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 | 简介 |
---|---|
喀喇沁王府 | 喀喇沁王府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喀喇沁亲王府始建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是内蒙古建成年代最早,建筑规模最大,规格等级最高,现状保存最完好的蒙古王府,已建成清代蒙古王府并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建成中国清代蒙古王府博物馆,是国家AAA-景区。 据史书记载,原王府占地面积130余亩,房屋400余间,整体建筑宏伟壮观,布局严谨,体系庞大,结构精巧。前后共五进院落,主体建筑有大堂、二堂、仪厅、大厅和承庆楼。中轴对称,东西两侧是跨院,又由若干小四合院构成,重重四合院又由道道垂花门相连。西院为政治活动、宗教祭祀场所,建有庙宇、祠堂、客厅、议事厅、书斋、练武场。东侧为生活区,有戏楼、王爷和福晋的卧室、仓库、膳房。王府的后面是花园,依山而建仿北京私家园林式。花园内有十一座院落,137间房舍,有老爷祠、马王殿、土地祠,还建有戏楼、花窖和养鹿场。五座造型各异的凉亭,三座低栏平桥,潺潺流淌的泉水,环绕着叠石耸立的假山,一派江南园林景色。王府门前有九棵古榆,广场屹立着一字排开的十三座敖包。府内堂舍丹青斗彩,楼阁雕梁画栋,花苑姹紫嫣红,桦柏巍然参天。整座王府,肃穆古雅,气势恢弘,处处体现着主人的华贵。 喀喇沁亲王府历经三百多年风雨,东院已荡然无存,西院也仅存不多,后花园早已消失,仅主体建筑保存下来。1997年以来,地方政府投入巨资进行抢救性保护性维修,恢复了中轴区和东西跨院古建筑的原有风貌,复建照壁、垂花门等。恢复后的亲王府有府门、轿厅、回事处、议事厅、承庆楼、书画厅、揖让厅、书塾、福晋居室等建筑,并举办有“喀喇沁亲王府复原陈列”、“清代内蒙古王府历史陈列”等大型展览,被文博专家誉为中国最大的蒙古王府博物馆。 喀喇沁亲王府为内蒙古建成年代最早、建筑规模最大、规格等级最高、现状保存最好的王府,体现了地区特色和民族宗教特点,代表了清代官式建筑的基本风格,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2001年被国务院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除古建筑外,王府内值得称奇的还有月台上的古松——龙凤松,东边的为凤松,西边的为龙松,自然生长,惟妙惟肖。这两棵松树已被列为“中华奇树”之中。 喀喇沁旗王的远祖是成吉思汗的功臣者勒蔑(济拉玛),属兀良哈部,他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时立下过汗马功劳,曾三次救过成吉思汗的命。成吉思汗赐他九次犯罪而不罚,并封为第九位千户那颜。由于他们父辈即是挚友,成吉思汗又把者勒篾当兄弟看待,并把女儿嫁给者勒篾之子吉伯格,享有“塔布囊”的称号,即驸马。元朝建立后,驸马吉伯格的后代受封故契丹大宁之地,赐“诺颜”号,部名曰“喀喇沁”。“喀喇沁”汉译为“守卫者”的意思。 其后,传至者勒篾的第十四代苏布地,他统领喀喇沁部在天聪二年归附了皇太极。在苏布地的帮助下,皇太极征服了漠南蒙古,昭乌达盟、卓索图盟地区蒙古各部先后归附清朝。天聪九年(1635年),苏布地之子固鲁思奇布授札萨克,为喀喇沁右翼旗第一代王爷。第一代王爷和第二代王爷图巴色棱都居住在今辽宁喀左、建平,到第三代王爷班达尔沙才迁到喀喇沁旗龙山,康熙九年(1670年)又从龙山迁到现王爷府。后又经历十二代,传至贡桑诺尔布。之所以在这里建王府,一是当时的锡伯河川草深林密,气候宜人,景色秀丽,环境优雅;二是这里前有十八罗汉山,以王府为中心上有九座山,下有九座山,后面又有印台山,所谓风水好,符合当时王公贵族的心理。 门外广场的塑像就是喀喇沁第十二代王爷贡桑诺尔布亲王。贡王,字乐亭,生于1872年,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27岁时接任王位,任喀喇沁右旗札萨克和卓索图盟协理盟长。贡桑诺尔布是最后一代王爷,也是政绩最突出、最开明的王爷。他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学识渊博,才思敏捷,通晓汉满蒙藏多种文字,还擅长诗词书画,骑射拳脚。 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他的父亲旺都特那穆济勒病逝,翌年春,贡桑诺尔布进京正式承袭喀喇沁王的职爵。之后,对其父亲时代的弊政进行改革,将旗民的无限徭役改为定额制,大大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在此基础上,他致力改革,推行新政,兴办教育,兴办实业,训练军队,创出了内蒙古地区“五个第一”。 第一个办学堂——崇正学堂。办教育是贡王实施新政的第一步。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他在王府西院首创了崇正学堂,招收旗内30多名适龄儿童免费入学,并亲自担任校长。