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 | 简介 |
---|---|
青铜峡大峡谷 | 青铜峡大峡谷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青铜峡大峡谷 |
青铜峡108塔 | 青铜峡108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百零八塔位于宁夏自治区青铜峡市峡口山黄河西岸的一个向东的山坡上。 一百零八塔是一处塔群建筑,塔群的始建年代不详,《大明一统志》记载:“峡山口……两山相夹,黄河流经其中,一名青铜峡,上有古塔一百八座”。《大明一统志》是明英宗时修撰的,可见十五世纪中期塔群就已经存在了,并且当时称其为“古塔”,可以推测塔的修建年代则更为久远。塔的形制属于元代新出现于内地的-教式塔,因此可以推测塔群应当是始建于元代的。 塔坐落在十分陡峭的山坡上,坐西朝东,背山面水,依就山势凿石分阶建造,自上而下,按一、三、五、七的奇数排成十二列,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的大型塔群,因塔数而得名为一百零八塔。塔的底座为砖砌的八角形须弥座,是实心、覆钵式的-塔。外表涂抹白灰,塔顶是宝珠,与北京妙应寺的元代白塔十分相似。最上面的一座塔,形制特别大,以下逐层按比例缩小,远望可综观塔群的全貌,很符合视线作图的-原理。此种形制的塔群建筑,在中国的古塔建筑中是仅有的一例,取一百零八之数,其意义可能与佛教密宗《金刚顶经》中毗卢遮那一百零八尊法身有关。(国家文物局) |
青铜峡金沙湾旅游区 | 导游金沙湾旅游区位于宁夏青铜峡市青铜峡镇,毗邻青铜峡鸟岛,与佛教圣地牛首山隔河相望,东临黄河,西至109国道,距银川市80公里,占地面积1.7万亩。境内自然风光秀美迷人,黄河水一改奔腾咆哮的姿态,在金沙湾像一位美丽恬静的少女,静静地舒展着她俊俏的身姿,远山、黄河,金沙巧妙地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副动人的画卷。 金沙湾旅游区最早是一个农业生态观光园区,早在1994年,作为滕家湾农业综合开发试验示范场,开始了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将生态观光,旅游、农林,水利,牧,渔综合开发。1996年修建了浮船式泵站及一级自流灌溉系统,1999年建成一级蓄水池和滴灌,喷灌。管灌为主的1500亩节水灌溉系统,2001年正式命名为金沙湾旅游区,2002年,作为日援项目的综合示范区开发面积7000亩,其中除2000亩围栏外,5000亩全部引进了西班牙智能化灌溉管理系统。 来到金沙湾既能亲身体会回归大自然的意境,又能领略乡村田园的乐趣,无论是碧水云天玫瑰池,还是鲜嫩香甜属红提,都会使你目不暇接,留恋忘返。目前,这里除开展农业生态旅游观光一系列项目外,还有滑沙,骑马,骑骆驼,乘羊皮筏子漂流,快艇冲浪,垂钓、沙滩排球、沙滩足球等一些列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项目。 交通从吴忠市区出发,经金积镇、青铜峡镇、青铜峡黄河大桥,进入109国道至青铜峡铝厂南,109国道与201国道交汇处,便可到达金沙湾旅游区门口。 宁夏吴忠市 青铜峡镇 青铜峡镇是因1958年建设黄河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而得名,位于宁夏青铜峡市府所在地小坝南部19公里处,辖上坝路、砍石、新民、新桥、利民、解放路等6个街道居委会及草河、沃沙、余桥3个村民委员会,有26个村 民小组。有中央部属、自治区区属、市属企事业单位72个,总面积39.8 平方公里,总人口20182人,其中城镇人口14500人,农业人口5682 人。实有农业劳…… 详细++ |
