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 | 简介 |
---|---|
龙道村 | 龙道村 龙道村位于钟山县城南面,距县城约15公里,该村初建于宋,依岭而建,前塘后岭,很有气势,该村古宅连遍,炮楼耸立,拾阶而入,如探古堡。 该村有两大特点,一是连遍古宅,户户相通相连,家家青砖青瓦,巷道捡阶而上如山城,高楼耸立似城堡。很有一些地方特点。其二,该村户户为石库门,家家户户均用麻石作门框,并刻以门对(对联)。分阴刻阳刻两种,对联对仗工整,内容积极向上,有的还饰以浮雕图纹,相传很久以前,该村出了一位举人,考取功名后,放弃仕途,回归故里,兴办私学,干起了教书育人的事业,过着清贫孤寂的日子。这在学而优则士的封建社会里是很难为村里人所理解的,年复一年又一年,举人老了,可村中后辈却成长起来了,他一生的努力,使村里出了一批秀才,村里人开始认识该举人良苦用心,为纪其德,同时也显示自家是崇尚文化的诗礼之家,从而有了这道独特风景。 该村房屋一般依地势分两层,第一层为前进,二层为后进,前进前为走廊,后两旁为猪牛圈,中间为天井,天井旁是上后进(二层)的土梯,后进主屋为普通三间,中为主厅,两旁为房,后进与前进相隔一条走廊,走廊除为主厅门前外,且通向两头厨房,进入主屋两旁房间。一般前进走廊与主屋两房间或厨房都与外相通相连,是很有特点的乡村建筑。 荷塘村位于钟山荷塘风景区中,为该景区主要村庄,距县城约15公里。该村四面环山,荷据中央,村绕塘转,屋建池旁,且青石铺路,绿树掩映。古道老屋,实为一处古老乡村的原始标本。20世纪70年代文物考古、普查时,在该村的山中发现了大量的野生动物的遗存,并采集了大量的大熊猫、犀牛、亚洲象、野猪、鹿等野生动物的骨化石,到目前为止,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博物馆所成列的大熊猫化石标本仍是在该村后山岩洞所采集的。 |
碧水岩 | 碧水岩 碧水岩位于钟山通往八步、富川公路三岔路口即望高丁字路口附近,又名出水壁。大约于50万年前形成,岩洞全长4200米,最宽处90米,最高处100米,自成18个洞厅,且厅厅相连,洞环水绕,千回百转,是一个层楼式洞穴。素以“巨大的洞厅、宽阔的沙滩、幽长的暗河、高大的乳石”而闻名。石花、石柱、石帘、石笋、石果构成的景致千姿百态,神奇美妙 。 洞中有一条暗河,暗河沿游览线时隐时现,循河前进,时而可见险峻峥嵘水景,时而听到一种奇怪的涛声。暗河出口处是个大洞厅,顶上的石纹仿若旋转的宇宙天文图,洞口的悬石奇似蛟龙戏水。洞外有如匹练飞挂的水帘。 碧水岩目前仅开发了1/5,可供游览1200米,在将近50分钟的游程中,有“百鸟朝凤”、“龙凤大厅”、“珍珠水幔”、“江峡奇景”、“锦锈中华”、“参娃拜观音”、“石钟”、“天书”等20多处美景。 进洞游览,也可品尝到“瑶家油茶”、“瑶家菜包”、“竹筒鸡”、“香荷排骨”等风味佳肴,还可欣赏到民表族风情表演。碧水岩 |
英家粤东会馆 | 英家粤东会馆为广西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粤东会馆 |
龙井古民居 | 贺州龙井古民居距离市区9千米。历史文化类人文风景旅游区。是一个建于清同治—光绪年间的古村,目前仍然保留大量清朝同治至光绪年间的古民居群,其中包括民国三任总统顾问张廷辅故居。古民居建筑技术精湛,建筑物雕龙画凤,至今保持完整,龙井村也是本地人聚居的一个重要村落,至今仍保留着本地人的奇特生活习俗。是研究贺州本地人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龙井的千年古驿道全都是用条石铺设而成,总长1000多米,现虽然经历了千百年的沧桑,但仍可见当年的历史足迹。居民区的龙井泉水甘甜芳香,冒出一尺多高的串串水珠还能预测天气。多棵参天古榕分布在寨中,欢腾的小凉河流经村寨。马东、道东田园风光点缀其间。2002年,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电视剧《围屋里的女人》在龙井古民居多处设置拍摄点,近期的《欢乐桑田》也在龙井古民居附近的道东田园风光多处采点,引起众多游客对龙井古民居的浓厚兴趣。 |
