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内蒙古 >>锡林郭勒盟 >> 二连浩特市 >> 东城街道

东城街道特产大全


特产 简介
二连盆地白垩纪恐龙国家地质公园

二连盆地白垩纪恐龙国家地质公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科普教育基地。  二连盆地白垩纪恐龙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市区东北9公里处的盐池附近,总面积10471公顷,核心区面积29.9公顷。已建成的有恐龙科普馆、恐龙化石埋藏馆、矿物晶体馆、伊林驿站遗址博物馆等。公园于2006年被评为自治区级地质公园,2009年8月被评为国家级地质公园,同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4A级旅游景区。二连盆地白垩纪恐龙国家地质公园是集遗址保护、科普教育、旅游参观为一体的综合展馆。  二连盆地白垩纪恐龙国家地质公园以闻名中外的晚白垩世恐龙化石群遗迹为主体景观,辅以重要的地层遗迹和花岗岩石林景观,结合独一无二的恐龙景观文化资源,是一个集科学研究、科学普及、观光游览和边境贸易于一体,科学内涵丰富、口岸特色浓郁、城市景观优美、极具旅游价值的国家地质公园。公园内地质遗迹类型丰富多样,根据地质遗迹的分布和地域上的组合特点,将公园划分为二连盐池恐龙化石群遗迹景区、二连浩特口岸文化景区和宝德尔花岗岩石林景区。另外,在公园周边还规划了一系列地质遗迹科学考察点,地质公园规划总面积为243.2平方千米。  二连浩特地区目前共发现恐龙化石二十余种,2005年发现的世界最大的窃蛋龙类恐龙——二连巨盗龙,改变了国际科学界对于恐龙向鸟类演化的传统理论,成为中国古生物界对于鸟类起源研究领域的巨大贡献。2007年底,《时代》周刊将二连巨盗龙的发现评选为2007年度“十大科学发现”之一。  旅游路线  目前二连还没有直航飞机,飞机场正在拟建中。到达二连浩特的途径只有乘火车和乘汽车或自驾车走公路到达二连。  包头、呼和浩特、集宁的游客可以乘呼和浩特至二连浩特的火车到达二连浩特,也可以乘汽车通过呼市——二连、集宁——二连的国道到达二连。  北京的游客可以直接乘坐北京——二连或北京——乌兰巴托的国际联运火车到二连。  西部地区如银川、兰州、西安、成都的游客可乘当地始发的火车到在呼和浩特后,再换乘火车或汽车到达二连浩特。  二连浩特恐龙地质公园旅游路线的起点都是由二连开始,所以游客们需集中到二连浩特市住宿,然后开始旅游活动。  游客们可以根据自己时间和爱好选择旅游路线,可选择一天游、二天游或三天游旅游,旅行社尽最大努力让游客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游览最多的内容,不虚此行(各景点活动内容请参看地质公园景区介绍)。  一、一日游路线二连盆地白垩纪恐龙国家地质公园  1 二连浩特——恐龙化石产地——哺乳动物产地——午餐在恐龙化石产地——返回。  2 二连浩特——恐龙化石产地——二连盐池——哺乳动物产地——午餐在二连盐池——返回。  3 二连浩特——国门——界碑——蒙古扎门乌德市——午餐在市内——返回。  4 二连浩特——市效蒙古风情游(骑马、骑骆驼、参观骑马射箭、品尝蒙古风味的奶食品和烤全羊、手扒肉等,活动时间较长)——返回。  5 二连浩特——市效蒙古风情游(骑马、骆驼、品尝蒙古民族美味佳肴,时间较短)——榆树沟(百年古榆)——返回。  6 二连浩特市内游——参观恐龙博物馆——中心大街——联检大楼——火车站——集贸大厦——外贸交易大市场购物——午餐在市内。  7 二连浩特——登敖包看日出——榆树沟——市效风情游(就餐)——返回(各景点时间较短)。  8 二连浩特——查干敖包庙(进庙看神、拜佛、随喜功德求菩萨保佑)——恐龙化石产地——午餐在查干敖包庙——返回。  9 二连浩特——榆树沟(看百年古榆、苍翠茂盛的榆树、在榆树中穿行休闲、体验回归大自然的无限乐趣)——野餐——返回(注意爱护这里的一草一木不要乱丢东西,垃圾要带走)。  10 自驾车一日游  二连浩特——查干敖包庙——宝德尔朝鲁花岗岩地貌、岩画——洪格尔岩画群——返回(自带相机画具在此开展摄影留念、素描、写生等,午餐自定)。  以上旅游路线客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体力爱好,选择任意一条为一日游,可以选择两条路线为二日游,也可以选择多条路线为多日游,机动灵活。  二、两日游  两日游主要是指当天不能返回二连浩特市,需要在外面住宿过夜的旅游活动。  1 二连浩特——恐龙化石产地——哺乳动物化石产地——查二连盆地白垩纪恐龙国家地质公园 干敖包庙(住宿)——宝德尔朝鲁花岗岩地貌、岩画——洪格尔岩画群——返回(可以逆行旅行)。  2 二连浩特——郊区蒙古风情游(骑马、骑骆驼、看射箭经赛、晚上看篝火晚会)——住宿蒙古包——登敖包看日出——榆树沟(看百年古榆、榆树林、野餐)——返回(可以逆行)。  两日游返回二连浩特市以后,还可以继续选择一日游路线一条或多条变两日游为三日游或多日游,视游客具体情况而定,给游客最大的自由和活动空间,让游客们怀着希望和期盼而来,带着丰收的成果和愉快的心情而回。

