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甘肃省 >>张掖 >> 山丹县 >> 大马营镇

大马营镇特产大全


特产 简介
焉支山

焉支山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焉支山,也叫做“胭脂山”,位于山丹县城东南45公里处,据说是因为山上生长有一种叫红蓝草的植物,可以做成红色的染料,调以油脂后既可做胭脂使用,故名胭脂山,被评为省级森林公园。隋炀帝曾在此诏见西域27国使臣,举办“万国博览会”。  焉支山坐落在河西走廊的峰腰地带,自古有“甘凉咽喉”之称。山上林海松涛,碧波无际,山下沟壑纵横,清泉淙淙。腹地,獐鹿、岩羊等野生动物出没其间,峡谷两侧崇山峭立,奇石岩岩。秋日,各种野花竞相怒放,争奇斗艳。秋夏之际,这里气候凉爽湿润,景色秀丽迷人,素有“小黄山”之称。  焉支山上原始森林覆盖,主要为松柏一类,风起时松涛阵阵,使人有出尘之意。山上尚有玉皇观及钟山寺两处人文建筑,其中玉皇观为山丹县道教协会所在地。山下有一峡谷被称为焉支峡,峡内有溪水一条。焉支山的主峰是毛帽山,海拔最高处有3978m,是仅次于祁连山的一座独立山脉。建议5-8月间天气暖和时游玩。  地址:张掖市山丹县城东南45公里处的大黄山林区  类型:山森林  等级:AAAA  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  开放时间:  8:00-18:00  交通  可在山丹乘坐去焉支山的旅游客车,若自驾则从山丹到军马场的山马公路,在50km左右处拐入焉支山路段  门票  门票45元/人,景区观光车10元/人  

山丹大佛寺

山丹大佛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山丹大佛寺  旧名土佛寺,始建于北魏(公元425年),距今1500多年。明英宗朱祁镇为该寺题写匾额“土佛”,土佛寺由此得名。正统五年,高僧智莹住持该寺,开展佛事活动,因寺宇朴陋,请求山丹卫守备都指挥杨斌,倡导募集,储材陶瓷,予以重修。依山塑高一十三丈坐佛一尊,建成殿宇、山门、法堂,廓宇、厨亭等附属建筑多处。景泰六年,山丹守备都督指挥张熊捐资维修寺院,彩绘塑像,寺院面貌焕然一新。山东滨州训导陈敏谪戍河西时,曾以《重修土佛寺碑记》记其事,河南汝南人吴同春为官甘肃时,赋《山丹土佛》一诗,诗前小序云:“山丹西十里堡,有土佛坐倚山,高十三丈,耳可容人,指甲阔尺余,以五级阁卫之,亦伟矣。余过此题其额曰‘虚无法象’,字径二尺。因为言记其事”。万历九年(1581年),甘肃巡抚候东莱巡视山丹时,又捐资修缮。万历二十一年至二十八年,甘肃总兵、右军都督同知王允中将军捐巨资重修,规模更加宏大,气势更为壮观。清代,也曾数次缮茸。同治年间,青海反清回民军入境,战事频繁,该寺毁于战乱,荡然无存。光绪九年至十四年,安徽泾县进士查之屏出任山丹知县,地方人士倡导重修。以山之高肖佛之像,就佛之高建佛之阁,广袤五楹,直上七级,望之如蜃楼海市。中建大雄殿十六楹,塑普贤、文殊于中。左右各建岭楼一座,山顶建晚望亭。岭楼两侧各辟山道一条,可直通山顶。最前开山门。又建僧僚养静之室,商旅偃息之台,共百十间。清人秦澎春曾以《重建大佛寺碑记》记其事。知县查之屏亲书“仰支弥高”悬额大殿。1971年,千年古刹大佛寺毁于“文革”浩劫。自1992年开始,现任主持释觉慧(民乐籍)八方化缘,在香港宝莲禅寺著名佛教活动家圣一大师的捐助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共耗资1200多万元,对山丹大佛寺进行重建,于1998年正式开光。重建后的大佛寺占地面积10000多平方米,坐西望东,背靠嘹高山,前迎龙首山,左傍祁店水库,右连清泉圃田,寺前地势平坦,视野开阔,水库清流碧波,萦环绕缠,愈显佛山一色,度地之胜。寺院分前庭后院,主体建筑大雄宝殿为全木质结构、琉璃瓦盖顶的楼阁,高39米,飞檐陡壁,雄宏壮观。内塑释迦牟尼讲经说法状坐像一尊,高35米,造型逼真,姿态优美,坐佛的手、足、胸及面部用纯金箔裱贴,金光熠熠,气度不凡,被海内外佛教界高层人士誉为“天下第一佛”。每年农历四月初四,为大佛寺盛大庙会,时逢春夏之交,风和景明,游人如织,盛况非凡。香客和游人到大佛寺闻钟声、解烦恼、长智慧、增菩提。寺院外商贸交流活动井然有序,佛山度假村、西湖山庄内游人应接不暇,山丹烙画、文物复制品、山丹四珍、蜂蜜、蜂花粉、周玉梅剪纸作品、民间刺绣等各类旅游产品的展示异彩纷呈,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前来参观购买。现在这里已成为丝绸之路旅游线上不可不看的一处名景。      地址:张掖市山丹县清泉镇清泉村  电话:0936-8222048  官方网站:http://www.zydfs.com/  开放时间:  8:30-17:30  门票:  门票:40元  

