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甘肃省 >>兰州 >> 七里河区 >> 西湖街道

西湖街道特产大全


特产 简介
石佛沟国家森林公园

石佛沟国家森林公园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  介 绍 园区分石佛沟、铁冶(现正开发为云顶风景区)、七道梁、大尖山4个园区,其中以石佛沟为核心。公园东连兴隆山自然保护区,与官滩沟风景区毗邻相望,西接关山森林公园。既可观兴隆日出,又可赏关山夕阳,园内文物古迹星罗棋布。   公园内有树种28科,64属,174种;药材植物品种200余种,从海拔1950米至3124米,自上而下,阶梯分布着白桦林、紫桦林、云杉林、金背杜鹃灌木林等多种林相,锦鸡、斑颈稚、林麝、石貂等100多种鸟兽游逡期间。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定期举办西北民间艺术“花儿”表演赛,赛会期间游客众多,热闹非凡。   园内主要景点: 金鸡台——石佛沟森林公园牌坊口左侧山峰。传说上面有金鸡常立于山峰与清晨啼鸣而得名。其峰陡峭,怪石嶙峋。 佛吟谷——位于园内北面的—个小山谷,谷内一块天然巨石上刻有三米高的巨大佛字,气势宏伟,谷内还有多处怪石上有名家题写的诗句对联。该谷又名丁香谷,因谷内生长着各种品种的丁香树。每年的四五月间开花,紫、白、粉、红,争奇斗艳。 金龙泉——其泉与佛吟谷相对的山谷内,传说有金龙居于此泉而得名,泉的周围生长着丰富的中药材,有天南星、金银花、党参、甘肃黄金等。该泉水有很好的药用价值及保健作用。 舍身崖——位于主园区的中部。上面主要生长的植物有山杏、山毛桃和丁香等。其上有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的—座寺院,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七星泉——位于主园区的中心部位。相传每年的八月十五北斗七星会倒映在泉中。 红叶林——位于主园区的东部。这里生长着与枫树同一科属的青冈树,金秋时节,满山红叶。 显道泉——位于主园区南部的山腰处。其水甘甜,周围长满了奇花异草。双咀山——公园主峰,海拔3124米。上面生长着大片的杜鹃矮林,并有稀有品种金背杜鹃。此峰也是登山及猎奇探险者的乐园。  交 通 从兰州汽车站乘坐发往七里河的班车可到。    甘肃兰州市

甘肃省博物馆

甘肃省博物馆为科普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坐落在黄河之滨的甘肃省博物馆,是国内最早成立的综合性地志博物馆之一。其前身是1939年成立的甘肃科学教育馆,1950年改为西北人民科学馆,1956年改名为甘肃省博物馆,1958年迁入新馆。1999年经省政府立项,投资1.5亿元对原展览大楼进行改扩建工程,馆舍占地108亩,新展览大楼建筑总面积2.85万平方米,展厅18个,院内还有文物库房、文物保护实验室等设施,整个展览大楼本着“庄重、典雅、美观、人性化”的原则设计和建设,是一座现代化综合性智能建筑,2006年12月26日新展览大楼正式对外开放。  现设十四个部门,在编职工147人,讲解员、文物看管员等临时用工近百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15人,占岗位总量的79%,现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9人,中级50人,初级37人。在学历构成方面,博士3人,硕士9人,本科89人,本科以上学历占总人数的85%。  凭借甘肃丰厚的文化底蕴和陇原大地留下的大量珍贵文化遗存,甘肃省博物馆拥有得天独厚的馆藏资源。馆藏珍贵历史文物、自然标本共计35万余件,其中国宝级文物16件(组),国家一级文物721件(组),二级文物2637件(组),三级文物48241件(组),汇集了甘肃从远古时期到近现代的大量文化珍宝,尤以新石器时代之冠的甘肃彩陶、汉代简牍文书、汉唐丝绸之路珍品、佛教艺术萃宝、古生物化石等珍贵文物独具特色。特别是东汉铜奔马、魏晋墓“驿使图”画像砖,已分别被定为国家旅游标志和邮电事业的标志。目前,向社会推出的展览有《甘肃丝绸之路文明》、《甘肃彩陶》、《甘肃古生物化石》、《庄严妙相——甘肃佛教艺术展》、《红色甘肃——走向1949》五个固定陈列,反映甘肃厚重的历史地理文化。  自建馆以来,甘肃省博物馆先后举办了各类展览近300个,吸引了大批国内外观众前来参观。馆藏文物多次在美国、法国、意大利、日本、克罗地亚、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展出,为宣传甘肃做出了贡献。同时,发挥自身人才和设施的优势,开展文物保护与研究,其中三项文物保护课题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在古生物与古人类、原始彩陶、长城文化与中西交通、简牍学、佛教石窟艺术、西夏文字与历史、古代书法艺术等科研学术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7年甘肃省博物馆对外开放的《甘肃丝绸之路文明》、《甘肃彩陶》、《甘肃古生物化石》三大基本陈列荣获“第七届(2005~2006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2011年《庄严妙相——甘肃佛教艺术展》再度荣获“第九届(2009~2010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2013年《红色甘肃——走向一九四九》荣获“第十届(2011-2012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精品评选”优秀奖。此外,甘肃省博物馆发挥区位优势,在2010年牵头成立了“中国博物馆协会‘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专业委员会”,联合“丝绸之路”沿线各博物馆在2010年推出了“丝绸之路——大西北遗珍”展,并于2013年推出“海上丝绸之路”联展,先后举办了“丝绸之路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纸之路’——第四届东亚纸张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甘肃省第二届简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全国性、国际性学术会议,在国内外博物馆界引起了巨大反响。2012年甘肃省博物馆与日本国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结为国际友好馆,进一步促进双方在馆际文化、馆藏文物保护、人员互动等方面的交流,推动两省、市及两国文化事业发展。  随着不断发展壮大,甘肃省博物馆还先后被评选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获得“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先进集体”的荣誉。凭借孜孜不倦的努力,2012年甘肃省博物馆跻身国家一级博物馆行列,作为一座现代化的综合博物馆,必将为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为甘肃建设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示范区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津西路3号  类型:博物馆  游玩时间:建议3-4小时  电话:0931-2339133  官方网站:http://www.gansumuseum.com/  开放时间:  周二-周日9:00-17:00,16:00停止入内,每周一闭馆(节假日除外)。  门票信息:  免费开放。需持个人有效证件在门口免费换票进入。  

