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 | 简介 |
---|---|
薛仁贵故里 | 薛仁贵故里为文化旅游景点。 河津自古就是个英才备出的地方,像司马迁、卜子夏、王勃、王通、薛瑄,在河津留下了丰富的历史。众名人故事和文化内涵散布在河津大地。其中最值一提的就是唐朝的大将薛仁贵。曾有历史学家这样说过,“诸葛亮的茅芦,杜甫的草堂,薛仁贵的寒窑”,是我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三寒历史文化。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这其中的一寒薛仁贵寒窑的风采。 旅游路线是这样的:牌坊——射雁塔——魁星楼——柳家大院——薛仁贵祠——寒窑——平辽王墓——平辽王府——薛氏宗祠——古村落商贸街。 牌坊——来到这里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座古牌坊,上面写着“薛仁贵故里”五个大字。牌坊上面雕刻着以麒麟为主的图案,麒麟在中国古代是杰出人才的象征,两边石柱上有四只头上尾下的石虎,寓意薛仁贵白虎转世的传说。独特的石虎造型的石柱也成为入口牌坊的一道独特风景。 射雁塔——来到射雁塔,尊高约3米的薛仁贵石像仁立在我们眼前,他手握弓箭,仿佛正在汾河湾上射雁。 这个叫瞻虎台,它高约2米,面积约100平方米,我们登上瞻虎台,在这里能清晰的观赏到形似巨虎的白虎岗。 魁星楼——魁星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是主文运、文章的星,被视为文章兴衰之神,东汉后被人塑为神象进行祭祀,科举考试则奉之为中式(试)之神,魁星楼高8米,台基0.75米,楼阁底基长宽均为6米,各层依次缩小,高度递减,开成塔状。魁星楼一层内塑有高举右手,手握点状元笔的魁星像,四壁高悬“交运昌明”“平步青云”“文光射斗”等名流书写的匾额,墙上石嵌石碑上刻有村内历朝历年进士、状元及文化名人的名姓,进行表彰纪念。二、三层基本封闭不开放。 柳宅(柳家庄院)——相传柳员外是一个大富家、大地主,他选在这个风水宝地汾河湾北虎岗前设立-院。他家的住宅很是气派,柳员外之女柳英环就看中了他家佣工薛仁贵,后来就结为伴侣,成了婚,此处就是柳员外的大院宅遗址。柳家门前有一个大池塘,现在池塘还在,柳家的石门墩还埋在池塘中。 寒窑——这里是当时薛仁贵和柳英环夫妇共同生活过的地方。寒窑内摆放着辆废置的纺线车和许为破旧的日常生活用品如锅碗瓢盆等,墙上挂一幅弓箭为薛仁贵之子薛丁山少年时射雁的工具。寒窑内左手边小屋设计为储藏室。 来到小院这里木栏围墙,石榴树、石白,俨然一个小型庭院。来到这里我们仿佛回到当年那个女人捣米,男人打猎的时代。 薛仁贵祠—— 一、祭拜广场 面积约2000平方米,广场气势宏大,让人眼前一亮。 戏台:坐北朝南,面向王祠,面积约8—6平方米,台基高约2米,砖石结构,戏楼高6米,为庑殿式顶的木质结构楼。戏台的主要功能是祭祀薛仁贵大典等大型活动的表演场所。 钟鼓楼:面积约6.5—5.5m2;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鼓楼,下层为钟楼。钟鼓楼为砖木结构,高8m。 雕塑:在广场中心轴上有一尊高8米的薛仁贵塑像。他身披白袍与盔甲,骑高头战马,手握方天画戟。 二、薛丁山殿(薛讷) 殿内塑薛丁山与樊梨花像,两侧是薛丁山儿子如薛刚等的塑像,四面有壁画,无不显示主人的功绩。 三、白袍将军殿 殿内塑有白袍将军坐像,两侧为其麾下的八大总兵立像,壁画是薛仁贵征东、征西进军路线等,从作战图上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唐军十分强盛,薛仁贵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 四、白袍 村东紧靠高耸的山岗很是壮观。此岗原名卧虎岗,因薛仁贵寒窑在此岗上,又有清乾隆皇帝手书的“白袍”三个字,故易名白虎岗。站在远处看去,此山岗形如卧虎姿态,虎头朝西方,虎爪、虎肋、虎尾均可分清。白袍内有薛仁贵夫妇泥塑像两尊和白龙马一匹,打开窑洞门可遥望西南方向唐都长安。乾隆六年石碑一通,前边有1960年原稷山县政府文物保护标志及碑文一通,有运城市重点文物保护标志一通,有河津县文物保护标志一通,有修仁村薛氏后代纪念碑一通。 