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甘肃省 >>平凉 >> 崇信县 >> 黄寨镇

黄寨镇特产大全


特产 简介
崇信龙泉寺

崇信龙泉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崇信县城北的龙泉寺,这里水流淙淙,树木葱郁,鸟鸣婉转,曲径通幽,俨然一个人间仙境,世外桃源。  龙泉寺现为国家4A级旅游区、省级风景名胜区,龙泉寺由山麓林带、芮谷、东台、中台、西台等几部分组成,中台为胜景区,景区面积1.5平方公里。东、西二台向南突出,环抱芮谷、中台。东台旧有公刘庙、洪元宫、东岳庙,现新建谷风亭,其下小岗有慧芳亭,系港胞梁慧芳女士捐资所建。西台原有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及忠烈祠,迎面有一石碑,上 书“齐家文化遗址”,字迹笔力遒劲,为当代书坛巨匠启功先生手书。这里发现的文化层距地表1.8米~4.4米,裸露在半崖上有袋型、锅底型灰坑,断层内有众多石器和各种陶器,纹饰丰富奇特,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距山不远的另一面山坡上,有著名的李元谅墓,这里长眠着战功卓著、封王授爵的唐武康郡王李元谅,这座大墓连同县城内的李元谅寝宫,一同讲述着将军抵御吐蕃、筑城会盟、德被民生的传奇故事。  芮谷沟口有山门,内有玉带桥,谷东有长640米的登山石级。玉带桥上约20米有虎门,因其旁有人工雕凿之下山虎而得名。虎门西之谷中,有龙喷溪水奇观,有仿古水车翻转不停。谷中溪水长流、潺潺有声,谷旁及东西山坡林木茂密,荫影蔽日。至山腰则沟谷尽而中台现。中台东西长约130米,最宽处不过15米,窄处仅7、8米而已。此处建筑最为密集,东有三霄殿,西有大佛殿,两殿高瓴敞廓,宏伟壮观。龙泉寺本是佛教诵经坐禅之地,香火绵延不断,为崇信古时最大的佛事胜地。道教见此名山亦想坐观修道,于是一山容纳二教,释道并存。这里殿、阁、洞、窟、龙应有尽有。悬崖上凿有三清、玉皇、药王、龙王、睡佛、三官、儿女、菩萨、吕祖、庄子、梁家祠堂等十一洞。大佛殿西侧滴水崖前有鱼池,名曰“化鱼沼”,面积约10平方米,水深1米,原养五色鲤鱼,今新殖小鱼,长约寸许,活跃池中煞是可爱。中台西侧悬崖名“瀑珠岩”,岩上有千年古柏突兀在绝壁悬崖之上,犹如蟠龙,龙须翠绿,鳞爪森然,神形兼备。悬崖下水流如注,淅沥声声,泉水清澈而涟漪不断,与龙呼应,动静结合,自然和谐。上有蟠龙腾跃,下有泉水叮咚,龙泉寺之名由此而来。“龙泉”又名“贯珠泉”,因岩上水流注泻,凌空而下,水落池中,声似贯珠,故名。贯珠泉旁建有两层亭式楼台,命名“晴雨楼”,设计独具匠心,构建新颖别致。登此楼面南可俯瞰芮谷密林,微风过处,枝柯摇曳,绿不见底;面北即可直视“古柏龙蟠”、“芮谷深处”等景观。身居晴雨楼,品茗聊天,风铃叮当,滴水之声不断,如秋雨绵绵;出外抬头看天,则朗朗晴空。  龙泉寺奇特之处在于一年四季滴水不断,寺因之闻名,山因之增色。龙泉水经国家地质矿产部化验,为优质天然矿泉水,其中每升水中含锶0.392毫克~0.630毫克,比一般水质高出数倍,具软化心脑血管、生津利尿之功效。