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青海省 >>西宁市 >> 城东区 >> 韵家口镇

韵家口镇特产大全


特产 简介
马步芳公馆

马步芳公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马步芳公馆始建于1942年6月(民国31年),耗资3000万大洋,次年6月建成,为马步芳私邸,取名为“馨庐”。在马公馆里许多建筑的墙面镶有玉石,故人们亦称为“玉石公馆”。公馆由多个院落和不同形式的房舍以及花园组成,各个院落的房舍布置有序,结构严谨。构成了统一和谐的整体。位于公馆南端的后花园栽种了名贵的花卉和树木,还有亭榭,著名的“晓泉”也在其内。  马步芳公馆位于青海省西宁市为民巷13号,省医院附近。  最为完整的民国时的建筑  “马步芳公馆”是青海省保存最为完整的民国时的建筑,也是全国唯一一座选用玉石建造的官邸,具有公馆正门  较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和浓郁的地方民族文化特色,1986年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馆”保留下来的院落占地近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800余平方米,共有房屋298间,分别由前院、中院、南院、西一号院、西二号院、西三号院以及后花园等7个独立而又联系的院落组成,各院和重要厅宅都有暗道相通,院落设计精巧,建筑古朴典雅,整个院落透出老宅的深沉、庄严和神秘的气息。景区2007年已经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公馆的六个院落  前院  第一个即前院,是办公和接待宾客的院子,这个院子里有玉石厅、贵宾厅和东西两厅。院子正中,摆放玉石厅  着一台1942年的美式悍马小吉普。  贵宾厅又称为北房,是接待少数民族宾客的处所,面积139平方米,由中厅和左右厢房组成。左厢房内铺设地毯,中间有一排低矮的小方桌。右厢房中,有一座仿俄式方形壁炉,壁炉表面由玉石镶嵌,周围饰有花纹图案,做工精致,别具一格。右厢房还有两幅对联,一幅是蒋中正的:一路沿溪花覆水,几家深处碧藏楼。一幅则是纪晓岚的真迹,录姚步瀛咏梅诗:淡如秋菊何妨瘦,清到梅花不畏寒。  玉石厅因内外墙面均用玉石砌成而得名,面积96平方米,该厅和公馆其他建筑所用的玉石,产于青海兴绝版珍贵照片,张学良和蒋介石唯一的合影!  海、互助等地,当地人称“羊脑石”,其硬度不高,但质地细腻,做建筑材料装饰房屋,显得雅致、美观。玉石厅是公馆的客厅,用于接待来公馆的贵宾。走进玉石厅,迎面是老式桌椅,墙上挂着许多当年的老照片,还有孙中山的画像和-党旗。  正院  第二个院落是正院,是马步芳居住和工作的地方,这里是当年青海省的政治、军事中心,这个院子里有马步芳居室,他儿子马继援居室;马继援夫人张训芬居住的小楼;另外还有副官、参谋楼及北会议厅和南接待厅。“馨庐”  正院正中,立着一块大理石,上面是当年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写的“馨庐”二字,“馨庐”取意是按唐代诗人刘禹锡《陋室铭》中的词句“惟吾德馨”中的“馨”,“馨”字下是香,暗合马家父子的名号“子香、少香”,“庐”取《陋室铭》中“诸葛武侯庐”的“庐”。  正院南北房和东北角小楼均为客房。南面是展销玉石的玉石宫,门前摆放着一把太师椅,是用上百年的老树根雕成的,寓意根成百年,添寿添福,时常有人到上面坐一坐。  女眷楼  第三个院子是女眷楼,又叫南楼小院,它是女性宾客和部分女佣人住宿的地方,位于公馆建筑群的西南角,南可通花园,北与伙房、侍从院相连,是古典回廊木结构的中式二层楼四合院,一楼是女佣住的,二楼是女宾住的,这个楼当年绝对禁止男人入内。  2004年政府修建的时候,将这个院落辟为青海省民俗博物馆。在这里游客可以通过汉族、藏族、蒙古族、撒拉族、回族、土族等在青海居住的民族服饰冠履、饮食起居、民间工艺和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展品和场景陈列,了解青海的地域特色和风土人情。  附属院子  第四个院子是小花园,大伙房和小伙房也在此院。  第五个院子是马步芳亲信警卫部队的驻地,称为“警卫楼”。院子里还有古油坊,古水磨。  第六个院子是仆役、车夫住的地方,现开辟新作为游客的购物和就餐场所在临街开放。  2004年将公馆修复,开辟为西宁市市区内唯一的人文古迹旅游景区,在这里游客可以通过实物,了解到青海近百年的一段历史和马步芳及其家人在青海的生活情况。

