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甘肃省 >>庆阳 >> 合水县 >> 太莪乡

太莪乡特产大全


特产 简介
合水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

合水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位于合水县西华北街乐蟠西路1号,成立于2003年,是全省首家以古石刻展览为主题的特色博物馆。2004年建成并对外开放,占地48亩,建筑面积4611平方米,已建成单檐殿展厅、重檐殿展厅、双层殿展厅、侧展厅(东西两幢)、钟鼓楼、宋代石雕造像塔地宫、“黄河古象”展厅等设施,设有北魏、唐、宋(金)、元、明、清时期石刻造像展和革命历史文物展,馆藏各类文物3000多件,其中古石刻艺术品436件。  近年来,博物馆先后被评为国家级AAA级旅游景点,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市级文明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确定为甘肃首批免费开放博物馆之一,被兰州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系和陇东学院确定为实习基地,民间美术研究实习、研究基地。免费开放以来,年接待游客9万多人次。  馆长:陈柏树  门票:  免费  景点位置:  庆阳市合水县北区乐蟠西路古石刻艺术博物馆

夏家沟森林公园

夏家沟森林公园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位于合水县太白乡牛车坡行政村烟景川自然村,在309国道南侧,交通便利,所处地带是子午岭森林覆盖面积最完整、最原始的地段。介  绍  全园分为庙宇古迹、度假山庄、运动狞猎、植物花卉、林间鹿场等景区。  公园内有树种千余种,千年梭枣树系全国之最;动物150余种,国家珍稀动物6种;花卉植物千奇百态,紫斑牡丹珍奇华贵,属世界珍稀植物。该区奇山异石,大川河流交错纵横,形成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所处子午岭沿线文物古迹遍布,古代轩辕黄帝氏族部落起源于乔山山脉(即子午岭)。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建的与长城齐名的两大国防工程之一--秦直道也从岭上通过,长达几十公里。治途有历代修建的烽墩、土桥、城障、寺庙、穆桂英点将台、昭君庄及古石窟石刻等遗迹尚清晰可辨。到公园游玩,既可欣赏自然风光,观赏珍稀动植物,又可领略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举,尽情饱览治途文物古迹。  交  通  西峰汽车站坐车到合水县城,然后转到太白乡的车。   

陕甘红军纪念馆

陕甘红军纪念馆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陕甘红军纪念馆占地面积4628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陕甘红军纪念馆分四部分展出:陕甘红军的创建;陕甘红军的巩固和扩大;甘泉县下寺湾政治局会议;陕甘红军再造辉煌。  1931年9月,在南梁游击队接连遭受陇东军阀、苏雨生部的袭击受挫后,刘志丹来到合水县平定川倒水湾,对赵连壁、杨培盛、贾生财等率领的三支武装进行了整编,恢复了南梁游击队。10月下旬,陕北游击支队渡过黄河转战至南梁地区,在林锦庙与南梁游击队胜利会师。1932年初,在正宁县北柴桥子村部队改称“西北反帝同盟军”。2月12日,在正宁县三嘉塬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  1932年12月24日,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开到陕西省旬邑县马栏镇转角村,正式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26军第2团。1933年5月,在敌人向红2团和照金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之际,杜衡强令红2团南下渭华地区,遭敌重兵围追堵截,部队在终南山被打散。  1933年11月3日,陕甘边特委和红军临时总指挥部召开包家寨会议,决定恢复红26军。8日,刘志丹、王泰吉在合水县莲花寺召开陕甘边红军全体军人大会,正式恢复红26军,成立第42师,下辖红3团和红4团(骑兵团),共500余人。1934年2月至5月,陕甘宁三省军阀纠集1万余人的兵力对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刘志丹率领红26军主力,与各游击队配合,转至外线,-连捷,歼敌3000余人,粉碎敌人精心筹划的“围剿”。红26军不断壮大,相继组建了红1团、红2团和西北抗日义勇军,主力达到5个团3000余人。1935年春,国民党集合4万兵力,对陕甘边和陕北两块苏区策动了第二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红26军、红27军在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的统一指挥下,-连捷,敌人的第二次“围剿”被彻底粉碎,陕甘边与陕北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陕甘革命根据地。陕甘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也是党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八路军奔赴抗日前线的出发点。    1935年7月,蒋介石调兵10万之众,亲任“西北剿匪”总司令,向陕甘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三次“围剿”。9月,红25军长征到达陕北,与红26军和红27军胜利会师。9月18日,在永坪镇红25军、26军、27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15军团。11月6日,红军陕甘支队与红15军团在甘泉县象鼻子湾胜利会师后,恢复了红一方面军,下辖红1军团和红15军团。21日至24日,在毛泽东的亲自指挥下,红一方面军在陕西富县直罗镇全歼敌109师及106师1个团,胜利结束了陕甘根据地第三次反“围剿”斗争。1936年2月,红军主力开始东征。3月中旬,红15军团主力编为左路军,北上威逼太原,掩护了右路军红1军团在晋南的战略行动。5月14日,中共中央提出西征战役的任务,红15军团从靖边县新城堡出发,向西北前进,相继攻占靖边、同心、安边、盐池、豫旺等县城,开辟了大片新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红15军团进驻陇东驿马关地区。1937年8月25日,陕甘红军分别编入八路军115师、120师、129师。   1937年9月3日发生的平型关战役是红15军团改编为344旅后的第一仗,此次战役的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全国人心,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红26军主力(即红15军团第78师)相继改编为:八路军344旅687团第2营和688团第2营、八路军344旅689团、八路军第4纵队第4旅、新四军第10旅(兼淮海军分区)和独立旅,在华北、华中敌后战场,英勇抗战,谱写了新的辉煌篇章。红27军主力(即红15军团第81师)改编的八路军120师直属炮兵营、辎重营奉命留守,保卫陕甘宁边区。解放战争时期,由原红26军主力发展沿革的部队进军东北,先后改编为东北野战军第2纵队第5师和第6师、第四野战军第39军第116师和117师。由陕甘红军发展而来的西北野战军第4纵队警备第1旅、警备第3旅,后来改编为第一野战军第4军第10师和第11师,在陕甘宁边区保卫战和解放大西北的征程中,浴血奋战,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2011年12月,陕甘红军纪念馆被省委宣传部命名为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秦道