二连浩特中蒙跨境旅游合作示范区

  二连浩特创建的品牌景区名称为:二连浩特中蒙跨境旅游合作示范区。中蒙跨境旅游合作示范区被列入国家旅游局2015年全国优选旅游项目名录。它包括6个组成部分:现有的国门景区、恐龙地质公园、伊林驿站博物馆,规划建设中的中蒙跨境经济合作区、边民互市贸易区、二连浩特城市客厅。  旅游区总面积92.5平方公里,空间上分为北、东、南三片。其中,北部片区22平方公里,包括国门景区、中蒙跨境经济合作区、边民互市贸易区,位于北部边境,连为一片,北抵中蒙国界并有9平方公里跨越国界属于蒙古国领土,南部衔接城市建成区,西抵中蒙跨境经济合作区西边界,东抵国门景区东边界;东部片区70平方公里,包括恐龙地质公园、伊林驿站博物馆,该片区东至二连浩特市界,包括伊林驿站遗址,西、北、南至恐龙地质公园边界;南部片区0.5平方公里,为二连浩特城市客厅。  跨境旅游的特殊魅力与实际载体是旅游区的核心资源。跨境旅游是比边境旅游更有吸引力的旅游特色,各国游客在跨国境的旅游空间中自由行动、交往、游乐,是当前我国没有的特有旅游体验,资源特殊性很强。二连浩特市是中蒙两国边境经贸合作最重要的区域,规划建设中的中蒙跨境经济合作区面积18平方公里,中蒙两国各9平方公里,合作区内封闭管理,人员可以在区内跨国境线自由流动,这将是旅游区核心资源的特殊载体。  为把二连浩特城区整体创建为国际旅游目的地,创建为中蒙跨境合作旅游示范区,我们始终不懈努力,创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通古尔恐龙墓地

