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甘肃省 >>甘南州 >> 玛曲县 >> 欧拉镇

欧拉镇特产大全


特产 简介
欧拉克琼瑚

欧拉克琼瑚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克琼瑚位于玛曲县以西50公里的欧拉乡政府所在地附近,久负盛名,土地富饶,景色逸人,曾经是格萨尔王足迹的圣地。此湖面积有3568平方米,呈“L”型,酷似一尾金鱼,故而又名克琼金鱼湖。湖水深约5至6米,四面被绿草如茵的青山所环抱,犹如绿毯上一面晶亮的明镜。鞭麻花、踟躅花等余光闪闪、万紫千红、竞相争艳。  湖西山蚴里有年图寺,北与黄河隔滩相望,也是欧拉乡政府所在之地。湖中游玩着金鱼、高原鱼、鲤鱼等许多鱼种。天气爽朗时,伫立湖边的山岗上鸟瞰湖心,湖水清澈,磷光闪闪的金鱼等水族游荡纵情,天光水色,尽收眼底。  传说在两百年前曾有水牛出没湖中,牧群徙居此地时,畜群中不但有很多类似水牛的畜种,在春暖花开的六、七月,晨曦五、六点左右,移步湖边,还能听到水中的哞声。  在湖边的水草中栖息着黑顶鹤,野鸭、天鹅等许多珍贵鸟类,尤其是被认定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黑顶鹤在每年的五月底在此繁衍后代;仙鹤、灰欧、野鸭等多种水鸟起舞飞蝉,高吭吟韵,奏成一曲生动的大自然交响曲,天籁之音沁人肺如,不由使人融入其境,如痴如醉,留恋忘返,便是观光者眼中的神圣之地。  欧拉镇  玛曲县辖乡。 1958年设欧拉公社,1962年置乡,1968年复改公社,1983年复置乡。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城54公里。面积600平方公里,人口0.3万,其中藏族98%。有简易公路通县城。辖欧强、达尔庆、安茂、克勤、哇尔合、曲尔合6个村委会。境南、北为山地,黄河从中部穿过,多草滩。纯牧业区,牧养马、牛、羊,所产欧拉羊、河曲马闻名全国。有干酪素厂。产大黄…… 详细++

贡赛尔喀木道湿地景区

贡赛尔喀木道湿地景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贡赛尔喀木道,藏语意为贡曲、赛尔曲、道吉曲三条河流与黄河汇流之地。位于玛曲县西南54公里的阿万仓乡政府治所以南,是以西北的贡曲、赛尔霞曲、东面的道吉曲汇合处为中心的盆形草原区,面积约200平方公里。它包括著名的阿万仓娘玛寺院、散日玛寺,赛尔霞沟吐蕃赞普赤德松赞的军事指挥部遗迹。贡赛尔喀木道历史悠久,古为西羌以白鹿为图腾的董氏卿所属部落栖息之地,党项、吐浑谷、吐蕃、蒙古等民族生后在这里生息或建立游牧部落政权。公元701年,吐蕃赞普赤德松赞率兵进驻贡赛尔喀木道地区,攻打松州(今四川松藩县)、洮州(今甘肃临潭县)和安多地区,把这里作为战争的后勤基地。公元1806年,第三世嘉木样、罗桑图丹久美坚措前往阿万仓讲解佛法,开始了拉卜楞寺政权对贡赛尔喀木道的影响。1875年,拉卜楞与果洛发生“万兵战役”后,贡赛尔喀木道正式归顺拉卜楞寺管理。  远看贡赛尔风景区,河流回环,千山竞形,拉日玛峰(海拔4500米)和沃特峰,隔河对峙,犹如两尊雄壮的金刚武士,守护着贡赛尔喀木道的门户,且地势险要,谷幽峡长,盆地平缓,牧草青翠。该地区自古就是战略要地,是游牧民族通向陇南、川西和青海的咽喉要道,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有“欲得河曲,先占贡赛”之说。  贡赛尔喀木道景区传说众多,尤为格萨尔神话丰富多彩。相传,流放的格萨尔母子在河曲经过艰苦努力,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建立了通商的城堡,完善了一系列公共设施,赢得了广大牧民群众的依赖和认可,通过赛马一举称王,从而拉开了世界上最长史诗《格萨尔王传》的序幕,丰富和发展了人类社会精神文化产品,成为史诗中璀璨的明珠。同时该处又是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中诸多人物活动的场所,至今有晁同、以及被岭国的英雄们砍杀的许多霍尔国侵略者的头颅堆积起来的山包――“霍尔果日”等地名传说。沃特山,传说岭国的所有经书都藏在此山腹中,故其成为“沃特”系藏语“经卷”的音译。当地传说是沃特成为神山之后娶拉日玛为妻,生有一子娶名为斯帝。后来由于沃特得知拉日玛与萨日相爱,沃特一气之下砍了拉日玛一刀。拉日玛离家逃亡途中,拉日玛带着刀疤继续向西北方向逃跑。如果你有机会能站在山上聆听这一传说的话,你定会身临其境。沃特山在南边,拉日玛在西北边。  该景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一般海拔在3400米至3700米之间,由于河岸极低,河水渲泄不畅,牧草种类丰富,覆盖地带受黄河和贡曲、赛尔霞曲长期渲泄影响,形成水潭和多沼泽地,成为中国最美的湿地、若尔盖、尕海、曼扎塘湿地的核心区。这里景色优美,风景独特,湿地与湖泊辉映,雪山与黄河并存,北方大地的阳刚之气与江南水乡的清柔之美融为一体,是探险家、旅行者、摄影家、文学家的理想去处和游客避暑胜地。这里也是领略青藏高原独特而综合的自然景观,丰富的珍稀动植物资源、灿烂多彩的藏民族游牧文化和宗教文化的一块净土。因为藏族人遵循了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的内心与外在和谐的精神境界,所以自然又把一个世界上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完好性的人间仙境回赠给了玛曲儿女。  雄奇美丽的山河,恍如传说的景色,和谐发展的净土,豪爽质朴的民风,灿烂多彩的文化,博大精深的梵音,这不是梦中的幻觉,是现实中的贡赛尔喀木道。  地址: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格萨尔广场东侧  开放时间:  8:30-18:00  门票:  门票35人民币    信息来源:玛曲县人民政府  信息来源:玛曲县人民政府

