处。1994年0中央原副主席、当年率部渡河的旅长-将军亲临渡口,凭吊史迹。在京九铁路黄河特大桥兴建和落成期间,党和国家领导人-、-、万里及五十多位省部级干部先后到孙口视察渡河处。革命胜迹,感召后人。在纪念-诞辰100周年之际,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中央电台、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及各大报社的记者云集孙口,寻访胜迹,采访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轰动效应。  将军渡黄河游览区往西1000米是横跨南北、使天堑变通途的京九铁路黄河特大桥和孙口黄河公路大桥,北行2000米是京九铁路和濮台铁路台前站,东边是筹建中的风力发电站,南临黄河,水陆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历史景观、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是理想的红色旅游基地和自然人文景观中心。将军渡黄河游览区建成后,即可与其他红色旅游景点连成一线,遥相呼应,相得益彰,西有清丰单拐冀鲁豫边区、军区纪念地,南有菏泽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和羊山鲁西南战役纪念馆及徐州淮海战役纪念堂,北有孔繁森纪念馆。它的建成必定产生极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必将带动革命老区台前的快速发展。  经过多年来的开发建设,将军渡黄河游览区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利用,这里先后被命名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红色旅游景点、省大中小学生德育基地、台前县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2007年被国家水利部公布为国家水利风景区,成为豫北地区红色旅游胜地,每年都有数十万游人、青少年学生前往参观游览,学习革命历史、缅怀伟人业绩,发挥了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作用,取得了极大的社会效益。  旅游小贴士:  开放时间:全天  门票价格:免费  地址:位于台前县县城南约二十里的孙口渡口  

魏氏墓碑

魏氏墓碑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魏氏墓碑200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碑原位于张秋镇西南,1986年移至夹河乡张广村内,有明代碑6通。其中“忠显校尉锦衣卫镇抚魏良富墓”碑立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云南大理石料,总高3.43米;“奉天诰命”碑立于隆庆四年(1570年),汉江石料,总高3.63米;“魏君墓表”碑立于隆庆五年(1571年),汉江石料,总高3.84米。魏君墓表碑记述了始祖魏绍随明太祖起事,后随燕王扫北屡立战功及其子孙受诰封、玄孙女为王妃等事。

金堤河国家湿地公园

金堤河国家湿地公园为国家级湿地公园。  濮阳金堤河国家湿地公园是河南省唯一的一家以金堤河道为主题的湿地公园。该公园位于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南环路以南,西起濮阳县城关镇南堤村,东至106国道濮阳县清河头桃园村。公园东西长约10.07公里,总面积724.97公顷,区划为5个功能区,即湿地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管理服务区。其中,湿地面积约490.3公顷,湿地率67.63%。公园总体规划期限为三期,建设总投资3.2亿元。

古贤桥

  古贤桥张公艺墓前的古贤桥又名“访贤桥”,位于孙口乡古贤桥村南100米。2006年4月,濮阳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和台前县文化旅游局协作,按照河南省文物钻探工作规程进行了文物钻探,初步断定此桥为石拱桥,东南、西北走向,深埋地下约6米,桥长52米,宽6米,建于唐初,比著名的赵州桥仅晚几十年,可称“中华第二桥”,极具科研价值和文物价值。

蚩尤冢

蚩尤冢为文化旅游景点。  旧时,寿张县(包括今台前县)境内有两处蚩尤冢。一处位于今台前县城关镇,后三里村东南约300米处,本地人称蚩尤坟,修筑年代不详。30年代初,土冢高1.5米,占地3亩余,其上茵柳、野草丛生。1933年黄河决口,蚩尤冢淤没,遽垦为耕地。  据《皇览》记载另一处蚩尤冢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今山东省汶上县南旺湖内)。  相传,远古时代九黎族骨领蚩尤居住在冀鲁交界处,后来黄帝及其部族从中国西北部游牧至此,与蚩尤郭族发生冲突,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在涿鹿(今河北省境内)爆发。黄帝擒杀蚩尤后分尸而葬,身葬冀中,肩髀葬于里野重聚。骨葬寿张县阚乡,部分尸骨亥葬于台前境内。  相传,古时人们常于十月祭祀蚩尤,其冢有赤气出,直连云霄,像悬挂一面大旌旗,人称“蚩尤旗”。台前有蚩尤冢、蚩尤祠,蚩尤被后世尊为“兵主”。   

