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河南省 >>许昌市 >> 襄城县 >> 姜庄乡

姜庄乡特产大全


特产 简介
许昌紫云山

许昌紫云山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紫云山风景区位于河南省襄城县西南部,属伏牛山系东麓,由九山十八峰,五湖一条河组成,总面积约50平方公里,有平顶山市“前花园”之美誉,现为国家AA级景区,省级森林公园。

襄城文庙

襄城文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襄城文庙  它是中原创建最早的文庙之一,后经历代扩建整修,至明清形成东西宽118米,南北长192米,占地22656平方米的建筑群,金初遭兵燹,邑人卫衍出资重修,作县内学署。元、明、清历毁历修,仅存大成殿1座,为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所建。该殿建在青石高台上,殿前有月台。殿面阔5间,进深3间,房顶是九脊八坡歇山式构造,绿色琉璃瓦顶。解放后曾一度作为学校使用,1963年被归类为河南省重点保护文物,2013年5月经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襄城县公安局治安巡逻大队办公大院。  文庙大门外泮池之南有琉璃照壁,又名奎壁,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挑山式壁顶,上为琉璃瓦,壁高9.5米,长24.45米,厚1.63米。全壁除边框外,有3组彩色雕砖,其中主体画面长13.25米,由两幅双龙戏珠画面组成,东侧画面为麒麟望月,西侧画面是双风朝阳,下饰云雷纹和花草纹雕砖两层。壁基座长26.1米,厚为2.36米,红石砌成,上雕双层花草鸟兽图雕琢细腻,色彩谐调,为我国北方所少有。  前有杏坛、聚奎壁、外泮池,“德配天地”、“道冠古今”两大牌楼;中有棂星门,设有“杏林0”、“桂苑秋香”二石坊,还有内泮池、大成门、祭器乐器二库、至圣大成殿、东西廊庑;后有明伦堂、尊经阁、崇圣祠、名宦祠、乡贤祠、奎楼等。星罗棋布,错落有致,规模宏阔。其中聚奎壁、至圣大成殿、崇圣祠、奎楼为主体建筑。今存聚奎壁和大成殿。现存大成殿为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重建,是一座九脊八坡歇山式建筑,上覆琉璃瓦,光彩夺目。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建筑在长19.6米、宽15.4米、高1.5米的石砌台基之上。台上松柏合抱,葱翠如盖,蔚为壮观。于1963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庙古柏植于明代,原有4棵,分栽于大成殿门前东西2侧的高台之上。现东南角的一棵不存,留下树坑遗迹,其它3棵高在20米之上,直径大都在0.8—0.9米,每棵树冠皆有20-30平方米,且造型各有特点,或浓郁如盖,或曲虬如龙,或古朴苍劲。  奎壁是襄城文庙大门前的影壁,建于明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是挑山式结构,因壁顶履盖琉璃瓦,又名琉璃影壁。壁高9.5米,长24.45米,厚1.63米,主体画面长13.25米,由三组彩色砖浮雕组成,中为四龙戏二珠,东西两侧为麒麟望月,双凤朝阳。壁之基座长26.1米,厚2.36米,用首山红石砌成,浮雕云雷纹、花草纹图案,横贯壁座,托起整个画面。奎壁设计匠心独具,雕刻细腻,刀法遒劲,在全国实属罕见。纵观全壁,气势宏伟,凝视画面,云海浪翻,蟠龙飞腾,麒舞凤翔,栩栩如生,堪称古代浮雕艺术的精品。1963年6月20日,奎壁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奎壁与文庙涵植襄城,人才辈出,明清期间培养出举人291人、进士53名,同时,还创出明代“襄半朝”的辉煌。