玛曲天下黄河第一弯

玛曲天下黄河第一弯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  玛曲为藏语,意为“孔雀河”,即黄河的意思,是全国唯一以黄河命名的县,以黄河第一弯而闻名。此景点并非大多游客熟知的唐克九曲黄河第一湾景区,而是玛曲黄河大桥旁黄河的拐弯。  九曲黄河第一弯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玛曲县。玛曲是中国唯一一个以黄河命名的城市。在藏语中玛曲其实就是黄河的意思。民间素来就有“九曲黄河十八弯”之说。黄河由巴颜喀拉山发源后,自青藏高原一路向东南流去。行至玛曲时,遇到了来自四川北部高山的阻挡,于是河水掉头流向西北,形成了罕见的180度大转弯,重新回归青海省。所以这被称作黄河第一曲,玛曲也就被称为了“黄河首曲”。  空中俯瞰黄河第一弯。落日的余晖遍洒在广袤的草原上,黄河之水波光粼粼,愈发显得第一弯璀璨夺目,犹如天宫仙子腰间的玉带凝聚着月亮的光辉。玉带划过草原,延展向无尽的远方。每一个轻柔的弯曲点都如黄河母亲一样,透露着伟大的女性光辉,令人在发觉的时候便能深深地爱上这片土地。  出了玛曲县城,便可到达玛曲黄河大桥。一座钢筋混凝土浇铸而成的大桥横亘于黄河两岸,这里便是黄河九曲十八弯的第一弯。因为拐弯,黄河水从东向西流,故又称黄河水倒流。站在玛曲黄河桥上,俯看母亲河,宽广的河面上,黄浊的河水奔流而去。“v”字形状的河道环抱着玛曲草原,雪山与湖泊相交错,人文景观独特,令人深感中华景色之壮观。  玛曲(藏语:黄河的意思),它是一个有着美丽名字的美丽地方  当黄河冲出巴彦克拉山谷之后,一改咆哮千里之势,在阿尼玛卿山和西倾山之间绕了一个443公里的大弯,形成了黄河第一曲——玛曲。站在玛曲的黄河岸边,看黄河凝重的流淌,那一刻的心情很难表述。黄河在玛曲草原的绵长回转,在高原人的心中却是人们对母亲河的留恋,之后,黄河母亲听到儿女的呼唤,百折回头又进入了高原大地。遂有了“天下黄河九曲十八弯”的首曲奇观。  对一个从未到过草原的人,来说那是一片神秘、旖旎又陌生的地域。怀着一丝向往和好奇的心情双脚踏上这片陌域的时候,发觉无论怎么冥思苦想,都找不到能够准确的表达感受的语言。无言之时,它更沉静,只用满眼的绿,与天相接地环绕着,如果无人相扰,那将会是永远……远远的是安静吃草的羊群、牛群,可以听到周遭此起彼伏的鸟鸣声,却看不到一只鸟从眼前飞过;仰望蓝天,雪白色的云朵离地是那么地近,近的似乎可以和它说话,这样的瞬间天地间的万物都显得空旷全无,渺小的不能再渺小……草原上的水域尽管不多,但是却非常有特色,它们几乎是静止的,一个小昆虫从水面飞过,似乎都会使它泛起涟漪;在玛曲连接天地的是盖着厚厚青被起伏连绵的群山,它们高低错落,穿插前后,相互呼应,彼此搀扶,环绕其间的公路如同一条浅色的飘带,蜿蜒流畅……山脚下白色和青色的冒着炊烟的帐篷、山坡上0食牧草的绵羊和牦牛为这独有的清旷世界描绘着属于它自己的语言。  用时参考  1-2小时  交通  在玛曲县城包车到采日玛约200元  门票  无需门票  开放时间  全天  景点位置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格萨尔广场东侧  

