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 | 简介 |
---|---|
秦安凤山景区 | 秦安凤山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秦安县凤山风景区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城东凤山上,主要有凤山森林公园、泰山庙、青莲念佛堂三部分组成。2013年9月25日,秦安县凤山景区经省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审定,评定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2015年12月31日,甘肃省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组织现场检查评分、专家评分和公示,天水市秦安凤山景区等10家景区达到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标准,现予批准。 主要景点 凤山公园 主要以秦安县凤山森林公园为重点人工林绿化区域,按照高标准一次性绿化成型的原则,加大绿化力度。目前,凤山森林公园已栽植塔柏、刺柏等苗木塔柏等3.43万株。 秦安县主要做法是: 一是科学规划。在规划过程中,坚持生态优先、绿化、美化、香化与人文化相结合原则,选用常绿树种塔柏、刺柏、龙柏和阔叶树种国槐、法桐混交;风景树种雪松、玉兰与灌木龙柏、高山黄杨相搭配;观花树种红叶李作点缀,将建成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的风景线与风情线。 二是同力协作。林业、水利、建设等部门同力协作,水利部门筹集资金25万元,在凤山森林公园修建上水工程2处,修建蓄水池4座,架设上水管道900米,保证了工程用水;建设部门保证绿化工程供水;-出动3辆消防车,保证滨河路绿化工程供水;林业部门采取行政技术-承包责任制,抽调专业技术人员搞好整地、栽植等技术指导服务。 三是创新机制。秦安县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专业绿化队承包造林,县林业局与专业绿化队签订造林协议,明确苗木质量、栽植标准、工期和检查验收标准,包栽包活,保证造林绿化质量。 四是科学栽植。根据工程区土壤瘠薄的实际,采取大坑深埋、带大土球、覆膜保墒等干旱造林技术。先整地后栽植,先渗坑后栽植,栽植后及时浇水。栽植时严格按照“一埋二提三踏实”的技术规程,确保质量。对所栽苗木要求必须带大土球,侧柏苗高2米,香花槐2.5米以上,根系完整。每个环节由林业技术人员检查验收,不合格的及时进行返工。 五是加强管护。林业部门专门成立了凤山景区治安室,抽调公安、林政人员,分片分段承包,加大管护力度。 泰山庙 泰山庙古建筑群,又名凤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城东凤山上,是天水市唯一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建筑面积17000平方米,凤山是从大地湾附近的九龙山向西延伸的余脉,其形似凤凰雄峙秦安县城,故名凤山。 根据明代胡缵宗《秦安志》和清代孙海《秦安县志》考证,泰山庙始建于元大德之前。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泰山庙多次遭受灾害和自然侵蚀,也多次修整和扩建,至今,山上现存殿宇41座,建在拾阶而上的九个平台上,分一阁、一宫、二洞、三厅、五厦、六山门、二十四殿宇,布局精巧,错落有致,斗拱咬合精细、彩绘绚烂、既富于变化,又浑然一体。属于中国古典庭院园林建筑风格。从前山门而上依次是:财神殿、东岳泰山殿建筑群、蓬莱阁、鲁斑殿建筑群、五台观建筑群、碑林、三法宫、玉皇殿、三清殿、邀月亭和太白楼。 全山有树龄在300年以上的古柏32棵、石碑12块、儒、释、道三教塑像63座,大量的彩绘壁画,明清迄今的秦安名人和全国书法名家为凤山题写楹联牌匾41副。被誉为"陇上铁汉"的清代邑人安维峻诗赞曰:"洞天高处是,烟井望中多"。为研究考察泰山庙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很好的第一手参考资料。历史的发展,形成集传统、宗教、民俗、建筑、雕塑、自然风光为一体的独特的凤山文化。建于乾隆十四年的蓬莱阁,成为景区标志性建筑和古城秦安的文化象征。 青莲念佛堂 青莲念佛堂雄踞于历史文化名城秦安县(古成纪)东南的凤山之上,是秦安县重点保护的名胜古迹之一。青莲念佛堂以祖籍秦安的唐代大诗仙、佛门三宝弟子李白大德居士的法名“青莲”命名,同时,也因此地原有纪念李白的“太白祠”,这里便成了人们敬仰先贤、登高览胜、修身养性之地。 经天水市、秦安县两级政府宗教部门批准,2003年以来,秦安凤山泰山庙顶“太白祠”成为秦安县佛教协会会址及全县广大信教群众依法开展正常宗教活动的场所。此处的青莲念佛堂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香烟缭绕,梵音悠扬,实为膜拜者的净土。 秦安佛教协会进驻“太白祠”后,对该祠进行了全面维修,对周围的住户做了妥善拆迁和安置,拓宽夯实了行道,美化了环境。“太白祠”原建筑分上下两层,一层为主殿,供释迦牟尼等诸佛像,二层为“藏经楼”,所藏的《大藏经》、《世界佛教名著》、《茗山日记》等极为珍贵。深入藏经楼,让人受到佛教思想的熏陶。在主殿左右维修了“观音殿”和“地藏殿”,同时还增建了僧房、客堂、斋堂、办公室等,完善了配套设施。 2007年5月,秦安佛教协会有幸得南海普陀山“法雨禅师”张国霖大德居士的邀请,上海卞林妹大德居士为修建念佛堂倾注了心血。纪信祥、卞林妹二位佛门伉俪倾注多年积蓄,携女儿纪群、纪菊、纪春和三位贤婿为青莲念佛堂工程捐助80余万元,并再次捐资10余万元,为念佛堂从缅甸恭请重约18吨的阿弥陀佛圣像一尊。县内外广大佛教弟子和信众捐款70多万元,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修建了高大雄伟的念佛堂。 青莲念佛堂基础部分采用了井桩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分地上殿堂和地下殿堂。由世界著名高僧释净空老法师亲笔题写的“青莲念佛堂”匾额,及净根、苏泽立、道生、张国霖、刘承凯、董延明、李勣、王元喜等法师及著名书画家创作的书画、碑文,使念佛堂翰墨生香,丹青溢彩,殿宇生辉。 |