襄城乾明寺

襄城乾明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乾明寺位于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经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传统文化以八卦对八方,西北方属乾,故名“乾明寺。建于唐武德年间,后几经扩建,占地数百亩,布局严整,气势矿业磅礴,它南倚首山,北向汝水,西临古道,当冀盛时,内外银杏古柏参天,郁郁葱葱:高阁重楼,鳞次栉比,金碧辉煌,自山麓直抵峰巅:寺内钟声悠悠,香烟袅袅,僧众济济:历代文人墨客游至此方,无不肃然起敬,多有题咏:还有神奇的“乾明晓钟”,能够不敲自鸣.每逢农历二月十五日,寺内有以风筝为主题的古刹庙会,游客云集,或踏青赏春,或竞放风筝,热闹非凡,其乐融融。  乾明寺位于襄城县南1.5公里首山之阴,故又称背影寺。创建于唐武德年间。后唐清泰元年(934年)僧省念禅师开山重修,明清两代历经修缮,规模雄伟,主体建筑占地15万平方米,被誉为“中州第一禅林”。现存建筑有照壁、天王殿、中佛殿、禅堂、方丈室等58间。建筑多为元末明初特色。寺西有宋、元、明、清历代所建72座浮图(砖塔)的遗迹。山门外照壁为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建,长12.93米,高4.66米,厚073米,上嵌青砖浮雕,正面为黄帝采铜图,背面为圣迷径图,造形古雅,生动质朴。  乾明寺位于河南省襄城县城南三里许,坐首山而向汝水,西临国道,风景秀丽,交通便利。始建于隋初,全盛于唐宋,元初曾遭兵焚,明代恢复重建。1963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隋朝国师天台宗智者大师是本寺之开山祖师,本寺隋文帝封地三千多亩。有碑文记载,该寺南至首山顶,北到汝河岸,西到关爷庙沟,东到姚庄南北路。主体建筑面积一百五十余亩,主要殿堂一百五十多间,连同住室和其它用房共九百多间。九重殿阁金碧辉煌,绵延三里有余。  山门前有牌坊三道,头道位于现贾楼村东北,为青石结构,四柱三门,中高边低,九脊重檐斗拱挑角,高三丈,阔三丈,额书《佛坛胜地》,前有石狮一对高两米,后有石塔两座,高九米围八米,有林荫大道十米直通山门。二道位于贾楼东南,高三丈三结构同上,上 书《正法久住》,山门外有照壁一座,红石为基,青砖为体,正现《黄帝采铜图》,背有《七圣迷山径》,其雕刻别致、造型精美、线条流畅、人物景观栩栩如生,被誉为天下第一壁,山门外哼哈二将八尺有余,庄严魁梧使人敬畏,山门上三个大字《乾明寺》为隋炀帝亲书,山门内有天王宝殿一座,额书《中州第一禅林》,左右钟鼓二楼相应而立,高八米阔五米,上悬盈吨自鸣钟,现留古诗十余首,《乾明晓钟》为襄城八景之首,又有伽蓝殿、地藏殿对应而立。  院中有琉璃宝塔两座,高九米阔两米,光芒四射,鲜艳夺目。又青石塔两座,高五米阔一米半。后有大雄宝殿一座,阔五间进深三丈三,为重檐八坡十三脊建筑,其殿雕梁画栋、壁画盈墙为本寺之主殿,真是梯石凌层见梵宫。殿后是九脊八坡歇山顶罗汉殿,其建筑独特为省之仅有,中供释迦文佛,东西十八罗汉。  另外,乾有甘罗、坤有韩信、艮有罗成、巽有周瑜,为中华四大少年护法神,四壁绘有二十四孝图。殿后五间弥勒佛殿,中奉紫金色高六尺、阔六尺、重千斤弥勒铜佛一尊,院中石碑如林,集历代书法名家之墨宝。中院分东西两个,西院正殿五间,奉西方三圣,为香檀木精雕而成,显得庄严吉祥,让人一看便恭敬瞻礼、起念参拜。两厢左有戒堂、右有禅堂。东院方丈阁明五暗七,另有知客房、皈依堂,是本寺-传道之所。  后边走上三十三层台阶是千佛阁,高阔五丈有余,中供千手观音,乃是千年银杏就势精雕而成,诗曰:“法身俊秀天生树,宝座峻曾地涌莲。”被人誉为大树观音,世所少见。千佛阁后是祖师殿,此殿五间,中供龙树菩萨和慧思慧文大师,左右依次排列省念大师和本寺历代祖师,背后有倒坐观音一尊。殿后有一片紫竹林约二亩许,四季常青,高风亮节,林边有一清泉,泉水甘甜清凉,沁人心脾。  后有南天门,过天门拾阶而上,是仙人亭,过亭攀崖而上有一石洞,高丈二阔二丈,深十余丈,另有拐洞六个,形状各异,洞中应有之物皆是红石雕成,真是鬼斧神工,诗曰:“鬼斧何手破,香山作梵家,洞艺开日月,林宝拥烟霞。”此洞是慧思祖师早年避难和历代祖师闭关之所。  到山顶便是文峰宝塔,此塔平面八角十三级,高五十二米的0式建筑,真是红莲托佛塔,百里可见,为襄城之奇观。塔后大平坦上有房二百多间,旁有一泉,泉水四溢,清澈见底。在弥勒殿和三圣殿两侧各有大院两个,每院各有房二百余间,左叫十方院,右为居士林。  十方院之西南有塔林,树塔三百六十五座,造型各异、错落有至,应天地之灵气,显浮屠之精华,为中华第一塔林。当其盛时,内外银杏古柏参天,蓊蔚郁葱;寺内钟声悠悠,僧众济济,香客云集;每逢朔望十七处殿阁同时上殿,可谓梵音嘹亮,万姓来朝。  在千年历史中,乾明几经兴废,特别是在-中更是让人心痛。自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宗教政策得到落实,襄城县委县政府领导对古刹的发展极为重视,从市里要专款新修了柏油马路,建起了庄严古朴的山门。把发展景区建设列入以事日程,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制订了宏伟发展蓝图。并得到了省佛教协会重视,派刚圆法师任寺内主持,弘扬正法。特别是自刚圆法师到任以来,寺院的发展建设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新建居士住房数间,装修了三圣殿、弥勒殿,修缮了方丈阁及寮房三十多间,所有原围墙进行了修整及加高,对寺内道路进行铺设及修整,拆除和清理了垃圾建筑,栽种松柏千余株,各种花卉两百多平方米。请回高档佛像六尊,特制大宝鼎一现在整个寺院焕然一新。