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 | 简介 |
---|---|
成吉思汗陵 | 成吉思汗陵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成吉思汗陵占地约5.5公顷,但颇有特色,是我国内蒙古的一处主要旅游景点。 成吉思汗陵坐落在内蒙伊克召盟伊金霍洛旗甘德利草原上,距东胜市70公里。成吉思汗是蒙古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他在统一蒙古诸部后于1206年被推为大汗,建立了蒙古汗国。他即位后展开了大规模的军事活动,版图扩展到中亚地区和南俄。1226年率兵南下攻西夏,次年在西夏病死。元朝建立后,成吉思汗被追尊为元太祖。 成吉思汗是位伟奇性的历史人物,因而他的陵寝对旅游者也有很强的吸引力。 蒙古包式的宫殿 成吉思汗陵的主体是由三个蒙古包式的宫殿一字排开构成。三个殿之间有走廊连接,在三个蒙古包式宫殿的圆顶上。金黄色的琉璃瓦在灿烂的阳光照射下,熠熠闪光。圆顶上部有用蓝色琉璃瓦砌成的云头花,即是蒙古民族所崇尚的颜色和图案。 正殿高26米,双层屋檐;东西殿高23米,单层屋檐;后殿和走廊高20米;从高处下望,整个大殿像一只雄鹰,正殿像鹰的头和身子,两个侧殿则似在雄鹰展开的双翼。 正殿正中摆放成吉思汗的雕像,高5米,身着盔甲战袍,腰佩宝剑,相貌英武,端坐在大殿中央。后殿为寝宫,安放四个黄缎罩着的灵包,包内分别供奉成吉思汗和他的三位夫人的灵枢,灵包的前面摆着一个大供台,台上放置着香炉和酥油灯。这里还摆放成吉思汗生前用过的马鞍等珍贵文物。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陵 蒙古历史长卷巴音昌霍格草原八白宫宫帐蒙古历史文化博物馆阿拉坦甘德尔敖包苏勒德祭坛铁马金帐群雕 |
吉祥福慧寺 | 吉祥福慧寺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吉祥福慧寺 |
蒙古历史长卷 | 蒙古历史长卷,是记录从成吉思汗出生至元朝统治者撤出元大都,退居漠北草原,建立北元政权的画卷,真实反映了蒙古民族最辉煌的一段史实和实现中华民族统一、加速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长达206米的油画,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油画。 馆内为了能全面的展现这幅反映《蒙古历史长卷》油画的全貌,采取了手持相机,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关闭闪光灯,增加感光度值,并逐一对206米的油画进行了分段拍摄。 据史书记载,蒙古部落被突厥部落打败后只剩下两男两女,他们逃到了额尔古纳河畔一带居住下来,生息繁衍,许多年以后部落逐渐兴盛起来,并产生了许多分支,公元八世纪,由于人口不断增长,为了更好的发展,不得不外迁徒,这时已出了70个分支了,这70个分支被称为“选儿勒勒蒙兀”。在出走的蒙古人当中,有一位很有声望的人,名叫孛二贴那,以他为首的选儿勒勒蒙古自称为“乞牙惕氏”。乞牙惕氏人迁徒到了斡难河源头肯特山一带,生活方式由狩猎转为游牧。据《蒙古秘史》记载,孛儿帖那的十二世孙,朵奔蔑儿干死后,他的寡妻阿阑阿又生了三个儿子,传说这三个儿子是感完而生的“天子”以孛瑞察儿为始祖的孛儿只斤就是成吉思汗的祖先。选儿勒勒蒙古被称为“也克蒙古”(大蒙古),他们是原蒙古人。 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诸部,建立大蒙古帝国。用新的迁户制体系分人口,战败的部落如塔塔儿,克烈乃蛮,被瓜分到各千户。族属不同,社会发展不平衡,方言各异的部落在统一汗权统治下形成了具有共同地域,共同经济基础,共同语言和共同心理素质的民族共同体——蒙古族。 1162年,蒙古乞颜部首领也速该大败世仇塔塔儿人时,铁木真降生额难河畔草原。1170年,也速该为九岁的铁木真定亲,返回的路上被塔塔儿人毒害。 铁木真被抓后在锁儿罕西日家的帮助下,藏在羊毛车里逃脱虎口。铁木真家的八匹马被盗。在追赶盗贼途中结识了忠实的那可儿勃儿出。1178年,铁木真迎娶勃儿帖。 十三翼之战:1191年,扎达兰部扎木合联络十三部联军进攻铁木真.铁木真组成十三翼军队在达兰板朱思迎战.