薛氏宗祠——宗祠是家族的象征,代表着家族文化和家族荣誉,宗祠是血亲关系的纽带,是对同族人的价值联结,宗祠也是宗族后人聚集及祭祀其先人的重要场所。薛家族祠堂是祖先崇拜的产物。宋代以前,民间对先祖祭拜一般采用墓前祭祀的方式,只有王室才有祭祀祖先的建筑物,称为太庙或宗庙。魏晋北朝、隋、唐到北宋,虽然允许民间修建祖庙,但规定等级严格,有资格修祖庙的人寥寥无几,一直到明嘉靖十五年才“许民间皆得联宗立庙”,准许庶民开始祭祖,各地才纷纷建祠立庙,祭祀先祖。民间祠堂的发展由此进入了繁荣期。 宗祠选址在黄村的李家沟,坐北朝南,面积约800平方米,宗祠分大门、正厅和后厅三进。大门气势宏伟,门上题“薛氏宗祠”四个大家,字体庄重,是由薛族内德高望重之人题写的。 平辽王墓—— 寒窑西北侧白虎岗下有一小土丘背靠白虎岗,南望汾河水,风水极佳,这里是薛仁贵的墓地,寓示着薛氏家族永受庇佑,兴旺发达。薛仁贵曾被封为平辽王,所以这里又叫平辽王墓。平辽王墓气势宏大,彰显出薛仁贵一生的丰功伟绩。从寒窑到这里我们感受到的英雄薛仁贵从贫穷走向辉煌的不平凡的一生。将军道,墓碑前条长150米,宽5米的是将军道。呈阶梯式,道路两侧依次排列着面朝墓地侧立着的护墓石人像和石兽,最靠近王墓的石人像是薛仁贵统领的八大总兵的形象。 平辽王府—— 大门两侧分别记别“黄封斗大赤金印”,“忠君报国无止休”的对联。正上方横匾书写“平辽王府”。大门两侧分别有雌、雄两尊石狮。 王府面积约8000平方米,共分前殿、中殿和后殿。前殿是薛仁贵处理一般政务的场所,又叫外书房。殿内有接待厅堂和书房两大功能区,书房内文房四宝,墙上悬一把白鞘配剑,中殿为银銮殿,这里是薛府举行各种仪式,召开会议的地方,正堂内有一张“平辽王椅”虎皮坐靠背,显示出白虎星的霸气。后殿是接待重要宾客的场所。寝殿,游客可以在这里享受到最为周到服务。东跨院是进膳的地方。西跨院是会议室与健身房。 白虎塔—— 是薛仁贵与柳英环认识的地方。此塔为八节高,砖砌而成,最上端顶部是晶亮的琉璃宝葫芦,塔北脚边是古代官方车道(铁脚车),此官道西通龙门到西安市,东可去古晋国古城侯马市,塔上风铃微风作响,千年声韵今尚可听。此铃声提醒人们永不要忘记这里是能再度辉煌的风水宝地。唐代建此塔还有一个传说:那就是当年汾河发大水,在大水中打捞的一车大木料,铁脚车曾淤于泥坑中不能前行。薛仁贵幸好遇到此情况,便主动义勇解困,于是薛仁贵亲身驾车辕奋力一冲,将车拉出泥坑,解除了困境,此情景被柳员外之女柳英环在家中高高的绣楼上看见,但看到的不是薛仁贵,而是一只大白虎在拉动困车前行。柳英环对薛仁贵的爱慕之心,从自就开始萌发,发展到终成伴侣。后人为了纪念这一典故而建此塔,故称白虎塔。塔下曾有一通记事碑文,可惜以后被盗走。 望夫亭—— 这里是薛仁贵投军后十八年未回寒窑,其妻柳英环,养儿生活,有想念夫郎时就站到高处习惯的向远方望一望,以寄思念之情,薛仁贵在汾河湾打雁有时也迟迟不得回来,柳英环也常站在此处盼夫平安回家,所以此亭叫《望夫亭》。 信息来源:运城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信息来源:运城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
河津真武庙 | 河津真武庙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真武庙又称“九龙庙”,因其原来有九个山峰并列而得名。九个山峰由西向东分别建有禹王庙、雷公庙、八仙庙、药王庙、玄武庙、山神庙、帝君庙、三皇庙、天神庙。其它八座庙宇因种种原来塌毁,只有玄武庙幸存。但世人所称呼的九龙庙一直流传至今。 真武庙后重建于1980年。创建于北宋宣和年间,元代遭毁,明以后都有不同程度的重修。它建筑面积为2500余平方米,殿宇楼台共30余处,共有朝殿坡、真武香厅、真武献殿、真武神龛、娘娘庙、三皇洞、玉帝阁、南天门、朝天宫、纯阳院、麟岛等景观。 真武庙(亦即玄武庙),位于山西省河津市城区三里许的西北隅紫金山麓的九峰之中,其状如龙,故俗称九龙庙、九龙头。真武庙居势高峻,三面临空,形状似岛。又因岗头遍岭是青松翠柏,紫的清幽,故远在清乾隆以前就有“卧麟岗”之称。清咸丰十一年,崇文社王照离等人在创建崇文阁、纯阳洞时方题名“麟岛”。早在宋元以前,紫金山麓紧连的九个山头均建有大小不等的庙宇,即禹王庙、雷公庙、八仙庙、药王庙、真武庙、山神庙、帝君庙、三皇庙、天神庙等。