金天观

金天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天观在兰州市七里河西津东路,肃庄王建于明建文一年(1400),占地54亩。在此之前,唐为云峰寺,宋为九阳观。因地处城池正西,在五行中西方属金,故名金天观。当时的金天观是兰州最大的道观,宫殿高大巍峨,同廊连贯,观内汉柏唐槐,古木参天。有四大建筑群:东有元坛祠、洗心道院;中有雷坛;西有英武祠;北面九阳山上有玉皇阁、老子殿;以北有花园,叠石为山,称山字园。清人郭朝祚曾做《金天观歌》:    金天观里多乔木,黛色阴森无夏暑。    大者十围围不周,小者亦复如车毂。    状若怒龙喷浊浪,又如山鬼相撕扑。    据记载,金天观里原有36株唐槐,称为“三十六部雷将”。现存唐槐3株、树龄120年以上的明清柏3株。最高的—株唐槐达20余米,胸径近3米。    1956年,金天观改为兰州工人文化宫。院南有明清碑刻十余块。其中,有移自节园的明肃王妃“碧血碑”,立于原二清殿西廊。明崇祯十六年(1643),李自成大顺军将领贺锦攻占兰州,末代肃王朱识鋐被擒。肃王妃颜氏、赵氏、顾氏,嫔田氏、杨氏率宫人200余人从凝熙园奔上北城墙上的拂云楼,准备从北城墙上投黄河自尽。当时追兵迫近,颜氏扑向立于拂云楼上的肃王诗碑,触碑而亡。其余妃嫔跳墙、自刎、上吊,全部殉难。当地人把肃王妃嫔的尸体收集起来,在园里掘了个大墓,全部埋葬。从此后,叠立在拂云楼上的肃王诗碑上颜妃洒血的地方,留下了—块碗大的血痕,每逢阴雨或天气变化,痕迹就非常明显。清同治十二年(1873),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时在拂云楼上看见此碑,忽动恻隐之心:    一日上北城,过肃王碑,见烈妃所自碎首处,血痕喷洒,团渍缕注。军士告余,天阴雨湿,其痕视常日加明。精诚所至,金石亦开,曷足异也。    于是命人在墓前建烈妃祠,将碑移至墓旁,取《庄子·外物》中“苌弘化碧”之意,称“碧血碑”。20世纪四十年代,将碑移至墓西南稻香亭内。1976年移入金天观。碑高2.3米,宽1.3米,上刻肃王草书七律诗一首《次司马太恒吴老先生韵兼送之甘州》:    边城春柳解婆娑,别殿香风舞彩罗。    白简暂违双凤阙,丹衷直上五云阿。    平戎漫讶龙堆远,策马频从乌道过。    最是识荆离乱后,不堪回首阴关河。    从诗的内容和流露的感情来看,应是第一代肃王朱棋手笔。烈妃祠建成后,左宗棠还为“碧血碑”撰联:    一杯荒土苍梧泪,百尺高楼碧血碑。   现为兰州市工人文化宫。   金天观最佳旅游季节:    每年农历八月初八日为雷坛庙会   金天观交通:    l、6、31、53、56、58、103、105、106、118、119.122、131、137路公交车   金天观住宿:    1.兰州四方酒店    2.四方酒店是省建四方企业发展公司投资兴建,由新加坡佳逸国际集团经营管理,具备五星级酒店设施,国际服务水平的豪华酒店。   金天观美食:    七里河区清真怡馨美食厅,位于西津东路5号,正宗的兰州拉面和清真食品   