崇信人更是珍惜这天赐圣水,每天清早,晨练的人们或三五成群,徒步前往,或男女结伴,以车代步,皆手提塑料桶前往汲取洁净泉水,来来往往,渐成崇信县城一道独特的风景。  碑林也是龙泉寺一个颇具看点的人文景观。龙泉寺所立石碑,依照地势,随处可见。启功、欧阳中石、王遐举等书家的墨迹屡见于碑刻。  龙泉胜景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人,每年农历四月初二为传统庙会,游人如织,仅初二当天上山朝拜观光者就多达万人以上。古代文人骚客概括龙泉形胜为八景:  古柏龙蟠在龙泉寺的“芮谷深处”,古柏颇有飞龙腾空之势。树冠倒悬扑地,形似渴蛟饮涧,瞰视着“贯珠泉”垂濂,凌空流烟飞雨,犹如游龙吐水。弯曲而盘旋的苍枝老杆,横攀悬岩,恰如虬龙蜿蜒于峭壁,鳞甲森然。  早在三百四十多年前,它就以“古柏龙蟠”被誉为芮谷八景之一。这棵树盘踞悬岩,不沾沃土,默藏芮谷,清幽拔俗,傲然倒卧,如逸仙细听“贯珠泉”流水之琴音,似隐士静观“筛子湫”芦丛之游鱼。每当严冬骤降,群芳逃遁的时候,它更显示出老而不僵、干而不枯的特性。  古柏的龙态神姿,拨动了历代游人墨客的吟咏雅兴,许多人为之写下了赞颂的诗词歌赋。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崇信知县唐受桐在《游龙泉寺》诗里就有“柏龙竹凤今犹在,玉洞冰壶候已赊”的描写。民国11年(1922年),崇信知事曹英所写的“霜皮黛色已忘形,蟠石孥云拂紫冥,破壁应知飞有日,微将鳞爪示山灵”(《龙泉古柏》)诗句也是对这棵古柏的绝妙写照。而古老的民间传说,对龙柏则有更形象的诠释:传说唐朝魏征梦斩泾河老龙之后,老龙得助于王母娘娘的点化,化柏伏于龙泉寺的悬崖峭壁之上,而崖下的泉水,便是老龙流下的悔恨的眼泪。  灵沼鱼化沼深五尺许,水从石缝出。蓄养五色鱼于沼中,欣游浅底,活泼可爱,堪称一景。清世祖顺治十七年(1660年),崇信知县武全文题为“化鱼沼”。  瀑珠听雨西崖高百尺,势如倒悬,百泉注泻,水似贯珠声,故曰“贯珠泉”。  双桥步月桥长三丈许,横挂于山腰,南接灵官楼,北通三清洞,原名遇仙桥,后更名双桥,取慈航普渡之意。  莲台晓日台在寺东1里处,层峦叠翠,望之如莲形,登台观晓日之出,霞光映辉,气象万千。圣母灵湫在此。原有三台,今存其一。  高原秋风寺东西各一原,势如左右掌,俯视汭川,一览无遗。崇山红叶,汭川白芦尽收眼底。西有纵游原、观汭峰,东有望远陵、登高坪,俱为远眺之基。  湫池霖雨:池在坡下,面积不广,池水明空如镜,终年满而不溢。据传,乡人祈雨辄应,知县武全文感其恩题曰“灵应湫”。  芮谷烟霞寺东建公刘庙,西为芮谷庄,石崖刻有“芮谷深处”四字,字大如斗,笔势遒劲。夏秋之晨,常有薄雾从芮谷漫出,流烟飞霞,气象壮观。  近年来,经过不断修葺重建,龙泉寺渐具规模,景观何止八处。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旅游产业的迅速崛起,崇信县按照“生态旅游县”的定位,确定了数条以龙泉寺为中心的旅游线路,这座陇上名胜以她独有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  信息来源:崇信党史办  信息来源:崇信党史办

