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 | 简介 |
---|---|
漓江 | 漓江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上游景点 桂林美最美是漓江,它发源于桂林东北兴安县的猫儿山,流经桂林、阳朔,至平乐县恭城河口,全长170公里。由桂林至阳朔84公里的漓江,像一条青绸绿带,盘绕在万点峰峦之间,奇峰夹岸,碧水萦回,削壁垂河,青山浮水,风光旖旎,犹如一幅百里画卷。这百里漓江,依据景色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三个景区 第一景区:桂林市区至黄牛峡。两岸奇峰林立,城镇、农村、田园错落分布,景观多样,是观赏远山近水与人文民风的佳处,构成了画卷的开头部分。这一景区的主要景点有象鼻山、斗鸡山、净瓶卧江、奇峰林立、父子岩、龙门古榕、大圩古镇、磨盘山等。 第二景区:黄牛峡至水落村。夹岸石山连绵不断,奇峰围峦映带,是漓江风光的精华所在,构成画卷的主体部份。主要景点有望夫石、草坪帷幕、冠岩幽府、半边渡、鲤鱼挂壁、浪石风光、童子拜观音、八仙过江、九马画山、青峰倒影、兴坪佳境等。诸多景点中,冠岩水府、九马画山、兴坪佳境最令人兴奋,令人陶醉。 第三景区:水落村至阳朔。两岸土岭青葱,翠竹、茂林、田野、山庄、渔村随处可见,给画卷添上了幽美的田园色彩。 漓江风光的美,不仅充分展现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特点,而且还有"深潭、险滩、流泉、飞瀑"的佳景。同时漓江有着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气候,自然有它不同的神韵。晴天的漓江,青峰倒映特别迷人。可烟雨漓江,赐给人们的却是另外一种美的享受;细雨如纱,飘飘沥沥;云雾缭绕,似在仙宫,如入梦境。 中游景点 望夫石 望夫石右岸山上有两个石人,高山上的是丈夫,小山上的是妻子,像是背着孩子在望丈夫,名望夫石。传说是一对船家夫妻,行船到此,水枯搁浅,船上斗来吃完,上山看有无船来好求救,结果没有等到,双双化为石头。 草坪 船到草坪,但见两岸奇峰挺秀,水碧山青,茂林修竹,一派葱翠。在漓江的整个游程中,这里算得是观景高潮的“序幕”。游船前行,但见两岸疏林如画,山村炊烟处处,风景宜人。倒影江中的疏林、群峰、远山,有如淡墨浑挥,化入天际,沉入水中。船浪过处,又如卷动的山水画卷。若逢阴雨天气,“ 烟云绕万峰”,更蒙上了神奇的色彩。 冠岩 左岸一山,似古时紫金冠,山脚有岩洞,为地下河出口,一脉清流注入漓江。明蔡文《冠岩》诗道:“洞府深深映水开,幽花怪石白云堆。中有一脉清流出,不识源头何处来?”经岩溶地质研究所运用示踪学的原理,在冠岩8公里以外的地方,找到了地下河的源头。 鲤鱼挂壁 在杨堤看前方悬崖,下方大石壁上,有条红鲤鱼的图形,巨鲤像在溯江而上,名鲤鱼挂壁。 绣山 过了冠岩,山石色彩多样,红、黄、赭、绿交错,色彩斑斓,如织似绣,名绣山。 仙人推磨 在海豹山旁边,有座小山,顶上的岸石,形似人在推磨,称为仙人推磨。 半边渡 右岸峭壁如削,无法筑路,人们在岸边摆渡往来。此地江山成一绝,削壁垂河渡半边。 桃源赏月 右岸桃源村,前拥翠竹,后立青松,三月桃李争艳。村后月亮山顶有个大圆洞,如月挂山头,富有诗情画意,此景名桃源赏月。这便是伟说中伏波将军“一箭穿三山”射穿的第三个洞。 鼓椎山 左岸边有两块圆形巨石,大者曰锣,小者曰鼓;右岸两座挺拔的小山,一名锣锤山,一名鼓棍山。此处叫锣鼓滩。 杨堤 村后一山两峰,形似倒挂的羊蹄,当地谐其音,地名称为杨堤。杨堤景色很美,为乡政府所在地,又是枯水期游人登船的码头。 鸡笼山 右岸一座小石山,上尖下圆,像是南方的竹编鸡笼。还开有一个门,名鸡笼山。左岸石壁上,有一排小石洞,好像是一群小鸡往回赶。 童子拜观音 左前方有许多山峰,中间一个尖峰,形似观音菩萨,名观音峰;在观音峰前下方有一小山,像是童子对观音低头朝拜。 卓笔峰 右岸临水处,有一小尖峰,均匀直立,极像大毛笔,名卓笔峰。 八仙过江 右岸八个山头,光头大肚的象铁拐李,铁拐李旁边是曹国舅,曹国舅下来戴帽的是何仙姑,还有韩湘子、吕洞宾、汉钟离、蓝采和、张果老,名八仙过江。八仙又像威武的将军,名将军升帐。漓江风光,自古有名,八仙或将军们慕名而来,留连忘返。 九马画山 左前方九峰相连,山面如削,石壁上有白、黄、灰、黑等色,色彩斑斓,呈现出马的画像,名画山;马图最多可见九匹,又名九马画山。仔细端详,画面出现各种形态的骏马,有静静伫立的,有低头饮水的,有昂首嘶鸣的,有扬蹄奔跑的。正上方那一匹大马,在低头饮水,尾巴高翘,有人认为尾巴像马头,正在向前奔跑。一般人可见三、四匹,要看出九匹来,可不容易。民谣说:“看马郎,看马郎,问你神马有几双?看出七匹中榜眼,能见九匹状元郎。”传说画山九马来自天宫,当年孙悟空不愿当弼马温,反下天宫后,神马走脱在此,不愿离去。画山奇丽,清徐《画山》诗云:“自古山如画,而今画似山,马图呈九首,奇物在人间。 青峰倒影 船过画山,江面开阔,水平如镜,岸上翠竹成林,青峰倒影,美不胜收,”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在烟雾中,像披上轻纱,层次分明,诗情画意,到处是天然的水墨图景。 乌龟爬山 左岸山头上,有块岩石似只乌龟,当游船前行时,这龟徐徐上移,仿佛向顶上爬,名乌龟爬山。 骆驼过江 右岸三座山峰相连,像一只缩着颈子的双峰骆驼,似向江边走来,名骆驼过江。 