岗沟寺

岗沟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岗沟寺位于太极湖西南岸,距县城约15公里。当初建在临沟的山岗上,故名。明代成化二年(1466年)创建上下两院于沟脑。藏语称“投吉乾宝”(意为南海观世音)。   岗沟寺所处的峡谷,曲折多弯,溪流淙淙,叮咚作响,绿草如茵,山花点点。馨香飘逸,清新宜人,组成大大小小自然草坪无数。地极深邃,清凉幽静,林木茂密,野藤悬垂,是一处避暑乘凉的好去处。  周围山势雄奇,重峦叠嶂,石峰如林,奇丽异常。谷口,一泓晶碧透的湖面,波平如镜,构造了一幅山奇水秀,神秘而美妙的自然画卷,令人心驰神往。岗沟寺原建有两院:上院是菩萨大殿、大佛殿、五华楼阁共30间,佛38身。菩萨大殿飞壁雕有一尊白玉菩萨角像,身高4丈,芙蓉花面,漫座祥云。两侧山壁凿有“香烟轻锁甁中柳,灯影红浮座上莲”的对联,横披为“南海一枝春”。佛脚凿有“药水泉”,水清井满,常年清澈见底。下院是大经堂、睡佛殿、百子宫等楼阁34间,雕像150身,大经堂正壁前有一尊如来坐佛,高约两丈,双目正视,容颜慈祥。左右侧壁亦题:“自在自观观自在,如来如见见如来”,横额雕“笑容可掬”四颗金字十分引人瞩目。睡佛殿那尊释迦睡佛身长三丈,体大丰满,侧身酣卧于莲台上。身后石壁写有:“山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十颗苍劲大字。上下院共建房64间,通为楼阁,木石结构,雕梁画栋。廊檐依次镶嵌着精雕细刻的牧童吹箫,渔樵耕读,琴棋书画,纸墨笔砚,秋菊春桃,苍松翠竹等各式画槽刻板,古色古香,精美绝伦。两院面对西山,西山脚下有一座人凿石窟,南北约3丈,纵深约4丈,四壁雕有神像,维妙维肖,栩栩如生。岗沟寺修在一个天然形成的石腊牌(大石窟下),南北长约80米,径深有40米,高达20多米,不怕风吹雨淋,竟能容上千人居往,可谓一处世外桃园。   岗沟寺历史久远,先后设有“哲学院”(讲经院)。“0院”(考经院)。清乾隆时期,僧侣多达500余众。尤其那150尊佛像有玉雕、石雕、泥塑,神气活现,情态毕肖,是我国古代秀工匠高超技艺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库之一。还有那神奇的传说,定使人流连忘返。有人说,明成祖朱棣的太子西游时, 曾到过岗沟寺。明英宗天顺八年(1465年)山摇地动,一对白兔在沟间跑来跑去,石山内同时传“开哩吗不开?”的问声。有人答应说:“开哩!”顿时山腰开裂,一尊2尺多高的白玉菩萨闪闪发光。附近有人请到家里供奉,白天请去,晚上仍到石窟内,连着为样三次,观音显灵,地有灵气,于是四方百姓有钱的出钱,无钱的出力,能工巧匠献技献艺,壁山凿石,雕塑泥画,便在这里修起了流芳百世的岗沟寺。每年农历四月二、三日,寺辖五大居士,轮换主持龙华善会,方圆十几里的善男信女到时前来焚香参拜,游客成群结队,踏青浪山。还有许多花儿歌手,放开喉咙竟相对唱。真是歌如潮,花似海,热闹非凡。