玉坡恩荣石牌坊 | 玉坡恩荣石牌坊为文化旅游景点。 玉坡恩荣石牌坊 |
石龙桥 | 石龙桥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龙桥 石龙桥位于石龙镇镇政府门前,横跨于石龙河南北两岸,始建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重建于光绪年间,全长40米,宽5.2米,高12米,正拱跨度14米,副拱跨度7米,整座桥全用青石拱建而成,未用丁点灰浆连结,充分显示我国桥梁建设的高超技术和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 石龙桥桥堍两端各置石狮一对,两石狮怒目圆瞪,虎虎生威,桥面两侧石栏、望柱、华盖内侧饰满浮雕图案,望柱外侧分别阴刻“龙蟠东水”、“石锁珠江”八个雄健横联大字,两石栏上分别雕刻着“双龙戏珠”、“双凤朝阳”、“八仙贺寿”,“沣矶访贤”、“三顾茅庐”、“巧借东风”、“西湖借伞”、“十八相送”等刻工细腻、形象生动的神话传说和戏文掌故,给大桥以溢彩流金熠熠生辉,不但体现清代浮雕艺术的精湛,也体现清代戏曲艺术的兴盛,说明了清代文化艺术之繁荣。 总之,石龙桥是一座融建筑、雕刻、造形、戏曲艺术于一体的古石桥,在建筑及雕刻上都有较高的造诣,为广西古石桥所罕见。该石桥2000年已被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与石龙桥同时兴建的另有一座古戏台,座落于离石桥不远的石龙街,其造形基本与大田戏台相似,也还有一定的保护价值。 |
莲花戏台 | 莲花戏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莲花戏台 莲花戏台位于钟山两安瑶族乡的莲花村,距县城约20公里,该戏台建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戏台南向与其相向50米是龙王庵,戏台平面呈凸字形,台口宽7.85米,深5.44米,后台横长12米,进深4.45米;整个建筑面积为96.2平方米,台基高1.73米,前檐高13米,青石砌基,砖木结构。重檐翘角歇山式项,正脊饰鳖鱼及宝珠,二层瓦面上饰二龙戏珠,台口上方八角藻井,其天花板均绘八宝图案;前台两侧斗拱间是木雕狮子,后台正中屏 风上饰歌女手抱琵琶起舞图画,上方是“河青海宴”四字大拱额,台基上有龙凤花卉及人物的石浮雕,其下嵌建造戏台由来的碑文,后台两侧筑山字形风火墙,前台与后台相通的两个门上有“龙飞”、“凤舞”木雕横匾,屋顶正脊是双鱼托珠,可以说整个戏台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不管是布局、结构、扩音、雕刻都达到较完美的结合,体现了瑶乡独特的风貌和瑶民的聪明才智。2000年该戏台已被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大田戏台 | 大田戏台为广西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大田戏台 大田戏台位于钟山县城西面公安镇大田村,距县城约十公里,此戏台建于清光绪四年(即1878年),为砖、石、木结构,呈凸字形,通高10余米,由前台和后台组成,前台面宽6.37米,深5.5米;后台宽10.12米,深3.6米;基高1.8米。