史称“十三翼之战”。 扎木合抓获了归附铁木真的赤那思部族青年,并用七十个铁锅烹煮他们。扎木合失去民心,很多部落投靠铁木真。十三翼之战是铁木真(即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时的战役之一。12世纪末,在铁木真的领导下,蒙古乞颜部迅速发展壮大,引起札答兰部首领札木合的不满。金明昌元年(1190年),札木合藉口部人劫掠铁木真马群被射杀,联合泰赤乌等十三部共三万人进攻铁木真。 时间一晃就是四年,草原诸部间攻伐依旧,烽烟不绝。但是,蒙古部,札只剌惕部,克烈亦惕部和塔塔儿部这四大势力之间却平安无事。 为了避免直接冲突,同时也在积极采取各种手段,吞并各个小势力以壮大自己,为未来将要发生的大战积蓄实力。这是相对平静的四年,也是暗流汹涌的四年。稍微有点见识的人都知道,眼前只不过一场巨大的暴风雪来临之前的暂时安宁而已。 成吉思汗陵巴音昌霍格草原八白宫宫帐蒙古历史文化博物馆阿拉坦甘德尔敖包苏勒德祭坛铁马金帐群雕 |
巴音昌霍格草原 | 巴音昌霍格草原占地约三十平方公里,是基本没有遭到人为破坏的原始草滩。这里,过去是成吉思汗陵寝的禁地。环绕“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陵园的巴音昌霍格河,滋润着两岸美丽的草原。 每年三月十八日,从鄂尔多斯各地聚集在巴音昌霍格草原祭祀营地,参加三月二十一日举行的查干苏鲁克大祭。在此期间,蒙古地区的朝拜者从四面八方涌向伊金霍洛,好多商人也带上蒙古人喜欢的金银珠宝、绸缎布匹、砖茶及日用品,纷纷赶来参加查干苏鲁克大-。巴音昌霍格草原蒙古包、毡帐林立,人欢马叫,平时宁静的草原呈现一派沸腾的壮观景象。 成吉思汗陵园建成以后,虽然祭祀活动不在巴音昌霍格草原举行,但每年大型的那达慕大会,仍在这里举行。 1987年,在巴音昌霍格草原西端建立了行宫,为巴音昌霍格草原增添了新的景点,并在这里经常举办古老的宫廷“珠玛宴”(诈玛宴),向人们展示着古老的传统文化。 成吉思汗陵园周围的达尔扈特牧民,在巴音昌霍格草滩周边建立了诸多的蒙古包,为游人提供草原牧人生活环境,并为游人提供骑马、射箭、摔跤等娱乐活动。 巴音昌霍格草原,树木成林,水草丰美,牛羊遍地,骏马奔驰,保留着广阔草原特色;这里的一片片蒙古包,从远望去,像是一块块蓝天上的白云。整个草原散发着奶香,叫人神往。远方的客人在洁白的蒙古包里做客,品尝奶茶、手扒肉,听听草原牧人悠扬动听的鄂尔多斯民歌,骑上骏马,在草原上自由地驰骋,领略草原风情,目睹古老的风俗习惯,当一回草原上的人,美丽深情的巴音昌霍格草原会令人留恋忘返。 巴音昌霍格草原美丽的景色,达尔扈特人古老的民俗风情,把草原上的帝王陵——成吉思汗陵园衬托得更加雄伟壮丽。 查干苏鲁克,蒙古语,意为“洁白的畜群”。关于查干苏鲁克大典的来历,在鄂尔多斯有几种传说。一种是:成吉思汗刚到五十大寿之时,忽染贵恙,两月后方愈,遂谓从此了结八十一天的凶兆,便在三月二十一这天,拉起万群牲畜的练绳,用九十九匹白母马之乳,向九十九天祭洒,并将“溜圆白骏”涂沫成圣,谓之玉皇大帝的神马;另一种传说是:成吉思汗五十岁那年春天,碰上罕见的荒年旱月,成吉思汗认为春三月主凶,是个凶月,必须使之逢凶化吉,于是就用九十九匹白母马之乳,向苍天祭洒。将一匹白马用白缎披挂,使之成圣,作为“洁白的畜群”的象征加以供奉。 在元代所著的《十福经典白史》中也明确地记载,“成吉思汗系母马九十九匹,洒祭鲜奶”。 史书《水晶珠》中也写道:“成吉思汗五十岁之辛未年,属于客鲁连河畔之时,用宝马之初乳,向无上苍天献祭,并将此事好生定为法令,降旨蒙古全国而行之”。 成吉思汗陵蒙古历史长卷八白宫宫帐蒙古历史文化博物馆阿拉坦甘德尔敖包苏勒德祭坛铁马金帐群雕 |
八白宫宫帐 | 成吉思汗八白宫以及其它奉祀之神,大都以宫帐形式建立的。宫帐,蒙古语称“朝木楚格鄂尔多”,是毡帐的尊称。宫帐,分单帐和双帐两种。双帐以相互连接的两顶宫帐所组成,是成吉思汗几位夫人所在的四大鄂尔多与八白宫合并时所产生的宫帐。 到清代末,成吉思汗与孛儿帖格勒真哈屯宫帐、忽兰哈屯宫帐和准格尔伊金宫帐为双重帐,其余宫帐是单帐。宫帐是供奉成吉思汗奉祀之神的设施。成吉思汗八白宫,由宫帐所组成。宫帐的造型、结构虽然与传统的蒙古包相似,但不完全一样。据说,宫帐造型模仿传说中的桃儿形天宫,也象征福禄吉祥的葫芦形状。在历史记载中曾称“有天宫形状之帐曰宫帐”。 宫帐是从大蒙古国时期七百多年来世代相传而来的,它保留着蒙古古代宫廷的造型。