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内蒙古 >>兴安盟 >> 乌兰浩特市

乌兰浩特市特产大全


特产 简介
兴安盟成吉思汗庙

兴安盟成吉思汗庙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内蒙古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成吉思汗庙位于乌兰浩特市城区北部海拔高度350.4的罕山山顶,为罕山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庙殿呈‘山’字型轮廓,中间是高2.8米的正殿,东西两侧是高16.62米的偏殿,建筑面积322平方米,建筑上体圆顶方身、中轴对称,大殿正中的大理石台基上座落着高2.8米、重2.6吨的成吉思汗金身铜铸坐像,两旁陈列元代兵器,东西偏殿陈列元代服饰、书简、器皿。各殿天花板上绘有蒙古古代图案,地上覆花地毯。壁上有表述成吉思汗丰功伟绩的大幅壁画,粉墙金顶、庄严肃穆,方圆几十里即可仰视其雄姿。该庙始建于1940年5月,1944年10月落成,总面积6.8万。  成吉思汗庙融蒙、汉、藏三个民族的建筑风格于一体,采取古代汉族建筑中惯用的中轴对称布局手法,建筑主体圆顶方身,绿帽白墙,具有典型的蒙、藏建筑特色。  成吉思汗庙坐北朝南,下方上圆,庙殿呈“山”字型,中间是高28米的正殿,东西两侧是高16.62米的偏殿,共有9个尖顶。用绿色琉璃镶制,正殿圆顶中央悬挂兰色长方形匾额,-“成吉思汗庙”(蒙、汉两种文字)。庙殿建筑面积822平方米。正殿有16根直径0.68米的大红漆明柱,大殿正中的大理台基上坐落着高2.8米、重2.6吨的成吉思汗全身铸铜座像,两旁陈列元代兵器。东西偏殿陈列元代服饰、书简、器皿。三座大殿天花板绘有蒙古古代图案,大殿和走廊墙壁有成吉思汗箴言字画与当代画家思沁绘制的大型壁画。其中《铁木真少年时期》、《成吉思汗庙统一蒙古各部》、《蒙古国的建立》、《蒙古铁骑兵》、《畅通东西方》等壁画,于1989年载入民族出版社出版的《蒙古秘史人物画册》。  成吉思汗庙建成后,受到了当地蒙古族人民的珍重。解放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和乌兰浩特市人民政府都把成吉思汗庙当作重点文物加以保护,并在这里举办过工业、农业、牧业等生产成果展览。1983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拨来专款,地方自筹了一部分资金,开始全面维修庙宇,并在它的脚下修建了罕山公园。  成庙庙殿建筑面积822平方米。正殿内有16根直径均为0.68米的红漆明柱之撑庙顶。正中北侧大理石台基础上安放着2.8米高、2.6吨重的成吉思汗全身铸铜贴金坐像、端庄威严。置身庙内,颇有庄严肃穆之威。庙殿四周建有高2.8米、1000余米长的灰顶白壁围墙。南墙正中建有10.8米高的蓝色琉璃瓦顶山门。山门至庙宇间逐渐上坡地势,修有宽10米、长180米的花岗岩石阶,阶分9组,每组9级。庙殿东南侧建有"成吉思汗箴言长廊",竖立着数十块刻有成吉思汗箴言的黑面石碑,碑体两面内容为蒙汉文对照,书法种类各异,风格多样。漫游碑廊,既能体会箴言内涵哲理,又会得到优美的艺术享受。长廊南侧,有"神马厩"遗迹。庙殿西南侧,建有白色蒙古包式的圆形建筑,原是收藏经书之地,现为展览厅,展有成吉思汗生平伟业的资料,部分文物及成庙60年的历程资料,还展有党、国家和自治区领导及各界知名人士到成庙视察、参观的留影、题词。  成庙院落占地56280平方米,院内遍植青松、翠榆和山杏等树木,浓郁葱茏。成庙山门下罕山公园入门不远处路中央,安放着8匹铜塑骏马,造型各异,神态逼真,据传8骏马为成吉思汗创业前家中的心爱坐骑。兴安盟成吉思汗庙

