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临汾 >> 古县 >> 古阳镇

古阳镇特产大全


特产 简介
古县牡丹文化旅游区

古县牡丹文化旅游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古县位于山西省临汾市东北部,太岳山南麓。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县城内风光宜人,旅游资源丰富,有被誉为“天下第一牡丹”的石壁三合千年牡丹、战国名相蔺相如墓、宋代道观—延庆观、清代民居—张家大院、太岳山国家森里公园等。牡丹文化景区则位于古县城南25公里处的石壁乡,包含三合千年牡丹园、张家大院两处景点。  张家大院是太岳腹地保存较为完整的民居大宅,现存建筑为清同治九年至光绪五年重修。北方传统的四合院、宽敞豪华的会客厅凸显着主人的富足,门侧楹联“泰而不骄正乎内外厚德载物,勤且尚俭永自春秋书剑传家”,是张氏家族的治家准则。自起初以务农为本的张氏家族在清嘉庆、道光年间,成为一个集习武从文、务农经商、出仕为官于一体的官宦富庶家族,百余年间从大院走出大学士、举人、秀才等十余人,有“父子登科”、“兄弟同榜”的美誉。  牡丹园位于石壁乡三合村,牡丹花在每年4月底-5月初开放,花大如盘,洁白如雪。牡丹株高1.83米,冠幅4米,丛围15米,每年花开400余朵且花期长。经专家考证为我国现存单株最大的野生白牡丹,素有“牡丹王”之称,已被《中国牡丹全书》收录,被全国牡丹协会赞誉为“天下第一牡丹”。因其生长年代久远,并有颇多神奇之处,当地百姓又尊称她为“牡丹仙子”。  近来,牡丹景区在以往设施基础上进行了扩建,新修了几座与之相称的亭台楼阁,以供游人一睹牡丹芳容,应景生情,细品着美丽的传说犹如身临其境。  

蔺相如公园

  相如公园,以古县历史名人——战国时期赵国名相蔺相如命名,是一处集游乐、晨练、少儿活动、垂钓、停车为一体的休闲广场,总造价960万元,占地面积104719平方米,其中水面面积29414平方米,绿化面积12000平方米。园内设计有蔺相如塑像、纪念馆各一座,塑像气宇非凡,纪念馆疏朗大器;整个公园曲桥幽径别赋风韵,山石亭阁错落有致,百花灼芳,波光粼粼,呈现出一幅“风鸣两岸杨柳舞,月照一舟翩翩浮”的怡人画卷。相如公园的建成,不但提高了城市品位,改善了居民生活品质,而且解决了我县多年来“有城无园”的尴尬局面,在我县城建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如大桥,是该县新建的跨涧河大桥。大桥总投资460万元,长850米,宽42米,是一座6孔钢筋混凝土大桥。整体设计融宏伟、和谐的建筑理念和速度、舒适的现代时尚为一体,灯饰、护栏与桥下水面的浑然天成,尤其在夜幕笼罩之下,给人以“过桥人似镜中行”的感觉。  电话:0357-2039171  地址:山西省临汾市古县   