正因为这样,俄罗斯的蒙古学者伏拉迪米尔佐夫说:“在鄂尔多斯安置成吉思汗遗物的宫帐,其外观与现在蒙古人普通包有很大区别,宫帐顶端正如若布若克所叙述的有‘颈子’”,宫帐是古代蒙古可汗及贵族宫室的一种。宫帐的架子,是在哈拉嘎斯(顶端筐状木头架子)上插入乌尼(椽子)并竖起哈那(木头花墙)做成的。顶端的哈拉嘎斯看起来真像有脖子似的,与一般的蒙古包不一样。 宫帐平时用白毛毡蒙盖。为参加春季查干苏鲁克大祭而三月十八日出游到巴音昌霍格草滩营地的专门制做的成吉思汗宫帐除了用白毛毡蒙盖以外,外面还要罩一层用棕黄色的布料制做的缀有青绿色流苏的外套。在查干苏鲁克大祭期间人们看到的是成吉思汗黄色宫帐,因而,成吉思汗宫帐亦称“阿拉坦鄂尔多”(金殿)。 宫帐没有用毛毡覆盖以前立起来的架木叫做“嘎希”,覆盖后叫做“朝木楚格”(宫帐)。宫帐的哈那是直竖的木头哈那,互相不往一块儿穿缀。哈那的下边有四方形的整体木头底座儿,底座儿上对着哈那下端和门的榫头凿了与哈那和门框相等数的孔,将哈那的木头和门框插入孔内。单帐合那的立木东、西、北三面连拐角在内分别都是九根,有门的一面是六根。哈那高五尺,哈那上端有块叫“木日布其”(插肩)的木头,哈那的上端和乌尼的下端都套在木日布其上。乌尼的上端稍微向外弯出一点儿,下端为了插入木日布其,向里稍弯曲。乌尼一般为六尺长,角上的乌尼为六尺半左右。乌尼的上端夹在一个倒扣的筐状式的哈拉嘎斯里。遮盖上毛毡以后,哈拉嘎斯的上端放置宫帐的金顶,并用绳索向四个方向绷紧。宫帐的陶瑙(天窗)不开在帐顶的正中间,而是开在金顶的前边。宫帐的门是双扇的。 成吉思汗与孛儿帖格勒真哈屯双重宫帐,形状与其它的宫帐同样,只是后帐要比其它宫帐大,里边还用了柱子、梁,形成宽畅的鄂尔多。 成吉思汗陵蒙古历史长卷巴音昌霍格草原蒙古历史文化博物馆阿拉坦甘德尔敖包苏勒德祭坛铁马金帐群雕 |
蒙古历史文化博物馆 | 蒙古历史文化博物馆始建于2003年,以蒙古文“汗”字(帝王之意)的造型,堪称当代蒙古族典型建筑之一,是国内外唯一专题收藏、研究、展示蒙古族历史文化的博物馆,馆内珍藏的成吉思汗以来的蒙古历史文物和精美独特的民族器物,为继承和弘扬蒙古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基地。 蒙古历史文化博物馆坐落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成吉思汗陵旅游景区,是以蒙古历史文化为主题,以旅游景区为依托,实行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博物馆,由内蒙古东联旅游集团投资建设,2005年6月18日正式开馆,建筑面积5800平方米,总投资5000多万元,是内蒙古大型民族文化专题博物馆之一。 蒙古历史文化博物馆,由“走向世界的历史伟人”、“亲切的关怀”、“成吉思汗陵变迁”、“成吉思汗陵园建设”、“神秘的成吉思汗祭奠”、“守灵人达尔扈特”等六部分组成。成吉思汗陵历史文化展览,通过图片、实物等,系统地展示了成吉思汗陵沧桑历史,古老神秘的成吉思汗祭祀,成吉思汗陵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成吉思汗陵的发展变化。 博物馆以建立国内外蒙古历史文化资料中心、研究中心和展览中心为目的,为蒙古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提供重要的基地。馆内藏有众多展现蒙古历史和文化的实物,其中有大量蒙元时期的蒙古族文物精品,特别是蒙元时期的一组兵器,堪称为文物精粹,此外诸如蒙古汗国时期的姑姑冠(贵妇之帽)、女奴顶灯石雕像、板耳金杯、文字石,以及清代的蒙药包和药袋等均为极其珍贵的文物珍品。 蒙古历史文化博物馆的展览布置呈现3条主线,第一条主线为长206米的大型系列蒙古历史长卷油画,画面内容从蒙古民族起源、成吉思汗1162年出生至蒙古统治者1368年撤出元大都,退居漠北草原,建立北元政权,真实地反映了蒙古族最辉煌的一段历史发展历程。其余2条主线以文物陈列和辅助展品的展览形式,反映了蒙古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历史部分与油画内容同步布展,翔实地展示出蒙古民族每一个发展阶段的历史步伐和为人类文明进程做出的巨大贡献。 文化部分以展示蒙古族古老的民俗内容为主,分为草原牧放、游牧生活、文化娱乐、风俗礼仪、宗教信仰5方面,较全面系统地再现了蒙古民族千余年以来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表现出了蒙古民族将游牧文化推向历史巅峰的巨大作用。 成吉思汗陵蒙古历史长卷巴音昌霍格草原八白宫宫帐阿拉坦甘德尔敖包苏勒德祭坛铁马金帐群雕 |