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

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坐落在内蒙古自治区诞生地——乌兰浩特市,是为纪念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而兴建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地区兴建的第一座全程反映民族区域自治的纪念性展馆,也是内蒙古第一座民族解放纪念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座全程反映民族地区民族解放历程的纪念性展馆。  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乌兰浩特市矿泉街东端路北侧。  为反映和再现内蒙古民族解放和区域自治的历史进程,展示革命老区的发展成就,经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批准,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于2006年6月在乌兰浩特市动工修建,2007年7月,在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正式建成开馆。纪念馆建筑结构为四层(地上三层、地下一层)平顶建筑,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  纪念馆总投资9600万元、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陈展面积3500平方米,由序厅、主展厅和英烈厅3部分组成,同时设有馆前广场,广场陈列有两门大炮。主展厅设4个单元:震撼的春雷、抗日的烽火、胜利的曙光、永远的丰碑;英烈厅设4个单元:革命先驱、还我河山、为了新中国、英勇的铁骑兵。  围绕内蒙古民族解放和区域自治60年历程,展览的主题定位是: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内蒙古的民族解放;没有内蒙古的民族解放就没有内蒙古区域自治的60年。通过图片、文物、场景造型以及声、光、电等各种艺术和技术表现手段,充分展示了民族特点、文化特点和区域特点。  馆藏  纪念馆馆藏文物及文献资料2123件,其中珍宝340件、兵器34件、历史图书1.5万多册。陈列品有飞机两架,坦克一辆,火炮4门,重机枪1挺,轻机枪3挺。各类长短枪28支,珍贵图片780多幅,各类文物、文献资料5480件。大型场景四处、群雕两座、单体雕塑2尊,艺术品58件。  地址  乌兰浩特市新桥东街洮儿河南路,乌兰浩特市新桥街以北、市委政府综合办公楼西侧。  开放时间  周一至周五9:30-11:30,14:30-16:30周末10:00-16:00  门票  免费