秦安文庙 | 秦安文庙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秦安文庙 |
可泉寺 | 可泉寺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可泉寺 |
上关明清街 | 上关明清街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秦安上关明清一条街现有临街铺面230余间,总建筑面积5500余平方米,道路全长500米,平均宽8米,总面积为3780平方米,铺面均为明清时期建造的土木结构建筑,是当时秦安县主要的商业铺面,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秦安解放纪念馆 | 秦安解放纪念馆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秦安解放纪念馆成立于2012年8月1日,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位于县城南街。纪念馆展厅分四个单元,分别为红25军长征过秦安,秦安党的秘密组织,大军西指—解放秦安和继承光荣传统,建设美好秦安,共展出各类图片200余幅、革命历史文物40余件。 1935年8月11日,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经麦积区新阳镇蝣蜒咀从料光石岘进入今秦安境内,沿千户、西山一线向县城疾进。午时,经60里急行军的红25军部队下山后,从神明川(农民村)、川口直插葫芦河,徒涉渡葫芦河,经饮马巷攻进县城,迅即控制全城,国民党秦安县县长杨天柱、甘肃交通司令部驻秦安王介臣部闻风而逃。红军进城后,随即打开监狱,释放了被关押的群众100多人,午后,红军在县城体育场召开群众大会,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号召秦安人民团结起来,同全国人民一道,共同抗日,收复东北失地。8月12日,红25军以梯次队形,交替掩护,继续北上,宿营安伏。13日后离开秦安继续向北挺进。 1943年6月,中共陇东地委特派员沈遐熙来秦安开展党的秘密工作,先后吸收安清明、兰春明、马文清、兰春秀入党,1946年2月建立兰家村党支部。1947年春,中共甘肃工委特派员葛曼介绍在国民党甘肃省保安7团任副官的贠志毅加入党组织;1947年春,甘工委特派员葛曼、陈超群等同志,组建并领导郭嘉党小组,先后在郭嘉、王甫、魏店黑石头和华家岭等地开展党的秘密工作。1948年8月,张智成、贠志毅动员“红帮大爷”贠寿山参加党的活动。他们以帮会为掩护,以卖馍为职业,开展秘密工作。1948年12月,成立韩川党支部。1949年3月,成立汪堡党支部。1949年6月,成立贠家岔党支部。到1949年8月4日秦安解放,全县先后建立了兰家、金盆湾、汪堡、高庄、韩川、贠家岔6个党的支部和郭嘉党小组,共有党员141人。 1949年7月28日,解放军第一野战军1军1师、7军20师在陇山要隘固关全歼马步芳“精锐铁骑”骑兵14旅及248师骑兵团大部,砸开西进大门。8月3日,第一野战军解放莲花镇及周围地区。彭德怀率一野总部进驻莲花镇,并在莲花镇居住半个多月,其间先后发布了对西北战局具有重大意义的兰州战役、攻占银川、西宁等重大战役的作战命令。4日,1兵团1军军长贺炳炎、政委廖汉生率部北上,解放秦安县城,军部进驻县城牛家公馆,随即成立县人民政府,由1军民运部长王聚贤代理县长,接管旧政权。9日,接管工作队一行27人到达秦安,与部队办理了交接手续,正式成立中共秦安县委,窦述任县委书记,杨培发任县长。县委、县政府召开群众大会,宣传党的政策和人民解放战争的大好形势,组织动员全县人民群众千方百计筹集粮草和其它物资,踊跃报名参军,支援人民解放军,解放大西北。 2013年7月,秦安解放纪念馆被命名为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西番寺 | 西番寺为秦安县文物保护单位。 西番寺位于今陇城镇西南1公里盘龙山之西番坪,相传始建于战国时期,早建庙宇曰无忧。无忧之意,一说是秦始皇诛阿育王后,战乱悉平,再无后顾之忧。另一说是诛阿育王后,观盘龙山麓有出帝王迹象,奏请始皇在此山头积麦崖处凿一处地藏王洞,以破其穴,曰无忧,后曰无忧寺,今名西番寺。 唐太宗贞观年间,佛教大兴,西番寺有牌曰“贞观三年尉迟恭敬德督建。”经过多次的维修和扩建,庙宇壮观,楼台错落有致,风景幽雅。第一个台地是小巧玲珑的土地庙、魁星庙和抛物线形建筑的磨针洞。第二台地,右边是灵官殿,左边是戏楼、剧场和僧房。第三台地是寺庙的重点建筑,有山门和钟楼,院内正中长一棵形如巨伞的盘龙槐,右边是子孙宫、考察殿,左边是药王殿、寿星殿和弥勒佛殿,中间就是无量大殿。再上就是在积麦崖掘开的地藏王洞,洞顶悬“贞观三年尉迟恭敬德督建”的木牌。洞门有砖刻对联一副,上联为“若不回头谁替你救苦救难”,下联为“如能转念何须我大慈大悲”,横题为“元通宫”。最高处就是如来佛殿和玉皇阁,凌空飞架,势如悬空,呈棱锥形,分层而建。整体的玉皇阁高十余米,巍峨轩昂,丹青彩绘,歇山屋顶,飞檐高翘,独具一格。 西番寺庙会是天水地区历史最长、规模最大、最具民俗文化特色的民间盛会之一。每逢农历三月十九庙会日,山场景观,首推遍布山坡的龙柏花。龙柏,早春先叶开花,每年三四月间,龙柏花竞相开放,一簇簇,一丛丛,挨在一起,抱成一团,连成一片,争妍斗奇。远望宛如片片粉红相间的浮云,缕缕清香沁人心脾。宽阔的略阳川既回荡着浓郁的节日气息,又散发着扑鼻的花香。龙泉村、娲皇村、凤尾村、略阳村、西关村显得更加红火热闹,这里的村民们从夜间零时就开始上山朝拜,按当地习语说就是看谁家先上了头香。大家为点燃第一柱香而争先恐后,“气氛”十分火爆。天一亮,周围几十里地的男女老幼怀着欢快的心情,迈着虔诚的脚步,从四面八方纷纷赶来参加一年一度的西番寺庙会,近者在天水市境内,远者有来自陕、甘、宁、豫等地。每年参加庙会的人将近万人。 明《秦安志》记载:“盘龙山,盘迴如龙,不下数百里。联大陇,连三阳,其上为西番坪,其坪下瞰陇城,有太白庙。”当你登临西番坪,骋目东望,关山青苍横莽,出没云烟之中。再看那带川百里的略阳川,扑人眼帘的便是那峰峦环抱的陇川晓耕,绿树掩映的万家烟井,穿越带川的丝绸古道,川-蛇的莲花屯玉。山人烟云,莽莽苍苍,浑然一体,蔚为大观。真让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 2009年5月,西番寺被秦安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陇城镇 陇城镇位于县城东部,距县城45公里。东连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南接清水县,地处张家川、清水、秦安三县交界地带,镇域面积78.94平方公里,全镇现有30个行政村,68个村民小组,6534户,总人口31272人;男16423人,女14849人,其中农业人口22452人,非农业人口8820人;人口密度393人/平方公里。全镇总耕地面积59310亩,其中山地53367亩…… 详细++ |
