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 | 简介 |
---|---|
九成宫碑亭 | 九成宫碑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碑亭,位于麟游县县城的西北部(九成宫宫城北郊),北依碧城山,西傍屏山,南眺青莲山,东临天台山。院内树木参天,花团锦簇,环境优雅。内竖两通号称“人间第一帖,天下无双铭“的碑石:九成宫醴泉铭碑、万年宫铭碑。1985年,省文物局拨款重修了两座仿唐碑亭,古朴厚重,气势恢宏,吸引了国内外大批游人前来游览参观。 (一)“三绝古碑”—九成宫醴泉铭碑 唐《九成宫醴泉铭》碑现存于麟游县城西北角(九成宫路1号)。据碑石记载,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唐太宗首次驾幸九成宫,在西城之阴以杖捣之,有泉随而涌出,其水清澈如明镜,其味甘甜如美酒,故名醴泉。 敕命宰相魏征撰文,大书法家欧阳询书写,镌碑立石,以记其事。李世民是千古名君,初到此地即发现醴泉;魏征为初唐贤相,直言谏君,文采斐然;楷书大师欧阳询晚年书法艺术达到炉火纯青、出神入化之境界,授命书写,世誉“三绝”。 一千三百多年来,此碑以文章书法而俱佳,不愧为“人间第一帖,天下无双铭”,对中外乃至世界汉字书法影响极为深远。瞻碑的海内外书家游人纷至沓来,叹为观止。此碑一九七九年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全国书法艺术名碑,一九九六年六月又被国家文物局定为国宝级文物。 (二)万年宫铭碑 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年),高宗李治改“九成宫”为“万年宫”,永徽五年(公元654年)驾幸万年宫避暑,时年27岁,御制御书了万年宫铭碑,并敕命中书门下随从文武三品以上及学士四十八人自书官职、姓名于碑阴,立石于万年宫永光门外。后世移至现址,流传至今。碑文为骈体文式,对仗工整,声韵铿锵。文中对万年宫的宏伟建筑、山川形胜、风景气候赞美有加,同时他面对“贞观之治”借题发挥,抒发了誓作一代英名皇帝的情怀。是他年青时文章书法的代表作和才华横溢的见证。备受书家和爱好者的赞誉推崇。 此碑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全国书法艺术名碑,并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门票价格: 旺季:12淡季:12 咨询电话: 0917-7960321 邮编: 721500 景区地址: 麟游县县城 |
慈善寺景区 | 慈善寺景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慈善寺位于麟游县城东6 公里处的漆水河岸,以隋唐时期的大规模佛像石窟而著名,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现存石窟分布于高28米的崖壁上,石窟的佛像丰满圆润,刀法洗练,代表了隋唐时期佛造像的最高艺术水平,是隋唐时期佛教造像的典范。它的建筑和雕刻样式曾是当时建造石窟的范本,因而保存下来的洞窟及雕刻十分珍贵。 景区地址:宝鸡市麟游县城西 票 价:20 元/ 张 咨询电话:0917-7962232 |
