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 | 简介 |
---|---|
武钢博物馆 | 武钢博物馆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武钢博物馆,位于武汉市青山区冶金大道30号。 武钢博物馆建筑面积约11000平米,展出面积6000多平米,馆内采用高科技设备引导观众参观,共设置了17个触摸屏和22个液晶显示屏,滚动播出各个时代有关冶金的信息资料。武钢博物馆是中国首家钢铁博物馆,也是集展示、科普教育和接待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2010年11月,武钢博物馆挂牌为“省级科普教育基地”。 早在去年武钢博物馆筹建时起,什么是“镇馆之宝”就一直受到各方关注,是代表武钢诞生的第一炉铁水,还是见证武汉近代工业发展的“定汉神铁”? 1958年9月13日,武钢诞生的第一天,第一包铁水就要出炉之时,毛泽东主席走上炉台。在毛主席的注视下,流出高炉的第一炉铁水,被铸造成第一批铁锭,“镇馆之宝”就是其中一枚。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高科技仿真区,是目前国内最顶尖的高科技仿真展示厅之一,这里的一切都让你真假难辨。 一进展厅,就仿佛置身一个幽暗的矿洞中,这是按大冶铁矿矿区1∶1的比例仿制而成的。一车车铁矿石,伴随着轰隆隆的声响,从深邃的矿洞中运出来,几台仿真挖掘机械正紧张工作,站在旁边,甚至可以感受到挖掘时的抖动。 转过矿区,就来到炼铁和炼钢车间,轰鸣的机器、火红的铁水、飞溅的火花,让人感觉置身火热的车间内,走过“铁水包”旁边会不由自主地闪躲,担心会被“钢花”烫到。不过不用担心,这里的一切都是用声光电系统模拟出来的。 随后参观的将是武钢的“二热轧车间”和“硅钢生产车间”,所有模型均能全程模仿生产过程。据介绍,为了达到真实的效果,负责展览陈列的深圳海外装饰工程有限公司的几十名工程师,到现场观察上百次,集合了模型制作、光电效果、布景绘制等多种电影技术。 参观信息编辑 地址:武汉市青山区冶金大道30号 |
武汉张公山寨 | 武汉张公山寨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张公山寨景区位于严西湖北岸,与东湖风景区隔坝相望,景区由二个半岛组成,乘三国古战船游万亩严西湖,赏两岸湿地景观,拜三国吴主大殿,登三国水庙遗址(桃花岛),观明清古村落李庄、吴国水军操练场、点将台,是集文化、生态、体验、乡村、娱乐、休闲为一体的旅游景区。 景区之古:古在文化。明清古村落可在官宅、绣楼住宿,体验穿越时空的感觉。吴主大殿为原址复建,三国时期,武昌也为三国鼎立之战场,东有吴帝孙权称帝武昌(今鄂州),操练水军、驻军于今张公山寨附近(并在今桃花岛上留有“水庙”遗址),西有魏军屯兵于长江之畔、珞珈山下(今武汉大学附近),南有蜀军被困于伏虎山下,并引出关羽“卓刀为泉”千古美谈。 景区之胜:胜在于水。景区内可乘三国古战船游览,严西湖湖面2万亩,湖面浩淼、湖水清澈,各景点间分布着众多的港汊和鱼塘,形成了市内湖泊最原始的湿地景观。 景区之重:重在生态。公司遵循“生态优先、最小干预、注重文化、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原则,景区内除保留原有地形、地貌外,遍植树木、花卉,可供游客季节性赏花、并建有森林别墅。 景区之乐:乐在参与。景区不仅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更有惊险、刺激的户外活动、拓展体验及水上乐园。 景区之农:农在乡味。可自采、自品纯天然季节性水果及季节性蔬菜,更有民间小吃及特色民俗活动。 山寨由来 张公山寨地处长江以南水域的一个山丘,据有关文献记载,在元末明初,才将这片水域的部分取名为严西湖。