龙泽湖水利风景区

龙泽湖水利风景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  龙泽湖水利风景区地处崇信县城1公里,紧依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龙泉寺。景区由龙泽湖一期、二期、三期工程组成,总面积1.23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0.47万平方公里,蓄水量80万平方米。景区内自然风景资源和人文风景资源丰富,景观独特,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景区四周为广阔的农田、林带和绿地,环境优越、气候适宜,适应于多种鸟类栖息繁衍,是一处集农业灌溉、休闲观光、旅游度假、生态保护为一体的人工湖游览景区。2014年被水利部以水综合[2014]316号文件命名为第十四批国家水利风景区。

保至善烈士纪念馆

  保至善烈士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真实地再现了保至善烈士、革命队伍在崇信及崇信党的秘密组织三部分历史场景。  “一缕清风半月轮,深山幽处暗举哀。回忆往事肠欲断,追荐唯有眼中血。”这是甘肃早期共产党员王孝锡,在获悉战友保至善被敌杀害时,在宁县写下的《吊故友》一诗。  保至善,字东廷,1902年7月出生于甘肃省崇信县。1920年考入平凉省立第二中学。1924年,考入西安国立西北大学。在校期间,保至善深受共产党员和进步老师的影响,逐步确立了对共产主义的信仰。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3月,保至善和胡廷珍、王孝锡、马凌山等共产党人,以国民党党务特派员的身份到达兰州,整顿了国民党甘肃省党部,保至善任省党部农工部部长。按照中共陕甘区委“党到农民中去”的指示,保至善深入到工人、农民中,放手发动群众,开展工农运动。保至善对群众热情讲解革命道理,关心群众疾苦,和民众交朋友,号召农民组织起来,自己解放自己。通过努力工作,相继建立省电灯电话系统、水北门担水工人和理发业等行业8个工会。   1927年甘肃大旱,兰州七里河一带尤为严重,农民更是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保至善来到七里河地区,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帮助农民战胜灾荒。在抗灾斗争中,保至善对农民进行破除天命思想的宣传,传播科学知识和进步思想,教育广大农民:要改变受压迫、受剥削的状况,必须组织起来,依靠自己的力量保护自己的利益,同土豪劣绅作斗争。通过教育,七里河的农民群众逐渐明白了组织起来的重要性,纷纷要求建立自己的革命团体——农民协会。  1927年6月10日,七里河区农民协会成立。农民协会的成立,使广大农民群众充分认识到团结起来的力量,增强了反剥削、反压迫、战胜封建统治者的信心,将兰州地区的农民运动推向高潮。  1927年6月,冯玉祥与蒋介石合流,西北革命形势迅速逆转,保至善离开兰州。同年7月在西安被捕,后被押送到郑州。在狱中,保至善坚贞不屈,敌人未从他口中得到任何消息,于1928年将其杀害于郑州,时年26岁。  1937年2月4日,红28、32军进入崇信休整。红28军军部设在铜城乡唐湾村,军长宋时轮、政委宋任穷等分别住在张学文、胡培显、唐文泰家。红32军军部设在县城,军长罗炳辉、政委袁任远住梁自达家。  红军在县城组织了以木匠刘小林为主席的崇信县“抗敌后援会”,与国民党县、乡政府建立了良好关系,大力调动各方面力量为红军筹集粮草,并将征集到的部分粮食、财物发放给困难群众。  1940年2月,李义祥在崇信发展了第一个党员张成甲。1943年夏,在来家湾成立了崇信县第一个党支部,张成甲任书记。到1947年底,崇信的党员总数已达到188人,广泛分布于全县5乡镇的36保。建立了来家湾、马寨、黄寨、罗寺湾、中家沟、于家咀、大麦沟、蝉家坡、狼牙刺台9个支部。  

武康王庙

武康王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康王庙,又名李元谅寝宫,俗称城隍庙,原来是为纪念唐代武康郡王、陇右节度使李元谅而建的祠。现位于崇信县城东街。  武康王庙始建于唐代,明代进行过迁建和续建,构件保留唐代风格,但大木构架属宋代建筑。它是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木构件中保留早期构件和作法较多、时代较早的建筑之一,是古人的杰作,是中国古建筑的宝贵实例,也是研究西北地区古代建筑艺术和生态环境的真实依据。  据县志记载,崇信人民因其“开拓缰土、修筑镇城、德彼民生、感恩王功”而于唐代贞元十三年以前在县城东门外一百二十步建祠塑像,春秋祭祀。宋绍圣四年(1097),崇信知县王需修缮庙貌。明洪武三年(1370),县民李斗等人迁建城内。天顺七年(1460)崇信知县吉泰将原庙址内四根宋、元时期镌刻石柱移入,建亭于殿前。万历三十三年(1605),崇信知县边国柱以塑像主次不当,又未能变更,将大殿改为寝宫,另建正殿于前。崇祯六年(1633),兵燹殿亭俱毁,仅剩寝宫。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崇信知县陈兆康修缮大殿,并重修献殿、钟鼓楼、戏楼、山门、东西牌楼等,“文革”期间俱毁。  1985年8月9日,崇信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3月29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11月国家文物局报国家财政部批准列入“十一五”项目库。  近年来崇信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康王庙,二○○四年四月成立了武康王庙文物管理所,为副科建制事业单位,现有工作人员4名。我们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  二○○五年七月二十四日九时许,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省文化厅副厅长、省文物局长苏国庆、市委副书记苏君、副市长赵景山、市文化出版局局长甘成福等领导的陪同下,前来我县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康王庙进行了检查调研。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指出:武康王庙木质构架建筑,历史久远,在西北地区少见,要很好的保护,崇信的明代老城轮廓清晰,保存较完整,很珍贵,很难得,要保护好,将来开发,目前要做好武康王庙文物本体的保护,做好规划设计。现已做出消防、安防、基础抢救维修保护工程规划设计方案,经专家论证会通过,上报国家文物局待批实施。  信息来源:崇信党史办  信息来源:崇信党史办