石鼓峡 | 石鼓峡位于麟游县城北5公里的县北村,澄水河南岸。窟内有唐代雕刻佛像一尊,趺坐于莲台之上,造形高大逼真,莲台雕作细腻传神。石窟洞口被一棵形似华盖的古柏遮掩,风雨难入窟内。澄水流经此处,两岸巨石叠嶂,冲出一峡,狭窄如线,河床高低相差10余米,水流湍急,飞泻直下,涛声如擂鼓,故名“石鼓峡”。 石鼓峡不像想象中的峡谷那样,人在峡谷中穿行,而是河流在这里冲刷出一条峡谷,人只能在峡谷上方往下谷底部俯视,峡谷虽然不大,但气势却显出不一般,尤其是石鼓峡上方一座依山开凿的石佛很有意思,石佛头顶上方长出一棵古松,巨大的树冠严密地遮罩着石佛,使石佛能避免风雨侵蚀,长期保存至今。历-古学者都在考证,是先有这尊石佛,还是先有这棵松树?至今仍是一个谜。 关于石鼓峡,有一个美丽凄惨的传说。盛唐时期,有一个宫女对佛教非常信奉,又一次出宫在路上碰到一位僧人在化缘。这位宫女随身并没有其他钱物,出于对佛门的敬仰和爱戴,宫女将头上的金钗捐给僧人。僧人看到金钗不敢接纳,说这是宫内饰物,不能接纳否则会招来大祸。宫女一心向佛,说道:“这是小女子的一片心意,即使有什么不妥,小女子愿意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僧人备受感动,遂接纳了金钗。到了皇帝来行宫避暑之日,宫内众多宫女在皇后的带领下,纷纷梳妆打扮准备迎接皇帝的到来。只有这个宫女闷闷不乐,皇后发现后问她为什么不抓紧梳妆打扮?宫女知道事情很大,不能说慌,遂将真想说出。不料皇后娘娘大发雷霆,认为这个宫女行为不轨,竟拿皇家饰物送人,百般审讯,宫女始终不肯说出僧人。皇后娘娘大怒,下令将宫女出死后抛掷荒山。巧的是,正至观音从空中路过,看见荒山野岭中有一年轻女子横尸山中,便抛下神药将宫女救活后问出事情原委,很受感动,此宫女神药帮助人间百姓治病。久而久之,宫女的神医名声大振,四方百姓求医问药者络绎不绝。几年过后,皇后娘娘病重,派敬德寻找这位宫女到石鼓峡一带。宫女闻讯后躲进石窟不肯为皇后治病。敬德骑着高大战马在石鼓峡反复搜寻宫女,战马的足迹在石鼓峡的石板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这些印记至今仍十分明显。后来宫女由于不肯为皇后治病被困死在石窟之中。 |
九成宫遗址 | 九成宫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九成宫遗址位于宝鸡市麟游县新城区,坐落在的杜水之北的天台山,东障童山,西临凤凰山,南有石臼山,北依碧城山,一派青山绿水、明媚秀丽的风光。这里属于渭北高原丘陵沟壑区,海拔近1100米,夏无酷暑,气候凉爽宜人。 九成宫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3年),开始名叫“仁寿宫”,是隋文帝的离宫。唐太宗贞观五年(631年)修复扩建,更名为“九成宫”,“九成”之意是“九重”或“九层”,言其高大。唐高宗时曾一度改名为“万年宫”,意指颐和万寿,后又恢复原名。隋唐时期的宏伟建筑九成宫,周垣有1800多步,曾建成延福、排云、御容、咸亨、大全、永安、丹霄等大型宫殿。现在留有凤台、唐王点将台、梳妆台、醴泉、唐井、官坪等遗址。 唐代初年,唐太宗因南征北战而积劳成疾,群臣建议修筑离宫,以避炎暑。太宗决定以隋仁寿宫为基础,加以修缮,并改名为九成宫。自贞观六年到十八年,唐太宗曾5次来九成宫度更唐高宗李治登基,又将九成宫改名为“万年宫”,他和皇后武则天先后来过8次。除此之外,王勃、卢照邻、王维、杜甫、李商隐、吴融等著名文人均在这里写过咏颂麟游山水的诗篇,医学家孙思邈也在这里采过药。 九成宫殿宇在唐代末年毁于洪水,今天仅存遗址,遗址上存留文物甚多。现存的文物主要有贞观六年(632年)唐秘书监名臣魏征撰文并序,唐代著名的大书法家欧阳询篆额并书写的《九成宫醴泉铭碑》,被誉为楷书之宗,是我国现存最珍贵的石碑之一,也是全国第一批书法艺术名碑。另一通碑是唐高宗李治于永徽五年(654年)亲笔书写的《万年宫铭并序碑》。两块石碑现在存放于县城新城区西北角的碑亭内。在遗址内(今县城新城区正街南侧)还发现了一口唐代宫廷饮水井,砌筑别致。 |