整座戏台青石青砖,雕工极为精美圆润,八柱梁构架,八角藻井复顶,鼓石垫柱,青砖砌墙,青石为基,基旁雕以八仙贺寿,凿双龙以戏珠,台上镂两虎以扶角,嵌二狮以呈瑞,后屏风饰以山川楼阁,彩凤仙鹤等木雕,工艺精湛,构图和谐。戏台除古朴典雅、雄伟壮观,且符合力学、声学原理,整座戏台属水口庙附属建筑,隐映于古树秀竹之中,清澈的溪流环绕其中,整个环境优雅别致,清静恬适,为广西不可多见的古戏台之古代建筑之一。1981年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戏台所处村庄大田村也是一个很有特点的村庄,老屋、古榕、古樟在池塘的映衬下显得特有韵味。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摩崖石刻和碑刻 | 摩崖石刻和碑刻为文化旅游景点。 摩崖石刻 |
蒋氏神道碑 | 蒋氏神道碑为文化旅游景点。 蒋氏神道碑 蒋氏神道碑位于钟山城厢镇白马村旁,因碑文刻于一块两石相合如掌的岩石内,故又名为合掌石碑,该碑全文近1300字,碑文记载南北朝时期,钟山藉人蒋氏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而忠烈戒子的史实。 南朝后主陈叔宝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有较控制在岭南拥有重兵的伏波将军——广南酋帅钟士雄,从而钳制各地武装,把钟士雄之母蒋氏作为人质, “每质蒋氏于都下”,隋开皇八年隋文帝伐陈,陈败,九年克建康(南京),灭陈朝。晋王扬广把陈后主扣作人质的蒋氏送回原籍临贺,使钟士雄母子得以团圆,时值同乡虞子茂兴兵攻城,意在抗隋,并遣钟文华召士雄入盟,士雄将要答应,蒋氏申明大义,深知国家0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当她预见国家统一业已成定局,劝士雄说“我在都扬备尝辛苦,今逢圣化,母子聚集,没身不能上报焉,得为逆哉,汝若禽兽为心,背德意义,吾当死于汝前”。士雄听取母亲劝戒,接着蒋氏复书信虞子茂,喻以祸福,虞子茂不听,后被隋军所败,后来隋廷知道此事“遂封蒋氏为安乐县郡”,隋亡唐兴后,唐太宗“眷切先臣”,“明诏发皇华之命,出府库之钱三千缗(吊)”,令“工部侍郎许国公苏颋执笔”撰文,勤石刻碑,名“安乐县君神道碑”,该碑起初镶嵌于原赐建长生迎寿寺,后因五代乱壤,寺毁碑失,今合掌石碑为宋皇祜四年富川县令刘询将碑刻轶文重刻于合掌石内,这是一块不可多得的爱国主义教育教材,该碑文史实正史二十四史有记载。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丹霞观 | 丹霞观 丹霞观又名天师观,位于公安镇塘贝村白云山麓,始建于汉永寿元年(155年),传说为张道陵炼丹之所,历代屡毁屡建。明洪武二十五年重建丹霞观,后又在观侧及观前相续建起“益公祠”及戏台,1958年均被毁,1986年当地群众集资在原地重建丹霞观及戏台,丹霞观依山傍水,座西向东,两进三间,宽11.7米,进深23.3米,高12米,砖木石结构,观进内有供奉神灵的殿堂,斋醮祈祷的坛台和讲经诵经三室组成,天井两侧有望楼台榭,殿堂供奉张天师神像11尊。观四周群峰环抱,山环水绕,树木荫翳,风光秀丽,环境幽雅。 清光绪十六年修的《富川县志》记载:张道陵字辅汉,汉留候入业孙,生会稽天月山,善以符水治病,隐于富之白霞-,至桓帝永寿元年徒云台峰,白日飞升人即其地,调之曰:“丹霞观、丹灶,药臼至存焉”,宋范纯仁谪贺州,东坡与书云“丹霞观张道陵遗迹果有良药异中乎?”“盖自昔传之矣”。