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 | 简介 |
---|---|
西林麻鸭 | 西林麻鸭小巧玲珑,嘴小脖短,行动活泼,觅食力强,合群性好,适宜于水面和稻田放牧饲养。主要以稻田中的穗花、昆虫、鱼虾、蟹、螺和收割后的稻谷遗粒为食。 西林麻鸭在西林县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良好的气候条件下,经本地群众长期不断自然选育而成。其肉质品位高,具有肉质细嫩、皮下脂肪少、肥而不腻、清甜可口、味道鲜美,无膻味的品质特点。近年来,西林麻鸭年饲养量平均在50万羽以上,凭借悠久的养殖历史、优良的品质和逐年扩大的养殖规模,该县被誉为“麻鸭之乡”,在区内外享有声誉。2003年通过自治区家禽品种审定委员会评定,被确定为广西小型优质肉用地方品种,2008年又经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鉴定,被列为全国地方畜禽遗传资源目录。 西林麻鸭皮下脂肪少,肉质细嫩,清甜可口,无膻味,白斩麻鸭是西林最出名的菜谱,全县麻鸭以古障镇产量最多且肥大,其中以古障镇泥洞村麻鸭最为出名,以那佐苗族乡弄汪村中寨屯麻鸭最为清甜。 西林麻鸭以其独特的饲养环境和粗放式的喂养,造就了其独特的品味。西林山多林密,溪流纵横,群众各户散养麻鸭,麻鸭从小放养在田间,溪、河流水间,一般早上放鸭前和傍晚牧归后各用稻谷或玉米饲喂一次,其余由鸭子在野外自由觅食,主要以青草、田螺、鱼虾、昆虫为食。 近几年来,西林县顺应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加快走特色化、区域化、产业化的发展路子,着力打造节粮型山地水乡西林麻鸭养殖区,铸就“西林麻鸭”品牌。据统计,2012年全县西林麻鸭出栏60万羽,产值约5000万元,力争到2015年末年出栏“西林麻鸭”100万羽,产值近1亿元。 西林麻鸭质量技术要求 一、品种 广西小麻鸭。 二、产地条件 产地范围内南盘江水系和右江水系,梯田广阔,具有气候温暖湿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的生态环境;水质清澈,水草及浮游生物丰富,盛产鱼虾螺和多种昆虫等动物性饲料。 三、饲养管理 1.孵化:温度37.5℃至38.6℃,湿度60%至70%左右。 2.育雏期(0-28日龄): (1)温度要求:第一周温度25℃至30℃,第二周20℃至25℃。以后每周下降3℃至5℃,至室外温与室内温接近时不再加温。 (2)光照要求:1至3日龄雏鸭24小时光照,4至12日龄18小时光照,13至28日龄12小时光照。 (3)饲养密度:每平方米≤25只,随着日龄的增大,降低饲养密度。 (4)给料:春、秋季雏鸭出壳后24小时,夏季8小时至20小时开食。开食前先饮0.1%的1水、5%的葡萄糖水或洁净卫生的饮用水。开食用去除黏性的大米或小麦煮成的硬饭, 3日龄后增加蚯蚓、泥鳅等动物性蛋白质饲料, 6日龄起采用定时喂食,并逐渐减少每日喂食次数。 (5)放水:3日龄接触水,5日龄后放牧田野、河滩。 (6)饲养方式:网上平养或地面垫料平养。 3.育成期(29-120日龄): (1)饲养模式:放牧和舍饲相结合,60日龄后以放牧为主。白天放养,夜晚入舍,早晚补饲,60日龄前供给一定数量的砂砾。 (2)日粮:天然饲料与全价日粮相结合,60日龄后以天然饲料为主。天然饲料为谷物、水草、昆虫、蚯蚓、野生鱼虾等。 (3)饲养密度:每平方米8至15只。 (4)出栏:120日龄后出栏,公鸭体重1.60kg至1.90kg,母鸭1.40kg至1.70kg。 4.环境、安全要求:饲养环境,疫情疫病的防治与控制必须执行国家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四、屠宰 1.鸭源标准:来自产地范围内,符合种源、饲养要求、年龄要求、体重要求的健康鸭。 2.屠宰:宰前停食24小时。 五、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 (1)活体鸭:体型中等,躯干长方,站姿较平,眼高颈细,嘴黄或灰黑,脚黄或浅黑色,副主翼羽亮蓝,公鸭头亮绿身银灰或棕色,性指羽明显,母鸭羽毛褐麻色,带状白眉。 (2)白条鸭:皮肤黄白色,皮薄骨细小,皮下脂肪少,肉质丰厚,肌肉鲜红,切面有光泽,富有弹性;煮沸烹饪后肉汤乳白色,味美香甜。 2.理化指标(肌肉部分)。 项 目 指 标 蛋白质(%) ≥ 21.0 粗脂肪(%)≤ 2.40 3. 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饲喂品和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地域范围 西林麻鸭产于西林县境内的那劳乡、普合乡、足别乡、那佐乡、西平乡、八达镇、古障镇、马蚌乡共6个乡2个镇94个行政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04°29′-105°36′,北纬24°1′-24°44′,保护面积3020平方公里,年饲养量60万只以上。 |