葛根庙

葛根庙为文化旅游景点。  葛根庙位于吉林省白城市至兴安盟阿尔山市铁路线上,在乌兰浩特市东南30公里洮儿河左岸,庙址座落在陶赖图山南坡脚下,方位东南,葛根庙在内蒙古东部区历史悠久,是东部十个旗供养的著名藏传佛教寺庙。建筑雄伟壮观,具有藏式风格,庙产富足。  葛根庙前身莲花图庙,清高宗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赐莲花图庙名为“梵通寺”。清嘉庆元年(1796年)由哲里木盟十旗王公筹集资金,动工为葛根庙修建梵通寺、宏济寺、广觉寺,四座大殿于嘉庆三年(1798年)七月十二日正式落成后又建慧通寺。当时全庙以五大殿堂为主,配有葛根宫、0宫、葛根陵等七殿堂,共有镀金铜佛5073尊、石佛像35尊、泥佛像500尊,有《甘珠尔》和《丹珠尔》等-1868卷。规模宏大,气势宏伟壮观。自建以来共有七世葛根,鼎盛时期有喇嘛1200名,拥有240户以上庙奴隶,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喇嘛庙。1928年西藏-班禅曾来此传经。文革时期寺庙全部被扒毁。  现存葛根庙为1988年7月国家和地方落实宗教政策所复建。从前山门进入庙内路两侧有一座白色的十轮金刚塔,这是文革时期1868卷《甘珠尔》和《丹珠尔》被烧毁的地方,为防止有人和牲畜在经卷烧毁的地方走动,故修建此塔。复建后的葛根庙共有四个大殿,最东边的叫功德仁远寺,里面供奉着三世佛和七世葛根的舍利子,两面墙上绘画着释迦牟尼的八大弟子和护法金刚。功德仁远寺是冬季喇嘛们念经和学习的地方。功德仁远寺西边是显密究竟寺,这里是举行重大宗教仪式的场所。里面正中供奉着释迦牟尼,两边是阿弥陀佛和药世佛还有十轮金刚、马头金刚等一些护法金刚。显密究竟寺旁边是葛根庙的主殿梵通寺,这座大殿是用原葛根庙的主殿名字命名的。里面分为内外两层,里面一层供奉着三世佛和原来老僧人们供奉过的佛像、佛龛,外面一层供奉着1991年从西藏塔尔寺请回的108卷《甘珠尔》经和十一世班禅画像、文书菩萨、大乘金刚、十一面金刚等一大批镀金铜佛像。佛像的前面铺着红毡,这里是喇嘛们学习国家宗教政策和念颂-的地方,正中的黄色座位是葛根的座位。四个大殿中最西边的是菩提济度寺,欲称财神殿。他是居士们捐资建造的,里面主要供奉的是密宗的黄财神,还供奉着地藏王菩萨、阿弥陀佛、大肚弥勒佛等佛像。  走出四座大殿,后面半山腰还有几处佛塔,其中最西边的一座是为纪念1928年西藏-班禅来此传经而修建,相传,佛塔修建的地方就是当年班禅讲经说法的地方。半山腰的三座白色佛塔是为纪念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和他的两个门徒。相传他的两个门徒:一个名叫根敦珠巴(1391—1474),以后被黄教追认为第一世0喇嘛,相传系观世音菩萨化身,另一个名叫克珠杰,以后被黄教追认为第一世班禅,相传系无量光佛化身。山脚下的四座佛塔依次是为供奉地方山神、护庙神、护法大王、莲花生大师而修建的。葛根庙的后面背上还有四块白色突起的大石头,相传这是蒙古族英雄成吉思汗的马蹄印,摸一摸可以飞黄腾达。

五一会议旧址

五一会议旧址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五一会议旧址位于市区五一北路东侧,是一座青砖建造的厅堂。因1947年4月23日至5月1日,内蒙古人民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并宣告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自治政权---内蒙古自治政府在此成立而得名。该厅堂建于1935年,曾是伪兴安陆军军官学校礼堂,东蒙军政干部学校礼堂,后为内蒙古党校礼堂。1986年被列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列为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础。五一会址为青砖灰瓦二层起脊建筑,座东朝西,东西长94.5米,南北宽24.7米,建筑面积708.5平方米,占地面积为2334.15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为围栏、门厅、展览大厅、壁炉、主席台、化妆室、库房。会址门前绿草如茵,花团锦簇。会址内陈列着“兴安地区革命斗争史实”展,共展出图片、实物300余件,真实地记录了草原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英勇奋斗、争取解放的历史。  1947年4月23日至5月1日,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在这里召开。决定内蒙古命运的392名与会代表一致拥护在内蒙古地区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区域自治,为全国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树立了光辉的典范。会议经过简短的投票仪式,选举-、哈丰阿为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正、副主席。这次会议的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内蒙古民族解放运动取得了伟大胜利。五一会址作为中国共产党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伟大胜利的象征,是展示内蒙古民族团结与进步的重要标志。  现在“五一”会址大厅陈列着《兴安盟地区革命斗争简史》,展览共分五部分:日寇侵华罪行、自治区运动的兴起、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支援全国解放战争、革命英灵永垂不朽。真实地反映了革命前辈领导各族人民进行革命斗争所走过的艰难而光辉的历程。五一会议旧址