现在的王府中学的前身就是崇正文学堂,至今已有100年的校龄,培养弟子数万,他们分布在祖国各地,可谓桃李满天下。 第一个办女学堂——毓正女学堂。光绪三十年,贡王去日本考察,受到了当时日本首相大隈伯爵的接待,并在日本参观了“万国博览会”,看到了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强盛起来的主要原因,是科学教育水平高;而蒙古落后,在于教育落后的现实。日本之行对贡王触动很大,回国后,他又办起了毓正女学堂和守正武学堂。并且聘请日本女老师何原操子任教,讲授蒙、汉、日三种语文和各种家务学科。在守正武学堂内学习军事、训练军队,以保护地方安全。 第一个派留学生。为了提高教育水平,培养人才,贡王又第一个派留学生。从各学堂抽出骨干,去国内天津、北京、上海和国外求学深造。 第一个办报纸。为了提高旗民的素质,了解蒙古内外的情况,贡王又第一个办起了内蒙古最早的石版印刷的报纸——“婴报”,创办了报馆。 第一个办邮电。贡王在蒙古地区第一个办起了邮电,他亲自指挥放树架线,架通了喀喇沁——围场的电话线路。 这些都是内蒙古首创,称之为蒙古地区“五个第一”。也就是这五个第一,打开了喀喇沁旗封闭的大门,使喀喇沁旗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在农业发展上,进行农作物增产试验,讲科学种田,并从浙江用火轮运桑苗数万株到北京,再用驼马运回本地,大面积种植,养蚕织布,现仍存有当时留下的桑树四棵。 在工业发展上,贡王开设了织布、染色、造绒毡、肥皂、蜡染五座工厂,发展地方工业,安置劳力,减少吃闲饭的旗民。 在商业发展上,建起了“三义洋行”,广招天津北京等地客商来经商,当时市场繁荣,一片昌盛景象,素有“小北京”之称。 贡王推行的这些新政和经济的发展,在赤峰地区都是他人未曾创建的事业,对喀喇沁旗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贡王也因此在喀喇沁旗及至蒙古地区的声望越来越高。 贡王有如此先进的思想、勇于开拓的意识,其思想根源在于他在京供职时,和进步人士吴绶卿、梁启超、吴昌硕、严复等进步的民主人士密切交往,受他们的影响很大,特别是和孙中山先生的往来,奠定了他思想进步的基础。 据-史馆出版的《中华民国史事纪要》第166页记载:1912年8月25日下午三时在北京湖广会馆,同盟会、联合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共和实进会、国民公党组成-,史称“五党共和”,召开选举-理事代表大会。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王宠惠、贡桑诺尔布、王人文、王芝祥、吴景濂、张凤惠九人以不同的票数当选-理事,后来孙中山被推选为理事长。贡桑诺尔布以唯一的蒙藏代表当选,成为第一届-九理事之一。而后,多次与孙中山出席-各种重要会议,及时向世界阐述中华民国的民族政策,贡桑诺尔布是史料记载最早的少数民族-创始人之一。 正当建党伊始,袁世凯0政权,孙中山顾全大局让位于袁世凯,因贡桑诺尔布亲历了戊戌变法毁于袁世凯的后果,又看到好友梁启超、吴昌硕、严复被袁世凯排斥的遭遇,他不支持袁,回到喀喇沁王府,最早提出了“蒙汉民族团结自治”的口号,深受蒙汉民族的欢迎,并在热河省部分地区实践。这一活动被热河都督熊希领探知密报袁世凯,袁世凯慑于贡王在蒙古地区的威望,于1919年9月9日严令调贡王进京,任蒙藏事务局总裁之职,开始了他在北洋政府12年的政治生涯。任职期间,贡王曾多次劝阻外蒙古和西藏的独立活动,为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做出过贡献。1931年贡王因脑溢血死于京城,时年59岁,死后葬于辽宁建平王子坟。喀喇沁王是内蒙古地区24王之首,享有御前行走待遇,他是品级最高的加授亲王,和李鸿章平起平坐。 |
锦山龙泉寺 | 锦山龙泉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泉寺位于喀喇沁旗锦山镇西北3公里处的狮子崖下,始建于元代,面积达5000平方米。 龙泉寺始建于元代延佑四年(1317年)。寺庙布局以山势三进三阶形式而建,总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山门居前院墙正中,近方型,高六米,五脊顶,四檐角翘起.娱乐项目现在主要有:赛马、射箭、滑翔、滑沙、快艇、皮划艇、游泳、垂钓、水上游戏、奇石观赏、沙漠驼队探险等。 东西配殿前各立高3.2米螭首龟跌石碑一座,东为至正元年(1341年)所立“松州狮子崖龙泉寺住持慈光普济大师然公道行碑”,碑文清晰,记叙“延佑四年安西咸宁张智然大师见此地”‘山明水秀,境物幽深,似于尘世相隔’,于是‘去除瓦砾,剪剔荆榛。不数年间,山门佛殿,克日落成。厨库云堂,方丈僧舍,轮焕一新,莫不丹青斗彩,金碧争辉,灿然眩目’”。西为中华民国六年(1917年)所立喀喇沁右翼亲王,旗主再次重修的“龙泉寺记”碑。寺院中央有古松、古柏数棵。大殿位于最后,面阔三大间,四周有围廊,单檐歇山五脊顶,殿台在有石刻勾栏。殿前立有香龛。寺后东侧山坡上有石窟一处,高阔各2米,深1.5米,内有石佛2尊。