青铜峡鸟岛 | 青铜峡鸟岛为国家级湿地公园。 导 游 青铜峡鸟岛属于青铜峡水库区的一部分,因其栖息许多鸟而得名。这里景色得天独厚,有自然河流、湖泊和天然林区,是观光旅游的好地方。 介 绍 鸟岛面积有3万亩,南北长10余公里,东西宽3公里。其中有5000多亩的天然林,2万多亩的天鹅湖、中心湖、西湖。鸟岛西靠109国道,东沿黄河与108塔、牛首山寺庙群等人文景观有机结合。 鸟岛有100多种鸟类,包括成群的野鸭和国家二级保护鸟类白天鹅、白鹭等。2500亩人工林和5000多亩自然林区相呼应,近万亩加拿大紫花苜蓿把鸟岛装饰一新。青铜峡鸟岛是一个山水相映、鸟语花香,不可多得的西部风景区。 宁夏吴忠市 |
鸽子山遗址 | 鸽子山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鸽子山遗址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蒋顶乡蒋西村西,贺兰山前鸽子山盆地东缘。该遗址文化面貌有两个特点,一是大型打制石器与细石器共存,并在较短的时段实现了形态转化;二是遗址内出土的各类石器均表现出较成熟的制作技艺。 1990年,宁夏考古学者王惠民在贺兰山一带发现了鸽子山旧石器遗址,考古人员在进行调查时发现大量的石制器。1993年至1997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对鸽子山遗址又进行了几次田野调查,获得了上千件石制品和动物化石。专家们经过考古、地质、环境等学科的综合研究后认为,这个遗址的绝对年代界于1.2万年至1万年之间,是研究更新世至全新世转型期人类文化与自然环境变化的一处非常有价值的遗址。鸽子山遗址地层明确,器物种类繁多,形态较稳定,制作技术亦显成熟,其中的石器制品属于“真正的细石器”。 2006年5月,鸽子山遗址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吴忠牛首山 | 牛首山 牛首山,北魏称青山,唐代称回乐峰,宋代称金积山,无代以后称牛首山。因其主峰小西天(文华峰)和大古天(武英峰)南北对峙,宛若牛首,故而得名。牛首山自然景观千姿百态,历史文化内涵丰富。早在西夏时期,牛首山就已成为茂名的佛教圣地。 牛首山古寺庙群分为东寺庙群和西寺庙群两部分。有小西天寺、普光寺待庙宇50多座。众多寺庙内的造像、楹联、篆刻、史志、碑刻、书法、绘画、诗赋,以用相关的牛首山传说和民间农历三月十五庙会,为牛首山留下了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 |
北岔口长城 | 北岔口长城为世界文化遗产。 北岔口长城 岳飞在《满江红》中留下了“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的千古名句,镌刻着贺兰册历史的苍桑。在贺兰山麓南端的大山口,承载着几百年历史的北岔口古长城,崛起了一排排风车,似流星划破时空。现代化的贺兰山风力发电场与古老的长城峰燧在这里交融成景。 北岔口长城位于青铜峡贺兰山东麓,地形复杂,山势险峻,自古以来为军一要塞。长城随山势走向而修筑,结构独特。是迄今为止宁夏境内明代长城保存较为完好的一部分长城峰燧两侧现建有贺兰山风力发电场。 |
庙山湖 | 庙山湖为文化旅游景点。 庙山湖 |
黄河楼 | 黄河楼是按照自治区沿黄城市带建设战略要求规划建设的一座标志性、纪念性建筑,坐落于黄河青铜峡过境段青铜峡市东区,占地面积1636亩,楼体设计总高95.5米,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工程计划总投资1.25亿元。黄河楼的“底座”是一座高19米的龟山,整体构造为“明7暗9”,外观7层,内部地下2层;高台基座为混凝土框架结构,基座混凝土剪力墙外用当地石材贴面。主体建筑内檐为混凝土框架结构,外檐为仿木结构楼阁,顶部按地方风格设计为重檐十字屋脊,屋面为金黄色琉璃瓦。计划今年6月底,黄河楼装饰装修工程就可完工。 黄河楼因黄河而建、因黄河文化而建、因“天下黄河富宁夏”而建,将成为宁夏一个标志性的新亮点和黄河流域重要的景观之一。从体量(高度,建筑面积)来说,目前是全国同类建筑中最大的,被称之为“天下黄河第一楼”、“万楼之楼”。黄河楼建筑设计和内部展陈集规划黄河文化展示、观光、文博、休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有较高的文化传承性,既有黄河文化的内涵,体现了黄河作为母亲河承载中华民族的历史凝重感,又体现汹涌澎湃、勇往直前、奔腾不息的时代精神,同时融合宁夏整个历史文化大背景。 黄河楼建成后,对进一步挖掘弘扬黄河文化,展现母亲河风采,提升青铜峡乃至全区文化产业层次,促进经济、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将极大提升宁夏的城市品位,提升我区的对外知名度。 信息来源:宜川县政府网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信息来源:宜川县政府网 |