麟游县博物馆 | 麟游县博物馆位于麟游县城东大街8号,1987年正式成立。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财政全额拨款,原隶属于麟游县文化教育局,现划归麟游县旅游文物办公室管理。 博物馆占地总面积156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一幢上世纪八十年代建成的建筑面积为820平方米的三层砖混结构楼房。 藏品来源以民间文献、基本建设出土为主。现有馆藏文物1600余件,其中一级文物6件,二级文物45件,三级文物376件。馆藏文物藏品以隋仁寿宫、唐九成宫遗址出土的文物和历代石刻佛教文物居多。隋仁寿宫、唐九成宫遗址出土的文物以其建筑构件种类多、艺术水平精湛、科学价值高而见长。而隋唐皇家寺院中遗存下来的佛教文物更以材质优良、雕刻精美而著称。代表性文物有九成宫醴泉铭碑、万年宫铭碑、宋刻唐代功臣赞像、唐汉白玉药师琉璃座佛、联珠坐佛带当筒瓦等。 由于基础设施和文物安全条件限制,博物馆目前尚无陈列。九成宫遗址出土的唐代汉白玉佛像、莲花纹方砖等宫廷建筑材料和慈善寺出土的唐代佛像瓦当20多件藏品曾赴日本、美国、台湾等地展出。 麟游县博物馆科研工作侧重于唐九成宫历史文化和慈善寺佛教文化,突出研究隋唐离宫之冠和隋唐石刻佛教文化的特色。1988年以来先后编辑出版了《麟游胜迹》、《九成宫史话》、《九成宫揽胜》,并影印出版《九成宫醴泉铭》帖早期拓本、《千字文》帖;学术专著有《唐九成宫》、《慈善寺与麟溪桥》、《欧阳询与醴泉铭》、《九成宫史话》等。 九成宫醴泉铭碑、万年宫铭碑、唐宫廷水井、慈善寺石窟等文物景点于1981年正式对外开放。 |
慈善寺石窟 | 慈善寺石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慈善寺石窟位于陕西省麟游县城东6公里处的漆水河西南岸。 石窟开凿于隋仁寿年间(601-604年),唐高宗永徽四年(654年),又大规模续建。现存造像大部分为隋唐时期建造。慈善寺石窟是为隋唐两朝皇帝到麟游消夏避暑做佛事所建。 现存石窟分布于高28米的崖壁上,西崖有三大窟,南崖窟龛较多。两处共有12个洞窟,6座佛龛,47尊造像。西崖第一、二窟平面呈马蹄形,窟内佛像体量较大。第一窟主佛由隋皇宫所刻,高5.5米,极为珍贵。南崖上有9个摩崖造像龛,内凿佛像,体量较小。此外,慈善寺石窟窟壁内外还保留有唐代至明代的题记、刻经5处。 慈善寺石窟的佛像丰满圆润,刀法冼炼,代表了隋唐时期佛造像的最高艺术水平,是隋唐时期佛教造像的典范。它的建筑和雕刻样式曾是当时建造石窟的范本,因而保存下来的洞窟建筑也十分珍贵。2001年慈善寺石窟作为隋唐时期的古建筑,被国务院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安舒庄森林公园 | 安舒庄森林公园,位于麟游县城南15公里处,是岐山山脉结秀之区。境内的石臼山高1539米,为岐山之巅,山绝顶有一巨石,平面正中有一臼窝,相传为药王孙思邈捣药所遗,故名石臼山。山北麓有创自唐初的观音院,凛冽甘甜的泉水出院中佛座下,遇旱不竭,逢涝不溢,如遇天将下雨,就有云雾自泉中飘出。《麟游县志》记载,山半石上有“茂公营记”四字,曾为唐太宗、唐高宗避暑时,大将许懋公率禁军驻扎于此。今半山的将台村,就是许懋公阅兵点将的地方。公园内现有大片的原始森林,山峦起伏,诸峰环绕,佳境天成。随着森林的扩展,珍禽异兽多集中栖于此,有金钱豹、山鹿、野猪、锦鸡、野鸡、野兔、黄鹂、画眉、兰鹊等。同时,园区又是名贵中草药的宝库,实为一处狩猎、游览、探幽之天然林园。 |