新一届县委领导班子对乾明寺的发展前景更是信心百倍,计划在寺前至南环路修建一条宽二十五米的商业大道,寺前建一大停车场,拟将寺内所有古建筑、塔林、千佛阁、仙人洞、文峰塔等一一进行修复,并将整个首山全部绿化,不久的将来游人到此会再现七圣迷首山仙竟。并以乾明寺为中心,使我县的柏拧岗、太公陵、葛仙观、老君洞、尧王城、公明洞、紫云书院等所有人文景观连在一起,由生态旅游业带动我县经济的全面发展,使历史名城金襄县重放异彩,以求更多的人认识她,熟悉她,热爱她,建设她。  有“中州第一禅林”之称  据《襄城县志》记载,乾明寺始建于唐武德年间。五代后唐清泰元年(934年),高僧省念禅师又在首山北麓开山重建。元初,乾明寺曾遭焚烧,多数建筑被毁。到了明成化年间(1465年—1479年),主僧深别源靠化缘募捐14年才将乾明寺重建成功。乾明寺主体建筑占地150余亩,自北向南有照壁、山门、天王殿、中佛殿、弥勒殿等,后院建筑有三佛殿、左右禅堂、斋堂、方丈室、知客房等。原来的乾明寺西侧有砖塔370余座,错落有致,相映生辉,可以和少林寺塔林相媲美,后因多种历史原因,砖塔被毁。乾明寺古建筑群造型古朴,在建筑上多因袭古制,有很强的地方特点,为研究中原地方建筑提供了重要资料。在天王殿正面门楣上有一块青石匾,上 书“中州第一禅林”。据说,当年乾明寺兴盛时僧徒众多,从山脚直抵中峰,殿堂鳞次栉比,砖塔林立,烟火缭绕,钟鼓鱼磬之声不绝于耳,其规模在中原地区最大,所以就有了“中州第一禅林”之誉。中佛殿是乾明寺现存最早的建筑,也是该寺的主体建筑,面阔、进深均为三间,单檐歇山式建筑。其内部梁架和内檐斗拱形式保留了很多早期建筑的特点,造型古朴。  县城南首山乾明寺有古钟一口(今无存),围可四抱。相传每至天色破晓,不击自鸣,声闻数里。南山佳气蔼氤氩,萧寺疏钟隔岸闻,一击唤回沧海日,数声敲破碧云天。  音传小殿星初落,响彻春潮曙未分,正是幽人残梦觉,满窗梅月乱纷纷。  乾明寺的照壁是我省保存不多的明代照壁之一,正面为《黄帝首山采铜图》,记载了“黄帝采首山之铜,铸九鼎以定天下”的传说。照壁的背面为《七圣迷径图》,记载了“轩辕帝与方明、昌寓、张若、诩朋、昆阍、滑稽七位圣贤,前去具茨山拜见圣贤大隗,问计安天下”的传说。照壁砖雕精细,具有很强的地域特征,做工精致,保存完整,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独特性,对研究明代建筑装饰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关于《七圣迷径图》,襄城县文物管理办公室主任孙晓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轩辕帝等七位圣贤前去拜见隐士大隗,途经襄城县七里店乡时,七圣贤皆迷失方向,在路上见到一位牧童在玩泥,用泥垒出城池的模样。牧童挡住了去路,轩辕帝请他让路,牧童则说:“是车让城还是城让车?”轩辕帝给牧童解释说自己有要事,要去寻隐士问治理天下的计策。牧童听后很不以为意地说:“那有什么了不起的,还不是像牧马一样,把‘害群之马’去掉就行了!”之后,轩辕帝没寻找到隐士,但回想起牧童的话,顿时醒悟过来,明白牧童原来就是他要找的隐士的化身。据说七里店又被称做“七迷店”,即与此传说有关。如今,传说真实与否已无从考证,但“治国安天下”要“去掉害群之马”的说法流传开来。正是有了这些被人们认同的朴素情感,传说才具有了生命力,一代代地传承下来。  乾明寺建筑的选址很独特,其朝向为坐南朝北,这在全国的寺院中很少见。据记载,乾明寺寺前照壁、汝河岸边原来的两乐亭、寺后首山上文笔峰塔与城内文庙原有的的泮池、墨香井相互对应,取“以高垄为砚、汝水为池、山塔为笔,纳山川之灵秀,兴文风而出俊才”之意。如此风景秀美而又满溢着墨香的宝地,自然会受到文人的青睐。明代嘉靖年间,时任许州知州的邵宝曾题诗曰:“峰有烟雾涧有泉,此中佳境是天然。山倾西北翻称首,寺背东南却号乾。三里到城如隔世,八年为郡几参禅。题诗不尽登临兴,分付淄流莫相传。”近年来,襄城县每年农历二月十五都要在首山乾明寺旁边举办“风筝节”,又名“踏青节”、“首山酒会”。每到这一天,人们就会带着各式各样的风筝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风筝大赛。对大家来说,名次是次要的,能在明媚的春光里到首山乾明寺来踏青才是最重要的。人们带着美酒佳肴,三五成群,席地而坐,各自拿出带来的酒、水果和罐头之类的下酒菜,不管相识不相识,都互斟互敬。在这里,会会老朋友,结识新朋友,首山和乾明寺为大家提供了传递友谊的平台。据了解,参加“风筝节”的除了附近的村民外,还有慕名而来的外省人士,首山“风筝节”成为当地的一项文化盛事。首山“风筝节”为乾明寺增添了新的文化内涵,使古老的背影寺历久弥新。  首山风筝会是乾明寺佛教文化与民间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是民间为祭祀释迦牟尼涅槃日而举办的一种特殊的聚会。农历二月十五首山风筝会兴起于唐初,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和乾明寺相伴相生。农历二月,大地回春、暖风和煦,正是放风筝的最佳时节。很多人赶完庙会后,选择一平缓坡地放风筝,渐成习俗。乾明寺庙会也就有了“首山风筝会”的雅称。  首山风筝会会期正是杨柳吐絮、杏花怒放、油菜花正黄、麦苗正绿时节。人们在这一天带着亲人家眷、朋友同事,登上首山,找一山洼处,以石为桌、席地围坐,拿出随身带来的食品和酒,一改往日斯文,用手撕肉、仰起脖对着酒瓶喝酒,颇有“不醉无归”的慷慨豪爽。人们以酒会友,以酒交流感情。首山风筝会有很强的自发性,庙会期间,人们提着自己扎制的各种式样的风筝来这里放上天空。大的、小的、长的、短的、方的、圆的,色彩缤纷、式样各异的风筝在天空中飘飞着。最多时,首山上空能同时飞舞着千余个风筝,观众数万人之多。首山风筝会带着浓郁的民俗色彩,以自扎的风筝为主,式样多为龙、凤、虎、蝴蝶等,也有取材于民间传说和戏曲故事中的孙悟空、牛郎、织女、嫦娥等人物形象扎制成的风筝。数百成千的风筝,相互比着高、比着奇、比着技巧,在天空飘飞,将人们的希望越带越高。