通古尔恐龙墓地为文化旅游景点。  通古尔恐龙墓地位于二连浩特东北9公里处,是一处看起来颇为荒凉的地方,蒿草遍地,这里就是闻名世界的恐龙化石产地。现在此地建有恐龙博物馆。早在7000多万年以前的中生代,这里曾是地球上最大的爬行动物——恐龙的王国。从恐龙之乡出土的这些较完整的各类恐龙骨骼化石,包括恐龙蛋化石和鳄鱼化石等,为人们了解这种早已灭绝的动物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另外,在苏尼特右旗出土了亚洲最大、最完整的恐龙化石,身长21米,高6米,被定名为查干淖尔龙。据分析,距今7000万年前,通古尔曾树木葱郁、湖泊广布,是一个爬行动物的王国。随着地球的剧烈变迁,山崩地裂,天翻地覆,在这里生存了一两千万年的恐龙和许多爬行动物灭绝了,这里便成了世界著名的动物化石宝库,通称为“通古尔”高地、“恐龙墓地”。  早在十九世纪初叶,通古尔就吸引不少国家的考察队和探险队。据专家介绍,内蒙古是马的故乡,在距今1000多万年前,通古尔盆地就已生活着马的始祖三趾马了。迄今为止,在通古尔一带已发现的恐龙化石有亚洲似鸟龙、欧洲式阿莱龙、姜氏巴克龙、蒙古满洲龙等。从1959年开始,中国的地质、考古、古生物学工作者在这里发掘出较完整的鸭嘴龙类“巴克龙”骨架以及小型食肉恐龙化石。最近几年又发现了一些重要的化石标本,堪称世界罕见的珍品。近年来在苏尼特右旗境内的查干淖尔碱矿附近挖掘出一具完整的恐龙化石,是目前亚洲最大、最为完整的恐龙化石。经专家鉴定,这具恐龙化石属晰脚类,是恐龙家族中最大的一种,身长21米,高6米,体重近百吨,现已定名为“查干淖尔恐龙”。  通古尔是我国闻名于世的哺乳动物化石产地之一,它是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组织第三中亚考察团1928年发现的,1930年他们在这一地区做了大规模的发掘。  通古尔(Tung-gur)并不是一个正规的地理名称,地图上也找不到它的方位,它是(L,E,spock)1929年根据当地两个井名提出的,我们对通古尔查访核对,发现这一地区有南北两口井,分别叫古林呼都格和冬呼仁呼都格。  现通古尔的含义是泛指整个通古尔地层分布区域,一个西北部高出于周围地面的一个平台,向东和向南该平台逐渐和周围地表融合,通古尔组地层不再出露,仅在其东、南角,因有一盐湖形成陡壁再现通古尔组地层,平台的西北部高出周围地表40余米,形成陡壁出露很好,这也是化石最集中的地区。  通古尔组的底部以及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在本地区没有出露,唯一有下伏地层的是赛汉高毕苏木东北25公里处。含有(Lophiomeryx)化石的渐新世地层,但亦未见它与通古尔组的直接接触,通古尔在曼德琳出露最好,通古尔组为一套湖泊相沉积为主的砂泥岩(未见底),顶部遭剥蚀常为后期的砂砾岩层所覆盖。根据以往的研究,通古尔动物群共包括27种,其中以铲齿象最多,也最为著名。由于化石门类较多,地层层序简单,时代清楚,通古尔动物群很快被国际上确认为东亚中新世纪晚期的一个典型代表动物群。1959年,中苏古生物考察团曾试图在这里进行大规模的发掘和研究(敖尔森查布),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而中断,当时大部分标本化石在"文革"中也失散了,敖尔森查布的考察仅为通古尔增加了两个新种类。  现通古尔动物群化石标本,几乎全部收藏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这个层型地点在我国,然而所收藏的通古尔动物群化石标本却极少,这是十分遗憾的。  1986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锡盟文物保护管理站联合组成了内蒙古通古尔考察队,以中年知识分子著名教授邱占祥为队长(现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一九五九年中苏考察团成员)对达布哈尔、准乌古尔南、敖尔森查布、曼德琳查巴、墨尔根、呼尔郭拉金三角架西北约2公里及郭尔呼拉金敖日格勒进行了发掘考察。  此次收获最大的是小哺乳动物化石,美国第三中亚考察团和中苏古生物考察团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大哺乳动物的采集上,小哺乳动物化石收获甚少。只发现六种而且材料不多。我们通过应用筛选法采集了近3吨砂样,发现了大量的牙齿,计近2千件标本,将原有的六种又增加了22个新种类,其中最少有3种在我国尚属首次发现。  

二连浩特恐龙博物馆

  二连浩特市是内蒙古最早载入国际古生物史册的恐龙化石产地。早在七千万年前,二连盐池一带遍布湖泊沼泽,气候湿热,密林丛生,是恐龙生息繁衍的乐园。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俄国奥勃鲁契夫院士开始,100年中,先后有俄、美、加等国和我国的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在这里进行过6次大型考察和挖掘,已陆续发现盘足龙、欧氏阿菜龙、鸭嘴龙、似鸟龙、甲龙、角龙化石十余种以上,大量较完整的各类恐龙骨骼化石出土,其中恐龙蛋化石的发现创我国最早记录。  地处内蒙古北部的二连盆地埋藏着十分丰富的恐龙等脊椎动物化石,被古生物学家称为“恐龙墓地”。这里是亚洲最早发现恐龙化石的地区之一,恐龙化石品种繁多,其中的白垩纪恐龙化石代表着全球恐龙活动最晚期的生物群特征,因此科研价值极高。一九九八年内蒙古在这里建立了二连盆地--查干诺尔恐龙化石自然保护区。二连浩特市恐龙博物馆陈列有古生代海洋动物化石;新生代哺乳动物化石。两具白垩纪恐龙装架栩栩如生,至今已接待了数以万计的中外游客,不少人留下了“恐龙之乡,名不虚传”的赞叹。  最近一段时期,恐龙化石重大发现的新闻接连从这个盆地传出。2000年8月,内蒙古博物馆的专家发现了大面积的恐龙骨骼化石埋藏层,被世界著名恐龙专家、中国科学院研究员董枝明称为“在古生物化石发掘史上也堪称难得一遇”。后中国的古生物学家又向外界宣布,二连盆地发现镰刀龙类恐龙的一个新化石,专家给命名为“内蒙古龙”。  发现这些恐龙化石的专家们兴奋地认为,二连盆地恐龙化石区在世纪之交发现丰富的恐龙化石,对于提高正在进行西部大开发的内蒙古的知名度,以及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他们建议,在科学发掘、研究和保护的前提下,应尽快筹建一座遗址博物馆,并借此推动自治区旅游业和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事业的发展。据自治区政府传出的信息,二连盆地恐龙遗址博物馆工程目前已逐步开始启动。  有关信息说,这座大规模的恐龙遗址博物馆的馆址,被初步论证选在发现大面积恐龙骨骼化石埋藏层的中心区域,这里位于内蒙古的边境口岸二连浩特市东北八公里、海拔九百余米的地势开阔区。   