兰州战役纪念馆

兰州战役纪念馆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兰州战役纪念馆坐落于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华林山,始建于1952年,园区占地面积419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兰州战役纪念馆展馆面积1000平方 米,由序厅、奏响西进序曲、实施千里追击、浴血南山之巅、聚歼青马主力、欢庆西北解放、结束语七个部分构成。全面展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在彭德怀 司令员的指挥下,在甘肃党组织的全力配合下,在解放区的大力支援下,果断发起兰州战役,解放兰州城的壮阔历史。  兰州战役是发生在西北地区规模最大和最激烈的城市攻坚战,是解放大西北最后一次战略大决战。战役的胜利,使西北地区国民党军队完全陷入分散、孤立的境地,打通了进军青海、宁夏、河西走廊和新疆的门户,为西北地区全境解放铺平了道路。  兰州战役纪念馆是全国重点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和甘肃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每年参观人数达20余万人。

兰州市烈士陵园

兰州市烈士陵园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兰州市烈士陵园,座落在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华林坪以南、沈家岭北麓。是为纪念1949年8月兰州战役中牺牲的烈士而修建的,始建于1952年,  兰州烈士陵园是为纪念解放大西北、解放兰州牺牲的革命烈士而建,并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基地。  兰州烈士陵园始建于1952年,1959年建成开放,1972年进行了二期扩建工程,陵园占地面积629.29亩,建筑面积10800平方米。园内有原红四方面军创始人之一,红军二十五军军长吴焕先,原中共甘肃工委副书记罗云鹏,为兰州解放而牺牲的原第一野战军三十一团团长王学礼,三十远政委李锡贵烈士纪念碑亭。烈士纪念设施有兰州战役纪念馆、罗云鹏等七烈士纪念馆。两万平方米的墓区内,安葬着兰州战役中牺牲的808名烈士忠骨。  兰州烈士陵园纪念塔于1958年建成,1986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列为全国重点烈士建筑物保护单位,2001年由中宣部公布为全国第二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历史  兰州市烈士陵园是当年兰州战役主战场之一,坐落于沈家岭北麓,与横穿市区的黄河遥遥相对,规划占地面积28.7公顷。该陵园由著名设计大师任震英设计,一期工程于1952年动工兴建,1959年初建成对外开放;1972年二期工程建成,经过1997年的维修工程,目前基本实现了建园时的规划,红25军军长吴焕先、甘肃工委副书记罗云鹏、解放兰州时壮烈牺牲的王学礼等917名革命先烈安葬于此。  改造  由于资金不足,除绿化设施较好外,陵园现有的建筑和设施已经严重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的发挥。  为了提升烈士陵园纪念建筑物和陵园的观瞻档次,增强陵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吸引力和艺术感染力,兰州市决定投资8400万元,在不改变原规划框架的基础上,对兰州市烈士陵园进行新的规划。  根据“环境园林化、陈列艺术化、功能多样化、景点群体化”的指导思想,努力提高烈士陵园纪念建筑物和陈列展示的文化品位、艺术品位、科技品位,按照立足长远、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把陵园建设成为西北一流的标志性建筑物和全国著名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  组成  兰州市烈士陵园由纪念景区、园林景区、门前区和后勤服务区四部分组成。其中,纪念景区由全面再现兰州战役激烈、壮观的战斗场面的中心纪念区,主要存放和平时期革命烈士的骨灰盒展示革命烈士伟绩的现代英烈纪念区,烈士墓区,领导干部骨灰堂和陵园,天桥公墓五部分组成。园林景区规划面积7.18公顷,由盆景园、碑林、水景园组成。园林景区是新增的一个景区,旨在提高陵园的景观质量和环境容量,提高陵园的游园率和经济效益,实现“环境园林化”的目标而规划的一个游憩景区。  布局  陵园以开展纪念性活动和游憩性活动并列布局,充分结合自然地形特点,纪念区采用轴线对称的规划式构图,庄重严整,突出纪念塔主题;游憩区采用自然式构图,活泼自然,突出山水相依的秀丽景色。  兰州烈士陵园是为纪念解放大西北、解放兰州牺牲的革命烈士而建,并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基地。  兰州烈士陵园始建于1952年,1959年建成开放,1972年进行了二期扩建工程,陵园占地面积629.29亩,建筑面积10800平方米。园内有原红四方面军创始人之一,红军二十五军军长吴焕先,原中共甘肃工委副书记罗云鹏,为兰州解放而牺牲的原第一野战军三十一团团长忘学礼,三十远政委李锡贵烈士纪念碑亭。烈士纪念设施有兰州战役纪念馆、罗云鹏等七烈士纪念馆。两万平方米的墓区内,安葬着兰州战役中牺牲的808名烈士忠骨。  兰州烈士陵园纪念塔于1958年建成,1986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列为全国重点烈士建筑物保护单位,2001年由中宣部公布为全国第二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西关清真寺