阿拉坦甘德尔敖包 | 阿拉坦甘德尔敖包是为了纪念成吉思汗掉马鞭而设立的敖包,据说成吉思汗率军路过鄂尔多斯,目睹这里水草丰美,是一块风水宝地,留恋之际,失手将马鞭掉在地上。人们为纪念此事,便设立了敖包。阿拉坦甘德尔敖包是祭祀苍天、山水神灵的圣地,敖包旁树立的阿拉坦嘎达斯意为北极星。这座敖包位于内蒙古成吉思汗陵旁边,有一种庄严神秘的气氛,在她周围徜徉,倍感肃穆! 敖包,蒙古语“敖瓦”、“鄂博”,汉意是“堆”的意思,起初是标示道路、方位或境界的标志,通常立在山顶丘陵之高处和风水之地。又引申为“供奉的山岳”,渐渐演变成为祭祀神灵的地方。敖包的种类包括祭祀长生天的祭天敖包,象征山水神灵的神灵敖包,祭祀祖先的氏族部落敖包,纪念英雄人物的纪念敖包,纪念聚会的“胡日呼”敖包,宗教性质的寺庙敖包,显示道路方向地界的标志敖包等等。 敖包,在蒙古人心目中是神圣的,人们在行程中遇见敖包,须下马敬献哈达、美食、香等,以示敬仰。敖包是用石头堆成的圆锥形的实心塔,顶端插上神矛或树枝,系着-小旗或哈达。并非常注意对敖包周围环境的保护,不损一草一木,忌讳动土和乱扔东西。数百年来,当地牧民始终敬仰、供奉着本家族或部落传承的敖包。草原上每年都要举行多层面的敖包社祭活动。 自古以来,蒙古民族通过一年一度隆重祭祀敖包“神灵”的形式,传承和发扬人与自然和谐的道德理念,使人们的生态道德意识进一步统一规范,人人都把敬畏生命、珍爱生态、和谐自然当作义不容辞的天职。 一般在农历五月十三祭祀敖包,举行祭祀活动之后,进行赛马、摔跤、射箭等蒙古族传统男子三项技能比赛。在鄂尔多斯地区敖包通常有独立敖包和十三敖包之分。蒙古族自古以来崇尚十三,把十三看作是吉祥之数。 所以每年农历五月十三,在成吉思汗陵宫东南侧的甘德尔敖包,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身穿蒙古袍的当地群众和全国各地的游客虔诚地聚集在敖包周围,在世代守护圣祖成吉思汗陵宫的达尔扈特人那悠长、神秘的颂词声中,开始祭祀活动。2013年6月20日,正逢农历五月十三日,世代祭祀这座敖包的牧民穿着节日的盛装,扶老携幼,一大早就从四面八方涌来,把从家中带来的奶制品和其他祭祀供品摆在祭祀台上,然后每家的户主焚香举灯,并在彩色拉链上拴上憧憬美好吉祥的哈达,意味着向敖包神灵报到。 成吉思汗陵蒙古历史长卷巴音昌霍格草原八白宫宫帐蒙古历史文化博物馆苏勒德祭坛铁马金帐群雕 |
苏勒德祭坛 | 在成吉思汗陵宫西南的苏勒德祭坛里供奉着成吉思汗的军徽--镇远神矛苏勒德。“苏勒德”是蒙古语,意为徽标。所以,苏勒德就是成吉思汗的军徽,就是所向披靡的战旗,就是所向无敌的战神。 这里以主苏勒德和四柄陪苏勒德组成的“四斿哈日苏勒德”是成吉思汗所向无敌 的战神,平安吉祥的保护神,是成吉思汗勇往直前精神和压倒一切-的力量的象征。苏勒德的缨子用九十九匹公马鬃制成。祭坛上还安放着大蒙古国的阿拉格苏勒德(花纛)。祭坛高15.4米,直径54米。 相传是说一次,成吉思汗与敌人征战失利后,召集将士举行了题为“军心似铁”的演讲。成吉思汗直讲到黄昏时分,天空星月辉映,他仍在反复强调“军心似铁,感召日月”,此时,只见一道光亮划破天空,一颗巨星落在离地面一人多高的地方,成吉思汗令三军将领代取未成,不禁心里豁亮,他立即亲手卸下赤色马的雕花金鞍,取下红缨金盔,跪在马鞍上祈祷忠诚的心愿,换来是的一只光闪闪的铁质矛落入他的手中。他令将领用黑公马鬃作衬垫,用万羊鲜血来祭祀,并说:“这就是民心、军心、胜利的军徽,就叫它‘苏勒定’吧”。从此,苏勒定护佑着成吉思汗每战必胜。 苏勒德的祭奠,主要有正月初一的年祭;正月初三的春祭;一般每月初一、初三都举行小祭;阴历四月初三,举行夏营地祭奠;阴历七月十四举行大祭奠;每逢龙年的阴历十月初三举行一次苏勒德大祭之后,初五到明安木都去进行13年一次的壮威大祭奠。明安木都离苏勒德霍洛正北十公里,离布尔台苏木中心三里的地方。这里生长着一棵枝叶纷披的粗大榆树。 相传成吉思汗出征西夏时,为了预祝一次战争的胜利,曾经在这棵纷披的树下同三军一起跳舞联欢,供奉苏勒德后奔赴战场。那年正好是龙年,为纪念此事,每逢龙年苏勒德必须在这里(明安木都)举行壮威大祭。 苏勒德祭坛,除供奉哈日苏勒德(黑神矛)之外,还供奉着一柄阿拉格苏勒德(花神矛)。阿拉格苏勒德是成吉思汗胞弟神箭手哈撒尔的神矛。他与哈日苏勒德是区别之处,是在其柄上绘有一千慧眼,顶端的金钢神矛上嵌有北斗七星。 成吉思汗陵蒙古历史长卷巴音昌霍格草原八白宫宫帐蒙古历史文化博物馆阿拉坦甘德尔敖包铁马金帐群雕 |