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康熙皇帝奉皇太后之命赴盛京(沈阳)拜谒祖陵,途经喀喇沁旗,游龙泉寺后,龙心大悦,赠金马鞍为镇寺之宝,并赋诗赞龙泉寺曰:“古木苍山路不穷,霜林飒沓响秋风,临流驻跸归营晚,坐看旌旗落日红”。 1986年龙泉寺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寺为三进院落,前殿三间为天王殿,后面为寺院中心,东西两侧各有配殿。寺内古松古柏随处可见,还有不少石碑石刻。院中央有座大石狮,身长4.5米,头高1.1米,让人称奇的是,这只石狮是用院内天然生成的一块岩石就地取材雕成的,此种雕法为全国罕见。东西配殿前各立有一座高3.2米的螭首龟趺石碑,碑文清晰,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锦山镇 锦山镇位于喀喇沁旗中部,赤(峰)—承(德)公路48公里处。现为0喀喇沁旗委、喀喇沁旗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喀喇沁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镇总面积124平方公里。锦山镇,清初称“大公府”,后溶化成“公爷府”。1966年改现名。乾隆八年(1743年),喀喇沁旗第五代札萨克和硕额附噶勒藏次子敏珠尔拉布坦被敕封为辅国公晋固山贝子,故称为“大公”时人称“公爷”,并建有…… 详细++ |
灵悦寺 | 灵悦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喀喇沁旗锦山镇。建于清康熙年间。全寺共有建筑物50余间,占地25亩,中轴线上有山门、前殿、中殿及后大殿等建筑,东、西两侧建有钟、鼓楼。佛殿和经堂建筑结构分别为歇山、硬山、楼阁三种,为汉式佛寺建筑的形式和布局。寺内原有释迦牟尼、四大天王、十八罗汉等塑像,以及高约7米和2米的嘛尼轮,现已残缺不全。 旅游时间:每年正月和六月,全寺-聚此诵经成为定制藏经殿藏有各种经卷二百余部。由于藏传佛教在清代成为蒙古族的一致信仰,因此这座瑰丽堂虽历经沧桑而游人不断。 景区交通:乘赤峰至锦山班车,1个多小时可到喀喇沁旗,灵悦寺就在喀喇沁旗政府大院对面。 旅游住宿:灵悦寺就在喀喇沁旗政府大院对面,离锦山宾馆很近。 当地美食:哈达火烧、手扒肉、烤全羊和各种各样的奶制品。 当地特产:奶酒、燕麦片、熏鸡、素锅盔等。 周边景区:勃隆克沙漠旅游区、热水塘温泉、赤峰市后召庙辽石窟寺、赤峰市辽太祖陵、赤峰市喀喇沁旗王府、赤峰市布日敦沙漠旅游区、赤峰市达里诺尔湖、赤峰市马鞍山国家森林公园、赤峰市克什克腾国家地质公园、赤峰市白音敖包自然保护区、赤峰市阿斯哈图石林、赤峰市辽中京遗址、赤峰市大明塔、赤峰市红山国家森林公园、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生物圈等。 |
龙泉寺石狮 | 龙泉寺石狮为文化旅游景点。 龙泉寺石狮,在喀喇沁锦山镇西北山中,建于元代,现存庙宇为清代建筑。 大殿前横卧石狮一躯,长约4.5米,系就原地岩石雕刻而成,造型生动、逼真、刀法熟练,狮背立一小型界石碑,刻于元至元二年,狮前有至正元年(1341年)刻“松州狮子崖龙泉寺住持慈光普济然公德行碑”。寺建于山巅的南坡,山岩隙间清泉细流,终年流淌,附近树木丛生,芳草芨芨,故有龙泉之名。 龙泉寺位于赤峰市喀喇沁旗锦山镇西北约1.5公里的龙泉山上,始建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寺院背靠雄伟的狮子崖,依山势而建,呈三进三阶式。主体大殿面阔3间,歇山重檐,有围廊、石刻勾栏。殿前横卧一个石狮,长约4.5米,神态生动,形象逼真,与不远处山峰顶部的石狮遥相呼应。石狮前侧左右各有古柏一株,各立石碑一座,东为“松州狮子崖龙泉寺住持慈光普济然公德行碑”,刻于元顺帝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西为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重修题记碑,尚存碑文、螭首、龟趺。整个寺院的三进三阶院落都建在一条中轴线上,布局严谨,层次分明,左右对称,富丽堂皇。寺中的石雕、木雕和彩绘,艺术造诣极高。 在龙泉寺的西北侧有一眼古井,名为“龙泉”,龙泉寺也因此泉而得名。据传清康熙帝平定葛尔丹叛乱后,途经龙泉寺,曾专往龙泉寺拜佛,饮龙泉井水。 |
月牙山溶洞 | 月牙山珍珠溶洞位于喀喇沁旗十家满族乡,距赤峰市区32公里。目前发现的溶洞为两层,均呈自然状态,是北方地区比较少见的石灰岩溶洞。洞内石笋密布,石壁上分布着的大面积碳酸钙石笋、石花、石葡萄、石珊瑚、石瀑等造型,构成美丽神奇的地下景观。洞内空气清新、充足,尘埃微粒和有害微生物少,湿度适宜,温度较高,含有大量的空气负离子和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铁、锌、铜等,对人的植物神经系统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对肺气肿、哮喘、风湿、心悸、头晕等疾病有明显疗效,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和洞穴医院。溶洞附近有大片杏林,每年春季漫山遍野的杏花竞相开放,粉白相间,分外妖娆。游人纷至沓来,登山、赏花、观溶洞,流连忘返。 |