随着时间的变化,多数庙宇倒塌圮毁,惟独九峰之中最大的建筑群—真武庙尚存。由于庙址宽敞,后人便陆续把损毁的庙宇又先后迁建到了真武庙的山头上。这样以来人们就把真武庙俗称为九龙庙延袭至今。通过不断地迁建、添建、真武庙也逐渐地形成一座较大规模的道教建筑群。 据考证,真武庙创建于元末明初(公元1357--1368)年间,明嘉靖、万历、清康熙、乾隆、咸丰、道光时,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建或重修。真武庙总面积约34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500平方米。殿、楼、阁、亭、台、坡阶、栈道、廊舍、牌坊等共三十四处之多。所有建筑皆依山势而上下,殿坡栈道均随地形而低高。其势突兀,高下悬绝。东望虎岗,西瞰龙门,南临汾水,北枕紫金。故有“西河画舫”、“孤云送月”、“雁塔凌空”、“倚斗金銮”、“太华晴峰”、“汾水秋波”、“小桥飞凤”、“原麟叠翠”----“麟岛八景”的美丽传说。 真武庙由于年久失修,加之战乱的破坏,大部分建筑坍塌损毁。幸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当时的县委、县政府于1981年6月成立了抢修九龙庙筹建委员会,并向社会各届及广大人民群众发启募捐倡仪,并得到了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其武的大力支持,董老除了在经济上级予资助,在真武庙抢修工程竣工后,还专门题写了“堪壮三晋”四个大字。 目前,真武庙在河津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不断进行维修,彩绘、加固,这处河东的旅游名胜古迹,正以无限的热情,笑迎四方宾朋! 信息来源:运城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信息来源:运城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
九龙庙(真武庙) | 九龙庙(真武庙)为文化旅游景点。 九龙庙又名玄武庙或真武庙,因其位于河津市新城西北1.5公里的紫金山麓九峰之中而得名。它东望虎岗,西瞰龙门,南临汾水,北枕紫金,三面荡空,居势高峻,与河津旧城遥遥相对,是一处道教宗庙。 该庙创建年代不详,据现存资料参证,元、明两代对北极之真武神顶礼膜拜,真武庙的兴建在当时亦是空前绝后,故疑其至迟为元末明初所建。明万历及清康熙、道光、咸丰、同治年间对其均进行重修或增建。1981年,河津市又对其进行抢救性维修,使庙貌焕然一新。九峰状若龙,俗称九龙头,又因岗头遍岭青松翠柏,紫韵清幽,远在清乾隆前就有“卧龙岗”之称,咸丰十一年(1861)崇文社王照离等人在创建崇文阁、纯阳洞时,方题名为“麟岛”。 九龙庙在麟岛之上,占地达1.2万余平方米。庙前山下朝殿坡陡峻,有台阶160余,登其上,入山门,经戏台,穿庙院东西廊房,再登阶20余到香亭(属乾隆年间重建),正面金匾横额书曰“威震黑河”。香亭后为献殿,献殿座南朝北,面阔三间,进深两间,东西各跨僧舍一间。越穿廊便进入正殿,其内四周原有泥塑8尊,为真武侍卫。由正殿抵后宫即是真武神阁,由献殿往西北有吕祖纯阳洞、献亭、药王庙、崇文阁,回廊曲栏,节节登高。中经玉帝阁、紫微大帝、三宫、三皇洞、老君殿,过南天门上栈道,到达顶峰朝天宫(已毁)。 地址:运城市河津市紫金山麓 类型:寺庙 开放时间: 8:00-19:00 门票信息: 门市价:20.0元 |
高禖庙 | 高禖庙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高禖庙位于河津市区西南5公里处的阳村乡连伯村西沙梁上。她地概壮巍,视野辽阔,现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是河津市重要的旅游景点。相传4000多年前的夏代高禖庙的前身皋庙就创建于此。高禖庙占地一万多平方米,殿宇坐北朝南,西傍黄河,南临汾水,北依吕梁山,东望白虎岗。建筑格局方正均衡,颖敞合理,体现了道教文化崇高自然和谐的审美意识。 河津高禖庙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是省屈指可数的一座以“高禖”冠名,以根祖文化为内涵的古建筑群。