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 | 简介 |
---|---|
烫面油香 | 是临潭回族群众的一道特色小吃。俗称油饼,是回族人民的传统食品,每逢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家家都要煎炸油香,除了自己食用以外,还要赠送亲朋、邻居,有的家里过节纪念亡人,有了红白喜事,也要炸油香以表示尊祖继俗。 油香有普通油香、糖油香、肉油香三种。油香"被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看作是象征真诚信仰的美食。 各地回族制作油香的方法和用料大同小异,以面粉、盐、碱、植物油为主要原料,具备这几种原料就可以做出味道鲜美的油香了。也可根据不同的口味或需要而选择辅料的种类,辅料主要有鸡蛋、白砂糖、蜂蜜。 制作油香时首先要和面、醒面。 和油香面讲究“三光”——面光、手光、盆光。也就是说,面和好后,面团要筋道光亮;手上不能沾很多面粉;面盆里外也要干干净净。和好的面揪或切成小面团,每个小面团擀成直径约10厘米,厚约1厘米的饼坯,表面划二三条刀纹。将油上锅烧热,放入擀好的饼坯,待锅中油香略有变黄后,翻一个个儿,当两面鼓起焦黄后,即可捞出。炸制过程中的火候不宜过大,油温太高,油香表皮容易炸焦,所以有“慢火炸油香,两面都发亮”的说法。 今天展示在这里的烫面油香不用发酵面,直接用上好的面粉,用温水和好之后,搀和鸡蛋、葱花等辅料,一般都要请年长的、有经验的人来掌锅,在案板上揉好后摊成碗口大小的圆饼,然后放在锅内用香油煎熟,晾冷之后,再上锅蒸软,食用时折成半圆或四分之一圆,蘸以蜂蜜,色红松软,味美醇香。下一篇:酸菜(洋芋)煮角 |
临潭凉粉 | 凉粉是一道很有名的小吃,色泽洁白,晶莹剔透,嫩滑爽口。 凉粉的吃法一般有两种:一是凉拌,二是煎炒。 先将准备好的的淀粉面子(黄豆、土豆面粉均可,以洋芋粉为佳),盛出一定量的淀粉倒入锅里,再倒入6份等量凉水到小锅里,也就是说,淀粉和水的比例是1:6,然后把淀粉和凉开水搅开搅匀,搅成水淀粉的样子,在加入少量的白矾,放到温火上,一边加热,一边不停地搅动,等到锅里的混合物全部变得透明之后即可下锅。 下锅后倒入一个容器里,慢慢凉却。全部凉下来的时候,就可以很容易地倒扣出来了。 食用的时候辅以食盐、味精、香油、临潭食醋,辣椒油、葱油、芝麻、花生等作料,嫩滑爽口,可口无比。 而用洋芋淀粉做成的凉粉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B2、B6和泛酸等B群维生素及大量的优质纤维素,还含有微量元素、氨基酸、蛋白质、脂肪和优质淀粉等营养元素。经常吃洋芋凉粉的人身体可以更健康,也可以减缓衰老速度,同时还有一定的减肥功效。下一篇:烫面油香 |
临潭羊肉筏子 | 制作羊肉筏子是极讲究的。得用新鲜全羊,先取大肠,经过多道手工整治,清洗洁净待用;再将心、肝、腰子及精选肉剁细成肉馅,拌上细切葱白、生姜末、精盐、胡椒粉,调和好,仔细灌人肠内。将蒸熟的肉肠切段,成1寸许,待铁锅油热时,加葱花、鲜姜丝,入锅炒热至微黄,盛碗。浇上蒜泥、辣椒油、老醋,香气浓郁袭人。下一篇:临潭杂碎汤 |
临潭杂碎汤 | 杂碎是指煮熟的牛羊的头、心、肺、肠、胃、四蹄等,俗称“下水”。它又分两种,即“牛下水”或“牛肉杂碎”、“羊下水”或“羊肉杂碎”。杂碎汤就是杂碎煮成的汤,即下水下锅后,加调料、山楂等物,文火煮,肠肚烂后捞出,继续煮头蹄,去上层油凝固(称“化油”),全部捞出备用。汤中加一些干葱丝、绿芫荽等调味品。杂碎汤香味浓、不腻、补身。它既能补身、耐饥,又能抗寒.下一篇:回族馓子 |
回族馓子 | 馓子是信仰伊斯兰教少数民族的的风味名点之一。在古尔邦节和肉孜节,家家户户的餐桌上,都有一盘黄澄澄的多层的圆柱形的油馓子。 |