唐井景区 | 唐井景区为文化旅游景点。 一九八0年九月基建施工时发现,水井位于九成宫宫城街道的南侧,是当年宫中一口重要的饮水井。井口呈圆形,刻有图案精美的八角葵花,既美观又防滑。内外沿之间刻有圆形斜面,整个井台全用质地细密的淡绿色麻石砌筑。里高外低,防止浊水倒流,以保证饮水卫生。井壁用弓形青砖浆砌,光滑无损,水深保持1.5米—2米左右,水质清澈透亮,味淳甘甜。 水井砌筑严整,图案精美,体现出皇家的气魄和建筑水平的精妙。是迄今我国发现时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砌筑最别致的一口宫廷水井。这一发现,填补了隋唐水井考古的空白,对研究隋唐饮水设施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景区地址:麟游县东大街8号 票价:10元/张 咨询电话:0917-7962232 |
玉女潭 | 玉女潭景区位于宝鸡麟游县城南8公里的鱼塘峡,景区境内有蒿坪庙、小石帆、玉女潭等景点。 玉女潭两岸高山夹涧,形如飞凤,潭下峡谷怪石。传说西岳华山之神女玉女和众仙女来此潭边沐浴洗澡,梳洗打扮。使得潭水越来越清,越来越美,故名曰玉女潭。潭呈莲花形,绿波荡漾,四周绿草如兰。潭顶百尺飞瀑,从半山一泻入潭,声震群谷,十分壮观。 隋唐帝王多次驾幸来此避暑,在玉女潭设宴观涛,筑造有观涛亭,遗址至今犹存。女皇武则天也曾效法神女,在潭中沐浴洗澡。历代皆有文人墨客寻踪揽胜,游潭观景,唐代大诗人杜甫就有“深源滚滚出青莲,泻入成龙百尺澜”之佳句来称赞玉女潭之景。 |
隋仁寿宫、唐九成宫遗址 | 隋仁寿宫、唐九成宫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隋仁寿宫、唐九成宫遗址位于中国西北部陕西省的麟游县,是一处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的皇家宫苑遗址。 隋仁寿宫、唐九成宫始建于隋开皇十三年(593年),初名“仁寿宫”。唐贞观五年(631年)经过修葺后,改称为“九成宫”。遗址内现存宫城东西长1010米,南北宽300米,城墙长448米,残高3~4米。并发现有夯筑宫殿台基、阙门基址、石柱础、石砌水井、石砌水渠及唐“九城宫醴泉铭碑”和“万年铭碑”等遗迹。 隋仁寿宫、唐九成宫遗址的发现,为研究隋唐时期皇家宫苑的形制、规划以及建筑方式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国家文物局) |
青莲山公园 | 青莲山公园位于陕西省麟游县县城以南,总面积977亩。历史悠久,景观优美。因主峰恰似一朵盛开的覆莲而得名。修建亭阁、山门、垂钓中心,和大型游乐广场,娱乐健身设施齐全,是集生态旅游、避暑休闲、文化娱乐、运动休闲为一体的综合型公园。 青莲山古称堡子城山,早在隋唐时为皇帝卫戍部队的驻地,并且山上修有城堡,因其得名。这里群山结秀,林茂草密,南端诸峰,恰似一朵盛开的覆莲,故名青莲山。一年四季,景色变化莫测。当年唐高宗李治登上此山,曾赞美道“东望剪华,千林结影;南俯荼原,风云交映;西瞻陇坂,派水分流;北临石柱,川原朝宗”。