  秦道  中国古代的“高速公路”  雄奇险峻的子午岭土脉之上,遗存着堪称人类建筑奇迹的秦直古道。秦直古道是始皇35一37年(B.C212年——B.C210年)修建的咸阳云阳至秦九原郡(现内蒙古包头市)的一条交通大道。据专家考证,秦直道全长1800里(约合今1400余里),宽5米,“可并行二三辆车”。据丈量,秦直道在合水县境内共有200多里。婉延在合水涧水坡岭和黄草腰岘之间的秦直道路基遗迹,其宽度均为4.5城齐名程之一。合水县境内的直道,南起的五华池县毗邻的麻子崾岘,长约80公里,路面宽约5米。工程之浩大,令人叹服。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把抵御北方少数民族匈奴南侵作为巩固国防的头等大事。为防止匈奴入侵中原,更重要的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权,让他的大一统帝国传万世而不绝,精心部署修筑直道和长城两项巨大的国防工程。始皇35年,即公元前212年,派大将军蒙恬、太子扶苏征调民工数万,“堑山堙谷”,烧山伐木,前后历时三年,于始皇37年(公元前210年),终于筑成了我们脚下的这条古道。我们可以想见,当时匈奴贵族拥兵百万,挥师南下,铁骑践踏中原的残烈;数万民工不分寒暑,忍饥挨饿,高强度作业时的苦辛和悲凉。这直道下多少白骨直道筑成了,秦王朝的气数也就尽了。秦始皇梦想着皇帝宝座可以传万世而不朽,却不料只落得千古一帝梦断江南,仅二世而-的可悲下场。《史记》载:“37年,始皇崩于沙丘平台”,“行,从直道至咸阳发丧”。千载之下,秦直道或被自然剥蚀,或被林木覆盖,但我们仍然能从遗迹中辩认出直道的磅礴气势。直道之上,有传说中的秦太子扶苏墓。当年,始皇也许是出于锻炼太子扶苏的目的,让他镇守西北,建功立业,好使将来顺理成章地继承帝位,老皇帝爱子心切,还特意叫将军蒙恬扶持。说来太子扶苏也真是忠心耿耿,他在西北一呆就是数年,结果咸阳城中的那场血腥的宫帏惊变他一无所知,数月后,沿直道传至西北边塞的只是老皇帝驾崩的消息,以及一道赐死金牌和一瓶毒酒。扶苏仰天长叹,然后端起毒酒一饮而尽。也许他到死都不会明白,骨肉同胞之间怎么会是这样。扶苏死后,当地老百姓就把他埋葬在这里。据说,当年还有扶苏蒙恬庙。岁月苍桑,如今庙宇早已坍塌,只留下一堆黄土,供后人凭吊。  秦直道既是一条重要的边防供给线,也是一条中原华夏民族和北方少数民族交流的大动脉,在历史上曾为经济的发展、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进步作出过特殊的贡献。西汉末年,昭君和亲匈奴,就是沿直道北上的。元帝时,匈奴呼韩邪单于仰慕汉家文化,自愿请和,并要求把公主下嫁匈奴。人都说,汉家公土金枝玉叶之身,怎能下嫁这等荒蛮之地。汉元帝和众臣商议,结果从后宫三千宫女中选出来自湖北秭归的民间女子王嫱,封为公土,和亲匈奴。昭君艳冠后宫,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封建社会皇帝后宫争宠的现象是非常普遍,非常激烈的。凭一幅画像就可以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画师的作用是很重要的。昭君因为清高,也因为清贫,所以没有贿赂画师。到和亲之时,汉元帝悔之晚矣。“画图省识春风面”,因为昭君的美貌,于是引出了元帝怒杀画师毛延寿的故事.这说明了封建皇权的腐朽,也说明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唐。公元前33年,王昭君沿直道北上,和亲匈奴,据说昭君在北上途中,看到北雁南飞,一时思乡情起,就弹起了琵琶,空中的大雁被她的美貌和优美的琴声所吸引,纷纷落下,这就是“落雁”的由来。和亲路上,南望秭归,烟水茫茫,故乡山阔水深知何处。环佩空f3,只是她幽怨的魂魄。铂怨也好,大义也罢,昭君自请和亲的真实动机我们已经没法知道的更清楚。但一个弱女子能牺牲,这本身就足以让她留芳百世,永载史册了。