尼姑和尚斗嘴 回首看,对岸罗汉山上两峰,一峰肥大,一峰瘦小,传说肥大的是和尚,瘦小的是尼姑,两人在对面吵架,称为尼姑和尚斗嘴。 孙悟空吃仙桃 画山后面,山有有块岩石,很像猴子在吃东西。传说孙悟空做了齐天大圣,管蟠桃园,正自在受用,名孙悟空吃仙桃。 兴坪佳境 左岸的兴坪镇,是隋唐以前古熙平县县治所在地,是座历史悠久的古镇。兴坪依山面水,奇峰环绕,兴坪河在此汇流漓江,景色荟萃,古有”阳朔山水在兴坪“之说,是漓江风景的佳绝处。 七仙女下凡 黄布滩与猪皮滩之间,有一段江面波平如镜,船家称为”黄布纹水“。右岸七个山峰,婷婷玉立,传说是玉皇大帝的七个女下凡到此,留恋美景,不愿返回天宫,化成了七座秀丽的山峰,名七仙女下凡。 狗熊望天 往后看,左岸一个山头,像躺着的大狗熊,四脚朝天,名狗熊望天。 苹果山 往远方看,有一圆形小山峰,中间凹进去,很像一只大苹果,叫做苹果山。 朝板山 左岸临水处,有一座平整的小山,形似旧时大臣朝见皇帝时手中所捧的朝板。 下游景点 美女照镜 向螺蛳山右边望去,有一前一后两座小山,后山峰上有块圆圆的地方没有长草,象姑娘的脸,眼睛、鼻子、嘴巴可风,前山象一面支起的镜子,姑娘披着长发,正在对镜梳妆呢,名美女照镜,也叫对镜梳妆。 书童山 过碧莲峰,穿行阳朔大桥(观莲桥),便见书童山,挺拔于田家河与漓江汇合处,似一个娴静端庄的少女,婷婷玉立,倒影江中,清奇无比。半山处,有一块夹缝矗石,高丈余,似捧书诵读的书童,因名书童山。 天水寨 与鲤鱼山隔河相望的是天水寨,山上有古寨,设有五门,寨子里有小盆地,可容千人,还有一泉,各夏不柘,可供千人饮用,因名天水寨。 秀才看榜 从书童山下行不远,可见灵人山中峰,有一石耸立,似身着宽衣、头戴纱帽的古人,面朝对岸的白肚山,好象举子对榜沉思,因名秀才看榜。 螺蛳山 正前方岸上,一山上尖下圆,山上有圈圈螺纹,活象大海螺,名螺蛳山。 鱼村幽景 左岸是渔村,竹木葱郁,村后峰峦起伏重叠,天水寨的残垣门墙,清晰可见。渔村一带,奇峰壁立,藓苔挂满石壁及钟乳石。游船到此,顿感清凉爽快。壁纹奇形怪状,有如古树老干,有似花边图案。右岸的笔架山,三峰并列如笔架。沙湾洲白沙环江,沙明水清,渔人静钓。 雪狮岭 过秀才看榜,有个木山村,村左右各有一岭。左岭长满米锥、蜜柚等树,青葱茂绿,远看如狮子伏卧江滨;村右一岭,依江而起,草木丛山,名雪狮岭。二岭合称”雪岭双狮“,或”双狮抢球“。是阳朔县城附近的览胜佳地,有”要看好风景,登上雪狮岭“之说。 漓江鸬鹚 在渔村两岸,时见漓江鸬鹚,俗称鱼鹰、水老鸦,体羽黑色带有金属光泽。游船到此,可见左岸崖壁下竹排上,停息着鸬鹚;右岸边停着竹排,沙滩上渔人和鸬鹚悠然自得。有时可以一睹鸬鹚凌波的风彩,渔民撑着竹排,上面停着几只鸬鹚,拍打翅膀,盯着水面,猛地跳下江中,潜入水底,不一会儿,嘴里叼着银光闪亮的鱼儿跳上竹排,饶有情趣。 水落村瀑布 前面水声哗哗,是水落村。村岸有一急流悬泻漓江,落差近10米。是阳朔沿江最大的瀑布,若到雨季,瀑声轰轰,水花腾空飞舞。 狮子骑鲤鱼 过螺蛳山,前面有座大山,象条鲤鱼,有头有尾,白白的鱼肚子,背上长着鱼鳍,名鲤鱼山。鱼鳍又象骑在鱼背上的狮子,称为狮子骑鲤鱼。 碧莲峰 是阳朔的主峰,山势嵯峨,树木满山,茂密青翠,象一朵浴水而出、含苞待放的碧莲花。因山壁上有处光滑如镜,又名鉴山。 鲤鱼翅 离开狮子骑鲤鱼,前行里许,就到鱼村渡口。江滨耸立一山,形似鲤鱼背翅,名鲤鱼翅。远看山形,象一尾大鲤鱼,头、尾、翅均观。 阳朔 “桂林山水甲天下, 阳朔堪称甲桂林, 群峰倒影山浮水, 无水无山不入神”高度概括了阳朔自然风光在世界上所占有的重要位置。阳朔地处中亚热带季风区, 气候温和, 四季宜人。属典型的客斯特岩溶地貌, 境内山峰林立, 平地拨起, 千姿百态, 如人物、似走兽、若器皿、类飞禽, 别具情趣, 令人玩味无穷, 山上竹木繁茂, 四季常春, 山山有洞, 洞洞奇美, 洞中乳石遍布, 晶莹剔透, 如艺术长廊, 似天然迷宫, 阳朔的水清撤透明, 绿水悠悠, 如情似梦, 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形容为“江作青罗带, 山如碧玉簪”, 以其“山青、水秀、峰奇、洞美”四绝而闻名, 是美丽的桂林山水之精华所在地。漓江 漓江 漓江 漓江 漓江 漓江 漓江 桂林象鼻山漓江冠岩风景区九马画山大圩古镇船游漓江黄牛峡浪石风光父子岩桂林塔山兴坪古镇杨堤阳朔山水园黄布倒影 |
桂林象鼻山 | 桂林象鼻山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象鼻山原名漓山,又叫仪山、沉水山,简称象山,位于广西省桂林市内桃花江与漓江汇流处,是桂林名山之一,主要景点有水月洞、象眼岩、普贤塔、宏峰寺及寺内的太平天国革命遗址陈列馆等。附近还有隋唐开元寺仅存的舍利塔。水月洞紧靠江边,漓水流贯其间,如水中浮月,山石垂入水中又如象鼻饮水漓江,景致极佳,唐宋以来即为游览胜地。宋蓟北处士《和水月洞韵》诗:“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形象地描绘了这一景致。国家首批4A级景区,位于桂林市滨江路,桃花江与漓江的交汇处,2、23、16、57、58、88路公交车可到达。占地11.88万平方米,属于喀斯特地貌自然风景区,因山形酷似一匹豪饮江水的巨象而得名。早在唐宋就成为著名游览胜地,有1000多年的游览史。 象鼻山在桃花江与漓江汇流处,西距文昌桥200米。海拔200米,高出江面55米,长108米,宽100米,山体面积1.3公顷。