纳林塔秦长城遗址 | 纳林塔秦长城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世界文化遗产。 长城—纳林塔秦长城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纳林陶亥乡南山梁上,是秦昭襄王为抵御匈奴而筑的长城的一段,南起陕西神木县,经此向北到准格尔旗,全长40余公里。其中纳林塔长城遗址是伊克昭盟境内保存最好的一段,用自然石片垒筑。遗迹高1.7米,宽3米多。 渭源境内的秦长城,是战国时期秦昭襄王灭义渠戎以后所筑的,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长城地段之一。 西起临洮东三十里铺的杀王坟,从东峪沟长城坡,上阳山进入渭源县境内,经地儿坡、樊家湾、文昌宫、秦王寺、石堡子、陈家洼、方家梁、城壕、高咀山、马家山、下盐滩、阳山等四个乡镇十四个村盘垣三十七公里,从野狐湾进入陇西县境。这段古老的长城,大部分地段残高在3米左右,少数地段超过十米,沿城垣起伏,每隔一里有小烽燧,十里一大烽燧,雄伟壮观。城垣下夯层清晰,秦瓦遍地。长城脚下的秦王寺,传说是秦始皇西巡陇西郡(郡治狄道)时,途经这里住宿一夜,后人为纪念秦皇西巡而修建得名,原有寺庙建筑一进三院,雄伟壮观,山门外有戏楼会场,寺后院有一深井,名曰:“秦王饮马井”,井旁有一棵千年古树,叫“秦王拴马树”,寺内有一口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陇、渭、临三县集资筹造的大钟(直径2米、高3米,重4800斤)可谓世所罕见。 秦长城遗址发现于1987年,共两处。一处南起巴拉素镇转水庙村,北至补浪河乡向阳村附近,全长25公里,间断延续,最宽处30米,高均1米左右,有多处夯土层,但夯印不明显。 另一处东起巴拉素乔家峁南,西至红石桥乡井界村,全长14公里,残墙间断绵延,夯土层厚15—20厘米,尚有残存墩宽9米,高5米。沿此两段古长城遗址,发现有大量的白灰陶、夹砂灰陶、黑陶和少量红陶残片,其上纹饰多为蓝纹、粗细绳波、方格纹和堆积纹等。同时,还发现战国时常用的陶鬲单足及其残片、石器残件和四棱形铁箭头等物。经考定,这里为战国至秦汉时长城遗址。 2001年6月,纳林塔秦长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内蒙古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鄂尔多斯市中部,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9°14′~109°23′、北纬33°25′~34°00′,属于高原内陆湿地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为14 770公顷,核心区面积为4 753公顷,缓冲区面积1 627公顷,实验区面积8 397 公顷。保护区始建于1998年,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境内主要湖泊有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侯家海子和苏家圪卜海子。其中最大的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位于自然保护区的中央。湖周种植了沙柳(S.psammophyla)、柠条(Caragana intermedia)的固沙林带,湖区呈驼峰形,湖面开阔,景色迷人。典型的高原荒漠、半荒漠湿地生态系统为遗鸥等众多侯鸟提供了栖息、繁殖的良好环境条件,区内鸟类资源丰富,主要保护对象是以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遗鸥为主的83种鸟类。保护区植被稀疏,多为沙生植物。区内动物以湿地鸟类和草原动物以及爬行类动物为主。