崇信五龙山

  昔称“乌龙山”,位于崇信县城西20公里处的氵内  河南岸,属关山东麓之余脉。相传因环周有五条蜿蜒的巨大石崖相拱,形五王龙奔腾之势,故而得名,在宋代有“五龙捧圣”的说法,为“崇信八景”之一。五龙山山势蜿蜒而挺拔,危峰峭壁,怪石突兀、翠峦叠嶂,风光秀丽,-古树、长沟翠谷、神泉碧水、兵戒遗址等自然和人文景观颇多。五龙山庙宇始建于隋、唐,后明、清多次修复。“0”中山下氵内  河水流湍急,鸣咽东折;山南的峡口曾是抵御西戎的咽喉、一夫当关万夫其开的要塞,为唐代御戎故垒之地,至今仍留有统兵处、点将台、打鼓台、绕旗山、宰相坪等古战场遗迹。原古建筑被毁,仅留有民间修复的药王洞、太白庙。1949年10月后,崇信县政府采取措施保护和管理五龙山风景旅游资源。1958年建立国营林场,护林、造林、育林。1985年以来,县政府组织开发五龙山景区。1992年12月,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崇信龙泉寺――五龙山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门票:20元。  电话:0933-6121236   

李元谅墓

李元谅墓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李元谅墓位于崇信县锦屏镇梁坡村西北。李元谅(?—793),本名骆元光,安息(今苏联中亚)人,德宗贞元三年(787),吐蕃动掠平凉,李元谅备守而得免。唐德宗念其勋劳,赐姓李氏,改名元谅。贞元四年(788),唐德宗以华州潼关节度使李元谅兼陇右节度使、临洮军使,移镇良原(今甘肃崇信县)。建中年封武康郡王、节度陇右、驻崇信、百里、良原以御吐蕃。墓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封土平面呈椭圆形,高7米,南北长13.5米,东西宽8.8米。墓前原有牌坊,已毁。墓葬保存较好,对研究唐代史有重要价值。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于家湾墓群

于家湾墓群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于家湾墓群位于崇信县九功乡于家湾村内。是一处多时代、多种古墓共存的墓葬群。面积约2万平方米。发现墓葬300多座,先后发掘三次,曾清理200多座,有长方形竖穴土坑和长方形土洞室墓,墓深0.46--8.6米。出土铜器有鼎、簋、觚、爵、弓形器、钺、戈;陶器有鬲、罐及骨刀、圭和各种蚌饰等。墓葬保存较好,对我省商周考古和晋至元考古有重要价值。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刘家沟墓群

刘家沟墓群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刘家沟墓群位于崇信县锦屏镇刘家沟村。是一处西周、战国、西汉墓共存的墓葬区。面积约2.5万平方米,曾发掘20多座墓葬,形制有竖穴土洞墓和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深2--8米。出土陶器有鬲、罐、盂、盆、茧形壶、釜、斝、鼎、盉,铜器有敦、鍪、壶,以及各种玉饰等。其中有西周泥质灰陶绳纹柱状足鬲;战国(秦)夹砂灰陶袋状铲足鬲、泥质灰褐陶弦纹罐及灰陶弦纹茧形壶;另有汉代泥质灰陶浅腹子母口鼎及平沿折腹盆。墓葬保存较好,对研究商周、战国、秦汉考古学研究有重要价值。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梁坡遗址