按现武汉地形,其在武汉东边,应叫东湖,而现东湖应叫西湖,其历史缘故简释如下: 据有关文献记载,此水域自春秋战国始,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因此严西湖周边遗留下了许多关于历史英雄的美谈,如严西湖南面的鼓架山,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楚庄王在此击鼓救驾,此山得名为鼓架山;三国时期,东吴孙权在鄂州称帝,操练水军、驻军于今张公山寨(并在今桃花岛上留有“水庙”遗址),后人为纪念孙权,在此山上建有吴主寺,山下水中并有两块卦石(文革期间采石已毁),据说,周瑜出征即在此算卦;明代朱元璋与陈友谅在此水上征战,刘伯温为扶持朱元璋,在现严西湖北岸的一个山头上,斩断五龙使朱元璋得胜取天下,此山得名朱山,后朱元璋为稳定自己的政权将此水域赐给一严姓湖霸,严姓湖霸以其姓氏、居所为界,为该水域定名,居所以西为严西湖,东边的为严东湖,此水域湖名沿用至今。 明末清初,李自成败逃九宫山,他的一位战将李世贤突围后流窜到这片水域的这个山丘上(现张公山寨),为防守在此修寨,所以现此地村民大部分都姓李,相传此地三李不同宗,五李不同族,后并有留下的部分回宗原姓。此山原名为寨山李,山下东边并建有和尚湾,对面山上并建有十美寺,相传有和尚与尼姑-的传说,寺、庵均毁于文革时期。 清末民国初,张公山寨周边土匪割据争霸,骚扰百姓,李世贤的后人李尧庭时任张之洞副官,请兵剿匪还百姓一个安宁,百姓为纪念张之洞将此山更名为张公山,解放初期此山上并有驻军。 在改革开放发展乡村休闲游政策指导下,李炳来先生将此地沿用明、清二代起名,取名为张公山寨。 地址:武汉市青山区白玉山街张公山寨严西湖畔 类型:森林湖泊 电话:027-86411117 官方网站:http://www.027zgsz.com/ 开放时间: 8:00-17:00。 门票信息: 通票100元,包含李庄,山寨,吴主寺,橘子洲岛(含游船),点将台,金狮银象展区。联票60元,联票A:李庄,山寨,吴主寺,点将台,金狮银象展区。联票B:山寨,吴主寺,橘子洲(含游船),点将台,金狮银象展区。 |
汤泉宫 | 汤泉宫位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坐落在京珠、沪蓉、闽乌三条高速共用段及正在建设的汉洪高速公路黄金交汇点,距离武汉市中心车程约半小时,是华中地区首例城市温泉。她占地30亩,由武汉天外天有限公司投资8000万按五星级标准精心打造,隶属占地5000亩投资30亿的华中商贸园(台资),紧邻18洞高尔夫球场,是一所集温泉洗浴、餐饮住宿、保健休闲、商务会议于一体的,具有浓郁台湾风情的多功能型休闲胜地,更是全家合欢的理想之处。汤泉宫总建筑面积3.2万㎡,内含汤泉宫会馆(八角楼),私密的室内汤屋,个性的户外汤池,商务客房,会议中心。 |
武汉市青山公园 | 武汉市青山公园位于青山区红钢城。虽然青山区是武汉市的重工业区,像武钢、武汉石化等大型企业都在这里落户,但是由于青山区的绿化做得相当好,所以这里环境也还算不错。来过青山区的人都知道,青山区没什么特别的,就是树多。除了道路两旁的各种了两行大树以外,还有像长江防护林、绿荫广场等大型绿化区。交 通 从武汉市内各区有多路公交车直达武汉青山区。 地址:武汉市青山区和平大道1546号 类型:城市公园 游玩时间:建议1-2小时 电话:027-86863048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门票信息: 免费开放。 |
矶头山 | 矶头山 |
武汉和平公园 | 和平公园 |