包家寨革命纪念馆

包家寨革命纪念馆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2013年9月,位于合水县蒿咀铺乡张举塬村的包家寨革命纪念馆维修落成正式开馆。  1933年11月,在西北地区革命形势极度不利,革命斗争处于低潮的情况下,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陕甘边特委和红军临时指挥部组成人员在包家寨举行了联席会议,作出了恢复红二十六军成立红四十二师、进军南梁建立根据地、以南梁为中心建立三路游击区等三项重大决定,史称西北革命史上的“遵义会议”。这次会议从根本上挽救了陕甘边区党和红军,是陕甘边区革命斗争走向胜利的重要转折点,在西北革命斗争史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毛泽东曾高度称赞这次会议的决策为“狡兔三窟”之策。  由于包家寨会议旧址年久失修,绝大部分窑洞坍塌,针对这种现状,合水县委、县政府决定对其进行修缮,先后多次组织相关单位、领导、专家对旧址进行了实地考察、规划和论证,并于2012年5月16日开工修复。该工程按照“保持原貌,修旧如旧”的原则和将其打造为革命历史教育基地、红色旅游基地、党风廉政教育基地的目的,先后投资1240万元对包家寨周围道路及会议旧址等进行了建设、修复,并对展馆进行了布置。重修窑洞7孔、景区指示碑、形象碑各一处,碑亭一座及相关配套设施。  展室共有5孔窑洞:其中窑洞一、二为基本陈展,重点介绍了陕甘边区艰辛的革命斗争历程,再现了谢子长、刘志丹、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窑洞三为包家寨会议,用文字说明和实物陈设,客观地再现了会议召开的背景、时局、会场和生活场景;窑洞四为刘志丹旧居,以其生平简介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国家领导人为其题词为主,反映了刘志丹光辉的革命生涯;窑洞五为习仲勋在合水的革命活动,通过文字、图片、回忆录等,全面展现其在合水这片红色热土上的革命足迹和与合水人民结下的深厚革命情谊。  包家寨革命纪念馆的建成和开放,不但为合水县、庆阳市乃至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搭建了新的平台,为大力弘扬革命先烈精神提供了新的载体,而且还为合水红色旅游增添了新亮点。届时,包家寨革命纪念馆与延安、南梁、山城堡等红色景点一起构成我国北方红色经典旅游线路,成为合水又一张知名的红色文化旅游名片。

塔儿湾石造像塔

塔儿湾石造像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儿湾石造像塔  合水县城东北部约70公里的太白乡苗村川塔儿湾村,堪称中国造像像塔而闻名,那一座造像塔,始建于宋代,以凿磨的红砂岩石条块叠砌而成,平面呈八角形密檐式建筑,共十三层,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名塔》一书认为它是中国最为纤细的古塔,将其列为稀有的古建筑和珍奇的名胜之一。高约12米,经宽一点四米,原无台基及基座,形体清癯纤细,塔身第一层特高,达两米。第二层以上逐渐缩短,二、四层南面各设一假门,各层有塔檐,檐下出叠涩两层。檐角有仿木转角斗拱,檐下雕出檐缘,檐上雕出筒状瓦栊。塔顶为石雕刹柱,刹基以上为相轮三匝,华盖一层上置宝珠。  塔身第一层,每面约有浮雕石刻造像,雕刻技法纤巧细腻疏密相间,每面雕像分为五幅,共四十副,每幅雕像法纤巧细腻,疏密相间。每面雕像分为五幅,共四十幅,每幅雕像十三至十五身,共造五、六百之多。内容多为佛说法图,即一佛居中,坐在莲花座或方形束腰座上,结跏跌座,身披袈裟。有的袒露右胸及右肩,手印各弃。佛左右两侧或女或坐十数身罗汉,有的拱手,有的踞坐,有的比手指划,有的苦心思索,有晶倾心吐谈,有的匍甸跪拜,表现出对佛无比的虔诚。  塔儿湾石造像塔历经风雨近千载,风姿依然不减当年。当你驱车走进苗村川,就能看到那一抹清秀纤细的塔影掩映在子午岭莽莽的-中,向游人展示着千年古塔和巍巍雄岭的和谐和庄严。塔儿湾石造像塔

