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内蒙古 >>呼和浩特 >> 新城区 >> 东街街道

东街街道特产大全


特产 简介
大青山太伟运动休闲度假村

大青山太伟运动休闲度假村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太伟滑雪场位于内蒙古、太伟高尔夫球场内,距市区仅20分钟车程、距白塔机场8分钟车程,整个滑雪场占地约16736㎡,雪道约500米,滑雪场朝阳、背风,春夏鸟鸣涧幽,秋冬和风煦日、暖意融融。特殊的气候使这里的雪呈规则的颗粒状,更易于获得良好的滑雪感受。当降雪量不足时,雪场备有足够的造雪设备进行人工造雪,以保证最佳的滑雪厚度,太伟滑雪场是内蒙古西部最大、风光最美、配套设施最全、交通最便利的旅游滑雪场。    雪场拥有先进的娱乐设施和满足不同层次滑雪爱好者的功能分区。雪场拥有4条拖牵,能同时容纳500人滑雪。雪场备有普通雪具500套、高档雪具200套、雪圈50个、单板10副、雪地摩托5辆。在功能分区上,有适合儿童游玩的儿童戏雪乐园,初学者游戏的愉悦冰雪道,家庭活动的冰雪家庭乐园,初中级教学区、单板滑雪区、自由娱乐区、雪地美味享受区、冰雕欣赏区、雪雕留念区。在配套服务设施上,雪场采取全程电脑刷卡消费系统,VIP储物柜、品牌雪服销售区等。此外,雪场还拥有500个停车位、120个座位的高档快餐厅、14间五星级豪华客房。     信息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  信息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