唐代大诗人王维对此山”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的佳句更令人神往。 青莲山因其历史悠久,景观优美。目前已完成投资400余万元,修建亭阁8座,修筑盘山公路2公里,砌筑上山石阶路4条,修建山门、垂钓中心一处,和大型游乐广场7800平方米,娱乐健身设施齐全,竖立在广场中心的铜麒麟,昂首奋蹄,象征着麟游的美好未来。青莲山公园,是集生态旅游、避暑休闲、文化娱乐、运动休闲为一体的综合型公园。 |
石鼓峡石窟 | 石鼓峡石窟为文化旅游景点。 石鼓峡石窟,位于麟游县城东北县北村附近的澄水河西岸,(距县城7.5公里)。雕刻于中唐时期的石佛造型高大逼真,线条流畅传神,是佛教石刻艺术精品。石窟洞口被一棵形似华盖的古柏遮掩,风雨难入窟内。澄水绕石刻而过,沿巨石飞泻而下,撞击声如擂鼓,因此得名石鼓峡,俗称响石潭。此地为麟山十二景之一的“石鼓春喧”,被誉为麟游的小壶口。 |
千佛院摩崖造像 | 千佛院摩崖造像为文化旅游景点。 千佛院摩崖造像在县城西南15公里处,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处从西坊村口源溪而行,山谷植被茂盛,一线清流,时上时下。春天,千山吐绿,百花竟放,生机盎然;夏天,树木葱茏,甚是凉爽;秋天,满山遍野,五颜六色,沿途美景,使人目不暇接。引人入胜的是到了山谷尽头的-帽山,近40平方米的石崖上雕凿了一千多尊佛像,最大的一尊像位于正中上方。余下一千多尊小佛像,喜、怒、哀、乐、忧、愁、怨、恨,诸多形态,千佛千面,绝无雷同。此处集人文景观与自然生态景观于一体,内容丰富,实为游览访胜之绝佳去处。 |
麟游核桃 | 麟游核桃是陕西省宝鸡市麟游县的特产。麟游长麟核桃以其品质好、产量高、耐寒耐旱性及抗病虫害能力强等优良特性,在大会“三优”评选活动中被评为“中国优良核桃品种”。 麟游县核桃栽培历史悠久,资源分布广泛,目前全县核桃面积累计达到了20.7万亩,其中核桃新植建园15.2万亩,散生核桃5.5万亩100多万株。2012年全县核桃总产量达到520万公斤,产值7800万元。仅此一项使该县农民人均增收1026元。“长麟”核桃是麟游县永安村核桃基地栽培和改良后的新品种,核桃坚果具有仁饱、性绵、味香、品质好、出仁率高、营养丰富、耐寒耐旱,以及抗病虫害能力强等优良品质,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该品种曾在中国杨凌第十九届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博览会上荣获“后稷奖”。目前麟游全县种植“长麟”核桃超过14.5万亩,发展百亩以上核桃示范园31处,其中优质基地3万亩。“长麟”核桃成功打响了麟游核桃的品牌,为下步全省乃至全国推广核桃种植、推动林产业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
麟游烤烟 | 麟游烤烟 当最后一筐烟叶放上磅称后,麟游县的5.1万担烟叶全部收购完毕,并且在产值、户均收入、烟叶特产税等各项指标均实现了历史最好水平。麟游县把烤烟产业做为强县富民的主导产业,不断加大政策扶持,跟进烟水配套,健全综合服务,通过几年来的发展,种植面积及产值逐年增长,使全县群众普遍尝到了种烟的甜头,同时也涌现出不少种烟大村、大户。今年,麟游县烤烟种植面积由去年的2万亩增加到了2.5万亩。