莲花寺石窟

莲花寺石窟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莲花寺石窟位于平定川口葫芦河北岸,石窟开凿在向南延伸的一段红砂石崖面上,为一摩崖大龛,长19米,高6.4米。大龛内依山势而开小龛,崖面雕佛像,龛室相连,追像密集,布局巧妙,工艺高超,令人折服。  石窟内现存唐、宋时代所开龛18个,其中1号龛为自然形龛。据铭文记载,此龛同巨幅五百罗汉雕像均为惠文一家所做的功德,刻于宋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 内容为“三教诸佛”。龛内并列三佛及两肋侍。佛结跏跌坐居于正中,佛两侧各有一汉装袍人物双手执笏,亦结跏跌坐,应是孔子和老子。这种儒、释、道同居一堂的造像,反映了当时社会三教同流的倾向。  莲花寺石窟保存了初唐到宋中叶的石刻造像,要使每身造像各具神态,又要布局统一,互相照应型能力,是难以完成的,特别是利用崖面自然布局称我国石窟雕造史中的难得佳作。在起伏不平的崖面上布满造像,既没有丰富的艺术想像力和高,超越了石窟内客观环境的限制,堪称我国石窟雕造史中的难得佳作

李家庄石窟

李家庄石窟为文化旅游景点。  李家庄石窟位于太白镇平定川内距川口1公里处,属太白镇莲花寺行政村李家庄自然村.石窟由北魏的马勺场石窟、北宋的窑庄背石窟,金代大定十六年佛龛和明万历二十六年佛洞组成,共有窟龛7个、造像68尊,纪年铭文2方。马勺场共4个龛、12尊造像、共造像风格与张家沟门石窟的造像风格基本相似,具有北魏太和年间石窟造像特征。窑庄背石窟为一大窟,平面正方形,高1.75米,边长1.82米, 四壁造像55尊,其中舒相观音坐像和地藏菩萨立像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性,和谐优美。李家庄石窟大定十六年佛龛唯释迦坐像1尊,庄严神秘。其南侧开凿的明万历二十六年佛洞,高3.94米,宽3.09米,深3.42米,窟内彩绘泥像已毁,窟顶建造的飞龙、白象、奔鹿、莲花等图案和就地雕造的石供桌及其浮雕图案,精细而完整。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圣公泉遗址

圣公泉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圣公泉遗址

保全寺石窟

保全寺石窟为文化旅游景点。  保全寺石窟位于合水县东北太白镇葫芦河支流平定川马家老庄,距县城120公里。石窟建造于北魏中期及晚期,南北长约40米,共开龛30余个,除中心部分的三、四、六等窟较大外,其余为圆拱形残龛,高约1米左右。雕造题材多为北魏佛教教徒崇拜的一佛二菩萨,一交脚菩萨两肋侍菩萨,触多宝并坐说法,千佛等。

蟠交古城遗址

蟠交古城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蟠交,即今城关镇(城关镇政府),又名老合水、合水老城、合水镇。在今合水县城东北、合水川(县川)中段的北山麓。距县治三十五公里。  古城始建于唐初戍寅之岁(公元六一八年),以城在大小乐蟠二水(即今县东川及县北川)交汇处得名.此后直到一九四九年九月县治迁西华池止,共有一千二百余年的县级建治历史。  蟠交古城,又名“葫芦城”。据府、县史志记载描述,城建于大川之北,建水(今县川河)之阳,北负尖岭、面向平岗。北垣依山,高五丈,南在平陆,东西顺山势而壁立,高三丈,厚丈五;东西最长一百一十五丈,南北(平地)最宽九十五丈,周长三华里零九丈,登高北望俨若葫芦.当地群众对此城曾有生动的比喻:其根扎于城西北清水沟湫之中;其蔓由山后察家湾、万家湾顺山梁婉蜒而上;其把在城首北山之巅大有方丈之地;东西二垣起于葫芦把,顺坡而下层,中有细颈形呈葫芦腰;南垣傍河而长,收作葫芦底;东西二关之外,地势开阔平坦,似两片葫芦叶。整个葫芦扎于北山之颠,座于河川之台。  古城东通富、延,西经庆、环,南达宁县;左挈子午山,右抱珊瑚水,群山环抱,水带萦绕,横断山道,景色瑰丽,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古今通商之要道,亦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昔建有堀门二,皆有捐额,东曰“绥安”,西曰“庆宁”,近年拆除。宜兰公路从中穿过。  古城在历史上经过多次战争破坏,历代都曾加以重修。据现存资料记载,自唐初建城以后,于宋熙宁中再建,明洪武初重修。崇祯年间遭兵,城垣残破,公署民房焚毁,清顺治间重修。雍正九年(公元一七三一年)建城楼,乾隆间重建县署,光绪五年(公元八七九年)以乱,多倾圮,复筑之。  建国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迅争创座古城,城乡机关、民房栉桦相连,建筑林立,蟠交古城已经在成为合水重要的经济重镇。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安干寺石窟