山丹南湖生态植物园

山丹南湖生态植物园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山丹南湖生态植物园景区批准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南湖公园又名南湖生态植物园,位于县城南,是山丹实验推广花卉树种新品种的林业示范园,同时又是集历史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为一体的游览之地。由喇嘛缸泉改扩建而成,1982年始建,至今已形成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观赏景点近20处,游乐项目10多项,融观光旅游、休闲娱乐、餐饮聚会为一体的新型综合型公园。园内有发塔寺、常青苑、常青苑、转轮亭、昭文堂等建筑。发塔寺,相传发塔原为阿育王所造八万四千塔之一(中国有19塔)。经千年风雨,荡然无存,明代在发现的塔基上复建发塔,后毁于地震、人为,2004年又多方筹资在公园南侧重建。发塔高五丈多,呈瓶状,塔座高近两丈,三层,塔身高两丈多,呈瓶肚状,塔顶高约丈许,呈伞状。顶有风铃,随风摇曳,声彻城郭,气势壮观。

山丹县博物馆

山丹县博物馆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山丹县博物馆即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位于山丹县城文化街,是为了纪念国际友人路易·艾黎捐赠历史文物的突出贡献和陈列捐赠的场所。1980年,路易·艾黎决定将自己在华50多年收藏的近4000件文物全部捐赠给山丹县人民,为了纪念这位国际友人的突出贡献和陈列捐赠的历史文物,甘肃省人民政府于1982年拨款49.3万元,修建了艾黎捐赠文物纪念馆.  该馆共六个展厅,一展厅展出路易·艾黎生平,有艾黎工作生活用过的实物、著作等文物109件和照片231幅。二至五厅,展出路易艾黎捐赠各类文物980件。六厅展出山丹长城资料图片71幅。山丹出土文物及标本105件。  该馆收藏主要分两大部分:  一、是路易·艾黎捐赠的文物4062件,包括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石器、三代青铜器、清代瓷器以及小饰物和纪念性文物等。  二、是山丹出土文物有马厂类型、四坝类型彩陶和石器,以及水陆画为最多的书画类和其它质地的文物1019件。馆藏文物共5091件。  馆藏文物  馆内珍藏着5000余件文物,其中,新西兰著名社会活动家、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路易·艾黎生前捐赠的文物近4000件。在全部馆藏文物中,一级27件,二级215件,三级1117件,目前共有6个展厅,5个基本陈列展厅,1个临时陈列展厅。为了集中的体现路易·艾黎光辉的一生和崇高的品德,用了265帧艾黎各个时期的珍贵照片和艾黎捐赠的800多件珍贵文物,推出了《艾黎精神永放光芒——路易·艾黎生平事迹展》和《馆藏文物精品陈列》两大主题展览。  所获荣誉  陈列展览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民族优秀灿烂的文明史,也昭示了艾黎这位国际友人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1995年被中共甘肃省委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被文化部命名为文化基础设施管理先进集体,2005年被评为市级青少年德育教育先进集体,现为市级文明单位、国防教育基地、青少年禁毒教育基地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教育基地。  开放时间  该博物馆每星期二至星期日开放,星期一闭馆。  参观时间夏季为每天上午8:00-12:00,下午14:00-18:30。  冬季为每天上午8:00-12:00,下午14:00-17:30。  地理位置  山丹县博物馆又名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坐落于甘肃省山丹县文化街3号。邮编734100