西林沙糖桔 | 西林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壤具有深厚、疏松、湿润、肥力较高等特点,非常适合种植沙塘桔。该县种植出来的沙糖桔,产量高、品质好,产出的水果除在本地销售外,大部分远销云南、贵州、重庆等区内外各市场。2011年被中国经济林协会评为“中国沙糖桔之乡”。 西林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壤具有深厚、疏松、湿润、肥力较高等特点,非常适合种植水果。2002年,西林县开始引进沙糖桔种植,开发沙塘桔产业。由于气候地理条件良好,该县种植出来的沙糖桔,产量高、品质好,产出的水果除在本地销售外,大部分远销云南、贵州、重庆等区内外各市场。产品的畅销,大大激发农户种果的积极性,农民种果热情很高,沙糖桔种植规模迅速扩大,品质也在稳步提升,2011年被中国经济林协会评为“中国沙糖桔之乡”。目前全县种植面积已达12.6万亩,预计年产量达9万多吨,产值3亿多元。 西林沙糖桔栽培管理以“有机食品”标准进行生产操作。在施肥上,不用化肥,不用垃圾肥,纯用有机肥和生物肥,保证土壤各项指标符合有机食品要求。在病虫害防治上,不用有毒农药,采取防虫网、套袋、诱杀等综合技术和保护利用天敌等生物技术进行病虫综防综治,无农药残留、符合国际标准。 “西林县沙糖桔可食率高,含糖量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4%,果汁含量丰富,果肉质地脆嫩、化渣、无核、味浓甜”。这是2009年由北京、上海等全国水果权威专家组成的优质果品评审鉴定组,对“西林沙糖桔”进行糖度、营养成份等指标的科学鉴定。 2009—2010年,西林实施《高海拔地区无公害沙糖桔高产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科技项目,如期通过专家成果鉴定,并获2010年百色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年,西林沙糖桔获得中国无公害农产品证书,有5.8万亩沙糖桔果园通过了自治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2011年11月,西林县被命名为“中国沙糖桔之乡”; 2012年11月22日,西林沙糖桔又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 西林沙塘桔 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县八达镇、古障镇、马蚌乡、普合苗族乡、那佐苗族乡、足别瑶族苗族乡、西平乡、那劳乡8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县人民政府《关于确定西林沙塘桔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通知》,西政发〔2012〕21号 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县地方标准:DB451030/T5-2010《西林沙糖桔》 一、品种 沙糖桔。 二、立地条件 产地范围内海拔高度500m至1100m,土壤类型为黑壤土,土质疏松,pH值5.0至7.0,土层厚度≥600mm,有机质含量≥2%,地下水位≤1m。 三、栽培管理 1. 种苗繁育:以酸桔为砧木嫁接繁殖。种苗出圃标准:苗高350mm至600mm,地径10mm,三级分枝。 2. 定植: 栽植时间在9至10月份秋梢老熟后或2至3月份春梢萌芽期定植。每公顷种植≤1150株。 3. 整形修剪:通过抹芽控梢、疏梢短裁(摘心),以及适时放梢,采取整形修剪等措施,培育枝梢紧凑的圆头形丰产树冠。 4. 施肥: 以有机肥为主,适当配合无机肥;每年每公顷施用腐熟有机肥≥15000kg,施用纯氮≥540kg、磷肥≥270kg、钾肥≥540kg。 5. 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四、果实采收 鲜销果在果实正常成熟,果皮完全着色呈现淡桔红色至桔红色时采收。