可见早在宋朝苏东坡也曾问过丹霞观张道陵在此炼丹之事。而在碧云岩的摩崖石刻诗题上也有两首宋、明时期诗人留下“汉时真人已驾鸿,空留洞府旧山中”等诗句。说明历史上也许曾有此事。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玉坡村 | 玉坡村 玉坡村地处钟山县城25公里的燕塘镇,座落于喀斯特地貌的群山之中,该村依山傍水,村前小溪环绕,村后绿翠欲滴,周围的笔架山、龙头山、三台山维妙维肖,景致十分可人,历史上因进士、举人多,做官人多,有钱人更多,为方圆百里有名的富贵窝和官宦之乡,且该村院深楼高,村固如堡,而被誉以“小南京”之美称。 玉坡村始建于宋,为其祖廖正一(宋元丰进士,江西抚州府金鸡县人),因官于昭之旧县龙平而选胜山之秀,水之媚,玉蕴坡岗,冬温夏凉的坡麓——玉坡坊为其子孙世代安居之所。到了元末,由于瑶壮民起义所扰,而迁居桂阳,明朝中,而重回故疆。 廖正一元佑入试苏文公轼,曾出知常州,得名后,入党籍,自号竹林居士,有白云云溪二集留世。 玉坡村自古是一注重教育的一个村庄,特别是在学而优则士的封建时代,读书习武,更成为该村一大风气。据史料记载,光明清时期该村就有举人、进士近二十人,且大多入士后都外出为官,有官至云南别驾,文林郎,梧州总兵、副总兵、参戎及河南光山,广西桂林、龙坪,灵川、柳城、全州等府县知县、知事、教谕、训导、儒学。该村田地远波恭城、荔浦,大有买尽世间田之势。特别是该村的玉溪,田地特多,解放前85%以上的人家都有较多的田地,实为有名的富贵窝。目前玉坡村仍保存着数十间旧式青砖大屋及数十公分厚的护村石墙和一些古井、门楼、石板巷道、石桥、古祠庙、石牌坊等。其恩荣石牌坊是该村最具特色的古建筑,也是广西有名的古建筑之一。该牌坊位于该村廖氏宗祠前,为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该村进士廖世德为纪其祖所建,牌坊占地10.30平方米,四柱、三间、五楼、庑殿顶,宽6.18米,进深1.66米,通高7.32米,通体青石建造,牌坊满布圆雕、高浮雕和浮雕,用料宏大厚实,石柱立在石基座上,柱前后均设抱鼓石,起护杆作用,其中中柱正面抱鼓石上镂雕 石狮,明间正楼庑殿正脊两端饰反尾上翘鱼鸱吻,正中为宝葫芦顶,四斗拱间为透雕花窗,横枋下正中石匾竖刻楷书“思荣”二字,花抬枋及枋间的石板为高浮雕和透雕镂空的“双龙戏珠”、“双狮戏球”、“麟吐玉书”、“丹凤朝阳”、“八仙贺寿”、“鱼跃门龙”等十多组玲珑剔透寓意深刻的题材,总之该牌坊雕工精细,刀法娴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2000年被广西壮族自治区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一洞天遗址 | 一洞天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一洞天遗址 一洞天遗址,位于英家镇英家街东牛王爷山南麓,为石灰岩洞穴,洞口东南向,距山脚地面约7米,洞口宽10余米,高3米,洞深 50余米,分内外两进,文化堆积层主要在外洞,呈灰褐色,胶结坚硬,经普查,及堆集层发掘有螺蚌壳、兽骨、烧土、石器、陶片等遗物,在洞中采集有磨制鹿角矛、骨珠、打制砥石片、绳纹夹吵陶片和鹿牙、兽骨等化石。是一处比较明显完整的新石器人类遗址。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古镇英家 | 古镇英家 |
花山水库风景区 | 花山水库风景区 |
荷塘风景区 | 荷塘风景区 |