据调查保护区现有湿地鸟类83种,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遗鸥、东方白鹳、白尾海雕3种,属国家二级保护的动物有角鸊鷉、赤颈鸊鷉、白琵鹭、大天鹅、鸢、大鵟、红脚隼、蓑羽鹤、仓鹰、黑浮鸥等10多种。典型的草原动物主要有蒙古野兔、艾鼬、黄鼬、赤狐、兔狲、刺猬、蒙古黄鼬、五趾跳鼠、田鼠和草原沙蜥等主要优势种。 遗鸥是保护区内主要保护对象,遗鸥属鸥形目鸥科,体长430~460mm。虹膜黑色,眼周白色,嘴和脚暗红色。夏羽:头部黑褐色,眼后上、下方有一白色三角斑,上体为珠灰色,腰部和尾羽白色,两翼为珠灰色,初级飞羽带有黑斑。栖于草原、沙漠和半荒漠的湖泊和沼泽地,分布于鄂尔多斯高原海拔1 200~1 500m的沙漠咸水湖和碱水湖中。遗鸥是我国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是人类认识最晚的鸟类之一。 |
铁马金帐群雕 | 铁马金帐群雕是成吉思汗陵旅游区的第二个景点,它是五组石刻群体组成的行军方阵,一大四小的军阵大帐和300多个雕塑,总宽99米,入深148米,占地面积广,空间大。铁马金帐是世界上唯一完整展示成吉思汗军阵行宫的大型实景雕塑群,再现了成吉思汗一生戎马,征战南北,横跨欧亚,浩浩荡荡,气势磅礴,创建伟业的历史画卷,仿佛感受到成吉思汗指挥百万大军,奋勇出征、统一蒙古的真实场景。 这里恢复了成吉思汗出征时的宏大场面,你能感受-、声势浩大的出征场面。你进入景区后,你也是雕塑群中的一个景物,与整个群雕融为一体,形成一幅动、静结合的优美画面,和谐自然,让你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群雕广场两边的微地形至高处,顺自然地势设置两条宽18米通道与成吉思汗大道趋于平行角度,道路的畅通,你可以从侧面以府视角度看到雕塑群的全景欣赏一幅千军万马、出征行军的历史画面。在这里你会为成吉思汗的成功感到惊叹、感到不可思议,这样的条件、这样的队伍,却为人类历史创造了那么多的世界之最、那么多的跨国之谜……。 当你登上“气壮山河”的台阶,蓦然呈现在面前的是一幅极为宏伟的景象——铁马金帐群雕。铁马金帐群雕占地22,770平方米,共有385樽雕像,5座金帐,形成成吉思汗出征时的核心圈。这个核心圈由5组行军方阵组成,中心是成吉思汗大鄂尔多(鄂尔多蒙古语是宫帐的意思),大鄂尔多后面是几个附属鄂尔多,鄂尔多周围是宫廷服务队,外围是精锐卫队,随后是后勤保障队。每个雕塑高达4米,用铸铁铸成。成吉思汗大鄂尔多,直径13米,有22头牛拉车。 铁马金帐群雕内所有的金帐里面完全是按照当年的摆设进行的布置。13世纪,欧洲一位亲眼见过成吉思汗出征时宏大场面的画家,留下了一幅“铁马金帐”油画。如今展现在我们面前的铁马金帐群雕就是以这幅历史画为基础雕塑而成。 成吉思汗陵蒙古历史长卷巴音昌霍格草原八白宫宫帐蒙古历史文化博物馆阿拉坦甘德尔敖包苏勒德祭坛 |
朱开沟遗址 | 朱开沟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朱开沟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部的伊金霍洛旗(阿勒腾席热镇)纳林塔乡朱开沟村。遗址面积约50万平方米,为龙山时代晚期至商代前期文化遗存。 1984~1997年,考古工作者在这一区域先后进行了4次发掘,1988年正式命名为“朱开沟文化”。发掘总面积约4000平方米,共发掘不同时期的房址83座、灰坑(或窖穴)207个、墓葬329座、瓮棺葬19座,出土可复原陶器约510件、石器270件、骨器420余件、铜器50余件。 朱开沟遗址出土的大量猪、牛、羊等动物骨骼,显示已拥有发达的养畜业。而出土众多的盉、小方杯、圆杯、三角杯等陶制酒器,证明酿酒业已相当成熟,这说明支撑家畜养殖和酿酒业生存的原始农业生产兴旺发达。 另外,朱开沟文化遗址中发现数量众多、种类齐全的炊、食、饮、贮、盛陶制器皿,而且形制复杂多变、制作工艺高超,说明专业制陶已形成规模。陶器烧制技术的先进,自然也为后续青铜冶炼和铸造的兴起,创造了有利条件并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考古发现从朱开沟文化中期开始,就已经出现了耳环、指环、臂、钏、针、锥等青铜装饰品和小件工具。到晚期时,还出现了青铜戈、短剑、刀、镞、护牌等兵器和工具,拥有了青铜铸造技术。 