内蒙古博物院

内蒙古博物院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科普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内蒙古博物院位于呼和浩特市东二环与新华东街交汇处西北侧,与内蒙古乌兰恰特建筑毗邻,主体建筑面积5万余平方米,造型独特,设备先进,由陈列展厅区、文物库房区、观众服务区、业务科研区及多功能厅等各部分组成。博物院集合了强烈的现代元素、地域表征与民族特色,是浓缩了中国北方亿万年来生态变迁史与草原文明发展史的一部“百科全书”,也是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标志。  内蒙古博物院立足自治区丰厚的古生物化石、现生生物、历史文物、民族文物等资源优势,以“草原文化”为主题思想贯穿全部基本陈列和专题陈列,形成“草原文化系列展览”,分布于博物院三个层面展厅,计为14个陈列,并在注重观众流线的前提下构建层区风格统一和逐层步步升高的感观态势。其中,二层“远古世界”、“高原壮阔”、“地下宝藏”、“飞天神舟”四个基本陈列介绍草原文化的生成之地,景物交融,栩栩如生;三层“草原雄风”、“草原天骄”、“草原风情”、“草原烽火”四个基本陈列以板块串珠形式展示草原文化从古代——近代——现代的纵向发展线条,简明生动,通俗易懂;四层“草原日出”、“风云骑士”、“草原服饰”、“苍穹旋律”、“草原华章”、“古道遗珍”六个专题陈列以亮点聚焦方式呈现草原文化六大精彩之处,清新庄重,雅俗共赏。陈列多方位、多角度,纵横交错,点面结合,从宏观到微观系统描述了内蒙古的完整形象,个性鲜明,引人入胜。  内蒙古博物院同时集中表现了自治区六十年来文博事业的发展成果。其内部设施实现智能信息化,安防预警系统、楼宇自动化系统、文物管理网络系统装备先进;文物库房、文物养护中心、古今生物标本修复室、陈列展览制作室、技术资料信息中心、学术研究室、青少年活动中心、行政办公室、大型多媒体会议室等功能优化齐全,尤其注重在观众区提供各种人性化服务和文博产业化服务,将内蒙古博物院打造成为社会大众教育、鉴赏、休闲、娱乐的高品位公共场所。  二层四个基本陈列  1、远古世界:内蒙古自然古生物化石陈列,展示自三十亿年前到一万年前起落恢宏的内蒙古远古生态环境巨大变迁,尤其突出中生代恐龙和第三纪、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标本,不负内蒙古“化石之乡”的美誉。  2、高原壮阔:内蒙古自然现生生物陈列,展出现今生存于内蒙古的动物与植物标本,以东部森林、中部草原、西部戈壁沙漠的典型环境生物为闪光点,引领观众走进内蒙古独特的自然生态世界。  3、地下宝藏:内蒙古地质矿产标本陈列,展出内蒙古盛产的各类贵重金属矿产、有色金属矿产、有色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能源矿产和建筑材料等标本,呈现内蒙古丰富的地质矿产资源。  4、飞天神舟:以内蒙古为基础的大型中国航天科技陈列,展示共和国航天史、航天成就和内蒙古人民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巨大贡献,激发人们探索宇宙太空,发扬草原开放人文精神的情感。  三层四个基本陈列  1、草原烽火:内蒙古现代革命斗争史陈列,展出自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内蒙古的社会状况和革命文物,重点表现内蒙古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仆后继,英勇悲壮又具民族特色的革命斗争史。  2、草原风情:内蒙古近代民族风情陈列,展出近数百年来生活在内蒙古地区的蒙古、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满、回、朝鲜、汉等八个民族的生产生活、文化艺术、风尚礼仪、宗教信仰等风俗,积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3、草原天骄:古代蒙古族通史陈列,以成吉思汗和大元王朝为亮点,根据从蒙古族起源到蒙元时代再到明清时期近千年的完整脉络,表现蒙古民族的聪明才智、辉煌创造和波澜壮阔的历史,是最具世界关注性的特色展览。  4、草原雄风:内蒙古古代民族史陈列,展出草原先民、东胡、匈奴、鲜卑、突厥、契丹等古代民族的文物精品,其中突出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和辽文化的历史,娓娓讲述草原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与辉煌历程。  四层专题陈列正在更新中  1、草原日出:内蒙古新石器时代文物专题陈列,展示中国古代北方草原先民新石器时代的农耕、狩猎、制陶、琢玉、居住、饮食、服饰、婚育、丧葬、文化、宗教和社会组织等内容,表现草原文明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2、风云骑士:内蒙古古代鞍马文物专题陈列,展现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民族驯养的马种、马具、马的牧放驯养、马对中原经济文化的影响以及历代骑兵兵器等内容,充分体现北方草原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和马背民族的英雄气概。  3、草原服饰:内蒙古古代服饰文物专题陈列,用跳跃串珠式方法反映北方草原民族和森林民族特有的服饰风格,表现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审美价值取向。  4、苍穹旋律:内蒙古古今歌舞艺术专题陈列,反映北方草原数千年生生不息的歌舞传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具风采的民族艺术创造力,可与观众直接互动,极具趣味性和吸引力。  5、草原华章:内蒙古古代文化美术文物专题陈列,展现新石器时代至清代数千年来北方草原民族的岩画、碑石、石雕等文物,体现北方草原民族思想文化创造中的特有风格。  6、古道遗珍:内蒙古古代草原丝绸之路文物专题陈列,展示自战国时期至清代二千余年间从中原传入草原的文物、西方传入草原的文物、受东西方影响产生的草原文物精品,反映中国北方草原民族的开放意识和在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重大作用。内蒙古博物馆

乌素图国家森林公园

乌素图国家森林公园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  国家3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位于呼和浩特市北部。内有战国时期的赵长城遗址,有汉通漠北的古白道遗址,有宋、明代的老爷庙,焦赞坟遗址,有清代集蒙、汉、藏建筑风格为一体的乌素图召等。