武汉鸭脖子 | 武汉鸭脖子 鸭脖子,又名酱鸭脖或酱鸭脖子,属于酱汁类食品(主要是酱板鸭,包括酱鸭翅、酱鸭脖、酱鸭拐、酱鸭掌、酱鸭舌、酱牛肉、酱板鱼、酱板干子、酱板藕等),最早起源流传于清朝洞庭湖区的常德,经湖南流传至四川和湖北,近年来风靡全国。酱汁类食品通过多种香料浸泡,然后经过风干、烤制等工序精致而成,成品色泽深红,具有香、辣、甘、麻、咸、 酥、绵等特点,是一道佐酒佳肴。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汤腊九在成都学习卤菜技术和中药材配方,回武汉后,开起了首家鸭脖子专卖店。 |
洪山紫菜苔 | 洪山菜苔仅产于武汉市弄昌洪山寺一带,菜茎为红色,较一般菜苔粗。用油爆炒后酥嫩香软,略带甜味,是蔬菜中的佳品。 产于湖北武昌。 又名红菜苔,俗称油菜苔,简称菜苔。洪山,处于丘陵地带,有九岭十八凹,土质为红壤和黄壤土,避风向阳,又有泉水浇灌,冬春之际,气候温和,最宜紫菜苔的生长。 《名医别录》中记载:芸苔"乃人间所啖菜",这里的"芸苔"就是紫菜苔。早在三国时,紫菜苔已是普遍食用的蔬菜。在《齐民要术》、《唐本草》、《唐本草注》等古书中, 都有关于紫菜苔的记载。清代的《武昌县志》、《汉阳县志》中也有洪山紫菜苔"味尤 佳,它处皆不及"之类的记载。相传是湖北历代向皇帝进奉的贡品,曾被封为"金殿玉菜"。紫菜苔,采摘早,产量高,品质优良,营养丰富,傲霜抽苔,粗壮肥嫩,色带嫣红,柔脆可口。每100克可食部分含碳水化合物4.2克,蛋白质1.6克,还含有胡萝卜素、核黄素、 尼克酸、抗坏血酸,以及钙、磷、铁等有益于人体的营养成分。 |
青山麻烘糕 | 闻名长江中下游的传统糕点湖北青山麻烘糕,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它既有米烘糕香、松、脆、爽的特点,又有云片糕甜润易溶的风格。麻烘糕选料讲究,它采用应山县的糯米、咸宁市桂花、黄梅县的黑芝麻及上等绵白糖精制而成。吃起来具有麻仁、桂花的香味,又疏松、甜、脆、爽口。 青山麻烘糕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相传麻烘糕最早出现在清朝末年,当时在清朝皇室供职的各地翰林,每年春节后,按照惯例都将本地的土特产带至京城,互相馈赠品尝。由于麻烘糕用料考究,色香味形俱佳,倍受翰林和皇室达官贵人的青睐。至于当时的麻烘糕由何人何时制作,无从稽考。辛亥革命以后,这种兼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麻烘糕厂店,在青山至黄石沿江一带竞相出现。当时,青山镇就有蒋利记、万星恒、薛合仁、张义茂、张朗如、合记等六七家厂店生产经营麻烘糕。以蒋利记为最早,有四个师傅掌作,生意比较兴隆。万星恒为最大,他从阳逻请了陈名清、朱婆苕、张幼庭、吕易太等师傅专门做麻烘糕。因蒋利记和万星恒都抽大烟,到抗战前这两家店铺相继倒闭。1938年,日本入侵武汉后,汉口“五路财神”合资开办了生产麻烘糕的福兴作坊,便由张朗如掌管经营,人员有苏昆成、汤义昌、骆长发、苏益占。抗战胜利后,张朗如以三万块银元买下了福星作坊,改名为鸿兴杂货店,聘请王开鹏、荣忠良两位师傅掌作,工人有郑明喜、曹复元、胡定国等。这之后,张朗如的侄儿张凤鸣继承掌管鸿兴杂货店,并与张荣堂、张益兴合股经营,易名为鸿兴食品厂,以期扩大再生产。在此期间,其他几家生产经营麻烘糕的厂店因本小利薄、生意不佳而倒闭,只有鸿兴的资本较大,生产也稍有扩展。1949年5月武汉解放,其他厂店先后歇业转行,唯独鸿兴食品厂生存下来维持少量生产。1954年在人民政府的关怀下,鸿兴食品厂不但没有倒闭,反而发展到有20余名职工的企业,既做麻烘糕,又做饼子点心,麻烘糕也逐步打入国际市场,每天生产40-50箱(每箱50盒),通过香港销往东南亚国家。至此,麻烘糕形成定性产品,为名扬国内外的湖北特产之一。 过去的麻烘糕生产全部是手工制作,原材料要求严格,虽设备简陋,但制糕师傅一丝不苟,认真选料,精心制作,讲求质量。主要原料都选定产地,以应山县的糯米、咸宁市的桂花、黄梅县的黑芝麻和上等绵白糖精制而成。生产一百斤麻烘糕,配料比例是:糯米40%,棉白糖40%,油、黑芝麻、桂花、红(绿)丝共20%。