酸菜(洋芋)煮角 | 酸菜(洋芋)煮角是以上好的土豆(蒸熟)为原料,先是挑选出上好的洋芋煮熟之后,取皮,捣碎,加入食盐、味精、花椒、香油,辅以葱花、鲜牛肉,搅拌均匀成馅,并拌以上佳“苦根”酸菜,用临潭的当地的麦子面(或加入少量青稞面)等揉和而成的面皮包好,放到沸水锅中,煮熟之后,倒入香醋,加点油泼辣子,可口而美味的酸菜(洋芋)煮角就做好了。 |
临潭花牛苹果 | 临潭花牛苹果是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的特产。临潭花牛苹果果色泽鲜红,五棱分明,皮薄质脆,浓香甜美。 花牛苹果是以天水市北道区花牛村名作为商标的元帅系苹果。盛产于渭河流域。该果色泽鲜红,五棱分明,皮薄质脆,浓香甜美,曾在全国苹果评比中多次获得第一名,是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第一个获得正式商标的苹果品种。在临潭县新城镇同样也能得到这样的苹果。 下一篇:临潭猴头菇 |
临潭猴头菇 | 临潭猴头菇是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的特产。临潭猴头菌是鲜美无比的山珍,菌肉鲜嫩,香醇可口,有“素中荤”之称。 猴头菇属菌类植物,形似猴头,故而其名。猴头菇(学名:Hericium erinaceus),又叫猴头菌,猴菇菌,猴菇,猴蘑,是中国传统的名贵菜肴,肉嫩、味香、鲜美可口。是四大名菜(猴头、熊掌、海参、鱼翅)之一。 猴头生产于林间树木之上,主要产于临潭的新城、陇南的康县、武都等地。临潭猴头菇子实体呈块状,扁半球形或头形,肉质,直径5-15cm,不分枝(与假猴头菌的区别)。新鲜时呈白色,干燥时变成褐色或淡棕色。。临潭猴头菇既是食用的美味佳肴,又是治病的良药。 下一篇:临潭藏族奶茶 |
临潭藏族奶茶 | 临潭特产藏族奶茶:藏族地区有句俗语:“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由于藏族人民常年食用肉类、糌粑等酸性食物,缺少蔬菜、水果,人体缺乏碱性。常喝奶茶可以调节体内酸碱平衡。奶茶在藏区制作方法很多,最普遍常用的是将松州(今四川松潘地区)茶(以大叶枝梢为主,也叫大茶)文火熬制,滤掉茶渣后加入新鲜牛奶,佐以盐巴、核桃、花椒、曲拉(干奶酪),滚沸三遍即可饮用。能溶解脂肪、消食解腻,清脑提神、止渴生津。 |
临潭县铜锅 | 城关镇:铜锅生产历史悠久下一篇:临潭羊肉筏子 |
玛曲河曲马 | 河曲马是我国的一个优良地方品种,产区分布在黄河首曲——甘、川、青三省邻接的广阔草原上,包括甘南藏族自治州、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牧区和青海省河南蒙古自治县等地区。以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曼尔玛(乔科)和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的素克藏所产河曲马品质最佳。1954年原西北畜牧部正式名为河曲马,甘南州河曲马场是选育繁殖河曲马的国营马场。河曲马在甘南州境内主要分布在玛曲、夏河、碌曲三县,以玛曲县(含国营5806匹)所产数量最多,品质较优。1984年6月16日由甘肃省标准管理局制定为甘肃省企业标准。 1、品种特征 (1)外貌特征:河曲马的体质类型以粗糙结实为主,有挽乘兼用和乘挽兼用两种类型,以挽乘兼用为主。毛色以黑、青、骝、栗为主,少数马头部和四肢有白章别征。头形以直头较多,兔头、半兔头次之,耳长敏捷,鼻孔开发,唇厚灵活,下唇微垂。脚深广,鬃押较低,背长腰短头直,尻宽短,腹部充实,四肢干燥,关节明显,前肢努基本端正,后肢稍有刀状和外向,蹄大小适中。 (2)体尺、体重:河曲成年马平均体高公马137.21厘米,母马132.47厘米;平均体重公马346.27公斤,母马330.95公斤。是国内较为高大的马种之一。 