台王遗址

台王遗址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台王遗址新石器时代襄城县范湖乡台王村

襄城古城墙

襄城古城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襄城古城墙是襄城县古城游览区的重要人文景观,最早建于春秋,成规模于汉代,魏、晋、唐、宋年间,屡加修建;明清历经修葺,最后形成计垛口1944个,长5公里,高7米,宽5米,宏伟壮观的城墙。现存古城墙全长2297米,高6.5米,宽5米。是河南省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墙,2013年5月经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600多年前,襄城县为郑国封地,名氾。东周的第六位天子周襄王,在姬郑十六年(公元前636年),因避其弟叔带之难出走,来到郑国,居于氾。各国诸侯得知后,都前来朝拜,因此,氾就慢慢繁华起来。春秋时期,襄城是楚国的边疆。楚国在周襄王避难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城,襄王曾在此避难,故名其城为“襄城”。  到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襄城古城成为周长六里八十九步、高两丈的四方城,后又扩建为朝靴样。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以石和砖甃筑县城南、西、北三面城墙,以防北汝河水患,城外挖有壕沟,与北汝河水相通。后为防水防匪,又在四面城门外增修瓮城,西南城墙下,挖建了水门水道,以备取北汝河之水,供城中民众饮用。  襄城县古城墙西门,现保存较完整,是一座瓮城门,呈椭圆形,由朝南和朝西两个城门组成,周长约200米。据载,朝南的城门上曾有匾额“眺嵩,西扼陕川”,其重要性可由此略窥一二。