东关清真大寺

东关清真大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高原古城西宁市东关大街的的路南屹立着一座宏伟壮观、幽静肃穆的伊斯兰建筑物---东关清真大寺,是西宁市数十万穆斯林进行宗教活动的中心,在青海省内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是中国四大清真寺之一。并以所辖教众人数,名列伊斯兰教世界第五大折麻提。  东关清真大寺始建于公元1380年左右的明洪武年间。通过现存寺内的《重建西宁大寺碑记》(1914年5月立)和《重建西宁东关大寺碑记》(1948年8月立)两块碑文,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这座具有500多年历史的清真大寺所经历的人间沧桑。  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分封铺佐他开国有功的回族将领沐英为西平侯,镇守今甘青地区。当时明王朝通过屯兵、移民等一系列实边措施,居住西宁的穆斯林居民日渐增多。为了适应广大穆斯林宗教生活的需要,沐英应回族上层及宗教人士的请求,并奏请朝廷允准,在回族聚居的东关地区动工修建清真寺。不久,一座占地面积达28000平方米,修有2000余平方米的大殿,两个宣礼塔、一座碑亭院及一些辅助建筑物的清真大寺,在今西宁东关大街拔地而起。  至清咸丰、同治年间,清政府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愈演愈烈,各族人民为了反对压迫揭竿而起;西宁等地的回族人民也先后加入到全国反清大起义的行列之中,西宁遂成为这一带回族撒拉族起义军的大本营。同治十二年,全国反清大势逆转,左宗棠率数倍于穆斯林起义军的人马,进行镇压,起义军惨遭失败,东关大寺及所藏石碑、圣旨等文物均毁于一旦。事隔20多年后的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河湟地区又发生了震惊清王朝的“河湟事件”,结果又一次遭到了更加残酷的镇压。于是西宁东关清真大寺的命运正如《碑记》所言:“屡经兵燹,其地遂废”,“后来屡议兴复,卒以不得地基而止”。  辛亥革命以后,甘肃河州(今临夏)的马麒任甘边宁海镇守使。他到任不久即于民国2年5月,亲自“捐资为倡”,募集白银万两,重新在被毁的废墟上动工修建清真大寺。一年后,一座初具规模的大寺又告建成,计建有:大殿5间,宣礼塔3层,东厅5间,北厅9间,南厅浴室3间,寺门3间,还有厨房,餐厅等。  东关清真大寺的建筑,充分体现了当地回族人民高超的建筑艺术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座南临街的大门,是引人注目的西式三门,中间为大门,左右为小门,和谐巍峨,错落有致;门顶嵌有“东关清真大寺”六个金色大宇,熠熠光辉。步入大门,走过约50米左右石板铺地的三角形小院,右首便是耸立在十数级花岗石台阶上的五门(或曰重门、中五门);它与峙立两边的两座高约5丈、全以大块青砖砌成的宣礼塔浑然一体。进入五门,中间,是一片占地约2.8万平方米,光滑平整的青石板铺成的广场;迎面,一座中间古代宫殿式的大殿正西而立,大殿的外形呈“凤凰单展翅”,门前修有一道横向柱廓,两侧是精雕着精美花草的砖砌九扇屏,殿内全铺地板,面积约1100平方米,可容纳3千人同时礼拜。整个大殿飞檐斗拱,雕栋画梁,蔚为壮观。南北,两幢歇山式厢楼相对而立,是住寺人员的宿舍和教室。这一个个建筑物同三门、五门一起,形成一组有古有今,有西有中,自然结合的伊斯兰建筑群。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分别安放在大殿殿脊的三个镏金大经筒和宣礼塔顶端的两个镏金小经筒,金碧辉煌,光彩耀人,为整体建筑增加了无限的异彩。它的来历是感人的。据说三个镏金大经筒系甘南拉卜楞寺所赠,两个镏金小经筒由塔尔寺工匠加工制造;还有大殿所需栎梁之材都是由乐都范姓汉族兄弟所提供的,一些汉族工匠也应聘参加了修寺工程。这件件生动的事实说明,西宁东关清真大寺的建成,凝结着青海回、汉、藏、土等各民族人民的智慧和友情。  建寺以来,东关清真大寺不仅成为西宁地区广大穆斯林进行宗教活动与-的主要场所,而且以具有较完整的伊斯兰经堂教育体系和较高的伊斯兰经学研究水平而闻名于省内外。民国以来,伊斯兰教合瓦尼教派的创始人及其继承人,以东关大寺为海乙寺(即中心寺),广收满拉,轮训阿訇,深入研究与宣讲伊斯兰教各类经典及有关该教派的教义,培养和造就了包括青、甘、陕、豫、皖、湘、鄂、川、滇、粤、沪等省市在内的一大批伊斯兰学者,为该教派以后的长足发展作出了贡献。  注意事项:参观清真寺应尊重伊斯兰教的宗教礼仪,进入寺内照相必须取得管理人员的同意方可。  交通在市中心乘1路、2路、23路可直达景区。  地址:西宁市城东区东关大街31号  类型:古迹清真寺  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  电话:0971-8177126  开放时间:  7:00-19:30  门票信息:  免费开放。   