田家寺 | 田家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田家寺位于清水河下游的莲花镇,建于隋朝开皇八年(588年)以前。这座佛寺为何名曰“田家寺”,这里有一段奇妙的传说。 某年陕西的麦子熟了,莲花镇有一位姓田的麦客子去陕西赶麦场,麦子快要割完即将回家的时候,晚上这位田麦客住在岐山与凤翔交界处的紫金山佛寺里,夜间田麦客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菩萨对他说:“我要到你们莲花镇那里去……”天一亮,这位麦客就按梦中所托找到了菩萨大殿,一看大殿佛像满座,一会儿,有一尊菩萨像摇动了三下,田麦客认定这就是托梦要去莲花镇的那位菩萨了。于是,田麦客就按梦中所托之法偷偷地背着檀香木菩萨像往回家的路上跑,看护佛寺的人发现有人偷走了菩萨像,料定是甘肃省麦客所为,就急忙吆喊村里人手拿铁叉等工具向西北方向追赶,眼看着就要追上了,突然天降雷雨,田麦客跑的前方晒着太阳,身后面却下起了雷雨冰雹。追赶的人一致认为这是菩萨显灵了,所以大家就再也不追了,议论着向回家的路上走去了。麦客背着菩萨像终于回到了莲花镇。说也奇怪,进了莲花镇不多远,菩萨像怎么也背不动了。这位麦客把经过向镇里的人叙述了一番,大家奔走相告,捐资建寺。更奇怪的是在破土建寺时,此地发现了一根长约丈许、围约4尺的八卦石柱,大家议论着说,如果再有这样的一根配上为两面柱石那该多好,有人说,肯定还应该有一根。于是,大家就供起香案,向菩萨祈祷。时隔三日,天降大雨,大雨过后清水河河水暴涨,待水悉平后,在下游胡家嘴处的河滩里,有一根石柱的一半露在泥面,人们惊喜的将石柱挖抬到岸,一量大小正好和原来的一根相等,也是一根八卦柱……从此,人们把挖出石柱的地方就一直叫“石卦川”。 寺建成后,大家就为寺的名称说法种种,后来大家认为菩萨是由田麦客背来的,建寺的这块地也正是姓田人的地,由此大家一一称这座菩萨寺名曰“田家寺”,这就是田家寺的由来。同时,在陕西紫金山地区有同样的传说,说是大佛殿空位的菩萨像被甘肃省的麦客背走了…… 田家寺最初建在莲花镇南的老营山脚下,也就是现在莲花中心小学的校址所在地。据当地老人讲,清同治年间在寺之西曾建有庙宇、乐楼,但不知毁于何时。民国16年(1927年)在原田家寺院内扩建莲花镇小学时掘得一石碑,长约三尺,宽约二尺,中间刻有“隋开皇八年重建”字样,可见田家寺历史久远,几毁几建。同时也出土了敷有红褐色花纹的白陶和彩陶。在山根半崖的神仙洞中挖出了几尊石质佛像,连同陶器上交县文物管理处保存。清同治元年(1862年),莲花地区是回民反清斗争的集结据点和王城所在地,当地民众为了保护佛像寺庙,将檀木菩萨像曾护送到秦安县城的兴国寺加以保护。同治十年(1871年)战乱平息,莲花镇的民众将佛像迁回了莲花镇。民国9年(1920)地震,寺庙多毁,檀木像又被搬进了莲花城里的“菩萨楼”敬拜。民国时期的莲花城是一座长宽各约300米,东、西、北三面筑有城墙,南靠堡子山的一座方城,城的西面有城门和戏台,东面有菩萨楼。 解放前夕,菩萨尊像又搬上了三台堡,堡门上 书“莲花峰”、“三台堡”砖刻字样。郭令仪先生为“三台堡”门撰书楹联曰:莲峰属八景,古寺基三台。刘顺先生又书曰:半空岚气。并撰书楹联曰:云涌莲台出天上,风送钟馨落人间。明中丞胡缵宗《秦安志》中有“八观”、“十咏”,“莲花屯玉”属“十咏”之一。《秦安志》载:“莲花屯玉:新阳、瓦亭、水洛、略阳皆于莲花西南而入县川,远望之,一川四水,参差若屯,谓非一都会欤!”至民国时期“莲峰叠青”属秦安八景之一。三台堡为何又称莲花峰呢?郭令仪先生曰: 莲花寺观古高峰,水抱山环一望中。 宋将帅舸过此境,象形命名莲花峰。 可见“莲花峰”一名由来于宋代宋将之见,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 现在的“莲花峰”,经莲花民众捐款重建,已是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古柏参天,花草溢香的游览胜地。第一台有堡门、0。0为二层重檐,飞檐翘脊,红柱绿瓦,形似亭状,风铃清脆。内列名人字画,是一座文化交流的风景楼。第二台有土地庙、药王庙、孤魂庙、财神庙。第三台为正院,正殿的大门两旁有钟楼、鼓楼。山门的两根石柱正是原田家寺所用的八卦石柱。正院内有菩萨大殿、玉皇殿、文昌宫、子孙宫、关帝庙。院中置一高约5米的“宝鼎”。这些建筑群,有的高大雄奇,飞檐翘脊,有的小巧玲珑,典雅别致。从外观看,或是游龙戏水,或是犀牛望月。当你登游三台堡,站在那台亭楼阁的莲花峰,鹰临俯瞰,有源自陇山的清水河和水洛河在莲花峰下交汇,有来自陇山的青龙山和绵亘曾梁的老营山在莲花峰隔河相望。青龙山头有雷祖庙遗址,老营山上有北周大将军权景宣墓。尤其那穿镇而过的秦(安)庄(浪)公路,在小城镇建设中被改造得平直宽敞,柏油路像青色缎幅,承载着络绎不绝的车辆穿梭而过,使人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相传在很早以前,青龙之巅有一古台(池),沿山脊引东来之水,培成盛开的莲花,自此闻名,莲花一名由此而来。莲花峰下莲花川,其川抱石门,带水洛,吞陇水而入锦带峡。迤东为显石峡,有显亲县古城。西北为扯弓塬,俯仁大,辑威戎,而达静宁,真可谓:千山竞秀,万壑争流;两条银汉,一川星月;二山对峙,若抱若合;千家村烟,八面云海;莲花屯玉,雾气腾涌。好一派万象风采,真令人心旌荡漾。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日,莲花峰香烟缭绕,馨声悠悠。各路民众,接踵而来,善男信女,云集斯峰,举行庆典,祈福思善,佛光普照,盛世空前。莲花镇锣鼓喧天,炮声隆隆。社火阵阵,千姿百态。真是人如潮,花似海,热闹非凡。 