马鞍山国家森林公园 | 马鞍山国家森林公园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介 绍 马鞍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赤峰市喀喇沁旗锦山镇东南5公里处,原为喀喇沁王府的家庙,距赤峰市区50公里,总面积24平方公里.马鞍山环境幽雅,森林茂密,古松、奇峰、云海、清泉堪称“四绝”巨石奇峰有40余座,其中“玉杵峰”形似棒槌,凌空而起;“灵芝峰”状如灵芝,冠茎俱全;“叫天犬”张口昂头,吠叫天日。在距马鞍山北1公里处,修建有马鞍山水上乐园度假村。每年6月,这里还举办马鞍山登山节。 |
美林谷滑雪场 | 美林谷滑雪场位于赤峰市喀喇沁旗美林镇,距赤峰110公里,坐落于宁城县、河北省隆化县、围场县交汇之处。旅游项目分为滑雪场、度假酒店等,其中,一期项目于2009年12月25日开业并投入运营。滑雪场以打造“欧式滑雪小镇”为开发理念,由著名的法国团队操刀设计。整个雪道工程预计分三期开发完成,全部建成后雪道总长度达到70公里以上。 |
福会寺 | 福会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福会寺位于赤峰市喀喇沁旗王爷府西1公里处,属喀喇沁王府的家庙,建于清康熙年间,是喀喇沁旗大-寺庙之一,与建于乾隆年间的灵悦寺,建于元代的龙泉寺形成喀喇沁旗一府三寺的人文旅游景观。福会寺有独特的-寺庙建筑风格,形象地说明了清代蒙古地区-教繁盛的历史。 福会寺为长方形,占地6136平方米,座北面南,呈中轴对称式布局。现存单体建筑15幢,主要为砖木结构,绘以和玺、旋子彩画。山门,硬山顶,石雕宝相花门券和宝相花棱格假窗。钟鼓楼,十字脊,一斗二升交麻叶斗拱。配殿,歇山顶,斗口单昂三彩斗拱。经堂,歇山楼阁式,前出雨搭后抱厦,山花镶嵌砖雕“十自在图”。 大经堂,歇山楼阁式,砖雕屋顶状方形假窗。后殿,硬山楼阁式,木雕宝瓶龙纹栏杆。各殿堂雕塑佛陀、菩萨,墙绘佛经故事。经堂内主尊木雕佛龛,造型严谨,体量高大,雕刻繁缛精细,彩画金碧辉煌。福会寺布局紧凑,是内蒙古地区中小型藏传佛教寺庙的典型代表。 福会寺具有古朴、典雅的清代早期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北方官式建筑严谨、庄重的构造特点。丰富的大式大木做法,少见的高级屋顶样式,绚丽的和玺、砖雕、木雕饰件,筑就了一座神秘而辉煌的工艺美术殿堂。 福会寺是传统木作法式与密宗佛教特点高度结合的典型范例,是内蒙古地区中小型藏传佛教寺庙的突出代表。现全寺占地十余亩,天王殿,供奉弥勒普萨两边四大天王,长寿佛殿,供奉无量寿佛,右白度母,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左绿度母,文殊菩萨,地藏菩萨,大经堂,供奉宗喀巴大师,右贾曹杰,左克珠杰,右莲花生大师殿,左大威德金刚殿,召庙,供奉释迦摩尼佛,右阿难尊者,左迦叶尊者,迈德勒佛殿,供奉未来佛,右三世佛殿,左0殿,多年来香火未断,游人不绝,是赤峰地区闻名的宗教旅游活动场所,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是福会寺传统庙会。 |
架子山遗址群 | 架子山遗址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架子山遗址群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喀喇沁旗西北,是由架子山、大山前、城子顶等组成的大型聚落遗址群。分布在兴隆山、尖山、王勃脊山、东架子山、西架子山、张凤岭等山上。在30平方公里范同内分布有33个典型遗址,其内涵主体是繁荣发展时期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年代距今约为4000—3500年。2001年,国务院正式把架子山遗址群公布为全国(第5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锦山水上公园水利风景区 | 锦山水上公园水利风景区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喀喇沁旗锦山水上公园水利风景区 |
马架子遗址 | 马架子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周 |
