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青海省 >>海南州 >> 同德县 >> 尕巴松多镇

尕巴松多镇特产大全


特产 简介
石藏寺

石藏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藏寺  石藏寺亦称“藏寺”、“什藏寺”等,藏语称“藏噶尔端珠惹卜丹林”,意为“石藏义成极坚洲”。位于县治南偏东,在今河北乡东12公里的石麻地方。由第一世藏班智达初建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一世藏班智达,本名丹巴嘉措(1737一1780),藏阿柔部落人,传为出生于后藏乃亥麻地方的色拉寺高僧藏格的转世,早年学经于隆务寺,后入藏到色拉寺杰巴扎仓深造,1762年获得拉然巴格西学位。返回故乡后,在青海和硕特蒙古前首旗河南亲王旺丹多尔济帕兰木(察罕丹津之孙)的支持下,于1765年,与其弟孕科尔四世罗桑丹增嘉措共建石藏寺,并设立显宗学院,采用色拉寺吉宗教程,属色拉寺系统。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六世班禅进京途经青海,在拜谒班禅的法会上,六世班禅赞誉丹巴嘉措是精通五明的大班智达,同时接受石藏寺为扎什伦布寺子寺,六世班禅还应邀作了石藏寺的名誉寺主。从此,石藏寺声威大震,僧数猛增至千人以上,建筑规模不断扩充,次第建成大小经堂、0殿及其他佛殿和众打“噶日哇”(-府邸),增设居巴扎仓(密宗经院)。藏班智达系统亦称“石藏仓”,共传五世,即一世丹巴嘉措、二世索南木群仓、三世罗卜藏智后嘉措、四世罗卜藏图丹尼玛。罗卜藏图丹尼玛之后,该系统派生为两支,一为石藏仓黄江洋,1914年生,现任海南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一为阿芒仓。藏班智达第一、三、四世均为阿柔部落人,且石藏寺的修建主要依靠阿柔部落的经济实力,所以从古到今,阿柔部落为该寺的僧源和香火地。石藏寺除藏班智达外,历史上曾充任过寺主的还有藏拉卜楞仓、拉干查仓、尕科尔仓和阿尕查仓等。另外,据《安多政教史》记载,当时还有参果仓、噶瓦堪布、哇秀堪布、大小吉仓、大小日仓、玛堪-、贡塔尔仓、藏格西、尼仓、依俄俄然巴、扎月仓、阿柔赤巴、卓仓等-在石藏寺建有府邸。此外,第三世0呼图克图年智嘉措曾捐资扩建石藏寺经堂,从第四世根敦图多嘉措起,在石藏寺建“噶日哇”,亦成为该寺-。历史上石藏寺曾有属寺3座,即今黄南州河南县的拉卡寺、同仁县的瓜什则寺和四川省的达龙寺。  1941年寺院被毁,寺僧一度-甘南桑科地方。解放初,石藏寺得到恢复。1953年,全寺有寺僧150户484人)其中有黄江洋、藏拉卜楞仓、拉干查仓、尕科尔仓、阿尔查仓等大小-16人外,另有资玉合1人,文保1人,管家15人,僧官3人,干巴7人。当时,建有总领全寺的大小经堂各1座、佛殿3座、印经院1座以及大小昂欠16座(规模较大者4座)和许多僧舍,设有密宗、时轮、医学三个扎仓。1958年,寺僧增至583人,内有寺主藏班智达黄江洋、拉干查仓、阿芒仓(现任寺管会副主任)、藏朱古(现任寺管会副主任)、尕科尔仓、吉赤干、哇秀、列吉仓(现住贵南县)、霍尔仓(现居黄南州河南县)、香萨、尔德(现居河南县)、旦白尼玛(现任河南县政协副主任)、堪布仓、阿柔、参果、赞古、隆务资玉合、贡太、麻堪、夏排(现任海南州人大副主任)、日血(现任寺管会副主任)、哇玉(现居河南县)、宗俄、资玉合洛热等大小-25人。寺院建筑占地44亩,主要有大经堂1座220间,小经堂1座51间,0殿1座17间,时轮经院1座35间,时轮辩经院1座19间,时轮静房1座9间,麻尼房293间,昂欠16座826间,加之僧舍,全寺共有建筑2668间。另外占有4.8万亩草场和大量牲畜,计有马近百匹,牛360头,羊数千只。1958年主要建筑被拆毁,僧人全部遣返回乡。1962年5月曾批推开放,但没有修复。1981年5月再次批准开放,现修复大经堂1座110间,小经堂1座51间,佛堂2座28间,连同昂欠、僧舍等共计1000余间。有寺僧260人(其中有黄江洋、阿芒、日血、藏朱古等-4人,完德51人),由黄江洋等11人组成寺管会。另外,有寺办小学1所,现有教师2名,学生52名;寺办藏医诊所1座,医生3人,草山1200亩,牛198头。  该寺现仍设参尼、居巴、丁科、曼巴四个扎仓,均采用西藏色拉寺吉宗教程,其学习程序是先学文化,次学“小五明”,再学“大五明”,然后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专长进行单项攻读,以便考取学位。

唐乙亥古城遗址

唐乙亥古城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唐乙亥古城遗址

斗后索古城遗址

斗后索古城遗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斗后索古城遗址

兔儿滩遗址

兔儿滩遗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兔儿滩遗址

宗日遗址

宗日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新石器时代  宗日遗址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巴沟乡团结村。宗日遗址初名免儿滩或托勒台,是一处北高南低的大滩地。  滩地东为巴沟河流入黄河口处,属黄河第一台地。团结村紧靠台地边缘。遗址面积约300×200米,北部被压在村庄之下。因雨水冲刷台地边缘而形成的数条洪沟将遗址分割为东西两区。东区为居住区,并有部分墓葬,西区未见居住遗迹,主要是葬地,又名宗日墓地。  遗址地面散布有较细碎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及齐家文化陶器残片。断岩处暴露有灰尘层。1984年全省文物普查时发现,曾清理墓葬2座及残窑址1处。此遗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1994、1995、1996三年的考古发掘,发现大量的遗物,现中、东、林场古文化遗址、西台遗址改名为“宗日遗址”。  宗日遗址是马家窑文化在青海境内黄河上游分布的最远点,因其文化内涵有一定的特殊性,研究命名为宗日文化。  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塞力亥寺