乌兰浩特市烈士陵园

乌兰浩特市烈士陵园为内蒙古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乌兰浩特烈士陵园,位于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成吉思汗公园东侧。  乌兰浩特烈士陵园始建于1948年,原址位于乌兰浩特火车站东150米处。陵园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114平方米。陵园内矗立着一座烈士纪念塔,座北朝南,呈直立刺刀型,高15米。塔身正面镌刻着-题写“人民解放战争烈士纪念塔”的塔名,背面镌刻着-书写“为人民解放战争而牺牲的英雄们,永垂不朽!”的碑文。  1975年,科右前旗政府对在“文革”中遭到严重损坏的乌兰浩特烈士陵园进行重新修建。重建后的烈士纪念塔座东朝西,由原来的刺刀型改为火炬型,高18米。塔身镌刻着-为原塔书写的塔名和碑文。同时,新建了革命烈士灵堂和革命烈士纪念堂。  2000年,乌兰浩特烈士陵园整体搬迁到市区北部森林公园东侧山上,并按国家级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标准进行扩建。新建的“人民解放战争烈士纪念塔”座落在烈士陵园晟高处,座北朝南,占地面积1010平方米。塔身呈火炬型,高23.7米。上面镶嵌着-为原塔题写的塔名和碑文。塔座左前方和右前方对称座落着各有238.5平方米的长方形革命烈士纪念堂和革命烈士灵堂。革命烈士纪念堂设有56米长的  展线,主要展示内蒙古骑兵第一师在辽沈战役中的战斗业绩;革命烈士灵堂存放着325位革命烈士的骨灰。台阶两侧为花岗石群雕,西南侧为高八米的内蒙古骑兵雕塑,东南侧为苏联红军烈士纪念塔。烈士陵园门墙外镶嵌着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布赫书写的“乌兰浩特市烈士陵园”九个金色大字。  1996年3月,乌兰浩特烈士陵园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4月30日,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革命烈士纪念物保护单位。

-办公旧址

乌兰夫办公旧址为内蒙古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办公旧址位于兴安路北段东侧,始建于1936年,座北朝南,为青砖灰瓦结构,屋顶起脊式飞檐,建筑面积402.91平方米。平面呈正方形,中轴线上依次为踏步台阶、门厅,入门左侧为走廊、办公室、起居室,右侧为会议室。1947年2月至1949年12月,-曾在此办公,后为内蒙古广播电台第二台、科右前旗广播站办公室。1974年11月,该建筑毁于火灾。1987年5月,经内2耀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在原址南30米处重建,8月竣工。建筑面积409.2平方米,座东朝西,外观与原建筑相仿。

七仙湖草原

  七仙湖草原是呼伦贝尔草原的一部分。这里草原辽阔、牛羊成群,水草丰美。在草原上有七个湖泊相连,群鸟嬉戏其中,蓝天白云下牧民自由放牧,可谓水天一色,风光无限。在这里你可以感受草原的宽广,体验浓郁的蒙古风情。

内蒙古军区司令部遗址

内蒙古军区司令部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内蒙古军区司令部遗址,位于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兴安北路西侧、科右前旗人民医院门诊楼东侧,现为中国银行兴安盟分行办公楼。  根据《东蒙古人民自治法》规定,东蒙古人民自治政府决定于1946年2月15日组建东蒙古人民自治军,由东蒙古自治政府内防部部长阿思根统一指挥内蒙古东部地区蒙古民族武装。承德“四三”会议后,根据会议精神,将内蒙古地区蒙古民族武装部队统一改编为内蒙古人民自卫军,-任司令员,阿思根任副司令员。1946年6月3日,成立内蒙古人民自卫军兴安省军区,阿思根兼任司令员,朝克巴特尔任副司令员,哈丰阿任政治委员,张策任副政治委员。  1947年11月26日,内蒙古人民自卫军司令部、政治部成立,-任内蒙古人民自卫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阿思根、王再天任副司令员,1948年1月1日,内蒙古人民自卫军改称内蒙古人民解放军,同时组建内蒙古军区,-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阿思根(1948年1月31日病逝后,由那钦双合尔继任)、王再天任副司令员。内蒙古军区下辖骑兵第一师、二师、三师、四师、十一师、十六师,卓索图盟纵队,独立三团、五团,警卫团等部,兵力约2万余人。1949年5月13日,内蒙古人民解放军正式编入中国人民廨放军序列,同时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内蒙古军区,受东北军区领导,-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王再天、那钦双合尔任副司令员。  内蒙古军区司令部遗址曾经先后为内蒙古人民自卫军兴安省军区驻地,内蒙古人民自卫军司令部、政治部驻地,内蒙古人民解放军内蒙古军区驻地,中国人民解放军内蒙古军区驻地。  1949年12月,内蒙古军区司令部迁出,遗址改作它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内蒙古军区司令部遗址因城市建设被拆除。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西满军区驻王爷庙办事处旧址