辽代洞山石窟庙 | 辽代洞山石窟庙为文化旅游景点。 辽代洞山石窟庙:洞山庙位于内蒙古喀喇沁旗牛营子镇西北 五公里 ,赤承公路 24公里 遮盖山山腰。洞山庙又称灵峰寺、遮盖山石窟,以在遮盖山腰有依山凿就的山洞式寺院而得名,金代又名“灵峰院佛洞”。据碑文所注,此庙建于辽代乾统二年(1102),于辽乾统三年(1103),金皇统三年(1143)、明万历、清道光、清光绪年多次重修。 洞山庙建于距山顶 60米 的石崖上,“背山而响溪,有道场”。是由西山院天台法师凿山穿石,前以成殿,后以环洞,凿成石窟古寺,由七个石洞组成:和尚洞、长工洞、娘娘洞、碾子洞、主洞、环洞、老爷洞。各洞大小不等,形状各异,其中以主洞和环洞为主。 主洞与环洞洞口用石条砌成圆拱门。主洞门顶嵌有“灵峰寺”三个石字。主洞成凸型,分左右耳室和前后室组成,洞长 144米 。耳室宽 2.5米 ,高 3.9米 ,前室高 3.7米 ,后室长 5.7米 ,宽 7米 ,高 5米 。后室中央石刻释迦牟尼佛像,盘坐于莲花台上,莲花束腰上分八面,每面刻八卦,脚刻仰莲及大花瓣。莲座高 1.5米 ,佛高 2.05米 ,两边有二弟子像,高约 2米 。 环洞分右左后三面包围主洞,环洞宽约 2.7米 ,高约 2.5米 ,全长 20米 ,壁刻菱形像龛1080个,每龛刻一佛像。并且每一尊佛像,都是在原有的岩石上着意雕刻而成的,此地岩石质脆,能够雕成佛像可为鬼爷神工。龛中的佛像在0中均遭到破坏,现在已用铜像代替。 现存明万历、清道光、清光绪年间重修碑记。重修时“远近居民、欣然同施、倾材献力、千佛石像、自尔一新、颇有石国之规模”成为远近闻名的名寺之一。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耶律琮墓 | 耶律琮墓为文化旅游景点。 耶律琮墓位于马鞍山乡宫营子村西南的鸽子洞地带。背靠陡峭的山峰,左右有小山环抱,两侧峰岭峻峭漫山青松挺拔,奇花异草争红斗艳,蜂飞蝶舞,鸟语花香,清风唤起万倾松涛,溪水漂来十里芳香,这一优美的自然形势,正符合古代风水理论的要求,这块绝好的陵墓佳地,葬的是辽代出身皇族,位居“外三公之首”,为“帝王之师”辽景宗时期的位极人臣,声名显赫的人物━━耶律琮。据史料记载他殁于辽景宗保元十一年(公元979年),是我旗十余处辽代古迹之一。 耶律琮生前爵高位显,据现存的石刻推断,当年的陵墓庄严不凡。可惜的是民国初年耶律琮墓被盗,陵墓破坏,仅存的只是墓前正中树的一通观音纪碑和碑后整齐摆放的石羊石虎、武士文士石像等花岗岩石刻。墓的右侧原也树一通记载耶律琮一生政治生活、生平事迹和辽代的政治文化以及北宋之间交往史实的石碑。可现在只有龟趺尚在。据考古学家考证,耶律琮墓是辽代一座比较显贵的陵墓,石刻也是日前保留完整的一组辽代石刻。 耶律琮是辽景宗时期的重要人物之一,据碑文和“辽史”记述,他少有大志,发奋读书,在文才武略方面都造诣很深,辽宗耶律贤嗣位之后他也青云直上,从政期间由于态度开明,思想进步,主张和平交往和“和边政策”,注重吸取外来文化和技术,对巩固辽政权,推动发展契丹社会做出了极大贡献,本人也从崇禄大夫、检校太保官升至华洲刺史、上柱国漆水郡开国公。可谓飞黄腾达,官位显要。 然而好景不常在,耶律琮的仕途生涯比较短暂,从政刚刚进入壮年时期就致仕归田了。后来他在极度忧郁中为了求“无为之理,有相之因”,笃信起了佛教,终日参禅,遐游岭外,衣食节制,五十一岁时怀着“长恨凌云志未酬”的满腔忧愤离开了人世。 耶律琮墓不仅有辽艺术的观赏价值,还对研究辽史解答历史某些疑问具有很重要的文物考古价值。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公主陵 | 公主陵为文化旅游景点。 公主陵是清康熙皇帝第五女儿和硕端静公主的陵墓,坐落在十家满族乡境内。十家乡位于喀喇沁旗政府所在地东 35公里 处,因公主去世后,随公主下嫁的十户陪嫁人(满族)也随同来此守陵故得名十家满族乡。 清朝一贯采用和亲联姻方式来巩固边防,康熙年间康熙为了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于康熙三十一年,将自己的第五女儿下嫁给喀喇沁王扎什次子噶勒藏,以此来安定边塞。 公主下嫁那天,热闹非凡。从长城口一直到锡伯河川的公爷府,近千里路上,清水泼道,黄土铺路,旌旗蔽日,鼓乐动天。由数千名迎亲人士组成的庞大队伍,逶迤行进在金秋十月的漠南荒原上。中间引人注目的一顶彩舆上,端坐着凤冠霞帔、戴金挂银的美丽女子。她手捧金册,面无表情。彩舆前面有手提红灯、香炉的宫娥彩女和手持金瓜、朝天镫的武士组成的仪仗队,后面是运输大队,运载的货物有公主陪嫁的妆奁服饰、金银珠宝和驼马帐房,后面还有步行的管家、庄头嬷嬷以及服侍公主饮食起居的10姓满族家人。队伍长达数十里,显示出皇家至高无上的权势与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使人望而生畏。 就在迎亲队伍长途跋涉的时候,康熙皇帝早已来到热河汤泉沐浴,喀喇沁郡王札什和漠南诸部王公前来晋见。平定南方“三藩之乱”之后,清廷的军事重点已转移到北方,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尚末平息,沙俄也在虎视眈眈。康熙皇帝不得不以送亲为名先行一步,召见蒙古各部共商国防大计。 迎亲队伍回来了,额附府前面的广场上,到处张灯结彩,鼓乐动天,72座帐棚呈月芽形排开。喀喇沁部大小-和前来贺喜的蒙古各部王公贝子,全部跪倒在地迎接公主下舆。迎宴丰盛,美酒飘香,广场一连七天热闹非凡。真可谓喜气笼四野,欢歌震山川。 但在这欢闹的背后,却有不易察觉的冷淡和凄凉。公主对这门亲事非常不满意。成婚那天,他见到额驸噶勒藏,几乎吓得昏了过去。他那高大的身材,生有麻子的长乎脸,哪里是她想象中的意中人?她虽是贵人兆佳氏所生,比不得其他公主尊贵,但她是在康熙皇帝的祖母博尔济特氏身边长大,深得宠爱,因此十分任性。她听说过文成公主进藏、昭君出塞的壮举。为了国家的利益下嫁蒙古,只希望嫁给一个才貌双全的如意 郎 君,谁知到头来偏偏事与愿违,她好生气恼。按清朝惯例,公主不挂红灯,附马不得擅自入内,即使入内,也要进君臣之礼。