由3.6亿年前海底沉积的纯石灰岩组成,酷似一头巨象伸长鼻子吸饮江水。其神奇,首先是形神毕似,其次是在鼻腿之间造就一轮临水皓月,构成“象山水月”奇景。因此,象山成了桂林山水的代表、桂林城的象征,桂林乃至广西地方产品多以象山作为标记。 水月洞在象鼻山的象鼻和象腿之间。距今1.2万年前,地壳抬升,漓江缩小,加速了水月洞的发育,形成一个东西通透的圆洞。长17米,宽9.5米,高12米,面积约150平方米。水月洞洞口朝阳,亦名朝阳洞。但洞在水上,如明月浮水,十分形象,所以水月之名,一直沿用至今。“象山水月”是桂林山水一大奇景,与南望的穿山月岩相对,一悬于天,一浮于水,形成“漓江双月”的奇特景观。 明代诗人孔镛写道:“象鼻分明饮玉河,西风一吸水应波。青山自是饶奇骨,白日相看不厌多。”这一百看不厌的象鼻山位于城南漓江和桃花江的江流汇合处。山形酷似一头巨象,伸长鼻子临江吸水,因而得名。象鼻与象身之间的大洞,便是著名的水月洞。范成大说它“其形正圆,望之端整如月轮”。水月洞里江水通流,可泛小舟,在明月之夜,它的倒影则构成“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的“象山水月”奇观,使历代诗人吟咏不止。洞内外崖有古代石刻文物五十余件,其中以宋代爱国诗人张孝祥、范成大和陆游的作品最为有名。陆游虽然没有到过桂林,但对这里的奇山秀水神往不已。他把诗和信札寄给当时任昭州(今广西桂林市平乐县)太守的朋友杜思恭。杜思恭则“命工刻与崖石,与世人共之”。 象鼻山的山脚有石级小路通上山顶。山顶平展,绿树成荫,当年太平军在此架炮攻城。在山顶的东端有明代的实心砖塔,因嵌有普贤菩萨像而得名普贤塔。塔身好似圆形宝瓶,又像剑柄,又有人称之为瓶塔或剑柄塔。 象鼻山的南麓有近年改建的始创与唐代的云峰寺,寺内陈列着太平天国的历史文物。在寺的西面是一座舍利塔,这里原来还有个开元寺。唐代的鉴真和尚第五次东渡日本失败,漂到海南岛,在北归的途中,经过桂林时,居住于开元寺,在此主持大典,-传经。可惜古寺早废,只留下这座佛塔叙说当年盛事。象鼻山,景色优美,是桂林山水的象征和桂林城的标志,最令中外游人喜爱。象鼻山 象鼻山 漓江漓江冠岩风景区九马画山大圩古镇船游漓江黄牛峡浪石风光父子岩桂林塔山兴坪古镇杨堤阳朔山水园黄布倒影 |
两江四湖·象山景区 | 两江四湖·象山景区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是桂林市中心区的漓江、桃花江、榕湖、杉湖、桂湖、木龙湖等环城水系的总称。其环城水系全长7.33公里,水面面积38.59万平方米。该工程最早形成于北宋年间960至1127年间,当时榕湖、杉湖、桂湖上舟楫纵横,游人如织,兴盛一时。由于年代久远,一些湖塘已经填没。为了再现当年桂林“水城”的繁荣景象,并恢复桂林宋代水上游的城市游览模式,桂林“两江四湖”工程的构想,经过建设者们1000多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奋战,桂林“两江四湖”于2002年6月2日上午实现了通航。南宋著名诗词家刘克庄咏叹桂林“千山野立,一水抱城流”的梦想,从此成为现实。 1998年9月18日,0桂林市委、市人民政府提出了建设桂林市环城水系的构想,把桂林市中心区的漓江、桃花江、榕湖、杉湖、桂湖、木龙湖贯通,即“两江四湖”工程。工程自1999年8月23日正式启动,2002年5月2日,通水并试航成功,于2002年6月2日,两江四湖一期工程竣工并正式通航。两江四湖工程,是桂林市的大型的环保工程、大型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大型的旅游景区建设工程。两江四湖一期工程,从根本上改善了桂林市的生态环境,完善了城市功能,开拓了市中心旅游的新格局,传承、弘扬了桂林悠久的历史文化,提升了城市的档次与品位。2002年5月,组建了桂林市环城水系建设开发有限公司水上游乐分公司,主要经营两江四湖环城水系水上游乐项目。公司下设办公室、财务部、游船运管部、销售部、营业部、码头管理部6个部门,拥有员工200多人和40余艘游船,具有每天6000多人的接待能力。公司目前所经营的两江四湖环城水系游、内湖渔鹰捕鱼生态游等旅游线路已经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尤其是夜游两江四湖已经成为桂林市夜游市场的新的品牌代表,游客乘船不仅可游览三大各具特色的主景区,即中国古典式园林--榕杉湖景区、天人合一的生态园林--桂湖景区、宋历史文化园--木龙湖景区,欣赏景区内新建成的名桥博览园、名花名树名草博览园、亭台楼阁博览园和雕塑博览园,而且在船上还可观赏水系周边的象山、伏波山、叠彩山、尧山、宝积山、老人山等十多座传统名山;和漓江自然山水游不同的是,两江四湖环城水系游突出了桂林作为中国著名历史文化名城所具有的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内涵,通过环城水系恢复、沟通,使原先一大批如舍利塔(唐代)、宋城墙、李济深故居、叶挺将军被囚处等被湮没、遗忘的重要文物古迹得到修缮、保护和挖掘,桂林深厚的历史文化、优美的自然山水、良好的生态环境在两江四湖环城水系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 位于桂林城中央,是一个水体相连的连心湖.她以阳桥为界,东为杉湖,西名榕湖,因湖岸生长的榕树,杉树而得名。