汉·明长城

汉·明长城为世界文化遗产。  山丹县新河驿长城旅游景区位于山丹县城东20公里的312国道2646里程碑处。是以古长城景观和黄土高坡自然风景为依托的旅游区。作为景区依托的山丹古长城段,主要由建于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汉长城和建于明隆庆六年(1572)、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明长城组成。  汉长城  ,汉代称为“塞”。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前筑成黄河以西至酒泉的边塞工程。从永昌、山丹边界始,经绣花庙穿峡口谷北上金山子,向西北经截腰、新河、卅里堡、十里堡,从山丹城以北2公里处经过,由城北、拾号、北湾、静安、小寨北缘过,至西屯北折抵山口过烟洞沟入甘州区境。凡经过平川、戈壁的长城,一般都由壕沟、壕棱(在南侧)、棱上筑烽燧、烽燧与亭障相连构成。山丹现存壕沟长59.95公里,深0.8米~3米,壕口宽5米~8米不等。壕沟里沿有壕棱,呈土脊状。烽燧筑于壕棱上,间距1.25公里左右。列障大都与壕棱上的烽燧相连,面积100平方米左右,现存3处。山丹峡口谷以东约4公里则因山因河为塞,没有挖壕,也未筑墙。  明长城  ,明代称边墙。由黄土或黄沙土板筑的墙、墩、列障构成,夯土层厚15厘米~20厘米。墙基宽4米左右,高约5米,大墙上建烽火台(又称随墙墩),墩底边长8米~12米,高12米以下。凡墩南侧与墙面标齐,北侧凸出。正面无马道,用绳梯攀登。大墙有巡道,宽约1米~1.5米。裙墙筑于墙顶北沿,高1.5米左右。起筑长城时,凡大墙经过城池或堡寨者均留筑一暗门(即城门洞),门外一侧筑瞭望台。明长城走向基本上和汉长城相同。明长城主要从嘉靖中期,隆庆到万历(1573—1619)前期约四十年中修成。  汉明长城在山丹境内蜿蜒连绵近百公里,被专家誉为“露天博物馆”,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的一段古长城。汉长城在北侧,明长城在其里,两者相距10米~80米。像这样修筑于不同时代而平行延伸且保存完整的长城,在国内实属罕见。尤其是这两条长城又同兰新铁路复线、312国道并肩而行,与312国道在2642号里程碑处交汇而过,形成了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遥相互应、交相辉映的壮观景象,往来车辆行人无不驻足观赏。在此还有一处建于明嘉靖年间(约1555年)的古驿站(新河驿),驿站坐落于明长城脚下,规模宏大。虽站内设施已化为乌有,但围墙保留完好。站内尚有一口干涸了400多年的驿井,也引起了专家学者的浓郁兴趣。为有效保护长城遗址,使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积极的经济优势,为旅游事业服务,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经过充分考察论证,山丹县人民政府于1993年立项开辟了以汉、明长城、古驿站和黄土高坡自然风情为主要景观、游览点的新河驿长城旅游景区。先后共投资487.3万元,进行了初步开发建设。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目前,景区已初具雏形。丝绸之路旅游线穿区而过,下车即可观赏,极为便利。在长城脚下还修建了一座古朴别致的长城文物陈列馆,陈列着长城沿脚出土的张弩、盔甲等大量珍贵文物以及明代女性“木乃伊”。陈列馆院落的一角用板架模型、黄土夯筑仿造了一座烽火台。游客参观完陈列的文物,登上烽火台可一睹大漠长城的壮观。这里有山丹有名的土特产和风味小吃,如“长城王”西瓜、黄参、发菜、山丹羊肉、焖面卷、拉条子、搓鱼子、拨鱼子等,还有闻名全国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工艺品,如山丹烙画、“四喜娃娃”、“三面观音”、“胡腾舞俑”等。每年吸引大批涉足丝路的中外游客。-、-、-、尉建行等中央领导也曾在这里驻足参观。每年举办的古长城旅游文化节,更是吸引了不少省内外游客前来观赏。   