秦安县人民政府2009年5月公布莲花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秦安县博物馆 | 秦安县博物馆位于县城兴国文化广场北侧,紧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兴国寺。该馆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建筑面积860平方米。馆藏文物3592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22件,二级77件,三级478件,从距今1亿年的鱼化石,距今2500万年的铲齿象牙化石,新石器时代人类生产生活用具,到明清时期的文物都有收藏,没有缺环和断代,堪称研究地域文化和人文历史的实物资料库。新石器时代的人面器口彩陶瓶,马家窑文化的旋纹四板彩陶瓮,齐家文化的玉器,唐代的海马瑞兽葡萄纹铜镜,北朝至唐代的佛教石刻等许多文物都是举世无双的艺术珍品。2009年5月,被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 县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为《成纪八千年——秦安历史文物精品陈列》,按照华夏文明的曙光,青铜时代文化和成纪遗珍三个单元,分门别类地进行陈列。第一部分华夏文明的曙光,重点展示距今7800——4000年这一时段内,秦安先民的生存环境、经济文化状况以及大地湾一期文化的彩陶,证明秦安是黄河流域中上游早期文化的发祥地。第二部分青铜时代的文化,重点展示齐家文化至商周时期的玉器、陶器等器物,表现秦安这一时期多元性的物质文化。第三部分成纪遗珍,表现秦安设县后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生活的影响。2007年5月又推出了《秦安馆藏书画展》,从馆藏书画中遴选出明代胡缵宗、清代安维峻以及明福等人书画珍品85幅,陈列主题鲜明,设计新颖,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反响。 秦安县博物馆被列为天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天水市委、天水市人民政府公布的文明景区之一。自2008年3月免费开放以来,内部管理日臻完善,旅游参观人数逐年增多,受到观众普遍好评。 兴国镇 兴国镇地处秦安县城,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商业流通、旅游的中心。兴国镇解放前称街泉镇,1954年改名为城关镇,1984年更名为兴国镇至今。1985年全镇11个村,7个居委会,共有6116户,25242人。其中农业3461户,16231人,工农业部产值433.1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2元。2004年1月撤乡并镇后,全镇辖34个行政村,6个社区居委会…… 详细++ |
秦安云台山 | 云台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相当深厚。解放后,在云台山山脚下的高庙村挖掘出土了齐家文化类型的红陶罐、汉代灰陶盆等文物,还有新石器时期的仰韶文化遗址。相传很早以前,这里居住着一个姓高的农户,他主持在云台山的山顶上建了一座东岳泰山庙,故起名曰高家庙。虽然高家庙到底建于何时,暂时无从考证,但最迟可推至北宋崇宁年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当时,庙内就已经建有无量殿、灵官殿、圣母宫等宫殿。明洪武年间在庙宇四周筑起了堡墙,至今在云台观四周还有一些断壁残垣可见一斑。清雍正三年(1725年)建钟楼一座,并铸八卦大钟一鼎,据说这鼎大钟的声音洪亮,音色纯正,方圆五六十里都能听到钟声。民国9年大地震,庙宇多数被震塌。1987年,附近群众自筹资金重修无量殿、灵官殿、圣母宫、社稷宫和钟楼,这些宫殿的内外均有彩绘壁画,共有大象塑像16尊。其中灵官殿有邑人安维峻敬书的“护国佑民”牌匾一面;圣母宫悬有萧娴题写的“圣母宫”牌匾一面,鲁岱山下氏许行题写的“九天云袅”牌匾一面。 云台山西北边的山脚下建有高大雄伟的云台山剧场,每年春、秋两季,当地人都要在此各举行一次大型庙会,每次都要请有一定知名度的剧团唱四天四夜的秦腔。每到举行庙会的时候,云台山上下灯火辉煌,看戏的、焚香的、买货的,各地游客与商贩络绎不绝,简直热闹极了。此时,云台山变成了当地群众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和进行商贸交流的重要场所。 1989年,云台山高家庙仰韶文化遗址被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立碑建档,加以保护。 |
太平堡 | 凤山之后的堡子坪左右对称地分布着两个古堡,其左为花果山堡,右为太平堡,太平堡明志中称为天齐堡。清代,堡与旧城墙连一体,位居险隘,居高临下,易守难攻,为守卫县城的重要军事设施,但历史上曾多次被攻破,它见证了惨烈的战斗,经历过血与火的洗礼,因而显得沧桑厚重。如今,它已残败不堪,夕阳掩映下的残墙剩堵屹立于凤山之上,让登临者生出许多怀古的幽思。2000年太平堡交于佛教学会管理,居士们集资修建了以故里诗仙李白命名的“青莲尊经佛堂”。 |
秦安九龙山 | 九龙山即中山梁,属大陇山支脉,“九龙挺秀”为明代秦安“十咏”之一,“东四十里曰九龙山,其山九峰,踟躅如龙,东自陇,西自秦,磅礴百里,为县之主山。峰峦瑰垒,望之昂然,有九龙湫、九龙庙。”“秦在万山中,九龙之秀崛然起,蔚然集,有不与众山同者,钟灵孕秀,人以归是山焉。”(《秦安志·山水》)。在中山庙沟附近,九条各具态势的支脉盘迴呼应,逶迤腾跃如九龙相戏,峻秀绵邈。最高峰为四顾山,旧称高峰,海拔1982.8米,蔚然独秀,为县东最高点。“九龙之峰,高出众山,夕阳返照,掩映千壑,行人倚马罔不徘徊焉。”(胡缵宗语) 九龙山在簸箕湾梁突兀浑起,又陡然跌落,山下有栖凤台,建有九龙庙。庙始建于元大德八年(1304年),祠九龙山圣母。据现存于九龙庙的元代碑文记载:“九龙层峦叠嶂,巨壑幽谷,启肇原陇……草木贡四时之秀,烟霞共千山之奇,真仙灵之窟宅。”碑文记载地震之后,在九龙庙附近,涌出一眼清泉,为九龙山圣母之湫泉,称九龙湫。“九龙湫窟”也为《秦安志》所称“八观”之一,清乾隆二十七年曾在湫上建起“八卦玄井亭”。清代牛运震、董秉纯、诸为霖等秦安知县和孙海等地方士绅乡贤每至天旱之年常去此地取湫求雨,留下许多文字和碑刻。附近另有五女峰,喇嘛坟,边家河脱骨寺等圣母圣迹。 九龙山山峦起伏,群峰掩映,山顶松柏青翠,山谷绿荫匝地,清流涓涓,为县东重要的自然人文景观之一。 |