尼玛外香寺

尼玛外香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尼玛外香寺座落于玛曲县尼玛乡。该寺创建人为第二世嘉木样季美旺吾。据资料记载,该寺修建的授意者是第六世班禅洛桑华丹益西。当时,第六世班禅洛桑华丹益西赴内地-时,曾给第二世嘉木样-说:“从前,岭·格萨尔统治的地方,已经繁衍了数代人,后事如何,难以预料,若在那儿的中心地区建一座寺院,似乎益处很多,望你在那里修建一座寺院”。  第二世嘉木样-遵照班禅大师的教诲,四处勘查寺址,认为在玛曲的洒合尔地方宜于建寺,后经几多周折,终于清乾隆四十五年,在上下扎隆举行相地及吉祥长净仪轨。翌年,聚居僧人,由多仁巴任格贵,岗察·索南嘉措任领诵师,建立了扎仓。随后,建造大经堂一座,僧舍十五院。经堂内奉安了喜乐金刚、密乘、大威德佛像。  这座寺院的佛殿泥像之声誉与拉卜楞寺大金瓦寺内珍有的圣物不相上下,共有大小佛像十余万尊,各类佛经典籍约千函。另外,还有佛祖释迦的锡杖,松赞干布的靴子,文成公主赠送的礼品,以及用黄纸写的防火咒文,莲花生大师的帽子和僧氅等等。

河曲马场

河曲马场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河曲马场距县城20公里,于1958年建场后,成为河曲马的培育中心,经过马场职工的多年的建设,形成了玛曲很富特色的风景区之一。是典型的草原湿地生态游览区。包括万涎滩、文保滩、乔科滩,有"河曲水浒"之称。  一路东南奔流的黄河在这里遇上隆起的松潘高原阻隔,另辟出路环而北流,形成黄河首曲最大的一块生态湿地。  这里是河曲马的故乡,也是珍禽异兽黑颈鹤、白天鹅、黄鸭、黄羊,藏原羚和梅花鹿栖息的乐园。草原空明幽遂,一望无际。马场拦河大坝内,水天一色,碧波荡漾,形成了极富河曲特色的高山草原景致。

七仙女峰

  在地处甘肃省玛曲县木西合乡境内(离县城约八十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山势奇特的山脉延伸在黄河岸边,自然形成七座大小不一的小峰,这就是我要讲的七仙女峰。  每到春天来临之际,七仙女峰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山上的柏树洗去了冬天那黄河飞舞落下的尘垢,更加苍翠挺拔,山环水抱,相相互辉映,杜鹃隐藏的柏树的枝头,用它那圆润、甜蜜、动人心弦的鸣叫、来唤醒人们的希望,珍贵的野生动物有限的窜行在山间,好似上天赋予他们的乐园,尽情地追逐戏耍。  七仙女峰的四周是陡峭的高山和石峰,就像是“七仙女”的天然屏障,保护着他们贞洁的身体,前面的阿尼老公峰又似日夜注视着她们的成长,又似对他们的成长流露出满意的微笑,这时候,我们的思绪被带到了那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境界之中。  传说,在那很久以前,当时的黄河水由于水魔的作怪,没有固定的流域,泛滥成灾,时儿向东横闯,时儿向南狂奔,吞没村庄、牲畜,给当时的牧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天上的阿尼老公带着“七仙女”前往西天佛祖宝地修仙的路上,看到了下界人们的悲惨遭遇和水魔的狂獗,就带领“七仙女”来到下界,赶走了水魔,指定了黄河的流向及流域后,便去了西天佛祖宝地,时隔很多年后,又带着“七仙女”返回,在路经此处时,看到当年被赶走的水魔又在这里作怪,伤害生灵,好心的阿尼老公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就请求玉皇帝,带领“七仙女”居住在这里,彻底征服了水魔,稳住了黄河的流向及流域,从此后,这儿的牧民过上可安居乐业的生活。  当地的僧侣和牧民为了纪念和敬奉阿尼老公和“七仙女”对面黄河边上筑起了煨桑台每年选定黄道吉日煨桑敬神。  著名的藏族学者曾再这里留下了美丽的诗篇和古老的石刻,还有神话传说中的格萨尔王骑马经过这里、在一块石板上留下了马蹄印,同时他的妻子周毛的奶桶印。这里还有高耸入云的群峰,巨幅雄伟的石壁和千姿百态的岩石令人陶醉,还有星罗棋布的帐篷,像云彩般在河畔滚动的羊群和牧羊姑娘婉转嘹亮的歌声,还有那好客的藏族牧民…….  信息来源:玛曲县人民政府  信息来源:玛曲县人民政府

吉祥花滩

  即西麦朵合塘,位于县城以西120公里处的欧拉秀玛乡,因每年7、8、10月盛开不同的花而得名。面积约64平方公里,滩西群山对峙,绵延不尽,中间河谷滩地,地势平坦,牧草丰美,无数的溪流漫延其中,美不胜收。  每年七月中旬,整个吉祥花滩开着一望无际的金莲花,灿若云霞,香气袭人,若稍不留意,金色的花粉就会打黄裤管。到8月,随着金莲花的谢落,天蓝色的格桑花竞相开放,又给人一种别样的遐思,而一到10月,一野的毛茛花,斑斑点点,象满天繁星,使人眼花缭乱。  相传这里曾是格萨尔大王的故乡和瞬国的根本之地,同时又是史称逻些(拉萨)连接长安的“唐蕃骏马之道”分支路段。据有关史料记载,夏河拉卜楞寺院第一、二、三、四、五世嘉木样往返西藏与拉卜楞之时,都曾在这里小驻,尤其是第五世嘉木样曾在此一度逗留,并在此大力弘扬佛法。    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  欧拉秀玛乡  玛曲县辖乡。1966年为西科河羊场,1983年置欧拉秀玛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131公里。面积645平方公里,人口0.2万,其中藏族占98%。有简易公路通县城。辖当庆、敦红、贡周、卡尔格4个村委会。地处黄河南岸,阿尼玛卿山北麓,西曲流经中部滩地。纯牧业区,牧养马、牛、羊,著名“欧拉羊”产地。产大黄、贝母、虫草等药材。有畜产品加工厂。西库乎鹿场在境内。.…… 详细++