朱开沟遗址主要遗存的时代前后延续了约800年,朱开沟文化的发现和确认,对于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原始社会史和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的研究工作,起了极大地推动作用。其中以“鄂尔多斯青铜器”为代表的我国北方游牧民族文化,是在朱开沟文化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朱开沟文化对探索中国北方畜牧经济起源与发展进程方面,提供了最宝贵的信息。 2006年5月,朱开沟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陶亥召 | 陶亥召 |
神东煤海工业旅游区 | 神东煤海工业旅游区,位于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镇,是我市首家被国家旅游局命名的“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由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神东煤炭分公司投资建设而成。神东煤炭分公司,始建于1985年,目前已建成8个现代化煤矿及配套的煤炭洗选加工项目,累计投资168亿元,其中6个矿井生产能力超过千万吨。神东煤炭分公司依靠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应用现代化最新科技手段改造和提升传统生产工艺,积极探索煤炭工业走新工业化道路的有效实现形式,高产高效矿井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同时,依靠信息化带动产业化升级,形成了世界一流的矿井生产安全自动化监测、监控系统和地面洗选加工、设备检修、资产管理、办公自动化等信心管理控制系统。另外,世界第一座煤液化项目工程也已在这里开始建设,第一期投入260亿元,将于2007年底建设成。神东煤炭分公司将开发与治理相结合,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现已将矿区建设成绿色、环保的新型矿区,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
有油松王 | 有油松王 苍茫的鄂尔多斯高原上,有一棵苍茫的古树,其形态似金鹏展翅,其枝叶如垂天之云。人称中国油松王。 王冠在身,并非人们拥戴而成。经专家们考证,至今,它已是908岁之高龄了。 由此上溯,该树降生于北宋英宗治平三年,即公元1089年。它高25米,胸径134厘米,材积13.5立方米。 它是鄂尔多斯高原的一颗活化石。它向人们证明, 1000年前的高原曾是一片森林茂密、水草丰美的物华天宝之地。这一点与史书的记载完全吻合,而且今天在它周围不远的地方仍有一片2万多亩的天然原始次生林,其树种多为油松、杜松。 今天,无论是有神论者还是无神论者都不远千里万里来参拜它。并一律尊称为神树。确实,它的存活是一个奇迹。它位于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西南的一座山头上,经受住了水土流失、干旱等大自然的残酷选择,也战胜了那些贪婪的大自然的掠夺者。至今,虽900有余,却无衰老之意。 近年来似有返老还童之意,枝叶更加繁茂了,颜色更加碧绿了,枝头松果累累。它已被当地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之列,曾拔专款为它修建了围墙,培植了沃土。 |
伊旗郡王府 | 郡王府,又名伊旗郡王府,位于伊金霍洛旗阿勒腾席热镇王府路王府巷西侧,郡王府是伊金霍洛旗旗府所在地阿勒腾席热镇上的一所古建筑,是鄂尔多斯七旗一区内现存唯一完整的王爷府,是鄂尔多斯十大旅游景区之一,也是整个内蒙古西部地区最完整的一座王爷府。 郡王府分前后两院,总占地面积2105.7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40.44平方米。府院外围建有土城墙,高郡王府砖雕丈余,宽五尺(1928—1930年建成),总占地面积15000余平方米。王府前院于1931年建成,占地面积939.52平方米,建筑面积465.78平方米,共13间住所。前院门庭对面建有一牌楼,两侧刻对联,左联为“一盟之首,统承福禄,全旗高明,世袭王基”,右联是“屏为谭府,福星高照,司执全旗,仁政施行”,可惜已毁于“文革”时期。后院于1936年建成,共16间住所,占地面积1166.27平方米,建筑面积574.66平方米。王府前后两院由两丈余高的青砖墙(墙上建有城垛口,用于防御)连成一体。 |