西满军区驻王爷庙办事处旧址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西满军区驻王爷庙办事处旧址,位于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和平街白音南路西恻、乌兰浩特第二中学院内操场东侧。  西满军区驻王爷庙办事处旧址始建于1938年,为王爷庙朝鲜族学校。整个大院约900平方米,有两幢平房。  1946年3月28日,根据中共西满分局的决定,中共嫩江省委委员兼中共白城子地委书记张策作为西满军区全权代表,在王爷庙设立东北民主联军西满军区办事处,张策任主任,成员有胡昭衡、胡秉权、黄文飞、李一夫等。4月5日,在西满军区办事处的基础上组建中共东蒙古工作委员会,张策任书记,胡昭衡、胡秉权为委员,先后在办事处工作过的党的干部还有毕舒国、胡殿士、黄文飞、刘选、谷献瑞、胡子寿、林以行、宋振鼎、蒋弼仁等。5月底,中共东蒙古工作委  员会改建为中共兴安省工作委员会,张策任书记,哈丰阿、特木尔巴根、阿思根、方知达为委员。  西满军区驻王爷庙办事处、中共东蒙古工作委员会、中共兴安省工作委员会,作为全国解放战争时期东蒙古地区省级党的工作机构,深入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清算反霸和剿匪斗争,逐步掌握并改造民族武装,大力培养民族干部,建立民主政权,建立和发展党的组织,创建了巩固的东蒙古根据地,为内蒙古的民族解放和夺取东北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1953年9月,在西满军区驻王爷庙办事处旧址建乌兰浩特第二中学。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随着乌兰浩特第二中学校区改扩建,西满军区办事处旧址被拆除,遗址现为学校操场一部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内蒙古日报社旧址

内蒙古日报社旧址为内蒙古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内蒙古日报社旧址,位于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兴安北路西侧、科右前旗人民医院院内。  内蒙古日报社旧址始建于1935年,为王爷庙兴安医学院,建筑面积2520平方米。1946年7月1日,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东蒙古总分会机关报《内蒙古自治报》在王爷庙创刊。1947年1月1日,决定将《内蒙古自治报》由内蒙古共产党工委直接领导。1948年1月1日,《内蒙古自治报》更名为  《内蒙古日报》,并作为内蒙古共产党工委机关报用蒙、汉两种文字出版发行。《内蒙古日报》是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刨办最早的省级党报,也是蒙古族历史上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出版的第一张日报。《内蒙古日报》的创办,为内蒙古共产党工委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领导内蒙古解放区各族人民进行土地改革和牧区民主改革、剿匪反霸斗争,支援东北解放战争等,发挥了重要的舆论导向作用。  1949年11月,内蒙古日报社随内蒙古共产党工委和内蒙古自治政府机关迁至张家口,旧址由科右前旗人民医院使用。  1996年5月,内蒙古日报社旧址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内蒙古骑兵第一师师部遗址