宣侠父烈士纪念馆

宣侠父烈士纪念馆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宣侠父烈士纪念馆新馆于2016年8月正式对外开放,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姜艾路,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展厅面积2000平方米。主要通过追求真理,投身革命;远征西北,甘肃建党;深入藏区,播火草原;率部东征,出师北伐;返回家乡,开展农运;著书立说,建功“左联”;奔走呼号,救亡图存;献身-,光耀千秋等八个单元的内容,全面展现了宣侠父革命的一生。  宣侠父,藏名扎西才让,1899年出生于浙江省诸暨县长澜乡。1923年在浙江杭州加入共青团,同年7月,经张秋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4年,宣侠父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是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中为数不多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任三中队国民党区分部党小组长。在黄埔时期,多次对校长蒋介石以军制党的专横行为提出尖锐批评,蒋介石勒令宣侠父悔过,宣侠父对蒋介石的高压和利诱不屈不挠,愤而辞学。  1925年春,经李大钊推荐,宣侠父赴张家口冯玉祥的国民军中开展政治宣传工作。10月,随国民军2师西征到兰州。同年冬,与张一悟、钱崝泉等共产党人一起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在甘肃的第一个组织——中共甘肃特别支部,并任支部委员。  1918年至1925年间,宁海军军阀马麒为了强化对甘、川、青边地区的统治和掠夺,派兵强占了拉卜楞寺。  1925年农历10月,五世嘉木样-之兄黄正清,率领10人藏族代表团来到兰州控告马麒,宣侠父在督办公署政治处处长延国符处会见了黄正清一行,了解了拉卜楞事件的全部情况。  宣侠父先从提高藏民文化和觉悟入手,在兰州建立了“藏民文化促进会”,逐步地引导、帮助他们展开同马麒的斗争。1926年8月,宣侠父在中共甘肃特别支部的支持下,从兰州长途跋涉到甘南藏区,实地调查军阀马麒部的罪行。到达玛曲欧拉草原后,在他的建议下,黄位中、嘉木样等民族宗教界上层人士在玛曲欧拉草原(扎西滩)召集了方圆400里内的230余名部落酋长、头人参加会议,商讨组建了甘青藏民大同盟。宣侠父亲自起草了《甘青藏民大同盟宣言》(之后带至兰州印发时改名为《甘边藏民后援会宣言》)。9月下旬,宣侠父回到兰州,为争取社会舆论的同情和支持,宣侠父亲自起草了《甘边藏民泣诉国人书》这一讨马檄文,给了马麒极大的社会压力,使马麒等封建军阀惶恐不安。1926年底,为支持甘南藏族人民的正义斗争,宣侠父在西安晋见冯玉祥和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经宣侠父的多方斡旋,宁海军军阀马麒被迫撤离拉卜楞藏区,长达十年之久的甘南藏族人民反抗宁海军军阀的斗争在中共甘肃特支和宣侠父的竭力指导和帮助下,终于宣告胜利结束。  大革命失败后,宣侠父于1927年8月回到家乡,参与组织和领导当地的农民运动。  1929年到山东冯玉祥部队从事兵运工作。  1931年初,任国民党25路军总参议。6月,在冯玉祥成立的察哈尔抗日同盟军中担任中共前线委员会委员,兼任吉鸿昌第2军政治部主任和第5师师长。1934年春,宣侠父与吉鸿昌等在天津组织“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并陪同吉鸿昌到上海履行秘密入党手续。同年夏,调至上海中共中央执行局特科,开展抗日救亡工作。1935年春,调往香港联络抗日反蒋,期间,担任中共华南工作委员会书记。  1936年两广事变后,参与重建国民党第19路军,并任政治部主任兼61师参谋长。西安事变后,宣侠父被调到西安协助周恩来工作。1937年4月,赴延安参加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9月,任十八集团军(八路军)高级参议。1938年2月,党中央决定由宣侠父负责西安八办的工作。7月31日,宣侠父被国民党军统特务秘密杀害于西安,年仅39岁。  宣侠父烈士纪念馆自成立以来,共接待参观者8万多人(次)。  

西麦朵合塘景区

  西麦朵合塘意为“吉祥花滩”位于县城以西120公里处的欧拉秀玛乡,地处西柯河景区,因每年7、8、10月分别盛开三种不同的吉祥花而得名。面积约64平方公里。滩西大积石山群山对峙,绵延不尽,中间河谷滩地,地势平坦,牧草丰茂,无数的溪流漫延其中,美不胜收。这里的花有三奇。每年7月中旬,整个西麦朵合塘盛开着一色的金莲花,灿若云霞,香气袭人,稍不留意,金色的花粉就会打黄裤管,又给人一种别样的意境。到了8月份,随着金莲花的谢落,天蓝色的格桑花竟相开放,又给人一种别样的遐思。到10月,遍野素淡的毛茛花,斑斑点点,象满天繁星,使人眼花缭乱。由于高原紫外线的强烈辐射,各色花朵十分艳丽。草原随着季节的推移而整体变换色彩,加之蓝天白云下百鸟争鸣,牛羊蠕动,忧如世外桃源。  信息来源:玛曲县人民政府  欧拉秀玛乡  玛曲县辖乡。1966年为西科河羊场,1983年置欧拉秀玛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131公里。面积645平方公里,人口0.2万,其中藏族占98%。有简易公路通县城。辖当庆、敦红、贡周、卡尔格4个村委会。地处黄河南岸,阿尼玛卿山北麓,西曲流经中部滩地。纯牧业区,牧养马、牛、羊,著名“欧拉羊”产地。产大黄、贝母、虫草等药材。有畜产品加工厂。西库乎鹿场在境内。.…… 详细++