古县蔺相如墓

古县蔺相如墓为文化旅游景点。  蔺相如(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赵国名相。据岳阳(今古县)县志记载“赵上卿蔺相如为岳阳宝丰里(今古县北平镇李子坪村)人。其河曰蔺河,其村多蔺姓,其坟墓至今巍然独存”。蔺相如为人机智勇武,有远见,善谋断,为赵国抵御强秦、壮大国势立下了汗马功劳。“完璧归赵”、“负荆请罪”这两个成语,就源自于他的事迹(见《史记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  据当地传说,蔺相如自幼习武,臂力过人。少年时期,有一个五大三粗的外地人见他长相不俗,欲骗他到手,相如不上当,他又欲强抢,相如拾起家门前的石狮子朝那人砸去。那人见他小小年纪竟有如此功夫,遂仓慌逃走。  蔺相如好读书,求上进,乐于助人。他见小伙伴们因家贫无力读书,便把自己所学悉数教授给他们,人都称之为“蔺先生”。   赵惠文王时期,蔺相如做了宦者令缪贤门下的食客。  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派使者带着国书去见赵惠文王,说秦王情愿让出十五座城来换赵国收藏的一块珍贵的“和氏璧”,希望赵王答应。  赵惠文王就跟大臣们商量。若要答应,怕上秦国的当,丢了和氏璧,拿不到城;要不答应,又怕得罪秦国。赵惠文王当廷悬赏,询问众臣,有谁可堪此重任,出使秦国。  朝堂上本来乱糟糟的顿时安静下来,没有一个大臣敢自告奋勇。这时,缪贤推荐蔺相如,说他是个挺有见识的人,可以出使秦国。赵惠文王就把蔺相如召来,向他问计。  蔺相如说:“秦强赵弱,秦国拿出十五座城来换一块璧玉,这个价值是够高的了。如果赵国不答应,错在赵国。大王把和氏璧送了去,要是秦国不交出城来,那么错在秦国。权衡利弊,宁可答应,叫秦国担当过错。”赵惠文王说:“那么谁可以出使秦国呢?”蔺相如说:“我愿意拿和氏璧出使秦国。秦国交了城,我就把和氏壁留在秦国;要不然,我一定把璧完好地带回赵国。”  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了咸阳,把和氏壁献给秦王。秦昭襄王得意地把壁给美人和左右侍臣传看,大臣们都向秦昭襄王庆贺。  蔺相如看到秦王不提换城之事,知道秦昭襄王不是真心拿城来换璧。于是他上前对秦昭襄王说:“这块璧虽说挺名贵,可是也有点小毛病,不容易瞧出来,让我来指给大王看。”秦昭襄王信以为真,就吩咐侍从把和氏璧递给蔺相如。蔺相如一拿到璧,往后退了几步,靠在柱子上,怒发冲冠地说:“大王想要拿城换和氏璧,赵王恐怕秦王不守诺言,拿到璧后不给赵国城池,打算不予交换。我劝赵王说,‘布衣之交尚不相欺,何况秦国这样的大国,况且因为一块璧而得罪强大的秦国,也于赵国不利。’于是赵王斋戒五日,诚心诚意派我把璧送来。可是,我来之后,大王态度傲慢,疏于礼节,拿到和氏璧之后,把宝璧给嫔妃传看,以此戏弄我,并没有交换的诚意。如今璧在我的手上,大王要是逼我的话,我宁可把我的脑袋和这块璧在这柱子上一同砸碎!”说着,他拿着和氏璧,对着柱子做出要砸的样子。  秦昭襄王怕他真的砸坏了璧,连忙向他赔罪,命令大臣拿上地图来,把准备换给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蔺相如看。  蔺相如知道秦王只不过是在欺骗他,就说:“和氏璧是天上公认的宝贝,赵王送璧到秦国来之前,斋戒了五天,大王如果诚意换璧,也应当斋戒五天,在朝堂上举行隆重的仪式,我才敢把璧奉上。”秦昭襄王知道没有办法强行夺璧,于是答应下来,把蔺相如送到客舍去歇息。  蔺相如知道秦王即使是斋戒,也不会如约拿城来换璧,于是叫随从打扮成商人,把璧贴身藏好,悄悄地从小道回到赵国去了。  五天后,秦昭襄王在朝堂举行接受和氏璧的仪式,叫蔺相如上朝。蔺相如不慌不忙地走上殿去,向秦昭襄王行了礼。秦昭襄王说:“我已经斋戒五天,现在你把璧拿出来吧。”蔺相如说:“秦国自秦穆公以来,前后二十几位君主,没有一个讲信义的。我怕受欺骗,丢了璧,对不起赵王,所以把璧送回赵国去了。且天下诸侯都知道秦是强国,赵是弱国。大王真要那块璧的话,请先把十五座城给赵国,赵国绝不敢不把璧交出来。我欺骗了大王,请治我的罪吧。”  秦昭襄王与大臣们只能苦笑相对,大臣们要杀了蔺相如,秦昭襄王说:“即使杀了蔺相如,也得不到和氏璧,而且会使秦赵两国结仇,不如把他送回赵国,以免伤了两家的和气。”于是让蔺相如回到了赵国。  蔺相如回国后,赵惠文王认为他完成了使命,就提拔他为上大夫。秦昭襄王本来也不存心想用十五座城去换和氏壁,此事便不了了之。  蔺相如墓,位于山西省临汾市古县。  这就是著名的“完璧归赵”的故事。  电话:0357-2039171  地址:山西省临汾市古县   