生命之源

  “生命之源”城市标志建筑矗立在市新华街与前进路交汇处街心路口,它以新颖别致的风格向世人展示口岸城市的建筑形象。  中央三根粗大的柱子最高19米,呈等边三角形三个顶点排列,每根柱子直径70厘米,相互距离4米。从远处看,竖立在花坛中央的三根柱子高低有序,色泽有别,给人一种造型别致、气势恢宏、构图简洁的感觉。  柱子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意思是代表我市在不同时期分别建成的输水管线。其中,红色的柱子代表1982年铺设建成直径300毫米预应力水泥管道;蓝色的柱子代表1993年11月18日建成直径为400毫米的球墨铸铁水管;另一根银灰色的柱子代表2002年6月建成直径400毫米的PVC输水管。第二层意思代表三根柱子象征中蒙俄三元文化交融。  从正南方看,呈巨形阿拉伯数字“56”形状的不锈钢将三根柱子紧紧环绕,它象征我市1956年建市;同时标志着我市城市供水是从56公里的齐哈日格图引入。  该标志被命名为“生命之源”,其目的是唤起全市人民树立强烈的节水观念,携手共建节水型城市。   

“伊林”驿站

“伊林”驿站为二连浩特文物保护单位。  二连盐池西北岸边有一处占地约1600平方米的建筑遗址。该遗址便是张家口—乌兰巴托途经二连盐池的“伊林”驿站。该驿站初设于清朝“嘉庆”25年(公元1820年),蒙语名曰“伊林”驿,汉语为:“纪元、初始”之意。到清朝“光绪”15年(1899年)架通“张—库”电话线,该处设立电报局,为通往欧洲的电报放大信号。这时用汉语书写的“伊林”驿站已变成“二连”驿站。   1918年,由于大成张库汽车公司开通了张库大道,这里又设了“滂北”打尖站,蒙语名曰“哀饮大北数”,汉语意为:有盐的驿站欢迎、欢送远道的人们。1943年日军占领该地,驿站废弃。目前“伊林”驿站遗址已列入市重点文物单位。   

恐龙遗址

恐龙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二连地区是亚洲最早发现恐龙化石及恐龙蛋化石的地区之一,素有“恐龙之乡”的美誉。恐龙遗址位于距市中心9公里的二连盐池一带,早在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这里湖泊密布,气候湿热,密林丛生,是恐龙生息繁衍的乐园。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100年中,先后有俄、美、加等近十个国家和我国的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在这里进行过七次大型考察和挖掘。陆续发现盘足龙、欧氏阿莱龙、鸭嘴龙、似鸟龙等十余种恐龙化石,出土了大量较完整的恐龙骨骼化石。其中,恐龙蛋化石的发现创我国最早记录。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新联检楼

  二连市公路口岸新联检楼位于前进路最北端,占地面积34.3万平方米。最大货运吞吐量为240万吨/年,客运量300万人次/年。有联检楼、海关特检区货检大楼、货运报关楼、边检营房以及相配套的口岸监管等设施。新联检区设有四进四出八个通道,北出口与蒙古国边境相接,南出口经市区与208国道相连。该区集通关查验,仓储运输,生活服务于一体,可一次性完成报关报检和税费征缴工作。