在烤煤及物资价格大幅上涨、大田移栽后长期干旱等诸多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县乡分别出台了各项奖励政策,并着重从田间管理、技术服务等方面入手,组织抽调了100多名技术好、能吃苦的专业技术人员,长期驻扎在乡镇、农村,协助农民作务烤烟,防治病虫害,烘烤烟叶,并在烟叶交售前来到烟农家里,逐户帮助指导烟农分捡烟叶等级,提高烟叶纯度,以此来提高烟农的收入。通过努力,麟游县今年烟业生产实现产值2774.48万元;亩均产值达到1094元,较上年增长154元;烟农户均收入11826元,户均增收3881元;烟叶特产税达610万元,同比增加195万元,增长47%。丈八乡桑坪村农民魏义龙今年种烟人均收入上了万元,而丈八乡全乡仅烤烟一项,人均纯收入也达到了811元。 |
麟游杂豆 | 麟游杂豆是陕西省宝鸡市麟游县的特产。麟游的名贵杂豆,生长期长,品质优良,光照作用好,颗粒饱满,无污染,自古有名贵杂豆之乡的美誉。麟游杂豆远销全国18个省市,出口日本、马来亚、美国等国家。 麟游县位于陕西省关中西北部,总面积1740平方公里,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文化古老,境内群山皆秀,诸水环布,文物古迹众多,气候宜人,风景秀丽,是天然的避暑消夏、观光旅游之胜地。隋唐两朝在此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仁寿宫、九成宫,皇帝先后21次来这里避暑消夏。 全县耕地48万亩,草地70万亩,宜林荒山130多万亩,境内气候湿润,适宜杂豆生长,是陕西省名贵杂豆优产区和主要生产基地县。主要粮食品种有小麦、高粱、糜谷、荞麦和驰名中外的名贵杂豆,如红小豆、黑云豆,大豆、黑豆、白云豆。 1、红小豆 红小豆,又名小豆、赤豆等,因其富含淀粉,又被称为“饭豆”。具有“律津液,利小便,消胀,除肿,止吐”的功能,故被李时珍称之为“心之谷”。 红小豆营养成份较全,含有 18种氨基酸,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高蛋白、低脂肪、高营养、多功能的小杂粮,也是我县名贵杂豆主要品种之一,主要种植在中西部川道及页岭地区,年种植面积5000亩左右,年产量约50万公斤。 2、大豆 大豆是一种主要豆类作物,本县大豆主要为黄色品种,又称“黄豆”。大豆富含钙、磷、铁、锌等元素,微量元素钴、硒的含量也较高,故被誉为“微业元素的仓库”。是理想的健康食品。我县大豆年种植面积 3.1万亩,是主要小杂粮品种之一,产量约400万公斤。 3、黑豆 黑豆是我县传统的豆类作物,以黑豆为主要原料的黑色系列食品因保健功能独特而深受人们的青睐。据宋代医书《延年秘录》记载:“服食黑豆,令人长肌肤,益颜色,乌黑发,加气力……”,因此人们普遍把黑豆制品视为“健康食品”。我县黑豆种植面积约0.8万亩,年产量约80万公斤。 4、绿豆 绿豆的营养价值很高,其蛋白质中赖氨酸的含量几乎是粳米的 3倍。具有利尿消肿、中和解毒和清凉解渴的作用。在烈日炎炎的暑天,人们都喜欢食用绿豆汤,从营养学角度看,绿豆是一种多功能保健品。我县年产绿豆约3万多公斤。 5、云豆 云豆根据皮色分为红云豆、黑云豆、白云豆等,各色云豆在我县均有种植。云豆的营养价值很高,其药用价值也较高,中医认为,云豆有理中气,补肾健胃,和五脏,生精髓等作用。云豆为豆类植物之上品,全年产量约 3万公斤。 6、熊猫豆 熊猫豆属豆科植物,熊猫豆的得名一说为“观其形,察其色如熊猫,故名熊猫豆”。 熊猫豆中含有大量蛋白质,高达34.5%,是豆类中仅次于大豆、四棱豆和羽扇豆的高蛋白作物。熊猫豆氨基酸种类齐全,人体中不能合成的8种必需氨基酸中,除色氨酸和蛋氨酸含量稍低外,其余6种含量均高,尤以赖氨酸含量丰富。国外科学家发现,熊猫豆有防肠癌的作用。 |