内蒙古将军衙署博物院

内蒙古将军衙署博物院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绥远城墙和将军衙署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中心。  绥远城为清满洲八旗军驻防城池,绥远将军驻地。历为府区(省)驻地,俗称新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钦差通智奉旨督建,乾隆二年(1737年)始建,四年(1739年)建成。城内棋盘式街道,中有鼓楼。城垣防御功能齐全,结构完整。现仅存东北角城墙671米,其余均于20世纪50年代拆除,原绥远将军衙署尚存,居绥远古城正中。绥远城背依青山,面临黑河,周边水草丰美,与归化城成犄角之势,素有“北国锁钥”之称。  将军衙署建成于乾隆四年(1739年),清代曾有67位将军在此任职,是管辖绥远城驻防八旗、归化城土默特旗,乌兰察布盟、伊克昭盟和节制宣化和大同绿旗兵事务的机构。  衙署建筑风格严谨对称,足按一品封疆大吏规格建成,砖木构制,占地约3万平方米,共有132间房屋。门前有高大的影壁,上有“屏藩朔漠”匾额,门侧立石狮一对,大门内厅堂凡三进,前为公廨,后为内宅。自大门进入须经过仪门,仪门凡三门,中门形同过殿但不常开,平常出入经由两旁门。仪门正北为大厅,为议事决策中心;东西各建有庑堂和厢房,为官吏办公场所。第二进正中建有宅第门房三间,东西各建厢房三间,同是官吏的办公场所;第三进为将军宅第,建在正中高台基上,东西两侧各建配房三间。宅第与配房间并建有走廊相通。在大厅东面建有花园,园内建有亭榭;东南隅建有马号;大厅西南面建有更房,为卫戍官兵住所。衙署经多次修缮,面目全非,近年开始修整,尽可能按原有制度复原。衙署内有绥远城将军办公复原陈列展览及绥远城满族历史概览。  2006年5月,绥远城墙和将军衙署作为清代的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绥远城将军衙署的营建,是清王朝为巩固西北疆边陲的稳定,奉行对大漠南北蒙古地区实施政治、军事统治的产物。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廷在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旧城)东北五里处勘定一处城址,作为右卫城北移屯兵之用。  至乾隆二年开始大规模修建。四年(1739年)告竣,清廷赐名“绥远城”。解放后,衙署为绥远省人民政府并内蒙古人民政府办公地,-兼两府主席。2006年5月25日,将军衙署与绥远城城墙被合并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绥远城将军衙署作为绥远城统领满、蒙、汉八旗驻军及掌管西北军政的最高权力机构,也在绥远城告竣时落成。驻守在将军衙署的绥远将军,号为“建威将军”,拥有广泛的实权,除统帅绥远城的驻防八旗官兵、管理内蒙古西二盟(伊克昭盟、乌兰察布盟)旗的蒙古王公、民众外,遇有战事,还具有调遣宣化、大同二镇(总兵)、节制沿边道、厅等权力。绥远将军乃属清廷一品封疆大吏,是以国家大帅的身份驻节在这里的。  从乾隆二年二月,驻守在山西右卫的建威将军王昌奉旨改驻绥远城起,到清末宣统末年最后一任将军堃岫被北洋军人张绍曾所取代止,将军衙署历时172年,清廷正式授封的绥远将军有78任,均在此管理驻扎。这一历史阶段,将军衙署的体制、作用,正如光绪十六年(1890年)绥远将军克蒙额亲立在衙署大照壁上一块石额所书“屏藩朔漠”那样,一直未变。  民国元年,北洋军人、二十师师长张绍曾被委任为绥远城将军,仍驻节衙署内。民国三年(1914年)改将军为都统,随之将军衙署改为“都统公署”。民国十七年(1928年),衙署为“临时区政府”占用。民国十八年(1929年)设置绥远省。衙署改牌绥远省政府。  1937年10月,在日本帝国主义扶持下,由德王拼凑的伪“蒙古联盟自治政府”的军队占据绥远,衙署一度为伪政权属下“巴彦塔拉盟公署”占用,后又为伪“蒙疆联合政府”所占据。1945年后,绥远省政府再次迁回衙署。  