西关清真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介 绍 清真寺气势雄浑,庄严肃穆,具有鲜明的阿拉伯伊斯兰风格。该寺还先后培养了一大批伊斯兰经学学者,每年有百余名国外穆斯林也来到这里参观礼拜。西关清真寺北侧不远处的中山路西侧,有桥门清真寺,规模宏大,是当地穆斯林群众的集中礼拜活动场所。交 通 乘2、4、6、9、13、15、101、102路可到。

黄河母亲雕塑

黄河母亲雕塑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滨位于滨河路中段,小西湖公园北侧,是目前全国诸多表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雕塑艺术品中最漂的一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全国首届城市雕塑方案评比中,曾获得“优秀奖”。  雕塑由甘肃著名的雕塑家何鄂女士创作,北京雕塑厂于1986年4月30日雕成,系一长6米,宽2.2米,高2.6米的花岗岩圆雕,总重40余吨。由“母亲”和一“男婴”组成构图。  母亲秀发飘拂,神态慈祥,身躯颀长匀称,曲线优美,微微含笑,抬头微曲右臂,仰卧于波涛之上,右侧依偎着一裸身男婴,头微左顾,举首憨笑,显得顽皮可爱。雕塑构图洗练,寓意深刻,象征着哺育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挠的黄河母亲,和快乐幸福、茁壮成长的华夏子孙。雕塑下基座上刻有水波纹和鱼纹图案,源自甘肃古老彩陶的原始图案,反映了甘肃悠远的历史文化。  同时,水波纹和鱼纹也反映了黄河流域的先民们对自然现象敏锐的观察力。雕塑前面另立一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于1984年8月所立“献给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母亲”碑。     景点位置  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南滨河中路  交通  市内乘坐公交25路、142路到黄河母亲站下,或乘坐18路、56路、58路、103路、106路、107路、111路、118路、120路、130路、137路、139路、302路、313路西湖公园站下,也可乘坐15路、105路、109路、142路到水车园站下,然后步行到达  门票  免费  开放时间  全天

西部欢乐园

  介 绍园内有气势恢宏的国际标准24道保龄球馆,宽敞、气派的乒乓球馆、网球馆,被国家定为冰上运动高原训练基地的冰雪世界,富有热带海滨风情的夏威夷海滨世界,及高尔夫球场等大型健身馆。此外还有新颖刺激的三环滑车、凌空起舞的太空飞船、悠悠摆动的海盗船等游乐设施。   高达60米的摩天观览塔使游客可登高远眺,鸟瞰金城。园中心日月广场上十二星座古典雕塑仿佛讲述着一个个美妙的西方神话,被雕塑簇拥着的音乐喷泉流光溢彩,美不胜收。  交 通 市区公交26、80、127路可以到达。    甘肃兰州市