英家大头菜 | 英家大头菜,这是钟山的标志性特产。英家大头菜于清朝乾隆年间就有种植,迄今栽培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当地人也传承了三百多年的大头菜的腌制、糖化、贮存的传统制作和饮食文化。由于英家是客家人主要居住地,且位于思勤江岸边,英家古镇水上交通非常便利,与梧州、广东外地商品贸易日益密切,英家大头菜也通过梧州、广东等地走出家门远销全国。英家头菜从此成为当地传统的有名的土特产品。 现在一些老人,在谈到广西省工委转移到钟山县英家古镇继续从事革命斗争的那段历史时,仍然被革命先辈们靠一碗稀粥一口头菜依然坚持在深山野外烧石灰从事革命斗争的英雄事迹而感动,敬佩他们无论在多么艰苦、恐怖的环境下都能坚守自已的信仰的精神。传说地下交通员化装成小货郎挑着干货走街串巷传递重要情报时,货担上装的干货里其中就有英家自产的大头菜,也因此英家大头菜就富有了红色传奇。 英家大头菜素以色泽淡黄,味美鲜香,咸淡适宜,略有甜味,质地脆嫩,菜片整齐均匀而著称,含不饱和脂肪酸及钙、锌、硒和多种维生素,营养丰富。经精选加工和包装,不含任何食品添加剂,久藏不褪色,不霉变,实为上乘馈赠、送礼之传统佳品。时下英家大头菜已成为人们喜庆和节日的送礼佳品,亦是南方家居常备的方便食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经多年发展,目前英家大头菜在钟山县种植面积1230多公顷,年产量27600吨。 英家大头菜以其色泽黄亮、纯香、脆口而闻名四方。近年来,钟山县不断扩大“英家大头菜”种植面积,叫响“英家大头菜”品牌,着力打造广西特色农业示范县,取得显著成效。 钟山县供销社于2007年成立了英家富民大头菜生产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社员由原来的300多户增加到现在的1500多户,农民种植大头菜的积极性显著提高。 从2004年至2010年,英家大头菜连续五年参加贺州市辖区及各地参加的农产品展销会,英家大头菜也被作为钟山地方特色农产品推介。经过几年的推介,英家大头菜销售渠道逐步扩大,已从县内发展销售到南宁、柳州、梧州、桂林以及区外的湖南、广东、浙江、上海等地。 钟山县清塘镇是地地道道的英家大头菜原产地。当地所产大头菜,均采用传统工艺精制而成,口感脆嫩、酱香浓郁、含盐量低,不含任何防腐剂。它含有丰富的维A、维C、维D、维B和食用纤维,能增强唾液分泌、解腻开胃、健脾消食、明目利嗝、宽肠通便;具有提神醒脑、缓解疲劳、解毒消肿、促进伤口愈合、抗感染和预防疾病的作用,是辅助治疗感染性疾病、抑制细菌毒素、防治便秘和眼科患者的食疗佳品。 钟山县益盛大头菜专业合作社由“英家大头菜”原产地的农户自愿组成,实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以“绿色 环保 健康”为经营宗旨,以“五户联保”的方式互相监督、互相担保,确保本社产品在品种选择、生产管理、加工、包装等各环节严格执行“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从而确保了产品的质量。 钟山县清塘镇英家大头菜已连续五年参加贺州市辖区及各地参加的农产品展销会,打响了了“英家大头菜”品牌。英家大头菜作为该县地方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已从县内发展到南宁、柳州、梧州、桂林以及区外的湖南、广东、浙江、上海等地。 地域范围 英家大头菜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范围包括钟山县的两安瑶族乡、花山瑶族乡、红花镇、燕塘镇、清塘镇、公安镇、钟山镇、同古镇、回龙镇、石龙镇、珊瑚镇等乡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10°58′至111°31′,北纬24°17′至24°46′。地域保护范围的面积1400公顷。现种植面积1230公顷,年产量27600吨。 |