大河神祠

大河神祠为文化旅游景点。  大河神祠位于台前县城东30里夹河乡八里庙村西北,位京杭古运河东岸,始建于明朝景泰年间。相传嘉靖年间,一周姓四品-押运漕船至运河沙湾段(八里庙处),放闸时落水溺死,被列封为“大王”,并在祠中纪之,故当地人又称大河神祠为大王庙。  大河神祠前原有铁牛两只,以作镇河之用(见“铁牛”),其后祠被洪水冲毁,清世祖顺治九年(1652年)重修,大河神祠竣工后立大河神碑一通,1937年东西配房被拆,  所剩  3  间祠堂于1949年夏黄河决口被毁。大河神祠碑(重修八里庙碑)同时被埋于地下,1984年文物普查时发掘出土。碑首呈半圆形,碑趺未挖出。碑身高1.53米,宽0.7米,厚0.15米,正面阳刻碑文18行,满行24字,仿宋体。由钦差临清砖厂工部营缮清使司员外郎霍叔瑾撰文,主持道士张济仁立石。  1990年3月,奉敕修河道功完之碑由八里庙村民挖土时掘出。碑为青石质,总高4.11米。螭首高0.91米、宽1米、厚0.3米,精雕二龙戏珠图案,中间阳刻篆字“敕修河道功完之碑”。碑身高2.2米,宽0.95  米,厚0.28米,四周阳刻云雾图案。碑文为行楷31行,满行25字。碑座为石雕龟趺,高1米。立于明景泰六年(1455年)。  碑文及书丹均出自明左佥都御史徐有贞之手,书法挺拔秀丽,气韵神采俱佳。碑文记载了徐有贞治河的过程、用土、用料、建闸数目等,是除害兴利的经验总结。该碑的出土是治黄史上的重大发现,为研究治理黄河与运河并举提供了珍贵资料。这组文物被台前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3年,河南省文物局拨款2万元,  于大河神祠遗址上筑起一座高1.2米、长20米、宽15米的土台。  四周砌砖,水泥盖顶。将该碑立于中央,左置一明代祭祀碑,右置一清代“重修大河神祠”碑。前排正中间有台前县政府建立的保护标志,左右各置一铁牛,铁牛大小相等,形状相似,体态丰盈,  形象逼真。铁牛各高0.5米,长1米,为生铁铸成,每只重约500  公斤。铁牛仰首卧于铁墩上,铁墩淤地下,1958年大炼钢铁时,铁牛角被砸毁。   

台前金水国家湿地公园

台前金水国家湿地公园为国家级湿地公园。  台前金水国家湿地公园被列为2015年市重点监控项目,项目西起台前县城关镇高庙桥,东至吴坝镇张庄入黄闸,概算投资3.5亿元,总面积1407.3公顷,全长约30公里,其范围含防护堤以内所有区域及两侧部分林地和绿地,划分为保护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等5个功能区,预计2015年10月开工建设,2016年12月建成投用。

玉皇岭古墓

玉皇岭古墓为文化旅游景点。  玉皇岭古墓 位于后方乡玉皇岭村西南约300米处。原为一土丘,高3米,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1959年修筑围村堰时将土丘挖平,露出墓顶,发现墓穴内有一悬梁吊棺,遂用土掩复。今墓址稍高于地面,已垦为耕地。传说墓主为明代0相严嵩,但无史可考。1957年、1976年和1977年,该墓先后被山东省人民委员会、河南省革命委员会以“严嵩墓”为名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吴坝大蒜