常平堡农村公园 | 常平堡农村公园坐落在秦安县陇城镇常营村常坪山上。整个堡子形如一条船,居高临下,易守难攻。清同治年间,回民军集中火力连攻三昼夜,未能攻破。当地流传着一首民谣:“铁打铜铸的常家堡,巍巍不动的半个城。”堡子至今保存完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由族人常俊杰捐资,于堡内修建亭台楼阁,种植花草树木,现已被开辟为一所农村游乐公园。 来到山脚下,眼前是高约几十米的悬崖峭壁,犹如刀削斧劈。沿着后山蜿蜒盘旋的水泥台阶,拾级而上,就来到了堡门前。堡门砖木结构,古朴庄重,上 书“常平堡”三个楷书大字。进入堡内,一条画廊直通公园门口。 公园正中是一个八卦形的花园,植满四季花卉,香气袭人。周围还有四个小花圃,如众星拱月一般。凉亭、草坪、石龙、石狮、假山、松柏点缀其间,相映成趣。园内建筑,古色古香。园中还有游艺室、阅览室、展览室,可供人们读书看报,娱乐消遣。 每年农历二月二庙会之时,钟磬悠扬,游人如织。人们扶老携幼,看庙会,逛公园,个个笑意盈盈。 走出常平堡,放眼略阳川,眺望大地湾,会使人顿觉心旷神怡,一种“上观千古景,下览一村烟”的情趣会油然而生。 陇城镇 陇城镇位于县城东部,距县城45公里。东连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南接清水县,地处张家川、清水、秦安三县交界地带,镇域面积78.94平方公里,全镇现有30个行政村,68个村民小组,6534户,总人口31272人;男16423人,女14849人,其中农业人口22452人,非农业人口8820人;人口密度393人/平方公里。全镇总耕地面积59310亩,其中山地53367亩…… 详细++ |
秦安圆通寺 | 秦安圆通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圆通寺地处秦安县中山乡元丰村(张湾村)村西,为北朝古寺,寺院已形成大型的建筑群,寺院建筑与周围景物浑然天成,为当地一景。寺内殿宇大气磅礴,塑像庄严,器物精细考究,楹联匾额金石碑铭众多,且多出名家或佛界高僧之手,名人墨宝蔚为大观。寺内遗存残碑,上有“略阳郡”等刻字,为县内仅存刻有“地名”的石塔,具有极高的文物考古价值。圆通地虽在中山乡偏远的村落,然而经常有天南地北的游客慕名参观宝刹新貌、睹古寺遗风。 |
秦安兴国寺 | 秦安兴国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兴国寺座落在秦安县城北街,是一组风格古朴的建筑群。《秦安县志》记载:“兴国寺创建于元至顺三年(1332年)。该寺伽兰殿所藏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胡多见撰书的木刻题记载:“秦邑城北有兴国寺,……寺上有般若殿一座,雄镇如盘,左有伽兰殿,右有菩萨殿,环铺如楔。中左有钟楼,中右有鼓楼,对峙如柱。门前有金刚殿,门侧有天王殿,护卫如队。诚秦城一古迹,一奇观也。”明胡缵宗撰《秦安县志》被誉“兴国梵宫”,列为秦安八景之一。 兴国寺的建筑多已圮毁,现存大门、钟楼、天王殿和主建筑般若殿。般若殿面阔三间,长11.7米,进深两间三椽,(前出副阶一椽)宽八米。单檐歇山顶上布灰筒板瓦,正脊两看面浮雕行龙和牡丹纹饰。两端置龙吻,二龙怒目卷尾,张口吞脊,姿态威猛。中央置琉璃兽面米珠,两侧按等距设走兽。垂脊和戗脊上饰蹲兽、天王等。大殿副阶用六根檐柱分成五间,次间两根浑圆硕大。所有檐柱上端微向内倾,有较显著的柱侧角,各间檐柱高度不等,有明显的柱生起,下垫素面圆形柱础。梁架结构为彻上露明造,仅在斜梁和内额的下皮,置直径约十五厘米的小柱四根,扩大了使用空间。前檐柱头铺作为六铺作三下昂重拱计心造,补间铺作为六铺作连拱出四十五度斜昂三跳并计心。转角铺作为六铺作出角昂三跳边拱交隐。 兴国寺般若殿,虽经历代多次重修,但梁架结构,斗拱风格,基本上保持了元代建筑的特征。明嘉靖中丞胡缵宗为此殿所书“般若”匾额悬挂于大殿栏额上方,是一件珍贵的书法艺术佳作。为妥善保护这座古建筑,一九八一年九月十日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八二年拨专款进行了维修。 兴国镇 兴国镇地处秦安县城,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商业流通、旅游的中心。兴国镇解放前称街泉镇,1954年改名为城关镇,1984年更名为兴国镇至今。1985年全镇11个村,7个居委会,共有6116户,25242人。其中农业3461户,16231人,工农业部产值433.1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2元。2004年1月撤乡并镇后,全镇辖34个行政村,6个社区居委会…… 详细++ |
迎恩堡 | 迎恩堡为秦安县文物保护单位。 迎恩堡位于西川镇神明川白鹤山上,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神明川是原福建道监察御史、“陇上铁汉”安维峻的出生地。他于光绪二十五年释放回家后,组织并带领村民于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在原堡子基础上重修了迎恩堡,使其更加坚固完整,以防匪患。迎恩堡有三道堡门,即入堡洞有一道门,进入正堡有一道门,堡的退口外还设有一道门。占地面积约8亩,堡内打有一口井,名叫“爷庙井”,因堡底有一关帝庙,故名。堡的四周分布着均匀的炮眼,并有女儿墙,堡墙高约6.6米,宽约2米。墙头上人可以自由行走。堡内还建有供全村人居住的房屋,堡子的退口处又叫“板头儿”,下面是悬崖,如若堡子攻破,可在“板头儿”处架一木板,供人从堡墙退下时逃跑,退至山上,人尽板取,敌人难以通过。1975年,迎恩堡女儿墙被拆毁,现在堡墙、堡洞、堡门、水井均完好,水井继续供村民吃水,堡内居住着几十户村民。 秦安县人民政府2005年2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川镇 西川镇,位于秦安县城西郊,东接兴国镇,西邻王窑乡,南靠千户乡,北与叶堡乡相毗连,最南端和北道区西坪乡相濒临,东临河谷地带,葫芦河由北向南流经东部边缘,西小河自西向东流经11个村汇入葫芦河。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1公里。310国道纵贯下王峡村至龙洼村共长17公里,径甘公路、秦王公路穿境而过,在镇政府所在地侯辛村形成主干线,联结县城,是重要的交通枢纽。 全镇共43…… 详细++ |