甘肃简牍博物馆

  甘肃简牍博物馆是在省委省政府领导的亲切关怀下,由甘肃省机构编制委员会于2012年12月12日批准新设的省文物局下属的县级事业单位。核定事业编制20名,主要承担甘肃出土简牍的收藏保管、保护修复、整理研究和展示利用等职责。原甘肃简牍保护研究中心的职责并入甘肃简牍博物馆。  1907年和1914年,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 1862—1943)第二、第三次中亚考察,先后在敦煌至酒泉、张掖、额济纳旗一线汉塞烽燧掘获汉简3000余枚,被誉为上世纪出土文献的四大发现之一。1930年至1931年,中瑞西北科学考查团成员瑞典考古学家贝格曼在两汉居延地区发现汉简11000余枚,是当时中瑞西北科学考查团的重大收获。1949年后,又先后发现武威《仪礼》简、医药简、王杖简460多枚,居延新简(甲渠候官)8400多枚,肩水金关汉简12000余枚,敦煌马圈湾汉简1200多枚,甘谷汉简20多枚,天水放马滩秦简460多枚,悬泉汉简23000多枚,水泉子汉简600多枚,黄家湾晋简30多枚。此外,还有一些零星的吐蕃文、西夏文的木牍。甘肃是汉简大省,不仅出土数量多,而且在近世以来发现最早,研究历史最长,是研究历史、文化、丝绸之路、中外关系、西北边疆的中外学者奋力耕耘的重要领域。  甘肃简牍整理研究的专门机构始自1986年。甘肃省博物馆和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分设后,“汉简整研室”是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一个内设机构。曾先后在此工作过的同志有:初世宾、薛英群、吴礽骧、何双全、马建华、张俊民、张德芳、柴生芳、王元林等。  从2005年开始,甘肃简牍的保护整理和研究利用问题受到省内外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政协委员、人大代表连年提出提案和建议,希望有关部门重视和加强甘肃简牍保护利用的力度,充分发挥甘肃简牍作为特色优势文化资源的应有效益。2007年,省编委批准在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加挂“甘肃简牍保护研究中心”的牌子,增加事业编制8人,专门承担甘肃出土简牍的保护整理和研究利用等职责,并在用地用房以及经费问题上加以支持。  “甘肃简牍保护研究中心”成立后,甘肃简牍的保护整理研究等各方面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一是开始进行全面保护,对长期浸泡在水里的放马滩秦简进行了脱水、脱色、整形、灭菌、加固、封装等工作,对河西出土的汉简已经或正在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科学保护;整理工作取得很大成绩,初步文字释读已全部完成。延滞四十年之久的《肩水金关汉简》陆续出版,现已出版壹、贰、叁三册,使之进入了学术研究领域。2014至2015年,全书五册将全部出齐。《悬泉汉简》的整理释读工作也已基本完成,从明年开始陆续出版,力争在几年之内出版完毕。甘肃简牍研究中心还多次组织简牍学专家赴居延、敦煌等汉简出土地实地考察,召开了甘肃省第二届简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居延遗址和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出版了专门的论文集《居延敦煌汉简出土遗址实地考察论文集》、《甘肃省第二届简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均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陆续同西北师大合编《简牍学研究》,并发表论文近百篇。  随着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和甘肃省委省政府“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战略的提出,在“甘肃简牍保护研究中心”的基础上成立“甘肃简牍博物馆”,使简牍这一特色文化资源在全省经济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已成为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共识。目前,“甘肃简牍博物馆”的建设已被列入全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重大项目,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国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正在积极开展选址、立项、建馆和制定保护、整理、研究和展示利用的中长期规划。力争在三年之内建成一座规划科学、设计先进、功能齐全的现代化专业博物馆,为甘肃文化建设增添一座标志性建筑。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西坡坬遗址

西坡坬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西坡坬遗址位于兰州市七里河区黄峪乡陆家沟村南80米。属马家窑类型。面积约1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2米。1960年试掘发现房址、窑址、灰坑等。出土陶器有盆、壶、罐、碗等,彩陶纹样多见螺旋纹、宽带纹、弧线三角纹;石器有刀、斧、锛;另有陶刀、陶环。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柳合山堂

柳合山堂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柳合山堂位于兰州市七里河区西园街道五星坪。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是清代陕西著名儒商柳兆甲驻兰州的私宅。原位于城关区柏树巷,上世纪五十年代迁建现址,由后裔居住使用。四合院布局,占地面积490平方米。坐东朝西,四合五天井,三堂五厦,由堂屋、耳房、厢房、倒座、门厅组成。整组建筑布局合理,尺度比例适宜,工艺精湛,是这一时期民居建筑的杰作和代表,对研究晚清时期兰州的商贸史、民居建筑特征、建筑文化及工艺技术有重要价值。2014年被七里河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二十里铺大坪遗址

二十里铺大坪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二十里铺大坪遗址位于兰州市七里河区八里镇二十里铺村南侧的二级台地上,台地北部有一条大致呈南北向的沟壑将遗址分成东西两部分。遗址东西宽约300米,南北长约850米,分布面积约25.5万平方米。台地中东部断崖上存在多处房址和文化层遗迹,堆积厚度约0.3—0.8米,距地表深约0.7—1.1米。目前采集的各类标本有残石器、动物骨骼、陶片等。陶片有细泥红陶和夹砂红陶两种,可辨识器型有双大耳罐、高领折肩罐等,纹饰以绳纹、篮纹为主,属齐家文化遗存。该遗址面积较大,保存相对较好。  八里镇  自然环境:八里镇地处兰州市南郊,总土地面积6.38万亩,耕地面积1万亩。平均海拔1600米,年平均气温7.8°C,年平均降雨量250毫米,全年无霜期150天。   行政村划:辖3个居民委员会,11个村民委员会。   人门情况:乡镇总户数7589户镇总人口24352人,乡镇从业人11349人。   六通情况:11个村全部通电、通公路、通邮、通电话、通自来……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华林坪革命烈士纪念塔

华林坪革命烈士纪念塔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华林坪革命烈士纪念塔位于兰州市七里河区华林路南。为纪念兰州战役壮烈牺牲的革命烈士而建。占地面积25平方米。塔平面呈五角形,钢筋混凝土结构,面敷大理石。塔高28米,基座用水磨石铺成,周围镶有五块汉白玉纪念碑。塔顶部有一铁质镀金五角星。塔身正面刻有“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曹家咀遗址