2、品种性能 (1)生长发育:河曲马幼驹生长发育较快,初生公驹体尺与成年公马体尺比较,体高为58.96%,体长为42.22%,胸围为41.16%,管围34.30%,初生母驹与成年母马体尺比较,体高为61.90%,体长为43.30%,胸围为42.27%,管围为47.74%。公马5岁、母马4岁达到体成熟。 (2)役用能力:挽力较强,速度中等。最大挽力370挽力公斤,骑乘速度为1200米/1 ′43 ″3,驮载100-125公斤,日行50公里,双套马耕地,每天工作5小时,可耕地4亩左右,役用持久性强,特别具有善走烂泥滩的能力。 (3)繁殖性能:营养良好的母马1周岁开始发情,一般两周岁配种,繁殖年限公马12??13年,母马15??16年,最长寿命公马为30??33周岁,母马26??28岁,一生可产驹12??13匹,6??12岁为产驹盛期。受胎率一般为67%左右。 (4)适应性:河曲马对高寒、气候多变的恶劣环境有极强的适应能力,耐久力强,适应高海拔,气压低的环境,抗病力强。下一篇:玛曲唐卡 |
玛曲牦牛 | 有着“亚洲第一天然优质牧场”美誉的甘肃省玛曲县把发展畜牧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牧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大力发展高原牦牛和优质肉羊等高原畜牧业,并形成了由龙头企业带动的产业化发展的县域优势产业。 近几年来,在“天玛生态”等大型龙头加工企业引领下,玛曲县畜牧业加快转变生产方式,大力发展专业化、标准化养殖规模,形成了一批牦牛生产专业村、专业乡,涌现出了一批高产高效标准化的联户牧场,创立了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牦牛系列产品品牌。日前甘南藏族自治州在京主办“促进牦牛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论坛暨天玛生态牦牛产品进京推介会,将玛曲县高原牦牛生态食品推介到北京“美廉美”等大型超市。甘南州州委常委、副州长才智在推介会上介绍说,自2008年甘南州把牦牛藏羊产业确立为全州战略性主导产业以来,畜牧业产业化规模迅速发展。目前,专业养殖规模已达到2万多户,专业化、标准化养殖规模占牦牛养殖规模的50%以上。 玛曲牦牛 玛曲县畜牧工作站 地域范围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甘肃、青海、四川三省交汇处,阿尼玛卿山由西向东贯穿全境,西倾山绵亘于县境北部,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500-3800间。黄河流经境内各乡,流程433km,属黄河水系,黄河在玛曲境内支流众多。玛曲县是甘肃省唯一的纯牧业县之一,畜牧业在玛曲县国民经济中占90%左右。全县有可利用草原面积85.867万公顷,理论载畜量166.67万个羊单位,为发展畜牧业经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是甘肃省重要的畜牧业商品基地之一。2014年底全县共饲养各类牲畜102.39万头只。目前,全县已建成50万只玛曲牦牛繁育基地,形成了以玛曲牦牛为主的畜牧业生产经营格局。玛曲牦牛生产地域范围为玛曲县所辖尼玛镇、阿万仓乡、欧拉乡、欧拉秀玛乡、曼日玛乡、采日玛乡、齐哈玛乡、木西合乡、玛曲县畜牧科技示范园区和河曲马场共8个乡镇2个场(区)42个村委会,地理坐标为东经100°45′45″~102°29′00″,北纬33°06′30″~34°30′15″。截止2014年年底,全县玛曲牦牛存栏51.17万头,年出栏玛曲牦牛15.49万头,年产玛曲牦牛牛肉13168吨。下一篇:蕨麻米饭 |