高禖不是人名,它是古代乞求子孙后代繁荣昌盛的一咱最高形式的祭祀活动。商代时,河津有耿、冀两上小国,商祖乙迁都耿地后,高禖庙就成了当时的皇家高禖祭场,耿地遭受洪水灾害后,商都又迁至河南,从此高禖庙即成为民间高禖祭场。经过几千年的演变,高禖庙形成现在儒、道、佛三教圆融于一庙的格局。但儒、道、佛三教有一个共同的理念,即引导人们积德从善,和睦相处,这就是几千年来华夏民族的精神纽带,也是河津高禖文化的重要内容。 庙内主要有戏台、古井、献殿、结义殿、三霄殿、五岳殿、阎殿等。 千百年来,高禖庙笼罩着神秘的气氛,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和神话所以高禖庙以她崭新的姿态和博大的胸怀,欢迎世界各地的游人,光临这块神奇的土地。 电话:0359-5022074 地址: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 连伯村 连伯村地处汾黄交汇的三角地带,耕地面积大,水利资源丰富,是传统农业文明的发祥地。全村滩地面积 40000余亩,居民组26组,12个片,总户数1850余户,人口7000多人,劳动力3500余人次,党员人数123人,其中有女党员11名,预备党员3人,7个党小组,村民代表48人,卫生所4所,从业人员12人,卫生队一支,从业人员30人,有小学一所,学生300余人,教…… 详细++ |
河津台头庙 | 河津台头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元至清 该庙位于山西省河津市新耿南大街与龙岗路交叉十字口东北隅,寓意旭日东升、紫气东来,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庙内碑文记载,庙存碑文云“建于汉,盛于隋唐,历五代及宋元明……”。明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九年(公元1473年)均有过不同程度的重修。从碑文及现存状况来看,抬头庙原貌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布局合理,工艺考究,构造坚固,风格质朴,总面积达15000余平方米。今天,台头庙因它的基本构件为元代而成为国宝。 “台头”也寓示着龙门之地包括每个人都能“龙台头”,是人民群众对未来的美好期盼、幸福的憧憬。 |
隆翔游乐园 | 河津隆翔游乐园是一家集水、陆、空各类游玩活动为一体的大型游乐场,更是一家融园林艺术和娱乐设施于一身的现代化休闲场所。内共12个项目(疯狂老鼠、摩天环车、 碰碰车、飓风飞椅、激光战船、跟踪追击、海盗船、升降小蜜蜂、跳跳鼠、欢乐城、豪华转马、西班牙斗牛),人们坐在其中随着身体离地面越来越远,就可以俯瞰游乐场的一切,内心会有种“一览众山小”的快感。 地址:河津市龙门大道西山公园 类型:游戏/娱乐中心游乐场 游玩时间: 建议1-2小时 开放时间: 9:00-17:00 门票信息: 门市价:115.0元 |
禹门口 | 禹门口,这就是大禹治水开凿的地方,又叫龙门,也是《太平御览》所载的鲤鱼跳龙门的地方。这里是山陕两省交界处,黄河从这里冲出晋陕峡谷,一泻千里。两岸悬崖壁立,河流奔湍咆哮;山崖隔岸相望,距离仅八十步,开如门阙,各有一座禹庙,尤以山西龙门村一侧的建筑群巍峨宏伟。相传山西一侧的龙门禹庙建于汉灵帝光和二年(公元179年)。一幢《禹庙碑》经两千年风雨鉴证了大禹治水的辉煌,向我们叙说着历史和黄河文化的沧桑。大禹凿龙门功垂千古,山河形胜流誉九州。古往今来,龙门就是浏览胜地。 |
古垛后土庙 | 古垛后土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垛后土庙 古垛后土庙(第六批国保) 时代:元 地址:河津市樊村镇古垛村 创建于元元贞二年(1296年),延祐五年(1318年)增建,明代重修。现仅存元代大殿和戏台。大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斗栱四铺作单下昂。大殿正面为戏台,台基为正方形,台前檐施四根檐柱,檐柱上承托大额枋,斗栱为四铺作单下昂。后墙施四根后檐柱,中间施木隔扇,把戏台分为前后场。 |