曹家咀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曹家咀遗址位于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果园乡曹家嘴村西100米。面积约7.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3米。1971年12月经发掘有灰坑和窑址。出土陶器以泥质红陶为主,彩陶纹样有旋涡纹、带状纹、弧线纹等,器形有罐、壶、盆、钵;石器有石斧、石凿。属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遗存。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马家窑类型的文化内涵有重要价值。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兰州百合

  百合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在全国各地都有出产,其中以兰州人工栽培的兰州百合最为有名。兰州百合独到之处是色泽洁白如玉,形大味甜,肉质肥厚细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糖类、矿物盐和果胶,含糖量比驰名南国的宜兴百合、龙牙百合还高,而含粗纤维甚低。

七里河百合

  七里河百合是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的特产。被誉为百合之乡的七里河区拥有4.28万亩的百合种植面积,形成了规模较大的产业链,而百合产业链的延伸和深加工产品的研发也取得一定成果,百合营养粉、营养麦片、百合果酥、百合醋已成功上市,百合枣粉、百合花、百合芽菜、百合鸡等新产品已研发成功。   兰州百合是甘肃省、兰州市的名牌产品,是七里河区最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在全国四大百合产区中,兰州百合色、香、味、形等均属第一,国内外享有一定的声誉。近年来,兰州百合产业的发展得到了中央和省、市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七里河区按照"布局区域化、生产基地化、经营一体化、管理规范化、服务社会化"的发展思路,坚持"抓区域优势、抓无公害生产、争创优质精品、树立品牌形象"的原则,使兰州百合成为加快农民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支柱产业。目前,全区百合留床面积4.2万亩,年产量1500万公斤,总产值31500万元,占全区农业总产值的41%;农民人均百合收入2745元,占全区农民人均收入的38%。兰州百合证明商标使用企业达到了65家,形成了集生产、加工、储存、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七里河区西果园镇袁家湾村被誉为“中国百合第一村”,是我市百合的主产区,今年全区百合留床面积达到4.7万亩,产量达1530万公斤,总产值42840万元,约占全区农业总产值的68%。   七里河区坚持“布局区域化、生产基地化、产品名牌化”的发展思路”和“因地制宜,无公害生产、集优创精,树品牌形象”的原则,形成具有区域特色,优势明显的作物带和产业带。到2010年,百合留床面积达到4.2万亩,主要分布在七里河区的西果园镇、阿干镇、黄峪乡、魏岭乡、彭家坪镇、八里镇等地区(西固区金沟乡及榆中县永靖县部分乡镇也有少量种植),百合产量1510万公斤,总产值32163万元;农民人均百合收入3009元,占全区农民人均收入的43.6%。目前已建成省、市级无公害标准化示范基地1182亩,建成标准化示范区3.2万亩,无公害认证面积达到3.7万亩,建成示范乡镇5个,种植户达到10954户。逐步形成了以西果园镇的兰州百合城为中心,辐射八里镇、阿干镇、魏岭乡、黄峪乡等周边乡镇,共有93家百合加工企业。全区现有冷藏库39座,库容达到1064万公斤,每年分两季存储,储量可达2128万公斤,完全能够满足百合常年加工贮藏的需要;全区年加工能力在50吨以上的企业有40多家,这些企业全部使用了“兰州百合”证明商标。目前兰州百合不但畅销至广州、上海、北京、乌鲁木齐、杭州、昆明、西安、沈阳、武汉、西宁等全国省会城市,还扩散到深圳、珠海、汕头等沿海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出口到美国、日本、泰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2009年出口创汇达到100万美元。   

兰州牛肉拉面

  传说兰州牛肉拉面起源于唐代,但已无法考证。目前有史料记载兰州牛肉拉面是小车牛肉老汤面演变而成的。所谓老汤是煮牛肉时放凉已经成了肉冻的胶体状物,鲜美无比,此汤乃是做牛肉面的上品。清朝嘉庆年间(1799年),东乡族马六七从河南怀庆府清化(今河南焦作博爱清化镇)陈维精处学成小车牛肉老汤面带入兰州。后人陈和声、马保子等人以“一清(汤)、二白(萝卜)、三红(辣子)、四绿(香菜蒜苗)、五黄(面条黄亮)”统一了兰州牛肉拉面的标准。另有说清朝初年,兰州人马子禄来在青海省化隆县拜亲戚马成德为师学会牛肉拉面后带回兰州。兰州牛肉拉面经过几百年的创新发展,以肉烂汤鲜、面质精细而赢得了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食客的好评,成为兰州的一张名片。1999年兰州牛肉拉面被国家确定为中式三大快餐试点推广品种之一,被誉为“中华第一面”。