梁坡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梁坡遗址位于崇信县锦屏镇梁坡村。是一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和齐家文化及周代文物共存的遗址。面积约1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8--4.4米,暴露有灰坑、白灰面房址。采集有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泥质红陶敛口钵、泥质红陶、桔黄陶斜线纹葫芦口尖底瓶残片和宽带纹、几何纹彩陶盆残片;庙底沟类型泥质红陶罐、桔黄陶线纹重唇口尖底瓶及弧线圆点纹彩陶盆残片;齐家文化夹砂红陶、泥质灰褐陶篮纹、绳纹罐及石刀、石斧、石铲、石环等;另有周代泥质灰陶盆、鬲残片。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仰韶文化的分布与发展和齐家文化的关系及周文化有重要价值。

九功塬遗址

九功塬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九功塬遗址位于平凉市崇信县九功村,遗址东西长约720米,南北宽约500米,分布面积约36万平方米,文化层距地表1-6米,遗迹有袋形灰坑、马坑,遗物有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尖底瓶、彩陶钵、石刀,西周、战国(秦)文化灰陶罐、鬲、盆、盂等残片。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平头沟遗址

平头沟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平头沟遗址位于平凉市崇信县锦屏镇平头沟村,东至石家塬子山,南至平头沟,西、北至汭河。遗址东西宽约190米,南北约长110米,分布面积约2.09万平方米,文化层距地表1-3.6米。暴露的遗迹有袋形灰坑和文化层,以及墓葬等。遗物有尖底瓶、钵、罐、鬲、盂,石刀、石斧、铁器、板瓦和筒瓦等残片。平头沟遗址文化内涵丰富,包涵有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西周、战国(秦)和汉代文化遗存。  锦屏镇  锦屏镇位于崇信县中心地带,芮河中游,是崇信县城所在地。东西长34.5公里,南北宽14公里,耕地10.52万亩,总面积255.74平方公里,26个村行政,132 个合作社,总人口38108人。 锦屏镇自然条件好,交通便利。近年来,该镇依托区位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基础,确立了“抓果务菜,兴工富商,发展草畜”的发展思路,初步建成了林果、蔬菜、商贸三大支柱产业。初步建……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崇信县博物馆

  崇信县博物馆位于崇信县团结路12号,成立于1987年,为股级事业单位,与县文化馆、图书馆合署办公,1999年4月分设,2003年2月24日升格为副科级事业单位,人员编制3名。内设业务组、安全保卫组。该馆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240平方米,其中库房面积120平方米,临时展厅面积60平方米。现有馆藏文物1883件,其中一级文物5件,二级文物43件,三级文物219件。主要陈列展览为地方史展览。年接待观众2万多人次。  馆长:陶荣  联系电话: 0933-6123764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菩提树

  菩提树  菩提树生长在甘肃省崇信县黄花乡黄花塬村,距县城15公里,崇大路1公里。据考证,此树是渭河以北最大的一棵,树的年龄与佛教传入我国的年代一样久远,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菩提树树高16米,胸径3米,覆盖面积50平方米。历经沧桑,生长健壮。皮如玉兰,木肌葱白,花苞抽穗,一簇30余朵,初夏盛开,飘香数里,经月方凋,蒴果木质,子如橡栗,剖囊视之,其色殷赤,能疗心肌。奇异之处,叶柄脱落部位形似猴头,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据传说,这是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孙悟空真身所显。当地群众把这颗树看成是“一方之奇迹和祥瑞之兆”,从不攀折和斧砍。1987年文物普查时,在该树100米处发现北魏早期石造像,进而证实崇信为古丝绸之路之要冲。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三异柏

  三异柏  三异柏,又名三义柏,生长在甘肃省崇信县锦屏镇朱家寨子。树龄700年左右。此树高12米,胸径1.1米,树身庞大,树姿秀丽,树冠呈扁圆形,枝柯繁茂,伸展弯曲,如游龙腾蛟,蔚为壮观。每个树杈上都生长着三种不同形状的叶片,分棉柏、侧柏和刺柏。这种奇异的现象在自然界实属罕见,至今植物学家找不出生成的原因。  当地人说,三国时期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志同道合,化成柏树融为一体,永不分离。一枝三叶,代表了刘、关、张三人不同的个性和品德。棉柏代表刘备的善良慈祥,侧柏象征关羽的忠心赤诚,刺柏显示张飞的耿直刚勇。三异柏奇特罕见,吸引不少游客留恋忘返。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华夏古槐王