山丹艾黎纪念馆

山丹艾黎纪念馆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山丹艾黎纪念馆位于山丹县城文化街上,主体为民族风格的两层楼建筑,硬山单檐,第二层置前后外廊,主楼两侧展厅对称,平面布局呈四合院式。占地面积4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34平方米。纪念馆布展内容共分八个单元,全面展示了艾黎光辉的一生。  路易·艾黎(Rewi Alley) 1897年12月2日出生在新西兰南岛克莱斯特彻奇市以西的斯普林菲尔德镇。1927年4月21日,路易·艾黎从新西兰来到中国,在华生活和工作了60年,将毕生献给了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和国家建设事业。1982年路易·艾黎85岁寿辰时,北京市政府授予他“荣誉市民”称号。1985年,甘肃省政府授予他“荣誉公民”称号。1987年12月逝世于北京,邓小平为他题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永垂不朽。2009年,路易·艾黎被评为中国缘·十大国际友人。  艾黎情系山丹,把山丹视为他的“第二故乡”, 1953年定居北京后,曾先后六次访问山丹。1979年6月,在第四次重访山丹时,毅然决定将自己收藏的近4000件文物全部捐赠给山丹人民。甘肃省政府于1982年6月建成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 1984年,为纪念他的战友乔治·何克,艾黎在兰州同老校友倡导兴建了山丹培黎图书馆,并为该馆捐赠了2400多册新图书。时任国家副主席王震为山丹培黎图书馆题词:“学习何克的国际主义献身精神,发扬培黎学校的优良传统”。1984年12月2日,艾黎提出在山丹新建一座山丹培黎农林牧学校,改善山丹农业基础条件,改进畜牧业和林业的管理方法。1987年4月21日,在纪念艾黎来华60周年之际,该校正式开学。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习仲勋接受艾黎委托,任山丹培校第一任名誉校长。1987年12月27日,艾黎病逝于北京。临终之前,嘱托他的义子段士谋将他的骨灰撒在他工作和生活的山丹四坝滩上,他要与山丹人民永远在一起。  艾黎纪念馆1994年被省委宣传部命名为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1年确定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山丹军马场

  山丹军马场位于张掖地区山丹县南55公里处的祁连山区大马营草场,是目前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亚洲规模最大,世界第二大马场。山丹军马场地势平坦,水草丰茂,夏季绿草如茵,冬季一片金黄,是马匹繁衍、生长的理想场所。早在三千多年前,这里就已养马。自西汉以来,这里以当地蒙古马为基础,又引进了各种西域良马,杂交培育出的山丹马驰名天下,这里遂成为历代皇家军马养殖基地,经久不哀。山丹马体形匀称,粗壮结实,雄健缥悍,耐粗饲,适应性良好,速度和持久力俱优,是驮、乖、挽状用的良骥,目前共有一万多匹马。  山丹军马场地势平坦,水草丰茂,夏季绿草如茵,冬季一片金黄,是马匹繁衍、生长的理想场所。山丹军马场风光旖旎。游客到大马营后,继续东行50公里到军马场一游,可举行骑马旅游、野营,参观赛马或马术表演,并游览自然风景名胜,这里也是理想的塞上影视场地。自《牧马人》、《蒙根花》、《文成公主》、《王昭君》、《和平年代》、《红色康拜因》等30多部影视片在此拍摄并播出后,山丹马和军马场都名声大振,成为重要的影视旅游胜地。  山丹军马场,分设3个分马场,30多个农牧草队,为我国著名的养马基地,每年都要输出大批的骏马良骥支援国防和经济建设。特别是良马场培养出来的“山丹马”,是我国少有的挽乘兼用优良品种,近几年来已向全国各地输送10万多匹。为我国的良马培养做出了重大贡献。  地址:张掖市山丹县  类型:峡谷草原湖泊骑马场  游玩时间:建议1-2天  电话:0936-2881007  官方网站:http://www.shandanjmc.com/  开放时间:  景区处于停业整改中,暂不对外开放,重新开放时间请提前电话咨询景区。  门票信息:  进入马场免费,骑马50元/小时。路边拉客的妇女有的愿意喊价40元甚至更低,对她们最好避而远之——她们有些会在结束之后临时涨价或者胡乱计算时间。  交通  【大巴】  1、张掖——山丹:从张掖先到山丹,在张掖汽车西站乘车,66公里,车程1小时,12.5元/人,发车频密,7:00-14:50,每20分钟一班,15:40-19:00,每10分钟一班  2、山丹——军马一场:从山丹县到军马一场的班车有两班,第一班9:00发车,下午13:20从一场返回;第二班15:40发车,次日7:00返回。车程4个小时。另外,张掖也有直接到军马一场的班车,但班次很少,最好提前做好问询,安排好时间  3、武威——军马一场,每天中午12点半发车。  4、山丹——军马三场:从山丹到三场的班车15:30有一班,16:00左右有两班。车程1-2个小时,其中16:00的一班车有时不到场部,上车前一定问清楚;也可从山丹乘至霍城的班车,后再打车至三场,70元左右。从张掖包车至三场价格约400元  【自驾】  山丹军马场位于山丹县南方,可以沿G227国道向南行驶大概100公里,再向左后方转弯一直走即到  【包车】  从张掖包车至军马三场价格约400元  