下料后,经过合(把原料反复拌合)、打(打实装进盘子的糕粉)、炖(将装有糕粉的盘子放在热水上面走过,起加温紧密的作用)、切(用刀子按规格切成薄片)、烘(用炭火掌握火候烘烤)等工序,这样制作出来的麻烘糕,色白味甜、松酥爽口。 1955年,国家决定选择青山作为武钢的基地,为了支援武钢建设,1957年由长江食品厂派来的28人在蒋家墩(现红钢城)建立一个分厂,次年5月1日投产。1959年经上级批准,将青山分厂交给青山区,同时与公私合营鸿兴食品厂合并,成立武汉市地方国营青山食品厂。新厂充分利用鸿兴食品厂过去的人力和技术,继承和发扬麻烘糕的生产工艺,还生产蛋糕、面包、糖果、饼干等产品。但因形式变化和原材料不足等因素的制约,这些产品时断时续,只有麻烘糕一直坚持生产,并不断发展。1965年,还增添了压糕机、切糕机,结束了麻烘糕手工成型和手工切片的历史。1967年,经过干部群众的努力,改造生产工艺,变炭烤为电烤,初步形成切、烘、收配套生产小型连续化,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在保持原有配方、形态的前提下,1978年通过技术革新建立麻烘糕生产线,使麻烘糕生产走上了现代化生产的道路,产值、产量大幅度上升,平均日产由过去100多箱增加到400多箱。青山麻烘糕原来一直是市场畅销糕点,它不仅享誉省内外,而且年年都有出口任务。1962年和1982年两度荣获湖北省优质产品称号。2006年,青山麻烘糕与老通城豆皮、武汉煨汤、武汉“过早”、蔡林记热干面、武汉面窝等13项“传统手工技艺”同时入选为武汉市“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武汉欢喜坨 | 欢喜坨在武汉已有百余年历史,它是糯米粉滚成圆团,再裹上一层芝麻,炸熟后外脆内软,咬一口,一声脆响后糖汁四溢。 武汉传统小吃“欢喜坨”,现在在三镇不少大中型酒店同样有售,不同的是,它有个更雅的名字“1元”。为啥改名?因为两年前,它就是以这个名称入选“中国名点”。 不过,除了饮食圈内人士,两年来,武汉市民并不知道欢喜坨走了“上层路线”。 欢喜坨又称欢喜团、麻汤圆、麻鸡蛋,为湖北荆州江陵等地的传统风味小吃。为何叫欢喜团呢?据传,清末荆州城内有陶姓一家,在战乱中走散,历尽苦难,终于又合家团聚了。陶姓老人庆幸一家人没有丧生战乱,找出所存的糯米,经淘洗、磨浆、沥干后,掺入适量面粉和红糖,搓为小团,再蘸满芝麻,炸制成熟。没想到,成品十分甜美,一家人吃得十分快乐。为了纪念团圆,就此称之为“欢喜团”。陶家也以善制“欢喜团”而出了名。 虽然众多老武汉对欢喜坨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但随着人们饮食口味上对油重、量大食品的冷落,欢喜坨正在退出武汉“主流早点”行列。 欢喜坨 改良后的欢喜坨,面粉和芝麻的选料更讲究,“个头”增加了一倍,且由实心变成了空心,看着大气,吃着精致,且酥糯爽口。 2004年,武汉明星花园酒店就是以这种“1元”申报“中国名点”,获得成功。 记者了解到,如今,1元在江城大、中型酒店还很是得宠,其价格由过去早点摊上的每个5角,变成了每份(12个)14元左右。 精于面点制作的武汉商业服务学院“中国烹饪大师”方元法说,欢喜坨“老树发新枝”说明,只要在创新上下功夫,文化积淀深厚的武汉小吃仍有自己的市场空间。比如,近日,在第二届中国餐饮业博览会上,武汉四季美的西红柿汤包、开洋烧麦也被中国饭店协会认定为“中国名点”。它们的经历,与欢喜坨一样。 这种食物在不同地方也有不同的叫法,如在重庆地区被俗称为“麻圆” |