青铜古镇 | 古镇坐落于黄河青铜峡大峡谷旅游区入口处,占地面积600亩,分两期建设2015年全部建成,概算投资为1.2亿元。一期工程已完工。建设仿古商业用房2.1万平方米。分为河源组团、渠城组团、水城组团三个组团设计,主要用于旅游纪念品展销、休闲娱乐、民族特色餐饮、商务宾馆等。此外,还将有记录水利发展史的水利工程博物馆。 该项目依托青铜峡市秦汉古渠高品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优越的黄河水系生态环境资源,充分利用地处青铜峡黄河大峡谷旅游区入口区的地理区位优势进行规划建设。建成后的青铜古镇将以“青铜古镇,塞上水城”为品牌,集黄河文化体验、古渠古镇观光、特色休闲接待等为主导功能,将充分利用青铜峡黄河大峡谷旅游区的地理区位优势,借助悠久的黄河水利开发历史和厚重的农耕文化,着力打造成为沿黄乃至周边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和生态旅游小镇。 信息来源:宜川县政府网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信息来源:宜川县政府网 |
中华黄河坛 | 中华黄河坛位于青铜峡市金沙湾生态农业试验区黄河西岸,背靠贺兰山脉,牛首山隔河屹立,左傍万里黄河臂弯,右依青铜峡峡口。站在黄河坛向下望去,眼前的黄河及滩地正好构成一个太极图。 中华黄河坛概算投资1.8亿元,建设一坛(黄河坛)、一鼎(黄河鼎)、一阁(天赐阁)、二道(农耕大道、礼仪大道)、三区(思源区、祭祀区、感恩区)、三桥(天健桥、地坤桥、人和桥)、四象(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及坛广场。 中华黄河坛创造性地采用青铜铸造了表达华夏民族饮水思源、感恩戴德、崇敬吟颂黄河母亲的思恩坊、感恩坊和礼恩坊。 中华黄河坛在建设中填补了多项历史空白,书写了中国文化史上多个第一:第一次将浑天仪、地动仪、指南针和日晷这“四仪”摆放在一处;第一次整理挖掘出60甲子的神像;第一次用青铜铸造龟驼碑…… 坛内的每一件作品都堪称艺术精品,从不同角度诠释再现着黄河留给人们的千古之谜和文化脉络。 三座青铜牌坊也是一个创举。在我国古代,有木牌坊、石牌坊,从来没有过青铜牌坊。青铜牌坊的建造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并且分别运用了汉族、西夏和回族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元素,填补了中国建筑史的空白。黄河坛上,巍峨高耸、大气磅礴的青铜牌坊,展现出黄河文化的沧桑与厚重。 高9米,直径1.2米的二十四节气柱矗立在农耕大道上,讲述着二十四个节气的由来。从古至今,关于二十四节气的介绍只有文字,没有画面。中华黄河坛邀请专家挖掘整理出二十四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图文并茂地展现了二十四节气的具体内容,填补了农耕文化史的空白。 农耕大道中央有18面巨型石鼓。石鼓文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也称“石刻之祖”。黄河坛选取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为载体,记载了远古时代起至夏、商、周、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民国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直至2006年1月1日取消农业税的历代农业政策。 