安干寺石窟为文化旅游景点。  安干寺石窟位于太白镇平定川内距川口25公里龙王庙沟小河南岸,坐南向北, 由外廊和内窟组成,共有造像559尊,纪年铭文一方。外廊高3米,长8米,深3米,有方形廊柱2根,南壁正中辟长方形窟门。内窟高4,5米,宽4.8米,深4.6米,中有方形拱台1个,边长3.1米、高1米。外廊三壁与廊柱四面、内窟四壁均造佛、菩萨、罗汉像,排列整齐,群像密集。因长期风化,多数面目漫漶不清。窟门东框面上刻楷书题记一方:“华池寨主汉藩本门人马巡检李大夫先於阜昌口年自发虔心请到延长县青石匠王志瑛口夫为渊抚琪李打造石空(窟)佛像一堂内有菩萨南壁罗汉未了口李大夫男李世雄等请到僧德忍良朋住(主)持本院僧事请到王志瑛女孙冯佑等打造菩萨罗汉于并愿各人父母来生佛界见存者增添福寿大金大定十八年八月初三日住(土)持僧德忍良朋子谓敦武校尉主管华池寨本门汉藩人马巡检李世雄弟敦武校尉李世能敦武校尉李世保李世泉李世银次

干沟桥遗址

干沟桥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合水县老城镇五里坡村南200米。面积约1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1.30米。地表散见夹砂、泥质红、灰陶片及彩陶片。采集有: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黑彩变体鱼纹泥质红陶钵、卷沿盆等器物残片;寺洼文化夹砂灰陶单耳罐、夹砂红褐陶马鞍形口双耳罐等器物残片。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甘肃东部地区仰韶文化和青铜时代文化的发展有重要价值。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九站遗址

九站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九站遗址位于合水县蒿嘴铺乡九站(后九站)村。属寺洼文化。面积约10万平方米,分遗址区和墓葬区。遗址区破坏较严重,文化层厚0.5--1.6米,断崖上暴露有灰坑和居址,地表散布大量夹砂和泥质红、灰陶片。1984年发掘遗址75平方米,并发掘80多座竖穴土坑墓,出土陶器、铜器、石器、骨器等700余件。陶器主要有鬲、豆、钵、壶、簋、马鞍口双耳罐及深腹罐等,多为夹粗砂素面陶,质地松散。器表多呈土黄色或褐色,火候偏低且不均匀。另出有戈、钏、刀、剑等青铜器。斧、锛、刀、纺轮等石器。骨器有锥等。该遗址对研究寺洼文化的内涵有重要价值。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保全寺—张家沟门石窟

保全寺—张家沟门石窟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保全寺—张家沟门石窟位于合水县太白乡平定川西岸。保全寺石窟开凿于长约40、高8米的崖壁上,坐西向东,共有窟龛25个,石雕造像153尊,以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及弥勒菩萨较多,并胁侍菩萨。佛像一般方颐丰面,着通肩大衣,结跏趺坐,半披肩大衣,浅阴刻平行衣纹,躯体粗犷健硕,体现太和改制以前的风格。3、4、5、6号龛较大,为平面呈方形或马蹄形的穹窿顶龛,最大为4号窟,平面呈方形,高、宽、深各3米,正壁造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及弥勒菩萨,南北两壁各造二佛、门口侍立二菩萨,其余为圆拱形浅龛。张家沟门石窟分布在长约12、高3米的红砂岩崖壁上,共有窟龛8个,平面为呈半圆形的圆拱形浅龛。石雕造像31身,每龛雕一佛二菩萨像。2、3号龛之间岩面阴刻“太和十五年太岁在未癸巳 朔三月十五日佛弟程弘庆供养佛时造石坎(龛)佛一躯”造像题记。造像具有北魏中期孝文改制以前的风格,供养人着鲜卑族服饰,是陇东地区发现最早有明确纪年的北魏石窟造像。该石窟中有4个窟保存较好,其余损坏严重。对研究陇东地区早期石窟特征和佛教艺术有重要价值。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程家川遗址

程家川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程家川遗址位于合水县吉岘乡程家川村西北。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面积约11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1.5米。采集有黑彩变体鱼纹泥质红陶钵、重唇口尖底瓶,夹砂红陶绳纹罐等器物残片。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仰韶文化的分布与内涵有重要价值。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庆阳白瓜子