  华夏古槐王生长在甘肃省崇信县铜城乡关河行政村内,距崇信县城20公里、崇安公路9公里、宝中铁路12公里。古槐树高26米,主杆高2米,胸围13米,树冠东西宽34.2米,南北长37.7米,占地面积2.1亩。据专家测定已生长2800多年,气势雄伟,挺拨高大,根深叶茂,虬枝如龙,冠盖似云,蔚为壮观。相传唐朝大将尉迟敬德曾拴马于树下。更为奇特的是树上寄生着杨、花椒、五倍子树和小麦、玉米等9种植物。该树资料载入《甘肃古树奇观》一书,被誉为“华夏古槐王”。主杆分八大主枝,又称“八卦槐”。周围地形似灵龟,古槐居背,惟妙惟肖。古槐周围群山环抱,石崖壁立,峰高入云,草木葱茏,溪水叮咚,鸟语花香,身临其境,仿佛置身世外桃源,是您观光旅游、休闲避暑的理想之地。  现在免费游览。  联系电话:0933-6124816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荞面面条

  荞面面条   专用面条床子压制的面细长有筋斗,汤煎汤清而油汪,味酸辣而清香。

崇信五加皮

  “崇信特产三样奇,芹菜辣子五加皮。”五加皮,俗称倒跑牛,又名五爪子,崇信境内阴湿山区天然次生林中随处可见。民国15年《崇信县志》载:“五加皮唯崇信县境内所产小叶五枚,其它地区三至六叶不等。其根可入药,质量最佳,有益寿延年之功。”崇信五加皮其叶为掌状复叶,长三至八厘米,宽一至四厘米,根皮称五加皮,性辛温,入肺肾二经。     

崇信芹菜

  

崇信接杏

  崇信接杏成熟早,产量高,果实个大体圆,最大单果重0.25公斤,一般10个左右一公斤。果皮橙黄有红晕,肉质肥厚细腻,汁多,味酸甜适中,离核仁甜,可食用,亦可入药。   

崇信核桃

  崇信核桃县内西南山区栽种数量较多,尤以赤城周寨、九功冉李等地的品质最好,个大皮薄,核桃仁含油率一般在60%以上,可供食用和药用,享誉陇东。薄壳核桃获平凉地区第二届优质果品一等奖。   

崇信酥梨

  崇信酥梨果面干净,水分大,含糖量高,香甜脆酥,先后获甘肃省名优特林果产品银奖、平凉地区第二届优质果品一等奖、平凉地区赛果赛园金奖,2001年11月,在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上,崇信砀山酥梨被授予名牌产品。     

崇信苹果

  崇信地理位置优越,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出产的苹果个大色鲜,含糖量高,品质优良,秋富1号苹果1997年获甘肃省首届林果产品展览交易会金奖,寿红富士、北海道9号、秦冠苹果分别获平凉地区赛果赛园活动金奖、银奖和铜奖。   

崇信杏脯

  崇信年生产青、黄两种杏脯200吨。该产品具有营养丰富、健胃消食、防病抗癌等功效,市场前景广阔。     

崇信保健黄酒

  崇信保健黄酒选用当地优质酒谷、高粱作原料,并配有乌药、枸杞等名贵中药材,引用龙泉寺优质矿泉水,经科学配方、精心酿造而成,具有温中健腹、活血化瘀、引药行筋的保健作用,是年老体弱饮用和人们馈赠亲友的佳品。     

崇信宰相梨

  赤城乡宰相村:特产宰相梨,以质优著称。

凉粉鱼

  凉粉鱼   熟面团用漏勺作成形似小鱼的面梭儿,后加入凉开水调成汤。特点滑溜须口、凉爽解渴,吮吸食之。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玉米珍珍

  玉米珍珍   经过创磨、去皮的玉米细小颗粒,即玉米珍珍熬成稠稀饭,配以包心菜、青椒等咸菜食之。   风味特点:饭色金黄、原味浓郁、醇香扑鼻,富于地方特色。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酥合子

  酥合子   当地名贵食品。在平凉首届崆峒旅游节上,被评为优质产品。其形似饺子而带有花边沿,其特点酥而又脆,油而不腻,香甜可口,为节日馈赠、宾客宴席之佳品。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黄寨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特产


地区 特产
大麦沟村

----

水泉洼村

----

马寨村

----

甘庄村

----

北沟村

----

黄寨村

----

茜洼村

----

张明洼村

----

黄土寺村

----

白家新庄村

----

屈家洼村

----

黄寨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