唐宋时期为,为人工开掘的城南护城河,称为南阳江。元代称为鉴湖,明代城池扩建,成为内湖。日月双塔座落在杉湖中,日塔为铜塔,位于湖中心,高41米,共9层,月塔为琉璃塔,高35米,共7层。两塔之间以18米长的水下水族馆相连。铜塔所有构件如塔什、瓦面、翘角、门拱、雀替、门窗、柱梁、天面、地面等均由钢材铸锻而成,并以精美的铜壁画装饰,整座铜塔了三项世界之最--世界上最高的铜塔,世界上最高的铜质建筑物,世界上最高的水中塔。日月双塔是桂林两江四湖夜景重要的景色之一。 景区有宋代城西护城河。南北长约1700余米,平均宽度110米,为历史上桂林护城河的重要组成部分。“老人高风”“桂岭晴岚”为传统名景,沿湖栽有大量名贵乔木花草,榕树园、银杏园、雪松园、水杉园、木兰园、棕榈园等园林景观与西清桥、宝贤桥、观漪桥、丽泽桥、迎宾桥等新景桥构成了一个集名树、名花、名草、名园、名桥于一体的博览园 |
桂林象山景区 | 桂林象山景区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象山景区位于桂林市中心,景区内的象鼻山山形酷似一头伸着鼻子汲饮漓水的巨象,是桂林最著名的标志性景观之一。虽然景区不大,而且门票较贵,但许多游客仍会冲着象鼻山的名气而来,只为拍摄这它的全景以作留念。 已故国家领导人杨尚昆同志曾说:“在象鼻山前要照像,才算来过桂林,这是独一无二的风景。”象鼻山在桂林群景之中的地位可见一斑。除了象鼻山本身,景区还有水月洞、爱情岛、普贤塔、三花酒窖等景点。水月洞位于象鼻山的象鼻和象身之间,里面留存摩崖石刻50余件,唐代诗人韩愈的名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镌刻洞中。 沿着水月洞登级而上石级,山腰有个20多米长的穿洞,酷似大象的眼睛,故名曰“象眼岩”。象眼岩分南北两洞,从象山南麓洞口,沿石阶可登上南眼。北眼是位于悬崖峭壁之上,无石阶可通。 象鼻山山腹内有个三花酒窖,桂林三花酒很有名,这个酒窖至今藏酒千吨。顺着象鼻山山岩曲折而上,绿树丛中耸立着一座建于明代初期的喇嘛式实心塔——普贤塔,远看像大象背上的宝瓶,大象托宝瓶寓意吉祥美好。 而景点爱情岛位于象山景区北侧,濒临漓江,是观看象鼻山的又一好的观景点。岛上环境优美、树木很茂盛,是上世纪70年代当地人谈恋爱的最佳之处,故称之为爱情岛,如今爱情岛是人们婚庆、摄影的外景之地,恋人们在象山水月的见证下,在此许下爱的誓言。 地址:桂林市象山区滨江路1号 类型:地质地貌山 等级:AAAAA 游玩时间:建议1-2小时 电话:0773-2235151 官方网站:http://www.glxbs.com/ 开放时间: 淡季:7:00-18:30(11-次年3月);旺季:6:30-19:00(4-10月)。 |
滨江景区 | 滨江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伏波山 伏波山景区位于市中心漓江岸,是一处集山、水、洞、石、庭院、文物为一体的城市山林美景。它半枕陆地,半插漓江,漓江流到这里,被山体阻挡而形成了巨大的回流,古人取其“麓遏澜洄”,意为制伏波涛,故称伏波山。民间传说伏波山的由来是因为汉代伏波将军马援曾于此山射箭退敌,削石试剑的缘故。伏波山素以岩洞独特,景致清幽,江潭清澈而享有“伏波胜境”的美誉,自唐代起便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因伏波山制伏波涛,被桂林人称为“平安之地”。 主要景点有还珠洞、试剑石、米芾自画像、千佛岩、公主钟亭、千人锅等等。 叠彩山 叠彩山位于桂林市中心漓江西岸。山体由于越山、四望山、明月锋和仙鹤峰组成,自唐代起便“游人如织,车马为之堵塞。”登顶可俯瞰桂林城全景,是桂林市区内最高的一座山峰,有“江山会景处”的美誉。民间有句谚语:“登上叠彩山、活到一百三”,故叠彩山有长寿山之意。康有为、孙中山、宋庆龄、-、-、陈毅、-、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约旦国王侯赛因等诸多古今中外名人都在叠彩山留下了足迹。 主要景点有叠彩亭、仰止堂、风洞、望江亭、蝴蝶馆、百鸟园、明月峰等。 景区交通: 1、乘车直达:可选择乘坐免费公益车(57、58路),公交车(2路),旅游观光巴士或自驾车直达景区 2、可以夜晚乘船游览三山景色 3、自选车或步行自助游览:沿漓江边滨江路自由游览 特别推荐: 伏波山:还珠洞、试剑石、千佛岩、珊瑚岩、癸水亭、听涛阁、钟亭、伏波回廊及元代河岸驳堤等 叠彩山:叠彩亭、于越山、四望山、仰止堂、风洞、望江亭、拿云亭、明月峰、仙鹤洞、木龙洞、木龙古渡、叠彩琼楼、蝴蝶馆、昆虫馆等 最值得一提的地方或事情: 伏波山——试剑石奇观 叠彩山——中国目前规模最大、收藏最全蝴蝶和昆虫标本之一的蝴蝶昆虫馆 景区到桂林市区:均位于桂林市中心、漓江边,二山相隔不过二三千米 国家级荣誉: ▲2001年初被国家列为首批国家级“AAAA”景区 ▲2002年5月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国际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 ▲2003年3月被《中国旅游报》评选为“2002年度中国旅游知名品牌”景区 ▲2003年12月被世界旅游组织旅游目的地开发与管理地区合作委员会列为“世界旅游组织推荐景区” ▲被国家建设部列为“风景旅游示范点” 区级荣誉: ▲2001年8月被广西壮族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评为“自治区文明单位” ▲2003年12月被广西壮族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评为“文明庭院” 市级荣誉: ▲2001年3月被桂林市列为“巾帼文明示范岗” ▲2002年3月被桂林市环保局评为“桂林市2001年度重点旅游景区生态环境目标责任制一等奖” ▲2003年5月被桂林市环保局评为“桂林市2002年度重点旅游景区生态环境目标责任制一等奖” ▲2003年6月被桂林市企业工委等八家单位联合评为“桂林市诚信建设工程活动先进单位” ▲2003年8月被桂林市城市绿化办公室评为“绿化先进单位” ▲2003年12月被桂林市文明委办公室、园林局、旅游局评为桂林市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 ▲2005年3月被桂林市列为“桂林市优质服务品牌企业” |
侗情水庄景区 | 侗情水庄景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侗情水庄景区位于桂林市象山区二塘乡北芳大村东面,地处桂林旅游黄金通道——桂阳公路西侧及漓江风景名胜区核心区,是集游、购、娱、饮食于一体的民俗文化景区。 |
日月双塔 | 日月双塔为文化旅游景点。 日月双塔是两江四湖环城水系中最著名的旅游景点,因为与桂海碑林中的宋代雕刻日月神菩萨隔河相对,又因为双塔高耸入云,直指日月,故名日塔、月塔。象山是桂林的城徽,而双塔则是新桂林的标识。日塔、月塔与象山上的普贤塔、塔山上的寿佛塔,相互呼应,相互映衬,有“四塔同美”之说。 地处桂林市中心区,坐落在桂林城的中轴线上,与“象山水月”相邻。象山是桂林的城徽,而双塔则是新桂林的标识。日塔、月塔与象山上的普贤塔、塔山上的寿佛塔,相互呼应,相互映衬,有“四塔同美”之说。 桂林日月双塔号称世界第一铜塔,是桂林旅游的一个绝美夜景观赏地。地处桂林市中心区,座落在桂林城的中轴线上,与“象山水月”相邻。象山是桂林的城徽,而双塔则是新桂林的标识。其中日塔高41米共九层,通体均为纯铜装饰,耗用铜材350吨,金碧辉煌,并有电梯供游客观光乘坐。铜塔所有构件如塔什、瓦面、翘角、斗拱、雀替、门窗、柱梁、天面、地面完全由铜壁画装饰,整座铜塔创下了三项世界之最--世界上最高的铜塔,世界上最高的铜质建筑物,世界上最高的水中塔。月塔高35米共七层,为琉璃塔。每层的雕花彩绘门窗寓意不同的主题,富含中国传统韵味,通过水下18米长的水族馆与日塔连接,其地宫之中有桂林明代青花梅瓶大型壁画。杉湖日月双塔已成为观赏桂林城市精华美景的胜地。 日月双塔是在唐代佛塔基础上于2001年重建的。在日月双塔地宫博物馆里,展出了唐代佛塔出土佛物,其中最珍贵的出土佛物是“十二属相皇家密典”,是佛教密宗千年密法在国内的首次大公开。日月双塔是中国名塔,是桂林市的文化地标,是中国第一家以“儒释道之和”为主题的文化公园,是一个集文化、艺术、宗教、建筑、科技、自然景观于一体的游览胜地。其中日塔创造了三项世界之最:世界上最高铜制佛塔、世界上最高水中电梯塔、世界上最高铜制建筑物。双塔之间以湖底18米的水下通道相连接,游客可以乘电梯登上日塔,一览桂林市区美丽的城市风光。“上天入地、水下穿行,电梯登塔、有益身心”,这种独特的游览方式,可谓桂林第一游,其游览经历将会使您终身难忘! 日月双塔是两江四湖环城水系中最著名的旅游景点,因为与桂海碑林中的宋代雕刻日月神菩萨隔河相对,又因为双塔高耸入云,直指日月,故名日塔、月塔。两座塔均为楼阁式山水塔。日塔是9级8角宝塔,高41米,为混凝土包铜结构,内层系钢筋混凝土,外包黄铜,其所有构件如塔什、瓦、画、翘角、斗拱、雀替、门窗、柱梁、楼梯、天面和地面都是由纯黄铜建造的,共耗铜350吨,塔内还安装有垂直升降电梯,月塔是7级8角宝塔,高35米,用琉璃装修,庄重典雅。月塔一层面湖处有“太极鼓”,您可以击鼓一展雄姿。通往日塔的是一个地下水族通道,长18米;通过拱形的玻璃,可以看到头顶上和两侧的锦鲤、锦鲫、花斑鱼、乌草,在湖底悠闲自得地生活。在日塔一层有祈福铜钟,您可以撞钟祈福。同时,在一、二层还设有茶庄,您还可以品茗赏景。从日塔底部乘坐电梯,您可以很轻松地到达日塔的第七层,再移步往上走两层,便可登上最高层---第九层。从塔顶俯瞰,桂林城秀美的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南面是专为为群众文化活动设计的杉湖小广场,东面是知音台,北面是四湖游览的登船处日月湾,西面更远处,阳桥、玻璃桥、北斗桥、古榕双桥等形态各异的桥梁,双塔完全融入秀美的湖光山色之中。日月双塔 日月双塔 |
桂林海洋世界 | 导 游: 桂-洋世界集观赏性、知识性、娱乐性于一身,在观赏神气的海洋生物的同时,领略到博大的海洋文化,是科普知识教育与生态环境教育结合的最佳场所。介 绍: 位于桂林南溪公园南面,由马来西亚水族专家蔡崇荣先生投资近亿元兴建。于 2003年9月30日正式对外开放,成为桂林旅游的又一亮点。 桂-洋世界占地约一万平方米,共有100多个鱼缸,近千种鱼类,分为观赏区、表演区、热带雨林瀑布区、触摸区、海底隧道区、大洋区、大堡礁区等。 海洋馆内鱼类千奇百怪,可以观赏到:生长在深谷中,体长约1.3米百岁的大娃娃鱼;见证了亿万年沧海变迁的古生物鱼种-肺鱼;被称为"活化石"的鹦鹉螺(国家特级保护生物);五彩滨纷、色彩斑斓的活珊瑚;海洋中最典型的共生例子-小丑鱼和海葵;以及来自澳洲,价值5万元一只的珍稀保护动物 - 海凤;来自南美洲,可以瞬间释放600V-800V电流的电鳗;来自东南亚,海洋毒性最强的长翅狮;还可以看到正在孵化的鲨鱼卵等。 除了观赏,也可以与海洋动物亲密接触:触摸可爱的小海龟、石头蟹、马蹄蟹、海星等,真切感受到海洋给人类带来的无限乐趣,并可以观看可爱有趣的海豹表演、精彩的群鱼喂食表演、婀娜多姿的美人鱼秀、刺激的鲨鱼投食秀以及人鲨共舞。 交 通: 可乘坐公交11路、56路到达。 |