玛曲欧拉羊 | 玛曲欧拉羊是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草原的特产。欧拉羊是藏系绵羊种。体格高大粗犷、头狭长,多肉髯。四肢及颈、胸部多为黄褐色,纯白个体极少。欧拉羊突出的特点是体大膘肥肉多,成年公羊活重约75公斤,母羊约58公斤。耐高寒,生长快,肉质细腻,肉味鲜美。 欧拉羊产于甘南州玛曲草原,是藏系绵羊种。体形高大,成年公羊体重75公斤,母羊重60来公斤,远大于一般羊种。耐高寒,生长快,肉质细腻,肉味鲜美。 一、品种特点 欧拉羊体格高,体重大,肉脂性能好,对高寒草原的低气压、严寒、潮湿等自然条件和四季放牧、常年露营放牧管理方式适应性很强。欧拉羊头稍长,呈锐三角形,鼻梁隆起,公、母羊绝大多数都有角,角形呈微螺旋状向左右平伸或略向前,尖端向外。四肢高而端正,背平直,胸、臀部发育良好。尾呈扁锥形,尾长13~20厘米。被毛纯白者不多。根据赵有璋等(1977)的研究,在2242只母羊中,全白者占0.67%,体白者占11.95%,体杂者占86.44%,全黑者占0.94%。 二、生产性能 1、产肉性能:6月龄公羊平均体重 35.14公斤,母羊31.44公斤,1.5岁公羊平均体重48.09公斤,母羊为52.76公斤;成年公羊平均体重66.82公斤,成年母羊为52.76公斤。1.5岁羯羊胴体重18.05公斤,内脏脂肪重0.74公斤,屠宰率47.81%;成年母羊胴体重25.83公斤,内脏脂肪重2.15公斤,屠宰率48.1%;成年公羯羊上述指标相应为30.75公斤、2.09公斤和54.19%。 2、产毛性能:欧拉羊被毛稀,死毛多,头、颈、尾、腹和四肢均覆盖短刺毛。在成年母羊的毛被中,无髓毛占39.03%,两型毛占25.44%,有髓毛占7.41%,死毛占28.12%。剪毛量成年公羊平均1.0公斤,成年母羊为0.86公斤,净毛率76%。 3、繁殖性能:欧拉羊繁殖率不高,每年产羔1次,在多数情况下每次产羔1只。 欧拉羊是藏绵羊中的肉用羊,体格大生长发育快,可以同内蒙古的乌珠穆沁羊相媲美。它的肉用性能非常突出,这在藏绵羊中是唯一的,十分珍贵难得。以普通藏绵羊做母本,到玛曲、河南县等地引入欧拉羊做父本。 地域范围 玛曲县是甘肃省唯一的纯牧业县之一,畜牧业在全县国民经济中占90%左右。全县有可利用草原面积85.867万公顷,理论载畜量166.67万个羊单位,为发展畜牧业经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是甘肃省重要的畜牧业商品基地之一。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甘肃、青海、四川三省交汇处。阿尼玛卿山由西向东贯穿全境,西倾山绵亘于县境北部。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500-3800间。黄河流经境内各乡,流程433km,属黄河水系,黄河在玛曲境内支流众多。玛曲欧拉羊产地区域分布在玛曲县所辖尼玛镇、欧拉乡、欧拉秀玛乡、阿万仓乡、木西合乡、齐哈玛乡、采日玛乡、曼日玛乡和河曲马场共8个乡镇1个场41个村委会。地理坐标为东经100°45′45″~102°29′00″,北纬33°06′30″~34°30′15″。草地面积1288万亩,截止2014年年底,玛曲欧拉羊全县存栏50.70万只,年出栏玛曲欧拉羊19.19万只,年产玛曲欧拉羊羊肉3839吨。下一篇:玛曲牦牛 |
迭部羊肚菌 | 羊肚菌属于子囊菌类纲,盘菌目,马鞭菌科,羊肚属。也称“羊肚蘑”,因体态如羊肚而得名。主要产于地形复杂,气候高寒湿润,草木生长茂盛,适宜羊肚菌生长的甘南草原。 |
舟曲花椒 | 舟曲花椒产于海拔1400米—1800米的天然环境中,因其粒大、肉厚、色红、味香而著称于世,为“椒中之王”,是调味、保健之佳品。1994年10月,舟曲花椒荣获全国林业名特优新产品博览会金奖,同时,“舟曲大红袍”花椒在甘肃省首届林果产品展览交易会上荣获金奖,2007年12月“舟曲大红袍”被评为中国国际林业产业博览会银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