玛曲草原

  玛曲草原位于自治州西南部的玛曲县,黄河在这1万多平方公里的大草原上,自西南入境,复从西北出境,形成九曲中的第一大弯曲。在这美丽富饶的黄河首曲,有许多引人入胜、令人留连忘返的草原景观,西梅朵合塘(意为花滩)便是其中之一。  西梅朵合塘位于玛曲县城以西120公里处的欧拉秀玛乡,这里是地势平坦的河谷滩地,绵延数十公里。到每年七月中旬,整个滩上遍开整齐而又平展的金莲花,策马滩上,马蹄下迸出一抹金灿灿花尘,蹄香不言而喻。到八月金莲花悄然隐退,代之以天蓝色的龙胆共,整个花滩一片蔚兰,滩接天际,天地一色。到十月周围高山之巅已是白雪皑皑,这里却换之以斑斑点点的毛莨花。这便是西梅朵合塘的花之三奇。  地址:甘肃省玛曲县境内  类型:草原骑马场户外运动  游玩时间:建议1天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门票信息:  免费开放。  交通  建议自驾或包车前往  

乔科大沼泽地

  乔科大沼泽地,藏语称乔尔干,位于玛曲县东南曼尔玛乡境内,面积1000多平方公里,沼泽地平坦广阔,坡丘平暖,水草丰美,是得天独厚的天然草场,因出产河曲马(原名乔科马)而闻名天下。乔尔干实际由五缝、七桥、二塘组成。五峰即中心的瓦芒则栋峰,东面的色锐峰,北面的嘎伊峰,南面的协合尔峰和西面的岗兰木孜乎锐锋;七桥指北面的贡桥,西面的郎曲桥干、掖尔茂桥,南面的撒锐桥,东面的色锐桥和中间的翁坡桥及瓦芒桥;东西、南北五桥连绵环绕五缝,中二桥却间隔五峰。二塘及万廷塘和卫当塘。乔干是河曲马的中心产地,也是丹顶鹤,黑颈鹤,白天鹅、黄羊、藏羚羊等珍稀野生动物的栖息乐园。  信息来源:玛曲县人民政府

大水泉

  位于县城以东朗玛公路(朗木寺至玛曲)20公里处,由于在巍峨的西倾山脚下涌出一泉,其水甚大而得名。泉呈一漏斗状水池,深约0.4米,底部有泉眼10余个,咕咕喷涌,出水量大,流出形成河流,其水甘甜清冽。  这里背靠西倾山,面临大草原和黑河,草原壮阔,风景绮丽,帐篷点点,牛羊成群,到处呈现处典型的藏族游牧生活景象。1979年,玛曲渔场试验并成功培育了原产于美国加利福尼亚的虹鳟鱼。冬季,玛曲千里冰封、气候奇寒,但虹鳟鱼竟然培育成功,为省内外人士称奇。如今,在其泉下围墙蓄水,建置了0。渔场每年产鱼约2万公斤,成为我国西北高原上最大的虹鳟鱼生产基地。  信息来源:玛曲县人民政府  信息来源:玛曲县人民政府

格萨尔广场

  格萨尔广场位于玛曲县城中心地带,西倾山脚下,以格萨尔神马为内容,于2002年8月竣工使用。有主体雕塑台(格萨尔神马),国旗台,九龙厅,八个图腾柱,下沉式广场等建筑,整个广场占地面积约15000平方米,由商业楼、电影院、文化展厅、老人娱乐中心等组成,是集商贸、休闲娱乐、购物、文化展示于一体的全县文化、商贸中心。  广场内草坪、绿树、鲜花相依,河曲神马腾跃若飞,雕龙栩栩如生,夜晚霓虹闪烁,漫步其间令人目不暇接,西倾山嵯峨商峻,形成县城落雨,西倾落雪的奇景,在夏日阳光下白雪与绿草相映,令人心旷神怡。   

首曲第一桥

  玛曲最有名的黄河首曲第一桥。位于县城4公里处,是黄河上游在玛曲境内建的第一座桥,因此有第一桥之称。它是1979年所建,这座桥的长280米,宽是7.5米。  黄河第一桥有两大美妙绝伦的景观。一是“拱桥拓日”。清晨日出时,立于大桥西侧,当太阳升至拱面时感觉拱桥托起了太阳一样,颇为壮观。二是“长河落日”。黄昏时分,在黄河桥边远望长河之水,夕阳渐渐西沉,恰似落入黄河中,非常迷人。  信息来源:玛曲县人民政府  信息来源:玛曲县人民政府

阿万仓

  阿万仓 景色优美,风景独特,湿地与湖泊辉映,雪山与黄河并存,北方大地的阳刚之气与江南水乡的清柔之美融为一体,尤其这里的民风彪悍,仿佛置身异域,是旅行者、摄影家、的理想去处和游客避暑胜地   景点位置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  

