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内蒙古 >>乌海市 >> 海南区 >> 公乌素镇

公乌素镇特产大全


特产 简介
鼻烟壶

  鼻烟壶   鼻烟壶造型多系扁圆、溜肩、底大、颈小的装鼻烟的小瓶。鄂尔多斯男女老少每人都有,因为它是行礼的必备之物。因此鼻烟壶在牧区很发达,有玛瑙、水晶、银、玉、石、磁、木料多种,有内绘花和外刻花的两种工艺。   高级的鼻烟壶盖子是银子的,上面镶嵌一块珊瑚或松石大圆珠,盖上自带一个挖耳勺大小的勺子,可以伸进鼻烟壶颈部的细孔里,从里面挖出鼻烟,放在指甲上,凑到鼻孔上一吸,立马能打出喷嚏来。不过,蒙古人见面交换鼻烟壶,并不是让对方吸自己的鼻烟。一般是与献哈达同时进行的。两人见面以后,各掏出自己的哈达和鼻烟壶,将哈达的口(指折叠出两片的那面)朝对方,架在自己的手腕上,右手拿着鼻烟壶。把哈达搭在对方的手腕上,用右手把鼻烟壶递过去。   对方用左手把鼻烟壶接住,各放于右手上,在手心里旋转一圈以后,又递在对方的左手里,哈达再搭到对方的手腕上,这样各自又把自己的鼻烟壶和哈达换了回来。有的鼻烟壶用了好几代,价值三四匹马。

马头琴

  内蒙古特产—马头琴,是蒙古族人民最具代表性的乐器,是独具一格的当地特产。马头琴蒙古语称“绰尔”。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共鸣箱呈梯形。声音圆润,低回宛转,音量较弱。相传有一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因以得名。 郭小川 《平炉王出钢记》诗:“牧区的人们听说钢花喷,蒙古包里拉起了马头琴。”    特产文化:马头琴是中国少数民族--蒙古族拉弦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马头琴的历史悠久,从唐宋时期拉弦乐器奚琴发展演变而来。成吉思汗时(1155—1227)已流传民间。据《马可波罗游记》载,12世纪鞑靼人(蒙古族前身)中流行一种二弦琴,可能是其前身。明清时期用于宫廷乐队。    马头琴,因琴头雕饰马头而得名。《清史稿》载:"胡琴,刳桐为质,二弦,龙首,方柄。槽椭而下锐,冒以革,槽外设木如簪头似扣弦,龙首下为山口,凿空纳弦,绾以两轴,左右各一,以木系马尾八十一茎扎之"。可知,马头琴原来也有龙首。此早在《元史》卷71《礼乐志》有载:"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为马尾。"据岩画和有些历史资料中显示古代蒙古人开始把酸奶勺子加工之后蒙上牛皮,拉上两根马尾弦,当乐器演奏,称之为"勺形胡琴"。目前很多专家认为这就是马头琴的前身。勺形胡琴当时最长的也是二尺左右,共鸣箱比较小,声音也就小多了。至今蒙古国的西部也有人把马头琴叫"勺形胡琴"。当时琴头不一定是马头,有人头、骷髅、鳄鱼头、鳖甲或龙头等,此外还有人说,这种琴的琴头有呈猴头或玛特尔头的形状。玛特尔形似龙,面似猴,象征一种镇压邪魔的神物。据有关学者考证,马头琴一名大约得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纪初,琴首是由龙头或玛特尔头改为马头的。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琴类,如:皮胡、锹胡、四胡、奚琴、稽琴等都是当时的流行乐器。元朝时期随着宫廷生活的逐渐富裕宫廷内有专门的演奏、唱歌、跳舞的人员,马头琴也就慢慢地成为宫廷音乐的主要内容之一了。    特产价值:马头琴是一种两弦的弦乐器,是蒙古民族的代表性乐器,马头琴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马头形状的琴柄,它不仅音色纯朴、浑厚、深受牧民和音乐艺术家的喜爱,其琴体又是一件造型欧特的艺术品。马头琴是蒙古民族的代表性乐器,不但在中国和世界乐器在家族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也是民间艺人,牧民家中所喜欢的乐器,体现了蒙古民族的生产、生活和草原风格。马头琴常常供不应求。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乐器。

清汤牛尾

  清汤牛尾   内蒙古传统风味名菜。以内蒙古草原鲜牛尾为主要原料,配以鸡腿、鱼肚、海参、口蘑等煽制而成。此汤莱是解放前由已故特一级厨师吴明在绥远省省政府事厨时所创。口味咸解,清澈见底,营养丰富。

以色列144西红柿

    以色列144西红柿源于美洲秘鲁、厄瓜多尔和玻利维亚的多汁浆果品种,富含多种维生素、无机盐等,可以生食,主食或整果储藏。其状如樱桃、李形、梨行、是菜中佳肴,果中珍品,可菜果兼用。

羊肉粥

  蒙古族及牧业民族的肉粥分两种,有肉汤粥和肉丁粥。肉汤粥一般是食用手把肉后。用煮肉汤加大米熬。正宗的肉粥味美无比。

公乌素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特产


地区 特产

公乌素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