新河驿遗址

新河驿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新河驿遗址,位于山丹县城东南20公里处的汉明长城脚下,是新建成的旅游景点。山丹县内长城遗址保存完好,312国道穿越城墙豁口,东西两边城墙绵延,新河驿即位于长城与公路交叉口2642号里程碑以东2.5公里处。这里曾是明清时期的古驿站,现存遗址为一正方形土堡,边长70米,总面积4900平方米,墙体上宽3米,下宽5米,黄土夯筑,墙内存一驿井。  这里还设有长城烽火台、长城博物馆,以及服务区,为游客提供食、宿、娱全方位服务。  交通可乘车至长城与公路交叉口2642号里程碑处,坐木轮马车或骑骆驼,亲自走一段2.5公里长的“丝绸古道”,体验古人在丝路上长途跋涉的苦乐。   地址: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县城东南20公里处

艾黎与何克陵园

艾黎与何克陵园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艾黎与何克陵园位于山丹县城南门外,仿西式建筑。陵园南北宽43米、东西长64米。主要为照壁、综合碑、墓、纪念碑等。正前面为大理石帖面的照壁,面外嵌有楚图南书写的"艾黎与何克陵园"园名,里面镶嵌了-题写的"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永垂不朽"13个镏金字。路易.艾黎和乔治。何克墓坐落在平台中轴线上。墓后矗立着象征友谊的纪念碑,正立面呈桃形,下部圆龛内树有甘肃省人民政府敬献、上镶"国际主义精神永放光芒"字样的石碑。乔治.何克1945年7月在该校任职期间不幸以身殉职,葬于山丹河北岸的培校校办工厂院内,始为何克墓。1979年、1985年,曾根据有关精神两度扩建修缮,成为现在规模。1987年12月路易.艾黎逝世后,其骨灰即安放于此,故名"艾黎与何克陵园"。

山丹长城文物陈列馆

山丹长城文物陈列馆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世界文化遗产。  山丹长城文物陈列馆座落在丝路重镇--山丹县城东南十八公里处的312国道和汉明长城交汇处的明长城脚下。始建于1993年,1998年又进行了旧馆改造。改造后的长城文物陈列馆为仿古四合院古建筑,占地面积四千六百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馆内展出山丹境内汉明长城、关隘要塞的图片和有关资料200余件,内容涵盖山丹长城历史、交通、人文环境及长城沿线的经济文化变化与发展等。其中极为罕见的明代官宦女性木乃伊,记载详细、保存完整,虽历经四百多年,仍不失其特征。另有山丹境内出土的铜器、石器、玉器等珍贵文物及工艺美术品。展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观赏价值。长城陈列馆同时还担负着境内98.3公里汉明长城的保护任务。欢迎国内外游人参观。

张掖丹霞地貌

  数以千计的悬崖山峦全部呈现出鲜艳的丹红色和红褐色,造型奇特,色彩斑谰,气势磅礴。张掖丹霞地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段的张掖市,古为河西四郡之一张掖郡,取“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腋)”之意。张掖丹霞地貌在方圆一百平方山地丘陵地带,有造型奇特,色彩斑谰,气势磅礴的丹霞地貌。丹霞是指红色砂砾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的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这里的丹霞地貌发育于距今约200万年的前侏罗纪至第三纪。数以千计的悬崖山峦全部呈现出鲜艳的丹红色和红褐色,相互映衬各显其神,展示出“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的奇妙风采,把祁连山雕琢得奇峰突起,峻岭横生,五彩斑斓,当地少数民族把这种奇特的山景称为“阿兰拉格达”(意为红色的山)。张掖丹霞地貌 张掖丹霞地貌 张掖丹霞地貌 张掖丹霞地貌