麟游红小豆 | 麟游红小豆 红小豆,又名小豆、赤豆等,因其富含淀粉,又被称为“饭豆”。具有“律津液,利小便,消胀,除肿,止吐”的功能,故被李时珍称之为“心之谷”。 红小豆营养成份较全,含有 18种氨基酸,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高蛋白、低脂肪、高营养、多功能的小杂粮,也是我县名贵杂豆主要品种之一,主要种植在中西部川道及页岭地区,年种植面积5000亩左右,年产量约50万公斤。 |
麟游布尔羊 | 麟游布尔羊是陕西省宝鸡市麟游县的特产。布尔羊是世界上公认的优质肉用羊,其肉质鲜嫩,味美多汁,膻味小,脂肪含量少,胆固醇低,具有温中健胃、滋阴强肾等明显的食疗作用,深受消费者青睐。 布尔肉用山羊原产南非,是世界公认的最著名的肉用山羊终端品种。布尔羊具有初生重大,生长速度快,屠宰率高,产肉性能好,繁殖率高,适应性强,喜食灌木,经济效益高等特点。布尔羊肉肉质细嫩、多汁可口、味道鲜美,肥肉少,瘦肉多、膻味小,高蛋白、高营养、低脂肪、低胆固醇,可润肺开胃,是强身健体、滋肤养颜、防止脑血管疾病等多功能的保健性食品。 1998年麟游县从南非、新西兰等国家一次引进纯种布尔羊120只,开始与当地奶山羊实施杂交改良,6年来,麟游县布尔羊种群规模达到3000多只,累计完成布尔羊杂交改良45万只,生产杂交改良羊58万只,累计向内蒙、湖南、山东、甘肃、四川等20多个省市销售细管冻精60多万支,纯种布尔羊和杂交改良羊20多万只。目前麟游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布尔羊改良基地县、最大的纯种布尔羊供种基地县和最大的肉用山羊新品种培育基地县,杂交改良羊数量最多的县。被誉为“中国布尔羊之乡”。 |
麟游大豆 | 麟游大豆 大豆是一种主要豆类作物,本县大豆主要为黄色品种,又称“黄豆”。大豆富含钙、磷、铁、锌等元素,微量元素钴、硒的含量也较高,故被誉为“微业元素的仓库”。是理想的健康食品。我县大豆年种植面积 3.1万亩,是主要小杂粮品种之一,产量约400万公斤。 |
麟游荞麦 | 麟游荞麦是陕西省宝鸡市麟游县的特产。荞麦的营养价值很高,用其加工的荞麦粉几乎没有其它粮谷类的主要缺点,具有降低人体血脂和胆固醇的作用,并可软化血管。 荞麦是麟游县主要的杂粮作物品种,种植区域覆盖全县。近年来,根据人们对安全、多样、健康的生活需求,我县从榆林等地引进荞麦新品种,建立省级无公害小杂粮生产基地,大力推广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注册了“九成宫牌”杂粮商标,实行产业化开发、市场化运作,使这一传统优势作物的种植面积、产量、品质有了大幅度提高,年种植面积扩大到2万亩以上,产量可达2000—2500吨,并成功开发了优质荞麦粉等系列产品,深受群众喜爱。 麟游荞麦营养成份既全面又合理,是目前市场上最完善的保健食品,因其具有多种食疗功效为医家所欣赏,也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喜欢。 |