内蒙古骑兵第一师师部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内蒙古骑兵第一师师部遗址,位于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五一北路与普惠东街交叉路口东南角。  内蒙古骑兵第一师师部遗址原为伪兴安军一个团长的私宅,内蒙古骑兵第一师建制撤销后将此宅院改作它用。现为内蒙古路政执法检察总队兴安支队办公楼。  1945年8月11日,伪满陆军兴安军官学校一批蒙古族青年军官和学生在葛根庙陶赖图北山杀死日本军官,举行武装起义。1945年10月2日,以起义官兵为骨干,在王爷庙组建兴安中部区民警大队。不久,即改称王爷庙警备大队。1945年12月1日,王爷庙警备大队扩编为王爷庙警备总队,下设三个大队,都固尔扎布任总队长。  1946年2月1 5日,在王爷庙警备总队基础上组建东蒙古人民自治军骑兵第一师,莫德勒图任师长,都固尔扎布任参谋长,全师共2000余人。1946年承德“四三”会议后,东蒙古人民自治军骑兵第一师改称内蒙古人民自卫军骑兵第一师,师长王海山,政委胡秉权。1948午1月1日,内蒙古人民自卫军改称内蒙古人民解放军骑兵第一师,师长王海山,政委胡昭衡。1949年5月13日,内蒙古人民解放军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内蒙古骑兵第一师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内蒙古军区骑兵第一师,师长王海山,政委都固尔扎布。  1950年11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内蒙古军区决定撤销内蒙古骑兵第一师建制,将所属部队分编为锡林郭勒军分区和察哈尔军分区。至此,内蒙古骑兵第一师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内蒙古自治政府办公旧址

内蒙古自治政府办公旧址为内蒙古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蒙古自治政府办公旧址,位于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兴安北路东侧,原址位于兴安北路西侧。   内蒙古自治政府办公旧址始建于1939年,为私人开办的专为日伪军政要员服务的旅馆。1947年“五一”大会后,内蒙古自治政府领导人-、哈丰阿、特木尔巴根、奎璧、刘春、王铎、克力更、朋斯克、王再天等曾在这幢楼办公,直到1949年11月内蒙古自治政府迁往张家口。   1987年,中共兴安盟委决定将内蒙古自治政府办公楼易地按原貌重建,新址选在乌兰浩特市兴安北路东侧,北邻乌兰浩特市第四中学。重建工程于1987年4月动工,8月1日竣工。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座东朝西,主楼四层,两侧三层,正门厅用天然大理石装修,楼顶为仿古琉璃瓦,楼体为红色。   2006年9月4日,内蒙古自治政府办公旧址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5月,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办公楼旧址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办公楼旧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办公楼旧址位于乌兰浩特市兴安北路东侧,办公楼始建于1934年。该建筑系砖瓦结构,二层起脊楼房,座北朝南,总建筑面积为1881.08平方米,占地面积2356平方米。1945年以前为兴安南省、兴安总省办公楼。1946年初,中共东蒙工委在此办公。1947年6月14日至1949年11月,中国共产党内蒙古工作委员会在此楼办公。之后为内蒙古东部区党委办公楼。  历史作用  这座办公楼是中国共产党在内蒙古发展壮大、领导内蒙古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重要见证。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内蒙古工委带领各族人民建立了内蒙古自治政府,内蒙古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当时,百废待兴,工作千头万绪,内蒙古党委办公楼成了制定重大方针政策的中心。自治政府的主要领导人-、奎壁、刘春、克力更、王逸伦、王再天、哈丰阿、特木尔巴根等在这里呕心沥血、夜以继日地工作。-同志在这里提出了“三不两利”政策,即不分、不斗、不划阶级,牧工、牧主两利。这一政策非常切合内蒙古的实际,成为牧区工作的指导方针,使畜牧业生产迅速发展,广大牧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与此同时,自治区党委机关政府组织各族人民积极参加全国解放战争,领导各族群众深入开展剿匪反霸、扫除敌特残余势力的斗争。内蒙古政治、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大政方针,在这里决策并组织实施,办公楼成为当时内蒙古民族解放和经济建设的神经中枢。  1949年11月,中共内蒙古工委改建为中共中央内蒙古分局,-同志任书记。内蒙古东部区党委同时成立。1949年11月24日,中共内蒙古分局西迁至张家口。  建筑结构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办公楼原址旧楼(位于兴安路中段西侧)建于1939年,高二层,红砖瓦结构,座西朝东,面积为1790平方米。该楼1947–1949年为内蒙古自治政府办公楼。后来又先后为科尔沁右翼前旗人民政府、科尔沁右翼前旗革命委员会和中共乌兰浩特市委办公楼。因年久失修,1983年停用。1987年4月,在兴安北路东侧仿建了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办公楼,高三层,座东朝西,面积1800平方米。  发展  这两座办公楼旧址与-办公旧址一起,印证着内蒙古各项事业的起步和发展,成为人们了解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内蒙古人民革命青年团成立大会遗址