甑皮岩遗址 | 甑皮岩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甑皮岩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广西桂林市甑皮岩路26号,地处桂阳公路与万福路交汇处,距市中心约8千米,公交车可直达,是岭南地区唯一一个国家级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文物景区。1986年1月28日,-同志曾专程考察。 景区于1978年对外开放,占地50000平方米。甑皮岩遗址包括主洞、矮洞、水洞,洞穴面积约1000平方米,1965年发现,1973年、2001年进行两次考古发掘,共出土了成千上万件石器、骨器、蚌器、角器、牙器和陶器残片;发现了中国最原始的陶器和新石器洞穴遗址最早的石器加工场;发掘了32具古人类骨架,其中大部分为奇特的屈肢蹲葬;出土了古人类食后遗弃的113种水、陆生动物遗骸,其中哺乳类的“秀丽漓江鹿”、鸟类的“桂林广西鸟”是首次发现的绝灭种属;鉴定出植物孢粉和炭化物近200种,其中发现了中国最早、距今约10000年的桂花种子。遗址的遗迹遗物记载和展示了距今12000——7000年的桂林史前文化发展轨迹,被考古界称为“华南及东南亚史前考古最重要的标尺和资料库之一”,有“史前明珠”之誉。景区由洞穴遗址保护区、出土文物展示区、独山生态保护区、考古模拟园等四大园区构成,主要景观有《万年前的桂林人》文物展馆、甑皮岩洞穴、甑皮岩人“复活”、水洞探险、模拟考古、独山奇景、考古碑园等。 |
能仁禅寺 | 能仁禅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始建于梁天监二年(503),距今已1400多年。唐代兴盛佛教,德宗时翰林学士陆贽舍宅筑基,名福业院,后改称报国院。宋代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称承天院,政和七年(1117)改称能仁院。元顺帝至正十六年(1356)毁于兵燹,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改称为能仁教寺,正统二年(1437)重修,清乾隆二年(1737)称能仁禅寺。 能仁寺殿宇宏伟,气势雄浑,四周环水,占地70余亩。寺院座北朝南,略显长方形,主要建筑物分布于一条南北轴线及其东西两侧,山门直对天仙桥。山门往北为金则殿、大雄宝殿、华严阁。金刚殿前有参天银杏两株及砖塔一对。大殿东偏为纪念陆贽建有宣公祠,西偏为鲁班殿、功德林。大殿前为钟楼和鼓楼。寺院周围僧房棋布,禅室罗列。共有十二禅房,僧众百余人,为远近闻名的大寺院。 能仁寺阅历千载,几经兴衰,也有许多感人故事。清朝未年,一场无情大火,能仁寺又不幸被毁。当时中医沈季良妻邱氏身披袈裟,背负韦驮佛像,手持木鱼沿街三步一跪叩至外埠南当镇化缘集资,历经49天,终于感动富室获得资助,重建大雄宝殿。1938年日军入侵,能仁寺又被大火焚毁。幸存的遗址只有华严阁台基与蚕皇殿,近年有关单位进行重建。不久我们可重见能仁寺昔日的雄姿。 |
桂林石刻 | 桂林石刻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区近城的普陀山、月牙山、龙隐岩龙隐洞(桂林碑林)、虞山、象鼻山、文庙等30余处名山洞府。“桂海碑林”的龙隐岩和龙隐洞是桂林石刻最集中、最典型的地方。 石刻群以摩崖为主,包括摩崖石刻及摩崖造像。桂林石刻始于东晋,兴于唐,盛于宋明清。现存唐至清代石刻近2000件,其中唐代石刻28件、造像149龛484尊,五代石刻1件、宋代石刻484件、造像26龛101尊、元代石刻30件、明代石刻352件、清代石刻478件,年代无考的石刻117件,是全国摩崖石刻最多的地方,也居全国宋代题刻之最。著名的石刻有:唐《张浚刘崇龟杜鹃花唱和诗》、宋《元佑党籍》、清刻《五代贯休画十六尊者像》等,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文体有题名题记、诗词曲赋、赞颂歌铭、论说评议、序跋书札等。书体篆、隶、行、草俱全。造像均为佛教内容。 桂林石刻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形制巨大,集中反映了桂林乃至广西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2001年桂林石刻被国务院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骝马山摩崖造像 | 桂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骝马山北麓。共6龛,23尊。主要镌刻佛、弟子、菩萨和供养人。2~6号龛保存基本完好。其中3号龛较能代表唐代造像特色。该龛造像10尊,主像为佛,居中,坐高1米;身躯厚重,着广袖褒衣,斜尖领,衣褶简洁朴素; 面部略平,颐颊饱满; 左手按膝,右手上举作说法状; 静穆安详,结跏跌坐于平台金刚座上。 |