西宁市湟乐公园

  湟滨乐土——西宁市湟乐公园  因座落在湟水南岸的乐家湾地区得名。这里原是兰青公路两侧的一大片树林,林木茂密,野花丛生,绿草如茵,北临湟川,早就是附近市民野炊、钓鱼的好去处。由于整建八一路,把公路改直,这一段弯路被弃置,改建为公园。  湟乐公园的大门在四医院附近,兰青公路的北侧,此门是由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几个拱状套环所组成的,既是大门,又似雕塑,为兰青公路增添了美色。园内以“沁园”为中心建筑,湟水被引进公园,从沁园流过,使沁园形成了水榭。水榭四周,是各式花圃、花房,湟乐公园最大的特色是保持原来自然林木景观。于是西宁人野炊、郊游的好地方当属湟乐公园,人们在这里可以尽情的观赏自然景物、人工风物,可以过一种原始的郊外生活。当然,人们去郊游、野炊是直接的目的便是“踏青”,寻找春天的第一丝曙光、第一片绿叶、第一丛绿草。

小峡

  石峡俗称小峡,位于西宁东15公里,是一个秀丽清爽的避暑好去处,为西宁古八景之一的“石峡清风”。  小峡,在历史上是以险关危隘著称的。世平时,它是连通东西交通的大道;世乱时,它又是隔断两地的重门。宋代时修筑绥远关以控制要害地段,后于清代修筑了武定关和德安关。  