贮藏果比鲜销果早7天至10天采收。采收时间范围:12月20日至次年 2月20日。采用复剪法采收:第一剪离果蒂1cm处剪下,再齐果蒂复剪平果蒂,萼片完整。 五、质量特色 1. 感官特色:果形扁平饱满;果色橙红鲜艳、着色均匀、起沙 、有光泽;果肉风味清甜、爽脆化渣、柔嫩多汁。 2. 理化指标: 项 目 指 标 果实横径(mm) 30~55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 ≥14.0 总酸含量(%) ≤0.55 可食率(%) ≥70 灰分(%) ≤0.5 蛋白质含量(%) ≥0.8 3. 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
西林火姜 | 西林火姜,又名细肉姜,株高50―80cm,分枝较多,姜球较小,个体匀称,呈双层排列,根、茎皮肉皆为淡黄色,嫩芽紫红色,肉质致密,辛辣味浓,是制作烤姜块、片的主要原料。[1] 特点编辑 火姜中含有浓郁的挥发油和姜辣素,可加工成烤姜块、烤姜片,经深加工可制成姜粉、姜汁、姜油、姜晶、姜露和酱渍姜等一系列姜产品。具有良好的健胃、祛寒和发汗剂功效。 生产规模编辑 西林县年种植火姜面积一般在5万亩左右,预计总产量12.5万吨。生姜收获季节在每年的12月开始。 |
西林姜晶 | 西林姜晶是广西百色西林的特产。 西林姜晶由西林火姜原汁配以蜂蜜、赤砂糖等浓缩而成,充分保存了西林火姜清血通络、祛风止咳、温经散寒的药用功效,又改良了传统姜糖水工艺,方便携带和饮用。西林县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生产姜晶,目前年产量达3000吨,产品远销俄罗斯、日本等国。 西林姜晶 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县现辖行政区域 《西林县人民政府关于确定西林姜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通知》,西政发〔2014〕11号 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县地方标准:DB451030/T5-2013《西林姜晶》 |
西林水牛 | 西林县地处桂、滇、黔三省区边缘的结合部,有着“一肩挑三省”的特殊地理位置,是古句町国都城所在地。清康熙五年(1666)设西林县,清末民初年,西林出了一门三位总督。西林水牛饲养历史悠久,早在几百年前西林县就已饲养西林水牛。据宋代田西县志记载:“饮酒及食牛、马、犬等肉”,“殷实遗嫁并胜,以使婢女、牛、马……”。古老县志《西隆州志》——自清康熙五年,即有关马、牛、牛、猪、鸡、鸭等物产的记载。西林水牛由于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的影响和当地社会经济活动,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逐步形成。自1980年起,西林县持续地开展西林水牛种牛展评活动,激励了西林水牛优良种牛的不断发展。1981年,广西区畜牧局组织开展对西林水牛进行调查、测定,1987年将西林水牛列入广西地方品种,载入《广西家畜家禽品种志》;1991年起广西区畜牧部门实施西林水牛保种选育课题三年;2002年西林水牛载入《中国畜牧业名优产品荟萃》,2011列入广西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2012年荣获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产地:主产于我区西林、隆林、四林等县。 外貌特征:西林水牛属高原山地类型水牛,体躯较高,脸短、鼻镜宽,髻甲显露,肩强而有力,后躯发育较好,四肢粗壮。毛色:多为灰黑色,小数为白色;灰黑色的水牛,在咽喉和颈部有1~2条白带;有的在两眼内角及下腭两侧有白斑;四肢及下腹部毛色较浅,蹄与角是灰黑色;白色水牛的皮肤较浅,蹄与角是灰黑色;白色水牛的皮肤和蹄、角均呈肉色,个别白牛的角尖呈蜡黄色。 显著特性: 1、役用性能好; 2、繁殖性能好。发情周期20~25天之间,平均21.04天。母牛终年发情,无季节限制。 3、与摩拉水牛杂交三代平均泌乳期产量2389±700.2公斤,最高日量15.3公斤,平均乳脂率7.9%. 西林水牛现状:目前在主产地建有保种场一个,在广西主要作为杂交母本使用,与外来优良品种进行杂交改良,使从原来的役肉兼用向奶肉兼用方向发展。 西林水牛 地域范围 西林水牛产于西林县境内的那劳乡、普合乡、足别乡、那佐乡、西平乡、八达镇、古障镇、马蚌乡镇等8个乡镇,其中主产区是八达、普合、那劳、那佐、足别等乡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04°29′-105°36′,北纬24°1′-24°44′。保护面积3020平方公里,年饲养量5.6万余头。 |