紫云书院

紫云书院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襄城县有座紫云山,山中隐着明成化帝下诏赐名的紫云书院。明代时紫云书院著称中州,名响全国,成为继宋四大书院之后又一知名大书院;如今,立于山中院内,四周风景如画,访者平静如水,500年的浸润如诗如画。  明成化四年(1468年),时任太子太保、户部尚书的襄城县籍人李敏,因母亲故去,回乡守孝三年,在此期间,他经常漫步紫云山,见山色秀丽幽静,就建了三间书屋,读书讲学。成化十八年皇帝下诏赐名"紫云书院",就扩建殿宇堂斋,成为为当时中原四大书院之一。  现存门楼、大成殿、东西配殿、左右厢房等,均为硬山式青砖红石结构。占地704平方米。书院现占地6825平方米,呈长方形,三进庭院,南北长105米,东西宽65米,墙高3米。自南向北存有二柏(百)三石(十)一孔桥、正门遗迹、钟鼓二楼遗迹、文昌阁遗址。保存较为完好的有棂星门、大成殿,左侧的宣圣堂、崇德殿,右侧的诸贤堂、广业殿以及青石碑刻7通、青石篇额4块。二梁起架,明柱六根,高3.9米。柱础为红石鼓形,其它均为硬山式建筑。碑刻分别为明代李敏、钦差太监戴仪等人所题。其中"紫云书院"由明成化皇帝敕赐。紫云书院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被列入国家文物局主编的《中国名胜词典》一书。  书院原规模宏大,殿堂设置合理,除上述殿堂设施外,还有藏经阁、墨香泉、竹林、莲沼、辞君亭、望月亭、药圃、水帘洞等。书院坐落于群山环绕和万亩槲林之中,风景秀丽,三面环山。丹霞峰、紫云峰、书院山环抱书院,万亩槲林郁郁葱葱,春夏绿海荡漾,百鸟和鸣,秋来红叶满山,蔚为壮观,冬日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北汝河风景带

北汝河风景带为国家级湿地公园。  北汝河风景带北汝河襄城段水面宽阔,水流平缓,常年平均水深5—7米,水面面积2000多亩,两岸风景优美,有春秋古城墙、双龙湖、玉皇阁、孔子自宋去楚渡口等古迹,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是人们旅游、观光、休闲的好去处。

曹操练兵台遗址

曹操练兵台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曹操练兵台遗址位于襄城县范湖乡台王村西与榆林乡西南交界处——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台地原有内外二城,内城在原台地边沿,占地29.4亩,外城在高台周围约100米处,占地50余亩。二城门均在南端,内外城各有城墙、垛口,城墙南北皆有一箭楼,今无存。现存台地东西长53米、南北51米、高8.5米。三国时期,此地为许都西南重镇。地势平坦,沃野无际,农人丰衣足食,且距京师(许都)不远,是屯田练兵理想之地。曹操曾于此操练兵马,演习攻城掠地之法,又屯田开荒,种粮置草,为统一北方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曹操练兵台东北处城上村,有论城(魏武帝行宫)遗址,为曹操聚贤论事之所。