西宁红叶谷休闲生态旅游景区

  “红叶谷休闲生态旅游景区”位于西宁市东川工业园区杨沟湾南侧大南山绿化区范围,总投资5400万元。景区于2009年8月开工建设,2012年9月27日建成并向广大市民免费开放。  “红叶谷休闲生态旅游景区”建设项目是列入《西宁市大南山生态绿色屏障总体规划》的生态景区类建设项目,建设内容主要是充分利用现状条件和生态景观,营造内容丰富的旅游观光与休闲体验项目,通过广场、游步道、植物造景、叠水瀑布、旅游度假用房及会议中心、运动中心的建设,满足就餐、运动、住宿、管理等配套功能,为市民营造一处吃、住、行结合休闲、健身的旅游景区。  “红叶谷休闲生态旅游景区”核心建设区138亩,建筑总面积11000平方米,水面面积12000平方米,绿化率70.6%,容积率0.127,共计18个建筑单体(含游客服务中心、管理用房、公共卫生间、锅炉房),园区主园路全长1.3公里,登山台阶1617阶。  “红叶谷休闲生态旅游景区”主服务功能区分别设置了会议中心、运动中心、宴会中心、接待中心和酒店。另有上院餐饮会所、红叶叁号餐饮会所、锦都十二房餐饮会所进驻景区。目前,红叶谷景区已形成了可赏,可游,可居,可餐的旅游新模式。

白玉巷清真寺

白玉巷清真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白玉巷清真寺坐落在城东区白玉巷3号。寺内主要建筑物有砖木结构大殿三间,建筑形式单脊梁两流水瓦房,正面两边有砖砌花墙与屏风,雕花草图案。南有砖混结构二层小楼一栋,上下六间,分别为满拉宿舍、接待室,东有平房四间,为男女水塘,北有砖混结构二层小楼一栋,上下十四间,分别为阿訇宿舍、教室、仓库等,西有砖混结构二层小楼一栋,上下四间,南有土木结构平房三间,为伙房,大门双开朝北,上面建有砖混结构唤醒楼一座,三层高十五米。1980年10月8日经城东区-部批准恢复寺院开放。历届阿訇有马玉贞、陈克功、王德贞、马建业、马守庆、马秉庆等。  地址:西宁市城东区白玉巷3号  类型:清真寺  游玩时间: 建议1小时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西宁馨庐公馆

  西宁馨庐公馆位于西宁市城东区为民巷13号。系前国民政府青海省主席马步芳官邸。1943年—1947年间一直在这里居住、办公。是青海省保存最为完整的民居建筑,也是全国唯一一座选用大量汉白玉装饰墙面的民居。现为青海省民俗博物馆。  整个建筑群外有高大土墙围绕,座南向北,面临湟水河,由六组互联接的四合院组成,占地面积29950平方米,房舍200余间,建筑面积6183平方米。大门门楼上用玉石镶嵌由-元老林森题写的“馨庐”。取《陋室铭》中“惟吾德馨”一句中之“馨”字,“南阳诸葛庐”一句中之“庐”字而得名。  整个建筑正房居中,由前院、中院、南院、西院及后花园等五个院落组成。前院正中建有“玉石厅”,内外墙均以汉白玉砌就。故西宁人也将之称为“玉石公馆”。公馆前院前部有东西两厅,后部东西两边建有厢房,北有配房,南有廊房。后院为四合院式,有南北两厅,东西两厢房及东北东南两角房,西北角与前院有角门相通,西院中部横向一栋砖木结构二层楼房将其分为南北两部分,北有多座-房,差役马住地。南有大小伙房等建筑。在西院南部有一座严密四合院二层楼房,为内眷住所,庭院西部和南部有宽广的花园。园内栽植有丁香、刺梅、探春、碧桃、腊梅、牡丹、青杨、白榆、梧桐花等花木40余种,3500多株。 西花园中心建有一八角亭。花园内小径密布与各个院落相连。  馨庐做为青海民俗博物馆开设了《汉族厅》、《藏族厅》、《回族厅》、《蒙古族厅》、《土族厅》、《撒拉族厅》六个主要展厅,展现青海各民族在服饰冠履、饮食起居、婚丧嫁娶、游艺竞技、宗教信仰、岁时节令等方面的民风民俗。馆内的《青海地区野生动物标本展》展出青海特有的藏羚羊、野牦牛等世界珍稀动物标本。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宁湖