玛曲欧拉羊

  玛曲欧拉羊是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草原的特产。欧拉羊是藏系绵羊种。体格高大粗犷、头狭长,多肉髯。四肢及颈、胸部多为黄褐色,纯白个体极少。欧拉羊突出的特点是体大膘肥肉多,成年公羊活重约75公斤,母羊约58公斤。耐高寒,生长快,肉质细腻,肉味鲜美。   欧拉羊产于甘南州玛曲草原,是藏系绵羊种。体形高大,成年公羊体重75公斤,母羊重60来公斤,远大于一般羊种。耐高寒,生长快,肉质细腻,肉味鲜美。   一、品种特点   欧拉羊体格高,体重大,肉脂性能好,对高寒草原的低气压、严寒、潮湿等自然条件和四季放牧、常年露营放牧管理方式适应性很强。欧拉羊头稍长,呈锐三角形,鼻梁隆起,公、母羊绝大多数都有角,角形呈微螺旋状向左右平伸或略向前,尖端向外。四肢高而端正,背平直,胸、臀部发育良好。尾呈扁锥形,尾长13~20厘米。被毛纯白者不多。根据赵有璋等(1977)的研究,在2242只母羊中,全白者占0.67%,体白者占11.95%,体杂者占86.44%,全黑者占0.94%。   二、生产性能   1、产肉性能:6月龄公羊平均体重 35.14公斤,母羊31.44公斤,1.5岁公羊平均体重48.09公斤,母羊为52.76公斤;成年公羊平均体重66.82公斤,成年母羊为52.76公斤。1.5岁羯羊胴体重18.05公斤,内脏脂肪重0.74公斤,屠宰率47.81%;成年母羊胴体重25.83公斤,内脏脂肪重2.15公斤,屠宰率48.1%;成年公羯羊上述指标相应为30.75公斤、2.09公斤和54.19%。   2、产毛性能:欧拉羊被毛稀,死毛多,头、颈、尾、腹和四肢均覆盖短刺毛。在成年母羊的毛被中,无髓毛占39.03%,两型毛占25.44%,有髓毛占7.41%,死毛占28.12%。剪毛量成年公羊平均1.0公斤,成年母羊为0.86公斤,净毛率76%。   3、繁殖性能:欧拉羊繁殖率不高,每年产羔1次,在多数情况下每次产羔1只。   欧拉羊是藏绵羊中的肉用羊,体格大生长发育快,可以同内蒙古的乌珠穆沁羊相媲美。它的肉用性能非常突出,这在藏绵羊中是唯一的,十分珍贵难得。以普通藏绵羊做母本,到玛曲、河南县等地引入欧拉羊做父本。   地域范围   玛曲县是甘肃省唯一的纯牧业县之一,畜牧业在全县国民经济中占90%左右。全县有可利用草原面积85.867万公顷,理论载畜量166.67万个羊单位,为发展畜牧业经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是甘肃省重要的畜牧业商品基地之一。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甘肃、青海、四川三省交汇处。阿尼玛卿山由西向东贯穿全境,西倾山绵亘于县境北部。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500-3800间。黄河流经境内各乡,流程433km,属黄河水系,黄河在玛曲境内支流众多。玛曲欧拉羊产地区域分布在玛曲县所辖尼玛镇、欧拉乡、欧拉秀玛乡、阿万仓乡、木西合乡、齐哈玛乡、采日玛乡、曼日玛乡和河曲马场共8个乡镇1个场41个村委会。地理坐标为东经100°45′45″~102°29′00″,北纬33°06′30″~34°30′15″。草地面积1288万亩,截止2014年年底,玛曲欧拉羊全县存栏50.70万只,年出栏玛曲欧拉羊19.19万只,年产玛曲欧拉羊羊肉3839吨。

玛曲牦牛

  有着“亚洲第一天然优质牧场”美誉的甘肃省玛曲县把发展畜牧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牧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大力发展高原牦牛和优质肉羊等高原畜牧业,并形成了由龙头企业带动的产业化发展的县域优势产业。   近几年来,在“天玛生态”等大型龙头加工企业引领下,玛曲县畜牧业加快转变生产方式,大力发展专业化、标准化养殖规模,形成了一批牦牛生产专业村、专业乡,涌现出了一批高产高效标准化的联户牧场,创立了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牦牛系列产品品牌。日前甘南藏族自治州在京主办“促进牦牛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论坛暨天玛生态牦牛产品进京推介会,将玛曲县高原牦牛生态食品推介到北京“美廉美”等大型超市。甘南州州委常委、副州长才智在推介会上介绍说,自2008年甘南州把牦牛藏羊产业确立为全州战略性主导产业以来,畜牧业产业化规模迅速发展。目前,专业养殖规模已达到2万多户,专业化、标准化养殖规模占牦牛养殖规模的50%以上。   玛曲牦牛   玛曲县畜牧工作站   地域范围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甘肃、青海、四川三省交汇处,阿尼玛卿山由西向东贯穿全境,西倾山绵亘于县境北部,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500-3800间。黄河流经境内各乡,流程433km,属黄河水系,黄河在玛曲境内支流众多。玛曲县是甘肃省唯一的纯牧业县之一,畜牧业在玛曲县国民经济中占90%左右。全县有可利用草原面积85.867万公顷,理论载畜量166.67万个羊单位,为发展畜牧业经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是甘肃省重要的畜牧业商品基地之一。2014年底全县共饲养各类牲畜102.39万头只。目前,全县已建成50万只玛曲牦牛繁育基地,形成了以玛曲牦牛为主的畜牧业生产经营格局。玛曲牦牛生产地域范围为玛曲县所辖尼玛镇、阿万仓乡、欧拉乡、欧拉秀玛乡、曼日玛乡、采日玛乡、齐哈玛乡、木西合乡、玛曲县畜牧科技示范园区和河曲马场共8个乡镇2个场(区)42个村委会,地理坐标为东经100°45′45″~102°29′00″,北纬33°06′30″~34°30′15″。截止2014年年底,全县玛曲牦牛存栏51.17万头,年出栏玛曲牦牛15.49万头,年产玛曲牦牛牛肉13168吨。