河津九龙公园 | 九龙公园从2006年开始扩建,2008年5月竣工,占地900余亩,总投资8600余万元。公园有龙头石壁、九龙广场、太极晨舞、瑶池托月、走廊、拱桥、假山、荷池、九龙塔、回音台等十多个景点。 整个公园以绿化为核心,突出生态环境建设和历史人文两大主题,满足了市民休闲、娱乐、健身的生活需求。 电话:0359-5023125 地址: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 |
薛仁贵寒窑 | 在山西河津市城东10公里修村为唐代大将薛仁贵故里。薛仁贵(614-683),唐大将,名礼,龙门(今河津)人。出身农民,贞观时从军兼安东都护,封平阳郡公。村东有一土岗,形似伏虎,名白虎岗。岗侧土窑传为薛妻柳氏寒窑遗迹。窑南有洞一孔,因薛仁贵征东时为白袍将军,故名白袍洞,内塑薛氏夫妇坐像两尊,乃乡人怀念而奉祀。村南汾河奔流,白虎岗东向2里百底村东侧,即当年薛仁贵汾河湾射雁处。 薛仁贵 (613~683) 薛仁贵,唐朝名将,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名礼,字仁贵,以字行世,生于隋大业九年(613年),卒于唐永淳二年(683年),主要事迹在唐大宗、高宗时期。 薛仁贵自幼贫寒,习文练武,有臂力,长成务农,娶妻柳氏。 唐贞观后期,唐太宗想亲征高丽,从贞观十八年(644年)秋开始,即调集军资粮草和招募军士,积极进行战争准备。薛仁贵就到将军张土贵处应募,…… 详细++ 薛仁贵 (613~683) 薛仁贵,唐朝名将,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名礼,字仁贵,以字行世,生于隋大业九年(613年),卒于唐永淳二年(683年),主要事迹在唐大宗、高宗时期。 薛仁贵自幼贫寒,习文练武,有臂力,长成务农,娶妻柳氏。 唐贞观后期,唐太宗想亲征高丽,从贞观十八年(644年)秋开始,即调集军资粮草和招募军士,积极进行战争准备。薛仁贵就到将军张土贵处应募,…… 详细++ |
山王墓地 | 山王墓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汾河南岸二级台地。清光绪版县志记载山王村为古耿城,即晋大夫赵夙为晋献公灭耿之地。耿属西周侯国,或云姬姓,或云赢姓。山王村东南有一块台地,东西、南北皆百余米,村民切崖建房,遂发现是一处西周墓群。某村民院0土青铜器后,河津市博物馆接举报并与公安干警配合追缴回三件器物,包括一件鼎,一件盘,一个壶盖。 这组青铜器佚器较多,从现有几件器物的器形、纹饰看,当为西周中晚期器物组合,而铜鼎铭文明确有共王字样,可风与器形、纹饰是一致的,应为周共王时器物。 西周中晚期,河津市汾河沿岸能与周王发生往来的邦国只有耿国符合所在的地望。这个耿国直至公元前661年方被晋献公所灭,这是确切无疑的,在此之前再无大的邦国存在。如果把这组青铜器认定为耿国遗物,从时代上、地望上看都是可信的。 铜盘与壶盖铭文一致,都称“中大师作孟姬……”某器,可见这组铜器是某邦主或某侯为夫人所作的器物,而这位夫人姓姬,是周室女子,那么某邦主、某侯不是姬姓。如果这位某侯为耿侯不假则耿国非姬。根据文献耿国是赢姓之国,它可能是与周室世代通婚的联姻邦国。 这组青铜器为我们研究西周历史,研究河津古代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和新的文字资料。 地址:河津市柴家乡山王村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黄河龙门古渡风景区 | 黄河龙门渡口毗邻著名的壶口瀑布,位于运城市河津市西北12公里黄河岸边。东西两山夹河,岸上悬崖陡峭。汹涌澎湃的黄河途经此处,两岸河道猛然收束,宽度仅八十余米。龙门古称“禹门”,因地处-交通要道,龙门口又称“禹门口”。 古有“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的赞誉。 黄河自北而南下,河水沿峡谷奔腾而下,东西两山夹河,悬崖绝壁,相对而立,形状似门。当地传说每年春季农历三月,江河湖海诸川的鲤鱼逆水而上,成千上万,游到此处,跳跃行进,跃登河门,跃人者可以化为龙,人们把鲤鱼跳跃的地方,称为“龙门”。 