  由于生态环境改善和水域面积增大,在西宁市最大的人工湖宁湖湖区栖息的野鸭等飞禽逐渐增多,这些飞禽为古城西宁带来无限生机。

西宁毛粗纺纱

  西宁毛粗纺纱   青海省纤维检验局   6401103

青海老酸奶

  青海老酸奶在青海民族饮食上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641年唐朝文成公主经过青海湖畔的日月山、倒淌河等地进藏的民间故事中,就有关于酸奶的记述。在可称之为古代藏族社会百科全书的史诗《格萨尔》当中,也有许多关于酸奶的记载。可见酸奶在青海问世至少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营养   酸奶的营养价值远远超过新鲜牛(羊)奶。它含有多种乳酸、乳糖、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酶等。有胃病的人喝了它,可促进胃酸分泌,食后非但不气胀、腹泻,反而通气、消食。青海老酸奶的不只是简单的酸奶,而她代表的是青海三江源地区自然无污染的纯生态绿色食品,酿造过程都不使用任何人工添加剂(防腐剂),属真正的绿色食品;更以高原回族(撒拉族)人民酿造技术见长,青海老酸奶可以清真生产;真正清真,绿色,营养食品,非青海老酸奶莫属。   发展   如今响应国家农业产业化号召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以青海酸奶为品牌的酸奶食品产业已经初见规模,并且已经立足高原,走出高原,走向世界。青海老酸奶将为青海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目前,青海酸奶储存技术有待发展,保鲜期短,在青海原产地酸奶,只能通过空运到达全国市场。而富含营养,味道纯正的牦牛酸奶更是,家居,馈赠佳品中的佳品。 请大家先注意现在市面上来自国产品牌的主要是些小包装,果味的东西,而且大多与青海传统酸奶味道是有区别的,更甜而酸味淡。由于酸奶的保质期短,外地的产品口感与本地的区别,因此对本地的酸奶市场冲击不大。怀古的感觉,让目前老青海人更多的喜欢传统酸奶纯正的口感和味道。   满街老酸奶 谁家是正宗?   800多年前,老酸奶就在青海诞生了,不过出远门遛遛、见见世面还是前两年的事。为此,他特意给自己设计了件仿青花瓷的褂子,上面印着“青海老酸奶”的招牌。他从高原晃晃悠悠地一路往东,终于走进了祖国的首都北京。 令他郁闷的是,原本以为自己是“天之骄子”,但进了北京城没几天,却发现满大街都是穿着跟自己一样大褂的“老酸奶”,他们的产地包括东北、内蒙古和山东,甚至还有安徽和湖北的。这时,青海老酸奶有点懵了。   进京后迅速蹿红   从今年初的北京庙会开始,青海老酸奶正式进入北京市场,在年轻消费群体中口口相传,一度出现“洛阳纸贵”的局面。夏天到来时,网络论坛上的邮购和代购业务热火朝天,而互联网的放大效应使老酸奶成了一种时尚消费品。目前,北京的街头小店和大型超市均有出售,驻足街边买杯饮料的消费风气催生了“买杯老酸奶”。 新品的热销吸引了众多大牌厂商扎堆儿往里挤,其中不乏蒙牛和完达山等知名企业。它们扯出的旗帜由青海蔓延至东北、山东、内蒙古甚至湖北等。企业的大量进驻也掀起了舆论战,各方都称自己才是正宗。 “史书上都有记载,青海牧民的这种食用方法已经有800年的历史了,是我们最先将这种制作方法工业化。”青海小西牛生物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维生坚称,他们才是目前市场热销的青海老酸奶的源头。在此前的一些采访中,内蒙古和东北都有企业宣称当地有食用老酸奶的传统,因此自己才是正统。在众说纷纭背后,到底是谁   谁继承了“道统”?   青海老酸奶的故事是这样的:在800年前的一个夜晚,一对农奴夫妇替主人放牧,走了很远很远,碰到了暴风雪,两人慌忙躲避,不小心将一罐煮熟的牛奶忘在了帐篷外面。第二天,牛奶凝固发酵之后,变成了状如豆腐花、需要咀嚼食用的酸奶,他们就靠这桶酸奶支撑着回到了家里。好吧,我承认,这可能只是美好的杜撰。事实上,史书只是记载了牧民在800年前就开始食用老酸奶。时至今日,在青海各地,牧民仍然在食用这种传统酸奶,他们用碗盛奶,用小勺挖取食用。由于这种酸奶制作工艺独特,许多到过青海的游客都被吸引。它之所以能够以商品的面貌大规模进军现代都市,根源在于其制作方法已经脱离了传统的手工艺,实现了大规模的量产。 “我们早就通过青海工商局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了 青海老酸奶 的商标,目前已进入公示期。”王维生强调说,由于带有地域标示的商标很难得到相关部门批准,往往要与历史文化和传统相关才行,而如果最终申请能够通过,那么“道统”之争也就不言自明了。