文化大道两侧,是18面用青铜铸成的巨幅竹简。收录了我国古代文化经典四书五经,《古兰经》、《黄帝内经》、《孙子兵法》、《道德经》、《六祖坛经》及四部农书,书中的精华部分雕刻在竹简中,以励世人。 黄河鼎、黄河钟、黄河鼓三件重器的铸造也件件展现出黄河文化独特的气质。黄河鼎又称为司母河鼎,寓意中华民族“铸九鼎、定九州”的历史渊源,重达8.9吨,誉为“黄河第一巨鼎”;黄河钟饰以“太极”、“八卦”、“河图”、“洛书”、“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和贺兰山岩画等黄河文化吉祥图案,被誉为黄河第一钟;重达6吨的黄河鼓,是我国目前第一青铜大鼓。 信息来源:宜川县政府网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信息来源:宜川县政府网 |
青铜峡拦河大坝 | 青铜峡拦河大坝 1958年,黄河流域第二座水利枢纽工程青铜峡拦河大坝开工建设,1960年,在青铜峡黄河上修筑了一座高42,7米,长697米的拦河大坝,并同时建成了装机30.5万千瓦的中国唯一一座闸墩式水电站,形成了一座容量为600万立方米,回水5公里的峡谷型水库,库内可供游客泛舟游览和领略西北黄河自然风光。 1985年向社会开放。 站在宏伟的拦河大坝上举目眺望,东有庄严肃穆的佛教圣地--牛首山寺庙群;西有国内罕见的"百零八塔"--穆桂英点将台(塔群,实为佛教纪念性建筑);南是一片开阔的"高峡平湖"--库区水面。这便是位于青铜峡景区的气势雄伟、蔚为壮观,集发电、灌溉、防洪于一体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被誉为"塞上明珠"的青铜峡拦河大坝。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三关古长城 | 三关古长城为世界文化遗产。 三关古长城:古时叫“西关门墙”,修筑于嘉靖十年(1531年),自大坝(今青铜峡县境)至三关口(今银川市西),长40公里。三关古长城全部用土版筑,外表未用砖包,今大部分保存尚好,是驰名世界的明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十里长峡 | 导 游 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从青海巴颜喀拉山发源,一泻千里,九曲回肠,流经青铜峡。1958年开工建设的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年发电量达8.9亿千瓦。青铜峡水利枢纽为富甲一方的青铜古峡提供了灌溉及电力保障。由拦河大坝逆流而上约十里景观,称为十里长峡。 介 绍 乘游艇逆流而上,一路上水流湍急,游艇过处,如犁铧翻地,犁出飞雪,令人心旷神怡。游至三四里,西面高山耸立,这是贺兰山的一段,“天书阁”3个大字,赫然醒目。相传,此处是圣人修身之处。仔细看,右上方的上、下两片青石,恰似鳄鱼嘴,喷吐出的白物,似云似雾,更似小鱼碎虾。相传,正是因为有这只巨鳄守护着,天书才没被盗走,得以完好保存。 再走一程,西边的贺兰山青山似黛。由上而下,由右向左,斜出层层岩层,恰似瓦片,这便是有着数万年历史的层理结构的层理岩。层理岩见证着贺兰山的久远和雄伟。再往上游,便会看到一个人巨大的鼻子、嘴,还有大腹便便的仰面朝天的肚子,这俨然是一尊睡佛。睡佛枕北面南,悠然自得,一副超凡脱俗、豁达悠闲的样子。 东岸河滩上,树木林立,郁郁葱葱,炊烟袅袅,鸡鸣犬吠。这里号称“青铜峡的世外桃源”,虽住户不多,但在此耕作,作物丰盛,景象繁荣,似与世外隔绝,有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出世与脱俗之感。 早晨与傍晚游十里长峡的感觉迥异。晨游,凉爽中略带寒意,使人神清气爽,生发出新鲜与透彻之感;傍晚游,颇得神韵,霞光映射,水面流光溢彩,长空飞鹭欢歌。 宁夏吴忠市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地区 | 特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