古县张家大院

  山西古县石壁张家大院是太岳腹地保存较完整的深宅大院。张氏家族自明末清初迁居石壁,挖窑洞,扎篱笆,务农为本,惨淡经营。至清嘉庆、道光年间,张氏家族成为一个集习武从文、务农经商、出仕为官于一体的官宦富庶家族,百余年间,从大院走出大学士、举人、秀才、廪贡十余人,有“父子登科”、“兄弟同榜”的美誉。  民国初年,以张庆澜为代表的张氏家族盛极一时,富甲一方,成为当时岳阳县最大的“万石侯”。传统的家族制度和文化理念,主要根植于广布乡村的院落之中。以宗族聚居的院落,均呈现出井然的秩序感与等级特征,并使围绕血脉的人以居住方式一脉相承。落叶归根的传统,也使得乡村成为古代中国的财富聚集地,数代人苦心经营的财富,逐渐汇聚成乡村的豪宅大院和良田万亩。张家大院也是如此。  站在张家大院前,豪华气派的门楼足以证明建造这雄厚的财力,而从大院高墙深宅的建筑形制中,也可以看出建造者保守自闭、墨守成规的弱点。置身院内,叩响一个个锈迹斑斑的老门环,推开一扇扇吱呀作响的陈年木门,走进一间间饱经风霜的老屋。面对它们,就像面对一位位静默于此的老人,但正是这地地道道的乡土本色,才最真切的展示了它独特的魅力。寂寞庭院锁清秋,一把锈迹斑斑的老锁,锁住了一院的冷清,也锁住了时空,然而毕竟昔日的繁华已不复在,而今剩下的是供人凭吊的旧宅老屋罢了。透过门缝,仿佛还能看到绣楼上的小姐倚楼独望的孤寂落寞神情。   

临汾延庆观

  延庆观位于山西省临汾市古县城东北屏风山上,创建于宋宣和二年(1120),竣工于辽延庆初年(1124),故名延庆观。距今八百七十余年,由城东登延庆,山道崎岖盘旋,非健者,力不能支。延庆观内上院,建三清殿,古朴典雅,为旧时供神之所。殿前有古枞一株,高18米,围4米余。树冠为黛青色,形似伞状,时有异禽翔集其上。  殿东为神龙祠,石崖间有泉水汩汩而出。凿石汇水,则清流潺潺。泉水冰寒震齿,但严冬却不结冰。泉水潜流出祠,循院中明暗二渠,经石龙之口,注入鱼池之中,人称其为“活水龙吟”。池内锦鳞游泳,碧藻沉浮。晴空倒映,泉声淙淙。临池精神顿感清爽,而尘烦尽涤矣。神龙寺南有石窑三孔,上建小亭。登亭,北可仰望霍顶,西可鸟瞰县城。亭下行云缭绕,故而亭名“翠云亭”。  延庆观外群柏五六百株,遍布于屏风山西坡之上,粗径盈尺,细径数寸,衬托着延庆观之观景,使延庆观更显瑰丽迷人了。  电话:0357-2039171  地址:山西省临汾市古县   

