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 | 简介 |
---|---|
桂林碗糕 | 碗糕、水糕又名“梆梆糕”,用漓江水浸泡粘米,磨成半液体状(粘米以全州和漓江两岸出产的粘稻米为好),加蔗糖后盛于浅黄色小粗碗中蒸制而成,以加水的多少而成为碗糕与水糕。碗糕稍干,吃时清甜松口;水糕较稀,吃时甜滑易咽。两者的爽口、清香,还得之于漓江之水和“吃”漓江水长成的桂林粘米。碗糕是以小碗为模具,装原料蒸制而成。颜色鹅黄,口感暄、松、绵、软、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吸收,适合老人、儿童食用。 分类: 碗糕按照味道可分为可分咸甜二类,但以咸口味较常见。 营养成分: 热量105.3(大卡) 蛋白质5.5 (克) 脂肪2.5 (克) 醣类15.2(克) 生产制作: 原料 适用1岁以上(3人份)材料:糯米粉半杯、淀粉1大匙、温水120毫升、滚水240毫升、盐少许。 馅料:肉沫45克、香菇2朵、油葱酥5克。 调味料:酱油膏1大匙。 做法: 做法一 1.将糯米粉及淀粉用温水调匀,再倒入滚水快速搅拌成稠糊状,然后分装至小碗中。 2.将香菇切成细沫,将所有馅料加入调味料略炒过,盛出备用。 3.在每碗米浆中,分别铺上少许馅料,再放入锅中蒸20~30分钟即可。 做法二 原料:面粉、白糖、鸡蛋、泡打粉、青红丝、瓜仁、葡萄干 1、将面粉过罗筛细待用。葡萄干用清水洗净。 2、将鸡蛋磕入碗内,加水搅均匀,再加白糖、泡打粉及筛过的面粉,用手徐徐搅拌至无疙瘩为止,即成碗糕糊。 3、小碗里面抹上净油,倒入半确定糕糊,上面摆上青红丝、瓜仁、葡萄干。 4、蒸锅上火,加水烧开,将碗上屉,旺火蒸15分钟便熟,出锅将糕从碗中倒出即可。 饮食文化: 传统的碗糕、水糕,除了流动的梆梆糕小贩外,桂林最正宗的有两家小餐馆:一家在花桥头(西),一家在花桥背(东)。每家店铺里有二十来副竹椅、竹桌,可容纳数十人同时进餐。每个店铺各置大瓦壶两个,大瓦缸一个,内装山楂茶免费供应。 两店传统做法是:碗糕、水糕现蒸现卖,设置柴火食堂式的大炉大锅,上放双层大蒸笼,十分钟可出笼碗糕、水糕百个左右。一般到普陀山、月牙山的游览者,多在此吃糕“过午”,吃后每人还带上十个八个,店小二特赠给一张荷叶包装,那糕香、米香、糖香与竹香、柴火香、荷叶香糅合在一起,进入口中,令人心醉,久久难忘。 |
尼姑面 | 尼姑面即素面,与桂林米粉堪称姐妹小吃。相传是桂林月牙山尼姑庵所创。天长日久,制作方法广为流传。桂林尼姑面的精华的汤,汤是用黄豆芽、新鲜草菇、香菇、冬笋等久熬而成。汤色金黄,味鲜而甜,清香四溢。 原料 主打:面条,桂林腐竹、黄菜、素火腿、面筋。 做法:尼姑面,以黄豆芽、草菇、香菇脚、冬笋等熬制成色黄清亮、香气喷鼻的汤;选取上好的精白粉,用手工精制成粗细均匀,光滑柔腻的面条。煮面时,先用清水煮至七成熟,而后捞至熬好的汤里煮熟。面条盛入碗后,再在上面盖上草菇、素火腿、面筋等素食鲜,滴上香油、撒上花生糜、胡椒粉。吃起来清淡可口,味道鲜美,余香缠绵。 特点 尼姑面的面条既薄且细,全用手工做成,并且最好现做现烧,趁新鲜吃。