扎门乌德

  扎门乌德口岸是蒙古国最大的陆路口岸,与二连市隔界相望,两市区相距9公里。辖区面积48平方公里,市区面积9平方公里,人口约8500人,主要以喀尔喀蒙古族为主。市区内居民主要从事商贸和服务业。市内主要景点有中西合璧建筑风格的车站大楼、欧式风格的站前广场、苏和巴托纪念碑、政府办公楼、小木楼、蒙古包群、百货商店等。距市区3公里处有一度假村,在此可骑马、狩猎、观看篝火晚会,可充分领略到蒙古民俗和歌舞文化等异国风情。蒙古国正在建设扎门乌德自由经济区,该区属蒙古国境内关外形式运行的单独保税区,计划建设商贸区、加工区、娱乐-区、国际机场。外商进入将享受免征关税等优惠政策,外国公民可凭护照免签证或持本国身份证自由出入。

玉龙栈

  二连浩特市虽然座落在自古人迹罕至的大戈壁滩上,但确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遗迹,既草原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玉龙栈。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过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的汉唐丝绸之路和以大都(今北京)为起点的元朝草原丝绸之路。元朝草原丝绸之路又分二道,南道从大都开始经上都(今蓝旗)、丰州(今呼和浩特)、居延(今额济纳)、哈密,西接波斯道之后,通往地中海沿岸各国,马可波罗正是沿着此道来到元朝的,北道从大都开始经上都、哈喇合林(今蒙古国乌兰巴托西)、阿尔泰,西接钦察道之后,通往欧洲各国,法国人鲁卜鲁克等西方使节正是沿着这条路来到蒙古帝国的首都间,今二连盐池北岸设立玉龙栈。此驿站在清朝时期又成为通往草原茶丝道上的重要站点,并称为“伊林”驿站。清朝光绪十五年(1899年)清廷架设的通往库伦(今蒙古国乌兰巴托)的电话线经过此驿站,并在此驿站又设电报局。1918年旅蒙商创办汽车公司,开通张库大道,又在此驿站设“滂北”打尖站。草原丝绸之路上的驿站遗址,今天仍然依稀可见,显得特别珍贵,成为二连浩特市因路兴盛的历史佐证。

恐龙化石

  二连浩特市是我国及亚州最早发现恐龙化石的地区之一,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中国、加拿大、美国、比利时、苏联等中外科学家多次来二连浩特市进行科考和挖掘,发现了鸭嘴龙、似鸟龙、霸王龙、甲龙、蜥脚龙等门类繁多的恐龙化石,形成“二连恐龙动物群”,由此赢得了“恐龙故乡”的美誉。目前,是我国及亚洲晚白垩纪动物群代表,在国内外有很高的知名度。特别是2000年8月至10月间,中国与比利时联合恐龙考察团在二连盐池发掘出了200平方米以上的恐龙化石埋藏区,在这个埋藏区内有30厘米厚的化石埋藏层,化石为层层相互叠压,错综复杂,场面壮观,观赏突出,面积之大,化石之多是近百年少有的科学发现。二连浩特市十分重视恐龙化石保护和利用工作,不仅保护市郊的恐龙墓地,而且在市内于1989年建成252平方米的恐龙博物馆后,又于2002年9月28日新建成一处2000平方米的国内第二家、区内独一家恐龙博物馆。内陈列着大量化石和珍贵照片。  恐龙是许多大大小小种类不同的一大群早已灭绝的古脊椎动物。据考证,最早的恐龙生活在大约2亿2000万年以前,最后一批恐龙生活在6500万年以前。他们在地球上大约生息繁衍了1亿5000万年。恐龙是陆生动物优势物种,无论体形还是主宰地球的时间跨度,恐龙都是地球上最成功的陆生动物。他们有直立的四肢、灵敏的头脑,并遍布于世界各个角落。200年来科学界认出了至少800多种恐龙,最近的评估说明,还有三倍数量的恐龙尚未发掘出来。  恐龙与现存的蛇、鳄、蜥蜴等同属于一个大类,在动物分类上都属于爬行动物。“恐龙”这一名称最早是由英国的古生物学家欧文于1842年创建的。欧文在创建这一名称时,主要想概括当时已被发现的一些个体巨大,样子有点可怕的像蜥蜴一样的古代爬行动物,他把它们叫做“恐怖的蜥蜴”。我国的地质古生物工作者把它译为“恐龙”,是因为我国一向有关于“龙”的传说,认为“龙”为鳞虫之长,把希腊文“蜥蜴”(Sauria)译为“龙”是泛指古代的恐龙。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二连盐池