地址:运城市河津市清涧街道办龙门村边缘 类型:峡谷河流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河津玄帝庙 | 河津玄帝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玄帝庙 玄帝庙(第四批省保) 时代:明 地址:河津市樊村镇樊村 玄帝庙又称琉璃庙,创建于明隆庆三年(1570年),至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竣工。沿中轴线有山门、香亭、中殿、后殿等建筑,占地面积2997平方米。 香亭面宽、进深皆三间,三重檐歇山顶。中殿面宽五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 木牌坊位于城北,与石四牌坊相对峙,四柱三楼木结构,重檐十字歇山顶。总高20余米。重建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31年),清康熙、民国年间屡有修葺。平面方形,面阔、进深均为6米,四面可以通行。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樊村戏台 | 樊村戏台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樊村戏台 樊村戏台(第二批省保) 时代:明 地址:河津市樊村镇樊村东街西口 亦称戏楼,原为关帝庙附属建筑。创建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明成化、清康熙、乾隆年间均有修葺,基本结构仍为明代建筑。 戏台坐南朝北,筑于高1.5米的砖砌台基上。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梁架结构为四椽栿后乳栿,通檐用三柱,前檐设檐柱四根,两檐柱向两侧移动,使明间较为宽敞。檐柱上承阑额、普柏仿。前檐置三踩单昂平身科斗栱五攒。两山及后檐筑砖墙,左侧开壸门一道,台内后金柱将戏台分为前后两台,前台为表演区,后台为化妆区。前台两侧设有八字形墙。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河津镇风塔 | 河津镇风塔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镇风塔 镇风塔(第三批省保) 时代:明 地址:河津市清涧镇康家庄村西北100米 创建年代不详,重建于宋,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由村民吕自公等人重修。塔体为方形实心砖结构,十三级密檐式,高27米。上窄下宽收分明显,一至三层为仿木结构腰檐,施有椽飞、斗拱,四层以上叠涩出檐。下层高6米、边长4.6米,周长18.4米,北向辟拱形洞门,高2.3米,以上各层南北向辟有小窗。宝瓶铁质塔刹,上铸有头西尾东凤鸟。 现存有“明万历十一年村民吕自公等经理重建”石碣1通。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连伯韭菜 | 连伯韭菜是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阳村乡连伯村的特产。连伯韭菜种植历史悠久,具有叶皮宽厚、白杆粗长、非常清脆、一掐即断不带丝、吃起来辣中带甜、清香可口的特点。连伯韭菜是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连伯村位于山西省河津市阳村乡,拥有黄河滩地大约6万余亩,人口6300多人,全村95%的农民种植韭菜。连伯村地处黄河与汾河交汇的三角地带,广袤的黄河沙滩地和丰富的水资源,加之优良的光照条件,种植韭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该村韭菜种植面积已突破1.5万亩,产品销售到太原、西安、郑州、北京等大中城市,年增加群众收入近亿元。 连伯韭菜的特点有三:一是没有丝,菜叶一掐即断,吃起来嫩脆;二是叶宽、叶厚,白杆长而粗,香味浓;三是叶面光泽青绿,水分充足,外表看起来就很吸引人。另外,连伯韭菜比别地韭菜还要多割一茬,用秋天的苔下韭包水饺,比春韭更香,且辣中带甜,别有一番风味。 连伯韭菜产业逐步走向规模化种植,不论从种植技术、田间管理,还是到销售渠道,都较往年有很大的提高,韭菜品质不断提高,再加上20余名韭菜经纪人的真诚服务,客商和消费者的信赖度也越来越高。