欧阳修故居

欧阳修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欧阳修故居位于襄城县麦岭镇欧营村。  欧阳修,字永叔, 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官至参知政事。欧阳修4岁丧父,家中贫穷,自幼好学。23岁和2 4岁两次参加国子监考试和礼部会试,均获第一,在最后殿试中,以甲科第14名的成绩授于进士及第,授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充西京(洛阳)留守推官(负责勘问刑狱的司法官)。在西京任职的3年中,欧阳修在襄城东汝水岸边,购得田宅一所,将母亲和妹妹接来居住。  襄城的秀丽山川和勤劳朴实的民风,给欧阳修留下美好印象。景祜元年(1034年)任职西京推官期满后,回襄城探亲时写下《罢官后初还襄城敝居述怀》诗一首:  路尽见家山,欣然望吾庐。 植仗望远林,行歌登故墟。  陋巷叩柴扉,迎候遥惊呼。 夙志在一壑,兹焉将荷锄。  儿童戏饮马,田里邀篮舆。 言谢洛社友,因招洛中愚。  春桑郁已绿,岁事催农夫。 马卿已倦客,严安犹献书。  朝日飞雉雏,东臬新雨余。 行矣方于役,岂能遂归欤!  宝元二年(1039年)六月,欧阳修复职,将母亲和妹妹接往南阳居住。初冬,欧阳修又到襄城,把田宅托付给邻里照看。这次襄城之行,欧阳修又写下了《初冬归襄城敝居》诗:  日落原野晦,天寒闾市闲。  牛羊远陂去,鸟雀空檐间。  凭高植藜杖,旷日瞻前山。  垅麦风际绿,霜鸦村外还。  禾黍日已熟,杯酒聊开颜。  酣歌岁之暮,寂寞向柴关。  此后10年间,欧阳修无论任职京城,还是迁至地方,都把襄城视作第二故乡。皇佑元年(1049年)移至颍州(安徽阜阳),又置田产一区,建起宅第,供老母和妻小居住。这一年生四子辨。熙宁四年(1071年),欧阳修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的身份辞官归居颍州宅第,剖分家产,将襄城田宅交四子欧阳辨(官至承议郎),欧阳辨后代定居襄城至今900余年。欧阳修故居,被其后裔改成欧阳家族祠堂,祠堂分前院后院,前院有正堂三间和东西厢房,内奉欧阳辨及后裔历代神主。后院有东西厢房各三间,正殿五楹,为悬山式,前檐插廊,殿内正位供欧阳修和夫人画像,其四个儿子画像分别悬挂东西两壁。后因岁月变迁、年久失修,欧阳祠堂房舍大部分被毁,现仅存前院东厢房和正堂。正堂砖石结构,0式,二梁起架,五脊两坡硬山式,小灰瓦覆项。整个建筑简朴大方。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奎壁

奎壁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奎壁是襄城文庙大门前的影壁,建于明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是挑山式结构,因壁顶履盖琉璃瓦,又名琉璃影壁。壁高9.5米,长24.45 米,厚1.63米,主体画面长13.25米,由三组彩色砖浮雕组成,中为四龙戏二珠,东西两侧为麒麟望月,双凤朝阳。壁之基座长26.1米,厚2.36米,用首山红石砌成,浮雕云雷纹;花草纹图案,横贯壁座,托起整个画面。奎壁设计匠心独具,雕刻细腻,刀法遒劲,在全国实属罕见,堪称古代浮雕艺术的精品。1963年6月20日,奎壁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毛泽东视察襄城纪念馆

  毛泽东视察襄城纪念馆系纪念毛泽东主席1958年8月7日在三里沟大队视察烟田所建的重要展示场馆。建于1968年,扩建于1978年,由原中共中央副主席-与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书写的匾额,纪念馆东西长40米,南北宽30米,砖砌围墙,松柏蓊郁。展室正面的毛主席塑像,手拿草帽,腰束上衣,再现视察时风尘仆仆,山河生辉的光辉形象。正展室三间,座东面西,南北侧室各三间展品有多幅毛主席视察时的照片,用过的茶具、桌椅等。展室后10米处机井上建有圆脊琉璃瓦六角凉亭一座,造型别致,小巧玲珑。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古襄城驿瓮城

  瓮城是古代通往荆襄与陕洛的重要关隘和驿站,因呈半圆型, 形状似瓮故名。瓮城南北长58米,东西半径32米,周长150米,红石奠基,青砖覆面,瓮城东、南各有一道城门,形成墙外有墙, 门外有门的奇观。东边城门原为西城门,门上匾额:“眺嵩,西扼陕川”, 是通往楚长城的关隘之一,瓮城始建于春秋,成规模于汉代,两边连接着长达2297米的古城墙,因此在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庆祝活动中,襄城瓮城入选国家邮电总局设计制作的“万里长城著名关隘纪念封”。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明清襄城古街道

  明清襄城古街道为襄城县城的特色古街道,是襄城南北大街在明清时期“南通荆襄,北达京洛”的辉煌写照。全长2公里,宽8米。现存明清建筑的门面房240多间,大都是一层瓦房,也有不少二层楼房。房青砖黛瓦,红柱前檐,硬山挑脊,饰有脊兽,并安扣板房门。保存较好的是大十字街口南北各200处于小十字街南北各250米处,著名的现为戏曲茶社的一所建筑,房设天井,木梯曲廊,大厅构思巧妙,外观古朴典雅,且居住冬暖夏凉,是诸多明清古建筑的精华之笔。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全国档案馆址