  白瓜子即西葫芦的种子,是庆阳市的名特产品。   白瓜子的籽实中含有对人体极为重要的维生素,碳水化合物、矿物质、有机酸、蛋白质和脂肪,是人体热能的补充来源。其所含葫芦素,对胃癌有良好的疗效。白瓜籽人药,可治疗绦虫病。   庆阳出产的白瓜子,以其粒大,皮薄,外观洁白,种仁饱满,含油率高,炒食味香可口,是日常磕食和馈赠亲友的最佳干果, 白瓜子在庆阳的生产历史悠久,种植面积大,年种植面积达1万多亩,年产50万公斤以上。种植区域多集中在华池、合水的部分乡镇。   划定的地域保护范围:   庆阳市所辖华池县的柔远、悦乐、乔河、元城、王咀子、上里塬、怀安、乔川、白马、南梁、林镇、山庄;合水县的太白、蒿咀铺、固城、太莪;宁县的湘乐、盘克、金村、九岘、米桥、平子、良平、早胜;正宁县的永正、山河、西坡;西峰区的肖金、董志、后官寨、彭原;庆城县的土桥、太白梁、蔡口集;镇原县的城关、屯字、开边、平泉、新城;环县的曲子、木钵、樊家川、环城等7县1区43个乡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06°56′19″~108°42′48″,北纬35°24′38″~36°50′13″   

板桥白黄瓜

  板桥白黄瓜原产于合水县板桥乡,当地人叫板桥白黄瓜。多年来,经广大农技人员和人民群众不断自繁自育和提纯复壮延续至今。其瓜条顺直,长20cm左右,直径3.5cm,单瓜重165g,瓜色鲜嫩,刺瘤稀少,清脆爽口,其果实可当水果鲜食,可做凉拌菜、炒食,还可腌制,具有较好的营养价值和医疗保健作用。2003年5月经甘肃省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检测,该产品每千克含粗蛋白8.3g,可溶性固形物31g,在生产过程中始终坚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生产规程,争创地方名牌。2006年实现了包装上市(2.5kg礼品盒;10kg箱装),产品畅销庆阳、延安、银川、吴旗、兰州等市场,深受广大城乡居民的欢迎。   地域范围   板桥白黄瓜原产地在合水县板桥乡,当地人称板桥白黄瓜。是甘肃省陇东黄土高原区旱地推广种植的传统品种,主要分布区域界于东经107°27′45″-108°38′04″,北纬35°42′29″-35°36′18″,海拔980-1120米,包括合水县板桥、老城、蒿咀铺、固城、吉岘,庆城县的玄马、三十铺、马岭、驿马,宁县的南义、春荣、新宁、湘乐、长庆桥,正宁县的山河、宫河等16个乡镇川道地区。   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   (1)土壤地貌情况。陇东原面土质主要为黑垆土,山坡地多为黄绵土,有机质含量0.6~1.5%,速效氮0.067mg/㎏,速效磷7mg/㎏,速效钾163mg/㎏,土壤容重为1.28g/cm3。   (2)水文情况。板桥白黄瓜主产区位于马莲河流域,是庆阳板桥白黄瓜生产的主要水源。   (3)气候情况。板桥白黄瓜基地处于子午岭林缘,呈显著的大陆性季风气候,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9~10℃,年降雨量≥600毫米,主要集中在7~9月份,年平均日照为2376~2491小时,全年无霜期平均140~150天。   (4)人文历史情况。板桥白黄瓜俗称“板桥白”,栽培历史悠久。据当地民间流传:在德宗光绪年间此瓜供当地驻守官兵食用,实为皇家的贡品菜,被称为“皇瓜”。有一农妇蔡氏因中年丧夫,为了扶养三个年幼的儿子她每年种植此瓜,到盛瓜期,正是雨季,她每天将采摘的“皇瓜”从解川河北岸淌水担挑送到南岸,经驻守官兵挑选后,剩余的由寺院和尚们食用。如此年复一年,三个儿子看到母亲这般辛苦,为了不让河水淹湿母亲衣服,他们在山里伐了木材,用木板搭了一座小桥,当地人为颂扬孝敬老人的好儿子,便把此地命名为板桥,从此把“皇瓜”叫“板桥白黄瓜”。80年代后随着农村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合水县园艺站对板桥白黄瓜进行逐年提纯复壮,选优淘劣,一直保持着优良纯正的种性,使板桥白黄瓜逐渐走向市场。特别是近年来,市政府加大开发力度,通过资金扶持、技术指导,在全市内得以广泛推广种植,已成为陇东黄土高原区旱地推广种植的传统品种,实现了日光温室、塑料大棚、露地白黄瓜的周年生产,四季供应。板桥白黄瓜因其色纯、爽口、果型整齐、上市早的特点,2002年获得兰州市张苏滩蔬菜瓜果批发市场无公害蔬菜检测站签发的兰州市“放心菜”、农药残毒检测合格证。   