  台前县吴坝乡大蒜协会申请的“吴坝大蒜”通过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地理标志”注册。吴坝大蒜的特点是蒜头大、皮薄、质细辣味香,蒜泥汁多,且粘稠不干,被人们视为上乘调味品,生熟食用俱佳,具有抗寒能力强,休眠期长,耐贮藏等特点。   台前县吴坝大蒜出蒜薹,黄河大堤下的万亩蒜田里数万名男女老少忙碌地采摘着成熟的蒜薹。     吴坝乡便民服务中心大蒜产业合作社的工作人员正组织经纪人将几十辆货车开进田间地头,直接向群众收购蒜薹。一位经纪人说:“今年订单不少,北京、济南、沈阳甚至韩国的都有。”     刚卖过蒜薹的李孝忠老汉数着钞票高兴地说:“今年种了5亩大蒜,这三天能卖4000斤,仅蒜薹收入6000元,再过半月出大蒜,每亩收入少说也得5000元。”另一个正在过磅的老汉搭话说:“今年还算一般行情,去年我一亩地收入一万还窜头咧。”     吴坝乡是个交通闭塞、资源匮乏的滩区乡。2005年人均收入不足500元,是黄河对岸东平县斑鸠店镇农民收入的十分之一,农民内心着急,却又苦于没有项目、没有资金、没有技术。     2006年,乡党委、乡政府在对当地土质论证后认为种植大蒜是个出路,就带领部分村干部去山东省寿光县考察大蒜种植经验。回来后,又从信用社贷款60万元先期扶持100户农民种植大蒜300亩。     为了应对市场风险,提高大蒜品质,乡里从山东多次聘请专家指导生产,动员村干部和资金宽裕的农民投资上千万元建起5个恒温库。同时,乡便民服务中心专门成立了蒜业服务队,分为技术服务、土地流转、肥料检验、良种培育、市场销售5个小组,全程为蒜农服务,形成了产、供、销稳定的大蒜市场。     “这几年从‘蒜你倒霉’到‘蒜你狠’,酸甜苦辣俺都尝到了。”周庄村村民周庆斌说,“能做到行情好时多卖钱、行情差时不赔钱,乡里和村里的干部出了大力、帮了大忙。”2008年,当大蒜形势处于低谷时,乡政府从各项办公经费中挤出60万元,按每亩补贴200元的政策鼓励农民种大蒜。     如今全乡大蒜种植面积达到了1.1万亩,产品远销国外。“吴坝大蒜”在享誉一方的同时,也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便民大蒜”。   

台前小尾寒羊

  濮阳台前是全国小尾寒羊繁育基地,每年向周边地区提供优质种羊3万多只。近年来,台前县委、县政府把发展小尾寒羊饲养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成立组织,加强领导,建立选育机构,加强品种选育,推广科学饲养。该县定期举办赛羊大会,逐渐把个体大、雄性强、质量优的优秀种公羊选下来,利用其品种不断优化,优良特性更加稳定,品种优势更加明显。   小尾寒羊属肉裘兼用绵羊品种,尤以多胎、高产著称于世。   小尾寒羊具有耐粗饲,抗病力强,生长发育快,成熟早,生产性能高等优点。一般饲养条件下,母羊7月龄即可发情配种,公羊8月龄左右开始配种。通常年产两窝,产羔率平均为261%,随胎次增加而提高,两胎以上的母羊平均产羔率为258.71~366.67%,最多的窝产6~7羔。小尾寒羊一对牙公羊体重40.48公斤,净肉重33.47公斤,屠宰率55.59%,净肉率45.91%;它的羔皮板薄、毛密、坚实、毛腹螺旋或波浪形弯曲。毛型可分为“细毛型”和“粗毛型”。   小尾寒羊四肢较长,尾呈圆盘形,公羊头大,鼻梁隆起,角呈螺旋形,颈短粗,前躯发达,背腰平直;母羊头较小,两耳较大而下垂,大多数有细小的角或角基,无角者甚少,颈细长,前躯与后躯发育比较匀称。   小尾寒羊是蒙古羊的派生种。随着历史变革和民族变迁,蒙古羊从草原牧区转入中原农区,其中一些体型较大,生长发育较快,繁殖性能高的个体,在长期选育的过程中得到保存与发展,终于形成同蒙古羊原始类群显著不同的新类群——小尾寒羊。

孙口乡下属行政规划区域特产


地区 特产

孙口乡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