李桥水库水利风景区

李桥水库水利风景区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桥水库水利风景区位于素有“走廊蜂腰,甘凉咽喉”而闻名遐迩的山丹县境内,距县城南31公里。景区座落在西部名山焉支山脚下,南依山丹军马场,北面龙首山,东靠窟窿峡。李桥水库库容1540万立方米,水面面积224万平方米。景区内森林覆盖率达80%,水、山、林、草等风景资源组合和谐,生态环境良好,形成水天一色,水秀山青的壮丽景观,呈现出“湖光山色渠蜿蜒,鸟语林静花飘香,胭脂松林雾弥漫,无限风光在李桥”的和谐画卷。2009年被水利部以水事业[2009]423号文件命名为第九批国家水利风景区。

龙首山自然保护区

  位于甘肃省山丹县境内,面积25.6平方公里。龙首山为河西走廊北山的一部分,海拔在2100~3439米之间,气候属大陆性荒漠气候和大陆性草原气候。其主要保护对象为青海云杉及其森林生态环境。区内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岩羊、鹅喉羚、猞猁及草原雕、金雕、暗腹雪鸡、鸢等。   门票  20元  景点位置  甘肃省张掖山丹县境内  

山丹县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

山丹县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山丹县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山丹县文化街13号,成立于1982年,隶属于山丹县文物局,副科级事业单位,国家三级博物馆。现有工作人员9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人。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展厅面积2200平方米。馆藏文物5300件,三级以上珍贵文物共1359件。其中艾黎捐赠的文物近4000件,上自新石器,下迄近现代,几乎涵盖了各个历史时期。主要有陶器、瓷器、青铜器、兵器、钱币、带钩、玉器、乐器、古字画等。设有“路易·艾黎生平”、“艾黎捐赠文物”和“山丹出土文物”3个基本陈列。年接待观众近10万人次。  馆长:韩建成  联系电话:0936-2729319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靳氏民居

靳氏民居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靳氏民居位于张掖市山丹县清泉镇南关村,始建于民国七年(1918),占地面积约442.7平方米,建筑面积230平方米,坐西朝东,平面布局略呈长方形,南北宽19米,东西长23.3米,为一进两院四合院式建筑,中轴线由东向西依次建有倒座、过厅和堂屋,前、后院南北两侧均建有厢房,所有建筑均为前出廊结构。该民居作为传统民居建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有机组成部分,从侧面体现了河西地区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思维方式和审美理念,具有一定的历史科学价值。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窟窿峡

  夏日的窟窿峡,满山翠柏青松,满目奇花异卉,草绿林密,幽静可人。徜徉其间,纤尘不染。一路悠然而行,绿柳拂面,彩蝶相随,鸟语啁啾,凉飔微微。自林间逶迤攀援而上,脚踏青苔,手拄枯木,别有一番趣味。身临绝顶,一览众山小,你便有一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思古幽情,又油然而生出物我同化、回归自然的轻松和欣喜。向远山眺望,又见怪石嶙峋,各具姿态,卧牛、睡狮、立剑、石蛙,无不令人叫绝。其中最叫人称叹不已的是一座山峰上那块雕像般的巨石,卓然兀立,栩栩如生。从一个侧面看,它是望夫石,望穿秋水,情动天地。从另一个角度看,它便俨然是运筹从容、指挥倜傥的霍大将军,人称将军石。他挺胸昂首,双手反背,寒风吹动他的战袍,岁月剥蚀了他的容颜,而他在风雨之中一站就是几千年。在窟窿峡一带林区,还有许多巧夺神工的天然石景,如剑门关、鳄鱼潭、骆驼峰、神仙窟、镇河石、恐龙观山等,无不令人产生美好的遐想,恍若置身深邃、清纯的洪荒时代。  在窟窿峡谷的明山秀水之间,有一片平坦的草地,是游客休息、聚餐和团体联欢的好地方。这里两面靠山、一面临水,是一个三角地带。在这里遥闻松涛阵阵,俯聆河水滔滔,偶尔还会见到几只矫健的雄鹰在石崖上徘徊起落,这一片天地里便奏起了一支支生机勃勃的生命交响曲。   周边风景  如果说窟窿峡自然风景区最大的特点和最摄入心魄的魅力在于她清纯秀美的山水,那么在它南端的西大河水库便是这个风景区美丽动人的大眼睛。人们从峡谷中迤逦游来,蓦地见到了辽阔的天空,见到了"高峡出平湖"这一巧夺天工的人间奇迹,见到翡翠般的绿水如平整光洁的明镜,倒映着雪山、白云和悠闲的羊群,不禁为之感到豁然开朗。   历史渊源  窟窿峡所在的大-草原,是一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绿洲。早在秦时,这里就是月氏人游牧之处,西汉时为匈奴所据。西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兵西征,逐匈奴出焉支山。从此这里一直是朝廷屯兵牧马的地方。如今在它的四周还有许多历史遗迹,证明着它的历史沧桑。那一座座遥相伫望、静默无语的古烽墩,那夕阳下依然机警地瞭望远方的将军楼,那一个个深邃险峻、荆棘丛生的祁连山隘口,无不吸引着人们访古寻幽的目光。根据张贤亮小说《灵与肉》改编的电影《牧马人》,以许灵均与李秀芝浪漫而苦涩的爱情故事,使多少人对这个叫做山丹军马场的地方产生了深深的向往。尔后,又有《敦煌》《文成公主》《大漠紫禁令》《和平年代》《日光峡谷》等多部影视作品,都带着大草原浑如璞玉的美丽和神奇,走遍了全国,走进了千家万户的电视荧屏。窟窿峡,这一充满奇异色彩的草原幽谷,从而也声名远播。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张掖肉牛