麟游蜂蜜 | 麟游蜂蜜是陕西省宝鸡市麟游县的特产。麟游县所产纯天然优质槐花蜂蜜、山花蜂蜜富含人体必须的多种微量元素、蛋白质、胡萝卜素等成份,具有强身健体,美容养颜等功效,老少皆宜,食用用途广。 麟游地处胃北旱塬丘陵沟壑区,全县森林覆盖率56%,植被丰茂,气侯温润,无污染,生态环境好,非常适合蜜蜂繁殖生长。境内蜜源植物数量多,分布广,花期长,花蜜分泌量多,年产优质蜂蜜1500多吨。 蜂蜜含有85%以上的葡萄糖、果糖以及多种维生素、酶和微量元素,易被人体吸收,是集滋补、消除疲劳、增进食欲,促进消化、镇静安神、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体质于一体的营养食品和保健饮料,并对胃病、心脏病、高血压、咳嗽、烫伤、冻伤、神经衰弱等疾病有较高的食疗作用,深受消费者喜爱。 |
云豆 | 云豆 云豆根据皮色分为红云豆、黑云豆、白云豆等,各色云豆在我县均有种植。云豆的营养价值很高,其药用价值也较高,中医认为,云豆有理中气,补肾健胃,和五脏,生精髓等作用。云豆为豆类植物之上品,全年产量约 3万公斤。 |
麟游玉米 | 麟游玉米是陕西省宝鸡市麟游县的特产。麟游县昼夜温差大,玉米生长期长,品质良好,含糖量、含淀粉率极高。 麟游县玉米资源丰富,年种植面积在15万亩左右,总产稳定在12万吨以上。 |
核桃干粮 | 核桃干粮 核桃干粮,县西招贤、两亭一带出产桃核,尤其是酒房乡卞良坡等地,产量多,果质优良,每年八月中秋前后,新核桃成熟,家家户户都能吃上用核桃作的“油厚旋馍”。招待至亲厚友或家人外出,都烙核桃干粮。作法是先将核桃仁焙黄碾烂至出油,加调料、葱花。用薄面片摺叠包好,擀成饼,上锅烽出,层数繁多,酥软、香爨 ,走亲戚用的核桃酥,比月饼大一倍多,以核桃仁为馅子,外包一层薄面皮,上锅烙出,异常酥软,人喜食。 |
血条面 | 陕西麟游血条面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陕西省麟游地区有名的特色风味小吃。这一风味小吃,相传还是唐王李世民来麟游九成宫避暑,去乡间视察民情时发现的。由于皇上的喜爱,血条面才得以发扬光大,流传至今。麟游血条面有着它独特的地方风味,它是逢年过节、红白喜事,麟游人招待亲朋好友的风味食品。 制作步骤 一、血: 选取新鲜健康的猪血或羊血,加盐后反复搅拌,使血不再凝固,然后用细纱网过滤,取缔杂质,放干细调料适量,兑凉开水少许,以备用。 二、面 1、选料:选优良白麦三种以上混合细磨,每百斤取面七十斤。以阳山老红麦面为最优。 2、和面:每十斤面掺碱三钱,用兑好的血浆和面,先拌后搓,以硬为宜,反复揉压,揉面块,以软为宜。 3、擀切:用擀面杖擀薄后,在面上反复擦遍热大油(菜油也可),以互不相粘为宜,然后折叠、晾凉、切细。 4、蒸:将切好的血面,分成若干份,以半斤为宜,上笼蒸二十分钟蒸熟即可食用。 5、晾晒:将蒸熟的血面及时晾晒,晾干后保存,以备日后食用。 三、菜: 1、底菜:取红萝卜、蒜苗、黄花、木耳、豆腐若干,切碎,用菜油炒熟。 2、漂菜:把鸡蛋摊成薄饼,切成菱形小片,取蒜苗或韭菜少许切细。 四、臊子: 取大肉若干切成小片,肥瘦分放;把大油入锅化开,加入适量菜油,先将肥肉放进油锅,文火将肉油浸出,再放进瘦肉,文火至七成熟,依次调上食醋、酱油、食盐、五香调料、辣面。再文火十至十五分钟即可。 五、调汤: 在锅内放菜油少许,烧熟,倒入生姜末、葱或蒜苗炝炒,加入适量肉汤(没有肉汤以开水代替),然后,放入臊子、漂菜。调汤切记少醋多盐。汤要始终保持近乎煎沸的热度。 六、食用: 取适量血面入汤,浸泡3—5分钟,再放入少许凉粉、豆腐片,以配其色。每碗捞血面不可太多,一般一两左右,将汤舀足,再放少量炒好的底菜即食。若在汤中泡上软蒸馍,连吃带喝,其味更香。 |
地区 | 特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