桂林云峰寺 | 桂林云峰寺为桂林文物保护单位。 云峰寺是桂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桂林市区象鼻山西南麓。相传唐代这里曾建有温灵庙。宋嘉定七年(1214)方信孺在此建一书斋,取名“云崖轩”。明代这里又建“范方祠”,祀范成大、方信孺。清代改为寺,名“云峰寺”,后又改寺为庵,名“福利庵”。清咸丰三年(1852)太平军围攻桂林,在此设攻城指挥部。原建筑于清嘉庆三年(1798)、咸丰十(1860)和光绪十六年(1891)都曾重建或修葺过,系砖木结构的三进建筑,抗日战争中遭破坏:但未全毁。 1953年人民政府曾予修缮。1979年全面改建为钢筋水泥结构的仿古建筑,两层、三进、五开间,弧形式山墙,朱红色柱梁和窗灵,碧绿色琉璃瓦,已辟为云峰寺陈列馆,先后举办过《太平天国革命在桂林》、《桂林明清瓷器绘画》、《桂林出土文物》、《辛亥革命在桂林》、《李宗仁在桂林》等展览。 |
开元寺遗址 | 开元寺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在市区民主路万寿巷。寺始建于隋代,初名缘化寺。唐初称善兴寺。唐显庆二年(657)建舍利塔于寺内。开元二十六年(738)改名开元寺。宋代又改名永宁寺、宁寿寺。元顺帝赐书“圆觉”二字,故又名圆觉寺。明代复名宁寿寺。清代称万寿寺。民国后仍称开元寺。据《临桂县志》记载,远在唐代,开元寺曾因纱灯延火烧毁而重建。明洪武二年(1369)又毁于火,洪武十六年(1383)再修建。清顺治十五年(1658)和乾隆五十七年(1792)线国安、李宜民也先后进行过修缮。开元寺是桂林历史上一座名刹,唐天宝七年(748),鉴真和尚第五次东渡扶桑(日本)受阻辗转来到桂林,曾与日本僧人荣睿普照等数十人,滞留寺中一年有余。但到清末,寺已荒废成“停柩庄舍”了。今仅存舍利塔。寺院房舍多毁或已改建作为他用。 |
静江府城地图摩崖石刻 | 静江府城地图摩崖石刻为文化旅游景点。 刻于城北鹦鹉山南山腰的《静江府城池图》是全国现存最大的古代摩崖石刻城图,反映了当时桂林城池建设的科学和险固。遍布桂林名山崖洞密集而众多的摩崖石刻,为我国南方城市所仅见。 |
桂林市黑山植物园 | 桂林市黑山植物园成立于1938年,位于桂林市区环城西一路117号,紧临桂林火车客运站、桂林市汽车南站及两江国际机场路,交通十分便利,是全国最大的桂花绿化苗木生产基地。 园区占地40多公顷,绿化苗木生产基地126公顷,是集苗木生产、绿化景观施工、科普、旅游休闲于一体的综合-业单位,园区有树木21万多株,400多种,隶属100多科。有桫椤、金花茶等珍惜植物,园内自然景观别具特色,处处绿意盎然,是市区的“天然氧吧”,素有“桂林的西双版纳”之称。 |
桂林桂花茶 | 桂林桂花茶生产历史悠久, 加工工艺精细, 技术要求严格。选择气味清香的烘青茶坯和优质金桂花, 通过窨花拌、通花散热、复火、提花、夺堆成荫而成。形似绿叶缀金花, 汤色金黄明亮, 滋味甘和醇爽, 茶香花香并茂, 冷香清雅持久, 是桂花茶一大特色。长期饮用, 对口腔炎、牙周炎、皮肤干裂、声音沙哑有一定疗郊。本世纪70年代开始销往日本和香港等国和地区, 深受欢迎。 所在地域: 广西 申请人: 桂林市茶叶协会 所在地域: 2014年 地域范围 桂林桂花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范围东北面与湖南省交界,西南面与柳州地区相连,东南面与梧州市、贺州市相连,包括市辖秀峰、象山、七星、叠彩、雁山、临桂六城区和灵川、兴安、全州、阳朔、平乐、荔浦、龙胜、永福、恭城、资源、灌阳十一县。地理坐标为东经109°36′~111°29′、北纬24°15′~26°23′之间。用于采集桂林桂花茶制作原料的桂花树生长面积1.5万公顷、鲜桂花产量1万吨,茶树生长面积1.5万公顷、茶叶产量1.8万吨。 |
桂林马肉米粉 | 桂林向来以江水清、山峰秀、岩洞奇、石头美而闻名天下。而马肉米粉则是桂林吃食中的一绝,可堪与这里的奇山丽水相媲美。游桂林不吃马肉粉,当是一件憾事。桂林的马肉米粉历史悠久,据说明代已有,而其全盛时期是在,抗战以后一段时间。当时-群众云集桂林,又因战争蜂起,兵马来往日多,马肉来源甚易,马肉米粉生意兴隆。制马肉米粉最有名者,莫过老字号店家“又益轩”。“又益轩”位于今依仁路口。当时慕名而来的文人骚客不乏其人。据说,当时某大画家在桂林,以卖画为生,家书数填,屡催不返,问其缘由,答曰:我就是舍不得桂林的马肉米粉。足风马肉米粉的魅力了。制作方法:马肉米粉的马肉,制法在传统上分腌、腊、卤、酱等多种。目前,常彩腌、腊两种方法。腌制的马肉味偏甜,腊制的马肉偏香。通常把马宰杀后,多将马肉切成条状,拌好调料等配料,放在缸里腌3~~5天,取出在沸水锅里涮一下,再放北风天里晾10天左右。用时再用温水洗去灰尘,然后去油,捞起切成薄片,就可以食用了。这样制成的马肉,色泽似玛瑙,入口细嫩、味赛火腿,多吃不腻。马越肥、肉越香。马肉米粉所用的米粉,是特制的。桂林米粉本来就以质佳味美著称,而用来制马肉米粉的米粉,盘力要格外好,色泽白亮,一碗米粉只能有一个条,长度在一米以上,并用人工绕成团。帮这种米粉的成本较一般米粉高4~8倍。下米粉的汤,系用马骨等连续煮4个小时而成,味极鲜美。马肉米粉的食用方法是:将绕成小团的米粉放在笊篱内,入滚沸的马骨汤内冒一冒,然后连汤一起盛在碗内,俏上马肉,撒上葱花、芫荽,淋上花生油,放少许辣椒酱和蒜末就可食用了。米粉要烫热,吃起来才有味道。按老规矩,盛马肉米粉的碗是特制的,很小,一碗米粉只有15克,一般要吃一二十碗,才算懂得吃。马肉米粉的俏料不仅有马肉,还有马肝、马肺、马肠等上、下水。这些上、下水的味道比马肉还好,因而其价格比马肉还贵。旧时吃马肉米粉,只吃二三碗,是吃不到上、下水的。店家在看到你吃下几碗以后,才渐渐给你加点上、下水进去。 |