玛曲河曲马

  河曲马是我国的一个优良地方品种,产区分布在黄河首曲——甘、川、青三省邻接的广阔草原上,包括甘南藏族自治州、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牧区和青海省河南蒙古自治县等地区。以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曼尔玛(乔科)和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的素克藏所产河曲马品质最佳。1954年原西北畜牧部正式名为河曲马,甘南州河曲马场是选育繁殖河曲马的国营马场。河曲马在甘南州境内主要分布在玛曲、夏河、碌曲三县,以玛曲县(含国营5806匹)所产数量最多,品质较优。1984年6月16日由甘肃省标准管理局制定为甘肃省企业标准。   1、品种特征   (1)外貌特征:河曲马的体质类型以粗糙结实为主,有挽乘兼用和乘挽兼用两种类型,以挽乘兼用为主。毛色以黑、青、骝、栗为主,少数马头部和四肢有白章别征。头形以直头较多,兔头、半兔头次之,耳长敏捷,鼻孔开发,唇厚灵活,下唇微垂。脚深广,鬃押较低,背长腰短头直,尻宽短,腹部充实,四肢干燥,关节明显,前肢努基本端正,后肢稍有刀状和外向,蹄大小适中。   (2)体尺、体重:河曲成年马平均体高公马137.21厘米,母马132.47厘米;平均体重公马346.27公斤,母马330.95公斤。是国内较为高大的马种之一。   2、品种性能   (1)生长发育:河曲马幼驹生长发育较快,初生公驹体尺与成年公马体尺比较,体高为58.96%,体长为42.22%,胸围为41.16%,管围34.30%,初生母驹与成年母马体尺比较,体高为61.90%,体长为43.30%,胸围为42.27%,管围为47.74%。公马5岁、母马4岁达到体成熟。   (2)役用能力:挽力较强,速度中等。最大挽力370挽力公斤,骑乘速度为1200米/1 ′43 ″3,驮载100-125公斤,日行50公里,双套马耕地,每天工作5小时,可耕地4亩左右,役用持久性强,特别具有善走烂泥滩的能力。   (3)繁殖性能:营养良好的母马1周岁开始发情,一般两周岁配种,繁殖年限公马12??13年,母马15??16年,最长寿命公马为30??33周岁,母马26??28岁,一生可产驹12??13匹,6??12岁为产驹盛期。受胎率一般为67%左右。   (4)适应性:河曲马对高寒、气候多变的恶劣环境有极强的适应能力,耐久力强,适应高海拔,气压低的环境,抗病力强。

首曲藏獒

  珍贵犬种首曲藏獒:首曲藏獒是藏族群众在高寒生态环境中,长期选育和保存下来的珍贵牧养大型犬种,它对青藏高原寒冷的气候,严酷的自然环境适应力强。具有五千年的生存发展史,是我国乃至世界唯一被保存下来的原始珍贵犬种。首曲藏獒主要分布于甘、青、川的安多地区,其中心产区为甘、青、川三省交界处的黄河首区地带。1993年8月19日被甘肃省质量管理局制定为《甘肃省地方标准》。   1.体形外貌。首曲藏獒体形高大、结构匀称、粗壮结实、略显粗糙、头大额宽、顶骨略圆、两耳下垂,呈倒三角形。嘴状,杏仁眼大小适中,目睛黑黄。颈部粗壮,长短协调。喉皮松弛,形成环状皱褶。胸廓深宽,肋骨开张良好。腰背平直,腹部微收。臀部宽短,稍倾斜。尾大毛长,侧卷于臀上,形如绣球。前肢粗壮端直,爪掌肥大。后肢有力,飞节坚实。被毛厚,周毛粗长,绒毛软密。臀尾毛特长,头和四肢下部毛短。毛色以黑背四眼形为主,黄四眼为佳,且黑黄分界明显,其次黑色、黄色、褐色、白色。   2.生理特性。雌獒八个月性成熟,一岁半体成熟。雄獒一岁半性成熟,二岁体成熟。雌獒每年发情一次,多在初冬,产仔在春节前后(12月、元月、2月)。寿命为15年左右,少数个体达20年以上。   3.习性和气质。首曲藏獒适应高寒阴湿的气候,在摄氏零下三十度的冰雪中,仍能安然入睡。食量大,偏肉食。适应性好,抗病力强。气质刚强,秉性悍威。虎威熊风,野性尚存。忠实主人,记忆力强。   4.体尺。成年雄獒体高70厘米,体长80厘米,胸围85厘米;成年雌獒体高66厘米、体长76厘米、胸围81厘米。藏獒区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个等级,以上数据为特级藏獒体尺数据。