内蒙古人民革命青年团成立大会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内蒙古人民革命青年团成立大会遗址,位于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和平街金盾花园东侧,东邻白音南路,南邻复兴东街。  内蒙古人民革命青年团成立大会遗址原名贾家店,为一家大车店。店院南北长100余米,东西宽70余米,院内有南、北正房和东厢房几十间。1945年10月5日,内蒙古人民革命青年团成立大会在这十余间东厢房里举行,有300余人参加了大会。会议选举产生了由1 5人组成的团执行蚕员会。特木尔巴根兼任执行委员会秘书长,特古斯朝克图任副秘书长,布特格其任组织部长,鲍荫扎布任宣传部长。内蒙古人民革命青年团颁布了团的纲领和章程,发表了《内蒙古人民革命青年团成立宣言》,明确指出内蒙古人民革命青年团是在内蒙古人民革命党领导的内蒙古青年的先锋队。  1946年5月31日,内蒙古人民革命青年团对团纲和团章进行了修改,明确规定内蒙古人民革命青年团为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领导的内蒙古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1947年7月9日,内蒙古共产党工  作委员会宣布成立后,内蒙古人民革命青年团正式由内蒙古共产党工作委员会直接领导。1949年3月25日,内蒙古人民革命青年团转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成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内蒙古委员会,克力更任书记,特古斯朝克图、巴图巴根、秋浦、嘎日布僧格、布特格其、乌如喜业勒图、布和、鄢仪贞为委员。  内蒙古人民革命青年团成立大会遗址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城市建设中被拆除。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乌兰浩特洮儿河国家湿地公园

乌兰浩特洮儿河国家湿地公园为国家级湿地公园。  2015年末洮儿河国家湿地公园中央财政湿地保护补助项目实施方案获准内蒙古林业厅批复,项目以“保护优先,适度开发”为原则,对湿地公园及其周边自然资源和景观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和恢复,公园3.5%的面积用于生态旅游,86%的面积用于保护与恢复湿地生态,剩余面积用于科研教育和管理服务。