烧时先用清汤把面烫熟,然后把面撩出到青瓷碗里,再在碗里加进特别熬出来的汤汁,浇上浇头,方才端出待客。尼姑面的精华,吃下来方才知道,一是在特制的面条,二是在于特殊的汤汁,三是在特别的浇头。尼姑面的汤汁,端上来汤色金黄,一清见底,其料由黄豆芽、草菇、香菇、冬笋精心熬制而成。青瓷小碗吃浇上香油,撒上胡椒粉而倍感喷香诱人食欲的尼姑面,面上是浇头。吃时一筷一筷,但觉面条精细,入口润滑细腻,浇头香菇、木耳、面筋、腐竹、素火腿、油炸花生米、新鲜蔬菜,还有点点香葱浮在面上,让人边吃边赞,真是感到地方饮食文化之美。 传说 据说,吃尼姑面还有一段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因缘。当年朱元璋被元军追捕,一路讨饭逃到庵里,竟饿得昏倒在尼姑庵大门口。后来老尼姑把他救起,煮了一碗素面让他充饥,朱元璋捧面吃得直叫“好吃”,吃完又向老尼讨第二碗。谁料朱元璋刚吃好第二碗,还来不及抹嘴,就有元兵追了上来。亏得庵中老尼机灵仁慈,机警引开元兵追到别处,才使朱元璋得脱大厄。后来朱元璋登基做皇帝,依旧不忘落魄时的那碗尼姑面,于是急忙派人南下寻找老尼,可惜老尼已经逝去一个多月了。朱元璋闻此噩耗不胜唏嘘,遂亲笔挥毫,写下了“尼姑面”三字,着人给庵里送去。由于有了皇帝亲笔题赐的的面名,从此尼姑面的名气,便更加不胫而走,并且流传久远,直到如今。可惜的是,如今吃尼姑面已经从清净尼庵,搬出到了琉璃瓦覆盖的金碧月牙楼,吃的环境,无复当年庵树摇曳,幽致寂静而超然尘外了,然而无论如何,纵然如此,尼姑面依旧还是值得一吃的。 |
桂林松糕 | 用糯米掺粳米适量磨成粉, 稍掺些黄糖水拌匀, 再将半干半湿的米粉层层撒人蒸桶中蒸一至二小时熟透即成。其味松软爽口, 香甜宜人, 若再配以荔浦芋头丁, 其味更佳。桂林习俗, 松糕一般用于喜庆场合, 如生日贺寿、得子、新屋上梁等, 常赠以松糕, 以示庆贺。为桂林的著名风味小吃, 今市场上亦不时有售。( 桂林) 在桂林的习俗中,松糕一般用于喜庆场合,如生日贺寿、得子、新屋上梁等,赠松糕以示庆贺。松糕是周边乡镇逢喜事必备的礼物,送松糕的人都是跟主家特别亲或者感情关系非常好的人,这一贺礼在农村可以讲是“最高”礼品了,朋友要是在喝喜酒时送松糕,主家一般都有“受宠若惊”的感觉。用于庆贺的松糕做成后,会根据不同的用途进行“装饰”,“装饰”不同含义也不同。祝寿送的松糕,在顶部插松树枝,是祝主人“长命百岁”,结婚送的松糕,会插柏树枝,周边点插红枣,当然是祝新人“白头偕老,百年好合”的意思。还有的人会用花生或者红枣在松糕上贴成许多祝福字词。现在生活水平高了,无论哪一种喜事,人们都会买来鲜花直接插在松糕上,美观的同时更增添了喜庆的气氛。 制作方法: 1.用糯米掺粳米适量磨成粉 2.稍掺些黄糖水拌匀, 3.再将半干半湿的米粉层层撒入蒸桶中蒸一至二小时熟透即。 4.刚蒸出来的松糕最好吃,大家可根据自己的喜好把还冒着热气的松糕,用刀切成片。 |