在销售旺季,韭菜日销量可达30万公斤,覆盖省内各大菜市,还远销北京、天津、内蒙古、河南等地。 河津市充分发挥滩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全力深造“连伯韭菜”,并带动周边乡村种植韭菜,逐步形成了“连伯韭菜”这个品牌,实现无公害种植,种植面积将发展到3万亩,做大做强韭菜这一支柱产业。 2013年,河津市新耿高新科学技术研究所申报的“连伯韭菜”通过专家评审,成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河津市新耿高新科学技术研究所 所在地域:2013年 地域范围 根据《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管理办法》的规定以及连伯韭菜特有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划定市连伯韭菜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位于山西省南部河津市阳村乡的连伯村、永安村,太阳村,郭家庄村、峻岭村5个行政村。总生产面积2000公顷,年总产量为12万吨。保护范围位于东经110°32′16〞-110°32′20〞,北纬35°8′18〞-35°8′22〞,南北长7公里,东西宽9公里。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产品品质特色外观特征连伯韭菜位于黄河滩沙地,加上其独特的种植技术,使连伯韭菜不同于其它地方,吃起来辣中带甜,清香可口,非常清脆,一掐就断不带丝,已经形成“连伯韭菜”的品质优势。连伯韭菜根壮叶肥、叶皮宽厚无丝、白杆粗长。内在品质经鉴定,连伯韭菜每00克含总膳食纤维≥3.2-4.9 g、钙9.0-4.0毫克、磷8.0-4.0毫克、铁2.4-3.0毫克。韭菜有补肝、肾之功能,号称“壮阳草”。另外,韭菜中含有大量的钙、磷、铁、膳食纤维和维生素c,尤其是维生素c的含量是西红柿四倍,多吃韭菜,有利于健康。产品质量安全规范严格执行GB4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严格执行GB/T8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严格执行GB8079农作物种子严格执行农办质【2012】8号无公害食品韭菜严格执行NY500无公害食品蔬菜产地环境条件规范生产记录,完善档案,做好检测严格按照农委统一印制的农产品生产记录建立地理标志农产品连伯韭菜的生产档案,详细记录投入品的采购地、名称、用量方法、注意事项等,并对各个生产环节所采取的技术措施严格按照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进行并做好记录。对每批商品要严格执行巡检和抽样检查,并按农户编号做好登记,严格执行严格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 |
晋南牛 | 晋南牛产于山西省西南部汾河下游的晋南盆地。晋南盆地位于汾河下游,傍山地带泉水丰富,气候温和,具有温暖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特征。夏季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10~14℃,年降水量500~650毫米,无霜期160~220天。 晋南牛分布于运城地区的万荣、河津、临猗、永济、运城、夏县、闻喜、芮城、新绛,以及临汾地区的候马、曲沃、襄汾等县、市。其中河津、万荣为晋南牛种源保护区。 晋南牛属大型役肉兼用品种。体躯高大结实,具有役用牛体型外貌特征。公牛头中等长,额宽,顺风角,颈较粗而短,垂皮比较发达,前胸宽阔,肩峰不明显,臀端较窄,蹄大而圆,质地致密;母牛头部清秀,乳房发育较差,0较细小。毛色以枣红为主,鼻镜粉红色,蹄趾亦多呈粉红色。晋南牛体格粗大,胸围较大,体较长,胸部及背腰宽阔,成年牛前躯较后躯发达,具有较好的役用体型。 晋南牛的外貌特征:体格高大,骨骼结实,健壮。公牛头适中,额宽,嘴阔,俗称“狮子头”。母牛头清秀,鬐甲宽而稍隆起,胸深且宽,背腰平直,长短适中,尻部较窄,四肢坚实,蹄大而圆,蹄壁为深红色。公牛角圆形,角根粗,母牛角多扁形,向上方弯曲,角色蜡黄,角尖呈枣红色。毛色以红色为多,其次是黄色及褐色,被毛富有光泽。群众总结晋黄牛基本特征:狮子头,老虎嘴,兔子眼,顺风角,木碗蹄,前肢如立柱,后肢如弯弓。公牛体重607.4千克,体高138.66厘米,体长157.4厘米,胸围206.30厘米,管围20.20厘米;母牛体重339.4千克,体高117.4厘米,体长135.20厘米,胸围164..66厘米,管围15.60厘米;阉牛体重453.9千克,体高130.80厘米,体长146.40厘米,胸围182.90,管围18.30厘米。 |