内蒙古赛马场

  内蒙古赛马场位于呼和浩特市北郊,是目前亚洲规模最大的赛马场,占地面积为3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329平方米。比赛场地内,分别设有障碍马术场、技巧表演场、标准环形速度赛马跑道等。可同时进行比赛活动。场地东侧是由主席台、观众台组成的建筑体,长达275米,最高处达36米,在宽阔的大屋顶上,有四座蒙古包式的建筑,一大四小。  蒙古包的穹庐顶上用蓝白色勾勒出白云纹图案,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观礼台可容贵宾700余人。赛马场东西长750米,南北长405米,跑道呈椭圆形,宽18米,周长2000米。整个赛马场外可供10万人观看比赛。在内蒙古赛马场可以观赏到内蒙古马术队表演的精彩节目:马上体操、乘马斩劈、马上射击、射箭、轻骑赛马、马上技巧等蒙古民族的传统体育节目。另附设12个贵宾休息室、2个健身房、45间运动员宿舍、会议室、游艺厅、展览厅等。该场现已成为世界著名的主要赛场之一。1959年在这里举办第一届全国运动会的赛马、马球等项目,1982年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的赛马、赛驼等项目均在这里举行。不少国内外旅游团队来到呼和浩特市,在当地旅行社的组织下,可以在内蒙古赛马场观赏到内蒙古马术队表演的精彩节目:马上体操、乘马斩劈、马上射击、射箭、轻骑赛马、马上技巧等蒙古民族的传统体育节目。  国内外旅游团队来到呼和浩特市,在当地旅行社的组织下,可以在内蒙古赛马场观赏到内蒙古马术队表演的精彩节目:马上体操、乘马斩劈、马上射击、射箭、轻骑赛马、马上技巧等蒙古民族的传统体育节目。自治区的马术队经常在这里训练和表演,表演项目有乘马斩劈、马上技巧、乘马混合障碍、马球比赛等。这里还经常举行大型马术比赛和群众-。

大窑遗址

大窑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窑文化遗址发现于1973年10月,当时考古工作者发现了石核、石片,石斧等387件,引起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的重视。经1976年到1984年进一步的发掘和科学研究,经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裴文中和吕遵谔先生鉴定,肯定为旧石界时代早期的遗迹,是一石器制造场。这一遗址是国外罕见的旧石器时代的重要文化遗址,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大窑村南山坡是横亘在内蒙古西部的阴山山脉大青山南面的支脉,山下有溪涧流水,适宜于远古人类的居住。山上盛产燧石(通称做打火石),远古的居民就用它来打制各种石器。他们就地打制石器,使用过的石核和敲砸器等工具至今仍然随地可见,打击剥落下来的石片和石屑,以及未打制成功的半成品更是堆积如山,偶尔还可从地下堆积层中找到已经使用过的石器。估计,远古人类的居地,应在附近的大青山麓,只是由于年代太久,地表变化太大,再也无法查找了。  由于大窑文化的发现,证明了北方阴山之南也已有原始人活动,他们与北京周口店人共存。大窑文化遗址,在世界上目前也是独此一处,它的面积之大,出土文物之多,场面之宏观是少见的。这一发现,对研究呼和浩特地区及祖国北疆古老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研究民族起源都提供了新的史料和充分的证据。一九七九年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大窑文化”。  首先观赏第一景“无字天书”。它位于兔儿山四道沟人工发掘的百米长廊中,高15米。它是一个完整的地层剖面,土质层次分明,虽然无字,但鲜明记载着大窑文化的历史年代,即记载着人类旧石器时代初期到新石器时代晚期,一万年前到五十万年前的漫长岁月和地球所经历的千万年沧海桑田的变化,是一部令人难以读尽的“历史巨著”。它举世无双,一位日本朋友来此参观后也感叹不已。他说:“在日本也有一部无字天书,只不过是记载二十万年前的。”  第二景是“磨光巨石”。此景位于天书东北不远处。两块巨石突兀,似有关联,相互照应,质地坚硬,表面十分光洁,专家教授们分析,该石是燕山运动时期,从山上往下滑时受到强烈摩擦所致。这一景也可叫“飞来石”。它的存在证明我国蒙古族地质学家李四光的一系列地壳变化运动的理论是正确的。  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制作场发现了很多典型的石片和石核,石器较少,制作石器所遗留的半成品和废品占绝大多数,反映出石器制作场遗物的特点。石器类型简单,种类较少,只有砍斫器、尖状器和刮削器等几种。刮削器数量最多,其中以龟背形刮削器较为特殊,其特点是器身的背部隆起如龟背,特别厚,背面一般经过初步加工,打掉棱角,与背部相对的一面,均为平面。由于器身特别厚,以致刃部的夹角增大。龟背形刮削器是这个石器制作场的典型器物,可用于剥兽皮、刮兽肉和加工皮革等。  大窑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旧石器的制作程序和工艺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1988年1月,大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内蒙古革命烈士陵园