塞力亥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塞力亥寺亦称“塞勒亥寺”、“赛乃亥寺”、“色勒寺”等,藏语城“塞力亥噶丹彭措旦杰林”,意为“塞力亥具喜圆满兴佛洲”。位于县治西南10公里的塞乃亥沟北侧,尤龙冬季牧场南侧,由西藏色拉寺格西德周和扎什伦布寺格西藏哇仓两人受五世班禅罗桑益喜的委派来青海,建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一云建于1692),属西藏色拉寺系统。历史上,塞力亥寺曾多次搬迁寺址,初建在河南蒙旗的阿柔早铁地区,后迁至今海南州兴海县境内的黑尼山下。格西德周去世后,二世加力罗桑旦德于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入寺,同年该寺又从黑尼山下迁至今同德县的江群卡尕当地方;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经六世班禅班丹益喜指示,从江群卡尕当迁到现址,并定名为“噶丹彭措旦杰林”。当时有僧200余人,除寺主格西德周二世加力罗桑旦德,尚有藏哇仓、苏乎仓、东科仓等-。清嘉庆年间,因德周三世根敦雅佩幼亡,藏哇仓、苏乎仓、东科仓等-依附拉加寺寺主香萨班智达,从此二寺建立了密切关系。1821年,格西德周四世罗桑益西图旦在加查部落出生,后由其叔加查赤干仓领入拉加寺受戒,从此德周成为拉加寺的三大-之一。同时,加查赤干仓根敦彭措-曾一度代其侄管理赛力亥寺,成为该寺寺主。  1923年初,赛力亥寺周围牧民不堪马麒的苛捐杂税,击毙一名强征重税者,并驱逐了驻赛力亥寺的全部税务人员。同年夏天,马麒派其侄马步元和帮办马全喜率骑兵1000余人来赛力亥寺一带镇压,进兵赛力亥寺,杀死管家洛桑等23人,伤5人,焚毁劫掠佛像、经典、法器等物,除大经堂,其他建筑均付之一炬,许多僧人-逃往他寺栖身。直至三十年代,经寺主三世加查赤干仓和阿柔仓、吾加、年乃亥等-努力,赛力亥寺始得重建。解放初有了较大发展,1958年僧侣达580余人,其中大加查、小加查、藏干、藏琼、阿柔、善咱、吾加、子秀、年乃亥、章加(现居同德县)、买索、将嘉(现年66岁,住寺)、龙多、旦-、大伏藏等15名-,另有文保1人,管家5人,僧官1人,干巴15人。全寺建筑占地90余亩,主要有大经堂1座224间,小经堂1座56间,0神殿1座12间,弥勒佛殿1座24间,印经院1座10间,昂欠16院,僧舍500多间,并设有显宗、密宗、时轮、医学四大学院,另占有草场3、5万亩,森林150余亩,有大小牲畜2万多头(只)。其香火群众主要为吴加、年乃亥、焕去、治什群、拉干仓等五部落的牧民,共约1122户4400余人。  该寺于1958年全被拆毁,1962年12月经州委批准曾予开放,但不久又被关闭。1981年5月22日再批准开放,1987年底,寺僧达80余人(其中-2人,完德14人)。寺办有小学1所,有教师2名,学生3名,诊所1处,内有医生2名。现重建大经堂1座75间,小经堂1座9间,0神殿1座12间,印经院1座12间,麻尼房14间,昂欠2院,僧舍300余间,仍设显宗、密宗、时轮、医学四大学院。全寺另有草山4000多亩,大、小牲畜110多头(只),近年来集体造林430亩。该寺寺管会由加羊西尖措-等8人组成。  赛力亥寺学僧一直采用西藏色拉寺吉宗教程,但学习结业后本寺不授学位,考取学位须到高一级寺院。该寺于每年农历正月举办祈愿法会等,传统活动方式仍旧保持,正月十四日、十五日2天有跳欠、晒佛等活动。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青藏高原牦牛

  青藏高原牦牛   产地(或分布):分布于青海省南、北部的高寒地区。   数量:1981年存栏346万头。   主要特性: 该牦牛由于混有野牦牛的遗传基因,因此带有野牦牛的特征,结构紧凑。黑褐色占72%,嘴唇、目框周围和背线处短毛,多为灰白色或污白色。头大,角粗,母牛头长,额宽,有角。鬐甲高长而宽,前躯发达,后躯较差。乳房小,呈碗碟状,0短小。成年公牛体高为129厘米,母牛为111厘米,体重分别为440千克和260千克。成年阉牛屠宰率为53%,净肉率为43%。泌乳期一般150天,年产奶为274千克,日产奶1.4~1.7千克,乳脂率为6.4~7.2%。成年牦牛年产毛为1.2~2.6千克,粗毛和绒毛各半,粗毛直径65~73微米,两型毛直径38~39微米,绒毛直径17~20微米。粗毛长18.3~34厘米,绒毛长4.7~5.5厘米。驮重为50~100千克,最大驮重为304千克。公牛2岁性成熟,母牛为2~2.5岁,繁殖成活率为60%,一年一胎占60%,双犊率为3%。   

尕巴松多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特产


地区 特产
科加村

----

尕巴松多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