  张掖肉牛是甘肃省张掖山丹县的特产。   张掖肉牛是主产于甘肃张掖市甘州、临泽、高台、山丹、民乐、肃南等县区的肉牛品种。主要包括两个类群,一是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地域内放养的肃南牦牛,二是河西走廊南北山麓和川区养殖的良种肉牛。主要类 群是从1970年开始引进的西门达尔牛于本地肉牛杂交后形成的具有张掖特性的、稳定和独特的张掖肉牛良种。主要包括“活牛”和“牛肉”两种。   张掖肉牛生长的区域具备水草丰富、疫病隔绝、祁连山雪水牧草无公害无污染、气候凉爽干燥适宜牛生长等天然地理优势;肉牛活体壮硕、生长期短、成活率高、紫外线天然消毒疫病少;屠宰肉牛所获净肉率高,肉质细腻厚实、味道鲜美,无腥膻异味,食安检测药残和农残含量远低于国家标准甚至主要检测项目为零。   张掖肉牛养殖特点是以养殖基地为主,农户养殖为辅。一般来说,在农户养殖过程中,主要是把小牛养到300-400公斤大小,这一阶段叫做“吊架子”,然后再由养殖基地进行收购,经过3-4个月统一饲养后,出售给肉牛加工企业,这3-4个月的养殖期叫“育肥”。无论是农户的“吊架子”,还是养殖场的“育肥期”,都需要有经验的老手选牛,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育肥,才能实现肉牛在养殖阶段的较高收益。   张掖肉牛    张掖市肉牛协会    11160093    牛肉等   

山丹羊肉

  “山丹羊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功获得国家商标局受理批文,并予以公告,它标志着“山丹羊肉”以其独特的品质、人文特征及自然因素获得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保护。这是山丹县首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山丹县是全省的养羊大县,群众历来就有养羊的习惯,近年来,该县以实现全省畜牧大县向全省畜牧强县转变为目标,着力健全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动物疫病防控、畜牧业科技服务三个体系,实施养殖规模化、畜禽良种品牌化、生产标准化、饲草优质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六化”工程,大力构建现代畜牧产业体系,全县各类畜禽饲养量达到266.5万头(匹、只),其中,羊饲养量达到132万只,畜牧业产值达到3.65亿元,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达到1870元。     “山丹羊肉”是河西走廊具有悠久历史的地方传统特色产品,无腥膻异味、肉质鲜美、口味独特,深受县内外广大客商的赞誉。目前,已注册了“高原龙”和“焉支山”2个羊肉商标,并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和ISO2000国际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并取得了自主进出口经营权。“山丹羊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成功注册,标志着山丹县以养羊为主的畜牧产业发展综合效益进一步提升。对保证山丹羊肉的质量和特色,促进山丹羊肉产业化开发利用,打造具有山丹地域特征的羊肉品牌必将产生重要促动力。