街亭 | 街亭 街亭位于秦安县城东北40公里的陇城镇,距大地湾遗址8公里,是一处宽约6公里、长达十几公里的开阔地带,是关陇大地的咽喉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期魏蜀街亭之战就发生在这里。街亭所处的位置是一个河谷开阔,四通八达,南北山势险要,进能够攻,退可以守的战略要地,三国时期诸葛亮派参军马谡为先锋,王平为副将固守街亭,因马谡违亮部署,又不听王平力谏,“依阻南山,不下拒城”,终被魏军大将张郃所败,诸葛亮得知街亭失守,挥泪斩马谡,上疏请求自贬三级。从此,街亭便名扬天下。 在陇城镇的王家川出土了一口“铁锅”,上铸“汉大丞相诸葛武侯制”字样,同时,在附近还出土了刻有“蜀”字样的弩机、马刺、刀、矛、盔甲等兵器。专家从仅有的作战遗物考证,出土兵器的地方,就是马谡、王平安营扎寨之地。今天的陇城镇,就是三国时期的街泉亭,是名副其实的古战场。 |
秦安苹果 | 秦安地处渭北黄土高原梁峁沟壑区,光照充足,雨量适中,昼夜温差大,是全国北方落叶果树栽培的最适宜区,也是国内优质果品生产基地,尤其以苹果为主的果树面积达33.29万亩,年产优质果品1.8亿公斤,实现产值2.16亿元,其中苹果面积21.11万亩,结果面积10.4万亩,年产优质苹果10136万公斤,实现产值13563万元。 由于秦安气候条件优越,孕育了闻名遐迩的“花牛”苹果,新发展的4—5代“花牛”和富士系列苹果更是色鲜味醇,果型端正,风味独特,远销国外俄罗斯、尼泊尔、印度等国家,国内上海、广州、湖南、河北、内蒙、青海等地。1997年新乔纳舍、新红星苹果获甘肃省第二届名优特林果产品鉴评会金奖,同年矮生苹果获甘肃省首届林果产品展览交易会银奖。 秦安苹果产区地处甘肃省东南部,渭河主要支流的葫芦河下游。位于东经105°20′—106°20′,北纬34°44′—35°11′之间,海拔高度1120—1700米,属陇西黄土高原渭北梁峁沟壑山区。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土壤深厚肥沃,属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河谷地区水源主要是境内的葫芦河、清水河、南小河和西小河,山区水源主要依靠集雨节灌水窖水,区域内无工业污染,为天然绿色食品生产区。秦安苹果种植区包括秦安县行政区域内的兴国镇、西川镇、莲花镇、陇城镇、郭嘉镇、云山乡、刘坪乡、叶堡乡、安伏乡、魏店乡、王铺乡、王窑乡、千户乡、王尹乡、兴丰乡、中山乡、五营乡十七个乡镇。从事苹果栽培的果农有7.4万户,95%的村都有苹果园,目前栽培面积2.65万公顷,年产量30000万公斤,2010年规划发展到4万公顷,年产秦安苹果40000万公斤。 |
秦安花椒 | 秦安县属半干旱山区,十年九旱,农业生产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花椒属耐干旱的树种,通过多年来群众自发摸索,走出了一条适合当地花椒栽植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子。截止2008年底,花椒面积达到了21.65万亩,花椒产量达到840万公斤,花椒总收入1.68亿元,农民人均从花椒种植中得到的收入为293.6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1795元的16.3%,已成为全县四大支柱产业之一。 1、独特的地理优势 花椒属芸香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为喜阳性树种,适应性很强,在海拔2200米以下均能生长,喜光、喜干燥温凉气候,不耐严寒霜冻,但随着树龄的增大,抗寒力也显著增强,花椒耐旱不耐涝忌暴风。在年平均温度10—15℃,年降水量500㎜左右地区长势良好,结果量也高。花椒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格,喜深厚、肥沃湿润的砂质土,钙质壤土上生长最好,花椒树比一般果树适应性强,省时省工,病虫害少,果实含水量低,采收晒干后极耐贮藏和运输,一般三年即可挂果。 秦安县地处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海拔高度1120—2230米,属陇中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冬干夏湿,年平均气温10.4℃,年平均日照时间为2208.1小时,无霜期平均为178天,年降雨量507.3毫米,土层深厚,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适宜于大红袍、秦安一号、油椒等多种优良花椒品种的栽培,是花椒的主要栽培区。由于独特的自然条件和气候特点,生产的花椒因色泽艳、颗粒大、麻味醇、质量好,深受广大客商的青睐。 2、传统与现代规模种植的基础优势 据《齐民要术》记载“蜀椒出武都,秦椒出天水”,可见花椒在秦安县栽培已有三千年的历史。秦安群众历来就有栽植花椒的传统习惯,1988年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面向市场,建基地,创名牌,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特产优势,“做土的文章发树的财”,大力发展花椒支柱产业,推动了全县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3、花椒市场优势 秦安县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是连接兰州、西安、陇南、陇东的中心枢纽,交通便利,信息灵通,商贸活跃,历来商贾云集,是陇东南重要的物流集散地,加之秦安“货郎担”亦遍布全国各地,传统的经商意识,造就了一大批在花椒营销方面懂市场、善经营的人才。目前,全县已建起5个花椒专业市场、8家上规模的花椒营销公司、100多个收购网点和国内40多个销售网点,有花椒经纪人300多人。生产的花椒产品主要销往四川、重庆、新疆、青海、内蒙等省市,并远销俄罗斯、巴基斯坦及东南亚诸国。 4、花椒品牌优势 1997年选育的“秦安1号”花椒被列为全国林木良种。 2006年秦安花椒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秦安县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中国花椒之乡”的称号。 2009年“秦安花椒”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 秦安花椒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甘肃省秦安县兴国镇、西川镇、莲花镇、陇城镇、郭嘉镇、云山乡、刘坪乡、叶堡乡、安伏乡、魏店乡、王铺乡、王窑乡、千户乡、王尹乡、兴丰乡、中山乡、五营乡等17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