热留关帝庙

热留关帝庙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热留关帝庙 (第四批省保)    时代:元、明、清    地址:古县古阳镇热留村    据碑文记载,创建于宋,后世屡有修葺。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布局,现存建筑有山门、戏台、献殿、正殿及东西廊房,占地约1220平方米。    正殿为庙内主体建筑,面宽七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顶,柱头斗栱六铺作。屋顶琉璃剪边,菱形方心,殿内采用减柱造,六椽栿直通前后檐外,元代手法显著。  关羽 (162~220)  关羽(162?-220),汉族。生于东汉桓帝延熹年间,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良人(今山西运城市)。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前将军,汉寿亭侯,军事家。死后受民间推崇,又经历代朝廷褒封,被人奉为关圣帝君,佛教称为伽蓝菩萨,尊称为“关公”。关羽被后来的统治者崇为“武圣”,与号为“文圣”的孔子齐名。 追随刘备 关羽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早年因犯事逃离家乡至幽……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关羽 (162~220)  关羽(162?-220),汉族。生于东汉桓帝延熹年间,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良人(今山西运城市)。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前将军,汉寿亭侯,军事家。死后受民间推崇,又经历代朝廷褒封,被人奉为关圣帝君,佛教称为伽蓝菩萨,尊称为“关公”。关羽被后来的统治者崇为“武圣”,与号为“文圣”的孔子齐名。 追随刘备 关羽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早年因犯事逃离家乡至幽……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古县核桃

  古县核桃生产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建国后,古县核桃发展很快,早在一九五八年被国务院授予“干果之乡”的称号,改革开放以来,古县核桃得到迅猛发展,一九八六年列入山西省“星火计划”,一九九三年国务院确立古县为“高产优质高效核桃示范基地县”,一九九四年八月全省在古县召开了“推广先进技术建设核桃优质高产示范园基地”现场会,同时被林业部授予“全国经济林发展先进县”,跨入了全国核桃生产的先进行列。历届县委、政府结合古县实际,制定并实施了“巩固更新老树,管理提高中龄树,高接换优小树,新栽发展良种”的24字方针,使全县核桃生产迈上了“科学化管理,集约化经营,标准化栽培,产业化发展”的轨道,把核桃生产作为高优农业的拳头产业,实现农民均衡致富、长远致富的主导产业来抓,大打核桃翻身仗,核桃遍及全县十个乡镇,形成了老、中、幼三大核桃生产区域。核桃产量和栽植面积逐年增加,截止目前,全县核桃达320株,折合21万亩,其中挂果树85万株,年产量300万公斤,年收入240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0%,农民人均核桃收入达到328元,占年人均纯收入的25%,核桃仁年出口创汇80万美元。人均核桃面积、株数、产量、收入四项指标均居全省第一,核桃生产已成为我县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临汾)   核桃之乡古县抓住本土产业优势并大力实施核桃富民战略,人均产量居全国第10位,连续15年人均面积、株数、产量、收入在全省夺得四个第一,被林业部授予“全国经济林发展先进县”称号,成为我省最大的核桃生产基地。   古县位于山西的南部,东与安泽接壤,西和洪洞相邻,古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旅游资源丰富。被誉为“天下第一牡丹”的三合牡丹、树龄已逾千年的四大树王、战国名相蔺相如墓、隋唐时期罗成阵亡之地淤泥河等都是其中的代表。   近年来,古县立足核桃传统产业的优势,把核桃发展作为全县五大支柱产业之一和四大兴县目标之一,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以“集中连片、规模生产、龙头带动、品牌增值”为原则,重点抓好基地规模发展、产品加工增值和销售网络建设三个关键环节。为提高科技含量、鼓励农民种植核桃,该县全面实行了以营养隔离带为重点的综合管理措施。组织科技人员每年对全县的所有核桃树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在政策支持上,实行核桃苗木直补政策,由以前的每株1元提高到1.2元,大大增强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在栽植模式上,采取专业队栽植的方式。按照“春季看工程,夏季看成活,秋季看保存,秋后总兑现”的办法实行报账制管理,成活率和保存率均达90%以上。龙头企业带动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古县核桃是开发保健食品和营养的上等原料。该县古岳食品有限公司作为引领一方生产的龙头企业,在核桃就地转化升值上大做文章,他们在省食品所的帮助下,生产出的“古岳牌”琥珀核桃仁等系列产品,不仅为果农找到一条销路,更成为市场供不应求的-货,他们已在深圳、石家庄、太原等大中城市建立了长期销售网点,同时每年出口量占到60%以上,在欧洲、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很受消费者的青睐。目前,全县核桃栽植面积达到23万亩,755万株,初步实现了农民“人均百株核桃树”的目标,年产量达375万公斤,仅此一项农民人均收入800元。10大优质万亩核桃基地也已经建成。   地域范围   古县位于山西省临汾市东北部霍山脚下,太岳山的中南段,东依安泽,西与洪洞,南连浮山、尧都,北界霍州、沁源。古县核桃的地域范围包括县辖岳阳、北平、古阳、旧县等7个乡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11°48′-112°10′,北纬36°02′-36°36′。东西宽20公里,南北长55.6公里,海拔高程在590-2346.8米左右。