张掖油菜籽

  山丹军马场及周边的山丹、民乐为张掖油菜主产区,年种植面积在30万亩以上,总产量达到7000万公斤左右。张掖油菜属矮杆油菜,生长期短、出油率高,油质清澈,香味纯正,为区内主要食用油。在满足本地市场的同时,大量销往全国各地。   张掖油菜种植虽有较长历史,但在改革开放以前发展缓慢,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流通的不断加强,油菜生产迅速发展,面积大增,成为产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丹发菜

  发菜:主产于位奇乡二十里铺村、陈户乡范营村、老军乡及老军乡峡口村

山丹油果子

    将和成的两张面皮中夹一层红糖,做成佛手状,入油炸熟,酥香甜脆                              山丹特产油果子是将和成的两张面皮中夹一层红糖,做成佛手状,入油炸熟,酥香甜脆。油果子有点像烧饼也有点像河南那边的锅盔,在当地是人人爱吃的特色食品。   

张掖甘草

  甘草能调和诸药,在中药里被称为“因老”,有“药中之王”的美称。科学研究,甘草能起到抗溃疡、抗炎症、降血压、中枢抑制、镇痛甚至抗肿瘤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甘草的用途越来越广泛,原料精制而成的甘草霜、甘草膏,除有药物作用外,调在墨汁或颜料里,可使染色均匀,可用来作灭火剂的起泡剂和石油钻井液的稳定剂,作糖果、卷烟和医疗工业的调味剂。

小河红枣

  张掖小河乡的红枣,成熟后表面全都是红褐色,果形较小,但肉质细密,味甜、核小,营养丰富。除鲜吃外,晒成干枣,供煮粥或制甜食品。它不仅含有大量的糖粉,蛋白质和脂肪,而且含有比一般果品高的钙和磷,特别是含有大量的铁是补血的佳品,有益气补血,养肾安神之功,可治虚损劳伤诸症,具有一定药用价值。这种红枣久贮不坏,很少生虫,鲜食和干食均可。

油泡泡

  油泡泡   河西各地均有制做,而山丹的与众不同,因为里面搀了煮熟的黄参。将面粉由沸水烫成硬糊状,再搀进煮熟切碎的黄参(一种野生植物,装如人参,营养丰富,其味甘甜),然后用筷子将其一团一团夹入沸腾的油锅煎炸,呈金黄色时,即可捞而食之。油泡泡酥软香甜,营养丰富,是当地美食之一。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羊肉垫卷子

  羊肉垫卷子   山丹自古羊多,羊肉的吃法也比较独特。羊肉垫卷子就是其中之一。焖卷子,以羊羔肉为最佳。将肉切成块,等锅热油香后入内爆炒,约八成熟,佐以调料,加适量水焖炖,再将和好的面擀开,抹油加葱花,卷成二指宽的卷子,切成寸段,下锅继续焖炖,待面熟肉烂,即可进食。由于面肉相互渗透,吃面而喷香,食肉而不腻,因而备受人们青睐,每当贵客登门,当地人常常以此招待客。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炒拨拉

  炒拨拉   炒拨拉因动作而得名。支以铸铁鏊子,将切好的羊肝、肺、肚、肠、心等佐以调料葱花蒜苗下锅,以柴禾或煤炭为燃料,用猛火爆炒,待熟即食。   炒拨拉冬季进食最佳,麻辣适度,肥而不腻,烟熏火燎,边炒边吃,美味可口,热热乎乎,实在是一种不可多见的街头小吃。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捻珍

  捻珍   将快成熟的青稞穗或小麦穗蒸熟,趁热搓揉,簸净芒壳,然后用手摇小磨研磨,成为绿白夹杂、捻连成串的条状物,故名"捻珍"。捻珍放盐巴,加蒜泥,泼上清油葱花。柔而不粘,筋而不硬,味香色鲜,口感颇佳。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米黄儿

  米黄儿   用黄料或小米制做,以黄米制作尤佳。先将磨细的米粉加适量的水搅成糊状,再将平底砂锅置火上加热、抹油,待油热香溢时将米糊糊均匀地摊在锅里,在文火上烙片刻即可进食。撒糖食用,黄亮,松软,香中透甜,老幼皆喜,如今已成稀罕之物。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大马营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特产


地区 特产
马营村

----

磨湾村

----

新墩村

----

夹河村

----

圈沟村

----

窑坡村

----

双泉村

----

前山村

----

新泉村

----

楼庄村

----

城南村

----

花寨村

----

高湖村

----

上山湾村

----

上河村

----

中河村

----

下河村

----

大马营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