花牛苹果 | 天水无论气候、土壤、日照等自然条件都非常适宜苹果生长,这里生长的苹果色、形、味俱佳,成为西北最大的苹果生产基地。1974年天水被确定为全国六大外销苹果产地之一 天水市北道区廿里铺乡花牛寨,培育的苹果新种,堪称苹果中的一绝,它果形美观,色泽鲜红,五棱突出,个大皮薄,汁多肉厚,浓香可口,声著华夏,这就是花牛苹果 花牛苹果的前身是红元帅。1956年花牛寨从辽宁省熊岳镇引来红元帅、金冠、国光等10个苗木品种,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经农民精心培育,10个苗木品种都育植成功,而且产量和质量都有很快的提高。其中红元帅以色、形、味俱佳,冠压群芳。1965年,花牛寨培育的红元帅首次运至香港试销。为了便于了解试销情况,技术人员在苹果箱的右上角均用铅笔注上“花牛”二字,作为记号。香港办事处将“花牛”红元帅卖给英国贸易商,英商又转销给美国贸易商,几经品尝,花牛苹果异彩初放,轰动一时。香港报纸赞曰:中国的西北地区有个“花牛园”,生产最优质的“花牛”苹果,品质超过美国的王牌苹果“蛇果”,并压倒世界各国名牌苹果,经香港市场评比,中国“花牛”苹果夺得了世界王牌称号。之后,我国正式以“花牛”作为苹果商标,向外大量出口。在科研人员的努力下,“花牛”苹果新品种不断出新,果品质量稳步提高,在全国一直处于领先水平,成为天水市的支柱产业。( 天水) 花牛苹果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甘肃省天水市人民0《关于确定花牛苹果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建议的函》(天政函[2005]15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玉泉镇、太京镇、关子镇、西口镇、皂角镇、平南镇、天水镇、汪川镇、中梁乡、华岐乡、大门乡11个乡镇;麦积区花牛镇、伯阳镇、元龙镇、社棠镇、马跑泉镇、甘泉镇、渭南镇、中滩镇、新阳镇、石佛乡、琥珀乡11个乡镇;秦安县兴国镇、陇城镇、莲花镇、郭加镇、西川镇、刘坪乡、魏店乡、五营乡、叶堡乡、安伏乡、王窑乡、云山乡、王尹乡、兴丰乡14个乡镇;清水县永清镇、红堡镇、金集镇、远门乡、土门乡、郭川乡、贾川乡、丰望乡8个乡镇;甘谷县白家湾乡、磐安镇、安远镇、八里湾乡、新兴镇、西坪乡、大石乡、谢家湾乡、礼辛乡、大像山镇10个乡镇;武山县洛门镇、鸳鸯镇、四门镇、马力镇、咀头乡5个乡镇;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张川镇、刘堡乡、大阳乡、连五乡4个乡镇共63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
秦安蜜桃 | 秦安蜜桃因原产于甘肃“瓜果之乡”秦安地区而得名。得益于当地特殊的气候水土环境,秦安蜜桃色艳味美,营养价值高,还有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之功效。有“天有王母蟠桃,地有秦安蜜桃。”之美誉,并荣获“中华名果”称号,还被列入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秦安蜜桃之所以色艳味美,是由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的。秦.安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北部,属陇中温带半湿润气候,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北方落叶果树最适栽培的黄金纬度区之一。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土层深厚、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昼夜温差大、农作物生长期较长等特点,都非常适合果树的栽培。. 种植历史 据秦安县志记载,秦安蜜桃早在汉代时就已广泛栽培,在唐宋时期,“齐桃”、“二格子桃”和“秋桃”就以个大、色艳、味美而远近闻名。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在病中想吃故乡的蜜桃,专门派遣使者快马兼程到秦安采摘,从此秦安蜜桃被作为朝廷贡品,名扬四海。. 营养价值 “天有王母蟠桃,地 图2 秦安蜜桃获奖产品 有秦安蜜桃。”在秦安,蜜桃以个大、色艳、味美、质优、环保、营养丰富而誉满全中国,因此也为秦安赢得了“瓜果之乡”的美称。秦安蜜桃不仅口感细腻香甜,容易消化,而且适合各个年龄层的人食用。据专家检测,其主要营养成分包括:丰富的维生素C和大量人体所需要的纤维素、胡萝卜素、番茄黄素及多种微量元素,其中硒、锌等含量均明显高于其他水果,营养价值很高,难怪中国神话传说常把桃和长寿联系在一起。它还含有大量果胶,每天吃两只可以起到通便、降血糖血脂、抗目田基、祛除黑斑、延缓衰老、提高免疫功能等作用;也能促进食欲,堪称是保健水果、长寿之果。 秦安蜜桃除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之外,还可以解酒并改善宿醉。根据营养学家分析,蜜桃含有的烟碱酸,能有效促进血液循环,可以缓解酒后不适,很适合作为酒后水果食用。另外,秦安蜜桃还具有天然有效的美白作用。它含有天然收敛成分,可以增加肌肤的弹性,防止皱纹产生,对于假性皱纹和细小皱纹还具有修复作用,加之气味芳香浓郁,深受女性青睐。蜜桃的润肤功能也很强,全株都有药用效果,尤其是桃花的功效极其显著。