  在距二连浩特市东北8公里处有一片盐湖,这就是“额仁达布散淖尔”,现译为“二连盐池。”大约在六七千万年以前,这里是一片汪洋。恐龙出没在这个绿色的大千世界中。后来,恐龙以及其它爬行动物都在地壳运动中葬入地下。浩瀚的水面由于气候干燥而逐渐蒸发,形成了今天的二连盐池。   二连盐池是陆盐湖,现湖长4公里,宽3公里。1984年建立二连盐厂,当时的盐储量约733万吨,水储量约171亿吨,由于自然气候条件适宜,当时原盐年产量达3000余吨。近年来由于气候干旱,多风少雨蒸发量大,二连盐池成了典型的沙下盐湖,现年产量达1000余吨。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二连国门

  介 绍 二连国门被誉为中国的北大门。国门矗立于中蒙边境,为桔黄色多层砖混结构,距国境线106.5米,门楣上嵌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七个大字。塔楼中空,可拾级而上。楼顶雅致敞亮,并环以围栏。凭栏远眺,向北可见具有俄罗斯建筑风格的蒙古国边城扎门乌德市、政府办公大楼、民居及蒙古包群等异国风光;东西远眺,有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令人心旷神怡;向南俯瞰,一睹北疆明珠——二连浩特之风采。国门下的中蒙列车轨道,是连接今蒙古乌兰巴托、俄罗斯莫斯科和中国北京的陆路交通大动脉,被誉为“欧亚大陆桥”。 矗立在中蒙边境,二连——扎门乌德口岸的815、816号界碑是中国边界站点惟一的一处双号双立界碑,它距二连浩特市和蒙古国的扎门乌德市均为4.5公里。中蒙两国边境线上长达40年之久的357号界碑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光荣退役(此界碑现珍藏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今天,815(1)、815(2)、816(1)、816(2)号四块界碑分别矗立在两条铁道的两侧,在大理石的碑身上,两面分别嵌有两国镀金国徽,气派非凡。游人可在这庄严神圣的界碑前留影纪念。 扎门乌德口岸是蒙古国对中国最大的陆路口岸,距二连浩特市不足5公里。扎门乌德市区面积约9平方公里,人口1万人左右,市区内的居民主要从事商贸和服务业。扎门乌德市内不仅有中西合璧建筑风格的车站大楼,还有欧式风格的站前广场,以及蒙古国的民族英雄——苏和巴托的纪念碑。另外,宏伟的政府办公楼、小巧玲珑的木制楼、还有蒙古包群等都值得一游。距市区3公里处有一个度假村,游人可以在此骑马、狩猎、观看篝火晚会及风情表演,充分领略蒙古民俗风情和异国风情的歌舞文化。

东山墓地

东山墓地为文化旅游景点。  介 绍 东山墓地位于锡林浩特市东部14公里处,1993年发现距今约七百年左右的辽墓地。出土了三十多件文物,出土文物中有白鹤图纹铜镜、铁锁、水晶顶链等贵重随葬品。这些辽墓群大约占地两亩,据估计是辽中晚期所葬。辽墓的发掘对研究辽文化及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有重要参考价值。

蒙古炒米

  有人说蒙古族的炒米是中国最早的方便食品。是不是“最早”,暂不追究,可由此引开的话题却是颇有意趣。蒙古语称炒米为“呼日森布达”,是草原牧民日常食用的主食之一。蒙古人不可一日无茶,也不可一日无炒米。有客人到家,好客的蒙古人总会佐着奶茶、奶皮、奶豆腐、黄油,在桌上摆上一碗黄橙橙的炒米。   炒米是蒙古民族的传统美食,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书记载,早在汉朝时就有用煮、炒、碾等工序加工制作糜子的食用方法出现,到了宋末元初,蒙古族人民便开始广泛地食用炒米。   炒米的原料是糜米,要经过煮、炒、碾等工序制成。先将洗净、去掉杂质的糜米放入锅中煮沸,待破开米嘴后,马上出锅晾干再炒熟,炒锅中要加入干净的细沙和糜米混在一起。这样炒出的炒米发硬,有嚼头,是蒙古人喜欢的口感。但没有破嘴就炒出的炒米,发软好咬,但没有什么嚼头,被当地人称作“汉人炒米”。最后,将炒好的糜米用石碾碾去皮,既可食用。   蒙古人食用炒米的方法可为变幻无穷,讲究和多种食物搭配。干嚼可做零食,泡入肉汤可当主食。总之,怎么吃仿佛都是信手拈来,全凭个人口味。

东城街道下属行政规划区域特产


地区 特产

东城街道景点大全