和硕端静公主长期不挂红灯,额驸噶勒藏气愤不已,加之他性格傲慢,不肯卑躬屈膝,又有公事在身,长期在多伦至林西边防要塞巡视。于是,他在外自寻欢乐,把公主抛在脑后。和硕端静公主整日悉闷,郁郁寡欢,刚满37岁便离开了人世。至于他的死因众说不一,无法考证。康熙皇帝念公主一生对皇家的贡献,为了厚葬公主,修建了陵墓━━公主陵。 此陵所处地域是一个天造地设的优美山区,视野开阔,气象雄伟,占地十余亩。陵墓建筑也宏伟壮观,墓前建有高大的石雕碑坊,四柱三门,两边各立有花岗岩石表,结构和装饰统一完美。中设碑亭,亭内置巨大的御赐碑一通,碑文由蒙、汉、满三种文字镌刻而成,主要叙记了和硕端静公主勤俭克淳,礼贤仁仪的一生。 陵内分前后两层。正殿,大厅东西配房共三十余间,均为磨砖对缝,筒瓦盖顶,通往墓穴的遂道两侧是精雕细刻有石桌、石椅、石供品等和汉白玉的石勾栏,螭首龟趺俱全,十分气派豪华,这就是昔日的公主陵。 清康熙五十年间,一朝天子为了表达对北方的器重和对女儿“报国之情”的敬重,特别恩旨,公主与附马合葬,称为“君臣合葬”。 时光荏苒,岁月悠悠,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自然雨露风霜的冲刷和人为的破坏,现在的公主陵仅存一石牌坊,默默地证实着这里三百年来的风雨历程,证实着公主效忠的一生。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茅荆坝自然风景区 | 茅荆坝自然风景区位于赤峰市的边陲重镇--旺业甸镇,旺业甸原名王爷店,乃清代王公贵族到北京拜竭或办事时往来驿站,后来“文革”时期更名为旺业甸。这里山青水秀、风光旖旎,造就了勤劳善良的一方水土。走进茅荆坝,除领略茅荆坝美丽风光外,您同样会被玉女峰、韭菜楼、龙爪子沟、种子园、将军洞、美人榆的宜人景致所陶醉。 茅荆坝:茅荆坝(原名默沁察汗陀罗海山)位于两省(内蒙古、河北省)四旗县(喀喇沁旗、宁城县、隆化县、围场县)交界处。茅荆坝是赤峰地区通往承德、北京的咽喉要道,古道险隘,在经济、交通、军事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茅荆坝口。呈马鞍行地貌,坚硬的花岗岩形成较高的山峰,相对较软的片麻岩,则易被侵蚀,形成隘口。地势在海拔1300 -1700米 之间。这一带自然景观具有鲜明的东北、华北向内蒙古高原过渡的特点。在自然地理上处于半湿润半干旱森林草原带过渡地区。同时又是辽河、滦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茅荆坝风光秀丽,坝底生长着良好的人工针叶树纯林,山坡上多以针阔混交林为主要景观。特别到了深秋季节,漫山的红叶点缀于绿的黄的各种林木之中,色彩层次鲜明,形成了五彩斑斓的画卷,让人流连忘返。 玉女峰:玉女峰是茅荆坝自然风景区最大的凌空观景台,四周为天然次生林环绕山顶周围近100公顷的地貌,坡度较缓,形成高山草甸,最高点海拔 1850米 。站在此处举目远眺,周围群山峻岭,景色美不胜收。玉女峰不但是最好的观景点,同时也是景区最佳景点之一,玉女峰,端坐在远山之巅,肤色是一种冷色调,犹如青铜。远观,亭亭玉立,绰约多情,有窈窕淑女之风,令人心驰神往,走下山坡,采撷脚下美丽的虞美人花,蓦然回首,那座玉女峰又显出了淡淡的典雅和雍容。 韭菜楼:原名察汗陀罗海山)韭菜楼是茅荆坝自然风景区最独特的景区之一。这里是诗的摇篮。穿过一片修竹似的白桦林,咀嚼着顺手采摘的榛子、刺梨、野托盘或山丁子,体会着纯天然绿色食品的美味,逶迤而行。韭菜楼是喀喇沁最高的山峰之一,主色调是绿,浓浓的绿,俨然春、夏之际的韭菜,青翠欲滴。这当然得益于生态的完美。绿草、鲜花、森林是这里的主宰。当然,仅仅有树有草有花,还是显得有点单一,显得有点冷。韭菜楼就像精灵,他不让你感觉单一,在接近主峰时,依次会领略到椅子岩、象鼻山、情侣石、鸳鸯洞、天桥等胜景,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主峰上,坦荡如砥,平旷无垠,山高如手可摘星辰的危楼,楼上是稻香村一样诗情画意的韭菜,的确再贴切不过了。难能可贵的山巅上居然有一泓清泉,泉水如丝如练,涌涌向山下蜿蜒而去,透泻出鲤鱼般青幽的光泽,令人喜不自胜。真是山为水之经,水为山之纬,山水依恋,织就了人间多少美景。 龙爪子沟:龙爪子沟,形似龙爪,故而得名。沟内森林茂密,古树参天,一望无际,郁郁葱葱;春夏季山花遍野、万紫千红;秋季枫叶如丹,层林尽染;冬天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中日友好林:中日建交时,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赠给周总理1000株日本落叶松树苗。林业部把其中的500棵交给喀喇沁旗旺业甸林场培育,现已长达成材,成为珍稀的日本落叶松种子园。 将军洞:牛郎峰区:这里是叠压文化的古遗址,山青水碧,山峰壮美,景色各异,水流潺,泉水叮咚,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在这里挖掘出许多古文物:有辽金时期的铜镜,有宋唐时期甚至汉代的铜钱,还有铜棋子、玉秤砣、铁镣铐及一百多种箭镞。 滴水壶:滴水壶为一狭长沟谷,宽不过 30米 ,上部的敖包梁海拔 1570米 。