绿松石雕 | 远在4000年前,我国妇女佩戴的装饰中,就有了用绿松石制成的坠子和耳环。在商代的铜器、漆器花纹中,发现嵌有绿松石。唐代,文成公主进藏时,随身携带去大量绿松石饰物,用以装饰西藏拉萨著名的大昭寺。 绿松石雕结合绿松石体态活泼,软硬度不同,颜色艳丽等特点,设计创造出多种人物名作。在造型结构上讲究饱满、完整,生动而新颖。在雕刻技法上结合了我国大江南北玉雕的风格,下刀干净利落,清晰简练,线条纤细入微。著名绿松石工艺雕刻师袁家琪的新作《楚天曲》,是用一块重达14.7公斤的原石雕刻而成的。整块石料质地细腻,料面纯净,色泽碧绿,鲜艳夺目,是湖北省开采绿松石以来,极为罕见之珍品。作者根据古代民间传说,结合绿松石雕刻玲珑剔透的特点,大胆运用玉雕镂空、透雕的技艺和湖北派传统仕女的写实手法,在这块多边形的绿松石上精心雕琢了一幅完美的立体图画。仙山琼阁上白云飘绕,仙鹤飞翔,晴日凌空。白鹤童子手擎文房四宝、画卷,白鹤仙子形象端庄丰满,秀丽洒脱,衣饰灿烂绚丽,在悠然自怡的神态中,透露出怀念远人的无限深情。整个作品采用了概括的手法,线条洗练流畅,巧妙地显示了空间感和立体感。 |
什锦豆腐脑 | 武汉街头早晚均有供应,因在豆腐脑里加上馓子、糯米、虾米、叉烧肉丁、榨菜丁、酱瓜丁、五香菜、芝麻、胡椒、葱花等配料、调料,称为什锦豆腐脑。吃起来脑嫩米滋、馓酥、菜脆,多味备尝,异常鲜美。( 武汉) |
黄焖甲鱼 | 黄焖甲鱼是楚乡名菜。湖北人吃甲鱼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战国时代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在《招魂》中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腑鳖炮羔,有拓浆些;酸鹄膊凫,煎鸿鸽些,露鸡懦端,历而不爽些。"意思是:文炖甲鱼,烧烤羔羊,调昧有甘蔗的甜浆;醋烹天鹅,红烧野鸭,鸿雁灰鹤煎得酥黄,蒸凤鸡,焖肥龟,香味浓烈而又吃不伤 甲鱼也叫团鱼、元鱼、雷、鳖,俗称王八。营养丰富,有滋阴补肾的功能,其甲其肉均可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视为药物。武汉大中华、老大兴园和云鹤等酒楼将甲鱼黄焖,配上香菇、鸡汤等调料,鲜美香糯。如与八宝饭合吃,可除口中胶汁。( 武汉) |
长春太极饼 | 武汉长春太极饼;取料山药、红薯泥,分别制作八卦、太极圆粗坯,拍乾馒头细粒(或市售包糠),入锅炸 至金黄适应能力色摆盘,外圈以山楂片拼装,内圈用黄瓜丝、红绿樱桃造型 此菜采山药、红薯功能补肾、润肺、入脾胃之大全,粗料细作,吃口酥香软糯,外形古朴、道爱常存。( 武汉) |
牛肉豆丝 | 豆丝是以绿豆、大米等为原料,磨碎成浆,在锅里摊成皮,切成丝,武汉人很爱吃,有汤豆丝、干豆丝、炒豆丝等多种吃法。老谦记经营的是炒牛肉豆丝,炒时按顾客要求,可以枯炒,也可软炒,味道各有千秋,区别只在火候。主要原料都是黄牛眉子百沟、湿豆丝、水发香菇、玉兰片等,外加调味佐料,用麻油煎炉炒熟。吃起来牛肉酥滑鲜嫩,豆丝绵软滋润,牛肉与豆丝的味道交合在一起,别有风味。( 武汉) |
苕窝窝 | 面窝是武汉地方性小吃之一,因四周厚而中间薄得干脆成了一个小洞,,呈凹状,武汉人不习惯叫它“面凹”,而叫它“面窝”。 其实用“面”来修饰“窝”并不贴切,因为它的成分中面粉只占少数,大部分是粳米磨成的米浆,还要加一定比例的黄豆浆,加葱花、细盐。炸时用的铁勺子,直径约5寸,四周下凹,中央凸起,用另一勺将那种混合浆舀入面窝勺,在中间一刮,然后下锅,下凹处因面浆多,所以肥厚,炸成后像个圆圈圈,吃在嘴里,酥、脆、软三种感觉混合。 面窝除了米面窝外,还有炸豌豆窝、红薯窝(武汉人称“苕窝窝”)、虾子窝,别有风味。在武汉的大街小巷,面窝是人们喜爱的小吃之一,也是跟热干面一样有特色的早点之一。 |
地区 | 特产 |
---|---|
名流社区 |
---- |
科技苑社区 |
---- |
南干渠社区 |
---- |
欣城社区 |
---- |
悦达社区 |
---- |
通达社区 |
---- |
楠姆社区 |
---- |
现代花园社区 |
---- |
碧苑花园社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