丁香花

  一称华北紫丁香。西宁市市花。木标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常见高度3至5米,树龄古老的可达10多米。青海俗称轮柏,因一年开花两次,又称二度梅。在青海高原有极强适应性,栽培历史悠久。其花花序大,花期长,风姿典雅,香气浓郁,被誉为,“高原花魁”。花可提取芳香油,嫩枝晒干后可代茶,根和枝条可以入药,具有清热、镇咳化痰、平喘等作用。因其既是香料植物,又是蜜源植物,既有观赏价值,又有药用价值,在西宁得到普遍栽种。

土族刺绣

  土族民间刺绣艺术品是青海旅游最具特色的纪念品之一,其刺绣品与土族乡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服饰刺绣有衣领、衣袖、绣花口袋、围肚、大腰带、袜跟、绣鞋等;生活用品有绣花枕头、钱搭、烟袋、针扎、香包等;宗教方面有刺绣、堆绣佛像及喇嘛头饰、用具等。土族刺绣之所以自成一体,与其民族宗教、文化、习俗是分不开的。所以,土族姑娘从8、9岁就开始习练刺绣技艺,直到出嫁年龄乃至终生以刺绣为荣。土族刺绣的内容非常丰富,胸襟上绣有“转魁子”、“五瓣梅”、“太极图”等具有宗教色彩;饶有民间情趣的花围肚上绣有“孔雀戏牡丹”、“石榴花”、“寒雀探梅”、“狮子滚绣球”等传统文化;五颜六色的绣片、针扎、香包上,绣有仙桃、牡丹、佛手等吉祥、祝福图案。常用的针法有三种:平针、掺针、插针。平针以“平涂式”的色彩效果,使画面整体均匀、平稳;掺针以“晕染式”将画面颜色深浅过度自然,有光泽,质感强;插针以“点缀式”使画面局部华丽、活跃。不同针法又延伸出独特的盘绣、拉绣、挂绣。盘绣是将数根丝线搓成细绳,用绳线盘绣出图案,有立体感,多用于大腰带、钱搭;拉绣是将丝线绣出编织效果,一般用于彩带、花鞋、烟袋等;挂绣是用色线绣成彩条,装饰吊带之用;堆绣是将棉絮充入主体图案布里层,形成起伏不一的浮雕效果。如今的土族绣品已走向市场,成为特色浓郁的旅游纪念品。

青海羊杂碎

  由于做工精细,烹饪有方,做出的 羊杂碎味道十分可口。特别是面肺子和羊肠子,味道非常鲜美。面肺子的制作方法是,将羊 肺用清水灌洗数十次,直到把粉红色的羊肺洗得发白,然后把羊小肚套在肺的气管上,并用 线缝合,准备往里灌面糊糊。     灌时,事先要把和好的面洗出面筋,等到面粉沉淀后,倒掉大 部分水,留适量的清水把面搅拌成面浆,倒入羊小肚内,再用手将面浆慢慢挤入肺叶里,直 到快灌满时为止,接着灌入清油、盐、孜然粉调成的水汁。     拿掉小肚,扎紧气管,放入水中 煮两小时左右即成。羊肠子的做法是:肠子洗净后,将羊肝、羊心、羊肠油切碎,加胡椒粉 、孜然粉、精盐与洗净的大米搅拌,并用开水拌成馅灌入羊小肠,两头用线绳扎紧, 放入凉 水中烧开后,对凉水,反复几次,待半熟时,用细铁钎扎遍肠子,使肠中漏气,1小时后即熟。     青海最有名气的“羊杂碎”要数里离市区25华里处的大通后子河杂碎馆   