沟谷两侧山坡陡峭,十分险奇。在陡峭的山坡上生长着茂密的天然次生林水沿滴水壶川流下,曲折蜿蜒,“山因水见奇,水因山增辉”,整个景区以“幽”著称。 石泉沟古战场:石泉沟古战场位于茅荆坝自然风景区内,地处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旺业甸镇福合源村东 一公里 处,这里有波光潋滟的水泉、饮马泉和滴水湖,一片山光水色,还有藏在深山的古栈道、点将台、将军洞等古代人文景观,具有旅游和考古价值。 一九七三年,村民在这里拾到金代铜印,印文为“成户之印,贞佑年造”。石泉沟古战场开始发现,从九一年到九三年开始挖掘,三年来挖掘各类铜钱一万多枚。古铜镜四十多块,刀枪箭各类兵器,犁车鞍蹬、平锅、吊锅、剪子、顶针、瓷器、铜象棋等等,出土文物几乎包容了中国封建时代军工农的生产生活工具,这些文物证明,金国一支军队或金国贵族在金国灭亡时逃到石泉沟休养生息,安营扎寨,凿洞筑墙,依靠石泉沟地势险要,山泉不竭,维系生存。从砸碎的文物看,这里曾经过一场战役。 历年出土文物经我旗名家论证远至石器时代,战国、唐、宋、辽、金、元、明历代均有文化遗存,叠压一起。尤以金代文化为主要特色。 据说,在这个古战场上,金国人把大旗插在石泉沟的顶峰上,旗杆已烂,只留下旗杆上的铁矛,绣迹斑斑。垒起古城墙,营帐开凿山洞、水井。站在海拔为 1400米 的高峰上,远观万里,一人当关,万夫莫开。 从古栈道向西四百余步,便是一处由人工开凿岩石的半个椭圆形的点将台。据说,从这处石台曾掘出过铜令牌。点将台上方,赫然臣一块方方正正的巨石,人称将军石。沿将军石上去,就是观音洞,过观音洞,走过小道便来神秘洞,该洞深 六米 ,高 五米 ,宽 二米 ,隐匿在崖下林中,很难发现,因此洞神秘,有很多神奇的传说,还没有破译。 从神秘洞出来,过危崖,穿树林,我们到了桃石峰,将军洞就在此,该洞距顶峰 60米 、深 16米 、宽 14米 、高4至2 .5米 不等,它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人工开凿洞穴。该洞内有石井,径 一米 、深 三米 、水深 六公分 ,与石洞珠联壁合,实为罕见。在洞旁有一条登天梯般的古栈道直达山峰后,大概是古代将军留的后路吧。 原来遗存文物多年来逐渐被挖出散失。只有几道坍塌的古城墙,默默地向后人昭示着那个远古悲壮、真实的故事。 由于其险要的地势,独特的自然景观,神秘的古文化色彩,在民间产生许多关于财宝、文物的传说,加之七八年的讨药活动。使其在方圆百里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近年来,喀喇沁旗旅游局在对石泉沟古战场的开发和保护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石泉沟古战场会以独特的风姿吸引八方游人。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牛家营子北沙参 | 牛家营子镇中药材种植已有300多年历史,早在清朝康熙年间此地就建有“药王庙”,供奉药王孙思邈。公元1784年,乾隆皇帝狩猎至此,闻药香醉人,赏药花悦目,遂赐名“药王村”。从此名扬各州郡,家家种药,户户得益,历久不衰,延续至今。地产北沙参产量占全国80%,并以色白、条长、味纯正誉满全国,远销香港、东南亚。1999年牛家营子中药材基地被科技部列为中药材现代化研究与产业开发专项研究基地之一,拟命名为“中国北方绿色中药材生产基地”,被誉为“中国北沙参之乡”。 地域范围 牛家营子镇是北京通往塞外草原的咽喉,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东部,赤峰市西南部,地处大兴安岭山脉和燕山山脉交接地带,属七老图山脉东北麓,东经118°08′-119°02′,北纬41°53′-42°14′,具有明显的华北、东北向内蒙古草原过渡的特点。北沙参种植面积保持在2.0-2.5万亩之间,单产300公斤,平均年总产量350-550万公斤,占全国的80%。具体地域范围是:东至南荒村与红山区文中镇柳条沟村、大营子村交界处,南至水泉村与锦山镇全太村接壤,西与松山区城子镇相邻,北到赤峰市新城区交界处。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牛家营子北沙参呈细长圆柱形,偶有分枝,长30-45cm,直径0.5-1.2cm。表面淡黄白色,略粗糙,偶有残存外皮,不去外皮的表面黄棕色。全体有细纵皱纹及纵沟,并有棕黄色点状细根痕。顶端常留有黄棕色根茎残基;上端稍细,中部略粗,下部渐细。质脆,易折断,断面皮部浅黄白色,木部黄色。 2、内在品质指标:牛家营子北沙参根茎含有大量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类物质,此外其总皂甙含量为0.3–0.4g/100g,总黄酮含量为0.09–0.10g/100g,蛋白质含量为10.5–11.5g/100g。北沙参味甘甜,是临床常用的滋阴药,养阴清肺,祛痰止咳。主治肺燥干咳、热病伤津、口渴等症,为药食同源植物。 3、安全要求:牛家营子北沙参,由于生产区域内无工业污染,2004年被内蒙自治区农业厅认定为无公害生产基地,水质土壤均达到安全标准,因此生长的北沙参无农药残留,是合格的无公害农产品。