在古时的宫廷秘方中,就有用桃花煮水洗面、沐浴、饮用以美白肌肤的记载,也有用桃子榨汁加淘米水洗面,以润泽肌肤之说。因桃花具有利尿活血,能清除体内废物的功能,所以还具有美容减肥的妙用。若将其与一些食品巧妙搭配,就又成了保养身体的食疗佳品。. 品质认证 秦安蜜桃是秦安的支柱产业和著名品牌,它以其环保、优质荣获国家级绿色食品认证,并被评为北京奥运推荐果品一等奖,荣获“中华名果”称号,还被列入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08年7月,经国家质检总局审核,决定对秦安蜜桃实施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保护范围 秦安蜜桃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甘肃省秦安县《关于确定秦安蜜桃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建议函》(秦政函〔2007〕35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甘肃省秦安县兴国镇、西川镇、莲花镇、陇城镇、郭嘉镇、云山乡、刘坪乡、叶堡乡、安伏乡、魏店乡、王铺乡、王窑乡、千户乡、王尹乡、兴丰乡、中山乡、五营乡等17个乡镇所辖行政区域。. |
秦安甜醅 | 秦安甜醅 秦安甜醅是一种美味香甜、酒味甘醇的甜食品。它的制作过程是将优质冰糖色白小麦在石碾上舂皮后,淘净煮熟、晾干,在不同的季节,掌握一定的温度,用名酒曲配合发酵约36小时后即可食用。发酵工艺以曲子为主,关键在于掌握温度,发酵时所反应生成的甜醅酒,可谓稀罕之物,不仅味道特美,而且营养价值极高。在炎热夏季,农村的群众习惯于将发酵好的甜醅加水烧开,再放入中草药,如甘草,置阴凉处降温,每当收割、扶犁归来喝上一大碗清凉香甜的甜醅汤,不仅可以消除疲劳,还有活血健胃、止渴解暑之功效。 |
秦安酿皮 | 秦安酿皮 秦安酿皮是秦安著名的地方风味小吃,酿皮的做法是将面粉用凉水和成硬团,然后在清水中揉搓,使面粉中的蛋白质和淀粉分离。淀粉沉淀后,倒去清水,加放食碱,调成面浆,舀入平底盘上笼蒸熟,切以薄片,随碗搭配。一碗黄亮透明的酿皮子加上油泼辣椒、精盐、酱油、蒜泥、芥末、香醋,再加一小撮青菜,具有色艳味美、油浓汁足、凉爽利口、喷香解暑之特点。其食法可凉可热,四季皆宜。 |
秦安麻腐馍 | 秦安特产麻腐馍的做法:馅料用麻子磨制而成,以五香粉、食盐、葱花等佐料拌入并适当加入猪油,用发酵好的面团擀成薄饼做包皮。成品馍洁白松软,香味独特。 |
秦安杏 | 据史记载,人文始祖伏羲、女娲氏均出生于秦安,秦安大地湾古人类遗址比半坡古遗址还要早1500—2000年,310国道贯穿县境,境内风景秀丽,物产丰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全国北方落叶果树的最适生产区,所生产的杏以个大、色鲜、质优、汁多、味浓而在国内享有较高声誉。目前,全县有杏1.1万亩,年生产杏88万公斤,产值114万元。主要有张弓圆、一窝蜂、凯特杏等12个品种。生产的优质杏远销省内周边地区。 |
秦安梨 | 秦安历史上曾以生产“长把梨”“黑秋桃”“白脆瓜”而闻名遐迩。丰富的光照资源,深厚的黄土层,所生产的梨皮薄、汁多、味浓、香甜。改革开放以来,先后进行五大类近20个优势梨品种,通过田间栽培、观察、试验,从中筛选出适合本地大面积发展的早酥梨、砀山酥、雪梨、金苹梨、香蕉梨、锦丰梨、民乐苹果梨等,发展面积1.23万亩,年产696万公斤,产值达835万元,尤其晚熟早酥梨以皮薄、汁多而供不应求,运销国内外沿海及东南亚地区。秦安梨酸甜适口,风味香浓,老少皆宜,已成为农村果树生产发展的拳头产品,也是广大果农致富增收的果树种类之一。 |
秦安长把梨 | 郑川乡:特产长把梨、小白脆瓜。 |
秦安西瓜 | 安伏乡:盛产西瓜,以质优闻名。 叶堡乡:盛产瓜果,西瓜以质优著称。传统草编工艺精湛。 |
窘锅子 | 窘锅子 在发酵好的面团中加入鸡蛋、蜂蜜,揉制成大馒头状,用刀在顶端划米字,入烤炉烤制即成。 特点:表面金黄、外脆里嫩,香脆可口。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米黄馍 | 米黄馍 米黄馍又称米黄甜馍。用糜子碾米成面,适度发酵,入笼蒸熟,其块如蜂巢,色如黄蜡,味甜可口,柔酥恰好,富于营养。以玉米面或荞麦面用同样方法制作的甜馍,称作“发糕”,风味独特,口感不亚于米黄甜馍。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秦安油糕 | 秦安油糕 秦安油糕,四面八方的人无人不晓,它主要因口感酥美、味微甜而颇受人们的青睐,每逢节会或庙会等重大庆典活动,当地人总习惯于围坐在一起,一边看戏聊天,谈笑风生,一边品尝油糕,谈古论今。油糕的制作是在蒸熟的小麦面粉内按一定比例加上芝麻、冰糖、红、白糖、绿、红丝,大枣、花生、蜂蜜和青油等佐料制成糕馅,再将糕馅放入事先揉制好的面团内擀成契圆形状,盛于油锅煎至2-3分钟,出锅后将油糕切成条块,上面撒少许白糖,这样,外表色泽金黄,外脆里嫩,香脆可口的油糕拼盘便宣布大功告成。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秦安凉粉 | 秦安凉粉品种繁多,风味各异,制作考究,佐料独特。用荞麦制成的凉粉柔软滑爽,用豌豆制作的凉粉晶莹透亮,还有用扁豆、粉面等制作的凉粉。其中用荞麦制作的凉粉工艺复杂,风味俱佳。吃起来清爽可口,往往使人食欲大增,胃口大开。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地区 | 特产 |
---|---|
山场村 |
---- |
乔庙村 |
---- |
魏湾村 |
---- |
彭家村 |
---- |
硬湾村 |
---- |
杨何村 |
---- |
张洼村 |
---- |
王窑村 |
---- |
高庙村 |
---- |
石沟村 |
---- |
丁山村 |
---- |
吕山村 |
---- |
何沟村 |
---- |
堡子村 |
---- |
高洼村 |
---- |
刘窑村 |
---- |
下湾村 |
---- |
小湾河村 |
---- |
漆老村 |
---- |
闫山村 |
---- |
灌岭村 |
---- |
雨佰村 |
---- |
杜湾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