全国档案馆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档案馆址位于东风湖南岸,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三十四年(1945),襄城县日伪维持会会长张寿臣建,始称大佛殿,后因在此宣扬礼教,改称礼教会馆。  该建筑为二层双檐回廊式建筑,面阔五间宽24米、进深6米、高12米。九脊八坡歇山式,四角微挑,小灰瓦覆盖屋顶,正脊为雕花灰筒瓦,中间置宝瓶。室内为木质结构,二梁起架。回廊檐柱24根,墙体内柱16根。楼内设木质楼梯,二楼前、左、右为外走廊。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到来,档案利用越来越迫切,1958年5月成立襄城县档案馆,馆址设在礼教会馆。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新建第一个县档案馆,已载入《中国档案事业史》一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将此馆列入文献资料。2005年6月20日国家档案局局长毛福民题写“全国第一个县档案馆”匾额。  档案馆精巧玲珑,古朴典雅,建造手法别出一格,是周边县市不多见的建筑。1960年档案馆搬迁,以后作为县剧团的排练场所,因此被人们误称“戏楼”。  该馆现为县文件利用中心,并被辟为县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西不羹遗址

西不羹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西不羹遗址位于襄城县范湖 乡宋庄尧城岗上,也叫尧城,为春秋时楚国古城遗址,属龙山文化遗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不羹是远古延续下来的族性小国,春秋时为楚所灭。《左传》载:“楚筑不羹,有东西二城"。《汉书·地理志》载:“襄城有西不羹。”  公元前531年,楚灵王欲问鼎中原,与晋国争霸,在北部边防几处战略要地修筑城池,不羹是其中之一。楚灵王统治时期,对外攻伐邻国,以霸主自居,对内搜敛钱财,挥霍无度。令其弟公子弃疾(后称楚平王)大规模修建不羹城,后逐步建成楚国北疆千乘之赋的大城,与陈、蔡、叶一起并称为楚国方城之外的四大别都。 战国时代,不羹作为城邑一直存在。至秦,置郡县,襄城设县,不羹设亭,延续前后汉两代。《东观汉记》载:“增封侯国襄城羹亭千二百五十户"。  不羹城削岗而建,南邻北汝河,正当南北通道要冲。遗址南北长1500米、东两宽1000米,有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墓葬多处,其中高出地面的大冢三个,皆高5米、围长20米,一个在岗东,两个在岗西。1927年曾遭军阀盗掘。1963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对岗东墓冢进行发掘,为一男两女合葬墓,墓主为一武将。墓为砖石结构,由墓道、甬道、前室、中室、后室、左右前室、左右后室组成。墓道长23米、高6.6米,前、中、后室在同一条中轴线上,有石门可通,墓顶用特制楔形砖砌成穹窿顶,七个墓室内壁皆涂白粉一层。中室北壁有朱书“永建七年正月十四造,(东汉晚期顺帝的年号,即132年)。墓内有画像石五块,画像题材为龙、虎、熊。挖掘出土的随葬品有鼎、豆、壶、瓮、罐、斗、案、盘、勺、鸡、狗等陶器,铜器有镜、钱币和铃,铁器有镢、犁、锸等。当时,新华社报道了发掘该墓的消息。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襄城五岳庙

襄城五岳庙为文化旅游景点。  襄城五岳庙位于襄城县丁营乡,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传,远古时,百宁岗是一片平地,一天夜间,不知何故,地辟一道鸿沟,且生出许多成精害人的裂礓石,把百姓袭扰得寝食不安。为收伏怪石,除掉孽障,一仙翁特意借岗下庄的百头耕牛,搬来一架山梁填沟镇妖,还一方平安。神仙借百牛搬山的故事不胫而走,流传四方,此岗遂名“百牛岗"。  明万历年间,政局不稳,民不聊生,岗上常有盗匪出没,-,杀人越货,闹的路断人稀,鸡犬不宁。提督杜百宁奉命率兵到此平贼,为纪念百宁,百牛岗改称百宁岗。  五岳庙始建于汉代,晋朝形成规模,历代修葺,几度兴衰。兴盛时大小殿堂1OO余座,庙群广大,殿宇巍峨,红墙碧瓦,金顶辉煌。庙内松柏参天,花木蔽日,敬奉所有天神、地神、海神、日月全神,被人们称之为“中州神仙皇京城",是中原名胜道观。清代叶炳南有《春游五岳》诗一首:  阳春桃月百宁冈,踊动人潮焚纸忙。  率众张婷来霭拜,携朋魏武进啊皇。  百神殿宇旋回转,五岳庙堂皆绮祥。  但愿人间多醒道,不教厄患复昌扬。  由于战乱和历史原因,庙内建筑全毁。1988年以后,在原址上逐步恢复建设,新建殿堂25座,庙舍170间,建筑面积22700平方米,殿阁错落有致,稳重壮丽。正门上 书“五岳庙",西侧有一偏门,偏门上 书“柏宁岗”。院内道士居住处,清秀典雅,花木竞秀。王羲之、黄庭坚、郑板桥等名人石刻为庙宇平添几分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尚庄大棚瓜菜