牛家营子北沙参种植产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产品标识包装管理办法》等相关规范和法律法规规定。 4、分级:根据感官指标、理化指标等分为特级品、一级品、二级品、三级品、统装品。 5、包装:所用包装材料为瓦轮纸盒,纸盒大小可据出口或购货商要求而定,卫生标准应达到食品级。 6、运输:运输工具或容器应具有较好的通气性,以保持干燥,并应有防潮措施,并尽可能地缩短运输时间。不应与其它有毒、有害、易串味物质混装。 7、贮藏:干燥后的北沙参如不马上出售,包装后应置于室内干燥的地方贮藏,同时应防止老鼠等动物的危害。为保持色泽,还可将干燥的北沙参放在密封的聚乙烯塑料袋中贮藏,并定期检查。但进入夏天后,由于气温升高,应转入具低温条件的地方贮藏,一般在10℃以下的贮藏条件下安全越夏。 |
牛家营子桔梗 | 牛家营子镇中药材种植已有300多年历史,早在清朝康熙年间此地就建有“药王庙”,供奉药王孙思邈。公元1784年,乾隆皇帝狩猎至此,闻药香醉人,赏药花悦目,遂赐名“药王村”。至此,农户家家种药,延续至今,地产桔梗质量属全国一流,除药用外,年产鲜桔梗15000吨以上,全部销往韩国、日本。1999年牛家营子中药材基地被科技部列为中药材现代化研究与产业开发专项研究基地之一,拟命名为“中国北方绿色中药材生产基地”,被誉为“中国桔梗之乡”。 地域范围 牛家营子镇是北京通往塞外草原的咽喉,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东部,赤峰市西南部,地处大兴安岭山脉和燕山山脉交接地带,属七老图山脉东北麓,东经118°08′-119°02′,北纬41°53′-42°14′,具有明显的华北、东北向内蒙古草原过渡的特点。牛家营子桔梗年均种植面积3万亩,采挖期为2年,年均采挖面积1.5万亩,年产鲜桔梗15000吨以上。具体地域范围是:东至南荒村与红山区文中镇柳条沟村、大营子村交界处,南至水泉村与锦山镇全太村接壤,西与松山区城子镇相邻,北到赤峰市新城区交界处。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牛家营子桔梗呈圆柱形或略呈纺锤形,下部渐细,有的有分枝,略扭曲,长30-40cm,直径0.7-2cm。表面白色至淡黄白色,不去外皮者表面白色或黄白色。质脆,断面不平坦,形成层环棕色,皮部类白色,有裂隙,木部淡黄白色。 2、内在品质指标:牛家营子桔梗总皂甙含量为3–4g/100g,总黄酮含量为0.02–0.03g/100g,蛋白质含量为7–8g/100g,还含有大量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类物质、多糖等。具有祛痰止咳,宣肺、排脓的作用。 3、安全要求:牛家营子桔梗,由于生产区域内无工业污染,2004年被内蒙自治区农业厅认定为无公害生产基地,水质土壤均达到安全标准,因此生长的桔梗无农药残留,是合格的无公害农产品。牛家营子桔梗种植产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产品标识包装管理办法》等相关规范和法律法规规定。 4、分级:根据感官指标、理化指标等分为特等品、一等品、二等品、三等品、统装品。 5、包装:所用包装材料为瓦轮纸盒,纸盒大小可据出口或购货商要求而定,卫生标准应达到食品级。 6、运输:运输工具或容器应具有较好的通气性,以保持干燥,并应有防潮措施,并尽可能地缩短运输时间。不应与其它有毒、有害、易串味物质混装。 7、贮藏:干燥后的桔梗如不马上出售,包装后应置于室内干燥的地方贮藏,同时应防止老鼠等动物的危害。为保持色泽,还可将干燥的桔梗放在密封的聚乙烯塑料袋中贮藏,并定期检查。但进入夏天后,由于气温升高,应转入具低温条件的地方贮藏,一般在10℃以下的贮藏条件下安全越夏。 |
牛家营子中药材 | 牛家营子镇隶属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位于市区南部、喀喇沁旗东北部。全镇总面积354平方公里。全镇辖18个行政村,288个村民组,总户数12934户,总人口53134人,镇区常驻人口5837人。全镇有蒙、汉、满、朝鲜四个民族。 牛家营子镇是全国重要的中药材产销基地之一。农作物特产是中药材,其中北沙参、桔梗最为著名,被誉为“中国北沙参、桔梗之乡。” 喀喇沁旗牛家营子镇在政府和中药材协会的科学引导下,全镇种植中药材达到历史最高水平4.5万亩,比2007年增加了8000亩,其中北沙参达到1.6万亩,桔梗2.5万亩。药材种植成为当地农民主要经济来源。 |
七老山天然泉水 | 七老山天然泉水 内蒙古自治区喀喇沁旗美林镇,北纬41°32′-41°47′,东经118°07′-118°26′,总面积5.1488平方公里 《喀喇沁旗人民政府关于界定七老山天然泉水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报告》,喀政发〔2013〕24号 赤峰氡泉饮品有限公司企业标准:Q/CDQY0001S-2013《七老山天然泉水》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地区 | 特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