藏包子

  在甘南藏族自治州,有一种别具风味的民族面食——甘南藏包子。甘南藏包子,又称“卓华包子”,因形如牛眼睛,又有“牛眼睛包子”之称。它外皮雪白薄亮,透过包子皮,里面的馅子清晰可见,只见肉如玛瑙,菜似翡翠,红绿相间,煞是好看!吃时需先从顶端吸吮包子内的油水,然后食之。如果拿起包子就咬,就会油水四溅,使人狼狈不堪。   甘南藏包子始于何时,史无记载。但相传最早的藏包子是以当地特产青稞面为皮,牛羊肉为馅蒸制而成。现在,又以白面为皮,以羊肉为主馅,加适量羊板油,调以葱花、酱油、味精、花椒水等佐料,上笼蒸制而成。   甘南藏包子制作精细,工艺有独到之处。就以制包子皮为例,它不象一般的包子皮需用擀杖擀制,而是将白面烫好后,用手捏制。甘南藏族人民大多都有一手捏制包子皮的高超手艺,一次可捏制成4至5个大小相等、薄厚均匀的包子皮。包好的包子大小如核桃,均匀整齐,顶端有旋涡,外形十分美观。藏包子因体积较小,一般放置在旺火上蒸制15至18分种即熟。用筷子把包子夹入盘内,佐以蒜泥、醋、酱油、辣子油、吃起来油而不腻,软嫩可口,鲜美异常。   甘南藏包子不仅是一种独树一帜的民族风味小吃,而且也是藏族人民款待客人的传统美食。当远方的客人到甘南大草原旅游时,好客的藏族人民,一定会请佳宾领略藏包子的独特风味,以饱口福。

玛曲酥酪糕

  藏族饮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一世纪前后西藏就已经开发灌溉农田,并开始将牧地和农田合为一片,这些农田和牧地为王室和平民提供了丰富的糌粑和酥油。此后湖盐的发现和茶叶、瓷碗从中原的引进,更是丰富了藏族的饮食文化,酥酪糕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其制作方法:首先,将提取过奶油的乳白色淀粉(藏名曲热)凉干,用磨磨成粉末。其次,拌入酥油(奶油)、白糖、人参果(角麻)、葡萄干、桃仁等。最后,做成圆形、方形,表面做有吉祥、长寿图案的醍面胚,将其放入笼屉内蒸熟,宾至可整块献上,或切成片状。其营养及功效:“醍”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A、乳糖、卵磷脂、胆甾醇、色素、胡萝卜素、维生素B2、维生素C,以及淀粉、膳食纤维、碳水化合物、钙、磷、铁、脂质、胆碱、甜菜素等。对补气血,健脾胃,生津止渴,利湿的功效,收敛止血,益气补血,病后贫血,营养不良,脾虚腹泻,风湿痹痛,腹泻,痔疮出血,镇静安神,糖尿病久病等治疗作用。   图为我们熟悉的慈善画师阿克三木旦制作的“醍”之作。 (拉毛报道)

甘南青稞酒

玛曲唐卡

  唐卡是用纸、布、羊皮或丝绸作底,用彩绸镶边装裱而成的卷轴画。唐卡始出于公元7世纪上半叶,在明代才大量使用。   唐卡画的内容包罗万象,有佛像、人物、说法图,佛经故事、社会历史、生活习俗,天文历算,藏医藏药,人体解剖图等。   唐卡画一般呈竖长方形。   中央的画面称"美龙"是核心部分,四周由彩缎拼成,其黄、红画框称为"彩虹"是精灵之气的象征,两端加硬木轴心,底端轴心的两头装有轴柄。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首曲灌肠

  有肉肠和血肠两种。   肉肠是用剁碎的牛羊心、肺、肾、肝等内脏加拌切碎的蒜苗、食盐、花椒粉搅匀,灌入洗干净的大肠;血肠是将剁碎的肉放在血液中,加上食盐、花椒粉搅匀,灌入细肠内,然后均以清水煮熟食用。   灌肠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玛曲牧区极富特色的风味食品。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甘南糌粑

  甘南糌粑     糌粑是将炒熟的青稞用手磨加工成面粉,吃时加上酥油、干奶酪和茶水,在碗里用手拌匀,捏成团状食品。糌粑易于保存,便于携带,吃法简单,味香耐饥。不管走到什么地方,只要有水就可以吃上喷香可口的糌粑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刀什哈

  刀什哈     即“石炙肉”。先将石头在篝火中烧红,然后将羊宰杀后取出羊胃翻洗干净,再将羊肉剔骨切碎,和烧红的石头一起装入羊肚,扎紧羊肚两头。由于羊肉在肚内受热煮沸,羊肚逐渐膨胀,此刻用刀尖或其他利器轻轻戳洞放气,直至羊肚不再膨胀,割开羊肚,同食羊肉及汁,鲜嫩丰美无比!这种作法最早源于民间游牧生活和马帮生涯,简便易做,鲜美直接,反映了草原民族丰富的饮食文化内涵。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蕨麻米饭

  蕨麻米饭是将大米、蕨麻煮熟、一样一半盛在碗内,再撒上白糖,浇上酥油汁。食用时用调羹边搅边吃,甜而不涩、油而不腻,藏族群众视之为团圆和睦和象征性食品,设宴待客时首先上桌。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欧拉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特产


地区 特产
曲合尔村

----

哇尔合村

----

克勤村

----

安茂村

----

欧强村

----

达尔钦村

----

欧拉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