酸毛杏 | 酸毛杏 早春,许多果树还没有苏醒,唯独杏树捷足先登,绽红吐翠,率先迎接春天的到来。六月份,当杏长到指甲盖那么大的时候,人们就从树上把它摘下来,或自食或拿到市场上出售。这种半生半熟、极酸的山杏,被当地人美称为酸毛杏。酸毛杏倍受年轻妇女的青睐。传说,古时候有位妇女,每天早晨口含去皮剥尖的杏仁七枚,慢慢咀嚼,用唾液将其咽之,天天坚持,晚年时她“老而轻健,年逾从心”。酸毛杏果小汁多味美,营养丰富,据测定,每百克果肉含糖10克、蛋白质0.9克、胡萝卜素1.79克,并含有硫胺素、黄梅素、尼克酸、抗环血酸等成分。 |
诈马宴 | 诈马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40周年时,成吉思汗陵推出的一项古色古香的旅游项目。在成吉思汗行宫高大的宫帐中举办诈马宴,再现了大蒙古国和元朝时期“内廷大宴”的隆重与肃穆:包内陈设,家具式样,壁上字画,服务人员的衣着,甚至美味佳肴等无不紧紧扣住“古”字。乐师、鼓手吹奏着喜庆乐曲,彩幡缤纷,仪仗队规模宏大,聆听优美、典雅的古乐,观赏婆娑的舞姿,静看放在台案上的、系着红绸、盖着黄绸布的烤牛(过去用烤羊,现在改用烤牛。烤牛时,把剥过皮的整牛放在烤牛窖里烘烤两天两夜,即成。烤熟的牛肉,色泽金黄,肉嫩可口)。望之,不禁使人心醉神迷,顿生新天异地之感,更会使您沉浸在历史的梦幻之中。 关于诈马宴的来历,根据《历史上蒙古族的诈马宴》一文记述,简要整理如下:诈马宴是古代蒙古民族最为隆重的宫廷宴会,是融宴饮、歌舞、游戏和竞技于一体的娱乐形式。滥觞诈马宴,又称质孙宴,它是大蒙古国和元朝时期的“内廷大宴”。“质孙”是蒙古语“颜色”的音译。因为,质孙宴是众多宴会中最为盛大的一种,所以赴宴者必须穿戴质孙服,故称质孙宴。赴宴诈马宴,是宫廷最高规格的食飨,它的宗旨是:纵情娱乐,增强最高统治集团的凝聚力。它有适宜的时间地点,固定的场所,对赴宴者的身份、服饰均有严格规定。举办诈马宴的场所,带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多在金碧辉煌的昔刺斡耳朵(黄色的宫帐)中进行。对赴宴者的服饰要求更为苛刻:必须穿质孙服,君、臣均为同一颜色;宴会期间,每日必穿不同颜色的服装。 诈马宴的入场形式颇具特色。清晨,赴宴者各持彩杖,列队驰入昔刺斡耳朵所在之处。大汗通常乘马而行。在一派管弦乐中,君臣入帐各就其位。大汗坐在帐中高台上的“七宝云龙御塌”之上,余者按尊卑贵贱入席:“以中为尊,右次之,左为下。” 宴会开始的第一个项目是宣读祖训,其意在于笼络宗亲。宴会开始,先有“喝盏”之俗,意为“进酒”。大汗将进酒,侍者执酒近前半跪进献,退三步全跪,全场同跪,司仪高喊“哈!”,鼓乐齐鸣。大汗饮毕,乐止,众人复位,随后君臣畅饮。诈马宴上的饮料,主要有三种:马潼(马奶酒)、哈刺基(白酒)、葡萄酒。羊肉是诈马宴上的主要食品。除食用手把肉外,还有“秀斯”(煮制成的全羊)、“昭术”(烤全羊)。此外,还有玉食(奶食品)、名贵菜肴等。蒙古族自古能歌善舞,诈马宴也总是伴随着歌舞进行,在此期间并要演兽戏、摔跤(角)、放走(长跑比赛),持续数日才告结束。诈马宴上的禁忌有两条:饮食服务人员必须用美丽的面纱或绸布遮住鼻子和嘴,防止他们呼出的气息触及食物。严禁践踏宫帐中的门槛。因为他们视踏门槛为不祥之兆。 |
猪灌肠 | 猪灌肠 猪肥肠洗净放在盆内,用盐面加少许醋,反复揉搓,洗净,泡入凉水中,取出沥干,切成一尺余长,一头用线扎住,将荞麦糁子面加水和成糊状,灌入肠内,将口扎紧,放入蒸笼,待半熟时,要用针在肠衣上扎眼放气,蒸熟晾凉,切成圆片,放入碗内,调上醋、蒜、汤等即可食。 特点:软硬兼具,清淡适口。 |
土豆丸子 | 土豆丸子 将土豆削皮洗净,擦成丝状,倒入盆内,洒面粉与土豆丝拌匀(土豆丝略洒水)放入笼屉蒸熟,抖入盆内,锅中放猪油,油熟后加佐料盐、葱花,将蒸熟的土豆丸子倒入油锅中,用铲子翻搅,炒熟调烂腌菜即可食。特点:坚软适宜,入口绵烂。 |
地区 | 特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