海神圣泉旅游度假区

海神圣泉旅游度假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阿尔山位于内蒙古东北部,横跨大兴安岭西南山麓,是一座新兴的边境旅游疗养城市。这里分布着世界上第二大的矿泉群。其中最大的就是海神圣泉疗养院矿泉群,有48眼温泉,可治疗风湿、类风湿、皮肤病、心血管疾病等。矿泉分为南北两个泉群,南部为冷泉群,主要是放射性氡泉和偏硅酸泉,北部为冷泉、温泉、热泉、高热泉相间的温泉群,主要是重碳酸钠泉、放射性氡泉、偏硅酸泉等。  阿尔山海神圣泉旅游度假区在原内蒙古工人阿尔山疗养院的基础上整合、组建的一个大型的、集矿泉疗养、旅游观光、洗浴、康复、休闲、娱乐、餐饮于一体的企业。这里,在长500米、宽70米的狭长地带上,分布着冷、温、热、高热48眼矿泉。咫尺之间,温度各异,实为举世罕见、矿泉水中含有大量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具有很高的医疗、保健作用。对心血管、呼吸、消化、内分泌、血液、神经、骨骼肌肉、运动等系统的60多种疾病有着奇特的疗效。多年来,阿尔山矿泉以其远播的美名吸引着众多名人来这里指导工作、洗浴观光。  阿尔山温泉群处在阿尔山断裂带上,受新生代构造中期喜马拉雅运动影响,阿尔山地区形成了伊尔施、阿尔山、五岔沟等一系列断裂带。地下水沿断裂带渗透到不同深度与不同成份的岩隙中,经过长期地热作用与矿化作用,形成了今天矿泉的不同温度及不同矿化成份;被矿化的地下水在不断的热循环的作用以及地表水的不断补给下,涌出地面,形成了今天的阿尔山矿泉群。冷泉水来自地表潜水,温泉、热泉、高热泉来自地下深层循环水。阿尔山疗养院矿泉群属于火山性矿泉,有别于世界上众多的循环水性矿泉,其形成与古老的火山运动有关,地理结构独特,既有土质肥沃的新第四纪产物,又有原始火山喷发后的流纹岩和花岗岩。矿泉区地层中各种稀有矿藏丰富,地下水自然净化程度高,常年洁净。  泉眼分布  阿尔山矿泉群48眼温泉各有出处,且冷热殊异;最低1.5度,最高48.5度,温差47度,最相近的两泉仅距0.3米,水温温差却在14度以上。48眼泉中,温度低于25度的冷泉有25个;温度为25.1-37度的温泉12个;温度为37-42度的热泉10个;42-48度的高热泉1个。这样分布密集且温差悬殊功能各异的矿泉,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48眼温泉除了重碳酸钠泉、偏硅酸、放射性氡泉之外,还有硫酸泉、食盐泉、铁泉、明矾泉、硫磺泉、碘泉等。这些泉具有较丰富的氡、氟、锂、锶等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通过皮肤进入体内,改善身体循环,促进新陈代泄,调整内分泌和神经系统等,从而起到保健、治疗功效。  治疗功效  阿尔山疗养院矿泉适应范围广,无毒副作用,对心血管、呼吸、消化、泌尿、生殖、代谢、血液、神经、骨骼肌肉八大系统的66种疾病,其它类30种疾病,尤其对一些疑难病症,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无脉症等有显著疗效。临床证明,温泉疗养确实起到了很多药物及理疗所达不到的作用,并显示出高效、速效、长效的优点。70年代末吉林有一教练患严重风湿病,洗浴几个疗程后,居然满场跑当起了篮球裁判!更神奇的是,有一眼泉患者洗浴其中,五脏六腑哪有病,哪就有反应,简直就象高明的大夫一般,被人们称之为“问病泉”。  名人说泉  多年来,阿尔山矿泉以其远播的美名吸引着众多名人来这里指导工作、洗浴观光。原党和国家领导人-、-、-、罗瑞卿、司马义-艾买提等曾莅临指导。-同志为矿泉题词:“保护矿泉,便利群众,实用美观”。著名科普作家高仕其曾来这里疗养,并赋诗盛赞阿尔山矿泉。郭兰英、蒋大为、赵本山、德德玛、马季、刘伟、浩然、蒋子龙、臧天朔等大批文学艺术知名人士也曾来此洗浴观光、杨成武将军盛赞阿尔山矿泉为:“圣水奇泉”。

乌兰浩特市下属行政规划区域特产


地区 特产
爱国办事处

----

和平办事处

----

兴安办事处

----

胜利办事处

----

铁西办事处

----

都林办事处

----

五一办事处

----

城郊办事处

----

乌兰哈达镇

----

葛根庙镇

----

乌兰浩特市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