兰州蜜桃

  甘肃是桃的故乡,已有3000多年的产桃历史。目前,全省已有200多个品种,而以兰州蜜桃最优。兰州有六月桃、朱砂简桃、平顶离核桃、半水不旱桃、迟水桃、蟠桃、黄肉桃、东方红桃、白粉桃、肥城桃、花桃等184个品种,产于安宁区7100多亩的桃林,以迟水桃和白粉桃最为著名。 兰州蜜桃果实肥大,平均重150克,果皮稍厚,向阳面呈紫红色,肉质细腻,柔软甘甜,蜜汁丰富,芳香飘溢,味道醇美。 蜜桃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挥发油、有机酸、矿物质、粗纤维和碳水化合物等多种成份。鲜食能解饥消渴,补养身体;且有增进人体胆汁分泌,促进消化和治疗便秘等功效。安宁堡多八九十岁长寿老人,即与食桃习俗有关。( 兰州)

兰州软儿梨

  兰州软儿梨,在享有“瓜果城”之赞誉的兰州,以它特殊的风味而成为梨中的佼佼者。软儿梨的果实近圆形,平均果重在125克左右,立冬后成熟,其色黄中带绿,青中泛红,果皮较厚,果肉硬,味道酸涩。    若藏至冬季,则冻结成冰球,食用时需置于温暖处化开,果肉则成一包香水,浆液极多,味甜胜似蜂蜜,且富酒味。吃时撕破表皮,用嘴吸吮,一包如糖似蜜的果汁顿时溶入口中,饮之甜津津、凉丝丝,清香无比,沁人肺腑,余味久久不绝。因此,软儿梨也称"香水梨"。 软儿梨富含果酸、苹果酸、柠檬酸、蔗糖、葡萄糖等成分,营养价值极高,且具有清热解毒、润燥止咳,生津化痰、滋身祛疾之功效,是食疗兼备的妙品。若存至翌年二、三月间食用,其味更佳。      

兰州籽瓜

  籽瓜属低糖瓜类,是一种极具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形状与西瓜类似,但比西瓜小,籽就是畅销的大板瓜子。   籽瓜是一种润肺、暖胃的保健食品,《本草纲目》记载:“籽瓜性味甘”;《本草求真》记载:“籽瓜肉汁可润肺,解心脾胃热,止消渴,消除溃肿”。现代医学证明,籽瓜富含果酸、核黄酸、尼可酸等18种氨基酸、维生素及多种微量元素,具有利尿、润肺、健脾的功效因子,具备低脂、低糖、低热的特性,对糖尿病、肥胖症也有辅助医疗作用。目前,籽瓜的利用主要以收取瓜籽为目的,利用率仅为5%左右,其瓤、皮均未被利用。若综合开发利用,其产值可提高8倍以上。    兰州籽瓜,是一个颇具地方特色的瓜种,是兰州的一大特产,是西瓜种里的一个变种,瓜形与西瓜相似,但比西瓜小,单瓜平均重量2~3公斤,表面光滑,色浅绿,套有深绿色条纹。瓜肉色黄白,较甜,含籽量多,籽大。 籽瓜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其瓜肉具有止咳祛痰、利尿解温、治疗胃病的特殊功效。籽瓜浑身是宝:瓜子可加工成籽瓜原汁罐头、低糖籽瓜罐头等。瓜皮可做瓜条、米饯。兰州籽瓜生产于兰州郊区皋兰、永登及其周围的靖远、会宁、景泰、红古、临夏、民勤、古浪、武威、永登等地。目前皋兰县年种植面积在2万亩以上。

兰州黑瓜子

  黑瓜子   兰州黑瓜子被誉为“兰州大片”,是兰州著名的特产,以其片大、皮薄、板平、口松、肉厚、乌黑发亮、味香隽永、品质优异等特点而著称,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商品之一,曾获1983年国家外贸部颁发的黑瓜籽生产出口产品"荣誉证书"。   

东川乡马泉村红枣

  东川乡马泉村:特产红枣

花寨子乡冬果梨

  花寨子乡:冬果梨颇具盛名。

阿干镇粗陶器

  阿干镇:粗陶器较闻名

西湖街道下属行政规划区域特产


地区 特产
瓜州路社区

----

西津桥社区

----

小西湖西街社区

----

小西湖东街社区

----

建工中街社区

----

梁家庄社区

----

骆驼巷社区

----

兰工坪北街社区

----

理工大社区

----

西湖街道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