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 | 简介 |
---|---|
民乐紫皮大蒜 | 大蒜是民乐的特产之一,栽培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故有“大蒜之乡“的美称。民乐紫皮大蒜以个大、瓣肥、汁多、味辣、易剥皮而出名。旧时,因地处偏僻,贸易不畅,仅在洪水城郊种植,且种植数量不多,产品多为自食或馈赠亲友。清、民国时期,大蒜产量有所增加,年总产量数十万市斤,除自食外,部分产品还销往邻县。 民乐紫皮大蒜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甘肃省民乐县南丰乡、永固镇、洪水镇、-乡、三堡镇、六坝镇、顺化乡、丰乐乡、新天镇、南古镇等10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
民乐苹果梨 | 原产吉林延边地区系苹果与梨的杂交产品,1968年引入民乐栽植,苹果梨在民乐三类地区沙性土壤、光照丰富、日温差高等独特的自然摇蓝中发生了质的变化,形成独特的品味,具有色泽鲜艳、果面光亮、皮薄肉细、质脆汁多、含糖量高、营养丰富、极耐贮藏等特点,多次蝉联全国梨品第一名,被誉为“中国一代梨王”。 |
丰源马铃薯 | 丰源马铃薯-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
香饭 | 香饭现叫西北大菜。张掖谚语云:唱戏凭的腔,筵席看香饭。据说香饭是在清康熙年间宫廷名宴中的首一道菜。这道名菜,是用猪和羊的肝肺剁成碎未,把葱蒜未掺进去,拌匀,加调料、食盐,并用面粉和成面团,再搓成圆条,用油炸熟,叫卷肝子。再将卷肝子切成圆片,拼码在碗内,加调料葱蒜,另拼大肉片子,加肉汤蒸好后,扣于另一大盘内,加鸡蛋索子,浇上汁子烹调而成。 |
糊馎 | 在羊肉汤或牛肉汤中加入羊肉或牛肉薄片,加豆腐、粉皮、面筋,用淀粉勾芡,加盐、葱花、蒜调成汤。再将麻花掰成小块放入汤内,泡软搅匀,就是糊馎。边吃边烩,清香可口,是张掖百姓喜爱的风味小吃。 |
灰碱面 | 灰碱面 张掖传统的灰碱面是用手工擀制。将上好的面粉用盐水加用灰草烧成的灰碱和好,反复揉搓后,拼成薄薄的面皮,撒一层豆粉,折成三指宽的一叠,用刀细细切过,轻轻抖散,松松地拧成一绞,摆放整齐。吃时用白水煮熟,捞进凉水中浸过。煮出的面条薄细均匀,微微发黄。按所需多少捞进碗中,拌上菠菜豆腐、黄瓜丝,或肉炸酱,再加上油泼辣子和蒜泥,调上陈醋,口感柔韧滑爽。灰碱面是张掖农村待客的上食,也是判断姑娘和媳妇做饭手艺的一个标志。新婚第三天新媳妇的“试刀面”即指灰碱面。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羊肉小饭 | 羊肉小饭 将面擀好切成面丁,下入用牛羊肉煮好的汤里,加入薄肉片、粉皮、各种调味品,再配以香菜、葱丝,是张掖人早点中的风味食品。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臊面 | 臊面 臊面为面与汤分作。传统的臊面,将和好的面手工薄擀细切,形似韭叶,沸水煮捞。地道的躁面汤用鸡汤,配各种调味品和水粉勾制,使汤汁粘稠。捞面浇汤,佐以肉片、葱花、香菜、豆腐干。臊面是张掖百姓价廉、实惠的早点,遍布街小巷。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炮杖子 | 炮杖子 将揉好的面拉开拉细,然后揪寸段于开水中煮熟捞出,用凉水激过,拌菜即食。因形似鞭炮,故名炮杖子。随着蔬菜种类增多和面食做法的交流,在民间和街头餐馆中,也有面煮八成熟后,捞入炒勺,拌肉丝、寸段蒜台、葱丝、葫芦(蕃瓜)片及各种调味品爆炒面食的,所以又称干拌炮杖、炒炮杖、炒炮。也有煮熟后捞入事先勾兑好的肉菜汤中,称汤炮杖。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柳谷奇石 | 南古乡柳谷城村:柳谷奇石出名。 柳谷瑞石,又名柳谷涌石,柳谷异石或柳谷元石。 柳谷瑞石的由来 柳谷,地名,即今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南古镇的柳谷村,有“瑞石之乡”之称。 “开石文字”的传说 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年以前,也就是在三国时期,张掖郡民乐县南古乡柳谷村发生过一桩震惊朝野的大事,就是柳谷坝出现了有裂缝的大石头,这石头在魏建安年间(196年一220年)出现,在魏黄初年间(220年一226年)形成,在魏太和年间(227年一232年)花纹图象就齐备。此奇石,方圆七寻(八尺为一寻),高达一仞(七、八尺为一仞),质地青蓝,有白色花纹,清楚地显着龙、马、鳞、鹿、凤凰、仙人等图象,民间传为预示着魏、晋兴盛的天象。到了晋泰始三年(267年),张掖郡太守焦胜发现石上图文发生变化,描慕图文呈于皇上:图中有五匹马,其中一匹,有一个执戟而乘;一匹既像马又不像马,字中有个“金”、“中”、“大司马”、“王”、“大吉”、“正”、“天寿”字样;还有一些字排成行,为“金当取之”。细校其意,指代金德的晋王朝将会取代魏王朝。 这就是“开石文字”,也就是“柳谷瑞石”的传说。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地区 | 特产 |
---|---|
顺化村 |
---- |
青松村 |
---- |
土城村 |
---- |
油房村 |
---- |
列四坝村 |
---- |
旧堡村 |
---- |
曹营村 |
---- |
张宋村 |
---- |
宗家寨村 |
---- |
上天乐村 |
---- |
新天乐村 |
---- |
下天乐村 |
---- |
松树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