马蚌烤姜 | 马蚌烤姜,是出产于广西百色西林县,是由生姜乔皮后放入烤炉内烤干而成。西林生姜,皮薄肉厚,鲜辣温香,质嫩可口,水份含量少,宜于制作烤姜,它保留了鲜姜原味,易于保藏和运输,使用价值高。 烤制方式 第一步:姜块挖出后整理洗净,每块姜保留3个分叉,用竹片顺一定方向刮去外皮; 第二步:用铁器防止外皮烤后变黑,然后放入炭炉中,以文火缓慢烘烤,一般需经4昼夜,此时水分蒸发80%以上,即可。 食用功效 烤姜不仅是去膻解腥的好配料,还可以配药,有驱风御寒,健胃益脾,活络生肌等功能。民间有“早上三片姜,赛过喝参汤”及“十月生姜小人参”之说。还有“每天三片姜,不劳医生开处方”的谚语。明朝《奇效良方》中载药方说:“一斤生姜半斤枣,二两白盐三两草(甘草),丁香沉香各半两,八两茴香一处捣,蒸也好,煮也好,修合此药省似宝,每天清晨饮一杯,一世容颜长不老。”可见姜神奇的功效。烤姜经过烤熟之后,肉厚、细嫩、鲜辣、性微温,比生姜的功效明显在于具有温骨抗疫、消痰化结、增进食欲之功效。烤姜中还含有浓郁的挥发油和姜辣素,能去膻解腥、驱风御寒,健胃益脾,活络生肌、是医学上良好的健胃、祛寒发汗剂。烤姜保留了鲜姜原味,并且易于储存,一年四季都可以享有,集食用和药用一体。 马蚌烤姜故驰名中外,被中国粮油食品进口公司列为名牌产品,远销欧美、日本以及东南亚国家,深受用户称赞。烤姜成为西林县经济收的主要来源之一。 |
翡翠水晶饺 | 翡翠水晶饺是百色的小吃,造型美观,鲜香软嫩。 百色市是广西的小吃天堂之一,在这里你可以尽情畅吃炒田螺,烤鸭肠,烧鸭粉.......当然还有造型美观,皮薄馅香,晶莹软嫩的翡翠水晶饺,只见“碧绿”的表皮晶莹剔透,里面包着各种馅料,好看又好吃,一只只小巧油绿透亮的饺子,能让人食欲大振。 主料:面粉 辅料:澄面、肉馅、白菜、葱、姜 调料:盐、味精、白糖、胡椒粉、香油 烹制方法: 1、取面粉加入少许澄面拌匀,加少许盐,用60度左右的温水调开,和成面团醒发片刻备用; 2、猪肉末中加入少许水、盐、味精、白糖、胡椒粉、料酒、葱姜末搅拌均匀,加入挤干水分的白菜末、香油、食用油拌匀制成馅备用; 3、将面团取出包入馅制成不同形状的饺子,蒸熟即可。 |
京桂古道茶 | 京桂古道茶--2015年度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广西西林京桂古道茶业有限公司 |
古障白毫茶 | 古障白毫茶 古障白毫茶,这种条因产于古障镇而得名,又称“王子山白毫茶”其特点是叶芽肥大,叶尖有白毫,叶质纯嫩,形似银针。经中国茶科所化验,一叶含有多种有利身体的微量元素。它茶色青绿,滋味郁香,回味性强。 1985年,古障白毫茶被全国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定为国家级良种。1989年,广西桂林茶科所用凌云、古障白毫茶为原料,研制成“茉莉白毫茶”,被国家农业部评为优质茶叶产品,远销摩洛哥、西德等国家。 |
西林烤姜 | 产于广西西林。 系用良种黄姜加工制成。烤制方法为每年秋末冬初收获季节,姜块挖出后整理洗净,为使其外形齐匀,每块姜保留3个分叉,用竹片顺一定方向刮去外皮,严禁用铁器防止外皮烤后变黑,然后放入炭炉中,以文火缓慢烘烤,一般需经4昼夜,此时水分蒸发80%以上,即为成品。其色泽鲜黄,肉质细嫩,气香味辣,品质、功用不减于鲜姜。 |
西林“三珍” | 西林“三珍” 西林县所产的鹰嘴龟、山瑞、水鱼被誉为“西林三珍”。“三珍”均属龟科爬行类物。鹰嘴龟,俗称大头龟,头呈三角形,嘴啄状如老鹰嘴;山瑞,又名山龟,颜色为深褐色,背上有很多凸起的肉瘤,生活习惯与鹰嘴龟相似;水鱼,学名鳖,又叫团鱼、脚鱼、甲鱼,其颜色为暗草绿色,背上光滑,习惯生活在河溪、池塘或水田中。“三珍”的肉体都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钙、磷、铁、碳水化合物等强身健体的营养万分。特别是鹰嘴龟,是“三珍”之最。它全身是宝,龟腹甲、龟掌、龟油、肝、胆、蛋都是名贵药物。可医治哮喘、气管炎、肺病等。“三珍”又是著名的山珍佳肴,常用来招待贵宾。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地区 | 特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