凉拌鹿角菜

  鹿角菜是种生长在大海的石崖间,长约三四寸的海藻,因其形状似鹿角所以叫“鹿角菜”,味道极其滑美。紫黄色的海藻富含胶质,倘若让它在水里长时间浸泡或在开水里泡,就会深化成胶状。   常见的鹿角菜的吃法一般就是腌制成小菜,八宝咸菜里的鹿角菜最有味道,爽脆,咸甜,小时候吃八宝菜就爱挑里面的花生米和鹿角菜吃。鹿角菜在内地常见的就是干制的,干制的比刚出海的鲜鹿角菜在口感上差了很多。干鹿角菜泡发后用来调凉菜也是不错的,关于干鹿角菜的处理一般是买来后放在清水盆里搓洗,洗掉泥沙等杂质后用清水泡发,最后用调料来调制即可。  信息来源:西宁市人民政府

狗浇尿油饼

  狗浇尿, 又称狗浇尿油饼。青海地区较流行的一种面食。 用菜籽油煎的薄饼。有只加一点酵子的"半死面"和不加酵子的"死面"两种。在白面饼上擦好香豆粉(用香豆叶磨成)、花椒粉、食盐等调料,烙时用尖咀油壶盘旋式浇油其上,状如狗撒尿。   初来青海之人,一听"狗浇尿"还真弄不清到底是指什么,只知道这是一种薄饼,而不知道为何会有如此"不雅"的一个名字。青海因受青藏高原地理条件和气候的影响,粮食作物以小麦和青稞为主,因此,当地人的饮食也多以面食为主,"狗浇尿"便是其中之一。   这"狗浇尿"虽说名字不雅,但却丝毫不影响它在当地受欢迎的程度。要知道,它可是家喻户晓的美食。为什么一张薄饼会叫做"狗浇尿"呢有一种说法是由它的特殊制作方法得来的。烙制"狗浇尿"时,要边烙边沿锅的四周浇少许青油(青海当地产菜子油,青海人亲切地称之为"清油"),而且要反复地浇油,这一动作就酷似狗在撒尿一般,所以就有人戏称这是"狗浇尿"。   在土族人家中,勤快的主人们往往不一会儿工夫就端上黄澄澄的狗浇尿,让你吃一口饼,品一口醇香的奶茶。   很多餐厅招待客人都会隆重地推荐狗浇尿,一是由于饼色金黄美观、甜香柔软,二是能满足宾客一探究竟的猎奇心理,在满足好奇心的同时体验青海的美食。   在2010年世博会时,狗浇尿作为青海风味小吃参加世博会,因名字不雅而改为"青海甘蓝饼"。   制作方法:   将小麦面和好揉匀、港开,撒上香豆粉,浇少许菜籽油抹匀,卷成长卷。再顺面卷方向探成螺丝状,切成小段,逐个压平微薄。在烧热的烙馍锅中倒上约半两菜籽油,将饼放进,沿锅边浇上一圈菜籽油,并不停转动薄饼,使其人色均匀。待饼上了火色,立即翻过来,再沿锅边浇一圈菜籽油,并不断转动饼子,煎熟即可食用。  信息来源:西宁市人民政府

炒面片

  炒面片   在面片已下锅的同时   用炒锅炒好肉丁或肉片及辣子、笋片、菜瓜等蔬菜或粉条、木耳,待面片开锅,即用漏勺捞出面片,放到炒好的菜中翻炒,略炒片刻,即可出锅食用。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韵家口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特产


地区 特产

韵家口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