庆阳红富士

  甘肃庆阳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果品含糖量高,色泽藓颜.无矿区、无工厂、无污染,是历史悠久的瓜果之乡,所以苹果的含糖量高,色泽藓颜.口感在本地区来说是最好的,苹果的成熟期快到了,而且主要经营的苹果是红富士

合水白瓜籽

  合水白瓜籽是甘肃省庆阳市合水县的特产。合水白瓜籽以籽粒大,种皮薄,外观洁白,种仁饱满,含油率高,炒食喷香,无异味而驰名全区。   白瓜子系西葫芦的种籽。合水白瓜籽的主产区在合水县的太白、蒿咀铺、杨坪、太、固城乡,华池县的林镇、南梁乡种植也不少。   合水白瓜籽,经过长期人工选育,使菜用型瓜逐渐向籽用转化,选育出普通型籽用瓜。1975-1980年,合水县科委通过自交选择、混合选择,培育出“铁瓜5号裸仁瓜品种”和“76-5-5-1品种”两个新品系,与原品种相比,亩产提高了11-12%,单瓜籽粒增加22%。其适应性、丰产性能均佳,已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利用。   合水白瓜籽品质优良,外观洁白,板大皮薄,仁厚味醇,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碳水化合物、矿物质、有机酸、蛋白质、脂肪以及防癌抗癌的葫芦素等,有滋容养颜,开胃剩津,润肠通便之功效,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年产量497吨,是一种理想的绿色食品。   

合水黄花

  合水黄花   中国种植黄花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而合水自古以来就是久负盛名的黄花之乡。其境内丘陵起伏,川塬地中,花经面花富含]蛋白质、脂肪、钙,磷、铁、维生素等有机成份,不仅是营养佳晶,滋补名莱,而且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其味甘、性凉,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利尿通乳,解酒,止血等功效。可治口舌热燥,大便带血,小便不利,产妇乳闭,吐血便秘等症。   合水黄花被国家经贸部誉为“西北特级金针莱”。近年来,该县畔、西乡黄花莱生办金针,生泽鲜亮,包装精美,质优价廉,深受广大客商喜爱。   此外,合水鹿茸酒、古象奶粉、合水枸杞品质纯正囱装精良,板桥砚台工艺精美,合水根雕生活气息浓郁,合水皮影古朴纯厚,它们都是旅游纪念、馈赠亲友之佳品。

庆阳白瓜籽

  白瓜籽在庆阳的生产历史悠久,主产于子午岭北段的林区和林缘地带,这里气候湿润,生态环境良好,非常适宜种植西葫芦,年种植面积达1万多亩,年产白瓜籽500吨以上。经加工炒制的白瓜籽,不仅国内市场走俏,而且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等同家和地区。白瓜籽外观洁白,板大皮薄,仁厚味醇,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碳水化合物、矿物质、有机酸、蛋白质等,具有益容养颜、开胃生津、润肠通便之功效,是一种理想的保健食品。据测定,白瓜籽含维生素B10.15mg/100g, 维生素B20.15 mg/100g, 维生素E 13.25 mg/100g,胡萝卜素0.47 ug /100g, 泛酸1.5 ug /100g,烟酸0.62 ug /100g,钙235 mg/100g, 铁6.7 mg/100g, 磷670 mg/100g, 钾102 mg/100g, 锌2.57ug/100g, 硒2.78 ug/100g。庆阳白瓜籽A-出品率达到80%以上,远高于国内其它地区同类产品。

合水曹杏

  合水曹杏是甘肃省庆阳市合水县的特产。合水素有"红杏"之乡的美誉,栽培历史悠久,所产曹杏品味俱佳,果肉肥厚,醇香鲜嫩,杏仁饱满,适宜鲜食和加工,生产的杏脯深受国内外朋友的青睐。   一枝红杏出合水。如今,合水曹杏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杏系列产品不断开发,有杏脯、杏肉、甘草杏、冰糖包仁杏、奶油甘草杏、天然蜜质杏等60多种,不仅成为人们休闲娱乐是必备的美味小吃,还获得了几十项国内外大奖,远销港澳、日本、东南亚。我们相信,合水县曹杏必将以它优异的品质红遍五洲。   