茶油面 | 原料: 面粉500克,牛骨髓油150克,黑芝麻20克,白芝麻20克,核桃仁20克,瓜子仁10,白糖和糖桂花汁各适量。 制法: 1、在锅内放入面粉,用微火搅炒约10余分钟,待面粉呈现麦黄色时即熟,取出过细箩,仍放回原锅中。 2、另起锅放入牛骨髓油,用旺火烧到油将冒烟时,立即倒入熟炒面里搅拌均匀。待用。 3、将黑、白芝麻用微火炒出香味,核桃仁炒熟去皮,剁成细末,连同瓜子仁一起倒入炒面中,即成油炒面。 食法: 吃时将油炒面分盛10个碗内,用沸水冲搅成稠糊状,然后各放上适量的白糖和糖桂花汁搅匀,即成。 |
豆蓉糯米饭 | 豆蓉糯米饭是桂林人早餐常见小吃,具有米饭柔韧,馅心鲜香的风味。做法是将上好糯米蒸熟做成饭团,以甜豆蓉为主馅,再拌以炒香的芝麻、加些葱花、油。现又有以香肠、煮牛肉等做馅的咸糯米饭,亦别有风味。 |
桂花酒 | 桂花酒酿造历史悠久,现有桂林牌和吴刚牌两种。桂林牌桂花酒由桂林酿酒总厂生产,属花、果配制甜型低酒度露酒。以本地桂花、山葡萄为原料,经浸泡、蒸馏、调整、陈酿、过滤而成,酒度15°~20°。色泽浅黄,桂花清香突出,并带有山葡萄的特有醇香,酸甜适口,醇厚柔和,余香长久。常饮可健脾胃,助消化,活血益气。1984年和1989年分别被评为广西优质酒和优质食品。吴刚牌桂花酒由桂林市临桂桂花酒厂生产,以优质大米和鲜桂花为原料,采用双蒸复酿工艺精制而成。酒质清澈透亮,口感醇和爽净,既有三花酒的特色,又有桂花的芳香,回味悠长,酒度有38°和50°两种。 生产制作 桂花酒的制作 先制成白酒,装甏伏酒,伏1—3年时间,一般隔年上市。上市前,用鲜桂花浸成桂花露,渗入白酒,酿成桂花酒。常熟桂花酒留下了翁同龢的“带径锄绿野,留露酿黄花”的佳句。随着酿酒工艺的改进,桂花酒具备了“品质优,酒度低,色泽美而透明,酒味香而甜醇,一年四季可饮,男女老少皆宜”特点,成为品饮、馈赠的佳品。 制作桂花稠酒的好方法 一、泡米:清水入缸,淹没江米,木瓢搅拌使脏物上浮撇而弃之。四时为宜。 二、蒸米:上笼,烧大火,熟烂达八成,离火,浇水,先米中间后笼周围,温度降至三度以下即可。 三、拌曲:平散摊开在案,撒曲面,拌,需均匀。 四、装缸:先置木棒一个,于缸中心,将米从四周装入轻轻拍压,后木心转动抽出,口成喇叭状。白布盖之,再加软圆草垫,保持三十度温,三天后酒醅即熟。 五、过酒:将缸口横置两个木棍,铜丝萝架其上,萝中倒多少酒醅,用多少生水几次淋下,手入酒醅中转、搅、搓、压,反复不已,酒尽醅干。 酒中放冰糖,蜂蜜,加桂花,加热烧开。 一般酒澄清,此酒粘稠,一般酒辣辛,此酒绵甜。乡民能喝,市民能喝,老人能喝,儿童能喝,男人能喝,女人能喝,健胃、活血、止渴、润肺。相传太白饮此酒,成诗百篇。故历来文人到长安,专饮桂花稠酒。今有一学子欲做诗人,每次到酒店大饮觅灵感,但三碗下肚,则大醉,语无伦次,不识归路。 功效 该酒香甜醇厚,有开胃醒神、健脾补虚的功有。桂花酒尤其适用于女士饮用,被赞誉为“妇女幸福酒”。祖国医学中有花疗的理论实践,桂花酒就是典型的实例。 |
地区 | 特产 |
---|---|
红头岭社区 |
---- |
长海社区 |
---- |
琴潭社区 |
---- |
福利路社区 |
---- |
世纪花园社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