钟山狗肉 | 山狗肉,是广西贺州的主要特产之一。狗肉不仅蛋白质含量高,对增强机体抗病力和细胞活力及器官功能有明显作用。食用狗肉可增强人的体魄,在中医上讲,狗肉有温补肾阳的作用,对于肾阳虚,患0和早泄的病人有疗效。 营养价值 狗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还含有维生素A、维生素B2、 维生素E、氨基酸和铁、锌、钙等矿物元素。 狗肉除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外,还含有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B2、氨基酸以及铁、锌、钙等微量元素。狗肉所含蛋白质量高质优,对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细胞活力及器官功能有明显作用。食用狗肉可增强体魄,提高消化能力,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性功能。狗肉中所含的少量稀有元素对治疗心脑缺血性疾病、调整高血压有一定的益处。狗肉还可辅助治疗老年人的虚弱症。 药用价值 狗肉味咸、酸,性温,有温肾壮阳、助力气、补血脉的功效,可以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补肾壮阳,强筋壮骨!最好秋冬季进补。 狗肉还有补脾暖胃;温肾壮阳;填精等功效。李时珍《本草纲目·狗》记载:狗味咸、酸、性温、无毒,可以安五脏、补绝伤,轻身益气。宜养肾、补胃气、壮阳、暖腰膝、益气力。可补五劳七伤、益养阳事、补血脉,能增加肠胃运化能力和肾、膀胱的功能,填补精髓。 唐《食疗本草》就说,“狗肉补五劳七伤,益阳事,补血脉,厚肠胃,实下焦,填精髓。”宋《日华诸家本草》也讲狗肉“补胃气,壮阳道,暖腰膝,益气力。”《普济方》同样写着,“(狗肉)味酸咸温,无毒,宜肾安五脏,补绝伤劳损,久病大虚者,服之轻身,益气力。”而《罗氏会约医镜》亦指出,“犬肉,……,温暖脾胃,而腰肾亦受其荫矣。补虚寒,长阳气。” |
钟山油茶 | 钟山油茶,是广西贺州的主要特产之一。“钟山油茶”顾名思义就是用油及绿茶做出来的一种特殊的饮料。它最初流行于钟山县的红花、两安两个少数民族乡镇。据说是那是地处高山地区,比较阴凉,而且饮用的都是山泉水,偏凉性。人们为了驱寒,就用山上自产的茶叶与姜,蒜头等做成油茶,用以驱寒。没想到这种油茶不仅让你喝了以后能让人全身暖和还让人精神百倍,所以逐渐流传。现在已成了钟山的一道特殊的饮料,更是人们的悠闲生活方式。 制作方法 1.油进茶锅烧热,放入备好的姜,边敲边炒,炒出姜味(别没有茶锅也可用煮菜的锅头,别把锅敲烂了! 2.放入备好的茶叶,也是边敲边炒,中间可加一点水,不要让它炒焦了,一会后加入蒜米,蒜头葱头(也可不要这些),一起炒制起茶胶。 3.最后加入高汤(白开水),盐,烧开后滤渣,油茶就做成了。喝时放些葱花,炒米,送食自己喜欢的零食。 4.再把锅烧热,放入油,把上次滤过的茶渣入锅,重新加入1~3步骤里的原料,再一次重新操作,如此循环,直到喝过瘾为止。 油茶的制法又很独特,铁锅烧热,加少量素油,待油熬透,推入姜、蒜头熬香,放入用清水略泡过的绿茶。所谓“打油茶”必须要打啦,用木棰反复敲打,方能使风味俱出,至打透,再加入汤水,加适量盐,俟烧滚,倒入小碗,加上葱花,香菜,放点炒花生米,香味四溢,茶色似咖啡,红绿点其间,着实诱人。根据朋友介绍,第一杯的油茶是不能喝的,因为第一杯较苦,第二杯还行,第三杯、四杯才是最好的油茶。 钟山县的瑶族人喝油茶的历史已经有600多年之久,由于瑶家油茶本身的确是一种绿色食品,它对人的身体健康有许多的帮助,尤其是它消食建胃、提神醒脑之功能极为明显。固此,喜欢喝瑶家油茶的人越来越多,其油茶文化的传播也就越来越广泛。 |