马岭黄酒

  马岭黄酒是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名酒。《庆阳县志》载:“十一月,冬至节,祀先。汲水冻冰,做春分酒。”又载:“十二月初八,是日取水酿酒,名曰腊酒。”无论是“春分酒”还是“腊酒”,都是黄酒。黄酒一般在冬天装,尤以春节前最为普遍,几乎家家都装。但县内各地装出的黄酒优劣不一,相比较马岭的黄酒最好。马岭黄酒产地以庆城县马岭镇为中心,向南可以延伸到阜城,向北到达环县的曲子镇。在这块土地上生产出的黄酒劲儿很大(酒精度高),有的可以用火点燃,也能像白酒那样长久存放。有人在1984年冬季用空瓶装了马岭的户酿黄酒,一直存放到现在,20年后酒味犹浓,可谓奇迹。   马岭黄酒,色泽鲜亮,犹如琥珀;味苦透甘,甜酸适中;涩辣俱有,香气浓郁;醇和鲜爽,回味绵长。   马岭黄酒不仅可口,而且具有舒筋活血、清心化淤、驱风散寒、养颜益肤的功效。黄酒要烧开喝,冷喝伤人。烧黄酒,用沙锅子烧最好,可以保持酒不变味。喝马岭黄酒要小心,不能贪杯,贪杯会喝醉。黄酒醉人,一时难以醒过来。   有人为马岭黄酒题诗一首:   敬君一杯马岭酒, 南来北往几回头;   远客醉倒浑不解, 此地水质天独厚。

玄马梨枣

  玄马梨枣,产于庆阳县柔远河两岸,形状象梨,通体深红,一般若鸡蛋大小,核小骨脆,香甜微酸,97年兰交会获银质奖,为枣中珍品。( 庆阳地区)

暖锅

  暖锅   暖锅为旧时大家小户喜欢冬季吃的食品。先将做好的豆腐、粉条、萝卜片、丸子、肉片、木耳、黄花菜等,盛于砂锅或铜锅内,表面放一层肉片,倒入调料水,在锅芯内煨上炭火,炖熟后根据食者口味可加入所需调料,多在冬季和春节期间食用。新时代把这种暖锅称“土暖锅”,已成为人们向往的风味小吃。

神陇园苹果

  神陇园苹果--2015年度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合水糖圈圈

  合水糖圈圈     合水糖圈圈是以优质面粉、糖稀为原料,加一定量食物油、碱水加工而成的风味小吃,在合水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以其香甜可口、脆酥、色亮黄而经久不衰,在1989年庆阳地区食品展销会上被评为食品展销一等奖是合水县乃至整个庆阳地区人民待客之传统食品。

绿梨瓜

  瓜秧绿叶黄花,植株不大,每株结实2至3个,形似纺锤,个体约半公斤许,外皮白绿,肉深绿,外脆里软,香甜爽口,泌人心肺,为瓜中珍品( 庆阳地区)   梨瓜,全名应为绿瓤梨瓜子,是一种香瓜,产在教子川和南川。春季播种,麦收后上市。瓜秧形似黄瓜,瓜蔓多分枝且不长,植株不太大;叶圆而绿;花黄分雌雄两种,为异花授粉;每株瓜秧可结多个瓜。瓜如纺锤形,头大而平,中间有个环形凹槽,尾小而突出;一般有10多厘米长,径长6—8厘米;外皮白绿,纵向有8—10个较浅的凹纹;瓤为白绿或深绿,以深绿最佳。皮脆瓤软,连皮食之,香甜可口,气味浓郁,满屋皆香,因此远近闻名。

合水紫斑牡丹

  甘肃省合水县环保局与林业局最近在该县子午岭林区发现一片野生紫斑牡丹,估计分布面积在500亩左右。紫斑牡丹是我国特有珍稀物种,属国家珍稀濒危三级保护植物。紫斑牡丹为落叶小灌木,与其他牡丹所不同的是,所有品种的花瓣基部有墨紫色或紫扛色大块斑点,花瓣较厚,花香较浓,植株高大,耐寒性强,病虫害少。目前,合水县正在着手建立“子午岭野生紫斑牡丹原生地保护区”,通过特殊保护和繁育,使这一稀有濒危物种得以良好生存。

玉面

  玉面   玉面亦称酿皮。先把揉和好的细麦面放入水盆中搓洗,再用细网箩过滤,直至剩下少量面筋为止。过滤下去的玉面水在盆中沉淀后,把剩水倒掉,把淀在盆底糊状的粉糊放在锅里蒸熟即可。由于这种做法省事,称“懒玉面”。另一做法是把面粉倒入锅里先炼成面团,再从锅中铲出放在案上分成小块,再揉搓成圆柱小块,入锅蒸熟后,用床子压成玉面,加入调料,别有风味。洗玉面剩下的面筋,加热后可发成海绵状,蒸熟放晾后切成小方块(称“帕帕”)即可食用。也可同玉面和凉粉混合调吃,更具风味。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麻浮

  麻浮   把小麻子磨成细沫,用细箩过滤去渣入锅加水煎汤,使麻仁浮在水面而成块状,捞出后配以调料,做包子馅、饺子馅或炒菜食用,别有风味。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太莪乡下属行政规划区域特产


地区 特产
北掌村

----

关良村

----

太莪村

----

黑木村

----

罗塬村

----

邢家坪村

----

拓儿塬林场

----

太莪乡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