  河南省襄城县是农业部确定的“全国蔬菜重点区域规划基地县”。襄城县首山脚下的湛北乡尚庄村有耕地千余亩,人数近千口。近几年来,尚庄村把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作为重点,努力发展农业特色经济,从山东昌乐县引进两种三收的反季节大棚西瓜,走“一村一品”发展之路。       2009年,尚庄村瓜菜大棚已发展到200多座,发展大棚种植户185户,面积达850亩,亩效益1.2万元,高产户达1.4万元,全村人均收入突破8500元,大棚户全部超过1万元,大棚瓜菜总收入1020万元,是2001年土地收入的14倍。有一定批量的蔬菜通过周边省市出口到俄罗斯、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近几年来,尚庄村先后建立西瓜专业协会、注册了果蔬专业合作社。2011年尚庄村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王洛红烧猪蹄

  王洛红烧猪蹄是襄城县一道名吃,它历史悠久,制作讲究,色泽鲜艳,味道纯正,而且闻名遐迩。据传,春秋时期周襄王避难经源(现襄城王洛处),王妃在路旁店铺生一王子,故赐名此地为王落子店,后又改名王洛。当时,百姓曾以猪蹄炖汤供奉王妃食用,滋补身体。此后,王洛猪蹄盛名,并逐步传承至今,但制作程序及配料经逐步改善,形成了独具特色,迥然不同的美味佳肴。     长葛市正宗宋氏王洛红烧猪蹄成品呈酱红色,晶莹发亮,烂而不散,肥而不腻,甜香可口,使人常吃不厌,是增强营养、舒心开胃的良好美食,产品行销周边县市。     正宗宋氏王洛红烧猪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所用配料、色味酱类多而俱全。仅配料就有草果、肉蔻、大小茴香、八角等48种之多。色味酱也有麦酱、果酱、海鲜酱、杂铁酱等。     正宗的宋氏王洛猪蹄的关键还在于最后焖炖的老汤,由于老汤保留常用,熬炖次数又多,汤呈胶质状,加之用料原故,即使夏天也不招蚊蝇,不变质变味。用其它汤水,1公斤生猪蹄能炖出0.6公斤熟蹄,而用这锅老汤,1公斤生猪蹄能炖出0.9公斤熟蹄,并且熟烂而不变形。     宋氏红烧猪蹄不但浓香可口,味美异常,食后使人思之再三,而且猪蹄内含胶质,有极强的美容成份,常食之,可使面部皮肤细腻、光亮、红润。同时,宋氏红烧猪蹄以药理配料,具有健脾、健胃等多种功能。   

豆沫

  做法:熬煮汆炖烩焖法   特色:咸香利口,营养丰富。   材料:小米1000克,黄豆、花生米各500克,水发海带150克,豆腐、菠菜各250克,芝麻100克,粉条(或粉皮)750克,精盐150克,花椒、八角各5克,芝麻酱200克。   熬制豆沫以小米为主料,与花椒、茴香一起用冷水泡发,加水调磨成糊状米汁。也有用黄豆以小磨磨细研调制成。上锅兑水,下入花生仁、黄豆瓣、海带丝、粉条、精盐等。开锅后到入米汁,边倒边搅动,见锅再开,立即压火,并放入豆腐丝、胡萝卜丝、菠菜、炒芝麻等即成。成品豆沫,糊色乳黄,红绿分明,各种调料咀嚼生香,略透麻辣。口感适宜不同人群,过口留香,百吃不厌。

襄城红薯

  襄城红薯是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的特产。红薯在襄城县秋粮中种植面积最大,以麦薯套种、烟薯套种、纯作春薯和夏薯种植为主。   襄城县位于河南省中部,属许昌市,红薯在襄城县秋粮中种植面积最大,以麦薯套种、烟薯套种、纯作春薯和夏薯种植为主,年产鲜薯40-45万吨,贮藏量占鲜薯的1/3。紫瓤红薯品种有浙紫1号、凌紫、烟薯176、农林54、日本川山紫和紫薯王,白瓤红薯品种主要是商薯19,红瓤红薯品种有苏薯8号、郑薯20和安平1号。   襄城县红薯潜力很大,绿色食品生产基地6000亩,无公害生产基地2.5万亩,注册的产品商标有“自有”、“老宋”、“襄宝”、“柏宁岗”。

姜庄乡下属行政规划区域特产


地区 特产

姜庄乡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