龙门梨枣 | 枣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是上等的滋补食品。据分析,100g鲜枣含碳水化合物23.3g,热量430.54kj,蛋白质1.2g,脂肪0.2g,钙14mg,磷23mg,铁0.5mg,这些物质都是人体不可缺少的枣果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100g鲜枣含有维生素C300--600mg,比苹果、梨、葡萄、桃、山楂、柑、桔、橙、柠檬等水果均高。此外,枣果中还含有维生素P、维生素A、维生素B、黄酮类物质等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枣具有很高的医疗价值,果实、种仁、叶片、木心、枝皮均可入药。《神农本草》、《本草纲目》对其医疗价值均有记载,认为枣有健脾养胃、益血壮神之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红枣对气血不足、贫血、肺虚咳嗽、神经衰弱、失眠、高血压、败血病和过敏性紫癜等均有疗效,是被国内外医药界重视的营养滋补品。( 河津) |
龙门麻黄 | 产于山西河津生长于沟坡地、丘陵地,主产于河津市柴家乡。龙门麻黄为当地久盛名的中药,相传唐朝名将尉迟敬德龙门山上金钩倒挂摘麻黄,给唐王服用去疾,遂得名“金钩倒挂麻黄”。龙门麻黄株高杆空,外绿内红,皮薄内红,皮薄肉厚,含碱量大。杆入药,性温和,味道甜中带苦,功能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可以治疗外感风寒,怕冷发热,咳嗽气喘,水肿等症;根入药,性平味甘,可以治疗自汗、盗汗。 |
翻鏊 | 翻鏊 把猪方油用刀背剁成泥,与用花椒炒后的葱白、花椒盐搅在一起成糊状,摊在擀好的精面片上,卷圈,拉成长条,切段,下鏊子煎熟。其特点是层如纸薄,软绵味香,可供主食,也可和菜肴。还有一个习俗,大年初一早上一定要吃翻鏊!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糜子 | 糜子 糜子属禾本科黍属,又称黍、稷、禾祭 和糜。糜子生育期短,耐旱、耐瘠薄,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也是我国主要制米作物之一。 糜子有软糜子与硬糜子之分。软糜子碾下的米称软米,著名的陕北米酒即用此米做成。软米压成面即可做糕,在陕北做炸糕、枣糕均用此面。硬糜子碾成米,称之为黄米,或小米。 糜子蛋白质含量12%左右,最高可达14%以上;淀粉含量70%左右,其中糯性品种为67.6%,粳性品种为72.5%。糯性品种中直链淀粉含量很低,优质糯性品种不含直链淀粉。粳性品种中直链淀粉含量一般为淀粉总量的4.5%∽12.7%,平均为7.5%;脂肪含量3.6%,此外还含有β—胡萝卜素、维生素E、维生素B6、B1、B2等多种维生素和丰富的钙、镁、磷及铁、锌、铜等矿物质元素。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樊村犁铧 | 樊村镇:“樊村犁铧”等农具。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地区 | 特产 |
---|---|
苍底村 |
---- |
北原村 |
---- |
吴村村 |
---- |
樊家峪村 |
---- |
北张村 |
---- |
夏村村 |
---- |
山王村 |
---- |
柴家村 |
---- |
丁家村 |
---- |
下牛村 |
---- |
庄头村 |
---- |
上市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