古县小米

  古县小米颗粒圆润、匀称饱满、色泽晶莹、鲜黄光亮、米粒整齐、整米率高、手感光滑、米香浓郁、口感上乘。   山西   古县金米协会   古县所辖石壁乡、旧县镇、永乐乡、南垣乡共4个乡镇30个行政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10°56′~112°08′,北纬36°03′~36°16′

古县双孢菇

  古县双孢菇   双孢菇,又叫白蘑菇、洋蘑菇,属草腐菌,中低温性菇类。最早源于法国,后传至欧美各国,在国际上被誉为健康食品,是目前世界上食用最广泛、需求量最大的,可食、可补、可药的食用菌。双孢菇子实体内含有胰蛋白酶、麦芽糖酶、解朊酶等,所含的酪氨酸酶具有降血压功效。台湾学者已从双孢蘑菇子实体内提取出一种具有抗癌作用的异蛋白。   古县是山西省首家规模发展双孢菇的基地县,所产蘑菇质地细嫩、品质优、无污染、无公害。目前已发展双孢菇5000棚100万平方米,产值达到3000万元,菇农人均增收800元,成为全省最大的双孢菇生产基地。2004年并与太谷天山斗公司联合投资1800万元,建成两条双孢菇冻干生产线,年可加工双孢菇等农副产品8000吨,产品出口日本、欧美等国家。双孢菇生产后的废渣,又加工成有机肥料返施于田提高土壤肥力,形成了“种粮——养畜——育菇——制肥”的农业生产小循环,既减少了焚烧秸秆带来的环境污染,又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效益。

古县红果

  古县红果   红果,又名山楂、山里红、酸楂。内含丰富的维生素、山楂酸、柠檬酸、黄酮类等,有消食化积,降低血脂和减轻动脉硬化的疗效,常食可预防心血管疾病。   “红果”用红果与白糖制而成,色泽红润,甜酸适中,味美可口,营养丰富,是醒胃助餐红果”,是中国特有的珍贵资源。营养丰富,富含维生素、蛋白质、氨基酸、胡萝卜素等多种营养物质。    山楂中维生素C的含量是橙的三倍,而其所含的微量元素中钙、镁含量更是居各种水果之首。补充维生素C——提供每日所需的维生素C。

古县蕨菜

  古县蕨菜   蕨菜,是晋西南地区的古县独有的特产,俗称“龙头菜”,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粗壮肥大,叶柄直立,不开花,用孢子繁殖。多生于林边、为沿向阳坡的疏林地带。细嫩茎叶可食用。茎在卷曲时恰如一柄如意,所以又叫“如意菜”。也可入药,新的根茎则富含淀粉,俗称“蕨粉”或“山粉”,也可食用,又可作为酿造原料。鲜蕨菜须经腌制后方能贮运、外销。   蕨菜的营养价值很高,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其中含蛋白质1.6%,脂肪0.4%,碳水化合物10%,还有钙、磷、钾、铁和胡萝卜素等营养素。蕨菜不但是筵席上高档菜肴的原料,而且还有药用价值。据《本草纲目》记载:“甘清无毒,去暴热,利水道,令人睡,补五脏不足。”日本民间誉之为“雪果门珍”。

古县花椒

  旧县镇:核桃、花椒、蘑菇。

古阳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特产


地区 特产

古阳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