桂林马蹄糕 | 一提到桂林马蹄糕,对不少市民而言,它不只是点心了,还蕴涵有许多童年的记忆。马蹄糕是一种传统小吃。以糖水拌合荸荠粉蒸制而成。荸荠,粤语别称马蹄,故名。其色茶黄,呈半透明,可折而不裂,撅而不断,软、滑、爽、韧兼备,味极香甜。 制作方法: 1. 在马蹄粉中加入清水,比例一般为1:2,搅拌均匀并静置20分钟,制成粉浆水。 2. 将马蹄削净后,切成小丁或使用马蹄粉。 3. 在锅里放入适量红糖和白糖,加入清水。 4. 待锅里的糖化了,并且水煮开之后,加入马蹄丁或马蹄粉。 5. 将之前做好的粉浆水再次搅拌均匀并倒入糖水中进行搅拌。 6. 搅拌均匀后,锅里的糖水应该呈现黏稠的状态。 7. 在准备好的碗中刷上一层油,然后将粉浆倒入碗中,用大火蒸30分钟左右。 8. 蒸好后要待马蹄糕放凉后方可取出切块,装盘。 营养价值: 马蹄又叫荸荠,含丰富的维生素B和C、植物蛋白、磷质,有清热去湿解毒的功效。 是莎草根植物荸荠马蹄糕的球茎。主要生长在中国南方。马蹄中含大量的淀粉,加上低聚糖和单糖,占干重的86%以上。淀粉18.8%,蛋白质2.3%,脂肪0.2%,灰分1.6%。多种维生素A、B1、B2、C,和矿物质钙、磷、铁等。除此,还含有一种不耐热的抗菌成分荸荠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有抑制作用。 主料为大米粉,把米粉装入壮如马蹄的木模,用黄糖粉、马蹄粉或芝麻粉包心,猛火蒸熟,取出即可食用,其制做简便,吃来香甜扑鼻,松软可口。一般多为个体摊担现做现买。散见于各处街头巷口。来往行人,即购即吃,甚为方便。( 桂林) |
喝螺 | 喝螺,顾名思义是喝着吃的田螺。桂林喝螺是很地方特色的小吃,每天在夜市摆卖。吃时,挑开螺的顶盖,撮着嘴用力喝进去,吃完田螺再喝汤,其味道又辣又鲜,特别开胃。 桂林喝螺,也是桂林人的一种风情。当你步入桂林街头夜市时,那一个接一个的喝螺摊点,真是令你眼花缀乱,真不知是吃哪家的为好,其密度之大,在其他城市是很难见到的。桂林喝螺,味道鲜美,肉质脆嫩柔软。 做喝螺的螺狮是一种软体动物,体外包有螺纹路的硬壳。有石螺,主要生长在沟边、河中,这种螺个小,但肉厚,还有一种田螺,螺身短圆、尾部尖实、螺肉结实,个大,多生活在水田、池塘。螺丝肉性寒味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以及维生索C、钙质和其他矿物质,能清热、明目、生津,如果感冒初发,吃碗喝螺,定会使你精神大爽,恢复健康。 桂林煮喝螺很有讲究。买回来的螺蛳,一定要放在清水中养几天,每天都要换水,让螺蛳把肚里的泥巴及排泄物吐掉,再用刷子将附在外壳上的杂物清洗干净,敲掉螺尾,便于吸吮。加入油、盐、姜、三花酒、辣椒,用武火爆炒,再放入紫苏叶、猪骨头,加水炯煮,于是清香鲜辣的喝螺便做成了。如果在吃前,再加入蒜泥、葱花等调味品,吃起来就更有味道。 桂林吃喝螺,讲究“喝”,要用手指捏紧螺蛔,嘴巴凑近螺口用力吸吮,便会发出“咝咝”的声音,很美妙。当用力时,会同时将肉与汤吸出,边嚼边喝,真是赛过山珍海味。当螺蛳肉吸不出来时就需用小竹签来帮忙挑出。螺蛳汤是煮喝螺的精华,用它做出的螺蛳米粉,鲜辣得会令人额上冒汗,脸上放光,过瘾极了。 |
桂林打油茶 | 打油茶”,工具、选料、制法、喝法都非常独特。先说工具吧,一只小铁锅,一把小木棰。小铁锅类似江南苏锡饮食业使用的炒锅,但锅口很小,约同大汤碗口,且锅口旁有一小歪嘴,以利倒茶;小木棰灵巧又别致,状如大小擀面具,但前端延伸出与相垂直的一小段,以作敲打之用。选料,须选用土茶,就是未经加工过的茶叶,不然,就会失“打油茶”的风味。葱、姜、蒜头、盐是必备的,油炸山芋片、油氽花生米是佐食的佳料。沏茶需用佳泉水已为茶经之事,然“打油茶”又一特别之处是以肉骨汤代佳泉水,自然是茶味别出。制法又很独特,铁锅烧热,加少量素油,待油熬透,推入葱段、姜片、蒜头熬香,放入用清水略泡过的土茶。“打油茶”必须用木棰反复敲打,方能使风味俱出,至打透,再加入肉骨汤,加适量盐,俟烧滚,倒入小碗,加上葱花,放点油氽花生米,香味四溢,茶色似咖啡,红绿点其间,诱你一喝为快。桂林地区喝“打油茶”有这样一句顺口溜:“一杯苦,二杯夹(方言,意为涩)三杯、四杯好油茶”。这就是提醒你慢慢品尝,好好领略。“打油茶”有祛寒湿、提神、饱腹之功能。桂北地区湿度大,矿工颇多,喝“打油茶”便成为当地百姓的饮食习惯,亦是他们用来待客的一种方式,客人围桌而坐,主人用一小炉,“文君”当炉,当众操作,一杯接一杯,颇有风味。如今,“打油茶”不径而走,流传广西数地,倍得人们青睐,风味亦添数种,如“鸡丝打油茶”、“肉丝打油茶”等。 在桂林喝“打油茶”,真不虚此行。愿这朵民间饮食文化中的奇葩开放得象桂林的山、漓江的水更加迷人。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地区 | 特产 |
---|---|
红光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