内蒙古革命烈士陵园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内蒙古革命烈士陵园(呼和浩特市大青山革命公墓管理处)位于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北二环路中段,占地面积200亩,是内蒙古自治区规模最大,最具政治影响力的革命烈士陵园。1995年被国家民政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命名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中宣部命名为第三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8年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命名为“国防教育基地”。该陵园属国家级革命烈士陵园,是内蒙古的“八宝山革命公墓”。  陵园现安放有各个革命历史时期的革命烈士骨灰242人,其中有内蒙古自治区著名“五大革命烈士”多松年、李裕智、贾力更、刘洪雄、高凤英。每年接待瞻仰祭奠的各界人士约40万人。  内蒙古革命烈士陵园松柏长青,绿树成荫。春夏时节,鲜花与绿草、苍松与翠柏环抱陵园。环境宁静而优美,庄严而肃穆。

清固伦恪靖公主府博物馆

清固伦恪靖公主府博物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固伦恪靖公主府,是康熙皇帝第六女恪靖公主下嫁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亲王敦多布多尔济后居住过的府邸,约建于清康熙三十六年--四十五年间(1697-1706)年,是内蒙古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皇家品级建制的府邸。它是研究清代北部边疆地区建筑及其历史不可多得的实物依据、也是边疆各族人民友好团结、共同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的历史见证。清和硕恪靖公主府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呼和浩特博物馆馆址。  2009年4月30日,固伦恪靖公主府专题陈列经过两年半的筹备,配合公主府古建筑维修工程的告竣,正式对外开放,标志着全国唯一的固伦恪靖公主府博物馆正式确立,成为内蒙古特色博物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于社会。  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固伦恪靖公主府,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是康熙皇帝的六女儿下嫁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部敦多布多尔济郡王后赐建的府邸。主体建筑保存完好,府邸分四进五重院落,前有影壁御道,后有花园马场,府门、仪门、静宜堂、寝殿、配房、厢房、后罩房依例分布。时隔三百年,不仅建筑格局基本完整,其内外檐装修的精美,制作工艺的精湛仍清晰可见,是国内保存最为完整的公主府邸,也是清早期官式建筑的代表性作品。  

呼和浩特市博物馆

  呼和浩特市博物馆位于呼和浩特市北郊,为清康熙帝第六女恪靖公主的府第。府第共5进,有过厅、大厅和内院,门前立照壁,东部有假山、池沼。据抄本《公主府志》载,府中先后居住顺治第四女静宜公主、多尔衮的曾外孙女和硕格格、康熙第六女恪靖公主。恪靖即"海蚌公主",嫁噶勒旦多尔济之子土谢图汗敦多布多尔济。恪靖府曾三迁,初居清水河县花园巷,后迁呼和浩特市旧城西北的扎达海河北岸,雍正年间又建此新第,长期居住,死后葬东郊美岱村东,其子孙后代分住市内及东郊。府第旧址虽经多次改筑,但依稀可见其旧貌格局。辟为呼和浩特市博物馆后,利用古代建筑举办文物陈列和展览,供游人参观。