钟山话梅 | 钟山话梅,是广西贺州的主要特产之一,创制于清代同治七年(1868年),距今有100多年历史。在新中国成立前,钟山话梅分“盐渍水梅”和“黄糖渍梅”两种,前者以青梅晒制;后者将青梅经黄糖腌制而成。后来,盐渍水梅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话梅,话梅是在盐渍水梅的基础上增加了甘草和香草油等配料。 “铜碗声声街里唤,一瓯冰水和梅汤。”清嘉庆年间经济学家、训诂学家郝懿行(1753年~1823年)在《晒书堂诗抄》中写了这样一句咏梅汤的诗。贺州人不仅用梅做汤,而且用梅入药、制酒:头痛时把梅干肉敷在肚脐眼上;还把青梅汁煮熟后装入瓶中,一旦肚痛,用筷子蘸点尝尝,就会止痛;用白酒浸泡青梅,需密封一个月,所制青梅酒香醇味美。据说常饮青梅酒,能缓解风湿筋骨痛,其依据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梅,血分之果,健胃、敛肺、温脾、止血涌痰、消肿解毒、生津止渴、治久嗽泻痢……” 据《广西通志》记载,梅原产西南地区,在广西种植有2000余年,兴安县曾发现成片的野生梅林。现在,广西梅主产区为贺州、南宁等地,分红梅、青梅、白梅3种,较优的是大肉梅,原产钟山县,有“梅中王”之称,其特点是果实大,肉厚核小,酸甜适度,汁多脆口。宾阳县也有梅及话梅出产并出口。 |
钟山贡柑 | 钟山贡柑素以清甜、爽口、多汁、化渣、多食不腻而著称,与橙类水果对比,显示皮薄,果肉与果皮容易分离,食用较方便和多食不腻等优点,与桔类水果对比,则显示清甜多汁,爽口化渣,总酸量和固酸比低,口感好等品质,因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2009年12月获中央电视台第七频道推介优质农产品,2012年12月在钟山县成功举办首届广西·钟山贡柑文化节。 钟山贡柑种植历史较久,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栽培历史。相传于一百多年前,钟山有一位种植柑桔的果农到广东德庆走亲戚,在宴席中尝到德庆贡柑,感觉味道清甜,口感很好,于是引进了德庆贡柑到钟山种植。由于钟山县独特的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过渡区自然气候条件,培育形成了钟山贡柑甜而不腻、多汁、化渣的独特风味,因而在柑桔类水果中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青睐。20世纪80年代以来,钟山贡柑逐步扩大种植,特别是90年代中期以后,钟山贡柑生产迅速发展,目前,钟山县种植贡柑面积已达到5万多亩,成为广西区内最大的贡柑生产区域,年产量达10万吨以上,每年11—12月成熟上市,产品畅销国内外。 信息来源:广西农业特产总汇 |
回头绣花鞋 | 回头绣花鞋,是贺州的一道特产,也是一道手工艺品。回头绣花鞋为妇女常穿用。鞋头有钩,象龙船。分有后跟和无后跟两种,鞋底较厚,多用砂纸作成。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和贵州等省区。秦以来,壮族先人历代分别称为西瓯、骆越(雒越)、南越、濮、僚、俚、溪峒蛮、乌浒,在宋代史籍中始称为“撞”、“僮”、“仲”,明清时也有称为僮人、良人、土人的。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僮族,直到1倡议在1965年改“僮”为“壮”。 “回头”绣花鞋为妇女常穿用。鞋头有钩,象龙船。分有后跟和无后跟两种,鞋底较厚,多用砂纸作成。针法有齐针、拖针、混针、盘针、堆绣、压绣等。在色彩上,年青人喜用亮底起白花,有石榴红、深红、青、黄、绿等色彩,纹样有龙纹、双狮滚球、蝶花、喜鹊等;老年人多用黑色、浅红、深红等色,纹样有云、龙、天地、狮兽等。这里展出的是壮族家居“回头”女绣花鞋。鞋尖呈三角锥状,尖部呈“回头”状。鞋面为蓝布,上有用黄、红、绿线绣成花草图案。鞋底为用麻线纳的千层底,针脚细密,坚固耐穿。 |
钟山烤烟 | 钟山烤烟,是广西贺州的主要特产之一。烤烟,一年生草本,茄科。植株被腺毛,高1米左右。叶柄不明显或成翅状柄。用手摸起来,叶发黏。圆锥花序顶生。花萼筒状,花冠漏斗状,形似军号,末端粉红色。蒴果,种子黄褐色。原产于南美洲,世界各地有栽培。烟叶为烟草工业的原料。 形态特征 叶柄不明显或成翅状柄。用手摸起来,叶发黏。圆锥花序顶生。花萼筒状,花冠漏斗状,形似军号,末端粉红色。蒴果,种子黄褐色。烟叶为烟草工业的原料。 |
红花腐竹 | 红花腐竹 红花镇位于钟山县的西北部,思勤江上游,距钟山县城17公里,少数民族以壮族瑶族为主。全镇总面积109平方公里,辖7个村委会,34个自然村,82个村民小组。全镇耕地面积14700亩,其中水田面积13500亩,林地面积达13万亩。该镇经济以农业为主,土特产有优质米、腐竹、香芋、大肉姜、水果,其中红花大米享誉区内外。特有的红花油茶是中国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远近闻名的汤公温泉距集镇只有6公里。汤水龙口矿泉水厂生产的"红花山"矿泉水味道甘甜,爽口宜人。 |
钟山沙糖桔 | 钟山沙糖桔,又名:十月桔,是广西贺州的主要特产之一,因其味甜如沙糖故名。沙糖桔果实扁圆形,顶部有瘤状突起,蒂脐端凹陷,色泽橙黄,裹壁薄,易剥离。沙糖桔尤以四会黄田镇出产的为其鲜美而极甜,无渣,口感细腻,实为佳品。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 C、钙、纤维质、少量蛋白质、脂肪以及丰富的葡萄糖、果糖、蔗糖、苹果酸,枸椽酸、柠檬酸以及胡萝卜素、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抗坏血酸,以及钙、磷、镁、钠等人体必需的元素,沙糖橘味甘酸、性寒,具有理气化痰、润肺清肠、补血健脾等功效。 |
钟山青梅 | 青梅:主要产于钟山、贺州市、昭平、富川。其中钟山的“大肉梅”,大小均匀,肉厚核小,作来加工话梅、加应子等质量尤佳 ( 贺州) |
富钟水牛 | 【种质原产地】 广西的富川和钟山 【主产区与分布】 广西的富川和钟山 【被毛颜色】 毛色有黑灰和石板青两种多数为灰黑色,。颈下胸前有条新月形的白带 【体型特征】 体型高大,粗糙紧凑,发育匀称,背腰宽且平直。 【头部特征】 头大小适中,公牛头粗糙雄健,母牛头清秀而略长。嘴筒粗,四方口,口叉大,,鼻镜宽大,色灰黑。眼圆有神,稍突。耳大而灵活,母牛颈宽平,公牛额稍突起。 【角型特征】 角根粗,呈四方形,向后弯曲成半月形,公牛角较粗,为龙门大角,母牛角较细长。 【胸部特征】 前躯宽大,胸深,肋骨张开 【腹部特征】 公牛腹部紧凑,如马腹形,母牛腹圆而大 【背腰特征】 背腰宽且平直 【尻部特征】 母牛后躯发达,尻略斜,0呈圆柱状 【四肢特征】 四肢粗壮,前肢正直,后肢微弯曲 【蹄部特征】 蹄圆结实,蹄圆大,黑色或灰黑色 【种质优缺点】 体型高大,匀称,结实紧凑,行动有力,性驯是良好的役用牛型。但公牛-较小而不显露。 |
地区 | 特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