蒙元文化博物馆

  蒙元文化博物馆是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一家民办博物馆,于1998年开始筹建。蒙元文化博物馆位于呼和浩特金川开发区,占地面积132,000平方米。以整体搬迁的形式将呼和浩特旧城改造时拆除的明清建筑800多间移到馆内,以反映三百多年前呼和浩特的城市旧貌。馆内藏有蒙元时期印章、符牌、服装、金银器、石雕、陶瓷、绘画、兵器等文物5,000余件,涵盖了蒙元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科技等诸多领域。尤其是蒙元时期的纳石失织金锦和各类丝、毛织品藏品丰富了我国馆藏服装纺织品的种类,填补了部分历史时期服装纺织品收藏的空白。蒙元时期无论是在世界史上还是在中国历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在中国馆藏文物中,蒙元时期的文物数量很少。蒙元文化博物馆以其独特和极具价值的藏品,极大地丰富了我国蒙元时期的历史文物收藏。现该馆收藏的蒙元时期各类文物在国内外各大博物馆中,从数量及质量上均居首列,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该馆组织国内外古文字专家群,对蒙元时期以各类文物为载体的大量回鹘文、畏兀体蒙古文、八思巴文、古波斯文及叙利亚文的破译有了重大突破,其中在一件玉尊上已释读出畏兀体蒙古文“铁木真”铭文,此尊同时还铭有大量波斯文,现正在释读中,这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一件铭有成吉思汗名讳的圣物。  蒙元时期兵器类:该馆收藏的八思巴文铭款,大德二年火铳(1298年),是目前所知的世界上最早的管状发射火器,管状发射火器的发明及使用曾改变了世界历史,此重大发现已引起自治区及国家文博界的高度重视。  蒙无时期的纺织品,在蒙元历史上曾有记载但无实物的织金锦皇家袍服、织金锦质孙服、织金锦大袖袍,该馆均有收藏,上述三款蒙元时期服装均为世界孤品,无价国宝。  金银制品,该馆现有两座蒙元时期银塔均为世界孤品,其中大者高达90CM以上。  另该馆藏有蒙元历史上有记载但无实物的银册书一页,用回鹘文錾刻书写,此银册书亦为世界孤品,国之重宝。  蒙元时期金牌牌重达860克,錾有汉文及契丹文,据权威专家考证,此牌是成吉思汗西征时命木华黎经略中原时所赐,是目前国内外所仅见,其历史及文物价值巨大。  另该馆藏品中世界孤品文物还有:四体文“防0牌”、“巡视牌”,瑞兽钮金印及元代棱形官帽等数十项。  上述世界孤品文物业经国内外多家文博机构及专家群历时五年研究考证后予以确认。其意义十分重大。  对这些藏品进行深入的研究,可以有力地促进蒙元历史文化研究的进程,加深对中国古代战争与军事史、东西方文化  交流史的理解,进而在蒙元历史文化研究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蒙元文化博物馆的宗旨是:收藏保护民族文物,展示宣传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历史研究,开发蒙元文化产业。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蒙古糕

  内蒙古传统小吃。将黄米粉炒熟,加适量小麦面粉拌匀,冲入开水和成硬面团,加温发酵。把发酵好的面团捏成适度大小的圆圈,下入烧沸的植物油锅中炸熟即可。特点是外皮酥、香、脆,内部软、糯、甜。家庭逢年过节都要做糕招待宾客。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盘烤生牛肉

  盘烤生牛肉   烤肉用肉比较讲究,牛肉要选4岁龄、体重150公斤以上的鲜嫩牛肉,切成薄片,用味汁浸腌入味,再码在铁盘中,置放在酒精炉上,边翻动边吃。食用时把姜汁、料酒、酱油、麻酱、虾油、味精等调料根据自己的口味兑成味汁,再把烤成紫色的牛肉片饱蘸味汁食用,肉嫩味美,素淡不腻。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东街街道下属行政规划区域特产


地区 特产
东库街社区

----

河西社区

----

护南社区

----

党委社区

----

护北社区

----

老缸房社区

----

东街街道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